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但愿人长久教案图文稿

但愿人长久教案图文稿

但愿人长久教案图文稿
但愿人长久教案图文稿

但愿人长久教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

2.但愿人长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在小学阶段的中级阶段,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基本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识字、独立阅读。只是在学习能力和自主性方面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强化落实。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识字、能够结合文中的重点词句,揣摩文章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习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及其豁达的襟怀。

4.感受文包“词”的特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5.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心绪不宁”“手足情深”等词语的意思,积累并初步学习运用描写感情的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和热爱人生、积极豁达的襟怀。

难点: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案、自由读、小组检查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读、标、思、议、读等学习方式,加之资料引入、音乐渲染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人物情感。

3.借助拓展说话练习和相关诗句的吟诵,感受古人借月抒怀的文化情感。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案。(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案检查预习情况,针对性教学。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

2.你们知道歌词的作者是谁吗?

3.交流搜集的苏轼资料:

苏轼,历史上少有的天才。北宋着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这首词是在他41岁那年在密州(今山东诸城)过中秋节时写的。

4.板题读题。

5.从题目入手,让生据题质疑。梳理: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案,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由于本课中有五个上下结构的字,有四个宝盖头的字,引导学生掌握书写宝盖头字的规律。

(2)学生互评书写,练写写错和写的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认读理解。

出示词语:观赏埋(mái)头品尝形影不离阴晴圆缺宽慰埋(mán)怨心绪不宁十全十美悲欢离合正确读词,强调“埋怨”的“埋”字读“mán”。

3.检查朗读课文。

(1)前后四人为一组,由组长带领按照1到4号的顺序检查读书,互相纠正,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间展开挑战,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组织学生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读错或读断的地方。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在刚才读过的词语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苏轼情感的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借助具体语境初步理解“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用“心绪不宁”写句子。

(3)你能用上这三个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总结:抓住表现人物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是概括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自主学习感悟课文内容:

1. 读了课文,从苏轼情感的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思念)从哪儿体会到的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读出了苏轼情感的变化过程。(板书: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这不同的心情背后,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五)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品读1-3自然段,感受“心绪不宁”之思。

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是什么让苏轼平静的心绪变得不宁了?找出相关的句子。

(1)出示: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

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①交流。(佳节团聚、倍感孤单)

深化点拨:这是一个家家团聚的中秋节,你能想象一下人们是怎么过得吗(

引导学生抓住“皓月当空”“欢欢喜喜”让生想象中秋节佳节,别人团聚的情景。)

此时的苏轼却是孤单一人,他怎能不思念他唯一的亲人啊!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齐读第二段。

(2)中秋佳节,苏轼想到了什么?

①结合苏轼的回忆,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的具体表现。

②从“聚少离多”、“七个年头”又体会到什么?

点拨深化:和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兄弟阔别多年,此时他的心里充满了对弟弟的无限思念,因此变得心绪不宁。

③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苏轼内心的这份浓浓的思念。

学生展示读——师生评析——教师示范——配乐朗读。

2.品读第四自然段,感受“埋怨”之思。(一咏三叹式朗读)

过渡:月亮渐渐西沉,如水的月光透过窗子射了进来,那是一幅多美画面,苏轼躺在床上孤枕

难眠,不由得心生埋怨。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他在埋怨什么你从中能读出他怎样的心情

出示句子: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1)学生交流. (无奈、忧伤、烦恼)

(2)拓展深化: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亲爱的弟弟却远在千里之外,这轮明月,让苏轼想到了从前和弟弟、和父母一起过中秋的快乐时光。他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听到了……

(3)是的,多少亲人团聚的欢乐时光都已远去,月圆人不不圆,他心生埋怨啊!引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4)月亮真的无情吗(

交流)

简介背景资料:

此时他的父母、妻子都相继去世。想起这些过世的亲人,痛楚在心底撕咬着他。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济南做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山东诸城)后,相距并不太远,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刻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他怎能不思念他的弟弟?他怎能不心生埋怨啊?

再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5)孤独、悲伤的苏轼多么思念他的弟弟啊!,苏轼还会埋怨什么?引导学生将文中的省略号补充完整。

小结:明月呀!为什么不让我们相见呢?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感受这份思念之苦吧!

配乐再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3.品读五六自然段,感受宽慰之思。

过渡:在万般无奈忧伤后,他的心情竟意外的得到宽慰,为什么?

(1)课件出示课文内容。“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

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2)读上面句子,思考:苏轼想明白了什么你从他的领悟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让生结合句中的“离、合、圆、缺、隐、现”几个反义词和“十全十美”“远隔千里”“美好感情”,体会他想开了豁达了。)

(3)悲伤、难过、痛苦、快乐本是人生的必然,没有一帆风顺的,刚才还是悲伤难过,而此时却能这样想,可见他是多么豁达乐观啊!这正是他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于是,苏轼把自己的领悟化作了这首着名的词。引入: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4)指导朗读半首词,在读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对这半首词的理解。

(5)五六自然段对比读,体会文包词的特点,深入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6)播放《水调歌头》朗诵视频。

小结:每一首诗词,都是作者独特心境的再现。本文作者就是用这样一篇文包词的形式,让我们理解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蕴含的浓浓的思亲情怀。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练习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2.写话练习:苏轼这首《水调歌头》创作以来,因其真挚的感情和美好的

祝福,被广为传诵。

尤其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千古名句。这里的“情”不单单指手足之情,还可以指指父子父女之情、夫妻之情、朋友之情、同学之情……,同学们,如果让你把这句话送给一个人,你想把它送给谁呢为什么请简单的写下来。

3.课下搜集描写月亮的诗句抄写并吟诵,看古人在对月亮的描写中还表达

了哪些情感?

(六)、板书设计:

中秋团圆

心绪不宁手足情深

聚少离多

2、但愿人长久(思念)埋怨(无情)

宽慰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2但愿人长久_教案_反思

《但愿人长久》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

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1)出示自读要求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形影不离”

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六年级音乐下册第1课《但愿人长久》教案人音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二、初读歌词 1、学生自学歌词。提出自学要求: (1)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歌词,要求把歌词读正确、通顺。 (3)默读歌词,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三、学习歌曲 1、学生自由轻声读歌词,思考:歌曲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学生读歌词,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歌词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5、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 6、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7、“婵娟”指什么?(指美丽月色)

8、放音乐《水调歌头》。 9、学唱歌曲。 四、拓展 “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 (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五、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下册-《但愿人长久》教案

《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二、初读歌词 1、学生自学歌词。提出自学要求: (1)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歌词,要求把歌词读正确、通顺。 (3)默读歌词,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三、学习歌曲 1、学生自由轻声读歌词,思考:歌曲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学生读歌词,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歌词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5、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

6、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7、“婵娟”指什么?(指美丽月色) 8、放音乐《水调歌头》。 9、学唱歌曲。 四、拓展 “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 (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五、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一、教学提示: (一)课型为阅读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二)基本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其它2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 !词语。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了解课文背景 1、师: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中秋节就是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着名的诗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一一但愿人长久,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苏轼《水调歌头》这首着名的中秋词的写作经过。 出示:《水调歌头》苏轼像 2、师: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宋代着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和弟弟苏辙、父亲苏洵都非常有才华,被人们称为“三苏”。他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水调歌头》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题目《但愿人长久》取自诗歌中的一 句。

出示:示范读... 3、先轻声把这几句诗读一读,注意红字的读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4、读好了吗?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注意句子的停顿。好,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课件出现停顿符号) 板块二:初读诗文 1、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诗又是什么意思呢?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出示这些生字词你能卖准吗?心其宁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哦!请跟我读。 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多音字辙,要屈指它读好,请跟我读。“埋”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 m d ”,可以组成“埋伏” “埋藏”等。 出示埋怨埋伏埋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字词和诗句读好了,你能把课文也读好吗?请6位同学分自然段读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现场教师进行检查] 课文的1-3段讲了苏轼创作这首词的原因,4-6段描绘了词的意境。 板块三:精读1-3自然段 课件出示图片---------------------------------------------------------- 师: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 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苏轼为什么会这样思念弟弟 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划出苏轼和弟弟苏辙形容感情深厚的课件出示: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 1词语。 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但愿人长久教案

但愿人长久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如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呢?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法:启发式读悟结合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欣赏 教具准备: 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2、课件 3、相关资料图片 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习俗 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写月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三、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下册《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二、初读歌词

1、学生自学歌词。提出自学要求: (1)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歌词,要求把歌词读正确、通顺。 (3)默读歌词,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三、学习歌曲 1、学生自由轻声读歌词,思考:歌曲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学生读歌词,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歌词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5、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7、“婵娟”指什么?(指美丽月色) 8、放音乐《水调歌头》。

9、学唱歌曲。 四、拓展 “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 (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五、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但愿人长久教案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这首现代音乐作品《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为苏轼同名词而作,是运用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作曲手法创作的通俗歌曲。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这种风格的作品介绍较少。歌曲中蕴含了我国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特点,以平和优美的音调描绘了原词的深幽意境,这一点是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成为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音乐要素直接影响到歌曲的整体情绪,老师如何进行实时的指导分析讲解示范很重要。 教学目标: 1.在朗诵、欣赏、演唱中,理解音乐与诗的天然亲和性,体验诗乐合一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词的韵律、节奏与音乐的关系。2.感受、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能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3.掌握音乐要素以及音乐要素对音乐歌曲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轻柔优美的音色、细腻的情感演唱歌曲《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要素对于表达音乐的作用。 难点:体验诗乐合一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一、忆——导入 师: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

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音乐、诗句、散文吗?(讨论后引出歌曲《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设计意图:从多元文化入手,开启学生的音乐思维。】 二、赏——欣赏歌曲《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一听:讨论作者、创作背景、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对象。渗透与歌曲相关的历史文化。 二听:谈歌曲的情绪怎样?速度、力度?这样的速度、力度对歌曲情绪有什么影响? 三听:感受节拍、旋律的起伏,歌曲的音乐结构。 (学生感受欣赏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进行) 【设计意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学习演唱歌曲之前,用问题做引导来不断地欣赏歌曲、感受歌曲,使学生能主动走进歌曲,了解歌曲,为后面情感的表达做好铺垫。】 三、吟——试唱曲谱 1.复习基本节奏型:a、X b、XX c、X . X 2. 师生一起手点基本拍读第一、二乐句的节奏谱。 3. 观察完整的歌曲,了解歌曲演唱顺序。 4.试唱歌曲旋律,唱的过程中注意装饰音的唱法。 A.前倚音 B.下滑音 C.波音记号 5.完整试唱两遍曲谱。 第一遍注意坐姿、音准、乐句的连贯、乐句与乐句之间的换气。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精品教案

2 但愿人长久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课文用词丰富传神,意境深远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再来看本课的体裁,是一篇文包诗,编者独具匠心把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改编成了浅显的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小故事。本文构思奇妙,全文紧扣“思念”,转而“埋怨”,进而“转念”,最后“宽慰”,以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串连起苏轼撰写《明月几时有》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更把叙述的重点落在思念弟弟的有感而发上,无论是前半部分的介绍,还是后半部分苏轼的心灵独白,以及最后词的撷要呈现,都显得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而有关这首词其他所要表现的、反映的,都简去、略去。这样删减的用意,就是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可接受度出发,顺承他们的心理知识结构,以使《明月几时有》这样的名篇在这一年龄段得到更好的诠释。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6 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辄、埋”等 3个生字,会写“管、尝”等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 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课生字词。 2、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出中秋的有来。 2、谈话:中秋节即月圆人团圆,因此古代的文人骚客都喜欢用月 亮来寄托对亲人、故乡的思念,例如《静月思》(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个大诗人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而写下的一首歌。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标注自然段,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找出表现作者心理变化的词语,并找出原因。 2、检查: (1)生字注音组词; (2)教师正音领读; (3)生字描红,指导书写; (4)分组朗读课文; (5)回答问题: a: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b:埋怨——-月圆人不圆 c:宽慰——此事古难全 3、抄写诗词:《水调歌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播放音乐《水调歌头》勾起回忆。 二.部分理解,感悟文本 1、师引读第1段:故时候……派往密州去做官。这一段告诉了我 们些什么呢?(时间、地点、人物、身份)

第一段告诉了我们这些信息,有时间、地点、人物,那发生了什么事呢?(他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并写下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上节课读了全文,我们找出他的心情发生了三次变化,分别是怎样的呢(板书),导致他发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条心理变化线去细细探究一下。 2、最先开始苏轼的心理是怎样的? (1)理解“心绪不宁” (2)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指名读第2段,结合语境理解苏轼中秋更加思念弟弟 3、中秋佳节,苏轼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可见他与弟弟的 感情怎么样?从哪儿可以证明呢?(让学生独自完成) (1)自读第3段,画出表现苏轼与弟弟感情深厚的句子。 (2)理解词语“情同手足”、“形影不离”并造句。 (3)小时候如此亲密,长大后……,分析“却”“各奔东西” “屈指”“七个年头”。 4、感情如此深厚的兄弟分开了七年,当然思念了,更何况到了一个团聚的佳节——中秋节。别人都在全家团聚欢欢喜喜的过节,吃瓜赏月,在此情景的衬托下,作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思念“心绪不宁”。 5、作者“心绪不宁”当然就睡不着了,他眼睁睁地望着“导读第4段”,分析: (1)望着皎洁的圆月,苏轼的心理怎样?

2021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1课《但愿人长久》教案

2021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1课《但愿人长久》教 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明白得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让学生同意经典诗词的教育。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想念之情,明白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明白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 明白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二、初读歌词 1、学生自学歌词。提出自学要求: (1)要求读准字音,明白得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歌词,要求把歌词读正确、通顺。 (3)默读歌词,摸索:每一自然段要紧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三、学习歌曲 1、学生自由轻声读歌词,摸索:歌曲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学生读歌词,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如何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歌词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如何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欢乐,苏轼的想念与惆怅。 5、什么缘故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想念别人而是想念苏辙呢?(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

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赶忙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 6、摸索:苏轼什么缘故埋怨月亮?(苏轼为亲人无法团圆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7、“婵娟”指什么?(指漂亮月色) 8、放音乐《水调歌头》。 9、学唱歌曲。 四、拓展 “但愿人长久”还能够说到人的那些方面? (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五、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制造通过。苏轼想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友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但愿人长久教案图文稿

但愿人长久教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 2.但愿人长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在小学阶段的中级阶段,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基本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识字、独立阅读。只是在学习能力和自主性方面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强化落实。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识字、能够结合文中的重点词句,揣摩文章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习作能力。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及其豁达的襟怀。 4.感受文包“词”的特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5.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心绪不宁”“手足情深”等词语的意思,积累并初步学习运用描写感情的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感受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和热爱人生、积极豁达的襟怀。 难点:结合重点语句,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案、自由读、小组检查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读、标、思、议、读等学习方式,加之资料引入、音乐渲染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人物情感。 3.借助拓展说话练习和相关诗句的吟诵,感受古人借月抒怀的文化情感。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案。(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案检查预习情况,针对性教学。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 2.你们知道歌词的作者是谁吗? 3.交流搜集的苏轼资料:

《虞美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教案

学情分析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本班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础较好。本词能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教材处理与资 源整合 结合语文导学案 主要学法与教 法 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前准备音频、PPT 教学实施过程(含评价) 一、情景导入 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因为作者在完成这首词后不久,就招来了杀身之祸,而这首词也成了他的“绝命词”。这首词,就是《虞美人》。 二、知识积累 (一)词牌的由来 唐教坊曲,初咏项羽的宠姬虞美人而得名。 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夜饮中,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虞姬和之: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唐一无名氏根据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写了一首《虞美人》,词牌名便源于此。 (二)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一位“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是作为一代词人,他无疑是位成功的词人,他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词前期:宫廷逸乐生活,风格绮丽,轻靡婉转。代表作有《浣溪沙》、《玉楼春》、《更漏子》、《菩萨蛮》等。 后期:追忆往事,伤怀故国,沉郁苍凉。 三、整体把握(诵读) 1、师:学习诗歌先从诵读开始,正所谓“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其韵律和情感。请两位同学(一男一女)朗诵此词,请别的同学认真感受,然后做出评价。 2、师:他们读得怎么样?(学生自由评价)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3、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朗读此诗,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但愿人长久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古筝配乐朗诵、聆听感受、划旋律现、比较演唱等一系列 音乐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分析歌曲《但愿人长久》的 创作特点及表达的情感,感受古诗词新韵的魅力,并教育学生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 2、聆听谷建芬老师的《新学堂歌》,鼓励学生诵经典,唱经典,爱 经典,进一步感受古诗词新韵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改 编歌曲的兴趣,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 化。 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古筝配乐朗诵、聆听感受、划旋律现、比较演唱等 一系列音乐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分析歌曲《但愿人 长久》的创作特点及表达的情感。 2、聆听谷建芬老师的《新学堂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文新 韵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改编歌曲的兴趣。 教学难点: 学生感受、理解作曲家创作歌曲中每个乐句的句末以“2- - -”为结束音的创作特点。 教学准备: 古筝、尤克里里、葫芦丝、教具、《但愿人长久》相关影像、视频、音乐、图片、 教学过程:

一、小扣心扉,走近诗歌 1、课前三分钟学生欣赏歌曲《苔》 2、师:尤克里里弹唱“白日不到处,青春洽自来。苔花如米 小,也学牡丹开”。同学们你们好,欢迎来到杨老师音乐课堂。 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改编自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励志小 诗《苔》。古人说,“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用音符将古诗谱 写成歌曲,真是别有一番韵味。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欣赏一首由宋代诗人苏轼作词, 台湾著名音乐人梁弘志创作改编的歌曲《但愿人长久》。一起 来听 二、分段聆听,感受诗歌 1、欣赏水墨画视频《但愿人长久》 2、学生简介苏轼及《水调歌头》创作背景。 3、学生跟视频有感情的朗诵《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 4、学生有感情的跟着教师合作配乐吟诵熟悉歌词。(教师古筝 弹奏) 5、教师介绍这首词分为上阕与下阕,分别由四句组成。 6、聆听歌曲第一部分【望月惆怅,月圆人不圆】: ⑴学生聆听教师范唱第一部分旋律,要求学生思考:歌曲第一 部分的旋律节奏有什么特点?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⑵生答 ⑶师生分析小结:第一部分是词的上阕,旋律舒缓优美,节奏

人音版小学六年级音乐下册《但愿人长久》名师教案

《但愿人长久》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体会歌曲中表达的情景和情感,并能用不同形式表现歌曲。 2、认识歌曲的结构形式。 3、欣赏不同乐器表现的《但愿人长久》和民族乐器表现的外国乐曲,感受到古老的诗词、古老的乐器焕发的新魅力和韵味,感受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 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在音乐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理解能力,而这首古词学生们也学过,非常熟悉,由此改编的歌曲也耳熟能详,学会演唱歌曲也不难。本课重点是通过不同音乐的形式带领学生认识这首古词,感受古风新韵,认识到古老的诗词、古老的乐器也能换发新的魅力和韵味。 教学重点: 欣赏歌曲并用不同形式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 歌曲的结构方式对表现歌曲情感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儿歌《春晓》导入。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儿歌,歌词是我们熟悉的古诗《春晓》创作的,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请你来猜猜它的名字叫什么? 欣赏《但愿人长久》 1、教师范唱,猜猜是哪首古诗词。 你们说得都对,刚才老师唱的就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古词《水调歌头》,他写的是中秋团圆夜,苏轼一个人在异乡思念亲人的心情。 2、说说诗词名字,简介作者、诗词背景。 3、认识歌曲的结构,介绍作曲家进行歌曲旋律处理方式的用意。 教师弹A段,旋律反复,娓娓呈现月圆中秋,苏轼想象的画面;再弹B段,场景转到室内,苏轼思念亲人的感情更加强烈,不能平静,速度加快,力度加强。再现

A段旋律,首尾呼应,借月亮安慰自己,表达了苏轼美好的心愿。下面我们一起轻轻唱一唱。 4、跟着视频唱一唱歌曲,进一步熟悉旋律,感受歌曲意境和情感。 (过渡)刚才同学们欣赏并跟唱的是著名歌唱家邓丽君演唱的版本,除了邓丽君,还有许多艺术家对这首歌曲进行了新的演绎。 5、欣赏二胡、竹笛版本,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些乐器来表现。(这些乐器的音色优美、曲调委婉,能充分表现乐曲的情感,用他们来演奏,非常合适。) 6、除了二胡、竹笛,还有什么乐器或形式来表现歌曲呢?分组讨论,推选表演的同学。 7、表演(一人古筝、一人朗诵、教师陶笛,其他同学演唱),教师点评。 三、拓展延伸。 1、欣赏昆曲《但愿人长久》、琵琶视频《哈巴涅拉舞曲》,感受民族乐器的创新和融合。 2、教师结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古老的诗词、古老的乐器也能焕发新的风采,新一代的我们要推陈出新,将民族的精华发扬光大。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浙江省诸暨市浣江中学张虹琴 教学设想: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名句重读,读懂词情; 四、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一、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词中的更妙处且不论说,就来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

但愿人长久教案

教案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你们想知道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2、3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过渡:(出示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但愿人长久》教案

2、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教法:启发式读悟结合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欣赏 教具准备: 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2、课件 3、相关资料图片 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习俗 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①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 ②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习俗?这些习 俗有什么意义吗? 2、小结: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表达了人们的什么美好心愿?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出示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速度可以稍慢一些。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3、指名领读齐读生字词。 4、提问:这些生字词中哪些容易写错?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 6、组织反馈。 7、提问:在预习中,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哪些生词的意思?

《水调歌头》教案课程设计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 范里一中:雷宁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掌握词中名句。 2、学会分析古诗词优美的意境,感悟其中的哲理,从中受到启迪。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其旷达胸襟,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领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借助想象,感悟意境,理解词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教具准备】导学案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目标导学 (一)导入新课 月亮的圆缺,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诗词天生就有不解之缘。在众多流芳千古的吟月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下面,让我们走进苏轼笔下的月亮,看看苏轼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出示目标(见上)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见下) (二)自主学习(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三)自学检测——前提检测,扫除字词障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每空0.5分,共3分) ①宫阙()②琼()楼③朱阁() ④绮()户⑤婵()娟⑥不胜()寒(教学策略:差生展板,中等生纠错,优生点评。) 1、诵读入境:朗读本词,初步感知该词大意。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把握节奏③揣摩感情基调) ①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②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③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本词大意。 (要求:采用圈点批画法,划出疑难字词,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口述本词大意。)(方法:首先,学生质疑、释疑,然后,教师出示重点字词让学生回答,让学生复述上、下阕大意,最后看屏幕,叫一学生伴随音乐读大意。) 3、词的上阕主要写什么?词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内心矛盾? 上阕:饮酒问月内心矛盾:“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预设问题: “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该怎么理解?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句,作者关心的是——(朝廷)。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的“琼楼玉宇”又指什么?你能从这一句中的“欲”字,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4、词的下阕主要写什么?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句子上?词中表达作者对天下离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哪句? 下阕:难眠怀弟 人生感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预设问题: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从结构上说有什么作用?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书上注解说是月亮没有人世的愁和恨,这样理解正确吗? 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理解?

精品-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教案 一、新课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 时刻。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琼(qióng) 绮(qǐ) 婵娟(chán juān) 阙(què) 2.作者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 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3.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 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通词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 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