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让枯燥的文字焕发生命的活力 12

让枯燥的文字焕发生命的活力 12

让枯燥的文字焕发生命的活力  12
让枯燥的文字焕发生命的活力  12

让枯燥的文字焕发生命的活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和牛老师共同来向大家汇报我们关于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的收获。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目前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教学流程模式化。多年来,随着广大教师对识字教学的不断探究,逐渐总结出了现在大多数老师常用的识字教学模式,其流程一般是:自读课文,勾划生字词;接着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让学生读。而后,教师打乱顺序指读;然后是去掉拼音,读生字词;再去掉熟字读;接下来分析字形、笔画、笔顺,指导书写。这实质上就是脱离语言环境的集中识字。

2.缺乏对汉字教学的研究。这种集中识字的方式,多数教师用起来顺手,课前不用花多少精力去研究生字的教学,即便是不备课走上讲台就能进行生字教学。老师只是一味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变化。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纠正,长期下去,就必然会挫伤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影响识字效果。

3.学文和识字不能融为一体。这种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不能把文本当作识字的载体,教材内容与生字学习不能融为一体,识字与学文各走各的路,这其实人为地割断了识字与学文的联系。一节课下来,让学生反复地拼读生字,读是读熟了,但当把这些字放到词语中、句子中、课文中时,学生只认识其中的一些生字而已,只学会了几个生字。这种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的识字教学,显得很乏味,就算学生学会了生字也未必会用,即使老师多方面加以讲解、强调,学生也未必能真正理解字的意义。

鉴于此,去年暑假在薛老师的倡导和指导下,我县小学开始了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探究活动。

牛:张老师,您作为一名教研员,对识字写字教学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去年我也曾听过你作的关于《低年级识字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的讲座》,收获不小,您能给我们讲一讲随文识字的好处吗?

好的。随文识字与传统的识字方法相比,它有很多优势,我认为,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点:

二、随文识字的优势

1.从文入手,有语言环境。把识字教学放在课文中边学文边识字,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认识了生字,理解了新词,这就是我们说的随文识字。随文识字是从文入手的,学生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语言环境。

2.音形义结合,识记容易。“随文识字”运用得好,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的确能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能有效地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有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儿童对生字词的识记就容易得多,省力得多,也便于引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有助于建立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提高识字质量。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司马光》这篇课文中有一个生字“慌”。单独学“慌”字,音难读,形难记。而把它放在“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叫着、喊着,有的跑去找大人”的句子中教学,字义很好理解,字义成了联系字音、字形的纽带,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它的音、形、义。

3.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课堂上老师在和学生围绕课文内容的语言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出示生字、学习生字,运用生字。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强调的就是生字词的教学要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相结合。而随文识字恰恰强调了要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这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牛:张老师,我有一个疑惑,在一篇课文中,每个生字都要随文识字吗?用集中识字的方法教学生字比较简单,随文识字需要的时间较多,往往原来一课时可以完成的内容,随文识字则需要2课时或者更多时间,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提高随文识字的效率,保证识字效果呢?

(过渡语)这是低年级老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我们提倡随文识字,那么,随文识字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保证识字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掌握随文识字应注意的问题。

三、随文识字应注意的问题

1、首先要明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同时还提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随文识字的“文”就是儿童最直接,最熟知的语言因素,也是最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

2、处理好学文与识字的关系

在低年级,识字与学文不是并列关系,识字是重点,学文是识字教学的凭借。学文重在为识字提供最直接的语言环境。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是教师进行低年级字词教学和语言训练的凭借。不要为教课文而教课文,要考虑可以凭借课文如何让学生识记、理解字词,对学生进行哪些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哪些语文能力。教师有了这种意识,才能真正处理好学文与识字以及语言训练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一课中有一个生字“刨”,有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川川从一开始遇到这位叔叔就开始提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一个接着一个,问个没完没了,非得把事情弄个明白。这种做法,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叫什么?——刨根问底。(出示)刨,也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生字。你有没有好办法记住它?(多数学生都是用加一加、换偏旁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它的部首是:利刀旁:接着老师说这个“刨”还会变魔术呢!如果我们给它换一下部首,它会变成什么字呢?接着出示有水(),有足()有火()有衣()有刀()学生通过思考就能猜出来。

的识字教学借助课文内容,联系旧知识,运用加一加,换一换,猜字谜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理解字词,识字方法的灵活运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理解了字词的意思。

3、不要孤立识字,要把识字、学词、学文结合起来。

低年级课文大多描述的是学生熟知的事物,浅显易懂,要联系生活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把识字与学词、读句、学文结合起来,才有益于学生准确、全面的理解汉字的意思,加深记忆。

例如:有位老师教学《雷雨》一课中的“垂下来”时,是这样帮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的。“垂下来”,是什么意思呢?咱们请蜘蛛来做做动作。(出示课件:蜘蛛垂下来的动画)谁来说说垂下来的意思?

生:我知道,蜘蛛垂下来时,有蜘蛛的丝连着。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吗?

生:夏天有蜘蛛的时候我看到过。

师:你真了不起,联系着生活就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真的经常用到这个词,(接着老师出示四幅图:分别是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树叶从树上飘下来,小兔子的耳朵垂下来,向日葵的头垂下来)让学生看图,想一想,哪些时候咱们习惯用垂下来?哪些时候习惯用掉下来?同桌的小伙伴,看着图互相说一说。多数学生会很快说出来:

生: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树叶从树上掉下来。

生:小兔子的耳朵垂下来。向日葵的头垂了下来。

师:看来,在生活中,我们会正确运用这两个词。对比一下,我们会发现,这两个词都有从上往下落的意思,如果一头向下,另一头还连着,就用——(生:垂下来)如果另一头完全分开了,就用——(生:掉下来)

看来一些本来单独靠讲解很难理解的词语,只要结合生活实际来认识,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把识字学词与学文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理解得透彻。

4.不可平均用力

(1)突出识字这一重点。“识字、学词、读句、学文”各方面不可平均用力,想面面俱到,弄得头绪太多,结果往往顾此失彼。一定要把识字作为教学重点,舍得在识字上花时间。如果识字用时过少,学生对字的音形义印象不深,巩固不牢,特别是一些形近字就容易混淆,影响阅读和表达效果。

(2)对生字进行分类处理。也就是哪些字可以简单处理,哪些字必须重点关注。一课有那么多的生字如何一下让学生都掌握呢?教师要根据汉字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安排。一般说来,简单且学生已经认识的字,可以简单处理;字形复杂的、容易读错的字要重点关注;高频率使用的、意义丰富的汉字,要让学生结合语境组词、造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结合两位老师的识字教学举例说明)

牛:张老师,我现在教的是低年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课文的识字教学用随文识字的方法非常有效,例如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中,“荷叶”的“荷”、“水珠”的“珠”、“摇篮”,这几个生字都适合在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学

习:用婴儿躺在摇篮里的图片和水珠躺在荷叶上的图片与课文内容结合,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摇篮”,也让学生理解了文意。同样,本课中“停机坪”“翅膀”“蹲”等生字用随文识字的效果也都非常好。但是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一课,这篇课文内容较抽象,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较难理解,如“地质”“勘探”“波痕”等生字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学习有些困难,我就把这部分生字运用了集中识字的方法学习;而“藏”、岩石和“一册书”的“册”也适合随文识字,于是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就把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这两种办法结合起来,教学本课的生字,您认为这样的做法可行吗?

张:你能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识字,理解字义,并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法,非常好。看来你在备课时就已经把识字教学作为了教学的重点,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5、选择恰当的识字途径。为了避免孤立识字,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注重识字教学环节的设计,先看看课文一共有多少生字,哪些字可以可以通过随文识字解决,哪些字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更直接一些,哪些字可以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来认识更容易记住字形,哪些生字可以通过看课文插图来理解,哪些字可以可以用集中识字的方法来认识更节省时间,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不至于学生学的枯燥无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6、使用直观的教具、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低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单凭教师的讲述很难对某个字产生深刻的印象。应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具体。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时把字的部首或易出错的地方用彩色粉笔标出,再配上多媒体的演示,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图象、动听的声音,把孩子牢牢吸引住,会大大提高识字的效率。

7、教师要善用鼓励性的评价激发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都喜欢鼓励性评语,教师在识字教学的评价中要始终坚持鼓励性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满意地颌首”,一次“激励地鼓掌”,一声“你真棒”足以让学生高兴一段时间,教师的激励性评语对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动力,能驱使他们对识字产生浓厚兴趣。

牛:我非常赞同张老师的观点,鼓励性的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主动性。在平时的教学实际中,在识字时,丰富识字教学的形式,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小松鼠找花生》一课中,我在教学生字“旁边”时,课文图片与文本内容结合,让学生理解“旁边”一词的含义,并识记生字,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记住。另外我随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旁边”说话:我的旁边是谁?这样学生还学会了运用;学习“许多”时,通过对比花生数量的多少,让孩子们理解词义,同时用“许多”来说个句子,这样不仅理解了词语还训练了说话;这样学生更容易识字并理解。我觉得识字方法形式多了,孩子们更喜欢学习了。

这样图文结合,学生易于理解词义,再结合生活实际用词说话,做到识字与语言训练相结合,非常好。随文识字虽然有很多优势,并不是所有的生字都必须用这一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8、识字教学要形式多样。

(1)借助图画识字。低年级语文教材,结合课文内容配有很多插图,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进行识字和学文,结合图画理解词句。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的生字时,就是通过看课文插图引出生字来,没有过多的讲解,学生就理解了字义。

这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在学生看拼音初读课文之后,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看图,图上是邓小平爷爷在给刚栽的小树浇水。老师问:图上这位老人是谁?学生回答邓爷爷,引出生字“邓”,并告诉学生这是姓邓的邓,接着问:“他在干什么?”学生回答:“他在植树”,老师说:“植树也就是栽树”,这时随机板书“植”和“栽”。这种识字的方法就很好,教师巧妙引出生字,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就能理解字义,省时省力。像这样比较好理解的字重点分析好字形,指导好书写就可以了。

(2)游戏中识字。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来调动学生

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游戏中识记生字。如采用“组合生字”、“送字回家”、“读文找字”、“找朋友”、“摘苹果”等等游戏法,通过各种游戏,孩子们兴趣高,也能很好的识记汉字。

(3)儿歌中识字。①教材中的儿歌。低年级的教材中有许多的儿歌,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儿歌,直至朗朗上口,就会熟悉儿歌中的生字,无意中记住了这些生字。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我的发现中的儿歌“千口舌,舌甘甜。土里埋,木帛棉。人门闪,马门闯。心入门,闷得慌。合手拿,分手掰。人失足,跌下台。”学生只要熟读儿歌,就很容易记住这些生字。②编儿歌。有一些字,字音、字形相近,学生很容易混淆,不好区分,经常写错别字。如“请、清、情、晴”这四个字,读音都很相似,字形也相近,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编成儿歌:“有水河清清,有日天气晴,有心才是情,有言去邀请。”用编儿歌的方法来区分形近字,效果良好。在教学中采用儿歌识字法,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识字效率。所以,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可以借助儿歌帮助识字,通过读读、背背儿歌,编编儿歌来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

牛:张老师,您在书写指导方面很有经验,今天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在教学生字时,我发现有些学生会读会写生字,书写也非常认真,但是写出来的字并不美观,而且很容易出现错字,如添画、漏画等现象,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书写美观,并克服写错字的现象呢?

识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为了阅读和书面表达。想让学生写的字美观还少写错字,老师既得注意方法,还需有扎实的书写基本功。下面我就谈一谈

四、写字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不可忽视范写。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好好写一写生字。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都要掌握,课堂上范书时一定要把每一笔给学生交待的清清楚楚,不能含含糊糊。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看清老师的范书,范书的位置也很重要,应该在黑板的左上角或右上角,这样,教师在书写的时候,身体不会挡住学生的视线。再就是教师只要范写,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集中注意力,看清老师是怎样在田字格中范写的。

2、不要集体纠正错字。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写字不巩固,在运用时难免出现错别字。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注意预防,并及时分析错因进行纠正,

以减少学生的错别字。如果错字得不到及时纠正,写几遍或写几次以后就很难改了。(举例虎)

学生一旦出现了错别字,要注意纠正的方法,切不可让学生一个字改十几遍,甚至几十遍,更不能在黑板上集体纠正错字(分析原因)。(西真县) 3、坚持使用木杆铅笔写字。

一二年级的学生不能使用圆珠笔写字。现在的学习用品品种繁多,造型也很吸引人,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用。因为圆株笔笔头是珠子的,在写字的时候很容易滑,极易导致字体变形,所以,学生还是最好不要用圆珠笔写字。另外,各科教师也要坚持不懈地监督和指导学生在整个三至六年的小学生活中,始终如一的使用钢笔。

4、要注意作业适量

通过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发现作业量的多少与字的书写效果往往是成反比的,作业越多字写得越差。因此,我们要兼顾作业的数量与书写的质量。(举例写毛)(因为抄写字的遍多,导致有的学生发明了用两支笔写字,一遍等于两遍,这样做作业看似事半功倍,实际效果则是事倍功半。)

5、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书写基本功。写好“三笔字”(粉笔、钢笔、毛笔)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师生之间存在着表率与效法的关系。“师者,人之模范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己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纠正不良习惯。如果教师自己的书写潦潦草草,歪歪斜斜,零乱不齐,甚至笔画颠倒,又怎能教育学生把字写好呢?(举例:有的教师不但书写不规范,而且把字都写错了。雨、衣、专、学、求、点、走之底等,这样很可能把你小时候的错误保持到现在,现在你有传给你的学生,可能一传就是一辈子错下去,实在不应该。其实,老师写错字、写不规范的字还很普遍,如:男添专求过黄象繁落算弄鼻。学生写错别字会影响表达效果,甚至会出笑话,(星期天,上了坡,见到一只兔子,追了一阵子,没追上。)等你的学生长大了,发现自己写的字是错误的,他会说这谁哪个老师教的我)只有老师的字规范、美观俊秀,并能做到指导学生写字时指导到位,学生才能写出规范美观的字来。只要平时加强练习,总结汉字的结构规律,写规范字、美观的字并不是多么难的事。事实上,有的字写出来,看起来不美观,往往

是只差那么一点点,有的只是一笔写得不到位或不规范,只是自己写习惯了,找不出那一点点不足罢了。(举例)目毛放人言弓等等总结

总之,识字教学要讲究方法,提高识字效果,做到随文识字的同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不同的识字方法,鼓励学生主动识字,善于发现识字规律的要及时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识字过程中的快乐,让学生轻松识字。教师要练好写字基本功,掌握写字技巧,指导要到位,为学生做好示范,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别字,让学生写一手规范漂亮的字。力求做到学生识字能力和书写水平同步提高。为低年级学生后天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对随文识字教学的研究时间不长,以上汇报一定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行、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如何焕发语文教学的生命活力

如何焕发语文教学的生命活力 新课改更加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更加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学习过程。这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理应成为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全面参与,焕发生命的活力,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更能实现情感与心理、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一、以学定教,确立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 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学的基础 之上,学生只有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为中心,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释放潜能、绽放生活活力的舞台,闪现思维的火花。在以往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思想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与思维,无视学生不同的学习心理与情感需求,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讲解,只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而无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只是将教材知识经由教师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会记会背,而无法运用。这样的教学必将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学生心理与精神负担,学生懒于思考,教学成为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这样的教学与活力教学扯不上一点关系。为此要让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就必须要对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重新定位,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

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空间与选择权利,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与作者、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与文本互动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深入文本,展开独立的思考与思维,才能从固有的思维模式中摆脱出来,产生更多新的观点与看法,在不同的思维间进行碰撞,有更多不同的声音,这样的教学才能成为学生的学堂,更加富有生命的活力。 二、学玩一体,引导学生展开快乐的探究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复杂过程,以兴趣为代表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与推动力量。只有善于激发与培养学生对认知对象积极的学习情感,学生才能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思维更活跃,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探究者,感受到探究的乐趣,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更为长久的学习热情。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让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而要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要审视学生的心理与情感。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如此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学生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学生活泼好动,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将教学设计成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这样的教学更有吸引力与感染力,自然可以引发学生的关注,激起学生的参与。如表演课本剧,将静止的文字材料转换成丰富的表情、可爱的人物、生动的场景,让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才能富有生命的活力,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快乐学习;

焕发生命活力

焕发生命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小学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转折点。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但是,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 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最令人烦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因较多,也是比较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也是很关键的。 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讲哪儿,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要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让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所任教的三年级学生,学习上困难比较大的学生较多,在教学中,我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让生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让生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人的生命活力在于优秀的心理、积极的思维与良好的情感,教育的意义是促进人在心理、思维与情感等诸多因素协调性的发展。课堂是学生在心理、思维与情感等诸多因素自我协调性发展的特殊阵地,每一节课,都是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一个历程,因此,让生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本文结合高中生物教学,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和谐氛围——生命活力的基础 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其生命价值在于他们内在的活力,而这种活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在的心理、思维、情感等品质,还与生命所处的外界环境因素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特定场所,是情感交流、思维火花碰撞的特殊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基础。 课堂的和谐氛围,主要指参与课堂活动的人之间的一种和顺、协调、融洽的关系,它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这两对关系,而起主导作用的是前者关系。 首先教师要具有师生平等的观念。教师虽然在知识拥有方面有着优势与课堂组织与管理方面充当领导角色,但并不意味教师的地位高于学生,然而从教师的育人职责来说,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课堂教学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即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或学习结果不能令自己满意,也不能责备,更不能训斥或变相体罚,要有包容之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因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某种功利而弱化课堂承载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价值。 其次是课堂教学要有浓厚的民主气氛。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方面,教师是“课霸”,学生活动的时间与发言的权利都是教师说了算。在知识探讨与交流方面,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尤其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有争议甚至错误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何以为民主?何以能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课堂民主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课堂言论自由。学生针对课堂上的问题有随时阐述自己观点的自由,可以在教师讲话中插话,也可以随时向教师质疑,还可以发表与教师或教材相反的观点。即使是错误的观点,教师不要立即“封杀”,要让学生阐述其观点依据,然后教师再进行理性的辨析,以理服人。二是学习行为自由。在学习方式方面,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超越教师所规定的学习范围,或违背教师所设计的程序;在学习态度方面,对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表现为不喜欢,也可以表现为不满,甚至可以表现为反对,对学生不满或反对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积极地作相应的调整。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

构建焕发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构建焕发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水乡歌》教学案例及反思 如东县大豫镇兵房小学杨霞 设计理念 《水乡歌》是一首清新优美的诗歌,采用问答的形式,排比的手法,依循“水多→船多→歌多”的顺序,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歌声回荡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展现了水乡的兴旺景象,歌颂了水乡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文字优美,形式整齐,节奏流畅,感情丰富,画面感很强,其语言简洁干练,明白如话,内中却包含了丰富的水乡画面,较强的生活气息,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以其特有的魅力撩拨学生的心弦,引领他们去感悟生活的意义,感受文字的表现力。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使其真正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引导学生读懂诗歌,读美诗歌,并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抒发情怀,在感受、欣赏、创造美的过程中,获得自主阅读的乐趣、学习智慧的启迪和内心情感的升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和想象体会诗句所描绘的水乡美景,感受到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发展语言,学会运用。 重点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个性化朗读感悟,充分发挥想象,感受到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境,经验碰撞 1、(播放音乐)美妙的音乐能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聆听着优雅的音乐,再次走进风光秀丽的水乡看一看。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今日之走向,已越来越逼近学校内部的教学、教育活动。全国范围内多层面展开的有关素质教育的研讨,不少中小学进行着的探索性实践,是这一走向的具体、生动展现。出现这一走向,不仅是因为近十年来我国已经在宏观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法制建设、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地位的提高及学历达标比例的上升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从而为学校内部教育活动改革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与更多的可能;也不仅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技术水平提高,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独生子女人口政策的坚持推行,社会、家庭对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根本的是因为21 世纪新人的培养,不对学校天天进行着的、千百万教师的教育实践作改革,是不可能最终实现的。所以,深入进行学校内部教育活动的改革,是已经开展至今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之必然,它关系到中国基础教育在跨世组的改革中,能否最终实现一代新人的造就,也关系到新的教育理想能否转化为实践,显示其现实价值的重要问题。因此,它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重视。本文把对学校内部教育活动改革的探讨集中在课堂教学领域。因为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冲破了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成了当代学校中的“老房子” ——一道最顽强地展现传统教育思想的风景线。更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同志还十分强调这种传统保存的必要性,误认为选修、活动两类课程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而必修课的传统教学是为保证升学率服务的。在他们的眼中,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现“素质教育” 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 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给学生活动,不要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显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数学改革,不可能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教师和学生在校生活的大量时间还是以传统的方式度过,甚至更被强化。因为“领地”的缩小要通过“强度”的增加来弥补。这样,就整体而言,教学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校内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课堂教学的改革还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第一,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五十年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在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并通过新老教师的传习,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 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的课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读后感 近日,我读了叶澜老师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感慨颇多。 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她)的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而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所有老师追求的理想课堂。但现实生活中似乎却是很难做到的事,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下,面对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关注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他们很少去关心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程度。因为老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率,只要升学率提高上去了,教师的地位和工资就会提高,正因为如此才会导致现在的课堂悦来越缺乏活力,对大多数差生来说上课就如同坐监一样痛苦。他们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感受不到知识的奥妙,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然而我们是不是就要放弃这种理想课堂的追求呢,当然不是。我觉得要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作为教师首先要抛开一些功利,自己给自己减轻一些压力;而作为学生也要积极的融入课堂,跟着老师的节奏学习,如此才能谈得上把生命融入课堂。每个教师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叶澜老师在文章中的观点是:“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不要以为生活就是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孰不知生活还有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还有生存的意思。 叶老师还分析了传统课堂的三大特征: 1.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 2.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老师备课的中心任务(研究学生被普遍忽视)。 3.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在文中叶老师并不否认传统课堂合理性的一面。同时也深刻地分析了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即课堂教学过程是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不应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剥离出来。它忽视了作为每个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双边多向、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力。从根本上看,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使传统课堂教学视

让单词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让单词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摘要:单词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和新课标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求,提出了教师在英语单词教学时的几种策略,即:听音学单词、形象记单词、情境学单词、故事学单词、思维学单词。通过多种英语单词教学形式,获得多彩的英语课堂。 关键词:小学英语;单词教学;有效;有趣 魏尔金斯(Wilkins)指出,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对于小学英语教学,它同样也是一个难点。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词汇教学的直观性、增强词汇教学的有趣味性和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让学生听、看、读、联想等多种形式教授单词,让单词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单词我爱听──听音学单词 在单词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有关颜色的单词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听听海浪的声音,学生可能就会联想到蓝色。笔者就顺势呈现单词blue进行教学。在学习有关动物单词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听听小猫的叫声后再呈现英文单词cat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的趣,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二、单词我爱看──形象记单词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低年级孩子(年龄大概在7—10岁),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时期过渡时期。在此期间他们具体运算思维还不能离开具体事物的表象,要以具体表象为支柱。因此,在进行单词教学时,对单词进行一些加工或辅助简笔画,可以加深学生对单词的印象。笔者在教授文具单词pencil(铅笔)时,将单词中最后一个字母“l”加工成铅笔的形状,教授单词ruler时,将中间字母“l”加工成尺子的形状。这样学生对新单词的印象就非常深刻了。再比如教授五官类单词时,笔者将新授单词eye的两个“e”都加上一根眉毛,学生就会牢牢记住这个单词,而不会和ear混淆。在教授职业类单词时,笔者适当地通过一些简笔画教授单词:给医生画一个带有十字架的医生帽,给学生画一个书包,给教师画一幅眼镜等。将一个一个的单词形象化后,单词就富有了生命,富有了活力,学生在课堂上也收获不少。 三、单词我爱我玩──情境学单词 在一定的情境中教授单词,学生对单词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因为在情景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或模拟一些场景,用直观的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比如在有关颜色red, blue, yellow, black, white, green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神秘花园的情境。笔者带领学生乘着彩虹火车(有关颜色的新单词整体呈现)来到了神秘花园。在神秘花园中遇上了一个神奇的苹果树,树上长出了不同颜色的苹果(逐步呈现新单词black apple, white apple, green apple)。学生摘完苹果后开心地乘着彩虹火车(复习本节课所学新单词)离开神秘花园。在神秘花园的情景创设中,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初中语文教师培训材料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初中语文教师培训材料: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各位老师,你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谈有关新课程实施的话题。我们金水区教研室的老师们为了使一线老师能够轻装上阵,给大家提出了“先进入”的指导思想,鼓励大家摸着石头过河,鼓励大家多做尝试,并多次到课堂听课,认真辅导,才使我们在高标准,低要求的前提下逐渐进入课改。今天我谈的话题是《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这只不过是我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还希望会后大家提出意见和建议。谢谢! 我就首先从观念的转变说起吧。观念的转变中我重点谈谈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变化。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关键在于教师。 一、课堂要成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源泉 角色转变的关键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就是放下自己绝对权威的架势。如果教师是课堂的权威,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学生必定没有自己的见解。如果教师以教学参考书为权威,学生很可能跳不出参考书的范围,也就无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精神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放下权威,倾听学生们的心声,积极参与大家的争论,这时你会发现课堂充满了活力。 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每次上完课,我总是非常

兴奋,课堂上师生的唇枪舌战,引经据典,时常给我许多新的启示,许多新的活力,让我激动又兴奋。例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师生讨论总结的十分热烈,大家都在用自己最动人的语言称赞元方的诚信和懂礼,忽然有一个学生大声说:“元方一点儿也不懂礼貌!”当时有很多听课老师,大家闻声一齐望过去,一个平常很懂事的男生,他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看到大家都用异样的目光望着他,他站起来说了一番话,至今让我难忘,他是这样说的“元方时年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与父亲的朋友讲话,把人家批评的无话可说,这说明他聪明,可他对人家的惭愧(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和元方握手)不理不睬,这多伤人心啊!”大家都默默无言,陷入深思,有一个同学起来反驳他“他是怕那个人打他才不回头的!”有人起来帮他说:“不对,元方就是不太懂礼貌,他只记得批评别人,却不注意自己的行动!”。“他已经把不懂礼貌的父亲的朋友批评得惭愧了,能说他不懂礼貌?”“不接受别人的歉意就是不懂礼貌!”大家争的两眼放光。 像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许多同学发现作者精心描绘的飞渡一节,其实从文中的具体数字来看,那些半大斑羚是无法成功飞渡彼岸的。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们一向是站在作者和参考书一边的,这已经成了一种惯性,当这个不能成功飞渡的问题的提出来的时候,由于惯性的作用,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简图,一边画一边讲,试图说服大家。谁知,我的小反对派们也不甘示弱,一个叫金山的同学也跑上讲台画起简图,也是一边画一边讲,我在旁边观察,大家听得十分专心。“大家看这儿,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老斑

小学语文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

小学语文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真正主人,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使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充满活力,也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改的实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焕发生命活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那么怎样才能是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能呢? 1 营造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展现个性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个性鲜活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思考。由此,我们在创

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参与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味。如我在教《落花生》一文时,在学生明白了文中父亲是要“我”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创设问题情境:“落花生和苹果、石榴两者只能择其一,你想做什么?”学生分成了“苹果、石榴”和“落花生”意见相反的两派,进行“实话实说”辩论。通过辩论,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同时学生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也都流露出来了,个性得以张扬。 2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状态中。 如:《索溪峪的野》一文中,索溪峪的野表现在哪些方面是理解的重点。教学时,我就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

让课堂焕发生命与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潞城市实验小学课堂教学小结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听课是对教学的临床诊断。今天的课堂是实验小学向教育局、向全市同行的一个汇报。本次活动,学校的所有班级、所有科目全部开放;授课的教师,从年龄上来说最年轻的25岁,最大的有52岁;从资历上来说有进入实小仅几个月的新教师,也有调整学科的改版新手。从2002年我市被确定为省级课改实验区以来的四年多的时间中,我们投身课改体会最深的是教师是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课堂是检验课改成果的舞台。 一、面对现状找突破 我校共有24个教学班,班容量最小的班56人,最大的班达到了80人,大班额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摸索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课改之路。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是我们进行大班额教学的必要前提。新课程倡导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安全感,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惟一办法就是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要科学、适当、可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要的是能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能给学生留下点东西。于是我们深入课堂找出路。李蓉教师在执教《数星星的孩子》这一课的时,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等有整合成生动活泼的板快,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发展,真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张心平老师在课堂中,把提问权、选择权、参与权还给学生,减少预设、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感到这节课的话题跟自己有关、从而使人人真情投入,人人有所发展。同时,我们派出教师远赴北京、太原学习,归来后,对教师进行培训;接着,让出去学习的教师作了两节课,作为研讨课,再一次审视我们的课堂。数学课我们提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方法,使所有的数学教师真正明白了数学课题中经常强调的一句话:告诉我,会忘记;让我看,会记住;让我做,会理解。而语文课,要求教师把提问权、选择权、参与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感到这节课的话题跟自己有关、从而使人人真情投入,人人有所发展。常识课依托实验器材,从现象中总结规律形成实验。活动课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将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接轨。只有开全开足课程,才能有丰富的收获,学生

“慢教育”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d6793346.html, “慢教育”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 作者:吉鹏 来源:《启迪与智慧·下旬刊》2020年第03期 摘; ; 要:语文是小学教育中非常基础,也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语文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也注定语文的学习不能急于求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慢教育”理念,十分符合语文课程的教学规律。慢教育让学生更加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也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 关键词:慢教育;語文课堂;语文教育 语文是我们距离母语教学最为接近的一门课程,小学语文极为重要,不但要教导学生认识汉字、词语,更在于让学生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独立人格的重要课程。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也注定语文的学习不能急于求成,在语文教学中贯彻“慢教育”理念,这十分符合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规律。语文课堂“慢节奏”,才能保证学生完全理解课堂内容,领悟语文的魅力;语文课堂“慢阅读”,才能让文本真正浸润学 生的心灵,滋养学生;语文课堂“慢品味”,才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 养,也让语文课堂更有活力。 一、课堂“慢节奏”,保证学生理解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效社会,似乎“慢”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上也一味追求高效快速,一味求快的课堂会让学生感觉到应接不暇,最终一知半解,很难真正理解课堂内容。语文课堂上做到“慢节奏”,看起来好像是变慢了,讲解的知识也变少了,但其实在“慢节奏”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却变得更加活跃,他们能更充分地理解课堂内容,体会到课堂教学中真正的精髓。 例如,教学《少年中国说》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字数简短,但却极有深意,课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读起来让人感觉心情激昂。这篇课文的教学节奏更应该慢下来,让学生去认真品味课文中的壮哉呼喊,理解每一个词语的意思,让学生的情绪随着课文受到感染,真正理解何为“少年中国说”。语文课堂应该是具有情感的,才是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熏陶学生的情感心灵,必然要让语文课堂的节奏慢下来。 小学语文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所以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只有让语文课堂的节奏慢下来,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路被打开,这样的课堂才能成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二、课堂“慢阅读”,浸润学生心灵

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

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与创新精神 九年义务教育《不应该课程标准》(实验搞)(以下简称《标准》已于2019年7月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如何准确把握《标准》的时代精神与基本理念,并把它们贯彻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这是当前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语文教育理论工作者所面对的新课题。 《标准》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必然反映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这次课程改革倡导以德育为核心,以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这些在《标准》中均得到了充分体现。《标准》的形成同时还受到多年来有关语言教育大讨论的深刻影响,无论是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形成,还是对语文教学所提的建议,《标准》均广泛吸纳并会通整合了大讨论中涌现出来的重要观点。应该说,《标准》在某种程度对大讨论作了一个历史性的总结,尽管讨论尚在继续,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还远未达成一致。不过,这也正说明语文教育课程改革蕴涵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标准》与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别。在名称变更的背后,是语文课程内涵的深刻变化。《大纲》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产物,它主张以教学为核心来统辖课程,把课程看作教学的“内容”,即为教学提供了材料。在这种教

学理论指导下,课程是没有独立地位的,人们关心的是如何改进教学过程、方式、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而很少考虑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适用性,结果往往造成教学与课程的脱离。《标准》则站在以课程统整教学的“大课程观”的角度来定位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在这里,语文课程不仅是一个名词,而且还是一个动词;不仅是一种结果或目标体系,而且还是一系列事件与过程。语文课程不再单单指语文课本,而且还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语文学习活动的总和。与《大纲》相比,它更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更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更强调学生、教师、教材和环境多因素的整合;更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并重。因此,以《大纲》的老眼光和旧思路来理解《标准》只能导致对《标准》的误解。对于广大中小教师来说,要把握好这《标准》,必须树立全新的语文课程观,我们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 《标准》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①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统一性是建立在语文的交际功能与文化功能的相互作用上的。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这一界定,是《标准》在语文教育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囿于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狭窄视野定位语文课程性质的陈旧框架,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

《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 感谢杜春贞老师,把叶澜教授带到我们面前。叶澜教授在《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中提到了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已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注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改变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 我从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实践和对别人成功经验的借鉴总结了以下几点对我们各科教学都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方面: 曾听一位名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不会微笑的老师,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我想,这句话不无道理。想上一堂好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让他们敢于走进教师的心灵。这样,你便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你的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课堂上,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你的课堂便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活力。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一些课堂缺少激情,主

要是由于教师语言的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激情进入课堂,必将使你的教学更加魅力四射,风采迷人。 没有教态的帮助,一个人说话会变得很拘谨,但是过多或不合适的肢体语言也会让人望而生厌。自然、自信的身体语言会使我们的沟通更加自如。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肢体语言在传递什么信息。像面部表情、眼神以及举手投足都会在讲话,而且已经超越了讲话本身。孩子会对你的眼神,动作有相应的反应,就说明你与学生沟通的渠道畅通了。有了这样愉悦的教学环境,还愁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吗?还愁我们的课堂没有活力吗? 新课程带给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生活。每一位富有使命感的教师都应该主动走进新课程,全面实施新课程,让课堂教学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成为孩子们主动、活泼发展的广阔天地。那么,你的课堂将会充满活力,你的人生也将会熠熠生辉。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被我国教育界奉为金科玉律的传统教育,无论早在1200 多年前韩愈的《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还是半个多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论》以“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都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被动、接受、单一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遭遇严峻挑战,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得到了空前关注,因此,转变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建立全新的“学习方式”概念,这是“以学生为本”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前提。本文就学习方式的概念、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几种学习方式的变革、陈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与策略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 “学习方式”是美国学者塞伦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也有学者将其译为学习风格、学习类型、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教授还结合课改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习方式作如下界定:学习方式泛指学习者在各种不同的学习情境中所采取的具有不同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的一切学习方法和形式。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其一,学习方式既包括学习方法,也包括学习形式。其二,学习方式具有情境依赖性。其三,评判学习方式的主要依据是学习者的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 二、为什么要转变学习方式呢?我想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变革的原因——生产工具的变化如电脑、网络。知识从量上看,裂变得“一日千里” ,今天的知识即使刚印到书本上就可能被淘汰,更何况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未来,如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与八大行星变化??知识从质上看,更趋向于活化的、能形成智慧的那部分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死的知识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交给电脑去完成了。我们来看个例子:很多年前,爱因斯坦就对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十分反感,在一次会议上许多人认为他很聪明,就考了他很多问题: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国的铁路有多长?爱因斯坦却回答说:“这些我都不知道”。看到人们惊愕的样子,他微笑着说:这些我只要翻书查一查,不都全知道了吗?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指出这种中国教育方法(东方的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是一步一步地教,一步一步地学,传统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子,可以深入地学到很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很多帮助。但这种教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只适宜考试,不宜做研究工作,因为研究工作所要走的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如果一位学生在完成教育时变成一个只会接收信息的内存,这位学生已经受骗了。优质教育会教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并能洞察别人所宣称的事情是否正确。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

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我们现在该如何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呢?《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传统模式,而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自主、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能力,在开放、活泼的语文课程中快乐地学习。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1、突破课堂四十分钟的局限 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在教学中可以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可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可以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这样的语文教学就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而是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月球之谜》一课,课前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月亮和月球的一些未解之谜的资料,查找、积累描写月亮的古诗词,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月球的情况,畅谈自己对月球未解之谜的种种猜想,吟诵月亮的诗句,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展示,有的写了有关月球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 钟来衡量的。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读后感前段时间阅读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很有触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定格于课堂,决胜于课堂,课堂是一片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绿洲。课堂教学是一门复杂而高深的艺术,罗素曾把它喻为:“这是一种很难的教授艺术”。我平时总出于对整个课堂设计方案总体的考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方案的逻辑发展生成方面,而忽视了方案对于学生的层次性生态生成的因素。比如,当我向学生抛出一个以期能引起学生共鸣与感知变化的问题时,总希望有学生能够以比较“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我期望的结果。学生的回答是我们所期望的,也许那位很“成功”地回答了我问题的学生不仅仅达到了我所要求的思维目标与教学要求,而且因为他的回答让我的教学能够有了“生命力”,能够继续生成一些我可以发掘的因素,但是我的教育对象仅仅是这个学生吗?我的问题与答案是否仅仅因为这个学生的答案就像完成任务呢?也许,我的课堂太追求了这种“逻辑性”的要求,课堂发展“曲线”有太多的逻辑抽象美感,而这一个个“美感”情节的发展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学生的思维以基础的,而往往牺牲了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代价。所以,就有了叶澜教授对课堂的精彩而形象的比喻:“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下只是‘观众’与‘听众’。”那个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否能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能引起学生思维的活动?平时我就有这样的经验,这个班级的学生很“活”,这个“活”字就是用来学生学生的思维状态的,而有时不管我们怎么引导,怎么启发,一些学生总是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就像“对牛弹琴”似的。那个以期能引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能否像我们期望的一样真得达到使每一位学生有很高的思维活动?可想而知,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状态的。说明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引起的思维活动效果是不同的。于是我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对课堂情境的设置上,这种情境的设置即使再怎么科学,再怎么合理,如果仅仅是纯粹的“理性要求”,这种理性要求也是“静态”的、没有生命力,对激起学生思维活力的程度也非常有限。对情境的设置不仅仅要有理性的确实目标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上的共鸣与超预知的活力存在。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如果我们对于课堂中发生的一切事都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份,每个人都会在努力而积极地寻求自己的生命过程的质量的提升,这种提升也是生命过程努力与奋斗的过程。当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中时时体验着这份生命活力带给自己的喜怒哀乐时,教师已经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课堂结合起来的。“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课堂过程不仅仅是老师的生命过程的体验,当然也是学生生命过程的体验。我们面对学生的整体时,不能有意地过分要求某一方面而故意避免某一方面,这就是对学生享受教育权的“侵犯”。我们不可能以平均力量去逐一要求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内容,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中的任何活动、思维、体验等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是作为一个有机的个体出现的,是有活力的生命体。“第三,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教师的教书育人与教师成就自己两者是统一为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教师在成就自己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成就以学生为对象的,是因为学生成才了,发展了,才谈得上教师在成就着自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转帖)(2009-09-03 18:47:31)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 叶澜,女,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大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兼职,并兼任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师范教育改革。自1984年以来,先后出版由个人独立撰写或他人合作编写的著作,译著及研究报告共10本,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近44篇。近七年来进行的"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课题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先后获得过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曾先梓优秀教学奖二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优秀著作一等奖等奖项。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叶澜教授的这篇论文,我曾仔细地研读了多遍,获益匪浅。这是一篇对当前课堂教学研究最到位、最系统、最有创建的文章,更是一篇对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实验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之作。对于指导我们认识课堂、研究课堂、改革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特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