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题技巧
在公务员考试申论测试中,考生对给定材料的阅读是申论考试的基础性环节。申 论阅读的核心是“读懂”,为帮助考生真正“读懂”给定材料,本文中从浏览试卷、浏览材料、对问题的阅读三步分别介绍了申论考试科学的阅读顺序。
第一步:浏览试卷,总体了解材料
首先,需要特别注意,这里的第一步是浏览试卷而不是材料 浏览试卷而不是材料。先不要去读具体的材料,只要做两件事,一是了解材料涉及的主题和大致篇幅; 二是了解问题的数量以及问题的大致内容,对材料的初步处理,是对材料最高度 的把握,是从外部看材料。这一步是最简单的一步,在很大程度上形式意义大于 实质意义,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问题的阅读 尤其是对问题的阅读。问题不仅能够揭示材料的 尤其是对问题的阅读 主旨,有时前后问题之间还存在密切的联系,答题时可以互为参考。这一点在 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第二步:浏览材料
(一)浏览材料的前提
1. 搁置问题
搁置问题也可以说是暂时忘掉问题。有人会觉得奇怪,开始读了问题,为什么现在又要忘掉问题呢?既然现在要忘掉问题,那开始对问题的阅读不是显得多余了吗?至于为什么要忘掉问题,是因为带着问题阅读会严重影响到阅读的速 度。忘掉问题就是抛开这个包袱,轻装上阵。那么为什么前面又要阅读问题呢?这是因为对题干的阅读有利于我们把握材料的主干,同时对题干的总体把握,对后面的单个问题的作答会起到提示作用,所以阅读题干是有必要的。
2. 只看不读——对材料有整体的把握,从远处、从外部去关注材料,只浏 览,并不深入地阅读。
在浏览材料时, 有个基本原则——“欲慢则不达”, 也就是说在这遍阅读中, 要读得越快越好。因为这遍阅读是对全篇材料整体的把握,如果读得慢了,去纠
缠一些细节,就会导致我们对材料整体把握不清,这就是所谓的“不识庐山真面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浏览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哪 怕是内心深处的声音也不能发出来。同时,也不要出现指读等方式,这都不利于 提高阅读速度。还有考生阅读时,总担心自己漏掉了什么关键的地方,读了一遍 不放心,又多读一遍,在这遍阅读中,也是很不恰当的,读的时候不要回头读, 也不要逐字逐句读。
总之,在浏览材料过程中要牢牢记住两个字——速度!
(二)浏览材料的任务--辨别材料信息量
1. 如何清除材料--对材料的先天判断
有些考生

会觉得奇怪,材料还有无用的?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不仅有,并 且很多时候无用的材料还很多。尤其是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经常都会有一些多 余材料。 多余材料就像你在买菜时候的水分, 或者菜根上的泥土,一定要先清除。哪些材料是无用的呢?
(1)单纯谈背景的材料
这样的材料空洞无物,是没有任何内容的材料,既不说明问题,也不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类材料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经常出现。
(2)重复的材料
通常这类材料在要被删除的材料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尤其是在材料非常多的时候,经常都会出现一些重复的材料。 对于重复的材料,只要留一段就可以了。到底留哪一段呢?一是看哪段的信息量更大,二是看哪段材料的内容少,三是看哪段材料更加具有代表性。要尽量留信息点集中、字数少、代表性强的材料。
(3)错误的材料
这类材料从数量上来说比较少,如果没有改错之类的题,删除这类材料很重
这样的材料内容是错误的,不仅不能帮助你答题,反而会误导你,影响你的得分。下面是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材料
一位外国学者在谈到中国农民权利问题的时候, 曾回顾了美国对黑人权利保护的问题。在美国内战之前,法律上规定黑人不能享有与白人同样的权利,在内 战之后即便是法律做了修改,形式上是平等了,但是一百多年来,美国的黑人事 实上还是没有享受到平等权利。解决美国黑人的平等问题,用了非常多的时间, 很多人、很多职业团体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举一个例子,在教育方面,以前黑 人和白人不能同校,后来就这个事情上诉到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裁定黑人和白人 应当同校,不应给白人和黑人分别建立一套教育体制。即便最高法院做了这种裁 决,但实施起来也非常困难,五十年过去了,这个裁定虽得以实现,但仍然存在 问题。
稍有常识就可以想到,中国的农民和黑人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我们既没有种族歧视,也没有农民与城镇人口的子女不能同校的问题,我们所面临的是分配不 公导致的资源匮乏,这样的不公平不单指向农民,城市的低收入者同样面临着这 样的问题。 而有些人看到专家、 学者的话就奉为经典, 何况还是一个“洋”学者, 在该年的答题中,很多考生在提解决农村问题的措施的时候都有提到,要借鉴美 国解决黑人问题的经验,这样说不仅不会得分,如果被阅卷老师察觉,完全可能被扣分。
(4)描述极端事件的材料
申论考查的对象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普遍长期性, 而材料经常会有一些讲述

个别极端事件的材料。 这样的材料在浏览时是可以删除 的。由于这类材料最精彩,最能吸引人,千万不要被吸引进去,阅读材料时要把 握主动权,始终记住自己在处理材料,不要让材料把你给“处理”了。
(5)谈外交、国家意识形态的材料
这类材料相对来说比较少,但偶尔也会出现,主要都是在讲一些大的、往往 与考试主题没有太大关系的问题,在阅读时是可以删除的。
最后,必须提醒大家的是,可以删除的材料是针对所有题的,也就是说这些 材料不管答什么题,都是可以不用看的。阅读时要自然,如果有需要删除的材料 就毫不犹豫地删除,如果没有这样的材料,千万不要投机取巧,否则容易弄巧成拙。
2.
区分精读和略读的材料
需要删除的材料,我们还要对删除之后剩下的材料进行处理,区分它们的主次。在删除之后的材料中,又可以把材料分为不重要的材料和关键的材料。所谓不重要的材料不是说没有用,而是用处不大。把不重要的找出来,剩下的就是重要的了。
(1)不重要的材料
不重要的材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大量罗列数据和表格的材料,另一类是描述细节的材料。这点恰好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相反,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 资料分析中,数据和表格是重要的;在判断推理中,细节很重要,而这些东西在 申论中恰恰不重要。虽然申论命题越来越具体化,但申论考试还是一种宏观的、 大概的考试,而不是微观的、具体的考试,这点需要大家弄清楚。像这样的材料 有很多,描述的是过程和细节,只需略读就可以了。
(2)关键的材料
关键的材料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判断,一是关键的人,包括专家、内部人士、 两会代表、官员等等。另一个是关键的内容,涵盖关键内容的词语、句子、段落 主要包括:作总体性介绍的地方,提出问题的地方,表示原因、影响、结果的地 方,作说明、评论和提出建议和对策的地方,做总结、概括的地方。这些词语、 句子、段落往往在每段的开始和结尾的地方,对这些地方要特别注意。 注意, 这一步中只需要把这些地方标示出来就可以了,不需要去仔细分析。始终不要忘 记这遍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对材料的总体把握,而不是对细节的把握。下面是一些 关键材料中的关键词。 第三步:针对问题的阅读
完成了材料的浏览就进入针对问题的阅读阶段。 第一遍阅读已经看过问题的 题干,在针对问题阅读的时候,要把所有的问题结合起来,要注意发现问题与问 题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回答一个具体的问题时就不会完全拘泥于一个小问题, 而是

站在一个视野开阔的背景下来回答,是对全部题目整体的把握。因为在浏览 材料时做了铺垫,这遍阅读就会容易一些。浏览材料是对材料的总体把握,答题阅读则是对问题的具体把握,在浏览材料时我们的原则是“欲慢则不达”,针对 问题的阅读则是“欲速则不达”,在这遍阅读的时候大家要慢慢读,具体来说分 为以下几个小步骤:
(一)筛选材料
浏览材料时清除了那些无用的材料,在答题阅读时,要根据具体的题,排除那些和题目无关的材料。换句话说,这个问题和哪些材料有关系,就阅读哪些材料,和这道题目没有关系或者说没有直接关系的材料,就不读。解答对策类题, 就把和对策相关的材料选出来;解答分析类题,就把问题类的材料选出来……把材料选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这样的阅读方式一定是奠定在 对材料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的,没有浏览材料时对材料的全面梳理,是不可能做到这点的。
(二)收集信息点
在收集信息点的时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分出很多的信息点,然后对信息点 进行概括归类,还有一种是把信息点分成一些大的类别,然后把具体的信息往其中添加。
(三)信息点的分类与组合
在尽可能多地收集完信息之后,要对信息进行归类整理。收集信息要尽可能多, 但答题时不能够答十几点甚至几十点,那样显得答题太松散,不具有概括性。这就需要我们在分的基础上把信息点合起来。分是为了更加清楚全面,合是为了更加具有概括性,这两个步骤都是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
(四)特事特办——特殊题型的答题阅读
这里所谓的特殊并不是指问题本身特殊, 而是指和本文讲的阅读方法比较起 来特殊。这类题包括两类:
第一,不能筛选材料的题——要求所有材料都要阅读,也就是说所有材料都 和答题内容相关,或者说一个题答题的信息隐藏在所有的材料中。这类题主要有 两种,一是概括内容,还有一种就是文章的写作。如 200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 “有条理地概括这些材料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 200 字”,这道题就是要概括 材料中的所有内容,不能说这段材料要概括,那段材料不概括,除了把无用的材 料删除之外,其他的材料都要阅读。
第二,不用借助材料的——只需要看题干,不用借助材料就能回答,主要包括判断辨析对策以及背景熟悉的评论观点。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有时客观的错 与对很难判断时就需要我们借助材料的内容。
在阅读有关申论方面的书籍时,常看到“思维”这几个词汇,也有很多人把申 论的思维总

结出来,给广大考生提供了很多大帮助,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但 是,到底什么是思维呢,什么才是申论的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本 文就这一个小问题作一个小小的探讨。
1、对思维的认识
1.1 首先了解一下思维的定义。思维在英语中也称之为 Thinking,通常有二 个解释: ①.与“感性认识”相对。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即思 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包括逻辑思维 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 ②.与“存在”相对。指意识、精神。 第二解释是哲学上的定义,这种凝固的描述方式并不具有什么实际价值。有 些人提出申论作答要有“公务员意识”,此“意识”非与“存在”相对立,而是 第一种解释的含义,即逻辑思维。
1.2 从定义可以看出,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但这个定义也有 缺陷: 一是没有指出思维是怎么样进行的; 二是思维的结果并非都是正确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时是片面,或 者错误的。 思维存在定义上的缺陷,为申论的作答思维的探讨提供了依据。
2、申论的作答思维
2.1 综上所述,第一种解释显然比较有实际价值,也就是“申论的思维”中 “思维”的应有之义。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申论的思维是指对申论间接的、 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申论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它的结果是“反映申论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 而这个结果却也成为 申论的作答思维的前提条件和假设条件―――假设申论是有本质属性的, 是有规 律性的联系的。
2.2 申论作答的几种思维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中说,申论是考查机关实际工作能力的考试形式。而能力的培 养与思维方式密不可分,从某种程度而言,思维方式直接决定了行为模式。 因此,从本质上说, 申论考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基础上的文字表达。 申论的思维呢没有固定的模型,从与申论所要考查的基本能力相对应的角度来看,目前有以下几个基本思维方式:归纳性思维、演绎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全面性思维、实践性思维和经验性思维:归纳性思维——在申论考试中主要用于对给定材料进行分析、理解,归纳概 括其内容。申论考试中主要是分析理解时要从具体到抽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升华文章主题思想。演绎性思维——在解答主观题时,在给定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演绎。演绎思维与归纳性思维是不同的概念,申论作答需要演绎性思维的原因有二:一是各题型都有演绎的得分点,在概括、对策、分析

、公文等题型中,有少量的分值体现在“表述流畅,用词准确、条理清晰”等方面,这些方面属性演绎的范畴, 举个例子,公文写作的讲话稿,通常要融入口语的风格,这就需要每个考生自己 去独立“演绎”了;二是在最后的大作文题,演绎得好不好对得分的影响很大, 这从阅卷老师的评卷流程以及四类文的分档方面可以看出。所以,申论主要是归纳性思维,同时也有演绎性思维,要辩证和科学地看待,它们是硬币的两个面,是统一而不是对立的。全面性思维——指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在申论考试中主要运用在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材料时务必理解全部内容,不要有所遗漏;二是在分析、审题、作答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要素。 逻辑性思维——在申论考试中主要运用在两个方面:一是厘清不同问题、不 同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是条理清晰地写文章。 实践性思维——在申论考试中主要用于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经验性思维——在 2010 年大纲是明确作了规定,在省级卷指出“要求借助 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 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 发现和界定问题, 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在市级卷指出“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所以在申论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题型中,要有经验性思维。养成申论的基本思维,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命题者的出题思路,获取高分。由于申论的命题并没有完全达到成熟,而命题是申论思维的前提,所以申论的思维不能当成教条,要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辩证的看待,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申论思维的练习
培养申论的思维方式是申论考试获取高分一个很好的途径: 首先,能够将问题与相对应的思维方式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例如对原因的综合分析时,基本的框架是五大维度。比如在提对策时,应该想到经验性思维和实 践性思维的重要性。其次,能够将对立的思维结合起来,比如把归纳性思维和演绎性思维相结合,把逻辑性思维和经验性思维相结合。以归纳性思维和演绎性思维为例,归纳性思维是主要的,是前提,然后再把提取的要点以流畅、清晰、有条理、有层次的形式表达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