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

《政治学原理》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政治的含义

什么是政治?这是古今中外众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反复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但是由于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及侧重点不同,因而对政治一词的解释也就各不相同。总体来说,可以把所有对政治的解释分为两大类:剥削阶级思想家的政治观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一)剥削阶级思想家的政治观

古今中外剥削阶级思想家对政治的看法或诠释可以说五花八门,择其主要,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社会道德。这是古代东西方国家较为普遍的观点。

2、把政治说成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实际上就是一个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的过程。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法学家凱尔森。

3、认为政治就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或者说政治就是“权术”、“统治术”、“权谋”。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马基雅弗利。

4、认为政治就是一种管理活动。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是中国的孙中山。

5、认为政治就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活动。这是当代西方国家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观点。

上述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政治的内涵,展示了政治的某个侧面或某一特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了国家、权力、管理等政治核心问题,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它们又都没有全面深刻揭示政治的丰富内涵和外延,因此必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在许多不同场合下都曾对政治进行过深刻的论述,其主要观点是: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角度来界定政治。

2、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在阶级社会里,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这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揭示政治的实质。

3、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三)政治的确切内涵

如何给“政治”这一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下一个比较全面而准确的定义,可以说是所有研究、学习政治学的人都要首先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但由于政治这一概念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宽泛,要给它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中外有些政治学者在编写政治学著作或教科书时就干脆回避这一问题,即不对政治这一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我们认为这种作法是不妥当的。

目前,中国的绝大多数政治学教科书都对政治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但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因而所下的定义也就有不同。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社会关系说。如,“政治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二是原则、制度说。如,“政治是处理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事物

中关于权力与服从关系的一般原则、制度和策略;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政治的基本内容是处理一国家权力为中心,以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之间的斗争为基础的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事物的一般原则、制度和策略”。(姜涌编著:《政治学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三是活动政治说。如,“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政治是指一定社会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所进行的夺取国家政权、组织国家政权、巩固国家政权,并运用国家政权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全部活动。”(王松王邦佐主编:《政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四是综合政治说。如,“政治是公共权力主体对社会资源的强制性分配以及由此达成的相互关系。”(施雪华主编:《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王惠岩主编:《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如此等等。

由此可见,要给政治下一个比较全面而准确的定义,确实比较困难。为此,我们下定义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要考虑到政治范畴的周延性;(2)要考虑到政治范畴的确定性;(3)要考虑到政治范畴的本质性。按照上述原则,综合各家所长,可以给政治下这样一个定义,即政治就是在特定经济基础上,人们为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围绕社会公共权力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特定社会关系。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与对政治内涵的多种解释相联系,理论界对政治学研究对象的讨论也相当热烈,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①关于研究国家学说、政府的具体机构以及实行革命与专政的理论策略等;②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关系、政治形式、政治活动及其发展规律;③研究国家,包括国家的一般理论、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的活动以及与国家有关的一切政治力量、政治活动、政治关系等。④研究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中心的一切政治关系的总和;⑤不限于国家问题,一切政治现象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等等。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学说:

1、国家是政治学研究的永恒主题说

这种观点认为,政治现象就是国家活动以及围绕着国家而展开的活动,所以,政治学实际上也就是国家学。从政治学的历史渊源来看,政治学正是从对国家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政治学的创始人、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所写的《政治学》是举世公认的政治学开山之作。这本书中的“政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polis,意指城邦,即城市国家。古希腊进入阶级社会后,建立了许多城市国家。城市国家的产生,标志着政治生活领域的出现。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所说:“随着城市的出现,必然要有行政机关、警察、赋税等等,一句话,必然要有公共的行政机构,也就是必然要有一般政治。”随着政治的出现,研究政治的政治学也开始出现了。所以,政治学一产生就是以国家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希腊是最早出现城邦国家的地方,在这里也就出现了最早的政治学家亚里士多德,诞生了最早的政治学著作《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以国家为中心问题,研究了国家的一般理论问题、国家的具体制度问题以及治理国家的原则、国家兴亡盛衰的道理和国家权力的划分等。

历史进入近代以来,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日益复杂和政治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政治学不再仅仅局限于研究国家的活动和制度的范围,它开始对影响国家活动的、以国家为中心的各种政治现象,包括各种政治行为和政治关系都加以研究。如:影响国家活动的各种政治力量,包括阶级、政党、领袖、群众、组织、集团、舆论等;影响国家活动的各种政治关系,

包括民族关系、阶级关系、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等;影响国家活动的各种政治运动和斗争,包括革命、改革、改良等,都是围绕着国家这个中心进行的。正如西方传统政治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政治学家伽纳所说:“国家的现象,在其千变万化之中,对于家庭、部落、民族及其他一切私人集团而言,虽不是毫无关系,究竟有所不同。此种特异的国家现象,即构成政治学研究的主题。简言之,政治学从头至尾即是研究国家的科学 现代西方政治学的研究同样没有超出研究国家问题的范围。虽然有的政治学家主张把政治体系或决策或其他的什么对象作为政治学的主要任务和研究中心,但最终都没有超出国家问题这个范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更是强调国家问题在政治学研究中的中心地位。《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在这之后的一系列经典著作中,都继承并发展了《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把国家问题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因此,不论从哪种角度看,国家都是政治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2、政治学即权力学说

这种观点认为,国家并不是政治的同义语。国家如同阶级、政党一样,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历史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所以,在国家产生之前以及将来国家有可能消失之后,甚至在目前非国家层次的许多方面,人类社会中都会有政治存在。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权力之争,其中有属于国家层面的,如政权归属或政府职位的权力之争;也有不属于国家层面的,如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内部的权力之争;人们通常把这些权力之争也看作是政治斗争。因此,如果仅仅认为政治学是研究国家问题的科学,那么,这些非国家问题的政治斗争就会被排斥在政治学研究范围之外,这样的政治学研究是不全面的。另外,权力是隐藏在国家政府机构后面的因素,围绕着国家问题展开的一系列政治活动以及在活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关系往往都是针对并指向权力的。所以,看不到这一点,也就不可能真正认清国家。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说:“对我们来说,‘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所谓权力是指一种力量,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可以借助这种力量,按其自身的愿望去支配其他的人或其他的团体。所以,权力既可以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国家权力,也可以指某种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按此观点,可以看出,政治现象并不只限于国家的活动,而是广泛存在于各种人际关系之中,存在于各种人际权力关系之中。正如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所说:“政治学是一门经验的学科,研究权力的形成和分配。”

3、政治学以政策作为其研究的中心任务说

这种观点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权力关系十分复杂,某个人或某个团体对其他人或其他团体的支配权力并不都是政治权力。除政治权力之外,还有经济权力,如某人或某团体由于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从而对其他人或团体享有支配权。另外,还有知识权力、宗教权力等等。政治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这些权力现象都进行研究。政治权力以外的其他权力现象应由其他相应的社会科学去研究。

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说:“政治研究,首要的乃是企图对一个社会中从事价值分配的权威性政策作一系统了解。”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它由若干子系统构成,如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等。社会大系统的运转是否协调、正常,取决于各个子系统的自身状态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其中,政治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它能根据社会系统的需要,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社会中的各种价值进行权威性的分配,缓解一些不必要的社会纠纷和冲突,使社会的发展趋于稳定。所以,政治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应该是这种权威性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这样一来,政治学的注意力日益集中在各种实际政策上面,政治学的研究也和社会日常实际政治生活越来越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综观目前政治学界存在的这三种主要观点,可以看出,由于对政治现象或政治形态的理解不同,从而对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界定也就不同。第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现象主要是围绕着国

家问题展开的;第二种观点认为政治现象是各种人际权力关系;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才是政治现象的主要表现。但不管怎样,我们认为,政治学就是以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政治现象的描述和把握,深入研究政治关系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

(二)政治学与其相关科学的关系

政治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古老的独立的基础性学科,它与其他各门社会科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正是在这种既联系又区别的相互关系中,政治学和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各门社会科学一起共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们可以在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中看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 政治学与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它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基本的观点和方法。对于政治学来说,哲学为其提供理论基础、认识角度和认识方法,从而使人们能够从世界观的角度认识政治现象,促进对政治这一具体的社会现象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政治学的指导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基本内容,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它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革命,是对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政治学对哲学的丰富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政治学通过对具体的政治现象的分析研究和理论概括,不断验证、丰富和发展着哲学理论和方法。所以,科学的政治学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特定的动力和丰富的素材。就政治学研究的内容而言,政治哲学在政治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纵观人类思想史,不难发现,许多政治理论家同时也是哲学家。由此足见,政治学与哲学关系密切。

2、政治学与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社会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及其规律和规则。应该说,它与政治学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但是,经济学与政治学又有着其自身的内在联系。一方面,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建立于经济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上层建筑,因此,经济学研究对于政治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们只有深刻把握社会的经济现象,尤其是把握经济关系以及由此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才能深刻把握各种政治现象的内在动因,并进而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政治作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学相比,不能不具有其反作用的特点。政治是大局,政治的优或劣,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所以,绝对不能把对政治学的研究湮没于经济学研究之中。经济学的若干理论成果可以成为政治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更是人们研究政治现象的根本出发点之一。另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为政治学借鉴和运用,如经验实证研究法、实验法等。

3、政治学与法学

法学以法作为其研究对象,它是一门研究法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就是国家。而法与国家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首先,二者都是产生于并决定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上层建筑,为其相应的经济基础服务;其次,法是由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最后,法是体现国家意志的主要形式,是国家机器组织和运作的准则。既然法与国家有如此紧密的关系,所以,法学与政治学必然会有许多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之处,如宪法、国家构成、组织原则和形式、公民政治权利以及行政法规等等。但二者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体系,它们有着各自特定的研究内容,政治学的大部分研究领域,尤其是微观领域和动态领域等,更是与法学不同。

4、政治学与社会学

社会学是一门以全部社会现象作为其研究对象的科学。社会学的兴起比政治学要晚,广义的社会学的研究范围比政治学广泛得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现象的日益复杂化,诸如

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许多社会现象都已独立成为专门的学科,因此,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已经缩小。政治学有一些特定的研究对象如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国际政治等,不属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但当代政治学的发展开始更多地渗入社会现象领域,并产生了政治社会学这一边缘学科;诸如社会结构、社会政策、社会舆论、公共参与等,既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也是当代政治学研究的问题。社会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是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的重要方法。

5、政治学与历史学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政治学与历史学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有人把历史称作为过去的政治,把政治称作为未来的历史。尽管这种比喻在极左思想盛行时期被绝对化了,但在很大程度上则揭示了二者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说,政治学所研究的古今中外的一切政治现象,都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学研究中,必须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原则,把所要研究的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环境之下进行考察和分析。同时,政治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如政治思想史、政治制度史、政治体系发展史等,本身就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政治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已经形成了政治历史学这一重要的政治学分支学科。

此外,由于当代政治学的新发展,尤其是战后西方政治学领域兴起的“行为主义革命”,使得政治学研究越来越关注于政治过程以及政治行为本身,这就在研究中注入了心理、人格、行为、生理等考察因素,企图利用心理学和生理学的知识、原理来更深入地分析各种政治现象背后的内在动因,从而更好地把握政治发生、发展的规律,较准确地预测政治发展的未来。所以,当代政治学的发展使得政治学与心理学、生理学等有了较多的接触。总之,政治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与其他各门社会科学的相互作用中获得了自身的发展。它的发展促进了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对政治学的研究也大有裨益。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政治学的学科内容是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政治现象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完善的。就目前来看,政治学的学科内容已相当丰富和广泛,按照不同的原则,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不同的划分。

(1)按照政治学的本质属性来划分,政治学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在这些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下对政治现象进行的研究。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外的各种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在这些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下对政治现象进行的研究。

(2)按照政治学的研究特点功能来划分,政治学可以被划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理论研究是指政治和政治学的一般概念、理论、原则和范畴,是政治学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原则,具有抽象性、一般性、基础性的特点。它的作用在于为人们全面、深入地认识政治及其发展规律提供理论、原则、观点和方法。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当代政治思潮、政治学研究方法论、比较政治学以及一些政治学与其他社会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政治理论学科,比如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政治历史学、政治统计学等。政治学的应用研究主要是指政治学与政治实践相结合的部分,具有实用性、操作性、技术性的特点。它的作用在于指导和规范政治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政治制度的历史和现状、政治领导和决策研究、政治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组织理论、行政法学、人事行政学、市政学、公共政策分析等。

(3)按照政治学研究的层次来划分,政治学研究可以被划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宏观研究是指以群体政治现象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全局性、整体性的特点。它主要包括

政府体制、社会政治结构、政治文化、政治发展、政治环境、政治社会学、政治地理学、政治人类学、政治思想研究等等。微观政治学是指以个体政治现象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它主要包括政治心理、政治人格、政治角色以及政治民主化等方面的研究。

(4)按照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状况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划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静态研究主要是指对于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研究,具有规范性和确定性的特点,包括国体、政体、政府体制、政治制度等内容。动态研究主要是指对于政治行为、政治过程以及社会政治的变化的研究,涉及到文化、心理、发展等层面,具有经验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包括权力的运用及运行机制、政治斗争、政治改革、政治革命、政党行为、决策和政策实施过程等内容。传统政治学的研究多侧重于静态方面,而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多侧重于动态方面。

通过不同的方法、原则对政治学进行分类,有助于全面、系统地把握政治学。随着人们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深入认识,研究人员在对政治学学科分类方面也有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共同的看法。

目前政治学研究主要划分为九类。一是政治学原理。政治学原理是指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以及社会的意识形态体系等。它主要包括政治主体、政治组织、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的一般原理和概念。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典著作研究。这一类基本上是政治学的社会主义学部分。自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社会主义的实现就有了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学说内容主要包括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国际政治、革命、民族问题、无产阶级专政、政党等。三是政治思想。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中国政治思想史、外国政治思想史、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西方当代政治思潮、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等等。四是政治制度。这部分主要包括中国政治制度史、外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地方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监察与监督理论、中国监察和监督制度史、中国选举制度、外国选举制度、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等等。五是比较政治学,主要包括各国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形式,一些主要国家的政治制度史和现行政府体制、政党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文化、精英人物,一些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政治变迁及其各种模型、地区研究、国家研究等。六是行政管理,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原理、行政职能、行政权力、行政组织、行政决策、行政领导、人事行政、行政实施、行政方法、行政效率、财务行政、法治行政、行政监督、行政改革等等。七是国际政治。这部分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理论、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战略研究、外交政策等。八是政治学研究方法,包括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等。九是分支学科。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和交叉发展,政治学和其他各门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生了一系列新兴的政治学分支学科。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西方政治学最早发源于古希腊,创始人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其所著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之作。从《政治学》开始,按照历史顺序,可以把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一)古代西方政治学

公元前5世纪,地中海沿岸分布着数百个奴隶制城邦国家,这些城邦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打破了原始氏族部落社会的血缘关系,瓦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宗法关系,较早地建立了权利关系和契约关系,促成了城市文明、商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这些都为西方古典政治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沃土和摇篮。古希腊的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撰写了《理想国》和《政治学》等著作,开辟了政治学研究的新领域。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思想家,其主要政治思想是对“理想国”的描述,主要著作有《理想国》、《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三篇对话。他认为“最好”的政体是“正义之邦”,即“理想国”。在这个规模不大的城邦国家中,分为三个等级,即哲学王、武士和劳动者。哲学王是治理国家的德高望重的哲学家,武士保卫国家,劳动者进行生产,这是柏拉图的理想政体。但如果这三个等级发生了混乱,理想政体的模式会被打乱,代之以军人政体、寡头政体,进而导致民众革命,产生民主政体。柏拉图后期的思想有了一些变化,他设计了“第二等好”的城邦:采用混合政体以取代有可能导致专权的哲人政体;以恢复私有财产和家庭代替了理想国的公产公妻制;按照财产的多少而非天赋划分等级。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学生,代表著作是《政治学》。他考察分析了150多个不同形式的城邦国家,从伦理和利益的角度,研究了国家的基本理论,即国家的起源、性质、目的和任务;研究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划分的原则,并对各种政治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了如何建立以及管理国家等问题,奠定了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具体内容有:①国家的形成如同雌雄结合,是自然的产物,“早期各级社会团体都是自然地生长起来,一切城邦既然都是这一生长过程的完成,也该是自然的产物,这又是社会团体发展的终点”。“事物的终点,或其极因,必然达到至善,那么,现在这个完全自足的城邦正该是至善的社会团体了”。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国家是自然形成的至善的社会团体。②他认为伦理学研究个人的善,政治学研究人群的善,国家这一社会团体的目的在于达到最高尚、最广泛的“善业”。他指出:“政治学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城邦以正义为原则……正义恰恰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③政治权力的分配制度即政体决定着城邦的异同。亚里士多德对各类政体进行了区分和研究之后,认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与共和政体能够照顾公共利益,其差别只在于掌握最高统治权的人数不同;而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都只会为统治者谋利。④最好最易于实行的是共和政体,特别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最为稳定。⑤政体发生变革基于人们对“正义”与“平等”的认识的分歧。寡头会认为基于财产多寡的政治权力不平等是正义的,平民则认为基于人身自由的政治权力的平等分配才是正义的。⑥私有财产和家庭是人本性和城邦的性质,不能取消,但要避免财富的两极分化。⑦城邦要实行法治,并由有公民权的人轮流执政。

亚里士多德时代,古希腊的奴隶制城邦制度已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所以,亚里士多德的任务在于努力维护并竭力赞美城邦制,把它看作是至善的化身;同时,他又在尽力寻找一种能够挽救奴隶制城邦的政体,认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力图以此化解两个极端的矛盾,维持国家的稳定。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古代政治学说有这样一些特点:①它始于对国家问题的研究,因为它是以城邦国家作为研究和分析对象的;②它强调政治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取向在于特定的伦理道德,因为它认为政治是研究群体的善,国家的应然状态是至善的社会团体;③它维护奴隶主统治和奴隶制国家;④在研究方法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有所不同。柏拉图主要运用哲学思辨的方法,并且把政治与哲学、道德、教育以及家庭等问题糅合在一起,在他看来,政治学就是伦理学;亚里士多德主要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150多个城邦国家的比较,研究了不同的政体类型,并开始把政治学与伦理学分开,使政治研究的概念趋于系统化。所以,在方法论上,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思辨研究方法和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实证比较研究方法,奠定了西方传统政治研究方法两大倾向的基础。

(二)中世纪西方政治学说

欧洲的中世纪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个是封建性,其经济基础是封建领主占有生产资料;另一个是宗教性,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所以,在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神学,一切科学都成为神学的奴婢,政治学也不例外。这个时期的政治学说是神学政治观,其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

奥古斯丁(354-430),是西罗马帝国末期的思想家,教父学的代表,其主要著作有《忏悔录》、《上帝之城》等。他的主要政治思想是“双国论”。其内容有:①世界上存在着两个国家,即神国和俗国,神国是上帝之国,俗国是地上之国。②神国是光明的、永恒的,它由上帝的选民组成,代表是教会;俗国是黑暗的、短暂的,它由上帝的弃民组成。③在末日审判时,神国会享受永生幸福,而俗国将要遭受永世的苦难。

托马斯·阿奎那(1224~1274)是意大利中世纪的神学家和经院主义哲学家,其主要著作有《神学大全》、《论君主政治》等。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①关于国家的思想:他认为上帝是万物的源泉和归宿,所以,信仰是高于一切的。那么,现存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包括奴役制和等级制,这些都是天意。他说:“一切现存的事物都是由神安排的,天意要对一切事物贯彻一种秩序。”所以,在他看来,国家既是源于人的自然本性,更是上帝的创造。②关于政体问题:他认为最好的政体是君主政体,因为它能促进社会福利,但是这一职责的完成必须依靠神的统治,神在人间的代理是教会,所以,君主必须服从教皇。公民完全有权力在教皇的支持下杀死暴君。③关于法的思想:他认为法律的目的是合理安排公共幸福,这根源于人的本性,但究其本质它仍是上帝的意志的体现。所以,他认为法的本质是受理性节制的意志。他把法分为永恒法(上帝之法)、自然法(上帝之法在人类中的表现)、人法(国家法)、神法(教会法)四种,并认为永恒法是一切法律的源泉,它代表着上帝对宇宙的统治规则,其他的人的法律都必须服从上帝之法。

总之,中世纪的政治学说的基本特点有:①鼓吹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②强调君权神授,认为教权大于王权,给王权也加上了神圣的光环;③主张神创等级制,以上帝创造万物为借口标榜封建等级秩序的合理性;④在研究方法上,早期的研究多诉诸神秘的直觉,后期即阿奎那时期则运用哲学的严密思维,采用抽象的概念分析方法,推导上帝的存在,论证国家、政体以及法的政治思想。

(三)近代西方政治学

14世纪,欧洲封建社会内部孕育了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伴随着这种生产关系的发展,一个新的阶级——市民阶级迅速兴起并不断走向壮大。新的生产交换方式和新的阶级的利益要求与封建神权政治发生了尖锐的对立和严重的冲突。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要求自己的政治权力,并对政治和国家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16世纪的资产阶级文艺复兴运动代表着资产阶级思想革命的先声。在这场运动中,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得以脱颖而出。资产阶级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对政治有了更多的认识和要求,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政治思想。下面就以时间为顺序,把近代政治学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进行说明。

1、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说

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基雅维利和博丹。

马基雅维利(1469~1527)是意大利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主要著作有《君主论》,有的译为《霸术》。其鲜明特点是从人性出发,而不是从上帝出发研究社会政治。在方法上是以事实和经验为依据,而不再采取经院教条式的推理。马基雅维利的国家学说是基于他的人性恶理论。在他看来,既然人性是恶的,那么,只能依靠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制度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君主权力的基础是军队和法律,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君主可以不择手段,可以不受任何道德约束,他甚至强调成功的君主要具备狮子和狐狸的功能。所以,在马基雅维利看来,国家的职责是阻止人类因贪欲而引发的无休止的争斗,最终目的是建立秩序。马基雅维利认为理想的政体是共和政体。

博丹(1530~1596)是法国政治思想家和法学家,是近代资产阶级主权理论的创始人,其主要著作有《共和六论》。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主要贡献是:①主张以人的眼光研究国家问题。

②提出了主权理论。认为国家主权是指一个中心(或是一个君主,或是一个集团)握有至高

无上的权力,它是一种永久性的绝对权力,对于公民和臣民而言,它是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政府可以更换,主权永远存在。国家主权通过法律得以体现,并维护社会稳定,使国家合法化。③以主权的归属作为依据,将政体划分为民主制、贵族制、君主制三种类型,赞美合法的君主制政体是最稳定、合理的形式等。

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家的思想充分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例如,他们开始尊人重世,开始以政治权力作为研究的核心取向,使政治学独立于伦理学之外,开始运用经验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等等,都是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神学政治学说的突破。当然他们的思想也带有阶级局限性的一面,例如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权术论——为达目的,可以采取任何手段等,是资产阶级利己主义赤裸裸的表现。

2、17~18世纪的政治学说

17~18世纪是西方政治学的繁荣时期。这段时期,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取得了经济上的统治权,进而在政治上也要求取得相应的统治权,于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开始提上欧洲社会发展的日程,这给西方政治学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力。一大批欧美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阐发自己对政治的认识,丰富、发展了西方政治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荷兰的格老秀斯、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美国的潘恩、杰斐逊、汉密尔顿等。

格老秀斯(1583~1645)是荷兰政治思想家,自然法学派创始人之一,近代国际法理论的奠基者,主要著作有《海上自由论》、《战争与和平法》。他的政治学说主要有自然法、主权理论和国际法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自然法的基础是自然和人的理性,它体现了正义和公正,用以维护社会安定,从而反驳了神的意志的至高无上性;在主权问题上,提出主权是自己的行为不受其他权力的限制,也不能被其他人的意志视为无效的一种权力。但同时,为了论证资产阶级统治的必要性,他反对“主权在民”的思想,认为这样会导致国家的混乱和秩序的破坏;在国际关系方面,拥有独立性的主权国家是国际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国际行为受国际法约束,国际法以自然法为基础,规范调整各国之间的关系,维护国际秩序。

斯宾诺莎(1632~1677)是荷兰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主要著作有《神学政治论》、《伦理学》、《政治学》。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人性论,认为生存权是人性的根本原则,是人的最高的自然权力。其主要政治思想有国家论、政体论、自由论。国家是人们为保证生存的安全,通过理性地建立契约而形成的,所以,国家权力必须强有力,才能保证人的生命和社会的安全;最符合人的自由的最自然的制度是民主政体,但要格外注意民众的冲动情绪,这有可能会破坏民主;思想和言论是自由的,是每个人的不可转让的权利,但它们必须受法律的限制,不能危及统治者的权威和国家的安全。

霍布斯(1588~1679)是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近代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自然法与国家法的原理》、《论公民》等。他认为自然法不能约束人的行为,人们为了保证和平安全,必须建立起一个大于个人权力的公共权力,于是人们达成社会契约,成立了国家。国家权力的握有者即主权者的权力是由人们通过契约赋予的,这种权力一旦被赋予,就具有绝对性。

洛克(1632~1704)是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政府论》等。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建立在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基础上的天赋人权思想。他认为:人们的生命、自由和财产作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力是不可转让和剥夺的,其中,财产权是核心,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政府的存在价值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因此政府权利应是有限的;为了保证国家实现其民主,防止专制,应当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对每一种权力进行严格限制。洛克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天赋人权的理论,奠定了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

孟德斯鸠(1689~1755)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哲学家,主要著作有《论法的精神》。法的精神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代表了历史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具体指国家的法

律、政体、自然环境、社会方式、宗教习俗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政体原则是一种精神力量,推动着国家的活动。君主立宪制是最合乎理性的政体。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洛克提出的分权学说,系统论述了三权分立思想。他主张按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来组成国家机构,其中,议会行使立法权,君主掌握行政权,法院专管司法权,利用权力之间的相互约束保证它们不被滥用。他认为,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卢梭(1712~1778)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他强烈抨击私有制,认为封建专制制度是私有制发展的顶峰。他提出了“人民主权学说”和“社会契约论”,主张在新社会契约基础上建立人民主权的、实行法制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潘恩、杰斐逊和汉密尔顿都是18世纪美国的政治活动家,他们的政治思想有很多共同的特征:①运用欧洲现成的政治理论为美国的政治实践服务,较少进行抽象的理论论证,多具有务实性;著作较少鸿篇巨幅和系统严谨,多以小册子、政论文、文件等形式出现。②围绕着美国独立和建立联邦制共和国展开论述。③运用欧洲流行的自然权利理论论证每个人在追求幸福的能力和机会上是平等的。④将权力平衡作为构建联邦政府的基本原则,认为按照这一原则建立的联邦政府才是完美的政府。但他们的思想又各具特色,从不同的角度对西方政治思想进行了发挥和创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潘恩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阐述天赋权利与公民权利关系理论的思想家,认为“天赋权利就是人在生存方面所具有的权利”,公民权利则是“人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具有的权利”,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的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政府或法的力量。杰斐逊是美国资产阶级民主传统的奠基人,他的民主自治思想和其他民主思想相比更为具体,更具现实性。为保证人民自治的实现并防止暴政,他提出了限制中央政府权力、中央和地方分权治理以及人民参政等原则。汉密尔顿政治思想的特色是他的性恶论和精英论。性恶论以人性的自私为依据论证了依靠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维持国家秩序的必要性,这是对霍布斯观点的继承和发展;精英论则把富人和有地位的人排除在人性恶的范畴之外,从而肯定了政权应该由这部分人来掌握的合理、合法性。

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以人性论及自然法为理论基础,结合政治实践的需要,进行政治制度的构建和政治方案的设计。尽管这些政治学家所论述的角度和问题各有侧重,其政治态度也有激进和保守的区别,可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他们的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主要表现在:①强烈、全面地批判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观念。②从人性论的角度出发创造了自然法学说,强调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进一步揭批神权以及封建等级制。③肯定人们对正义、平等、自由、民主、幸福的追求,形成正义论、平等论、自由论、民主论、天赋人权等理论。④认为国家是人们缔结契约的结果,契约一旦生效,国家权力至高无上。⑤分析政治权力的类别、特性和功能,提出了配置政治权力、构建政体的若干原则。

⑥重视法的作用,主张要依法建国,依法治国,按照法处理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等权利的实现必须依靠法律的保障,同时,这些权利的活动范围也必须以法律为边界。⑦这些思想学说的本质是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和市场规则在政治思想上的投射。

3、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的政治学说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在欧美已经基本完成,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已成为统治阶级,同时,随着无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资产阶级面临的主要政治任务是维护并实现自己的利益。历史主题的变化使得西方政治学的研究主题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从阐发和倡导资产阶级的平等、民主等价值观转向了论述和分析资产阶级个人利益和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利益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于是,一些政治学家开始运用社会学的世界观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代表人物有边沁、密尔、孔德、斯宾塞。

边沁(1748~1832)是英国政治思想家、法学家、经济学家,主要著作有《政府片论》、《道德与立法原理》等。其政治思想建立在功利原则基础之上,他认为:欢乐和痛苦是人类的两大主宰,求乐避苦是人的本性,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始因和目的;幸福的内容是生存、富裕、安全和平等;每个人的利益和幸福的实现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利益和幸福的发展,因而追求个人利益和幸福是正当的;评判国家制度和法律的唯一标准是看其能否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反对天赋权利论、社会契约论以及自然法理论,认为国家是一种恶,它会限制个人的自由,主张奉行国家放任主义,对经济生活毫不干涉;认为应实行法制和分权的代议民主制;提出了改革议会的一系列主张,如由立法权控制行政权、议员不担任行政职务、议员不受政府控制、扩大成年男子选举权等等。这些政治思想奠定了边沁作为功利主义学派主要代表的地位,他的议会改革方案直接成为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指导原则。

密尔(1806~1873)是英国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19世纪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著作有《论自由》、《功利主义》等。自由论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主张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提出不仅要反对国家的压迫,保证政治自由,还要反对社会习俗和舆论的奴役,维护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他指出:个人自由并不是绝对的,个人行为只有不涉及他人利益,个人才拥有完全的行动自由而无需对社会负责;当个人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这种行为应受到社会控制,个人也要受到社会或法律的相应惩罚。他还第一次从更广阔的社会领域探讨自由并对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的关系进行了界定。另外,密尔还发展了边沁的功利理论,对传统自由主义的放任原则进行了修正,认为放任原则的实施应有一定的限度,国家的干涉有其积极作用,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创造幸福、追求自由的机会。在政府理论方面,密尔阐述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一般原则和具体问题,认为议会具有控制政府和批评政府两大职能,强调议会民主制中知识的作用和智力的权威,推崇“杰出人物”的统治等等。晚年的密尔还一度主张将自然资源、矿山、铁路国有化,提出“有限度的社会主义”等主张。密尔的政治思想体现了传统自由主义向现代自由主义的过渡,是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其本人也成为自由主义思想史上最具影响的代表之一。

孔德(1798~1857)是法国思想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实证政治体系》。其政治思想主要由实证主义体系和社会团结思想组成。实证主义体系方面,指出科学的知识必须以“实证的事实”即经验的事实和经验的现象为基础,现象以外的本质和终极原因是不可能被认识的。主张把人类认识的发展分为神学、形而上学和实证学三个阶段。与此相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分为神学的军事时代、形而上学的法学时代和科学的工业时代三个阶段。所以,孔德认为以往的政治学都是以想象为基础的臆测的政治学,主张建立以观察为基础的实证政治学。社会团结思想方面,指出社会起源于人的社会本能,社会的精神权力应由科学家来行使,世俗权力应由资本家集团掌握,政府的职责主要在于培养并提高人们的社会感情,保证社会的秩序和进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团结。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广泛流传,对现代政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宾塞(1820~1903)是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的主要代表,著作有《社会静力学》等。他用自然科学概念解释人类社会现象,提出了有影响的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这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指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有机体,不同阶级之间的协作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从而形成了社会的均衡状态;生物竞争原则完全适用于人类道德规范,优胜劣汰是人类道德的体现。所以,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进化的最高阶段,是最完美的社会。以社会进化论和有机体论为基础,斯宾塞认为国家和政府是社会进化的必然结果,国家是一种自然单位即个人的合成物,个人合成的唯一法则是平等自由的法则,即每个人的自由只受到其他人获得同等自由的必要的限制,以此发展了自由主义思想家的最大幸福原则。他用自由放任主义的观点看待国家和政府,认为政府是一种必要的恶,但又主张政府作为有节制的必需品,应尽可能少地干预经济,以

避免自然规律的选择失去作用。

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集中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自由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要求,通过确立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想理论依据,运用社会学世界观,借助自然科学的概念、逻辑和方法,把西方政治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然,在这一时期,随着资本运动的展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的凸显,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逐渐凝结成了自己的政治学说,这就是以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这些政治思想主要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端,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期望通过社会变革达成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变革计划包括诸如建立社会公有、共同劳动的共和国等等。这些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

(四)现代西方政治学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的关系逐步紧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外部矛盾开始充分暴露,社会公共权力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因此,对于国家政权和政治生活的研究成为垄断资本维护统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1880年10月,在美国学者柏吉斯的倡导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开始培养政治学博士和具有学科意义的政治学研究,政治学由此获得独立学科地位,标志着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进入了现代时期。此后,政治学课程在美国普遍开设,许多大学都成立了政治系和研究院。“新政治学运动”的兴起引起政治学研究方法的革新。它主张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政治研究,认为价值判断有碍于科学的政治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政治学进入发展的兴盛期,行为主义政治学迅速崛起,它带动政治学研究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研究理念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直到7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才进入了相对萧条时期。这时由于欧美社会相继发生了一些问题,行为主义政治学对此无能为力,所以,人们提出“政治学的新革命”,主张政治学的再理论化、再意识形态化;传统的政治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得到重新肯定,现代政治学进入到“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时期。

大体看来,现代西方政治学基本上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政治理论,即对传统政治研究的继承和深化,又称现代政治思潮;一是行为主义政治学,即所谓的“政治科学”。

1、现代政治理论

政治理论是西方政治研究的传统项目,虽然在现代相对于科学主义的兴起,其地位有些衰落,但它的研究无论就方法、体系还是观点、内容,都大大超过了以往各个时代。现代政治理论基本是17世纪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其显著特点就是学派林立、思潮纷杂。主要有:

(1)新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反对放任主义、极端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它以人性有缺陷作为其立论的基础,认为社会弊病只可减缓,但难以根除。其核心观点是反对一切激进的革命和革新,主张节制政治,以妥协的手段调和各种社会势力的利益冲突。主张社会应尊重财产和技术,政权应由有技术的人来掌握。

(2)新经院主义。新经院主义的立论前提和新保守主义是一致的,认为人性恶,没有责任,欲望很多。所以,崇尚过去的道德和体制,认为重精神轻物质才是永恒的价值。但它多从宗教的观点阐述其政治理论,在它的政治理论中同时兼有神学和伦理学两种政治观。它认为人的一切权力都来源于上帝,所以,必须为它负责并提供服务;仅仅依靠个人的努力,无法实现政治体制的完善。

(3)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和国家至上的观点,它认为19世纪流行的以个人为基础的自由放任主义极易把个人从社会联系中脱离出来,这样的个人很容易受到专横的国家权力的伤害;国家至上导致的国家权力的扩张是对个人自由和个人尊严构成侵犯的最大威胁。认为国家和个人联系的中介是各种性质的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真实的人类共同

体,主张维护社会团体的权利。国家不是凌驾于社会团体之上的主权者,只是众多社会团体中的一员,所以,它不能干涉团体内部事务,其作用主要是调节各团体之间的关系。主张把过于集中的国家权力尽可能多地转移给各社会团体,实现政治权力的多元化。

(4)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人的存在应该是绝对的自由,他人的存在和他人的自由都是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个人的自由一旦受到限制,人就会走向异化,人会变成非人。国家和其他集体的存在是使人走向异化的外在力量。在存在主义者看来,生活在20世纪西方社会中的人已不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是被对象化、失去了个性、受社会和他人约束的异化了的人。所以,为了恢复个人的自由,回归人的本质状态,他们号召人们对国家和社会采取一种弃绝和反抗的态度。

(5)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各种自称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的统称,它由现代西方各种新老左派政治思潮组成,对资本主义持批判的态度,但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其主要理论有:卢卡奇、葛兰西对社会主义实践遗留的理论问题的探索;马尔库塞等人把政治与心理学结合的初次尝试;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阿尔杜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以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它发挥了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和异化理论,结合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其他一些流派理论,批判现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奴役和异化,主张建立一个符合人的本性,以自由为特征的社会制度。

(6)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是一种最激进的政治理论,它不满足于政府和社会制度任何形式上的变革,要求废除国家,认为人的自由意志、个性发展和人的活动才是使社会充满生机和获得进步的力量源泉,鼓吹“无命令、无服从、无制裁”的无政府状态社会。

可以看出,在这样一个内外矛盾充分暴露、战争与危机交错出现的时代,政治理论家从不同的视角解释现代政治现象和设计未来政治理想。尽管他们的政治思想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但他们的学说和理论创见开启了现代政治研究的新思路,尤其是研究方法和体系的多样性为政治学立体全方位的研究打开了思路。

2、行为主义政治学

行为主义政治学是指运用实证方法对个人或团体政治行为进行研究的西方政治思潮的总称。它产生于20世纪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发展,达到鼎盛期。广义的行为主义政治学包括后行为主义政治学。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迅速兴起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首先,传统政治学在预测、解释战后世界局势发生的巨大变化方面已失去了影响和价值,政治学理论和实际政治生活严重脱节,政治学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科的发展。政治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其次,自然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提供了量化的手段,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些都为政治学的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最后,实证主义哲学思潮为政治学的改革提供了世界观上的指导方法。20世纪初期,一些政治学者开始用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科学方法、生理学方法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为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迅速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成为影响整个美国和西欧政治发展的政治学流派。

行为主义政治学没有统一的政治理论,各种学派林立,较有影响的有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西蒙的决策理论、多伊奇的政治沟通理论、伊斯顿的政治系统分析等。

阿尔蒙德是美国政治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创立者,著作有《发展中地区的政治》等。他主张放弃传统的政治学术语,如国家、权力等,采用政治系统、结构、功能等新概念。认为政治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政治结构组成的,政治结构是政治行为模式即相关政治角色之间的固定化的关系形式,政治功能是政治结构的后果或影响;政治结构是实现特定政治功能的必要条件,政治系统具有系统、决策和过程三种功能。结构—功能主义试图通过剖析政治结构

和政治功能揭示政治系统的运转规律,从而有助于从部分与整体、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上对政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但它也存在着一些主观上的缺陷,如忽略了政治结构的性质、回避阶级结构和阶级分析等,从而也无法真正认识政治结构。

西蒙是美国的行政学家、管理学家、经济学家,他率先把行为主义引入行政学研究中,认为公务员应参与决策,提出了决策理论。他认为行政管理归根结底是决策。他在《管理决策新科学》中把决策分为四个阶段,即制定决策的依据、谋求可能的行动方案、在诸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对作出的抉择进行评价。作出正确的决策既是管理的核心,也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最初,西蒙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存在,所以不可能追求最佳的决策;但后来,50年代中期以后,西蒙认为管理者可以凭借计算机作出理性的决策。

多伊奇是美国政治学家,政治沟通理论的创立者,著作有《政府的神经:政治沟通与控制的模式》等。认为政治系统是一个通讯网络,通讯在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有的政治系统都是开放的和相互联系的,人们可以运用各种机构调整其结构和行为能力。他视决策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视沟通为决策的环节,认为政治权力决定于社会沟通工具,即储存传播价值观念和各种信息的工具。增加政治系统获得和运用信息能力的必要条件是:①扩大政治系统的公开性,疏通其沟通渠道,便于接受信息;②增强其对环境所作出的有效反映能力;③增加目标的多样性,便于追求和争取。多伊奇从信息沟通的角度考察了政治系统的控制和决策过程,为人们分析并研究政治系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政治沟通理论已成为政治研究的主要方法。

伊斯顿是美国政治学家、后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倡导者,政治系统分析理论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政治系统:政治学研究现状》、《政治分析的结构》、《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等。他对政治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两个方面的突出贡献:①确立了政治行为主义的特定含义,认为行为主义政治学是技术和理论两重意义上的革命。一方面,他批评了过去的政治学只研究制度和权力,只注意到政治变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忽略了人们在政治行为中的动机与心理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指出行为主义政治研究要遵循8个要则,即规律性、验证、技术、数量化、价值、系统化、纯科学、整体化。另一方面,他又批评了半个世纪以来行为分析理论衰落的现象,提出要加强理论建设,倡议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研究应进入后行为主义时期。主张政治研究要重建新的价值结构,认为成熟的政治学必须具有统一的理论。②建立了政治系统分析理论。认为政治系统是一个由政治团体、体制、权威机构构成的相互联结的体系。系统与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形成一种互动的联系,系统从环境中输入信息并对此作出反应,再向环境输出信息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或改变环境,这一过程的循环往复就构成政治系统的持续运转。伊斯顿创立的政治系统分析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国际政治、国内政治、行政学的研究,形成了很大的影响。他倡导的重建新的价值结构,也进一步丰富了政治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可以看出,行为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革新,其主要特点有:①研究对象是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②研究形式注重数量化、精确化;③注重方法的研究,大量吸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重视学科之间的协作,拓宽了政治学研究领域,形成了许多新学说、新理论,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政治人类学等等;④强调价值中立;

⑤多从技术角度研究统治和权力的分配,较少探讨统治的合理性问题。在伊斯顿的倡导下,从20世纪60年代起,行为主义政治学开始逐渐向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嬗变,政治学家重新肯定了理论和意识形态对于政治研究的价值。

二、政治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

中国人对政治的研究源远流长,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自古及今,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五个时期。

(一)奴隶社会时期的政治思想

这一时期大约从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771年,基本上是指中国古代的夏、商和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研究的萌芽时期。后人根据各种史料典籍分析整理了不少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记载。神权政治观是这时期政治思想的突出特点。当时,奴隶主贵族都利用“天神”观念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在商朝表现为“帝”,在西周表现为“天”和“天命”,最高统治者都认为自己是从“帝”或“天”那里获得统治地位、取得统治权力,因而这种地位和权力不可侵犯。除此以外,他们还把“帝”或“天”看作是祖宗神,认为服从上帝和服从祖宗是一致的,例如,商朝统治者自称他们取代夏王朝的统治,是既执行了“帝”的旨意,又遵照了商朝祖宗神的意向。所以,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不仅和宗教神学结合在一起,而且还和宗法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这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从其产生之时起便具有的自身鲜明的特色。

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在神权政治观的基础上加入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认为王朝的更迭是“天命”的转移,这种转移是以最高统治者的“德”的好坏来决定的,这既解释了来自于“天”的政权会发生诸如夏、商、西周依次更替的事实,又是对“天命论”的重要补充和修正,并使政治思想与宗法、伦理进一步相结合。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主要围绕统治的合法性来展开,神权政治观占据主导地位。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学说

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研究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政治学说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条件:一个是阶级条件,新兴的地主阶级在经济上日益雄厚,在政治上逐渐壮大,出现了诸侯争霸,群雄逐鹿的政治局面,代表着奴隶主统治的周王室日趋衰微,旧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社会出现了政治大变动;在社会大变动中原来的“士”阶层得到了解放,他们围绕着社会大变动的问题,纷纷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另一个是思想条件,随着奴隶制的衰败和新兴封建制的出现,宗教神学思想的欺骗作用大大减弱,一股重人轻神的思想从下层社会迅速崛起,人们可以用更清醒的理性态度来思考社会政治问题。因此,这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政治局面。诸子百家围绕着“礼”与“法”、“神”与“人”、“君”与“民”、“君”与“国”的关系以及统治手段等问题各抒己见,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及阴阳家、名家等等。其中,儒家政治思想、法家政治思想、道家政治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

1、儒家政治思想

儒家是指中国古代以孔孟为师,主张以仁义道德治国的学派。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王道衰,礼义废,政权失,国异政,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了一系列以仁学礼治为基本精神的治时救国方案。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记载有孔子和弟子及时人论学议政的典籍主要有《论语》。孔子生活的鲁国是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地区,而春秋时代的诸侯力政、天子式微的政治局面,以及随之而来的观念的变化,同时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仁”和“礼”。其突出的特点为:一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多次阐述“仁”的作用,在《论语》中,“仁”字出现过百余次。在孔子看来,“仁”是待人接物、处世治国的最高准则。“仁者,爱人。”“仁”的最初含义指对亲人以及周围的人的爱,把这种爱扩展到整个国家和社会,那么,人就能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爱君主、爱他人,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和睦,这样才实现了“仁”的真正含义。二是“礼”。“礼”是西周典章制度的总汇,孔子面对当时“礼坏乐崩”的现象,强调礼治。在家庭关系上,主张长幼有序,孝悌忠信;在君臣关系上,要做到“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政治体制上,要“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不能“自诸侯出”,更不允许“陪臣

执国命”。为了“复礼”,孔子强调必须“正名”。他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三是坚持“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儒家政治思想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统治手段要采取以“宽”为主,“宽猛相济”。这是孔子针对当时诸侯暴政提出的“德主刑辅”的统治措施。所以,作为统治者,一定要做到“保民”、“惠民”、“恤民”、“养民”、“富民”。四是在人事方面,孔子主张实行“任人唯贤”的人事政策,反对任人唯亲。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贤才才有资格成为执政者。五是认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人人平等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思想主要见于《孟子》一书。孟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仅次于孔子的地位,被儒家后学尊为亚圣。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一是仁政。孟子仁政的依据是他的人性善理论。他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人都具有“不忍人之心”,人生来就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现实生活中之所以有“君子”、“小人”的区别,在于每个人保养心中善性程度的不同,而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教化得到改善。所以,以此为基础,孟子认为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实行仁政,“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如果统治者“举斯心加诸彼”,把它推及于人,推及于政,就是仁政。二是君臣平等。这是孟子对政权结构内部的君臣关系的认识,他认为君主的权威最高,但这种权力不是绝对的,它要接受臣下的监督。君臣是相互对待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君臣关系的处理应遵照“仁义”,国君统治地位的稳固与否,在于他是否推行了“仁义”。三是民贵君轻。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维护统治,必须“保民”、“养民”和“重民”。为此,孟子主张应“制民之产”,保证人民有固定的财产。四是“尊贤”、“用贤”。这是孟子的用人政策,是对孔子用人政策的继承。选拔贤人必须坚持“仁义”标准。他甚至还提出了具体的选拔方法,如君主要广泛地听取意见等。五是“王道”。这是孟子关于统治者如何进行统治的思想。他主张实行“王道”,反对“霸道”,认为“王道”是“以德行仁”,把教化放在统治的首位;“霸道”是“以力假仁”,把刑罚作为根本统治手段。只有“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

孔子的政治思想从“仁”出发,以“礼”为归宿,探讨了春秋战乱时期如何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等政治问题,奠定了中国古代正统政治思想的基本格局,深刻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政治心理素质。他的政治思想直接为孟子所继承和发展,并得以完善。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从道德教化、修身养性的角度探讨政治统治的手段和形式,“德治”和“仁政”是其核心思想。孔孟政治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正统政治思想的基本框架。

2、法家政治思想

法家是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重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早期的商鞅和后期的韩非子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主张变法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的实践者,其思想和著作主要集中于《商君书》中。他的政治思想包括三部分:①社会进化论和变法思想。商鞅认为,历史是从“上世”到“中世”再到“下世”,是逐步发生变化的,所以,必须“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应该因时制宜,随机而变。当变则变,国家则兴;当变不变,国家则亡。他在“不法古,不循礼”的变法思想指导下帮助秦孝公实行变法,推行以法治国,加强君权,强调耕战,实行郡县制度,统一了度量衡,使秦国跃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②人性重利说和法治思想。商鞅认为人“生则计利,死则虑名”,“今之民也巧也伪”,不易统治,只能采取法治的手段,才能维持正常统治。他以法确立了君主的独裁统治,认为“权制断于君则威”。他还主张重刑少赏,实行重刑政策,认为信赏必罚是实行法治的关键,提出了一些实施重刑的具体措施。③富

国强兵的耕战思想。商鞅认为,“力生强,强生德,德生威,威生于力”,力量决定一切,而力量来自于农耕和兵战,因此,耕战是“治国之要”。他主张采取重农抑商等政策发展农业,采取赏厚罚重的办法使民不得不勇战。把耕战看作是国家这匹马车的两个轮子。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韩非子》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主要资料。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观往者得失之变”,总结了前期法家进行变法改革的经验,继续强调变法改革论,主张以“性恶”为基础的暴力论和富国强兵的耕战政策。在此基础上,他结合慎到倡导的“术”、商鞅提倡的“法”以及申不害强调的“势”,发展并形成了一套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理论体系。这既是韩非鼓吹的“霸道”即暴力统治的具体内容,也是韩非政治思想的核心。在韩非看来,“法”是指一种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统一的成文法,一经制定,就具有权威性,即人人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法必须公开颁布,但君主却可以不受法的约束;“术”是一种权术,是君主驾驭臣僚的手段;“势”是指君主的权威,是生杀予夺的权力,是“法”和“术”的前提和后盾。韩非认为,君主拥有绝对权威的国家才是富强的国家,只有富强的国家才能保证民众的根本利益。他的“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体系构成了完整的君主专制政治学说,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由此可见,法家政治思想与儒家政治思想相比,恰是反其道而行之,它强调法治,实行霸道,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权术驾驭人民。

3、道家政治思想

道家是中国古代以“道”为其基本思想范畴的学术思想派别。在古代政治思想领域内,它是仅次于儒家和法家的思想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有春秋末期的老子和战国初期的庄子。其主要政治思想有:①理论基础是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世界观。认为道是客观事物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道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准则,政治也要以道为法则,做到顺乎自然和无为。②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治理国家,一切顺乎自然,“治大国若烹小鲜”,对人民采取不干预或少干预的统治手段。③政治理想是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样才能使人民“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天下太平无事。

这些不同的政治思想学说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如何进行统治展开的,是对统治手段和统治方法的探讨;运用的研究方法也很单一,从哲学世界观出发,结合实际形势,迎合统治者的需要,得出代表本阶级或阶层利益的政治主张,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它们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学说

从秦汉到晚清,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这期间,政治研究处于缓慢发展时期。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中,封建主义的经济及其上层建筑统治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虽然其间历经离乱,但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却是其基本特征,社会政治生活被局限在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总体框架中,政治研究也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尤其是以儒、法、道三派政治思想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某些方面或问题作局部的改造,研究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巩固、加强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展开的。其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儒家的政治学说。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通过“焚书坑儒”把法家思想定于一尊,并将其作为他治国立政的指导思想。但法家思想崇尚严刑峻法,追求急功近利,不利于长治久安,所以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吸取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把“无为而治”的黄老学作为治国的实际指导思想。黄老之学“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对先秦诸子百家持兼收并蓄的态度,主张慎刑减罚,因循而治,从而大大缓和了秦王朝法治主义所造成的严苛气氛,巩固了汉初的封建统治。但黄老学主张“清静无为”,缺乏创新气派,不适合西汉中期以后的统治。汉武帝上台后,接受了经学大师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经学化、神圣化,使

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魏晋时期,封建社会的动荡和董仲舒政治研究体系中神学思想受到批判,使得政治研究中的自然主义倾向加强,于是提倡“自然无为”的“玄学”一时兴起。隋唐时期,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重新确立并得到加强,韩愈的“道统”论,试图用儒家道统统一各家,使得儒家政治思想在经过一番改造之后,重新占据了政治研究的中心地位。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一方面继续缓慢发展,一方面危机四伏,统治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兴起,其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提出了一套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的内圣外王政治学说,儒家政治学说更加臻于精巧和成熟,强化了其在政治研究中的垄断地位。这时,也有一些思想家像陈亮、叶适、李贽、黄宗羲、唐甄等开始对儒学的垄断地位提出挑战,他们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张扬民为邦本的思想,但由于整个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受到专制主义的控制,他们的研究并没有摆脱传统政治研究的束缚。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研究中的代表人物是西汉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

1、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

董仲舒是西汉中期的政治思想家,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有“汉代孔子”之称,现存著作有《春秋繁露》。董仲舒的政治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骨干,吸取先秦阴阳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的思想加以融合而形成的。其理论体系是在糅合“天人合一”论和“五德始终”说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世界观。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天是有意志的,是最高的人格神,人必须按照天的意志去做事。董仲舒把这个神学世界观与封建政治相结合,提出了:①巩固中央集权封建专制主义的“大一统”说。认为“大一统”不仅是世界万物的最高原则和运行秩序,更是“天意”的体现。②加强君权的神学国家观。认为君权是神授的,“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人民必须忠于天子。③“三纲五常”的教化主义。“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三纲五常”反映了君权、父权、夫权与神权的结合,体现了封建政治与封建伦理的有机统一,构成了董仲舒对人民实行教化的基本内容。④德主刑辅的统治方式。认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在实行的顺序上,主张德先刑后;在实行的侧重面上,德教是第一位,刑罚是第二位。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封建统治。⑤相对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反对大富大贫,主张小富小贫。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使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成为整个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以后封建政治思想的发展,尽管在具体内容和具体形式方面有所变化,但其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和基本框架都没有超出董仲舒提出的思想范围。

2、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是南宋政治思想家、哲学家,著作极丰,主要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朱文公文集》、《朱子语录》等。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建立了完整的理学体系,用客观唯心主义的“理”来论证孔孟之道,是理学集大成者。其主要政治思想有:①理学国家观。“理”是朱熹政治思想赖以建立的基石。他说:“理也者,行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在物质世界之外,先验地存在着一个理(也称天理、道或太极),理是万事万物的根源,是社会产生和运行的法则,人君治国只须依理而行,依天理治国便是王道,顺人欲治国则是霸道。朱熹运用理来分析政治现象,指出:国家政权即君主和国家的统治是理的体现;统治体系即“三纲五常”不但是永恒不变的,而且是被理所规定的伦理规范;社会等级制度依然是理的体现,人们的贵贱生死寿夭,都是天所命,这取决于人所禀得的气的不同,而气恰恰是理创造万事万物的凭借。理只有通过气才能显现其作为世界本原的功能,而气的清明、昏浊、清高、衰颓之区别,决定了人们由于禀受了不同的气而造成的社会地位的差别,这一切在人没有出世之前已经被理先验地安排好了,无法改变。可见,理学国家观与神学国家观相比更为精巧和隐蔽。朱熹提出要“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束缚人们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②“严本宽济”的德政

主张。认为仁政就是实行严厉的刑罚,否则,就是害人。他说:“教之不从,刑以督之,惩一而天下知所劝戒,所谓辟以止辟。虽曰杀之,而仁爱之实已行乎其中”,不然,“则人无所惩惧,陷于法者愈从,虽曰仁之,实以害之”。宽政只能使“奸豪”得志,平民遭殃。③郡国并存的行政体制。认为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有一定的弊端,古代的郡县制有其优点,主张地方行政组织应以分封制为主要形式,使其“杂于郡县之间”。但这些主张没有什么新意,只不过是分封、郡县以及封建纲常名教的杂混。④相对君权论和君臣平等观。认为国家大事,君主不可擅作主张;提出“君臣上下,两尽其道”。⑤具体的社会改革主张。如,抑制兼并、合理赋税、爱惜民力、设立义仓等。朱熹的政治思想是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影响深远。

(四)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政治学说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此阶段,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酿成了中华民族的深重危机。社会结构和政治力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思想界,出现了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的格局,即儒家政治学说、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1、儒家政治学说的扭曲

儒家政治学说以其官方姿态成为晚清统治者维持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虽然这种统治早已岌岌可危。1927年,蒋介石通过“四·一二”政变上台后,也在“三民主义”的外衣下,祭起了“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传统,以麻痹、束缚人们的思想,达到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的目的。

2、“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学说的产生

鸦片战争后,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开始引进并倡导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突出代表人物有:改良派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革命派的孙中山、章炳麟等。他们通过著书立说和革命实践,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设计中国的资本主义蓝图,对封建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这时的政治研究主要围绕着救亡这一核心主题,结合着政治改造运动展开的,具有强烈的实践理性色彩,这就影响到研究的全面、系统和完整,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学科框架。其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是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现了研究西方政治学的早期成果。(1)“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个部分,前后经历了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个发展阶段。这一学说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纲领。其基本内容有:①民族主义即争取民族解放、实现国家独立。它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反对满清;另一层是指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②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制度以及包括五院制的政体构想和军政、训政、宪政和施政程序的完整理论。③民生主义即“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以发展社会经济。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概括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体现了人民的愿望,顺应了近现代的历史趋向。但它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带有历史局限性。随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孙中山又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的内容;发展了“主权在民”的思想,主张人民有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复决权,可以以主人身份管理政府;鲜明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纲领。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其成为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旗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合作基础。

(2)“五权宪法”即五权分立的制宪原则,是在西方三权分立说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指立法、行政、司法、监察、考试五种权力相互制衡。它是民权主义理论的制度化和实政化,直接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订。

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送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一份礼物。自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传入中国,中国政治学研究就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等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如李大钊的《俄法革命之比较》不仅区别了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还指出了人类的未来文明必将依赖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的基本原理。1920年,《共产党宣言》翻译出版,在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他们纷纷运用马克思主义观讲授政治学原理。如瞿秋白和张太雷在上海大学曾分别讲授《社会科学概论》和《政治学》,恽代英曾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政治学概论》,他们的讲授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在20~30年代,邓初民先后编著了《政治科学大纲》和《新政治学大纲》,在著作中,他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政治学的性质、概念、研究方法以及阶级、国家、政党、政府、革命等范畴的基本原理。与此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进行政治活动的理论指南。如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等,对政治学中诸如阶级和阶级斗争、国家、政权、革命、政党、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都作了深刻的论述和发挥。刘少奇等也对共产党和国家建设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这些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三种政治学说斗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取得了胜利。在它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同仇敌忾,取得了民族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共和国。

(五)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学发展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系列政治学原理,为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论著,如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时期的国家任务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以及如何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等问题,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却被忽略了。从1952年起,中国大学里的政治学系被取消,政治学也不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学进入恢复、发展期。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也向政治学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学研究迅速地恢复并发展起来,并呈现了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学科基础建设逐步完善

1980年,中国政治学会在北京成立。1984年中国政治学会加入国际政治学会,成为它的集体会员。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正式挂牌。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相继设置政治学专业,招收本科生,随后又招收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85年底,国家教委召开政治学研讨会,确定了加强发展政治学学科建设的方针。随之全国许多高校设立了政治学专业,有些院校还设立了行政学专业。为满足教学和研究的需要,政治学界相继出版了许多学术专著,有基本理论和相关专题方面的政治学教材,也有诸如政治体制改革、权力制衡、民主法制、政治发展、人权、决策、现代化、市民社会等问题的研究专著,还大量翻译引进了外国政治学领域的名著和新理论、新思潮。大量的关于政治研究的期刊杂志也相继出版发行。1992年9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政治学卷》正式出版。这些都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发展。

政治学原理模拟测试三

模拟测试三 政治学原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迭少选均不能得分) 1.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 A.多党制 B.两党制 C.一党居优制 D.一党制 答案:A 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多党制,详见教材P129页 2.()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 A.经济繁荣 B政治参与 C.政治制度化 D.民主 答案:C 政治制度化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详见教材P251页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的民主党派属于() A.在野党 B.反对党 C.执政党 D.参政党 答案:D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政党是参政党,详见教材P130页 4.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有() A.秩序原则 B.自由原则 C.平等原则 D.宽容与理性原则 答案:ABCD 详见教材P253-P255页

5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 ) 。 A .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 B .官本位 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D .权力本位 答案:ABCD 详见教材P3页 6.根据()的观点,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社会群体生活 A.柏拉图 B.西塞罗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答案:D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社会群体生活,详见教材P4 7. ( )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 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 A.自由主义 B.保守主义 C.社会主义 D.无政府主义 答案:A 自由主义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 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详见教材P215页 8.理想国是()的伟大著作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西蒙 答案:C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著作,详见教材P43页 9.社会监督的功能包括() A.预防功能 B.教育功能

政治学原理复习题(精简版)

政治学原理 一、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说明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的主要区别 答:1)政治哲学研究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辩的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标准,对显示政治作出评价,并试图探求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它以人类追求的政治价值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 2)政治科学研究主要运用经验的,科学的和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 2.什么是政治参与?列举现代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答: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政治参与常见的方式有:1、政治投票。2、政治选举。3、政治结社。4、政治表达。5、政治接触之。6、政治冷漠。 3.说明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政治观的差异 答: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思维模式。 1、对人性的看法 理想主义:人性本善,至少可以通过修养达到善 现实主义:人性本恶,人有权欲,本性难改 2、对国家关系的看法 理想主义:国家间的利益能够调和,主张在道义和民主基础上建立公正的国际关系 现实主义:强调世界的竞争性,各国利益不可调和,国际关系只能以权力与利益为轴心 3、对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的看法 理想主义:极为看重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视之为维护国际秩序的唯一有效工具 现实主义:离开权力均势,国际组织就名存实亡 4、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 理想主义:强调研究社会和世界“应该如何”,对世界报以盲目乐观态度 现实主义:信奉实证原则,强调人类应当面对争斗的现实,不可陷入和谐的空想 5、对未来的看法 理想主义:认为未来的目标是实现普遍裁军和建立民主的世界政府 现实主义:未来受到人的利己主义的支配,实现世界和平的目标路途坎坷 理想主义重要特点之一是从道德和价值判断的角度看待一切。反映在世界政治中,理想主义从道德价值和合法规则的角度出发,探讨国际政治的行为标准,在对世界事务做出道德评价的基础上,致力研究国际政治体系中各国应当如何行动的问题。它以人类必将走向大同,世界必将走向和平的信念为前提,强调全球利益和国际合作。由于它对世界政治的看法并非建立在现实经验的分析之上,所以,也将被现实主义视为空想主义理论。 现实主义是最古老的国际政治理论,强调全力政治和国家利益。它将其全部理论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国家是国际和世界舞台上的主角,是一个拥有主权的自治实体。而且,民族主义的兴起和现代国家的产生,更使国家变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4.简要概括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整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5.概括说明政党的主要功能 答: 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 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6.什么是联邦制?说明联邦制的主要特点 答:联邦制国家又称为联盟国家,一般由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结合组成。联邦制国家的特点在于: (1)国家具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 (2)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但是,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范围内,各联邦组成单位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3)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组成联邦单位的国籍; (4)在对外关系方面,联邦是国际政治中的主权国家,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 7.简要说明政治文化对于政治体系的作用 答:政治文化对既有政治体系起着维护和延续的作用,同时,政治文化的变化最终又可能带来现实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变迁。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的“软件”部分,一般与政治制度性结构安排相匹配。跨国性比较研究和现代化研究显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制度安排方面,而且也体现在政治文化方面;民主政治制度的良好运转,需要以民主的政治文化为条件。 8.什么是政党制度?举例说明目前世界上存在的主要政党制度类型 答: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类型:1、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1)两党制。(2)多党制(3)一党制。 2、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1)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制。(2)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2010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提要

10秋《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提要 第一部分教学要点回顾 第一章绪论 政治就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获取、组织和掌握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以决策为核心内容来谋求人民利益的一切形式和行为。 西方的政治学家从不同角度表述了“政治”的含义。而马克思主义将“政治”概念界定为: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体现”,这揭示了政治的本质。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这确定了政治的属性。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这描绘了政治的基本内容。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这表明了政治的特征。 西方的政治研究可大致划分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时期和现代时期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一个全新的体系。 第二章国家的本质、历史类型与职能 国家指的就是某种具有领土、人民、政府和主权的特殊政治共同体。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表述。但是,国家在某些情况下会脱离阶级属性而存在,这表明国家还具有相对自主性。 国家的起源理论包括自然生成论、君权神授论、社会契约论、暴力征服论和社会分工论等。马克思主义是从社会分工的发展与社会阶级分化两个角度相结合来说明国家起源的。 国家的历史类型分为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两大类。其中,传统国家形态包括古代城邦国家、古代帝国、中世纪封建王国、专制国家等几种具体形态。现代国家的具体形态包括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法西斯国家、晚期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第三世界的威权主义国家。 国家的基本职能从本质来看,包括政治统治的职能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从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现代西方国家职能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迁。 第三章国家形式 国家形式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二是国家结构形式。 政体,是指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国家权力机构,具体表现为国家权力的横向配置关系,即同一层级上不同国家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模式。本章主要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古代政体理论、波利比乌斯的近代混合政体理论及现代民主政体理论。重点对比了君主制和共和制、议会内阁制与统制的差异。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构与地方权力机构,也即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单一制和联邦制是两种最主要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在坚持单一制的前提下,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四章国家机构 现代的国家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构。现代政府的基本原则有:人民主权原则、责任政府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法治原则。 国家元首是主权国家形式上或实际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 立法机构是由公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集体议事机构。主要职能是代表职能、立法职能和监督、制约职能。其构成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院制还是两院制、委员会制度、议

政治学原理测精彩试题

第一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政治学原理》第1 章至第4 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____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是() A、《共产党宣言》 B、《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C、《资本论》 D、《国家与革命》 2、中国古代法家的治国思想主要之点是() A、霸道 B、王道 C、兼爱 D、无为而治 3、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 A、政治革命 B、社会革命 C、自行崩溃 D、外部入侵 4、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是() A、原始群 B、氏族 C、胞族 D、部落 5、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核心是() A、民主 B、自由 C、平等 D、权利 6、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剩余产品的产生 C、私有制的出现 D、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 7、列宁给阶级下了一个完整的、经典性定义的著作是() A、《论国家》 B、《国家与革命》 C、《伟大的创举》 D、《论无产阶级文化》 8、政治权力制约的前提是() A、权力的腐败 B、权力的异化 C、权力异化的趋势 D、权力的异化和权力异化的趋势 9、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是() A、武力 B、财富 C、技能 D、知识 10、政治腐败最大的特点是() A、国家权力的滥用 B、社会权力的滥用 C、权钱交易 D、寻租现象

11、恩格斯在《国家、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揭示国家产生的最典型形式是() A、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B、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C、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 D、巴比伦国家的产生形式 12、西方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 A、领主占有制 B、地主占有制 C、国家占有制 D、自耕农占有制 13、中国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 A、领主占有制 B、地主占有制 C、国家占有制 D、自耕农占有制 14、中国封建官僚制的核心是() A、科举 B、等级 C、任命 D、特权 15、最早系统对国家进行分类的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洛克 D、马克思 16、无产阶级专政最本质的特征是() A、对敌人的专政 B、对人民的民主 C、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防御 D、组织经济文化建设 17、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民族问题 B、宗教问题 C、政党问题 D、政权问题 18、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时期的最基本职能是() A、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B、强化意识形态的控制 C、维护国家的安全 D、大力发展生产力 19、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 A、亚洲 B、北美 C、东欧 D、西欧 20、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基础是() A、统一战线 B、人民军队 C、工农联盟 D、共产党的领导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政治权力的特征主要有() A、排他性与多元性 B、强制性与制约性 C、意识性与渗透性 D、工具性与组织性 E、不受法律约束性 2、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E、老子 3、以下表述中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是() A、政治是管束众人之事 B、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C、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 D、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学原理简答题

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1)政治参与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是什么?(1)普遍选举原则;(2)平等选举原则;(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 的“王道”和“霸道”。(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则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为什么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4)政府的执行危机。 (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1)权威性;(2)支配性,;(3)强制性;(4)扩张性;(5)排他性。 善治的精神是什么?(1)契约观念,契约观念的要素:第一,自愿;第二,一致同意;第三,责任性;第四,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2)效率精神,包括的内涵:第一,管理效率;第二,制度效率;第三,回应性。 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1) 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2) 与中产阶级规模发展相伴随的是教育水平的提高。与上述两方面因素相联系,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

电大专科行政管理政治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政治学原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 1.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 )。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哥拉底 D.’西塞罗 2.( )是多党制的典型国家。 A.法国 B.美国 c.日本D.意大利 3.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 )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 A.君主专制政体B.君主立宪政体 C。民主宪政政体 D.共和政体 4.( )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 A.布坎南 B.哈耶克 C.罗尔斯 D.诺齐克 5.一般来讲,( )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 A.社会监督 B.政治监督 C.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 D.政府监督 6.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 )。 A.制度研究途径 B.权力研究途径 C政策过程研究途径 D.政治功能研究途径 7.( )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A.科学主义 B.经验主义 C.现实主义 D.理想主义 8.美国政治学家科恩提出民主政治需要具备的物质条件是( )。 A.地理条件 B.经济条件 C平等和福利

D.设施条件 9.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 )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 出,国家统治=暴力十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 A.哈贝马斯 B.伯恩斯坦 C马佐尼D.葛兰西 10.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 )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 对应的一个群体。 A.文化 B.经济 C政治 D.道德 二、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1.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_理性经济人___ 一,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_宽容精神___ 和个人独立。 14.韩非指出,政治就是__用权__,“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 15.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_霸道___。 16.宪法和__个人权利__ 一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18分) 17.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18.政党: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9.政治合法性: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四、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20.为什么现代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 21.政治选举的意义是什么? 22.政府具有哪些特性? 五、论述题(20分) 23.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 试卷代号:2208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政治学原理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12年1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

政治学原理模拟测验二2018最新

开始时间2018年12月17日星期一18:59 状态完成 完成于2018年12月17日星期一19:37 耗时37 分钟47 秒 成绩仍未评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一、填空题(共6空,每空1分) 题目1 正确 获得1分中的1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政治革命和()。 答案:正确 反馈 正确答案是:政治改革 题目2 不正确 获得1分中的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答案:不正确 反馈 正确答案是:政治合法性 题目3 正确 获得1分中的1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的思想。 答案:正确 反馈 正确答案是:人民权利 题目4 正确 获得1分中的1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 答案:正确 反馈 正确答案是:利益 题目5 不正确 获得1分中的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答案:不正确 反馈 正确答案是:利益 题目6 正确 获得1分中的1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 答案:正确 反馈 正确答案是:议行合一原则 未标记标记题目 信息文本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 题目7 正确 获得2分中的2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目前,现代国家一般都采用()民主制。 选择一项: A. 代议制正确 B. 精英 C. 直接参与 D. 一元 反馈

2016《政治学原理》试题答案

《政治学原理》历届试题及答案 试卷代号:220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行政管理专业 政治学原理试题(2007年1月) 一、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容。 2、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3、政治()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4、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5、古典观以()为蓝本,把视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提倡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6、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每题2分,共20分) 1、根据政治学的一般分析原理,非政府政治体系由()组成。 A.个体公民 B.社团 C.政党 D.市民社会 2、一般来讲,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 A.舆论监督 B.公民监督 C.政党监督 D.社会团体监督 3、()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A.密尔 C.卢梭 B.孟德斯鸠 D.托克维尔 4、()是政府的灵魂。 A.权威性 B.有机组织性 C.阶级性 D.公共性 5、英国政府一直在()的轮流执掌之下。 A.保守党 B.党 C.党 D.工党 6、的限度包括()。 A.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以不侵人“私人领域”为限度 7、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A.专制君主制 B.立宪君主制 C.二元君主制 D.寡头制 8、()是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A.弹劾权 B.选举权 C.罢免权 D.质询权 9、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A.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B.组织政府的手段 C.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 D.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政治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_______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性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公共权力 _______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马基雅维利 _______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特性,形成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存在的基础。利益 _______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理想主义 _______是我国最高工会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 _______理论被视为民主研究的现代学派。现代“精英民主” _______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宪政 “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社会时期。奴隶 1949年至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________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民众主义 A 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63年出版了《公民文化》,该书为研究_______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政治文化 C 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的社会。政治化 传统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是国家和政府____________的唯一来源。合法性 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_________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 D 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社会价值 第一波民主化起源于__________和法国革命。美国革命 G 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指的是_________的思想观念。统治阶级 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公共政策 公共权力具有____________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权威性 公民行使政治表达的手段主要包括政治集会、政治请愿、_______。政治言论 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_________。统治 国家的产生以____________的形成为组织标志。政府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复合制。单一制 J 具有现代化和________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民主意识 K 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____________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法西斯主义 L 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_______研究的基本思路。政治哲学 M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的产物。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对于________的参与。政治事务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社会关系

专科政治学原理(9)

专科《政治学原理》 1. 权力主体行使权力靠影响与说服、诱导,权力客体服从是自愿的,二者相互依存。这属于权力作用模式中的()。 C.依赖的权力关系★标准答案:C 2. 甲要求乙做某事,乙因受到甲的威胁,虽然不愿做但不得不去做。这属于典型的政治权力中的()。 B.强制性权力★标准答案:B 3. 政治行为主体所赖以存在的制度形式是()。 D.政治体系★标准答案:D 4. 国会议员的候选人用不着总统的支持也可以当选,而且总统也从未成功的干预国会议员的初选而将自己不喜欢的人排挤掉,这样的政党属于()。 C.弱控制型政党★标准答案:C 5. 该集团的成员采取直接进入政策制定机构的方式而直接地和持续地表达其利益,这是利益集团影响政府的那种渠道()。 B.政治代理人物★标准答案:B 6. 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是()。 A.古典民主理论★标准答案:A 7. 要成为政治家最基本的主观条件是()。 B.有一定从政经验★标准答案:B 8. 在西方国家,议会委员会的调查,议院对行政部门提出质询、听证,都可能对官僚的表现产生某种影响,这属于()。 B.议事机构制约★标准答案:B 9. 政治管理的目标是()。 A.为了维护政治统治合保障社会政治生活的正常运行★标准答案:A 10. 社团组织的根本特征是()。 B.同类相聚而成★标准答案:B 11. 参与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主体有()。 A.政党 B.政府机构 C.社团 D.政治人★标准答案:A,B,C,D 12. 政治体系能够维持与延续的条件有()。 B.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存在 C.社会政治关系基本稳定★标准答案:B,C 13. 与经济增长有关的意识形态一般具有的共性在于()。 A.包容性 B.灵活性、合理性 C.全面型 D.稳定性★标准答案:A,B,C,D 14. 司法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应普遍遵循的原则()。 B.司法独立原则 C.司法民主原则 D.法律平等原则★标准答案:B,C,D 15. 亨廷顿认为要达到政治现代化的三个标准必须首先满足的两个前提是()。 C.国家适应能力增强,不断地推动社会的经济改革 D.国家有能力将新生的社会力量纳入制度之内★标准答案:C,D 16. 共和制★标准答案:共和制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 17. 政党★标准答案:政党即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力,它也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之中,为取得或维持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力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18. 多元统治论★标准答案:多元统治论认为国家的统治权为众多的利益团体分享,即社会集团之间通过不断竞争和妥协来获得对国家的控制权,但谁也不能垄断国家权力。 19. 联邦制★标准答案:联邦制是指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联合组成统一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 20. 政党制度★标准答案: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21. 政治统治的工具是()。 D.国家机器★标准答案:D 22. 博弈的核心是()。 B.目标和结果★标准答案:B 23. 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作为整体以及体系的输入方面秩输出方面都有强烈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自己作为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的效能具有积极的认识和较高的评价,这属于()。 C.参与型政治文化★标准答案:C 24. 政治文化首先在()使用。 A.《比较政治体系》★标准答案:A 25. 以吸引人们归依并信奉其理念为主要目的的政党属于()。 B.使命党★标准答案:B 26. 议会制是()民主标志。 A.资本主义★标准答案:A 27. 通过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国家是()。 A.英国★标准答案:A 28. 下列那种政治参与方式是控制政府迟钝而有力的工具()。 A.投票★标准答案:A 29. 在总统制国家,政府首脑是()产生的。 D.由全体公民投票选举产生★标准答案:D 30. “政治家制造政策产品,选民则消费政策产品”属于()。 B.民主精英统治论★标准答案:B 31. 政治权力的主要因素有()。 B.政治权力主体 C.政治权力目的性 D.强制力★标准答案:B,C,D 32. 政治人格包括()。 A.政治忠诚 D.对政治活动的明确观念★标准答案:A,D 33. 总统制国家的总统的拥有()。 A.对国会的决议享有否决权 B.为整个政府制定预算 C.介入各种重大问题★标准答案:A,B,C

政治学原理试题14

政治学原理试题12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17分) 1、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①国家②权力③政策④法律 2、集欧洲中世纪神权思想之大成的人是………………………………………………………………………………………() ①奥古斯丁②斯宾诺莎③托马斯·阿奎那④格老秀斯 3、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是………………………………………………………………………………………() ①雅典国家②罗马国家③德意志国家④印度国家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具体表现为的矛盾…………………………………………………………………() ①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③和产关系与生产力④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5、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性质属于………………………………………………………………………………………………() ①民族矛盾②敌我矛盾③阶级矛盾④人民内部矛盾 6、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说的“半国家”是指……………………………………………………………………………() ①资本主义国家②社会主义国家③帝国主义国家④福利国家 7、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实质是来看待和处理民族问题。……………………………………………………………………() ①民族大融合的观点②民族自决权原则③资产阶级利益为核心④民族同化的原则 8、从13世纪末起,欧洲大部分国家先后实行过等级君主制,其中以最为典型。…………………………………………() ①德国②西班牙③法国④葡萄牙 9、在政治体系内部,处个机构、组织的活动都要围绕进行。………………………………………………………………() ①国家机构②政党③领袖人物④利益集团 10、我国国家元首职权由国家主席和共同行使………………………………………………………………………………() ①国务院②全国人大常委会③全国政协④中央政治局 11、美国参议院议员是由………………………………………………………………………………………………………() ①总统任命②行政官员兼任③选民间接选举产生④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12、党的领导的核心是……………………………………………………………………………………………………

政治学原理复习重点综合

第一章政治的性质与核心问题 一、关键术语 1、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含思考题答案)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关系的本质出发,0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A、政治学中个人,集团和阶级三种分析单位理解政治. (1)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政治学中的古典自由主义是这一政治观的典范,其中个人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的核心内容就是。人是作为“个人”而存在的。社会由无数的个人组成,没有个人,社会也就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其次,在分析维度上,古典自由主义对个人的设想是理性和能动的。亦即个人不但了解自身的需要,而且在特定的环境中能够做出最合乎自身利益的判断,并具有选择的能力,能够采取有见识的行动。 (2)以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基于现实经验的考察,多元主义者发现在政治活动中非常活跃,发挥重大作用的不是个人,而是各种各样的团体,亦及所谓的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中,利益集团的作用

如此显著,以至于本特利认为,只有理解利益集团才能理解美国政治。因此,多元主义将团体作为自己的分析对象。事实上,多元主义一词中的元指的便是组织。政治学的分析单位遂由个人转向团体。 (3)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除了个人和团体,阶级也是政治的一种分析单位。尽管在马克思之前的历史学加和政治经济学家们就已经发现了阶级的存在,但正是马克思对阶级分析方法作出了最大的贡献。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出发点或前提是线面的论述: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在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这种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则体现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剥削/压迫和斗争/反抗关系. 上述三种分析单位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政治的不同视野。就理论研究而言,如何选择分析单位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性质相关,在这一意义上,它有一定的客观性。但另一方面,问题意识的产生却与研究者的价值立场、态度情感甚至意识形态倾向密切相关。 B.三个具有某种连续程度的类型。 (1)政府政治观。 国家机构被视为公共的是因为它们对社会的共同社会负有责任,其耗费的公共开支源于于税收。市民社会是由家庭,家族,私人企业,工会,俱乐部,社区组织等组成的,它们之所以被视为是私人的,是因为它们由个体公民设立并运作,以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更大的社会需要。 (2)非政府政治观

电大政治学原理第三章自检自测

2018年电大政治学原理第三章自检自测

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政治权利, 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什么是权力?如何理解这一含义 (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一含义: 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 再次,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宪政体制下,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是什么? “公权”与“私权”的划分及其理论与现实的意义 参考答案: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

电大 政治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试题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少选均不能得分) 1.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 )。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哥拉底 D.’西塞罗 2.( )是多党制的典型国家。 A.法国 B.美国 c.日本 D.意大利 3.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 )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 A.君主专制政体 B.君主立宪政体 C。民主宪政政体 D.共和政体 4.( )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 A.布坎南 B.哈耶克 C.罗尔斯 D.诺齐克 5.一般来讲,( )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 A.社会监督 B.政治监 C.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 D.政府监督 6.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 )。 A.制度研究途径 B.权力研究途径 C政策过程研究途径D.政治功能研究途径 7.( )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A.科学主义 B.经验主 C.现实主义 D.理想主义 8.美国政治学家科恩提出民主政治需要具备的物质条件是( )。 A.地理条件 B.经济条件 C平等和福利 D.设施条件 9.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 )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 出,国家统治=暴力十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 A.哈贝马斯 B.伯恩斯坦 C马佐尼 D.葛兰西 10.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 )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 对应的一个群体。 A.文化 B.经济 C政治 D.道德 二、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1.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_ 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2. 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和个人独立。 14.韩非指出,政治就是,“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

政治学原理复习总结

政治学概论应掌握的要点 一、基本概念: 1、政治:“政治实际上就是社会政治共同体中的各阶级、集团、社会团体、政党、领袖和人民,为了实现和维护其所代表的根本利益,围绕公共权力发生的各种关系、形成的各种制度和进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3、人民:人民是相对于敌人而言的,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那些具有共同利益和政治目标,能顺应历史潮流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阶级、阶层和集团所构成的社会政治群体。 4、国家:是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压迫的工具。 5、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在国家生活中,那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那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6、所谓政体:则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 组成反对敌对势力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权机关,特别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7、政党实质上是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政治纲 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8、所谓政党制度,就是指一个国家关于政党的各项制度规范的总和,主要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 9、两党制:所谓两党制,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代表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两党制中的“两党”仅仅是指轮流执政的政党数目,而不是指国家政治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政党数目。 10、多党制:所谓多党制,是指一国中多个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一种政党 制度。当今世界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其中以意大利、法国、德国较为典型。 11、政治社团:在政治社会中,以某种共同利益为纽带而结合在一起的人们,通过有组织 地参与、影响政府的决策,以维护或实现自身利益的社会群众团体。 12、公民素质:指公民群体在民主政治条件下所形成的公民意识、参政能力和文化素质的总和。 13、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是一定政治共同体或组织中的某些政治实体,利用已经占有的优势政治资源,以不可抗拒的公共理由,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整合、控制、支配和影响另外一些政治实体的强制力量。 14、政治权力的集权结构: 是指社会政治权力体系中的权力集中于上一层面机构,而下一层面机构很少有权;同一层面机构间的权力集中于某个机关,而这个机关的权力又集中在主要领导一人或几人手中。 15、政治权力的分权结构: 是指社会政治权力体系的各级各类权力机关的地位、职能和相互关系等都按照某些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规则而做了明确的规定,它们共同分享了产生于主权的治权,权力不论大小强弱都享有自主权。 16、政治权力异化:政治权力执行人改变、取消政治权力正当职能,致使政治权力偏离公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专科《政治学原理》十年期末考试简答题题库 (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 说明:1.试卷号码:2208; 2.资料整理于2020年3月19日,涵盖了2008年7月至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答:(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竟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 (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 (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21.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含哪些内容? 答: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 二是妥协精神; 三是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20.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第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第三,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21.政府组织机构具有哪些特性? 答:(1)阶级性;(2)实体性;(3)严密组织性;(4)特定的职能性。 22.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是什么? 答:(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2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什么是权力?如何理解这-含义? 答:(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呀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含义: 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