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笔记

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笔记

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笔记
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 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

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⑶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的、统一的表现在一种商品上。发生了质的飞跃。

a 简单的 b统一的

⑷货币形式: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的、统一的表现在一种贵金属商品如黄金或白银上(根本原因是本身是商品。质地均匀、体小值大、便于携带、不宜腐烂、便于保存)

4.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职能:

⑴价值尺度:衡量其他商品价值大小的标准,可以是观念的货币。

⑵流通手段:充当交换媒介。

⑶储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财富象征储藏起来的职能

⑷支付手段:用来清偿债务、支付税收、租金、工资等。通过赊账买卖表现。

⑸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5.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即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的规律。

三个因素:a 待售商品量b 价格水平 c 货币流通速度公式见:P36

纸币流通规律,以金属货币流通为基础。(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6.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a围绕价值波动b 平均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c 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

价值规律作用:a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b 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c 两极分化

7.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

质的规定性: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量的规定性:是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8.为什么说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劳动的二重性学说解释了商品的二重性,从而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科学基础。(2)从劳动二重性出发,马克思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

造的,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3)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区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而提出了资本的有机构

成学说。

(4)在前面三点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资本积累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

论,以及剩余价值分配理论,

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9.从发展的角度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新认识。

⑴从局部劳动到总体劳动:劳动外延扩大(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劳动)、劳动形式由个体形式到社会形式。

⑵知识劳动、服务劳动、管理劳动都创造价值。

⑶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

a质:价值创造只与劳动有关,财富创造与各种生产要素有关。

b量:生产率不变时,两者一致;生产率提高时,财富增加,价值总量不变,单位价值减少。

思考题:

10.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什么作用?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市场机制”一章来理解,也可以结合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来理解。

提示: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是这一规律的作用形式。(2)价值规律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决定、实现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内在关系;

而市场机制不过是表现这种关系的外在形式。

11.劳动价值论有何现实意义?

提示: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出发点:资源怎么配置和财富怎么分配。

今天的现实问题:我们要搞市场经济,但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我们的现实经济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存在着很多矛盾,比如收入分配不公等。而按劳分配仍然是我们经济体中的主要收入分配方式。尽管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各要素都参与分配,但问题在于我们目前过于强调资本等要素的分配,而忽略了劳动这一基本要素。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的解决(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提示:劳动力怎样成为了商品(劳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分)。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为买而卖、获得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关系

资本总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W-G’)为卖而买、取得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不同点:买卖顺序、内容、目的、体现的生产关系

矛盾:发生了价值增值。

矛盾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与劳动者身体之内并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a人身自由b一无所有

劳动力的价值:a维持劳动者自身的生活资料价值b后代的生活资料价值c教育和培训费用d历史和道德因素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超出部分即为剩余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

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表现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⑴是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特点:a劳动隶属于资本b雇佣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⑵价值增值过程:劳动时间超过为补偿劳动力所需的时间,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量。延长劳动时间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的时间,就形成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中创造的,不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但是不能离开流通。只有在流通中才能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好前提条件。

3.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

资本的本质:资本是靠剥削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价值转移,改变物质形态,不发生增值。

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改变了价值量。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包括补偿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4.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主要有2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工作日绝对延长(局限:工作日长度延长有生理界限和社会道德界限)

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比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竞争使其他资本家也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超额利润消失)-生活资料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5.工资的本质(为什么不是劳动的价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了解名义工资,实际工资和相对工资。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劳动不是商品:a出卖前不独立存在 b商品价值有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如劳动是商品,有价值,则为同一反复。

名义工资:(货币工资)。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支付给工人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购买力)。工人用所得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买的生活资料数量和各种劳务。

实际工资=名义工资/生活资料物价指数

相对工资:工人所得的工资同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数额。

实际工资上升的原因:a生活资料结构变化b失业工人减少c对外剥削放松了对内剥削d工人的斗争

6.在现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如何理解剩余价值的源泉?

⑴先进设备仍是不变资本,不能创造价值,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

⑵总体工人(包括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

⑶复杂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⑷自动化代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个体-社会-剥削率提高)

思考题:

1.理解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一般性和特殊性?P54-55

提示:

马克思把资本当着一个特殊范畴;两者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只要是商品经济,就存在资本和剩余价值;其特殊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体现为不同的生产关系。

2.在现代社会中,追求剩余价值是企业唯一的动机吗?

提示:马克思时代确实是这样;现代经济学作了一些修正:行为人在经济生活中的选择不仅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还追求一些非物质利益(结合西方经济学复习)。第三章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1.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动因。

资本积累:即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实质:在等价交换的形式下,资本家不断使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殖资本,来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

动因:a内因:追求剩余价值b外因:竞争。

2.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技术构成,价值构成,有机构成,有机构成的变动趋势。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比例。

技术构成:表现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资本价值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提高的(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同样的劳动力推动更多的资本)

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资本经营和资本扩张的手段)。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靠本身的积累,即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已有的较小规模的资本联合形成大资本。方式:a竞争(大资本兼并小资本) b 股份公司

关系:联系:⑴积聚促进集中:a大资本力量增长快,加速兼并 b大资本信用高,借贷容易

⑵集中促进积聚:集中使规模扩大,有利于采用新技术,提高生产率

区别:⑴积聚是单个资本的自我积累;集中是社会资本的合并或联合。

⑵积累是单个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能增大社会资本总额;集

中是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实现的,不增加社会资本总额。

⑶积累受积累基金限制,增长速度慢;集中不受限制,增长速度快。

4.相对过剩人口:概念,形成机理,以及作用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对过剩人口:即超过资本需要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

形成机理:⑴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可变资本比例下降。

⑵ a体力和技能要求降低 b 小生产者(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c小资本家破产

作用形式:a提供后备劳动力b供过于求,可加强剥削

5.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原始积累:a对农民土地的剥夺(获得资本和劳动力)

b对货币财富的剥夺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生产资料日益集中,生产社会化-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资本主义被取代。

重点:

1.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积累及其意义?

提示:

(1)概念: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源泉,剩余价值的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一般性:只要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就存在资本和剩余价值,这是不能回避的,也是

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3)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特殊性: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积累越大,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就越大,社会主义全体人民就越可能享有更大的福利,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人民的福利最大化。帕累托最优也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才能实现得更好。

(4)资本积累的动因:资本积累的内因在于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外因在于市场竞争和市场机制;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在于市场机制的作用。

思考题:

1.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与市场经济制度中贫困存在的一般性。P89-92

提示:市场机制在起作用,使资源配置向有效率的企业倾斜;对分配来说,市场机制强调市场化的分配,对不同的要素倾斜程度是不同的,市场本身没有很好的办法去调节贫富差距,而政府出面调节与干预又可能出现失误。

第四章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

1.产业资本循环三个阶段,以及三种职能形式。

资本的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开始,顺次改变自己的形式,经过三个阶段,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产业资本的循环:资本顺次改变的自己的形式,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⑴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发生在流通领域。

货币充当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

资本家进入市场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为直接生产过程准备条件。

公式:A表示劳动力 Pm表示生产资料

⑵生产阶段: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发生在生产领域。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仅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还发挥着资本的作用,具

有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职能。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照资本家的意志结合,生产出的新产品包括雇佣工

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该阶段是资本循环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资本价值增殖发生在

该阶段。

公式:P表示生产过程,W’表示包含了剩余价值的商品,虚线表示

流通过程的中断和生产过程的进行。

⑶售卖阶段: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发生在流通领域。

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

资本家在市场中将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换回货币,即由商品形态

回到了最初的货币形态。货币量已增加。

该阶段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售卖阶段关键和特殊:a能否卖掉 b卖掉多少 c售卖速度对资本主义

生产过程的影响。

公式:W’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

的物质承担者,体现了剥削关系。G’表示价值增殖了的货币

量。

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为什么说生产阶段是资本循环的特定阶段?关键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取怎样的结合方式?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分离的,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一无所有;劳动力作为商品卖给资本家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生产的产品就是包含剩余价值的产品)

2.产业资本三个循环形态的统一。

总公式:

⑴货币资本的循环:起点为G,终点为G’,可缩写为G-G’。

优点:最明显的暴露资本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

缺点:a 货币有生出货币能力的错觉

b忽视了生产过程,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⑵生产资本的循环: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处于中间环节,为媒介。可缩写为:P……P

优点:突出生产过程的决定性地位。

缺点:货币只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掩盖的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

⑶商品资本的循环:优点:体现了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缺点:起点和终点都是销售过程,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

满足社会需要的假象,掩盖真实目的。

三种循环都从侧面反映出资本运动的特性,都是为了价值增殖,但都有片面性,要把三种循环形态统一起来,才能全面把握资本运动的实质及其规律。

三种循环统一地运动需具备的条件:a空间上的并存性b时间上的继起性。

3.资本周转时间和速度:概念和预付总资本的总周转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资本周转依次所需要的时间,即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生产时间:资本在生产领域的时间。a原材料储备时间b劳动时间(劳

动者对劳动对象进行劳动加工的时间)c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

时间。

流通时间:资本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包括资本家用来购买原材料、劳

动力和销售商品的时间。

资本周转次数:一年内资本周转的次数。n=U/u

资本周转速度:指预付总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预付资本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周转的价值总额+流动资本的价值总额)/预付总资本

4.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关系:

⑴循环是周转的起点和基础。周转就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⑵资本循环一次就完成一次周转。

⑶区别:a循环是从出发点回到出发点,周转是从出发点又重新出发,不断循环。 b循环揭示资本的一次运动经历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和职能,周转揭示资本周期性运动所需的时间,速度及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5.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的含义,内容,特点,最重要的是两种磨损;了

解流动资本周转的特点;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相区别,不能混淆。

固定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其价值却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

流动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后,全部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a周转方式b周转时间 c价值收回方式d实物更新方式

有形磨损:同资本的物质形态的变化结合在一起的磨损,也叫物质磨损。减少磨损可通过加强对机器设备的维护,使设备保持良好的效能。

无形磨损:指机器设备等在有效使用期内同物质磨损无关的价值贬值,也叫精神磨损。

原因:a 生产率提高, b新技术新发明

弥补损失的方法:a提高机器利用率,加速固定资本的周转b提高折旧率

(影响:加快资本周转,是利润总量增加b增大生产成本,削弱竞争力,

使利润减少。)

5.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

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

⑴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本的潜能,节省资本的投入量。

⑵加速流动资本周转,可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⑶影响剩余价值流通。(流通快的可获得利息,通过投资获得更多的利润)

加快周转的方法:

⑴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缩短生产时间。

⑵搞好市场营销,缩短流通时间。

⑶合理分配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加快各自的周转速度。

年剩余价值量(M):一年内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总量。

年剩余价值率(M’):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表示一年内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M’=M/v= m’vn/v=m’n n为周转次数

注意:年剩余价值率反映一年内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1.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与单个资本运动相比较)

⑴包含预付资本的运动和全部剩余价值的流通(即资本家用于消费的剩余价值)

⑵包含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即工人用工资、资本家用剩余价值购买消费品)

⑶包含资本流通和一般商品流通。

2.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

出发点:社会总产品(W’)。采用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在于社会总产品能否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满足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和资本家及工人的需要,核心问题在流通领域。)

两个理论前提:a社会总产品生产分为两大部类;b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c+v+m)。

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含义:生产规模不变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实现条件:a基本条件:Ⅰ(v+m)=Ⅱc

第Ⅰ部类新创造的价值产品必须全部用于补偿第Ⅱ部类所消耗的生产资料。

第Ⅱ部类相当于不变资本的部分必须能维持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原

有的生活需要。

b派生条件:Ⅱ(c+v+m)=Ⅰ(v+m)+Ⅱ(v+m)

提示:含义;重要的是:两大部类之间如何交换;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三个公式。

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提示:5个公式。

5.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危机的爆发是市场机制对市场失灵的自我调节,强制性地使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衡,但不能根本上消除矛盾;表现为相对过剩。

可能性:a 流通职能(买卖脱节)

b支付手段(赊销赊购造成错综复杂的债务连锁关系)

c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商品的形态表现为资本形态的变化,商业和信用关系普遍发展,使前两个因素破坏性加大。

必然性: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a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比例失调)

b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

的矛盾。(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和竞争,有愿望扩大生产;现代机器工业,

有能力扩大生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剥削加重,工资降低,失业人口增

加)

6.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原因:a萧条时,为改变萧条,有动力更新;b游资充斥,利率和价格低,有条件更新;c更新使经济复苏;d更新为下次危机创造了物质条件(技术提高,有机构成提高,相对人口增加,剥削加重)

第六章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⑴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a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成本价格(K=c+v)是资本家在生产上耗费的不变资

本和可变资本价值的总和。

从生产商品本身的耗费(c+v+m)与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耗费(c+v)来分析。

价值公式:W=c+v+m →W=K+m

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把剩余价值看成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c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转化成利润P后,W=K+m→W=K+P不但模糊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而且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⑵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a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的平均价值),由占大量的、中等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的个别价值决定。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企业,就能获得超额利润。并进一步竞争形成各个部门的利润率。

b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各部门投资者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相适应的利润,即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投入资本量)

⑶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就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

过程。

生产价格=K+P’

2.马克思平均利润理论的意义:

平均利润形成为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解释了分配剩余价值的基本原则(等量资本分配等量利润)是怎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立的;平均利润的形成说明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不仅受到本企业资本家的剥削,而且还受到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客观上揭示了市场化分配规律的客观趋势;平均利润只有在自由竞争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这对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利润分配有一定启发;对我国转型期分配理论的研究和分配制度的完善具有现实意义。

3.生产价格形成的特点和商品的市场价格的关系。P159

提示: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⑴全社会看,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相等。

⑵全社会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

⑶生产价格随商品价值变动而变动。

4.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

平均利润率高低主要取决于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可变资本比重减小,同量资本推动的劳动力少;固定资本所占比重加大,资本周转速度减慢。)

不排斥利润总量增加:a总资本推动的劳动总量增加,资本增加速度>平均利润率下降速度

b总价格包含的利润率增加,剩余价值率提高>新价值下降速度

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降低,因为平均利润率还要受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影响

3.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的来源。

商业资本是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是一部份商品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形成的独立的资本形式。

具备条件:a独立分工b独立化的流通当事人,必须自己预付资本。

作用:a缩短流通时间b节约流通资本c加速资本周转

商业利润:即买卖价格差额,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4.流通费用的分类及其补偿。

a由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的,为生产性劳动,要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从已提高的商品价值中得到补偿。

b由商品价值形态的变化所引起的费用,纯流通费用,为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为加价从商品售价中补偿。

第七章信用、银行与虚拟资本

知识要点:

1.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来源:a暂时未使用的固定资本折旧价值b资本周转过程中的一部份流动资本成为闲置资本c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要到一定量才能转化为资本。

利息:借贷资本家凭借货币资本的所有权从货币使用者(职能资本家)那里取得的剩余价值。

2.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特点;银行资本的结构;银行利润的实质;银行资本如何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之间用赊账方式买卖商品时彼此提供的信用。

特点:a对象是商品资本

b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家

c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动态一致(繁荣时,扩大;萧条时,萎缩)局限:a受各个职能资本家资本数量的限制

b受各个职能资本家资本回流的数量、速度的限制

c受不同行业和产业的不同商品流通的限制。

银行信用:银行或货币资本家以贷款方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

特点:a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资本周转的限制(集中社会闲置货币)

b受不同行业和产业的不同商品流通的限制(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社会闲置货币)

c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动态可能不一致。

银行资本:是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获取利润所投入的自由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货币资本。

包括:a银行资本家的自由资本b从外面吸收的存款

特点:a形式有现金和有价证券

b运动形式不会都呈现借和还两个阶段

c是一种部门资本,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并存。

银行利润为存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

3.信用制度与股份公司的发展。

信用制度:以银行信用为主要信用形式的社会信用体系。

作用:a增加投资机会,推动社会资源优化组合

b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c加快商品流转速度,节省流通费用(非现金结算)

d可作为国家调控的工具

影响:a可能造成虚假繁荣,引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信用刺激了投机,增加了市场的盲目性

c可能引发货币信用危机。

股份公司:是由若干股东以入股方式筹集社会资本而形成企业的资本和财产组织形式。

创造了资本联合,强化了生息资本的效应。

4.虚拟资本及其作用。

虚拟资本: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资本。

产生:a货币虚拟化是前提。

b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根据

c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最终基础

影响:a促进了银行资本的虚拟化

b促进金融衍生品的产生和发展

5.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关系。

统一性:a实际资本运用规模决定有价证券的发行规模

b实际资本的循环周期影响虚拟资本的循环周期

c虚拟资本能否按计划目标顺利发行,影响实际资本的运用和规模

d虚拟资本的流向影响实际资本的分配比例和结构

e虚拟资本扩大了实际资本的活动范围

矛盾性:a虚拟资本的价格不由实际资本决定,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

b虚拟资本的数量等于各种有价证券的价格总额

c虚拟资本不一定反映实际资本数量的变化

4.虚拟资本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P195-196

⑴存在和运动有利于货币资本的有效配置

⑵运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

⑶加速了新的社会经济部门的形成和发展,但也导致财富虚拟化

⑷膨胀引发了“泡沫经济”等新经济问题

第八章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

本章只要求第二节

知识要点: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价值,即超额利润。

2.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级差地租:同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

产生的原因:是农业中存在着对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条件:土地的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的远近。

绝对地租:由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所获得的地租。是来自农产品价值超过农产品社会价格以上的差额。由于土地私有权,阻碍了资本转移,农业不参与平均

利润的形成,而按农产品的价值出售商品。

产生的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

第九章资本社会化与国内垄断

1.竞争的功能和作用。

竞争:是指生产经营者或其他经济利益主体,为了取得有利的生产、销售条件,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角逐。

作用:a 提供公平的机制

b在全社会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有利于资源配置(保证最有效率的企业得到资源,生产最需要的产品)

c给经济主体以压力和动力,改进管理,提高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过度的竞争的消极影响:(是否过度进入,长期不能退出)

a高估或低估市场需求,难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b加大竞争,导致利润率低,不利于创新

2.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生产集中: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生产日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中,使生产规模扩大。

集中是竞争的结果:

a同一部门的竞争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b不同部门的竞争。争夺有利的投资领域;经营多元化引起的产业融合和产品替代程度提高

c工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提供技术基础。

d信用和股份公司是集中加速的杠杆

集中导致垄断:

可能性: a集中使少数大企业容易达成协议

b规模大限制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压制了竞争

必要性:a市场有限,避免生产过度造成资源浪费

b规模大形成进入壁垒

c避免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

垄断的实质:垄断资本资本家通过对生产和市场的操控,以获得大大超过一般平均利润的高额垄断利润。

3.垄断利润的来源。

提示: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垄断价格。垄断利润实际上是来源于对已有价值和收入的掠夺(商品的价值是既定的,垄断不能提高价值)

(1)从工人那里剥夺的一部分劳动力价值。

(2)从非垄断企业资本家那里掠夺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3)从城乡小生产者那里掠夺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4.为什么说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在什么条件下发生了改变?P234

a垄断价格形成只是改变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长期的稳定的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不能脱离价值。

b整个社会的商品价值仍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c不能改变价值总量,只是对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再分配。商品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

5.垄断和竞争

a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b 任何垄断都无法达到完全垄断,存在非垄断企业

c 各垄断企业、各部门发展不平衡

d各垄断组织之间有竞争

6.试述我国当前抑制垄断的对策?P241

⑴直接管制: a进入限制 b数量限制 c价格限制 d产品和服务质量规定 e设备管理

⑵反垄断政策:a立法 b对垄断性市场结构时候调节 c禁止共盟、卡特尔和不正当的价格歧视。

附第五章

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含义:生产规模不变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实现条件:

⑴基本条件:Ⅰ(v+m)=Ⅱc

第Ⅰ部类新创造的价值产品必须全部用于补偿第Ⅱ部类所消耗的生产资料。

第Ⅱ部类相当于不变资本的部分必须能维持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原有的生活需要。

⑵派生条件:Ⅱ(c+v+m)=Ⅰ(v+m)+Ⅱ(v+m)

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价值补偿)

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必须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个人消费品的需要相等。(实物补偿)

Ⅰ(c+v+m)=Ⅰ(c)+Ⅱ(c)

第Ⅰ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应该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价值补偿)

第Ⅰ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全部用来补偿两大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实物补偿)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资本主义部分总汇)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资本主义部分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禹 目录 第一章02 第二章07 第三章14 第四章24 第五章Ⅰ32 第五章Ⅱ39 第六章48 第七章56 第八章63 第九章73 第十章82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萧伯纳 1.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1、概念、研究对象不同 A、政治学:研究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B、经济学:(美国经济学家Joseph.E.stiglitz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任何被利用。” C、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阐述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的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科学。 延伸:经济学 [重要观点]: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稀缺是经济学的显著现象。 ①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人必须做出选择。(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②经济学被称为“选择的科学”。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不同的欲望。 [重要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资源配置问题。 (1)选择与制度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 ①经济活动: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②经济制度:各个社会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的方式 (2)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即两种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①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别:决策机制不同、协调机制不同、激励机制不同。 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各有利弊。可从经济效率、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来比较。 ③现代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干预的混合经济制度。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12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12

第十二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一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内涵和度量 识记: 通货膨胀一般表述为:由于货币供应过多,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西方的看法定诳为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 通货紧缩:作为通货膨胀的对称,一种表述是由于货币供给放慢或负增长,引起物价持续下跌的现象。另一种表述是指物价疲软乃至下跌的态势。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通货紧缩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领会: 通货膨胀的度量标志? 一般所用的物价指数主要有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若干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等劳务费用价格编制的指数。 批发物价指数反映商业部门或批发商从生产厂家购买商品劳务所支付的价格的变动程度。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多数经济学家倾向于主要用消费物价指数。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成因 识记: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这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方面的供给,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认为在社会商品和劳务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成本提高也要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这是指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的组成发生结构性变化,相应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 领会: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特点与成因?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这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方面的供给,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 在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时,如果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社会总需求增加,促进商品供给增加,当经济充分就业,将不再能促进商品供给增加,而只会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 这里的社会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促成社会需求增加的因素,又常与财政支出过度扩张和信用膨胀相关。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特点与成因?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认为在社会商品和劳务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成本提高也要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造成生产成本提高有两方面力量,一是工会组织为了保证工人实际收入的增长不不降低,要求增加工资。二是一些垄断型企业大幅提高垄断商品价格,导致原材料成本上升。 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特点与成因? 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这是指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的组成发生结构性变化,相应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 需求增加的部门,产品价格和工资上涨;而需求减少的部门,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其工资和商品价格并不随之而下跌,或跌幅很小,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 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201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 笔记(经典)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 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1、2是基本职能。 6,货币流通规律(二)★★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考生应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领会本章的基本理论。 了解货币的起源及相关理论;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变历程;了解货币制度的基本构成及国家货币制度的演变;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 理解货币的职能。 掌握我国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内容;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 课程内容: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式的演变 一、货币的起源 货币产生后,出现了很多关于货币起源的理论。其中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按照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货币是伴随着商品价值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最终产生的。商品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上,一种商品的价值仅仅是简单的或偶然的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外一种商品上。即:1只绵羊=2把石斧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上,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了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即: 2把石斧 1件上衣

1只绵羊= 15公斤茶叶 一定数量的其它商品 3.一般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了一个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身上,即:2把石斧 1件上衣 15千克茶叶一定数量的其他产品都等于一只绵羊。 4.货币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了作为固定的一般等价物的金或银上,即:2把石斧 1件上衣 15千克茶叶一定数量的其他产品都等于1克黄金。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 货币产生后,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形式经历了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 1.商品货币 商品货币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自身价值(凝结在商品货币身上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与其作为货币所购买的那种商品的价值在量上相等。也就是足值性。 商品货币又包括两种形式:实物货币、金属货币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 实物货币自身存在一些不利于商品交换的弊端,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实物货币不易分割、(无法满足小额商品交换的需要); 2)实物货币不易保管; 3)实物货币不便携带。 (2)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金、银

政治经济学笔记重点

政治经济学笔记重点 一个中央财经的朋友上辅导班的笔记重点部分 下面内容都是老师补充或者完善书上的内容整理的,有名词解释,也有论述。 名词解释所答的点要全,并且一定要表现出一种关系,如商品体现什么关系,剩余价值体现什么关系等,论述给出的只是思路,你可以适当扩展一下。 “……”表示省略部分,你自己加,书上都有。 以及下面未列出的课后习题在书本上都能找到答案。 注:下面内容只是补充内容,其他课后题要都要背的。 第二章 1、商品经济: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生产交换的经济形式;②、商品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2、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③是物的外壳掩盖下的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3、交换价值:①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②交换价值的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通过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③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价值:①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②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③是一个历史范畴 5、具体劳动:①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 ②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③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6、抽象劳动:①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成为抽象劳动;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试题;③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7、市场经济:①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是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8、劳动二重性学说的作用:①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政治经济学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 1、货币:①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②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自发产生的;③具有价值尺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2011年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复习笔记4

第四章金融机构体系 第一节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识记: 金融机构体系:一国金融机构按照一定的结构形成的整体。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 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央银行为领导,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分离,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具体实施中,主要是围绕贯彻“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推进的。 领会: 金融体系的经济职能及其实现方式? 一国金融体系最基本的经济职能首先是充当资金流通的媒介,使资金由盈余的单位迅速流向资金短缺的单位,让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这一职能的实现要借助于两种方式:一是间接融资方式。在银行信用中,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信用活动的中间环节,是媒介。从银行组织存款看,它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即存款人的债务人;从银行发放贷款看,它们是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权人。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和货币资金需求者,两者之闻并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银行成为媒介。所以这种资金筹集方式称为间接融资和间接金融。 二是直接融资方式。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股票、债券等方式实现资金的融通。在这个过程中,资金所有者和资金需求者两者之间直接建立金融联系,而不需要中介者扮演债务人和债权人这一环节。此时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西方各国金融体系的构成? 西方国家都各有一个规范庞大的金融体系,是众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其中银行机构居支配地位。从银行机构的组成来看,一般可分为中央银行、存款货币银行和专业银行三大类。 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机构体系的中心环节,处于特殊地位,具有对全国金融活动进行宏

观调控的特殊功能。存款货币银行、又称商业银行、存款银行、普通银行。是西方各国金融机构体系中的骨干力量。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为顾客提供转账结算等多种服务。同时,起着创造存款货币的作用。专业银行是专门经营某种特定范围的金融业务和提供专门性金融服务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以外的办理其他金融性业务的信用机构。其构成更为庞杂。包括有保险公司、投资公司、信用合作组织、基金组织、租赁公司、证券机构等。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过程?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是在各解放区银行的基础上,组建中国人民银行,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改造民族资本银行,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从而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的“大一统”的金融机构体系。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改革的三个阶段?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1)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体系;2)多元混合型金融机构体系;3)中央银行制度下的金融机构体系。 第二节商业银行 识记: 商业银行是各国金融机构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通过吸收单位和个人的存款,从事贷款发放、投资等获取利润的企业。其性质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的职能:信用中介职能;支付中介职能;信有创造职能;金融服务功能。 单一银行制。也称独家银行制。其特点是银行业务完全由各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或限设分支机构。是美国最古老的银行形式之一。 分行制。其特点是,法律允许除了总行以外,在本市及国内外各地普遍设立分支机构,总行二般设在各大中心城市,所有分支机构统一由总行领导指挥。这种银行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股份银行。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这种银行制度。 银行持股公司。是指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银行。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 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 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 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 (主管条件——人)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产的条件: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 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 物质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 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 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 1、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客观性: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适应某些经济条件。 2、经济规律的特点:①与人的经济活动相联系;②随着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消失而消失;③有阶级 性,有阶级的背景。 4、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分类:一般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特有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阶级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思考题:1、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否是阶级斗争? 四、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五、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思考题:1、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能否改造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点。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商品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个人总结)

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治经济学:以国家的经济或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两者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一个商品或一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它本身凝结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本身,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品不是由于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物品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可以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永恒的,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笔记修订稿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笔 记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本章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考生应准确识记本章的基本概念、领会本章的基本理论。了解货币的起源及相关理论;了解货币形式的演变历程;了解货币制度的基本构成及国家货币制度的演变;了解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历程。理解货币的职能。掌握我国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内容;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货币形式的演变 一、货币的起源 货币产生后,出现了很多关于货币起源的理论。其中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按照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货币是伴随着商品价值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最终产生的。商品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上,一种商品的价值仅仅是简单的或偶然的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外一种商品上。即:1只绵羊=2把石斧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上,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了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即: 2把石斧 1件上衣 1只绵羊= 15公斤茶叶 一定数量的其它商品 3.一般价值形式(一般等价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了一个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身上,即:2把石斧 1件上衣 15千克茶叶一定数量的其他产品都等于一只绵羊。 4.货币形式阶段 在这一阶段,所有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了作为固定的一般等价物的金或银上,即:2把石斧1件上衣 15千克茶叶一定数量的其他产品都等于1克黄金。 二、货币形式的演变 货币产生后,伴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形式经历了从商品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变过程。 1.商品货币 商品货币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自身价值(凝结在商品货币身上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与其作为货币所购买的那种商品的价值在量上相等。也就是足值性。 商品货币又包括两种形式:实物货币、金属货币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的某种商品来充当货币。 实物货币自身存在一些不利于商品交换的弊端,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实物货币不易分割、(无法满足小额商品交换的需要); 2)实物货币不易保管; 3)实物货币不便携带。 (2)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金、银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一、导论 (一)国际政治经学的产生: 1、时间:6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开始跨越国界) 2、地点:欧美(欧洲一体化道路,用经济手段解决安全问题 美国二战后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取得了支配世界的地位,马歇尔计划,援助第三世界,使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3、引入国内的背景: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2)90年代中后期扩大改革开放,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引进国内。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1、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它有多个维系。 从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看 (1)国际政治角度看,国家间政治安全问题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合作。 (2)国内政治角度看,国内政治制度、政策的制定都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从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看 (1)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种经济因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都能够对国家间政治关系(如国际体系、格局)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都与国内政治局面稳定息息相关。 与其他相近学科相比较: (1)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领土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解决经济决定政治,以及如何使政治适应经济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跳出了经济活动的国界限制,经济行为体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与政府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政治与经济的互动。 (2)国际政治学,安全是主题,经济是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安全而非经济,更加关注军事与外交,经济只是一个外在变量。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是同等地位,经济是学科研究的主题和内在变量。 (3)国际经济学,单纯地分析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加注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国际经济。 2、研究意义 (1)全球层面:有利于理清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区域层面: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内政治关系的变革。(例如欧共体)(3)国家层面:有利于使国家在面临全球化大潮的关键时期对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正确的决策。 3、思想来源:重商主义《国富论》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政治经济学考点梳理

政治经济学考点 第一章 1.何为资源?经济学对资源的经典分类如何? 资源:在经济学上称为禀赋和要素,是指人们可资利用,投入利用后能生产出满足人们欲望的经济物品的各类财货。 经典分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2.何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有哪些基本类型?请解释不同的体制类型。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Economic system):从本质上看,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的资源占有与配置的方式。具体表现为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它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按照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不同,经济体制可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基本不存在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不存在产品过剩或短缺,但生产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由中央计划部门统筹规划,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地下达生产指标,完成资源配置的生产组织方式。有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因决策失误,会出现产品过剩或短缺,而且因缺乏激励机制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市场经济:分散的经济主体受利益驱动,自发地响应市场信号,在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完成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方式。 3.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主的市场主体:自由企业制度是自主的市场体系的核心。为保证企业的独立自主性,企业必须具备独立的财产权和自主的决策权。 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应该是完整的、统一的、开放的和竞争有序的。 健全的法律体系: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制化和契约化;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间接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体现为宏观调控,它是一种间接的、运用经济杠杆实施的总量调控。 必要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支撑系统和安全阀,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 4.何为数量调节和价格调节? 当供求不平衡时,调节供求的方式有两种: 数量调节(供给调节) 价格调节(需求调节) 5.何为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 同质竞争—价格竞争/异质竞争---非价格竞争(包括技术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品牌竞争、并购竞争等)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复习重点(5-8章)

自考《金融理论与实务》复习重点(5-8章) -自考串讲笔记 第五章商业银行业务 复习思考题: 1、说明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及相互关系? 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3、商业银行资本金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构成? 4、商业银行现金资产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5、商业银行进行证券投资的目的是什么? 6、为什么要对贷款进行信用分析?信用分析的内容? 7、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开展中间业务?主要业务种类是什么? 考核知识: 一、识记:、商业银行资本金、活期存款账户、个人支票与储蓄存款账户、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货币市场账户、定期存款账户、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储蓄存款、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保值储蓄、商业银行资产业务118、现金资产、贷款、贷款分类、贷款的信用评估、贷款定价、贷款呆账准备金、贷款程序、贷款管理、有问题贷款、贴现证券投资、 二、领会: 1、《巴塞尔协议》对资本有何规定?

3、商业银行存款类资金来源的主要内容? 4、商业银行非存款类资金来源的主要内容? 5、近年来,国际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发生哪些变化? 6、商业银行输储蓄存款的原则是什么? 7、贷款程序包括哪些内容?什么是贷款原则? 8、为什么提取贷款呆账准备金,如何为贷款定价,贴现与贷款存在怎样的关系? 9、商业银行进行证券投资的目的是什么?投资对象是什么? 三、应用: 1、负债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如何? 2、现代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实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状况如何? 4、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变化对商业银行有什么影响? 5、储蓄存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有哪些? 辅导资料: 1、简述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2、简述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 3、银行间为什么要进行同业拆借? 4、如何提取呆账准备金? 5、简述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种类 6、论述储蓄存款对国发经济发展的意义?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二下) 导论: 一:经济制度一般原理(经济制度含义,功能,演变): 含义: 社会经济制度:概括了全部经济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财产关系。 经济制度可分为: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指具体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包括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制度等。功能: 既可推动生产力发展,也能阻碍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制度功能观点:承认制度对经济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同时更承认生产 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西方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功能观点:认为制度功能主要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构建激励机制。 忽略非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制度演变: 马克思主义制度演进理论:1、经济制度不具有永恒性,它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形态的发 展变化是一个历史过程;3、人在制度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4、改良与革命是经济制度 演变的两种基本形式;5、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经历社会制度演变的五个阶段。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1、制度是可变的;2、制度变迁原因在于主体追求利益最 大化;3、制度非均衡和制度均衡之间的转化;4、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5、 制度变迁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 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共存与竞争(统一,对立,转化) 统一性: 两种经济制度的共存共处必然要发生联系和关系。两种经济制度具有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 益要求两种性质不同的国家之间协同行动。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具有相互借鉴之处。 对立性: 政治上:社会主义国家在现阶段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执掌政权;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是资本家及其代理人执掌政权。 经济上:社会主义国家现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财产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制的财产制度和按资分配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 意识形态上: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国家通行的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自 由主义。 转化性: 两种转化趋势:资本主义具有前进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现实性;社会主义也具有倒退到资 本主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当前两种经济制度共处的优势:在资本主义一方,但是并不具有永久性。 第一讲:课堂讨论的三个问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之我见 思路(1)立论基础的正确性。(2)理论揭示的合规律性。(3)主体与途径选择的科学性 (4)与实践进程的关联性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早产儿”吗? (兼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原理的“不在场”) (1)理论的界说。(2)矛盾综合的(历史)现实体现——历史必然性。(3)生产力的“发

政治经济学笔记(4)

政治经济学(4)(罗清和鲁志国) ?第九章 o※思考 ?如何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 方式,按劳分配只是社会主义经济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而不 是唯一的分配原则。除了存在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其他分配形 式,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在共同富裕的目标 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旧中国的经济落后和特殊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之变成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 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 志着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 会则必须经过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开始,到1956年“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这一时期的基本任务是把以生产 资料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多种经济成分转变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 体的经济结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中国的社会主义为什么要经历一个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有哪些经济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 段,而是特指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 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即生产关系基本转变为社会主义之后,到社 会生产力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历史阶段。 ? 1. 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 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一)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 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二)★★ 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 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二)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②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③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④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⑤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量等于倍加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量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二)★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二)★★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①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