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国关系是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国关系是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国关系是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国关系是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形势与政策

印度对中国保持高度警惕

_____中印关系的背后

首先,中印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实力,两国交往带有巨人对话的特点。按通行的观点,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印两国现在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都具有国土广阔、资源总量巨大、人口众多等优势,近年来又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就以最能反映国家总体国力的几项指标为例:国土面积,中国列世界第三,印度第七;人口,中国列世界第一,印度第二;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列世界第六,印度列第十一;军事力量,中印两国在常规武器数量、技术装备以及军队规模等方面居亚洲前列,而且都拥有核武器;国际影响力,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则在积极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中印还在某些科技领域领先的同时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力争迈进科技大国的行列。这一切表明,中印已经在迅速改变长期以来的“大而弱”形象。

其次,两国都将对方看作与本国战略利益关系重大的国家,从而将其放置在大国的位置

上。1998年,时任印度国务部长的昆瓦·辛格就认为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并不是一个领土边界

的问题,与处理印度的外交政策紧密相关。在印度主要政党的执政纲领中,也将与中国的关系放在突出的位置上[5]。这与中国对印度的态度完全相同,中国政府首脑在许多场合都高度评价对印关系的重要性,在2003年和2005年两国政府首脑互访时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都

把这种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合作的高度。

再次,中印关系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影响,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有美国学者撰文指出:“部分观察家相信,中国和印度能够成为合作伙伴以抗衡美国的霸权。”[6]日本学者则认为随着中印两国在2050年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将难以避免出现“小国化”的趋势,因此“现在日本应该改变只追随美国的思路,建立包括亚洲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共存关系”[7]。在更多研究者的观点中都透露出一种强烈的信息,即人们

愈中印发展历程与因素

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中印关系的现状

众所周知,中印在地理边境问题上有历史遗留的争议,这一争议曾引起1962年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这一仗打完之后,印度的大国梦被打碎了。自1967年以来,中印边界没有发射过一粒子弹,近50年以来相当和平。

1980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GDP相差仅一美元,而且是印度比我们多一美元。30年后印度是1300多美元,中国已经到了5500多美元,而且GDP总量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种逐渐拉大的差距,使印度进入对中国的战略焦虑期。

与此同时,印度也成为美国制衡中国的重要棋子。美国现在正从全球实力的顶峰往下走,被迫进行全球战略收缩。美国人想保住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过去是用“水涨船高”的办法,即你强我比你还强,现在则是用“水落石出”的办法,就是更多地使用“巧实力”来挑拨其

他大国之间的冲突,要这些国家之间彼此消耗,其他大国的实力消耗下去,美国的第一大国地位就保住了。而在亚洲,能够消耗中国实力的大国只有日本和印度。美国在设计亚洲政策和制定针对中国的政策时,总是把印度放在前面,因为印度相当于他们的拐杖或者桥头堡,最终目标还是中国。东南亚国家的共同特点就是缺资源,由此导致潜在的冲突根源,这一点很容易被人利用来对付我们这个世界第一资源消费大国。如果处理得不好,亚洲很多国家将来都会站到我们的对面,成为消耗我们的因素。

中略

石油技术革命正在改变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印关系的可行战。如果是以市场来分配资源,那么中国可以去市场买,但到了资源瓶颈收紧的时候,恐怕就不完全是市场分配资源了,而是依靠地缘政治关系和控制能力来调节资源的分配,这种情况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

据说20年前,当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国引起世人注目时,美国的印度问题专家科亨在其著作中指出人们对印度的看法还存在分歧:“世界对印度的看法分为两类。第一类分析

家认为印度会是(或已是)一个‘大国’,……另一类分析家的看法则完全不同。”[1]然

而到21世纪初,对印度发展持怀疑态度的人已经大大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不仅把印度看作是IT产业的佼佼者,而且从整体上将其列入新兴大国的行列。科亨以“印度正在崛起”为名撰文指出,“印度看来已经准备好在世界领导性国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印度需要像一个大国那样行事,美国也需要认识印度已经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在2005年1月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中国和印度将成为美国在全球经济霸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位置上的竞争者。”不仅如此,中国与印度还抱有“在多极化世界秩序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雄心”[3]。中国学者马加力则指出:“从目前情况看,印度的崛起是个不争的事实,至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4]此外,日本、法国、德国以及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学者和政治家也对印度的

快速发展予以充分的肯定。有趣的是,印度学者也几乎在同一时期开始对中国的发展持正面的评价,并认为印度可以从中国发展的实践中得到许多启示。显然,随着中国与印度这两个国家进入大国的行列,两国间的关系也必然会相应发生变化,成为大国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战略思想库

中印存在资源竞争关系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或许将接替美国的地位走向世界顶峰。要实现这一点,中国和两个亚洲大国的关系必须处理好,那就是日本和印度。中印的海外资源主要来自中东与非洲,而印度的地理位置又方便他获取海外资源并控制中国的海上通道,所以若印度成为中国的敌人,或者被利用成为中国的敌人,都会阻碍中国顺利获取海外资源而完成现代化。这些因素决定着中国必须在深刻了解印度的基础上,在战略与策略上处理好与印度的关系道,所以若印度成为中国的敌人,或者被利用成为中国的敌人,都会阻碍中国顺利获取海外资源而完成现代化。这些因素决定着中国必须在深刻了解印度的基础上,在战略与策略上处理好与印度的关系。

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将有持续的高增长,但中国自身的资源无法支撑这么高的增长速度,需要大量进口。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资源的进口需求同样旺盛,不可避免地将与中国形成竞争关系。

首先,中国进口石油有80%取道印度洋。10年前中国进口石油占全部石油需求的比例仅6%,现在已经过半,到2030年预期将有80%的石油来自进口。中国石油进口中80%以上要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航线。过去我们由于与南海部分国家有些矛盾,因此比较注意马六甲海峡通航的安全问题,也产生了许多设想,比如从中国西南方向通过缅甸或巴基斯坦寻找新出海口,以绕过马六甲海峡。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绕过了马六甲,也绕不过印度洋,因此对中国海上通道真正的挑战可能不仅在南海,更在印度洋。

其次,围绕资源需求,中印存在潜在矛盾。未来20年,中国将依靠内需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GDP年均增长率仍可能在9%左右。发达国家也会逐渐从危机中走出来,出现新的全球经济增长过程,全球资源的需求就会恢复,并且逐渐超过危机前水平。这一状况在未来5到10年之间很可能会出现,届时,资源的争夺比现在要激烈得多。

印度与中国都是人口大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如果印度走向工业化,中国与印度就必然有资源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能给中国提供资源和资源通道的国家可能将成为朋友,而存在着资源需求冲突的国家和地区,或许将成为竞争者。那么,中国潜在的资源竞争者是谁?一个是欧盟,一个就是印度。日本作为发达国家,所需要的资源量已经稳定下来,不再与中国形成剧烈的竞争。事实上像日本、韩国这类有资金又有技术的,可以成为中国的合作对象。石油技术革命正在改变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如果是以市场来分配资源,那么中国可以去市场买,但到了资源瓶颈收紧的时候,恐怕就不完全是市场分配资源了,而是依靠地缘政治关系和控制能力来调节资源的分配,这种情况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

在未来可以预见的20年,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很可能仍难以替代传统的能源和材料,因此中国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传统能源与矿产资源供给,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这句话不仅对中国是如此,对比中国更加匮乏资源的印度更是如此。

所以中国必须从现在起就着眼于未来20年,布好与世界主要资源竞争国的这个局,对印度的长期战略关系安排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中国可行的战略之一就是采取鼓励加诱导的方式,推动印度沿着现在以IT外包服务为主的道路往前走,鼓励印度维持现在的种姓文化、幸福指数,使印度不需要耗费那么多的资源。坚持比较优势理论,用中国的制造业满足印度的需求。中国的商品价廉物美,这就会使印度在制造业方面没有发展需求。

对于资源的运输通路,可以尝试开拓新路绕开矛盾。由于未来20年世界资源供给对于中印两国的工业化需求来说是严重不足的,中国无论有怎样良好的愿望都难以避开与印度的剧烈资源竞争,因此中国很难联合印度整合亚洲。在这种战略观念下,外交、国防和安全上就需要有所准备。为了保障海外资源通道的安全,还应该比较建设与保护海上通道与陆上通道的成本。如果从中国的新疆西出,也可以到达里海-黑海-地中海地区,及至非洲。从中亚到中东都是资源富集区,与中国在资源方面是互补的关系,如果开拓陆上通道,中国就可以绕

开从南海到印度洋一线——包括印度等一系列与中国存在资源竞争关系的国家,从而减少资源保障的军事成本。我们应该从大的格局和大的方面看印度,继续充实和改善双边关系,妥善地处理涉及印度的三角关系。三角涉及到越南、缅甸、日本等。另外,要加强在多边舞台的合作,如果在国际舞台上的合作多了双方在政治上的互谅就会增加很多。

中印关系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是发展得比较好的,但是其中也不乏有些问题,在过去的两年中两国关系确实经历了比较大的波折,这种波折对外交也提出了比较大的考验。怎样把握中印关系的发展脉络,怎样找出中印关系之间的症结,更理性地发展中印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一、中印关系快速发展在过去的20年里中印关系快速发展,从1988年拉-甘地访华后中印关系快速发展。其中有几个方面值得引起注意。

一是中印之间的政治关系明显密切。在90年代中印之间的高层交往几年有一轮,而近年来大概每年都有高层互动,特别是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中印最高层的接触超过20次,应该说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像中印领导人之间这么频繁的接触是非常罕见的,这种高层互动有力地加强了双方的政治谅解,对推动双边关系的改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是双方经贸往来明显加强。1991年我在印度做了一个主题为“如何促使中印关系上一个台阶”的调研,当时我提出的设想是争取在尽短的时间内达到10亿美元,现在我们看一看,尽管2010年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双边贸易受到了很大影响,但还是达到了618亿美元,我估计今年比去年还要多,而且双方达成了一种谅解,就是在3年之内争取达到1000亿美元。我估计如果双方贸易正常发展的话达到这个数字完全没有问题。

三是双方的军事关系有所改善。80年代前甚至即使在90年代以前,中印军事基本上是一种冷对峙的情况,现在双方的高层军事交往总还是有一些。尽管去年以来这种关系出现了一些挫折,但是今年三亚会议之后中印决定恢复两国之间的继续交流,明年上半年中印两军有望恢复中印军事互动开展军事演习。

四是中印在国际领域的合作明显增多。在很多国际场合中印之间的立场是十分相近的,有很多情况下是一致的,这也是中印关系正常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证据。

中印之间的困难点:

一是边界问题;二是西藏问题;三是安全观念问题;四是三角关系问题;五是贸易本身的问题。

第一,边界争端问题。中印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但是中方坚持存在着一条传统习惯线。应该说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中方是受害者,当时我们很贫弱,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我们一条麦克马洪线使中国成为事实上的利益损害者。

领土问题涉及到国家核心利益,这个不可以有任何的让步,任何一寸领土的让步都会涉及到一个国家执政合法权的问题。中方是事实上的受害者,但是边界一直没有正式划定。双方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的

话将造成我们国内民族情绪的激荡,将会为我们未来解决边界问题留下很多隐患。

第二,关于西藏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中印关系中非常敏感的问题,前几天大家可能看到中印边界特别代表谈判被取消。印度仍然在允许达赖及其流亡者在印度从事活动。中方向印方提出交涉,要求它兑现承诺不允许达赖代表在佛教几千人的大会上发表演讲,印度方面没有配合,这和它公开宣布的立场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方提出了交涉,而且交涉的口气和力度是很大的,最后双方不欢而散。根据我的研究分析,这个问题确实是引起第15轮中印边界谈判被取消的一个原因。

第三,印度对我们存在着很深的安全疑虑,这一点也是影响中印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现在他们已经不把巴基斯坦作为它的敌对国,过去长期以来印度准备打一个半战争,一个战争是对巴基斯坦的,半个是对中国的,而现在他们更多的则是对中国的。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首先就是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印度认为1962年的战争是它民族心理当中一道深深的伤疤,所以我预计2012年中印边界战争50年的时候印度在这方面可能会大做文章,媒体也要注意这方面的事情,怎么处理好这个事情还是需要一些政治智慧和技巧性的东西。

第四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巴基斯坦的因素,中巴之间一直保持着战略关系,90年代中期我们调整了这个政策,但是印方对此还是不满意的,认为中国还是支持巴基斯坦对印度进行遏制,所以现在我们和印方交涉的时候这个问题往往是一个障碍。

对中方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中印美关系,这个问题可能是比较大的,从美国的战略来说现在它确确实实存在一种利用印度阻遏中国的企图,后来因为反恐的问题这个企图稍微淡化了一点,但是这两年特别是今年以来美国副总统、国务卿都非常明确地在怂恿印度和中国作对,希望印度在亚洲以及在世界发挥领导性的作用,

特别是在亚洲发挥平衡性的作用。所谓“平衡性的作用”就是利用印度和日本来

遏制中国。但是印度本身对这个问题又不能完全认同,它还有自己的战略考虑。美国对中国是遏制加接触的政策;而印度想和美国结成软遏制的形态牵制中国。美国要在中国快速发展的道路上设置一些障碍,利用印度、日本都是办法之一。第五,经贸关系中的问题。印度至今仍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输印商品的反倾销诉讼数量最多,对大额贸易赤字也很不满意.中国则认为印度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存在歧视现象, 有些时候对中国企业设立安全门槛, 签证政策严重滞后等等首先,中印之间对建立国际秩序的基本看法是具有相似性的。印度也不希望这个世界由一超主导,它希望建立一个多中心的世界,中心之一就是印度,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和我们是不谋而合的。

其次,中印对国际行为准则的认识具有共同性,也都是反对武力干涉。印度在利比亚问题上、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公开表态要比我们尖锐得多、强硬得多。

第三,双方对对方的崛起还都有一定的包容性。印度总理讲过,这个世界很大、亚洲很大,有共同发展的空间,所以相对来说它跟我们的矛盾还不是一种直接对抗的矛盾。有一个说法:双方在政治上的合作性高于排斥性;在经贸上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对国际问题看法的态度相似性多于相悖性;文化关系的关联性重于冲突性。应该看到中印之间有矛盾、有摩擦,但是我觉得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展到冲突和剧烈对抗上。

治特点:散而不乱印度的政

印度有很长一段被英国殖民的历史,英国统一了印度的几百个土邦,经过一个世纪的演变形成现在的局面。英国给印度留下了很多政治遗产,包括印度的政党制度、劳工制度等等,这一直影响到印度现在的发展状况,而且未来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持续。同时,印度本身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种姓制度就在印度几千年的历史中根深蒂固,给印度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多桎梏。

首先,印度政党分散化、碎片化特别明显。印度的政党制度实行的是三权分立和多党民主制,政党有全国性政党和地方性政党之分,每个阶级、每个种姓、每个地方邦都有代表自

身利益的政党。印度政党已经将近400个,每一届政府都是政党联合执政,最多的时候是24个党联合执政,目前是13个。而每个政党又代表着其自身利益,这就使得印度政党分散化非常明显,造成大党绑架小党,地方利益绑架国家利益,种姓利益和族群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这种政治架构给他们的发展造成了一个致命的制约,很难推行国家级的重大改革。

其次,印度政坛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家族政治,从印度建国以来,统治整个印度的有40多个家族,地方党派基本上都是强人政治、价值政治。在今年有选举的5个邦中,有3个邦都是父子一起参加竞选,或者是子承父业,30到40岁的子承父业者在议会中的比例非常大。印度是家族世袭制,这与印度的民族性相关,即认可和接受权威。

第三,印度没有一个长远的经济发展规划,这就是“功能性无政府主义”的典型例子,

这种政治体制导致印度在经济上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由于政党越来越多,经济政策的制定越来越复杂,至少在中央层面是越来越难。目前印度的地方势力越来越强,他们根据自己邦的特点搞经济。所以,印度的现状是民间搞具体外交合作,中央层面只负责维持战略合作。

第四,印度社会虽“散”但不“乱”,有着多种内部稳定机制。印度社会是非常稳定的,

每次选举都成为民意宣泄的途径,每次快到社会不满大爆发的时候,就通过一个选举宣泄掉了。印度是补贴政治,每次选举,选民都能拿到补贴,选民们都很高兴,不满也就没有了。另外,印度也是通过血亲氏族的关系来稳定社会的,只要某个种族的人认同了这个选举结果,下面的选民就不会再闹了,这就是印度社会与契约社会的区别。有调查显示,印度人的幸福指数非常高,主要是印度人善于纵向对比,把自己当前的收入与过去的收入进行对比,如果收入有提高,印度人就感到高兴,幸福指数就会上升。这与中国人善于横向对比很不同。

印度的经济特点:

有增长而无发展

印度与中国同样拥有大量的劳动力,但土地改革失败使印度基础设施没办法建设,劳工管理方式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法发展,加之印度企业不愿意回本国投资,印度的制造业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国。制造业落后极大地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使印度的经济财富都在体外做循环,没有进入自体经济。形成了有增长无发展、有增长无就业的局面。印度同时还面临着资源无法自足、输入型通胀压力难以控制等问题。

首先,多方面因素桎梏着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增长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核心问题,但是因为种种因素限制,印度的制造业却长期难以顺畅发展。印度人口虽然是中国的93%,但其制造业规模还不到中国的1/8。

第一个制约因素是土地制度。印度在上世纪60年代搞了一次土地改革,但是非常不成功,反而使土地更加集中,并且抬高了地价。这造成了两方面结果,一是贫穷的无地农民仍然没有土地,二是没有廉价的土地供政府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使企业无法进行厂房等大规模投资。所以印度现存的土地制度是发展制造业的大障碍,但由于印度的政治体制复杂,这一

点又很难改变。

第二个因素是政府缺乏资金。印度的政治体制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政府没有钱进行生产性投入,印度各政党要么是现金直接收买选民,要么就是给选民生活物质的补贴。这导致印度政府没有财力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医疗等等社会事业也都难以发展。

第三个阻碍制造业发展的因素就是劳工法,使企业不敢在印度国内投资。印度的劳工法非常古老,是1947年4月由英国人起草的,到现在还在执行,而且越来越严格。这个劳工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护雇工的利益,雇主在雇佣了劳工之后是不能开除的,这种情况下,印度国内的企业主就不敢在国内扩大经营规模了。

第四个制约因素是印度的种姓制度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几大特点,一是人生下来就要分三六九等,二是婚姻状态是顺婚,就是要求门当户对。高种姓男士可以娶低种性女士,但反过来不可以。种姓制度限制了印度的人口流动,特别是一些种姓制度得到严格遵守的地方,人口被限制在种姓的群族之间,流动非常困难,由此限制了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最近这几年印度的发展速度非常快,GDP的平均增速达到8%~9%,但是印度存在非常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而且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农民的自杀率非常高,平均30分钟就有一个农民自杀。而且印度政府对农村的投资非常少,基础设施基本都在城市,城乡矛盾非常严重。

从产业来看,印度发展最好的是软件业,但是软件业只能吸收约100万人就业。而制造业发展受上述多方面影响,使穷人没有摆脱贫困的出路,印度经济增长基本不能给印度人民带来更多的益处。因此,印度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有增长无就业的情况。

从1991年到2006年,印度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8%,但就业的年增长率只有1%,消除贫困的速度只有0.1%(中国是1%)。印度经济就像是一个被拦腰折断的大个子,半身不遂、缺少根基,体重看上去很大,但很多财富都在体外做循环,企业不回印度投资,没有进入到印度自体经济里,并不是像中国这样完整的、现代的国家。

与此同时,由于印度资源无法自足,输入型通胀压力很大。印度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消费品、农产品(5.33,-0.01,-0.19%)、能源都需要大量进口,这样使印度很难摆脱输入型通胀的困扰,卢比贬值的非常厉害,2011年最高时曾达到9%以上,。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间,位于孟买的印度储备银行上调了13次关键利率,以抑制近10%的通胀率。然而,印度通胀率仍远远高于其央行期望的“舒适水平”:5%-6%。

印度的外交特点:不结盟主义

印度的外交战略一直被认为非常成功,除了巴基斯坦之外,很少有国家把印度当成威胁。美国人、俄罗斯人、欧洲人都愿意卖给印度武器,都喜欢拉印度作为伙伴。因为他们认为印度不可怕,不可能成为下一个挑战者,而且是可以被利用的。另外,印度的外交政策是不结盟设计,相对独立。对于中国的南海问题,印度也表态说不参与,并为此做了一些调整。

然而,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奉行不结盟主义的印度却是世界武器进口大国。印度在冷战时期主要依靠苏联提供军事装备和安全保障,因此那时的军事开支非常低,国防能力基本是停滞的。冷战结束后,随着印度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需要对国防能力补账。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报告指出,从2007-2011年,印度是世界第一大武器进口国,说明印度正在恶补。目前,印度70%~80%的武器是俄制的,武器多元化面临兼容的问题,没法相互磨合。但总体来看,印度的作战能力是不能被小视的,他的陆军作战能力很强,尤其是山地作战,武器配置很好。

2019高考专项练习: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与大国关系的演变

2019高考专项练习: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与大国关系的演 变 (限时45分钟,总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大陆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是( ) A.俄国成为欧洲大陆政治经济的主宰 B.反法同盟最终战胜拿破仑统一欧洲 C.封建势力与资本主义势力的斗争激烈 D.英国霸主地位逐渐被法国所取代 解析: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法国及欧洲的封建势力,也遭到欧洲封建君主国的联合抵制,欧洲封建君主国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 答案:C 2.王绳祖在《国际关系史》中说:“由于把反对拿破仑三世的战争蜕化成了一场掠夺法国民族的战争,德国无可挽回地使法国成为尖锐的对立面,而且,法国还将是德国任何敌对力量的潜在盟友。”以下不.能表达上述观点的是( ) A.普奥联军和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 B.德国割占阿尔萨斯和洛林,获赔50亿法郎 C.法德矛盾成为一战前的三对主要矛盾之一 D.在巴黎和会上,法国坚决主张制裁德国,以防其东山再起 解析:学生解题时,首先要明确这场战争是什么,由“拿破仑三世”可知这场战争应该是普法战争。“蜕化成了一场掠夺法国民族的战争”从B项中可以表达;而“德国无可挽回地使法国成为尖锐的对立面”可以从C、D两项中得到表达。而A项中事件不能表达,因为发生在普法战争之前。 答案:A 3.(精选考题·四川高考)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解析:此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即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正在丧失。一战后欧洲各国遭到削弱,美国和日本实力增强。A与题意无关,C、D不符合史实。 答案:B 4.巴黎和会上,英国既与法国联合抵制美国称霸世界,又与美国联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英国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利用法美矛盾,压制法国 B.维护欧洲安全,防止美国介入欧洲事务 C.维护其传统的“势力均衡”政策 D.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并主宰欧洲 解析:外交政策推行的根本目的是为本国国家利益服务。A是英国对外目的的表现之一,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B项是英国对外目的的表现之一,也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C项迷惑性强,但C项是现象,是根本目的的表现。D项符合英国当时的国家利益,应选D。 答案:D 5.列宁曾经指出:“靠凡尔赛体系所维系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熙却说:“这不是和平,只是二十年的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瓦解的标志性事件应该是( ) A.1933年德国退出国际联盟 B.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四大体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四大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三十年战争在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当推发生在1618年~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它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引发,把欧洲的主要国家全都卷入进来,而且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对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17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统辖下的德意志地区,仍然处于诸侯割据状态。各邦诸侯因为信仰不同和教产矛盾,分别组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为了与对方抗衡,双方都大力寻求外国势力支持。而当时业已形成统一和集权的国家,如英、法、西班牙等,正在谋求对外扩张,自然就把德意志当作角逐的目标。这样,在战争爆发前,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的牵带下,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 这次战争的导火线是波希米亚(捷克)爆发民族起义,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为捷克国王。自1618至1648年的漫漫三十年里,欧洲大地烽火连天,战事不断。终于,1648年10月,参战备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欧洲均势格局,形成了早期的外交制度。法国和瑞典增加了势力,神圣罗马帝国统治实际终结,哈布斯堡王朝受到沉重打击,信教力量增长;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行动原则,促进了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王权进一步替代神权;法国争夺欧洲霸权。 维也纳体系 拿破仑战争拿破仑执政(1799—1804)和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1815)时代,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法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与奥、普、俄、英为核心的反法联盟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第一,拿破仑战争具有革命性。它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战争,是革命的:保卫伟大的革命,反对反革命君主国联盟。第二,拿破仑战争具有侵略性和争霸性。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的、大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国家的时候,法国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 维也纳体系是拿破仑帝国瓦解后,与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所确立的欧洲新的均势。它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

6.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六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第二部分陕西专题突破 时新热点突破 专题六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1.(12分)某校九年级二班同学以“世界格局的变化”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强权政治】 材料一在拿破仑帝国最终战败之后,欧洲各战胜国从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在维也纳召开了“处理战后一切问题”的国际会议……维也纳会议形成了新的维也纳体系,重建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并把弱小国家重新置于强国的民族压迫之下,所以它的反动性质是十分明显的,它的决议也是违反民族和民主原则的……维也纳体系源于战争终于战争,最终因为20世纪初的世界性战争的爆发而瓦解。 ——摘编自金卫星、刘大明《世界近代史》(1)指出20世纪初取代维也纳体系的世界新体系是什么?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这个新体系的特点。(3分) 【冷战竞争】 材料二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2)依据材料二,指出其反映的战后世界格局。列举促使该世界格局形成的重要历史事件。(3分) 【新生萌芽】 材料三1950年春,让·莫内(“欧洲之父”)提出: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让·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1951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想及其亚洲启示》(3)依据材料三,指出欧洲国家突破“坚冰”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4分)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六)·世界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国际组织

世界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国际组织 一、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反法同盟 1793年春,英国纠合普、奥、意、西等国以法国处死国王路易十六为借口,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1798年,英国组织第二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帝国时期,英、俄、奥等国又先后组织了第三次到第七次反法同盟,对法进行战争 反法同盟对法国的战争,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法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后期的战争既有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欧洲国家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一面二、20世纪第一个世界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他的“十四点原则”中最早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威尔逊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国际联盟来达到美国控制世界的目的。但是这一建议被怀有同样目的的英法所接受,在巴黎和会上决定建立国际联盟,并将其列入凡尔赛和约。 1920年初,国际联盟正式成立,总部设于瑞士的日内瓦。根据《国际联盟盟约》宣称的,国际联盟的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但是国际联盟在其存在期间,实际上只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并没有真正的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同时也正是由于英法控制了国联,美国没有达到目的,所以,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二战爆发以后,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联合国成立以后,国际联盟宣告解散注意:在1920年-1946年国联存在期间的主要活动,反映出了国联并没有真正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具体表现在: 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请求国际联盟主持公道,国际联盟既不同意中国恢复东北原状的意见,也不承认日本维持伪满洲国、独霸东北的要求,而主张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把中国东北变为帝国主义列强共同管理的殖民地。国联没有对日本的行为给予有力的制裁,,这就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华野心 2、在1935年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后,国联迫于世界舆论的压力,虽然被迫承认意大利是侵略国,宣布对它实施经济制裁,但是却没有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英国掌握下的苏伊士运河还照旧供意军使用 3、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制定了不干涉政策,实际上纵容了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的侵略 以上事件说明,在世纪面临法西斯侵略和战争危险的时候,英法控制下的国际联盟并没有发挥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而是作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对二战的全面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20世纪30~40年代的法西斯同盟 1、形成原因:在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英、法、美等国德矛盾日益加剧,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同时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愿意过早的刺激英法美等国,又都感到苏联和共产国际是它们进行侵略的巨大障碍,所以,“反共”成为法西斯国家结盟的最好招牌 2、形成:①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加强在侵略过程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②1936年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大利也加入该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从此,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战争;③1940年秋,德国与日本、意大利正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 3、主要活动: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

大国关系影响国际格局

大国关系影响国际格局,国际格局变化促进大国关系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五条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同盟互助友好条约》(1950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缔结该条约的原因。(6分) 答案:吸取历史教训,防止日本等国重演侵略战争;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美国扶持日本,敌视新中国;中国实行—边倒外交政策。(任答三点给6分) 材料二双方声明: ——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 ——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 ——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双方都认为,任何大国与另一大国进行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者大国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那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 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他们就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具体领域进行了讨论,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双方各自承诺对进一步发展这种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 ——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 (2)归纳材料一、二的双方国家在合作目的方面的共同点,并比较其合作方式的不同之处。(6分) 答案:同: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双方互利交流。(2分) 异:材料一:结盟,针对具体国家,强调经济相互援助。 材料二:不结盟,不针对具体国家,强调科技文化交流。(4分,围绕材料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笔记 13404班 严泽川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 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入 17 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在 17 世纪后半期和 18 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 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 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 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一、17 世纪初的欧洲各国 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英国、丹麦、瑞典和德意志的部分诸侯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较快,且新教势力比较强大。西班牙、波兰、奥地利及其他德意志诸侯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天主教国家。 1 英国 海外扩张,工商业较为繁荣,对外贸易扩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力。新教已确立国教地位。均势政策是介入欧陆事务的基本战略。17 世纪上半期无暇顾及欧陆事务,对“三十年战争”影响少。为维持欧洲均势及其在大陆的权益,在同欧陆国家交往时,保持独立姿态。 2 法国 受宗教改革影响大。南方新教贵族集团同北方天主教贵族集团的教派冲突与战争。亨利四世(1589-1610)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敕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加强国家统一,平定地方大领主的反叛。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关系上,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1610 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贵族分裂活动重起,宗教战争再度爆发。黎塞留沿袭亨利四世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欧洲外交革命:18世纪50年代,英法普奥为各自的霸权利益展开了激烈的外 交战争,对欧洲国际力量的分配和国家关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普法同盟瓦解,法国与世仇奥地利修好;英国背弃了奥地利,与其对头普鲁士结盟。欧洲出现了以英普为主和以法奥俄为主的两大对立集团。两大集团形成后,“七年战争’爆发。 ?普法战争:1867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组成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同盟,初步 实现了德意志名邦的统一。南部的巴伐利亚等四邦,由于法国的阻挠,仍处于同盟之外。普鲁士王国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导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在色当战役中大败法军,俘虏法皇拿破仑三世,法军的战败投降,激怒了法国人民。9月4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路易·波拿巴统治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新政府,资产阶共和派取得了政权。1871年2月与普鲁士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草案,答应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通过这次战争,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法国则最终导致了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这次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权利法案》: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完成。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利,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形成和发展起来。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标志着漫长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布列斯特和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俄国原出于协约国一 方而继续作战,为了退出战争,巩固新成立不久的苏俄政府在提出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谈判,最终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订的停战协议。这个合约对于苏俄来说是屈辱的,他是苏俄丧失了大量领土和自然、经济资源。但和约使苏维埃国家正式退出了战争,获得了和平喘息时机,有利于苏俄集中力量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从而我有利于苏俄组织力量,组织新的进攻。这为在外交谈判中在必要时做革命的妥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十四点计划:1918年1月8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 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故名“十四点原则”,其主要内容是:1、战后世界应该是个开放的世界。2、抵制并消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3、要求给欧洲及近东各名族以名族自决,或建立受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4、建立国际联盟。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进而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

大国关系是当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形势与政策 印度对中国保持高度警惕 _____中印关系的背后

首先,中印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实力,两国交往带有巨人对话的特点。按通行的观点,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等共同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印两国现在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都具有国土广阔、资源总量巨大、人口众多等优势,近年来又一直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就以最能反映国家总体国力的几项指标为例:国土面积,中国列世界第三,印度第七;人口,中国列世界第一,印度第二;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国列世界第六,印度列第十一;军事力量,中印两国在常规武器数量、技术装备以及军队规模等方面居亚洲前列,而且都拥有核武器;国际影响力,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则在积极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中印还在某些科技领域领先的同时不断提高整体水平,力争迈进科技大国的行列。这一切表明,中印已经在迅速改变长期以来的“大而弱”形象。 其次,两国都将对方看作与本国战略利益关系重大的国家,从而将其放置在大国的位置上。1998年,时任印度国务部长的昆瓦·辛格就认为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并不是一个领土边界的问题,与处理印度的外交政策紧密相关。在印度主要政党的执政纲领中,也将与中国的关系放在突出的位置上[5]。这与中国对印度的态度完全相同,中国政府首脑在许多场合都高度评价对印关系的重要性,在2003年和2005年两国政府首脑互访时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都把这种双边关系提升到战略合作的高度。 再次,中印关系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影响,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有美国学者撰文指出:“部分观察家相信,中国和印度能够成为合作伙伴以抗衡美国的霸权。”[6]日本学者则认为随着中印两国在2050年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将难以避免出现“小国化”的趋势,因此“现在日本应该改变只追随美国的思路,建立包括亚洲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共存关系”[7]。在更多研究者的观点中都透露出一种强烈的信息,即人们愈中印发展历程与因素 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中印关系的现状 众所周知,中印在地理边境问题上有历史遗留的争议,这一争议曾引起1962年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这一仗打完之后,印度的大国梦被打碎了。自1967年以来,中印边界没有发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如果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期: 一、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 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开展了最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英荷法)争夺殖民霸权。 (2)结果:英国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掌握海上霸权(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到世界各地强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加强对殖民地人民掠夺;欧洲资产阶级要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进行斗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为争夺巴尔干而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 (2)结果: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反抗(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独立运动;西属、葡属拉美的独立斗争;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亚非拉革命风暴);导致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神圣同盟的建立;维也纳体系的确立);法、俄势力削弱,德国势力开始崛起。 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特征: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世界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 (2)结果: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也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亚洲的觉醒;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在这一时期,英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强大,一度成为“世界工场”,所以始终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列强争霸的主要对手。 二、从“一战”后至“二战”期间为第二时期 此时,美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之相反,欧洲主要国家却因战争而遭受不同程度的削弱。同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俄国的诞生,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国际秩序。在这一历史变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从欧洲向它的两侧美国和俄国转移。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局面。 1、“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①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对新生的苏俄进行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②帝国主义干涉匈牙利革命。 (2)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表现:中国的五四运动;朝鲜的“三一”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埃及“华夫脱”运动。 结果:冲击了西方的殖民体系,一些国家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殖民国家被迫改变统治策略(如英国被迫承认其自治领的内政外交独立自主,国联实行“委任统治”等)。 (3)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表现: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如英美矛盾)。

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及走向

近现代国际关系的 演变及走向 课程小论文 《论中朝关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论中朝关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 中朝关系如何,许多年来讳莫如深。中朝之间的关系,的确系鲜血和汗水铸就,继60年前中国志愿军为保卫朝鲜流下无尽鲜血后,几十年来朝鲜一直不断获得中国的巨额援助。今日,中国不但几乎从不参与国际社会对朝鲜的制裁,而且提供了几乎维持朝鲜国民生存的绝大部分商品。中国对朝鲜,被外间以“血盟”称之。不过,中朝之间的“血盟”,更似单方面的“血盟”,朝鲜对中国人一厢情愿的“友谊”并不买账。60年来,中朝之间龃龉、冲突不断,朝鲜不但刻意与中国拉开距离,在涉中国国家利益的关键时刻,朝鲜经常站在中国的对立面。在抗美援朝60周年的今天,或许需要国人直面与朝鲜的真实关系,重新思考与朝鲜的相处之道。 鲜血凝成的友谊 中朝的友好关系本来自古有之,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朝鲜民族不甘成为亡国奴,数百万计的朝鲜人移居中国东北地区和上海等地,东北和上海遂成为朝鲜人抗日活动的基地。后来,中国的内战开始,中共支持金日成为首的朝鲜劳动党,国民党支持大韩民国临时政府(1919年成立于上海)。二战后,朝鲜半岛分裂为朝鲜和韩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即与朝鲜建交。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挥军越过38度停战线,发动了旨在统一朝鲜的解放战争,朝鲜人民军十万大军迅速占领汉城。9月15日美军在韩国仁川登陆,

扭转了战局,朝鲜人民军被挤压到中朝边境地区,金日成政权岌岌可危。金日成向毛泽东紧急求援(信件现保存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迫使中共出动百万志愿军渡过鸭绿江,1950年10月25日,中国军队以志愿军的名义入朝作战,很快就将联合国军、韩军赶回三八线以南并一度攻克汉城。最终于1953年7月27日同联合国军在板门店签定停战协议,金日成政权得以死里逃生。朝鲜政府之举全然不顾中共建国之初百废待举,事先不通知一声便贸然兴兵。中国人民志愿军在1950-1953年朝鲜战争期间,至少丧生70-90万人,其中包括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如果没有中国军队的入朝作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应该会在联合国军的打击下遭到灭亡的命运,朝鲜半岛将出现由汉城方面主导的统一。 鉴于此,金日成本人和中国三代领导人都有密切交往,从50年代到90年代初公开或秘密访问中国近40次,几乎每年一次。 被误解的“血盟关系” 然而,无论是中国在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还是此后对朝鲜的巨大援助,朝鲜官方从未予以应有的公正评价。在这样一件事中看得更为清楚:平壤对武装干涉者战争展览馆展示朝鲜战争战史,竟然完全没有提及中共派出百万志愿军入朝作战的事迹,朝鲜人民军的作战行动被解释成与中国志愿军的作战行动无关。 中国改革开放迄今,朝鲜一边接受中国的援助,一边将中国作为反面教材宣传。他不但在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时投下关键的反对

试论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发展战略

试论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发展战略 摘要:国际政治格局,就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类政治实体在一定的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表现形态。世界正处在一个大转折、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根据国际风云的变幻,制定和调整各国的国际战略,力争在新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调整的基础上,占据有利的地位,以便创造一个有利于自身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壮大自身的实力,争取在世界舞台上有更大作为。 关键词:格局演变战略 (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 雅尔塔体制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前后,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等三国首脑,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举行了三次重要会晤,即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三次会议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内容包括三大类:一是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二是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问题;三是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这些协议协定及其实施就构成了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美洲的美国和西欧之外的苏联,占据了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丧失了、改变了。雅尔塔体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它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相处。在近半个世纪里,雅尔塔体制对于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活,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欧洲与世界的和平、避免世界战争的爆发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雅尔塔体制具有少数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大国依据新的实力对比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它将大多数中小国家排除在外,甚至无视和公然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一些国家的正当权益与利益,因此理所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回车一中胡留成 重点知识:: 一、两次世界大战。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 三、重要的国际会议 四、重要的国际条约 五、重要的国际组织 复习本专题应注意:促使国际格局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因。 第一课时 重点识记:: 一、两次世界大战。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过程: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 1、19世纪晚期-一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2、一战摧跨了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美国和日本崛起,诞生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 3、一战后-二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并逐步瓦解。从英美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到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此时期还增加了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经过二战,法西斯国家被消灭,英法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4、二战后从冷战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美苏矛盾、南北矛盾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兴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两次世界大战 1、一战原因: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②以英德为首的两大侵略集团扩军备战;③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引燃一战战火。(导火线) 二战原因: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③法西斯势力的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④英法美的纵容侵略。(加快了战争爆发) 2、一战经过 (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也很快卷入战争。 (2)、交战双方—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协约国的英法俄意美中和塞尔维亚。 (3)、大战役—凡尔登战役、 (4)、结果—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 二战经过: (1)、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

当今大国关系与世界格局新变化

当今大国关系与世界变化 1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数据1班 1750300039 沈燕茹随着时间的变迁,时代的发展,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逐渐从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走向世界强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春风化雨沐华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自信起来了。如今的中国变成了世界经济强国,多元化科技大国。 大国关系的整体结构是世界格局。当今大国政治已不再归结为国际政治,但大国关系的影响依然非常重要。如今的世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和平啊崭新时代。我国战略思想是对世界战略格局演变的科学判断,我国安全环境总体的把握,也是对加速推进世界多级话的战略构想。 在国际力量方面 世界重心逐渐从欧美转移至亚洲。虽然从历史上大国权利都是在西方国家内部进行的。如今趋势显示,欧美生产总值和世界生产总值所占比例有所下降。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金砖五国发展较快。分别是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虽然他们还面临这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总体来说实力在逐渐增强。 在价值体系方面,力量重心逐渐转向多元化国家。西方民主价值体系已不再受用。如今的经济强国已不再是与西方意识形态相似的国家。力量多元和文化多元发展趋势是同步的,发展中国家称为中国崛起改变力量格局的重要因素。 如今各国不论大小国家,不论强弱,其国家意识,强国意识,民族意识都在不断强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也逐渐形成。新兴大国影响力和发言权不断增前。随着新兴打过的崛起,美国主导,美欧公治的局面已被打破。新兴大国站在举足轻重的地位。 未来大国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1.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支撑,制度创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文化因素是把国家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3.发展动力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从经济全球化以来,中国建立并推动一带一路发展,同时中国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合法席位以来,一直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并抑制核武器发展。只有自己国家实力强大,我们才会更有信服力,影响力。作为世界大国,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时刻反思,开放思维,虚心学习,努力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国家利益就是国际关系的根本,只有两国之间互利共赢,才能走向合作,正如中美经济合作,谁都离不开谁。其次国与国之间要以诚相待。大国间要起到表水作用。要拥有一颗包容性,共建和谐社会。当今世界,在人类逐渐成为整体的过渡期,我们要便显出更大的合作诚意,体现我国的发展文化,发展我国的创新技术,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努力改变,学习新精神,接受新时代的变革。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 说明:考试题型有三类,分别是名词解释、简答、分析。下面,就这三大题型说一下各自的考点。 一、名词解释(共四题) 1、《乌德勒支和约》 1700—1713年所进行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交战双方以法西为一方,英、荷、普、撒、葡为另一方。分别于1713-4月和7月在荷兰乌得勒支签订《乌德勒支条约》,条约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菲利普一世为西班牙国王,但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并不得与法国合并。荷兰获得南尼德兰的一些堡垒,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海峡,从法国取得纽芬兰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西属尼德兰,勃兰登堡的腓特烈被承认为普鲁士国王,葡萄牙取得在亚马孙河进行贸易的权利-。 《乌约》签订后形成了欧洲大陆均势,大国受到削弱,小国崛起,普鲁士得以加入到列强行列,英国从一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国,获得海上主宰权。 2、七年战争 1756年奥普为争夺西里西亚,英法为争夺政治优势、商业、殖民地及海上霸权而进行的全欧性战争,英法普奥的继续争斗导致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俄、西、瑞典、萨克森加入法奥一方,与英普同盟作战。 战争持续7年,结果法国战败。1763法西与英签订《巴黎条约》,法国丧失在北美与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 法奥与普缔结了《胡勃图斯伯格和约》,确认了普对西里西亚的占领,普的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法国、西班牙被削弱,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3、大陆封锁体系 由于海外贸易竞争,英国在法国大革命后多次组成反法同盟。法国、英国对立,拿破仑无法从军事上征服英国,于是将战略中心转向经济战,推行大陆封锁战略。 1806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禁止任何从属于法国或与法结盟国向英国及其殖民地输入货物,居住在欧陆的英国人,一律拘捕,英国的商船和货品一律没收。 1807年,两次颁布《米兰敕令》规定,任何中立国家船只,只要在英国停留就将被法没收。 1810年,《凤丹白露敕令》又以立法手段完成大陆封锁体系,大陆封锁体系起初有效打击英国,但后来并未真正阻止英货进入欧洲大陆市场,使大陆各国进出口限制,引起欧大陆反对。因而大陆政策最终失败。 4、神圣同盟: 为维护欧洲封建专制制度和基督教义,反对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同时也为维持维也纳体系的长久稳定。1815-9-20,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和普皇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神圣同盟条约。 9月26日签署《神圣同盟宣言》,三国根据基督教义,结成真正的、不可破灭的友谊关系,互相保证欧洲的正统统治。但这个条约既未规定有效期限,也不受任何约束,具有宗教意味,故称称神圣同盟。到1815年底,除英国、罗马教皇国和奥地利、土耳其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加入这一同盟。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神圣同盟解体。 5、东方问题

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十、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一、三角贸易(国家: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玻利瓦尔、章西女王) ①16世纪初,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出程)(中程)(归程) ②后果:从16—19世纪300多年间,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精社人口。③作用:三角贸易 给非洲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却积累了大量原始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 展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识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①德、意、奥匈于1882年组成三国同盟,核心是德国。②英法俄于1907年组成三国 协约,核心是英国。 (2)、理解: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 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起止时间:1914年7月底——1918年11月。①开始标志:奥匈帝国向塞尔维 亚宣战。②结束标志: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失败而结束。 (4)、理解:一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①性质: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②主要战场:欧洲。③交战双方: 同盟国与协约国。④根本原因:各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⑤重大 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1、识记:《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基本内容 (1)巴黎和会:①1919年1月战胜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英法美操纵。签 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②基本内容有:阿尔萨斯、洛林归 还法国,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说明凡尔赛体系 是战胜国对战败国领土的再分割)和巴黎和会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 切权益移交给日本,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③凡尔赛体系的作用: 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新秩序。 (2)华盛顿会议:①1921年,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条约《九 国公约》和《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②《九国条约》的基本 内容:《九国条约》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但核心 内容是确立在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③意义:它打破了 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从而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 局面。④华盛顿体系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

近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要点

一、填空选择 1、国际关系意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国际舞台上的相互作用的总和。 2、鉴于1919年5月3日对于国际关系步入正规化、学术化、专门化研究轨道具有里程碑意义,德国学者厄恩斯特·奥托·泽姆比将这一天视为国际关系史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日。 3、近代国际关系史中呈现出的三大规律是列强称霸永不能得逞、国际关系运行的重心始终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伴随和国家间相互博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 4、16世纪至17世纪相继称霸欧洲舞台的国家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俄国 5、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三十年战争的结束。 6、1700年8月开始的北方大战是俄国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战争。 7、结束1701至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两个和约分别是《乌特勒支和约》和《拉什塔特和约》 8、1832年美国《门罗宣言》是在神圣同盟拟对拉丁美洲革命进行干涉的背景下出笼的。 9、1848年革命在欧洲国际关系中造成的两个最重要的后果是神圣同盟的瓦解和维也纳体系的崩溃。 10克里米亚战争是欧洲列强争夺奥斯曼帝国特别是争夺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矛盾激化的产物。 11、19世纪后30年至20世纪初,国际关系表现出两个特点,在欧洲呈现出两极均势的局面,在广大亚、非、拉地区呈现出混战的局面。 12、18世纪初西欧国际关系的力量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使欧洲大陆确立起新的均势结构的战争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3、实行开明专制,使普鲁士成为欧洲强国的国王是:腓特烈二世 14、标志着第二次反法同盟进攻被粉碎的条约是:《吕内维尔条约》 15、标明拿破伦帝国在欧洲的势力达到顶峰的条约是:《提尔西特和约》 16、1870年普法战争起源于:西班牙王位争夺 17、反映英俄在东方问题上矛盾的尖锐化,1887年由奥匈帝国和英国以互相照会的形式签订的协定是:第一次地中海协定 18、近代国际关系史从时间概念上说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仍以欧洲为中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其后随着美国、日本和德国大量参与国际事务,才具有世界性。 19、1793年俄普奥瓜分波兰则标志着波兰在地图上的消失。 20、第四次反法同盟彻底崩溃后,使拿破仑帝国在欧洲的地位达到最高峰; 21、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中,英德海军军备竞赛尤为激烈,面对着德国的咄咄逼人攻势,英国采取坚决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决心保持“双强标准”;1917年,德国面对英国的海上封锁,决定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22、近代德国的崛起可以追溯到勃兰登堡选侯国;而近代俄国则是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不断兼并邻近公国而逐步形成的。 23、波尔塔瓦战争的胜利是俄国在北方大战中扭转战局的关键;而1917年美国参战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24、1659年法国、西班牙缔结的《比利牛斯条约》标志着西班牙在欧往昔的主导地位一去不复返,而1856年签定的《巴黎和约》则标志着俄国在巴尔干和黑海两海峡的扩张势力由颠峰走向衰落。 25、1854年3月12日日美签定〈日美亲善条约〉,即“神奈川条约”这是近代日本“失之于欧美,取之于邻国的”战略步骤的重要体现。 26、英国登上“海上霸王”宝座是在七年战争之后 27、大陆封锁;半岛战争;侵俄战争;民族反抗属于拿破仑帝国溃灭的重要因素 28、拿破仑军事生涯中最杰出的一次胜仗是奥斯特里茨战役 29、标志着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开始,打响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第一枪的历史事件是米鲁特事件30、俄国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强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31、在瓜分非洲的狂潮中,瓜分非洲领土最多的西方列强是法国 二、名词解释 1.维罗纳会议:神圣同盟各国为了镇压西班牙革命而召开的会议。……这是欧洲大国协调的最后一次尝试,英国已经放弃了欧洲协调,从此由大国会议统治的欧洲协调的局面宣告结束。 维罗纳会议:1822年10月以后,俄、奥、普、法、英五国在意大利北部维罗纳召开的会议。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法国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的问题。英国出于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殖民地的需要,支持西班牙独立,而其他国家则主张由法国干涉西班牙革命,西班牙革命最终被镇压,重新恢复封建制度。这是欧洲大国协调的最后一次尝试,英国已经放弃了欧洲协调,从此由大国会议统治的欧洲协调的局面宣告结束 2.《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交战国缔结的和约,由获胜的法国、瑞典和德国新教同盟及德皇于1648年10月24日在威斯特法利亚签订。根据和约,法国、瑞典和德国境内的大诸侯国都扩充了领土;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加尔文教在德国取得与天主教和路德教平等的地位。和约的缔结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王朝,进一步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破除了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把国际法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