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什么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总称

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对象、内容

阶级属性: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三、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体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2.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特性: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

六、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章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三、物质的存在方式:

1.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3.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4.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5.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存在的持续性

和顺序性,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物质运动离

不开时间和空间。

物质、运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

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

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2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四、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表现: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五、联系的三个特点

联系具有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普遍性、多样性

联系的普遍性含义:

1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2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3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六、发展

1、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与渐进。

七、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实质和核心)、质变量变规

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八、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②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4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

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5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 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辨证的否定观

1.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3.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的内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九、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表现: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的表现: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十、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

势。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第二章

一、实践和认识中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并从事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人

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

认识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也就是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客观性、动态性、多样性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运动的基本规律

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

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真理性的认识能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反之则阻碍。

三、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2)二者又是辩证转化的。即人们的认识总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辩证统一的关系

1.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2.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

值的

3.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

促进

4. 其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三章

一、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

质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人民

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章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途径有:①是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②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2、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①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②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①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

②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③价值: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④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⑤联系: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4、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5、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格自发波动。

6、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③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料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7、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决定的。包括三个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8、剩余价值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计算公式:m’=m/v (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是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由于工人的必要劳动是用来生产劳动力价值或可变资本的价值的,而剩余劳动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

9、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力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第五章

1、垄断条件下竞争与自由竞争相比具有的新特点:

①在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竞争则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

②在竞争的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产品成本等,以战胜对手。而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剧烈。

③在竞争范围上不同,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是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的。而在垄断时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的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经济领域以外进行竞争。

④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也不同。

2、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原因是什么?

新变化: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新形式。

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③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着;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⑤政治制度的变化。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引入注目的形象。

原因:

1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权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

重要力量。

3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

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六章

1、无产阶级革命与以外的革命有哪些区别?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1 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

命。

2 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 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某利益的运动。

4 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2、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长期性:①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③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艰巨性: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⑤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⑥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⑦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2013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52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世界观就是( )。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 A、头脑中自生的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绝对观念”固有的 D、从书本上学来的 3、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 A、运动的、发展的 B、批判的、革命的 C、科学的、真理的 D、实践的、客观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B、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D、人类各种知识的总汇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B、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果,推进哲学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行动的指南 D、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和解决当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正确方法

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最正确的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我国有许多有利条件( )。 A、共产党的领导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B、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 C、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性质与中国哲学优良传统存在某些相通之处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意识形态的核心 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E、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4、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两股思潮,它们分别是( )。 A、人本主义思潮 B、存在主义思潮 C、科学主义思潮 D、实证主义思潮 E、唯心主义思潮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 )。 A、它做到了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B、它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 C、它使得哲学第一次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它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最新通用版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

2018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 ?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 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一、时代背景 二、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问题6: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

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在这一阶段,恩格斯也和马克思一样,还处在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问题上,看到了“工业国”所必然引起的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但还没有进一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也还没有指明这种革命的性质。在物质利益和思想原则的关系问题上,看到了在英国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作用,但还没有得出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是普遍规律的结论。 而且,1843-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表明他们已实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具体来说,有(1)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2)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揭示“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恩格斯在深入工人和研究经济学中,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问题7:论述异化劳动的含义及其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如下: 1、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首先,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其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 马克思还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因为正是自我异化的发展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而自我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而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2、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首先,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而这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其次,由于《手稿》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而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的缺陷。第三、《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还提出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第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总的来说,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说:从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杨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3、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首先,就其实际思想内容来说,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费尔巴哈而向唯物史观接近,但是作为说明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其次,就其与旧哲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明确的,对费尔巴哈也有所批评和保留,但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上同费尔巴哈区别开采,因而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直到1844年8月还认为费尔巴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 唯物论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直接关系到党的盛衰性兴亡的大事。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学说 7统一战线理论 8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本保证, 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 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路线也是各三个的精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 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的途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考验, 在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时候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是因为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必须解决好影响小康社会原定指标完成的…三农?和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 党的十七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 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练习题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 A.康德星云假说 B.达尔文进化论 C.细胞学说 D. 牛顿力学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2..理论联系实际就要( )。 A.认真读书、刻苦学习马列主义 B.分析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C.联系当代世界的深刻变化 D.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E.背诵全文。 3.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涵义包括( )。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E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4.下列论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B.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C.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绝对精神派生的 D.理在气先 E.心外无物 5.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汇 B.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C.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D.具体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证材料E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体系,因为它是( )。 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D.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E.在自然科学的指导下。 7.下列各对范畴之间的关系,包含思维和存在关系性质的有( )。 A.自由和必然 B. 真理和错误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D.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E . 真理和客观存在 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它们( )。 A. 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 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 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E.概括了社会基本结构 9.物质是( )。 A.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B.不依赖人的感觉的客观实在 C可感知的实物D.人的感觉的组合E.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10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运动是物质的承担者E 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1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人的本质( )。 A. 是后天的,不是先天的 B. 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C. 是变化的,不是不变的 D. 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E.社会关系不同人的本质就不同 12.意识的本质是( )。 A.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B. 创造 C.人脑的属性 D.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E. 人脑的机能 13.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够( )。 A.改造客观规律 B.改善客观规律 C.认识客观规律 D.利用客观规律E 掌握客观规律 1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因为它( )。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免费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History of Marxism Philosophy 课程编号:0223324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政教专业先修课程: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后续课程:西方哲学思潮评介总 学 时:54 总 学 分:3教学目的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描述15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在欧洲的传播,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发展以及多样化的探索和研究的全过程,对其发展中的是非曲直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如实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并能对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建构其当代形态有所促进。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锻炼理论创新思维的能力,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析力、免疫力,为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学时分配学时分配序号 章目名称讲授实验序号章目名称讲授实验 1绪论65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时期的验证和发展62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6第五章 马克思在经济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哲学思想的发展73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纪观的探索167第六章 恩格斯晚年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94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问世6绪 论(10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 四、分期和主要内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学时)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政治经济条件、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电气课件中调试,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单选)D A联系发展的观点 B革命的批判的观点 C人民群众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单选)A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单选) D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4、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单选) 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单选) D A求实创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包括(多选)BCD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马克思主义哲学 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 科学社会主义 7、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两大贡献是(多选)AC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科学社会主义 C 剩余价值学说 D 辩证唯物主义 1、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多选)(BCD)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BD) A我思故我在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A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2、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多选)ABD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 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单选)D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多选) 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意味着(多选)ABCD A物质是一切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绝对不动的物质是没有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答案

1. 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A )。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A C D)。 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 B、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 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E、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 )。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B )。 A、主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主义 5、有个驼背的人去求医,问能否治好他的驼背。医生说:“可以。”随后就叫他趴在地上,然后用门板压在他背上,医生站在门板上面用脚使劲往下压,驼子叫苦连天,直到把背压直,

而人却被压死了。驼子家属要医生偿命。医生争辩说:“我只负责治病,不管什么救人。”这笑话(B C D )。 A、是对医生的不敬 B、深刻地讥讽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C、说明形而上学思想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E、说明古代的医生不会看病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C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7、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C )。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 8、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法论根据是(C )。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9、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指(C D )。 A、事物又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得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基本问题)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 1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大概念 (一)物质 物质就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得一种共性——即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得意识所反映得客观实在性。物质得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得就是它得客观实在性,也就就是说它存在于人得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同时它又可以为人得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 (1)意识产生得充分条件:人脑。意识就是物质得产物,但又不就是物质本身,意识就是特殊得物质——人脑得机能与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社会实践特别就是劳动在意识得产生与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得产生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与可能,在人们得劳动与交往中形成得语言促进了意识得发展。 (3)意识得本质:意识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得产物,就是人脑特有得机能与属性,就是物质世界得主观印象,就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得统一。 马克思:“观念得东西不外就是移入人得头脑并在人得头脑中改造过得物质得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 (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这就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得一个基本原理。包含三点内容: 1、世界就是统一得,世界得本源只有一个。 2、世界得统一性在于它得物质性,而不就是某种“始基”得物体。 3、物质世界就是多样性得统一,不就是单一无差别得统一。 (二)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就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得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青年与以往的青年不同的是:以往青年的信仰往往是一元化的。而当代青年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信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哲学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等积极的信仰,还对金钱的信仰,权力的信仰等负面的信仰。一个国家的未来是青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如何树立、改正这些青年的信仰?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 一、造成青少年对于信仰缺失和错误的原因 (一)当代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认识模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不重视,对于哲学的概念的不了解。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当代青年在复杂的社会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对于这些困难,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代青年摆脱这些思想的困惑,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可是当代青年不懂得怎么去运用。比如: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哲学中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而往往去自我逃避和自我放逐,断章取义于一些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言论,对于这些言论的信奉,是因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不了解,不能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家当时语境,只从中选取让自己心里受到安慰的语句,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三)是当代青年对于信仰的不坚定,当信仰和当前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利益。信仰的作用日趋弱化,这种信仰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让当代青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当年青年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又不能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上一些消极的信仰和价值体系选择了默认的接受,这样就造成了正确信仰作用力的弱化。可见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树立。 二、对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比 对于青少年应该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通过认真学习,了解两个哲学体系的正确思想,从而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找到两个哲学体系中的冲突域融合,从而树立起自身的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 (一)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1.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哲学也在五千年间得到了发展,其发展历程是[1]: (1)先秦哲学:孔子的仁爱哲学、墨子的兼爱哲学、老子的道生万物哲学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周易哲学、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 (2)两汉哲学:淮南子的哲学思想、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 (3)魏晋玄学:王弼贵无论、裴頠崇有论、郭象的独化论、僧肇的不真空论。 (4)隋唐佛学:天台宗三地圆融、法相宗万法为识、华严宗四法界、禅宗自性顿悟。 (5)宋明时期:张载太虚即气、二程天即理、朱熹大成的理学思想、陆九渊心学思想、王守仁致良知。 (6)明清时期:王夫之理依于气、颜元的哲学思想、戴震的哲学思想。 (7)近代哲学: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洪秀全的哲学思想、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主要产生了一下几个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青年有很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2000道练习题集锦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B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问题 2.哲学所研究的一般规律,适用于( C ) A、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些领域 B、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 C、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领域 D、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领域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科学的世界观 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4.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D ) A、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 5.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A ) A、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B、一元论唯心主义与二元论唯心主义 C、经验论唯心主义与为理论唯心主义 D、辩证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6.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理在气中,理随事变

C、富贵在天,死生由命 D、理在事先,事随理变 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 ) A、存在就是被感知 B、物是感觉的复合 C、意识是万物的本原 D、理在事先 8.“存在就是被感知”是( D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9.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属于( C )A、世界发展的动力问题上的对立 B、意识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C、世界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D、真理的本性问题上的对立 1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根结为( D ) A、绝对观念 B、客观实在 C、理念世界 D、“原初”物质1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 D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 B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框架

看好了啦。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1、辩证唯物主义2、历史唯物主义(又名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分三点:1、辩证唯物论2、唯物辩证法3、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分四点:1、人名群众2、价值观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4、基 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文化就是意识,所有虚的,比如政策,理念都是意识。做选择题时刻记着: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在①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 计划性(不重要)②意识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③意识具有指导 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指导人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不重要) 3、规律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遵循客观规律。 4、意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点可以归在2的③ 里,但是经常需要把这句话拉出来说,独立成一点。) 5、(套话。看材料意识是对谁起了作用)意识对+对象+具有正确的指导作 用。(有时候你得看那个意识是坏的还是好的。不过一般是好的)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并利 用这种规律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反对在规律面前的经 验主义和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唯物辩证法⑴联系观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也可加上客观性、多样性),要用 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 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具有多样性,善于分析事 物的具体联系 ③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密不 可分,没有整体,部分也就不成其为部分。没有部分,也就没有 完整的整体。 ④系统优化。 ⑵发展观①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 物在旧事物中孕育而成,即否定了旧事物中的腐朽东西,又保留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条件? 2、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转向黑格尔主义并超越黑格尔哲学 的? 3、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超越费尔巴哈走向黑格尔哲学的? 4、 如何评价《关于费尔巴哈德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 意义?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问世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8、 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如何深化和发展的?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中 是如何得以验证和发展的。 10、《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意义如何? 11、简述《资本论》中的生产力思想。 12、《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如何发展社会形态理论的? 13、《反杜林论》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1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如何阐述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的? 15、分析《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想。 16、分析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是基本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17、《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马哲史上有何独特的地位与意义? 18、《费尔巴哈论》中, 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方法与体系的矛盾的?如何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及其局限性的? 19、恩格斯是如何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0、《费尔巴哈论》中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阐述有何特点?

21、阐述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22、普列汉诺夫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23、说明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 24、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的? 25、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在经典作家那里是如何深化发展的? 26、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如何发展唯物史观的?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和评价异化劳动理论? 2、述评《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学说。 3、如何理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规定的“现代唯物主义”? 4、阐述《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关于认识发展辨证发的思想。 5、恩格斯的如何阐述自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6、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7、如何评价《唯物主义河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在马哲史上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DOC)

1)某些地区以耗费大量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的做法在哲学上属于( ) A.不敢承认矛盾,回避矛盾 B.一点论 C.分不清主流与支流的差异 D.一刀切 【解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具有统一性,也具有斗争性,所以我们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矛盾,而不能回避矛盾。答案应该选A。 (2)“想”是认识活动,“做”是实践活动,“做”总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盲目的实践活动是有的,这里所说的盲目是指( ) A.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的实践 B.没有人的参与的活动 C.没有实践目的、实践手段的活动 D.没有一定理论作指导的活动 【解析】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而如果不以正确的认识作指导,则我们所做的实践就是盲目的。故答案选C。 (3)“善弈者,得势。初学者,顾子而不谋势,得小利而失全盘”。从哲学上看,“谋势”就是要( ) ①坚持联系的观点,着眼全局看问题②坚持发展的观点,预计事物发展的趋势③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A.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考查辩证法的两大核心。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着眼全局,预测事物的走势,进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握事情的发展趋势。所以答案选D。 (4)“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列对这一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 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 D.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析】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答案选B. (5)资本主义利息的本质是( ) A.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B.利润的特殊转化形式 C.银行利润的来源 D.借货资本 【解析】考查平均利润。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所以答案选A。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 C )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要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间及社会历史条件,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它和一般的哲学及科学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含义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时代 (1)现代西方哲学概念的指称对象及其主要思潮和流派。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4)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时代精神的精华。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条件。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两大理论成果。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含义。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列宁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区别。 (3)关于运动的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根本区别。 (4)关于运动的辩证法观点与形而上学观点、相对主义及辩论的根本区别。 (5)相对静止的含义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6)关于时间空间的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的根本区别。 (7)关于时间空间的辩证法观点与形而上学观点的根本区别。 (8)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 (1)意识起源的几个环节。

(2)劳动在意识的起源上起决定作用。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实在的主观映象。 (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5)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和途径。 (6)人工智能及其与意识的关系。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2)规律概念的定义和规律的特点。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4)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1)联系概念 (2)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唯物主义的联系观。 (3)联系的条件性及联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关于联系的辩证法观点。 (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概念同一般系统论的关系。 (5)系统概念及系统的特征。 (6)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7)发展概念与运动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8)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9)新生事物的本质特征。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 (1)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3)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 (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 (7)质、量、度概念。 (8)度与关节点概念的区别。 (9)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