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论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论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论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论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考号:115009198579姓名:魏罗云

[内容提要]:

系统的指标不仅仅是系统的构成、功能和性能定性及定量的反映,也是系统设计思想及设计师对系统的理解程度的反映,并能够为系统的考核、验收和维保提供依据。本文指出了建立指标体系的意义及建立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某个信息系统的分析,给出了功能、组成和验收阶段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指标体系,并对该体系的三个剖面视图进行了解析,最后给出了指标体系的具体描述框架示例。

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快促进信息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以促进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正文

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中,系统的方案选择常常是多种互相矛盾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最后的设计应在众多因素中取得合理的折中;而这种折中又必须建立对使用方需求的深刻认识和合理把握之上。因此,集成方应与使用方一起深入讨论,在弄清楚实际需求和系统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权衡以决定系统构成,并从实际对象、实际方式及技术水平出发对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实际技术与使用要求进行充分论证,论证的结果之一就表现为系统的指标体系,这种指标体系既能够体现系统的组成构架、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也能够体现设计思想和设计师系统对系统的理解和定位,是折中之后对系统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描述,也是系统考核、验收和维保的依据。

1. 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介绍

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是一个正在发展的领域.有关它在信息系统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则更有待人们的努力。这里所谓的企业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是指对信息系统所进行的一种全方位的考核或者判断.它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它的评价包含了多个独立指标。二是这些指标分别体现着信息系统的不同方面,通常具有不同的量纲。三是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作出一个整体性的判断,并用一个总评价值来反映信息系统的一般水平。

一般来说。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这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前提。第二方面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确定

各指标的具体数值,即指标评价值。第三方面各评价值的综合,包括综合算法和权重的确定、总评价值的计算等。

2指标体系建立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即由集成在行业平台上的、执行特定专业任务的电子设备所构成的信息系统)由于其组成和功能等方面的复杂性,一般被分解为一定数量的子系统(由一台或多台主设备以及连接的若干台外围设备组成的、实现某一种特定的电器或机械功能的设备群);在描述系统的指标时,则通常按各子系统为基本单位,以各子系统的指标描述来代替对系统指标的描述。这种做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描述系统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形式”上的问题,它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目前用户和设计师对系统设计方法的把握,对系统构架的理解,对系统层次的划分及对系统功能和性能的认识,这是形式所反映出的问题的“本质”。这种描述有比较直观和易于理解的特点,但是,也反映出了设计师对“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和流程的把握有待完善,对系统的理解和认识水平有待提高;系统集成商(即系统总体设计和集成单位,以下简称“系统总体”)在系统集成过程中的地位、工作范畴、内容和方法不够明晰;从可操作层面看,还暴露出指标描述的层次和范围不够清楚,不能准确地描述各集成阶段考核和验收的对象。

(1)不能充分地体现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

现代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要求在弄清楚实际需求和系统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权衡以决定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决定,需要哪些系统构成才能实现这些功能和性能要求,换句话说,即将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进行分解,分解到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结合技术水平、周期、成本和风险等各种因素对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性能指标进行充分论证,使系统配置合理、先进、可靠、性价比高。也就是说,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要求在设计师头脑中先有系统,而后有子系统;先有系统的构架,而后有子系统的组成;先有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然后有子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现有的以子系统指标体系代替系统指标体系的方法,不能充分体现出自顶向下的设计流程,越过了从“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分解到“子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这样一个不可缺少的设计环节,而是从“系统的构架”直接到“子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缺乏系统设计的总体单位对系统功能和性能的定义和描述。

(2)不能体现出系统总体设计师对系统的理解。

在目前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广泛采用了以子系统的指标为主要内容来描述系统的方法,客观上强化了这样一种倾向:人们在描述系统时,忽视了系统总体设计师对系统在顶层上的功能和性能的定义,而直接以子系统的描述代替了对系统的描述;并且误认为,系统总体的设计师们目前对系统的理解也是认为“系统”就是各“子系统”,不能充分体现出系统总体在集成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及对系统的认识水平。

(3)不能充分体现出系统总体在集成过程中的地位。

由于缺乏指标体系,现行的项目中忽略了系统总体对系统概念的把握及在集成过程中的工作,使得项目管理或生产采购在进行技术协调时,容易产生越过系统总体设计而直接同子系统承制单位进行协调的倾向,这样不利于系统总体对系统设计要求的把握,不利于系统总体对集成进程的控制,从而也削弱了系统总体的地位。

(4)不便于集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考核、验收和维保。

目前以子系统为框架的技术规范体系,还存在一个问题,即:缺乏描述的梯度和层次,从而不能为指标验收的边界条件、验收方法和标准提供准确的导向,模糊了子系统和系统的界限。在免费缺陷责任期中,对系统的运行情况没有可以直接测控的标准,降低了可维性。

以系统技术规范的描述为例,有一类现象值得特别注意:有些指标在子系统规范中给予了描述,但在系统规范中又进行了描述。子系统技术规范的描述应该仅仅针对于在子系统验收阶段应该验收的指标;系统技术规范的描述应该仅仅针对于在系统验收阶段应该验收的指标。例如,交通信息系统是交通流采集设备、传感器和通信等设备在交通管理行业平台上的集成,那么,对于交通流采集而言,其工作频率、响应时间等指标不应在系统规范中列出,仅需在子系统验收时考核,无需在系统验收时考核;事故检测和畅通等要求在子系统规范中不应列出,因在子系统验收阶段无法考核,只有在系统平台上经试运行后验收系统时才能考核。如果将应该在系统层面上进行考核的指标和应该在子系统层面上进行考核的指标并列在一起,不但影响验收时的可操作性,也使得责任不够明晰。当然,在系统规范中需要描述子系统时,为描述的完整性起见,可以全部引用,但可以用标记的形式注明指标验收的范畴和层次。

3.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1根据系统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及当前技术规范体系存在的问题,在建立指标体系时遵循以下二项原则。

(1)以系统的观点完整、准确地描述系统。

以系统的观点去描述系统,主要是从系统的功能和系统的组成两个方面来描述。前者分解定义了系统的能力,后者为能力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描述系统时,应从这两个方面对系统进行无缝划分。在进行无缝划分时,注意对传统的技术规范进行归纳和整理,突出在系统层次的考量,强化系统观点。

(2)反映系统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师对系统的理解。

用户在和集成方一起深入论证给出系统要求后,由于设计师系统的主观能动性,不同的设计师对于系统的理解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可以体现为对系统功能和性能的定义,对设计重点和着眼点的把握,对系统的构成(即子系统的划分方式)及子系统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等等。或者说,在用户给出了项目要求后,系统总体可以不拘泥于用户项目要求的描述方法和体系结构,按照自顶向下的系统设计方法,给出对系统在“系统总体”层面上的理解,即系统的定位、功能、系统的实现方式和具体指标要求。

(3)有层次地描述系统,增强验收考核的可操作性。

对于在不同阶段(如子系统出厂验收阶段和系统集成阶段)都要考核的指标,称为I类指标;对这类指标,常常需要给出在不同验收阶段的不同指标要求,而这项工作正是系统总体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检测灵敏度就是这样的一类指标。这是因为,检测传感器作为一个子系统,在道路上完成安装后,考虑到车辆环境对灵敏度的影响,检测系统的灵敏度相比初始的设计性能应发生变化,因此,系统总体对检测传感器子系统提出的子系统级的出厂验收要求应是建立在把平台受扰因素考虑进去后对检测传感器子系统的灵敏度提出的要求,而不应是研制要求中对灵敏度要求的照搬;如果在子系统出厂验收阶段检测子系统能够达到该指标要求,就应认为是对子系统研制商的验收合格;而在检测传感器系统安装到道路上后再进行的灵敏度验收应被认为是对系统集成系统的验收。在对子系统提出指标要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由于在子系统出厂验收进行时,子系统尚未安装到道路上,验收环境还只能是实验室或者是外场的模拟/半实物环境,系统集成制定的对子系统的验收要求还应考虑在该阶段进行验收时的环境限制,这样才能保证在子系统出厂验收时,指标的验收具备可操作性。

对于仅在系统集成阶段进行考核的指标,称为Ⅱ类指标,作为系统的指标,而不作为子系统的指标。以系统畅通指标为例,从它的影响因素考虑,可以分解为2个以上组成部分的指标,即检测传感器本身的覆盖参数、布设密度,以及交通流分析等。这类指标在子系统的出厂验收阶段无法检验(或者说,只能验证分解到各子系统的指标),只能在系统集成阶段构成完整的系统后才能进行,应视为对系统集成方的验收。

对于仅在子系统出厂阶段进行考核的指标,称为Ⅲ类指标,作为子系统的指标,而不作为系统指标。这类指标在子系统出厂验收时即可进行验收,在完成系统集成后这类指标不受影响,可以视为对子系统供货方的验收。

3.2信息系统综合评价体系

所谓信息系统综合评价体系。是指一套能够反映所评价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和特征,并且具有内在联系、起互补作用的指标群体.它是信息系统整体状况的客观反映。一个合理、完善的指标体系,是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的先决条件。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相比,既具有一般系统的共性又有其特性。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原则上可表现为以下几点:1.整体性原则。信息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人一机系统.系统各组成部分需协同运动才能发挥作用.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地反映所评价系统的综合情况。从管理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子系统、相应的业务部门组织环节到系统直接操作人员等各个组成部分.都应该客观地加以观察;信息系统对于管理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果,也必须全面加以考虑。

2.可测性原则。指标的含义必须明确,数据资料应收集方便,计算简单。同时,指标体系内部及外部的同类指标之间能够比较.同一指标要具有历史可比性,这样才能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综合评价信息系统的现状和发展。

3.动态性原则。在信息系统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于信息系统的不同类型,都应能在评

价指标体系中得到体现.根据需要可作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同时。指标设置要有重点,对于非重要方面的指标可以适当设置得到粗些,以简化评价过程。

4.层次性。这里的层次性包含多重意义:首先是指标结构自身的多重性.即一个指标由若干其他指标所决定而构成树形结构.这将为衡量信息系统项目的效益和确定指标的权重带来方便:其次是信息系统所属部门的层次,各层的子系统都应有相应的评价指标:再有是系统技术特征上的层次性。接口指标应当一致,并且能够有效地消除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5.各指标之间应尽可能避免显见的包容关系。对隐含的相关关系,要设法以适当的方法消除。

3.3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

根据信息系统的特点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原则。试图给出一个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信息系统.EDPS、MIS.还是DSS,都能从该框架中找到相应的指标集并将其具体化。事实上.体系框架建立过程的本身.就是一项综合评价工作,它从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而建立起来的。

1.从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出发.信息系统是由人一机共同组成的系统.故可按人一运行质量、用户需求;机一系统质量、技术水平这两条线索构造指标。执行准确性、相应速度、信息存储量、界面质量、安全性、可靠性、文档齐全、数据共享、易维护性、容错性、技术先进性、技术首创性、开发效率;直接应用人员的结构、素质.系统运行率,系统维护率等。

网络建设和系统开发成本.网络建成本包括网络产品、硬件产品和系统软件的购置费用以及综合布线和系统集成等费用。产品不是非得追求最新和最先进的.而是应该注意产品的性能价格比。

2.从信息系统的评价对象出发.对于开发商来说.他们所关心的是系统质量和技术:对于用户而言,则关于用户需求和运行质量;系统外部环境则主要通过社会效益指标来反映。领导重视程度、功能需求满足程度、人——机交互的友善程度、系统价格可接受程度。

3.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分别按系统成本、系统效益和财务指标等三条线索建立指标。开发成本:硬件成本、软件成本。运行成本、管理成本、维护成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社会的影响程度、对本企业的影响程度、福利、就业.伦理道德,投资指标,收益指标,综合指标。

此外,绩效监控动态化:信息化系统应用将为企业提供丰富的管理信息,如何用好这些信息并在企业管理和决策过程中真正起到作用是衡鼋。企业应根据管理需要,利用ERP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设计出一套动态监控管理绩效变化的报表体系,以期即时反馈和纠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一般是在ERP系统实施完成后由管理咨询公司的专业咨询顾问帮助企业设计完成。企业未能利用信息化系统提供的信息资源建立起自己的绩效监控系统,将意味着信息化系统应用没有完全成功。

管理改善持续化:随着ERP系统的应用和企业业务流程的合理化.企业管理水平将会明

显提高。为了衡鼍企业管理水平的改善程度.可以依据管理咨询公司提供的企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过程本身并不是目的.为企业建立一个今后可以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管理不断改善的机制才是真正目的。这也是ERP 应用成功的一个经常不被人们重视的标志。

4建立指标体系框架

根据上述原则,试图通过以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为代表的这样一种平台信息系统的指标体系的描述为例,提出一个立体化的指标体系,如图l 所示。表l 则以交通信息功能为例(限于篇幅,不能将所有功能的所有指标项全部列出),给出了由此图衍生出来的指标体系的具体描述。

表1 城市交通信息系统指标体系的描述框架

信号控制

电子警察 视频监视 通信网络 管控平台 交

图l所示的立体化指标体系意味着,一旦给定一个指标,该指标便是该指标体系空间中的一点,它应由三个座标来完整描述。

X向,组成维。包括交通流检测、信号控制、电子警察、视频监视、交通诱导、管控平台、通信网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之所以在相对独立的各子系统的基础上,把管控平台也作为系统的一部分,这样来保证系统的支撑性。

y向,功能维。包括了对任务系统功能的七个方面的划分,即交通信息、交通调流、信号优化、实时路况、出行服务、接处警以及应急服务能力。

z向,阶段维。分为工程设计、子系统测试、实验室集成测试、工程现场集成联试、系统试运行和交工验收等六个阶段。为简单起见,子系统的测试可以由厂家提供样机在实验室进行,并且将设备安装阶段的设备单调和工程现场集成联试合并为一个阶段看待,从而也可以采用前述的I、Ⅱ和Ⅲ类划分方法。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y向的功能划分中,考虑到所有由各子系统来实现的七项功能都应该在不同的环境下得以实现,因此,理应增加第四维“环境维”。但为直观起见,将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纳入系统功能中,即与“功能维”合并。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以交通信号控制为平台信息系统中,为形成城市的整体交通信息,在点线的“交通流检测”功能之后还应有面的“交通流检测”功能,最终形成点线面的、全城区域下的交通信息。

XZ平面,我们称为“子系统平面”,表示子系统技术规范应明确的指标体系。较早的指标体系实际上仅仅限于x轴。把系统的指标等同于子系统的指标,并且尚未意识到这种指标与验收过程的关系。后来在子系统的出厂验收时遇到了问题,既然子系统指标是系统指标,就应该在系统平台下去考核,那么,在子系统集成商完成的验收阶段,指标体系应该如何才能便于完成子系统的出厂验收呢?推广开来,在系统研制的其他各个阶段,指标体系应该如何才能便于该阶段结束时的验收呢?此时,指标体系开始从向“二维”扩展。

YZ平面,我们称为“系统平面”,在这个平面内,只有系统,没有子系统。表明在这个平面,系统的验收虽然物理上是对各个子系统作为具体验收对象,但是从概念上说,已经是在对“系统”验收了,此时对于用户方和系统总体来说,子系统实际上是不可见的。

XY平面,我们称为“系统功能”平面,这个平面将对系统的要求分解为系统功能,再将系统功能分解为子系统功能去实现,自此,系统总体开始强化系统概念。历史地看,如前所述,指标体系经历了自线向面的扩展,而有了y轴以后,指标体系便由“面”开始向“体”扩展;而y轴的出现,表明了系统概念的强化和指标体系的完善,这正是系统集成方所必须进行的顶层设计的成就,也是自顶向下设计方法的必然结果。

按照z轴的不同位置切出平行于XY平面的各个平面,这个平面上的各点对应了不同阶段的指标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不同阶段的指标可以是不同的。例如,方案设计阶段,应对系统接口配置提出一些指标,如用格式和协议等等,这些指标虽然是系统指标,但是在集成阶段的验收交付时是不需由用户验收的,它只是集成过程中的一个中间指标,是为了保证系统功能和性能的实现,因此可不包含在系统规范的指标中。电磁兼容类指标也可作此理解。

表1中的指标体系只是一个初步的结果。它的基本思想是以功能为线索,并对原来基于子系统的指标进行了整理,力图从系统的角度来描述,并且根据不同验收阶段的内容进行限定。原则上,子系统的技术指标都应该是子系统级描述的,而不是在系统级去描述。为了得到更完整和准确的指标体系,需要考察每一类、每一种指标的纯粹性和完备性,可组织专题研究。比如,度量系统“交通信息”功能的指标,是否需要且只需要“覆盖、抗干扰……、”这些类的指标?这些类指标有没有重复?除了这些类指标外还有无遗漏?但是,只要明确了指标体系建立的出发点,并有意识地从顶层或总体设计的角度理清指标体系的构成,指标的纯粹性和完备性考察只是具体的问题。

5 结束语

信息系统的风险有诸多影响因素 ,对这些影响因素给予充分和深入的考虑和归纳 ,

包括分层、细化和具体化 ,可使我们对风险及其影响因素有完整和清晰的了解 ,减少认识上的模糊性和笼统性. 我们通过分析风险与安全事件的关系 ,提出风险的影响因素就是安全事件要素的某些属性 ,建立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其内容将在进一步的工作中补充和完善。为此,要加快信息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杨列勋研究与开发项目评估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余景选、陈忠宝:建立平衡记分卡进行业绩评价[J].财经论从,2001(5).

[3]徐维祥、张全寿:从定性到定量信息系统项目评价方法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 (3).

[4] 郭振民 ,胡学龙 ,姜会亮. 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性评估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 现代电子技术 ,2003 ,9:9.

[5] 罗捷 ,刘颖 ,文华英. 计算机网络风险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02 ,3:35.

[6] 肖龙等. 信息系统风险的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4 ,36(5) :98.

[7] 方勇 ,刘嘉勇. 信息系统安全导论[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8] 戴宗坤 ,罗万伯. 信息系统安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目录

摘要--------------------------------------------------------------------1 引言--------------------------------------------------------------------1 1.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介绍--------------------------------------------1 2指标体系建立中存在的问题----------------------------------------------2 3.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3 4建立指标体系框架------------------------------------------------------6 5 结束语----------------------------------------------------------------8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DAQI NG PETRO LE UM I NSTIT UTE 第28卷 第3期 2004年6月V ol.28 N o.3 Jun. 2004 收稿日期:2004-03-09;审稿人:赵俊平;编辑:王文礼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G 01-25) 作者简介:邵 强(1963-),男,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评价、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邵 强1,李友俊1,田庆旺2 (1.大庆石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 2.大庆石油管理局人才劳动力交流中心,黑龙江大庆  163453) 摘 要:针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用数理方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的数学表达式,同时,根据指标重要程度是否相同分别建立了指标体系构建模型,并给出了指标体系构建的程序. 关 键 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方法;程序 中图分类号:F091.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891(2004)03-0074-03 多指标综合评价作为全面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1994~2002年我国中文期刊发表的有关综合评价方面的学术论文达2770多篇,其研究范围涉及到了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技术中,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关键问题之一.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评价的前提.目前,我国政府机构和专家学者们提出了涉及社会、经济乃至军事的上百种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缺乏严格的优选方法和程序,往往就同一评价对象给出了多种相差甚远的指标体系,因此,迫切需要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进行研究.笔者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出发,提出指标体系构建的数理方法,并给出指标体系建立的程序. 1 评价要素集与指标集的关系 综合评价某一事物所涉及的各相关要素构成评价要素集.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用以评价该事物的一系列指标构成评价指标集.评价指标集是评价要素集的一个映射.一个评价要素集存在多个映射指标集.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在多个映射指标集中寻优.评价要素集和评价指标集之间存在4种映射关系,见图1.图1(a )是一对一关系,即一个评价指标只反映一个评价要素;图1(b )是多对一关系,即一个评价指标反映多个评价要素;图1(c )是一对多关系,即有多个指标共同反映同一个评价要素;图1(d )是多对多关系,即同时存在图1(b )和图1(c )的2种情况. 在4种映射关系中,一对一的关系最简单,也最理想,但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在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映射关系中,指标间不存在重叠或交叉;在一对多或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中,指标间存在重叠和交叉. 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关于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目前有2种典型的表述:一是全面、不重叠(或交叉、或冗余)和指标易于取得;二是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1-3].比较而言,第1种要比第2种更加明确.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首先应根据评价目的反映有关评价对象的各方面状况,如果指标体系不全面,就无法对评价对象做出整体判断;其次,指标间不能重叠过多,过多的重叠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即使对重叠进行适当的修正[4],也会增加计算的难度和工作量;最后,计算指标所需要的数据应是容易采集的,指标容易计算或估计,否则指标体系就无法应用.因此,建立指标体系应遵循评价指标尽可能全面、不重叠和易于取得的原则. ? 47?

论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梁双超

论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考号:090411298255 姓名:梁双超 [内容提要]: 系统的指标不仅仅是系统的构成、功能和性能定性及定量的反映,也是系统设计思想及设计师对系统的理解程度的反映,并能够为系统的考核、验收和维保提供依据。本文指出了建立指标体系的意义及建立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某个信息系统的分析,给出了功能、组成和验收阶段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指标体系,并对该体系的三个剖面视图进行了解析,最后给出了指标体系的具体描述框架示例。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快促进信息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以促进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正文 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中,系统的方案选择常常是多种互相矛盾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最后的设计应在众多因素中取得合理的折中;而这种折中又必须建立对使用方需求的深刻认识和合理把握之上。因此,集成方应与使用方一起深入讨论,在弄清楚实际需求和系统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权衡以决定系统构成,并从实际对象、实际方式及技术水平出发对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实际技术与使用要求进行充分论证,论证的结果之一就表现为系统的指标体系,这种指标体系既能够体现系统的组成构架、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也能够体现设计思想和设计师系统对系统的理解和定位,是折中之后对系统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描述,也是系统考核、验收和维保的依据。 一、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介绍 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是一个正在发展的领域.有关它在信息系统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则更有待人们的努力。这里所谓的企业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是指对信息系统所进行的一种全方位的考核或者判断.它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它的评价包含了多个独立指标。二是这些指标分别体现着信息系统的不同方面,通常具有不同的量纲。三是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作出一个整体性的判断,并用一个总评价值来反映信息系统的一般水平。 一般来说。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这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前提。第二方面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具体数值,即指标评价值。第三方面各评价值的综合,包括综合算法和权重的确定、总评价值的计算等。 二、指标体系建立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即由集成在行业平台上的、执行特定专业任务的电子设备所构成的信息系统)由于其组成和功能等方面的复杂性,一般被分解为一定数量的子系统(由一台或多台主设备以及连接的若干台外围设备组成的、实现某一种特定的电器或机械功能的设备群);在描述系统的指标时,则通常按各子系统为基本单位,以各子系统的指标描述来代替对系统指标的描述。这种做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描述系统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

评价指标体系特点

评价指标体系特点

评价指标体系 目录 展开 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国家高新区的新要求,建立新的发展导向,引导国家高新区 肩负起新的责任和使命,体现国家目标要求和政策导向的目标需要,日前,科技部在已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 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环境测度指标两大部分组成。 与以往不同,本次制定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国家高新区作为国家的政策工具,评价指标体系应定位于“政策评价”,从“四位

一体”和“五个转变”出发建立指标体系;从支撑性、投入性、和产出性等不同角度选取指标,尽可能使同一层次各指标具有独立性;用效率等比值型指标,不用总量等规模型指标,消除总量或规模等政策覆盖面的差异性影响;尽可能用可统计的量化指标,适当选择定性指标;按少、简、易操作的原则选择指标。 新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突出重点,引导方向 通过人才、专利、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下科技企业等以及资本、技术、土地、资源等各种效率指标,重点强调“自主创新、创业环境、内生增长、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引导高新区的发展方向。 考虑差异,分类指导 充分考虑各高新区的土地面积、发展基础、支撑环境等差异,用“人均”、“地均”等指标,并引入“区域测度指标”,体现分类指导的思想,消除客观条件不平衡的影响,使评价结果和排序科学、公平、合理。 定量为主,定性为辅 在44个评价指标中,定量指标共39个,定性指标只有5个。 动态监测,国际接轨 评价指标尽量能与国际通用指标对照,便于与国际接轨,并借鉴《OECD 科学技术和工业记分牌》,建立高新区评价记分牌,通过长期观察和分析大样本的统计指标,既能不断筛选出更科学的评价指标,完善高新区统计和评价指标,也能实现对每个高新区发展状况的动态监测。 自国家高新区建立以来,由科技部火炬中心先后于1993年、1999年和2004年三次制定和修改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时期高新区的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往的国家高

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

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评价 [摘要]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对于企业的日常运营和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短期决定企业运营合理与否,在长期决定着企业的宏观战略评价的准确性。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不仅关系着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也关系着企业的健康运行。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剖析其存在的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最后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做出评价。 [关键词]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评价指标 1 背景介绍 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和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对企业和员工十分重要。企业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与企业的服务或者产品产出比之间的对比关系,若人力资源投入较少却撬动了较多的企业服务或者产品产出,则企业经济效益较好;反之,较差。对这种人力资源投入与企业的服务或者产品产出衡量的系统指标就叫做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是一个相对数,是指用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来衡量企业经营效率的优劣。 2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要求指标合理并且客观,设立该指标时需要考虑如下内容: 第一,指标本身的合理性和指标对企业现状的适用性;第二,指标衡量兼顾动态性和静态性内容;第三,指标体系有理论基础并经过实证验证。 22 全面性原则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全面性要求指标系统涵盖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设定该指标时应该符合以下内容:第一,指标涵盖企业的量化内容和非量化内容,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如环境变化、政策变化等非量化因素进行量化处理;第二,兼顾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财务指标是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部分,非财务指标是辅助部分,两者互相补充才能对企业做出全面的评价。 23 可行性原则 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可行性要求企业设置的评价指标能够实现,即能够在企业中得到实施和落实。指标的全面性和科学性需要建立在可行性之上,如果非财务指标无法量化,那么就不能在企业得到运用和落实,所以无法纳入到企业

预测_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现状述评

收稿日期:2004209230 文章编号:100424337(2005)0320265203 中图分类号:R 194 文献标识码:A ?综 述? 预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现状述评 游 海 燕 (第三军医大学卫勤教研室 重庆400038) 指标体系(Indicato r System ,IS )的建立是进行预测或评价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将抽象的研究对象按照其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某一方面的标识分解成为具有行为化、可操作化的结构,并对指标体系中每一构成元素(即指标)赋予相应权重的过程[1],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的继续深化和发展。而建立指标体系作为系统预测、评价研究的基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软科学(特别是管理科学)研究人员的关注。为了使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特性,尽可能地做到科学、合理,且符合客观实际,人们引入了一些必要的辅助手段和方法来帮助建立指标体系,但是由于对研究对象的管理需求、价值观和判断标准不完全相同,使建立指标体系研究各具特色。 1 指标体系概述111 指标体系含义 预测或评价研究的对象往往是一个具有多因素、多层次、多侧面的有机整体,其各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研究对象的这种特征,就需要利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按照一定层次和原则构成某种结构[2] 。此外,一个指标体系也并不是若干单个指标的简单组合,而是有机的系统,它不仅可以比单个指标反映的问题更多更全面,而且可以深人地分析说明对研究对象影响的重要程度。因此,指标体系不仅具有一定的构成要素(即指标)以及相应的结构层次,还具有反映指标间关系的量或指标对研究对象影响重要程度的量(即权重)。因此,科学的指标体系概念不仅包含构成元素(单个指标E )、层次结构(S ),更重要的还有指标的权重(W )。基于上述分析,将指标体系概念做如下描述:指标体系是由E 、S 、W 三元数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即:Z =f (E ,S ,W )。 式中,Z 表示指标体系;W 表示单个指标的集合,即指标系统的构成要素,反映指标体系的所有构成元素;S 表示按照一定层次和原则构成的结构,反映指标间的所属及相互关系; W 表示指标的权重集合,反映单一指标对整个研究对象影响 重要程度的量化;f 表示E 、S 、W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 112 指标体系分类 对于各种不同的预测或评价研究对象,都需要许许多多 的指标来进行反映。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这些指标[3]。例如,按研究目的不同[1],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两大类。其中,基本指标体系是描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从内容来看,该指标体系包含了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科技指标三大子体系,且整个指标体系按照“总体系——子体系——类体系——具体指标”分层,形成一个庞大的指标分类系统,其粗细程度视研究需要而确定。专题指标体系是为了全面深人研究某一专题而设置的指标体系,由一组从不同侧面说明同一主题的指标构成。其内容取决于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性质特征,具有专门化的特点。例如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小康指标体系、反映教育质量好坏的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为了评价经济效益而制定的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为了监测金融活动和预报金融风险而设置的金融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为了评价科技成果价值而制定的指标体系等等。按指标体系功能的不同,有描述、解释、评价、监测、预测等功能的分类,一般指标体系都能做到描述和评价的功能;要做到监测功能就需从指标体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难度较大些;预测功能是指根据目前情况对今后长期目标进行预测,如小康社会、现代化目标等。根据指标反映现象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根据指标反映现象的性质不同,可分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根据指标本身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正指标、逆指标、适度指标等等。在一个指标体系中,往往是几类不同形式的指标的交叉组合。研究人员必须在明确和全面了解研究对象以后,才能基本确定指标体系的组合形式,这就给指标体系的建立带来了诸多不便。 2 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现状 目前已有的关于指标体系理论问题的研究基本上侧重在指标体系筛选、指标优化、指标权重的确立等方面,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 基于系统科学应用与研究的深入,为建立指标体系提供 基础理论 建立指标体系的常规方法是根据研究问题的实质,自行设计一套指标体系,再由专家进行综合判断。在指标体系建立研究的早期,指标的设计者往往片面地追求指标体系的全面 ? 562?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5年第18卷第3期

智慧医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标

智慧医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标

重磅!《国家智慧医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来了 2016-08-21 HC3i 中国数字医疗网 HC3i 中国首家专注于医疗信息化、互联网医疗和移动医疗的专业网络平台。 随着卫生信息 化的发展,国内已基本建立 HIS 、PACS 、LIS 、EMR 、EHR 以 及医院信息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远程医疗平台等各种信息系统, 卫生行业 正在进入全新的信息化大发展时代。 同时,根据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印发的 《关 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精神,要求“在 2020 年建成一批绿色和 谐、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 ”,而智慧医疗正是智慧城市的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 分。 智慧医疗可以有效实现医疗流程规范化, 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 本研究 项目组受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划信息司委托, 采用德尔菲法建立一套科 学的国家智慧医疗评价指标体系, 用于综合评价医院的智慧应用与管理水平, 指 导和促进医疗机构的智慧应用与建设。 通过对两轮专家咨询结果的分析, 确定了 国家智慧医疗评估体系的 3 个一级指标、 16 个二级指标和 144 个三级指标 及 其权重系数(见下表)。其中能力、应用和成效 3 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 0.13 、 0.75 和 0.12 。说明该指标体系着眼于具体应用,重点考核智慧医疗的实际应 用水平。 一、国家智慧医疗评估体系及其权重系数 二级指标 A1 基础 设施( 0.764 ) 0.0049 三级指标 组合权 重 A1.1 自 0.0065 助 服务设备 A1.3 家庭监测设备管理 0.0032 一级指标 A 能力( 0.13 ) A1.2 导航设备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使指标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各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它们不但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态,而且还要反映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子系统由一组指标构成,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层次性,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评价体系。 (2)典型性原则。务必确保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尽可能准确反映出特定区域——高西沟的环境、经济、社会变化的综合特征,即使在减少指标数量的情况下,也要便于数据计算和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另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权重在各指标问的分配及评价标准的划分都应该与高西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 (3)动态性原则。生态一经济一社会效益的互动发展需要通过一定时间尺度的指标才能反映出来。因此,指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动态的变西北典型区生态脱贫途径研究化特点,应该收集若干年度的变化数值。 (4)简明科学性原则。各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以科学性为原则,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高西沟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状况,能客观全面反映出各指标之间的真实关系。各评价指标应该具有典型代表性,不能过多过细,使指标过于繁琐,相互重叠,指标又不能过少过简,避免指标信息遗漏,出现错误、不真实现象,并且数据易获且计算方法简明易懂。 (5)可比、可操作、可量化原则。指标选择上,特别注意在总体范围内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区域政策制定和科学管理服务的,指标选取的计算量度和计算方法必须一致统一,各指标尽量简单明了、微观性强、便于收集,各指标应该要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而且,选择指标时也要考虑能否进行定量处理,以便于进行数学计算和分析。 (6)综合性原则。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的互动“双赢”是生态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综合评价的重点。在相应的评价层次上,全面考虑影响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诸多因素,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综合评价方法[精品文档]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综合评价方法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区域性原则 衡量一个研究对象的运行情况,要从特定的区域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评价指标要具有针对性。 (2)动态性原则 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指标的选取不仅要能够静态的反映考核对象的发展现状,还要动态的考察其发展潜力。选取的指标要能够具有动态性,可以衡量同一指标在不同时段的变动情况,并且要求所选指标在较长的时间具有实际意义。 (3)可量化原则 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进行监测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作为支持。选取的指标应该具有可量化的特点,在保证指标有较高反映考核对象的前提下,能够直接查到或者通过计算间接得到指标数据,以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同时数据来源要具有权威性,这样能保证正确评估研究对象。(4)层次性原则 一级指标同时分别设立多个具体的子指标。在众多指标中,把联系密切的指标归为一类,构成指标群,形成不同的指标层,有利于全面清晰的反映研究对象。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取: 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用于定量评价多指标问题的多指标

综合评价法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SAS 、SPSS 等统计软件的使用更加提高综合评价法的实用性。目前用于分析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因子分析法以等多种方法,不同方法的评价结果都是依据指数或分值对参评对象的综合状况进行排序评价。 在综合评价过程中,指标权重的确定十分重要。对指标赋值主要有主观赋值和客观赋值,也有将主观、客观赋值法结合起来的。对于指标数量比较大时,采用传统的主观赋值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则难以全面把握众多指标,依赖主观判断会增大或降低一些指标的重要程度,导致实证的结果难以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客观赋值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熵值法等,权重的确定是根据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或者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法需要根据所构建指标体系的特点以及实证的目的来确定。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取要依据研究对象的特点而定,采用客观赋权法的主成分分析能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且提取主成分也能减少工作量。以下对常用的层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两种综合评价方法做简单介绍。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记AHP ,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 等人提出的一种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广泛应用于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以及科学管理领域的问题。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构造层次分析结构,排列组合得出优劣次序来为决策者提供依据。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反映系统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次是构造判断矩阵,将各层因素进行两两比较,对于各 1.0<= RI CI CR

评价指标体系

(二) 河南省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公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系统目的为依据。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在对系统进行选择或设计的时候,不但要考虑技术——经济这一技术方面的准则,而且要同时考虑环境——社会这一非技术方面的准则,要综合考虑经济、技术、社会、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的因素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使系统有较好的整体性,更好的适应环境,更好的实现系统的目的。 基于以上目的,特提出了设计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发展原则,在指标体系中,必须将交通运输能力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放在首位。 (2)综合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能反映公路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相协调的关系。 (3)现实性原则,每项指标应该含义明确,简便易算,并建立在已有的统计指标、调查资料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能有现成的或能收集到的适当的代表值。 (4)可比性原则,从时空观点上看,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应具有统一的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和统一的量纲。 (5)指导性原则,建立指标体系时,要考虑到指标与实际的“对接”,以指导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和改进。 (6)可行性原则,指标不宜过多、过细,否则非常复杂,给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汇总带来很大困难,使评价难于进行。 综上所述,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对现有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容性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从而为公路交通运输系统今后的发展和调整做出指导。 1、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内涵分析 公路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系统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有科技水平、交通资源投入、经营管理状况等;外部因素主要有国家及地方的政策和投资、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城市建设以及人口分布等。为此,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应该是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的相互结合。定性分析主要考虑评价指标的完备性、针对性、稳定性、独立性等因素,主观确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综合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综合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综合评价方法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时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区域性原则 衡量一个研究对象的运行情况,要从特定的区域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评价指标要具有针对性。 (2)动态性原则 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指标的选取不仅要能够静态的反映考核对象的发展现状,还要动态的考察其发展潜力。选取的指标要能够具有动态性,可以衡量同一指标在不同时段的变动情况,并且要求所选指标在较长的时间具有实际意义。 (3)可量化原则 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进行监测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作为支持。选取的指标应该具有可量化的特点,在保证指标有较高反映考核对象的前提下,能够直接查到或者通过计算间接得到指标数据,以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同时数据来源要具有权威性,这样能保证正确评估研究对象。 (4)层次性原则 一级指标同时分别设立多个具体的子指标。在众多指标中,把联系密切的指标归为一类,构成指标群,形成不同的指标层,有利于全面清晰的反映研究对象。综合评价方法的选取: 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和普遍应用,用于定量评价多指标问题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被广泛应用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SAS、SPSS等统计软件的使用更加提高综合评价法的实用性。目前用于分析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

各因素对上层某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于专家确定重要性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要对构建的判别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即使得 。若检验通过,则按照总排序权量表示的结果进行权重赋值。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能够通过“降维”作用把k X X X X ??、、、321等众多指标综合成比较重要的几个指标,消除指标间的相关 性。评价的基本思想就是将多个指标信息综合成一个综合指标值进行评价,但并不是指标的简单组合,而是将目标对象的不同侧面,层次以及不同量纲的统计指标转换为相对评价值。当指标体系涉及大量指标时,若只选用研究对象的个别指标,尽管方便但却损失了其他信息;若对研究对象的每一个指标都做出评价,这些评价结果也只是独立的,且各指标间做出的评价有一定的信息重叠。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按照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等于85%来提取k 个主成分(k

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第七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原则 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必须要有一套明确的量化指标,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核心部分,是关系到评价结果可信度的关键因素。构建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层次性、区域性、动态性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立的指标必须是能够通过观察、测试、评议等方式得出明确结论的定性或定量指标,结合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和定性调查研究,指标体系较为客观和真实地反映所研究系统发展演化的状态,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衡量,都应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统筹兼顾,指标体系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做出正确的评价,因此,必须以科学态度选取指标,把握科学发展规律,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便真实有效作出评价。 二、系统性原则 资源环境系统是现代资源环境观最核心的观点。“系统性”要求国土规划中坚持全局意识、整体观念,把资源环境看成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来对待,指标体系要综合地反映区域资源环境系统中各子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强度和方向等各方面的内容,是一个受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系统的量。因此,必须把资源环境视为一个系统问题,并基于多因素来进行综合评估。 三、综合性原则

任何整体都是由一些要素为特定目的综合而成,国土规划作为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工作,是由资源、环境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这些要素多种结构联系、领域交叉、跨学科综合,仅仅根据某一单要素进行分析判断,很可能做出不正确甚至错误的判断,国土规划应综合平衡各要素,要考虑周全、统筹兼顾,通过多参数、多标准、多尺度分析、衡量,从整体的联系出发,注重多因素的综合性分析,求得一个最佳的综合效果。 四、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是指指标体系自身的多重性。由于国土规划内容涵盖的多层次性,指标体系也是由多层次结构组成,反映出各层次的特征。同时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多层次、多因素综合影响和作用的结果,评价体系也应具有层次性,能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反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实际情况。一是指标体系应选择一些指标从整体层次上把握评价目标的协调程序,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二是在指标设臵上按照指标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尽可能体现层次分明,通过一定的梯度,能准确反映指标间的支配关系,充分落实分层次评价原则,这样既能消除指标间的相容性又能保证指标体系的全面性、科学性。 五、区域性原则 任何区域系统的系统结构都是一致的,构建的指标体系应在不同区域间具有相同的结构。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在不同空间、时间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地域性很明显,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使指标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各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它们不但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态,而且还要反映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子系统由一组指标构成,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层次性,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评价体系。 (2)典型性原则。务必确保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尽可能准确反映出特定区域——高西沟的环境、经济、社会变化的综合特征,即使在减少指标数量的情况下,也要便于数据计算和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另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权重在各指标问的分配及评价标准的划分都应该与高西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 (3)动态性原则。生态一经济一社会效益的互动发展需要通过一定时间尺度的指标才能反映出来。因此,指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动态的变西北典型区生态脱贫途径研究化特点,应该收集若干年度的变化数值。 (4)简明科学性原则。各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以科学性为原则,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高西沟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状况,能客观全面反映出各指标之间的真实关系。各评价指标应该具有典型代表性,不能过多过细,使指标过于繁琐,相互重叠,指标又不能过少过简,避免指标信息遗漏,出现错误、不真实现象,并且数据易获且计算方法简明易懂。 (5)可比、可操作、可量化原则。指标选择上,特别注意在总体范围内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区域政策制定和科学管理服务的,指标选取的计算量度和计算方法必须一致统一,各指标尽量简单明了、微观性强、便于收集,各指标应该要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而且,选择指标时也要考虑能否进行定量处理,以便于进行数学计算和分析。 (6)综合性原则。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的互动“双赢”是生态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综合评价的重点。在相应的评价层次上,全面考虑影响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诸多因素,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模板

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探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评价量表 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评价是重要环节,也是难点。传统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主要观念是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着眼点也理所当然地主要关注作为教学客体的物理知识,而很少关注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发展。这种将认知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导致物理课堂教学的刻板化,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愿也不想多花时间去考虑学生的人格、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而的发展。显然,这种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将严重阻碍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那么,“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1、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是人们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以新课程评价观为指导,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下列一些原则。 发展性原则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评价”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因此,构建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应首先坚持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具有注重教学过程、强调参与与互动、提倡主体多元、关注个体差异等特征、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发展,而不在于选择与判断对错。通过评价使教师充分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向新课程的要求靠拢,不断调控教学过程并使之优化以提高教学水平,帮助教师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坚持发展性原则,就是反对静态的、功利的课堂教学评价。反对通过评价单纯给教师评优评差或评分定级,反对用单一、刻板的标准去衡量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否则,就会束缚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调节、教育功能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导向性原则

指标体系建立

源师兄的意见 1.“指导教师情况”一栏中“研究方向”和“授课名称”是指余老师本人的研究方向和他教的课的名称。 2.立项依据应该先讲现状然后谈意义 3.其他基本没什么问题,不过你们应该抓紧时间把这申请表送到余老师处,让他提出更加具体化的实施步骤和意见 祝你们成功! 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丁朝蓬 一 课程编制是一袱期而复杂的过程,而课程评价在这一过程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程评价沟通了课程编制者与课程实施者,使课程系统与外部世界(社会、教学环境、教学人员、学生等)的信息交换得以不断进行,从而为课程的编制与完善提供支持。课程专家以儿童发展、社会需要和知识逻辑系统者为依据,以教育教学和课程理论为指导进行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目标的设计和课程内容的设计。设计成型的课程在学校中实施,作用于教育对象——学生,学生不断学习内化课程内容,身心获得发展。 从课宠计到课程在学校实施,始终伴随着课程评价。作为课程编制者,要关注各个阶段各种形式的评价,从中获得课程评价的信息,以便不断提高课程质量。下面将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评价标示在图中。(图略) 评价1是依据已设计出的课程目标来评价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看课程内容是否与课程目标相符合,课程内容能否达成课程目标。评价1一般在课程编制过程中进行,属于形成性评价,评价的主体多为课程编制者或课程编制者邀请的各界专家。 评价2是跳出已定的课程目标,完全依据客观的社会需要、儿童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科本身的要求评价课程内容。评价2也是在课程编制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主体也是课程编制者及各类专家。 评价3是根据预定的课程目标,比较学生的发展状况与课程目标,看学生学习了课程内容后是否的确能够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评价3是在课程实施了一段时间以后才进行的,多属终结性评价。评价主体一般为学校和教师。

论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论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考号:115009198579姓名:魏罗云 [内容提要]: 系统的指标不仅仅是系统的构成、功能和性能定性及定量的反映,也是系统设计思想及设计师对系统的理解程度的反映,并能够为系统的考核、验收和维保提供依据。本文指出了建立指标体系的意义及建立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某个信息系统的分析,给出了功能、组成和验收阶段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指标体系,并对该体系的三个剖面视图进行了解析,最后给出了指标体系的具体描述框架示例。 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快促进信息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以促进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正文 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中,系统的方案选择常常是多种互相矛盾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最后的设计应在众多因素中取得合理的折中;而这种折中又必须建立对使用方需求的深刻认识和合理把握之上。因此,集成方应与使用方一起深入讨论,在弄清楚实际需求和系统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权衡以决定系统构成,并从实际对象、实际方式及技术水平出发对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实际技术与使用要求进行充分论证,论证的结果之一就表现为系统的指标体系,这种指标体系既能够体现系统的组成构架、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也能够体现设计思想和设计师系统对系统的理解和定位,是折中之后对系统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描述,也是系统考核、验收和维保的依据。 1. 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介绍 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是一个正在发展的领域.有关它在信息系统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则更有待人们的努力。这里所谓的企业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是指对信息系统所进行的一种全方位的考核或者判断.它具备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它的评价包含了多个独立指标。二是这些指标分别体现着信息系统的不同方面,通常具有不同的量纲。三是综合评价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作出一个整体性的判断,并用一个总评价值来反映信息系统的一般水平。 一般来说。信息系统多指标综合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这是整个评价工作的前提。第二方面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确定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推进对接大城区发展战略 的现实需要,我们对绩效管理与考评指标体系作出了科学、系统和规范的设置。 1、科学设置指标,体现科学发展观。乡局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绩效管理与考评分为实绩考评和社会评价。实绩考评指标由重点工作、日常工作、创新工作、绩效问责四项构成。社会评价包括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 在实绩考核指标中,新的绩效目标设置突出体现科学发展观,把目标细分为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人民生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稳定、重点工作(包括上级规划的重点工作和自身规划的重点工作)、创新工作等方面。这样的考核目标框架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总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首先,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人民生活和安全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描述和体现;其次,下级目标是实现上级目标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目标的层层分解使得各单位和部门的工作思路更加明晰,重点更加明确。第三,在目标值或具体达成标准的制定上,贯彻目标管理的思想,通过上级制定框架、自我承诺细化、上级审核批准等程序确保目标制定的规范、科学与切合实际。这样使考核的范围进一步拓展,考核的内涵进一步丰富,考核的导向进一步明晰,把考核的侧重点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以此引导领导干部进一步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 2、合理分配权重,有效激励创新、创业。绩效管理与考评体系中,

实绩考评1500分,社会评价500分。在实绩考评中,重点工作500分,日常工作1000分,在此基础上,增设了创新工作加分和绩误问责扣分项,加分上不封顶,扣分下不设底,放开科学发展的跑道,激励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踏实创业。 3、实行差异管理,增强考核结果可比性。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各乡镇和县直单位发展的禀赋、工作基础也不尽相同,过分强调同一性、起步走,难以体现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不利于发挥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的干部政绩考核中,我们注重体现差别性,鼓励创造性,在具体指标上不搞一刀切,在达标进度上不搞齐步走,采取分类考核的办法。新的绩效管理考核方案,充分考虑不同单位、不同层次人员的工作特性,按照地域、职能等特点,把乡镇分为三类(平原7个、丘陵6个、山区6个),县直单位分为7类(党政综合部门14个、执法监督部门11个、经济管理部门14个,社会发展部门18个、社会团体及服务部门11个、企业与四大园区7个、垂直管理部门15个);把领导干部分成党政正职和其他副职领导干部,并设置了差异化的考评目标。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力争使每个单位尽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进行比较,使考核结果更科学合理;二是突出各单位的职能定位,促进各单位去规划好符合自身特点的战略目标;三是使领导干部职责更为明确,责任落实到人。这样,既能激励各地攻坚克难,创造特色,又有利于推进工作、取得实效.

企业财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财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0-10-27 18:36 张辉 近20年来,企业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重视,相 关经济学和管理学文献层出不穷,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它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财务能力作为企业能力的组成部分,取决并服务于企业能力;同时,财务能力又是培养和提升企业能力的基础。 一、财务能力的内涵 基于企业能力理论,朱开悉(2001)昀先提出了财务能力的概念,认为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与社会贡献能力等多方面, 是一个完整的能力体系;罗宏、陈燕(2003)认为,财务能力是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企业运行效率的体现;张星文(2003、2004)系统阐述了企业财务能力的内涵,认为企业财务能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及所积累的财务学识的有机组合体,是企业能力的财务综合体现。财务能力系统作为企业能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由各种与财务有关的能力所构成的一个企业能力子系统,财务能力取决并服务于企业能力,同时,财务能力又是培养和提升企业能力的基础;谢全胜(2005)认为财务能力是企业施加于财务可控资源的作用力,包括财务营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应变能力。 上述观点各有侧重,朱开悉在企业能力理论的背景下昀先界定了财务能力的概念,罗宏、陈燕强调的是财务能力的本质,张星文从系统论的角度较完整的描述了财务能力的内涵及系统特性,谢全胜则重点论述了财务能力的构成体系。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企业财务能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以及所积累的财务学识的有机组合体,主要由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三个要素构成。 二、财务能力的构成体系及各构成要素的关系 企业财务能力作为企业能力系统的子系统,是一种系统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财务管理能力、财务活动能力、财务表现能力三个方面,各要素又可细分为若干个子要素,这些子要素共同发挥作用,对企业财务能力产生影响。 财务活动能力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的学识,主要包括资金筹措能力和资金运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财务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的学识,主要包括财务决策能力、财务控制能力、财务协调规范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重点体现为财务控制的有效性;财务表现能力是通过相关的财务指标所表现出来的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由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