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二语数外三科联赛语文专题训练题

初二语数外三科联赛语文专题训练题

初二语数外三科联赛语文专题训练题
初二语数外三科联赛语文专题训练题

初二语数外三科联赛语文专题训练题

记叙文专题训练:

(一)说荷(赵文美)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心灵的震撼。这个夏天,天大旱,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着大地。渐

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地迎接着更严酷的考验的到来。

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蓄得一池清洌洌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虐肆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生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惟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傲立,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万应的王者风仪。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伴相随。

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

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惟见冰天雪地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在风霜雪雨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作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物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佯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思想灵魂

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妖”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娉婷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1.文章开头一段,从写法和内容两方面看有什么特点?省略号表达了怎样的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通过描写荷与风雨霜雪搏斗的场面,表现其高贵、圣洁和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请写出荷与风雨霜雪搏斗时的情态风貌。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说“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荷不回答,这暗示了什么?

这里“宠辱皆忘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篇散文,以荷喻人,主要赞美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坚守高风亮节淡泊名利地位的人,批判丧失精神家园追名逐利的现象。

B. 文章联想丰富独特,由眼前的荷联想到“地层深处”、“风霜雪雨”中的荷,将荷的“生命真谛”演绎到了极致,突出了荷的高洁品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C. 文章引用古诗词名句,让我们睹诗知人,在他们“华美、隽永的诗章中”体味诗人赞荷、咏荷的情趣,景仰他们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淡泊的品格。

D ?文章从荷的外貌特征到内在精神,从荷生存的恶劣环境到荷的独特品质,都运用拟人手法使之人格化,赋予荷以人的思想感情,使荷的形象更生动有力,使荷的精神品质更鲜明突出,增强了感染力。

E.文章语言优美畅达,富有诗一般的节奏感。四言短句,铿锵有力;长句意蕴丰富,韵味悠长。长短句交错使用,揭示了深刻的哲理,极具说服力。

(二)空灵譬如一片草原。在你看来,居然便是在大地这张纸上涂抹的那一幅画,任你的想像空旷而辽远;譬如一方天空。没有灿烂的云霞去装点,甚至怀抱中也没有几只鸟在嬉戏,像淘洗过一般,就那么固守一片纯净;譬如一湾海域。没有风亦没有浪,只是用湛蓝的眼睛装下一片天,让原来的蔚蓝变成一种饱和。于是,这种处子般的平静足可以让你想到天荒地

老也不致破灭……

不妨说,这种景观便是一种空灵。这样,我们知道了空灵便是一种宁静一种和谐一种无穷,而且空灵于我们不是虚幻,它美丽得无处不在。

空灵于人,是心灵上一种短暂的休息和调试。譬如友谊,我们原来是很深地爱和关怀着一个人,我们甚至可以产很深地介入,报把朋友封存在心里,保持一种距离。平淡的时候纵使浅浅地想起,于自己是开掘了一种财富,于朋友便是一种更深的铬记。无疑地,这应该是一种于遥远的时空聆听最近的心跳的方式。

譬如荣誉。其实,我们已经获得过的那些成功,以及因为那些成功带给予我们命运的种种改变,我们可以平淡些看。如果一个人创造过后便问心无愧地去接受回报,那他充其量只能算是活得不亏的人。活着不是一种交换,我们如果不太奢望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着自己命运的改变,我们会很轻松地呼吸,很随意地去工作。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公平地去看自己的得失。想想看,一个早已为自己的心灵准备了一片很大的可以包容不公的天地的人,他还抱怨什么?或者说一个内心留着那

么多的空灵可以化解忧伤的人,还会惧怕什么?

譬如不幸。对于一个不幸的人,他尤其需要的是旷达。如果说面对一无所有尚能坦然自若,不幸对这个人来说便函没有任何损伤了。空灵的时候便是一种旷达。不幸的人实在可以让自己的心灵世界空灵一些,像那些道僧,一无所有却心纳天下。有这种心境的人活着自是比那种整日为命运嘘吧的懦夫要强多了。

譬如整个的人生,倘使你心的领空固守一份空灵,你便会像看待一幅自然景观一般去看待世界,投入人生的心情就会像一只鸟投入天空的心情。因为心是空灵的,于是向往一份博大,向往一份无穷,那飞翔的翅膀就会舒展得分外果敢而有力。

空灵于人,终究是人体味生命或与生命抗衡时感情上的一种理智选择,是一种心态上的崇尚美好和保留美好啊!1.请结合全文,

说说自然景观的“空灵”内容上有着怎样的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很轻松地呼吸,很随意地去工作” ,指的是怎样的一种“空灵”的状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投入人生的心情就会像一只鸟投入天空的心情”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对空灵的描写,作用在于说明空灵是每个人都可以领略到的自然景象和人生意义,它美丽得无处不在。

B. 在作者看来,心灵的空灵是一种精神状态,具有这样的精神状态,可以直面不幸,摆脱忧伤,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C. 本文内容丰富,行文思路开阔,作者从多个角度着眼,旁征博引,纵论古今,但始终以“空灵”为中心。

D ?本文结尾一段,不仅是对全文的收束和总结,而且阐明了空灵蕴涵的哲理。

E.本文语言优美、深刻、富于抒情性,不少段落用“譬如”领起,读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三)沉默的品质(节选)高勇我已经无数次地对自己说过:当别人沉默的时候,千万不要惊动他们,就让他们安静地呆在一个

无所谓时间和空间的地方沉默下去吧。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沉默下去的。

沉默意味着获得了一种不可多得的品质,珍贵的品质,像清洁的黑夜一样具有非凡的渗透力。但是,谁能够赋予我们这样的品质呢?

我们已经被所谓的事业其实就是某种欲望所裹挟,我们已经被很多想法其实就是被众多聒噪的声音所围困,我

们甚至已经无法在自己曾经选择好的空地上沉默着坐上一会儿了。

“冷兵器的光芒坚毅而韧性/沉默的战士不可摧毁” 。我相信沉默者的力量,因为我所看到的分明是钢青色大理石基座上一块原

始的石头,一块无法不引起众人注视的石头。它会让所有忙忙碌碌的人们感到不安。是的,沉默有时真的是一种逼人的压力。

比如村庄是沉默的,但白描一群在土地上沉默着的人对我来说仍旧是一件不太轻松的事情。这些天,我总在想着怎样才

能找到一条进入沉默世界的捷径,但终不能。当我把一个老人特意给我煮的一壶黑茶喝完后,老人才爽快地说出一句话:孩子,苦着

呢。然后仍然是沉默,我接受了这沉默。一个世界就在你的周围,你只有自己去慢慢品味。

夜黑下去了,黑得完整而彻底。这是土地上的夜,我想我能够理解这沉默的夜,并在理解中防范一些无知的亢奋。我猛然发现在一

个朋友面前,我幼稚得可笑。他是我的同龄人,可已经老熟得成了一个真正的中年人。在所有的久别重逢的日子里,总是我一个人在

说话,甚至在黑夜里,他也没有搁下手中的生活。这时候,我才感觉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肤浅。从我离开村庄到现在,他已经在土

地上春播秋收十年,他收获的粮食要喂活五口之家还要加上几只牲畜,而我呢?

显然,他们是能够让我聪明的一群,虽然他们大都不是伶牙俐齿,甚至有时候他们斗大的字不识十升,但是他们能够让我获得真的

智慧。他们并非一无所有,他们并非是在活命的途中苟延,他们并非是一群浅薄的人。只是因为会掩饰自己,他们虚心得仿佛一地黄

土。

可是有多少人愿意背对诱惑和土地一起沉默呢?已经绅士起来的人们怎么能躬下身子和虫蚁一样活着的人为伍呢?我又想起了自己

的父亲,多少年了我一直在说又永远都无法说清楚的人。他是沉默的,我的任何解释最终都无法解释他,而任何猜测也只能是猜

测。他是如此地难以进入,但他无疑又是真实的。即使他的一生充满失败,但他用石头垒成的梯田和栽起的成百的树木还是如此地接近

于宣言。

我曾经跟随父亲进入过他的领地。而且父亲也没必要说什么,这时不需要他的什么声音,我只想听听那洋镐撞击石头的响动是怎

样把我淹没。

但喧嚣又在发动另一波的冲击了。回到城市里,你无法抗拒声音,无法坚持什么。你只能痛苦地在声音的旋涡中周旋。

坦率地说,面对无所不在的诱惑,我随时都有陷入它们的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势单力薄。这当然是我的耻辱。当我远离了沉默的

土地又在有限地排斥着城市的时候,事实上我并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想起一些土地上的歌子,在城市里,它们的曲调被重新修正,变得

柔软而暧昧,可事实上,这本应该是一些充满黄连味凄凄惨惨的歌子。由于歌声,土地显得更加沉默。

“沉默是一种诱惑/我不能容忍自己和它擦肩而过” 。

1.文中提及“朋友”和“父亲”的作用是什么?2.文章第一段结尾,作者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沉默下去的。”为什么?请分条陈述

3.文章标题是“沉默的品质” ,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语言阐释这种沉默的品质的具体内涵。

4.下面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作者从农村到城市,站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思索现代社会人生存的方式和意义,并以“沉默的品质”这一形象的说法提倡一种朴实的人生态度。

B. 文章将沉默的品质和“一地黄土”联系起来,有很深刻的寓意:土地是沉默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们是沉默的,但他们都有各自的价值,这让作者满怀敬意。而作品里多次出现的村落、农人的形象,也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地排斥和拒绝。

C. 文章中引用了两句诗,第一句形象解释了沉默的力量;第二句位于结尾处,强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沉默的品质地追求,语调铿锵,态度鲜明。诗句的引用,使文章更具文采和哲理性。

D ?文章感情充沛,充满沉重的自省精神;意象丰富而集中,黄土、村落、农人,作者的视线在时而沉默时而因悲戚的歌子而喧闹着的土地上扫过,寻找自己心灵的真正的归属地。

E.本文最大的语言特色是形象性,形象背后充满着暗示性。一个质朴的“老人”,俨然一个智者,一句“苦着呢”在让“我” 独自品味的同时也该让所有读者的心灵静默。

(四)铜梦?流变二块废弃的铜片,在漂流人间数千年后,又被投掷在高温的熔炉里重新提炼,洗浴身上所有的杂质。

他重新融入精纯的铜浆之中,和所有的同伴化为新的整体。

他曾蕴在铜山中和其它元素结缡为幻美的结晶,曾经被熔铸为远古时代的巨鼎,曾经是皇帝花苑中伫立台阁上的铜鸟,曾经被压缩为打印上年号与币值的制钱,曾经被僧人牢牢钉死在山门上成为衔住门环的狮头环扣,他又化身为扰人的滴漏,夜夜震动易碎的诗人心房。那些记忆渗透在他的梦中,而沸腾的锅炉正将一切的意识都煮成氤氩的蒸汽。

当他清醒过来,已经成为一具魁梧塑像的颜面,迎着晨曦,他感受到清凉的南风。眼前是一座城市,一层层的楼房乱中有序的铺展成巨大的扇形视野。到了正午,他被娇纵的阳光晒得烫热,焕发出强烈耀目的金属色泽,车辆们都得绕着他台座周围的圆环缓缓通行。

塑像傲视的立姿成为市景的一部分,他不再是一群铜分子的凝聚体了。即使过去的历史已经模糊得无法辨识,他却毫不在意。

他开始相信自己是塑像人物的化身,他甚至顿悟到什么是寂寞。对于铜本身而言,寂寞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情绪,他也曾经蛰伏在看不见光的矿脉深处,地球自转了几十亿年也不曾让他如今一般触发寂寞的念头。接着,他慢慢相信自己拥有心灵,意识到自己正在无声的意识着这个世界。从行人的眼光中,他看出了塑像人物和人民之间那种既熟悉又疏离的情感,他从人类眼光的变化体悟出崇高与敬畏之间的不同。崇高是一种无法用言辞超越、更谈不上有任何可能被具体描述的心灵震撼;而敬畏,仅仅是一种避凶趋吉的礼仪。

他也意识到这座铜像似乎也寄藏了人类的梦,而且是许许多多哭嚎失声的梦。他遁入塑像尊者的生命史里,体会这种身着戎装,僵直的站立在市区中央的困惑。

塑像人物生前最骄傲的手势完全呈显在台座上方,塑像的脸庞上也镂刻出一连串战争遗留下的凿痕。塑像人物本身的残梦也入侵了清醒的铜材。

颜面上的铜,也开始目睹那个人过去的荣光,每当他举起右拳向忠诚的子民们宣告祖国人民的使命时,无数人群如痴如狂的被那种神妙的手势导引……

颜面上的铜,早已失去了光泽。他最后学到的感情是自怜。灵巧的鸽子在塑像的肩授和军帽上漫无节制的排泄。随着塑像的陈旧,路人不再有崇高的震撼,不再有敬畏的眼神,他们以鄙夷取代了礼赞;最后路人连鄙夷的心情都没有,他们回报塑像的是无表情的冷漠。

在这座城市有史以来首度被侵略者攻陷的时候,铜像的眼睛流出了金属结晶构成的眼泪:他仍然屹立着,直到这座城市光复后,才被自己的同胞推倒,送进陈旧老迈的炼铜厂。

从每个城市送来的、一式一样的铜像如同巨大的弃尸,无理的横陈肢体,彼此压挤,等待着分解,以及毁灭。颜面上的铜块再度被解放了,但是马上又被模铸成形,这次他被分割成几百发尖锐闪亮的子弹。当他们以高速呼啸着破空的穿入人体,一切多余的梦境都在血光中归于寂灭。

(本文作者是台湾作家林煜德,《流变》是《铜梦》中的一个章节)

1 ?根据本文内容,请分点概括叙述“铜”的“流变”历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塑像”从铸造到毁灭的过程,试分析其中蕴涵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结尾具有可多向解读的广阔空间:若从积极的方面评价,这个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其缺点是

?若从消极的方面评价, 什么?(以上两问选做一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思想深邃,行文思路大开大阖,借写铜的“流变”,以冷峻犀利的目光透视从远古到当代的人类文明史,以此表达

作者对历史的看法。

B ?本文作者构思巧妙,赋予本是一种金属的铜以丰富的人格内涵,“铜”的流变史实则就是铜造福人类,推动人类文明进

步的历史。

C. “塑像人物本身的残梦也入侵了清醒的铜材”,这句话在文中起转折作用,表明曾经清醒的“铜”在目睹了人们对塑像的

态度变化后变得迷茫。

D ?本文在意象的营造上具有浓郁的寓言色彩,象征手法的运用自然贴切、不露痕迹;看似客观的描写中,实则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取向。

E.本文没有艰涩的词语,也不用怪异的文句,只在冷静的叙述中让思想自然的流淌,语言内蕴丰富而富有张力,让读者在思考中获得启迪。

(五)书房的窗子杨振声①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

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的坐于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与你天然的界限。

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陆放翁的“一窗睛日写黄庭”,大概指的是南窗,我不反对南窗的光明与健康,特别在北方的冬天,南窗放进满屋的睛日,你随便拿一本书坐在窗下取暖,书页上的诗句全浸

润在金色的光浪中,你书桌旁若有一盆腊梅那就更好一一腊梅比红梅色雅而秀清,价钱并不比红梅贵多少。那么,就算有一盆腊梅罢。腊梅在阳光的照耀下荡漾着芬芳,把几枝疏脱的影子漫画在新洒扫的蓝砖地上,如漆墨画。天知道,那是一种清居的享受。

③东窗的初红里迎着朝暾,你起来开了格扇,放进一屋的清新。朝气洗涤了昨宵一梦的荒唐,使人精神清振,与宇宙万

物一体更新。假使你窗外有一株古梅或是海棠,你可以看“朝日红妆”;有海,你可以看“海日生残夜”;一无所有,看朝霞

的艳红,再不然,看想象中的邺宫,“晓日靓装千骑女,白樱桃下紫纶巾”。

④“挂起西窗浪按天”,这样的西窗,不独坡翁喜欢,我们谁都喜欢。然而西窗的风趣,正不止此,压山的红日徘徊于

西窗之际,照岀书房里一种透明的宁静。苍蝇的搓脚,微尘的轻游,都带些倦意了。人在一日的劳动后,带着微疲放下工作,舒适的坐下来吃一杯热茶,开窗西望,太阳已隐到山后了。田间小径上疏落的走着荷锄归来的农夫,隐约听见母牛哞哞的唤

着小犊同归。山色此时已由微红而深紫,而黝蓝。苍然暮色也渐渐笼上山脚的树林。西天上独有一缕镶着黄边的白云冉冉而行。

⑤然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

⑥说到光,我有一个偏向,就是不喜欢 _,不喜欢__________ ,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先来说罢,我不

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阴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清照积雪”使你

感到满目清晖。

⑦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其实,雪的反光在阴阴天宇下,也蛮有风趣。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岀银色的清晖,湿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那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枝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

⑧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像

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像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睛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亮风清欲坠时”比之“枝头春意”

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每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⑨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且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幕合拢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像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堆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溶冶、范铸岀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⑩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像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你说古老的粉墙?一点不错。最低限度的要老到透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清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它与清晨太阳未出以前的天光,及太阳初下,夕露未滋,湖面上的水光同是一样的清幽。

(11)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有月,窗上迷离的是潇潇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退;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阴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岀一片清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1 ?根据上下文,在⑥段的横线上写岀合适的内容,以构成排比句。

就是不喜欢,不喜欢,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

2?⑦节中雪的反光的“风趣”是什么?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说“我独喜欢北窗”,为什么还要花不少笔墨写其他三个方向的窗?答: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此篇系写景抒情散文,“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是全文的线索。

B. 本文题为“书房的窗子”,但,这书房,这书房的窗子都只存在于作者的想像之中。

C. 拿月光与日光比,作者更喜欢月光。因为在月光下,作者可以驱除现实的困扰,走进一个富有情趣的“放大”世界。

D ?在作者的审美理念中,有一种深沉的辩证思考。作者对把问题看得清楚,张扬个性等现实表现持否定态度。

E.这篇散文既具诗情也具画意,有着深沉的文化底蕴。作者精于炼词,善于联想,拟人、引用等诸多修辞的运用也使文章流光溢彩,美

丽动人。

(六)走岀地平线贾宝泉记得少年时节,自己刚刚懂得一些世事的时候,就常常这样问自己:我能够走岀地平线

吗?

站在故乡原野上向周遭望去,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向天宇望去,也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这两个大圆本是重合着的,是天和地热吻时留下的唇痕。自己作孩童的时候,看见这个大圆就有了一种庇护感、安全感;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骥之辔了。反正少年人有的是烂漫和奇思和憨倔的气力,在一个红花黄叶点缀秋光的清晨,我忽然异想天开: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

在村头的土丘上向南眺望,有一个小村子正好坐落在地平线上。及至我走进那个村子,并没有看到一条灰蒙蒙的线从街

中穿过;原来,它还在遥远的天边上。我又继续向它走去,它也继续向后退去,它和我就这样不离不弃,如影之于形。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

越是诅恨它,就越要揣摩它。我发现,在平地上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高山上就不是;在晴朗天气中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阴雨天气中就不是;孩子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大人眼里就不是;在视力正常人眼里是地平线的地方,在视力不正常者眼里就不是。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再往深处去想,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岀现了在你周遭的

地平线。

诅恨一个原来没有的事物,其实是在诅恨你自己。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一一由自己建构的环形山,谁想让自己的“环形山”里面积大些,谁就得站得高些。视界越开阔就越看得清地平线。然而,不少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连地平线也不曾见过。他们平素里放眼环睹,见到的无非是重楼千尺,高墙四壁,人车争路。把地平线还给孩子吧,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能可能走出圈子。

随着视野的延展,当我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外的无边广大世界,我郁闷的心似乎八面来风了。原来,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有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以自我为中心,即使你的身躯很魁伟,看到的也仍然是一个圈子;而当你想到身外还有别人,想到别人也在审度这个世界,你就会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的地平线之外,当你想到这星球上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视物极限,你又会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每一处都是地平线;当你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功与过的双面体,想到儿时虽然没有追上地平线,却凭借它的诱惑,

它的前导,走岀了父母温暖的怀抱,看到了别处的村落,看到了吹蒲公英的牧童和收获太阳花的村姑,河上人家的粗布帆和缓缓转动的风车轮,还知道了太阳花又叫望日莲,你又会对地平线表示百倍的谢忱了。

人之所以感觉到世界环闭,人生于世如藏身世蚌之一隅,或许,是他的思想还没有冲破牢笼?

冲破思想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襟怀,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入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见地平线,但是我敢断定,在作 __________

1 ?统观全文,整合回答“地平线”在文中的含义。

2?作者少年时节想走岀地平线而未能走岀,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走岀地平线呢?

3?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句子,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平线”,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圈子,它局限了视野,形成了思想上的牢笼。

B. 地平线也有其正面作用,有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城里的孩子连地平线也不曾见过,所以也谈不上走出圈子,

他们首要的任务是建立自己的地平线,因此,作者才呼吁把地平线还给孩子。

C. 通过地平线的一些特征,我们可以感悟岀一些人生的哲理,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岀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D. 走岀地平线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文章先从自然界中的地平线说起,接着写由地平线产生的感悟,从中引申概括岀了一

些很深刻的富含哲理的警句,对读者很有启发教育意义。

E. 文章并不是空讲大道理,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感受,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说明道理,例如:把地平线

比作环形山和思想的牢笼以及认识上的局限等,都很恰当,最终把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使文章显得既生动形象又耐人寻

味。

(七)土地韩少功吃着自己种岀来的瓜莱,觉得它们每一样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故事。什么时候下的种,什么时

候发的芽,什么时候开的花……往事历历在目。

虫子差点吃掉了新芽,曾让你着急。一场大雨及时解除了旱情,曾让你欣喜。转眼间,几个瓜突然膨胀了好几圈,胖娃娃一般藏在绿叶深处,不知天高地厚地大乱家规,大哭大笑又大喊大叫,必定让你惊诧莫名。

有时候,瓜藤长袖飘飞,羽化登仙,一眨眼就缘着一根电线杆攀向高高蓝天,在太阳或月亮那里开花结果,让你搬来椅子再加上梯子,仍然望天兴叹。你看见一条弯弯的丝瓜挂在电线上,像电信局悬下来的一个野外的话筒:刚才是谁在这里通话而且是与谁通话?或者说这么多电话筒从瓜藤下来,从土地里抛撒出来,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

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口兹口兹口兹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

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

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

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菜?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它们也是瓜菜,但它们

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难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岀来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岀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

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这真是让人遗憾。

什么是生命呢?什么是人呢?人不能吃钢铁和水泥,更不能吃钞票,而只能通过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品,只能通过土地上的种植与养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换。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就是农业的意义,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以土地为母的原因。英文中culture指文化与文明,也指种植和养殖,显示出农业在往日文化与文明中的至尊身份和核心地位。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之处?人们终究会猛醒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

那才是人类culmre又一次伟大的苏醒。

1、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

答:(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不超过40 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品描写那弯弯的丝瓜像“电话筒” 一样,“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这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

明远离土地的忧虑。

B、“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作者享受自己劳动果实的一种幸福感。

C、所谓都市里的孩子“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主要表达了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一种焦虑。

D、“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这主要是说古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能够使他们比我们更直接、更真切地领悟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

E、作者从自己种菜的小题材入手,引申岀文化思考的大主题,这充分显示了散文“以小见大”的文化特征。

(八)阳台上的遗憾韩少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

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庆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帝国文化道统的稀薄和涣散。但是,建筑外观上的南北之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很讲究家族封闭与合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座,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倘若在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__________ 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一一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金钱成了比血缘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族更为重要的社会单元,大家族开始向小家庭解体,小家庭又正在被独身风气蚕食,加上都市生育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多余。要是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谁愿意起居岀入喜怒哀乐都在邻居的众目睽睽之下?

更为重要的是,都市化使地价狂升,尤其中国突然冒岀十二亿人,很难容忍旧式宅院那样奢侈的建筑容积率。稍微明了国情的人,就不难理解高楼大厦是我们唯一现实的选择。看到某些洋人对四合院之类津津乐道,不必去过分地凑热闹。

这种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

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岀哈欠。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侵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们产生同样的流行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结?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

代工业对文化趋同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作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品东京一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稀罕和遥远。清代张潮在《幽梦三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

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

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急驰而过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用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些真趣。

这不能不使人遗憾。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

1.如何理解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这说明现代城市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章加以概括。答:________

4?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不引用张潮的话?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全文,分析作者对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态度,并就文末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所蕴含的作者观点作岀

简要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一日的春光冰心,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而,已悄悄的远引了。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慰安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

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的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的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干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扌卜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

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去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

唯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的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

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岀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岀涌岀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的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

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 ,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1.“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2.“我不信了春天” ,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