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复习指导讲解

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复习指导讲解

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复习指导讲解
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复习指导讲解

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复习指导

一、字词精粹

1、正音

栖(qī)絺(chī)譬(pǐ)雠(chóu)嚭(pǐ)赦(shè)鄞(yín)蕃(fān)饩(xì) 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杞(qí)逢(páng)恕(shù)恃(shì)辇(niǎn)壑(hè)媪(ǎo)窥(kuī)踵(zhǒng)挟(xié)膏(gāo)腴(yú)恣(zī)昳(yì)朝(zhāo)期(jī)朝(cháo)间(jiàn)。贾(gǔ)

2、辨音

朝:①朝服衣冠:zhāo(早晨);②入朝见威王:cháo(朝廷;朝见,朝拜);

期:①期年:jī(一周年,一整年);②不期而遇:qī(约定);

逢:①逢:páng(姓氏);②适逢:féng(遇到)

贾:①贾人:gǔ(商人);②贾:jiǎ(姓氏);

间:①时时间进:jiàn(间或,断断续续地);②宣德间:jiān(年间,期间)

3、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

3、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4、失其所与,不知.;(智)

5、令壮者无取.老妇,(娶)

6、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娩)

7、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征)8、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

..之于义。(磨砺)

9、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哺)10、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岂)

1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熟)

12、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嗜)13、邹忌修八尺有.余(又)

14、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率)

4、虚词

(一)作动词

(1)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二)作介词

(1)敢以(之)烦执事(拿、用)

(2)将免者以(之)告,公令医守之(把)(3)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凭)

(三)作连词

(1)越国以鄙远(连词,而)(2)亡郑以陪邻(连词,来、用来)(3)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连词,从而)

(4)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于(基本上作介词用)

以其无礼于晋(对)

遂使之行成于吴(和、同)

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在)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到)

皆以美于徐公(比)

赵氏求救于齐(向)

见欺于王而负赵(被)

(一)作连词——表转折,“可是、然而”。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二)作代词——如此、这样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不然,籍何以至此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三)作助词

(1)在形容词、动词、副词之后,相当于词尾,“……的样子”。

项王默然不应

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2)用于句末,与前文中“若”“如”等对应,“像……似地”。

半山居雾若带然

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四)作动词——在应对中表示肯定,“是的、对、好的或同意”;有时活用作意动用法,作“认为……对(正确)”。

妻曰……成然之

5、实词

(1)若舍之以为东道主(如果)

(2)至若春和景明(像)范仲淹《岳阳楼记》

(3)若毒之乎(你)柳宗元《捕蛇者说》

(1)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2)触龙说赵太后(shuì,劝说,说服)

(3)故生死之说(道理,学说)《易·系辞》

(4)使人说于子胥(告诉)《国语·吴》

(1)先帝不以臣卑鄙(学识浅陋) 诸葛亮《出师表》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曹刿论战》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邑,此作动词,以……为边邑)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2)亦雁荡具体而微者(小,细小)沈括《梦溪笔谈·雁荡山》

(3)动刀甚微(轻,轻微)《庄子·庖丁解牛》

(4)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稍微)

(5)人微言轻(地位低下)

(1)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觉到)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

(3)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4)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懂得)

(1)果行,国人皆劝(勉励)

(2)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说)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三曰劝农功(鼓励)晁错《论贵粟疏》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终、最后)

自杀未遂(成功、顺利地做到)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戒五日(于是、就)

(1)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主持,执掌)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李白《蜀道难》

(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4)吾闻二世公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应该)《史记·陈涉世家》(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正当)《春夜喜雨》

(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诸葛亮《出师表》

(7)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必定)《史记·孙子列传》

(8)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dàng)(适当)《梦溪笔谈·采草药》(9)募有得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抵,充当)柳宗元《捕蛇者说》

(1)朝服衣冠(早晨)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见、朝拜)

(3)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朝堂)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确实)

(2)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真心实意)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如果)

(1)王曰:“善。”(好,表示同意)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美好的)

(3)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4)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1)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断断续续)

(2)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年间,期间)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4)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空隙、缝隙)

(5)屏人间语曰(暗暗地、私下地)

(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7)故君臣多间(嫌隙、隔阂)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2)此近这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涉及、牵连)

(3)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4)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等到)

(5)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和、同,作连词)

(6)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

(1)太后之色少解(稍微)

(2)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小)

(3)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

(4)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轻视、看不起)

(5)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6)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年轻)

6、古今异义

(1)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所的包裹、箱子等。)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请客的主人)

(3)然谋臣与爪牙

..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下属,士兵;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4)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5)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

..见久矣(古:不能够;今:不可以,不许。)

(6)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对妻子称呼,或对别人妻子的尊称。)

(7)今齐地方

..千里,百二十城(古:土地方圆;今:某一区域或与中央相对的概念。)7、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兵;使动。)

夜.缒而出,见秦伯(在夜里;名作状。)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名作动。)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名词意动。)

既东封

..郑。(东:在东面;名作状。封:以……为边界;名词意动。) 秦伯说,与郑人盟.。(结成盟国;名作动。)

没死以闻.(使……听到;使动用法。)

赵王之子孙侯.者(称侯;名作动。)

其继.有在者乎(继承人,后嗣者;动作名。)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形容词使动。)

以待乏.也(物质匮乏的时候;形作名。)

虽无四方之忧.(忧愁的事,指外患;形作名。)

无乃后.乎(落了后,太迟了;名作动。)

吊有忧.,贺有喜.(忧:忧愁的事;形作名。喜:高兴的事,喜事;形作名。)

洁.其居,美.其服(洁:使……洁;形容词使动。美:使……美;形容词使动。)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在庙堂上;名作状。)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给他食物吃;名作动。餔,原意指干粮,泛指食物)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羞辱,侮辱;形作动。)

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羞恶之心;形作名。)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形容词意动。私:偏爱;形作动。)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名作状。)

8、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此寡人之罪也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

(2)省略句

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纳之(于)太宰嚭

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

(3)被动句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受蒙蔽,被蒙蔽)

(4)倒装句

介宾短语后置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

乃号令于三军

...曰

又有美于此

..者将献之

宾语前置

何后

..之有?

夫晋,何厌

..之有?

定语后置

国之孺子之游者

.....,无不餔也

固定句式

焉用

..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呢?怎么可以用……呢?)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

..后乎.?(恐怕……了吧?只怕……了吧?)

吾孰与

..徐公美?(……与……相比谁更……?)

岂非

..?(难道不是……吗?)

..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二、文学文化常识

1.关于《左传》

《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得当。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朱彝尊《经文考》卷一六九引)

2.关于《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至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全书以记言为主,与《左传》重记事不同。语言艺术虽不及《左传》,但说理严密,刻划人物也比较形象生动,对后代散文有很大影响,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国语》的作者,旧说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后人认为《国语》和《左传》同出左丘明之手。然而《国语》所记内容又多与《左传》重复、抵触,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把各国的史料汇编而成。

3.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属国别体史书。

4、关于“吴、越之争”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论,荒谬迂腐,愚不可及,是“妇人之仁”,又极具迷惑性。他的庇护,对越国是“福音”,对吴国却是“祸水”,事实上他已沦为越国的内奸了,真是“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而昏聩的夫差却亲嚭疏伍,近佞远贤(后来竟杀害了伍),非但未乘胜灭越,扩大战果,反放勾践返国,放虎归山,使越国有了韬光养晦、休养生骤、东山再起的良机。吴国的君昏臣佞,为其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濒亡,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盛而衰,以至灭亡,才短短二十余年,其间,吴、越两国的兴衰消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竟如斗转星移,天翻地覆,其历史教训,令人深思。而越王勾践的“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立志复国的意志和毅力,也历来被人们称颂。

三、阅读鉴赏方法指导

本单元的四篇文言文,在复习时,可用六个字来概括:读、解、辨、理、赏、背。

读: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把文章读流畅,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回顾。

解:理解词、句,可与读同步进行。准确把握有关词、句的意义和特点。

辨:辨析词、句义。通过大量的文言文的阅读,我们已经具备了一些文言词汇、句式、语感的基础,在复习的过程中,经过辨析以达到归纳、整理的目的。

理:梳理课文。对文中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思路,能作概要的梳理。

赏:欣赏特色。文章最有特色之处是什么,人物的特点是什么等都能作简要的赏析。

背:复习背诵。要求背诵的部分,能及时复习,尤其是背诵中多注意那些精彩的、具有哲理性的句子。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总复习专题一——散文阅读》专题 复习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散文阅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现代文(散文)阅读试题的常考内容与形式。。 2、掌握现代文(散文)的阅读试题的解题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总结现代文(散文)阅读技巧,通过练习,掌握常见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现代文(散文)阅读技巧解决相应题目,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德育目标 1、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现代文(散文)阅读技巧解决相应题目,总结现代文(散文)阅读技巧,通过练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安全目标 跑校生注意回家安全,路上注意红绿灯。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加强练习,了解现代文(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二)教学难点: 1、运用解题技巧解决相应的题目,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总结归纳平时容易出现的阅读题目,集中总结答题技巧。 三、教学方法:讲解、练习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PPT、文字资料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三钟思想政治教育 同学们,干净的空气,清洁的淡水和肥沃而没有受到污染的土壤,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了健康,为了生命,为了子孙后代,保护每一块绿地,爱护每一棵树木,节约点滴资源,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每位同学都要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二、散文分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专题一先秦时期

专题一:东西辉映 中国: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前) 阶段特征及表现 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基础。 表现: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政治上: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经济上: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井田制;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农作物已具备。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业活动得到鼓励,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文化上: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夏朝历法《夏小正》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形成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重农抑商的政策出台。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文化: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考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商鞅变法 重、难点知识内涵阐释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散文)教案(中)(整理精校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散文)教案(中) 高考二轮复习 0402 09:41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散文)教案(中) 18个常考的文言虚词 1.【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⑤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躏相如列传》。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中国古代先秦史单元测试题

中国古代先秦史单元测试题 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80分 ()1.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 A、晋南豫西 B、晋西豫南 C、陕南豫西 D、冀南豫北 ()2.在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城濮之战 D.国人暴动 ()3.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4.公元前18世纪平王东迁后,朝野出现的现象是 ①周室衰微王命不行②迁都频繁异姓反叛③列国内乱诸侯兼并④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社会性质的变化 C.王权的加强 D.土地所有制的变化()6.书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主要指商朝 A.疆域空前辽阔 B.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C.经济发达、城市遍布全国 D.都城建筑宏伟华丽 ()7.完整地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 A.夏、商 B.商、周 C.西周、春秋、战国 D.夏、商、周()8.下列关于夏、商、西周社会经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农业物品种增多,后来习称“五谷”都已种植B.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 C.青铜铸造业发达,称为“青铜时代”D.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9.夏朝的奴隶主常常驱使奴隶在田野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 A.奴隶的地位低下 B.奴隶主极其残忍C.当时的畜牧很少 D.当时工具和技术落后()10.夏商两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A.重视教育 B.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 D.增强国力 ()11.有关夏、商、西周三代交通与商业发展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夏朝交通工具已有车、船 B.商民善于经商,后来经商之人被称作商人 C.西周都城镐京交通发达 D.夏朝已设旅舍与邮驿传递制度 ()12.我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确立于先秦时期,其主要依据 ①形成了全国性的商业市场②掌握了先进的耕作技术 ③集中了所有手工业中心④全国性的政治中心所有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13.下列水利工程位于淮河流域的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芍陂 D、西门豹渠 ()14. “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教学设计 总论 【学习目标】1.熟练诵读课文,背诵《六国论》。2.体会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结构特点。3.了解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作品中表现的情与理。 【课时安排】8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1.学习“赏析指导”,理解本单元散文的写作特点。 2.结合注释,疏通《六国论》一文的意思。 【活动过程】 一、阅读“赏析指导”,理解本单元课文的“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整体特点。 二、学习探究 1.结合注解,梳理《六国论》一课的词语。准确理解课文意思,做学案“积累整合”部分。 2.找出文中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3.分析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4.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自主赏析《六国论》并探究其主旨 【活动过程】 一、理清作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 二、诵读课文,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体会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的特点。 四、阅读苏洵《六国论》和李桢《六国论》,及有关历史资料,谈谈你对六国灭亡原因 的看法,写一篇小论文。 第三课时 【活动内容】自主赏析《伶官传序》,疏通课文意思,理清文章思路。 【活动过程】 一、结合注释,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语句。准确理解课文意思。 二、熟练诵读,理清文章思路。完成学案“学练平台”部分。 三、明确文章中心论点,分析本文怎样用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来论证中心论点的。 第四课时 【活动内容】自主赏析《伶官传序》,品味其语言,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活动过程】 一、熟练诵读课文,仔细体会本文语言的三个特点:语言委婉,气势充沛;文笔酣畅, 波澜起伏;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二、与《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领会作品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三、熟记并理解本文引用的名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四、讨论本文的观点及名句中传达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是否仍有指导意义。写一篇小论文 互相交流。 第五、六课时 【活动内容】自主赏析《祭十二郞文》,了解祭文的特点,品味其语言,体会其感情。 【活动过程】 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3.鉴赏韩愈散文边诉边泣,于叙事中抒情的艺术手法。 4.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

吉本道雅《中国先秦史の研究》简介

吉本道雅《中国先秦史の研究》简介 胡宝华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 2005年日本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出版了“东洋史研究丛刊”的第67册”,即吉本道雅著《中国先秦史の研究》。作者现年48岁,任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典型的少壮派学者。记得1988年笔者去京都大学留学的时候,吉本道雅还是一位刚刚读完博士后期课程,留校担任东洋史研究室的年轻助手,时光飞逝,二十年后的今天,俨然已成为京都大学的中坚学者。在这期间,吉本道雅以执着的精神在先秦史领域辛勤笔耕,先后在《东洋史研究》、《史林》、《东方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40余篇研究论文,这部近五十万字的论著既是吉本道雅前半生的学术总结,也是为他摘取京都大学博士桂冠的学位论文。全书共588页,分为三部。第一部“西周期”、第二部“春秋期”、第三部“战国期”。以下对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与观点做一简单介绍。 首先作者在该书的序论“中国先秦史研究的课题”部分,概观了日本战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历程,指出长期以来对日本先秦史研究产生很大影响的是恩格斯提出的“氏族制”观点。现在的研究应该跳出这个基础概念的框架,否则是不可能把握住先秦时代的发展特征的。其次,迄今为止先秦史只是在探求产生秦汉专制主义原因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作者主张先秦史研究应该从西周、春秋、战国的长时段历史中,搞清在此期间各时代所呈现出的连续与断层的发展脉络与历史原因。 本书的第一部《西周期》只有《西周后期的周王朝:册命金文的分析》一个章节,作者以冊命金文为素材考察了西周后期国家制度的发展。作者根据冊命金文,阐述了周天子对管内诸侯册命的统治机构的存在方式,即身份制的制订过程。周天子以官职为媒介,将管内诸侯统制在官僚制下,对管内诸侯通过册命给予相应的身份,授予具体的职务以及在王畿享有的权益等。作者依据已故京都大学先秦考古学教授林巳奈夫的青铜器考古学断代研究观点,对西周各个时期所呈现出的问题,如邑田不足、权益再分配、军事负担加重等诸矛盾进行了详细论证,指出正是上述问题导致了西周管内诸侯的离叛,并使西周王朝走向了崩溃。 第二部的上篇《中原政治史的推移》叙述了从周王室东迁到春秋中期的政治史发展,考察说明了覆盖中原的政治社会秩序的动态发展。在第一章《东迁期:周朝的东迁》,首先论证了周朝的东迁是诸侯争霸的重要契机。西周后期随着王位继承出现的混乱,王朝及诸侯国的统治体制相继解体。西周灭亡之后,中原地区具有实力的诸侯国纷纷将周边的小国纳入各自的势力范围。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各诸侯国间的国人因军事的原因,增大了所承受的经济负担,并因此动摇了诸侯对其国人的统治。为解决诸侯之间的纷争,诸侯国之间的结盟应运而生,而盟主也成为当然的霸主。 在第二章《春秋前期:齐之霸权》和第三章《春秋中期:晋国的霸主体制》中,作者对以往学界很少有人深究过的霸主时代的春秋社会结构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春秋时期霸主体制的实际状况做了大量细致的考证。作者在第二章分析了齐桓公的霸业以及此前的“小伯”结构状态。在第三章考察了春秋中期占据中原的晋国霸主体制。文中指出齐国一方面维持着与周王朝等“西方”势力互不干涉的政策基调,一方面积极致力于实现统合中原与淮河流域势力的目的。所谓齐桓公“勤王”是一种借助周王朝来获得援助的一个机会,春秋中期的周、齐,处于一种异常的态势之中。另一方面,晋国从西周开始即与周王朝关系密切。依靠周天子的提携得以进出淮河流域。晋文公以偶然的机会获得了洛阳以东的霸主地位。晋国在统合中原的过程中,周天子的权威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晋国在处理与周天子的关系,确保霸主地位方面确实下了一番煞费苦心的功夫。晋国称霸自召陵会盟之后走向解体。但是尊奉周王朝、统合了中原的晋国,则被视为中原地区政治秩序的唯一模式,并一直影响到战国中期政治史的发展。 在第二部中篇《春秋时期的社会》,作者在此前政治史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春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六国论》文言知识整理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5分) 1、其实百倍它的实际情况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至于颠覆到了……地步 4、可谓智力孤危智慧力量 5、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 6、刺客不行不去行刺 二、找出词类活用词并解释(5分) 1、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从道理上说 2、义不赂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3、以事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 4、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5、牧连却之使动使退却 6、始速祸焉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三、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28分) 1、六国互丧,率赂耶交错,一律、一概 2、不能独完完好 3、思厥先祖父他们的 4、举以予人拿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 6、暴之欲无厌满足 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奉送更加 8、强弱胜负已判矣辨别 9、理固宜然从道理上说应该这样 10、以地事侍奉、对待 11、始有远略开始、起初谋划、打算 12、始速祸焉才招致 13、后击者再,牧连却之两次使退却 14、洎牧以谗诛及、到 15、革灭殆尽之际将要 1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17、胜负之数天数 18、或未易量或许 19、封天下之谋臣封赏 20、为人积威之所劫胁迫 2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 22、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跟从 四、解释一词多义(23分) 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 (不是) 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不能) 2、得①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获得) ②此言得之(适宜) ③诚不得已(能够)

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 (优势) ②其势弱于 (势力) 4、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②以攻取之外凭借 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 ④子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 ⑤以地事,犹抱薪救火用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 ⑦洎牧以谗诛因为 ⑧以赂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 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凭借 五、分析下列句式特点并翻译(16分) 1、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2、为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3、尝五战于状语后置 4、其势弱于状语后置 5、举以予人省略句(省略代词“之”,应为“举以之予人”) 6、赂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 7、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 劫被动句六、翻译下列句子(15分)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赂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灭亡,并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国。贿赂国因而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国的土地越多,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厉害。所以不用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一直发展到灭亡,按道理讲本来也应该是这样的。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相较,或未易量。 假使、、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国。燕国的刺客不去行刺王,国的良将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国相比较,或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4、呜呼!以赂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国的土地来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国),那么,我恐怕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 5、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国积蓄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地被削弱,一月月地被分割,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蓄的威势胁迫啊! 《伶官传序》文言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 六个分期: 一.先秦时期(——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兴起】 二.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专制大一统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1年)【政权分裂和民族融合】 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五.宋元时期(907年——1368年)【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 六.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1912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古代社会由胜而衰】 口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前221年) 分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分封制 政治宗法制 礼乐制 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夏、商、西周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 商业:发展、城市 文化:甲骨文、日食记录

齐国改革 政治鲁国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水利设施、土地制度经济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 商业:私商、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思想、科技、文学 一.原始社会 【政治】:禅让制 【经济】:原始农业 1.农作物:粟和水稻 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3.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 二.夏、商、西周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政治】: (一)夏商国家制度 1.夏王朝王位世袭与公共权力 2.商王朝:神权色彩与内外服制度

(二)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 1.分封制: (1)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土地和人口 ①受封对象:功臣、宗族姻亲、先代贵族 ②受封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见述职 ③诸侯的权利:对下属进行再分封 (3)特点:①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②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的关系纽带。 ③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4)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拓展了疆域。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政权结构由松散趋于严密,西周成为强国。 ④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等权利,为春秋割据埋下了隐患。 2.宗法制: (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有序统治。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 ①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制度。 ②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③原则:嫡长子继承,小宗服从大宗 (3)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 ②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③“家”和“国”统一(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④血缘关系维系 (4)影响:①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权的政治法律工具。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胜负之数.(次数),存亡之理 B、六国互.(相互)丧,率赂秦耶? C、洎牧以谗.(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 D、思厥先祖父,暴.(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④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 A、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也相同 B、两个“或”字相同,两个“者”不同 C、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相同 D、两个“或”字不同,两个“者”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有相同类型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①、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③、师不必 ..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贤与弟子④、可谓智力 ⑤、思厥先祖父 ..之数,存亡 ..之理 ..⑥、则胜负 ⑦、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亦百倍 A、③④ B、①⑦ C、②⑤ D、①⑥ 5、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6、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兵器) B、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写景散文阅读文言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 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不一会儿,下起了又大又急的雪,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着大风飘起”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内集:家庭集会【2】俄而:不久,不一会儿。【3】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4】未若: 不如比不上。 1 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中你感受到怎样的家族气氛? (融洽,欢快,轻松,有着书香气息) 2这两个比喻句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 (1)撒盐这一比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

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这一比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 二·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散文阅读

专题二散文阅读 ——散体文章自由笔,形散神聚格调新 散文文体近几年在课标全国卷中没有出现,但是在高考考纲规定的考查范围内。因散文不易读懂,因此本专题在熟悉考情的基础上,从读懂四类散文文本切入,然后分考点突破,在每一考点中,再分题型进行系统复习;对每一题型,先通过典题,揣摩解题思路,再学习相关技法。这样有理论,有技法,有训练,形成解题能力。

一、研究考情明命题点 下面以2015年湖北卷、2016年天津卷为例,列举高考散文阅读的考点:

1.从阅读材料的选取方面看高考散文类文本特点 (1)选材范围方面:选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2)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多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2.从命题方面看高考散文类文本命题规律 (1)稳中有变。“稳”是指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基本稳定,“变”是指探究方向每年都有所变化。纵观这些年的高考题,散文文本的考点主要有:理解和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中理解词句含意、概括文意、鉴赏技巧和探究评价为重中之重。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2)坚持“主题辐射”原则。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因命题点需知文体特征 (一)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本专题所讲的就是狭义的散文。 (二)散文的特征

浙江高考散文阅读真题汇总

浙江高考散文阅读真题汇总 2012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劝学素材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②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④,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注】①兑:通“悦”。②硾zhuì:系上重物使下沉。③堇:野葛,可做毒药。④孔子畏于匡:畏,通“围”;公元前407年10月,孔子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在经过匡地时,匡人误认为孔子是阳虎,围困了孔子。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理:治理。 B.圣人生于疾学疾:敏捷。 C.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信:(被人)相信。 D.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要:通“邀”,求,取。 11.下面句子中,表明尊师的一项是 A.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 B.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C.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 D.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君主希望自己的臣子忠,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女孝;每个人又希望自己能光荣显赫。但往往事与愿违,其原因在于这些人都不懂理义,而不懂理义是因为他们不学习。 B.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做到尊师就不会去计较老师是否富贵荣耀了。像这样做了,那么这个学生的名号就响亮了,德行就彰显于天下了。 C.文章用“拯溺而硾之以石”的比喻,是为了证明“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D.文中举了曾点与曾参父子两人的故事,是用来说明尊师和尊父一样重要。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4分)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4分) (3)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3分) 参考答案 10.B (疾:奋力,用力,努力。) 11.D (D项的大意是: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时,颜渊落在后面,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说明颜回对待自己的老师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十分尊重。A项的意思是:“然而,做君主

散文阅读指导讲解--实用.doc

2011 年高考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指导 一直以来,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07—09 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共 55 篇文学类文本,其中散文 44 篇,占 80%。而且分值较大,江苏高考赋分 23 分,单题权重15%。 散文阅读也是高考考查的难点。据统计,高考散文阅读得分率不超过 50%,08 年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得分率只有 49.7%,09年江苏高考散文阅读得分率不超过 50%。 散文阅读考查主要是对文本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方面的多元考查。

这决定了高考散文阅读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不是一种泛读或略读。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高考散文阅读作具 体说明。 一、熟悉文体 散文的形散神聚,决定了散文的组织谋篇不像一般文章那样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主题突出。为便于学生熟知散文的阅读思路,我们把常考的散文分三类进行梳理。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 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 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7高考江苏卷《麦天》:先是记人写事:麦天到了。以前农人麦天辛苦,日月艰难;现在,麦天是节日。女人热闹地走娘家,男人作收麦的准备,虽然辛苦但心里喜悦。麦 天过去后,到处都是麦香。其间穿插较多细 节描写:女子心疼丈夫做饭上“硬料”等。 最后抒发感情:麦天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 鲜亮亮,有滋有味。 这类散文数量较多, 07—09 年 44 篇散文中有13 篇。如 09 天津《老屋》、福建《阿庆》,08 上海《灯笼红》、全国 2《马缨花》, 07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专题十六散文阅读 [学法――抓住形神,品味情思] [视情选学,有备无患] [把握文体特征] 明结构,快读文;知特点,准做题一、散文的定义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围日益缩小。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本专题所讲的就是狭义的散文。二、散文的特征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所谓“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例如,《窗》就是通过描述一系列与窗相关的事物来阐述哲理,《荷塘月色》就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说不尽的狗》就是寄寓一种生活、艺术和思想中蕴含的情趣。三、散文的分类通过对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分析,根据写作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把散文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 (一)写景状物类写景状物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特点,来表现作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 1.体裁特点其主要特点有: (1)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 (2)既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也描写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3)既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扩大想象空间,也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4)情景关系富于变化。①以景勾连情思:如“景物依旧,但时光流逝、人事已非,自然能生出伤感怀旧的情感”。②以景渲染气氛:精心描绘经过选择的景致,就能营造出某种氛围,即使不直抒胸臆,情感依然能够传达出来。③因景的变化而生的情思:

先秦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先秦时期政治制度主要指中国秦朝以前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世袭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和分封制度。这一时期,我国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处于萌芽、雏形时期。其基本特点有: 1、行政制度的特点: 第一,各部门之间还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也不很分明。如商代的"多尹"、"御事"等政务官,其具体分工还不清晰,看不出谁是主要长官。尤其司法部门,虽夏有大理或士,商周有司寇,但执行审判和刑罚的事务并不是全归这些部门管。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情况得到改变,逐步形成"官府各象其事",并且实行文武分职。 第二,政权系统和宗法系统紧密结合,行政制度带有浓厚的宗族血缘性质。从甲骨文中看到,几乎所有职官和参与政事的人物都冠以其族名。商为王宗室贵族和一些异姓贵族的"共政"。周则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大小贵族自然就是政府各级官员,国家机构无异是宗族的扩大。到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关系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宗法对君主的约束力也不断被削弱。 第三,"臣仆用事"。在甲骨文中常见的"小臣",本身属于为王家服役的人员,却经常受王委派,分管某一项政务,逐步演变成为国家行政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西周时期有外廷政务官(负责军事、行政、司法等)、内廷事务官(主要是近侍,权限日渐扩大)。春秋以后的官僚制度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官僚是以国王的巨仆身份参与治理,对国王负责。 第四,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度,分封制下受封者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同时,早期王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他力量的制约,要受习惯法和传统礼制的约束,这与后来的皇权是有差异的。 2、其他方面的特点: 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度;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西周监察职能的官员开始出现;此外,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早期王权是通过神权来表现的,如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也是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典型特征。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雏形和萌芽,它为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文言知识点总结

祭十二郎文 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通“馐”,美味食物 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皆不幸早世通“逝”,死 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终葬先人之兆通“垗”,墓地 以待馀年通“余”,剩下的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通“何”,什么 一词多义: 诚 乃能衔哀致诚(诚意,名词) 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连词) 所谓天者诚难测(实在,副词) 幸 皆不幸早世(幸运,形容词) 教吾子与汝子,幸早成(希望,动词) 以 以为虽暂相别(认为,动词)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因为,介词) 省 不省所怙(知道,动词) 汝来省吾(探望,动词) 孤 吾少孤(幼而丧父,动词) 零丁孤苦(孤单,形容词) 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孩子,名词) 长 吾少孤,及长(长大,动词)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年长,形容词) 长吾女与汝女(养育,动词) 终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尽,动词)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最终,副词) 致 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动词) 将成家而致汝(使...来,使动) 就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赴、到,动词)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就职,任职,动词)知 而寿者不可知矣(预知,动词)

死而有知(灵魂,名词) 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知道,动词) 其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她的,代嫂嫂,代词) 诚知其如此(它,代事情,代词)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 其信然邪?其梦邪?(是...还是...动词) 又可冀其成立邪(他们,代词) 其又何尤?(这,代词)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大概,恐怕,副词) 敛不凭其棺(你的,代词) 其的用法 其一、代词 1. 人称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或物,相当于“名词﹢之”,可译为“他(她)的”“他(们)的”。 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其,代嫂嫂)——我当时虽然能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其,代韩会)——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 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其,代汝之子和吾之子)——年轻力壮的人尚且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代死讯)——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2)有时活用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其孥。(其,代十二郎)) ——你来看望我,住了一年,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2、指示代词。(1) 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起指示作用,可译为“那”。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那以后四年,才回去看你。 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那剩余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 其二、语气副词(用在句首或谓语前) 1、表示转折、推测,可译为“大概”。呜呼!其信然矣! ——唉!大概是真的了!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2、表示反诘,用法同“岂”,可译为“难道”。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唉,难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吗? 其三、连词 1、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