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08年高考说明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 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

(2)近代以来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其原因。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发展与更新的过程;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二、考点训练

1.(07广东单科,10)“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2.(07天津,19)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期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3.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其中不正确的是

A.信息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更加稳定C.当今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 D.人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变化多样4.近代电影事业发展,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是“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

B.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定军山》

C.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难夫难妻》

D.目的是为揭露旧礼教对妇女精神毒害的影片《歌女红牡丹》

5.(08江苏,8)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6.(08宁夏,32)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图7 今日箭楼

图片介绍:北京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代,1900年毁于战火。1906年重建,1915年增加栏杆及西洋花饰。民国时曾为国货陈列所。1949年解放军入城经此。1990年大修后开放。

7.(08北京卷,18)观察图7并阅读简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下列对

箭楼的描述,正确且完整的一组是

①恢复了明清时期的原貌②见证了北京屈辱与新生的历史

③帝制时代结束后曾为文化场所④现在建筑主体建于清末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②③

7.(08上海历史,A组13)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假设寻找时发现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A. 1921年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B.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C. 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D. 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

8.(08年广东单科,10)“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A民族主义者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 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9.(08天津卷,20)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上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其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10.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11.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方便和实惠,你会选择()

A B C D

12.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自由平等的精神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3.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火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忭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14.印刷媒介的出现,不仅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成为人们斗争的工具。中国近代史上,曾大力发挥宣传改良、为变法制造舆论作用的报刊是

A.《时务报》 B.《民报》 C.《新青年》 D.《新华日报》

15.1 896年8月1 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七夕设文虎(即灯谜)候教……又一村并演两洋影戏。”这则材料里蕴含的最恰当的历史信息是

A.上海开风气之先B.中国的电影首先在上海出现

C.电影进口到中国D.上海报业非常发达

16.辛亥革命后,河北无极(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大脚大,大脚大,阴天下雨我不怕;大脚好,大脚好,阴天下雨滑不倒。”这些歌谣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无极的封建势力较弱

B、妇女地位提高

C、农业人口增加

D、道路交通改善

1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毁路口号: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掀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的揭贴。

材料二:1876年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客运铁路,开通之日“但闻辙轨摩荡声甚属,而人已如电掣飙驰,随之以去矣。乘者、观者一齐笑容可掬,啧啧称叹……”。不料未过多久火车在江湾一带轧死行人,导致民情汹汹。清政府遂以28.5万白银赎回淞沪铁路,拆毁并掷入大海。……在达十余年的铁路之争中,反对修铁路的理由包括:(一)扰民;(二)夺民生计;(三)为外敌“缩地”,便其运兵;(四)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甚至有人说:“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而非千万人之公利”。

材料三:“马拉火车”: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到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激烈反对。两年后,唐山到胥各庄之间9千米长的铁路还是修成了,但朝廷的大臣们却害怕这惊天动地、狂吼怒驰的火车头会震坏了“皇陵”的风水,最后竟指令不允许用机车牵引,而用马匹来拖拉,结果演绎了一出世界铁路史上绝无仅有的“马拉火车”的笑话。

材料三:中国进口第一辆奔驰轿车: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的“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请思考:

(1)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目的是什么?

(2)义和团的口号与清政府拆毁淞沪铁路在性质上有何区别?

(3)你怎样理解“昨天”发生的这些故事?

17.(08年山东文综,29)(35分)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4分)“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3分)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4分)

18.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例如,对清政府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英才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礼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材料二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均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要指出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6分)

(3)上述材料中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心态在当时是否属于普遍现象?为什么?(5分)

参考答案:目的:直接控制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并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地方,把它们的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区别:义和团的目的是打击帝国主义侵略,清政府则是无法接受新生的事物,怕其影响到自己的腐朽统治。

理解:以上三则故事表明,在中国近代,人们对新生事物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难曲折的历程。

答案提示:

(1)现象: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或南北发展不平衡.或南方先进于北方);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答出具体认识的可酌情给分)。

原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

(2)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15分)

(1)剪发辫:更新服饰:肯定西方社会生活习俗,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4分)

(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颁发了许多法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6分)

(3)不完全正确。(1分)

因为这种现象只出现在一些大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并不显著;社会上还有一些人眷念过去,存在浓厚的皇权心态,如袁世凯掌权后企图复辟帝制等。(4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