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0年全国卷Ⅰ作文题评析

2020年全国卷Ⅰ作文题评析

2020年全国卷Ⅰ作文题评析
2020年全国卷Ⅰ作文题评析

由齐国式答卷看中国式答卷——2020年全国卷作文题评析

(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高考作文出炉,似乎全国一卷作文有点“另类”,给了一段历史材料,要求在班级读书会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

为什么今年的全国一卷会“穿越”,其实这不是全国一卷第一次穿越,2019年全国一卷小说《理水》就曾经巧借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折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时代主题,所以今年的作文出现春秋时期齐国霸业成功的探讨也不是偶然。

【试题分析】

试题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试题材料、任务指令和一般性要求。

先看任务指令。“任务驱动型”作文受到广泛好评,因为这种命题形式是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较好地解决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命题者提供“任务驱动”,也就是发出“写作指令”,考生需要在“任务指令”的范围内完成写作任务。明确“任务”,也就是确定写作的方向,这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分析今年高考作文中“任务指令”,我们重点明确情境任务、思维任务、对象任务和文体任务四项“指令”。

1.情境任务。除了历史事件的“情境”,“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也是真实的写作情境。“读书会”就是“读书报告会”,是一种在于拓展视野、宏观思维、知识交流、提升生活的活动,活动宗旨当然是交流读书的感受。“上述材料”就是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及后世评价。

2. 思维任务。包括争议的焦点、思考权衡等,关注的核心就是考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对考生辩证思维、正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品质的考查。“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就包含了思维任务。三个人身上体现了不同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哪方面能够触动你,就意味着“最深”,感触最深才能有的可写,并能写得深刻。如果三个人都写,并且平均使用笔墨赞颂他们的精神品质,就会出现主题不明,主旨游离的问题。

3.对象任务。主要指材料和“任务指令”中涉及的人或事。材料中涉及的对象是三个历史人物,作文要紧扣这三个人物来写,如果以孔子和司马迁的评价作为写作对象,则会出现重点旁落、偏离题旨的问题。而“任务指令”中的“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强调的是写作的对象感。“我”面对的是本班同学,很显然是“我”的同龄人,包含了根据“本班同学”的特定身份选择得体的语言策略问题。

4. 文体任务。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常规文体的选择,如议论说理;二是任务指令中有关的特殊文体——发言稿。

“写一篇发言稿”就要符合发言稿的内容、语言要求。发言稿的写法比较灵活,结构形式要求也不像演讲稿那么严格。但发言内容要来自作文材料,要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见解精辟深刻,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可多用修辞,还要考虑用词的口语性特点。

关于“写作要求”中的“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均属常规要求。

再看材料,与以往不同,这则材料分两部分,分别是历史事件、后世评价,后世评价类似常见试题的引导语。根据试题任务要求,发言稿的内容是对感触最深的那个人的感受和思考,所以有必要历史事件进行重新梳理,梳理的原则是以所选人物为主人公叙事,为的是对所评之人有更明晰的认识。比如以管仲为主人公叙述此历史事件:

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亲自带兵阻击小白,差点要了小白的命。后来辅佐的公子纠败给小白,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败军之臣管仲经好友小白的辅臣鲍叔举荐,为齐桓公重用,后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主功业。

如果写其他人,照此梳理即可,所写之人轮廓就清晰了。

再看后世的评价分三句话,分别是人们称颂齐桓公的霸业,孔子赞扬“管仲之力”,司马迁称赞“鲍叔能知人”。后世评价是命题者提供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供我们参考。

【人物解读】

春秋时期,齐襄共被杀,齐国可谓是内忧外患,但即位的公子小白,却在危急存亡之秋,完美的交出一一份齐国崛起的答卷,说给材料,让学生思考对哪个感触最深,其实是在思考齐国完成答卷的三个方面因素,你最认可,赞许哪一个。

我们看第一个人,齐桓公,他的身份是君主,是齐国的掌舵者,在齐国崛起的考试中,它是如何作答的呢?从材料中我们看,他“装死逃脱”,说明他是一个机智的人,懂得隐忍。即位为君后他能重用差点射杀自己的管仲,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不计前嫌的人。

第二个人,管仲,他本是公子纠的辅臣,原本人生错位,但当历史给了他机会后,他却能很好把握机会,辅佐齐桓公就合诸侯,说明硬核的人生是需要实力的,鲍叔牙之所以举荐管仲,齐桓公愿意摒弃

前嫌,重用管仲,也是因为他掌握了强国的核心技术。

第三个人,鲍叔牙,本来是齐桓公的辅臣,一个“甘居其下”,写出了他的智慧与伟大,它是智慧的,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与其做一个碌碌无为的权臣,倒不如做一个名垂青史的伯乐,所以甘愿让贤。

这段材料包含了三个人物和多重关系:

三个人物:齐桓公——从“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从“争夺君位”到“成就霸业”;鲍叔——从“辅佐小白”到“辅佐齐桓公”,从“辅佐争夺君位”到“甘居人下”;管仲——从“辅佐公子纠”到“辅佐齐桓公”,从“政敌”到“贤相”。

齐桓公与管仲:从“被箭射中衣带钩”到“重用管仲”,从“政敌”到“互相成就”。

齐桓公与鲍叔:君与臣,信任与被信任。

管仲与鲍叔:“政敌”与“好友”,“有才”与“识才”,“推荐”与“被推荐”。

为什么要厘清人物及各种关系呢?因为作文的立意就是从人物品行与人物关系中得出来。

我们站在新的时代写作,不能只看到历史,在分析自己的感触时更应该关注当下,思考今日中国完成战疫答卷,完成脱贫答卷,完成民族复兴答卷,最需要的是他们中的哪一类人。

齐桓公,代表了当下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者,2020年,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都和春秋时期的齐国一般,忧患重重,但我们看到了抗击疫情中,我们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这中间有齐桓公搬到智慧决断,有面对他国以怨报德的隐忍,因为我们的心中装着世界,在中华民族决胜小康,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上,我们需要齐桓公时代顶层设计者。

管仲,代表了当下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想想华为的崛起,靠的是什么,想想,我们科学防控疫情,靠的是什么?是无数的科学家,大国工匠,如经国治世的管仲一般,有能力,有技术的他们构成了我们国家的“硬核”基础。

鲍叔牙,代表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智者文化,千百年来,伯乐文化一直影响着我们,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伯乐出现,不拘一格举荐人才,他们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也间接促进了民族的发展与崛起,今天中国,之所以最快速度遏制疫情发展,最彻底的实现全面脱贫,是制度的优势,更是文化的支撑,鲍叔牙式的人物之所以让我们感触最深,就是因为他们有智慧,有境界,这是文化的美丽。

齐国式答卷中我们看到的是今日中国式答卷,从历史中发现时代的影子,感触历史的兴盛,也是对当下的思考,2020高考作文不是“穿越”,而是让考生透过历史,思考当下,在历史审视中展现纵横思辨,鉴照历史,是为了准确把握今天,创造更好的明天。

【写作指导】

试题的任务指令规定了三个写作的大方向,分别评价三个人物,三句后世评价指出了最基本的三种立意:齐桓之功、管仲之力、鲍叔知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不管评价三个历史人物中的哪一个,都要寻找他们之间的联系,在相互关系中凸显所评之人物。

写鲍叔。三句后人评价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齐桓公成就霸业是因管仲之力,管仲之力能显现全靠鲍叔之荐。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很容易暗示考生写鲍叔,再联系鲍叔甘居管仲之下的史实,鲍叔识才、荐才之能,虚怀若谷、大公无私之德,就显而易见了,所以写鲍叔是一个最容易的角度看,从考后的下水作文来看,写鲍叔的也最多。

写齐桓公。同样循着上述逻辑关系——“齐桓公成就霸业是因管仲之力,管仲之力能显现全靠鲍叔之荐”。我们通过追问齐桓公何以建立不世之功,再联系齐桓公所重用之人是曾经差点要了他性命的管仲这一史实,不难看出齐桓公虚心纳谏、不计前嫌、宽怀包容、善于用人等成大事者所应具备的品质。

写管仲。管仲之所以能成为管仲,或者说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之力”,一靠能力,二凭机遇,三还要有舞台。三者当中能力靠自己努力,机遇是鲍叔所让,舞台是齐桓公所提供的。换种说法,管仲的能力、机遇、舞台都是管仲能成为管仲的必要条件。理清了这个关系,用假言思维表达这种关系就是“只有……才……”。

另外,类比思维,可以用熟悉的事物来解释陌生的事物,《马说》

是初中学过的经典篇目,考生们应该很熟悉,文中的用马者、千里马、伯乐,对应了齐桓公、管仲、鲍叔这三个历史人物。

【下水文】

千里马何以驰骋千里文/ 卢锡泽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发言的题目是《千里马何以驰骋千里》,听到我的题目,大家肯定能猜出我今天重点谈的是管仲,是的,管仲就是那个时代的千里马。

春秋时期,齐襄公被杀,齐国可谓是内忧外患,处在危急存亡之秋。乱世出英雄,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三人联手,尊崇周王,内修法度,外攘夷狄,演绎了一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大戏,向那个时代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煮酒论英雄,有人颂齐桓公之宽容,孔子赞“管仲之力”,太史公多“鲍叔知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不论君臣三人的高低上下。管仲是那个时代的千里马,这一点大家不会有异议吧。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是——管仲这匹千里马何以驰骋千里?

只有日食粟一石,才有千里之力

不知大家是否和我有同感,看君臣三人这段历史让我想到了韩愈的《马说》,用马者、伯乐、千里马,与三人形成对应,无疑管仲是千里马。我们就借马来说管仲,日进粟一石是马之为千里者的必要

条件,因为马行千里需要千里之力,“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连常马都比不上,更何谈千里马?管仲建不世之功,所需的经天纬地之才,同样需要不断培植,尤其是在逆境中,更不能怨天尤人,否则就会在怀才不遇的愤懑中蹉跎岁月。马只有日食粟一石,才有千里之力,管仲只有不断提高,才有不世之才。

只有伯乐识马,才有骋千里之机遇

马无千里之力,一定不是千里马,有了千里之力也不一定能成为千里马。千里马还需要驰骋千里的机遇。只有遇见识马的伯乐,才能有驰骋千里的机遇。具备千里之力没有遇见伯乐而“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名马太多太多了。同样,没有鲍叔的举荐,管仲也不会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没有徐庶的力推,三分天下的盖世奇功恐怕也只能是隆中草庐中的空谈。

只有千里舞台,才能驰骋千里

有千里之力,又有伯乐识才,也不一定能驰骋千里,千里马是大才,大才需要大的舞台施展才能,用马者要提供这样的舞台,只有千里舞台,才能驰骋千里。没有施展才能空间而“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众矣,终不能以千里而称者。大舞台也是千里马驰骋千里的必要条件。齐桓公为管仲提供了驰骋千里的舞台,刘备也为千古名相提供了施展抱负的空间。

今天,我们处在千年的大变局中,我们肩负着民族伟大复兴的

历史重任,时代是命题者,我们是答卷者,想交出完美答卷,自然不能缺少管仲式的千里马,千里马需要能力、机遇和舞台。我们若想成为这个时代的千里马就应该懂得努力增长才干,懂得珍惜机遇,懂得尊重舞台。

以上是我此次书的体会,一孔之见,就教于方家。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下水文简评】

首先,这篇下水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逻辑思维。

运用假言思维理清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巧用“只有……才……”轻松应对,举重若轻,揭示了事物的本质。

运用类比思维,在在陌生中寻找亲缘关系,用熟悉的事物阐释陌生的事物,用哲学家吉尔比的话就是“从已知的和明显的东西揭示出未知的依然神秘的东西,甚至在陌生的东西中发现熟悉的性质”。

其次,体现“有用”的语文观。做到知识的迁移,学以致用,借用经典《马说》但对《马说》的解读没有停留在“韩愈怀才不遇的抱怨”的层面,而是在未遇到伯乐之前“不怨天尤人,增长才干”,待时而飞。读书是为了增长生活的智慧,下水文读书交流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弄清事物本质之后,更要为现实所用,下水文的落脚点放在鼓励同学成为这个时代的千里马,懂得努力增长才干,懂得珍惜机遇,懂得尊重舞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