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教案

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教案

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教案
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条件和工业部门。[来源:学&科&网Z&X&X&K]

2.掌握传统的鲁尔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了解它的衰落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能力目标

1.读图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明确工业生产也应因地制宜。

2.联系实际,了解当地传统工业发展状况,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应有哪些改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

2.中国已经“入世”,我们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国传统工业今后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教学难点

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

3. 教学用具

把课本中的相关图形可制作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有关传统工业发展的新闻报道资料及景观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前面几节课分别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一些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

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

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从本节开始,我们利用两节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

业生产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我们以前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促进工业的发展。本

节课,我们学习第八节,传统工业区。

[新课教学]

传统工业区(板书)

本节内容主要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了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衰落的主要原因和

综合整治过程,我们学习时应推而广之,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有

一正确认识,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概念(板书)

传统工业区,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一般是在丰富

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

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这些工业区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

要作用。早期的传统工业区多数是在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上述所提及的,后来,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形成了“临海型”的

工业布局区域,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意大利的塔兰托等,这些也属于传统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7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衰落,有些工业区

后来经过长期的改造历程后,现在又成为一颗备受众人关注的新星。下面我们以德国的传

统工业区——鲁尔区为例,加以详细分析。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参看相关地图分布内容,了解鲁尔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

状况以及当时如何形成世界上有名的工业地域。

同学们看课文时,我们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或投影仪,把鲁尔区的位置与资源分布图制

作出来,课本图供同学们参考。然后,老师再作具体分析。

鲁尔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它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位

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区内煤藏丰富,水陆交通运输

便利,工厂林立,城市栉比、人口稠密,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

等工业,电力、石油提炼、电子、军火等工业亦占重要地位,是以采煤、钢铁、机器制造

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是德国和西欧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工业区。鲁尔区的工业是德

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原联邦德国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

作用。

下面,我们结合刚才的图形,重点分析鲁尔区的发展,有哪几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

1.丰富的煤炭资源(板书)

鲁尔区是在鲁尔煤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采煤工业起家的工业区,随着煤炭的

综合利用,发展了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等工业的发展。鲁

尔煤田储量大、煤质好,煤种齐全,含硫低、发热量高,开采条件好。

2.离铁矿区较近(板书)

鲁尔区铁矿资源较为贫乏,但离法国东北部著名的铁矿区——洛林铁矿较近,通过便

捷的交通即可运抵。后来,德国又通过便捷的水陆交通运输,从瑞典、荷兰等国进口铁矿,来满足其生产。

3.充沛的水源(板书)

鲁尔区位于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等淡水河流之间,加上附近的支流及人工运河,

河网密布,淡水资源充足,满足了其生产、生活的需求。

4.便捷的水陆交通(板书)

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联系了东欧与西欧、北欧与南欧

地区,地理位置既优越也重要。陆上交通广布,铁路网稠密,从法国巴黎通往北欧和东欧

的铁路,由本区穿过。这里的高速公路已交织成网,区内任何地点距离高速公路都不超过

6千米,从德国西部通往柏林和荷兰的高速公路也由本区通过。此外,莱茵河、鲁尔河、

利珀河等天然河流和四条人工运河,不仅联成一体,而且都可通航,并能直达海洋,有着

方便、廉价的水运条件,便捷的水陆交通为鲁尔区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提供了条件。

其中,内河航运尤为重要,因为鲁尔区所需的铁矿石主要经荷兰的鹿特丹港通过内河航运

运入,而工业产品的输出也主要由这条运输线承担。方便的陆上交通,把鲁尔区与德国以及欧洲其他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5.广阔的市场(板书)

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以鲁尔区为核心,方圆100千米内,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鲁尔区生产的70%以上的煤炭和钢铁在此加工、消费。

总之,德国鲁尔区有着诸多有利因素,再加上原有的基础设施、科技力量等因素,在二战后,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至70年代,德国(主要指当时的西德)的经济实力稳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课堂活动:为便于同学们的理解与掌握,我们组织学生完成下列表格,通过学生填写表格,我们还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表格中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己填写,老师加以概括与归纳。(如下表)

承转:我们了解了鲁尔区的区位特点,那么,根据前面所学的内容可知,在鲁尔区发

展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等相关工业部门较有利,事实也正如此。但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在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繁荣之后,经济开始衰落。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

革新等原因,使鲁尔区的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深受影响,工业经济明显衰落,下面我们来

具体分析一下鲁尔区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

三、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从社会的进步、技术革新,传统工业受到挑战等几方面来了

解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几个主要原因。

同学们在看完课文后,老师及时归纳、总结,并以此为例,说说我国的传统工业在发

展过程中应避免的教训及应借鉴的经验。

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鲁尔区的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其经济地位逐步

下降,尤其是煤炭和钢铁工业,这也标志着鲁尔工业区的鼎盛时期已过,经济发展需作重

新调整。那么,鲁尔区从鼎盛时期走向衰落的过程,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生产结构单一(板书)

由上可知,鲁尔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借助其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从附近运入铁矿,依据其主要的区位条件,鲁尔区的工业自然就是以煤炭、钢铁为主,最终形成了鲁尔

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并高度集中了电力、机械、化工等工业生产(如

课本图5.33),即鲁尔区形成了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五大传统工业部门,其中煤

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在这样的经济结构中,如果某一工业部门生产衰落,则

将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

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的联系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板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勘探技术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和天然气开始广泛使用。如课本图5.34,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所占比重逐渐

减少,石油、天然气的比重逐渐增多。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进步,冶炼钢铁所消耗的煤

炭量逐渐降低,(如课本表5.3),这样,煤炭的能源地位开始下降,直接导致煤炭的市场需

求量下降,随后则影响了钢铁工业,最终使全区的生产产生连锁反应,生产衰落。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

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单位:(t)

3.世界性钢铁过剩(板书)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钢和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发展中

国家相继独立后,积极发展各自的民族工业,使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求量又相

继下降。随后,70年代的经济危机,以及钢产品的替代产品(如铝合金、塑钢等)的广泛使用,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表现为世界性钢铁过剩,导致鲁尔区钢铁工业生产萎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板书)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革命的每一次革新,都会促进工业生产的飞跃发展,既产生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也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生产和组织方式。鲁尔区是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中,在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繁荣之后,遭遇到了20世纪

5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使鲁尔区工业企业传统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不适

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也是使鲁尔区衰落的根本原因。在鲁尔区,20世纪50年代之前是

其鼎盛时期,当时工业布局已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基本呈现“饱和状态”,如再建设新

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

在新的技术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那些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航天工业等),

则不愿意到此设置厂矿基地,它们在环境及条件适宜的地方,重新布置生产,进而形成新

的工业地域,削弱老工业区的经济实力。

总之,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尤其是新技术革命对传统工业的冲击,使传统工业区开始

衰落,甚至使一些工业部门面临倒闭、破产的危险。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能过于悲观,

滞步不前,面对一些客观因素的变化,我们也应以发展的、变化的特点来看待。对于鲁尔

区的发展,我们可以进行一次讨论,假如你是决策者,为了鲁尔区的继续发展,应采取哪

些措施?如何来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下面请同学分组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

之后,老师进行归纳总结。

四、鲁尔区综合整治(板书)

鲁尔区从19世纪70年代诞生,到20世纪50年代的鼎盛时期,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

辉煌。对德国、欧洲,乃至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科技进步、

新技术革命的诞生,给鲁尔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由于社会发展、工业转型,鲁尔区这一

时期难以转变完成,经济出现明显衰落。面对这种现状,鲁尔人没有失望,没有坐等,而

是敢于迎接挑战,主动改革,于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

现在,环境得到治理,经济得到恢复,以新的面貌面对世界。

鲁尔区在综合整治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进行:

1.调整产业结构(板书)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鲁尔区有五大传统工业部门,即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其中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那么,在改造过程中,鲁尔区也从煤炭、钢铁开始,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经过整治,煤炭、钢铁两大工业

部门的厂矿企业数量大幅度下降,每个厂矿的生产规模却大幅度提高。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一些新的工业部门出现,如电子、汽车、石油化工等,鲁尔区利用其区位的优势条件,改善环境,消除污染,积极新建或迁入了一批新兴工业部门,且以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企业

为主,努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本区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2.调整工业布局(板书)

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原有结构必然打破,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区内原有的工业分布重新调整,以保证新结构下各产业部门的平衡发展。例如,鲁尔区的

钢铁工业所需铁矿石几乎全靠进口,为了就近获得通过荷兰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钢铁

工业逐步调整,集中到西部,有的钢铁公司还通过与荷兰联营,将高炉建到荷兰海边,再

把那里炼出的生铁运到鲁尔区炼钢、轧材。这样,老的工业部门得到调整,新的工业部门

又得到安置,新老工业相得益彰。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板书)

交通建设历来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虽然这里路网稠密,河网密布,但运输量大,航运繁忙,有待于继续建设与维护,确保畅通无阻。

4.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板书)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进步、科技手段的应用,发展科技成为维护经济发

展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推动了社会的巨大发展。为此,鲁尔区自60年代相继建立了鲁尔大学、多特蒙德大学等几十所各种专业的高等院校、为数众多的中等技术学校以及一大批科研机构,各大型公司也普遍建立了自己的科

研机构。这样,本区依靠强劲的科技力量,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板书)

伴随传统工业的发展,本区对煤炭、铁矿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三废”(废渣、废水、废气)也越来越多。工业排放的

污水,污染了江河湖海,使水质恶化;燃烧煤炭产生的烟尘和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工

业所排放的废渣堆积如山,占用大片田地,淤塞河道,污染环境。为了改善本区环境,鲁

尔区实行严格控制工厂废气、废水的排放,并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同时,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绿化环境,使区内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30平方米。这样,

吸引了对环境要求较高的新兴电子工业部门,使它们能够落户在此。

同样,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列出鲁尔区综合整治的内容及措施,便于同学们的学习。

展示:

通过上述诸多治理措施,现在的鲁尔区,已步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不仅社会经济结构比较协调,工业布局较为合理,经济由衰落转向繁荣,而且改变了重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地区。目前,本区又成为一个让世人瞩目的工业区。

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较详细分析了鲁尔工业区的发展状况,了解到了其区位优势,也分析了由于技术革命的冲击而造成传统工业的衰落现象,最后又看到了鲁尔区经过综合整治而出现的新面貌。其间,我们插入了三则补充材料,以供同学们再作具体分析和判断。总之,传统工业在当今世界中还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看到以前的繁荣历史,也要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应判断,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

板书

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讲课讲稿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1 ?教学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优势、工业部门以及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然后教材选择了 鲁尔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本节是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化,并为学习下一节课(新工业区)打下基础。 3.教育功能: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 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这节课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业生产状况,是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学生易于掌握,学习起来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效果,主要通过学生的读图、比较和观察,把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比较浓。 3.学生的学习障碍和难度: 学生学习了鲁尔区的兴衰的原因和如何进行综合整治,但在知识的迁移中可能出现回答要点不全面。 【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利用教材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其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用辽中南工业区”为案例对比分析中外传统工业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2.教学原则: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3.教学方法: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

公开课教案——传统工业区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条件和工业部门。 2、掌握传统的鲁尔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了解它的衰落原因及其综合整 治途径。 1、读图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明确工业生产也应因地制宜。 2、联系辽中南与鲁尔区老工业的比较,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以及发 展状况,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应有哪些改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 1.、采用图形和讲述相结合的方法,把课本中比较深层次的内容化为简单,联系以前所学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我们应用运动的、发展的观点来重新研究。 2、通过比较归纳法,由彼及此,便于学生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具体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

案例分析 课堂小结 自主探究 知识应用与迁移 方法归纳 课堂练习 作业布置教师:面对经济的衰弱,应该如何进行综合整治? 从鲁尔区存在的问题,逐一引导学生得出整治的措施。 例如:1、工业结构单一→调整工业结构; 2、工业布局不合理→调整工业布局 3、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发展科技、教育,发展第三产业; 4、环境质量的恶化→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引导组织下,利用教材案例,提出整治的方案。 教师【多媒体展示】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展示辽中南工业区地图,让学生利用教材中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的资 料,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发展的区位因素、基本特点,以及其出现的问题 和提出综合整治的措施。 学生:把握传统工业区以煤和铁为发展基础的共同特点,通过课本活动 的阅读,对其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鲁尔区的整治措施,提 出对辽中南工业的整治措施。 对于案例本身,我们并不要求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会解 题。对于传统工业地域,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工业地域发展的区位因素(条件); 2、工业地域发展的基本特点; 3、传统工业地域面临的共同问题; 4、针对问题提出的综合整治的措施。 【多媒体展示】 教材解析第三节及课时训练十二; 列表比较辽中南和鲁尔区区位的异同。 对教材已经给出 的整治措施不要 急于直接给学生, 而让学生在老师 的引导下,通过或 自主思考得出结 论,活跃学生的思 维。 以小结的形式对 本节课内容做一 复习回顾,加强学 生的理解。 把辽中南作为鲁 尔区的对比案例, 让学生按照鲁尔 区的案例分析方 法进行比较分析 让学生领会学习 目标,从案例的分 析中学会解题,树 立良好的解题思 维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兴工业区的兴起和分布,了解意大利工业区的特点、条件。2.掌握美国的“硅谷”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区位条件。 过程与方法:联系本地实际,以天长秦栏电子工业园为例进行案例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科教兴国的观念,激发学生发奋读书的热情;2.联系家乡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2.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 1.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2.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新工业区 [复习导入] 传统工业区的概况 [引入新课] 50年代以后,尤其7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的传统工业开始衰落,许多企业的经济活动纷纷转移,发达国家的经济向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环境比较好的乡村或新开发的地域转移,如德国的南移、美国南移、西移、印度南移、俄罗斯向东新西伯利亚东移、意大利向东北和中部移。相对传统工业区而言,这些工业地域称为新工业区。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与传统工业 区相比,新工业区新在哪里(特点) 案例展示:天长市秦栏镇 截止2008年底,全镇拥有个体 私营企业1800多家,平均每8户有 一个小老板,从业人员3.2万人, 从事电子等产业的规模企业180多 家。农民人均收入的80%以上来自 个私企业打工收入。安徽省农业银 行从2001年起连续向秦栏民营企 业公开授信,总额在5.5亿元以上。 秦栏的工业主要有电子、单晶硅材

料、玩具、食品等十大门类,但以电子产业发展的规模大、水平高,其产值、税收、从业人数都占到全镇工业的85%以上。目前,全镇高压包、遥控器组装企业共有400家,但配套企业就达800多家,使秦栏形成一个大工厂,街道就是流水线,你的车间就是我的仓库,我的仓库就是你的车间,相互配套,相互协作,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竞争力。正因为如此,省信息产业厅把秦栏的电子产业集群列为全省四大电子产业集群之一。秦栏谚云:“高压包包揽天下,遥控器遥控东西”,秦栏的遥控器,国内外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高压包三分天下有其二。 思考:1、根据同学们所了解的秦栏和材料中的信息,指出秦栏镇工业的特点; 2、指出秦栏镇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3、讨论分析,秦栏这种生产模式的优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 承转:通过对我们天长秦栏工业发展的讨论分析,初步了解了新工业区的一般情况后,现在回到教材,以意大利新工业区为例,系统地认识一下新工业区的特点、形成条件和优点。 学生活动: 1、出示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分布范围图,指图说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位置(养成好的读图习惯,并在形成心理地图) 2.请学生读案例④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1)填写下表(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通过填写此表了解新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的差异)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 生产规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主 主要工业部门轻工业重工业 生产过程分散集中 资金集中程度低高 工业分布分散集中 (2)回答下列问题: 3.①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②意大利新工业区的独特发展模式是什么? ③在萨索洛地区集聚的相关企业和服务性机构有哪些? ④萨索洛瓷砖工业小区的生产—销售—服务网络中支撑企业、辅助性企业、服务性企业、服务性机构有哪些? 4.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小结:意大利的新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的优势是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5.完成课本70页活动 (1)比较温州乡镇企业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有什么异同 (2)温州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哪些些问题?你能为其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吗?

高中地理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2)》(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 2. 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区位优势、工业部门以及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然后教材选择了鲁尔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本节是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化,并为学习下一节课(新工业区)打下基础。 3. 教育功能: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 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这节课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业生产状况,是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学生易于掌握,学习起来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效果,主要通过学生的读图、比较和观察,把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提高,学习兴趣比较浓。 3.学生的学习障碍和难度: 学生学习了鲁尔区的兴衰的原因和如何进行综合整治,但在知识的迁移中可能出现回答要点不全面。 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利用教材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其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用“辽中南工业区”为案例对比分析中外传统工业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通过布置课外探究作业:“山西省能源基地经济发展慢的原因分析”达到课标要求的最高层面。 2.教学原则: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3.教学方法: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设计2:4.3.1 传统工业区教案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1.课标要求 A.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B.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课标层次 最低要求:学会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图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通过案例认识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最高要求:学生自已收集有关工业区的图文资料分析其形成的条件与发展特点;联系本地工业实际分析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不同版本的课标体现 A.人教版:通过德国鲁尔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的案例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意大利工业小区与浙江温州乡镇企业的比较及美国“硅谷”的案例分析新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B.山东版:通过知识窗“亚洲硅谷”班加罗尔、高新技术产业与环境污染反映影响工业区位的形成条件及新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活动“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形成”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及传统工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C.湖南版:通过阅读“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和活动“想一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专业镇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它们有哪些发展特色”实现“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这一课标;通过课文“工业与环境”及活动、阅读实现“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课标。 D.中图版:探索“中关村为什么成为科技园区的首选”及案例研究分析工业区位的条件 通过课文内容实现“工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标要求。 二、设计思想 1.学生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我利用教材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其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用“美国五大湖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为案例对比分析中外传统工业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

《传统工业区》教案

《传统工业区》教案 高中地理买倩倩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思想,深刻认识到实现清洁生产的重要性。 二、重难点 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措施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提问法、启发法、案例研究、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 五、教学方法 【新课导入】 图片导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工业地域的形成,其中有一种工业地域类型,它以钢铁、机械等重工业为主,往往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传统工业区。 学习目标展示:由学生齐读 【自主学习】 师:阅读课本P65第一段,找出传统工业区的分布特点 生:回答略 答案展示:

过渡:在以上这些工业区中,德国的鲁尔区最为典型。鲁尔区位于德国的中西部,莱茵河下游,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百余年来一直是德国的煤铁工业基地,工业产值占全国的40%以上,被称之为“德国工业的心脏”。接下来我们就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来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和衰落原因。 【案例分析】 阅读P65--P67,请结合工业的区位因素和传统工业区的工业部门,分析以下问题: (将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分析区位优势,第二组分析衰落原因,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问题1:鲁尔区具备哪些区位优势?(提示:从资源、交通、市场等因素分析) 第一组学生展示:回答略(学生总结全面、语言简练) 答案展示: 区位条件(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区较近(3)充足的水源(4)便捷的水陆交通(5)广阔的市场 教师点拨:鲁尔区不仅煤炭储量大,且埋藏浅、有露天煤矿存在,开采条件好。鲁尔区工业发展所需的铁矿石,很大一部分来自法国东北部的洛林铁矿,还有一部分通过鹿特丹港口从海外进口。区内的莱茵河、利珀河、鲁尔河一方面为其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另一方面运河将三条河流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内河运输网络,加上该区铁路网稠密、高速公路发达,水陆交通便利。欧洲作为世界上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工业先进,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限时一分钟背诵,每一小组各选一位同学进行PK展示) 过渡:正是由于这些优势条件,鲁尔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传统工业区。德国在二战时期强大的战斗力,鲁尔区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任何一个事物都不会长盛不衰,鲁尔区也是如此,它在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繁荣之后,经济开始衰落。 问题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组学生展示:回答略(学生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相关句子,但缺乏归纳总结能力,此处需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示范教案 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第1课时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从容说课 本节主要分为两部分,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都是以典型案例来讲述。对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区域分析要运用区位因素分析方法,对工业区域的分布、形成、特点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评价,从中找出规律,以对我国的工业生产有所借鉴。具体我们可以建构以下图解: (1)对于传统工业区 (2)对于意大利新工业区 (3)对于美国“硅谷”工业区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 3.了解新兴工业区的兴起和分布,了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特点、条件和分布。 4.掌握美国“硅谷”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区位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如“硅谷”分布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思维等综合能力,并了解相关的区位条件。 2.对比分析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等有何异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硅谷”的崛起,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科教兴国的观念,激发学生发奋读书的热情。

2.联系家乡的乡镇企业发展情况,了解其科技因素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和决心。 教学重点 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3.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 1.高新技术对新兴工业发展的渗透作用。 2.讨论辽中南工业区的综合整治、浙江温州乡镇企业和北京中关村的发展。 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师:上一节学习了工业地域的形成,我们知道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从而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工艺日益专业化、自动化,各部门、各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这一切为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今天就来学习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板书)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推进(新知识传授) 师:阅读P65第一段,思考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及特征。 生:两位学生回答。 [教师精讲] 师:传统工业区主要分布在有丰富煤铁资源的地区,发展跟煤炭、铁矿有关的工业部门,如煤炭、钢铁、机械、电力、化工等。这些工业一般都是大型企业,资金高度集中,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中国辽中南等地区。 师:(投影图片并讲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教案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条件和工业部门。 2.掌握传统的鲁尔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了解它的衰落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能力目标 1.读图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明确工业生产也应因地制宜。 2.联系实际,了解当地传统工业发展状况,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应有哪些改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 2.中国已经“入世”,我们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国传统工业今后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重点 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教学难点 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 ●教学方法 1.采用图形和讲述相结合的方法,把课本中比较深层次的内容简单化,联系以前所学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我们应用运动的、发展的观点来重新研究。 2.联系具体事例,由彼及此,便于学生深入地了解,为以后的具体实施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具准备 把课本中的相关图形可制作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有关传统工业

发展的新闻报道资料及景观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前面几节课分别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一些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从本节开始,我们利用两节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业生产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我们以前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促进工业的发展。本节课,我们学习第八节,传统工业区。 [新课教学] 传统工业区(板书) 本节内容主要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了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衰落的主要原因和综合整治过程,我们学习时应推而广之,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有一正确认识,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概念(板书) 传统工业区,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这些工业区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早期的传统工业区多数是在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上述所提及的,后来,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形成了“临海型”的工业布局区域,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意大利的塔兰托等,这些也属于传统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7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衰落,有些工业区后来经过长期的改造历程后,现在又成为一颗备受众人关注的新星。下面我们以德国的传统工业区——鲁尔区为例,加以详细分析。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参看相关地图分布内容,了解鲁尔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以及当时如何形成世界上有名的工业地域。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的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一、课题:《金孔雀轻轻跳》 这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构建互动型教学。”《金孔雀轻轻跳》音乐选自人音版第三册音乐课本,一首二拍子的节奏规律浓浓傣族舞蹈风格的歌曲。我启发学生用身体动作感受傣族舞蹈的风格。所以选择以孔雀为题材的教学设计。本课是以孔雀手势和踮脚走两个基本元素展开的一堂自主、开放、活泼的舞蹈课。 激发学生的舞蹈兴趣,关键要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好奇、好动、善于模仿”是儿童的身心特点,所以本课通过观察孔雀的特征以及老师的舞蹈,启发学生模仿孔雀舞的基本动作。通过欣赏老师的示范,观察图片,发挥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模仿学习孔雀的动作。针对儿童“好奇”的年龄特点,我的一段精彩的孔雀舞表演作为课堂的开场、新颖的引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欣赏来感受舞蹈中的美感和乐趣。通过听、说、想、做、跳等活动进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互动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始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创。我以大孔雀的出现,始终贯穿整堂课,和学生展开一系列的互动,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中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孔雀舞蹈,激发学生的舞蹈学习的兴趣。 2、通过学习音乐,认识傣族音乐的风格,并且掌握二拍子的节奏特点。 3、通过学习舞蹈,准确掌握孔雀舞蹈,训练学生的协调性。 四、教学重难点:掌握音乐是重点,学习舞蹈是难点。 一:孔雀舞

我以一段形象、优美的孔雀舞导入。表演前提示学生我是要用一块布围成一条漂亮的裙子开始跳舞。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跳一段舞蹈,这是跳的一种小动物。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看看老师跳的是什么动物?(放伴奏音乐老师表演) 生(们):孔雀。 二:学习孔雀舞音乐 师出示课题《金孔雀轻轻跳》。 师:仔细听孔雀舞蹈的音乐。大家听听看这音乐是几拍子。 生:二拍子。 师:我想看看哪小朋友最聪明,告诉老师二拍子有什么特点?小朋友听听强拍的位置?(强拍击掌,弱拍拍肩) 生:…… 三:学习孔雀舞蹈 师:刚刚小朋友是从什么动作看出老师跳的孔雀舞? 生:(学生做出那手势的样子) 师:有些小朋友摆的孔雀手势不错,现在老师教教小朋友们怎么样更形象的跳小孔雀舞。首先我们先学手势----孔雀手势。大拇指和食指捏紧,后面三个用劲立起。 生:(模仿) 案例分析: (一)1、抓住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激发、培养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验舞蹈的审美性。

4 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教案)

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 3.了解新兴工业区的兴起和分布,了解意大利工业区的特点、条件 4.掌握美国的“硅谷”兴起的主要原因及区位条件 过程与方法:联系本地实际,以广州钢铁厂为例进行案例教学,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工业区位选择。 激发学生发奋读书的热情;2.联系家乡的具体情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和决心 二、教学重点 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3.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 三、教学难点 1.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2.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3.分析美国“硅谷”的区位因素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由学生说出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提出问题:如果给一个工业区的实例,你能否分析它形成的优势条件吗?下面我们就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学习工业区位条件和发展的特点的分析方法。 板书: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65页第一自然段,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和特点) “一”一个核心:大型企业 “二”两个区位条件:煤、铁 总结:传统工业“三”三个问题: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 “四”四个典型地区 “五”五个工业部门 德国鲁尔区:指导学生读“德国鲁尔工业区图”,思考下列问题: (1)在图中找出鲁尔区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帮助学生形成心理地图) (2)分析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越的区位条件?(从资源、交通、市场分析) (3)鲁尔区工业集聚带来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对鲁尔区的经济带来什么的影响?(4)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5)鲁尔区综合整治的采取了哪些措施? 师生探讨:①结合课文和图4.9说一说鲁尔区的主要矿产是什么?②鲁尔区没有铁矿,它邻近的其它国家有没有铁矿?③找出流经鲁尔区和其附近的河流,有没有运河?这能说明什么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第四章第3 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 识与技能 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工业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学习过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传统工业区衰弱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教学难点】 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及知识的迁移。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学生说出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提出问题: 如果给一个工业区的实例,你能否分析它形成的优势条件吗?下面我们就 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学习工业区位条件和发展的特点的分析方法。 一、传统工业区 【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 读课本65 页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传统工业区? (2)传统工业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传统工业区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4)传统工业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哪些问题? 1、传统工业区的概念 很多传统工业区都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2、传统工业区的特点 发展基础→ 一般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 工业部门→以纺织、钢铁、机械、煤炭、化工为主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习题和答案 (1)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巩固教材――稳扎马步】 1.有关鲁尔区经济衰落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石油的广泛使用B.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C.煤炭资源的枯竭D.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比重下降2.下列关于德国鲁尔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鲁尔区被称为“世界工业的心脏” B.鲁尔区内水源充沛,铁矿资源十分丰富 C.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工业发展的基础 D.鲁尔区内河航运极为发达,但不能直通海洋 3.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有 ( ) A.多分布在大城市B.以轻工业为主 C.资本高度集中D.以大中型企业为主 4.有关“硅谷”高技术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硅谷”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 B.“硅谷”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 C.电子工业的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全部出自“硅谷” D.目前“硅谷”的许多企业向南亚、东南亚转移 5.对美国“硅谷”的早期崛起起了关键性作用的高等院校是 ( ) A.哈佛大学B.麻省理工学院 C.纽约大学D.斯坦福大学 6.美国把许多微电子装配工业迁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可以 ( ) A.充分利用当地的知识和技术优势 B.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等 C.扩大市场,增加销售额 D.传播新技术、新工艺 【重难突破――重拳出击】

1.如图4-10所示四个钢铁工业城市,其区位类型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 图4-10 2.调整后的鲁尔区的钢铁工业布局日益集中到西部,是为了 ( ) A.便于产品出口 B.东部地区已达饱和 C.更充分地利用莱茵河运钢材 D.就近获得荷兰鹿特丹港进口的铁矿石3.下列有关传统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传统工业部门主要有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学、飞机等 B.二战后,传统工业始终向大型化、联合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C.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传统工业发展速度放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D.70年代发展中国家工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开始下降 4.影响美国五大湖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上海工业中心形成的共同因素是 ( ) A.接近原料和燃料产地B.接近广大的消费市场 C.廉价而便捷的水运条件D.良好的农业经济基础 5.“硅谷”区的工业与传统工业相比,具有下列显著特点 ( ) A.工业部门的起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B.工业产品多具有“重、厚、长、大”特征 C.从业人员多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 D.自动化程度低,多为手工劳动,增长速度慢 6.新技术革命以后,美国工业区位选择总的趋势是 ( ) A.由集中走向分散B.由南部向北部扩散 C.由东部向西部扩散D.继续走向集中 7.旧金山“硅谷”与九州岛、慕尼黑、苏格兰等高新技术工业区比较,其发展快的特殊条件是 ( )

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设计

传统工业区教学设计 导入 在埃森市火车站广场,一组醒目的黑色塑像引人注目:矿工在倾斜和坑道里井挖煤——这是“煤城”的标记。在塑像的旁边,是一片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强烈的反差简单而明了地反映出这个城市、乃至整个鲁尔工业区的过去和现在。 一、鲁尔区探索探究: 十九世纪中叶,德国鲁尔区迅速崛起。其工业发展是以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进口的铁矿为基础,那么它主要的工业有哪些?请填写下表。(表略) (提示:可从下列工业部门中挑选,煤炭、芯片、化工、火电、钢铁、机械、宇航) 思考讨论: 在鲁尔区迅速崛起的年代,涌入大量的“淘金者”,假设你是其中一员,根据图中信息(图略),分析鲁尔区吸引你投资的因素有哪些?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了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衰落的主要原因和综合整治过程,我们学习时应推而广之,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有正确的认识,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概念 传统工业区,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这些工业区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早期的传统工业区多数是在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上述所提及的,后来,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形成了“临海型”的工业布局区域,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意大利的塔兰托等,这些也属于传统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7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衰落,有些工业区后来经过长期的改造历程后,现在又成为一颗备受众人关注的新星。下面我们以德国的传统工业区——鲁尔区为例,加以详细分析。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鲁尔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它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区内煤藏丰富,水陆交通运输便利,工厂林立,城市栉比、人口稠密,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工业,电力、石油提炼、电子、军火等工业亦占重要地位,是以采煤、钢铁、机器制造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是德国和西欧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工业区。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河南省县级优课)

传统工业区的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1.课标要求 A.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B.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课标层次 最低要求:学会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图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通过案例认识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最高要求:学生自已收集有关工业区的图文资料分析其形成的条件与发展特点;联系本地工业实际分析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设计思想 1.学生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我利用教材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其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用“美国五大湖工业区”与“辽中南工业区”为案例对比分析中外传统工业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通过布置课外探究作业:“调查增城新塘镇仙村许多水泥厂是如何发展起来又为什么停产关门”和“山西省能源基地经济发展慢的原因分析”达到课标要求的最高层面。以“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与“美国‘硅谷’”和“北京中关村”等案例相结合分析新工业区形成条件、共同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布置学生上网收集资料“分析深圳电子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这一探究活动提升课标要求。 A.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B.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工业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在学习过程中。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2.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传统工业 [引入新课] 1.由学生说出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提出问题:如果给一个工业区的实例,你能分析它形成的优势条件吗?下面我们就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学习工业区位条件和发展的特点的分析方法。 2.请学生读“世界工业分布图”找出世界工业的分布地区 3.学生读图回答(培养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亚洲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 (2)欧洲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 (3)北美洲的工业主要集中哪一个国家?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传统工业区 一、引入新课 1 以鲁尔区兴盛衰落复兴的短片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2.课件展示,请学生读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去学习。 二、学生结合微课自学探究 1.学生课堂探究传统工业区的概念、鲁尔区的优势区位、衰落原因和整治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微课、课堂探究和小组谈论,重点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为后面分析辽中南工业区打好基础。2.学生黑板展示并讲解鲁尔区的优势的区位,衰落的原因,改进的措施。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教师小结解鲁尔区的优势的区位,衰落的原因,改进的措施并展示相关内容课件。 [设计意图]:学生讲解展示难免有错误,教师及时的讲解和归纳,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印象。 三、课堂探究(一) 1.学生探究如下两个问题。 ①.辽中南工业区有哪些区位优势?

②.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比较辽中南工业区和鲁尔区 的异同。 2.学生展示探究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锻炼学生整合知识能力。 3.教师总结展示探究问题的答案。 ①.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与铁矿距离近,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广 阔的市场。 ②.主导区位因素: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场。 异同---- 相同点:①煤炭资源丰富,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④工 业基础雄厚,⑤政府支持,⑥劳动力丰富且多技能熟悉工人。不同点:①鲁尔区接近铁矿产地,辽中南是在铁矿产地,②鲁尔区水源充沛,辽中南水资源紧缺,③鲁尔区内河运输发达,辽中南海运便利。 课堂探究(二) 1.分析该地区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经济衰落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学生当堂回答课堂探究的问题 教师总结 1.①生产结构单一。传统产业钢铁、机械,化工等比重大。②新技术革命的冲ft。本地区资源依赖性产业过多,煤、石油等可采资源逐渐枯竭,传统工业部门技术落后,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严重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少,第三产业比例小。 2.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体制创新。

高中地理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Word版

第三节第一课时传统工业区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了解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使学生充分认识到 自然、人文科学中有关地域性的特点。 2、了解鲁尔区的区位优势及其衰落的主要原因、综合整治的方式。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提高学生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关心和参与程度;强 化科学的区位观;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的途径 三、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自制图 四、课时安排: 计划课时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分析法、图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 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从而促使工业地域的形成。现代工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部门越来越复杂,工艺日益专业化,自动化,各部门、各企业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这一切为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一课时传统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 共同特点:(1)一般是有煤、铁资源基础。(煤铁复合体型) (2)以传统工业部门(如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为主,以大型骨干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3)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传统工业区开始衰落,并经历了长期的改造历程。许多大型企 业通过工业之间投入产出的联系高度集中(由繁荣→衰落→改造→……)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1、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好。从教材(图5.32)可看出鲁尔河附近 多为露天煤田,可自南(鲁尔河附近)向北(利珀河附近)逐渐开采。 2、离铁矿区较近。本区铁矿资源贫乏,但离法国东北著名的落林洛林铁矿区近。(鲁尔区 的铁矿最初来自法国,后来则来自瑞典等国。主要经荷兰鹿特丹港通过内河运入。

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条件和工业部门。[来源:学&科&网Z&X&X&K] 2.掌握传统的鲁尔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了解它的衰落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能力目标 1.读图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明确工业生产也应因地制宜。 2.联系实际,了解当地传统工业发展状况,为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应有哪些改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鲁尔区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传统工业区的改造,适应世界发展潮流。 2.中国已经“入世”,我们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我国传统工业今后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传统工业区衰落的原因和整治措施。 教学难点 传统工业区改造过程中观念的转变。 3. 教学用具 把课本中的相关图形可制作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有关传统工业发展的新闻报道资料及景观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前面几节课分别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的一些基本理论,了解工业生产的 基本模式,从工业生产的投入开始,到工业地域的形成,从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业 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从本节开始,我们利用两节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工 业生产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我们以前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促进工业的发展。本 节课,我们学习第八节,传统工业区。 [新课教学] 传统工业区(板书) 本节内容主要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分析了传统工业区的区位特点,衰落的主要原因和 综合整治过程,我们学习时应推而广之,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有 一正确认识,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概念(板书) 传统工业区,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一般是在丰富 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 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这些工业区在本国以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 要作用。早期的传统工业区多数是在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上述所提及的,后来,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超级油轮、巨型运输船舶和集装箱的出现,形成了“临海型”的 工业布局区域,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意大利的塔兰托等,这些也属于传统工业区。 传统工业区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尤其是7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衰落,有些工业区 后来经过长期的改造历程后,现在又成为一颗备受众人关注的新星。下面我们以德国的传 统工业区——鲁尔区为例,加以详细分析。 二、鲁尔区的区位特点(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参看相关地图分布内容,了解鲁尔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资源 状况以及当时如何形成世界上有名的工业地域。 同学们看课文时,我们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或投影仪,把鲁尔区的位置与资源分布图制 作出来,课本图供同学们参考。然后,老师再作具体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案

课时计划 课题: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课型:新课【教学目标】 1.通过对德国鲁尔工业区、我国的辽中南工业区的案例分析和比较,让学生理解传统 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 2.结合鲁尔工业区产生的环境污染等局面,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 探讨综合整治的措施; 3.通过对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的案例分析和比较,让学生理解新 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和衰落的原因; 4.结合新工业地域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 理解。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决方法:比较归纳法知识迁移应用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缺勤登记: 【板书设计】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地域 【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 二、新工业区 1.【案例】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2.【案例】美国“硅谷”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讲授】 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让学生明确课程标准要求,直接进入学习主题。 【板书】一:传统工业地域 讲授传统工业地域的概况: 1.代表性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区等。 2.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等。 3.特点:大型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4.代表工业: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 5.存在问题: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落。 【案例】德国鲁尔工业区 学生学、思过程设计阅读教材案例,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