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左权一幼马瑞萍 032600

现在幼儿教育强调“活教育”理论,要求幼儿教育生活化,社会化。因此,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入手,挖掘孩子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让孩子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孩子感到学习就在身边,并且是鲜活的、可经历的,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亲近社会,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还培养了孩子从身边的生活中学会观察,发现表达以及构建自己的想法等多种学习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科学领域提出的目标使我们强烈地感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的情感态度和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幼儿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培养科学兴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利用幼儿的好奇心,为幼儿提供可供探究的材料,让幼儿在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中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我园是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的一所县直幼儿园,我们根据本园所处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在为幼儿提供一些必备的基础材料的同时,主要尽量和孩子们一起收集较为合理,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游戏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在科学活动中探索他们身边不同材料的性能,利用他们熟悉的材料充分表现自己的意愿和情感,努力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让他们自己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简单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下面是我园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科学活动的几点做法:

一、合理的挖掘自然资源激发幼儿探究兴趣

(一)利用农村自然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1、如春天一到,满枝的桃花、梨花争相开放,幼儿虽感兴趣却常常难以区分。我们就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组织孩子们到郊外去踏青,仔细观察春天的美景。孩子们边欣赏边交谈着:“老师看,小草变绿了,树上开了好多好多花儿,真漂亮。”“你们猜猜这是些什么花儿呢?”我问道。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我知道,我知道,这个是桃花,这个是梨花……”“它们那儿不一样呢?”我紧追着问。有的孩子立刻说:“花儿的颜色不一样。”“还有那儿不一样呢?”“花瓣不一样、花蕊不一样”……在观察讨论中孩子们掌握了桃花和梨花的各自特征,很轻松的把它们区分开来了。还有孩子难以区分的麦苗、韭菜,我们就带孩子们到种植园地去找找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看、摸、比较,孩子知道它们的叶子形状不同和手感不同等等不同之处,孩子们在玩中总结了经验,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激发了探究的兴趣。

2、农村孩子虽然经常看见麦子、稻谷及黄豆、红豆、绿豆等各种农作物的种子,但却常常不能正确区别。我们在活动中经常组织幼儿进行实地观察,比较这些农作物的种子的异同处,还将这些种子贴上标签,布置成“种子大聚会”,放置在自然角内,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和比较,帮助它们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加以辨别。通过观察比较,幼儿得出麦子的种子皮薄而光滑,稻谷的种子皮厚而粗糙;黄豆、赤豆、绿豆等豆类的种子颜色、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等特点,从而使幼儿明确地得出具体实物的形象概念,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探索的兴趣。

(二)在种植活动中引发探究兴趣

有人说: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做”科学。我们幼儿园的户外活

动场地比较大,存在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乡土材料,不断刺激他们去探索。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突破了以往的观赏价值,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以供我们领着孩子们尽情地去探究。

1、开辟了种植园地。

我们根据季节的不同在种植园地里种上青菜、萝卜、西红柿、玉米、小麦等相应的蔬菜、农作物,并有意识地让幼儿参与种植劳动,引导幼儿在劳动过程中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如春天里,我们买来了一包菜种子,带孩子们在种植园地里翻土、施肥,然后撒上许多菜种子,孩子们忙的不亦乐乎。一段时间后,当一颗颗嫩苗钻出来时,我们又带着孩子们去观察嫩苗,指导他们记录下自己的发现,猜一猜这些嫩苗长大了会是什么蔬菜?让孩子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关心菜苗的生长,主动参与为菜苗施肥、除草、捉虫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苗苗的生长。当一颗颗小青菜在大家们的期盼中长大时,孩子们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些幼小的嫩苗是青菜呀,揭迷的喜悦可想而知,孩子们在关系这些蔬菜生长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这些蔬菜生长变化的过程,也学会了观察的方法,学会了爱护植物,认识和探究的兴趣也进一步加浓了。

2、创造可供探究的条件。

为了使幼儿通过种植活动获得更多的自然知识,我们还在种植方法上翻花样。在我园的探究区里我们开辟了一块“比比谁先发芽?”的种植实验场地。在那儿我们提供了泥土、沙子、石子、水等材料供幼儿种植,在种植中让幼儿比较发现同样的职务种子种在不同的材料(泥土、水、沙子、石子)中,结果有什么不一样,以探索植物生长的条件和结果。在种植活动中幼儿不仅懂得了不同植物的种植方法和手段,也了解了种植生长的过

程,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孩子们还通过观察懂得种子发芽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别、花的叶子有很多的形状、植物是先开花还是先结果等许多自然科学常识,粗浅地了解种子、幼苗与季节、气候的关系,了解人与植物、自然的关系等等。可见这些特制的场所能让幼儿得到探索的满足,因此,我们教师要为幼儿多提供这些有趣的活动场所和活动材料,让幼儿在感受到大自然奇妙的变化时,能得到老师的及时支持和引导,从而开发幼儿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利用当地特有的资源和安全的废旧物品是孩子进行探索活动的宝贵资源,玉米片、玉米秸、麦秸、树叶、种子、羽毛、石头、沙子、泥土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就利用这些资源,让孩子学习创造、学习探究,体验到创造能使简单的材料发挥更大的价值,从而真正地乐于探究、乐于学习、乐于创造。

二、通过饲养动物丰富科学知识

小动物是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发孩子主动去观察、去探究。在我们班的自然角里有孩子们自发带来的小蝌蚪、小乌龟、小鱼、小虾.......孩子们常常在游戏活动时去给它们喂食,和他们说话。通过饲养一些小动物,使幼儿更进一步接近动物,与动物建立起有好的感情和行为。而这些小动物,也常常会给孩子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天不知是谁喊了起来:“快来看呀,小蝌蚪长腿了”。孩子们一窝蜂的跑了去看,“老师,小蝌蚪怎么就涨了两条腿呢?”“小蝌蚪是先长前腿,还是先长后退?”......从孩子们的问话中我发现他们对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还是似懂非懂,于是我就边带领幼儿每天观察记录蝌蚪的变化,边生成了新的活动《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在观察和交流中幼儿知道小蝌蚪不容易捉住,又滑又软,没有骨头;掌握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头前腿——尾巴没了——变成青蛙。我们在观察饲养的后期还组织孩子把蝌蚪送回家,这样不仅让孩子知道了蝌蚪生存的最佳地点,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三、大胆尝试,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创导发现法,他认为,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他主张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儿童自己去探索事物,发现知识,解决问题,作出结论。我们在教学中让儿童“先试后讲”,目的就在于让儿童去探索、发现。发我们在教“有趣的根”时,要了解根可以分为直根、须根、块根三种。我们就提供葱、菠菜、胡萝卜、小麦等几种植物的根让小朋友观察、比较,让幼儿去发现,葱和小麦的根像胡须,菠菜的根直直的,而胡萝卜的根一块一块的,因此我们把它们叫做须根、直根和块根。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真知,记得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的世界是多么大,有伟大的自然,急待他去发现;有广博的大社会,急待他去探讨”,“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去想”。从小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儿童在活动中“试做一做”,“试说一说”,这非常有利于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

四、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在活动中,要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艺术在于适时地把握时机,激发幼儿活动的欲望和探索的热情,为幼儿指明探索方向,时刻鼓励幼儿直到探索成功。

如在一次活动中,幼儿对被风吹起的塑料袋产生了兴趣,在追逐之后,出现了疑问:为什么它像飞舞的蝴蝶忽高低?讨论的结果是风大飞得高,

风小飞得底。虽然幼儿已经感受到了风的存在,这只是直觉体验,而没有弄懂真正的原因。带着问题,我们进行了“风从哪里来的"实验活动,明白了”空气流动”产生风的道理。之后,幼儿根据自己的知识,制作了“转动的小花”、“风铃”等小玩具。可见,教师的适时引导,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领域,满足和发展了幼儿的求知欲。

又如为了使幼儿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我首先引导幼儿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年糕进行观察,然后适时地引导他们试着用手摸一摸、比一比。通过摆弄并进行比较,这时幼儿的发现是丰富而零散的。因此,在让幼儿充分感知后,须通过教师引导、归纳,帮助幼儿掌握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异同,使幼儿认识更加清晰正确。

五、在大自然中发现,探索科学的奥秘

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科学教育素材,它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农村特有的优势,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认识、探索,获得科学知识。比如春天和孩子一起去田野里捉蝴蝶,去草地上捉西瓜虫......。这些仅凭几张图片很难介绍明白的知识,我们可以在实地观察中去发现蝴蝶的特征、西瓜虫的长相等,从抽象到具体,加深幼儿的直接经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增强幼儿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

总之,幼儿的科学教育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幼儿从中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学习科学方法,发展智力和好奇心,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科学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我们深深体会到:利用农村自然优势进行科学活动,能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挖掘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提高综合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成效。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刘占兰.新《纲要》中的幼儿科学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刘克文.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研究,2007年6月

农村自然资源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运用的研究

《农村自然资源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运用的研究》学习心得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获得发展的资源。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要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主动发展,就要创设有价值的教育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我园地处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何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去进一步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创设适宜且有价值的幼儿园环境呢?我园一直对作为幼儿园重要教育活动形式之一的区域活动进行研究,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我园的区域活动结合了乡土材料,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乡土材料在区域活动中发挥着怎样的教育功能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乡土材料的投放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得到积极的发展 1.引发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 皮亚杰认知理论认为:“幼儿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发展起来的。”在农村,乡土材料资源丰富,也最贴近幼儿生活,因而深得幼儿的喜爱。孩子们着迷于每天的区域活动,因为在这里有许多新鲜事物,有令孩子们冥思苦想、却又津津乐道的小制作、小实验,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兴趣倍增。例如:个别幼儿胆小,不愿在集体面前表现,我们在区域中,投放了农村幼儿熟悉的泥巴、稻草、棕叶等材料,由于是自己所熟悉的材料和玩具,内向、胆小的孩子们变得轻松自在,有时,他们还会用自己采集的树叶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编织”一个个动听的故事,相信那时自信已完全回到他们的身上。 2.促进了幼儿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俗话说得好:“心灵手巧”。幼儿经常动手操作,有利于小肌肉群的发展,会变得更聪明。于是我们有意识的开设了“美工区”、“认知区”、“建构区”等,给幼儿有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注意在各区域中按幼儿实际水平,分层次投放材料。如认知区由大到小的种子粘贴、蔬菜和水果的分类;美工区有树叶粘贴、草

第八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1.下列所述情况会引起水污染的是() ①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②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③海上油轮石油泄漏④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液、废渣和废气 A.①③B.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2.能用铝为原料来冶炼难熔的金属主要是因为() A.铝的密度小,熔点较低 B.铝在空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C.铝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较前面 D.铝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 【答案】 D 3.下列过程不能 ..综合利用煤的是() A.将煤干馏B.将煤气化 C.将煤液化D.燃烧藕煤 【答案】 D 4.用赤铁矿石为原料冶炼铁,应采用的冶炼方法是() A.电解法B.热氧化法 C.热还原法D.热分解法 【答案】 C 5.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下图是海水淡化原理的一种示意图,符合此原理的方法称为() A.蒸馏法B.电渗析法 C.离子交换法D.太阳能蒸发法 【答案】 A 6.“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的产物,即原子利用率为100%。以下反应最符合绿色化学“原子经济”要求的是() A.乙烯聚合为聚乙烯高分子材料 B.甲烷与氯气制备一氯甲烷 C.以铜和浓硝酸为原料生产硝酸铜 D.用氯气和消石灰制漂白粉 【答案】 A 7.石油裂解的目的是() A.获得乙烯、丙烯等基础有机化工原料 B.避免石油碳化结焦 C.提高汽油的产量和质量

D.除去石油中的杂质 【答案】 A 8.下列不.是海水淡化方法的是() A.蒸馏法B.电渗析法 C.离子交换法D.萃取法 【答案】 D 9.下列关于金属冶炼的说法,其中不正确 ...的是() A.热分解法适用于制备不活泼金属 B.热还原法的常用还原剂为C、H2、CO、Al等C.熔融电解法适用于制备不活泼金属 D.水溶液中置换法适用于活泼金属制取不活泼金属【答案】 C 10.下列环保措施主要目的是保护臭氧层的是() A.使用无铅汽油B.使用可降解塑料 C.使用无氟冰箱D.使用无磷洗衣粉 【答案】 C 11.工业上冶炼铝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A.电解法B.铝热反应法 C.氢气或CO还原法D.热分解法 【答案】 A 12.下列做法能改善空气质量的是() A.以煤等燃料作为主要生活燃料 B.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氢能等能源代替化石能源C.鼓励私人购买和使用汽车代替公交车 D.限制使用电动车 【答案】 B 13.在下列过程中,没有 ..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石油裂解得到乙烯、丙烯、丁二烯 B.煤干馏生成焦炭、煤焦油、焦炉气和粗氨水C.石油分馏得到汽油、煤油和柴油 D.天然气与水蒸气在高温下作用产生一氧化碳和氢气【答案】 C 14.下列能被工业上采用的冶炼金属的方法是() A.电解熔融的氯化铝制铝(氯化铝属于共价化合物) B.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制镁 C.电解氯化钠水溶液制钠 D.高温下用氢气还原氧化镁制镁 【答案】 B 15.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煤是由多种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 B.煤的气化和液化属于化学变化 C.石油主要是由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D.石油的裂化和裂解过程都属于化学变化

设计一个科学探究活动

` 中班科学探究活动:神奇的水 一、选题描述与分析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爱玩水,所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而设计了这一次有关于水的科学活动。本活动运用的知识是有关与饱和溶液和改变液体密度等有关知识。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增加溶剂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质。本活动的科学原理在于将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使该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方法背景本次活动采用了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 试一试:这是本活动开始的部分。为了让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采用了先观察的方法。请幼儿观察教师手中的两种液体——一杯普通的水,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想一想:“把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教师在到红水的时候应在杯子后面放一张白纸以便幼儿观察。在幼儿看到水分成两层后,请幼儿用自己面前的两种水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分成两层。让幼儿在浓厚的兴趣下自己亲手实验,引起幼儿实验和探索的欲望。 说一说:本环节大大激发了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亲手的实验和教师倒的水进行比较,教师应该尽可能的让幼儿把自己想说的事说出来,并提出一些让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回答的问题以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小朋友倒的水和老师到的水一样吗那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教师可以在幼儿急切的期盼下说出答案“把许多白糖放到红色的水里,使劲的搅,一直到化不开为止。”让幼儿明白,红色的水能沉到水底是因为里面有许多的糖,水就变重了,重的东西自然就沉到了水底。 做一做:本环节是采取了幼儿自己动手实验的方法。在幼儿实验时知道什么样的液体可以沉到水底,用什么方法制作这样的液体。让幼儿和第一杯水比较,知道两杯水的不同。 二、设计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能力。难点:让幼儿自由探索和发现水的新现象,并与同伴交流分享。 三、实施时间和地点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科学启蒙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科学启蒙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常州市新北区罗溪中心幼儿园 主持人:姜文婷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大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空间”。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主要的知识来源,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 幼儿园地处新北区罗溪镇空港社区,农村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大棚基地、机场、特色种植、野花野草等特色的资源丰富,大自然造化神奇孕育了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那如何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有效地开展科学启蒙主题活动,将资源巧妙地融入主题,选择合适的内容,运用相应的材料,预成和生成想结合,一直是我们试图探索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化、信息化的时代,而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也给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目标和问题,扩大了教育的时间、空间和内容,急需创造性人才。众所周知,在人的各种素养中,科学素质是创造性人才所必需的素质。而早期教育是教育系统的基础工程,开展早期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对于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发现他们的科学潜能,以及对于他们将来学科学、掌握科学技术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主要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探究乃深入探讨,反复研究之意。可见,它是获得对事物、现象或问题认知的一种方式,体现究因的过程。从儿童发展角度看,探究的方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幼儿的兴趣和认知需求,而且,这个阶段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必须借助外界环境资源,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构建重组新的知识经验,探究的过程是幼儿主体能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再加上我们幼儿园地处农村,农村大多数幼儿班存在着严重的“小学化”、“成人化”倾向,教育教学单调,枯燥无味,孩子们很少有实物操作的机会,只是在活动室里念书写字,天真无邪的孩子变成了小大人,幼儿得不到适合其身心发展的良好教育,这些严重制约了幼儿的发展。而农村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幼儿提供了真实的、自然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这些环境中蕴含着丰厚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幼儿进入现场和情景,让幼儿成为现实情景中的一员,获得亲手操作,身临其境感受的机会,为幼儿的活动开展提供了开放的、真实的、自然的、丰富的探索空间。 为此,我们将围绕“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科学启蒙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设计说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必须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否愉快、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设计理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着,在教学中教师因 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 探究与小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观能动作用。 2、通过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 解决问题。采用知识抢答、问题答辩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第一节,依据《标准》,这是一节向学生传授“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的一课。本节选用了“自然资源和我们”、“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两个标题,表述了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中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为后面具体学习各种资源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1、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能够满足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探究新知识的要求。 2、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有了了 解,为本章节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的归类分析3.知道怎样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加深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2.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学会正确分析我国资源现状,学会简单的数字分析和对比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设计一个科学探究活动

中班科学探究活动:神奇的水 一、选题描述与分析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爱玩水,所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点,而设计了这一次有关于水的科学活动。本活动运用的知识是有关与饱和溶液和改变液体密度等有关知识。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增加溶剂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质。本活动的科学原理在于将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使该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方法背景本次活动采用了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 试一试:这是本活动开始的部分。为了让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采用了先观察的方法。请幼儿观察教师手中的两种液体——一杯普通的水,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想一想:“把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教师在到红水的时候应在杯子后面放一张白纸以便幼儿观察。在幼儿看到水分成两层后,请幼儿用自己面前的两种水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分成两层。让幼儿在浓厚的兴趣下自己亲手实验,引起幼儿实验和探索的欲望。 说一说:本环节大大激发了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亲手的实验和教师倒的水进行比较,教师应该尽可能的让幼儿把自己想说的事说出来,并提出一些让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回答的问题以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小朋友倒的水和老师到的水一样吗?那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教师可以在幼儿急切的期盼下说出答案“把许多白糖放到红色的水里,使劲的搅,一直到化不开为止。”让幼儿明白,红色的水能沉到水底是因为里面有许多的糖,水就变重了,重的东西自然就沉到了水底。 做一做:本环节是采取了幼儿自己动手实验的方法。在幼儿实验时知道什么样的液体可以沉到水底,用什么方法制作这样的液体。让幼儿和第一杯水比较,知道两杯水的不同。 二、设计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能力。难点:让幼儿自由探索和发现水的新现象,并与同伴交流分享。 三、实施时间和地点 实施时间:2016年10月第二周

(经典)2019-2020年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练习 新人教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教材第49页图3.17 图表分析:农业是用水较大的产业,节约农业灌溉用水潜力较大。从图中文字表述可以看出,三种灌溉系统的效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滴灌、旋转式喷灌、重力流动式灌溉,所以从节流角度看,滴灌、旋转式喷灌是农业灌溉的发展方向。 (二)教材第50页活动 活动提示:该活动是一个实践活动,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调查学校用水现状,了解学校日常生活中有无浪费水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提出合理化的节约用水的建议和方案。同时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的行为习惯和帮助周围人群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教材第52页案例 案例分析:首先找到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云贵高原、两广丘陵上喀斯特地貌、地表土层很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人类不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如过度砍伐树林,过度开垦荒山、荒坡、陡坡等,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使基岩暴露地面,导致石漠化。 (四)教材第53页思考 本题首先要了解土地退化的类型,即土壤侵蚀、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盐渍化和涝渍、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等。不同的地区土地退化的类型不同。例如,半干旱、干旱的草原,土地退化以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为主;降水集中,土质疏松的地区以土壤侵蚀为主;半干旱农耕区,以土壤次生盐渍化为主,因此,不同地区的学生可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分析问题。防治土地退化的措施有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措施;除此之外,应注意土地退化与贫困问题间的关系,把防治工作和消除贫困结合起来;还有法律法规政策的健全是这一系列措施的法律保证。

学业达标 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与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及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共同问题有( ) ①水资源更新速度快②利用率过高③水污染严重④土壤盐渍化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河流径流量较小②城市密集,生活用水量大③灌溉用水量大④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而我国图示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均在40%以上,甚至高达90%,因此存在过度利用的问题,再加上图示地区蒸发旺盛,易引起土壤盐渍化。第2题,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人为原因与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河流上中游地区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有关。 答案:1.C 2.D 20世纪50年代,在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水库建成后,对库区周边的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水量锐减,现已断流320千米,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据此完成3~5题。 3.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是( ) A.下游大量引水灌溉B.上游过度引水灌溉 C.气候越来越干旱D.下游缺少植被的保护 解析: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是由于上游过度引水灌溉造成。 答案:B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绘画活动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绘画活动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绘画活动 甄丽丽 定州市东阳暮幼儿园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绘画活动 摘要:绘画活动是幼儿美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幼儿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是幼儿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方面,它在幼儿世界里的重要性不可估量。农村有农村的特色,有农村特有的风俗民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就应该让幼儿融入这些自然资源的主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幼儿学习的大课堂,引导幼儿感受到身边的美,生活的美。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欣赏水平和利用率,使幼儿园的绘画活动创造性的、有个性与特色地开展起来。 关键字:农村;自然资源;绘画活动 美术教育,对幼儿创新潜能的开发具有的积极作用,被现代教育所公认。美术活动是以培养幼儿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毕加索曾这样说过:“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我们应该让儿童找到自己的感觉,父母或老师决不能用简单的像不像,比例准不准来评判孩子们作品的好坏,有的地方不到位就遭到批评,这样会伤害儿童的自尊心,压抑了儿童大脑思维活动。 绘画活动是幼儿美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幼儿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是幼儿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方面,它在幼儿世界里的重要性不可估量。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促进幼儿绘画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儿童在绘画活动中往往会表现出令成人难以想象的创造潜能和天赋,目前农村美术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幼儿园

绘画活动开展与创新的首选,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而在我们农村,其自然资源更是丰富多彩,粮食、树木、花草这些不同质地的自然物、得天独厚的农村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是我们开展绘画活动极好的素材和内容。新《纲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农村有农村的特色,有农村特有的风俗民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就应该让幼儿融入这些自然资源的主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幼儿学习的大课堂,引导幼儿感受到身边的美,生活的美。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欣赏水平和利用率,使幼儿园的绘画活动创造性的、有个性与特色地开展起来。 一、农村的自然景色进行绘画创作。 我们幼儿园开辟了植物园里面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春天,万物复苏,小草开始探出了脑袋,树枝上长出了嫩芽,花儿们也争相开放,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里,我带孩子们去观察,植物园各个角落里留下了孩子们的脚印,过不了多久图画纸上就出现了孩子们的稚嫩作品。无论是一棵柳树,还是一朵小花,那都是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发现的,用自己独特的画笔表现的。 我们幼儿园外面紧挨着庄稼地,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我带他们去观察庄稼的生长过程,不同季节种什么样的庄稼,让他们亲自

科学探究活动的六个步骤

科学探究活动的六个步骤 一、研究的主题 二、探究的问题 三、问题的假设 四、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五、讨论与交流 六、归纳得出结论 课题研究报告没有固定模式,仅供参考。研究者根据实际情况撰写。 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 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幼儿游戏活动的实践研究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幼儿游戏活动的实践研究 西关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是活教材。可见,游戏在幼儿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幼儿与大自然的亲近,结合丰厚的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我们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中,大胆融入农村自然资源,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 【关键词】:农村,自然资源,开展,游戏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农村随处可见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欢呼雀跃的身影,听到他们童稚的笑语,只要你稍作停留,耐心关注,就会发现他们不是单纯地说笑疯跑,而是在玩游戏:有目的,有内容,有规则,有结果。短短的一条绳,就能玩出多个花样;简单的几个格子,就能有好多跳的方法……这就是农村孩子的游戏特色,简单中透露着率真,质朴中包含着快乐、彰显着灵动。为了让农村的孩子充分享受生活的快乐和教育的乐趣,我们不断开发、挖掘、研究乡村资源,编出一套科学有效的适合农村幼儿园小班孩子们玩耍、学习的游戏方案。 一、利用当地资源开发游戏材料,让幼儿享受游戏的乐趣 1、利用农作物材料开发游戏 秋天是玉米、大豆、高粱等收获的季节,而农作物的种子、果实是幼儿进行“拼摆、粘贴”游戏的重要素材。在我们幼儿园,我们将收集来的杏核染上各种各样的颜色,让幼儿来分类或摆图形。 2、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材料开发游戏 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应有尽有,我们积极运用废旧物品开发的游戏更是种类繁多。 (1)以瓶盖为素材开展的“弹瓶盖”“砸瓶盖”“瓶盖五子棋”“串瓶盖”“瓶盖迷宫棋”等游戏。又如轮胎类游戏,利用废旧轮胎进行了“双手滚”“单手滚”“绕障碍滚”“跳轮胎”“钻山洞”“碰撞轮胎”等很多种游戏;在轮胎的下方安上轮子,幼儿就玩起了“推车、拉车”游戏。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面对挑战,我国自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实施怎样的切实有效的对策呢?在这方面,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明确规定,我国今后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今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地说,就是要实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一、建立自然资源的管理体系 这是我国自然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必须采取的第一条对策。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起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这主要是因为:①考虑到我国有关自然资源退化问题还十分严重,在执行许多旨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和法规中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政府有必要在强化和完善法规的同时,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包括市场刺激手段),以发挥市场机制在改变自然资源利用的观念和方式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②我国绝大部分自然资源虽都归国家所有,但因所有权与开发经营权不分,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各种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这就造成自然资源不合理配置和低效率的开发利用。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已允许企业和个人通过承包等形式获得自然资源的开发经营权和使用权。在此情况下,国家正在加快建立一个基于市场手段和政府调控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 这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必须改革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包括要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自然资源所有权和开发经营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在自然资源使用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使用者付费”的经济原则,以促进、推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方式开发资源;根据强化市场经济原则,完善有关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现行法律和管理制度等。 二、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制度 这主要是因为①要实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要确定和实施“最佳政策”,或是以综合的可持续方式有效地使用和管理自然资源,而且还应建立一种政策分析机制,以便能持久地调整或评价现行和未来的政策,审查自然资源管理政策是如何有利或不利于总体可持续发展;②可持续发展为一动态过程,需要随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变化不停地进行调整,有必要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分析手段;③推行和实施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还将有助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所以,在这方面应明确以下目标,即逐步推行在制定有关自然资源管理的重大政策、规划和开发项目时,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最终能以法规的方式加以推广实施,利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进行规划或实施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 三、主要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 课题研究方案 一、概念的界定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探究性科学教育有明确定义:“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我们认同这样的观点,同时也认为:学生探究就是要达成探究性科学教育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亲历这样的整个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生的探究活动以科学研究的内容为线索,探究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中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学生探究后的发现能够不断系统化和迁移,并最终能实现预期目的。?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正迈入知识化、信息化的新世纪,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一种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国民的综合素养,尤其是科学素养水平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党和政府确定的科教兴国和全民实施素质教育战略、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摆在了重要的历史地位上来。正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所提出的那样,基础教育的课程实施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

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键在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1、新课程标准要求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取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与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汇报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所以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把课标的理念贯彻到学科的教学实践,有助于丰富和充实科学探究理论的内涵,而且便于找到科学探究实施的方向和途径。 2、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 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或发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这一要求源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内部动机。抓住学生的这个动机,科学地设计与实施科学探究活动,能诱发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形成敢于探究、善于探究、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3、科学课程自身不断完善的要求

第46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第46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最新考纲考纲解读考法指南 1.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 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 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3.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 形成的一般过程。 4.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及其作用。 1.掌握不同类型资源的利用 与保护措施。 2.掌握主要生态问题产生的 原因、危害及保护措施。 在高考中,对本讲内容的考查 频次最高,尤其是生态问题, 如2017全国卷ⅠT44、卷 ⅢT43,2016全国卷ⅢT44等。 今后本讲内容仍是高考命题 的重点。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学生用书P268] 1.淡水资源短缺原因及解决措施 自然原因 水资源总量丰富,可利用的水资源有限;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 均 人为原因 工农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利用率低, 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导致水质性缺水 开源跨流域调水;修水库蓄水;人工增雨;淡化海水;合理利用地下水 节流 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净化污水,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节水意识 2.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现 状 耕地不足,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人口增加,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 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 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

措 施 实行耕地总量不 减少 依据《土地管理法》,确保本行政区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 必须节约用 地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 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提高耕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土地退化 的概念 是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 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表现 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主要原因 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 破坏 防治措施 生物 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 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工程 措施 水利工程: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 修梯田、淤地坝等 农牧业 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 地、提高肥力的措施;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 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 1.(2017·高考全国卷Ⅲ)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解析:人为砍伐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经济作物之后,植被种群密度下降,树种单一,涵养水源功能和蒸腾作用减弱,所以湿度下降。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创设特色、趣味课题 我们的家乡位于长江之滨,那里资源丰富,美丽而神秘。《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教育活动内容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我们意识到江边丰富有趣的芦苇滩正是有效的教育资源,如果合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让孩子们在直接观察,认识活生生的自然事物,让他们亲眼看、亲耳听、亲身经历,那么可以让孩子积累起丰富的感性经验。大自然是探索与发现最好的课堂,就这样大班主题活动《江边芦苇》应运而生了。 这次主题活动的开展,拉开了我们探索、想象的序幕,同时也是一种机遇,一种收获。活动中我们围绕几个重要方面加以实施: 一、幼儿当前的兴趣与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自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我们就把幼儿当前的需要与兴趣作为生成课程的一个重要来源。如:某一天一位幼儿带来了一大把“芦花”。大家看了,开始讨论了:这是什么?(有一位说:蒲公英),“不是……不是……”。大家互相争论着,连做操的音乐都没听见,可见是多么的感兴趣!于是我关注的问:你们对它感兴趣是吗?那明天看谁能找到有关的图片和知道它的事情,我就跟小朋友一起来说说它,玩玩它…… 当孩子对某件事感兴趣时,他就会非常热衷于这件事,不断发现一些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老师就将启发幼儿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找答案,为此我们根据幼儿兴趣设计了科学活动《认识芦苇》,本次活动我为孩子们创设了自主探索的时 间和空间,让孩子与材料——芦苇充分接触,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去探索、发现 芦苇的秘密。过程中我引导他们剥掉外壳会发现什么?折断芦苇会有什么新发现?引导他们深入探索、发现更多的芦苇的特征。同时,我也鼓励孩子在探索过程中把发现的秘密和伙伴说说,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并鼓励孩子向我提问,以此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动延伸中,我又利用芦苇设计了幼儿感兴趣的一系列活动,从而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观察、辨别,大大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 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和孩子们分享“芦苇的知识”、“芦苇滩的故事”,我们收取芦苇叶、杆,芦花等,一起布置主题墙、活动区,有的还动手把芦苇做成了各种好玩的玩具。随着活动的深入,我们发现幼儿对芦苇制成的玩具特别钟爱,经常与同伴自发游戏。 于是我们一起制定游戏计划,并开展了一系列游戏活动:认知游戏:参观苇塘;美工游戏:芦苇粘贴画、化妆、编芦帘;体育游戏:跳格子、芦杆皮筋、跨杆跳;娃娃家:插花、农家餐馆、布置新家;角色游戏:欢乐钓鱼场;亲子游戏:芦苇制作坊;创作园地:芦苇之家。最后生成了这次综合性的游戏:芦苇妙妙屋。 三、大自然是探索与发现最好的课堂。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它向儿童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大自然是神奇的,其中蕴藏着很多我们随手可得的玩具,它十分简单、廉价,却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充分发挥家长的力量,请家长参与我们的主题活动,抽空和孩子一起去江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方案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面对挑战,我国自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实施怎样的切实有效的对策呢?在这方面,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明确规定,我国今后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今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地说,就是要实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 一、建立自然资源的管理体系 这是我国自然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必须采取的第一条对策。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起基于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这主要是因为:①考虑到我国有关自然资源退化问题还十分严重,在执行许多旨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和法规中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政府有必要在强化和完善法规的同时,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包括市场刺激手段),以发挥市场机制在改变自然资源利用的观念和方式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②我国绝大部分自然资源虽都归国家所有,但因所有权与开发经营权不分,中央和地方之间以及各种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这就造成自然资源不合理配置和低效率的开发利用。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已允许企业和个人通过承包等形式获得自然资源的开发经营权和使用权。在此情况下,国家正在加快建立一个基于市场手段和政府调控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

这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必须改革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包括要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在自然资源所有权和开发经营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在自然资源使用分配中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使用者付费”的经济原则,以促进、推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方式开发资源;根据强化市场经济原则,完善有关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现行法律和管理制度等。 二、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制度 这主要是因为①要实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要确定和实施“最佳政策”,或是以综合的可持续方式有效地使用和管理自然资源,而且还应建立一种政策分析机制,以便能持久地调整或评价现行和未来的政策,审查自然资源管理政策是如何有利或不利于总体可持续发展;②可持续发展为一动态过程,需要随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变化不停地进行调整,有必要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政策分析手段;③推行和实施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还将有助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所以,在这方面应明确以下目标,即逐步推行在制定有关自然资源管理的重大政策、规划和开发项目时,采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最终能以法规的方式加以推广实施,利用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进行规划或实施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政策的费用效益分析。 三、主要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 (一)水资源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户外活动实施方案

悦庄镇中心幼儿园 “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区角活动及户外活动”园本课程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乡村中的一条小路、一条水沟、一丛野草、一块泥地、一块石头、田野里的萝卜、青菜等等都能成为孩子活动的游戏材料,一切的大自然都是幼儿区域活动的乐园。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构建适合农村幼儿活动的区域,让幼儿自己去感知、去思考、去发现,去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协作精神,促进幼儿能力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园积极响应新《纲要》精神,把“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发展低成本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抓,立足农村实际,充分挖掘农村自然资源和本土文化资源开展了以“民间编织”、“民间布艺”、“民间童谣”、“民间游戏”为主要内容的区角活动和户外活动,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到游戏的快乐、手脑得到协调发展,同时形成了一套具有农村自然特色和乡土文化风味的园本课程,特制定“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区角活动及户外活动”园本课程活动方案。 二、活动口号: 低成本、变废为宝、因地制宜。 三、活动目标: 1、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收集各种自然物和无毒无害、无污染、安全卫生的废旧物品,不断丰富区域活动内容。 2、自制教玩具,激发幼儿区域活动的兴趣。利用一些废旧物品来充当孩子玩具,既经济实惠,又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增加孩子的活动兴趣,

3、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创设“开放性”自然教育环境。倡导积极、和谐的师幼关系,健康、亲和的家园关系,通过环境布置、专板展览、小制作比赛展览等形式进行定期展示,平行班教师之间也能够共商互探,通过互助的形式提高课题组教师的资源意识、课程意识、教育研究能力。 4、顺应幼儿兴趣特点,打造“自制性”农村特色玩具。围绕一物多用、多物组合、合理利用和不断创新的原则,组织幼儿积极探索各种自然物的多种用途。 四、活动具体内容: 1、将开展的区角活动和户外活动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在晨间活动中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进行区角活动一组进行户外活动。午餐后组织幼儿到户外玩教师制作的户外玩具。 2、将区角活动和户外活动与民间童谣相结合,引导幼儿将民间游戏渗透到一日活动中。童谣意趣盎然,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 3、根据教育目标结合领域目标要求及幼儿年龄特点进行有效整合。努力根据幼儿的需求对活动环境进行调整,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激发孩子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创设出一个充满浓厚乡土气息的互动环境。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及区角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发挥,积极参与活动。计算区:投放松果、石头、贝壳、豆类、果壳果核、竹片,让幼儿进行数数、分类、排序等,让幼儿形成数的概念,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表演区:投放竹筒,在竹筒上挖一个小洞,然后放进黄豆,做成响筒;投放小竹板、小竹墩做成竹响板、竹管沙球、竹串铃等,让幼儿随音乐自由演奏;投放树叶、稻草、贝壳、豆类等做的服饰等供幼儿表演,有效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及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教学目标 1.态度目标: 使学生能通过了解我国资源的国情,懂得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自 身养成节约和保护资源的行为习惯,并能实施具体行动督促他人节约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情,能够经过讨论后制定本组、本班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具体措施。 (2)使学生明白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之间的辨证关系。 3.知识目标:使学生能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说出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明白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之间的 辨证关系(2)使学生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行动。 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 情特点。 2.使学生明白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辨证关系。 探究点: 1.“总量大、人均少”不仅是我国自然资源最主要的特点,而且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 一,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对优势可以以此自豪但不能盲目乐观,对劣势应积极关注而不能丧失信心。 2.我国自然资源虽然种类很多,各自也有不同的特点,但“总量大、人均少”都是它们 共同具备的。这个观点的确立为学习各种具体的自然资源均有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法、比较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具:自制图表(我国自然资源国情基本特征示意表)、小黑板(环境意识测试题、课堂练习题)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前几章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它们是我国自 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知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自然环境,也离不开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如何呢?我们又怎样利用它们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服务呢?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板书】第六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复习提问】1.在初一时我们曾经学习过自然资源,请大家回忆一下,自然资源分为几大 类,是哪几大类?(两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请大家再回忆,自然资源又具体分为哪几种?(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 资源等多种)我们也知道学习地理应遵循总——分——总的学习顺序,所以,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板书】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2.讲授新课 【出示图表】请大家先看下面的图表,你能否根据该图表概括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