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

“全球化”问题说到底就是发展问题。世界上的各地区、各民族都有发展问题,必由之路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如今是“网络”时代,更是谁也漏不掉。只不过发展有先后、程度水平有高低、文化有差异,自然在全球化进程中所居的地位也就有很大的差别。西方在“全球化”进程中起领先和主导作用,是几个世纪的历史造成的。从文明发展中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一条从中古进入近现代的线路:与中世纪决裂的思想革命——人性和理性的解放、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科学思维与发明、贯穿其间的从贵族的自由主义到理性的、遍及民众的自由主义和19世纪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等近代思潮。这些改变人类社会面貌的革命性变化,无一不在西欧发生,并向世界各地辐射。

当这些革命性的变化在近代的西欧接踵或交叠发生的时候,中国和东方还没有走出中古社会;因此是历史决定了中国以及亚洲不可能主导“全球化”进程。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与东西两大文明的差异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冯友兰先生所谓“中西之交,古今之异”,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把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西文明迎头碰撞作为“交流”的

起点,则在这“起点”上,中国和西方即处于差距有如天壤的不平等地位。就是说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姑不论中国在这以后所走的道路何等崎岖,仅在社会发展上就决定了中国将长期落后的态势;以致至少在20世纪当中,“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有一种说法(在中外都有),认为中国在18世纪,或在清代的康雍乾,学术思想界已有了近代科学的思维。如胡适之论戴东原,美国汉学家艾尔曼之论朴学的理性内涵等。还有的说,乾嘉学派不完全是政治压迫造成的,而是反映了“前”近代时期的思想。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这个时期的思想界与个性解放无关,戴东原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极其尖锐,斥为杀人不见血的刀子;但终其极脱不出读经、解经的圈子。康雍乾时代的个人无论才识如何出众,均不可能对社会有什么启蒙性的触动。从明万历以来的传教士传来的那点儿西洋文化知识,在汪洋大海的中国夜郎自大和自我封闭的心态中,实在微不足道。比较普遍的国民心态,仍是杨光先的“宁使中国无好历,勿使中国有洋人”。杨光先本人没有好下场,然而从康熙晚年起的“百年禁教”又无异于复活了杨光先的那些鬼话。

这些个说法,与硬说中国早在明代已有“资本主义萌芽”之说,属于相同思路,都忽略了中华帝国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的封闭性和落后于时代。它如同一支密封的罐头筒,必待外力才能把它打开。康有为早有鉴于此,在《上皇帝书》中已明言:“若使地球未辟,泰西不来,虽后此千年率由不变可也。”

自从国门被迫打开了一道缝至清末民初,由中国的一潭止水起了波澜,中国同域外、主要与泰西文明不可能继续隔绝下去了;当然历史的惰性常使中国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右脚又立刻缩回一步。外面竭力从这道门缝挤进,里面则竭力或拒斥之,或在困惑中朦胧地意识到世态正逼着中国必须变一变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

于是,洋务运动中的一些明审之士向世界睁开了一只眼,看到西方的物质文明,然而在当时仍不是全民族的共识,以致李鸿章要慨叹“人才风气之固结不解”。

另有一批先进分子与“洋务派”只看重

洋枪洋炮不同,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观念。从严复到康梁,以及薛福成、郭嵩焘、容闳等人,认为不仅要看到物,还要看到精神。郭嵩焘在《使西纪程》中说:“西洋立国,自有本末,诚得其道,相辅以致富强,由此而保国,千年可也。不得其道,其祸亦反是。”

戊戌改良运动虽被镇压,但思想继续发生作用。内外压力迫使清廷表示要筹备“君主立宪”。五大臣放洋,虽只看到些皮毛,他们写回的报告毕竟以赞叹的口气

叙述了他们见到的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鲜事。

世纪之交的中国经过半个世纪的迟疑和徘徊、斗争和镇压,对世界上的事已不那样完完全全地愚昧无知了。客观上,中国迟早要裹进世界潮流,已不可避免。孙中山所谓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20世纪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世纪,在这一百年中,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推翻了绵延数千年的帝制,袁世凯、张勋之类的“复辟”闹剧,有如电光石火,共和立宪思想深入民众各阶层。逆潮流而动的北洋军阀在北伐战争中一个个灰飞烟灭。

近90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民卷入的爱国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同时也是一场开启民智的运动,各种新旧思潮如潮水般在中国大地涌动,相互激荡,形成空前的思想交锋的真正百家争鸣的局面。人们可以对五四运动的特征提出各种解释,说它是激进主义、理性主义的思想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是打倒“孔家店”、反封建传统的运动等等。但其中对中国前途命运最具启蒙意义、概括得最恰当、且已成为既定观念的,是从西方迎来的“民主”和“科学”。此后的中国历史,有前进,也时有后退,但“民主”与“科学”是永远需要提倡和坚持的。假如排除了德、赛两先生,则激进也罢、温和的渐进也罢,便无所归依,“

五四”就失掉了灵魂。

可以说,西洋文明之进入中国固然自19世纪开始,大量涌进则在“五四”时期,思想自由、个性解放,成为时风;尤为有意义的,是其后续影响所及,使20

年代至40年代,成为古今中外思想自由交汇和相互激荡的时期,呈现出“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次百家争鸣的盛况”,当时“新旧军阀各霸一方,但它们在实行反动统治的同时,始终未能达到思想上学术上定于一尊

”(周谷城先生语)。真真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理性主义、各种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等,争奇斗艳,所达到的水平,今日亦难望项背。放眼这几十年的中国的文化思想世界,中国实已走上了接受西方文明的道路。“这就好象以盐水来冲淡水,盐水成份愈多,则淡水中必愈咸了。”(张东荪语)至40年代的下半叶,要求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呼声已经形成为在当时的“国统区”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镇压人民自由的浪潮。

40年代后的中国,继续更深地陷入长达十数年的国内外战争,中华民族的命运,一切的一切都系于战争的结局。在全国抗战和继后的全面内战的非常时期中,不可能认真地提出国家的发展问题,上述中外古今汇合的局面亦大为受

阻,几至中断。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起至1976年的30年当中,先是“冷战”的前十来年的“一边倒”,继之则自我孤立,全国从上到下大搞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在1956年虽曾宣告过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结束,不过话音未落,政治运动便又以大得多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地卷遍全国,从反右、反右倾、“四清

”,直至“文化大革命”达到顶峰。工农业生产也是搞的,建国后的头十几年生产发展、经济增长也很见成绩,但同样是采用政治运动的方式加上“计划经济”,全然不顾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规律和市场的规律和作用。一句“人民公社好”,举国响应,造出了亩产万斤的神话。那时居然竟有科学家跟着浮夸风转,让科学听命于愚昧和狂妄,为“亩产万斤”作出何以可能的“科学论证”。一时间,群众像发烧般哄起,以为凭着这种冲天的热气和干劲,就可以在若干年内“超英赶美”,“穷过渡”到所谓“共产主义”去。胡绳同志在他的近著中指出,这些个违背科学规律的思想只能说“在实质上属于民粹主义范畴,和马克思主义距离很远。”

关起大门、暗于世事,是这一长时期的基本特点,

“文革”则是其“极端”。当外界早

已一日千里,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科技革命迎来“信息革命”的年代,中国还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与三百年前的杨光先何其相似?),使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文革”后有人提出“球籍”问题,绝不是故作惊人之语。

20世纪的最后20年是中国现代史中最具转折意义的20年。“转机”从此开始。我们每一个人都亲历过那些对我们民族命运和前途生死攸关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文革”后拨乱反正、从以“阶级斗争

”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对“两个凡是”、彻底否定“文革”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改革开放方略,等等。诚然每向前迈出一步都要受到各种阻力,企图让历史车轮倒转,“左”的根子实在太深太长。但是时代不同了,中国已随着“文革”的结束和对几十年反正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总结,进入了一个根本性变化的新时期。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从“文革”时及其以前的背向世界转向面向世界。

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讲“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什么?依我们看,落到实处,就是挂在人人嘴边上的改革和开放。改革是对内,开

放是对外;两者相联,缺一不可,是不可有丝毫动摇的兴国救民之本。

最后这20年虽只占一个世纪的五分之一,但它的意义和所发生的变化,超过了前此的任何时期。然而,由于与外部世界,特别是与之碰撞的先进文明绝缘太久太深,差别还大得很、隔膜得很。道路是漫长的,只不过刚刚起步。

例如,我们要参与全球竞争,要加入WTO,但谈判进行得那样艰难和旷日持久,其中固然有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设置种种非经济因素的政治障碍;同时也确实有我们自己的发展水平问题。作为“全球化”和全球竞争的“后来者”,中国只能在发达国家早已制定的条款和“游戏规则”上进行“讨价还价”。

再如,在许多加入许多公民权利等国际公约问题上,中国也有相类似的问题。中国接触国际上通行的道德和文明准则是比较晚的,前文已讲过,对西方启蒙时期的自由、民主、立宪等原则的绍介和评述,虽然始于19世纪末,但由于百年来的习惯传统以及种种现实的障碍,中国所能承诺的与各公约所要求的普遍性准则,一直存在差距;以致在签字加入这些公约的同时,又保留着自己的解释和实行的权利。

以上这类问题都不只是某一单方面的问题。但只就中国一方来说,最根本的一条还是坚持改革开放,无论世界上

发生什么样的事,也无论中国还将发生怎样的曲折,不动摇地做好自己的事,提高我们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发展水平,改变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后来者”地位是绝对必要的。

改革开放是我们的长期战略,否则就谈不上搞“现代化”,无论有什么风吹草动,绝不能有半点犹豫,或变相的动摇。在这改革开放的20年中,还有一点必须提及的,就是思想解放、个人自由、民主建设,从总体上讲在近半个世纪以来还是很有进展的,虽然不免时时受到来自

“左”的习惯性的干扰。大体上从80年代中期开始,首先在知识界思想界,各种思潮的介绍、评述和讨论,一直没有间断过;问题覆盖面之广、不同意见的辩论和交锋之激烈和深入,是几十年来所没有的。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理性主义、民族主义、全球化、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潮,等等,无一不被涉及。国外每出现一种新思潮,国内很快就有译介并引起争论。这些讨论虽然还只限于在一定圈子里进行,而且意见分歧甚烈,也不尽成熟和深入,但对于活跃思想,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从长远看,其意义不可低估。这种初见苗头的自由讨论的局面,还需要进一步形成社会风气。将来写这一阶段的思想史时,这种讨论和辩论是不可遗漏的。

最后顺便讲几句所谓“亚洲价值”问题。

20世纪后几十年中,亚洲、主要是东亚,前后接踵发生了以“四小龙”为代表的“亚洲奇迹”

和东南亚金融危机。这一起一伏,都联系着对“亚洲价值”的存在和评价问题。“奇迹”达到高潮时,经济中心向东方转移之声鹊起,并极力凸显“亚洲价值”的功效;“危机”来临时,又说“亚洲价值”不灵了;而后又出现了复兴和转机时,又说“亚洲价值”还有作用了。

问题是何谓“亚洲价值”?有没有那么

一种放之亚洲而皆准的统一的“价值观”呢?

亚洲与欧洲的历史文化传统很不同。欧洲有同根的文化,从小亚细亚到两希文明,到基督教文明,以及近代的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等,支脉很多,但都串在一条线上。所以在谈论欧洲文明、欧美文明,并由此衍生出一种“西方价值观”来的时候,在认识逻辑与史实的结合上是说得顺的。亚洲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不像欧洲那样异流而同源;中国的、印度的、马来的文明等都不是来自同一文化源泉,其发展毫无相同之处。根本就不存在亚洲国家共同的人文传统、并由此而支撑亚洲经济的振兴。至于说“儒家

”的影响更是不究事理并无限被夸大了的。曾倡言

“亚洲价值”的马哈蒂尔、李光耀,从不认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认同“儒家”。日本受儒家影响

较多,日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但若谈起从“明治维新”以来的经济增长、工业化等等,所谓“儒家”影响就根本用不上;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已明言之;日本的发展与

“儒家”无关,主要学的西方。

“亚洲奇迹”也好,金融危机也好,今后肯定会再振兴也好,都最终取决于具有普遍意义的市场经济的日臻发达,民主与法治的日渐完美,人权观念的日益增进。

所谓“亚洲价值”,一时间在中国也颇有同情者和响应者,主要有两方面的心理在起作用。一则以自别于在全球化居主导地位的“西方价值”。这种心理有些复杂,既要与“国际接轨”,又担心戴上“西化”的帽子,始终没有干净利落地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二则从弘扬民族传统出发,非常乐见“儒家”的再起,如说市场经济的思想早见于《易经》,《孟子》里有“民主思想”之类。总之今日社会发展的精神因素早寓意于传统文化中,是“古已有之”了。再退一步讲,中国果然是“儒文化”的国家吗?且不说哪怕

是略懂一点“儒”文化的,今天在有文化的国民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七十岁以下的人几乎极少人知道

“论孟”讲了些什么。要发展高科技、要搞市场

经济、要进行国企改革、要用科技装备农业、要发展“三资”企业、要加入WTO,要吸引外资也要到外面去投资、要实行民主和法治,总之,要以更大的步伐和胆略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等等,哪一条是从“儒”家来的?

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单纯的“儒

”,简言之,是“儒道释”三合一而以

“儒”为主的。这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它的意义寓于丰富的历史文化,寓于尊德性、道问学,其中许多抽象的道德律具有超时空的价值,在如今人们常感叹世情淡薄、公德不昌的情况下,在我国仍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与现代文明社会所需的一般道德准则基本上并不牴牾。但若讲现代化的建设问题,则传统文化便无论怎样也扯不上关系。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始终离不开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问题。中国汇入“全球化”

进程本身便存在一个两种文明的关系问题。在文明的碰撞中吸收和接受西方文明,已是百多年来中国的历史事实;不是接受和不接受的问题,而是接收什么、吸收什么的问题。既然与人家有差距,就要学习和追赶,这是普通常识;丝毫谈不上所谓“西化”,而且也“化”

不了。同时,既然有吸收,就必定有扬弃。常见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暗于西方文明的精髓,却把人家已经唾弃和“

异化”了的糟粕拿来以为时之尚者,这至少是十分浅鄙的。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 【摘要】如今全球化己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在文化全球化的洪流中,中国应保持其自身的文化特色,即在充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以其文化大国的身份对世界文化做出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中国文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急剧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经济日益向文化渗透,文化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力量介入到政治和经济生活。全球化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冲突和矛盾。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互动与交流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因此,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国文化面临的机遇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与世界不同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充分地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同时,文化全球化也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文化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单一走向多样。 1.由封闭走向开放 从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开始,中国文化仅限于总结先前文化,文化发展基本处于一个停滞的状态,但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永远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对内,随着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接触不断增多,国际上的一些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新理念等也随之不断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动力;对外,汉语逐渐为世界人民所青睐,中国的孔子学院遍布全球,目前全球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

全球化时代,中国如何平安.doc

普天之下,再也没有人能够回避一个字眼 ———“安全”。 三个事实,标志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有人用“全球化”来度量今天的安全问题。这是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全球化的进程与资本扩张的进程一样久远,但惟独到20世纪90年代,它才发生了质的飞跃———全球化进程步入了全球化时代。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有三个最为鲜明的标志。 一是它是伴随着冷战的落幕,两极对立格局的解体,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的消失而到来的。对于苏东剧变、苏联解体等政治

事件的发生,无数的历史学家曾经探询其背后的原因,给出了各式各样的答案。但是很少有人提到,导致东西方分裂局面彻底瓦解的深层动因,是市场扩张。也就是说,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只有把地球作为一个统一的生产空间来进行生产,才能最有效地释放它的巨大能量,这个历史的“绝对命令”,是一切“铁幕”和“柏林墙”倒塌的真正原因。 二是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出现。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指出:信息革命的关键特征不是通讯速度的改变,而是信息传输成本的大幅下降,正是这一特征,促成了信息的广泛分享和自由传播。它使全球化时代拥有了属于它的物质技术手段。 三是“9·11”事件开辟了全球化的政治进程。这一事件及其连锁反应,突出了全球化的政治安全问题,使全球化进程越出了经济轨道,进入到国际关系的上层建筑领域。至此,全球化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外,增加了“全球治理”的新课题。“和平、发展、治理”构成了全球化时代的完整议程。

上述三个条件的出现,使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到今天才真正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标志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不是一般的、笼统的“全球化”的安全问题,而是“全球化时代”的安全问题。全球化时代是我们观察、理解和处理当代安全问题的纲。 别人的安全,也是自己的安全 全球化时代给安全问题带来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国家之间利益关系格局的深刻变动。因为安全归根结底是基于利益的关系。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决定一定时期安全的总体面貌。全球化时代下国家利益关系的性质与过去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全球化时代国家关系的性质是非零和的,普遍具有两重性。全球化绝没有消除对立与对抗,相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激化了各种矛盾,加剧了全球范围的冲突,但与此同时,国家之间的同一与合作因素也在增长。相互依赖与相互竞争的同步加深,使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对安全行为的驱动也双向化。对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 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进而逐渐呈现出了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以及技术全球化等一系列效应。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国在抓住这一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如何更好的应对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给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针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展开研究,能够为明确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为实现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风险的有效规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概述 无论人们怎样描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恐怕都很难回避“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字眼。如波音公司飞机零部件由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包括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厂为其生产机翼。美国波音飞机由近45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就是由1600家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和供应的。美国福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日益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状况和进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或过程,对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巴共和国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曾说:“全球化是历史规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究其原因是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与推动,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工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一些重要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市场供求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品供应由普遍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变为中下收入国家;人们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两个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正面效应 1、吸引外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能够提供优势劳动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1)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3)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4)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全球化带来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大变化。从实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市场体制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必然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影响。现代化的中国所面临的缺陷问题,单一的讲,就是自身的水源不足问题;所具有的优势就是制造也的发达。首先,水源问题;这是我国自身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北方水源日益捉襟见肘,而单靠我国自身解决此事,是有点困难。内蒙,东北,华北,京津地,均可以感觉到严重缺水的窘态。由此带来的就是沙尘暴的日益强大,对整个世界环境也是大为不利的。其解决之道:从我国自身方面来看。一是海水淡化;一是南水北调。在我看来,海水淡化成本太高,而现实的可操作行又太差。这条路在现有的条件下是行不通的。南水北调,南水源于长江之系,南水本身并不充裕。且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看,也并不可取。那解决的方案呢?就是引俄罗斯贝加尔湖水注入我国北方,这样我国整个北方就会有充足的水源,并且有利于全球的环境问题。《世界地理》显示“每年有60亿吨的高清澈高含痒的贝加尔湖天然矿泉水白白流入北冰洋化为海水。”在北极溶入亿万年的冰块,宝贵富足的水资源就这样为人类源源不断的制造着北极的极度寒冷,且贝加尔湖南引对西伯利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极度寒冷状态也是大有好处的。对全球化的今天,是资源不浪费,是对环境问题也有利的。其次,中国自身的优势是制造业。1978年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我国与全球化的第一次接触。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是我国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1) 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 (一)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1) 1、全球化的内涵 (1) 2、全球化的特征 (2) (二)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4) 3、西方文化的特点 (4) 三、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二重性 (4) (一)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 (4) 1、全球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4) 2、全球化促进了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 (5) 3、全球化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改造 (5) (二)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消极作用 (6) 1、全球化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 (6) 2、全球化深刻影响青年的文化消费 (6) 四、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弘扬、发展中国文化 (7) (一)寻找不同文化的相同之处 (7) (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8) (三)创新传统文化 (8)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10)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立与国际潮流密切相连的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使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和必然发展趋势,不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变化,而且极大影响并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及社会心理等。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全球化,学习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大力发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影响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 20th century,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China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to establish a market economy, globalization process will enable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life become more closely linked. Glob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it is not only experiencing a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olitical globalizati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ill eventually be realize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s an objective fact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not only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ou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greatly influence and impact on people's lifestyle, thought pattern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social psychology. Globa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方伟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利益的扩大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并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利弊挑战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是:“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合组织认为:“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技术和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在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天发生的无数有关技术选择、市场结构、通信形式的决定都在推动着全球化发展。”中国“入世”谈判团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科技发展,同时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似乎这样评论全球化再合适不过了,当然,我也自然也以这样一句话来开始我这篇关于全球化的文章。 双刃剑,自然有其利有其弊,自然经济全球化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那么我先从利说起,也就是从机遇开始说起。 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国际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并且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当然,机遇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对此,我们国家似乎很得益于全球化。在美国,几乎各大超市卖场都充斥着中国制造的商品,美国人没有了中国商品似乎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那我们中国应该从中得益良多吧!可是事实上,我们并未从中获益多少。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精选】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既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市场竞争中,资本和生产要素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无疑会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如任其发展,不仅不利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如何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不可忽缺的力量,世界经济对中国发展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在不断加深。经济的全球化给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判断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和利益关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理清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战略选择。另一方面要面向国际市场,趋利避害,不断调整体制机制和经济发展的策略,形成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广阔市场空间和一定竞争力的商品、贸易、服务、金融和科技等体系,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和资源,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国民经济整体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下面本文就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作以探讨.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全球化既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挑战. 一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在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渐被外国投资者所认识,外来投资逐年增加。到2007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到7907.4亿美元,是2001 年的2倍。2007年中国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835亿美元,是83年的90.8倍,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9%.我国已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外资的涌入有效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助推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 二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加入WTO以后,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步伐,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200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21740.7亿美元,12181.2亿美元和9559.5亿美元,分别是1978年的105.3倍,124.9倍和87.8倍。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增加就业。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随着外资涌入和对外贸易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向城市转移。经济全球化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 四是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2007年我国签订对外技术引进合同上上万份,合同金额254.2亿美元.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理念逐渐带入国内,在以市场换技术的同时,不仅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一些先进的理念也为我所用。随着信息化步伐,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全球化时代 (一)全球化 1.全球化、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多重变奏 全球化的起点:1500年,全球化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战以后;苏东巨变。 全球化的表征:例如蝴蝶效应,美国经济对各国及对世界的影响。 2.全球化是什么? ①注重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等全球化) ②政治多极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性 ③网络 ④文化现象 ⑤没有全球化的概念,是历史,应用帝国主义发展的过程的概念。 3.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纵向发展:国际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横向发展:全球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表现。 4.全球化的本质:①西化、资本主义化、美国化 全球化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 例如,野猪的幸福:自由、主宰自己的命运的幸福。 家猪的幸福:生活水平高。 ②社会主义化 当下两种制度不断拼搏的全球化,起源于资本主义,终于社会主义。 5.全球化意味什么? 乐观主义:产业结构调整,生活水平提高。 悲观主义:资本流向全世界,利润流向母国。 (二)反全球化 1.反全球化思潮 事件:1999年西雅图风暴,2001年意大利热那亚八国首脑会议,2003年世界经济论坛。反全球化的形式:①抗议游行 ②论坛(世界社会论坛) ③反全球化网络 ④马路秀 2.反全球化是什么人? ①发达国家的人:弱势群体 由于产业结构的空心化,利益分配的不平等。有的学者认为,发达国家出现第三世界。 ②发展中国家:成功故事,例如中国和印度 失败故事,例如东南亚和古巴 3.反全球化是什么? ①依附论批判性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②跨国公司 ③世界利益的分化贫富差距大 ④数字鸿沟 4.世界范围下如何看反全球化? ①反全球化是全球化,是逆动现象,全球化仍是大的趋势。 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性是趋势。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杨方伟摘要: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利益的扩大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并存。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机遇利弊挑战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是: “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合组织认为: “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技术和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在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天发生的无数有关技术选择、市场结构、通信形式的决定都在推动着全球化发展。”中国“入世”谈判团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指出: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科技发展,同时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似乎这样评论全球化再合适不过了,当然,我也自然也以这样一句话来开始我这篇关于全球化的文章。 双刃剑,自然有其利有其弊,自然经济全球化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那么我先从利说起,也就是从机遇开始说起。 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并且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当然,机遇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对此,我们国家似乎很得益于全球化。在

【辩论】全球化之中国

有人认为中国是全球化中的最大赢家,你怎么看? 【翻页】 主持人: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相互融合影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毫无疑问的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中深深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有观点认为,中国是全球化中最大的赢家之一。那么中国是否真的是全球化浪潮的赢家呢?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下面让我们有请持不同观点正反方开始辩论。首先有请正反方辩手陈述观点。 【翻页】 正方(王逸):我方认为中国在全球化中利大于弊。首先在政治上,政治全球化一是意味着民主、自由、人权等观念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同,二是意味着国际政治机制和国际组织在全球和地区的拓展,从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三是意味着协调与合作的增多,对抗和冲突的减少、从整体上改变了国际政治的放任自流和混乱的状态。因此政治全球化是从全球化衍生出的一个符合逻辑和契合当今国际政治实际的命题。在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中国理应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就是企业不只在本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消费全球化则指消费者不只在本国市场而是在世界范围内买东西。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和贸易,也就必然有统一的全球规则,WTO 是一种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多边是优于双边的,至少有一个比较权威的仲裁机构解决反倾销和贸易纠纷。最后,在文化上,中国文化产品将投入到世界各个地区,促进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识别需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儿女寻找文化归属的一种外在动力。再者,文化多样性的国际文化需要为我们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提供国际舆论支持。 【翻页】 反方(叶妍妍):我方认为中国在全球化中弊大于利。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看似我们在全球化这一进程中收获颇多,但仔细分析便可以知道,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下面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三个方面进行简要陈述。首先在政治上,全球化以及国际干涉力度的加强使传统的民族国家的政治主权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全球化以及迅

全球化进程中近代中国的选择

全球化进程中近代中国的选择 近代全球化以资本扩张为其主要的表现形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军事力量在近代全球化的进程中居主导地位,亚非拉不发达国家则处于被掠夺、被奴役、受压迫的悲惨境地。18世纪开始,资本主义兴起并急剧扩张。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1793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这次访问是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东方最庞大的封建国家中国与全球化进程的先行者、西方最强盛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之间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在这次交锋中,满清君臣所表现出的对于世界形势和发展潮流的愚昧无知暴露了这个貌似强大的帝国落后和虚弱的本质。英国使团与清政府的贸易谈判虽无功而返,但此时英国已找到了平衡对我国贸易逆差的武器——鸦片。清政府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严禁鸦片,英国则决心以武力征服,一场鸦片战争不可避免。而兵戎相见的结果是清帝国一败涂地,这是迟暮的封建主义对青春的资本主义的失败。马克思对此评论说,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先进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意识到了中国正经历着千古未有的变局,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面临着的深重危机,他们主张通过改革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从此,先进的中国人强国富民、洗雪国耻的追求与推动中国融入世界的努力紧密地结合起来。 19世纪60—90年代,由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开明人士发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推动了戊戌新政,然而仅仅持续103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但并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也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20世纪初,世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这两个重大事件不仅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对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剥削压榨其他民族尤其是欠发达民族的本质。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一战与十月革命引发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命运新的思考与新的抉择;而经过激励的斗争,马克思主义战胜了其他思潮,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同时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也随之成长壮大。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显示了自身的力量。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于是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那么,我国照搬“俄式”的道路能否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呢?历史已经做出了否定的回答。走“俄式”道路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个战略问题、方向问题,即要通过武力夺取政权,取得革命的胜利。但采取什么样的具体道路,要“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也就是说要立足于我们的国情,采取恰当的策略。正是对国情的正确把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并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革命的胜利。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将我国纳入了全球化进程之中。从“经世派”睁眼看世界后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自强求富”的物质层面变革,再到维新派的全面改良,最后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他们不断抛掉沉重的历史包袱,以新的眼光看待自身和周边的世界。俄国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链条上首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给正在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中国带来了一线曙光。这样,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全球化时代的美国和中国.

全球化时代的美国和中国. 1991年,苏联解体结束了美苏两极的战略均势,国际体系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自二战后一直致力于构建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冷战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转轨加速了这一全球体系的发展进程,军事力量的不断加强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全球化,使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取得了全面的优势,于是苏联解体形成的权力真空使尼克松时期一度出现的多极化趋势演变成美国支配下的单极世界。地处远东的东亚大国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被美国视为对其未来世界领导地位和在东亚地缘战略利益的挑战,美国从外交现实主义和地缘政治出发,对尚未纳入其主导下的远东国际秩序的新兴强国必然要加以遏制。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对中国的军事侵扰和战略包围步步升级,中国的发展环境和国家安全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美国领导地位和美利坚治下的和平 19世纪末,美国经济开始崛起,当其向海外市场扩张以解决工业品过剩和原料不足时,面对的是已被瓜分殆尽的世界殖民地,要攫取殖民地,必然与列强和殖民地人民发生激烈冲突,美国认识到,与其建立代价高昂的殖民地统治,不如通过促进自由贸易和间接控制关键性的市场来谋求殖民利益1 。与此同时,海权学说的兴起为美国向全世界扩张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提供了依据和动力,经过权衡与列强的实力对比,美国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积极扩张海外利益:在拉美实行门罗主义,排斥欧洲列强的经济势力;接着,发动美西战争夺取波多黎各、关塔那摩(强租)、关岛和菲律宾;最后,在列强势力较大的中国鼓吹门户开放政策,挤入列强的势力范围。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通过美西战争和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跻身于列强的行列,由于没有多少殖民地的包袱,美国遂得以将国家利益巧妙地糅合在其冠冕堂皇的外交宣言之中,尽管参加巴黎和会的威尔逊总统最初提出的十四点宣言,如废除秘密外交、削减军备、公正解决殖民地纠纷、以及战后建立集体安全等,的确是基于威尔逊个人的理想主义信念,但当遭到日本和欧洲列强的强烈抵制后,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威尔逊仍然与后者达成了肮脏的交易。二战的爆发彻底打破了欧洲的权力平衡,一贯依靠保持欧洲大陆力量均衡而维持独尊地位的英国,在德国的猛烈打击下几乎难以支持,美国于是走出孤立主义,积极谋求反法西斯同盟的领导权和解决战后重大问题的主导权,并乘机挖英国的墙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8.3《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同步练习(有答案)

《第三课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练习 1、关贸总协定成员国最初有 A.20 B.21 C.22 D.23 2、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涉及的新议题是 ①服务贸易②知识产权③和贸易有关的投资④相互削减关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是 A.1993年1月1日 B.1994年1月1日 C.1995年1月1日 D.1996年1月1日 4、下列关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②大大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发展 ③其成员包括中国在内④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5、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 A. 2001年11月10日 B. 2000年11月10日 C. 2001年11月11日 D. 2000年11月11日 6、1944年夏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主要是为了 A. 规划战后经济重建 B. 确立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C. 对抗社会主义苏联 D. 规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 7、以下说法错误 ..的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B. 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国际开发协会共同构成世界银行集团 C. 成熟、统一的国际金融市场和较为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为全球资本的跨国流通准备了条件 D. 发展中国家对世界金融与贸易的走向有重大影响 8、当前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的问题不.包括 A.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 B.国际经济旧秩序 C.国内政局动荡 D.资源缺乏 9、2019年,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在召开,会上发表了《世界经济发展宣言》 A.中国珠海 B.中国上海 C.中国香港 D.中国北京 10、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主要是因为 A.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B. 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减弱 C. 世界形势出现和平稳定局面 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缩小 11、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 A.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 B. 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C.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掠夺 D. 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12、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根本上关键是 A.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问题 B. 和平与发展问题 C. 第三世界贫困问题 D. 新的国际格局建立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得与失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得与失 答: 得:(1)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外资的进入,有助于解决中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资本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积极开展吸引外资的政策,从而大量的外企在中国驻足,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增加了农民工的收入。(2)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跨国公司已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掌握雄厚的资本、高技术、最新信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跨国公司前来攫取利润的同时,也必然带来其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中国有利的利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积极的吸取外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教育资源、社会管理以及其他一些领域的经验。 (3)外资进入有助于解决中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存在劳动力超额供给和劳动力成本普遍偏低现象,外资进入得以安排大量的工资低廉的过剩劳动力从事有效就业,从而发展我国自己具有国际分工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产业,也相应的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4)资本的进入有利于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购并当地企业实现的外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促进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5)资本的进入有利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转型.经过改革开放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但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础作用还须进一步加强。资本进入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博弈规则和惯例,大大缩短发展中国家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能够加快现代经济制度的形成。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越开放,其经济转型的进度越快。 (6)经济全球化是中国有了一个更大的国外市场。出口的税率比以前低了很多,使出口大大的增加了,促使中国成为了出口大国。经济全球化也促进其他国家市场更加开放。有利于中国利用国际市场、增加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直接好处。利用后化优势赶上工业化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 (7)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为社会主义国家打破思想禁锢、促进价值观念变革、扩大对外开放、利用世界资源、发挥“后发优势”、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失:(1)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外资的涌入对民族资本和民族工业冲击较大.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最先威胁的是机器设备和家用电器制造业;接下来这种打击扩散到几乎所有消费品制造业。企业竞争力削弱以后将会影响到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2)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格局.在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紧密的沿海地区和交通发达、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与世界经济联系较少的内陆边远落后地区,虽然自身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了,但总是比不上沿海地区。结果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拉大。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不利的影响。 (3)中国的经济停滞不前。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来说,使中国经济停滞不前。使得人民币升值,虽然人们的工资在不断的涨但永远涨不过通后膨胀带来的物价上涨。重重地贸易壁垒,变相增加关税是中国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无法承担。 (4)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市场会受到冲击.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里,中国仍是处于国际分工体系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其产业结构总体上还是低层次产业,还主要是垂直分工,其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的不良影响,国内科学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市场容易被跨国公

谈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以矛盾的观点来看问题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大小不同的影响,尤其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特点显著,已经成为了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的真实写照。全球化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挑战,同时又给中国创造了何种机遇,在文中,我将从矛盾的观点来简单谈谈我的初步认识。 首先,我们先来明确经济全球化是什么?其表现主要有哪些方面?当前对于经济全球化的普遍认识便是: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而言之,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其表现主要是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本特征,辐射全球大小国家的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中国,由于经济政策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中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日益加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并日渐加剧,进而引发诸多社会问题。而这一系列的问题更加使得我们在面对及走向全球化时,一定要用辩证的矛盾观点来认识由于全球化带来的优劣影响。辩证法的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具有对立的一面,即斗争性,又具有统一的一面,即同一性。矛盾具有特殊性,同时矛盾又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一个矛盾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看待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要用一分为二、防止片面性、以及普遍与特殊的观点看问题,既要弄清楚影响的矛盾体现在哪里?即要分清全球化对中国影响的好的一面及不利的一面,又要分清哪个是主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同时还要明白中国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我们先来看看全球化对我国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例,跨国公司不断涌入我国,在中国不断设厂或将总部搬至中国,一方面促使中国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也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压力,举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乔布斯先生创建的苹果公司生产制作的iphone触屏手机,使得中国的手机市场长期追随其引起的潮流,不断推出国产触屏、高性能、智能半智能等新产品,中国企业在追赶的同时,也逐渐的认识到了产品与技术创新对一个企业来说就意味着生产力,于是便涌现出了象手机市场上的联想、oppo、步步高、华为等企业加紧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争取赶超最新技术。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由于应付不了挑战而被兼并或被倒闭。另外,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大多实行本土化战略,跨国公司以其雄厚的资金、高度的影响力、优越的待遇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了国内很多优秀人才,于是乎,中国出现一种名牌大学毕业生就业跨国公司优先、甚至非跨国公司不进的就业趋势,而这一趋势明显对中国的就业意识及人才分配产生严峻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在对外贸易的产品构成比例中,中国一直依赖低价和资源及劳动密集型为主要出口产品,这一现状随着经济全球化在中国的不断发展深入,更加使得中国走上了一条牺牲坏境、消耗宝贵资源的道路,而且,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产业升级的政策,将很多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赶出本国,这些企业于是落户中国,给中国的环境和资源带来极其严重的危机。由此显现,全球经济投资的介入和外国资

全球化进程对中国的影响——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形势与政策作业 全球化进程对中国的影响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全球化进程对中国的影响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全球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全球化进程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随着通信、网络、交通的飞速发展,地球似乎越来越小,全球化就时刻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可以随时跟国外的笔友通过e-mail联系,全球化的大公司可以通过电话会议、视频会议就可以部署一份全球策略,制定一份重要的部署,这些在曾经不可想象的事如今已经变得习以为常了。这就是全球化,而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也发生在各个方面,现在主要看看对我们更为密切的影响——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而我觉得,全球化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影响都很大,当然,对我们的传统习俗也有一定影响。 从1840年,西方列强通过武力打开中国国门,经过一段屈辱的历史,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对于重视自己文化的中国人来说,我们也感受到了文化危机感,但这就是全球化的结果,我们无法拒绝,除非我们愿意固步自封,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发展经济,就必须跟这个世界打交道。所以,我们只能理性地去接纳世界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我们还应该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但要理性地去除一些不适合伦理道德的糟粕文化。 全球化,有助于我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这样既发展了本民族文化,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够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更好的继承与发扬。全球化,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产业中的地位竞争。全球化,也会对我国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外来思想,外来文化会影响我国人民的价值观,人生观。腐朽的,不健康的文化,就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比如一些人过分的热衷于过“洋节”,反而忽视了我们的传统节日,这种过于崇洋媚外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