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井下火灾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范本

井下火灾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范本

井下火灾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范本
井下火灾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范本

井下火灾事故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矿井火灾根据发火机理和可燃物的不同,分为内因火灾事故和外因火灾事故,其中内因火灾是井下煤与空气接触后发生物理化学反应而引起的火灾,外因火灾是由井下电气设备失爆引起的火花、烧焊作业遗留的火种、皮带摩擦生热等引起的火花。

1.1内因火灾

煤炭由于受埋藏深度、煤层赋存条件、煤质、通风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或由于上分层工作面或相邻区段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遗煤较多,且不均匀,加之工作面沿空布置,漏风通道发育,供氧积热条件较好等造成的自燃发火事故。

1.2外因火灾

1.2.1因溢煤堵皮带或司机失误造成过卷,引起火花造成皮带着火;

1.2.2不及时更换防爆性能差的设备,一旦失爆,发生电器爆炸,可能引起火灾;

1.2.3采区变电所配电点,因没有专人值班,电器失修,长期下去可能发生火灾;

1.2.4漏电继电器、电焊、综合保护失灵,接地系统不符合规程要求,当发生短路故障时,不能立即断电源,易引起火灾;

1.2.5井下动力、照明等供电线路遍及各类巷道,由于井下潮湿、绝缘老化、机械外伤、吊挂不当、保护失灵等方面的原因,

使电缆线路产生火花引起火灾;

1.2.6烧焊不按措施执行,不留监护人,遗留火种不清除,易发生火灾;

1.2.7因其它原因而引起火灾。

一旦发生外因火灾,其危害程度严重,可造成矿井停产,烧毁设备,危及现场工作人员和着火地点回风侧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属于矿井重大事故。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2.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把保障职工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井下火灾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专业救援力量的骨干作用和职工群众的基础作用。

2.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矿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救护、通防、安监、机运、生产、地质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有关井下火灾事故灾难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2.3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采用先进技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采用先进的救援装备和技术,增强应急救援能力。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2.4预防为主,平战结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事故灾难应急与预防工作想结合。做好预防、

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

3.1组织机构及职责

3.1应急组织体系

合营煤矿井下火灾事故灾难应急救援组织体系由应急处理总指挥部和下设的井下抢险救护组、救灾技术组、调度组、督察组、救灾物质供应组、救护医疗组、保卫组、事故调查组、善后处理组等9个专业组构成。

3.2指挥机构及职责

3.2.1指挥机构

井下发生火灾时,首先在调度室成立应急处理总指挥部,负责指挥所所有参与应急救援的队伍和人员,及时报告事故灾难事态发展及救援情况。

总指挥:

副总指挥:矿长、总工程师、各专业副总

成员:安全副矿长、机电技术负责人、生产副矿长、后勤副矿长及安全科、通防科、技术科、机电科、运输科、救护队、财务科、供销科、办公室、保卫科、食堂、卫生室、各生产单位等主要负责人。

3.2.2应急救援机构职责

3.2.2.1总指挥部职责(设在矿调度室)

3.2.2.1听取井下火灾发生的情况汇报,分析判断事故,根据启

动标准启动本预案。

3.2.2.1.2决定成立各抢险救灾专业组合任命各抢险救灾专业组组长。

3.2.2.1.3制定、批准抢险救灾方案,并根据事故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方案。

3.2.2.1.4指挥井下现场抢险救灾和人员救援工作。

3.2.2.1.5根据事故发展,决定是否请求救护大队增援,启动上一级预案。

3.2.2.1.6负责组织矿井井下火灾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3.2.2.2井下抢险救护组(设在灾区附近安全地点,由兼职救护队、安全科、通防科、等人员组成,由总工程师任组长)

3.2.2.2.1按照抢险救灾方案,组织实施现场探险、抢险救援行动。

3.2.2.2.2对灾区及影响区域进行气体监测与分析。

3.2.2.2.3建筑或恢复灾区通风设施,保证通风系统稳定。

3.2.2.2.4侦查事故现场灾情,查找着火点,完成遇险人员的救援和事故抢险工作。

3.2.2.2.5如果与外单位救护队联合作战时,则成立矿山救护队联合作战指挥部,由救护大队队长担任指挥,协调各救护队的救援行动。

3.2.2.3救灾技术组(设在矿调度会议室,由安全科、通防科、技术科等人员组成,由总工程师任组长)

3.2.2.3.1负责进行火情分析及着火原因分析,查找火源。

3.2.2.3.2掌握矿井通风状况,确定灾区通风制度和通风方法,防止事故扩大。

3.2.2.3.3制定井下灭火方案,报总指挥部批准。

3.2.2.3.4掌握矿井供电情况,切断井下灾区供电,根据总指挥部命令,组织实施矿井反风。

3.2.2.3.5对照图纸和现场分析查找抢险路线。

3.2.2.3.6对照图纸和现场分析查找人员可能遇难地点。

3.2.2.4调度组(设在矿调度室,由技术科、通防科等人员组成,由生产副矿长任组长)

3.2.2.

4.1根据总指挥部安排,发布抢险救灾方案。

3.2.2.

4.2制定并发布抢险救灾各项制度。

3.2.2.

4.3落实并调度指挥部碰头会、调度会议安排的全部工作。

3.2.2.

4.4传达总指挥部下达的各项命令,通知抢险救灾人员赶赴事故现场。

3.2.2.

4.5协调各专业组、各成员单位的抢险救援工作。

3.2.2.

4.6每小时调度现场气体浓度、灭火进度、通风设施建筑、人员救护等抢险工作进展情况。

3.2.2.

4.7制定各类调度记录表格,并根据抢险工作不同阶段及时调整调度内容。

3.2.2.

4.8及时填绘抢险救灾工作形象进度图表。

3.2.2.

4.9安排抢险救灾具体工作,并保证责任落实。

3.2.2.

4.10及时统计汇总各项工作进展情况。

3.2.2.

4.11统计汇总人员考勤、设备材料投入、灾情分析等资料。

3.2.2.

4.12及时向总指挥部汇报各项各项工作进展情况。

3.2.2.

4.13按照“快、准、靠、灵”的要求,实行精细化快捷调度。

3.2.2.

4.14采用内部计算机网络等手段提高调度效率和水平,建立调度工作电子文档。

3.2.2.

4.15向上级汇报事故和抢险救灾情况,落实上级有关指示和精神,对内通报事故抢救进展情况。

3.2.2.

4.16组织分析任务不落实的原因。

3.2.2.

4.17及时安排落实各抢险地点的电话安装工作。

3.2.2.

4.18及时完成总指挥部安排的其他工作。

3.2.2.5督察组(由安全科相关人员组成,由安全副矿长任组长)

3.2.2.5.1二十四小时分班跟班督察抢险救灾工作落实情况。

3.2.2.5.2保证现场安全技术措施落实。

3.2.2.5.3及时向总指挥部汇报现场进展情况。

3.2.2.6救灾物资供应组(由通防科、机电科、运输科、供应科、仓库等人员组成,由生产副矿长任组长)

3.2.2.6.1负责抢险灭火所需材料和设备的储备,为井下抢险

救灾提供应急材料和设备,并提供运输保障。

3.2.2.6.2按命令负责将材料和设备运送到指定地点。

3.2.2.6.3根据需要向其他兄弟单位协调借用抢险材料和设备3.2.2.7救护医疗组(由矿卫生室人员组成,由卫生室负责人任组长)

3.2.2.7.1负责指导现场抢救人员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进行急救。

3.2.2.7.2组织医护人员对受伤人员急救和治疗。

3.2.2.8保卫组(由护卫大队人员组成,由后勤矿长任组长)

负责抢险救灾工作中的地面警戒设置,疏散人员,维持秩序和矿区治安,保证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运输、救护车交通畅通。

3.2.2.9事故调查组(安全科、技术科、通防科等人员组成,由安全副矿长任组长)

组长事故的调查工作,负责事故损失的调查、评估、汇总和上报。

3.2.2.10善后处理组(由财务等人组成,由后勤矿长任组长)

做好事故伤亡人员的善后处理工作。

4预防和预警

4.1危险源监控

矿通防、采掘等单位对井下火灾危险源的监测监控负责。

4.1.1火灾的预防和处理

矿井火灾根据发火机理和可燃物的不同,分为内因火灾和外因火灾的预防和处理如下:

4.1.1.1内因火灾

4.1.1.1.1发火预兆和可能发火的地点

煤炭自燃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时期;潜伏期、自热期和自燃期。潜伏期,即煤的低温氧化期,该期煤氧化速度缓慢,煤温几乎不变,放出的热量很少;自热期,即煤氧化加速期,产生的热量较大,若来不及散发,则煤温逐渐升高,这一时期空气的O2含量减少,CO、CO2含量显著增加,出现烃类气体,空气湿度加大,并形成雾气,巷壁或支架上有水珠凝结,可嗅到,煤油味或煤焦油味等火灾气体;自燃期,当煤温升至着火点时,煤炭开始自燃,其特征是出现烟雾、明火,产生大量的CO、CO2气体,可嗅到浓烈的火灾气味。防治煤层自燃发火,重点是在潜伏期、自热期采取措施改变供氧条件或散热条件,降低煤的氧化速度,而进行冷却阶段,使煤失去自燃化学活性。

振兴煤矿现开采的7层煤属易自燃煤层,自燃倾向为二类,是目前威胁我矿安全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受埋藏深度、煤层赋存条件、煤质、通风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自矿井技改以来,没有出现自燃发火事故,根据调查研究和实验分析,自然发火地点一般为:(1)、回采工作面的“二道一线”;(2)、盲巷;(3)、煤巷顶板的冒顶区;(4)、区段之间留设的小煤柱;(5)、断层煤柱的边缘;

(6)、与老空区相通的联络巷等。开采过程中将不同程度地存在自燃发火的危险。

4.1.1.1.2内因火灾预防措施

4.1.1.1.2.1组织措施

内因火灾的预防工作由总工程师、安全副矿长、生产副矿长、机电技术负责人、通防科科长负责并组织落实。

防灭火专业管理是矿井自然火灾防治工作中的主体部分,通防科是矿井专业管理机构,成立防灭火包保责任组,实行风险抵押目标考核。防灭火包保责任组由技术全面、实践经验丰富的防灭火骨干组成,具体负责防灭火日常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1)防灭火管理小组成员必须深入现场,全面了解全矿的采掘工程实施进度和防灭火现场管理情况。

2)熟悉全矿井通防系统包括通风系统、防尘供水系统、注浆、注氮系统等。

3)熟练掌握各种通风仪表的使用和注浆、注凝胶、注氮、浅孔密集钻、通风压力调整等防灭火措施、手段的实施工艺及技术要素,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

防灭火包保责任组职责范围如下:

1)做好防灭火基础资料的收集汇总和管理工作,要健全高温隐患记录台账,火区管理台账,采煤工作面丢煤情况记录台账,钻孔设计施工台账,绘制全矿井洒压浆情况分布图,高温火点分布图、钻孔布置图、火区素描图等,为各级领导指挥防灭火工作提供可靠技术依据。

2)其他区队侧重于技术方面的管理,做好月度防灭火工程计划的编制等各项工作。

3)负责全矿井周期性自然隐患排查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防

治措施和方案,及时组织现场落实。

4)负责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通风防灭火专项措施”的编制工作,要切实做到“一面一措施”,并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

5)编制自燃火灾安全紧急预案,并组织救灾演习。

4.1.1.1.2.2技术措施

预防煤层自然发火,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遵循下列原则。

一、生产管理

(一)开拓设计开采布局

一)简化巷道布置系统。

⑴尽量不打或少打生产辅助措施巷道,如沉定池、辅助运输巷等。这些巷道往往穿层或跨越区段,破坏了煤层和相邻区段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对工作面的通风防灭火管理极为不利。也加大了采后封闭的工程质量,增加了漏风管理难度。因此,要引起生产设计部门的高度重视,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面推过后采空区的漏风源和跨层位、跨区段的漏风联系,对这些巷道,能用岩巷代替的尽量不布置或少布置煤巷系统。

⑵尽量减少各类联络巷道,使区段巷道布置简单化。

①尽量减少区段中部联络巷,避免外错布置联巷。单从生产需要出发,布置中间联巷,能够促成区段多头掘进,减少运输环节,加快采面生产系统构成,对保证生产接续极为有利,但对防灭火极为不

利。多一条联络巷,就多一条向采空区漏风供氧的途径,煤层自燃机率增加。非布置不可时,要采用联络巷内错布置法,避免外错,这样可以避免联络巷上车场部分形成高顶空间氧化环境和联络巷处于采场上下两端支掌压力峰值区,造成维护效果不好。

②少打探巷及辅助巷道。由于矿井煤层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布置的探煤巷和其它一些辅助巷道较多,尤其探煤巷,往往都是长距离的,贯穿于整个采区或几个采区,甚至揭露不同层位的采空区域。在生产采区中后期,这些探巷必然成了一条向采空区漏风供氧,是火灾蔓延的直接通道。

二)规范巷道设计和布置

⑴在巷道布置时,要保证采区和工作面相对独立的并联月份系统,有利于风量控制和采后大面积压力调整。为此,必须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合理巷道布置形式。同时,采区和生产区段要具备可靠灵敏的反风自救系统,在矿井万一发生灾变时,能够通过反风手段有效地避灾救灾。

⑵在巷道设计时,凡进回风道之间的联络巷道,工作面回风联巷和集中回风巷之间,必须留出足够的通风设施砌筑位置和安全运行空间,解决布置多道风门设施困难的问题,杜绝因通风系统稳定性差而造成的“负压喘息”现象。

⑶区段上下分层间巷道从几何关系上要继续推广垂直重叠巷道布置法,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内错和外错布置。区段分层巷道内错布置,会造成区段之间留设煤柱,同时内错会开成一条或多条蓄热氧

化易燃遇角带,增加了发火机率。如果采用外错,同样会造成采煤工作面的外错段大量顶煤冒落堆积,为老塘遗煤自燃创造了有利条件。

⑷采区及以上矿井主要巷道严禁用溜煤眼连通。实践证明,联通时回风巷道的溜煤眼如没有可靠的放空措施,极易造成风流短路,加大了通风管理的难度,直接服务于生产区段的连通进回风道的溜煤眼,在推过后,如不能有效封堵,将成为一条向采空区漏风供氧的隐蔽性通道。特别是万一发生溜煤眼坠落,处理困难。在设计时,应尽量避免。

(二)掘进过程中的防火管理

一)新掘沿空送巷的回采巷道要推广设施自掘自喷上顶网工艺,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分层假顶漏风。

二)实体煤巷掘进过程中,揭露采空区的巷段及冒顶区,必须实行喷浆封堵,分层回采巷道停采线卧底段用不燃性材料装顶,重点实行喷浆封堵,喷层要加厚严密。

三)严格按设计要求掘进,严禁穿层掘进,避免超掘乱透和分层独头盲巷的出现。

(三)采煤期间的防火管理

一)严格按设计和工艺要求采煤,提高回采率,减少人为丢煤量。

⑴合理确定和控制分层采高,避免因分层不合理或生产过程式中采高控制不当而造成的抛顶煤、丢底煤现象发生。在自然顶板的情下也要加强管理,要杜绝因顶板破碎而留设护顶煤管理顶板

的方法,避免丢煤集中区域的形成。

(2)在开采过程中,要及时清理回采煤工作面内及两巷的杂物、老料和浮煤;特别是炮采工作面。放炮要挂挡煤帘并班班清理老巷内的溢煤。

二)加快工作面推进速度,特别是放顶煤工作面。一次性丢煤量较多,回采率相对较低。顶板冒实的周期长,必须加快工作面推进度,使老塘较集中的溢煤在发火期时迅速由漏风供氧带进入缺氧窒息带,抑制自然而然的发生。对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慢推进

速度的工作面要重点加强防火管理,并制定专门措施。

三)协助搞好通防管理工作

对各采煤区队,要求用好所辖作业区域内的风门设施,包括连通进回风巷道的溜煤眼。重点风门要三班派人监管,严禁风流短路,确保系统稳定。

四)无论生产续多么紧张,都要尽量避免前采后掘和采后即掘。前采后掘会加剧采空区漏风供氧辊度,促成遗煤自然。采后即掘也不可取,采空区域没有一个充分冷却压实的过程就紧跟下分层掘进,无疑为采空区提供一个连续供氧的环境。在生产接续安排上必须杜绝。

五)及时回撤。回采工作面回采后,要加快回撤速度,最大限度地缩小采空区供氧时间。为加快封闭速度,明确规定工作面的撤除期限,原则上不超过规定的时间,严禁久拖不撤。

二、专业管理

(一)强化专业术管理,严把审批关

一)坚持开拓开采方案集体会审否决制度,水平、盘区开拓开采方案设计决定着矿井或盘区的安全生产基本结构和技术面貌,须实施集体审查制度。

(1)该项工作必须由矿总工程师亲自主持,技术、通防、安全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审查。

(2)方案设计中必须明确通风、防灭火系统和防治煤层自然火灾的专项技术措施。

(3)在审查设计方案时,必须将是否有利于变防火管理和灾为处理作方案优化选择的首要否决因素之一。

二)坚持防灭火案集体会议审制度

(1)该项工作面由矿总工程师或分管副总工程师主持责任,通防、安全、矿山救护及其它牵扯到的施工单位或责任单位集体参与会审。

(2)方案中必须明确实施目的内容,要研究制度预测救灾、避灾保障措施和必要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3)关键性灭火措施必须在方案中明确施工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期限。

(4)重大防灭火技术方案必须报集团公司有关领导或部门审核后实施,方案实民施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全面把关。

(二)强化防灭火现场基础管理

通风管理

(1)“以风治火,以风防火”是有效的防灭火手段,在这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要进一步推广实施。采区工作面生产期时要本着“简化通风设施和通风网络,利于调压控制”的原则,建立健全合理完善、便于防火管理的通风系统。

(2)加强通风设施管理和风量管理,确保通风系统稳定。

①严格风门设施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落实好风门设施的专管、兼管和群管制。

②强化风量管理全矿范围内的风量测定每旬至少进行一次。工作面风量配备要严格把握,分层开采工作面在满足“规程”规定的生产需求的基础上,尽量缩减工作面配风量,严禁无计划盲目加大配风量。

三)监测预报管理

(1)加大布密度,提高预测预报精度。火区、火点及其影响区域、高温隐患点、采煤工作面、分层掘进工作等都要设置监测点,并根据现场情况化及时就更取样点次,重点防火地点要采取定点、定时、定人取样,严把气样采集质量关。

(2)严格人工气样分析日报制度,要随取样随分析,并当天审核上报。

(3)做好防灭火监测旬报,每旬未要对安全的防灭火监测情况进行阶段性分析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指导防灭火工作的现场实施。

(4)完善束管监测系统,对掘进工作面和可能发火地点实施连

续监测,不断提高早期预测预报速度,及时为防工作的开展提供准确的依据。

(三)掘进高冒区段

半江巷掘进过程中由于受到矿山压力的影响,特别是地质构造复杂工作面易发生冒顶形成高冒区,在条件适合的情况易积热氧化形成高温火点,

预防措施:

①现场高冒区后,施工区队应立即通知通防部门等有关单

位,并说明冒顶区详细位置、冒落高度等。

②通防部门在接通知后,立即组织对高冒区进行防火处理。

③处理前,生产区队将所有浮煤清理干净,用不然性材料将

顶帮背严装实。

④用喷浆方法,将高冒区充填严实。

⑤定期监测取样分析化验观察,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1.1.2外因火灾

4.1.1.2.1可能着火的地点:

我矿现有皮带因溢煤堵皮或司机失误造成过巷,引起火花皮着火;不及时更换防爆性能差的设备,一旦失爆,发生电器爆炸,可能引起火灾;采区变电所配电点,因没有专人值班,电器失修,长期下去可能发生火灾;漏电继电器、电焊、综合保护失灵,接地系统不符合规程要求,

当发生短路故障时,不能立即切断电源,易引起火灾;井下动

力、照明等供电线路遍及各类巷道,由于井下潮湿、绝缘老化、机械外伤、吊挂不当、保护失灵等方面的原因,使电缆线路产生火花引灾;烧焊不接措施执行,不留监护人,遗留火种不清除,易发生火灾;因其它原因而引起火灾。

4.1.1.2外因火灾预防措施:

4.1.1.2.2.1组织措施

外因火灾的预防工作由总工程师、安全副矿长、机运技术负责人、生产副矿长、通防科长等负责并组织落实。

4.1.1.2.2.2技术措施

(1)加强皮带司机的责任心,严格按规程操作。

(2)皮带机头、机尾及周围的溢煤必须及时清扫干净,使电器设备完好,机尾使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3)掘进工作面各设两个手提贮压式碳酸氧钠干粉灭火器和半方砂子,六大保护应齐全可靠,皮带应进行阻燃验收合格生,方可下井使用。

(4)井下电气设备一定要选用防爆型的,在安装使用中一定要达到防爆要求。

(5)坚持使用继电器和煤电钻综合保护,坚持日检月检和远方试验制度,使之灵敏可靠。

(6)井下高低压设备接地保护装置齐全,形成系统,井总接地和局部接地规格和电阻应符合细则要求,并定期测试。

(7)要有专人负责井下供电系统的设计、负荷审定、设备和电

缆选型、短路整定计划,高压防爆开关和低压开关的继电器和其它开关熔断的灵敏系数符合细则要求。

(8)井下电缆按规定悬挂整齐,全部使用阻燃电缆。

(9)井下所有电缆一定要消除鸡爪子、羊尾巴、明接头和破皮漏电等失爆现象。

(10)井下变电所和井底车场内的其它机电峒室及其它的采区变电所,应配有到少两个以上的手提贮压式碳酸氧钠干部粉灭火器、砂箱和消防材料,满足消防规范要求。

(11)巷道必须使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12)井下所有烧焊要严格按规程措施执行。

(13)加强职工思想教育,杜绝人为因素而引起火灾事故的发生。

4.2预警行动

矿应急救援机构接到可能导致井下火灾事故的信息后,按照应急预案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方案,并通知有关通防、采掘、机电、运输等部门单位采取相应行动预防事故发生。

5信息报告程序

5.1报警系统及程序

5.2现场报警方式:电话报警

5.3确定24小时与相关部门的通信、联络方式

5.4明确相互认可的通告、报警形式和内容

5.5明确应急反应人员向外救援的方式

井下应急反应人员电话联系→调度室(总指挥部)电话联系→县安监局调度室。

6应急处置

矿值班调度员在接到井下现场人员汇报井下发生火灾事故的电话时,要详细了解记录事故的性质。类别、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危害、被困人数等,并迅速向矿值班领导和总指挥汇报。

6.1响应分级

总指挥接到汇报后,参照启动本预案的低限标准启动预案。本预案启动的底限标准如下:

⑴井下发生明火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影响矿井一个水平或一个采区通风的,可能造成1人及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人及以上生命安全,或者造成矿井停产的。

⑵井下煤层高温氧化区域恶化,有毒有害气体大量涌出,通风系统不稳定,超出通防部门处置能力,影响相邻采掘工作面生产安全的。

如果井下火灾情况符合下述标准,先启动本预案,同时请求区煤炭局增援,由县安监局启动上一级的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即《兴仁县安监局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需要县安监局启动《兴仁县安监局重特大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标准如下:

①井下发生火灾,影响矿井整个通风系统,超过矿应急处理能力,可能造成3人及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矿井多日停产的。

②抢险救援过程中,矿救援力量不足的。

③井下火灾引发瓦斯、煤尘爆炸的。

6.2响应程序

调度室接到总指挥的命令后,按照本预案中“井下重大事故电话通知应急人员顺序图”,通知指挥部成员必须在2020内到达矿调度室紧急集合,否则向矿值班领导回复,说明情况。要求指挥部成员必须24小时开机,不准关机。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接不到通知和不能到达矿调度室或回复的,将对有关人员严肃处理。

总指挥部成员到达调度室的时候,按照总指挥或副总指挥的指示,成立各专业组,根据各自职责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6.2.1救援行动

6.2.1.1总指挥负责统一指挥救援工作,发生事故后要迅速组织人员开展救灾工作。制事故发展态势,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故(事件)如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的发生,果断控制或切断事故灾害链。

6.2.1.2总指挥部成立前,事发单位和先期到达的应急救援队伍迅速、有效地实施先期处置,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灭火,控制火势,矿值班领导负责指挥,全力控制事故发展态势,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故(事件)如瓦斯、煤尘爆炸事故的发生,果断控制或切断事故灾害链。

6.2.2撤人

6.2.2.1井下火灾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人员和接到矿调度电话通知撤退人员或者所随身携带的人员定位系统仪器发出警报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