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王昭君的悲剧人生

浅析王昭君的悲剧人生

浅析王昭君的悲剧人生
浅析王昭君的悲剧人生

独留青冢向黄昏

——浅析王昭君的悲剧人生摘要:王昭君一个命运悲怆而又神奇一生的的女人,一个注定名留青史的孤独红颜。天将佳人,绝世而立于香溪。她国色天香,艳丽照人,是天下最能急男人所急的美才女。热情而又娇羞,令皇宫多少妃嫔无姿色。为求和亲,毅然出塞,美艳绝伦,让人快哉乐哉,演绎了一幕幕炽烈的故事场景,恩爱欢愉,感情真挚,人伦道德。忧郁至极。最后,香消玉殒,魂归故里·····

关键词:王昭君;曲折命运;善良;悲惨;神奇的人生

她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美丽善良的昭君被选入宫后,因贪婪画师作祟,三年不见天颜。拒贿这是一位最美人应有的骄傲,她那一份不与世俗的骄傲,足以让貂蝉却步。她本是这个世界的最美人,但命运把这一切都扭曲了。纵使如此,昭君凭着最美人那应有的勇气和洒脱,出塞了。感到可惜的永远都不会是最美人,而是得不到她的君王。昭君离开故土,北上了匈奴,除了一滴思乡的泪,什么也没留下。“如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1 ]顺着“窈窕女萝”的诗意妙曲,揭开了汉剧《王昭君》缓缓开启的序幕。

一、离家之悲,思乡之苦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2 ]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咏怀古迹》中的诗句。秭归因屈原而闻名天下,香溪因昭君而流芳百世。昭君之母景氏因梦见那天空皎洁的明月入怀而生下美丽善良的宁胡阏氏,浊水井因昭君的降生而变得清澈见底;荒地上,才种百日的包谷亦因昭君的来临忽然间熟的金黄,沉甸甸且清脆的在秸秆上折断的响声,开心坏了烟宝坪的所有村人。

月宫仙子般地女孩,给烟宝坪的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喜庆,昭君之父王襄甚至当众为这神赐的女孩取名为“嫱”,字昭君。据乡野村史记载,当时烟宝坪的村人也高兴的讲村名改为“宝坪”,意喻为由昭君的降生所带来的福气!而且昭君和三闾大夫屈原是同乡。王昭君出生故乡的秭归地处长江三峡的第三峡——西陵峡畔,战国时这里曾出过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原。说来秭归也是有屈原而来的,屈子被流放时曾经回归故里看看家乡的山水,他已经出嫁远方的姊姊归来迎他,从此这地方便唤作“秭归”。秭归县位于中国湖北省西部,地处川鄂咽喉长江西陵峡两岸。面积2427平方千米,人口42.3万人。“秭归为大巴山、巫山余脉和八面山坳合地带。长江流经巴东县破水峡入境,横贯县境中部,流长64千米,于茅坪河口出境,把秭归分为南北两部,构成独特的长江三峡山地地貌。境内地形起伏,层峦叠峰,地势为四面高,中间低,呈盆地形。东部边境扇

子山海拔1920米;南部边境云台荒海拔2057米(县境最高峰),茅坪河口海拔40米(县境最低点)。”[3]西陵峡畔虽属于川西平原较远的山区,江水异常汹涌,处处都是急流险滩,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人们出入危机重重,但也是因为这个平原,西陵峡畔一带的的土地也由于有江水的滋润而格外的肥沃。这一切的一切本应说来是一个十分富裕的烟宝坪,可是当时的人们的日子依旧是过的十分艰难的。西汉到了汉元帝时,盛极一时的汉家王朝顺应着“盛极必衰”的古话,显示出衰落的征兆。汉元帝即位不久,关中便是发大水,农田颗粒无收化作饥馑,易子而食!次年陇西地震,山崩地裂,死伤无数!皇室、贵族、官僚奢侈浪费强取豪夺愈演愈烈!百姓苦不堪言,境内忧患,境外戎狄蠢蠢欲动,从而也奠定了汉家姑娘悲凉和亲塞外的宿命。

自元帝登基以来,多次下诏采选良家女子,建章囚群美,掖庭红颜堆。据说汉元帝将先朝的后宫八妃拓展为十四个等级。“一昭仪、二捷妤、三(女圣)娥、四容华、五美人、六八子、七充依、八七子、九良人、十长使、十一少使、十二五官、十三顺常、十四无涓、共和、娱灵、保林等。”[4]掖庭的佳丽多得数不清,她们根本见不着皇上的面,可怜这些良家女子大多都要老死在冷冷清清的掖庭局,倒不如贫贱夫妻、茅屋草舍、生儿育女来的有一番乐趣。元帝之荒淫,沟壑亦难平。石显奉旨,秭归选美。望月楼中,琵琶声扬。石显寻声而来,方见绝世佳人,昭君美名十里闻!

背井离乡的无奈,也只有作罢。坐在辇车里面,穿行在群山万壑之间的王昭君心情渐渐地又激动转为消沉,由消沉转为迷茫,有迷茫转为绝望。当这种绝望紧紧地攫住昭君那可稚嫩的心时,一行不寻常的女儿泪早已在她那美艳绝伦的脸上留下了一些斑驳的泪痕。为什么要离开家乡?为什么要离开养她多年的山清水秀的故乡?她开始预感到自己身如飘萍,命中注定要到处飘蓬。而后的出嫁塞外,亦使昭君发现,匈奴是另一番天地,野风呼啸,荒草起伏。尽管天高地阔,空旷辽远,可是,想吃一碗软烂粘滑的大米饭,有吗?想喝两口馥郁清香的明前茶,有吗? 想伏在母亲的膝头小憩,能吗?想那溪边浣纱、那山坡放歌、那家人的朴实脸庞,这都成了幻想。想家乡缈缈关山远,王昭君夜夜都梦见回娘家,可惜,是梦,做不到,唯有撕心裂肺地思念。虽然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可是越是这样的零敲碎打,越是填不满那思乡的破碎心房!北周·庾信的《王昭君》“拭啼辞戚里,回顾望昭阳。·镜失菱花影,钗除却月梁。围腰无一尺,垂泪有千行。绿衫承马汗,红袖拂秋霜。别愁休恨多,哀弦须更张。”[5]以及他的《昭君辞应诏》中“敛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6]

陈朝陈昭的《明君词》“跨鞍今永绝诀,垂泪别亲宾·······”[7]、都写出了昭君的离乡远嫁之悲。

二、深宫之悲,画师贪婪

据葛洪《西京杂论》记载: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人皆贿画工,多着十万,少者亦不减五千,独王嫱不肯,遂不见········[8](p44)

汉元帝使毛延寿为良家子们作美人图来选择美人。岂知毛延寿欺上瞒下,在其中收受贿赂,以致昭君雪藏于后宫五年之久!沈满愿也在其《昭君叹》中怜惜道“早信丹青巧,重货洛阳师。千斤买婵鬓,百万写蛾眉。”[9]点出毛延寿受贿埋没昭君之意。诗仙李白也毅然的写到“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娥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10]明出昭君的委屈并显示出昭君不贿赂画工的青莲品性。连带着李商隐也在《王昭君》一诗中批判毛延寿道“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11]的卑鄙!同时,经历画工的打击,五年的雪藏,把昭君彻底从一朝见帝荣宠加身的幻想中醒来,她再也不抱着希望不再傻傻的做梦!独卧掖庭一角挨过掖庭的春花秋月思乡情怀郁结愈深,镜子红颜斑驳。陷入深宫幽怨的昭君恰如那

抚柱楣以从容兮,览曲台之央央。白鹤噭以哀号兮,孤雌跱于枯杨。

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

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妙而复扬。

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卬。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

舒息悒而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殃。

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抟芬若以为枕兮,席荃兰而茝香。

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

众鸡鸣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

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

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12]

《长门赋》中的长门阿娇无异。她看到了笼罩在温情面纱之下宫廷生活的残

忍。、她要与着无情抗争,与这绝望抗争,拯救自己!她要走出这富丽堂皇又令人窒息的汉宫,她渴望她的青春获得自由!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挣扎的悲哀!

三、和亲之悲,天子无奈

在昭君困怨与后宫出路无果时,一个契机来了。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王昭君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伟大而仁慈的呼韩邪单于,平息了匈奴内部的叛乱,结束了汉匈冲突。他知道匈奴人不该只学猛兽,战斗一世,冲杀一世,好战只能是自取灭亡,他愿意婿汉式以自亲。甘泉宫前,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拜倒在昭君的石榴裙下。《汉书元帝纪》记载: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仪,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仪,修朝贺之礼,愿保塞外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

“匈奴乱十余年,不绝如发,赖蒙汉力,故得复安”[13](p297)

班固也有所写的《汉书·匈奴传》上:

“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改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14](p3802)王昭君原是汉元帝宫中的一个普通宫女。当时汉朝兵马北上击溃了北匈奴,南匈奴慑于汉朝威力,呼韩邪单于亲赴长安,乞求元帝赐婚,愿做汉家女婿。于是汉元帝册封王嫱(昭君名嫱)为公主,下嫁匈奴。王昭君的出塞和亲,结束了自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后一百年汉与匈奴的长期战争,所以历史上这时是汉朝强大、匈奴被迫求和。从那以后,《后汉书·南匈奴传》八十九卷:“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15](p2941)

东晋葛洪写的《西京杂记》也记载了王昭君和番之事: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按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16](p44)

这里出现了画工毛延寿的名字,由于王昭君不肯贿赂于他,毛延寿便挟私报复,在给昭君已经画好的美人图上点上了一点克夫落泪痣,结果造成了昭君孤单在深宫之中雪藏五年而无人问津。直到她自请和番,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汉元帝见面。“帝悔之”都是无可奈何的了,无怪乎唐朝徐夤的《明妃曲》中道“不用牵心恨画工,帝家无策及边戎。”、白居易也以《王昭君》道“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项恨丹青。”、以及陈后主更是以《昭君怨》中无意识的“图形汉宫里,遥聘单于庭。·····只余马上曲,犹作别时声。”字字句句都是在对帝王那无能且无奈的那女人来换取边疆安宁的血的控诉。

四、丧夫之悲,妻寡子幼

昭君出塞后,,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从此,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匈奴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因为昭君不是一个北上匈奴的,她带着中原所有的文化,所到之处,无不春暖花开。她一个人影响着整个匈奴以及中原全人民的生活。她让一个太平盛世,在这一片不宁静的天空中漫延开来。“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在汉匈关系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结束了汉匈两族159多年的敌对状态,把深受战争煎熬折磨的两族人民从战争的火坑里挽救出来,使两族转入和平友好的关系。政治方面,匈奴接受汉朝中央政权的领导,打破了旧的历史格局,促成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而在经济文化方面,汉匈“关市”畅通,促进交流,匈奴人从汉人那里学会了计算和登记的方法,还学会了建筑和打井;汉族文化也同样受到了匈奴文化的影响,比如汉朝政府和民间养马业的空前发达,就和匈奴马匹的大量输入,养马技术的传授分不开。对于两族的人民,和平就是一切,昭君出塞,单于附汉为他们带来了和平与富足。可是好景不长,在昭君刚来到这茫茫大漠的短短的一年多后,呼韩邪单于在迎接了他与昭君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孩子时殁了!昭君身边就只有那小小的稚儿,孤儿寡母,无依无靠!

五、人伦之悲,昭君再嫁

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时,王昭君以大局为重,忍受极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

俗,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游牧民族的风俗,在汉人眼里极为野蛮。《汉书·匈奴传》(卷九十四上匈奴传第六十四上)里记载:

“匈奴父子同穹庐卧。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妻其妻。无冠带之节,阙庭之礼、”[17](p668)

也就是说,养子有权得到后妈虽说分差一辈,年轻的复株累却和王昭君是同龄人。这种意愿,大大方方地摆上了桌面下昭君先是惊愕,继而羞愤。这后母、养子,谈婚论嫁,任何一个深受中原文化浸润的人,都不能接受这种离经叛道的“乩伦”行为,何况是知书达理的昭君?她心惊肉跳地发出了“乞”奏章,可惜,盼来的却是冷水泼头《后汉书·南匈奴列传》记载:

“成帝赦令从胡俗。”[18](p95——98)

“从胡俗”,短短个字,葬送了王昭君。不情愿有什么办法?圣旨在,胡俗在,无可奈何。你的身体隶属于汉室;命,也捏在皇帝手心里!《匈奴传》(卷九十四,匈奴传第六十四下)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单于自言愿婿汉室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史,以修天子之民。···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呼韩邪死,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单于。····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为须卜居次,小女当于居次。”

[19](p682)

这段文字是从汉樊和好的角度来记录的,基本上略去了昭君个人感受。以昭君个人而言,这是一个十分冲突的过程。呼韩邪单于死后,按照匈奴规矩,昭君应该嫁给呼韩邪之子,这在汉人最为尊崇的儒家礼法不合。昭君要求回归汉朝但是被汉元帝拒绝,这使得昭君的生活更具有了悲剧性。昭君不得已嫁了呼韩邪之子,后又生了二女。就儒家伦理的角度而言,昭君复嫁呼韩邪之子更具悲剧性!又一次无可奈何的悲凉涌上来昭君的心头。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二岁,正是绚烂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好整以暇地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产生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复株累单于死了以后.昭君大约3 3 ~3 4岁.一直寡居到老昭君知道个人肩上沉甸甸的份量.于是一步一步为汉匈和平作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青冢年年青.在处长相思男人可以征服一个女人.在她们的肌肤上.可以让她为己传宗接代.但又没有想到一个女人可以改变世界。

六、母子之悲,被迫杀子

伊图智伢师,是王昭君与呼韩邪的骨肉;孰料,小孩子也成了复株累的眼中钉、肉中刺。伊图智伢师的血统,构成了潜在威胁,他既是复株累同父异母的“兄弟”,又是自己老婆带来的“儿子”,由兄弟到父子,在匈奴人的眼中也许无所谓;但谁能保障等到伊图智伢师长大后羽翼丰满了,不会篡夺单于大位?复株累有自己中意的接班人,为了永绝后患,不得不抢先下手,斩草除根。《南匈奴列传》记载:

“初,单于弟右谷蠡王伊图智伢师,以次当位左贤王。左贤王即是单于储副。单于欲传其子,遂杀智伢师。”[20]

一杀百了,至亲骨肉又怎样?在绝对的权力面前,那只是一场如美梦般的镜花水月罢了。政治,有它自身的玩法,不能套用世俗道德。说起权术,王昭君简直就是干瞪眼,只能做痛苦的看客,眼睁睁地注视着匈奴王廷骨肉相残。一边,是年幼无知的儿子;一边,是同床共枕的丈夫。无奈也无用,只有抱起琵琶躲在帐中。最终,伊图智伢师死在了复株累手卜。人类社会同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惊人地相似。每逢者兴替,狮群就来一场血腥屠杀。新一任狮王肆无忌惮地霸占所有母狮的交配权,把那些欢蹦乱跳的小狮子活活咬死——它们都是前任的“孽种”,一律干掉,换成自己的骨血。王昭君痛苦地弹拨着琵琶,惊悚地回忆屠戮骨肉的动物性……

七、复寡之悲,青冢魂归

此后的11年,是昭君人生最稳定的时期她又生下了两个女儿。冷清的毡房里,照进明媚的阳光,传出了孩子清脆的欢笑声。真不错,没有战争,远离杀戮西汉与南匈奴相安无事,互不滋扰。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了。这回,没人迫使于昭君改嫁了。朝廷似乎早把她忘了,长安没再发布新的指令。她第二个丈夫雕陶死后,她请求归汉也未被允许,并因为被命嫁给前夫的儿子,亲子迫杀多年的积怨太深,无法排遣,她服毒而死。

在后世,石崇的《王昭君词》: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21]

梁朝施荣泰的《王昭君》“垂罗下椒阁,举袖拂胡尘。唧唧抚心叹,蛾眉误杀人”、隋朝薛道衡的《王昭君》“专由妾命薄,误使君恩轻”、唐朝陆龟蒙的《王昭君》“娥眉翻自累,万里陷穷边”等也是把昭君出塞和亲后的悲凉心情、红颜薄命描摹的淋漓尽致。最后再值得一提的是一唐代民间作品《王昭君变文》,此作品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有残缺,下卷完好。上卷在开头残文后,写了王昭君与单于同行返回匈奴,途中怨恨惆怅,到了匈奴以后,风俗习惯不同,昭君郁郁寡欢,终日思乡;下卷描述了呼韩邪单于封王昭君为阏氏,并号令全军打猎以供娱乐来取悦于昭君。昭君叹息说:“假使边庭突厥宠,终归不及汉王怜。”一度登千山,千回泪绵绵,愁恨交错,人伦纠结,丧子之悲纵横交错,因此生病。殁与匈奴,树“青冢”。《王昭君变文》是昭君故事的更进一步说法,是从昭君个人心里出发的。它写明昭君入藩后,郁郁不乐,不久便心力交瘁、积恨而死,结局是最为悲剧式的。史书记载昭君“自动请行”的出塞和亲,是较少悲剧行的,毕竟是自愿的,而且也为当时朝廷换来了几十年的边疆太平。可文学史上的昭君是被逼无奈,不得已才远嫁匈奴的,面临无可逃避的悲剧命运,也使得昭君的悲剧更具有某种不可避免性。当昭君的对皇帝的爱情悲剧上升到成为和亲塞外的政治悲剧的高度时,她同时也“被”具有民族、国家悲剧。他的生命的悲剧不打上了政治色彩的烙印。因而更崇高、更悲壮。

最后,我想不管是因为厌倦深宫内的明争暗斗,还是因为心怀普天下的黎民百姓,我想她终究是有不甘心的。初显风华的如花少女,有谁愿意让无情的摧残娇颜,掩盖风姿。只是她们都没有其他的选择,面对强悍的男人,柔弱的女儿们即使贵为公主,也只是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竖踌躇满志的男人们时刻梦想着成就帝业,这本无可厚非。可他们自己怎么不去赴汤蹈火,而是端坐于华殿之内,喝令柔弱的女子,把应由他们承负的重担压在她们瘦削的肩上,让她们背井离乡,独自迎向险境,迎向异域蛮荒的大漠风沙,迎向异族宫廷的明枪暗箭。把上苍赋予女儿的天姿娇容、万般柔情用来化干戈建功业,这难道公平吗?只是我们是否想过,如果她们能够选择,她们是愿意用自己一生的幸福去成就和亲的壮举,还是愿相夫教子默默无闻地度过平凡但却是最为稳定的一生。

浅谈贾宝玉

浅谈贾宝玉 一、贾宝玉人生悲剧的原因分析 贾宝玉的人生悲剧,是由众多的人生矛盾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时代的震荡、家族的衰败、思想的深刻矛盾与性格的“乖僻邪谬”,都是构成其悲剧形象的重要因素 首先,贾宝玉的悲剧命运,与他的贵族家庭的衰败,乃至他的阶级的衰败有着必然的联系。《红楼梦》中所描述的是十八世纪中叶的中国封建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封建贵族地主阶级日趋没落,政治上极度腐败。在第四回中,作者借门子之口,道出了护官符的作用,点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他们上通朝廷、下结州县,“一损皆损、一荣皆荣”。而像贾雨村这样的封建官员,更是投机钻营、趋炎附势。“他的良心是写在…护官符?上的”。2这一切都揭示了封建官僚的腐败,更是预示了其从腐败到衰败的必然命运。贾府就是这个衰败的典型。《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已是由盛转衰的时节,家族内部已是“一代不如一代”。但就在这种情况下,其生活仍是穷奢极欲。一顿螃蟹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一盘茄鲞要用十几只鸡来做配料。秦可卿死后光是棺材板就用了一千两银子。为了迎接元妃归省,更是大兴土木,造得“琉璃世界、珠宝乾坤”,连元妃本人都感叹“太奢华浪费了”。在奢侈的同时,贾府上下,还充斥着荒淫。贾赦、贾珍、贾蓉、贾琏无一不是衣冠禽兽,其淫乱无耻已到了乱伦的地步。这些“个人无节制、无止境的欲求又必然导致相互之间的你争我斗、勾心斗角。这些都揭示出贾府荣华富贵的表面之下所掩盖的无法治愈的痈疽”。3说明这个家族已是彻底的肮脏、没落,已经是无可救药。而可悲的是贾宝玉就出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他的形象在贾府社会悲剧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家族衰败的关键时刻,贾宝玉是最后一个有可能,也有条件实现金榜题名、家族振兴的人物。他是贾府的继承人,是贾家的希望所在,他应该走一条科举荣身之路,以便立身扬名,光宗耀祖。他也应该找一个“德言工貌”俱备的女子做妻子,主持家政,继续家业。贾政也正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设计和塑造宝玉的,但是他却力图挣脱家庭强加于他的名缰利索,要做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富贵闲人”,他“最不喜务正”,“不肯念书”,不愿走“仕途经济”的人生道路。在婚姻问题上,他也不愿考虑家族利益,不愿按传统道德的要求去做。这就与家族、阶级的需要形成了一对无法解决的矛盾。拒绝了封建家庭给他规定的生活道路,他便成了“不肖子孙”。与家族要求形成的格格不入之势,就注定贾宝玉人生的最终结局必将是悲剧的.其次,思想的深刻矛盾,使贾宝玉的形象充满悲剧色彩。贾宝玉生长在一个极度动荡的时代,此时整个家族,乃至整个社会都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思想是有着深刻矛盾的“思想的深刻矛盾,使贾宝玉这一形象变得特别复杂”一方面,贾宝玉的思想中有着许多不同于传统的东西,但同时,他的思想又与封建传统,与其所属阶级的意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很多割不断的东西。在贾宝玉看来“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浊臭逼人”,5他鄙薄男子,把女儿当作心目中的上帝,甘愿充当女儿的杂役。这一点,极大地驳斥了封建传统中男尊女卑的思想。但在同时,他对不同身份的人,又能一视同仁。见了未婚女子便是“无价之宝”,见了已婚女子就又成了“鱼眼珠”;做官的都是“国贼禄鬼”,不做官的又都是奇士雅人了。此外,贾宝玉厌恶贾府男性主子的淫荡生活,同情鸳鸯、平儿的遭遇,然而他自己却在青天白日下与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甚至当着王夫人,调戏金钏,导致金钏跳井身亡。他同情贫贱之人,珍重贫贱之交,但他也不厌富,只是觉得“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类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他还强烈批评了“文死谏、武死战”的道德信条。但是,他却从未否定君权与父权的威

霍小玉的悲剧根源

论霍小玉的悲剧根源 《霍小玉传》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唐代女子因爱而生,为爱而死的悲剧,在引发读者的同情之余,也提醒着读者去思考,是什么造就了霍小玉这样一个美丽温柔高洁的王爷的庶女的悲剧命运。 蒋防在《霍小玉传》的开头,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风流倜傥,才高八斗,年少气盛的白马王子李益,在现代看来李益就是个“高富帅”:“生门族清华,少有才思,丽词嘉句,时谓无双”。这么个高富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必定会受到女子的青睐。况且李益自己也是“思得佳偶,博求名妓”,一旦遇到“名妓”,一拍即合是必然的。而鲍十一娘为李益和霍小玉拉线,说霍小玉是:“昨遣谋求一好儿郎格调相称者”。一个富有才学,一个貌美如花,都相当符合对方的要求,假使到了非诚勿扰,也会“一见钟情”牵手成功的。 霍小玉与李益的出发点大相径庭,李益博求的是“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悲秋”的心理,想要找一个佳人,体验一段“艳遇”,霍小玉是要找个格调相称的共鸣者。在见面之前,李益已经有名气在外,霍小玉是他的崇拜者,“某具说十郎,他亦知有李十郎名字,非常欢惬”。霍小玉虽是王爷之女,顶着的却是娼妓的名,大家族的李益心里定也不会对霍小玉如何高看的,那么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就处于不平等了。目的不同,一个被崇拜者高高在上,霍小玉的爱再怎么伟大,在崇拜的人面前也注定卑微了。 封建等级制度重视嫡庶之分,所以《红楼梦》里,贾琏和贾宝玉的待遇天差地别。古代宗法制度就规定嫡长子继承,妾室的地位很低,而

庶生子女的地位也不高,当家主母和嫡子女才是真正的家庭成员。像清代小说《空谷香》和《香祖楼》楼中的,正妻为丈夫的子孙绵延而大方与小妾和睦的,也仅仅是一种期盼,妻妾的差别就如同主人和奴仆般。庶女的身份是霍小玉悲剧的原因之一。 贫贱之分也是霍小玉悲剧命运的根源之一,唐朝法律规定良贱不通婚,李益是良民,霍小玉是贱民。对这个现实霍小玉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她对李益说:“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士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玅选高门,以谐亲秦晋,亦为不晚。”霍小玉这断话,深明大义,表现出她对现实的认识,和对这段感情的不可自拔,她愿意讲一生浓缩为八年。其实这样很明智。李益和她在一起也是“今以色爱”“一旦色衰,恩移情替”。汉武帝的女人之一,李娃在死之前面容憔悴,尽失往日风采,汉武帝心心念念想见她最后一面,李娃都拒绝了。李娃的家人很不理解,为什么不见汉武帝托他照顾自己的家人呢?李娃说:色衰而爱弛,汉武帝看到自己现在的样子反而不好,让他记得她最美的样子,才会照顾她的家人。而霍小玉呢,正是知道这一点,而且知道李益不可能娶她,所以说了八年之期,用八年来完成一生的爱恋。 再说说李益,首先他知道不能娶霍小玉(也许能娶他也没想过要娶)他重来没有替霍小玉想过什么,也没有为她打算过什么,他爱的是貌美的霍小玉,即使不是霍小玉,只要是个美女,是谁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对徐娘半老的鲍十一娘尚且不知自重,初次见面就“引鲍手,且拜且谢”,尽显轻浮之态,这是个花花公子式的人物,自诩风流。

试论《围城》中方鸿渐的悲剧性格

摘要: 《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是旧中国一个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作为书中的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城内外的一番番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方鸿渐是一个悲剧形象,现实世界的虚伪丑恶,荒唐无聊是导致他悲剧的重要原因;但其自身性格的缺点却是造成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本文分别从方鸿渐造成悲剧命运的自身因素:消极被动,逃避退却的处世态度;软弱无能、优柔寡断的本性;盲目懵懂,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变形的自尊,缺乏自省意识以及形成悲剧性格的社会根源等方面作一 个浅显而粗陋的剖析。 关键词: 方鸿渐悲剧性格社会根源 《围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以无与伦比的讽刺艺术魅力,透辟的解析旧中国都市知识分子怯懦人格根源及现实主义魅力而获得了“现代《儒林外史》”的美称,至今仍葆有一种常读常新的人生感受,它以深厚丰富的思想内涵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作为《围城》一书中的一号男主角--方鸿渐自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引领这本书的走势,勾画出这围墙内外的一番番 令人感觉真实又虚幻的景象。

“性格决定命运” ,人物自身性格的缺点常常成为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性格决定人生的态度,态度决定生活的风格。而人生的态度和风格会直接影响生活的效果。所谓“命运”就是对生活效果的总结和概括。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是因性格的缺点造成的,李尔王的轻信和暴躁,哈姆雷特的多疑和寡断,都成了他们致死的原因。方鸿渐也是如此,他同样无法逃避因性格缺陷而导致悲剧命运的定律。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方鸿渐的主要性格 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 方鸿渐性格中的最大特点是“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发自本性的怯懦,迷茫和盲动性。”正如任何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一样。人们也不能选择自己出生就被包围着的,被感染着的传统文化。方鸿渐出生于传统士族文化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幼承家教,“国文曾得老子指教,在中学会考考过第一。”可见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极深,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道释”文化,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而方鸿渐虽没有入世的精神,却持着道家的处世态度,随着历史的演变,道家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定势根植于中国人的国民意识中,道家的柔弱胜强﹑宁静﹑少私寡欲等观念,业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的处世方式,它成为人们的法宝,也是形成人民懦弱﹑无能﹑无力抗挣等性格的重要遗传因素,使每一个接受传统教育的人,不论你

郭嵩焘的宪政思想及其评价

郭嵩焘的宪政思想及其评价 辽 宁 警 专 学 报 JOURNAL OF LIAONING POLICE ACADEMY2009 年 11 月 第 6 期(总第 58 期)Nov.2009No.6(Sum.58) 洪 岩 (辽宁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摘 要: 郭嵩焘是中国早期的洋务官僚之一,他通过多年的社会实践,清醒地意识到国家的强盛不仅单纯依靠 军事,必须有相应的政治制度来辅成。为此,他对西方民主政体进行了较为全面、 细致的考察。郭嵩焘不仅敢于正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而且对于中国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思想的深刻和超前使郭嵩焘具有比同时代人更为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也使他不可避免地成为思想解放的寂寞先驱。 关键词: 宪政;君主专制政体;议院;民主 中图分类号: D0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5378(2009)06 - 0008 - 03 收稿日期:2009 - 10 - 24 作者简介:洪 岩(1978 —),女,辽宁辽阳人,博士研究生,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中国的宪政之路是一条艰难而崎岖的道路,从清朝末期到今天,无数仁人志士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求索,郭嵩焘便是其中之一。郭嵩焘(1818--1891)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被认为是 “洋务派的重要理论家。”[1] 郭嵩焘是第一位驻外公使,是最早踏出国门、亲身体验西方社会的人士。出使期间,郭嵩焘对西方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观察,比较深入地探究了西方社会政治制度,并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对比分析,充分肯定了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价值,也初步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制度的弊端。 一、郭嵩焘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民共主国政郭嵩焘在1875年的奏折《条议海防事宜》中曾经说过:“嵩焘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 强。”[2] “政教之及人,本也;防边,末也。”所以西洋之所以日益强大,是因为君民共同主持国家大政方针,他赞成深入学习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郭嵩焘非常推崇西方资本主义的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认为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是西方长治久安的基础,“西洋 所以享国长久,君民兼主国政故也。”[3] 他赞赏道:“西洋君德,视中国三代令主,无有能庶幾者;即伊、周之相业,亦未有闻焉。而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 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4] 他认为西方各 国“强国富国之术、尚学兵艺之方、与其所以通民情而立国本者、实多可以取法”,所以“通民情”、君民上下沟通使国事日臻富强,确有中国古时三代遗风。 然而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视君民之间为恩赐与被恩赐、训诫和被训诫的关系,君民关系根本对立,难以同心,因此君民、官民共事难以成功,再加上吏治腐败、士失其职,从而造成了“上下之情隔已甚”的局面,其结果使国事日益衰弱。因此,他对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反思。他说:“圣人以其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颇疑三代圣人之公天下,于此犹有歉者。秦汉之时,竭天下以奉一人。”从此,“恣睢之欲逞,而三代所以治天下之道于是乎穷。”[5]与三代之道作比较不是为了复古,而是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评。所以说,中国要摆脱衰弱的境地,不能舍本逐末,必须理顺君民、官民的关系,改变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状况。 (二) 议会制与民选市长制是西方的立国之本郭嵩焘在西方的启示下,积极主张改革,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造中国原有的社会运行机制,力图给困境中的封建王朝输入新动力、新血液,以此来挽救国家。他认为西方的政治制度,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因素,因而十分欣赏西方以议会民主为中 ?8?

谈贾宝玉人生道路及现实意义

谈贾宝玉人生道路及现实意义内容提要:《红楼梦》由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是一篇用“血泪”倾注的批判式半白话文小说,主要是写以贾母、贾政等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和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贾宝玉为代表的反封建势力的矛盾斗争。贾母、贾政等统治者本来对宝玉寄以很大希望,盼望宝玉重视“经济仕途”,成为地主阶级事业的忠臣孝子。可是宝玉却走着一条与此相反的道路,是由贵族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叛逆者。“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统治者为其所规定的读书应举的生活道路,由此也有不少值得我们研究的现实意义。 谈贾宝玉人生道路及现实意义关键词:贾宝玉叛逆人生道路现实意义 贾宝玉,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主要的人物,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王、富贵闲人。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成,幻化为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女娲补天剩余石,并由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带入凡间,生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原文①《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以及美丑的划分。 一﹑贾宝玉人生道路的概述和形成原因 1﹑贾宝玉的“不肖”与“无能”,让他走上了一条叛逆的路。 《红楼梦》塑造了一个被贵族家庭、封建阶级视为“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富贵子弟贾宝玉。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描写他的那两首判词《西江月》(《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话。

霍小玉人物形象分析

霍小玉人物形象分析 姓名:李琼班级:09中5 学号:0901******* 《霍小玉传》是文人妓女生活的一面镜子。唐代的礼教较宋元为轻,官员、书生狎妓为常事。唐时妓女众多,尤以艺妓最富特色,不能以淫秽相看。在唐时,多有假托高门出身,用以哄抬身价的妓女,霍小玉就是其中之一。但当时门阀制度严格,艺妓毕竟是社会最下层的被污辱的妇女,在与书生交往中,纵有真情,也多为悲剧告终。霍小玉正是牺牲者之一。 本文对霍小玉形象刻画的相当成功。使一个美丽、聪慧、敢爱敢恨的霍小玉跃然纸上。 文章在开头借由鲍十一娘的口引出霍小玉“资质秾艳,一生未见,高情逸态,事事过人,音乐诗书,无不通解。”写出了霍小玉的美丽也写出了霍小玉的才情。 然后“小玉自堂东阁子中而出。生即拜迎。但觉一室之中,若琼林玉树,互相照曜,转盼精彩射人。”李益对其美貌是感到惊艳的,也强调了霍小玉的美丽与气质的突出,映照了鲍十一娘的话。 初见李益时,“低鬟微笑、细语、初不肯”,“言叙温和,辞气宛媚。解罗衣之际,态有余妍,低帏昵枕,极尽欢爱”,可见其温婉娴淑、娇美可人无与伦比。这样的女子是男人所不可抗拒的吧!何况是重美色的李益。只可惜她一生深情给错了人,终究在爱枯萎之时香消玉殒。留下深深的痴怨。 霍小玉一个对爱情倔强、执着,拥有热情与勇气的女子,但是她并不曾迷失于感情之中看不到现实。她清楚的知道他们之间的距离,所以“中宵之夜,玉忽流涕观生曰:‘妾本倡家,自知非匹。今以色爱,托其仁贤。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萝无托,秋扇见捐。极欢之际,不觉悲至。’”。也因此霍小玉说;“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士之秋,犹有八岁。一生欢爱,愿毕此期。然后妙选高门,以谐秦晋,亦未为晚。妾便舍弃人事,剪发披缁,夙昔之愿,于此足矣。”只因她自知是娼妓人家,所以她的爱是如此卑微如此绝望。她不能不敢也不会去要求一生一世一双人。她只要他能陪伴他八年,仅仅只是八年。她爱得是如此刻骨铭心,如此让人怜惜不舍。 想念是会呼吸的痛。对于情人来说,对方的杳无音信是蚀骨的疼痛吧!。“玉自生逾期,数访音信。虚词诡说,日日不同。博求师巫,便询卜箧,怀优抱恨,周岁有馀。羸卧空闺,遂成沈疾。虽生之书题竟绝,而玉之想望不移,赂遗亲知,使通消息。寻求既切,资用屡空,往往私令侍婢潜卖箧中服玩之物”。她散尽家财只为找寻情郎的下落,她的思念从未改变,她的爱依旧浓烈。不知道在无尽的等待和思念中,她是否想过李益已背弃盟约,已变心,甚至是想要摆脱她。我想如果她想过结局就不会如此悲伤了吧!正是因为她一心一意只是爱他,不曾怀疑才会如此吧。毕竟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霍小玉并不是懦弱的女子,她敢爱亦敢恨。“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征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乃引左手握生臂,掷杯于地,长恸号哭数声而绝。”因为她爱得那样深,所以她的恨也是如此浓烈。只是可惜她的报复虽可说惩罚了李益本人,却也苦了数名无辜的女子,到头来,小玉报复的究竟是妒痴成性的李益?还是同为女子的李益之妻?后者真是何其无辜又可怜啊!她这样的报复,最终伤害的是受夫权压迫的不同阶层出身的妇女,而非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分析

《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分析 摘要:本文以分析《围城》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为题,从他的延宕、矛盾以及相对他人而言的正人君子形象三方面入手,从他的爱情、婚姻、事业等角度,对他的性格进行分析。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Hongjian Fang, the character of "Fortress Besieged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his personality, his love, marriage and caree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 delay, contradiction and the image of gentleman. 关键字:围城方鸿渐性格 Keywords: Fortress Besieged City ,Hongjian Fang ,character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之所以取名围城,一是出于文中方鸿渐等人闲谈,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说,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第二层含义便是方鸿渐的一生就是个围城,而还有一层含义,便是杨绛给《围城》做了题词:“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杨绛先生的这句话深刻、概括的总出了方鸿渐的一生,婚姻、职业甚至人生都处于围城之中,而造成方鸿渐陷入围城的一大原因便是主人公的性格,所以,本文将浅析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 一、方鸿渐的“延宕” 延宕意为拖延。在戏剧中,它指在尖锐的冲突和紧张的剧情进展中,作者利用矛盾诸方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副线上的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冲突和戏剧情势受到抑制或干扰,出现暂时的表面的缓和,实际上却更加强了冲突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加强了观众的期待心理。对于延宕,学界一般都视之为哈姆雷特的独特行为。而在《围城》中,文中直接点出方鸿渐性格中的延宕,共有3处直接写出。第一处是在第三章方鸿渐想拒绝苏小姐:“鸿渐吓得哑口无言。苏小姐家里有事,跟他约晚上馆子里见面。他回到家整天闷闷不乐,觉得不能更延宕了,得赶快表明态度。”1第二处是第四章方鸿渐向父母请示离开周家的事情后“鸿渐吃完晚饭,不愿意就到周家,便一个人去看电影。电影散场,又延宕了一会,料想周经理夫妇都睡了,才慢慢回去。”2第三处是第四章结尾方鸿渐在去三闾大学的途中“方鸿渐虽然不至于怕教书像怕死,可是觉得这次教书是坏运气的一部分,连日无精打采,对于远行有说不出的畏缩,能延宕一天是一天。”3 这三处体现方鸿渐在爱情与职业上的延宕。爱情上,他明明知道自己不爱苏小姐,但是面对苏小姐的误会,他心里反复强调要跟苏小姐说清楚,但是一直在拖延,与其说面对这种误会方鸿渐一直在苦恼,不如说他在变相的享受这种说不清的关系。他不喜欢苏小姐,直接说明即可,但是他优柔寡断,没有主见,花前月下,他不好拒绝,也不能自持,吻了苏小姐。这种优柔寡断不仅影响了他与苏文纨的情感,也影响到了他喜欢的女生唐晓芙,因为方鸿渐的延宕,两人本来互有好感,但是谁都没有勇气表达,最终这段感情以悲剧结束。 职业上,从他留学开始,他觉得自己“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他在留学上碌碌无为,甚至 1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84页 2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第122页 3

郭嵩焘生平事考

郭嵩焘生平事考 郭嵩焘,湘阴人,我国晚清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杰出的思想家和渊博的学者。派名先杞,乳名崧龄(亦称“龄儿”),字伯琮,号筠仙,或署云仙、筠轩、仁先。曾号南岳老僧、南岳老人,又别署玉池山农,晚更号玉池老人。在长沙筑室曰养知书屋,学者又称养知先生。 家族历史 据郭嵩焘自己主持编修的《湘阴郭氏家谱》记载,郭姓源自春秋时期的“虢”国,就是成语“假虞灭虢”中的“虢”。虢郭二字相通。虢国被晋灭亡,虢公丑奔京师,遂姓郭氏。 郭嵩焘的祖上原本居住江西信丰,后其中一支迁往广东南雄居住。湘阴郭氏始迁祖称姚山公。姚山公于明朝末年(万历或天启年间)由广东南雄迁往湘阴居住。姚山公生有二子:有诚、有达。自此,郭氏在湘阴生息繁衍,人丁兴旺,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的“巨族”。从姚山公算起,郭嵩焘算是郭氏在湘阴的第十四代人。 出生地与居住地 郭氏迁居湘阴,世代居住在县城南部。郭嵩焘于“1818年4月11日(清嘉庆二十三年戊寅三月初七),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城西正街面榴轩。”(《郭嵩焘全集·集部三·年表》,以下简称《年表》)当时的湘阴县城西正街约相当于今天湘阴县城的三井头地区。 咸丰二年(1852年),为了躲避太平天国兵灾,在家守制的郭嵩焘在县城以南周吉岭玉池山下盖宅,取名尉迟山庄。这是郭嵩焘的第二个居住地。 早在太平天国起义前夕,左宗棠、郭嵩焘预感动乱即将来临。为了避祸,二人相约到山间隐居,称“为山居结邻之约”。(《年表》895页)后来,左宗棠选择在梓木洞筑室居住,郭嵩焘也参与其中,其时,左宗植、左宗棠兄弟和郭嵩焘、郭崑焘兄弟都在梓木洞居住。咸丰三年,郭嵩焘赶赴江西帮助曾国藩,九

月二十六日(1853年10月28日),郭嵩焘告别江忠源,仍然回到湘阴梓木洞居住。所以,梓木洞算是郭嵩焘的第三个居住地。 1866年(同治五年),郭嵩焘卸任署理广东巡抚,回到湖南,“赴长沙北乡沙坪罗汉庄,营建沙坪韩波塘新屋”(《年表》905页),这是郭嵩焘的第四个居住地。 1870年(同治九年),郭嵩焘举家迁往长沙,首先居住在“北门正街彭宅”(《年表》906页),“三月初九日(4月9日),购得长沙又一村六堆子一菜园,十一日即破土动工建新居”。“七月十八日(8月14日),长沙又一村后六堆子新宅落成,取名养知书屋。”(《年表》906页、907页)这是郭嵩焘的第五个居住地。 1879年(光绪四年)郭嵩焘交卸驻英法公使,首先经过湘阴,然后去长沙。此后大部分时间居住在长沙,直至1891年7月18日(光绪十七年六月十三日)在长沙病逝。逝世后归葬于湘阴县东70里老冲坡之飘峰。这个地方,是郭嵩焘的归宿地和永久居住地。 家世 据称,郭嵩焘的曾祖父郭熊以经营借贷(民间资本或放高利贷)为营生。据老人讲,湘阴县城三井头外是湘江码头,从湘江、资江以及洞庭湖等地汇聚而来的船只停在这里,船老板和“水手”们便上岸来购物、休闲、消遣,所以这里的“旅游业”很是发达,餐饮、住宿、妓院、烟馆、赌场以及各式商铺一应俱全,生意异常红火。郭嵩焘的曾祖父在这里经营“借贷”生意,自然赚得盆满钵满。郭嵩焘的祖父名叫郭诠世,为人特别慷慨、豪爽。这大概是经常跟“水手”们打交道的缘故,而且借贷生意本是一碗“江湖饭”,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但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从贾宝玉生命走向解读《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从贾宝玉生命走向解读《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作者:张文慧 摘要 综观古今,凡不朽的作品,大都涉及人生及人性问题的终极求索,能够引发心灵上的长久共鸣,这正是悲剧精神在文学艺术中的价值体现。在《红楼梦》这部代表了中国小说水平最高峰的书里,悲剧精神扑面而来,更是其灵魂之所在。其创造的每个角色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悲剧色彩,他们的生命之曲无论怎样演奏,无一不是悲哀的旋律。恰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说:“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悲剧中之悲剧也”。 《红楼梦》是一个时代、文化、人生的悲剧大复合,具体展示于爱情、家庭、社会、生存诸多层面。而人是作品的灵魂,同时也是命运的载体,本文试从贾宝玉这个《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最能体现曹雪芹创作思想的人物的生命走向,来解读〈红楼梦〉蕴涵的悲剧精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对现实、文化、人生的批判、反思与探索,其所揭示出深广的人性的和社会思想的内容,也是《红楼梦》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核心及精华,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同样具有深深的启示。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命运人生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从贾宝玉生命走向解读《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形成了必然的悲剧。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总是不美满,总是有所欠

缺,这便是人生永恒的悲剧。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它代表人类的终极不和谐。”在《红楼梦》所展现的恢宏的悲剧框架中更隐藏着众多人物的悲剧命运,他们各自不同的身世际遇和共同的悲剧结局,凝结成一种凄美的化不开的悲剧精神。曹雪芹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生命个体的悲剧,而是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走近这些悲剧角色,从她们的生存境遇与心态历程,我们才能更深刻地透视《红楼梦》这部悲剧中的大悲剧,而主人公贾宝玉正可谓千古悲剧第一人。 西方灵河畔赤霞宫中,有神瑛侍者,常以甘露浇灌绛珠仙草,因动了凡心尘念,便化为灵石宝玉投胎人间,是为混世魔王和第一情种。《红楼梦》开头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从某种意义上讲,解读贾宝玉,是理解和认识《红楼梦》的一把关键钥匙。 (一)《红楼梦》第三回在宝黛初会后,有词《西江月》来形容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奈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与国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看似嘲讽,实则赞美,是作者用反语在赞美宝玉的不同凡俗。在封建正统的人眼中,宝玉是一个禀性乖张,生情怪谲的人,是“似傻如狂”,是“草莽”,是“无能”“不肖”等等,他那些不同凡俗的言行举止、思想性格,是不能容忍的,这包括也不为许多他最亲近的人所理解,因为他们是按照封建贵族的做人标准来衡量人的。在《红楼梦》的贾府中,除了黛玉,宝玉再无他处能获得真正理解。

浅析唐传奇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浅析唐传奇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前言 (4) 一.霍小玉悲剧形象产生的社会舞台 (4) 1.1.唐朝封建门第制度 (4) 1.2文人士子狎妓之风 (5) 1.3婚姻背后的家族利益 (5) 二.悲剧性格的形成 (6) 三.霍小玉的悲剧精神 (7) 四.结语 (7) 五.参考文献 (8) 六. 致谢 (9)

摘要 霍小玉是唐代爱情传奇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典型,它控诉了封建社会对妓女的残酷迫害,并对妓女的遭遇寄予深厚的同情,面对破灭的爱情悲剧,霍小玉奋起反抗命运,不惜以命相偿,得到灵魂的洗礼和精神上的升华,尽管她识人不明,以致伤及无辜,但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一个凄凉惨烈极具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揭示了等级制度对个体幸福的扭曲和摧残,具有更深层次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霍小玉社会舞台悲剧性格悲剧精神

Abstract HuoXiaoYu love legend in tang dynasty is typical representative women in the novel, it accused the feudal society’s brutal persecution , prostitutes and a deep sympathy and female encounter . In front of the love tragedy burst, HuoXiaoYu unwilling abandoned the cruelty of reality, rebelled against fate , at their pay, get soul baptism and spiritual sublimation , though she is unknown, narrow-minded and so innocent, but she is a dare to love dare hate woman, a sad tragic extremely tragic images of women. Reveals the hierarchy team the distortion and destruction of individual happiness, with deeper tragedy implication. Key word:HuoXiaoYu ,Social stage,The tragic character,Tragedy spirit .

方鸿渐形象分析(10.12修改)

方鸿渐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方鸿渐是位正直善良,聪明幽默,但意志薄弱,优柔寡断,是一个典型的高级知识分子形象。他有留学的经历,却既缺乏明确坚定的人生信念,又不懂得人情世态的炎凉,所以他极易受环境支配,被他人牵制,常常陷入尴尬境地,本文在分析总结方鸿渐悲剧人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读书人更准确的说是文人的劣根性,并反思知识分子进入现实社会后遭遇挫折的缘由。 [关键词]围城方鸿渐懦弱无用被动 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这样评价《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它“主题的丰富复杂、人物塑造生动、人性揭示的深刻以及艺术表现的细腻成熟而言,它当居中国现代小说一流作品之列。”我们当然不是要探讨《围城》的价值,而是要着意于《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随着《围城》的走俏,方鸿渐亦成为现代文学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这个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末的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不能如意。似乎命运总是和他开玩笑,总不能在坏处境中脱身。 《围城》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是一个流浪汉的喜剧旅程。在书中钱钟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知识分子、有名媛淑女、亦有商贾政客。钱先生对这些人有的浓墨重刻,有的轻描淡写。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法,都生动绘出了他们各异的特征:或鄙俗、或勾心斗角、或虚与委蛇。他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成功塑造了一群现代新儒的典型,其中方鸿渐的形象是最丰满的一个。 一、方鸿渐的主要经历 《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在情感和事业上的失败既有时代背景和家庭的影响也有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方鸿渐学无所成,空有留学生的虚名。四年中先后在伦敦、巴黎、柏林读了三所大学。随便听了几门功课,兴趣甚广但心得全无,除了夸夸其谈外,一无所成。他目空一切却不敢面对留学一场而没有取得学位的现实。临回国时,在父亲和丈人的威逼之下,为了搪塞才挖空心思的买了“美国克莱登大学”的博士文凭。做事不经深思熟虑,虚于应付,让人瞧不起。 在北平上大学期间,受个性解放新思想的影响,萌生对自主爱情的向往,于是大着胆子给父亲写信要求解除包办婚姻,最终被浇了一桶冷水,在与鲍小姐的调情,苏纹纨的应酬中,渐觉到“女朋友”和“情人”的不同,当遇到“摩登社会里那桩罕物——唐晓芙”时,他真正坠入了爱河但他俩处于萌芽状态的爱情却由于他的爱面子,被动的性格、优柔寡断和玩世不恭而夭折了。

贾宝玉分析

一、来由: 《红楼梦》本名《石头记》,说是无才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幻化为贾宝玉,他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正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贾宝玉,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主、富贵闲人。 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的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古代社会的叛逆者。曹雪芹写给宝玉判词是“情不情”三个字。 全书从自“情可情(秦可卿)”开始,到“情不情(贾宝玉)”结束,从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中来看,“情不情”三字大有特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味。“情不情”三字是曹雪芹参照“花非花”而来。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历来被人们视为不知云,其实就是冬天北方夜间凝结在窗户上的霜花。贾宝玉的经历,正像霜花一样,在人们不经意间,荣华一时,转瞬即逝。二、人物性格 (1)叛逆 ①《西江月》词: 当宝玉第一次在作品中出现时,作者写了两首《西江月》,直接对宝玉性格作了如下的概括: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高粱,莫效此几形状。 这两首词寓褒于贬,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给予了热烈的赞扬。所谓“似傻如狂”、“偏僻乖张”、“不肖无双”,实际上是指他的离经叛道的叛逆性格;所谓“不通庶务”、“怕读文章”、“不知乐业”,实际上是指他的离经叛道的叛逆行为。这两首词为贾宝玉的形象初步地勾画出一个轮廓。 ②摔玉的情节。 在别人看来是他的“命根子”的通灵宝玉,宝玉自己却全不放在心上,只要“发作起痴狂病来”,就“摘下那玉,狠命摔去”。用王夫人的话说,就是“一时甜言密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用《西江月》中的词句,就是“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这也是贾宝玉对封建思想叛逆和反抗的一种形式。 ③“重情不重礼” 是贾宝玉性格的基本特征。具体、生动地表现在他那“呆”、“傻”得令人啼笑皆非的个性,充分体现他的叛逆精神(“似傻如狂”、“行为乖张”), 使贾宝玉既具有反封建的普遍性, 又具有反抗意识表现的特殊性, 使他那反封建的普遍性包含在反抗意识所表现的特殊性之中。 贾宝玉叛逆思想总的特点是:要求个性自由与个性解放。 他出身于“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贵族之家,生活在珠环翠绕、锦衣玉食的环境中,封建阶级所追求的富贵豪华的生活,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居于家庭最高统治地位的贾母,把他当做不可须臾的“命根子”。在全家人的心目中,他是最有希望的继业者,并被称为“富贵闲人”(薛宝钗给他起的绰号)。这对封建阶级子弟来说,应该是很满意的了。可是,贾宝玉却感到“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发闷。”曾不满地说:“可恨我为什么生活在这侯门公府之

浅析方鸿渐人生的三座“围城”

浅析方鸿渐人生的三座“围城” 周赛赛 (汉语言091 070911137) 摘要:在《围城》中,方鸿渐的人生旅途先后经过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婚姻这四大 阶段,在小说描写的四大阶段交叉历程中,方鸿渐的人生之柱在情感和经济地位上从逐渐破灭到彻底崩溃。他一次次满怀希望地渴望在内忧外患的国土之上有个立足之地,却一次次地失望,甚至到最后变得绝望。面对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却缺乏与之对抗的勇气、热情和力量,使得方鸿渐一次次被困于无奈现实中。从失恋到失业再到婚变,逐渐地丧失了个人的精神信仰,总是不得不从一个“围城”走向另一个“围城”。 关键词:方鸿渐;围城;爱情;婚姻;事业 绪论 钱钟书的《围城》是部意蕴丰厚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947年,故事描写的背景是兵戈之象显见的战争年代,也就是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在那纷纷扰扰的乱世之秋,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交变时期,并随着买办文化和教育腐败的出现,每年留洋回国的学生,这么一群“新”知识分子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中遇到了种种困扰。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就是这样一个在理想中不断撞得头破血流又无可奈何的新式知识分子形象。作者在当时对社会对人性有着强烈的感悟,因此在作品中对方鸿渐人物的刻画,可谓面面俱到,钱钟书高举着方鸿渐的恋爱、事业、婚姻三大旗帜,一路带领读者们进入到方鸿渐“理想建立-破灭-再建立-再破灭……”的悲剧循环中,同时深刻地揭示了方鸿渐人生中那三座不可抵挡的“围城”。 方鸿渐,这个留洋归国的新式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在现代文学人物集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他出生于江南一个封建乡绅家庭,父亲方豚翁是个迁腐守旧的封建遗老,“前清举人,在本乡一个小县里做大绅士。”虽有“一乡之望”,却掩盖不了其家境的衰落,方鸿渐在这样传统文化熏陶中成长起来。却又在阴差阳错中,被周家送到国外“镀金”,接受“西方先进教育”。所以,方鸿渐的品性中,固然有不可一世,志大才疏又懦弱无能的缺陷,然而方鸿渐也有受其家庭文化影响的老好人气质,他善良、富有人道主义,并且他很有想法,能在思想感悟上有有较高的感性认识,却也同时较为理性,能在看透世事万物背后之余,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的办法。然而,面对回国后的复杂的男女情爱、惨淡的就业前景以及世俗的婚姻生活时,方鸿渐的种种美好理想一度化为泡影。 一、方鸿渐的爱情“围城” 方鸿渐在回国途中与回到国内之后,撇开在三闾大学教授王先生家与范小姐的失败相亲而言,他曾先后接触并了解了四位当时时代的新年轻女性,有感性潮流的别人的未婚妻,有来自知识界高层的女博士,有共患难结连理的女知识青年,也有单纯美好“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面对感情,方鸿渐似乎每次总能把人看透,却又总有意

贾宝玉悲剧人物分析

賈寶玉的悲劇論在當代中西文化的詮釋建構與回歸 摘要: 「悲劇」的原型與其演化、張大了文學概念批評模式,應用在中國古典章 回小說的解讀藥引上,開出了「性格悲劇」與「命運悲劇」的雙重視景。而啟動 西方「悲劇」系統的因果起合論,從倫理、精神、美學的向度勾勒引述古典戲曲、 小說的「悲劇意識」宗師當推王國維。其《紅樓夢評論》構築的『悲劇理論』支 配了他人生與美術(文學)的論證視角;並拕出了慾望與解脫這組對偶概念上難 分難捨的糾纏質性與密度,其背後對文化的蒼涼與悲觀,絕非叔本華、康德式的 西方哲理範疇所能概括論述。雖然他繪入康德與叔本華的視野思維,嘗詴建構中 國的藝術與人生的內涵,搭建他批評體系的基石,但那悲劇理論的圖像,卻也勾 動中國學術界方家,站在不同角度學理上的論剿與肯定。王國維觸碰了宗教上的 苦業與原罪意識,更關涉到人生美感向度上的進程;換言之,他以西方的科學路 數來挑戰他內心的傳統中國的人生、人性路數:欲與苦如何在藝術裡得到超拔與 救贖、解脫與悟道,這種並觀中西詮釋視野的生命課題,形成王國維拕出的一個 「賈寶玉悲劇論」的命題。 以王國維的命題為基點,本論文企圖就現仉籠罩在悲劇理論系統下「紅學」 方家的論述典範,先提出解讀的視野與論疇,並進入《紅樓夢》文本情節中來檢 視與對述古希臘悲劇之《伊底帕斯王》及莎士比亞悲劇戲劇中之《哈姆雷特》、《馬 克白》、《繫密歐與茱麗葉》、《奧圔繫》等西方悲劇作品。期望釐清與解讀中、西 方文化學者對《紅樓夢》之賈寶玉,在詮釋「悲劇」論上所構築的論述平台上之 異同及可能性。最終以回歸建構曹雪芹苦心鑄造的「賈寶玉」悲劇性型態的獨特 中國文化視景。 關鍵字詞:紅樓夢、悲劇論、王國維、賈寶玉、曹雪芹 一、前言: 西方文論,在源脈上可歸本追述於亞里斯多德的《詵學》系統。其精微處則 是以「悲劇」理論的建構成為西方文學批評的柱石。透過亞氏的《詵學》光譜中 『悲劇典範』的照映,人物命運與小說情節的兩條解讀路線在西方科學重因果律 演述的學術領域裡,取得了中國章回小說論構上極其斐然可觀的治學成績。自王 國維對《紅樓夢》的「叔本華式」的悲劇意識讀解,自此,開啟了以西方情節結 構論、人物人格心理思想分析論,在心理、社會、政治、歷史、文化、哲學等學 理理論的移植、置入下,構築了對《紅樓夢》研究版圖上的交光多景。1王國維 的〈紅樓夢評論〉云: 「人之大患,在我有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憂患與勞苦之與生相對待,久 1本文架構的「悲劇理論」與「悲劇概念」,徵引胡耀恆:〈亞理斯多徳的《詵論》-它在西方文學理論中的效能以及在中國戲劇批評中的運用〉,載《中外文學》二卷四期。亦參述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86)與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叢》(台北:學生書局,1984)內討論到悲劇概念的部分。

论霍小玉的悲剧人生

摘要:唐传奇里出名的压卷之作《霍小玉传》描写了霍小玉悲剧的一生。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森严的封建制度将霍小玉由王女变成妓女;李益的负心使她的感情世界破灭,孤独去世;士子对婚恋和科举的态度兼李益母亲的决定,导致了霍小玉沦为悲剧。 英文摘要:The famous YaJuan wachuan "HuoXiaoYu biography, describes HuoXiaoYu tragedy in life。This paper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ragedy. The feudal system will HuoXiaoYu heavily by the king's daughter became prostitutes, The LiYi scorned the feelings of the world that she died, lonely, For marriage and the imperial attitude and LiYi mother decided, HuoXiaoYu into tragedy. 关键词:霍小玉:悲剧原因 桎梏下无望的挣扎 论霍小玉悲剧的原因爱情历来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反映在文学中就出现了众多的情爱作品,这些涉及爱情的作品深深打动了千百年来的读者,历久弥新。唐传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颇为特殊的文学形式,其中涉及爱情的作品,为数不少。有人曾统计1979年张有鹤先生编选的《唐宋传奇选》,其中三分之二为爱情作品。有动人心魄,惹人竞读的《任氏传》《莺莺传》《李娃传》,还有《霍小玉传》也十分的让人动容,令人垂泪。为一个在封建桎梏下无望挣扎的弱女子动容,为一个把爱情当作毕生追求的跋涉者动容,为一个被至爱所负甚而失去生命的至情之人动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