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道德经与家庭教育

道德经与家庭教育

道德经与家庭教育
道德经与家庭教育

道德经》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一种心理学的解读

前言

人的心理是文化的产物,是在某一文化语境中生成并演化的,其表现和行为方式具有独特性,需要独特的方法和话语加以解释和表达。人类行为只有在它所发生的社会文化中观察才有意义。既然,心理学的文化特征是与生俱来的,那么返回到深刻影响着我们心理发展的、根治于我们内心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求的话,必定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瑞士心里分析家卡尔?荣格,是20世纪心理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中,他曾以其童年对石头的冥想为其心理发展的重要开端,荣格后来知道,那是他与道的缘分,一种心灵的感应和沟通。在其自传的最后一页,已经80余岁高龄的荣格,心有感触地说:“老子说:‘众人皆明,唯吾独懵’,‘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这正是此时的我所感受的。老子是具有超然领悟力的典范,他能够体验到价值与整体,体验到一致性。于是,老子在其老年的时候,愿意回归其自身本来的存在,回归与那永恒而未知的意义之中。”这就是荣格自传的结束语,他充分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精蕴。可以想见荣格完全被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深深的震撼了。《道德经》言简意赅,却蕴涵了深邃的哲理和睿智的光芒,堪称人类智慧的一朵奇葩。它涉及各学科多领域,囊括了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的各个层面。目前的家庭教育处于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西方文化气息越来越浓厚,而精神世界与传统文化却日遭冷落的现代社会氛围中,已经暴露出了诸多的缺憾,此时借鉴《道德经》

所蕴涵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对于增加家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父母们的文化修养、化解心灵的疑惑,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重要的基地。不良的家庭环境和错误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往往会使儿童学业失败、品德错误和行为异常甚至心灵扭曲。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和家庭资源、家庭教育气氛、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综观目前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们存有的不合理、不正确的观念与行为,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如下几点:1、教育理念缺乏;2、情感教育缺失;3、教育措施盲从。

如果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品味《道德经》,会发现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技巧等深含其中。这些教育理念与技巧正可以化解这些父母们不合理、不正确的观念与行为。

一、“内圣”思想对教育理念的启示

综观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现代家庭,父母们往往在教育理念方面存在误解,通常表现为: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与自身的成长无关。这些父母很少进行反思,他们通常都认为教育的权利与资格是在孩子出生时同时获得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教育子女的工作,也就是使孩子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的因素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贝尔斯基(1984)提出了一个父母功能模型,把父母的功能质量分为主要的三大类。按照其重要性顺序依次为:1、父母个人的心理资源(包括父母的心理健康,相互关系的内部表征质量及其成长史);2、背景支持源(包括从配偶、亲戚及朋友那里获得支持的社会网络,

以及工作条件和经济状况);3、孩子的性格特点。这个模型提出父母个人的心理资源是对家庭教育影响最大的因素。根据这个模型的理论,不难得出那些心理资源满足一定条件的父母,例如心理健康程度相对较高、成长经历较为顺利、对自己的成长过程有一定的反思自省的父母更可能成为好父母。这些提法在一定程度上正符合老子的“内圣”思想,而这个思想与印度圣雄甘地表达的“如欲改变世界,先行改变自己”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与希腊神庙上镌刻的“认识你自己”这句名言也有着相同的底蕴。

1、成为合格的教育者

老子说,“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又说,“保此道者,不欲盈。夫为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可以看出,老子认为上善体道者,应该具有广阔的包容心和自省反思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保持心灵的虚静与博大,才能适应事物的发展,顺应天地自然之道。换言之,一个非常合格的教育者应该是一个“内圣”者,他首先对自身成长中所受的教育有相对全面相对深刻的认识与反思,然后要能够经常的沉静自己的心灵,使之变得宽容而清明。唯有如此,当他面对不断成长变化着的孩子时,才能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的父母却以为教育子女的权利和资格都是上天赋予的。他们很少反思自己是否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自己的教育理念从何而来、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孩子的成长发展,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教育的要求、是否科学。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当他们为人父母时,仍处于心理成熟度偏低的状态,

也就是说,理论上他们还不具备成为教育者的资格。虽然,国家投入很多资金,开办了各种形式免费的父母课堂,然而仍然未能引起人们对家庭教育者教育资格的重视与反思。这些现象在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引起了重视,某些国家规定父母必须通过一些专门的考试才能获得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权,否则他们将只具有养育权。这样的举措是科学、合理、极富远见,应该得到推广的。

2、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与特点

作为一个“内圣”者,在注重自身心理修养的同时,还要学习了解事物的规律与特点。同理,父母注重自身的心理修养的同时,还要学习、了解孩子成长过程的规律与特点,既不要阻碍孩子自身发展的进程,也不能拔苗助长。

现实中,有些父母自身的心理素养已经达到了作为一个教育者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仍然会遇到诸多困惑。比如,一些父母不相信1岁半的幼儿能够学会自己进食;一些父母无法理解一个2岁幼儿每晚上床前的诸多仪式;一些父母要3岁幼儿每天做长达1小时的小提琴练习。这些表现都反映出父母对孩子成长的规律与特点知之甚少。事实上,很多孩子通过积极的经常的锻炼,在1岁半左右就能够出色的自己进食,他们不但会注意整洁而且也会注意效率;而2岁左右的孩子正在发展他们的秩序感,他们会严格地按照自己的步骤去完成他们的“工作”,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并给予很好的配合,他们就可以在日后发展出良好的自律与秩序;而每天连续的长达1小时的小提琴练习对于大多数4、5岁的孩子来说,根本是在消磨他对音乐的兴趣并且不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注意力的特点,如果能够合理的安排,比如每天4-5次、每次10-15分钟的练习,效果反而会有所提高。

只有符合孩子的成长进程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而每一个孩子作为一个“人”

在具有符合普遍的成长发育的规律与特色的同时,又有着他作为一个个体所独一无二的特性。这就要求每一个父母,要了解普遍的规律又要注意观察认识自己的孩子的独特性。唯有如此,父母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孩子给予真正适合孩子的教育。

3、学习、改进教育技巧

家长的教育资格不仅包括合格的自身修养和正确的教育意识、对孩子成长规律与特点的了解与认识,还应该包括一些自然形成和学习得来的教育技巧。

老子认为“内圣”者经常反思自省、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顺应事物的发展。可见,一个合格的教育者,要把他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去,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否则就只能是一个纸上谈兵的“理论家”。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一些这样的父母,他们具有了合格的自身修养和正确的教育意识,对孩子的成长规律与特点也有所了解,却依然无法与孩子拉近距离,从而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比如,一个1岁多一些的男孩的母亲,带他去儿童乐园时,每次都因为要阻止孩子把沙子放进嘴里,而总是不欢而散;一个2岁女孩的母亲因为孩子不乐意学认汉字而生气;一个3岁男孩的父亲为了要让孩子不对小朋友拳脚相向而把他关在小黑屋里。这些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们也很可能对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是有所了解的。只是当遭遇特定事件的时候,他们因为缺少技巧而不能很好的处理这些特定事件。一般而言,对于1岁多的孩子,让他尝试一次沙子的味道与口感,他就不会再去尝第二次了;对于2岁的孩子而言,中规中矩地学认汉字必定使她厌烦,妈妈可以想出许多引发她兴趣的方式来让她在游戏中、故事中学认汉字,并且不应设定学习任务、而应以对汉字产生兴趣作为培养目标;而一个3岁的孩子,仍然处于婴儿的自我中心的状态中,把他关在小黑屋里不仅不能达到

预期的效果,反而可能令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父母应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他体会被别人拳脚相向的感受,并交给他与人相处的实际技能。教育技巧是一个需要在生活中慢慢积累、综合的能力。但是现代父母中的很多人自身就是独生子女,并且是核心家庭中长大。在他们的成长的过程中,见不到成年人照顾养育其他孩子的情形,也就没有积累、综合教育技巧的环境与技会。当他们自己成为父母时,只有一个孩子可以让他们去发展自己的教育技巧,这就势必使得他们在这方面必须依赖更多的有意学习才能增进教育技能的发展。

二、“道法自然”对情感教育的启示

现代社会中,许多为人父母者儿时的生活非常艰苦,他们是在物质较为甚至非常匮乏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这些人都渴望物质丰富的生活并且希望自己的孩子不用再经历自己曾经经历的艰苦。于是,这些父母往往偏向于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以错误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以为了孩子成人后能够有一个较好的物质生活为目标、只关心孩子的智育发展、经常使用物质奖励来诱导孩子学习。这些不注重情感教育的父母,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往往有如下的共同之处:1、情感表达的非自然性;2、情感应对的非自然性;

3、情感处理的非自然性。

老子在《道德经》中,用简净的文字讨论了人的性情问题。它对现代儿童的情感教育几点启发正可化解支撑这些父母错误做法的心理因素。

1、“道法自然”唤回本真的性情

在现实的人生中,人总会产生情感的需求。然而,在科技愈发发展、物资日

益丰富的今天,许多的父母却忘记了自己儿时对父母拥抱的渴求,常常用一些高档玩具、衣服等物质的东西作为对孩子情感需求的回应,使得一些孩子习惯了以物质来填补情感的缺失。老子在《道德经》中礼赞婴孩,他肯定未经污染的自然而然的本性与自然而然的情感。这种自然而然的本性和情感是可以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的。但是当父母总是以物质的东西来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时,实际上是在扭曲孩子的心灵与情感。当孩子在本真的状态产生出一些自然的合理的情感需求时,就应该以自然的状态满足他的这些需求:他需要拥抱,就给他拥抱;他需要安慰,就给他安慰;他需要父母的陪伴,就给他父母的陪伴。在这样自然的情况下,孩子不会异化自己的需求。当孩子需要拥抱时,父母却给他一件新衣;当孩子需要安慰时,父母却给他一些糖果;当孩子需要父母陪伴时,父母却给他一个高科技玩具。这些父母以物质的给予作为情感表达的方式,长此以往就会引起孩子对自己需求的误解。当孩子为了满足这些被误解的需求时,就会走上一条危险的道路。例如:有些孩子本来是需要安慰,但儿时父母总是以糖果来应对他们的伤心与委屈,使得他们形成了以大量吞吃甜食来寻求安慰的反应机制,一旦情绪不佳就大量进食甜品。天长日久,最后导致了孩子的超重并伴随着其他由肥胖引起的心理和生理的诸多问题。因为需求的被误解使孩子看不清自己需求的本真,看不到自己面对的问题的本来面目,从而导致无法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些问题,而孩子对情感需求的错误解读正是由于父母长期以错误的方式来表达情感而造成的。因此,为人父母者应该切记“道法自然”,以自然的方式(譬如拥抱、由衷的赞赏)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情感,切莫以物化的方式来表达。

2、于“虚静”中回归自然

有些父母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而纵容孩子闹情绪,并且总是在最后给与物

质的安慰。心理学认为情绪情感是个人对于自身需求得到的满足程度的体验。对情绪的良好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而不合适、不彻底的调节会破坏身心健康。在强烈或持久的消极情绪作用下,首先是神经系统的功能受到影响。因为突如其来的紧张情绪的冲击,会破坏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的平衡,从而使正常的判断力减弱,有时甚至可能使人失去理智和自制力,更有甚者使人精神错乱、行为失常。当孩子闹情绪的时候,首先应该弄清楚他的需求是什么、是否合理。如果,从不过问缘由,总是以物质安慰作为应对的手段,结果只会使得孩子的物质需求越来越多或者自以为可以以闹情绪的方式来要挟父母。当人充满欲求的时候,他往往也就被这些欲求所控制了,同时他也就对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失去了控制的能力。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是一个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儿童。因此,为人父母者不可忽视儿童的情感教育,应该努力帮助儿童学习支配自己的情绪与情感。

老子认为,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就是说当个人能够摆脱外在的诱惑,降低自身的需求时,他的情绪情感就能够从暴风骤雨的状态中沉静下来,回复婴孩一般平和空灵的心境。老子认为生命个体只有通过自我有效的控制来摆脱外在的诱惑,才能达到虚静的精神境界。反过来,只有当心灵达到清澈透明的境界时,才能摆脱外界的诱惑。因此,为人父母者应该以身作则,守贫抱朴,消除不合理的物欲,帮助孩子提升心灵的境界。这里的“守贫”不是要保持贫穷与困窘,这里的“贫”仅仅是作为奢华的反面而存在的,如同成语“安贫乐道”一样。在孩子闹情绪的时候,不能一味的忍让,而应该使他冷静下来,帮他分析自己的需求的合理性。当孩子能够明白什么需求是合理的,被尊重的;什么需求是不合理的,不会被满足的时候,他也就获得了自制的力量。事实上,这个过程也正是社会规则的内化

过程。当孩子面对他人的奢华而无所奢求时,他也就获得了容纳万物万态而不失真我本性的从容与淡定。

3、以“中正”之心应对孩子的情绪

老子把“守中”作为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对极端和过分,反对轻浮和骄躁,反对盲目和任性,极力主张纠正一切极端现象和过分的行为。老子的“中正”思想中包含着适度、适应和适调三个原则。现实中有些父母不善于疏导孩子的情绪,或者一味忍让,或者一味压制,或者连同自己的情绪也一同变得难以控制。如果父母们以这样的原则作为应对孩子情绪的准则和思想,就能够化解不善于疏导孩子情绪的症结。

适度原则体现了人对物极必反的体察与防范。老子说,“反者道之动”,“物壮则老”,就是告诫人们物极必反。过分的人为之中包藏了忧患,过分的执著之中潜存了偏颇,过分的机巧之中隐伏了崩溃,盲目的行为之中夹杂着破坏。正是因为如此,一味地忍让或是一味地压制孩子的情绪都是不可取的。应该让孩子的情绪以得体的方式,得到适度的宣泄,而此时父母所需要做的往往只是一个长久而温馨的拥抱。

适应原则意味着人在环境中找到合适的位置。换言之,人为了适应环境会模仿周围人的行为。当一个孩子处于情绪奔放的人群中,他就会表现得肆无忌惮;当他处于情绪低落的人群中,他也会表现得郁郁不欢。很多时候,孩子的怪异情绪只是他对刚刚经历的情景的模仿。有些时候这些怪异的情绪,只有孩子能够感受到,因为他们更接近于自然。此时,父母们所要做的是了解孩子表达某种情绪的原因,让孩子明白他是一个可以自己控制情绪的个体,他可以采取更为合理而得体的方式来表达。如果有需要,父母应该带孩子离开那些让孩子心绪不宁的场

所,平息那些氛围带给孩子的难以驾驭的情绪。

适调是居中而调整的方法论思想。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老子看来,仅仅看到一个事物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是对道的完整性的破坏。道是自然,是一个圆融的非对象性的存在。就如同对某一情绪纬度的描述,比如狂暴与平静:它们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一端是绝对的狂暴,另一端是绝对的平静,而人类的情绪表现在这个连续体上的分布处于这两个端点之间的任何一点。很多时候,孩子采用不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往往因为父母曾经以不合适的或者稍稍极端的方式来回应过他们的表达。例如,对哭泣表现出极端的关注,对暴怒表现出极端的惊诧等等。如果父母能够不偏向任何一个极端,以平和的心态的来应对孩子的情绪,孩子往往能够较快的平息情绪的风暴,以本真的状态来诉说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无为”思想对教育措施的启示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早期教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人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性。这些认识都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的,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这些研究结果也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并且也都要求采用一定的科学的教育措施。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这些科学理论与认识往往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仅仅听说早期教育有利于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就误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越早教育越好,不注重对儿童兴趣的培养,而一味的追求用高深的知识去灌输,要求儿童死记硬背,结果常常是适得其反的。可以看到这类对某些教育理论有所了解但认识不深的家庭,经常会出现教育措施盲从的现象。这些父母在教育方面往往有如下一些特征:1、盲目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不能顺应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拔苗助长;2、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以至于孩子没有了与同龄伙伴玩耍游戏的时间;3、父母盲目夸耀孩子在智育方面的小小的成功;4、将孩子的成长或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作为炫耀的资本。

老子的“无为”思想正是化解这种现象与深植于这些父母心中的不合理信念的利器。“无为”一词照字面上理解是消极不作为,不做事或无任何行动。其实,老子的“无为”正是要去为的,是积极的、动态的、创造性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它包含了老子对于人生哲学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1、教育应“顺其自然”

所谓顺其自然,就是顺任事物的自然本性,以及因性而动所表现出来的自然规律。心理学对孩子身心发展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学习作为个体变化适应环境变化的活动来说,需要以个体一定的成熟为自然前提,而成熟则为学习提供物质的可能性。实践证明,学习并不以教育者的意志为转移,教育并非万能,在一定阶段上,学习什么,从何开始,都要以学习者相应的成熟为条件。强行教一个语言器官和其它机能尚未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婴儿演讲,肯定是行不通的。这就如同在早晨要求孩子把早饭、午饭甚至晚饭一起吃完一样。而且这种超过儿童身心发展限度的强制性学习,对儿童是一种巨大的伤害。因为,它不仅会使儿童的大脑负担过重,同时这种由外部强行灌注的方法,只能训练儿童的机械记忆,而不能使儿童变聪明,这样做只能是抑制了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这种伤害将直接影响他今后个性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增长。事实证明,如果学习的要求与其相应的成熟状态相距太远,不是徒劳无功,就是得不偿失,因此,早期教育要注意适时性,不宜过早。只有仔细地观察,发现婴儿或儿童的身体、心理机能已经达到了某种学习所需要的机能要求时,不失时机地引发他们的兴趣,抓住教育的机会,才能

使婴儿或儿童顺其自然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强大的自发学习的能力,当他们的身体与心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他们会对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的行为与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甚至可以在一种忘我的状态中专注于他们自己的学习。父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有时仅仅是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与一些合适的物品,在保证孩子们的安全的情况下,让他们自由自发地去学习。

2、教育应“以静制动”

老子说:“静为躁君,躁则失君”。静定是躁动的主帅,如果躁动了就失去了主帅的地位。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对早期教育或儿童兴趣班的热情都超过了孩子对此的热情。仔细的分析这种现象,可以看出父母的急功近利。父母们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把孩子心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孩子在智育或者对某一种技能的掌握上放在了第一位。而他们对此的特别关注往往也会使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用心不在自己,而在他们无法理解的事物上。这样也就使得孩子对父母以及兴趣班产生一种莫名的疏离感与反感。很多情况下,孩子都能够感觉到真正的关心、爱护与假借“爱”的名义的行为之间的区别的。

教育应该是以静制动的为,就是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切记自己不是成长的主体,不应该躁动。父母与其躁动的表现出他们功利性的关注与热情,不如在日常的生活中,于点点滴滴之中去培养孩子的直接兴趣,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孩子身心的和谐的发展之上,让孩子依据自己的兴趣与天赋自发的去完成自己在技能与智育方面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做的是以静定的心态,统观全局,给孩子以正确的指引和必要的帮助:在孩子失去信心、需要鼓励时给予支持,在孩子失去坚持的意志时给予适度的督促。

3、教育应“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认为真正高明的人生态度是以道观物、为而不争,用一种超越的心态,积极去做,不因为得失而悲喜,不因为荣辱而累心,一切顺应自然。这种人生态度落实到教育方面,就是使孩子“不敢为天下先”。许多人认为“不敢为天下先”是一种不思进取的思想,而老子却有一番他自己的道理。他从事物矛盾两面的对立统一、相反相成、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观点出发,提出了“不敢为天下先”的人生哲学。老子教导人们在进取的过程中,不要掉以轻心、妄自尊大,要时时保持一种谦虚、学习的态度,虚怀待物;要知道以退为进、功成身退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些父母盲目过分地夸耀孩子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小小的成功,并且将这些小小的成功与孩子的品德或是成年后可能取得的成就挂钩,使得孩子形成自以为是的心态,变得心胸狭小,不能容人容事。老子认为人生要想成功并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就要善于保持谦下、柔弱的地位,因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由下向上,由后至前,由柔弱到刚强的矛盾转化过程;从发展上看,谦下、柔弱最终是要战胜高傲与刚强的。而任何稍有阅历的中国人都明白,在东方文化中,谦虚、弱小的人总是更容易得到帮助与指导。当一个孩子养成了处处争强好胜的习惯与高傲自负的心态时,他也就会失去甚至拒绝很多对他来说很重要的帮助与指导。此时,也就是刚强向柔弱转化的开始。

4、教育应“不为私”

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老子教导人们要发挥创造的动力,而不可伸展占有的冲动。而有些父母却喜欢将孩子的成长或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作为炫耀的资本。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可以看出这些父母并没有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完全

的、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而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资产。有些父母在孩子小有成绩时往往极尽宠爱与狎昵,在孩子偶尔的失利时又极尽责难与羞辱。他们给予孩子的爱是自私的、苛刻而有条件的。在中国文化中,“孝”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它与西方文化中的感恩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但是,有些父母却用“孝”这个概念来美化他们的自私,作为他们给予孩子自私、苛刻、有条件的爱的理由,他们毫不关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心理的、情感的安慰与文化的、价值观念的建造。在这种“爱”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最后终究会因为缺乏发展的原动力而举步维艰,终究会因为体会不到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而失去前进的方向;只有当他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外界的帮助,对自己的成长经历有一个彻底的反思、清理以后,他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成长的方向。然而,此时他们已经消耗了太多的生命的能量,不可能再达到原本在无条件的爱里成长所能达到的生命高峰了。当然相对于那些终身都将处于混沌中的孩子来说,那已经是很幸运的事情了。

智慧树知到2019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学习本课《<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的出发点是()。答案:从“义理”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老子是()学派创始人。答案:道家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其”指代的都是()。答案:道 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以立修己治人之(),察其()以善精义入神之()。”答案:大意#体#微言#用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的思维方法。答案:辩证对立#辩证统一#对立统一#一分为二 下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答案: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第二章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答案:不能穷尽 “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意思是()。答案: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 “湛兮,似或存。”中的“湛”的指的是()。答案:幽深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一种()和()的处世之道。答案:先人后己#以退为进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见”解释正确的是()。答案:同“现”,显露

从言语之道来看,明代殷谐的《海青击鹄图》赋予我们的生活哲理是()()()。答案:慎言慎行#守口如瓶#沉默是金 第三章 老子《道德经》用“上善若水”来说明老子所说的“道”,运用的是()的说理方法。答案:道法自然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圣人为腹不为目”中的“为腹”的意思是()。答案:注重内在实际 下面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含义近似的是()()。答案: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物壮则老 “生而不有”的意思是()()。答案: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 第四章 《道德经》第十三章老子主要是从()角度来阐述修道与用道。答案:内在情绪 今天的人们学习《道德经》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执《道德经》之道,()”。答案:以御今之有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中的“能敝”指的是()。答案:守住道体 老子从“道”的角度认为统治者运用道来治理过国家的最高境界,是老百姓对统治者()。答案:不知有之 下列语句中与“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复”含义相同的是()、()、()。答案:周而复始#一元复始#循环往复

简述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简述读道德经心得体会五篇范文 老子《道德经》字数不多,却道出了许多社会人生的智慧,每个人心中对于《道德经》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同,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其自有一以贯之的道。以下是本人整理的读道德经心得体会,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一 《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必须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物欲横流的这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能够净化人的心灵。 每个人都有私有欲,应对私欲,务必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能够算是得道。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到达道德境界。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情绪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能够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道德经》10句话,说透人生智慧

1、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话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多说话反而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与其喋喋不休,不如在沉默中好好修炼自己的内心。 生活中说话要注意对象、场合,说话之前要考虑一下话能不能说,背后议论人的行为不要做。说的是别人,痛的可能是自己。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才能看清自己,扬长避短把力量发挥最大效用。 汉代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谁都有缺点,谁都有不擅长的东西,人生的意义正在于接纳并欣赏不完美的自己。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嘴上说的天花乱坠,不如落实在行动中。 品德的体现全在细节中,有德行的人总是嘴上说的少,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4、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修身养心离不开“清静”二字,“清”是一种心灵状态,“静”是一种生活状态。 遇大事不要慌张,静下心来才能想到解决办法;遇烦事不要生气,生气伤害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放慢自己的脚步,学会知足。自己有自己的活法,一家有一家的日子。 页脚内容1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心怀善意,才有好运降临。如果你看什么都不顺眼,悲观处事,处处以恶意揣度别人,自然日子不会好过。 做人有没有能力先放一边,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心。想要日子过得好,就要学会节俭,节俭持家才能富过三代。 6、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不要轻视小瞧别人,我们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世界如此之道,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做人学会谦卑,只有空杯子才能盛满水,也只有把自己姿态放低才能学到东西。 7、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所有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就像乌云遮不住太阳,洪水冲不垮山岗。 困难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做一丝努力就在困难面前认输。成功的人,不是没有经历过困难的人,而是在困难面前撑住并熬过来的人。 只要相信自己,没有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漂亮话好听却没有用,珍惜那些能给你指出错误的朋友。 生活中听人吹捧不如听下真诚的建议。虚心接受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9、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页脚内容2

《道德经的智慧及应用》02道是什么 道在哪里(上)

第二集道是什么道在哪里(上) 我每次问候:“各位家人,大家好!”我称大家为家人,不是故意讲很感人、很讨好人的名词来感动大家。我讲的是实相,是真的这样。如果大家了解《道德经》的深义之后,了解生命实相之后,就会知道,我们都是一家人。不管什么种族、什么民族、什么国家的人,都是我们的家人。 老子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要了解真理、了解生命实相。如果你认为: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我们不相干,进一步还在那里勾心斗角、伤害、陷害。那表示你处在无明、不知不觉的世界里面,不知道生命的实相。处在不知道的世界里面,才会在那里互相伤害。如果了解真正生命实相,你会看到我们是生命共同体。 当我们能够了解我们都是生命共同体、我们是一家人的时候,那种慈悲大爱之心就会自然流露。不用刻意去叫他不要伤害别人,他自然不会伤害别人。这就是老子告诉我们,解决事情要从最根本去解决,不是在支流末节。老子要我们学到的就是最高的智慧,从根本、根源去解决事情。 我们每个人开发出我们的良心,就是老子所讲的回归到“道”。回归到“道”就是回归到我们最纯净的良心、道心,佛家称它为佛心,儒家称它为良心、本心,都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回归到、开发出我们的清净本心,很自然地就能够了解生命实相,很自然地我们那些贪心、嗔心、设计陷害、勾心斗角就会消失,它是自然地就没有。你真的了解生命实相,它自然就没有。

就像用两个不锈钢的水壶装水,一壶装冷水,一壶装滚烫的水。大人很清楚知道什么是冷的水可以直接喝,什么是滚烫的水现在不能喝。你清楚知道你就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去伤害别人。如果是年幼的小孩,他分辨不出、他不知道什么是滚烫的水,他好奇好玩,结果他一掰把滚烫的水弄下来、倾倒了,皮肤就会烫伤、受伤。 这就是说你如果分辨不出什么是一般的水,什么是滚烫的水,那就容易受伤。这也是让我们再进一步去了解: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生命的实相是共同体的话,就会去互相伤害、排挤、勾心斗角。世间的冲突、对立就是因为不了解生命实相。所以老子是希望我们好好地去认清真理实相、生命实相之后,那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就是老子的厉害、最高级的智慧!让我们从根本来解决,而不是只找些方法来对治。所以今天大家有幸来学最高的智慧,这是大家的福报,要好好珍惜。 首先我们要了解《道德经》里面老子所讲的“道”到底是什么,进一步要了解“道”跟我们的生命有什么关系。比如了解这个人是我的父母亲,就会很尊重他、敬爱他。如果觉得这个老年人跟我无关,没有血缘关系,内心的对待就不一样。 所以如果觉得所学习的“道”跟你生命无关的话,那你所学的“道”不会实用,也不会真正让你开智慧。如果你体会到原来“道”跟你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甚至比父母亲对你都还更重要的时候,你整个展现出来的生命品质就不一样。你会很震撼!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 早时,寻找一种书味,我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句子能带给我这种味道,企盼着…… 一种机缘巧合,我接触了瑜伽,于是又为其寻找理论指导,无意间看到这样一句话: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瑰宝《道德经》。有一种一睹为快的冲动,于是终于从网上初步接触《道德经》,至今看过四遍,才有一些初步感受。基本介绍: 《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相传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经》就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其实,该经典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

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阐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体面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涵。《道德经》像一个包罗万象永不枯竭的奇妙宝藏,不同的人读道德经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不仅对不同的人,同样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不同的收获。唐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释疏题明道德义》云:“《道

德真经》,包含众义,指归意趣,随有君宗。”也就是说,《老子》一书,思想内容极其广博玄奥,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可以根据相应的时代条件和时代需要,对它作出各种主旨不同的解释。在《老子》注释史上,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老子”,每一个注解者和研究者也有他们各自所理解的“老子”,这是老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启发我们,研究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子》注,不仅可能发现作注者对《老子》原意的领会与掌握情况,还可能看出作注者本人的思想,进而考察一定历史时期某些思想流派的内涵及其衍变规律。老学,是中国古代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我们不仅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研究其思想所起的指导作用,对我们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也有着宝贵的启示作用。 关于《道德经》,后代解读的各家说法很多,很多专家也都说了,对于“道”每个人的感悟都不相同,有很多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谛。今天我和大家分享《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我也苦于自己的人生经验并不丰富,所以主要是通过搜集很多专家的观点和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希望能通过我的浅薄的分享,激发大家对传统精华的重新重视和对人生的一些思考,也就是我此次论文分享的最大收获了。 刚才已经给大家分享了,《道德经》共五千余字,虽然简短,但却内容丰厚,不但可以说是章章精辟,甚至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内涵深远。我主要将其中一些与我们生活贴近的智慧与大家分享一下,由浅入深,我从个人、家庭、事业等角度,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作为女生,我首先关注了《道德经》中对女性智慧的赞美。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普遍受到传统女性三从四德思想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思想的影响,女性地位普遍低下,而在古代社会中为数不多推崇女性地位的思想家中,最早的正是老子,而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家,最推崇女性的也是老子,老子是2500年前第一个女权主义者。 老子认为在女性身上蕴含着极大的力量,老子之所以认为看似柔

软的女性身上有着极大的力量,是因为她们有三个特点:老子认为女人强大力量的第一个来源正是安静。比起男性,女性更加沉稳。老子说:“牝以静胜牡”。就像我们走在野外仰望浩瀚的星空,宇宙是安静的,正是这种安静的力量才是更本质的力量。 老子认为女性的第二个力量来源是柔弱。柔弱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关于柔软,老子和他的老师有一个故事。说老子在他老师临终前,请教他的老师,说老师您在临走前还有什么要交付于我的么?老师说,你认为牙齿和舌头,哪个刚强哪个软弱?老子说当然是舌头软弱。这时老师张开嘴让老子看,老师因为年老,牙齿已经都掉落了,而软弱的舌头还在。老子因此而悟道。 关于软弱胜刚强,我还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在欧洲十世纪的时候,有位康拉特三世,他有一个仇敌巴伐利亚公爵,在一次交战中,康拉特三世将巴伐利亚公爵逼回城内,并把全城包围了起来,决定一举战胜仇敌。但是在欧洲的骑士有一种风度,不伤害女人。所以这个康拉特三世就对城内喊话了,说你们城里的这些女人,我允许你们撤出城去。女人们就问可不可以带一些需要的东西,康拉特三世就想人都放了还差点东西么,再说女人那么柔弱能带多少东西,就同意了。过了不久城门打开,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女人们纷纷走出来,并且全部抱着自己的孩子背着自己的丈夫,有的还用工具拖拉自己的父母,就连巴伐利亚公爵也坐在他妻子的肩上。虽然早已超过了女人们能承受的负荷,但是为了他们爱的人,他们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康拉特三世本来杀人不眨眼,但是看到这一幕,他也留下了眼泪,他也被感

道德经与管理

《道德经》与授权 一个很大的建筑公司刚建好了一个社区,什么都有,饭店、超市、小卖部、购物广场等,剩下只有一个任务还没做完,她们还没修走道。员工问了老板怎么修,她说,“先不修,瞧瞧人家就是怎么走的,后来按照她们走的路修走道“,这个就就是无为而治,这个就是现代管理与《道德经》的融合。i 作为来自海外的管理学院硕士生,笔者想多理解中国的特色,尤其就是哲学与历史,这样能够多了解将来世界上GDP最高的国家而市场。另外笔者对管理的经典理论授权感兴趣,特别就是授权这个现象在中国文化下如何体现。因此这片小论文的目的就是对老子的《道德经》的第十七章与授权之间的关系提出初步的分析。 选题背景: 在西方国家老子的最著名的一句话来自《道德经》的第十七章,因为这章的主题政治可以使用在管理与领导的领域。虽然不同的翻译成很多不同的文本,但就是最常见的英文翻译带来的涵义就是授权,读起来很给力。一般来说会像以下的翻译, “A leader is best when people barely know that he exists, not so good when people obey and acclaim him, worst when they despise him、Fail to honor people, They fail to honor you、 But of a good leader, who talks little, when his work is done, his aims fulfilled, they will all say, "We did this ourselves、" 原文就是: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 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关键就是最后一句话,“We did this ourselves”因为这个意思的涵义跟老子的思想没有巨大的关系。也就就是说,最普遍的英文翻译会有一点儿误导读者。当时刚开始了解老子的道家思想时,笔者不懂中文所以就以为老子的意思完全符合西方文化,特别就是授权这个概念。 有的人遇到新的思想或者理念她们会首先考虑渊源才深思它就是否有道理,西方与东方国家都有这种人与想法。笔者在国内生活了这三年碰到这个现象不少次,就就是说,有

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84040 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Experience of learning moral classics

道德经学习后心得体会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

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可以在这输入你的名字 You Can Enter Your Name Here.

“道德经”与人生修养

“道德经”与人生修养 ——读《道德经智慧与应用》有感 根据办“一季一度”活动安排,我阅读了《道德经的智慧》一书,由于时间关系虽然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似的匆匆概览,却是深感受益匪浅,在不得不佩服古人精妙智慧的同时,也多多少少能体会到办领导强烈推荐这本书的出发点,确实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总的感到,贯穿全书起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道家思想利于促进和谐发展。道家强调要顺应自然之道,在天人合一基础上追求的社会的进步与持续发展。 二是道家利于调适心理。在争名夺利、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里,道家思想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可以使我们从容坦荡地对待人生历程中的成败得失。不计功利,不怕压力,才能赢得人生中的持久发展。 三是道家思想利于调节人际关系。人在职场,关系微妙。道家思想坚持抱朴守真、以诚相待、谦下不争的姿态,确实能够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提升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说,熟读《道德经》,也就掌握了个人的生存之道。今后必须要将《道德经》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并在个人工作、生活中积极谋划和应用。 美国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因此,可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当务之急,必须要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通过习惯的带动强化自身修养,全面方位提升自我。 1、孜孜不倦,养成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习是内修身、外创业的必要条件。一是积极参加各类思想政治学习,增强党性修养,筑牢理想信念;二是利用空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除了熟悉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还应掌握现代管理的一些方式方法以及阅读国学经典来强化个人修养;三是善于思考总结和应用,为防止读死书,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如何改进等,在反省中提高个人能力素质。 2、珍惜岗位,养成感恩守信、与人为善的习惯。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智慧品格。通过感恩,营造积极和谐氛围,在肯定别人的同时也升华了自我。 3、严以修身,养成拒绝浮躁、静心静气的习惯。当前这个社会,在往往讲求“速成”的同时,往往亦使我们容易陷入一种浮躁的状态之中,有时候我自己越来越感到心难以沉下来、静下来。但是,如果我们通过读这本书,也许体会到的道理会更多,我们在学习了解老子的思想同时,更能通过他的思想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去正确的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多一分静气,积极平和的心态,克服浮躁心理、侥幸心理、攀比心理,拒绝诱惑,守住内心的纯净,真正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

道德经与管理

道德经》与授权 一个很大的建筑公司刚建好了一个社区,什么都有,饭店、超市、小卖部、购物广场等,剩下只有一个任务还没做完,他们还没修走道。员工问了老板怎么修,他说,“先不修,看看人家是怎么走的,后来按照他们走的路修走道“,这个就是无为而治,这个是现代管理和《道德经》的融合。i作为来自海外的管理学院硕士生,笔者想多理解中国的特色,尤其是哲学和历史,这样能够多了解将来世界上GDP最高的国家而市场。另外笔者 对管理的经典理论授权感兴趣,特别是授权这个现象在中国文化下如何体现。因此这片小论文的目的是对老子的《道德经》的第十七章与授权之间的关系提出初步的分析。选题背景:在西方国家老子的最着名的一句话来自《道德经》的第十七章,因为这章的主题政治可以使用在管理和领导的领域。虽然不同的翻译成很多不同的文本,但是最常见的英文翻译带来的涵义是授权,读起来很给力。一般来说会像以下的翻译, “ A leader is best when people barely know that he exists, not so good when people obey and acclaim him, worst when they despise him. Fail to honor people, They fail to honor you. But of a good leader, who talks little, when his work is done, his aims fulfilled, they will all say, "We did this ourselves." 原文是:太上,下知有之。其次, 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 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关键是最后一句话,“ We did this ourselves ” 因为这个意思的涵义跟老子的思想没有

《道德经智慧与应用》第八集 何谓超越二元对立(幻灯片)

《道德经智慧与应用》第八集何谓超越二元对立(幻灯片) 第八集何谓超越二元对立(幻灯片)道者,万物之奥《道德经》62章这几句,希望大家好好去体会,也希望大家能够把我们的很多思想观念逐渐地改变过来。这个不是洗脑,而是我们原来的心灵里面、脑海里边累积了很多不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没有校正过来的话,就用这一种不以为然的、不知道是错误的价值观去运作,就会产生很多的痛苦。你很爱你的小孩子,但是小孩子会被你爱得很痛苦。你很爱你的另一半,但是另一半会被你爱得很痛苦。 希望大家好好地去体会,把我们的心胸肚量逐渐地扩大,这就是我们来学习的目的之一。要对我们的生命成长有益助、让我们的心灵不断地净化跟提升、让我们能够开启高等的智慧,来利益更多众生。这就是《大学》里面所讲的,先明明德,再来亲民,就是为百姓服务,进一步达到止于至善。 我们现在来进一步解析:什么叫做二元对立。在法界、大自然里面,这个就是《道德经》第一章所讲的“道”跟“名”,“无”跟“有”都是同样的。法界、大自然包含道、无极的这个虚空、本体,还有现象界显相出来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一切的人、事、物。人、植物、动物都是属于所谓的显相。所以法界大自然是包括整体。

在大自然里没有所谓的二元对立,那些二元对立是人类把它虚构出来的。什么叫虚构出来? 二元对立比如说,大家看这张幻灯片。什么叫二元对立?我们这里有看到黑色和白色,对不对?一般人,比如说看到白天就很高兴、很喜悦、很安心,看到晚上就觉得很不好、很恐怖。你喜欢白天、讨厌晚上,这个叫做二元对立。白天跟晚上它是大自然本来、法尔如斯存在的现象。它是一方面让你白天可以动、可以工作;晚上可以休息、可以充电,都各有它神圣的功效。白天晚上有没有平等?实相上是平等,但是众生会贴上自己喜欢跟不喜欢的。 从这里你继续再去归类、归纳,一般人会把他所喜好的就归为白的,把他所不喜欢的就归为黑的。你喜欢的朋友就把他归纳为好人,你不喜欢的那些人就把他归纳为坏人,就这样。所以,在你的世界里面,那个二元对立随时都存在、处处都存在,只是你知不知道而已。 如果你没有上这个课程的话,你是很难对比出来的。这就是上这个课程、听这个课程的价值:让大家清楚地知道什么叫做二元对立,自己有没有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二元对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要怎么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要怎么样才能够超越二元对立,这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大家能够挖到更多宝,好好珍惜!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篇

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道德经的心得体会3篇》的内容,具体内容: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经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让大家喜欢。篇一: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选修课要求读经... 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经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让大家喜欢。 篇一: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选修课要求读经,于是将压在书柜里已经四五年的《道德经》翻了出来,细细品味了一次,随有感,记于下。 《道德经》,以其精炼的八十一章,写出了世间万物的博大精深。从社会中的政治,谈到经济,有时又涉及到教育,从中又写了军事,用这些实际中的事物来体现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优美的文字中构造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方法论的框架。 一开始我根本是看不懂的,在旁边注解的帮助下才稍微明白一点,就这一点点,让我领略了他的辩证的哲学思想。 读完到《道德经》,使我对这位古代贤哲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方法有了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人文知识、个人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也有了提高。比如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用辩证的思想阐释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又是一种情况,表面情况与实

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就是体现了这一点。还有"躁胜寒,靓胜炅"则说明事物的对立面常常互相制约,特别是对立面的主导方面作用更大。 《道德经》的第六十三章说出了做事的原则,即"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也说出了"天下之难作于细,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从而说明在办事情是要从客观条件出发,一旦条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也告诫我们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下手。处理问题时,要是遇到微易的事物,万不可掉以轻心,或许细微的才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老子也说出了"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垒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说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小到大的。我们做事情时必须有恒心一点一滴的去完成,不然就会功亏一篑,半途而废。 《道德经》的许多哲学限于我的学识,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读它真是获益匪浅。在我读完《道德经》后,忽然想起古代的另一位教育家----孔子,于是就有了对比的念头。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孔子还对饮食有研究。作为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孔子不及老子,孔子的哲学不能算作作哲学,他的观点,我认为其实是对现实中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的总结,只是别人照着孔子的言行去行事时,还没有发现或许很少发现错误。孔子的哲学,我认为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只能说是孔子比别人多了一项概括的能力。比如"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都是一般人们的生活规律,生活常识,并没有太多的理论价值,说明了一点,就是一张教别人如

道德经人生感悟

道德道理 道-- 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 德--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 万有真原 圆 在广阔无迹的宙宇间,众生对月光总有一种神奇的向往。翻开世间的各大经典,都可以查到月光带有神灵的启示。 月光 圆月不只是在南海上的月亮才圆 明月也不是只在黑天的时候才明 星月在永恒之光的作用下才明亮

明亮 在迷人的月色之中 梦中情人相依相偎 海誓山盟吐露真情 在启迪的月光之下 意会光尘与尔和同 心光交融月光明亮 道家之士,自然无为,就是月光 天主教者,圣母之心,就是月光 清真教徒,真主教悔,就是月光 佛教佛法,平常之心,就是月光 愿用其光,复归其明,和谐玄同 愿使此情,奉献与爱,善良守中 慧眼 一根镇海针!一颗火红心!珍珠镶日月!明圆你我心!老君炼火炉!火眼成金睛!望君多磨难!日久见真心! 海底针 海底针、海底针,尖锋无刃;

海底针、海底针,奇正在身; 海底针、海底针,动静之神; 海底针、海底针,棉里藏针; 海底针、海底针,守中深沉; 海底针、海底针,收之于心; 什么是海?海是宽容!什么是底?底是情怀! 什么是针?针指真心 感触 闻之悠然心慰,问之奇缘相会。触之感叹乾坤,望之不见首尾。

圆融` 朴真` 无为 大鹏展翅长空寂,俯撼天地本物齐。有起有落本怀双,无穷无富只抱一。有虑有他有凡恨,无念无我无圣喜。世事如风随鼓荡,人生似云任卷舒。

微明奉爱诚信 穷象不可宏清,至明好似微尘;贪欲只因妙理,奉爱是为精深; 下狱回首渊窗,上天去返玄门;孤魂迷拜八仙,静心不求百神。 不染 莲妙根深水秀清风吹草动花不倾

净心观望沉浮景流水不腐是人情 仰观俯察明平衡思索道 观天道理透, 懂日月谓明;常年祸富生, 每日阴阳行;规矩本有法, 方圆自然成;获理问良师, 得道求自冥。 黑天鹅

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

道德经中的为政之道 《道德经》开篇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名天地之始;有名,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因此,若此篇能尽论本人欲说之语,则非常道。然欲以常有,观其徼,若真行无为而治之道,则天下万民已德深、福厚,无需引导,而实则非如所想,未得尽善,实需引导,因有此篇。 为政者,作为政府的“道德代理人”,肩负自身道德与公共道德双重德行。为政之道,政者正也,为官之道,官者宝冠盖于双口之上,心正则口正,是非曲直,自有公论,实在无需多言。然而,曲高则和者寡,不向民众传播政治思想,则万民不解其意。厚德者为重,现实中,我们更希望“厚德者众”,但无深厚学术积淀想有深厚德行实为难得,因此圣人提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实在也是未开化时代的不得已之举。于今时今日,民风开化、百家争鸣,不应再行“愚民”之道,而应行流水之道,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因未尽善,需有德深福厚之人善利万民、疏导众生。而流水如人性,人类不可离水而生,但水多则致大水溏泄之势,淹没生灵。因此,为政之道,当在中庸,不可竭泽而渔,更不可水漫金山,应折中取之。为政者,善利教育使民开化、善利医疗使民性命无忧、善利法律使民依规而行、善利交通使民畅行天下,为政至此,则是顺应天道民意,疏导众生,利于万民了。 良人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而人无完人,处于花花世界,不可强求众人皆精于三长,但若具备其一,则已具良人之德行也。处为政之位,实需良人。 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现世并不需要为政者人人学会道德经,但现实需要为政者“居善地,心善渊”,不然现世报也是时有之事。既然居于富丽的楼阁之内,更要时时刻刻铭记服务民生之道。顺应民意即是顺应自然之势,顺应天道之势。但却也不是卑躬屈膝,顺应氓民之意。毕竟,天下未得尽善,并非尽是善民,因此需要为政者因时而行、因势而行,善于“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善民用善言疏导可使其教化,氓民对其依法而行、依法而惩,可使其心转恶为善。因此,氓民多有出言不逊,诋毁法律之言,而善民则有诋毁不善之人言论。为政者,应惩治氓民之言论,而接纳善民之言论并为善民之恼怒予以解决。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章节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2017-11-30 23:59 题目数6 总分数20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 部分 总题数:6 1 【单选题】(3分) 学习本课《<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的出发点是()。 C. 从“辞章”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D. 从“考据”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A. 从“训诂”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B. 从“义理”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3分 2 【单选题】(3分) 老子是()学派创始人。 C. 法家 A. 儒家 B. 墨家 D. 道家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3分 3 【单选题】(3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其”指代的都是()。 A. 常 C. 道 D. 欲 B. 名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3分 4 【多选题】(4分) 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以立修己治人之(),察其()以善精义入神之()。” D. 用 A. 大意 C. 微言 B. 体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4分 【多选题】(4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的思维方法。 A. 辩证对立 B. 辩证统一

C. 对立统一 D. 一分为二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4分 6 【单选题】(3分) 下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 C.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B.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什么都做 A.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 正确 对应章节第二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2017-11-30 23:59 题目数7 总分数23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23 第1 部分 总题数:7 1 【单选题】(3分)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 C. 没有穷尽 B. 不勤奋 A.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1 “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自从学校开展“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整齐而有节奏的读书声。 当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清脆的声音带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感觉到枯燥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虽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始了晨读。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作业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更应该有勇气战胜自己。

《道德经》让我受益匪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解读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2 长夜漫漫,路亦漫漫,时间真是白驹过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职场。 一年里,为了弥补自己思维方式的短板,刚毕业就花了7万多的钱去学习财商课,情绪管理课程,企业家学徒课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时间卖过各类水果和坚果;做过项目合伙人,现在也正在尝试自己做老板,锻炼自己做项目的能力。所有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奋和时间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岁的节口,我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 第一章老子的政治智慧——老子论无为 第一节老子提出“无为”概念 现在我们讲老子的智慧的第四讲,就是讲讲老子的政治智慧。我们上一讲讲了老子的哲学智慧,关于老子的哲学我们上一节谈到自然无为、道常无为。那么道常无为也就是天道的无为,落实到无为,按照老子天道自然的思想,这种天道无为要落实到人道上,人道也要效法天道,就是说人道也要无为,这才符合天道的基本性质,所以无为这样一个概念就成为老子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除了前面我们讲的“道”就是“无为”了。应该说老子著书立说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或者主要的动机就在于发挥这个“无为”的思想。他建立起的道论,他的形上学,也都是要突出无为思想,为这个无为思想制造一个理论的根本。所以老子完整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道论和无为论。

那么他的道论,我们上一讲从他形上学的角度、本体论的角度谈老子哲学的道的主要的内容。那么我们这一讲主要是把“道”落实到人,那么人也无为,而且无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说的,就是社会的上层、管理者、统治者,当时当然都是春秋末期的各国的君主。所以他的无为论主要的目的,实际上是涉及到社会政治领域在上的统治者、管理者如何实施他的各项的政治措施和管理。那么老子就是把无为纳入到他的道的无为的基础之上。 那么我们说老子,第一个在中国思想史上提出了无为的概念和思想,这也成为老子政治哲学的一个精髓,对后来影响非常大,而且应该说里面也充满了一种政治智慧,所以我们这一讲叫做老子政治智慧。 第二节老子的政治观点 大家知道老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谈到政治、谈到政府,他把时代、世代、政府分成了四个等级。在《老子》第十七章讲的这一段话叫“太上,不知有之”;其次是“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就是说“太上”就是最好的时代或者最好的政府,“太”就是最的意思,最好的,太上,上就好了,最好的时代或最好的政府。那么是不知有之,下面的老百姓不知道这个政府、不知道领导人是谁,这是最自然的。那么说明在上的统治者对老百姓并没有过多地干预,所以老

翟鸿燊 《道德经》应用智慧

著名国学应用大师讲国学之大智慧三 -------- 《道德经》应用智慧讲稿 主讲:翟鸿燊 第一讲君人南面之术 所谓“君人南面之术”,其现实意义是指领导人都智力之术、管理哲学。它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虽然班固是针对道家说的,但《道德经》是他做出如此概括的主要依据。 “道”是老子要求君王们走的路。 学国学不是复古,学国学的内容包括: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人与自然的关系;3、人、自然和道之间的关系。大家知道,释迦摩尼讲的最好的一堂课,就是拈花那堂课,释迦拈花,迦叶一笑,他只讲了一句话;孔子讲的最好的一堂课,就是伸一个手指头的那堂课,他也只讲了一句话,叫吾道一以贯之。 读过道德经的人都知道,道德经里面专门有一章讲: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所以卫生么大唐有贞观之治,就是领导宣布以道德治国。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后之首。《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所以庄子讲得一者万事毕,《说文解字》里第一个字就是“一”,老子《道德经》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你用人有限的语言和文字,描绘出来的大道,都不是恒常的大道,但是为什么还写五千字呢?因为文以载道,道不可说,却可以修。所以《道德经,第一章》“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其实道德经开篇,就把修身的方法讲给你了。无欲观妙,有欲观徼,学过佛的人都知道,所以道德经开篇就把真空妙有,般(bo)若观照,定慧等持,定慧双修的修身的方法全都讲给你了。但是今天更多的人都在学的层面上,很少有人进入真修实证,更少有人去追求觉悟。所以道德经是一个让你觉悟解脱的一部经典。所以今天互联网时代,知识以不用储备了,你只需要检索就行,但是人的能量是修出来的,人的智慧是觉悟出来的。

《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心得体会 ——德州西收费站肖滨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可以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

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