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8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

2018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

2018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
2018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高中地理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高中地理《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请听:脚踏千江水,手扬满天沙,惊起林中鸟,折断园里花(打一自然物)。同学们都猜出来谜底是风。的确,风会带来风沙、吹落花瓣。那风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风。

环节二:新课教学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大气有两种基本的运动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风就是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水平气压梯度力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问题:什么是气压梯度?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学生回答】气压梯度是单位距离的气压差;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教师补充】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图2.5,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如果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是怎样?

【学生回答】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仅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与气压梯度力一致,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教师活动】风一旦运动起来,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会发生偏转。请同学们观看多媒体播放的动画和教材,小组讨论在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是如何形成?

【学生活动】风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

【教师补充】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这种受力情况的风存在于高空中。在高空受摩擦力的影响几乎为零,但是在近地面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在近地面风向又会如何改变?请同学们观看近地面风形成的动画和教材,小组分析总结。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3.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学生活动】在三种力的共同作用下,近地面的风最终与等压面成一定夹角。

【教师补充】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作用下,最后三力平衡,风向斜穿等压线。摩擦力与风向相反,会减小风速。

【师生互动总结】三力对风的影响

环节三:巩固提高

今天咱们是以北半球为例进行分析,那么南半球和北半球的风完全一致吗?请大家参照北半球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作业:请同学们判断出教材活动题中甲乙两地的气压梯度大小。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要说明影响风形成的三种力。

【参考答案】

2.简述在课堂上提问的好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参考答案】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思维永远由问题开始”。首先独具匠心的设问是成功点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极为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其次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的作用。最后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建立和谐课堂氛围,提高教与学的作用。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设疑导入的方式,询问学生“沧海桑田”成语的含义,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导入到新课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能量的来源和表现形式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完成,在必要的时候老师给予相应的提示。

【问题】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对地表形态塑造的形式有哪些?

【学生回答】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主要的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教师总结】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方式。

2.外力作用的形式

(1)风化作用

通过多媒体展示风化示意图,例如风蚀蘑菇、风蚀柱等,指导学生观察图片。

【问题】何种条件能够形成这种景观?

【学生回答】风力的长期作用。

【教师总结】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容易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砾,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产物停留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通过展示流水侵蚀、风力侵蚀、海蚀柱的图片

【问题】①看到的现象和作用是什么?②主要由哪些外力作用形成的?

【学生回答】侵蚀作用,外力主要有水、冰川、风等。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教师总结】在水、风、冰川等侵蚀作用,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蚀地貌。

(3)搬运作用

【教师讲解】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由高处到低处,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没有形成具体的地貌形态。【问题】外力搬运物体的力量是否与速度有关?

【学生回答】可能与搬运的速度有关

【教师总结】当速度变小时,外力携带的物质就会逐渐的沉积下了,形成堆积地貌。

(4)堆积地貌

展示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沙丘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问题】堆积物质分布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大的堆积物先堆积,小的堆积物后堆积。

【教师总结】被外力作用搬运的物质在搬运过程中,由于外力作用的减弱,加之收到重力的作用,于是重量大的先堆积,重量小的后堆积。

环节三:巩固提高

以地理兴趣小组的形式,尝试讨论,归纳四种外力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最后教师利用图示进行总结: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作业:搜集生活中能够体现由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景观图片。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火山喷发和地震对地形各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沿着地裂缝上升喷发,就形成了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物质(火山灰,熔岩,火山弹)等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就成为火山。当地壳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或火山喷发时,往往会产生地震,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对地表形态和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重大影响,往往会形成严重的自然灾害。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阐述“学习对构建开放地理课程”的意义。

【参考答案】

(1)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开放的社会、开放的课程,已经使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从过去的静态变为动态,学习状态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源泉从“单一课本”到“多种渠道”,知识视野从狭窄变为开阔。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开放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受条条框框约束,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思维等得到充分舒展,创新性成果不断涌现。尽管学生提出的新提法、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并不一定成熟,但显现了开放式地理课程的无穷魅力。

(3)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当地理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资源充足时,就比较容易满足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

高中地理《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联系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先让学生说说身边的工厂,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工厂在选址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工业及工业的生产过程

展示课本图4.1,提问学生:工业生产有何特点?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提示:与农业相比,从生产场地、投入-产出因素等方面分析)

【教师小结】工业生产主要在工厂中进行,建什么工厂、工厂建在什么地方是工业的区位选择的主要任务,与农业相比,对自然因素以来较小。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工业的区位因素

活动:进一步结合课本图4.1和图4.2,分析工厂建设要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回答】(提示:从投入要素的来源、产品的销售、工业三废的影响等角度讨论)

【教师小结】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

(1)自然因素:土地、水源、能源、原料。(原料、能源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减弱)

(2)经济因素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不同的工业区位选择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一个或几个,应因地制宜,具体分析。并且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工业区位选择是复杂的,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作业:收集资料,选择家乡的一个工厂,并分析其主导区位因素。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工业的主导类型有哪些?举例说明其工业特点和典型案例。

【参考答案】

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很多,但总有一个是最主要的,即主导因素。根据主导因素把工业分为不同的指向类型,如下表所示:

2.如果你是一名地理教师,请问你如何开展地理教学?

【参考答案】

第一,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良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我会根据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

第二,运用绘图填图,促进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要想让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我会在地理教学中,利用挂图、教具、多媒体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识图、拼图、填图、绘图、联想分析图等训练,促进学生理解地理知识。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第三,创编歌诀和顺口溜,引导学生记忆地理名称。学习地理,离不开对地理事物的识记,而死记硬背则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我会在地理教学中将一些地理事物编成歌诀和顺口溜。

高中地理《水土流失的成因》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法。教师播放陕北民歌,出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观图,创设学习情境,并且进行提问:“同学们,根据上一个课时的学习,知道了水土流失的危害,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是因为水土流失造成的。我们想要改变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貌,就必须要找到水土流失的原因,那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提问】从几个大方面分析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呢?哪个方面影响更大呢?

【学生回答】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人为原因影响更大。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教师展示“地处过渡地带的黄土高原”图。

【学生活动】结合初中地理知识,从地形、降水量、干湿区、植被类型、农业生产类型等方面进行比较黄土高原东西两侧的不同。

【教师明确】黄土高原位于“过渡地带”,位置特殊,“不稳定因素多”,是水土流失发生的大背景。

【展示材料】黄土高原的降水、气温变化图。提问学生:黄土高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这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教师明确】降水季节分布不均,降水多集中于夏季,会加剧水土流失。

【提问】结合大屏幕上“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图”和“黄土土质介绍”两个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地表物质组成和地质灾害。

【师生总结】自然原因是导致水土流失的基础。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可以从地理位置、地表物质组成、气候特点和地质灾害等方面进行分析。

2.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展示材料】大屏幕展示轮荒、露天采矿、无限度的修建窑洞、公路以及植被的破坏的景观图。提问学生:哪些人为原因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呢?

【学生小组讨论】根据材料进行概括。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师生总结】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植被破坏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根据“人口增长和植被破坏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说明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教师明确】人口增长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进而加剧了水土流失。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搜集资料,思考一下针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要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参考答案】

(1)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来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2)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3)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2.采用地理探究法进行教学有哪些意义?

【参考答案】

(1)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提出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从地理现象中获取地理信息,加工和处理地理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

(3)探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独立思考、提出假设、比较和类推思维,这些都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

(第二批)

高中地理《洋流分布规律》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故事导入法,讲述哥伦布两次前往美洲所花费时间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原因。引出洋流帮了哥伦布的忙。提问:“那么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有何分布规律?”进而导入新课。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洋流的概念

【学生回答】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教师总结】理解洋流概念时,要把握几个关键词:常年比较稳定、沿着一定方向、大规模。

2.洋流的分类

【问题】(1)按照洋流性质,洋流分哪几种类型?其特点有何不同?

(2)高纬度海区的洋流一定是寒流,低纬度海区的洋流一定是暖流吗?

【学生回答】

(1)按性质,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暖流是指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寒流是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2)暖流和寒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洋流相对于它所流经海区的水温而言的。

【教师总结】一般情况下,从低纬度海区流向高纬度海区的洋流是暖流;反之,从高纬度海区流向低纬度海区的洋流是寒流。(夏季索马里寒流、冬季索马里暖流除外)

3.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1)洋流的成因

【问题】使得海水定向大规模运动的外力是什么呢?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教师展示气压带、风带图与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图,说明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之间的关系。【教师总结】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同时还有陆地的形状和地转偏向力会对洋流产生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师展示世界洋流分布图(北半球冬季),提问:

①北半球和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致以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有何差异?大

洋东西两侧洋流性质如何?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致以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在南半球呢? 【学生回答】

①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相反;不论南北半球,大洋东侧均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大洋东侧为暖流,大洋西侧为寒流;南半球没有形成环流圈,而是存在一支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

【教师追问】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试分析印度洋的洋流流向。

【师生共同总结】在赤道两侧海区,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分别驱使两侧海水由东向西流,赤道以北的称为北赤道暖流,赤道以南的称为南赤道暖流;该洋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纬度流去,至中纬度受盛行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大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洋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高纬度环流圈。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盛行东北季风,环流系统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盛行西南季风,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活动】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自己画出世界陆地轮廓,在地图中补充世界洋流的分布。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记忆洋流的名称和分布规律,查找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如何判断洋流名称。

【参考答案】

第一步:先判定南北半球,再判定洋流性质,即确定洋流是暖流还是寒流。

第二步:先判定纬度位置,再判断洋流流向,最后确定洋流名称。

如图N,该图若为大西洋年等温线分布图,洋流甲的推理过程是: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流向低值(高纬地区)→暖流→巴西暖流。

2.地理学科常用的教学媒体有哪些呢,举例说明?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参考答案】

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地理教学媒体有多种分类,我们依据地理教学媒体物质属性及其分类功能分为语言、图像、实验、电教、系统五大类媒体。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事例导入。出示两天北京地区气温变化图(晴朗天气和多云天气各一幅),提问:两天的气温昼夜差异如何?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进而引出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大气的削弱作用

多媒体展示“大气的削弱作用”文字介绍。

【提问】(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吸收、反射、散射)

(2)小组讨论并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对比总结。(从参与成分、波段、作用特点三个方面)

过渡:我们知道了大气会削弱太阳辐射,而剩下都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呢?

2.大气受热过程

【活动】动画演示大气受热过程,学生结合教材文字及动画演示,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师讲解】出示大气受热过程验证学生所画的示意图,并结合图示讲解大气受热的三个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和“大气还大地”。正是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才使得地球表面白天与夜晚的温度差异不至于太大,为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特别注意:大气辐射热量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提问】再次阅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思考:

(1)什么叫短波辐射?什么叫长波辐射?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哪些属于长波辐射,哪些属于短波辐射?

(2)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同桌之间相互交流。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师生共同总结】

(1)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大气受热过程中,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面和大气的温度远低于太阳,所以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属于长波辐射。

(2)整个大气受热过程的最初能量来源就是太阳辐射,所以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而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

【拓展延伸】

提问:(1)北京晴朗天气的昼夜温差大于多云天气的昼夜温差,这是什么原因?

(2)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太阳辐射强,而为什么气温低?

【学生回答】(1)多云天气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显著,因此昼夜温差较小;晴朗天气的云量少,夜间大气逆辐射强,昼夜温差大。

(2)青藏高原大气稀薄,虽然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但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大气保温性差。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寒冬季节,室外万木凋零,而温室内却春意盎然,你能说说温室保温的原理吗?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参考答案】

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同时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过大气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2.你认为在地理课堂导入环节,需要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节成功的地理课,巧妙的导入是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我认为在地理课堂导入时,应注意以下方面:第一,注意导入的直观性。第二,注意导入的启发性。第三,注意导入的趣味性。

高中地理《转型阶段》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匹兹堡”发展的视频,回顾“匹兹堡”初期阶段和成长阶段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区域的发展往往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得到发展,资源枯竭、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接踵而来,影响到区域的进一步发展。本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转型阶段的内容。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环节二:新课教学

1.阅读知识窗匹兹堡的“困惑”,思考以下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