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培根

培根

培根
培根

培根

培根是近代英国经验论的开启者。近代经验论哲学之所以在英国诞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英国有悠久的唯名论传统,中世纪后期唯名论哲学家罗吉尔?培根、邓斯?斯各脱和奥康的威廉等人都是著名的代表,他们的思想具有浓厚的经验论的色彩。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出生在伦敦的一个新贵族家庭,其父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培根12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15岁毕业后到英国驻法国使馆工作,1579年回国学习法律,1582年通过考试获得正式律师资格。1584年被选为国会议员,1604年被委任为国王詹姆士的顾问。此后他官运亨通,接连晋升为副检察长、检察长、掌玺大臣。1618年任英格兰大法官并被封为维鲁拉姆男爵,1620年加封圣奥本子爵。次年被指控受贿而被判徒刑并处巨额罚金。虽经国王干预而免于刑罚,但他从此结束了官宦生涯。此后,培根潜心哲学和科学研究,1626因病去世。

培根原计划写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科学的大复兴》(又名《伟大的复兴》),包括六个部分,但只完成了前两部分,它们被分册出版,这就是他的两部主要哲学著作《论学术的进展》(又名《论科学的价值和进展》,中译本名为《崇学论》)和《新工具》。培根的其他哲学著作还有《论原则和本原》和《论古代人的智慧》,此外还有《政治和伦理论说文集》(中译名《培根论说文集》)和《新大西岛》。

培根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科学的伟大复兴,推进知识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按照自然的本来面目去认识自然,并且支配和利用自然,为人类自身谋福利。培根批判封建神学和经院哲学,崇尚新兴的实验科学,他所提出的著名口号“知识就是力量”,精辟地概括了当时的时代精神,他所提出的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为后来英国经验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四假相说

培根从世界观和认识论的高度对经院哲学进行了原则性的批判。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宗教和经院哲学给科学研究活动所造成的危害,认为它们堵塞了科学发展的道路。培根指出,影响科学发展的“第一个原因可以适当地归之于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时间极其有限。”[1]因为在基督教流行以后,绝大多数有才智的人都去从事神学研究,而经院哲学的争辩和空论则摧毁了科学。第二,在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支配下,科学本身的目标没有摆正,科学研究的道路和方法不对头。过去的“科学”不是给人类提供新的发现和力量,而是为了猎取虚名,维护教条;不是联系实际,而是玩弄概念进行无谓的争论;不注重实验,而是沉溺于思辨玄想之中,这都是经院哲学造成的恶果。第三,“人们之所以在科学上不能进步,乃是由于象着了魔一样崇拜古代、崇拜哲学中的所谓伟大人物的权威。”[2]第四,“在每一个时代,自然哲学都曾经有一个很难对付的麻烦的敌人,这就是迷信和对宗教的盲目狂热。”[3]由于某些人的头脑简单和过分狂热,把宗教这种对于人的心灵有最大支配力量的东西拉来反对自然哲学,因而阻碍了自然哲学的发展。

培根在理论上对经院哲学进行的深刻批判主要体现在“四假相说”上。所谓假相(idols,亦译作“幻相”、“偶像”),即盘踞在人的头脑中的一些错误观念,它们形成了成见或偏见,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理,严重妨碍了科学的复兴。培根根据这些错误的不同来源把假相分为四类,即“族类的假相”、“洞穴的假相”、“市场的假相”和“剧场的假相”,并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族类的假相”是人类天性中普遍存在的缺陷。由于人类在认识事物时,不是以客观事物本身为尺度,而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成见为尺度,从而在对自然事物的认识中掺杂着许多主观的成分。“人类的理智就好象一面不平的镜子,由于不规则地接受光线,因而把事物的性质和自己的性质搅混在一起,使事物的性质受到了歪曲,改变了颜色。”[4]

“洞穴的假相”是由于个人的特性而产生的假相。因为每个人的心理和体质各有特点,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阅读的书籍、崇拜的权威亦有不同,这就难免使自然之光曲折和变色,从而产生一些成见和偏见。

“市场的假相”是由于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语词使用不当而产生的假相。人们相互往来,如同市场上交际一样,必然会使用语言。如果对名称和概念的规定和理解不当,就会以假冒真,名实不符,造成错误的观念,形成假相。

“剧场的假相”是从各式各样的哲学体系以及错误的论证方法中移植到人们心中的假相。培根说:“因为在我看来,一切流行的体系都不过是许多舞台上的戏剧。根据一种不真实的布景方式来表现它们所创造的世界罢了。”[5]如果人们误将哲学家精心制造的理论体系当成了现实,就会陷入“剧场假相”。

培根提出“四假相说”的目的是清算经院哲学所散播和灌输给人们的种种迷信谬说、偏见和怪癖、空论和诡辩,以及所编造的各种神学唯心主义体系。不仅如此,四假相说还深刻地揭示了导致人们认识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种种认识论根源,因而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当然,“假相”虽然危害很大,但却不是不能克服的。在培根看来,只要我们正确地使用理智,弄清错误产生的原因,找到正确的方法,就可以避免“假相”,获得可靠的知识。

二、自然哲学

在近代哲学之初,培根最早致力于恢复自然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合法地位,建立了以“形式”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培根的自然哲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因为他缺乏科学知识,尤其是当时最新的数学和物理学知识,所以他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古代哲学。虽然培根处处以亚里士多德这位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最大权威作为批判的对象,但是他的自然哲学无论概念还是内容大多受益于亚里士多德。如此种种,使得他的思想很少机械论色彩而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性质。当然,培根自然哲学的主导精神毕竟是近代哲学的。

培根认为,除了上帝这个第一推动者而外,自然界自己就是自己的原因。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这就是“原初物质”。所谓原初物质是一切事物的本原、一切原因的原因,但它本身不为其他本原所产生和决定。物质是永恒存在的,“无物生于无”、“无物化为无”这是自然界的两条基本原则。“物质的绝对量或总数是保持不变,无增无减的”,[6]“任何火,任何重量即压力,任何强暴,以致如何长时间,都不能把物质的哪怕是极小极小的任何部分化为无,它永远总有在那里,永远占着某些空间。”[7]

物质本身是能动的,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特性。“物体无论就整体或就部分说来是没有真实的静止而只有表面的静止的。”[8]物质的特性是多种多样的,运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培根不仅承认物质的广延、形状、位移等机械特性,而且也承认感觉、自发运动、生长、颜色、冷热等特性,运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是单一的机械运动,培根在《新工具》第二卷中曾经列举了19种运动形态,除机械位移运动外,还有“同化运动”、“逃避运动”和“反感性”运动等等,这些论述虽然具有明显的朴素性和想象性,但却包含着物质能动性和运动形态多样性的可贵思想。

培根虽然激烈地批判了被经院哲学奉为最高权威(当然也是被歪曲了的)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但是亦接受了他的“四因说”中的一些思想,尤其强调认识事物的“形式因”。他认为,如果我们认识了形式因,那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真理。由此,培根提出了他的“形式”学说。

“形式”是培根自然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具有丰富的含义。一般说来,他所说的“形式”指的是事物运动的规律、决定物体的单纯性质的法则和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当我讲到形式的时候,我所指的不是别的,而是绝对现实的法则和规定性,即支配和构成各种物质中的简单性质(如热、光、重量)以及能够接受这些性质的主体的简单性质的规律和规定性。因此,热的形式或光的形式和热的规律和光的规律乃是同一的东西。”[9]“形式”有许多重要的特征:(1)形式和物质不可分离。他批判了柏拉图把形式和物质割裂开来、把形式观念化的唯心主义的观点,肯定了形式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与物质不可分离。(2)形式是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定性。“因为既然一物的形式就是此物本身,而事物与形式的区别不过是表面的与内在的、外在的与内在的

之间的区别。”[10](3)形式的普遍性。一个人如果熟悉了形式,“就能够在极不相同的实体中抓住自然的统一性”。[11](4)形式是为数不多的、永恒的和不变的。(5)形式的效用性。“由于形式的发现,我们就可以在思想上得到真理而在行动中得到自由。”[12]培根曾经以黄金的“形式”为例,说明了他的形式学说的内容实质和效用。

尽管培根的自然观和“形式”学说具有浓厚的朴素性和幻想性,但是它们说明了物质的质的多样性,肯定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以及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并且认为发现了事物的形式就能在思想中得到真理从而在行动中获得自由,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法的思想,从而使培根的哲学与后来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有一定的区别。正如马克思所说:“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的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13]当然,培根的自然哲学比较庞杂且不成体系,在与旧哲学决裂的同时亦不可避免地承袭了许多旧哲学的东西,并且具有神学上的不彻底性。

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培根在近代哲学中第一个提出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主张一切知识都起源于经验,同时亦认识到了感觉经验的局限性,主张将经验与理性结合起来。所有这些,使他在近代哲学中为经验论的产生准备了基本的条件。

科学认识的对象是自然,认识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事物的“形式”即规律,而人们对于自然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在实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世界模型”的“模仿”。所以,“知识就是存在的表象”,[14]存在的真理同知识的真理是一个东西,两者的差异亦不过如同实在的光线同反射的光线的差异罢了。培根的这一论述可以说是近代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一个初步表述。

培根认为科学知识来源于对自然事物的感觉经验。一切认识都起源于经验,感觉表象是认识的起点。“既然全部解释自然的工作是从感官开端,是从感官的认识经由一条径直的、有规则的和防护好的途径以达于理解力的认识,也即达到真确的概念和原理,那么,势必是感官的表象愈丰富和愈精确,一切事情就能够愈容易地和愈顺利地来进行。”[15]

认识起源于感觉,但是感觉也有其局限性,因为感觉的领域是偏狭的,并且带有主观性。它的有些报道是虚妄的、甚至是骗人的,因而不能达到事物的本质。不过,感觉的这些缺陷是可以弥补的。补救的办法是给感官提供工具和帮助,但主要是依靠科学实验。培根认为,“一切比较真实的对于自然的解释,乃是由适当的论证和实验得到的,感觉所决定的只接触到实验,而实验所决定的则接触到自然和事物本身。”[16]培根把科学实验引入认识论,不仅给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增加了新的内容,而且有实践是真理标准的思想萌芽。

当然,在掌握了实验的资料之后,还必须运用理智的能力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分析,形成概念和公理,以求揭示自然事物的“形式”、规律性。所以完整的认识过程是,“严肃地直接从感觉出发,通过循序渐进和很好地建立起来的实验进程,努力为人的理智开辟和建筑一条道路。”[17]培根主张从经验上升到理性,把经验和理性结合起来,他运用“蜘蛛、蚂蚁、蜜蜂”的著名比喻生动而深刻地概括了他对理性派和经验派的批判以及感性和理性联姻的重要主张。他说:“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就是教条者。实验家象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象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而蜜蜂却是采取中道的,它在庭园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而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哲学的真正任务就正是这样,它既非完全或主要依靠心的能力,也非只把从自然历史和机械实验收来的材料原封不动、囫囵吞枣地累置于记忆当中,而是把它们变化过和消化过放置在理解力之中。这样看来,要把这两种机能、即实验的和理性的这两种机能,更密切地和更精纯地结合起来(这是迄今还未做到的),我们就可以有很多的希望。”[18]在他看来,经验能力和理性能力的“离异”、“不和”,给科学知识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了科学知识的发展,经验必须和理性联姻。“我以为我已经在经验能力和理想能力之间建立了一个真正合法的婚姻,二者的不睦与不幸的离异,曾使人类家庭的一切事务陷于混乱。”[19]当然,培根仅仅是提出了原则,并没有真的将其付诸实践。

四、经验归纳法

方法论问题在培根的哲学探索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在他看来,2500年来科学很少进步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缺少正确的方法。理性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的指导,就如同黑夜行路缺少光亮,大洋航船没有罗盘一样,文明民族与野蛮民族之间的根本区别也在于方法。为此,培根在批判经院哲学旧逻辑的基础上制订了经验归纳法。

经院哲学的旧逻辑脱离经验和自然,专门玩弄抽象概念,不能帮助人们去发现真理。因而“现在所使用的逻辑,与其说是帮助着追求真理,毋宁说是帮助着把建筑在流行概念上面的许多错误固定下来并巩固起来。”[20]经院哲学广泛使用的三段论只能强人同意命题,而不能帮助我们发现自然的原因。三段论是由命题组成,命题由词语组成,而词语则是概念的符合,如果概念本身是混乱的或是过于草率地从事实中抽出来,那么其上层的建筑物就不可能是巩固的。这样,培根在批判经院哲学的逻辑和方法时,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中世纪逻辑和经院哲学混为一谈,一概加以排斥,认为它们都已经陈旧了,必须代之以新的逻辑和方法论。培根认为他自己所创立的逻辑学和方法论正是这样的新逻辑和新方法论,所以,他将自己的主要哲学著作称作《新工具》,借以区别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篇》。

培根的经验归纳法由三大步骤组成:

第一步,收集材料。准备一部充足、完善的自然的和实验的历史。这是全部工作的基础。培根将他的归纳法区别于简单枚举归纳法,认为后者“是很幼稚的;它的结论是不稳固的,只要碰到一个与之相矛盾的例证便会发生危险;它一般地只根据少数的、并且只是根据那些手边的事实来作决定”。[21]培根提出了以大量实验材料为依据的、比较全面、深刻得多的经验归纳法。

第二步,运用“三表法”来整理材料。培根提出的三种例证表是:(1)“具有表”,把具有所要考察的某种性质的一些例证列在一起。(2)“接近中的缺乏表”,在这里列举出与上表中的例证情形近似可是却没有出现所要考察的某种性质的一些例证。(3)“程度表”或称“比较表”,在这里列举出按不同程度出现的所要考察的某些性质的一些例证。培根认为,列出了三个表,这只是做好了归纳的准备工作。

第三步,进行真正的归纳。培根所谓真正的归纳又分为三个小步骤:(1)排除法,即排除和拒绝这样一些性质:这些性质是在有给定的性质存在的例证中不存在的;或在给定性质不存在的例证中存在的;或者在这些例证中给定性质减少而它却增加,或给定性质增加而它却减少的。在进行这种排除的过程中已经为真正的归纳打下了基础。(2)根据三表所列示的事例,做一次正面地解释自然的尝试,就是通过排除之后得出正面的结论。(3)纠正解释偏差的几种帮助。培根列举了九种帮助,如“具有优先权的例证”,“归纳法的改正”,“按题目的性质改变研究方法”等等。这九种“帮助”旨在较正以上程序中的失误,以求得尽可能准确的结论。

培根的归纳法只是提出了归纳推理的基本原则,而没有明确制订归纳推理的形式和规则。他偏重机械的列表例证和片面分析,而不懂得归纳和演绎的辨证关系,在贬低演绎法和三段论的作用的同时,片面地夸大了归纳法的作用。

培根创立了近代唯物主义哲学,但是他的唯物主义仍带有朴素性和自发性;他提出了科学知识起源于感性经验的基本原理,强调经验的归纳法,开创了近代英国经验论的先河。不过,培根的唯物主义和经验论也具有神学上的不彻底性,他既承认科学真理,也赞同神学真理。他说,人的知识象水一样,有的是从天上落下来的,有的是从地上涌出来的,前者是由神的启示所感悟,后者是由自然之光所照耀。但是,培根的这种“二重真理论”的主旨在于把科学和神学分开,以便限制神学为科学争取地盘,使科学在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培根是近代第一个自觉地把知识和方法问题当作哲学研究的对象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对近代哲学尤其是经验论有很大的影响,因而通常被看作是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不过他的思想更多地具有某种过渡的性质。培根的唯物主义之所以不同于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而具有一定的朴素性

和辩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思想更多地接近于古代哲学而不是近代哲学和科学,并非是因为他的思想比同时代的哲学家更先进。实际上,培根的知识水平远远落后于同时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他既没有使用经验归纳法推进自然科学的进步,对数学和力学这两门对近代哲学影响最大的学科没有足够的知识,甚至不能理解当时伟大的天文学家的著作而否定哥白尼的日心说假说,而且对吉尔伯特和哈维所从事的科学实验亦不关心(哈维还是他的私人医生)。如此种种,说明黑格尔把他和波墨一同列为近代哲学的先驱或过渡性人物不是没有道理的。[22]

从各个方面看,笛卡尔才是近代哲学当之无愧的创始人。

[1]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2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2]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32页。

[3]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36页。

[4]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13页。

[5]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14页。

[6] [英]培根:《新工具》,第224—22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 [英]培根:《新工具》,第249页。

[8] [英]培根:《新工具》,271页。

[9]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56页。

[10]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54页。

[11]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47页。

[12]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47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

[14] [英]培根:《新工具》,第93页。

[15] [英]培根:《新工具》,第216—217页。

[16]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17—18页。

[17]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31页。

[18] [英]培根:《新工具》,第75页。

[19] [英]培根:《新工具》,第8页。

[20] [英]培根:《新工具》,第10页。

[21] 《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44页。

[22] 参见[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 大家早上好,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享我读《培根人生论》后的一些感受。 不是说你每看了一本书,你就会比以前更高了一个层次,也不是说你看了很多的言情小说,你就对爱情有更深的了解,更不是说你看了数不清的名人传记,成功就近在咫尺。由于我的阅历有限,自然是没那种可能在短短的几十天后,看完了《培根人生论》,就将人生理解得与众不同,将人生看得透彻明白。但读了书后,我当然还是有些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一些见解。 真理如珍珠般璀璨 培根他这样说到:使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受欺骗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的困难,也不仅由于真理使人的幻想破灭,而且是由于假象更适合人性中喜欢自我安慰、自我欺骗的恶习。是的,当今社会中大多数人似乎已经没有那种再想追根究底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想法了,人们似乎更加愿意相信谎言和假象的东西。就算明明知道是被欺骗了,但是仍然愿意接受谎言带来的暂时性的利益。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不再思考,不再频繁地去质疑,不再对什么事都抱有怀疑,坚信专家所说的,相信政府所说的,相信国家所说的。“那些欺诈的行为,像蛇一样无法立足,只能下贱地靠肚皮爬行”,“没有比虚伪和背信弃义更为可耻的罪恶了!”培根把这样的描述给了骗子和虚伪的人。这个社会是需要真理的,因为真理是衡量我们堕落的判断与情感的尺度,更是衡量我们自身的尺度。就我而言,我这个专业而言,将来大多数都将成为培育祖国的花朵的人,所以我们要更加坚信真理,诚信守时,对小学生做好良好的榜样。 珍惜上帝赐予的逆境 从书中培根的话语之间,我看到他对逆境最深刻的思考。这些让我想到现在大多数的80后、90后,被人们称作为垮掉的一代,不切实的非主流。因为很多这一代的人,都是从温室里出来的花朵,是在父母手心里捧着、呵护着、宝贝着长大的。我们没有像上一辈那样,小时候温饱都成问题,我们是要什么就有什么,父母也是尽一切可能满足我们。我们也没有像他们那样有着坎坷人生,经历过大风大浪,我们则是从小到大都过着幸福的生活,享受着父母用血汗带来的快乐。所以我们没有他们那样懂得珍惜,懂得感恩,不知道拼搏努力,成功似乎也来得比他们容易。但我们应该知道这样太过安逸的生活,最终是会导致我们走向深渊。正如培根所说“所有的幸福中都包含着隐患和苦恼,而所有的逆境中也包含着安慰与希望”。我们这代人就是应该需要不断地尝试,面对更多的挑战,不能胆怯畏缩。要明白,当逆境来临的时候,那可是上天对我们的恩宠,我们是必须迎刃而上,发挥坚韧不拔的美德。“最美丽的刺绣需要用黯淡的背景把明丽的图案给映衬出来,而绝非是用黯淡的图案刺绣与明丽的背景上。”培根让我们从这样的句子中去认识人生,让我们在苦难的逆境中挖掘出美好的品质。我们要明白,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长,才能变得更加强大,就像大树要经过狂风暴雨才能扎根于大地中一样。这就是培根关于逆境给我带来的最大感悟。 仁慈善良在哪里 读这本书的期间,生活中发生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情,那就是小悦悦事件。司机的残忍,路人的冷漠,让我不寒而栗。究竟这个社会是怎么了,道德在哪里去了。当时我正在阅读培根的关于仁慈,他说:“仁慈善良,这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是神性的一种。如果人不具有这种品格,人类只不过是一个忙碌而有害、可怜而可憎的家伙,比一只寄生虫好不了多少。”这个社会的少数人们,已经是比培根口中的寄生虫还要可怕。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停下匆忙的脚步,冷静认真地思考我们的生活,思考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人。 友谊地久天长 这本书中的论友谊,是我感触最深的,也被我反复读了好几遍。我一直都认为朋友是

山东省莱芜市2020年(春秋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山东省莱芜市2020年(春秋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亲爱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学到不少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大显身手吧! 一、基础知识部分。(47分) (共8题;共47分) 1. (10分)词句练习。 飞禽 ________兽争奇斗 ________ ________况空前________古到今 辞旧 ________新________街小巷 2. (4分)比一比,快乐组词语。 珍________ 姗________ 枕________ 诊________ 珊________ 沈________ 3. (3分)给下列字加拼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旬募筹颠 4. (8分)把成语补充完整,然后给填充的字选择一个正确的解释。 攻无不________ ________ A.重量单位。 B.胜。 C.能。 D.克服。 5. (3.0分)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瑞雪兆丰年。 ②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 (4分)《江南春》和《春日偶成》都是宋代诗人的作品。() 7. (2分) (2017六上·西宁期中) 有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仿写句子。①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②我的脾气可古怪了,有时候我很温柔,有时候我很暴躁。 8. (13.0分)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 ________事竟成。(《后汉书》) (2) ________存高远。(《诫外生书》) (3)有志不在________。(《传家宝》) 二、阅读(28分) (共2题;共28分) 9. (15分)开心阅读。 学会感恩 西方有个感恩节。那一天,要吃火鸡、南瓜馅饼和红莓果酱。那一天,无论天南地北,再远的孩子也要赶回家。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不懂,但是,我们常常缺少一种感恩的思想和心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这些诗句,讲的就是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报恩德”,中国绵延多年的古老俗语,告诉我们的也是要感恩。但是,这样的古训并没有渗进我们的血液。有时候,我们常常忘记了,无论生存还是生活,都需要感恩。 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是有谦虚之德的人,也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们知道要躬身弯腰;感恩上苍,他们懂得要抬头仰视。因此,哪怕是再弱小的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助,这样的人也是不敢轻视、不能忘记的。跪拜在教堂的那些人,仰望着从教堂彩色的玻璃窗中洒进的阳光,是怀着感恩之情的。 虽说大恩不言谢,但是,感恩一定不要仅发于心而止于口,对于你需要感谢的人,一定要把感恩之意说出来。那不仅是为了表示感谢,更是一种内心的交流,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们会感到世界因这样的息息相通而变得格外美好。

培根思想方法论

评析培根对科学的价值 张建琴 (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摘要:弗兰西斯·培根作为新科学的倡导者,为了有助于人们可以尽快地破除各种错误和偏见,提出了他的“四类假象说”,并且通过列举可行性事例,为人们指明了研究科学应遵循的有效的方法,因此对培根的价值应予以更为重要的评价。 关键词:科学理解力事例方法 文艺复兴时期,作为当时新科学的倡导者的弗兰西斯·培根,对于现代科学的研究仍有着重要的价值。当时新科学的出现,必然会引起人们的的好奇和欲从之的心愿,但是如何打开这一新的殿堂去发现它的奥秘,则是人们急于知道的,这就像求宝心切的人,急欲发现宝藏,但却不能盲目乱转,到处搜寻一样,必须找到一确定方法的指引,从而一步一步按图索骥,最终才有可能寻获宝物。培根作为当时的新科学的领路人,确实担当起了其应承担的历史重任,给人们指引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科学之路,为后来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前仆后继的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学史家亚历山大·克瓦雷和E·J·狄克斯特修斯认为,“培根贡献的价值极小,他在科学中的作用与希腊瘸诗人梯泰厄斯在军事上的作用类似,梯泰厄斯不能打仗,但是他的战歌鼓舞了那些能打仗的人。” [2]p63 对此,我并不赞同,培根并不仅仅是鼓舞了许多人去从事科学这一新的事业,而且为这些人提供了诸多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他本人虽没有像伽利略、牛顿等伟大科学家那样作出重大的科学发现,但是他亦坚持亲自动手去试验,而且他自己便是因为在一项户外的科学观测的实验中,因感伤寒而不幸死亡的,这种科学研究的精神也为后代的科学家树立了楷模,值得后代的人们学习和纪念。本文便是为进一步挖掘培根的科学思想的重要价值而作,也希望能借此吸引更多的人重新阅读其著作,从中获得思想的启迪。文章试图从两方面对此进行阐述。首先,培根论述了在科学研究之先,应如何纠正和洗净感官和理解力以使之可以更好的胜任科学研究。这一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接下来是就人们应使用什么合理的方法来研究科学现象,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以便于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并合理的利用。 一 弗兰西斯·培根历来被哲学史家简单地划归在经验主义的流派之中,并与洛克,休谟等对科学知识知之甚少的纯粹经验主义者并列。这些经验主义者大都主张,心灵就像一张白纸,一切性质都空着,没有任何观念,通过从感觉中接受到心灵中来的各种不同知觉,从而熟悉了外界的对象。这样它便拥有了黄、白、热、冷、硬、苦、甜和一切其它感觉性的观念,因而这类经验主义者便由此武断地推

《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阅读题 一、填空题 1、《培根随笔》为( 英国)十七世纪著名( 思想家),( 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 2,本书分为: 《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3,( 《新工具》)是培根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首次发表于(1620 )年。 4,从《培根随笔》的“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 热爱哲学)的培根 5,从《培根随笔集》“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 6,从《培根随笔》“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 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7,从《培根随笔》“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 自强不息)的培根。 8,从《培根随笔》“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 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9、培根的格言警句有(知识就是力量) 10、复仇的动机不仅是为了让对方受苦,更是为了(让他悔罪)。 11、一个念念不忘旧恶的人,他的伤口将永远难以愈合,尽管(那本来还是可以痊愈的)。 12.顺境所需要美德是节制,而逆境的修养则是(坚韧)。 13.人的心灵若不能从自身的优点中取得养料,就必定要(要找别人的缺点作为养料)。而嫉妒者往往是自己没有优点,又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因此他只能用(败坏别人幸福的方法来安慰自己)。 14.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书籍可(增添情趣);处事行事时,知识(意味才干)。 15.读书太慢会(懒惰),为装潢而读书是欺人,完全按照书本做事就(呆子)。 16.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周密),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总之,“(读书能陶冶个性)” 17.如果没有友情,生活中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在没有友谊和仁爱的人群中生活,那种苦闷正如古代拉丁谚语所说:“(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 18.没有友情的社会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其性格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 19.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分掉一半忧愁)。 20、培根最重要的成就是他在(思想)和(哲学)领域内的建树 21、培根的散文,对我们写作(议论文)有一定的启发 22、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23、《培根随笔》共有(58 )篇 24、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受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 25、从培根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者是如何在旧的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日趋瓦解之际,致力于探讨并树立(新的信念)、(规范)和(道德)。。 26、培根的散文,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知识)、(人生)的至理名言 27.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他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并为此计划写一套大书,总名(《伟大的复兴》),虽然只完成1、2两部分,但已造成重大影响。 28.《培根随笔》体裁以及类型:哲学散文随笔集,也可以称为(“论文集”) 29.《培根随笔》主要内容:涉及( 中学)、( 伦理)、( 处世之道)等,其中多数与个人省会密切相关,比较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 30.《培根随笔》中《谈美》:这是一篇( 论美)的文章,作者主要阐述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短文笔墨不多,但却十分精彩,说理透彻,且语言优美。他在培根的随笔中颇有代表性,集中体现了培根善于用诗话的语言阐述精辟的哲理的特点。 31.《培根随笔》中《论拖延》:这是培根谈论( “时机”于“拖延”)的哲学小论文。作者用举例子、作比喻的论证方法,告诉我们要善于当机立断、迅速行动,不要拖延时间而延误机会。文章论述层次清晰,表达手法多样,语言简洁有力、形象生动,体现了培根论说文的又一特点。 32.《培根随笔》中《谈读书》:这是培根谈论( 读书的作用)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在文章中明确指出:“读书足以悦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并指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二、选择题 1、《培根随笔》的作者是(C )A列夫·托尔斯泰B、雨果C、弗兰西斯·培根

培根的经典人生名言精选

培根的经典人生名言精选 弗朗西斯;培根,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以下是为大家推荐的一些培根的经典名人名言,欢迎阅读收藏。 培根的经典人生名言精选一 1. 一个正在顺着生活规律挺进的青年,首先应注意自己的才能和愿望与事业相衡。 2. 我活着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并不是为了活着 3. 旅行对青年,是教育的一部分;对于老年人是部分经验。 4. 我们只有固有的健康法则。这些法则却很少有人注意,往往直到临死时,才注意到,然而悔之晚矣。假若人人都知道适当的健身法,不消说,生命就可以大大延长。 5. 在吃饭、睡觉、运动的时候,心中坦然,精神愉快,乃是长寿的最好秘诀之一。--- 6. 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径往往是最坏的路。 7.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而应推敲细思。 8.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9.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10. 过于求速是做事的最大危险之一 11.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12. 了解爱情的人往往会因为爱情的升华而坚定他们向上的意志和进取精神。 13. 人是万事万物的中心,是世界之轴。 14.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 15.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16. 读书足以恬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17. 读书造成充实的人,会议造成未能觉悟的人,写作造成正确的人。 18. 书本应该依据科学,而不是让科学去依据书本。 19. To choose time is to save time. (Francis Bacon , British philosopher)合理安排时间就是节约时间。;; 培根名言 20. 过去的事早已消失,未来的事更渺不可知,只有现在是真实的 21. 多一个真正的朋友,就多一块陶冶情操的砺石,多一分战胜困难的力量,多一个锐意进取的伴侣。 22. 虚伪的友谊有如你的影子:当你处在阳光下时,它会紧紧地跟着你,但你一旦走到阴暗处时,它立刻就会离开你。 23. 人与人之间最高的信任,无过于言听计从的信任。 24. 跛足而不迷路能赶上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 25. 荣誉就象河流:轻浮和空虚的荣誉浮在河面上,学生的和厚

收集的培根制作方法

一、方法一: 1、带皮五花肉一大块,洗净,晾干。 2、皮朝下,用快刀切约8毫米厚的大片,如果准备薰制,就不要将皮切断。 3、调制腌料水。取一只碗,将适量的盐、料酒、花椒、大料、草果(打扁)、桂皮、陈皮、孜然、葱姜蒜末、鸡精、酱油等(调味料依个人口味增减)加入,调匀。待盐、鸡精等颗粒融化,就可以淋在肉上了。 4、使肉的每一条“沟豁”都“吃”到腌料水。盖上盆盖儿,腌制24小时。注意:期间要翻动几次。 5、24小时后,用细绳穿上挂起来,自然风干即成。 如果喜欢薰味儿,可在铁锅底部搁点干茶叶末或花生壳、葵花籽壳碎片,上放矮金属架,架上搁肉(皮朝下),盖上锅盖,用小火薰20分钟左右 二、方法二 到菜市场买了培根肉可是又不知道培根肉怎么做!忽然想起了网络就可以帮我们很大的忙。家常菜谱大全能告诉我们培根肉怎么做!看似简单的培根肉却有很多的做法!今天心血来潮,突然很想吃培根肉做的菜,买了本家常菜谱,又到网上看了看培根肉怎么做好吃,终于下定决心,选择这道培根肉的做法,介绍给大家如何做培根肉,喜欢培根肉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美食的哟! 菜系及功效:私家菜工艺:腌培根肉(针刺腌制法)的制作材料:主料:猪肉(肥瘦)5000克 调料:盐14克,白砂糖44克 培根肉(针刺腌制法)的特色:味道鲜美,熏香宜人。培根肉(针刺腌制法)的做法: 1.选料:用经过彻底加工过的、重量相同的、新鲜的猪腹肉。肉块的重量为4.5至5.4千克、5.4至6.3千克、6.3至7.2千克、7.2至8.1千克。 2.冷冻:去皮后冷冻,使其内部温度为 3.3至2.8℃。在腌制以前,让它们在成型机里成型。 3.腌制混合粉料:将盐、白糖、亚硝酸钠、硝酸钠、食品级磷酸钠充分混合,即成混合粉料。 4.腌制:用穿刺机给猪肉扎眼,当猪腹肉沿着传送带达到腌制的地方时,将腌制混合粉均匀地撒在第一片肉的上面。腌制料的用量为:猪腹肉重量为4.5至 5.4千克、腌制混合料用量为198克,猪腹肉5.4至 6.3千克、混合料用量为227

《培根论人生》之无神论

《培根论人生》之无神论 我宁愿相信圣使徒传、犹太经典和《古兰经》中的一切寓言和神话,也不能相信这宇宙是只有躯壳、却没有一个作为主宰的精神和灵魂。所以,上帝无须显示奇迹来反驳无神论。实际上,宇宙中所存在的自然秩序,已经足以驳倒它了。一知半解的哲学思考把人导向于无神论,但是对宇宙与哲学的深刻思考,却必然使人皈依于上帝。因为只有从表面上看去,这自然界中的万物才是偶然和不相关联的。可是只要深入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万物之间那些错综复杂的因果联系,最终只能导向一个总的宇宙原因——这就是神。正因为如此,恰是历史上那些最以无神论为标榜的哲学——如卢克莱修、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学说,倒恰恰提供了最有利于宗教哲学的证据,他们有两种学说:一种看法认为宇宙是由地(土)、水、风、火四根和“存在”这个范畴所构成;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宇宙万物的元素是一群无限小也无定形的原子。我认为在这两种说法中,以第一种较为可取。《圣经》中虽然说过:“愚者心目中看不见神。”但并没有说过:“愚者理性中认识不到神。”这就是说,愚人之所以主张无神的理论,只是因为他们的意

见没有经过理性的思考。实际上,除非无神的理论可以给人以实际的好处,是没有人会认真地坚持无神论的。这一点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得到证明:尽管无神论者反对宗教,可是他们本身也在传播一种宗教——这就是否认神的宗教;另一方面,许多无神论者为有人信仰神而痛苦、而争论——但既然根本没有神,你又何必还要为此而痛苦、而争辩呢? 其实伊壁鸠鲁曾说过,他认为神是存在的,只不过神并不愿干预和参与人间的生活就是了。当年他的这种见解曾受到猛烈的攻击。有神论者认为他这是狡猾地以这种对于神的虚伪看法,掩盖他内心中否认神的真实思想。我认为这些人倒是实在误解了伊壁鸠鲁,所以他们才如此诽谤他。其实,伊壁鸠鲁的话是非常高贵而真诚的,因为正是他说过这样一个格言: “真正的亵渎神灵的,并不是那种否认世俗所见神灵的人,而是那些把世俗观念强加于神灵之上的人!” 这话实在太伟大了,就连柏拉图对于神也不可能讲得比这话更好。实际上,尽管伊壁鸠鲁否定神对世俗生活的参与,他却从没有否认过神作为宇宙本体的存在。

培根人物介绍

培根人物介绍 聊城文轩中学2013级16班王天瑞 读了《培根随笔》这部举世闻名的小说,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因此,我对本书的作者感到十分的敬佩。今天,我就要来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英国哲学家培根。 培根,全名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被封为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阅历丰富,所以,培根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虽然信奉上帝,但他并不是迷信的崇拜者,而是一名理性的看待一切。在政治上,他力主合并苏格兰与英格兰,被当时的掌权的詹姆斯一世大力赏识,因此在官场上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他曾说过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培根对文学的贡献十分巨大。他一生写了许多的文章,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培根随笔》、《新工具论》和《学术的进展》这三本书。

不仅如此,培根还潜心于哲学研究中。培根的最大哲学贡献就是在于他提出了与唯心主义相反的唯物主义这一观点,他还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方法,马克思、恩格斯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可见其在哲学上面的造诣之深。 在评价培根时,马克思曾说过:“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的方法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和重要条件。” 在应用科学方面,培根感兴趣的主要是工匠的技术和工业生产过程,因而他被称作“工业科学的哲学家”。 不过,虽然培根是科学的指路人,但他却并不算一名科学家,从刚刚提到的“工业科学的哲学家”的落脚点“哲学家”就可看出培根并不算一名科学家。 培根出身在伦敦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是伊丽莎白女王朝中的一名重臣。受其影响,培根思想倾向进步,信奉英国国教,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政。母亲安妮〃培根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她精通希腊文和拉丁文,是

读《培根人生论》有感

读《培根人生论》有感 关慧敏 什么是人生?人生是什么?这个问题有谁能够确切解答呢?或许人生就是一个解答人生的过程。人生有大大小小的课题,在每个课题前,我们会有不同的想法,会有不同的困惑。读了弗兰西斯·培根的《人生论》,对人生的各个课题也有些不同的想法了。 培根的《人生论》有59论,我觉得每一论就是人生的一个课题。诸如死亡,逆境,家庭,爱情,时机,友谊等都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上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十分难以解答的课题。这本书真的值得我们去好好品味,好好琢磨。这本书布满了培根对人生的通透的洞察。然而人生的理论是很难以讲得清楚,道得明白的。而且往往讲人生的书都很枯燥无味,但培根的《人生论》何新译本文笔非常美丽,语句简洁,格言精妙,趣味隽永。不过语言这些东西都是外在的,最重要的是其精神内随。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困惑,或许我们的困惑就可以在这本书中得到解答。不过我觉得这本书不是指导书,我们每个人在里面都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你惧怕死亡吗?我可以很坦诚的说我非常惧怕死亡和任何有关死的字眼。然而看了《人生论》的论死亡篇后,似乎这样的感觉不是那么强烈了。为什么人类会惧怕死亡呢?这或许与人性有关,人总是想长生!人总是太贪心,对太多东西恋恋不舍。也或许像培根说的那样“人类对死亡的惧怕,也由于听信太多的鬼怪传说”。这似乎是合理的解释,人往往倾向于夸大事实,越传越夸张,所以一些鬼怪故事就这样玄之又玄了! 论死亡篇中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死亡和生命都是自然的产物,一个婴儿的降生也许与死亡同样痛苦”。看到这句话,我立刻想起了我的母亲。我没有亲身感受过婴儿的降生是怎么样过程,但我对于死亡的恐惧却非常的熟悉。在我的认知中,我觉得死亡应该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而婴儿降生的痛苦竟然可以和死亡的痛苦不相上下。这是我难以想象的,我的母亲是忍受了怎样的痛苦而让我来到这个世界。或许我们往往会忽略掉别人的痛苦而只想到自己的惧怕。 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一种态度来面对死亡呢?培根说“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视之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我们中国人大部分都是不信教的,没有西方宗教中的虔诚。但同时培根也提出了在那种宗教的沉思中,也难免掺杂有虚妄与迷信。可见培根并不是说我们要信教而是为我们指出一条道路:用冷静的态度面对死亡,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结局。有点既来之则安之的

书评范文大全

书评范文大全 书评范文大全10篇 书评范文大全(一): 《爱的教育》书评 《爱的教育》是用日记的形式写成的小说,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一样的态度,不一样的情感,与不一样的做事处置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真挚的爱。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意大利男孩子恩里科,他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家庭。在父亲的悉心教育和影响下,他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在生活中诚挚友善,是一个优秀的少年在小说中,作者以一个四年级孩子的视觉角度,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在整整一个学年中所发生的点点滴滴。全文有一百篇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把爱的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家,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家,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文章有三个部分穿插而成的:第一部分是小主人公的生活纪实,记述了从开学第一天到学期末整整一个学年中的学习和生活;第二部分是教师讲的每月故事一共有九则,每一则都是富有教育意义的;第三部分是恩里科的妈妈、爸爸、姐姐写给恩里科的书信。三大部分构成了一个小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学校、社会和家庭各个方面。经过一件件平凡的、细微的事,展示了人性的善良与纯洁,洋溢着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温馨的人性之美,凝聚了一种纯美的情感。让人们因我的存在

而感动幸福。这句话就是《爱的教育》全书的精髓,完美地诠释了每一篇小故事深刻的内涵。作者用爱塑造人,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缺少不了爱,爱引导着我们永远坚持一颗勇敢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充满爱的世界。 《爱的教育》中最令人感动的是一个扫烟囱的孩子把自我的劳动所得的三十个铜子丢了,在校外的街道上悲痛的哭泣,同时,一群三年级的女孩子走过来,她们纷纷拿出了自我口袋中所有的钱币,三十个铜子已经凑齐了,可钱还是源源不断地送到他的手中。 爱,就如同尘埃一般时时刻刻漂浮在空中,每一天都围绕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踪而常常会被我们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里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命之中。我们应当爱护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教师、父母、同学、邻居包括所有那些素不相识却渴望温暖的不幸者。爱的教育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而是平凡生活中真真切切地感受。 《爱的教育》虽然写的是有关意大利孩子的故事,但我们仍能够学到很多有关爱的故事,体验爱的伟大,让我们的心灵更加纯洁。善良与爱是心灵上的鲜花,愿这鲜花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人的精神原野上! 书评范文大全(二): 爱与宽容

关于培根的故事

关于培根的故事 培根:不列颠的百科全书 知识就是力量,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这是17世纪英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官宦世家。父亲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他思想倾向进步,反对教皇干涉英国内部事物。母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才女,她娴熟地掌握希腊文和拉丁文,是加尔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较早,各方面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才智。12岁时,培根被送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深造。 在剑桥大学学习3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埃米阿斯鲍莱爵士的随员来到了法国。在旅居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到不少的新鲜事物,汲取了许多新的思想,这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亲突然病逝,培根的生活开始陷入贫困。这以后,他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四处奔波,却始终不得志。这一时期,培根在思想上更为成熟了,他决心要把脱离实际,脱离自然的一切知识加以改革,把经验观察、事实

依据、实践效果引入认识论。这一伟大抱负是他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主要目标,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志向。 1602年,伊丽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摇直上,1602年受封为爵士,1604年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提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授封为维鲁兰男爵,1621年又授封为奥尔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存在于对科学真理的探求上。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着作。 1621年,培根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4万磅,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而身败名裂。从此培根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着述。 培根终年致力于着《学术的伟大复兴》,其中第二部分《新工具论》发表于1620年,这是一部在科学哲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着作。 培根在科学史上是一位有争议的重要人物。但作为一个科学哲学家,培根在历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是以新唯物主义哲学指导科学发展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最早认识到科学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的

培根简介,培根的读书方法

培根简介,培根的读书方法 培根简介,培根的读书方法 培根是英国16至17世纪的著名哲学家。著有《新工具》、《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论古人的智慧》、《论说文集》。他除了在人类哲学史上有巨大影响之外,对于神学、文学、法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研究。曾任英国女王的特别法律顾问、大法官和上议院议长等职。他之所以如此博学和有作为,是与他本人的勤奋好学和合理的读书方法密不可分。 培根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与此同时,他还告诫人们读书时应注意的三个方面。 第一,读书不宜太慢。 培根认为“读书太慢会弛惰”,因此,他希望人们读书应思想敏锐,注意力集中,不要过慢,这样容易生效。 第二,不要装模作样。 培根认为“为装潢而读书是欺人”。 第三,不要照搬书本。 培根认为“只按照书本办事是呆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书呆子”,他们最明显的特点是书上怎么说便怎么办,一点也不知变通或灵活使用。 既然如此,培根又提倡什么样的读书方法?究竟如何读书才算合理的呢?归纳起来,大约有三点。

第一,对于不同的书,可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他认为“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 第二,对不同的书可作不同的选择。 由于古今中外的书浩如烟海,它们的类别和内容各不相同,在此情况下,培根认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知识结构加以适当选择。在他看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第三,光读书求学问还不行,还得运用和实践。 培根是个非常聪明智慧得人,不单纯是个学者,还涉足政坛,参与政治,曾任英国女王得掌玺大臣,因此,他一直注意并强调书本知识得运用和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得结合。他说:“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据经验才能扎下根基。” 为了使人进一步理解他所说的意思,他又将几种人的情况加以比较说:“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论人生》确实是一本好书!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这本书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美、善、恶,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疑总是在悄悄地毁掉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这本书使我感悟到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价值。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培根论人生读后感》,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而《培根论人生》正是这样的一本书。书中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测总是会毁掉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其中《论真理》《论死亡》《论善良》是我最喜欢的。 ‘什么是真理’当年彼拉多提这个问题时是不指望得到答案的,因为他认为世人多数心随境变。 真理分神学、哲学、实践等。每个人对真理的认识是不同的,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相信真理的存在,因为他们会认为坚持一种信念就等于自带一种枷锁,会使思想和行为受到束缚,这就是有时候人们宁愿追随诡言,也不会追求真理的原因。比如说‘有一天,人们如果把虚荣心,虚妄的自我估计,各种异想天开的揣测都清除掉,许多人的内心将会显露出许

多渺小、空虚、丑陋,以至于连自己都感到厌恶。 对于世人来说,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种红玉或者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彩缤纷的色彩。 曾经一个预言家说,基督返回人间的时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诚实者的时刻---因为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对于虚伪和欺诈者们,这可是一个严肃的警告啊! 就像是儿童畏惧黑暗一样,由于人们听信了太多鬼怪的传说,人类对于死亡的恐惧也增大。 其实,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的看待死亡---将其视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 然而,人类的心灵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至于不能抵御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复仇之心可以压倒死亡,爱情之心能够藐视死亡,荣誉感可以使人现身死亡,哀痛之心可以使人奔赴死亡······而懦弱会使人在死亡尚未到来之前心灵就先死了。 死亡无法征服那种伟大的灵魂。这种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始终如一,不失其本色。 而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它能够消歇尘世的种种困扰,打开赞美和名誉的大门---那些生前受到妒恨的人,死后将

培根散文读后感

培根散文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培根散文读后感(一) ——《培根随笔集》读后感 在《培根随笔集》这本书语言简洁,短短的一篇就可让人受益匪浅,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据说有不少人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 我挑一篇来说吧!“谈读书”这篇讲的是读书有三个用处: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又说了有些书可以前尝辄止,有些可以囫囵吞枣,但是少量书则须细细品尝,慢慢消化。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推理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说的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解开。身体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调养运动。 培根认为,读书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增趣添雅,成才益智,就连身体上的各种痛苦,都可以通过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全书立意高远,描述了培根先生一生的种种经历,不得不看。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以说,《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一便又一便地细细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论美》和《论友谊》两篇。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所以,我特别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 第二篇是《论美》,这一篇不得不说同样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其实没人能真正说清。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未来如何,但见到一个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马探究他(她)的内在。培根的想法应该也是如此,但在他写的《论美》中却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不错,形体

谈读书(培根)

谈读书(培根) 教学目的: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设想: 1、一课时。 2、方法:朗读、小组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书,特别重要,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把握层次、内容: 本文谈了关于读书的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大致对应课文的哪个部分? 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读书的方法(中间部分);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分)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2、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只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主张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如: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等等。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四、讨论本文的说理方式: (1)比喻说理:“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2)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3)对比说理: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而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而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外收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和格言。

《培根人生论》读书报告

《培根人生论》读书报告 《培根人生论》是我近期度过的和思想政治课有一些联系的一本书了,本书也算是哲学范围内讨论。但《论韬晦》、《论野心》等篇章中叙述的做人之道,实际上是典型的市侩哲学。《论帝王》、《论贵族》等篇幅中则旨在向君王介绍统治经验和权术。但毕竟小瑕难掩大瑜,《培根人生论》以一种优美与庄严的韵律,以超人智慧的论述,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而广为读者所喜爱。因而,我认为《培根人生论》的确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在《培根人生论》之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如《论读书》、《论美》等,但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论时机》。他在篇中说到“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邀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确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就人生而言,一生中大的机遇可能十几年、几十年一遇。大的机遇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因此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善于省时度势,看清发展的大趋势,有良好的洞察力去感知哪里有”金矿”。还有一种机遇是社会造成的,我国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就没有很好的机遇可以利用。机遇往往是突然地或不知不觉地出现的,有时甚至永远不为人所知、或只是在回首往事时才认识到过去的那件事是个机遇,庆幸抓住了它或者后悔失去了它。 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第一,要随时做好准备,不要机遇来的时候临时抱佛脚。不仅要尽可能的获取各种各样的广搏的知识,还要尽可能锻炼出很强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取得成功,关键是要有创新能力,而不是光有读书能力。“如果时间已使事物腐败,而人却无智慧使之革新,那么其结局将只有毁灭”(《论革新》)。有些人非常刻苦,很爱学习,但是遇到新问题总是一筹莫展,这就是创新能力不足。第二,要从小事做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道理很简单,机遇总是突然地、不知不觉地出现,有时你甚至一辈子也不知道哪个是机遇。第三,一旦出现机遇的时候,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地抓住它。我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所说的“人生能有几回搏!”就是很好的诠释。第四,要锻炼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发现机遇。许多学生念书时成绩很好,但后来,有的人成就很多,有的人却一事无成。关键在于面对新出现的复杂局面时,能否发现机遇。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及试题

一般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最为薄弱的。在六年级总复习时,必须加大训练力度,指导他们掌握一些解题方法和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我把小学阶段的阅读文章分为八类,每类文章,告诉学生应从哪些角度去理解。 第一类:写人类文章 写人类文章,一般是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这类文章,主要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通过一件或几件典型事例的叙述,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 阅读写人类文章时,指导学生从以下几点入手: 1.感悟人物的外在形象。 2.读懂人物语言。 3.分析人物动作。 4.剖析人物的内心活动。 5.关注人物所处环境。 6.分析细节描写。 7.抓住文章主要情节。 第二类:写记事类文章 写人类文章,一般是指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这类文章有着比较鲜明的特征: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四大要素的交代给我们的有效阅读提供了重要信息。

做好记事类阅读题目,要求学生做到: 1.仔细地去阅读,去发现作者将要告诉我们的事情。 2.对文章的篇章结构进行基本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能够比较精确地概括出文段的段意,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能根据作品中提供的事情或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或看法。 第三类:咏物类文章 以描摹物体的形状、状态、色彩等元素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称为咏物类记叙文。 阅读次类文章的方法是: 1.理解作者具体写了什么事物,这个事物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是写物的整体,后写物的部分;还是先写物的部分,后写物的整体;是先上后下,还是与之相反,等等。 3.要明白作者“咏”的物是什么,是怎样由事物展开丰富的联想去“咏”的;事物和联想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通过联想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