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土壤学知识点

土壤学知识点

土壤学知识点
土壤学知识点

土壤学知识点

绪论

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层疏松的表层。(前苏联威廉斯生态经济学角度)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土壤肥力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不同,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非任何植物。

4、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汽相、液相。

第一章 土壤的形成

5、风化:风化作用是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在各种营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崩解作用,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引起,使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逐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大小改变(增大接触面) 。为化学风化创造了条件。

*化学风化:化学分解作用,由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包括溶解、水化(矿物和水化合)、水解和氧化等作用。

6、风化产物母质类型:

母质:地表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

母质类型:定积母质--未经搬运的风化残留物,或称为残积物。

运积母质--根据不同搬运作用的外力方式,可分为各种自然沉积物。

????????????????????重积母质风积母质海水沉积母质

静水沉积母质淤积物洪积物坡积物流水运积母质

运积母质积

?????冰磧物红土

黄土及黄土性物质第四纪沉积物

7、土壤形成因素:

???人类生产活动间母质、生物、地形、时自然成土因素:气候、

8、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直到母质层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根据调查目的,有时土壤剖面深度可能会有差异。(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

层的排列方式)。

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颜色、结构、质地、坚实度、孔隙、湿度、新生体、侵入体、动物孔穴等。

9、土壤发生层次:

0层,枯落物层(L、F、H亚层)-A层,腐殖质层(A1、A2)-AB过渡层层-B层,淀积(B1、B2、B3)-BC过渡层-G层,潜育层-C层,母质层(CC\CS)-D层,母岩层

耕作土壤:表土层(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

第二章土壤生物

10、土壤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菌、真菌(酸性)、防线菌、藻类)。

11、生物固氮:生物固氮是在常温、常压下,通过固氮生物体内固氮酶的作用,将游离氮素转变成氨的过程。

12、共生真菌:有些真菌能在一些根上发育,共同发育成菌根。

13、根际效应:根际土壤的营养物增加,使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大量繁殖,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

14、土壤有机质来源、分类、转化过程:

*来源:(1)植物残体(2)动物、微生物残体(3)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4)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肥料。

*分类:(1)非特殊性土壤有机质,即为动植物残体及其分解的中间产物如有机酸、蛋白质、糖类等等。(2)特殊性土壤有机质,即土壤腐殖质,它是动植物残体通过微生物作用转化合成的土壤中特有的有机化合物,并没有在植物体中存在。

*转化过程:(1)矿质化过程。复杂的有机质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最终生成简单的无机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离子等。(2)腐殖质化过程(两个阶段)有机质经过微生物的深刻改造后成为另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含氮有机质---腐殖质。

*影响转化的因素:(1)有机残体的物理状态(2)有机残体的化学成分(3)有机残体的碳氮比(4)外界条件(温度、通气情况、PH等)。

15、土壤腐殖质分组:富里酸组、胡敏酸组、胡敏素。

16、有机质作用及其调节方法:

作用:土壤肥力上:(1)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的主要来源之一(2)促进植物生长发育(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4)促进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动(5)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6)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的作用。生态环境上:(1)可降低或延缓重金属污染(2)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具有固定作用。(3)影响全球碳平衡。

调节:(1)增施有机肥(2)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

第三章土壤物理性质

17、土壤粒级:把土壤单粒,按一定的直径范围,划分为若干组合,这些组合就叫土壤粒级。(石砾、砂粒、粉粒和粘粒四大粒级组)

土壤质地:就是将土壤的颗粒组成区分为几种不同的组合,并给每个组合一定的名称。(砂土、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粘土等)。

土壤的机械组成:又叫土壤的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种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18、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土壤质地类型决定着土壤蓄水、导水性,保肥、供肥性,保温、导温性,土壤的呼吸,通气性和土壤的耕性等。

19、不良土壤质地改良:

*粘重土壤的改良:(1)掺沙子或砂土-最根本方法(2)翻砂压淤(3)引洪漫沙(4)施用膨化岩石类(5)施有机肥。

*砂质土壤的改良:(1)掺入粘土、河泥、塘泥等(2)翻淤压砂(3)引洪放淤(4)施用腐熟的细质有机肥、泥炭(5)翻压绿肥。

20、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三角坐标图:

21、简明系统二级制:根据物理性粘粒的数量确定,在我国较常用。把0.01mm作为土粒划分的界限。直径1-0.01mm的颗粒,称为物理性砂粒;<0.01mm的颗粒,称为物理性粘粒。

22、土壤结构: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及由此而表现的结构体形式。

*土壤结构体:由于种种原因土粒相互团聚成形状、大小、数量和稳定程度都不同的土团、土块或土片。(块状、核状、柱状、片状、团粒状结构体)

*土壤结构性: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尤其是团粒结构的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土壤结构体的孔隙状况、土壤结构体的稳定性)

23、土壤结构体的改善:(1)合理耕作与灌溉,增施有机肥(2)种植绿肥和牧草,合理轮作(3)改良土壤酸碱性(4)应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24、土壤孔隙度:单位原状土壤体积中土壤孔隙体积所占的百分率。

*土壤容重(土壤密度):单位体积原状土壤(田间自然状态下)烘干土的质量(g/cm3)。

*土壤比重(土粒密度):单位体积的土壤固体物质质量,称为土粒密度(g/cm3) 。

总孔隙度%=(1-容重/土粒密度)*100

25、土壤孔性影响因素: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土粒排列、

26、土壤孔隙类型: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空气孔隙。

27、最适宜的土壤孔隙状况:土壤中大小孔隙同时存在,土壤总孔隙度在50%左右,毛管孔隙在30-40%之间,非毛管孔隙在20-10%,非活性毛管孔隙很少,比较理想。

第四章 土壤水、空气和热量

28、土壤水类型:固态水、气态水、液态水

液态水:吸湿水(不可利用)、膜状水(可利用)、毛管水(悬着水、支持毛管水)、重力水(植物完全吸收,但利用率低)和地下水。

29、土壤有效含水范围:指土壤所含植物可以利用水的范围。与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层位有关。

土壤含水量:最大有效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

有效水分含量(%)= 自然含水量— 凋萎系数

30、吸湿系数: 在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空气时,土壤吸收水汽的最大量与烘干土重量的百分率。

凋萎系数:当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此时土壤水主要是全部的吸湿水和部分膜状水。

田间储水量:当土壤被充分饱和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渗漏,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甚至停止时土壤所持的含水量。

31、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土壤的能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PF 曲线:

32、土壤水的来源与消耗:

*来源:大气降水、凝结水、地下水和人工灌溉。

*消耗:渗漏、侧向径流和地下径流,蒸发,蒸腾。

*影响土壤水分状况的因素:植被、气候、土壤物理性质、地形、水文地质、人为。

33、土壤水分的利用与管理:选择适宜的种植植物、灌溉(畦沟喷滴渗灌溉)、控制蒸发(覆盖物、中耕、保水剂等)。

34、土壤空气与大气的区别:CO2、水汽、还原性气体含量高,O2含量低。

35、土壤热量的来源:太阳的辐射能、生物热、地球内热。

影响因素:地理、土壤、植被。

36、土壤水、气、热的调节措施:耕作施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灌溉和排水;混交、间种。

第五章 土壤胶体

37、土壤胶体:具有胶体性质的土壤细小颗粒部分(粒径小于2μm/1μm 的土壤固体微粒部分)。

*性质:(1)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2)带电性(3)分散和凝聚性(4)与离子交换性(5)物理机械性:粘着、粘结、可塑性。

*类型:(1)无机胶体(含水氧化硅胶体;含水氧化铁、铝胶体;水铝英石;黏土矿物(高岭石类、蒙脱石类、水云母类等)(2)有机胶体(3)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38、1:1型及2:1型(好)胶体特点:由于硅片和铝片的配合比例不同,分为

1:1型矿物:由一层硅氧片和一层水铝片叠合而成的,主要为高岭石类矿物;

2:1型矿物:由两层硅氧片中间夹一层水铝片叠合而成的,主要有蒙脱石、蛭石类和水云母类。

39、土壤阳离子交换过程: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阳离子,在一定条件下,与土壤自由溶液中的阳离子进行互相取代的过程。参与土壤交换过程的阳离子称为交换性阳离子。

*影响阳离子交换过程因素:(1)阳离子的交换能力(离子电荷、半径等)(2)阳离子的相对浓度及交换生成物的性质(3)胶体性质。

40、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溶液在一定的PH 值时,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 *影响因素:土壤质地、腐殖质、无机胶体的种类、酸碱反应。

41、土壤盐基饱和度:壤胶体上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 单一盐基离子的饱和度=交换性该离子数量/CEC*100

42、离子交换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具有较好的保肥性和供肥性;使土壤具备较佳的缓冲性;使土壤的物理状况得到调节。

第六章 土壤酸碱性

43、活性酸:由土壤溶液中的H+所引起的酸度。(大小由PH 决定)

潜性酸:土壤胶体所吸附的H+或Al3+所引起的酸度。

44、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影响:对微生物、对土壤胶体带电、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等影响。 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影响。

45、土壤酸碱性的改良:酸性:石灰或石灰石粉CAO 、CA(OH)2。碱性:石膏CASO4

46、土壤缓冲性:指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 *土壤具有缓冲性原因: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作用(主要);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土壤中两性物质的存在。

第七章 土壤养分与土壤肥料

47、土壤养分的来源:土壤矿物、土壤有机质(主要);地下水、坡渗水、大气降水等。 *土壤养分的消耗:每年森林植物从土壤吸取的养分、土壤中随下渗水淋失的养分、养分转化过程中以气态形式逸出土壤的养分。

*土壤养分的循环:图P248.

48、土壤中元素:大量:氮磷钾(功用、供应、循环);中量:钙镁硫;微量:铁锰锌铜硼钼镍钴氯。

49、养分通过截获、滞留和扩散到达根表。

50、营养诊断的过程:营养诊断就是应用可靠的技术,来正确评价植物体内的营养状况。 诊断:各项指标的测定;解释:针对所得数据,结合树木的生态环境与栽培管理过程等多方面的因素,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判断;处方:依据解释结果结合以往施肥经验和实际情况,提出矫正措施。

51、土壤肥料:以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用和部分兼有改良土壤性质的物料。

*分类:

??

???有效性:速效、迟效全成分:单质、复合、完

机)、微生物性质:有机、化学(无

*化学肥:成分单纯,含量高,体积小,便于施用和运输,易溶解,见效快,但不持久;有一定的酸碱性。

*有机肥:含营养元素全面,但养分含量低;体积大,不卫生,不便于运输和施用;肥效慢但肥效持久。

52、施肥时期:基肥、种肥、追肥。

53、合理施肥,施肥原则:明确施肥目的;联系环境条件和树木、植物特性(看天施肥,看土施肥,看树施肥);因肥施用、适量施肥、肥料的配合施用;经济施肥;其他措施的配(精耕细作,灌溉排水,抚育管理,防治病虫等)

54、土壤养分循环三种学说:

*养分归还学说(1)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2)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下降(3)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最小养分学说:(1)作物产量的高低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所制约。也就是说,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2)而最小养分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如果增施不含最小养分的肥料,不但难以增产,还会降低施肥的效益。

*报酬递减率:在技术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作物的总产量是增加的,但单位施肥量的增产量却是依次递减的。

第八章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55、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分别给予一定的名称。

*目的:为了科学地认识土壤,系统地区分土壤,从而达到合理地利用土壤。

*意义:土壤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国内外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

56、诊断层:是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特定土层。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共设立了11个诊断表层,20个诊断表下层,2个其它诊断层。

*诊断特性(25个):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

57、中国土壤分类现状:两个分类系统并存。

*定性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属于土壤发生学体系;

*定量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属于土壤诊断分类体系。

58、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带而演替的规律性称为水平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由南而北依次分布着:

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棕色针叶林土)

*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由东向西分布着:

黑土—灰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

59、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随地势的增高而呈现演替分布的规律性称为垂直地带性。

60、土壤形成过程:(1)有机物与无机物以固体、液体或气体形式到土壤中(2)这些物质从土壤中丧失有机物、无机物。(3)有机物与无机物在土壤内部迁移(4)有机物与无机物在土壤中的能量转化。

61、土壤成土过程:原始成土过程--腐殖质过程--粘化过程--钙化过程--盐化过程--碱化过程--灰化过程--富铝化过程--白浆化过程--水成土壤过程(潜育、潴育、泥炭)

62、土壤取样过程:选点--取样(规格1~1.5*2m挖掘成逐级台阶式)

63、红壤成土过程:脱硅富铁、铝化作用(基础);旺盛的生物小循环(肥力发展的前提)*红壤成土条件:中西热带气候条件下,平均气温16~21度,年降水量800~1500mm,无霜期240~280天。

*红壤基本性质:含赤铁矿特别多,属中度脱硅富铝化的铁铝土,通常具深厚红色土层,网纹层发育明显,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

土壤学问答题

1.简述农业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答:农业化学土壤学派代表人物:德国土壤学家李比希。 提出三个学说: a) 矿物质营养学说:矿质营养库,植物从中吸收矿质营养 b)养分归还学说:吸收矿质营养—肥力下降—归还 c)最小养分率:作物产量由其生长所需各种养分中相对含量最少的那种所决定。2.简述高岭组粘土矿物的主要性质。 答:1:1型非膨胀型粘土矿物,亚热带土壤中多。华中、华南、西南。 1)1:1型 2)无膨胀性,氢键作用0.72nm,膨胀性小于5% 3)电荷数量少,同晶替代弱或无,负电荷来源断键,3-15cmol(+)/kg 4)胶体性较弱,较其它粘土矿物粗,塑性,粘结性,吸湿性弱。0.2-2μm 3.如何对土壤腐殖物质进行分组? 答:可分三组: (1)胡敏素:在腐殖物质中,水、酸、碱都不溶,颜色最深,分子量最高的组分。 (2)胡敏酸:碱可溶,水、酸不溶,颜色和分子量中等组分。 (3)富理酸:水、酸、碱都可溶,颜色最浅,分子量最低组分。 4.什么是土壤粘结性,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土粒通过各种引力粘结起来的性质。粘结性影响因素有: (1)质地粘土比表面积大,粘结性强 (2)代换性阳离子种类,K+ Na+离子多,土壤高度分散,粘结性增强,相反Ca2+Mg2+为主,土壤发生团聚化,粘结性弱。 (3)团粒结构粘结性降低。 (4)腐殖质数量;粘结力大于砂土,小于粘土。 (5)土壤含水量;由干—湿粘结力无——有——最大—小—流体 由湿—干粘结力无——有——较大—小—更大 5.简述土壤液态水的形态类型和有效性? 答:土壤液态水的形态类型有: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 部分膜状水和全部毛管水对旱田作物是有效的,即由凋萎系数至田间持水量范围内水对旱田作物是有效的。 6.简述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有哪些? 答:(1)土壤通气性;决定于水和孔隙状况,是主要因素。 (2)微生物活动;使土壤空气,土壤溶液中O2减少,从而使Eh下降. (3)易分解有机质含量;耗O2,Eh低。 (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旱田植物耗O2,根系分泌物刺激微生物活动,均使Eh。 水田水稻可将O2分泌土壤中,近根Eh升高。 (5)土壤pH;理论上pH升高1单位,Eh下降59mv。 (6)土壤中氧化态和还原态物质的多少 7.简述土壤代换性阳离子的组成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答:(1)H+,Al3+土代换离子以H+,Al3+为主,相伴离子有Ca2+、Mg2+、K+,很少,酸性,矿质养分缺乏。 (2)Ca2+土壤:土壤代换性离子以Ca2+、Mg2+为主,相伴离子有K+、Na+。 矿质养分丰富,团粒结构好。 (3)Na+土壤:土壤代换性Na+较多,pH高,物理性质差,干时刀枪不入,湿

土壤学习题与答案

土壤学试题与答案 一按章节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比希创立了(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奠 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表土层)、(淀积层)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岩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的中心部位,是它们相 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按有效性可分为(有效 肥力)、(潜在肥力)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3.(×)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4.(×)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5.(×)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

土壤。 6.(√)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 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 土壤:是具有肥力特性因而能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疏松表层。 2. 土壤肥力:土壤能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固着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3. 土壤剖面:在野外观察和研究土壤时,从地面垂直向下直到母质挖一断面。 四、简答题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生物生产的基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3)土壤是农业生产中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 (4)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是什么? 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体。 3. 简述“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 矿质营养学说: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形成的矿物质。 归还学说:由于不断地栽培作物,土壤中矿物质必然引起损耗,如果不把作物由土壤中摄取的那些矿物质归还给土壤,那么到最后土壤会变得十分贫瘠,甚至寸草不生。要想完全避免土壤的这种损耗是不可能的,但是恢复土壤中所损耗的物质是可能的,办法就是施用矿质肥料,使土壤的损耗和营养物质的归还之间保持着一定的平衡。 4. 土壤具有哪些特征? (1)土壤是在母质、气候、地形、生物和时间五种因素下形成的。 (2)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覆盖于陆地表面,处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圈相互交接的地带。 (3)土壤具有一定的层次构造。 (4)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体。 (5)土壤具有巨大的表面积。 (6)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 (7)土壤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五大成土因素是指母质、气候、地形、时间、生物,其中生物是主导因素。 2、土壤基本粒级有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3、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因素是电荷价、离子半径和离子浓度。 4、按照吸附机理可以把土壤吸附性能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和负吸附。 5、产生阳离子专性吸附的土壤胶体物质是铁、铝、锰的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被专性吸附的阳离子主要是 BⅠ、BⅡ族和其它过渡金属离子。 6、土壤钾元素形态可分为水溶态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矿物态钾。 7、若土壤的容重为,质量含水量为20%,则土壤的孔隙度为 50% , 空隙比为 1:1 ,三相比为固:液:气=50:: 。 8、旱作土壤有效水含量为田间持水量与萎焉系数的差值。 9、良好的土壤结构性,实质上是具有良好的空隙性,即要求总孔隙大 而且大小孔隙合理分布,有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状况的调节和植物根系活动。 10、根据土壤胶体表面的结构特点,大致可将土壤胶体表面分为硅氧烷型表面、水合氧化物表面、有机物表面、等3种类型,2:1型粘土矿物的表面属于硅氧烷类型。 11、根据土壤水分所受力的作用,土壤水分类型分为吸附水、毛管水、重力水。 12、土壤三相的导热率顺序是固>液>气,热容量顺序是液>固>气。 13、土壤潜性酸包括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其中交换性酸度更能代表潜性酸度。 14、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能使植物吃得饱、喝得足、住得好、站得稳。 15、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包括土壤微生物类型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土壤微生物营养类型多样性、微生物呼吸类型多样性。 16、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有同晶替代、吸附、断键、解离。 17、土壤碱度的液相指标是总碱度,固相指标碱化度。 18、土壤水分含量的常用表示方法有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相对含水量、土壤水贮量。 19、1:1型粘土矿物是由 1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代表矿物是高岭石;2:1型粘土矿物由 2层硅片和1层铝片结合而成,胀缩型如蒙脱,非胀缩型如伊利石。

(完整版)土壤学复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土壤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容重 3.土壤退化 4.土壤养分 5.BS 6.同晶替代 7.富铝化作用 8.土壤圈 9.粘化作用 10.土壤肥力 11.CEC 12.土壤质量 13.土壤结构性 14.可变电荷 15.土壤呼吸强度 16.有机质腐质化 17.田间持水量 18.土壤热容量 19.土壤污染 20.有机质矿质化 (二)填空题 1.土壤肥力因素有、、和。 2.人们常说的五大圈层系统分别为、、、、。 3.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有、和三种。 4.影响土壤可塑性的因素主要有、、等。 5.目前我国土壤退化的类型主要有、、、等。 6.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分别是、、、、。 7.交换性阳离子可以分为和,其中,Al3+为,NH4+和Ca2+为。 8.土壤养分元素根据植物的需要量可以划分为和。 (三)简答题 1.制备1mm和0.25mm的土壤样品时,为什么必须让所称取的土壤全部通过1mm和0.25mm 孔径的筛子? 2.为什么说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和农业生产的基地?

3.为什么土壤的水解酸一般大于交换酸? 4.今有一容重为1.2g/cm3的紫色土,田间持水量为30%。若初始含水量为10%,某日降雨30mm,若全部进入土壤(不考虑地表径流和蒸发),可使多深土层含水量达田间持水量?5.影响土壤CEC的因素有哪些? 6.为什么磷肥的利用率一般比较低? 7.土壤空气与作物生长有何关系? 8.为什么说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9.简述土壤空气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差异。 10.简述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11.砂土和粘土肥力水平有何差异? 12.我国南北土壤酸碱性有何差异,原因何在? 13.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磷肥利用率? (四)问答题 1.试述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并谈谈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上的重要作用。 2.为什么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灌溉都要考虑土壤质地状况? 3.“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热”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管理措施,为什么? 4.为什么说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作用。 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 2.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 3.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 4.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5.BS: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 6.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7.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 8.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9.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0.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11.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 12.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土壤学考试问答题

五、问答题(共30分) 1、简述红壤的主要特性,怎样改良中低产红壤?(8分) 2、简述氮肥施入土壤中的主要损失途径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如何减少这些损失?(8分) 3、从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特点比较入手,说明我们国家肥料工作的方针。(7分) 4、为什么钾能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为什么钾能增强作物的抗旱性?(7分) 1、红壤的主要特性:(1)粘粒多而品质差;(2)养分贫乏,有机质含量低;(3)酸性强;(4)土层厚而耕层浅薄。 改良中低产红壤的主要措施:(1)植树造林、平整土地,建设梯地梯田;(2)合理间作套种与轮作,用地养地 相结合;(3)大量施用有机肥,培育土壤肥力;(4)合理耕作改土,加速土壤熟化;(5)施用氮肥、磷肥、钾肥 等无机肥料。 2、化学氮肥施入土壤的主要损失途径:(1)氨的挥发损失;(2)硝酸盐的淋溶损失;(3)硝酸盐的反硝化脱氮损失。 对环境的影响:污染地下水,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大气,破坏臭氧层,使进入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增多;造成温室气体效应等。 减少损失的主要途径:(1)根据土壤条件、气候条件、作物特性以及氮肥的性质合理分配氮肥;(2)确定合理的 施肥量;(3)深施覆土;(4)使用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5)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6)使用缓释肥料。 3、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特点比较:(1)有机肥料含养分种类多、养分含量低,而化学肥料含养分种类单一、养分含 量高;(2)有机肥料肥效长,供应养分数量少,而化学肥料肥效短,供应养分数量多;(3)有机肥料含腐殖质, 有显著的改土作用,化学肥料常含副成分,影响土壤的性质;(4)有机肥料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性,改良土壤性质,而化学肥料易流失、固定、挥发损失。 我们国家肥料工作的方针: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的方针。 4、钾能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的原因:钾供应充足时,(1)植株体内可溶性氨基酸和糖减少,减少了病虫的营养 物质;(2)茎叶纤维素含量增加,细胞增厚、表皮细胞硅质化增加,因而增强抗病虫入侵的能力,抗倒伏性也增强;(3)作物组织酚类化合物增加。 钾能增强作物的抗旱性是因为:(1)植物钾含量增加,降低细胞的渗透势,增加了土壤和根间的水势差;(2)钾可调节叶片气孔的开闭,从而减少干旱条件下蒸腾失水;(3)钾可促进根系生长和下扎,从而增加水分吸收。 1、简述砂土和粘土各有什么生产特性,如何进行土壤质地的改良?(7分) 2、简述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7分) 3、合理施肥的含义包括哪些?(4分) 4、为何尿素特别适合作为根外追肥施用?(5分) 5、如何制作堆肥?通过调节哪些因素来调控堆肥的腐熟?(7分) 1、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质地类型。砂土生产特性:通气透水、不耐旱,养分少、保肥性差,增温降温快、早春易升温,一般易耕作。可施用冷性有机肥料和半腐熟的有机肥料作为基肥,用化学肥料适时追肥,以免“发小 苗不发老苗”。适宜种植生长期短及块根块茎类作物,适宜种植耐旱耐瘠的作物。 粘土生产特性:通气透水性差,保水保肥性强,养分含量高于砂土,增温降温慢、早春不易升温,耕性差。肥效迟缓、费劲稳长,“发老苗不发小苗”,有机肥料施用热性有机肥料和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适宜种植需肥多或生长期长的谷类、豆类等作物。 进行土壤质地改良的措施:(1)增施有机肥料;(2)砂掺粘,粘掺砂,客土调剂;(3)引洪放淤,引洪漫砂; (4)根据不同质地采取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2、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可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保肥性,增加磷等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增强 有益微生物的活性、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有助于消除土壤污染等。而且有机质与土壤矿物质颗粒形成很好的有机无 机复合胶体,土壤团粒结构丰富,这样有利于协调土壤热、水、气肥等肥力因素。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的措施: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有有机肥料的施入、如堆肥、厩肥、绿肥等,植物残体归还 和根系分泌物。 3、提高作物产量,改进作物品质;不断培肥土壤;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对环境的污染小。 4、尿素以分子态溶于水,水溶液离子强度小直接接触作物茎叶不易发生危害;尿素分子体积小,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 胞内部;尿素进入细胞不易发生细胞质壁分离,即使发生也易恢复。 5、制作堆肥:(1)场地准备,(2)备料(粪引物或促进分解的物质,如人畜粪尿和草木灰或石灰;提供有机质的物质, 如各类落叶、杂草、秸秆等;吸附物,干细土,)。(2)堆积,三种备料大致以比例为5:3:2进行混合,堆积约两米长宽、1.5米高。调控堆肥的腐熟的因素为水分、温度、通气、碳氮比、酸硷性。 1、简述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7分) 2、普钙在酸性土壤中利用率不高,为什么?它在土壤中的特点,有效施用原则和施用措施是什么?(8分) 3、简述高岭石类粘土矿物和蒙脱石类粘土矿物在晶层构造及性质上的特点?(6分) 4、简述土壤钾的化学形态和其对作物的有效性。(5分) 5、什么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5分)

土壤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土壤学II》学习指导 ——供大农学各专业用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土壤教研室编 二零一一年八月 绪论 一、填空

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创立了()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 施肥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土壤圈处于()、()、()、()的中心部 位,是它们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3、土壤四大肥力因素是指()、()、()和()。 4、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按有效性可分为 ()、()。 二、判断题 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3、()土壤肥力的四大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4、()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土 壤。 5、()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自 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 1、土壤 2、土壤肥力 四、简答题 1、土壤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关系 2、18世纪以来有哪些主要土壤学派?

五、论述题 1、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 第一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一、填空题 1、地壳中化学元素含量最高的两种元素是()和(),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是()。 2、按照矿物的起源,矿物可分为()、()两大类。 3、岩石按形成原因分为()、()和()三种类型。 4、按照二氧化硅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 ()。 5、岩浆岩按成因和产状可分为()、()两类。 6、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按风化作用的因素和特点可分为()、 ()、()三类。 7、化学风化作用包括四种作用,它们是()、()、()、()。 8、岩石风化的三个阶段是()、()、() 9、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和时间。 10、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11、岩浆岩一般具有()构造、沉积岩一般具有()构造、变质岩一

土壤学重点试题库

名词解释 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制图和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肥力特征以及土壤利用改良和管理的科学。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自然肥力:土壤在自然因子即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生发展起来的肥力,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下产生的肥力。 潜在肥力:土壤肥力因受环境条件以及土壤管理等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那部分肥力称为潜在肥力。 有效肥力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一部分肥力在当季生产上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部分肥力称为有效肥力。土壤生产力 土地生产力:或称土地潜力,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既反映土地质量的好坏,又表明土地的生产能力。土壤圈:地球表面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相交界并进行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的圈层 土壤生态系统:是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 原生矿物:在内生条件下的造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过程中,同所形成的岩石或矿石同时期形成的矿物,其原有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次生矿物:在岩石或矿石形成之后,其中的矿物遭受化学变化而改造成的新生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同晶替代:矿物结晶时,有些原子(离子)可被性质相似大小相近的其他原子(离子)替换并保持原来的结构。 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土壤腐殖质:不是一种纯化合物,而是代表一类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本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由此可知,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 土壤矿质化过程:是指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矿质养分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是单位重量有机物质形成的腐殖质数量值。 土壤腐殖化过程:是在土壤微生物所分泌的酶作用下,将有机质分解所形成的简单化合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产物合成为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的周转 矿化率:每年因矿质化作用而消耗的有机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腐殖化作用 激发效应

土壤学考题

一、名词解释(10X2)5英5汉) 1、E同晶置换(Isomorphous replacement)this is the substitution of one element for another in ionic crystals without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是指硅酸盐矿物中的硅氧片或水铝片中的配位中心离子,被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它使其化学组成发生改变,但晶层结构未变的现象。 2、基质势(matric potential)In the case of unsaturated, soil by soil adsorption and capillary force constraints, the water potential of pure natural free water below the water potential of the reference standard. 在不饱和的情况下,土壤水受土壤吸附力和毛管力所制约,其水势自然低于纯自由 水参比标准的水势。 3、土壤容重(Soil bulk density)Natural state unit volume of soil (including intergranular pores) weight 4、土壤胶体(Soil colloids)Soil solid, liquid and gas in mutual dispersed colloidal state, the solid phase particle diameter is generally less than 1μm, soil colloids often refers to these solid particles. 土壤中的固相、液相和气相呈相互分散的胶体状态,其固相颗粒直径一般小于1μm, 土壤胶体常指这些固相颗粒。 5、毛管水:受毛管压力作用而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水分 6、当量孔径:土壤孔隙的形状和连通情况非常复杂,孔径的大小也变化多端,它们并非有规则的形状,在土壤学上所说的孔隙直径是指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称当量孔径或有效孔径。 7、土壤:土壤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8、矿化: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释放出矿质营养的过程。 9、腐殖化:使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形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使有机质及其养分保蓄起来的过程。 10硝化:铵态氮被微生物氧化为亚硝酸盐并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 11、氨化作用:分解含有机物产生氨的生物学过程。 二、选择(10X1.5) 1、不属于盐基离子的是(铝离子)土壤胶体上吸附的交换性离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致酸离子,如氢离子、铝离子;另一类是盐基离子,如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镁离子、铵离子等。 2、土壤P在什么情况下有效性最高(中性条件) 3、改良酸性土壤通常要用石灰或石灰石粉。 4、一般情况下矿质土壤颗粒的密度为(2.65) 三、填空题 1、五大圈层系统为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2、土壤有机质转化可分为矿质化和腐殖质化。

土壤学试题库

一、名字解释 土壤: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土壤学: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分布、理化和生物学形状、利用和改良的一门科学。 土壤肥力: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植物生长的能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 土壤剖面:从地表向下垂直挖掘后露出的一个切面。 土壤发生层:土壤形成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土壤堆积层:由于地质作用或人为活动而造成的堆积层(幼年土) 地质学:研究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产状、成因及其变化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变历史的一门科学。 矿物:(狭义)岩石圈中化学元素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包括地壳矿物、宇宙矿物、人造矿物等。 岩石: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岩浆岩: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各种地质作用的沉积物,在地表和地下不太深的地方,在常温常压下,经过压紧、硬结所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由原来存在的岩浆岩、沉积岩和部分早期形成的变质岩,在内力作用下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 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一定放行平行裂开的性能为解理。 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 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是指由于温度变化、风力、水流等物理因素引起的岩石疏松等机械破坏过程。 化学风化:岩石和矿物在大气、水及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变化。土壤动物:长期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土壤或地表凋落物层中的动物。 土壤微生物:生活在土壤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根际: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 根际效应(R/S):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常高于根外土壤的现象。 根际微生物:植物根系直接影响范围内的土壤微生物。 菌根:某些真菌侵染植物根系形成的共生体。 根瘤:原核固氮微生物侵入某些裸子植物根部,刺激根部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瘤状物。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它包括土壤中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积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腐殖质: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并再合成的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大分子胶体物质。 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复杂的土壤有机质在一定作用下,转变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腐殖化系数:单位质量有机物质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碳量。 土壤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 土壤质地: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学复习

土壤学 绪论: 本章重点: 1、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 生态上不同的植物,它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即植物只有种植在适宜它生长的土壤中其肥力才是高的,种在不适宜它生长的土壤,即使该土壤肥力水平很高,对该植物来说也是不高的。在林业生产上,适地适树是植树造林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2、试述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 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3、雨水涵养作用 4、生物的支撑作用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3、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 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2、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1.土壤形成的时间长 2.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 3.土地退化日趋严重 4.人口剧增 3、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 1.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 2.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 4、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1.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 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2.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影响。 3.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第一章 1.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土壤矿物质的组成及粘土矿物的结构与性质。 根据矿物的结晶状态,矿物可分为:结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一般常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①土壤原生矿物以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占绝对优势。 ②土壤中原生矿物类型和数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矿物的稳定性,如长石和石英。 ③土壤原生矿物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 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和榄橄石以及其它硅酸盐类和非硅酸盐类。硅酸盐矿物的结构 1、基本构造单位: Si-O四面体 2、结构类型 a 岛状构造 b 孤立环状构造 c 连续链状构造 d 连续层状构造 e 架状构造 2.本章的重点是粘土矿物的结构和性质,认真理解和掌握粘土矿物的结构和性质对学习好以后各章有重要的

《土壤学》绪论课的讲授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613074439.html, 《土壤学》绪论课的讲授探讨 作者:尹力初黄运湘袁红崔浩杰张玉平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51期 【摘要】土壤學是高等农林院校诸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基于该课程内容广泛、概念繁多、知识抽象,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普遍反应学习难度较大。为激发学生对土壤学的学习兴趣,教师理应讲好绪论。由此,本文就土壤学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课堂安排展开探讨。 【关键词】土壤学 ;教学内容 ;绪论 【基金项目】1.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三五”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湖南农业大学教改项目“新形势下问题导向驱动农业资源与环境类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1-0023-01 《土壤学》是农林高等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生态、园艺、园林、植保和土地规划等诸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土壤学教研室教师及其他同行普遍发现,讲好第一堂课“绪论”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直接影响他们对该门课程的系统掌握。因此,“如何上好第一堂课?”是土壤学老师理应好好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艺术性的语言加上生动的课件固然重要,但更应注意教学内容及其课堂安排,下面就此内容展开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一、系统介绍土壤科学的发展概况 (一)古代朴素的土壤学认识: 18000年前当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以来,人们就开始了土壤的认知过程,就开始有意识地选择他们心中理想的土壤去栽种植物。世界最早的有关土壤学记录为我国夏代《尚书》的禹贡篇,距今大约4100多年。但古代人们对土壤的认识只是一些纯朴而简单的经验总结,还谈不上科学观点。 (二)近代土壤学科学观点: 直到近200年来,有关古代人们对土壤的朴素经验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土壤学”。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摆脱了直观化、经验化、零碎化的描述,逐渐深入化、系统化。其中,依次出现了三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土壤学代表学派:

土壤学问答题

1.简述农业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答:农业化学土壤学派代表人物:德国土壤学家李比希。 提出三个学说: a) 矿物质营养学说:矿质营养库,植物从中吸收矿质营养 b)养分归还学说:吸收矿质营养—肥力下降—归还 c)最小养分率:作物产量由其生长所需各种养分中相对含量最少的那种所决定。 2.简述高岭组粘土矿物的主要性质。 答:1:1型非膨胀型粘土矿物,亚热带土壤中多。华中、华南、西南。 1)1:1型 2)无膨胀性,氢键作用0、72nm,膨胀性小于5% 3)电荷数量少,同晶替代弱或无,负电荷来源断键,3-15cmol(+)/kg 4)胶体性较弱,较其它粘土矿物粗,塑性,粘结性,吸湿性弱。0、2-2μm 3.如何对土壤腐殖物质进行分组? 答:可分三组: (1)胡敏素:在腐殖物质中,水、酸、碱都不溶,颜色最深,分子量最高的组分。 (2)胡敏酸:碱可溶,水、酸不溶,颜色与分子量中等组分。 (3)富理酸:水、酸、碱都可溶,颜色最浅,分子量最低组分。 4.什么就是土壤粘结性,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土粒通过各种引力粘结起来的性质。粘结性影响因素有: (1)质地粘土比表面积大,粘结性强 (2)代换性阳离子种类,K+ Na+离子多,土壤高度分散,粘结性增强,相反Ca2+Mg2+为 主,土壤发生团聚化,粘结性弱。 (3)团粒结构粘结性降低。 (4)腐殖质数量;粘结力大于砂土,小于粘土。 (5)土壤含水量;由干—湿粘结力无——有——最大—小—流体 由湿—干粘结力无——有——较大—小—更大 5.简述土壤液态水的形态类型与有效性? 答:土壤液态水的形态类型有: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 部分膜状水与全部毛管水对旱田作物就是有效的,即由凋萎系数至田间持水量范围内水对旱田作物就是有效的。 6.简述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有哪些? 答:(1)土壤通气性; 决定于水与孔隙状况,就是主要因素。 (2)微生物活动; 使土壤空气,土壤溶液中O2减少,从而使Eh下降、 (3)易分解有机质含量; 耗O2,Eh低。 (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旱田植物耗O2,根系分泌物刺激微生物活动,均使Eh。 水田水稻可将O2分泌土壤中,近根Eh升高。 (5)土壤pH; 理论上pH升高1单位,Eh下降59mv。 (6)土壤中氧化态与还原态物质的多少 7.简述土壤代换性阳离子的组成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答:(1)H+,Al3+土代换离子以H+,Al3+为主,相伴离子有Ca2+、Mg2+、K+,很少,酸性,矿质养分缺乏。 (2)Ca2+土壤:土壤代换性离子以Ca2+、Mg2+为主,相伴离子有K+、Na+。 矿质养分丰富,团粒结构好。 (3)Na+土壤:土壤代换性Na+较多,pH高,物理性质差,干时刀枪不入,湿时滴水不漏。

土壤学章节复习资料题

土壤有机质 一、解释名词 1. 土壤有机质:广义地说:土壤有机质是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狭义地说:土壤有机质一般主要是指有机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 2.土壤腐殖质:由一些抗分解的植物组织的混合物, 微生物死亡后经过分解合成的部分有机体组织的混合物。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成一种特殊的、高分子、暗色的有机物质。 3. 矿化作用: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无机营养元素的过程。 4. 腐殖化作用:指矿质化过程的某些中间产物再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 7. 腐殖化系数: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成一种特殊的、高分子、暗色的有机物质。 8. 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物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9. C/N:有机质中有机碳和有机氮的重量比 10. 腐殖酸:腐殖酸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分子结构非常复杂。有许多模式,但相对统一的认识是中心为芳香核(疏水性基团),周围有许多支链化合物(有许多功能团)成为网状结构特征。 11. 激发效应: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激发作用。 二、问答题 1. 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 答:土壤有机质,广义地说:土壤有机质是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狭义地说:土壤有机质一般主要是指有机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 存在形态:动、植物残体(新鲜)、半分解的动、植物残体、腐殖质,其中腐殖质最重要! 2.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最有效是哪种? 答:增加土壤有机质要坚持两个原则,即”平衡原则”和“经济原则”。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免耕法、施用有机肥、实行绿肥或牧草与作物轮作、秸秆还田同时施加氮肥、旱地改成水田等。其中,施用有机肥最显著。 3. 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 答:(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土壤有机质是作物所需的N、P、S、微量元素等各种养分的主要来源。而且,多种有机酸和腐殖酸对土壤矿质部分有一定的溶解能力,可以促进矿物风化,有利于某些养料的有效化,一些与有机酸和富里酸络合的金属离子可以保留于土壤溶液中不致沉淀而增加有效性;(2)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各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它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的保肥性,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并且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4. 水田的腐殖质含量一般比旱地高?为什么? 答:腐殖质是动植物残体在厌氧微生物(真菌、放线菌等)作用下形成的,这类细菌必须在

(完整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他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是不同的。 2、试述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 3、雨水涵养作用 4、生物的支撑作用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3、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 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1、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2、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3、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影响。★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1矿物鉴定特征、种类及主要造岩矿物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根据矿物呈色的原因,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三种。 ★条痕条痕就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将矿物在未上釉的瓷板上进行刻划,其留下的粉末痕迹就是条痕。★透明度和光泽 透明度是矿物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光泽是矿物表面对光线反射所呈现的光亮。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摩擦或刻划的 能力称为硬度。★解理和断口矿物 受外力作用后,沿着一定方向的平行面裂 开,这种现象称为解理,而裂开后形成的 光滑平面则称为解理面。而破裂成不平 坦、不规则的 断面,则称之为断口。 种类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1.原生矿物(岩 浆)由地壳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固 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2.次生矿物 (表生或变质)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 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 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 主要造岩矿物石英,正长石,斜长石,黑 云母,白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揽石, 蛇纹石绿泥石,高岭石,方解石白云石, 磷灰石,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石膏, 滑石,蛭石 2岩石的种类及成因,主要成土岩石 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 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岩浆岩是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 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分为:喷出岩, 侵入岩(深成岩,浅成岩) 沉积岩:沉积岩是由地壳表面早期形成的 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压实、胶结硬化 而形成的岩石。一般分为机械沉积岩、化学 沉积岩和生物沉积岩三类。 变质岩:原来存在的岩石在新的地壳变动 或岩浆活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下,使岩石的 矿物重新结晶,重新排列,改变其结构、构 造和化学成分,而形成的新岩石。主要的变 质岩:片麻岩, 石英岩,板岩,结晶片岩,千枚岩, 大理岩 3地质内外力及主要地形 根据地质营力还可把地质作用分为内力 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由地球内部的能 —主要是重力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 能所引起。由地球以外的能源引起的是外力 作用。 常见的内力作用地形:1.平原(高原, 高平原,低平原,洼地)2山地 地质外力作用和地形地质的外力作用是向 着与内力作用相反的方向进行,各种外营力 均在雕刻着地表,侵蚀着和破坏着地势高低 的基本形态和地壳构造。外力作用主要是通 过流水、冰川、风和海流等作用进行的。 1矿物鉴定特征、种类及主要造岩矿物 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根据矿物呈色的 原因,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三种。★条痕 条痕就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将矿物在未上釉 的瓷板上进行刻划,其留下的粉末痕迹就是 条痕。★透明度和光泽透明度是矿物允许 可见光透过的程度。光泽是矿物表面对光线 反射所呈现的光亮。★硬度矿物抵抗外 力摩擦或刻划的能力称为硬度。★解理和断 口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着一定方向的 平行面裂开,这种现象称为解理,而裂开后 形成的光滑平面则称为解理面。而破裂成不 平坦、不规则的断面,则称之为断口。 种类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1.原生矿物(岩 浆)由地壳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固结而 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2.次生矿物(表生 或变质)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 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 次生矿物。 主要造岩矿物石英,正长石,斜长石,黑云母, 白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揽石,蛇纹石绿 泥石,高岭石,方解石白云石,磷灰石,磁 铁矿,赤铁矿,褐铁矿,石膏,滑石,蛭石 2岩石的种类及成因,主要成土岩石 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 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岩浆岩是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 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分为:喷出岩, 侵入岩(深成岩,浅成岩) 沉积岩:沉积岩是由地壳表面早期形成的 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压实、胶结硬化 而形成的岩石。一般分为机械沉积岩、化学 沉积岩和生物沉积岩三类。 变质岩:原来存在的岩石在新的地壳变动 或岩浆活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下,使岩石的 矿物重新结晶,重新排列,改变其结构、构 造和化学成分,而形成的新岩石。主要的变 质岩:片麻岩, 石英岩,板岩,结晶片岩,千枚岩, 大理岩

土壤学章节复习题

一、解释名词 1. 土壤有机质:广义地说:土壤有机质是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狭义地说:土壤有机质一般主要是指有机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 2.土壤腐殖质:由一些抗分解的植物组织的混合物, 微生物死亡后经过分解合成的部分有机体组织的混合物。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成一种特殊的、高分子、暗色的有机物质。 3. 矿化作用: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无机营养元素的过程。 4. 腐殖化作用:指矿质化过程的某些中间产物再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 7. 腐殖化系数: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成一种特殊的、高分子、暗色的有机物质。 8. 矿化率:每年因矿化而消耗的有机物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9. C/N:有机质中有机碳和有机氮的重量比 10. 腐殖酸:腐殖酸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分子结构非常复杂。有许多模式,但相对统一的认识是中心为芳香核(疏水性基团),周围有许多支链化合物(有许多功能团)成为网状结构特征。 11. 激发效应: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这种矿化作用称之激发作用。 二、问答题 1. 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 答:土壤有机质,广义地说:土壤有机质是指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狭义地说:土壤有机质一般主要是指有机残体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类特殊的、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 存在形态:动、植物残体(新鲜)、半分解的动、植物残体、腐殖质,其中腐殖质最重要! 2.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最有效是哪种? 答:增加土壤有机质要坚持两个原则,即”平衡原则”和“经济原则”。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免耕法、施用有机肥、实行绿肥或牧草与作物轮作、秸秆还田同时施加氮肥、旱地改成水田等。其中,施用有机肥最显著。 3. 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 答:(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土壤有机质是作物所需的 N、P、S、微量元素等各种养分的主要来源。而且,多种有机酸和腐殖酸对土壤矿质部分有一定的溶解能力,可以促进矿物风化,有利于某些养料的有效化,一些与有机酸和富里酸络合的金属离子可以保留于土壤溶液中不致沉淀而增加有效性; (2)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各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它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的保肥性,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并且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4. 水田的腐殖质含量一般比旱地高?为什么? 答:腐殖质是动植物残体在厌氧微生物(真菌、放线菌等)作用下形成的,这类细菌必须在潮湿环境下(而且要有适当的温度和pH值)繁殖,只有水田和湿地才满足这些条件,所以更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