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有趣的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

有趣的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

有趣的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
有趣的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

有趣的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

中山市 中山市(ZhōngshānShì)在佛山市南部。市政府驻石岐。 1987年辖市区及市郊24镇。古称香山。因香炉山(亦称五桂山)花香而得名。隋设香山寨。唐设香山镇。宋初置香山场。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置香山县。民国14年(1925)为纪念孙中山,改为中山县。1983年撤县改市(县级),由佛山市代管。

石岐(Shíqí)又名铁城。中山市中心,石岐水道与广珠公路及岐湾公路交会处。惯称石岐城区。中山市人民政府驻地。旧为中山(香山)县治。因石岐山而得名。石岐古时写作石歧。古代取阜峰山石沿江垒堤,山延伸临江,堤由此分歧,故称石歧山。后取“风鸣岐山”吉祥意,写作石岐山。山下有集市称石岐圩。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建香山城,“布铁沙于地以筑城,因号铁城”。城内称铁城,城西仍称石岐。民国10年(1921)拆城墙,统称石岐,民国17年(1928)设石岐镇。1953年改石岐市。1959年称石岐镇,1984年撤销石岐镇,石岐成为中山市区主要部分。

中山路(ZhōnshānLù)在中山市区西南边缘。呈半环状,北起狮 口大桥,向南经中山大桥,折东至白庙村与中山港大道相接。为原人民路,长洲路合并而成。1983年起分段修建,为纪念孙中山,改称今名。

孙文路(Sūnw?nLù)在中山市区中部。西起岐江桥,东至齐东村口,由孙文东、中、西路三段组成。民国14年(1925)由观澜街、岐阳里、永宁街、文集坊等 8条街合并而成,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

悦来路(YualáiLù)在中山市区中南部。北接孙文路,南连广珠公路。由悦来路、悦来中路、悦来南路组成。民国25年(1936)初由悦来街和逢源街扩建而成。据传,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建城时已有悦来街,街口门楼横匾书“近悦远来”。19 69年曾改为红旗路,1981年复称悦来路。

长洲(Chángzhōu)又名烟洲。在中山市区西缘。含西村、北村、中心村。因

所处沙洲狭长,故名长洲。又因朝暮时刻,沙洲沿马山上空烟雾缭绕,“长洲烟雨”为石岐一景,故雅称烟洲。

员峰(Yuánfēng)又名员山仔。在中山市区北偏西1.4公里处。相传元初由施、伍、吴等姓人建村,因村处员山南麓,名员山仔村。清光绪初年称下员山村。民国期间,乡人认为峰比山高,改称员峰,村亦改称为今名。

恒美(H?ngměi)在中山市区西南6公里处。南宋末,李姓人从新会河塘村迁此。为纪念故里,以恒(方音河)美命名。

渡头(Dùt?u)在中山市区西南6.7公里。属环城区。明洪武十八年(1 385)建村于石岐河南岸,岸边筑船渡码头,俗称渡头。

张家边(Zhāngjiābiān)在中山市区东北7.5公里。北濒横门水道。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张凤冈一家从良宋都张婆澳迁此,因村处海边,且为张姓首居,故名张家边村。

西桠(Xīyā)在中山市区东9.3公里。村处小隐涌上游分叉之西,初称西溪,后改名西丫。因“丫”与“桠”同义,清宣统三年(1911)后称今名。

濠头(Háot?u)在中山市区东4.5公里。含员山、李家村等4个自然村。属张家边区。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郑氏建村。临海,盛产虫豪、溪称虫豪溪,后溪易名为濠头涌。村因溪而名。

黄圃镇(Huángpǔ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北部,西北邻顺德县桂洲镇,东北隔洪奇沥水道与番禺县大岗镇相望。因镇区附近山坡曾盛长黄菊,如天然大花圃,名大黄圃,后简称黄圃。1952年建黄圃镇。1958年成立黄圃公社。1986年黄圃区并入,仍名为黄圃镇。

横档(H?ngdàng)在中山市区北22.5公里,东濒洪奇沥水道。属黄圃镇。含4

个自然村。因当地有海拔76.2米小山,山势如屏挡潮得名横档山。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始有人聚居山南,名镇南,后范围扩展,改用山名村。

顷二(Qǐngar)在中山市区北26.2公里。属黄圃镇。清同治七年(18 68),顺德县梁氏迁居于此,时垦田约120亩,故名顷二。

翠亨村镇(Cuìhēngcūn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东部,东濒珠江口伶仃洋,清康熙年间(1662—1722),蔡氏来此建村,因村近山坑,人称蔡坑村。后人见山林青翠,以方言谐音,于道光初改名翠亨。寓“万事亨通”意。镇因村名。1955年设翠亨区,1957年改设翠亨乡。1958年建翠亨公社。1986年建翠亨村镇。保留有孙中山故居。

崖口(Yákǒu)在中山市区东偏南18.6公里。属翠亨村镇。含东堡、中堡、西堡等6个自然村。元至顺元年(1330),谭姓从东莞县大宁乡徙此建村,因处崖门山西北侧,又当溪流出海口,故名。

小榄镇(Xiǎolǎn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西北部,西北与顺德县均安镇隔河相望。镇区地处凤山四周,凤山形似橄榄,故名小榄。原有大榄都。清光绪初称榄镇。1958年成立小榄公社。1963年改设小榄镇。

中心海(Zhōngxīnhǎi)在中山市区西北22.5公里。属小榄镇。含太乐、同丰等4个自然村。因地处河涌交错的中心,故名。

北村(Běicūn)又名北街。在中山市区西22.3公里。永宁办事处驻地。属小榄镇,清中叶,在妙灵宫至文昌庙一带已形成街市,称大榄市。因地处天妃庙北,故名北街,后改称今名。

沙口(Shākǒu)在中山市区西北22公里。属小榄镇。1960年始渐成村庄。因地处榄面沙及小榄水道东埒口,故名。

金龙(Jīnl?ng)原名宝丰,曾称新丰。在中山市区西北14.8公里。属小榄镇。清咸丰七年(1875),张坤海从顺德来此建围馆,称宝丰。光绪十二年(1886)成村落,易名为新丰。因避镇内同名,1985年改为今名。

阜沙镇(Fùshā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北部。东临鸡鸦水道。镇人民政府驻阜圩。清初有人聚此垦耕,后形成集市,称浮圩,因处浮圩山南麓而得名,谐音埠圩。1957年设阜沙乡。1983年改阜沙区,1986年建镇。

低地(Dīdì)原名牛角。在中山市区北偏西17.9公里。属阜沙镇。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始有人定居。因地势较低,故名。

南头镇(Nánt?u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西北部。清道光年间(1821—1850)建圩,名南和。同治三年(1864)因处坡头沙之南改名南头圩。镇因圩名。19 55年设南头区。1957年设南头乡。1958年成立南头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聚财(Jùcái)在中山市区西北23.6公里。属南头镇。清同治初,村民从顺德县容奇、桂洲及本市黄圃等地迁此,建聚财社,故名。

东凤镇(Dōngfang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西北部。北临桂洲水道与顺德县桂洲镇相望。镇因圩名。1958年建圩。取东海、凤仪、凤鸣三乡之首字名东凤。1957年设东凤乡。1958年成立东凤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同安(T?ng ān)在中山市区北偏西26.5公里。属东凤镇。含怡安、同乐等4村。清初,顺德县桂洲、大良及本市黄圃人先后迁此,筑成怡安、同乐、裕丰、广益等围。1951合并,建同安乡,寓意“大家安乐”,后以乡名村。

古镇镇(Gǔzhan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西北部,西临磨刀门水道。传说北宋末有古氏族人由南雄珠玑巷迁来,初称古溪。清中叶已渐成圩镇,遂改为古镇。

1957年设古镇乡,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冈镇(Gāngzhan)在中山市区西北22.6公里。属古镇镇。含四巷、南胜、广厚里等自然村。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建村。清末因其地处大冈山之南,名冈南坊。1950年改称十坊。1955年改为今名。

教昌(Jiàochāng)在中山市区西北26?5公里。属古镇镇。含新圩、外闸等5个自然村。清末因有教昌庙而得名。寓“教化其昌”之意。

曹二(Cáo ?r)在中山市区西北21?9公里。属古镇镇。含首龙南、首龙北等5村。1958年原为曹步二、六两大队,1965年两大队合并,称为曹二村。

民众镇(Mínzh?ng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东北部,东北隔洪奇沥水道与番禺县万顷沙相望。清末成圩。民国19年(1930)间黄泽生从番禺迁此建民众茶室,因此得名民众圩。镇因圩名。1950年设民众乡。1959年置民众公社,1983年改区,1986 年建镇。

易家(Yìjiā)在中山市区东北18?6公里。属民众镇。清末,有易姓人在此承耕,称易家围,因以名村。

浪网镇(Làngwǎng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东北部。流动渔民常在此处沙滩晾晒渔网,方言“晾”与“浪”音同,称浪网沙。清光绪十二年(1886)始有人定居,宣统二年(1910)形成集市,初名万安圩,1949年改名浪网圩。镇因圩名。1950年设浪网乡。1974年成立浪网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三墩(Sāndūn)在中山市区东北16.9公里。属浪网镇。明代海边有三垫沙,当地称三墩沙。清代形成村落,沿用沙名为村名。

三角镇(Sānjiǎo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镇东北部,东北临洪奇沥水道与番禺县横沥、万顷沙相望。明代为海边沙洲,近三角形,故名三角沙。清道光末渐成

聚落。民国5年(1916)形成圩集,初称万和圩,后易名为三角圩。镇因圩名。1957年设三角区。1 959年成立三角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高平(Gāopíng)在中山市区东北22.3公里。原名高沙。属三角镇。含上赖生、下赖生、蔡份等自然村。清中叶建村,因地属高沙田,初名高沙。地势平坦,1953年改称高平。

南蓢镇(Nánláng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东部,东濒珠江口。镇区原是一片海滩,元至元年间(1335 —1340)建村,因村南多长蓢草,故名南蓢。明末成南蓢圩。镇因圩名。1957年设南蓢乡。1958年设南蓢公社,1983年改区, 1986年建镇。

东濠涌(Dōngháochōng)在中山市区东17.1公里。属南蓢镇。南宋末年,严姓人从南雄珠玑巷徙此建村,因地处涌边,村民以采蚝为业,称蚝涌。因同音,易名为濠涌。后又避同名,1983年以古时曾称东乡而改称今名。

港口镇(Gǎngkǒu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中北部。北临鸡鸦水道。驻地于清末成圩,为当时石岐往来广州的必经港口,故名港口圩。镇因圩名。1949年设港口乡。1958年成立港口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马大丰(Mǎdàfēng)在中山市区东北9.7公里。属港口镇。据传,民国22年(1933),顺德马姓人在此建村,名马大丰,寓意“马氏大围田丰收”。

前进(Qiánjìn)在中山市区东北10.8公里。属港口镇。清光绪五年(1879) ,港口公庙黄姓、新会县陈姓徙此,建村于囊涌河岸上,初名囊涌村。1952年改称为前进。寓“不断向前”意。

坦背镇(Tǎnbai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西北部。元初淤成白鲤沙。清中叶大量围垦。建村后渐成圩集,名利生圩,1986年改名坦背圩,镇因圩名。1966年成立坦背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兴隆(Xīnglōng)在中山市区西北9.2公里。属坦背镇。清咸丰末年有人迁此聚居垦耕,因村处长兴和隆生两围之间,各取一字名村。

横栏镇(H?nglán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西部,西临磨刀门水道与新会县大鳌镇相望。因地处横栏沙,故名横栏圩。镇因圩名。1955年设横栏区,1957年夏改横栏乡。1958年秋建横栏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底建镇。

三沙(Sānshā)在中山市区西偏北18.7公里。属横栏镇。明初有人垦耕,按序称当地三块沙滩为一、二、三沙。清乾隆初始有人定居。1953年称三联乡。1958 年称三沙大队,1983年称三沙村。

六沙(Liùshā)在中山市区西16.6公里。属横栏镇。元初淤成沙洲,与五沙同称白蚝沙。后按次序改称六沙。清道光年间(1821—1850)顺德容奇等地人来此建村名六沙。

横西(H?ngxī)在中山市区西12.2公里。属横栏镇。原名横乐村,1 960年因位于横栏沙之西而名横西大队。1983年称横西乡。1986年改称横西村。

沙溪镇(Shāxī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中部偏西。清初建圩,以沙溪涌为名,镇因圩名。1957年设沙溪乡。1966年成立沙溪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

龙头环(L?ngt?uhuán)在中山市区西7公里。属沙溪镇。清初建村。雍正年间(1723—1735)与龙聚环合并,称屯村(分南、北两寨)。乾隆初以“双龙环绕,头尾聚居”之意,将北寨定名为龙头环村。

圣狮(Shangshī)在中山市区西7.6公里。属沙溪镇。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阮姓从南雄珠玑巷迁居于此,建村于狮山东,山下有洪圣社庙,故名。

涌头(Chōngt?u)在中山市区西偏南8.3公里。属沙溪镇。南宋末已有人到此

定居。建村时,多数人聚居下曲涌源头,故名。

濠涌(Háochōng)在中山市区西南7公里。濠涌村委会驻地。属沙溪镇。南宋末,福建莆田人迁此,因濒石岐海,筑堤御潮,村居堤边,名濠涌。

大涌镇(Dàchōng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西部,东滨石岐河,西临磨刀门水道。清末形成市集。因临石岐河,故名大涌圩。镇因圩名。1957年置大涌乡。1966年成立大涌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叠石(Di?shí)在中山市区西偏南13.4公里。属大涌镇。含仁和、新地等5个自然村。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罗雪梅自南海县溶洲迁此,因村三面繁石叠嶂,故名。

神湾镇(Sh?nwān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南部。地临磨刀门水道,有天然避风港,初名船湾,因避风优良,船民建神庙,后改称为神湾。1957年设神湾乡。1959 年设神湾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山脚(Shānjiǎo)在中山市区南25公里。属神湾镇。因地处磨刀山东部南麓,故名。

藕围(ouw?i)在中山市区南21.3公里。属神湾镇。地处西江畔,原是藕塘。清光绪初建村,因筑围造田而得名藕围。

三乡镇(Sānxiāng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东南部,东与珠海市接壤。镇人民政府驻圩仔。三乡原为圩仔周围平岚、乌石、桥头3村的合称。1957年称三乡乡。1958年建三乡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圩仔(Xūzǎi)在中山市区南19.8公里。三乡镇人民政府驻地。清初为小圩市,名圩仔。道光初称圩仔市。光绪初与平岚圩合称乌石圩,俗称圩仔街。1953年设圩仔

镇。1958年后仍称圩仔。

萧家(Xiāojiā)在中山市区南偏东21公里。属三乡镇。清康熙末建村,曾名长埔。又因村民皆姓萧,乾隆初改称萧家村。

板芙镇(Bǎnfú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西南部。清初镇内形成板尾沙与芙蓉沙,后两沙建有村庄,名板尾、芙蓉。1953年两村合并,取名板芙。1961年设板芙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白溪(Báixī)在中山市区南14.7公里。属板芙镇。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先民栖息。明嘉靖年间(1522—1566),杨姓从新会县迁此,因溪畔多白陶土,称白泥坑。清末改为今名。

禄围(Lùw?i)又名鱼寮。在中山市区西南17公里。属板芙镇。清道光初筑围,按福、禄、寿字顺序排列命围名,村因禄围而得名。常有渔民在此售鲜鱼,故又名鱼寮。

东升镇(Dōngshēng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西北部,北临小榄水道。原地有鸡笼圩。1959年成立鸡笼公社,1986年建鸡笼镇,1987年改称东升镇,寓“旭日东升,前程万里”之意。

东角(Dōngjiǎo)在中山市区西北12.7公里。属东升镇。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东莞县人在此筑西盛围,因村庄地处围东,故名东角。

祐生(Y?ushēng)在中山市区西北14.5公里。属东升镇。清道光末有人徙居此。后筑成祐生围,村以围名。

裕安(Yù ān)在中山市区西北16.6公里。属东升镇。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萧氏在此筑裕安围。因村庄地处裕安涌东岸,故名。

源和(Yuánh?)在中山市区西北15.9公里。属东升镇。明洪武四年( 1371) 香山卫所在此设寨屯田。清道光年间(1821—1850)建有源丰及启和社坛,各取一字名村。

坦洲镇(Tǎnzhōu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南端。清初淤积成滩,当地称“滩”为“坦”,故名坦洲。清同治年间(1862—1874)形成坦洲圩。1957年设坦洲乡。

19 59年成立坦洲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

申堂(Shēntáng)在中山市区南25.9公里。属坦洲镇。明洪武二年(1369),村民周桂显分一房居此,名申堂,村名源于此。

孖洲(Mázhōu)在中山市区南29.3 公里。属坦洲镇。清初两小山因四周淤成沙洲,而相连结,故名孖洲山。雍正初村建于孖洲山东南麓,故名。

蜘洲(Zhīzhōu)又名蜘洲仔。在中山市区南33.7公里。属坦洲镇。清雍正初筑成围,后聚民成村,因地处蜘洲山北麓,名蜘洲仔,简称为今名。

一冲(Yīchōng)在中山市区西北6.3公里。隆平村委会驻地。属沙艹朗镇。清同治年间(1862—1874)有人迁此垦耕,地处石特沙6条涌的第一条,名一涌围,后人把“涌”写作“冲”,村以围名。曾称龙平三队(三村)。1985年复称今名。

崇章(Ch?ngzhāng)在中山市区西北7.3公里。属沙蓢镇。清嘉庆年间(1796—1820)筑大兴围。光绪年间( 1875—1908)隆镇奚谷角人接收地产,以业主名改称崇章围,村以围名。曾称龙昌四队。1985年复称今名。

五桂山镇(Wǔguìshān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东南部。镇人民政府驻石莹桥。因地处五桂山腹地,故名。1949年设五桂山区,1986年建镇。

石莹桥(Shíyíngqiáo)原名石松桥。在中山市区东南13公里。五桂山镇人民政府驻地。清乾隆初古琪禄从马溪徙此建村,村前建石墩松木桥,称石松桥。道光

初,改用石英石筑桥墩,铺以石条,遂改称石莹桥,村名从之。

横门镇(H?ngm?nZhan)中山市辖镇。在市境东端,东北临横门水道南支流。因地处横门口,故名。1970年前只有少数居民,置渔业公社。1983年改横门区,1986年建镇。

《中山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05 建筑密度及容积率

第五章建筑密度及容积率 5.1居住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标准 5.1.1 中心城区居住小区的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按不同地段分别确定。地段 的划分为Ⅰ级地段指华柏路、歧关西路、博爱路、起湾道、孙文东 路围合而成的区域;Ⅱ级地段为除Ⅰ级地段和旧城区以外的中心城 区其它区域;旧城区范围与第八章8.1.1条一致。 5.1.2居住小区的建筑密度及容积率限值见表5.1.2。 居住小区限值指标表表5.1.2 注:镇区参照此表执行,各镇根据自身情况划分类别,报规划局批准后执行。 5.1.3 单体建筑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可适当提高(见表 5.1.3)。本条所 指的单体建筑是指没有进行过详细规划的地区并具备完整的国土 证,同时符合如下条件的建筑: ⑴整体为一幢的建筑。 ⑵用地面积不超过2000平方米的多幢建筑。 ⑶用地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不超过5000平方米,裙房联通,

上为多幢高层塔楼,塔楼之间满足间距要求,且塔楼与裙房联接层 的建筑面积与裙房的基底面积之比大于1:2的建筑。 单体建筑指标值表表5.1.3 5.1.4 居住小区指标适用于面积在2000M2以上的居住用地(商住用地),但 不包括集体住宅用地和私人自建住宅用地。 5.1.5风貌保护区和风景旅游区控制地段内的居住用地指标由规划管理 部门根据专项规划确定。 5.2 居住建筑密度及容积率的计算 5.2.1计算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时,“用地面积”不是指征地面积,而是指规 划用地红线范围内实际使用的面积(包括退道路红线在内)。但不 包括小区级以上城市公共设施的用地面积。 5.2.2当按本《规定》容积率计算的建筑面积总量,低于按征地面积乘以 1.5容积率计算的建筑面积总量时,建筑面积可适当增加,但总建 筑面积不得大于征地面积乘以1.5容积率系数所得的建筑面积。 5.2.3当按本《规定》容积率计算的建筑面积总量,高于按征地面积乘以 1.5容积率计算的建筑面积总量时,其超过部分应按规定向市政府 缴纳超容费。 5.2.4居住用地中住宅建筑和公共民用建筑混合设计时,按居住小区建筑 密度及容积率控制,但公共民用建筑面积比例不得超过总建筑面积 的15%。

04建筑间距(中山市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准则(2010版))

第四章建筑间距、退让及公共开放空间 第四章建筑间距、退让及公共开放空间 4.1居住建筑间距 4.1.1居住建筑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 消防、防灾和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此外还应符合本准则。 4.1.2建筑间距是建筑物外墙皮之间的最近距离。 4.1.3建筑高度: (1)平顶房屋建筑高度,按室外地坪至建筑女儿墙高度计算。 (2)坡顶房屋建筑高度,按室外地坪至建筑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 算。 (3)屋顶上的附属物,如电梯间、楼梯间、水箱、烟囱等,其总面积 不超过屋顶面积的25%,且高度不超过4米的不计入高度之内。4.1.4居住建筑间距的限值根据建筑高度分别规定。本准则将居住建筑按 高度划分为以下类型: (1)低层——指居住建筑3层及3层以下,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12米; (2)多层——指居住建筑4层至6层,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20米。 (3)中高层——指居住建筑7层至9层,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30米。 (4)高层——指居住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

中山市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准则

第四章建筑间距、退让及公共开放空间 注:表中图例的长边为建筑主立面,短边为建筑侧立面 4.1.5两相邻居住建筑间距除满足表4.1.4的规定外,当北侧建筑高于南 侧建筑时,其间距按南侧建筑应取间距值加上建筑高度差的0.3倍 取值。 4.1.6集体宿舍按表4.1.4应取值的0.9倍计,但不得低于最小间距控 制。 4.1.7非居住的其它民用建筑处于居住建筑北面且正面相邻时,如北侧建 筑高于南侧建筑,按4.1.5条执行,否则按表4.1.4第5列执行, 处于其它方位时,视其为居住建筑退让。 4.1.8当互相平行的居住建筑不是正南北向布置时,其间距按表4.1.4规 定的间距乘以表4.1.8规定的折减系数。 表4.1.8 4.1.9居住建筑相邻布置,相邻建筑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60°时,其间距 按建筑垂直布局的间距要求控制。 4.1.10居住建筑间距的计算: 4.1.10.1居住建筑挑出檐口、梯间、厨房、厕所等时,如梯间挑出不大于1.3 米,厨房、厕所挑出不大于0.9米,且不大于居住建筑面宽1/3时, 挑出部分可不计入间距范围;如阳台宽度超过建筑面宽的二分之一 或挑出长度大于1.5米时,其间距应另外加阳台挑出平均长度的一 半计算。 4.1.10.2居住建筑山墙宽度如大于18米或有居室窗户且仅靠该窗户采光时, 视其山墙面为主立面,其间距按主朝向间距要求控制; 4.1.10.3 北侧居住建筑底层如作为停车库、商铺或全部架空时,其与南侧建 筑的间距可减去北侧建筑底层层高。

关于中山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山市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 报告摘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然而,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给传统文化以重大打击,现如今,随着中西文化不断交融,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融入了学生的生活:圣诞节、万圣节是孩子们热捧的节日;肯德基、麦当劳是孩子们热衷的美食;钢琴、小提琴是孩子们热选的乐器……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陌生。很多学生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不知端午、重阳为何时,不知胡服骑射为何意,不知三皇五帝为何人,更不知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不容忽视。为了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同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将所学的应用于社会之所需,我特地做了此次的寒假社会实践。 关键字中山传统文化 主要内容 传统文化尴尬现状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光辉夺目,宛如盛开在世界东方的一朵奇葩。无论是中华人引以为豪的诗学、词学、文化,还是哲学、天文化、历史学、医学、体育学,都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西方文化中有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有《诗学》、《诗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山海经》、《周易》,真可谓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回顾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成就让我们顿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但放眼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却是痛心疾首,令人汗颜。就像程陵的《传统文化基础丛书》——总序[1]里描述的那样:上个世纪初,中文系的才子和外语系的佳人是大学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时常伴随有才子佳人的爱情传说发生。但到了上个世界末这种平衡性已荡然无存,“英语热”席卷中国,高校则首当其冲,中文系则像光辉不再的老者,逐渐暗淡。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在海外兴起的“汉语热”,众多海外知名高校设立了孔子学院,而国人则沉浸在“英语梦”中,正如某些专家所说的“墙外开花墙内不香”。 传统文化尴尬现状的原因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不成问题。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时间长,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构成成份极其复杂。有许多东西是好的。有许多东西是糟粕。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这使后人感到困惑:想说爱你,又不容易。因为分明有着太多的腐朽成份。想恨你吧,又恨不起来。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许多至可宝贵的东西。不能不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复杂的这个特点,令后人感到十分尴尬。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一个原因。 中山市文化的发展 中山市是广东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旧称“香山”,因境内五桂山多奇花异卉而得名。中山地处中西文化交汇之地,历来能得风气之先,它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思想启蒙的摇篮,先后诞生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近代思想家郑观应、

中山市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模板】

《**市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单位反馈意见及采纳情况

序号部门反馈意见采纳情况说明 人民政府议。建议细化该划分图,在声环境功能区内补充详细的道路,以便于开展执法 和审批等工作。 2、参照《**市神湾镇总体规划(2015-2020)》,建议将神湾大道中(怡高企业 (中山)有限公司至**市煌光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路段)的工业区调整为2类区。 3、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图中的“神湾大道北”标注在“斗门大桥”处(斗门 大桥实际位于神湾大道南尾),该标注有误,建议根据实际位置进行修改。的描述,补充了更为详细的边界和道路说明,尽可能减少邻近边界的边界争议问题。 2、根据神湾镇规划,怡高企业有限公司和煌光玻璃制品有限公司为神湾大道所分割,怡高企业占地面积0.03km2,煌光玻璃、金跃电热五金、艾维励家具三家企业占地面积为0.13km2,均小于规范所规定0.5km2以上要求,只能与周边声功能区划保持一致。怡高企业周边已划分为2类声环境功能区,因此怡高企业所在区域被划入2类区,而煌光玻璃三家企业为丫鬟山片区,因此企业所在区域被并入丫鬟山与神湾政府所在1类声环境功能区。该划分符合规范要求。 3、已修改。 图1

序号部门反馈意见采纳情况说明 图2 7 板芙镇人民政 府1、建议编制单位进一步核对用地产权信息并细化功能区划分方案,根据我镇 实际用地性质及功能分区(尤其是顺景工业园片区)进行合理规划。 2、建议环境功能区划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以配合镇区发展需求。 采纳 1、根据板芙镇用地规划,顺景工业区已整体划分为3类声环境功能区,编 号III-55,总面积2km2。 2、《**市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中“4 其他规定”,“4.1 ”已明确规定“对国务 院、省政府、市政府批准的机场、交通干线等项目建设导致区域用地性质和 声环境质量发生重大变化的,相关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划可按程序调整”, 保证了声环境功能区划的动态调整。

中山市综合交通规划

中山市综合交通规划(2012-2020) 中山市城乡规划局 中山市交通运输局 2014.3

目 录 第一篇 规划概述 (1) 第二篇 湾区方案 (3) 第三篇 市区方案 (6) 第四篇 镇区方案 (11) 第五篇 行动计划 (13)

第一篇 规划概述 一、工作背景 1、湾——珠三角交通格局即将出现重大转型,需建立战略枢纽体系提升区域地位 珠三角产业升级,内圈湾区成为新一轮集聚发展关键,中山携千年历史底蕴,华人精神家园之翠亨新区加入,机遇挑战并存,迫切需要在区域战略格局重构中尽快确立枢纽地位,谋求弯道超车。 2、市——城市结构出现重大转型,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发展需要交通支撑 城市产业由传统工业向高新技术、重工业及服务业转型,以主城区为代表的综合服务中心成为城市发展平台载体,亟需交通系统加快中心集聚及辐射拓展。 3、镇——城镇结构正逐步转变,多元化诉求需更包容、更公平的交通体系 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心在外围区镇,区镇独立式发展向城镇群协同发展转变,宜居宜业的交通系统成为区镇发展重大诉求。 二、目标和战略 (一)目标与指标 建设珠江西岸区域枢纽城市,打造特色公交都市,逐步建立以轨道和中运量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和水上交通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现代化、一体化、低碳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可达性指标——“603015” 时间(分钟)空间联系主要交通方式 60 与广佛、港深、珠澳都市圈核心地带60分钟内可达;城际、高速 30 主城区与区镇30分钟可达;小汽车、公交 15 主城区内两点15分钟内可达;小汽车、公交

客运结构指标——“2040” 分担率交通联系分类20% 与广佛、港深、珠澳都市圈间轨道分担率20% 对外交通40% 城市公交分担率达到40%;内部交通(二)主要策略 1、“湾”---构建面向湾区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 策略一:大力建设铁路及综合枢纽,打造珠江西岸交通枢纽城市 策略二:推动城际轨道交通建设,连接区域核心城市并密切市域联系 策略三:持续推进高速和干线公路网建设,适应珠三角区域融合和交通格局变化 策略四:完善港口及货运交通体系,支持区域协作和产业发展 2、“市”---打造适合中等城市的综合服务中心交通支撑体系 策略五:建立城市客运主骨架,规划预留公交主廊道 策略六:有序推动中运量系统,引领公交升级并促进城市布局优化 策略七:全方位实施公交优先,大幅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策略八:加快中心城区骨架道路网建设,支持城市空间拓展 策略九:构建一体化客运枢纽体系,整合多元交通方式并带动城市开发 策略十:全面推广辅助客运交通系统,营造宜居的岭南滨水城市特色 策略十一:综合改善停车供需矛盾,平衡动静态交通供应 策略十二:推行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充分挖掘设施潜力并改善交通环境3、“镇”---营造宜居宜业的特色城镇交通 策略十三:促进小榄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发展,梳理过境交通 策略十四:促进三乡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发展,强化与珠海联系

家乡风俗-中山

我家乡的风土人情——中山 广东省中山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西、北江下游,北接番禺市和顺德市,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市和斗门县,东南接珠海市,并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相望。 中山原名香山,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诞生地。为了纪念孙中山,民国14年4月15日,香山县改名中山县,经过几翻变革,最后定为中山市。 说起中山的历史,也应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个时代的中、晚期,已有土著古越人在香山岛上渔猎和居住。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由于香山镇的发展,上升为香山县,隶属于广州府。宋、元、明代,根据香山县的人口和赋税状况,香山县列为下县。在清嘉庆年间,由于生产大发展,遂与南海、番禺、顺德、东莞等同列大县。1949年10月30日,中山县解放。1983年12月22日,撤销中山县,设立中山市(县级),以中山县的行政区域为中山市的行政区域。1988年1月7日,中山市升为地级市,由广东省人民政府管辖。 中山市最多的当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景观。位于中山东南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以翠亨孙中山故居为主体的纪念性博物馆。博物馆以翔实的资料、丰富的馆藏,充分地再现了孙中山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体系和革命实践,再现孙中山出生和成长初期的社会历史环境,使人们加深对孙中山这一伟大人物的了解。 饮食文化——广州人嗜好饮茶,中山人也不例外。早上见面打招呼就是问“饮佐茶未”,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饮茶是人们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东”的一大特色。人们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的方式。这里的茶楼与茶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它不但既供应茶水又供应点心,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茶馆所不能比拟的,因此,人们聚朋会友,洽谈生意,业余消遣,都乐于上茶楼。一壶浓茶几件美点,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边吃边谈,既填饱了肚子、联络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谈成了一桩生意,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中山人把饮茶,又称“叹茶”。“叹”是广东的俗语,为享受之意。这也正是茶楼业历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飘色风俗——中山市南朗镇崖口村地处珠江出海口旁,崖口飘色这项汉族民间艺术活动源出于当地流行的一个民间故事。相传在很久以前,崖口一位谭姓青年因家境贫穷到邻乡做帮工,与邻村一位老郎中之女结为夫妻。有一年,因海洋发生海啸,把崖口一带淹没,造成村中很多老弱病残者和牲畜溺死,后发生瘟疫。谭氏夫妇死里逃生,在娘家避疫中得老郎中传授祖传秘方,于是夫妇俩日以继夜上山采药免费为村民治病,治好村中很多人,被村民赞为神医,誉为“活菩萨”。但由于夫妇俩忙于采药熬药,过度劳累终于把怀孕的谭妻累倒,导致流产而死,其夫也因上山采药失足跌下悬崖伤重身亡。崖口村民为他们举行隆重葬礼,在五月初六日出殡那天,村中一位纸扎艺人为纪念这位无私妇女,按其生前模样扎制1个纸人,貌似菩萨,由其4个儿子抬着纸人参加送葬。此后,崖口各村乡民在每年农历五月初六日举行巡游兴起了“耍菩萨”祭祀谭妻。后村中人认为,用竹、纸裱扎的“菩萨”巡游太呆板,而且在巡游完毕后将菩萨焚化实在浪费,后村中习武之人从舞狮技艺中的“骑膊马”得到启示,将“耍菩萨”演变为在一个木板中竖上铁枝,将小孩固定在铁枝上扮演“菩萨”,由人抬着巡游。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调整)

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调整) 中山市城乡规划局 二零一五年十月

目录 一、规划期限与范围 (1) 二、规划思路与发展目标 (1) 三、功能定位与网络层次 (2) 四、线网调整方案 (4) 五、线网实施规划 (6) 六、车辆基地布局 (8)

一、规划期限与范围 (一)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考虑与城市总体规划年限保持一致,同时适度超前规划远景线网。 远期:2020年;远景:展望2050年。 (二)规划范围 规划空间范围包括中山市域全境,陆域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其中以中心城区为规划研究核心范围。 (1)中山市域:包含中山市行政辖区范围,即陆域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176平方公里。2020年规划人口规模420万人。 (2)中心城区:包含石岐、东区、西区、南区4个区组成的主城区及沙溪、大涌、港口、五桂山办事处、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陆域总面积为760.6平方公里。2020年规划人口规模185万人。二、规划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 全域中山、城乡一体;强化枢纽、提聚内核;功能清晰,结构合理。 (二)线网规划布局思路 ?适应中山发展战略,以“全域中山”为理念,以提升中山中心城区首位度为目标; ?适应城市规划发展要求,支撑中心城区“一城双核多片区”城市构架、市域“一主两副四组团”空间布局; ?遵循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理念,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 ?体现轨道交通与BRT公交一体化规划思路,构建互为补充的

公交系统。 (二)发展目标 根据中山市城市和现状交通特点,以及城市未来交通发展战略,中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目标是发展成为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为全市提供一种大容量的快速出行方式。 ?轨道交通分区服务水平目标: (1)中心城区范围内10min可达区域轨道枢纽; (2)中心城区范围内30min可达市中心; (3)中心城区组团副中心20min可达市中心,全市范围内1h可达市中心; (4)依托城市轨道和区域轨道,30min可达相邻城市。 ?轨道交通分区分担率目标: (1)中心城区范围内轨道交通出行方式出行占公交比率约为35~45%; (2)全市范围内轨道交通方式出行占公交比例约为25%-35%。 三、功能定位与网络层次 (一)功能定位 轨道交通将在城市发展和城市交通中发挥巨大作用,但由于轨道交通造价高昂,建设周期较长,鉴于中山市的财力状况和城市发展趋势,轨道交通并不应成为城市交通的主体方式,但应发展为中山市公共交通的骨干方式。中山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为:在中运量公交系统及传统公交系统的配合下,发展成为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构建多层次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服务中山市主要客流走廊和客流集散点,支撑中山市建设珠江口西岸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广东省生态、投资环境良好“三宜”城市目标的实现,支持中山市城市

中山市各镇区社会经济状况

板芙 板芙镇位于中山市中心城区西南部,距城区14公里。东与五桂山镇相连,西以西江为界,南临神湾镇和三乡镇,北与中山市南区和大涌镇接壤。总面积82.01平方公里,全镇设板芙居委会和白溪,四联,板芙,板尾,深湾,广福,里溪,湖洲,金钟,禄围共十个村委会。2005年,常住人口3万多人,外来人员近5万人,旅外华侨6000多人。 板芙镇大力实施“工业立镇”、“工业强镇”战略,已由昔日的农业小镇成为新兴的工业城镇,形成了家具、皮具、玩具三大特色产业群,占了全镇工业总产值的五成以上;形成礼品、制衣、五金、化工、食品、灯饰、打火机、工艺陶瓷、包装材料等行业为群体的工业体系。目前全镇共有各种类型企业近600家,投资客商来自世界各地。2005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9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0.16亿元,税收总额2.69亿元,出口总值3.36亿美元。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从2005年开始,我镇规划建设以节能环保为主导的电光源产业基地,已被中山市“十一五”规划列为重点建设项目。 板芙镇有职业高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较完整教育体系,为抓好劳动职业培训,镇内设有多个电脑、电车培训点及木工机械、焊工等培训点;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山教学站于2001年已落户板芙,并专门设立了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各种劳动技能培训班。镇设有提供咨询、立项、报关等一条龙服务的涉外办事机构和银行、医院、酒店、商场、集市、游乐场、卡拉OK歌舞厅、桑拿、影剧院、图书馆、学校、幼儿园等公共设施。集休闲、娱乐、康乐、运动于一体具规模上档次的旅游度假酒店和康乐园也在规划筹建中,尽量为广大客商和劳工在饮食、娱乐、康体及生活上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 板芙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称“鱼米之乡”,是中山市的主要产粮基地,盛产大米、糖蔗、鱼虾、家禽及花生、莲藕、粉葛、菱角和柑橘、橙、香蕉、荔枝、龙眼、黄皮等水果。 板芙镇先后获得了“广东省卫生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科技创新专业试点镇”、“中山市文明镇”等荣誉称号。

印发《中山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doc

关于印发《中山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 划分》的通知 发文单位: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中府办[2003]4号 发布日期:2003-1-16 执行日期:2003-1-16 生效日期:1900-1-1 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属各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重新制定的《中山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印发给你们,自颁布之日起开始实施,1995年制定的《中山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同时废止。 二○○三年一月十六日 中山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 为了有效地控制噪声污染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声环境质量,保障城市居民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场所的安静,便于城市环境噪声管理和促进噪声治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结合我市2010年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与环境噪声污染现状,重新制定《中山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 一、适用范围 《中山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调整(1998-2010年)》确定的市区规划范围。各镇区不划定详细执行范围,按本方案有关说明执行。 二、执行规范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T 15190-94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GB/T 14623

三、标准值 中山市4类环境噪声标准值列于下表: 单位:分贝(dB) 类别昼间夜间 1 55 45 2 60 50 3 65 55 4 70 55 注:夜间突发噪声,其最大值不准超过标准值15dB.

四、各类标准适用区域及时间的划定 (一)各类标准适用区域。 1类标准适用区域:居民区、文教区、居民集中区以及机关、事业单位集中的区域。 2类标准适用区域:居住、商业与工业混合区、规划商业区。 3类标准适用区域:规划工业区和已形成的工业集中地带。 4类标准适用区域:城市道路中交通干线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内河航运两侧区域。 (二)时间的划定 昼间:7:00——22:00

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

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 中山市(ZhōngshānShì)在佛山市(顺德区)以南。市政府驻石岐。1987年辖市区及市郊24镇。古称香山。因香炉山(亦称五桂山)花香而得名。隋设香山寨。唐设香山镇。宋初置香山场。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置香山县。民国14年(1925)为纪念孙中山,改为中山县。1983年撤县改市(县级),由佛山市代管。1988年升格为省辖地级市。现辖24个镇区,市政府驻东区松苑路1号。 石岐(Shíqí)又名铁城。中山市中心,石岐水道与广珠公路及岐湾公路交会处。惯称石岐城区。中山市人民政府驻地。旧为中山(香山)县治。因石岐山而得名。石岐古时写作石歧。古代取阜峰山石沿江垒堤,山延伸临江,堤由此分歧,故称石歧山。后取“凤鸣岐山”吉祥意,写作石岐山。山下有集市称石岐圩。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建香山城,“布铁沙于地以筑城,因号铁城”。城内称铁城,城西仍称石岐。民国10年(1921)拆城墙,统称石岐,民国17年(1928)设石岐镇。1953年改石岐市。1959年称石岐镇,1984年撤销石岐镇,石岐成为中山市区主要部分。 中山路(ZhōnshānLù)在中山市区西南边缘。呈半环状,北起狮窖口大桥,向南经中山大桥,折东至白庙村与中山港大道相接(后经改建今至陵岗村止与江陵大道相接)。为原人民路,长洲路合并而成。1983年起分段修建,为纪念孙中山,改称今名。 孙文路(SūnwénLù)在中山市区中部。西起岐江桥,东至齐东村口,由孙文东、中、西路三段组成。民国14年(1925)由观澜街、岐阳里、永宁街、文集坊等8条街合并而成,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 注:孙文东路基本由原岐濠车路(西起学宫即人民医院东至濠头)改建。后增加齐东至白庙段也属孙文东路,东接中山港大道。 悦来路(YuèláiLù)在中山市区中南部。北接孙文路,南连广珠公路。由悦来路、悦来中路、悦来南路组成。民国25年(1936)初由悦来街和逢源街扩建而成。据传,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建城时已有悦来街,街口门楼横匾书“近悦远来”。1969年曾改为红旗路,1981年复称悦来路。 长洲(Chángzhōu)又名烟洲。在中山市区西缘。含西村、北村、中心村。因所处沙洲狭长,故名长洲。又因朝暮时刻,沙洲沿马山上空烟雾缭绕,“长洲烟雨”为石岐一景,故雅称烟洲。 员峰(Yuánfēng)又名员山仔。在中山市区北偏西1.4公里处。相传元初由施、伍、吴等姓人建村,因村处员山南麓,名员山仔村。清光绪初年称下员山村。民国期间,乡人认为峰比山高,改称员峰,村亦改称为今名。 恒美(Héngměi)在中山市区西南6公里处。南宋末,李姓人从新会河塘村迁此。为纪念故里,以恒(方音河)美命名。 渡头(Dùtóu)在中山市区西南6.7公里。属环城区。明洪武十八年(1 385)建村于石岐河南岸,岸边筑船渡码头,俗称渡头。

中山市2019年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

中山市2019年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表 项目名称总投资(万元)牵头责任单位/ 镇区 合计(213项)41361633 一、基础设施工程(40项)19778287 (一)交通项目(18项)11044419 1广州南沙港铁路(中山段)600000市交通运输局2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中山段)1121008市交通运输局3中山西环高速公路(含小榄支线)2152627市交通运输局4中山至开平高速公路(中山段)313112市交通运输局5广中江高速公路项目(中山段)903564市交通运输局6珠海市香海大桥工程(中山段)205000市交通运输局7坦洲快线一期工程748000市交通运输局 8中山黄圃至翠亨高速公路(中山东部外环高 速公路一期工程) 927042 市国资委(市交 通集团) 9市干线公路建设项目3622284市国资委(市交通集团) 10国道G105线中山沙朗至古鹤段改建工程142224市公路局 11中山港马鞍港区新客运码头工程35095市国资委(市中汇集团) 12中山市海洋船舶工程专业码头基地8960火炬开发区

项目名称总投资(万元)牵头责任单位/ 镇区 13大南公路(加六线)南区段50000南区 14古神公路(十水线至东兴东路段)立体交通 改造工程 48982古镇镇 15环镇北路改造工程39000小榄镇16联丰路改造工程20000小榄镇17三乡镇道路改造提升工程83130三乡镇18坦洲镇城市道路提质工程24391坦洲镇(二)能源项目(2项)991334 19中山市110、220、500千伏输变电工程506265市供电局20粤电中山三角天然气热电冷联产项目485069三角镇(三)重大平台设施项目(3项)2308347 21翠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1784534翠亨新区 22中山(石岐)总部经济区城市综合开发基础 设施及公共配套工程 458343石岐区 23中山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基础设施二期65470板芙镇(四)环保水利项目(12项)5355239 24中山市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3000000市水务局25中山市河涌水质自动监测平台建设项目34979市生态环境局

《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说明

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简本)

一、规划范围与期限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确定中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为中山市域范围,即中山市行政辖区范围;在地域空间上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层次。 1.市域规划范围 包含陆域总面积1784.00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176.00平方公里。其行政建制包括石岐区、东区、西区、南区、五桂山、火炬开发区、小榄镇、南朗镇、三乡镇等24个街道办事处及建制镇。 2.中心城区规划范围 包括主城区(石岐区、东区、西区、南区4个街道办事处)、火炬开发区(不含马鞍岛部分)及港口镇、五桂山街道办事处(不含桂南、南桥部分),陆域总面积362.60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2010-2020年 二、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坚持全面改革创新,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打造新型专业镇,加强两岸四地区域合作,走国际化道路,与粤港澳共同建设世界级城镇群,把中山建设成为适宜居住、适宜创业、适宜创新的创新发展与专业制造中心城市、珠三角宜居建设精品城市、全国改革先锋示范城市。 (二)城市发展策略 1.经济发展策略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构建以现代专业制造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区域创新服务业为支撑,都市休闲农业协调发展的创新型特色产业体系,提升中山区域与国际竞争力。 (3)加快专业镇与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打造新型专业镇,发挥经济转型引领作用。强化生物医药、健康保健、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与粤港澳和湾区合作力度,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研发、教育、信息、文创等高端服务业。发展特色休闲农业,为珠三角都会区提供观光、休闲、教育等服务。 2.空间发展策略 (1)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强两岸四地合作,围绕珠江口湾区打造世界级城镇群,形成与港澳共建的世界生态宜居湾区。借助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与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的联系,构筑面向区域综合发展的城镇空间结构。 (2)强化市域空间管制,优化整体空间结构,提升外围组团中心服务功能,培育翠亨新区等战略性发展节点,构筑分工明确的多层次空间结构。 (3)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强化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3.社会发展策略 (1)加强人口服务和管理。完善积分制入户城镇政策,建立全口径的人口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加快人口市民化进程。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2)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率先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市场、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美丽乡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积极促进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保障型住房建设,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改善创业环境,建设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展。 (4)加快智能型城市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打造政府现代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生态低碳智能城市。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完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中山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准则规范道路车位篇

第十章城市道路交通 10.1 城市道路 10.1.1 城市道路按照其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地下工程管线以及 对沿线建筑服务功能等,划分为四级,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 及支路。 10.1.2 城市快速路是联系城市各片区间的交通性干路,交通组织采用全部 或部分封闭式;机动车道应设置中央隔离带;机动车道两侧不应设 置非机动车道;任何单位不得设置直接通向快速路的路口,只允许 辅道出入;进入快速路的出入口数量应加以限制,出入口之间的距 离应大于1公里;快速道路与高速公路或其它道路相交时,必须采 用立体交叉。快速路穿过人流集中的地区,应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 10.1.3 城市主干路是城市各区或组团间的交通性干路,其机动车与非机动 车应分道行驶,并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分隔带;主干 路两侧不宜设置公共建筑物出入口。 10.1.4 城市支路以服务功能为主,承担小区内部及大型建筑出入交通作用 并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支路不得与快速路直接相接,如果 需要联接时,应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跨过或穿过快速路。 10.1.5 道路网节点上相交道路的条数宜为4条,并不得超过5条。道路宜 垂直相交,最小夹角不得小于45゜。 10.1.6 城市道路交叉口转弯半径(按道路红线计)按下列标准控制: 主干道: 20米~30米; 次干道: 15米~20米; 非主次道路: 10米~20米。 机动车出入口距城市道路交叉口、桥隧坡道起止线应大于50米。 居住区道路红线转弯半径不得小于6米,工业区不小于9米,有消 防功能的道路,最小转弯半径为12米。

10.1.9 小区级主要道路出入口距城市主干道交叉口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 点起不少于80米,次干道不少于70米。(按两条交叉道路的道路红 线的延长线交点计)。 10.2 城市道路交叉口 10.2.1 道路平面交叉口: 10.2.1.1 当主干道与主干道及主干道与次干道相交时,相交道路的红线宽度 要相应增加一个等级,其加宽范围从道路中心交叉点为起点200 米~250米。 10.2.1.2 环形交叉口,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时,环道总宽度宜为18米 ~20米,中心岛直径取30米~50米;当交叉口交通量超过2000 辆/小时当量小汽车时,不宜采用环形交叉口。 10.2.2 道路交叉口处的建筑退让道路红线按视距三角形切除退让: 10.2.2.1 红线宽度大于9米且小于15米的道路相交时,切除宽度为建筑退 让窄道路红线距离的1.5倍。 10.2.2.2红线宽度大于15米(含15米)的道路相交时,切除宽度H(详附 图10.2.2)为较窄道路建筑退让红线距离d的3.5倍,最小不得 小于较宽道路建筑退让红线距离的宽度D。 附图10.2.2

中山市传统特色风味小吃总汇

中山市传统特色风味小吃总汇 中山市小吃种类繁多,遍及大街小巷,一家家寻觅,不免费时费力,偷懒的办法就是直接去“隆都人家”-----将中山市特色小食汇聚一起的小食连锁店。有8,10,13,15元等多种标准的小吃款色,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地道传统小吃。先不说吃,光是看到几十个大小不一的碗碟堆将上来,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不由的感叹到了隆都人家就怕胃不好呀。 沙溪传统猪红粥 粥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到了隆都人家却别有一番新意,坚持柴火慢慢煲熬,煲足几个钟头,用料落足。而特色之一的沙溪传统猪红粥具有贫血调理,补血调理的功效,是排毒养颜的理想食物。注重健康的你一定不要错过了。 沙溪传统猪脚姜 广东最具特色的女人滋补食品。选用猪脚、姜、及广东特有的甜醋精心烹饪出来的美味私家菜。味道独特,营养丰富,女人爱吃,连男人也忍不住诱惑。猪脚姜醋的搭配,可增进食欲,吃了一定神清气爽,脸色红润。

双黄咸肉粽 煨粽,相信很多当代中山人都没听说过。而隆都人家就是用最原始的制作方法制作粽子的,将包好的粽子是用瓦缸装好,再用谷壳来煨煮的,要煨十几个小时呢,粽吸入了谷糠的 原始味道,是那么乡土亲切及丰富,想象下美滋滋送入口中的样子,顿时口水涌涌。 滋味牛杂萝卜 萝卜牛杂已成广东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你曾到过中山市,却未曾吃过一碗牛杂萝卜,你 的美食之旅一定是带着点遗憾的。而隆都人家的滋味牛杂萝卜,独家调料,私家秘制,吃后 口鼻生香,嘴、喉、胃清新舒畅,耐人寻味实属一绝。

云汉乡下角仔 角仔里馅料丰富,有虾米、豆角、辣椒、叉烧粒、沙葛等,全部先炒香,可想而知,其 实你每一啖,都是小炒菜式炒粒粒的味道,咸香惹味,辣味隐隐约约,却足以刺激你的食欲。 圣狮芋头糕 别看这碟芋头糕与其他店的出品无甚区别,其实它的好,要你细味过才知道。据老板介 绍,他们在沙溪自设工场,所以这些糕点的粉,都是自家磨制,而且用上了石门的山泉水来 制作,糕点吃起来会特别有米味。

2009年中山市各镇区GDP排名 - 广东发展论坛

2009年中山市各镇区GDP排名- 广东发展论坛 2009年中山市各镇区GDP排名2009年中山市实现生产总值1564亿元,增长10.2%。全社会工业总产值4439亿元,增长11.2%。服务业增加值616亿元,增长12.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0.4亿元,增长10.3%。各项存款余额2211 亿元,新增贷款增长20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5.6亿元,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4.8亿元,增长16.3%。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9%,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5.9%和 27.4%。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088元,增长7.1%;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2288元,增长11%。 排名镇区GDP(亿) 增长率 中山市1564 10.2% 火炬区225.39 12.59% (小榄镇)159.99 3.04% 石岐区95.66 6.42% 东区95.19 10.14% (东凤镇)76.41 16.13% (古镇镇)74.13 6.40% 黄圃镇70.39 13.38% 东升镇67.11 11.68%

坦洲镇64.03 9.33% 沙溪镇61.90 12.50% 南头镇59.02 4.84% 三角镇56.28 19.78% 南朗镇50.58 15.70% 西区50.41 10.39% 横栏镇46.78 18.65% 港口镇43.45 11.89% 板芙镇39.17 8.98% 民众镇35.18 2.01% 南区33.12 12.60% 大涌镇29.60 11.86% 阜沙镇28.75 11.02% 神湾镇13.54 10.67% 五桂山13.51 11.89% 00中山市1564 10.2% 01火炬区225.39 12.59% 02小榄镇159.99 3.04% 03石岐区95.66 6.42% 04东区95.19 10.14% 05东凤镇76.41 16.13%

中山市古镇镇南片区规划

目录 1.前言 (2) 2规划依据与原则 (2) 2.1规划依据 (2) 2.2规划原则 (2) 3现状分析 (3) 3.1片区概况 (3) 3.2用地权属概况 (3) 3.3现状建设分析 (3) 3.4.现状交通分析 (5) 4上层次规划要求 (5) 4.1《中山市古镇镇总体规划》 (5) 4.2《中山市古镇镇近期建设规划》 (5) 5用地规划 (6) 5.1指导思想 (6) 5.2规划定位 (6) 5.3与上层次规划的协调 (7) 5.4用地布局 (7) 6交通系统规划 (8) 6.1交通规划的策略 (8) 6.2道路系统规划 (9) 7.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0) 7.1商业金融设施: .............................................................................................................................................................. 107.2文化配套设施: .. (10) 7.3教育配套设施: (11) 7.4医疗配套设施: (11) 7.5市政配套设施: (11) 7.6环卫配套设施: (11) 8.绿地景观规划 (12) 9建筑控制以及城市设计指引 (12) 9.1 开发强度控制 (12) 9.2建筑形式与建筑风格 (13) 10 给水工程规划 (13) 10.1规划依据 (13) 10.2给水工程规划 (14) 10.3管网布置. (14) 10.4消防给水 (15) 10.5工程措施 (15) 10.6供水水质及供水普及率 (15) 11 排水工程规划 (15) 11.1规划依据 (15) 11.2规划区排水现状 (15) 11.3排水体制 (16) 11.4规划布置原则 (16) 11.5雨水工程规划 (16) 11.6污水工程规划 (17) 12供电工程规划 (18)

中山市黄圃镇市政规划说明

中山市黄圃镇总体规划(2004-2020) 说明书(市政部分) 第一章给排水及防洪工程规划 1.1 给水工程 1.1.1 规划依据 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提供黄圃镇总体规划的规划部分资料; ⑵《中山市总体规划调整(1999~2010)》; ⑶《中山市城镇给水专项规划(1999~2010)》; ⑷《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⑸《中山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试行)》。 1.1.2 给水工程现状 1.1. 2.1 黄圃水厂为黄圃镇供水水源,取水自桂洲水道,水厂设于取水点东南2.1km的山顶。源水经沉淀、过滤、消毒,自流供镇区使用。水厂现状规模4万m3/d(2个系列),目前正在扩建第3系列2万m3/d,预计2004年4月建成,到时可形成6万m3/d的供水规模。 1.1. 2.2 出厂供水管道为2根DN600管道,水压0.35Mpa,目前最大日用水量为4.3万m3/d,镇区管道已覆盖全镇,但多为枝状管网。 1.1.3 给水工程规划 1.1.3.1 用水量预测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及《中山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按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标准0.5万m3/万人·d,暂住人口0.3万m3/万人·d进行估算,到规划期末的总用水量为16万m3/d。 分区用水量: 河西片区(包括鳌东片): 9.5万m3/d; 马新片区: 4.5万m3/d; 大雁片区: 0.95万m3/d; 村: 1.1万m3/d; 1.1.3.2 供水水源 近期以原黄圃水厂作为供水水源。近来,作为取水来源的桂洲水道,因受上游顺德地区的排污影响,水质有下降趋势,根据环保部门建议,远期拟新择水源,另建水厂。为此,本规划初选远期黄圃镇新水源位于镇区以南的鸡鸦水道岸边,位置见W—01附图,最终位置应通过环评认证。 1.1.3.3 根据规划总用水量,拟在2007年建成新水厂一期工程,规模6~8万m3/d,规划期末建成二期。老水厂随新水厂的建成逐步退役,最终可作为全镇的备用水厂使用,清水池可用于调节水量。

有趣的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

有趣的中山市各镇区名由来 中山市 中山市(ZhōngshānShì)在佛山市南部。市政府驻石岐。 1987年辖市区及市郊24镇。古称香山。因香炉山(亦称五桂山)花香而得名。隋设香山寨。唐设香山镇。宋初置香山场。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置香山县。民国14年(1925)为纪念孙中山,改为中山县。1983年撤县改市(县级),由佛山市代管。 石岐(Shíqí)又名铁城。中山市中心,石岐水道与广珠公路及岐湾公路交会处。惯称石岐城区。中山市人民政府驻地。旧为中山(香山)县治。因石岐山而得名。石岐古时写作石歧。古代取阜峰山石沿江垒堤,山延伸临江,堤由此分歧,故称石歧山。后取“风鸣岐山”吉祥意,写作石岐山。山下有集市称石岐圩。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建香山城,“布铁沙于地以筑城,因号铁城”。城内称铁城,城西仍称石岐。民国10年(1921)拆城墙,统称石岐,民国17年(1928)设石岐镇。1953年改石岐市。1959年称石岐镇,1984年撤销石岐镇,石岐成为中山市区主要部分。 中山路(ZhōnshānLù)在中山市区西南边缘。呈半环状,北起狮 口大桥,向南经中山大桥,折东至白庙村与中山港大道相接。为原人民路,长洲路合并而成。1983年起分段修建,为纪念孙中山,改称今名。 孙文路(Sūnw?nLù)在中山市区中部。西起岐江桥,东至齐东村口,由孙文东、中、西路三段组成。民国14年(1925)由观澜街、岐阳里、永宁街、文集坊等 8条街合并而成,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 悦来路(YualáiLù)在中山市区中南部。北接孙文路,南连广珠公路。由悦来路、悦来中路、悦来南路组成。民国25年(1936)初由悦来街和逢源街扩建而成。据传,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建城时已有悦来街,街口门楼横匾书“近悦远来”。19 69年曾改为红旗路,1981年复称悦来路。 长洲(Chángzhōu)又名烟洲。在中山市区西缘。含西村、北村、中心村。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