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主动运动训练和被动训练的区别及作用

主动运动训练和被动训练的区别及作用

主动运动训练和被动训练的区别及作用
主动运动训练和被动训练的区别及作用

主动运动训练和被动运动训练的区别及作用

主讲:陈太衡整理:陈太衡

(注:这是我在“心随意动驶向成功”QQ群里的一次讲课,做了整理和修改)

一、主动运动训练和被动运动训练的区别

★以上是主动运动训练和被动运动训练的区别,治疗者在康复训练中是以主动运动训练为主,还是以被动运动训练为主,主要基于治疗者对康复训练的认识和康复理念不同:

●主动运动训练:以患者为核心,治疗者只是一个老师和帮助者,

患者与治疗者就是运动员和教练的关系,以挖掘与提高患者自身的运动功能和运动能力为主。

●被动运动训练:以治疗者为核心,患者只是一个被动接受治疗的

病人而已,治疗者主要着眼于患者肢体的“紧”和“松”,以被动的降肌张力为目的。

●采取被动运动训练的治疗者除了对康复训练的认识和理念不同

外,还有一点就是不能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的真正含义。

★在目前的临床康复治疗中,更多的治疗者主要以被动运动训练为主(这也是目前临床康复训练的特点),而且被动运动训练很有市场:

1、治疗过程机械化,不费脑力,患者在治疗者的控制之下。

2、即时“效果”好(即肢体肌肉容易被拉松,异常姿势被抑制见

效快等),治疗者看起来很卖力,家属很认可。

3、家属一般认为患者就是一个病人,就是应该躺着被动的接受治

疗,训练者就应该卖力的给病人做训练,使紧张的肢体“松”下来,紧张的肢体“松”下来了就好了(采取被动治疗的治疗者也是这么认为的)。(注:其实治疗者和家长想通过拉啊、摇啊把肌张力降下来的美好愿望,往往事与愿违。)

★在康复训练中最常见的被动方法有:

1、关键点控制(Bobath技术的主要手法)。

2、局部牵伸、关节压缩、被动屈伸、局部刺激(体表、本体感受

器)等。

3、神经易化技术(V ojta、Rood等)

4、牵拉、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穿戴矫形器、站斜板、站站立架等。

5、经络导频、脑循环、体外反博、高压氧等仪器治疗。

6、脑神经营养药、肉毒毒素等临床治疗。

7、传统的中医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穴位注射等。

★主动运动训练的出发点:以患者自主运动为主,治疗者为辅,以运动功能和运动能力为导向,使患者达到随意运动为目的。治疗者没有把患者当病人,而已把患者当做一个普通的人,他(她)现在有困难,来寻找帮助,治疗者只是一个老师和帮助者,治疗者所做的就是教会患者如何去运动,协助患者运动,想办法创造条件让患者运动,解除限制患者运动的障碍,帮助患者建立起运动功能和运动能力,以达到随意运动。

★主动运动训练的特点:

1、表面看起来治疗者不用力,好像在陪患者玩,家属很不理解,

在效果没出来之前,治疗者有压力。

2、在主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治疗者很费脑力,要时刻观察患者

运动,以发现患者每个动作出现微小变化的瞬间,顺势引导,而且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让患者更好的去运动来提高运动功能和运动能力。

3、治疗者在异化患者运动功能和运动模式的过程中很费体力,比

被动运动训练者有过之而不及。高水平的治疗者动作很优美(注意不是温柔),达到了一种艺术化。

★主动运动训练和被动运动训练对肌肉的改变

●被动运动训练:肌肉松软,缺乏功能。

●主动运动训练:肌肉富有弹性,恢复肌肉正常功能。

二、主动运动训练和被动运动训练的作用

★被动运动训练:

●作用:即时效果好,患者在静态下肌肉和肢体紧张很快就被放松,

关节被动活动度好,姿势矫正好。

●缺点:对促进运动功能和提高运动能力及降低姿势性紧张作用微

小,长期以往会使患者失去运动功能和运动能力;过度的扩大关节活动度会使患者控制能力下降。

★主动运动训练:

●作用:促进运动功能,促进正常运动模式,提高运动能力等。

●主动运动训练的意义

1、促近运动知觉

↙↓↘

运动形态知觉运动幅度知觉身体的方位知觉

2、根据运动时所提供的感觉信息特点促进

(1)主动运动时的用力感觉

(2)运动器官各部分发生改变时的感觉

(3)分辨运动器官活动开始与终结时的方位感觉

(4)运动器官提升到一定高度时的重力感觉

(5)身体运动的速度感觉

(6)身体表面接触物体时的触摸感觉

(7)身体和运动器官变化时的各种平衡感觉

(8)来自内脏器官的各种机能感觉

3、效果

(1)提高运动感觉的清晰度

(2)空间、时间知觉的精确性

(3)运动思维过程的敏捷性、灵活性

(4)情绪的稳定性

(5)意志的坚韧性

(注:在儿童康复训练中,从一些大的,认知功能好的孩子身上会发现,当孩子学好了一个正确动作,能轻松地完成一个这个动作,他们会很开心,很有成就感,越来越喜欢运动。)

●主动运动训练的重要性

1、学习新的运动机能必须是主动的,只做被动运动难以学到新

的运动模式。

2、只有主动运动才说明某一项运动机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了回

路。

3、主动训练对生活的指导意义更大:感受、学习、熟悉、习惯、

掌握、应用、指导日常生活。

4、婴幼儿脑瘫主动运动训练必不可少。

●对主动运动训练认识的误区:

可能我们会认为主动运动训练就是让患者自由的去运动,这种认识是错误。在临床上我们会看到有很多患者早期肢体能活动,但久而久之就不能活动了,是因为患者是在一种错误的运动模式下运动

运动得越多肢体就越紧张,肌张力也越来越高,运动也越来越费力和困难,慢慢的就运动不了了,肢体也慢慢的丧失了运动功能。如果患者是在一种正确的运动模式下运动,那么肢体的紧张和肌张力高也会慢慢的降下来,肢体运动也越来越灵活和轻松。可以得出结论:想降低肌张力和肢体紧张,只有使肌肉恢复正常的功能和患者学会正确的运动模式。

三、如何处理好主动运动训练和被动运动训练的关系

被动运动训练在康复训练中并不是“无用武之地”,它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我们运用它时不能超出它自身作用的极限。在康复训练中以主动运动为主,被动运动为辅,被动运动训练为主动运动训练服务,解除障碍,为主动运动训练创造条件。

四、我们的反思

1、在康复训练中是以患者为核心?还是以治疗者为核心?

2、治疗者把患者当做来寻找帮助和学习的人?还是患者只是一个

病人而已?

3、治疗者把自己当做老师和帮助者?还是高高在上的“治疗者”

或者“医生”?

4、治疗者与患者是教练和运动员的关系?还是“君—臣”关系“

5、是否将运动功能的发育与学习及运动能力放在第一位?

6、是否处理好以下关系?

即时“效果”与长远效果;

局部矫正与整体功能;

被动运动训练与诱导运动和主动运动训练;强度、数量与生理需求

核心力量练习方法

一、人体核心的概念 二、核心力量的概念 三、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 四、核心力量训练原则 五、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一)徒手训练方法 1.屈膝半蹲 2.跪地弓背支撑 3.跪式直背支撑 4.仰卧两头起 5.仰卧屈膝 6.仰卧抬腿 7.俯卧肘支撑后交叉腿8.交叉腿侧身斜起坐 9.团身两头起 10.仰卧屈腿收腹 11.仰卧屈膝交叉腿抱头起12.仰卧屈膝伸腿抱头起13.仰卧交叉蹬腿 14.仰卧交叉打腿 15.仰卧举腿 16.俯卧三点支撑单手前平举17.仰卧起坐 18.仰卧起扶膝坐 19.直腿臂上举坐 20.仰卧起手抱膝举腿21.侧卧肘支撑手侧上举22.仰卧起交叉提膝 23.坐式屈腿 24.仰卧举腿肘触膝 25.分腿侧俯身 26.分腿叉腰侧身 27.侧卧举腿 28.侧身手支撑交叉腿29.单肘侧支撑转体 30.俯卧支撑换姿势 31.俯卧直臂抬腿支撑32.侧卧屈腿抱头起 33.跪立侧俯身 34.坐式交叉腿转身 35.仰卧1贝0屈腿 36.仰卧侧摆腿 37.屈臂俯卧内收腿伸手支撑38.直臂俯卧三点支撑

39.屈臂俯卧两点支撑40.直臂俯卧两点支撑41.直臂跪式单腿支撑42.俯卧肘关节斜支撑43.侧卧肘关节支撑顶髋44.侧卧踢腿 46.仰卧提臀 47.仰卧提臀抬腿 48.仰卧勾腿提臀 49.燕式平衡 (二)瑞士球训练方法 1.仰卧屈膝扶球 2.两腿压球仰卧起 3.大小腿夹球仰卧起 4.仰卧直腿夹球起 5.仰卧屈腿夹球起转髋6.俯卧瑞士球转腰 7.侧卧夹瑞士球起 8.瑞士球上转腰 9.单膝跪瑞士球转腰10.单膝跪瑞士球上体侧屈11.仰卧单腿压瑞士球交叉腿12.仰卧瑞士球转身 13.仰卧两脚拉瑞士球14.坐瑞士球转身 15.侧卧单肘支撑夹球16.俯卧瑞士球抬两腿17.坐瑞士球抓哑铃斜提拉18.肘撑瑞士球俯卧 19.持哑铃俯卧瑞士球20.俯卧瑞士球单臂单腿支撑21.两腿压球单臂支撑22.屈肘压球单脚支撑23.前推瑞士球下腰 24.仰卧夹球上举 25.手撑瑞士球下腰 26.瑞士球背桥 27.两腿夹瑞士球转髋28.仰卧肩压球顶髋 29.单腿压球两手支撑30.两腿拉球两手支撑31.仰卧夹球屈膝 (三)实心球训练方法 1.仰卧单腿起坐

运动训练学考试试题汇编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知识点:(一)竞技体育的构成 判断题: 1、竞技体育包括运动选材、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三方面。 2、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3、竞技体育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游戏发展起来的。 单选题: 4、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 的最重要途径? 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体育管理 5、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体育管理 6、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最重要的? A.运动训练 B.运动选材C.运动训练 D.运动管理 多选题: 7、竞技体育由哪几部分构成? 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教育学因素 8、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有那些?、 A.生物学因素B.个性心理因素C.社会学因 D.教育学因素 (二)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判断题: 1、竞技体育中的“竞”是指比赛和竞争,“技”是指运动技艺。 2、竞争性是竞技体育赖以存在的基础。 3、竞技体育是只有很少的人参与的社会行为。 单选题: 4、在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中,哪一个是竞技体育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特 点? A.竞争性 B.公平性 C.规范性 D.公开性 5.竞技体育主要是由哪些人组成的群体行为? A.教练员 B.运动员 C.裁判员 D.球迷和观众 6.下列四种选项中,有一项不属于竞技体育社会功能的选项。 A.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生理潜力 B.振奋民族精神 C.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D.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多选题: 7.下列哪些选项属于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释义 对于核心区域的概念,国内与国外专家学者的观点大体相近,仅是叙述上存在一些差别。通过查阅资料和走访相关专家,得出在核心区域的界定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核心(Core )通常上指我们所说的躯干,包括脊柱和骨盆及其周围的肌群。Ian Hasegawa认为,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和竖脊肌,并且髋关节周围的肌肉———臀肌、旋髋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的核心肌群[1]。核心是指人体肋骨以下至骨盆的部位,它所包含的肌群有腹肌群、背肌群、横膈肌、骨盆底肌、交错骨盆及下肢的肌肉群(J.H Pilates )。由此看出,核心是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具体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所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 核心肌群的生理机制 腰-骨盆-髋关节包括29块肌肉,都位于人体的核心部位,这些肌肉在人体运动',this.id)" style="border-bottom: #fa891b 1px solid; cursor: pointer">运动中起到稳定、传导力量、发力减力等作用。这些肌群对于人体在移动过程中保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竖脊肌是腰-骨盆-髋关节之中的一块肌肉,但对脊柱和骨盆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竖脊肌与腹肌还互相配合,为人体在静止和运动中的各种技术动作的完成提供支持和保证,在此骨盆肌群也参与工作。骨盆带(pelvic girdle)是由骨组成的一个环状的架构,附着上的肌肉对于稳定骨盆的正常位置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下肢加速、减速和髋关节内收外展运动的项目。这些骨在前面

运动训练学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4.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5.项群训练理论: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组训练规律的科学理论。 6.体能主导类项群:以运动员的体能为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的项目群组.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包括快速力量性项群、速度性项群和耐力性项群三个亚类。 7.单一动作结构项群:以单一结构为主要运动技术动作特征的项目群组,按动作结构对竞技运动项目划分的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大类,包括非周期性单元动作结构项群、周期性单元动作结构项群和混合性单元动作结构项群三个亚类。 8.生理负荷: 9.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在竞技运动中即称为竞技能力。10.竞技水平: 11.运动技术评价: 12.训练负荷:运动训练过程中,以身体练习(又称运动动作)或心理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运动员机体对训练负荷刺激的反应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前者称生理负荷,后者称心理负荷。 13.负荷强度: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刻程度,是构成训练负荷的重要方面。14.模式训练法: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5.特长技术: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或)得分概宰相对较高的技术。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969年,民主德国___________主编的___________一书,标志着运动训练学 初步形成了白己的理论体系。哈雷、《训练学》 2、依据理论研究所涵盖的领域,可把运动训练理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 一般运动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 3在竞技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自身与对手的表现都取决于他们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程度4、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水平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训练水平 5、运动训练的最终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预期的比赛结果。 6、运动员竞技性状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竞技状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动训练学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这一社会行为的起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工作。 3.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4.运动成绩: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评定。 5.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竞技水平。 6.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7.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 8.竞技能力非均衡结构的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 9.项群:田麦久及其同事讲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 1.运动训练原则:是根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竞技状态:运动员参赛的准备状态,叫做竞技状态。 3.负荷:负荷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负荷量:负荷给予机体刺激的数量。负荷强度:负荷给予机体刺激的深刻程度。 4.运动训练方法: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5.运动训练手段: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能力、完成莫伊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训练。 6.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7.间歇训练法: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8.持续训练法: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连续进行练习的方法。 9.体能: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工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 10.身体形态:指人体外部和内部的形态特征。 11.力量素质: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12.最大力量:指人体肌肉在随意收缩总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用力的能力。 13.快速力量:指肌肉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力量的能力。 14.速度素质: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也即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和快速做出运动反应的能力。 15.有氧耐力:长时间进行有氧供能的工作能力。 16.无氧耐力:缺氧状态下,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工作能力。 1.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也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2.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3.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4.运动员心理能力: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总分:23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2,分数:12.00) 1.运动训练原则对运动训练的指导意义在于 ( ) (分数:1.00) A.不同的训练原则适用于不同的训练项目 B.运动训练原则是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 C.运动训练原则是组织运动训练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 D.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解析: 2.运动训练原则是指 ( ) (分数:1.00) A.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B.运动训练系统内部与外部各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 C.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D.运动训练过程中遵循的模式化要求 解析: 3.考虑到运动员的承受能力与训练效果,只有优秀运动员才可以应用的负荷增加方式是 ( ) (分数:1.00) A.直线式 B.阶梯式 C.波浪式 D.跳跃式√ 解析: 4.依据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在运动训练中应遵循的原则是 ( ) (分数:1.00) A.竞技需要原则 B.适宜负荷原则 C.有效控制原则 D.周期安排原则√ 解析: 5.要求对运动训练实施有效控制的依据是 ( ) (分数:1.00) A.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B.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 C.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D.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 解析: 6.下列不属于构成负荷量的因素是 ( ) (分数:1.00) A.次数 B.高度√ C.时间 D.组数 解析: 7.运动训练中实施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基础是 ( ) (分数:1.00)

核心力量文献综述

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研究文献综述 韩诗琪 2013211473 体育与健康学院体教131班 摘要: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主要由核心稳定性训练、关节养护性训练及核心专门性训练组成,核心稳定性是指核心肌群在神经肌肉系统、骨骼韧带系统以及呼吸调节系统的协同作用下,稳定身体姿势和重心、产生和传递上下肢力量的能力,关节养护性训练是指针对易伤部位和薄弱环节所进行以伤病防护为主的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核心稳定性与关节养护性训练是进行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的前提和基础,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是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和关键,是指根据专项动作模式的特殊需求以及运动员体能特点来进行的具有专项针对性核心力量训练,也即运动员的动态稳定性和强大的腰髋收缩力量。 关键词:运动训练;核心力量训练;运动员 目前在体能训练中,随着对人体自身认知的逐步深化以及训练理念由以发展力量为主,到向如何使用力量为主的转变,使人们对核心力量训练功效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运动员核心力量的训练越来越重视。我们在秉承传统体能训练的基础上,融合了当代体能训练的先进思想,将核心力量训练的理念与方法在备战2008 年和2012 年周期的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上的竞走、皮划艇、跳水、短道速滑、跆拳道、击剑、摔跤、网球等20 多个项目上进行了多年持续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但当前体能训练理论界及训练一线的工作者,仍对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与重点存在诸多误解与分歧,对训练本质理解的不准确,则必然导致训练指导思想的偏差,并使其最终成为制约体能水平与竞技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为此,本研究通过厘清其概念、探究其本质、梳理其脉络、阐明其要义、归纳其思路、总结其方法,为当前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1 人体核心区的研究 关于核心区的概念,目前世界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其观点基本相似。国外学者们大都把“核心”定位于“腰椎-骨盆-髋关节”周围[1];国内学者大都认为“核心”存在于人体的重心的周围,如我国传统武术中所谓的“丹田”,也有学者认为“核心”是指膈肌以下和盆底肌以上的中间区域。研究认为,核心是指由“腰椎、骨盆、髋关节”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具体包括附着在它周围的神经、肌肉、肌腱、韧带及骨骼和呼吸系统,其形状类似于一个圆柱形的“汽缸”[2],底部是盆底肌群作为“缸底”,顶部是横膈肌作为盖板,前后部分别由腹部、背部及臀髋部肌群围成“缸”壁,如此使整个核心形成一个封闭的“汽缸”,当躯体发力瞬间,核心肌群同时收缩,使整个核心形成一个稳固的“缸体”,为肢体的发力提供稳固的支撑,并使核心肌群的能量顺畅地从核心向四周辐射。由此,核心区成了上下肢连接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也是肢体运动的重要“发力源”,它的稳固支撑与力的始动直接影响到身体运动 的效率及整体性。随着多年来核心力量训练在运动实践中的不断创新、发展与完善,核心区的概念随之也被扩大至整个躯干部位,于是“核心柱”的概念也随之产生,泛指整个躯干部位,具体指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胸廓、骨盆、髋关节及整个脊柱在内的广大区域[3]。从人体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的角度,把肌肉的起点、止点或起止点位于核心区域内的肌肉群统称为核心肌群,包括局部稳定肌和整体原动肌两类[4]。局部稳定肌主要以深层稳定性小肌群为主,如多裂肌、回旋肌、棘间肌、横突间肌和骶棘肌等;而整体原动肌则主要以浅层运动性大肌群为主,如竖脊肌、

最新运动训练学试题

1、根据十一运会和伦敦奥运会运动员的表现,用相关原理分析运动员发挥除除正常水平三连冠, 有的运动员失常无缘奖牌,有的超常发挥取得金牌这些现象的原因? 答案要点: 涉及到的原理有:发挥失常即比赛压力下的“克拉克”(Choking)现象,克拉克现象(亦称克拉克魔咒)是指优秀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不能正常表现出所具有的竞技能力,比赛失常的现象。 运动员参赛行为及影响因素:运动员参赛行为表现有正常表现、失常表现、超常表现三种表现。 影响因素:竞技实力与角色互动(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及其表现、教练员的指挥艺术、竞赛环境场地器材、气候地理、观众气氛,裁判员的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竞赛的组织和管理即众多角色都可能影响运动员)心理水平和心理优势(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水平和和心理优势) 赛事性质与赛事指数(赛事规模和性质和运动员教练员的参赛期望结果) 异地(易地)参赛环境籍运动员的适应性调节(气候环境的变化影响,运动员的适应性训练水平) 有关奥运会的新闻(参考): 体坛网特约记者李昱成报道北京时间8月9日,2008奥运会射击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在北京射击馆进行。中国选手、雅典奥运会该项目冠军杜丽遗憾卫冕失败,中国军团也因此错失首金。金牌被捷克名将卡特琳娜-埃蒙斯以503.5环的绝对优势获得,而她这一成绩也打破了奥运会记录。赛后,三大社在第一时间撰文对中国军团憾失首金发表评论,称由于压力过大,中国运动员才在比赛中发挥失常。 英国路透社在第一时间对本场比赛进行了报道,并以《埃蒙斯获得北京奥运会首金》为题撰文。文中称,“在刚刚结束的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中国选手、卫冕冠军杜丽没能顶住压力,不仅没能为中国代表团收获金牌,而且甚至没有取得奖牌。”“这枚金牌最终被捷克运动员卡特琳娜-埃蒙斯获得,她的丈夫美国射击运动员——马特-埃蒙斯。” 2、结合奥运会中国运动员表现谈中国竞技体育的现状? 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共获得38金27银22铜,奖牌总数87枚,金牌和奖牌数均位列美国之后排名第二。中国选手共刷新6项世界纪录和6项奥运会纪录,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在境外参加奥运会创下的最好成绩。中国军团在乒乓球、羽毛球、跳水和举重等项目上仍占据统治地位:羽毛球队包揽全部5枚金牌,而北京奥运会只拿下男、女单和女双3枚金牌;乒乓球队则与四年前一样,再次包揽全部4枚金牌;跳水队收获全部8枚金牌中的6枚,比四年前少1枚;举重队拿下5枚金牌,比四年前少3枚。 从奥运金牌看,近几届奥运会,中国竞技体育已经稳居第一集团前两名; 中国在体操、乒乓球、羽毛球、举重、跳水、射击、柔道、游泳等保持优势; 大众型项目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等的比重增多,中国更加重视群众性体育。 3、简述我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中国特色? 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在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过程中,进行了大量创新,涌现出一些在理论上价值巨大、在实践中影响深远的本土化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项群训练理论、运动员科学选材、中国优势竞技项目的制胜规律和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等。这些研究成果是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对世界的重要贡献,也是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中的中国流形成的重要标志。 4、从定向的角度结合你所熟悉的专项设计该专项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 研究并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是实施模式训练的重要工作环节。 任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其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这五种子能力所构成

浅析核心力量训练在羽毛球运动的重要作用

浅析核心力量训练在羽毛球运动的重要作用 【摘要】近年来,核心力量日益引起我国竞技运动训练领域的重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综其发现:现有的核心力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康复和健身领域,为数不多的涉及竞技运动训练的研究以远远不能满足运动训练的需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简要介绍核心力量在羽毛球运动的重要作用,以期能够引起从事羽毛球运动者的重视。 【关键词】核心力量;羽毛球;训练;作用 1“核心力量”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1“核心力量”的发展 核心力量的概念源于在早期主要应用于运动医学领域的核心稳定性研究。自Panjabi在1985年后相继提出了脊柱稳定性及核心稳定性的概念后,开始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在当时的研究也仅仅是停留在运动医学需要的角度出发。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引入到运动训练应归功于Kibler的研究[1],他明确提出了身体的核心部位在运动中的3个功能:产生力量、传递力量和控制力量。到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欧美学者开始认识到躯干肌在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在我国也将之称为“核心力量”,并逐步引起了国内外体育界相关研究者及业内教练员、运动员的重视。核心力量这一概念是在21世纪初引入我国[2],近些年一些专家学者把它引入到竞技运动的一些项目中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这预示着它将在体育领域被广泛研究和运用。 1.2“核心力量”的研究现状 核心力量在当前逐步受到竞技体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业人员重视。核心力量在我国发展时间虽然短暂,但已引起体育运动相关人士的关注。目前对于人体核心区域的界定普遍存在一定的分歧,其所涉及争议的主要问题集中于核心区域应该包含哪些部位。Ian Hasegawa认为[3],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和竖脊肌,并且髋关节周围的肌肉——臀肌、旋髋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的核心肌群;paul .J. Coochnar,认为核心是指人体肋骨以下至骨盆的部位,它包括的肌群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机、胸腰筋膜、腰方肌、骼腰肌、臀人肌、臀肌和竖脊肌等。大部分研究认为核心部位的顶部为膈肌,底部为骨盆底肌和髋关节肌;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核心部位包括胸廓和整个脊柱,将整个躯干视为人体的核心区域。 2核心力量与羽毛球运动的特点 2.1核心力量的特点 核心力量是一种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和衔接上下肢力量为主要功能的力量训练能力[1]。相比较一般力量素质而言,核心力量更加突出神经对肌肉的支配与控制,更加强调小肌群的发展以及大肌群与小肌群之间的协作,更加注重力量与协调之间的联系。核心力量所属区域是人体的中心环节,在运动中对上下肢力量的传递及衔接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在相类似于羽毛球运动的网球运动中,Kibler在运用高速摄像解析的方法对高水平的网球运动员的发球动作进行分析指出[1]:网球运动员的发球力量有将近一半的力量来源于躯干及下肢。Hodges等人运用肌电图仪对人体做全身运动时的上肢肌、下肢肌和核心肌肉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核心肌肉(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直肌、多裂肌)肌电的发生早于上、下肢肌肉尤其是腹横肌的肌电明显早

运动训练学真题(1)

2016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 运动训练学 简答: 1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2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3周期训练的科学基础和训练学要点? 4周训练课的不同要求和类型? 5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关系? P13页 答案1:《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是指在特定的专项上通过训练夺得比赛胜利和创造优异成绩;,专一性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因此只要有利于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交叉使用。 《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任何一个运动员竞技能力都是由体能、技能、战术和心理能力以及心智构成的,构成了竞技能力的整体性,然而各子能力之间互相促进和制约或者优势互补体现出整体和子能力的互补性。 《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和组织实施的阶段性,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运动员在每个特定时刻状态前后互相都是延续的,一段时间的延续会对竞技能力有所提高,一段时间的剪短也会对竞技能力产生制约;同时每一个连续的运动过程必然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特点。 《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和裂变性,外部对人体负荷会产生一个适应的过程没在一定范围内机体应激性也会越强烈,竞技能力得到提高;负荷超出最大承受能力,会对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产生消极影响,称为裂变性。 《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和应变性, <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和导向性,现代科技通过对运动员状态诊断,目标建立、计划制定的鞥到都直接干预到运动训练中,同时引导着运动训练朝着高科技化,准确化的方向发展。

答案2: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候克服或者对抗阻力的能力;训练的基本要求如下: 《1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 《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4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5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该注意的事项 答案3: 一:周期训练原则是指周期性的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其训练的科学基础如下:《1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由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周而复始呈现周期性的,而运动训练的也是一样有这个普遍规律决定的,新的一个运动周期都不应该只是上一个运动周期的简单重复,而是达到新的一个水平。 《2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人体竞技能力的提高,明显的表现出周期性特点,不断适宜增加负荷使得机体不断适应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呈现出周期性特征。 《3适宜比赛条件出现周期性特征;运动训练的终极目的是提高运动成绩,运动成绩只有在比赛中表现出来才能得到承认,同时也只有在适宜的比赛条件下,才能使得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充分发挥出来。 二: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按照一个训练周期包含时间跨度不同,了解各个周期的时间构成和应用范畴,对于教练员在训练实践中贯彻周期安排训练原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2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贯彻周期安排原则时候,要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可以根据任务的不同,把训练周期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和比赛周和恢复周等等。 《3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4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把一个完整训练过程分成若干小周期之后,不可以忽略各个周期之间的衔接,重视相互之间的连续性。

浅谈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97095166.html, 浅谈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作者:孙春妍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09期 摘要:“运动训练原则”是指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实施科学化训练中必须遵循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原理而确立的基本准则。“而有效训练控制原则”是依据训练控制原理而确立的一个现代运动训练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其目的是促使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最有效的控制。 关键词:运动;训练;教练员; 一、有效训练控制原则的概念 有效训练控制原则是指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为依据,以最优化训练控制为目标,以立体化训练控制为基础,以信息化训练控制为条件,以模型化训练控制为基本方法,对运动训练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优化控制,以实现运动训练的科学化。 二、贯彻有效训练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确立最优化的训练控制目标,实施最佳化训练控制 为做到这点,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注意在全面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情况,确立最适宜的训练目标。 2 .以定量化的科学训练为主,做到科学训练与经验训练相结合,定量训练控制与定性训练控制相结合。 3 .广泛采用现代科技的成果,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提高训练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 4 .重视各训练过程的反馈调控,及时调整训练中存在的偏差,以保证训练目标的最终实现。 5 .注意训练方法、手段和内容的最优选择。 6 .注意以省时、定时、低耗、高效为标准,根据实际条件,对教练员的训练工作作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7 .注意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实施科学化训练所需要的知识和智能,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化训练的手段,为实施科学化、最佳化训练创造良好的条件。

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之被动训练

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之被动训练 根据瘫痪患者的病情,可分别进行被动运动、按摩运动、助力主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力运种。锻炼目的:增强患者肢体肌肉力量,恢复被损伤的运动功能,心肺功能,促进脑功能的恢复,防止瘫痪肢体的畸形和挛缩。 运动强度:开始运动时,要有医护人员或家属监护,运动时最高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00次以下。在恢复后期,根据病情与体能恢复情况,运动时最高心率可达到每分钟100~120 次。 运动种类与练习次数、时间:偏瘫患者的被动运动:一般在疾病急性发作后2周内严格卧床休息,减少活动。疾病急性期之后不再反复,患者肢体完全瘫痪或仅有微弱动作,即可进行被动的医疗体育活动。早期的被动运动是防止严重运动障碍与肌肉萎缩的重要手段。 患者仰卧位,在医务人员或家属的帮助下从大关节到小关节逐一进行上、下肢被动运动。 1.上肢被动运动: a.手指屈伸:帮助者一手握患者手背,另一手握患者手指做屈伸练习。

b.手指摇转:帮助者一手握患者手心,另一手握患者手指做摇转练习 c.上翻、下压手腕:帮助者一手握患者手腕上,另一手握患者手心,做手腕上翻、下压练习。 d.手腕摇转:帮助者握患者手腕上,另一手握患者手心,做手腕左右摇动与转动练习。 e.屈肘:帮助者一手握患者上臂,或上臂压在床上,使臂定位,另一手握患者手腕做肘部伸屈与旋转练习

f.肩部上抬、外展、内收:帮助者一手扶患者肩上(锁骨),一手握患者手腕,做肩部的上抬、外展、内收练习。 2.下肢被动运动: a.患者仰卧位,在医务人员或家属的帮助下进行下肢被动运动。 b.足趾前后与旋转活动:帮助者一手握患者足背,另一手握患者足趾,做足趾前后与旋转活动。

核心力量训练的原理和方法

核心力量训练的原理和方法 核心力量训练是当代体能训练的新突破,新发展。核心力量由最初应用在医疗和健身领域的康复性训练手段,经在竞技体育训练尝试和实验,发现核心力量训练不仅仅适应于康复训练领域,而且对几乎所有竞技运动项目都很重要。核心力量训练的理念和方法开启了人们训练新视角,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的不足。 核心力量的释义 核心力量是指核心肌群(肌肉)在稳定重心,产生和传递力量的基础上,以发展神经支配和控制能力,整体协调用力和本体感受性能力等为主要目的表现出来的力量能力。核心力量是与四肢力量相对应的人体力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的协同工作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是人体运动的主要“发力源”。 核心区的概念 核心力量训练在提高运动员核心力量,支持专项运动技术水平得到改善的同时,运动损伤也得到了有效的预防,目前该训练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的影响。但国内外关于核心区概念的界定尚存争议。国外学者主要从解剖学上定位,许多研究将核心区定义在“腰椎—骨盆—髋关节”部位,认为顶部是膈肌,底部为骨盆和髋关节。国内关于核心区的认知古已有之,如传统武术中的“丹田”。 核心力量训练的主体内容即包括核心稳定型性训练和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两个训练。 核心稳定性 所谓“核心稳定性”是指,人体在运动中通过核心部位的稳定为四肢肌肉的发力建立支点,为上下肢力量的传递创造条件,为身体重心的稳定和位移提供合理得身体姿势。 核心稳定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脊柱和骨盆好像是衔接上下半身的桥梁,同时由脊柱和骨盆构成的核心区又是完成绝大多数核心技术动作产生和传递力量的中心区域,是人体各动力链的中间环节。在人体多种形式的运动中,核心区的作用犹如一个稳定的平台,它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四肢肌群的用力效果和动作质量,只有改善核心区的稳定性,整体的运动才能更加协调。 核心专门性力量 从神经生理学上看,核心专门性力量是一种在生理结构和神经肌肉等方面均与专项动作结构相适应的力量能力,是神经肌肉协调配合以及多肌群间的协同配合作用下产生的力量,包括功能性力量和协调性力量。核心专门性力量并不是专项力量本身,它是介于稳定性力量和专项力量之间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的存在可以使机体的稳定性力量更好的向专项力量转化,在稳定性力量和专项性力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核心力量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学者把身体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链,力的传导是通过这些链条向外传递,链上的任何一点出现问题,或各环节相互不兼容都会导致整个链条的瘫痪。因此,核心肌群力量担负着稳定重心,保持平衡,传导力量等作用,同时也是整体发力的开始环节,对上下肢体的协同工作以及整合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 稳定脊柱,骨盆,保持正确的运动姿势 构建运动链,为肢体运动创造支点 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加大运动时由核心向肢体的能量输出 提高肢体的协调工作能力 减少能量消耗,提高动作效率 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训练学试题汇编

运动训练学 1、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 的最重要途径? 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体育管理 2、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体育管理 3、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最重要的? A.运动训练 B.运动选材C.运动训练 D.运动管理 4、在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中,哪一个是竞技体育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特 点? A.竞争性 B.公平性 C.规范性 D.公开性 5.下列四种选项中,有一项不属于竞技体育社会功能的选项。 A.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生理潜力 B.振奋民族精神 C.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D.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6、在竞技体育的多种构件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 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运动管理 7.运动员训练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A.提高运动成绩 B.提高竞技能力 C.参加竞赛 D.增强体制 8、在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源的途径中,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是: A.遗传效应 B.生活效应 C.训练效应 D.社会效应 9.每名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其目标具有什么特点? A.专一性B.多元性C.整体性D.连续性 10.下列哪一项不是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A.各项目的诞生B.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C.各项群训练竞技能力的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11.速度性项目的主要特征是: A.短时间内有效发挥体能B.快速发挥力量C.推迟疲劳出现D.多用战术 12.运动员在体操和羽毛球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竞技能力是 A.心理B.技能C.体能D.智能 13、按竞技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属于变异组合的运动项目是 A.游泳 B.排球 C.短跑 D.铅球 14、足球属于动作结构中的哪一类? A.固定组合 B. 变异组合 C.同属多项组合 D.异属多项组合 15、下列哪一个不是单一动作结构的运动项目? A.举重B.摔跤C.跳高D.跳远 16、竞赛规则的标准化,是我国传统项目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骤。 A.摔跤 B.拳击 C.举重 D.武术 17、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的核心部分是: A.身体训练 B.技术训练 C.心理训练 D.智能训练 18.在表现准确性项群中,对运动员的心理方面要求很高,下列哪一项不是运动员重要的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各个运动项目的各种动作,都有着符合人体运动力学基本原理的标准技术及规范的技术要求;但对每名运动员来说,又必须依据个体的生理学特点,选择和掌握具有个人特征的运动技术,才能更为有效地参与运动竞技。 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实践证明,凡能够攀登上世界体育高峰的运动员,一般都具备扎实的基本技术。因此,无论哪个运动项目,都必须长期地、系统地、坚持不懈地狠抓基本技术的训练。即使是在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中,基本技术训练也应占相当的比重。 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在很多项目中,有特长技术和全面技术之分。在训练中,这两种技术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 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或)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在训练中,对这类技术应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力求使其成为运动员在竞赛中获得高分或克“敌”制胜的主要手段。 一名运动员(队)是否有“绝招”,是其能否脐身于高水平行列的重要条件。日本柔道联合会科研部长高桥邦男在对日本最优秀的柔道运动员(队)的各种特征进行分析后指出,这些运动员的共同之处是都有自己的“得意技”,并由此衍生出其他技术,成为制胜法宝。此外,特长技术还是决定技术风格是否鲜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狠抓特长技术训练的同时,还应当力求全面地掌握专项运动中的各项技术。这是因为: 其一,专项运动技术动作群中的各种技术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起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作用。这种作用,我们称之为运动技术的“转移”。受这类“转移”的影响,有时,一个似乎不太重要的辅助性技术的掌握,亦往往可能影响特长技术水平的提高。其二,在运动竞赛中,技术是否全面,是保证特长技术能否发挥的重要条件。 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技术规范又称技术规格。在训练学中,特指依据科学原理而确立的、人们在进行技术训练时所必须遵从的模式化要求。技术训练必须符合技术规范提供的标准,必须沿着技术规范指出的方向进行。因而在训练中,必须强调技术的规范化。这在体操、武术套路等项目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技术训练的初级阶段或少儿训练中强调技术的规范化也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重视技术的个体差异,使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任何一项运动技术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技术训练时,应当认识和利用技术活动内部存在的固有联系,即应当沿着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分到合、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联系。无论是训练内容的安排和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都要服从“学习、提高、巩固,再学习、再提高、再巩固”的一般性程序。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技术训练,有利于运动员打牢基础,稳步前进。 然而,现代运动技术训练实践的发展也告诉我们,先易后难、先浅后深等教学顺序也并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惟一模式。在特定条件下,“难点先行”,即所谓“先难后易”“先深后浅”,亦可望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合理的内部机制指运动技术必须符合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所指明的神经肌肉工作原理。例如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系统中主动肌、协同肌和对抗肌的正确支配等等。另外,运动

运动训练题集汇编1000题含答案

单项选择题: 1、篮球、足球属于(B)项目。 A、耐力性; B 、对抗性; C、周期性; D、速度性。 2、训练适应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运动负荷、恢复过程、身体情况、心理状态等,其中(C)起着决定作 用。 A、负荷和身体; B、负荷和心理; C、负荷和恢复; D、身体和心理。 3、间歇训练法每次(组)练习之间有较充分的休息时间,如果用心率来表示,可在心率恢复到(B)是进行下 一次(组)训练。 A、110次/分之下; B、120次/分之下; C、130次/之下; D、140/次之下。 4、协调能力是运动员运动时,各器官系统、各运动部位配合一致完成练习的(C)。 A、方法; B、手段; C、本领; D、途径。 5、篮球、足球过人的动作属于(B)速度。 A、反应; B、动作; C、位移; D、灵敏。 6、在提高条件(难度)的情况下进行训练是战术训练(B)之一。 A、任务; B、方法; C、类型; D、要求。 7、男孩子力量增长最快的年龄阶段是(B)岁。 A、7-10; B、11-13; C、14-17; D、18-21。 8、发展战术能力是全过程多年训练阶段中的(C)阶段。 A、基础训练; B、最佳竞技; C、专项提高; D、竞技保持。 9、发展绝对速度的主要训练手段是(D)。 A、300米计时跑; B、150米计时跑。 C、200米计时跑; D、60米计时跑。 10、发展一般耐力主要采用(C)的各种运动方式。 A、短时间、大强度; B、短时间、小强度; C、长时间、中小强度; D、长时间、大强度。 11、训练适应的特殊性是训练适应的(B)之一。 A、作用; B、特性; C、方法; D、手段。 12、超量恢复规律是(C)原则的依据之一。 A、周期性; B、区别对待; C、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D、系统不见断性。 13、如果用间歇训练法发展运动员的力量耐力,强度应在(A)。 A、40-60%之间; B、60-80%之间; C、80-90%之间; D、90%以上。 14、一般身体训练是专项身体训练的(D)。 A、途径; B、方法; C、手段; D、基础。 15、决定有氧耐力还是无氧耐力的关键是(A)。 A、负荷强度; B、负荷量; C、练习方式; D、练习方法。 16、在训练准备期第二阶段,应该使运动员的(A)达到最大。 A、负荷强度; B、负荷量; C、负荷组数; D、负荷次数。 17、勇于探索、大胆革新是教练员应具备的(B)之一。 A、特点; B、条件; C、要求; D、能力。 18、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A)的支配下,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和运动能力。 A、中枢神经系统; B、心血管系统; C、循环系统; D、运动系统。 19、以下哪种训练方法是发展爆发力最常用方法(D)。 A、重量大、练习次数多; B、重量小、练习次数多; C、重量小、练习次数少; D、重量大、练习次数少。 20、以下哪种训练方法是发展快速力量最常用方法(B)。 A、大重量的极限力量练习。 B、中小重量的快速练习; C、长距离的跳跃练习; D、小重量多重复次数的练习。 21、重复训练法每次(组)练习之间有较充分的休息时间,如果用心率来表示,可在心率恢复到(A)是进行 下一次(组)训练。 A、110次/分之下; B、120次/分之下; C、130次/之下; D、140/次之下。 22、在降低条件(难度)的情况下进行训练是战术训练(B)之一。 A、任务; B、方法; C、类型; D、要求。 23、发展一般运动能力是全过程多年训练阶段中的(A)阶段。 A、基础训练; B、最佳竞技; C、专项提高; D、竞技保持。 24、超人的体力和技艺性是(A)的特征。 A、竞技体育; B、群众体育; C、学校体育; D、大众体育。

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

核心力量训练的主要作用 1)稳定脊柱、骨盆; 2)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力; 3)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 4)提高上下肢和动作间的协调工作效率; 5)预防运动中的损伤; 6)降低能量消耗; 7)提高身体的变向和位移速度。 练习方法1 不借助任何器械的单人力量练习:此类练习适用于核心力量练习初始阶段,目的在于使运动员深刻体会核心肌群的用力和有效的控制身体,这种类型的练习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认可和肯定,普遍认为是最基础的核心力量练习的手段。 身体姿势的稳定性训练 旋转稳定性,同侧,异侧,正面,反面 练习方法2 运用单一器械进行的力量练习:如瑞士球、平衡球、平衡板、弹力绳、垫上、力量练习器械等。在这种练习方式中,运用最多的是平衡 球、平衡板和瑞士球等这类不固定的器械和自由重量器械。使用这一类型的器械进行力量练习,可以有效的动员躯干部深层

肌肉参与运动,并在动作过程中控制躯体始终保持正确的运动姿态,从而摒弃了传统力量练习中借助外力来支撑躯体的弊端。非平衡性力量训练 通过自身调整不稳定的身体状态,达到训练神经-肌肉系统的平衡和控制能力以及本体感觉的一种练习方式。这种训练操作通常使用健身球、摆动板、泡沫球、平衡盘或单侧支撑训练,以增加核心运动能力和稳定性,利用不稳定训练的运动员其神经-肌肉系统的增强远远高于稳定的训练。使用不稳定的装置进行力量训练不仅可以提高 所训练肌群的力量水平和本体感受能力还可以激活核心肌群的参与。 练习方法3 使用综合器械进行的力量练习:诸如单、双足站立于平衡球上,做各种上肢持轻器械举、推、拉,下蹲,躯干扭转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坐于瑞士球上做各种形式的练习等。 核心力量训练很关键的一点在于训练时练习者是在躯体处于一种不平衡不稳定的状态下进行的,或者是运用的器械是不固定、必须要使用者自行进行控制的器械,如平衡球,瑞士球,平衡板等。 核心力量训练 非核心力量训练方法4 这种练习的关键是使身体处于一种不平衡、或者是在不稳定的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