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合道”与“离道”从《道德经》看当下道德教育的某些误区

“合道”与“离道”从《道德经》看当下道德教育的某些误区

“合道”与“离道”从《道德经》看当下道德教育的某些误区
“合道”与“离道”从《道德经》看当下道德教育的某些误区

“合道”与“离道”从《道德经》看当下道德教育的某些误

摘要:从《道德经》研究角度看,道德教育有一个“合道”与“离道”的问题。当代道德教育领域,存在强制强迫、过分说教、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等误区,这都是“离道”的表现。万物尊道而贵德,但道之尊、德之贵,却恰恰在于它任由万物顺其自然地生长,而不去强制它们。做道德教育,不仅要看是不是“合理”,更重要的是要看是不是合道,因为理经常会离道自生。离道的极端表现是“盗夸”。如果以教育的名义对儿童进行控制和压迫,剥夺和戕害他们的自由天性,这就不仅是离道,而且是“盗夸”行为,成为“教育之盗”或“盗的教育”。面对道德教育种种异化的情形,深入探讨和解读《道德经》,不仅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梳理源流、辨明是非,而且能够给我们在解决现实问题上带来诸多深刻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道德经;道德教育;合道;离道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5)04-0094-06

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项目“家庭教育

研究的道与术”(SKZZY2014088)①。

收稿日期:2015-3-26

在当今教育格局中,道德教育的地位在不断提高,但同时这个领域也是众说纷纭,各种充满偏见和功利化的说法不绝于耳,老子所批评的“攘臂而扔之”(喻强求、强制)的情况比比皆是。在此情形下,深入探讨和解读《道德经》,不仅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梳理源流、辨明是非,而且能够给我们在解决现实问题上带来诸多深刻有益的启发。当今中国道德教育,必须回到“道”上来。

《道德经》虽产生于2500年前,但其无与伦比的智慧,使我们在思考25个世纪后的人类发展和教育问题时,依然感觉真切感人,如沐春风。《道德经》的核心是“道”。俗话说,“道不远人”。老子和他的“道”,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一直就在人们的生活与实践中发挥着作用。我们感觉老子就像“自家的老邻居”,随时可以与我们亲切交流。下面试从道与德(道德)、道与理(道理)、道与径(失道)、道与盗(非道)几个方面分别来进行讨论。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关于道与德

道德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教育以道德为贵。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在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经由知止、自律而走向人生自由。据说,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里的这样一句话,被刻在他的墓碑上:“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

们的思考越是经常和持久,那种时时更新的、有增无减的对它们的赞叹和敬畏就越会充溢我们的心灵,它们便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头顶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这便是自然必然性与道德自由的完美统一。

但是当今教育最薄弱、最失效的却恰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过于功利化,有许多强制性,充满了虚伪、矛盾、混乱、空洞、说教。在现今的学校道德教育中,许多教师常常以行为规范教育、习惯教育、纪律教育甚至惩罚教育来代替道德教育,经常使用外在的刺激方法,如灌输、批评、奖惩、评比、挂小旗、孤立等来实施道德教育,效果很不好。在德育实践过程中,有的教师甚至不惜压抑、伤害孩子们的天性,施加压力迫使学生就范,这就背离了道德教育的本质。行为规范、习惯和纪律的养成都是重要的,但要与鼓励儿童天性的发挥相协调;行为规范、习惯和纪律的养成不能代替完整的道德教育,更不能以压抑、伤害学生的天性为代价。

我们需要从本原上理解道与德。

在老子眼里,德最基本的涵义是什么呢?老子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一章)

这就是说,万物由道而生,由德而养,德有蓄养万物的恩典和益处,所以万物尊道而贵德。但道之尊、德之贵,却恰恰在于它任由万物顺其自然地生长,而不去强制它们。

老子后面在五十五章里,拿刚出生的孩子作例子,来讲德的无比宝贵: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K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第五十五章)

他说,对于刚出生的孩子,连毒虫、猛兽、猛禽都不会来侵害他。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自我,德性淳厚。别看他的骨头是软的,但是非常有韧性,力气很大,他要抓着你的手,你很难掰开。他完全不知道男女之事,但是精气非常充盈。他经常大哭,没完没了,但是你见过他嗓子哑掉吗?没有。就是因为他不仅精气充盈,而且是“和”(即水火相济、身心和谐、天然统一)的。正因为这个“和”,就可以到达“常”和“明”的状态。这是什么状态?就是道的状态。所以,刚生出来的小孩,完全带着大自然生养的厚德,没有任何污染和耗损,可以作为纯净之德的榜样来观摩和学习。

老子启发我们,要想了解德的规律和特性,可以去观察

“赤子”(刚出生的孩子),他是德的最好的人格体现;“赤子”会直观地告诉你:德是什么,德会怎样。

那么,道与德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老子说: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二十一章)

这里涉及道与德的根本关系。老子讲,道是本源、是根本,德是功能、是枝末;德由道出,德源于道;道之有德,谓之“道德”。老子讲,最大的德行,它的存在和运行只有唯一的一条路,那就是要跟随大道走。这就叫“惟道是从”。

跟着道走了,就有大德;不跟着道走,德就没了。后一种情况,就叫离道自生。离道自生的“德”,虽然还戴着一顶看起来很不错、很光鲜的帽子,但它可能不合道,甚至可能背道而驰,变成“失德”、“无德”。

这恰恰是老子所担心的。他说: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第三十八章)

这是在三十八章里,老子的讲述由道入德伊始,就郑重其事提出来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情况。《道德经》开篇第一章讲“道”,老子一上来第一句就来个否定句(“非常道”),并且

加了一个强调(“常道”),这是为什么呢?三十八章开始讲“德”,老子又是一上来第一句就来个否定句,说上德不德,下德无德,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体现了他的深切担忧。老子的想法是独立超绝的,他生怕一般人用惯常思维来理解他的道、他的德!所以他不得不一上来就声明:千万不要用大家所熟悉的思想方法来解释道和德,那样就可能完全曲解了。要知道,这是根本不一样的东西!历史证明,老子的想法确有先见之明。一直到今天,这样的误解、曲解依然在发生。

对于道,老子有“常道”、“可道”之分;对于德,老子有“上德”、“下德”之别。差别在哪儿呢?

“上德”指的是最高的德。它是什么呢?是“不德”。什么叫“不德”?就是不以德为德,就是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德”是什么?下德就是低层次的德,它的本质是“无德”。“无德”就是没有德。为什么没有德呢?因为它太把德当做德了,形成了执着(“不失德”),这样就糟糕了,就失去了道自然而然的特性。

因此,我们就得以理解,“上德”和“常道”一样,都不是外在的、表面的、人为的东西,而是内在的、实质的、自然的东西。德与不德,关键看是否顺从自然,是否惟道是从。自然(道)的反面是人为。人为的东西一多,就可能离道,道可能就不起作用。

接下来,老子一层一层地讲道与德、与仁、与义、与礼之间的关系,阐明德应该怎样惟道是从而不能过分人为。他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德的状态是无为的,而且不认为有什么可为的;“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下德的状态是有为的,而且认为可以有所为。那么仁呢?“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最好的仁有所为,这个状态跟下德一样,但它的态度或者说自我觉知非常好,是“无以为”的,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么义呢?“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个层次就比较低了,“义”不论实际情况还是觉知,都只能达到“有为”的状态。这还不是最差的,再看看礼。“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这是讲最好的礼也是有为的,然而“莫之应”,一看没有人来响应,就自己动手拨拉了!“攘臂而扔之”,就是动手强行要求别人来站队,按照它的规定执行。到这里,已经是强迫了。

这就叫等而下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它们的排序,是根据是否自然的原则,或者反过来讲,谁更少人为与强制。人为与强制的东西越多,离道越远,而越没有德。

所以,是否合道,是我们判断一个事物、一种观点是否有德的基本依据。道德道德,合道即有德,离道即无德。如果失去了道而再去讲德,那样的德就是离道自生,就是虚妄之说。这不仅是有害的,而且是危险的。它会导致我们与大

自然的根本规律南辕北辙,并且很可能不以为迷,还自以为是。

做道德教育,一定要遵循自然之道和儿童成长之道,就是要尽力追随、养护和培育儿童的天性、天赋。这是道德教育的前提与基础。任何以背离儿童之道,损害儿童的天性、天赋为代价,一味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意愿去成长的主张和做法,都可能是“无德”(“缺德”)的事情,是道德教育的

误解和误用。我们认为,造成当今学校道德教育失效和失误的根本原因,恰是在于许多班主任和专职德育教师并不真正理解“道德”的本意,不了解“德由道出、德源于道、惟道是从”的道理,不明白道与德的真实关系。他们所主张和实施的“德育”,可能是强制的和病态的,不符合儿童身心发

展的规律。

总之,老子讲德,是跟道紧紧联系的,跟大自然自身的运行规律紧紧联系的;过多的人为因素往往会导致离道自生,走向道的反面。这,既是老子之忧,也是他的远虑。

二、“可道”即理:关于道与理

“理”的泛滥,是当今道德教育的一大问题。道德教育变成了单纯的说教,变成了无休无止的“讲理教育”。这种

情况在学校教育中非常突出。许多学校的道德教育就是以上课为主、以说教为主、以灌输为主,内容枯燥乏味,形式单一重复,失去了道德教育的丰富性、生动性和深刻性,弄得

学生十分厌倦。这里的问题可能是:老师没有这么多道理,学生可能还知道怎么做,因为学生还有常识在;老师讲了这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反而把学生搞糊涂了,连常识也没有了。那么多扑面而来的“道理”,不仅不能帮助受教育者厘清疑问、解除迷惑,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疑问和迷惑。

何以如此呢?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道理”呢?

我们说道理、道理,那么,理总应该与道有关吧。我们来听听老子是怎么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章)

这里的第一个“道”,是老子心目中的万物根本,是不可见闻、不可言说的;第二个道,才是可以见闻、可以言说的,叫“可道”。“可道”是什么?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是“可说”、“可用语言表述”。我以为,“可道”的“道”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意指“可以作为道路来指引方向”,即“导”(?Б伲?,而不是“可以言说”的意思。“可以言说”的意思包含在“可名”里。“可名”的“名”也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意思就是可以拿来命名、说明、表述。老子应该不会用两句话来讲同一件事。苏辙说:“道不可道,而况得而名之乎?”

[1]苏辙的意思是说,连“可道”都不是道本身,“可名”等而下之,就更算不上了。可道毕竟还是道的直接体现,可作道的路标指引;可名就与道隔得太远了,只是道的语言说明。

二者都从道而出,都不是道的本体,但与道的距离,与道的紧密性是不一样的。

说“可道”是能够作为路标来指引道路,那么,具体指哪些东西呢?那就是道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的某些征兆、征候或迹象。比如,日月升落、四时更迭、植物枯荣、人事兴衰,这都是道在运行中表现出的一些“相”,我们从中可以理解到道的存在和特点。《易经》讲“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系辞上》)“可道”正是“天垂象”的结果;没有“天垂象”,就没有可道。南宋邵若愚说:“此无始无终,长存不改之道,自虚无始化一气,因有一气之迹,是故可道。”[2]道有迹可循,就是“可道”。这个可以做第一个道(常道)的指引、暗示、路标的“可道”,其实就是“理”。理的原意,是玉石的纹理、树木的纹理,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做是道的纹理。这个道的纹理(可道)被圣人识破了,讲述出来,就成了“道理”(圣人识破的真理)。所以韩非子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解老》)纹理可道,但纹理无论如何不是道本身,所以“非常道”。

可见,本来道理(可道)都是从道而出来的,但经人之手的操作,就一层一层发生演变,渐行渐远了。它具体是怎么变的呢?在我看来,通过第一章出现的“道”、“可道”、“可

名”几个概念,以及老子在后面谈到的“不自生,故能长生”(第七章)和“民好径”(第五十三章)等思想,就可以很好地说明道与理之间的关系发生异化的几种演变。

首先,在“道”(即“常道”)这个层面,由于它是恍兮乎兮、混沌一片、“不可致诘”的,因而无迹可寻、无理可言;其次,在“可道”这个层面,万物呈相,有迹可循,理便出来了,可以做道的指引,这就是源于道、与道同行的真正意义上的道理,当然这个道理需要非凡的觉察才能获悉;再次,经过“可名”这个层面,理与道就可能开始分家了,这是由于通过语言作用,理容易产生歧义和混乱。

这种歧义和混乱,归根到底,是由于“民好径”的原因。由于“民好径”,即渴求通过捷径更高效地追求功利,致使理离道自生,越走越远,越走越偏,不断自我膨胀、复制,产生出各种乱七八糟的“径理”(小道理)。

这就是“道―理”的演变。“道理”从大自然的内在规律,变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胡说,胡编乱造,废话连篇,甚至变成了强词夺理,“无理也要搅三分”。

如此看来,不是所有的“理”都是合道的;当理离道自生的时候,它可能会变成狭隘、愚蠢、固执乃至疯狂的东西。因此,我们做道德教育,不仅要看是不是“合理”,更重要的是要看是不是“合道”。当道德教育变成“合道的教育”时,教育就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和谐发展,更符合社会的长远

利益。

道德教育如何“合道”?这是一个大课题,是让我们在离道自生中回归正确方向的根本命题。“道法自然”。合道的道德教育,一定是大自然的追随者,它要高度尊重孩子的自然天性,并忠实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它不需要那么多的“径理”(小道理),而需要更多的自然元素。道德教育只要违背儿童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就必然陷入误区,这样的教育必然从解放人、引导人的力量,变成压迫人、控制人的力量。当前各种甚嚣尘上的“径理”(小道理)恰恰就在为道德教育演变为“讲理教育”推波助澜。对此,我们应该有所辨识。

三、“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关于道与径

在当今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中,各种励志教育、成功教育可谓甚嚣尘上。一些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以为这就是儿童道德教育,趋之若鹜。从胎教早教、“0岁方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虎妈、狼爸、“最给力家长”,各种宣传高效成功、寻求捷径、拔苗助长的教育方案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消停的时候。有的家长甚至强迫幼儿光着上身在冰天雪地里跑步,美其名曰“这是为了培养坚强意志而进行的魔鬼训练”。在这样的氛围推动下,一些家长表现出焦虑症、多动症和强迫症,呈现一种病态的躁动甚至狂热。有人把这种情况叫做――“专家叽咯楞,商家里格愣,

家长叽哩哇,孩子迷离蒙”。

这种情况正常吗?我以为是不正常的。有人说,这不是体现我们的社会和家长重视教育吗?重视教育没有错,但过度了就有问题,过度了就会偏离道。过度表现为追求过多和过快。当下的教育在许多方面是过度的,它根源于我们过度的恐惧和过度的贪婪,这都是我们人性固有的“思惑”。过度而混乱的教育形成了一种虚假的繁荣。这是一种深刻的迷失和悲哀,而不是值得赞美的“尊师重教”。

道德教育也像当下中国许多东西一样,原本是好东西,走着走着,就走偏了,就变坏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哪里?我们还是来听听老子如何说: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第五十三章)

老子说,假如我还有那么一点点觉知的话,就会在大道上行走,生怕走到岔路上去;大道多么平坦而宽广,但是,众人就是喜欢抄小路、走捷径!

这不正是点明了当下家庭道德教育的问题所在吗?我

们现在的家庭道德教育比较急功近利,许多家长在为孩子忙乎“抄小道”,图成功,越抄越功利,越抄越急。结果,孩子、大人都失去了平常心,失去了自然的成长。

抄小路、走捷径,自有其便利和种种好处,不然,大家

不会这么趋之若鹜,商家也不会这么起劲鼓噪。但是,抄小路、走捷径获得的好处,也一定是短浅的,它会失去更重要、更长远的利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热衷于抄小路,这就是失道;失道的结果就是老天爷撂挑子――不再帮助你了。

我经常说,没有老天(大自然)帮忙的教育,一定是有根本缺陷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必然走不远,持久不了,恰如笔者在《家教之“道”》一文中曾经指出的那样:“热衷于追求励志学、成功学的教师、家长,是很容易“失道”的,他其实是在冒险,其心态类似于一个充满恐惧和贪婪的赌徒,他总是希望比别人获得更多、收益更大。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多多益善的追逐过程中,他自己会失去人生重要的东西――他的本心、他的善良淳朴的人性;而在他控制之下的孩子,也很难不丢失他的天性和天赋。许多从小被家长逼得去学习各种成功技能的孩子,伤了成长的乐趣和学习的胃口,到了真正需要发挥学习潜力的时候,例如上大学或就业的时候,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兴趣、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小时候被过度教育而获得的那点可怜的“小聪明”、“小成功”,根本无法帮助他获得学业与

人生的真正成功。”[3]这种情形,我们在现今幼儿园教育和

家庭教育中看得太多了,这难道不正是中国式儿童教育的悲哀吗?四、盗亦有道:道与盗

由道入径,容易失道,但失道其实还不是最可怕的,迷

途知返,那回到道上(“知返”)就好;可怕的是由道入“盗”。什么是“盗”?盗,就是以不正当的途径和方法盗取本不属于自己的财物或名分。盗是非道。盗取财物是偷盗,盗取名分是僭越。

由道入盗和由道入径不同。如果说,由道入径大多是由于无知、从众和贪图小便宜,由道入盗则常常是有企图、有预谋的,它会利用“民好径”的心理,以“道”作幌子,颠倒是非,蛊惑大众,以期博取更大的利益。

来听听老子如何说: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第五十三章)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讲的是朝廷腐败、田畴荒芜、仓廪空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讲的是统治者身着华服、腰佩宝剑、饱食终日、财货万贯。这样一副形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炫富!

我们似乎可以拿老子上面的话作比方,来说明当下某些学校和社会机构在实施道德教育时的不良状况。前半段可以用来比喻孩子们的状态:他们被大人管制得过死,以致心灵荒芜、内在空虚、兴趣枯索;后半段可以用来比喻一部分擅长“盗术”的专家、商家、家长的状态:他们沉溺于对孩子们的强力控制,都在自我炫耀,专家炫耀自己指导有力,商

家炫耀自己产品过硬,家长炫耀自己管教有方。

对于这种情况,用老子的话说,即是“盗夸”!盗夸就是强盗头子。他们擅长用崇高的名义来盗取利益和名分,以谋私利。

“盗亦有道”。在当今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中,有不少是以“教育”的名义或“爱”的名义对儿童进行控制和伤害,剥夺、戕害儿童的自由天性,可谓奇物滋起、花样百出。这是什么?这便是“教育之盗”或“盗的教育”。对此,我们需要保持必要的警觉。

对于当今中国社会道德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我倾向于用“无法无天”来概括。什么是“无法”?就是说我们的道德教育实践缺乏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充满智慧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来加以说明、约束和规范;什么是“无天”?就是说我们缺乏信仰,不知敬畏,不能“知止”。那么,究竟什么才能让我们知止、让我们敬畏、让我们笃信和服膺呢?一定是高于一般的“理”(可道)、当然更高于“径理”的那个东西。那是什么?那就是道!

参考文献

[1] 李蒙洲.吃透道德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4.

[2] [春秋]老子著.[汉]河上公,[三国魏]王弼,[宋]范应元,等注.名家集注道德经(册一)[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2011:10.

[3] 陈建翔.家教之道[J].中国德育,2014:11.

“Integrating to Tao”against “Diverging from Tao”:On Some Misconception in Present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View of Tao-Te Ching

CHEN Jian-xiang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o-Te Ching,there exists a problem about moral education,which is “integrating to the Tao”against “diverging from the Tao”. There are some misconceptions in present moral education,such as compulsion,compelling,undue preaching,anxiety for quick success and instant benefits,and opportunism,which are all the manifestation of “diverging from Tao”. “All things honor the Tao and value virtue”,however,the honor of the Tao and the value of virtue lie in the non-compelling all things and letting nature take its course. Moral education should highlight not only “integrating to the rules”,but also “integrating to the Tao”,because the rules might often diverge from the Tao and have desires to be. The extreme act of “Tao divergence”is “robbery hypocrisy”. If educators try to control and oppress children in the name of education,deprive and injure children’s free human nature,they are not only diverging from Tao,

but also committing robbery hypocrisy,which leads to the “robbery of education”,or the “education of robbery”. Confronting all kinds of dissimilation of moral education,deep probing and interpreting Tao-Te Ching can help us not only to clarify our thinking and distinguish right and wrong,but benefit us with much profound enlightenment in solving problems in true life.

Key words:Tao-Te Ching;moral education,integrating to Tao,diverging from Tao

(责任编辑李震声)

智慧树知到2019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学习本课《<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的出发点是()。答案:从“义理”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老子是()学派创始人。答案:道家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其”指代的都是()。答案:道 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以立修己治人之(),察其()以善精义入神之()。”答案:大意#体#微言#用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的思维方法。答案:辩证对立#辩证统一#对立统一#一分为二 下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答案: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第二章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答案:不能穷尽 “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意思是()。答案: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 “湛兮,似或存。”中的“湛”的指的是()。答案:幽深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一种()和()的处世之道。答案:先人后己#以退为进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见”解释正确的是()。答案:同“现”,显露

从言语之道来看,明代殷谐的《海青击鹄图》赋予我们的生活哲理是()()()。答案:慎言慎行#守口如瓶#沉默是金 第三章 老子《道德经》用“上善若水”来说明老子所说的“道”,运用的是()的说理方法。答案:道法自然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圣人为腹不为目”中的“为腹”的意思是()。答案:注重内在实际 下面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含义近似的是()()。答案: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物壮则老 “生而不有”的意思是()()。答案: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 第四章 《道德经》第十三章老子主要是从()角度来阐述修道与用道。答案:内在情绪 今天的人们学习《道德经》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执《道德经》之道,()”。答案:以御今之有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中的“能敝”指的是()。答案:守住道体 老子从“道”的角度认为统治者运用道来治理过国家的最高境界,是老百姓对统治者()。答案:不知有之 下列语句中与“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复”含义相同的是()、()、()。答案:周而复始#一元复始#循环往复

道德经概述

道德经概述 道德经是二千多年前中国伟大哲学家,思想家老子留给后人的传世巨著。古今无数学者都拜读过道德经,很多人也从道德经中领悟到了智慧的火种,并结合自身的思想和现实环境留下了更多地的智慧宝典照亮中华文明并不断辉煌前行。当然,也有众多的人只知其表,不知其义,即便拜读多篇也不能理解道德经所讲述的根本思想。这里通过我对道德经的学习和理解,简单描述一下道德经是一部怎么样的经典?主要在讲什么思想?我们又如何在生活工作中学习应用道德经的思想?由于能力有限,有错误的地方也请批评指正,一起进步。 根据理解,道德经是老子以国家及圣人(伟人)为立足点,以“道”即自然平衡法则为其思想根本,通过其以往治理国家的经验所写的一篇治国及修身的传世巨著。通过对“道”和“德”的不同表述,指导后人根据自然发展规律及当前所处的现实环境状态如何运用“无为而治” 和“有为得治”的方法去管理好其国家,民众及自身。 “道篇”的中心思想就是国家及管理者圣人因依照自然平衡法则,丢弃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种种作为,根据现实社会的情况,借助自然平衡法则的力量,以积极无为的管理方式管理国家,民众及自身,让社会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无为”是利用自然社会平衡法则为的基础的“有为”。这里所讲的“道”就是指顺应自然平衡法则的无为,即抛弃种种违背自然规律的有为,采用顺应自然平衡规律的无所作为。 “德篇”的中心思想就是国家及管理者圣人因依照自然平衡法则,以为而不争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积极作为,根据现实社会的情况,以符合自然平衡法则的规律,用主动有为的管理方式管理国家,民众及自身,让社会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有为”是顺应自然社会平衡法则为基础的“无为”。这里所讲的“德”就是指顺应自然平衡法则的有为,即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采用符合自然又不破坏自然规律的种种积极作为。 由于老子智慧的渊博,道德经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但不管哪个论点都围绕着自然的平衡法则即”道”展开,其很多思想观点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值得当代人去思考学习,例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等对当代人依旧具有开人智慧,指导行为的现实意义。但由于老子所处环境时空与当代社会明显不同,有些思想已经不能适用与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例如:“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种思想对于古代信息沟通不便社会治理能力弱而言,“愚民”对当时国家帝王来说是很有用的管理方法,但对当今信息瞬时共享物质富足的社会来说,愚民只能让这个国家失去创造力,最终会导致国家因失去社会竞争力而衰亡。当然对于“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的治国难题,如果单以国家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加以束缚,那就是下策,但如果国家在加强法律制度,道德规范的同时,通过宣扬并广开社会奉献的“善”的渠道,同时也使民众因付出奉献在社会中得到相应的地位,名誉,财富等不同的回报,必将激发社会的活力,国家社会必然也因为民多智广而强盛不衰。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学习道德经等其他经典千万不能死记硬背,必须要理解作者的意图及其思想核心,并通过领悟及根据自己现实社会环境加以灵活运用,这样也才能把他人的智慧变成为自己的智慧。否则,任何的死记硬背,照搬照抄只能让自己的思想更加的僵化愚昧,并自愚愚他祸害社会。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注音版】 知(zhī)人(rén)者(zhě)智(zhì),自(zì)知(zhī)者(zhě)明(míng)。 胜(shèng)人(rén)者(zhě)有(yǒu)力(lì),自(zì)胜(shèng)者(zhě)强(qiáng)。 知(zhī)足(zú)者(zhě)富(fù)。强(qiáng)行(xíng)者(zhě)有(yǒu)志(zhì)。 不(bù)失(shī)其(qí)所(suǒ)者(zhě)久(jiǔ)。 死(sǐ)而(ér)不(bù)亡(wáng)者(zhě)寿(shòu)。

【译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能够知足而淡泊财物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富有。能够自强不息的人才能算是有志气。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失“道”顺其自然的人才能够长久,而能够真正死而不忙者才算是真正的长寿。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句

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解释】自古以来,凡是得到道的都发生了变化:天得道而明亮,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验,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统治者得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 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解释】天下万物产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产生于看不见的“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2019智慧树知到[大学美育(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版)]章节答案

2019智慧树知到[大学美育(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版)]章节答案 [第一章测试] 绪论单元测试 1.【单选题】《大学美育》课程学习内容的逻辑路径是: 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认识美,传递美 欣赏美,创造美,发现美、认识美,传递美 答案: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2.【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我校《大学美育》课程校本特色专题的是:管理美学与美育 经济精神与美育 法治文化与美育 自然美与社会美 答案:自然美与社会美 1.【单选题】下列哪部作品是萨缪尔·亨廷顿的着作 《论语》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尼科马克伦理学》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答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2.【单选题】下面哲学家不属于古希腊时期的是 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 笛卡尔 答案:笛卡尔 3.【单选题】“劳动生产了美”出自马克思的哪本着作 《资本论》 《共产党宣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答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4.【单选题】下面论述不符合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命题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美是生活”命题关注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美是生活”说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 车尔尼雪夫斯基斯基通过“美是生活”命题强调了美的理想性 答案:“美是生活”说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 5.【单选题】在孔子的政治思想里,主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内容

“仁” “中庸” “礼” 答案:“兼爱” 6.【单选题】下列内容,哪一项不是出自老子《道德经》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我即世界,世界即我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答案:我即世界,世界即我 7.【单选题】冯友兰先生认为什么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人生境界 中庸思想 阴阳五行 天人合一 答案:人生境界 [第二章测试] 1.【单选题】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的根本前提是 答案: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2.【单选题】“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出自以下哪篇文章

《道德经》10句话,说透人生智慧

1、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话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多说话反而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与其喋喋不休,不如在沉默中好好修炼自己的内心。 生活中说话要注意对象、场合,说话之前要考虑一下话能不能说,背后议论人的行为不要做。说的是别人,痛的可能是自己。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才能看清自己,扬长避短把力量发挥最大效用。 汉代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谁都有缺点,谁都有不擅长的东西,人生的意义正在于接纳并欣赏不完美的自己。 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嘴上说的天花乱坠,不如落实在行动中。 品德的体现全在细节中,有德行的人总是嘴上说的少,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4、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修身养心离不开“清静”二字,“清”是一种心灵状态,“静”是一种生活状态。 遇大事不要慌张,静下心来才能想到解决办法;遇烦事不要生气,生气伤害的还是自己的身体。 放慢自己的脚步,学会知足。自己有自己的活法,一家有一家的日子。 页脚内容1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心怀善意,才有好运降临。如果你看什么都不顺眼,悲观处事,处处以恶意揣度别人,自然日子不会好过。 做人有没有能力先放一边,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心。想要日子过得好,就要学会节俭,节俭持家才能富过三代。 6、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不要轻视小瞧别人,我们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世界如此之道,你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做人学会谦卑,只有空杯子才能盛满水,也只有把自己姿态放低才能学到东西。 7、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所有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就像乌云遮不住太阳,洪水冲不垮山岗。 困难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做一丝努力就在困难面前认输。成功的人,不是没有经历过困难的人,而是在困难面前撑住并熬过来的人。 只要相信自己,没有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漂亮话好听却没有用,珍惜那些能给你指出错误的朋友。 生活中听人吹捧不如听下真诚的建议。虚心接受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9、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页脚内容2

老子道德经全文 (3)

老子道德经全文 老子: 「道德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道德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 「道德经」: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 「道德经」: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道德经」: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智慧树知到《管理会计》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管理会计》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变动成本法下的本期销货成本计算公式是() A:单位完全生产成本×本期销量 B: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量 C:期初存货+期末存货-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 D:本期发生的产品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正确答案: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本期销量 直接材料费用、产品包装费、按件计酬的工人薪金、推销佣金以及按加工量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费,都属于( )。 A:制造成本 B:直接材料 C:其他制造费用 D:变动成本 正确答案:变动成本 资金增长趋势预测法,就是运用( )原理对过去若干期间销售收入(或销售量)及资金需用量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计量后,确定反映销售收人与资金需用量之间的回归直线y=a+bx,并据以推算未来期间资金需用量的一种方法。 A:回归分析法 B:判断分析法 C:加权平均法 D:季节预测分析法 正确答案:回归分析法 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下列( )情况应该采取外购的策略。

A: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B: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C: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D:自制单位产品成本>外购价格 正确答案:自制单位变动成本>外购价格 某产品销售收入800元,保本额500元,变动成本率为65%,则该产品的利润为( ) A:105 元 B:280元 C:175元 D:195元 正确答案:105 元 第二章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 ) A:结构性成本动因 B:成本动因理论 C:最佳价值链结构 D:执行性成本动因 E:价值性成本动因 正确答案:成本动因理论 以下那些属于执行性成本动因() A:员工 B:全面质量管理

从《道德经》中看“道”

从《道德经》中看“道”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应该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符合自己能力的理想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

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不辱,知此,可以长久。"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知足者,少有烦恼。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

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 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我们不仅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研究其思想所起的指导作用,对我们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也有着宝贵的启示作用。 关于《道德经》,后代解读的各家说法很多,很多专家也都说了,对于“道”每个人的感悟都不相同,有很多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谛。今天我和大家分享《道德经中的人生智慧》,我也苦于自己的人生经验并不丰富,所以主要是通过搜集很多专家的观点和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希望能通过我的浅薄的分享,激发大家对传统精华的重新重视和对人生的一些思考,也就是我此次论文分享的最大收获了。 刚才已经给大家分享了,《道德经》共五千余字,虽然简短,但却内容丰厚,不但可以说是章章精辟,甚至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内涵深远。我主要将其中一些与我们生活贴近的智慧与大家分享一下,由浅入深,我从个人、家庭、事业等角度,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作为女生,我首先关注了《道德经》中对女性智慧的赞美。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普遍受到传统女性三从四德思想以及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思想的影响,女性地位普遍低下,而在古代社会中为数不多推崇女性地位的思想家中,最早的正是老子,而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家,最推崇女性的也是老子,老子是2500年前第一个女权主义者。 老子认为在女性身上蕴含着极大的力量,老子之所以认为看似柔

软的女性身上有着极大的力量,是因为她们有三个特点:老子认为女人强大力量的第一个来源正是安静。比起男性,女性更加沉稳。老子说:“牝以静胜牡”。就像我们走在野外仰望浩瀚的星空,宇宙是安静的,正是这种安静的力量才是更本质的力量。 老子认为女性的第二个力量来源是柔弱。柔弱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关于柔软,老子和他的老师有一个故事。说老子在他老师临终前,请教他的老师,说老师您在临走前还有什么要交付于我的么?老师说,你认为牙齿和舌头,哪个刚强哪个软弱?老子说当然是舌头软弱。这时老师张开嘴让老子看,老师因为年老,牙齿已经都掉落了,而软弱的舌头还在。老子因此而悟道。 关于软弱胜刚强,我还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在欧洲十世纪的时候,有位康拉特三世,他有一个仇敌巴伐利亚公爵,在一次交战中,康拉特三世将巴伐利亚公爵逼回城内,并把全城包围了起来,决定一举战胜仇敌。但是在欧洲的骑士有一种风度,不伤害女人。所以这个康拉特三世就对城内喊话了,说你们城里的这些女人,我允许你们撤出城去。女人们就问可不可以带一些需要的东西,康拉特三世就想人都放了还差点东西么,再说女人那么柔弱能带多少东西,就同意了。过了不久城门打开,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女人们纷纷走出来,并且全部抱着自己的孩子背着自己的丈夫,有的还用工具拖拉自己的父母,就连巴伐利亚公爵也坐在他妻子的肩上。虽然早已超过了女人们能承受的负荷,但是为了他们爱的人,他们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康拉特三世本来杀人不眨眼,但是看到这一幕,他也留下了眼泪,他也被感

老子《道德经》全文 原文原版无标点整理

序:根据众多的考古资料得知,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原本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排序,这是老子以德进道的本义。本文是以熊先生所校《老子.德道经》为范本,对文字进行简体化,并去其标点,以求最大限度还原《德道经》原貌。 另外,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目前对《德道经》主流的断句方式都是有问题的,所以笔者建议,如果想更好的理解这本巨着的意思,还请看本文。 《道德经》全文 德篇 第一章论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闻道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反复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五章中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觐殷死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第六章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立戒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八章请靓

“道德经”与人生修养

“道德经”与人生修养 ——读《道德经智慧与应用》有感 根据办“一季一度”活动安排,我阅读了《道德经的智慧》一书,由于时间关系虽然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似的匆匆概览,却是深感受益匪浅,在不得不佩服古人精妙智慧的同时,也多多少少能体会到办领导强烈推荐这本书的出发点,确实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总的感到,贯穿全书起码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是道家思想利于促进和谐发展。道家强调要顺应自然之道,在天人合一基础上追求的社会的进步与持续发展。 二是道家利于调适心理。在争名夺利、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里,道家思想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可以使我们从容坦荡地对待人生历程中的成败得失。不计功利,不怕压力,才能赢得人生中的持久发展。 三是道家思想利于调节人际关系。人在职场,关系微妙。道家思想坚持抱朴守真、以诚相待、谦下不争的姿态,确实能够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提升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说,熟读《道德经》,也就掌握了个人的生存之道。今后必须要将《道德经》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并在个人工作、生活中积极谋划和应用。 美国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因此,可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当务之急,必须要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通过习惯的带动强化自身修养,全面方位提升自我。 1、孜孜不倦,养成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习是内修身、外创业的必要条件。一是积极参加各类思想政治学习,增强党性修养,筑牢理想信念;二是利用空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除了熟悉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还应掌握现代管理的一些方式方法以及阅读国学经典来强化个人修养;三是善于思考总结和应用,为防止读死书,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如何改进等,在反省中提高个人能力素质。 2、珍惜岗位,养成感恩守信、与人为善的习惯。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智慧品格。通过感恩,营造积极和谐氛围,在肯定别人的同时也升华了自我。 3、严以修身,养成拒绝浮躁、静心静气的习惯。当前这个社会,在往往讲求“速成”的同时,往往亦使我们容易陷入一种浮躁的状态之中,有时候我自己越来越感到心难以沉下来、静下来。但是,如果我们通过读这本书,也许体会到的道理会更多,我们在学习了解老子的思想同时,更能通过他的思想去体会人生的道理,去正确的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多一分静气,积极平和的心态,克服浮躁心理、侥幸心理、攀比心理,拒绝诱惑,守住内心的纯净,真正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

道德经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五章 人之生也友弱①,其死也港畺②。草木之生也友弱,其死也枯槁③。故友弱者,生之徒;港畺者,死之徒。是以兵畺则灭④,木畺则折⑤。友弱⑥处上,港畺⑦处下。 译文 人之所以生也,以其友弱也;其死也,以其港畺也。草木之所以生也,以其友弱也;其死也,以其枯萎槁腐也。所以,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者,是生的徒党;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者,是死的徒党。所以,军队僵化腐朽了就要覆灭,草木僵化腐朽了就要折了。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者,处于兴起过程的上升期;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者,处于衰亡过程的衰落期。 注释 ①弱:道之用,道之所用。用:使用,任用;需用之物。 ②畺:僵化,僵死,殭死。僵化:变得僵硬,形容凝滞不动;指思想凝固不变。僵死:比喻失去生命力;僵通“将”,意味着将要死去;僵而死;谓倒地死亡,亦指倒毙僵硬的尸体;死去的某时间段,身体僵硬。 ③枯槁:(草木)干枯,(草木)枯萎,枯萎槁腐,枯槁腐朽。枯萎:干枯萎缩;干枯萎谢。槁腐:枯朽。枯朽:枯槁腐朽,指枯槁腐朽之物。腐朽:木料等含有纤维的物质由于长时期的风吹、雨打或微生物的侵害而破坏;腐烂朽败;比喻思想陈腐、生活堕落或制度败坏。 ④灭:(1)(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2)毁灭,覆灭。 ⑤折:断,亏损。 ⑥友弱:友弱:与道之所用的弱为友。 弱者,道之用,道之所用。用:使用,任用;需用之物。 友:(1)(会意。甲骨文字形,象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本义:朋友) 友,同志为友。——《说文》(2)互相合作。友,有也,相保有也。——《释名》(3)相好;亲近。(4)结交,与…为友。如:友其人;友结(结交);友直(与正直的人交朋友);友仁(与仁者交朋友)。 ⑦港畺:与失道丧德的僵化腐朽为友。港:(形声。从水,巷声。本义:江河的分流);港湾,码头,港口。港湾,指具有天然或人工掩护条件和必要的建筑物,供船只停泊或临时避风用的水域。入港:(船舶等)进入港市、口岸;男女行欢、交媾;(交谈)投机,意气投合。

《道德经》全文古诗40首

四年级上学期诵读《道德经》第一章至第四十章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人生感悟

道德道理 道-- 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 德--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 万有真原 圆 在广阔无迹的宙宇间,众生对月光总有一种神奇的向往。翻开世间的各大经典,都可以查到月光带有神灵的启示。 月光 圆月不只是在南海上的月亮才圆 明月也不是只在黑天的时候才明 星月在永恒之光的作用下才明亮

明亮 在迷人的月色之中 梦中情人相依相偎 海誓山盟吐露真情 在启迪的月光之下 意会光尘与尔和同 心光交融月光明亮 道家之士,自然无为,就是月光 天主教者,圣母之心,就是月光 清真教徒,真主教悔,就是月光 佛教佛法,平常之心,就是月光 愿用其光,复归其明,和谐玄同 愿使此情,奉献与爱,善良守中 慧眼 一根镇海针!一颗火红心!珍珠镶日月!明圆你我心!老君炼火炉!火眼成金睛!望君多磨难!日久见真心! 海底针 海底针、海底针,尖锋无刃;

海底针、海底针,奇正在身; 海底针、海底针,动静之神; 海底针、海底针,棉里藏针; 海底针、海底针,守中深沉; 海底针、海底针,收之于心; 什么是海?海是宽容!什么是底?底是情怀! 什么是针?针指真心 感触 闻之悠然心慰,问之奇缘相会。触之感叹乾坤,望之不见首尾。

圆融` 朴真` 无为 大鹏展翅长空寂,俯撼天地本物齐。有起有落本怀双,无穷无富只抱一。有虑有他有凡恨,无念无我无圣喜。世事如风随鼓荡,人生似云任卷舒。

微明奉爱诚信 穷象不可宏清,至明好似微尘;贪欲只因妙理,奉爱是为精深; 下狱回首渊窗,上天去返玄门;孤魂迷拜八仙,静心不求百神。 不染 莲妙根深水秀清风吹草动花不倾

净心观望沉浮景流水不腐是人情 仰观俯察明平衡思索道 观天道理透, 懂日月谓明;常年祸富生, 每日阴阳行;规矩本有法, 方圆自然成;获理问良师, 得道求自冥。 黑天鹅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出自于《尚书》。 A.对 B.错 答案: 对 2、季羡林先生认为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A.对 B.错 答案: 对 3、天人合一自然观第一层含义就是人与天地共同构成了一个自然整体,割裂了人与自然,就形成不了一个系统的概念。 A.对 B.错 答案: 对 4、单选题:《道德经》的作者是()。 A.老子 B.庄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 老子 5、“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段话出自于《素问》。

对A. B.错 答案: 对 6、《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多个国家领导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的气候变化协定。 A.150 B.160 C.170 D.180 答案: 170 7、《西铭》是北宋大思想家张载的著作。 A.对 B.错 答案: 对 8、所以真正的道德不是所谓“礼”如何约束,而应是“道”如何要求,是“道”的实践活动。 A.对 B.错 答案: 对 9、《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的作者是()。 A.杜甫 B.李白 C.王安石

陶渊明D. 答案: 王安石 10、解放一词语出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安石榴》:“十月中,以蒲藳裹而缠之;二月初乃解放。”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二章 1、《易经》包含由以下哪几部易书组成()? A.《连山》 B.《归藏》 C.《周易》 D.《卜筮》 答案: 《连山》,《归藏》,《周易》 2、《易经》又称《易》,成书于西周初至晚周,距今约3000年前。 A.对 B.错 答案: 对 3、古人认为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意义,应增厚美德,以厚德对待他人。 A.对 B.错 答案: 对 4、中国古人认为天地最大,天地间有形的东西,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什么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所以可以用“坤”来比喻君子的美德。.

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原版无标点整理

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原版无标点整理

序:根据众多的考古资料得知,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原本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排序,这是老子以德进道的本义。本文是以熊先生所校《老子.德道经》为范本,对文字进行简体化,并去其标点,以求最大限度还原《德道经》原貌。 另外,根据笔者的研究发现,目前对《德道经》主流的断句方式都是有问题的,所以笔者建议,如果想更好的理解这本巨著的意思,还请看本文。 《道德经》全文 德篇 第一章论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第二章得一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浴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闻道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反复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五章中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觐殷死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第六章至柔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

道德经应用智慧——老子的人生智慧(下) 第一章老子的政治智慧——老子论无为 第一节老子提出“无为”概念 现在我们讲老子的智慧的第四讲,就是讲讲老子的政治智慧。我们上一讲讲了老子的哲学智慧,关于老子的哲学我们上一节谈到自然无为、道常无为。那么道常无为也就是天道的无为,落实到无为,按照老子天道自然的思想,这种天道无为要落实到人道上,人道也要效法天道,就是说人道也要无为,这才符合天道的基本性质,所以无为这样一个概念就成为老子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除了前面我们讲的“道”就是“无为”了。应该说老子著书立说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或者主要的动机就在于发挥这个“无为”的思想。他建立起的道论,他的形上学,也都是要突出无为思想,为这个无为思想制造一个理论的根本。所以老子完整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道论和无为论。

那么他的道论,我们上一讲从他形上学的角度、本体论的角度谈老子哲学的道的主要的内容。那么我们这一讲主要是把“道”落实到人,那么人也无为,而且无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说的,就是社会的上层、管理者、统治者,当时当然都是春秋末期的各国的君主。所以他的无为论主要的目的,实际上是涉及到社会政治领域在上的统治者、管理者如何实施他的各项的政治措施和管理。那么老子就是把无为纳入到他的道的无为的基础之上。 那么我们说老子,第一个在中国思想史上提出了无为的概念和思想,这也成为老子政治哲学的一个精髓,对后来影响非常大,而且应该说里面也充满了一种政治智慧,所以我们这一讲叫做老子政治智慧。 第二节老子的政治观点 大家知道老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谈到政治、谈到政府,他把时代、世代、政府分成了四个等级。在《老子》第十七章讲的这一段话叫“太上,不知有之”;其次是“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就是说“太上”就是最好的时代或者最好的政府,“太”就是最的意思,最好的,太上,上就好了,最好的时代或最好的政府。那么是不知有之,下面的老百姓不知道这个政府、不知道领导人是谁,这是最自然的。那么说明在上的统治者对老百姓并没有过多地干预,所以老

《道德经》第三章

《道德经》第三章 道可道,非恆道①;名可名,非恆名②。无③,名天地④之始;始有⑤,名万物之母。故恆无,欲以观其妙⑥;恆有,欲以观其徼⑦。此两者同出而异名⑧,同谓之玄⑨。玄之又玄,众玅⑩之门?。 译文 道可道,必然是“恆道”、又不是“恆道”;道理法则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阐释,必须效法恒久的大道,近似的相对的有限真理是又不是“完全”、“永恒”的无限真理。名可名,必然是“恆名”、又不是“恆名”;实在法(子法、名法、法律制度、规则)可制定并公布,必须效法恒久的自然法(母法、道法、道纪、大法、大制、始制),实在法(子法)因附自然法(母法),实在法是又不是恒久的自然法。无形的大道,称作世界的本元;大道作为本元,称作万物之母(本源、本原)。所以,知(效法)道,欲以知道观(探索研究发现)其玅(玅道,玅理,至道,道理,原理,道法,法则);知(规范)物,欲以知物观其徼(要,求,取,要求,需要,需求,求取;豪徼;归,终极,归终,归本;沿袭,因袭;理则,逻辑;边界,分界,界限,限度,范围,范畴;实践,实行,履行,行为,德行)。这两者出处相同而各自占有不同的范畴(名分),统一称为玄德。玄德又复玄德,是发现众物规律(事理)的法门。 注释 ①“道可道,非恆道”:道可道,必然是“恆道”、又不是“恆道”;道理法则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阐释,必须效法恒久的大道,近似的相对的有限真理是又不是“完全”、“永恒”的无限真理。第一个“道”指:道理法则,道理法度,真理法则,真法,真理。道即真理,道即真法。真理即真法。道理:道之理;法则,法律;事理,事物的规律;规矩;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处理事情的办法、打算;阐扬称说某种教义;道术;法术;法力。法则:规律;制度,法度;准则,规则;榜样,表率;效法;法术。法度,指法令制度;法则,秩序,行为的准则。法度:法律制度;法令制度;规矩,行为的准则;特指度量衡制度;规范,规矩;格式;办法,方法;软件法度。第二个“道”指言、说、谓、阐述、阐明、阐释、表达,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心里说、说法、理论、思想、宗教教义等。第三个“道”指自然、自然法、母法、道纪、道法、大法、大制、始制、法则、真理、道理、原理。道法:道理法度;遵循效法;遵守法制;道教的教义;道教的法术;泛指宗教的学说与法术。真理:符合客观实际的真正道理;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科学则是由实践检验且无限趋近于真理的方法。自然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例】大自然。回归自然。事物按其内部的规律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从物理学角度看,道就是场,场就是道。可:能够,可以;大约,近似。非:必须,非得……不可。[方言]∶必须。下决心一定要;坚决要——常与“不”相呼应。如:非说不可;要学好一种语言,非下苦功夫不可。在口语中,“非”后也可以不用“不可”等词,表示一定要…不可。常用于承接上文或反问句中。如:他不来就算了,为什么非叫他来;干这活非得胆子大。同时,非还含有否定词“不”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比喻

道喻 引言:道何形?道何状?道之不可形状,以至于《道经》篇首,老子先作“道可道,非常道”之言,其后又有“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之语。然《道德经》其书中五千有言,并非无物,盖欲言一二“非常道”之道,使闻之者能稍近于大道。是故其中多有以物喻道:一者,可使人略观道之一二,虽如管窥,亦见一斑;二者,道生万物,故于万物皆可观道。于此,愿以陋见,浅谈五千言中道之喻。 1、如渊似谷,处下不盈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若渊;“谷神不死”,道若谷。渊、谷,处地势之下,道亦能处下,“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处下者为阴柔,道家之所贵;“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盈者,道家之所恶,道若渊谷之不盈,亦不因盈而损。 2、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以玄牝喻道,一者玄牝能生育,如道之生育万物,为天地之根;二者生育者在先,“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言道之先于天地万物;三者,如母之生子,而终不以之为功,道岂不亦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四者玄牝为雌,亦为阴柔之贵。 3、赤子之心,婴儿未孩 书中五千言,多有以婴儿赤子喻道,盖因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浑然天成,未见矫作,“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至朴而无欲,如赤子婴儿,不与万物争。 4、川谷之归,道若江海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能处万物之下,虽至朴而小,然而“天下莫能臣也”。如川谷之水,皆下归于江海,“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置于人,则王侯若能如此,“万物将自宾”。 5、张弓之理,甘露自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道无所偏私,以万物为刍狗,不作贵贱之别,不以尊卑为分,损其有余而补不足,若甘露之降而自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