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试论现代汉语空间方位表达的认知与推理研究

试论现代汉语空间方位表达的认知与推理研究

试论现代汉语空间方位表达的认知与推理研究
试论现代汉语空间方位表达的认知与推理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a6837175.html,

试论现代汉语空间方位表达的认知与推理研究

作者:陈衡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1期

摘要:现代汉语中关于方位词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简单地回顾了汉语空间方位研究的既有成果,提出了重新從语言学层面进行汉语空间方位表达形式化研究的重要性与急迫性,并初步构想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一是空间知识库的构建,二是空间特征集的提取与形式化转化。汉语空间方位推理的形式化研究需要系统而深入地推进,以进一步推动汉语语言学研究的科学化和精密化。

关键词:方位词;现代汉语;空间方位推理;认知语言学

现代汉语中关于方位词的研究由来已久,可以说自中国现代语言学产生之初就已经开始了。黎锦熙(1924)提出方位词概念,当时称之为“方位名词”,是将它当作名词处理的,然而这也引起了后来学者们关于方位词词性的无数次辩论,直到现在这一争论还在继续。吕叔湘(1965)构建了方所范畴的框架。在这里方所指方位和处所,都属于空间范畴。方位指方向和位置关系,处所指地点。由于大多数语言学家只对方位词感兴趣,对处所词的研究很少,所以“方所”这一术语也较少沿用。因此,本文概述的立足点也是方位范畴。方位既包括空间的和也包括时间的,本文只讨论空间范畴中的方位问题。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对近二十多年来语言学界从认知角度研究现代汉语空间方位问题的成果做一番总结,以期用系统性解释性更强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把这一问题作深入全面的论述,并借用认知理论的研究成果作指导探求问题研究的新视角或新方法。

一、空间范畴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一)空间区域与空间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关于世界的两个基本概念。时间关系是一种基本的次序关系;空间关系是一种基本的存在关系。时空是一体的,但并不是不可分开来研究的。学界一般认为存在三种空间世界:物理空间、认知空间和语言空间。方经民(2002)给空间区域和空间关系下的定义是:“空间区域是指事物在空间世界里所占据的地方或与之相关的方向位置,空间关系是指射体(trajector)和地标(landmark)之间随着时间推移而形成的存在(静态的、动态的)或位移关系。”这个定义很适合语言学中关于空间范畴的研究,空间区域又称方所,“方”其实既指方向又指位置,“所”指处所,即定义中所说的“所占据的地方”。空间关系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方向关系和位置关系,前者如“头朝东”“他往村东去了”,没有位置参照点;后者如“我站在他的后面”“教学楼的东面是图书馆”,有位置参照点“他”“教学楼”。现在研究空间关系的最主要理论就是参照结构理论,后文中会详细论述。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及其若干应用 吴静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及其若干应用吴静 发表时间:2018-01-16T10:06:49.0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0期作者:吴静 [导读]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特定性的空间信息系统,它能够提供地理空间共享以及地图服务,地理信息系统是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近年来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由于其种类、数量非常多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测绘工程大队四川成都 610212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特定性的空间信息系统,它能够提供地理空间共享以及地图服务,地理信息系统是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近年来获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由于其种类、数量非常多,加上发展变化非常快,因此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也非常多,简单来说,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进行输入、输出及分析的系统,当前它已经在现代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应用,人们对地理信息系统的了解也逐渐深入.基于此,本文着重针对有关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应用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虽然地理信息系统的输入、存储和输出功能进展较快,但是空间分析功能的发展就显得比较落后。而空间分析是建立在空间目标位置和属性表达以及目标间复杂空间关系表达的基础上,若要提高空间分析能力,必须解决空间关系描述与表达,而空间关系的建立也是提高GIS效率的一个关键。 1 空间拓扑关系描述 空间拓扑关系描述的是基本的空间目标点、线、面之间的邻接、关联和包含关系。GIS传统的基于矢量数据结构的结点-段-边形,用于描述地理实体之间的连通性、邻接性和区域性。这种拓扑关系难以直接描述空间上虽相邻但并不相连的离散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目前,对于空间实体之间的拓扑关系的描述,主要有基于网络的拓扑模型和基于点集拓扑理论的拓扑模型,前者比后者具有直观、结构清晰、互导性强、便于组织存储等优点。基于点集拓扑的空间拓扑关系描述有三种方法:四元组、九元组和维642008扩展法。基于点集拓扑的空间关系描述框架能够十分有效地描述有公共元素的空间目标间的拓扑关系,甚至能够根据交集的维数更进一步区分成为各种不同的形式,但是基于点集拓扑的空间关系描述框架无法描述分离开的、没有公共元素的目标间的拓扑空间关系,这正是其缺点所在。 2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空间位置 2.1叠置分析 叠置分析是通过叠加至少两层地图要素而得到一个新的要素层,其结果是分割原要素并生成新要素,且新要素中包含原要素的全部属性。据此,叠置分析既可生成新的空间关系,还可联系输入数据层的属性并生成新的属性关系。总体而言,叠置分析是按数学模型计算分析新要素的属性,从而解决用户面临的问题。 在城市规划中,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一种典型的格栅叠置,其通过对用地评定因子图层进行标准化处理、重新分类及加权叠加,从而形成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对于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城镇发展条件综合评价及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等规划,都可采用多因子叠加分析法来实现叠置分析。在规划中,两期用地的演变亦可进行叠置分析,即:根据土地利用数据,叠置获得两期土地利用的变化图层,用以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根据城市建设用地数据,叠置获得两期建设用地转化的图层,用以辅助规划评估或比选规划方案。此外,还应深入挖掘矢量数据中的叠置分析功能,其中矢量叠置蕴含一种拓扑关系及其包含至少两个矢量图层的并集、交集、属性的空间赋值与关联等功能,如建设量的分区统计便是矢量叠置的具体应用。 2.2相关分析 在同一空间范围内,任一小的空间单元都包含多项属性信息,而相关分析的研究内容是对应位置上的属性信息是否具有相关关系及这一相关关系的表现。在相关分析中,通常包括时间域、空间域,两者关注的焦点分别是不同时期同一属性的观测值、同一时期不同属性的观测值。在规划中,相关分析涉及较多的社会领域、自然领域。例如,犯罪高发地的成因分析研究的是在同一地區,犯罪率与家庭收入、教育水平、失业率、租住比例、新迁入居民比例及单亲家庭比例等属性的相关性。在规划中,还可运用相关分析来分析土地利用演变的驱动力。例如,在某一省域的区县范围内,先空间化处理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再从土地利用转化的角度开展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因子分析,从而探明引起这一区域土地利用演变的驱动力。 3 空间拓扑关系的应用 3.1软件平台中的空间拓扑关系建立 软件平台中的空间拓扑关系的建立常为了拓扑检错和拓扑应用。拓扑检错是在建立好拓扑规则后,再打开些拓扑规则,根据错误提示进行修改。拓扑应用主要指的是为了提供空间分析的功能,比如线拓扑生成面、网络分析功能等。在软件平台中,拓扑关系的建立和使用的过程如下:获取图形文件,新建或打开。 对图形文件进行拓扑关系的建立,即根据需求调用特定的模块对其进行处理。 3.2根据所得的拓扑关系进行拓扑检错或拓扑应用 当然,拓扑关系的建立是可以在进行图形绘制的时候进行的,但是由于所需要的拓扑关系待定,就需要考虑所有的拓扑关系,而此时图形还在动态变化当中,因此在每次图形更新的时候都需要对其进行拓扑关系的建立,如此将严重影响图形绘制及拓扑关系的建立的效率。 以使用ArcGIS进行最短路径分析为例,其使用的拓扑关系是线文件的网络拓扑关系,这种关系在其它拓扑处理时使用很少,因此如果是在图形绘制时就建立网络拓扑关系,就会造成的时间上的浪费。而ArcGIS实行的机制就是首先在ArcMap中进行图形的矢量化,而后在ArcCatalog中建立其网络拓扑关系,最后再在ArcMap中进行最短路径分析。这种性质的,值得在软件平台设计时借鉴。 3.3二次开发中的空间拓扑关系建立 空间拓扑关系是GIS中空间分析的基础,限制着其在空间分析方面的应用。目前大多数的应用软件都是通过二次开发实现的,这种软件开发的空间分析功能就不仅是建立在其使用平台的基础上,而且还要看其平台所提供的二次开发组件。例如ESRI公司所提供的M

空间认知

3·1空间认知的3个层次 如前所述,空间实际上有3种表现形式:感知空间、认知空间、符号空间,并且不同的空间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根据认知方式的差异,空间认知模式包括3个层次: 3·1·1 空间特征感知 空间特征感知发生于感知空间。在感知空间,人们应用各种有关特征产生的感知手段和方法,从某一视点(或角度)来观察空间实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获得有关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的属性特征。由于通过感知手段和方法(如曲率最小原则、感知突现等)所产生的特征具有空间表现性,因此,在感知空间中所产生的属性特征是一种空间特征。由于感知是针对“特征”的感知,因此,感知空间也被称为特征感知空间。 3·1·2空间对象认知 空间对象认知发生于认知空间。在认知空间内,人们在有关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的属性特征感知基础上,基于有关空间实体的部分-整体(Part-whole)关系知识(或经验),通过将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属性特征相集成,来实现对于某个空间实体的对象化认识。由于认知是“对象化”的认知,因此,认知空间也被称为对象认知空间。 3·1·3空间格局认知 空间格局认知发生于符号空间。在符号空间内,人们在对空间要素属性特征的简化、关联与综合基础上,以有关空间实体的部分-整体(Part-whole)关系知识(或经验)为指导,对空间实体进行对象化符号表达,由此,人们将能够基于实体的对象化符号进一步实现有关空间组织、结构与关系的逻辑判断、归纳与演绎推理分析,以形成有关空间的格局认识。 3·2空间认知的两个基本单位 如前所述,“空间特征”、“空间对象”与“空间格局共同构成了空间认知的个层次由于空间格局”是基于“空间对象”的分类和推理,而“空间特征”又是“空间对象”识别与分类的基础,因此,“空间对象”是“空间格局”认知的基本单位,“空间特征”则是“空间对象”认知的基本单位。所以,“空间对象”与“空间特征”是空间认知的两个基本单位,人类正是基于它们实现了空间认知。 3·2·1空间特征 神经系统科学研究认为,“特征”是有关对象识别与分类的基础,是在大脑中存在的“感知符号”。大脑是通过神经元的活动排列来表达感知实体或事件的属性,而有关神经活动状态的记录结果就形成了感知符号,因此,感知符号是对于感知实体或事件的属性表达与记录[8]。空间特征就是对空间实体感知的符号记录。根据空间特征在空间对象认知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空间特征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空间原始特征,空间功能特征。如图2,空间原始特征是空间实体感知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最大空间分辨率,是空间功能特征产生的基础;空间功能特征是空间实体感知的高级单位,它具有相对较小空间分辨率,是有关空间对象概念形成的核心。3·2·2空间对象 人类的空间认知行为是直接与空间对象发生作用的,而人类所拥有的空间知识则广泛来源于对空间对象的分类。人类也正是通过认识和建立空间对象来模拟和研究地理世界的。在对于事物、关系、边界、事件、过程、性质以及所有这些方面的数量理解上,“对象”与“实体”被认为具有相同意义[11]。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异的,尽管这种差异不很明显。“实体”是指现实世界中占据一定空间位置、并具有某种物理形态的物质,它具有客观实在性;而“对象”则强调了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客观实体的主观描述,它反映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理解,即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一层次结构,而该结构的每一层次的组成单元就是对象。 空间对象按其边界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具有真实边界的对象(Bona fide object),如河道、湖泊、土地利用类型等;另一类是边界需要制定或划分的对象(Fiat object),如

认知语用学笔记

魏在江. 《认知语用学概论》评介. 外语教学2001,22(4):89-90. 作者认为,认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是符号在交际意图、语境、推理等因素的干预下所作出的种种解释。 第七章讨论相关理论(即关联理论)的基本论点。相关理论里提出的百科知识提取,相关的自然性、遗传性及其生存价值,省力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共有认知环境,语境变项、显义和隐义等概念,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去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实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论述认知语境。作者指出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也包含社会团体所具有的集体意识,即社会文化团体“办事、思维或信仰的方法”,集体意识以“社会表征”的方式,存储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是个人的语言行为社和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 黄睿. “体验哲学”作为认知语用学哲学基础的意义. 衡水学院学报2005, 7(4):52-54. 体验哲学的精髓: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 第一代认知科学的特点是以传统的英美分析哲学(形式主义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和先验哲学为哲学基础,接受了其中许多主要观点,认为范畴、特征、关系等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与人的身体经验、神经系统、主观因素无关。第二代认知科学把经验作为联系主客观的桥梁,认为概念、范畴、心智来自于身体经验,具有体验性;人具有无意识性;思维具有隐喻性。 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认知结构和感知极致密切相连。人类因自身的生理构造用特殊的方法来感知世间万物,理解其间的各种关系,因此概念和意义是以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通过体验而固定下来,思维和推理也基于体验。 廖巧云. 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9(6):82-86. 关联理论(Sperber &Wilson,1986,2001)不仅试图回答有关交际的哲学问题,而且还要对听话人的理解过程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到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推理规律进行的。关联是一个依赖语境的概念,Sperber &Wilson把语境看作是听话者大脑中一系列的假设,推理是在新信息和语境假设之间进行的。话语的相关是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听话者在处理话语所传递的新信息时能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那么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 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表现出来,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或指说话人的意图。

空间句法与空间认知_茹斯_康罗伊_戴尔顿

引言:空间系统认知的基本原理 在一个复杂的空间系统中,我们也许只有对其部分的非同步性或片断性的体验,甚至有些部分从来没有被直接体验过,那我们是如何在头脑中形成对整个系统认知的概念模型的?这似乎难以理解,但对于习惯在大尺度城市环境和建筑综合体中居住的人们,这一认知概念化的过程是经常在头脑中进行的。依据空间句法理论,这可以被解释为人们能够从组构(Configuration)[1]的角度对空间系统进行认知。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实质上承认了空间作为人的认知系统建构的基本构件的首要性。不过,如果空间是认知建构的潜在机制,那人们又是以何种方式建立起这一认知大厦的呢?答案是关联性(Relationality);实质上关联性可以被看作是空间获得真实客观存在的手段,并且关联性赋予空间以内涵,或者如希利尔(Hillier,1998)所说的意味(Significance)。如果关联性是空间认知建构的手段,那么认知概念化的过程又是如何最终实现的呢?本文认为同步性(Synchronization)是将对空间的感知转化为概念化的空间组构的根本机制 ;或者说是一种基于可见部分对不可见部分推断的思维跳跃。 为了获得对以上观点的理解,本文通过两个步骤加以论述。首先我们考虑各种空间句法惯用的空间表示法和分析是如何具有许多内敛的认知及社会内涵和解读的。作为一个学术领域,我们经常将这些内涵视以为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但是,如果我们要去探究空间认知与空间组构之间的一致性,我们必须首先探讨已经了解的。这是本文第一部分所要论述的。一个新的术语“情景感知图示”(Embodied Diagram)被用来对空间句法图示进行重新诠释,并将内敛的认知解读考虑在其中。本文的后半部分则是对空间认知过程,特别是认知与组构的关系的进一步探讨,并且论证可理解度(Intelligibility)是这两个概念连接的关键。 基本的空间表示法:情景感知图示 这一部分将探讨一系列在空间句法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基本的空间表示法,并论证这些空间表示法是如何被理解为情景感知图示的。情景感知图示在这里可以被定义为多层次的图示,它不仅表达真实的空间存在,而且具有多种内涵,与在同一空间系统中的真实体验有着紧密关联。可以说,情景感知图示既是简化的图示,又是浓缩的图示。它们以一种在根本上是具体化的方式被简化:我们在头脑中对空间的表达就是具体化的。之所以空间句法分析方法能够预测人流,就是因为其图示是具体化的,而且与人们在头脑中对空间的表达相协调。 首先,何谓情景感知图示,这一概念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情景感知图示是对应于当前认知科学研究而特别定义的术语,被用来重新评价空间句法图示。它和其他学术领域、术语、概念、思想及问题有着广泛的联系,所以要想全面理解这一新术语,需要先理解这些相关的内容。第一个需要解释的概念是“化身”(Embodiment)。而提到化身就要提到二元论(Dualism),这两个概念经常在情景认知科学领域用到。简单地说,二元论意味着双重存在。以哲学的界定,二元论特指思维与躯体的分离,强调二者的截然不同或不融性。这一观点导致哲学上的脑体(Mind-body)关系问题[2]:思维活动是如何区别于躯体活动的?二元论否认这一问题,并认为它们从本质上是不同的,不能等同。 理解二元论对理解化身的概念很重要,因为化身可以被看作是对二元论的否定。化身论从根本上认为思维不是简单地存在于躯体容器内,或者说二者是无法分割的。甚至化身论认为躯体是思维的延伸,视二者为一体。因此,化身论可以被看作是一元论(Monism)的一种。化身是一种精神与躯体一致的状态,并且处于时间与场所中。从化身论的角度,人们对环境的感知是通过感官传递的;从根本上受到“人们是存在于空间中的躯体”这一简单事实的影响。在思维与人们所处的世界之间存在着躯体或生物性的中介。这一理解可以从下面的一段对肖达斯(Csordas)的论述的引用中获得。 “如果化身是一种躯体作为主体体验的源极或主体间体验的依托的存在情形,那么关于化身的研究本质上不是关于躯体,而是关于文化与体验,也就是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它们。”(Csordas,1999:143) 对于情景感知图示的理解,化身也许是最为相干的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是拉科夫(Lakoff)与约翰逊(Johnson)的《躯体中的哲学》(Philosophy inthe Flesh)。在这本书中有3个主要观点:第一,思维与躯体是并存的;第二,念头往往是下意识的;第三,抽象的概念大部分是隐喻性的。相对于拉科夫与约翰逊的哲学论断,特韦尔斯基(Tversky)以实证的手段对空间认知与化身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许多她的研究是与空间句法研究相关的(Tversky,2003)。总之,情景感知图示的概念与化身论有着渊源,它关注置身于空间中的观察者是如何在空间中移动并对空间组构进行认知的;同时,这一概念关注空间句法符式(Notations)和图示本身具有的潜在内涵。 具象物 具象物(The Embodied Object)从根本上是一个数学概念[3],但也可用来理解本文所阐述的情景感知图示。具象物描述在真实世界中可以被感知的物体。举 空间句法与空间认知 SPACE SYNTAX AND SPATIAL COGNITION 茹斯?康罗伊?戴尔顿/Ruth Conroy Dalton 摘要:本文包括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一个新的术语“情景 感知图示”被提出,并且从根本上论述了如何将在空间句法 理论与实践中使用的空间表示法(即轴线、凸空间、视域、边 面隔断、可见性分析)理解为“情景感知图示”。这一对空间 句法符式的重新定义可以被看作是将空间句法理论与空间认 知研究结合起来的开端。第二部分则基于这一重新定义探讨 更为宽泛的空间认知与空间组构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可理 解度”这一概念是二者之间的链接。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rises of two sections: the first presents a newly coined term, the ‘embodied diagram’.and essentially demonstrates how all of the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commonly used in space syntax theory and practice (namely the axial line, convex spaces, isovists, E & S partitions and visibility graph analyses) can be held to be examples of such ‘embodied diagrams’. This paper’s attempt to redefine space syntax notations as ‘embodied diagrams’is the initial stage in an endeavour to synthesize space syntax theories and recent research on spatial cognition.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is paper, builds upon these fundamental redefinitions of spatial representations by examining the broader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on and configura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link between them is the concept of intelligibility. 关键词:情景感知图示,空间句法,认知,组构,可理解度 Key words: Embodied diagrams, Space syntax, Cognition, Configuration, Intelligibility 作者简介:茹斯?康罗伊?戴尔顿博士,伦敦大学学院巴特雷 特研究生院讲师。 收稿日期:2005-10-09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摘要】称呼语是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而东北方言称呼语作为其中的一种,自身又有不同的特点,如亲属称呼换位现象、大量使用特称等。这些语言现象可以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中得到解释,如概念隐喻、面子理论等。东北方言称呼语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烙印。 【关键词】东北方言称呼语认知语用特点历史文化标记 一、引言 汉语称呼语可谓源远流长,已经成为一个系统的言语范畴,而方言称呼语因其地方性和通俗性,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和普通话的称呼语有着明显区别,又有相似的特点。随着东北剧《乡村爱情》近年来的热播,东北话热度大增,剧中大量的称呼语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电视剧《乡村爱情1》作为语料库,分析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理论框架对《乡村爱情1》中的东北方言称呼语进行了分类,即族内称呼语和族外称呼语,每种称呼语又进行了细分,像东北方言的称呼泛化、称呼换位等等。此外,东北地域特有的历史、气候、经济条件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称呼语的演变。

二、东北方言称呼语的特点分析 在日常言语使用中,称呼语通常是最先使用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类别。在东北方言域中,亲属相关的称呼语占有重要席位,因此可以把称呼语分为两类:一类是族内称呼语,一类是族外称呼语。 (一)族内称呼语 族内称呼语是最为常见的称呼语之一,即对血亲或姻亲的称呼,如姐姐、叔叔、舅舅。在东北方言中,亲属称呼语泛化现象十分普遍,称呼语不仅用于亲戚之间,还用于熟悉的乡里乡亲之间,甚至用在不认识的陌生人之间。 例:王大拿对首次见面的谢大脚说:“大妹子,你这是专业开店的还是咋的。”(《乡村爱情1》第18集,以下省略剧名) 1.族内直接称呼语 此类指用称呼语对对方进行直接称呼,比如爹、哥哥、大妹子。 例:王小蒙对把自己拉向一边的父亲王老七说:“啥事儿啊,爹?”(第1集) 2.名字+族内称呼语 此类指名字与亲属称呼语结合,比如广坤叔、大脚婶。 例1:王小蒙对在一边议论自己的谢广坤说:“广坤叔,你说这话啥意思啊?”(第1集)

程序性编码和语用推理

程序性编码和语用推理 言语交际为明示-推理交际,因而语言形式对阐释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传达其语言形式编码的信息,语用程式可用作解释各种非被编码的语言标示的认知机制。近来有关启发在语用和认知中的作用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用程式和程序性标示语在关联理论理解启发中的作用,这也说明,将程序标示语与非被编码的语言标示之现象进行对比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程序性编码特性,而这应该作为将程序性编码与概念性编码进行对比这一更常见的做法之补充。 标签:编码推理语用程式认知程序性标示 一、引言 自然语言不仅编码概念信息而且也编码程序性信息: (一)言语交际涉及促成推理过程的符码化过程; (二)言语交际中所涉及的推理过程足以应对被编码者和被显性和隐性传达者之间的“鸿沟”。 根据以上两个特性,自然语言可具有微调理解之推理方面的方式,语言形式可能仅仅编码通向语用意义的推理路径标示。程序性信息编码的现象已得到广泛研究,其重点一直是将程序性编码与概念性编码区分开来。Blakemore认为,将程序性信息编码的短语可将不是有关对其进行推理性估测的概念表征成分的信息进行编码(Blakemore,2002:82)。笔者认为,言语交际的明示推理性可预测符码-推理关系的另一个层面,交际者用语言形式所表达的蕴涵可能不同于被编码于这些短语或标示语中的意义。换言之,交际者用语言表达的意义可能未被编码,如果此观点正确,那么程序性编码不仅应该与概念性编码相比较而与之相区分,而且应与语言上未被编码的语言标示这一现象区分开来。 二、语言交际与编码 交际的推理理论大致如下:交际者提供一刺激,用此刺激为受众提供理解交际者信息性意图的部分证据,此刺激(言语)并未提供交际者信息性意图的所有证据,话语的语言意义只提供了部分证据,受众得利用现有语境信息推断出语用意义,话语所提供的证据不仅来自语言特性,而且还可能来自其任何特性。Gutt (2000)在交际线索名下详尽讨论了交际者想要受众将其用作其信息性意图的证据之一部分的刺激的那些特性。 毫无疑问,正是语义特性对所有交际线索产生的影响最大。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交际者要求其受众做出努力对其使用语言形式之语言编码的意义解码,而又不希望使此语言意义成为显示其信息性意图的证据的一部分,除非特殊的语言或情景性语境是突显的,那么就会浪费受众的努力。因此,语义特性通常为交际者

再论“空间句法”(图文整理详细版)

再论“空间句法”(图文整理详细版) 作者:张愚王建国 国内建筑界对空间句法的了解,多数仅限于由赵冰翻译的《空间句法——城市新见》一文[1]。发表于1985年第一期《新建筑》上的这篇文章,简要介绍了早期的空间句法方法在城市空间形态研究方面的应用,但未全面介绍其方法背景、原理和其他应用,因此,至今很多人仍颇有不解或“持保留态度”[2]。多年来,空间句法在各方面已有长足发展,国内杂志却鲜有论及。本文试图比较清晰地介绍和评析空间句法的理论、方法、实践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简单地说,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Bafna, 2003)。它是由伦敦大学巴利特学院的比尔•希列尔(Bill Hillier)、朱利安妮•汉森(Julienne Hanson)等人发明的。早在1974年,希列尔就用“句法”一词来代指某种法则,以解释基本的但又是根本不同的空间安排如何产生[3]。到1977 年,空间句法研究则略具雏形。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空间句法理论已经深入到对建筑和城市的空间本质与功能的细致研究之中,并得到不断完善;由此开发出的一整套计算机软件,可用于建成环境各个尺度的空间分析;而且在建筑和城市设计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如今,空间句法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展开。 1997年,首届世界性的空间句法研讨会在伦敦举行;其后于1999年和2001年又在巴西利亚和亚特兰大举行了第二和第三届。2003年6月,在伦敦刚刚举行的第四届研讨会上,来自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82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对空间句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另外,日趋成熟的空间句法分析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商业咨询。理查德•罗杰斯、诺曼•福斯特、泰瑞•法雷尔等知名事务所,在众多建筑和城市设计项目中雇请空间句法咨询公司进行空间分析,为其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引导和支持。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以解释构形概念为主线,重点从空间知觉的角度简析空间句法的方法原理,使读者能真正理解并实际运用它;而对于空间句法的理论概念和具体应用成果仅作扼要介绍。 1. 构形与建筑学 1.1 构形的含义 构形(configuration),从字面上看,是指“轮廓由其各部分或元素配置决定的外形”(据美国传统辞典)。希列尔将构形定义为“一组相互独立的关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重点(自制)

第一章 1.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整个或者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和系统管理操作人员。 3.GIS功能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①数据采集与输入;②数据编辑与更新; ③数据存储与管理;④空间数据分析与处理; ⑤数据与图形的交互显示。 4.21世纪GIS应用新的发展趋势:网络GIS、组件式GIS、虚拟现实GIS、时态GIS、互操作GIS、3S集成。 5.对基于GIS的空间分析的理解不同的角度和层次: ①按空间数据结构类型;②按分析对象的维数; ③按分析的复杂性程度。 第二章 1.ArcGIS的基础模块:ArcMap、ArcCatalog、Geoprocessing。 2.Geoprocessing地理处理框架: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包括地理处理工具的集合和模型构建器。 第三章 1.空间数据采集:是指将现有的地图、外业观测成果、航空相片、遥感图像、文本资料等转成计算机可以识别处理的数字形式。 2.数据组织:就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和规则对数据进行归并、存储、处理的过程, 3.ArcGIS中主要有Shapefile、Coverage和Geodatabase三种数据组织方式。 4.地理数据库:是按照层次型的数据对象来组织地理数据。 5.要素类:是具有相同几何类型和属性的要素的集合,即同类空间要素的集合。 6.地理数据库建立的一般过程: ①地理数据库设计;②地理数据库建立; ③建立地理数据库的基本组成项;④向地理数据库各项加载数据; ⑤进一步定义地理数据库。 7.地理数据库的基本组成项:对象类、要素类和要素数据集 8.要素类的分类:简单要素类和独立要素类。 9.创建拓扑的优势:

空间认知研究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空间认知研究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田志强 人类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刺激,经由中枢神经系统将大量的信息综合、分类、加工,从而形成各种知觉、思维、意识和情感。地面上,依靠地平线和参照物体的高度、明暗度、遮挡等就可以来判断要识别物体的大小、相对位置及运动情况。飞行中,各种仪表和舷窗外视景帮助飞行员判断飞机的位置。在地貌与天空的颜色及亮度差别很大时,即使出现应激,飞行员易作出反应;当在大海与天空间昼飞或夜航时,舷窗外参考线索太少,若倒飞时间过长,飞行员会忘记自身状态,产生飞行错觉,即使仪表显示高度的变化,他仍然坚信自己的感觉,直至飞机贴近海面。沿轨道飞行的航天器,舱外是漆黑的太空,外界可依赖的视觉信息更少,舱内航天员依靠仪表指示来判断飞船的姿态,执行出舱活动时,空间认知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Bolstad等人(1987)的技术报告中谈到了/认知地图0在飞船人P机通信中的重要性: /从飞船结构上,在所有的通道和工作部位设计和布置一些明显的特征和标志,这样航天员在其间穿行时,很快就能形成一个心理地图并明白身处何处0[1]。许多航天员在太空作业时,普遍存在着空间定向障碍和信息缺乏的感觉,这种症状在返回地面后不久就自行消失。所以对飞行员和航天员进行空间认知能力的选拔与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空间认知是指人们对物理空间或心理空间三维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加工过程。如今认知工效学界对空间认知的研究以视觉通道为主,分为:心理空间视觉和物理空间 田志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94 本文于1998-02-12收到,1998-05-04修回视觉[2,6,9,17,18]。心理空间视觉是指心理表象、心理扫描和心理旋转等信息加工过程。这方面的研究国外在7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继续分析其基本特征和生理机制的同时,也注重了向实际应用接轨;物理空间视觉方面继续研究影响三维物体认知的客观因素和深度视觉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并且研究的工具越来越先进,分析方法越来越精致,研究成果业已运用到了工业设计当中。 一般认为,空间认知能力包括准确知觉外界的能力、对知觉到的客体进行改造和修正的能力以及重建视觉经验的能力。具体体现为视空间定向、空间旋转、空间关系和视觉形状重构等诸要素,其核心是视觉空间表象能力[2]。人的空间认知能力是有个体差异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适当地训练提高。并且视觉空间能力是从事飞行职业所必备的,与飞行能力紧密相关。 本文综述了国外空间认知的早期研究;分析空间认知的生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及其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空间认知研究有待开展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空间认知的早期研究 在空间认知的早期研究中包括了许多心理学的基础性研究。 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实验认知地图是指在知觉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空间环境的表象,这个概念是Tolman根据白鼠迷津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Tolman认为动物的迷津学习不是通过练习和强化而习得一系列反应,而是认知迷津终点即目的地的位置和空间线索, 第11卷第6期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Vol.11N o.6 1998年12月Space M edicine&M edical Engineer ing Dec.1998

介绍_语言和认知空间_认知多样性探索_

2004年11月第36卷 第6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bimonthly) Nov.2004 Vol.36No.6 介绍《语言和认知空间—认知多样性探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张达球 安徽师范大学 王葆华 S. C.Levinson.2003.S pace i n L anguage and Cognition—Ex plorations i n Cognitive Divers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vii+389pp. 著名语言学家Stephen C.Levinson的语用学理论我国已多有介绍和评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Levinson的兴趣又转向了空间认知及思维和语言的关系等领域,先后发表一系列关于空间认知的文章。《语言和认知空间———认知多样性探索》就是他近10年来对语言和空间认知关系进行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涉及人类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多种学科,通过对多种语言和文化中的认知模式进行探讨,确认语言和认知空间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互联系。全书共七章,我们逐一简述。 第一章“知识背景:西方空间思维观两千年”。本章对西方从古希腊有关物质空间无限性与有限性之间的对立,到现代美国空间先天论的心理学传统之间两千年的空间概念进行了回顾。 第二章“参照框架”。空间认知的概念基础是空间配位系统(spatial coordinate system)。作者认为,在这一核心领域,原有很多互不相关的空间概念都可纳入其相关性分析之中。适用于不同感知模态(如视觉记忆)或输出系统(如手势和语言)的不同类型的表征系统可采用不同的参照框架(frames of reference)。但整个表征系统的一个瓶颈就是许多语言不能表达一种或多种可能不同的参照框架。这样,由于参照框架之间的可转化性受到限制,空间系统必须要有统一的参照框架。 第三章“语言的多样性”。作者认为,语言表现的不同在于各自空间关系范畴化过程中语义参数的不同,即不同的配位系统,形成不同配位系统的不同原则,并由此产生不同空间场景中的“相同”与“不同”的范畴化。本章对空间场景范畴化这一观点进行了重新认识,认为实际情形并非如此简单,因为不同语言存在对多种不同类型空间的刻划。书中还描述了不同参照框架的变体形式以及它们在不同语言中的编码方式。 第四章“绝对心理:两种文化管窥”。从人类学角度出发,一般认为人类日常表现出的特定的“认知风格”可以部分归因于所说的语言。本章通过澳大利亚昆士兰北部地区的Hopevale语和墨西哥Chiapas高地Tenejapa语两种不同的土著语言进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认为这两种在完全独立文化下演化的语言,却具有处于主导地位的绝对空间参照框架的相同特征。这可视为是具有相似认知基础的结果。 第五章“心理多样性:方法和跨语言例证的结果”。本章首先提出一种假设,认为一种语言倾向于选择一种特定的参照框架,即使用该语言和非言语认知中基本类型相同的配位系统进行思维,用该语言说话者在对相同场景进行语言编码时也会使用相同的参照框架进行记忆和推理。这种假设在跨文化研究中得到了证明。作者还介绍了关于参照框架来源的三种不同观点:建构主义、激活观、部分建构主义,认为最后一种观点最具合理性。 第六章“超语言:寻找路径和指明方向的参照框架”。本章用较为抽象的视角对语言和认知的相关性进行预测。对于一个空间配位系统,不同语言使用不同的语义参数。为了使用一种语义参数,个体语言使用者必须对语义参数进行思维计算。作者还把不同语言说话者所使用的基本方向词(如东、南、西、北),改为基于身体图式的配位(如前、后、左、右)。作者认为,这 ? 7 7 4 ?

新认知语用学

新认知语用学 提要:认知语言学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语言本质属性以及运作机制的认识。不仅如此,从认知视角开展的语言学研究可以为重在描写和解释语言(表达与理解)选择的语用学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理论工具。有别于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认知语用研究,新认知语用学可以建立在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作为尝试,本文探讨该视角对话语理解的解释力。研究表明,交际者会策略地通过对言语事件的视角选择,迎合或引导交际对象的兴趣或注意倾向;认知视角理论可以充实关联理论对于相关语用现象的解释。 关键词:新认知语用学;关联理论;认知语言学;认知视角 1 新认知语用学的研究目标和对象利用当代CL的理论分析框架对语言交际开展认知研究,可以称为“新认知语用学”(Neo-Cognitive Pragma—tics)。具体说来,新认知语用学旨在运用依据人类基本认知方式(王寅2007:封底)解释语言现象的cL基本原理解释言语产生和理解、语用推理和会话含意。显然,这一研究思路远远比基于宏观、笼统、普遍关联假设的认知语用学更具体。我们不妨将其称为微观认知语用学,而将基于关联理论的认知语用研究称做宏观认知语用学。如此看来,“认知语用学”作为一个包容范围最广的术语,指称的则是包括上述两种思路的认知语用研究。这是熊学亮在其1999年的专著中所采取的做法。他指出,“普通语用学通常结合心理和物理的语境因素来解释话语,而认知语用学则主要通过认知(社会心理因素)来寻找人脑里规律性的东西,因此可以把认知语用学看成是当代普通语用学的一个分支”(熊学亮1999:2)。在他看来,认知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对典型语用过程或场合的知识,这种知识从语用经验中抽象出来后,通过某种升华,已经存人人的长期记忆知识结构”,诸如以言行事,会话含意,认知语境(包括知识草案、心理图式、社会心理表征等),语用推理,语用规约化,认知语法等都在认知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中。笔者认为,这是对认知语用学所作的一种广义解读,而在国内一般文献中提及的“认知语用学”往往是对认知语用学的狭义理解,即以关联理论为基本运作模式的语用学研究(何自然冉永平1998)。就实质而言,新认知语用学是关于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其基本特点是在当代CL理论的指导下考察人们的认知能力、认知经验、认知方式等如何影响话语的产出,探讨话语理解的认知特点、推理过程、制约因素等。从一定意义上讲,新认知语用学甚至可以看作是CL的一个分支。王寅教授指出,认知语用学须要借鉴认知科学的理论框架研究语用与认知、人类交际和思维活动的关系,两个学科可以相互促进(何自然2006:35)。 2 新认知语用学的观点、理论框架和方法从上世纪80年代起认知科学一直处于为世人瞩目的学科前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它进入语言学领域便产生了CL,而在CL的研究中,语言功能的认知研究,特别是语言在交际中的认知研究是当前CL的重要内容(何自然冉永平2002:209)。笔者进一步认为,语用学研究,特别是认知语用学研究,须要从cL中吸取理论养分,以便更加充分地解释语用现象。Panther &]'homburg(1998),Hemandez&Mendnza(2002)等都作了积极的尝试。笔者认为,新认知语用学的基本观点至少应该包括:(1)语言反映了其使用者的基本认知方式,从共时看,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与语言表达方式息息相关;从历时角度看,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会固化在语言体系中,从而为语言交际提供表达的框架和资源,使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选择成为可能。(2)在共时交际中,

2017空间认知与活动研究实验任务书

城市公共空间认知与公共生活调研任务书 城市设计为城市规划创造空间和形象,是以形体环境设计为主,而形体环境表象背后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心理、行为等诸多领域,是城市主体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份。要做好城市设计,必须抓住两个重要环节。(1)调查研究。强调每一城市公共空间的自我属性,从空间表象特征到空间形体背后的内涵,避免千篇一律。 (2)理论指导。城市设计理论之所以重要,是由理论的现实合理性与预见性决定的。本次城市公共空间认知调查研究就是建立在理解与掌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对所调查城市空间的现状、优点、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最终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形成调研报告。 一.城市公共空间认知调研报告内容 对选定的实验对象进行如下方面的认知: 1、实验对象的城市空间区位条件分析。包括:城市中的位置,选址原因,地域条件,与城市中心、所处功能区、道路交通等的关系。得出城市空间在城市中所处地位,所属性质、所具优劣势和所依条件。并绘制城市空间区位分析图和外围环境图示,注释区位、各种优劣影响因素等。 2、实验对象的历史沿革资料把握。城市空间的存在总是经历了一定的历史阶段,有一些兴旺和衰败的故事,调研中需要把握城市空间演变的过程和事件。 3、实验对象的用地布局状况。确定实验的用地范围、面积、土地使用构成,绘制土地使用构成图。即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用地在地块中的分布形式。 4、实验对象功能景观系统认知。认知实验对象的功能空间(活动空间、购物空间、休闲空间、文化空间、水域空间、交通空间等)和空间肌理(广场空间、街道空间、庭院空间、节点空间等)的组织形式,绘制城市空间肌理图。 5、进行实验对象空间限定要素的认知和分析(包括界线、侧界面和地界面的处理手法、建筑风格和色彩、),绘制城市空间界面图 6、进行实验对象空间限定度的认知和分析(包括空间侧界面的围合方式、侧界面的高度比例、环境的处理),绘制城市空间围合形式图、空间高宽比例图。 7、在调研报告中选择2—3种城市设计分析方法,具体对调研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深度

话语标记语 W ha teve r的认知语用解读

第20卷第2期 2007年3月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N I N G BO UN I V ERSI TY (L I B ERAL ARTS E D I TI O N ) Vol .20No .2 Mar . 2007 话语标记语W hatever 的认知语用解读 侯 阗 (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海317000) 摘要:以言语交际中作为话语标记语的W hatever 为研究对象,以认知语用为视角,借助元语用意识理论 和关联理论,探讨了不同语境条件下它的三个话语标记功能:(1)标示消极情感功能;(2)强调或突出命 题功能;(3)连贯或终结话语功能。类似的微观研究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解释话语的生成和理解,更进 一步了解人们对语言的认知心理轨迹。 关键词:话语标记语;W hatever;认知语用;元语用意识;关联 中图分类号:H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07)02-0104-05  收稿日期:2006-12-19  作者简介:侯 阗(1971-),女,浙江临海人,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一、话语标记语概述 话语标记语就是指诸如but 、well 、s o 、therefore 等单个语词和you know 、I mean 、after all 、in con 2clusi on 等短语或小句。它们是口语或会话交流中十分常见的话语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从句法—语用、语义—语用以及认知—语用三个不同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了包括个案及概述等的大量的研究。然而,迄今为止,话语标记语的概念仍缺乏统一界定,对其范围及数量也看法不一致。不管话语标记语如何定义,研究人员们都趋于认同:在言语交际中,它们不直接构成话语的命题内容,所起的作用不是句法的也不是语义的,而是通过多种方式调控话语和言语交际 的互动性,具有动态的语用特征。 [1]二、话语标记语wha teve r 的研究现状 “W hatever 作为话语标记语,近年在美国英语中具有显著的地位。”[2] 笔者就职学院的美国教授Ted Clark 博士也曾说起美国年轻一代语言退化,日常口语所用的词汇十分有限,“他们用what 2ever 。”但是,在各国学者话语标记语的相关研究中,业已成为日常言语交际“口头禅”式的话语标记语whatever 却几乎未被提及。而且,现有的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大多是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只是从话语理解即听话人的视角对话语标记语进行诠释。言语交际是一个交际双方互动的过程,仅仅关注话语标记语在听话人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制约或引导,却忽视其在说话人话语生成过程中的认知调控和指导无疑是片面的。那么,W hatever 用作话语标记语究竟标示了说话人在建构话语时怎样的元语用意识?它又是如何在听话人的话语理解过程中起到制约或引导作用的?本文将从whatever 作为话语标记语的形成及其认知理据导入,从元语用意识和话语关联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whatev 2er 作一动态考察,具体分析它在不同语境条件下对说话人言语建构和听话人话语理解两个层面的认知语用标记功能,旨在揭示这一话语标记语的生成和理解规律,从而帮助人们深入了解语言认知心理轨迹,进一步探索和掌握语言自身的发展规律。三、w ha te ve r 作为话语标记语的认知语用理据 Sperber 和W ils on [3] 从认知效果和认知努力的角度把语言的编码意义二分为概念意义和程序意义。概念意义即构成话语的命题意义,与传统的真值条件有关;程序意义不直接构成话语的命题意义,与传统的真值条件无关。从信息编码的角度来说,话语标记语所负载的是一种程序意义,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