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孔子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

孔子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

孔子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
孔子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

孔子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

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由于人性向善,所以每个人都对“别人”负有某种责任。

一,思考焦点

孔子多次让学生“各言尔志”,因为从志向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命蓝图与奋斗目标。既然如此,为了认识孔子,上上之策不是要从孔子的志向入手吗?

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这种志向实在太过远大与伟大,孔子想做到:让老年人都得到赡养,让朋友们都互相信赖,让青少年都得到照顾。这是大同世界的理想。

问题是:孔子一生未能实现这个志向,不仅如此,古今中外也不曾实现过这个志向。那么,孔子所说的是不着边际的乌托邦吗?他曾教导学生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自己应该很清楚为何要立定这样的志向。因此,除非孔子是徒托空言,否则我们就要认真看待他的志向,并且,如果无法理解这种志向的根据何在,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孔子。

在这个志向中,“老者”与“少者”都是泛称天下人,并且都属于弱势群体。请问:孔子为何要承担这么大的责任?孔子所说的志向,是他个人的选择,还是他为人类所做的选择,若是为人类考虑,就必须由说明人性着手。

二,孔子说过“性相近,习相远”

意即: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的习染使人千差万别。如果未受教育或不知

戒惕,就难免陷入困境。人有身体,随之产生本能、冲动与欲望,这些统称血气。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由血气来看,人必须一生谨慎。不过,人还有心智。可以超越血气的控制,自行选择如何处世。这种选择就是:要不要真诚?要不要发挥人性中异于生物血气的那一部分?由真诚可以产生行动的力量,关键在于自觉的心。《论语·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的一段资料,是我们了解孔子人性论的重要依据。

我们由此整理出孔子的想法。首先,人的社会一定有“伦理”规范(如,为父母守丧三年的制度);其次,伦理规范的基础在于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情感(如,不守丧三年则于心不安);然后心理情感的共同来源是人类共同的“生理”状态(如,小孩三岁才可离开父母之怀)。因此所谓人性,并非生来就固有的,而是在“生理、心理、伦理”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体现”出来的。

孔子知道心理情感的重要。所以在开导时,总是希望他们既能真诚自觉又能立志上进。这些都是个人可以把握及负责的。两句话最具代表性:一是“我欲仁,斯仁至矣”,二是“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我们暂且把”仁“字理解为“行善”,那么行善就看一个人是否愿意,只要他愿意,一定有力量可以做到。孔子这种兼顾“血气与仁”的人性论是符合我们的经验观察的。

三,一以贯之

身为哲学家,孔子宣称自己的学说是“一以贯之”的。他有一个中心思想,那是什么?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个答案显然不正确,因为一,曾参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并且资质鲁钝(参也鲁);二,“忠恕”明明是两个字,谈不上一以贯之;三,曾参后来又说过:“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个“仁”字才是孔子的一贯之道。

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一百余次,综合观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仁”是“人之性”:这时“仁”所指的是真诚;人只要真诚,则心理情感充分彰显,形成一股力量,愿意主动行善,实践自己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这种人性可以称为“向善”。二,仁是“人之道”:弟子问仁时,孔子因材施教,告诉他们如何“择善固执”。三,仁是“人之成”,像“杀身成仁”一语即为明证,表示仁是人的生命之完成。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说是“止于至善”。

由此可知,孔子是以一个“仁”字,把人类的生命贯穿起来。为了实现人生的目的,人需要受教育,明白道理,并且保持真诚的心,修练品德。知行配合,经由改善自己而造福社会。

四,认清“善”是什么

世人无不强调行善避恶,但未必明白什么是善。分析孔子所说,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由于人性向善,所以每个人都对“别人”负有某种责任。

“别人”一词包括天下人在内,所以孔子的志向必须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我们大家的志向也同样是如此。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孔子人生价值观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

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孔子名言nn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态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启发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①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孔子认为:"义以生利"。即先有了"义",才能生出利。《易传·文言》说:"利者,义之和也。"这是把对立的"义"和"利"两者统一了起来。这种思想很符合孔子的主张,《左传·昭公十年》记载晏婴说:"义,利之本也。"义是利的根本。与孔子的主张也是一致的。孔子反对片面追求功利。他认为在"利"的面前,必须时刻以"义"来衡量是否应该取。他说,符合道义然后才去取得,这样人们就不会厌恶他的取得。相反,"放于利而行,多怨"。①即片

孔子关于人生的名言

孔子关于人生的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孔子关于人生的名言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矣。 5、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7、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8、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9、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1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3、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1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5、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16、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7、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18、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9、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20、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2、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3、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 24、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2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7、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8、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29、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30、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1、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32、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中国文化概论5题

1、概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说明:思想文化是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文化,本题目要求结合教材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叙述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主要思想文化。 答:思想文化是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文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包含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等思想文化方面,它们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A:先秦儒学:先秦儒学是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1)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2)先秦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认为“仁者,人也”为“仁”思想的基本,而“仁者,人也”的最基本的要求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对为政者来说,应不要只顾自己人和自己的宗族,而要公正地对待他人,而用于是常的为人,则是尊重他人,把别人当人看。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即要求君主“制民之产”,如“五亩之宅树之桑”等。由孔子“仁”转化为孟子的“仁政”,这是和二人所面对的不同现实决定的。孔子时代是旧贵族普遍的堕落,而孟子面对的是残暴嗜杀的新贵,所以“救弊”的方略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把救世的思想,与掌权者的道德觉悟联系在一起考虑,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也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3)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4)儒家思想中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孔子不谈超越形而上问题,《中庸》和《孟子》这两部书对该思想进行了充分的展开。认为,用仁道仁心善待他人就是道德就是善,这种善、道德力量,根源于“天地之大德”。如《中庸》中,儒家用“为物不贰,生物不测”将宇宙天地描述成一种“生生之道”,《孟子》则反复论说人如何能在道德上与天地合一的问题。《孟子》中对儒家的“修身”进行了多处讲述,《大学》也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是从“修身”开始,一直到“治国”、“平天下”。 B、汉代经学:(1)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起初,六经是孔子删定的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战国以降,又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并经师徒相传,形成众多的传记。(2)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汉武帝罢黜诸子传记博士,只立《五经》博士,《五经》遂成为治国的法典,孔学遂成为官学,儒学便一步步从包含革命性的原始儒学摇身一变,成为僵化的制度化儒学,匮乏创新却饱浸陈腐。(3)正如经学专家周予同先生所说的那样,随着儒学的经学化和制度化,“就表面上看,孔子的思想,到这时期,似乎大发展了。其实完全不然;因为汉朝所尊奉的孔子,只是为政治的便利而捧出来的一位假的孔子,至少是一位半真半假的孔子,决不是真的孔子。”(4)汉代的儒学本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的宇宙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再加上自然灾害,汉代“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传,最终导致王莽的以新代汉。 C 、魏晋玄学:(1)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人生感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他们是即将迈向社会的一群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家的希望,他们是时代的象征,他们纯洁善良,热情奔放,他们敢于冒险,勇于探索,他们就是当代的大学生。 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人对社会的责人和贡献。然而,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以市场经济

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上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一)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或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但也有人内心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渺茫的。他们大多数虽然赞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往往又未将其完全付诸行动。部分大学生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高唱“六十分万岁”;有的人甚至认为“理想理想,见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

(二)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作出贡献,赞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的核心。但目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在部分大学生中也颇有市场。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一当前事,先为自己打算。一些人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重才能轻道德品质。 一些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质无直接关系,故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一些人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方面,而在个人道德上出现滑坡,他们在政治上不求上进,不讲职业道德,为谋求个人利益而见利忘义。 (四)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出现了高收入阶层,不爆发者少者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受次冲击和影响,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

孔子感悟人生的句子

孔子感悟人生的句子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为大家整理了孔子感悟人生句子,欢迎阅读! 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3、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丘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论语》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论语》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论语》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论语》

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丘《论语.季氏》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1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论语》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论语》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论语》 1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论语》 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 19、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论语》 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丘《论语·卫灵公》 21、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2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意识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

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一、孔子生平及主要思想 1、孔子生平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生而首上顶”,故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尽山东曲阜东南),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史载,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的贵族,时因宋国内乱,祖先避难于鲁国。 孔子幼年丧父,所以曾曰:“吾少也贱”,但其却“十五至于学”,大约30岁时开始从事私人讲学。51岁出任鲁国中都宰,后升任司空、大司寇。54岁去鲁,带弟子周游列国,凡14年,曾去过宋、卫、陈、蔡、齐、曹、郑、浦、叶、楚等国,主张皆不受用。“宝剑折断,铩羽而归”,孔子68岁回到鲁国,晚年致力于教育和对古代文献的整理,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孔子精通“六艺”,与其弟子言行语录及思想保存在《论语》之中。 2、主要思想 ①伦理观与政治观。 “仁”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总纲。何谓“仁”呢?在孔子看来,就是要“爱人”;“恭”、“宽”、“信”、“敏”、“惠”也为仁;“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仁者无忧”。总之,他所说的“仁”是包罗众德的最高观念,只有全部美德的总和才能构成“仁”。因此,追求做一个完善的人,是孔子自始至终的理想。修身需要仁,为人处世也要仁,“仁”的终极关怀是治国安民,此谓之“大仁”。由此可见,孔子将伦理道德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了起来。正如儒家的宗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内含一种献身政治、关怀黎民百姓的济世情怀。 孔子拥护周礼,正如他所说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但他眼中的礼却在含义、范围上均与西周不同,所以又表现出了对周礼改造的一面。首先他所说的“礼”基本上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西周时代崇敬鬼神的色彩。他认为应发挥礼在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作用,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第二,他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西周时代讲究“礼不下庶人”,而孔子却主张不分贵贱的“齐之以礼”,打破了贵族和庶民之间原有的重要的一条界限。孔子认为只有恢复“礼”,才能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谐局面,这是孔子的正名思想。他站在时代的门槛,面对现实的混乱,还是向前望了望,却终究没有继续前行。 孔子继承了“孝”的道德观念。“孝”是“仁”的一种要求,并且把“孝”与“为政”联系起来。在他看来,为政就是要把“孝”的精神推广于政治,在家孝亲也是为政。 此外,孔子还突出了“德”的政治含义。“德”原来有“揖让”、重视文治和不尚暴力的含义。孔子崇德尚文,反对武力征伐,反对春秋霸道的盛行。只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才是德政,才能达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统治效果。 综上几点可见,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与其政治思想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为伦理道德是实行政治教化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②人生哲学观. 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没有完全摆脱西周时代“天”的观念,但他却没有谈到“天”的意志一类的话,而且谈“天”时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如其弟子颜回去世,孔子曰“天丧予!”;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关于对孔子人生的总结.doc

关于对孔子人生的总结 人生总结 孔子是伟大的圣人,开辟了中国儒教文化的先河,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七十二岁逝世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发展,但是,孔子开其新统,中国历史文化中少不了他的儒家说教。在五千多年之间,中国文化理想的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无人可与孔子相提并论。 孔子在他的《论语》第二篇-为政里谈到了对自己的人生总结。原文是这样的: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已经立下了要好好学习,做好学问的志向;到了三十岁基本确立了这个志向;到了四十岁一心追求学问,外界各种各样事物都不能迷惑我了;到了五十岁,才知道人生宇宙的来源,懂得天地自然规律之天命;到六十岁坚定自己信念,有自己独立的主见,好话坏话耳朵听进去都不会计较;到了七十岁,才可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但也不超越自己追求学问原则的规矩。 这是孔子报告了自己人生的经历,我们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是艰难,困苦的,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子姓,孔是其氏。《史记》中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八月庚子)。孔子生父孔纥(又名叔梁纥、公叔纥)在鲁为卿大夫,仕任陬邑宰, 孔子实际乃是野合而生出的一个私生子和被遗弃儿。《史记》中有: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对于现代人来说,野合似乎是一件奇怪之事。但在上古礼俗中,野合乃是一种重要的与宗教有关的礼俗活动,就象现在的走婚。野合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媒氏》有: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所以,孔子乃是他的父亲叔梁纥在宗教礼俗狂欢集会中,与一个平民少女颜氏征在在尼山之丘野合而孕的私生子。当是叔梁纥七十岁,颜氏征十八岁,但在这次野合之后,叔梁纥似乎就再没有与颜氏征见过面。

《思修》习题第一章:人生青春之问

题型:单选题章节:第一章 第一章人生青春之问 1、(A)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它开宗明义的道出了大学的理念。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2、四书五经中(A)开宗明义的道出了大学的理念。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A《大学》 B《论语》 C《诗经》 D《尚书》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A)的理念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佛家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B)的思想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5、(D)的大学是把学术与企业联系起来的先锋 A英国 B德国 C日本 D美国 6、现阶段,(A)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建设小康社会 C建设和谐社会 D建设现代化强国7、(D)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马克思主义 8、民族精神的核心是(B) A集体主义 B爱国主义 C爱好和平 D勤劳勇敢 9、时代精神的核心是(D) A实事求是 B与时俱进 C无私奉献 D改革创新 10、思想道德素质和(D)是人的基本素质 A理论素质 B政治素质 C心理素质 D法律素质 11、(C)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中最基本的素质 A政治素质 B法律素质 C道德素质 D思想素质 12、(B)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 A清华大学 B北京大学 C复旦大学 D浙江大学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C)优良学风的体现 A勤奋 B严谨 C求实 D创新 14、人才的本质特征是(D) A社会性 B进步性 C相对性 D创造性

15、人才的本质特征是(C) A时代性 B阶级性 C创造性 D奉献性 16、人才的本质特征是(B) A社会性 B创造性 C进步性 D阶级性 17、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A) A荣辱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 D道德观 18、人的本质在于(B) A人有智慧有文化 B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C它能自觉的改造社会历史 D它在任何社会都具有阶级性19、人的本质属性是(C) A本能 B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D思维属性 20、“人之初,性本善”是(B)的观点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21、人性本恶是(B)的思想 A孟子 B荀子 C告子 D韩非子 22、“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B)提出的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庄子 23、人的本质是(D)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思维属性 D社会关系的总和24、人对人是狼是(A)提出的 A霍布斯 B笛卡尔 C康德 D黑格尔 25、(B)认为人都是“自保自爱,趋乐避苦”的 A霍布斯 B艾尔维修 C笛卡尔 D康德 26、“人和机器的区别在于人有理性的灵魂”是(C)说的 A霍布斯 B艾尔维修 C笛卡尔 D康德 27、马克思赞扬(B)是辩证法的大师 A费尔巴哈 B黑格尔 C弗洛伊德 D康德 28、人生态度主要回答:(C) A人为什么活着 B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C人应该怎样对待生活 D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29、人生目的主要回答:(A) A人为什么活着 B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C人应该怎样对待生活 D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孔子的人生是成功的

孔子的人生是成功的 日语三班赵蕙 学号:201413030321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极为混乱的时代。旧的秩序已经被破坏,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然而历史是要往前发展的,孔子所想恢复的周礼是不可能实现的,也许从这点上来说,他的人生并不那么成功。我们现在强调要把孔子当成“人”来看待,而不是“圣”,是人他的人生就不可能十全十美,除此之外我不得不说孔子的人生是成功的。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首先孔子创立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虽然有传统的天命观念,但总起来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因此在战国时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先秦显学之一。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孔子及儒家思想仅仅是先秦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学派,汉代之后,为满足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封建统治者需要一种既能适合封建社会又具有一定保守倾向的思想,于是孔子的思想受到重视。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至尊地位被正式确立起来。其次,孔子在教育方面首创私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等。

李零认为孔子其实是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很理想主义化,而不为时代接受,所以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只能流浪,即使不周游列国,心灵也只能选择流浪。虽说孔子的理想并未在那个时代完全实现,但他在文化、思想方面对当时以及对现在的影响无不向我们证明着他的一生是成功的!

孔子人生名言

19、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 20、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21、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22、礼之所尊,尊其义也。 23、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 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 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2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5、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26、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7、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 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8、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29、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3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1、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 然后取,人不厌其其取。 3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33、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3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36、君子忧道不忧贫。 3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8、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39、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1、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4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3、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4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6、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47、苦求不得,从吾所好。 48、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49、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50、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 5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2、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5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54、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55、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56、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57、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5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9、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60、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6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思想汇报3篇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思想汇报3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干部、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迫切需要解决好人们的人生价值观问题。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经得起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思想汇报,仅供参考。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思想汇报篇一: 敬爱的党组织: 谈及价值观,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谈似乎意义不大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之所以经常被谈论,很大的一个原因便是现今社会实在是太需要强调关于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等问题了。更进一步地去看便是,现在我们虽然能在报纸等媒体上看到无数道德模范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的人生价值的意义,但另一方面,让人痛心的是,在这样一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得蒸蒸日上的时候,道德败坏、人生价值低下等现象仍是屡见不鲜,其中一部分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面对这样血淋淋的现实,让我们又怎么能去回避谈论这样一个看似“古老”的话题呢? 所谓的价值观,主要是指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在西方世界,大多数的人们信仰基督教,而在印度,佛教则十分盛行。宗教对于这些信徒而言,就是一种信念,一种行事处事时所必须恪守坚持的原则。价值观虽然和宗教信仰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与那些神圣不可侵犯的宗教教义一样,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决定人的自我认识,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每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决不在于一朝一夕之间,其价值观里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深深烙印着他的生活经历。这些生活经历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并在一定岁月的积淀之后,固定成为价值观。

孔子的职业生涯之路

孔子的职业生涯之路 一、孔子简历 孔子是个特立独行的人,是个执着的人,是个把人民真正装在心里的人。但也正因为如此,却触犯了很多政治团体的利益,政治生涯终生被排挤,但他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坚持礼乐教化,最终成为一代至圣。 孔子虽名垂千古,自己一生却郁郁不得志,苦闷不堪言。但他又无比乐观,充满了强大的精神能量,而他精神能量所产生的智慧,通过言传身教传扬至今,孔子用自己一辈子的生命在为后世汲取和积累大智慧。这种大智慧虽不得一世之用,却惠及万代子孙。 从孔子的角度说,生命就是两件事情:理想的坚持和智慧的积累。 二、孔子的教育背景 谈到教育背景,应该说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他母亲的教导,一个就是自己长达一生的对人生的领悟。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称赞为“博学好礼”。他身高九尺六寸(今 1.9米以上,具体是195.8cm),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

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我们发现,孔子并没有毕业于所谓的名校,也并没有跟从名师,难道他天生就是奇才?肯定不是,但为什么他能成为千古圣人,一代儒家大师?原因如下: 1、荣誉责任感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孔子乃贵族之后,但家境却遭遇贫穷,贵族一脉积累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让孔子觉得必须有所成就。这也是他成长的源动力之一。 2、述而不作的成功复制 述而不作,语出《论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其字面意思是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

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

浅析儒家与道家人生观 产生于春秋战国这个文化自觉时代的儒家与道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儒家崇尚礼乐,道家师法自然;儒家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维护现实既定的宗法秩序,道家则更多的强调人与“自然”的一致,以追求理想中的“无我”境界;儒家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的、追逐功利的,道家的思想主张则是倾向于出世的、超然物外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在所有的根本点上,儒家和道家都是以对方为反对派出现的。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蜂起并作、纷然淆乱的诸子争雄中,尽管儒、道两派的对立最为明显,互相攻击最为激烈,然而这两大学派却由于在对方的基本点上,特别是在“社会”与“自然”这个最基本的方面各自把握了一端,这便使得他们能够在对立中实现广泛的交融和互补,从而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关于宇宙万物,以及人类之由来,儒家否认上帝创造之说,认为乃是阴阳二气所和合化生。易言之,乃是本乎自然;宋儒又将天地阴阳理气之说,加以推演,谓“太极”乃万物之始,又谓“太极”本于“无极”,无人能穷其源。至于人类的本真,以及人性的善恶问题,孔子仅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表述和“有教无类”的说法,开始并未绝对主张性善,一般人都以为儒家主张“性善论”,其实也未必尽然,荀子曾以“性恶”之论作为自己竭力倡导的主张。他认为刑政礼法之兴,乃之所以防微杜渐,正足以证明人性之为恶。儒家另一位杰出代表人物孟子,特别强调“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人无不善,水无有不下”;由于孟

子在儒家发展历程中地位之重要,以及其辩才之无碍,因此后人都把孟子奉为正宗,而视荀子为异端的代表。 儒家人生的大道,是“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明明德,止至善”的层次则在“格物,至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倡导人生当“尽其在我、以生为乐”;“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虽亦曰“天命”,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但是他对于最重要、最根本的“天道与性”,却存而不论,不可得闻,可称得上是舍本逐末了。所以儒派学者,大部认为“天道远,人道迩”;“未知生,焉知死”。他们的人生态度,只是乐天知命,注重现实。他们的工夫,在于存心养性,明德、修身。他们虽也有一套“浩气长存”、“精神不死”的道理,用以自慰,却终不能解决人类生死的大问题,这不能不说的确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缺陷。 儒家是中国建立最早、延续是最长久的一个学术派别。然而儒家又是一个内部分化十分严重的学派,既有唯物与唯心的抗争,又有进步与保守的对立。但总体来讲,儒学对我国历史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在思想文化、人生观问题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儒家所崇尚的是“礼”和“仁”。其云“女为君子儒,毋位小人儒”,其实质就是孔子教导弟子不要执著的追求衣食上的富足,而要把追求个人道德上的完善和治国安民之道作为人生的目标。《论语》有云:“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由此可见,孔子所谓爱人,是推己及人的爱,是对民众的泛爱,是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中国传统文化地心得体会3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3 篇 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意识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 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 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 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 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 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 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 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开篇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 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 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 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 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

高中语文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点整理及孔子生平介绍

《论语》知识点整理:简介_成语_名句! 《论语》是部怎样的书? 《论语》是一部极为重要的传统文化经典,是记录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全书共20篇,492章,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内涵一百多个成语、几百则格言警句,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源自《论语》 【瑚琏之器】——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械皿,夏朝叫“瑚”,殷朝叫“琏”。该成语比喻人特别有才能,能担当大任。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日:'赐也何如?';子日:'汝器也';日:'何器也?'日:'瑚瑚也。'" 【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谓之'文’也。” 【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论语·公冶长》:“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三思而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再去做。《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来自《论语》 ▲学习之道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实践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6.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7.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君子之道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高考作文素材:孔子的经典人生名言

高考作文素材:孔子的经典人生名言 一: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二: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孔子《论语》给我的人生启示

孔子《论语》给我的人生启示 郭卉艳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药学2012012111 《论语》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共知的,堪称世界名著的人生哲学书。小小的、薄薄的一本《论语》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充满了为人处事的智慧、经世致用的哲理,对人的启迪无疑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不少关于从政的格言警句,至今对我们大有裨益,是我们一辈子都要学习和探究的。这也真正的体现了《论语》中的春秋末期的孔子的伟大和睿智。古人曾经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每一则语录虽然都寥寥数语,但每一则的含义都是引人深思的。其中每则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几个赋有表现力的关键语气词,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眼前,十分具有魅力。 《论语》主要从十一个方面:修身、君子论、处世、治国、师道、治学、识人、交友、论仁、礼说、论孝进行了讲述。对还是学生的我,处世不深,生活环境比较简单单纯,没有太多的烦恼,《论语》中关于处世方面的道理对我来说有些难以理解,没有太多的体会;治国之道对我来说又比较大,这是我更不能体会的,但是在治学、识人、交友、论仁、礼说、论孝、修身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初中时我最初学到的是《论语十则》其中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对我的学习产生了影响。温习学习过的旧知识,就会有新的体会和理解,也可以做老师了,在学习生活中我就深深体会了这一点。《论语》还主张勤学善悟,学以致用,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在《论语》强调学习要不耻下问,好学不厌,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人非生而知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前进的动力,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停滞于此,不能前进分毫。一个人不能轻易满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在学习中去理解、感悟,把学来的东西加以消化吸收,然后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得到,学习可以分为三种境界。第一境界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里谈到,获取知识首先要做到“勤勉”、“好问”。“文”、“行”、“忠”、“信”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博、广,不能偏颇、单一。第二境界为“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这是我们从小到大被老师耳提面命的一点,只有不断的巩固自己学到的东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