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题1.5分,共15分

1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研究对象:食品中的外源化学物

2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3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4衍生毒物derived toxicants)食品在制造、加工(包括烹调)或贮放过程中化学反应或酶反应形成的(或潜在)有毒物质

5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6吸收外源化学物质自接触部位通过生理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7分布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液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8排泄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生物转运的最后一个环节

9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一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toxicants)。

10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是指与机体内源靶分子反应或严重地改变生物学环境、启动结构和功能而表现出毒性的物质。

11毒性它具有的对细胞和/或组织产生损伤的能力称为毒性

12毒性作用(toxic effect)又称为毒效应、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13速发性毒性作用一次接触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性作用。14迟发性毒性作用一次或多次接触,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性作用。

15局部毒性作用在机体接触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16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17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18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即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19易感生物学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0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可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21接触生物学标志是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22效应是量反应,指接触一定剂量外来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23反应是质反应,指接触某一化学物的群体(population)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

24量反应graded response)通常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这类效应称为量反应。

25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群体中引起的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如死亡或存活、患病或未患病等,称为质反应。

26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27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28 LD50或LC50或LD100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半数致死剂量或

浓度(LD50或LC50)是描述有毒物质或辐射的毒性的常用指标。LD50是指能杀死一半试验总体之有害物质、有毒物质或游离辐射的剂量。

29 TD50在一次毒性测试中,长期持续不断接触某种物质情况下,在被测动

物中引起50%中毒(通常为引起癌症)的剂量。通常用于评估某种物质的慢性中毒情况,与LD50相对应。

30 ED50半数有效量(50% effective dose, ED50)在量反应中指能引起50%

最大反应强度的药量,在质反应中指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量。

EC50引起50%个体有效的剂量扩大多少倍,才会导致50%的个体死亡(或中毒)。此值越大,用药相对越安全。

31致死剂量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试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的剂量来表示。

32 NOAEL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 Level,MNL)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也称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NOAEL,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33 LOAEL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阈剂量(threshold dose)称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LOAEL,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34毒作用带是表示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

35安全限值即即卫生标准,在低于此种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的危险度是可忽略的。

36安全剂量指低于此剂量能以99%可信限的水平使超额癌症发生率低于10-6,即100万人中癌症超额发生低于1人。

37自由基(free radicals)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或离子。

38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毒理学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在微生物、人工培养的细胞或组织或器官上进行

39体内试验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也称整体动物实验。在实验动物模型(model)上进行

40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期(最长到14天)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

41蓄积作用当化学毒物反复多次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超过代谢转化与排泄的速度时,化学毒物就有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

42亚慢性毒性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多日(通常1~3个月)重复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

43慢性毒性是指人或实验动物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低剂量的化学毒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44细胞内钙稳态失调在细胞受损时可导致Ca2+内流增加,或Ca2+从细胞内贮存部位释放增加,或抑制细胞膜向外逐出Ca2+,表现为细胞内Ca2+浓度不可控制的持续增加,即打破细胞内钙稳态,则称为细胞内钙稳态的失调。

45急性毒作用带(Z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

46慢性毒作用带(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

Zch= Limac /Limch

47生物转运水中污染物同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48 ADME过程ADME”即“毒药物动力学”,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及排泄(excretion)过程。

49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

50生殖毒性指对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或能力的损害和对后代的有害影响。

51.发育毒性:某些化合物可具干扰胚胎的发育过程,影响正常发育的作用。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食品中的(外源化学物)。

2、食品中外源化学物,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物、衍生物、(污染物)(添加剂)四大类。

3以毒物接触次数和效应发生时间把一般毒性划分为四类:急性毒性、蓄积毒性、(亚急性或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

4外源化学物对生殖与发育过程的损害主要包括:亲性腺作用、(亲胚体作用)、(亲胎盘作用)。

三、选择题(每题0.5分,共10分)

1. 被称为现代毒理学奠基人的是(A )。

A. Orfila

B. Paracelsus

C. Bernard

D. Theophrastus

2. 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各种化学物质)。

3、外源化学物最主要的吸收途径是经(消化道)

四、简答题(共40分)

1、由生物体系的细胞产生自由基主要途径?1,生命体正常生

理过程产生,内源性自由基是生命体自由基的主要来源,产

生途径有:由线粒体呼吸链电子泄漏产生;由经过氧化物

酶体的多功能氧化酶等催化底物羟化产生,此外,机体血

红蛋白肌红蛋白中还可通过非酶促反应产生自由基。线粒

体是自由基的重要来源,细胞内的酶反应也是。2,代谢过

程产生。最主要的途径:氧化还原反应

2、什么是生物膜?生物膜的主要功能包括哪些?外源化合物

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有哪些?是将细胞或细胞器与周围

环境分隔开的一层半透膜。功能:隔离功能,生化反应和

生命活动的场所,内外环境物质交换的屏障。方式:主动

转运,被动转运,膜动转运。

3、什么是分布?机体内外源化学物的贮存库有哪些?答:指

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液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

织器官的过程。毒物在机体内的贮存,血浆蛋白质作为贮存库:清蛋白,肝脏和肾脏作为贮存库,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

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

4、什么是生物转化?生物转化的意义是什么?影响生物

转化的因素?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

化,意义,水溶性增加、毒性降低。代谢解毒(metabolic

detoxication):经生物转化大部分外源化学物的代谢产物,

毒性降低,易于排出体外,此为解毒反应。代谢活化

(metabolic activation):经生物转化其毒性被增强的现象。

生成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剂、氧化还原剂。代谢是化

学物毒作用的决定因素。常体现在代谢酶的种类、数量和

活性的差异上,代谢酶的多态性也是影响毒性反应个体差

异的重要因素。遗传生理因素有动物的物种、性别、年龄

等。环境因素:各种环境因素主要通过影响代谢酶和辅酶

的合成过程以及催化过程来干扰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

如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代谢饱和状态。其他影响因素:

营养状态、疾病等。

5、生物转运的毒理学意义?是外源化合物在在体内量变

的过程。不详。。。

6、什么是急性毒性?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有哪些?是指机体

(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期(最长到14天)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

目的①确定急性毒性评价参数;

②探求化学毒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③为亚慢性、慢性毒性作用试验的染毒剂量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④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7、什么是吸收?机体吸收外源化学物的途径有哪些?外源化

学物质自接触部位通过生理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1)经胃肠道:胃肠道是外源化学物的主要吸收途径。主要是通过简单扩散,仅有少数专用主动转运系统。也可通过胞饮和吞噬作用吸收颗粒状物质。(2)经呼吸道:空气中的化学物经呼吸道吸收。肺是主要吸收器官。吸收的速度相快,仅次于静脉注射。

(3)经皮肤吸收:可分为两个时相:穿透相和吸收相。其限速阶段是穿透相。(4)经其他途径:注射进行染毒

8、研究毒物慢性或亚慢性毒性的目的?试验目的:

1.确定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效应谱;

2.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的靶器官;

3.研究受试物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确定L

OAEL和NOAEL,提出此受试物的安全限量参考值;

9、外源化合物排除体外的途径包括哪些?排泄途径:肾脏是

主要的排泄器官,肝脏、肺、胃肠道、乳汁、汗腺、唾液腺、

泪腺也可排泄。

10、影响毒物毒性作用的因素有那些?1,毒物因素@剂量;@

接触途径(经静脉、经口、经皮等);@ 接触期限、接触速率

和接触频率;2,机体因素3,环境因素4,毒物间的联合作

11、11,简述三阶段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一般

毒性试验在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中的地位

预备/准备阶段:了解食品毒物的理化性质、收集毒性研究资

料,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致死和非致死)

第二阶段:亚急性或亚慢性毒性试验(1个月喂养试验)、代

谢试验、蓄积毒性、遗传毒性试验、致畸试验

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3~6个月喂养试验)、繁殖试验、

代谢试验、蓄积毒性

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6个月至终生试验)、致癌试验

12,简述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目的?

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研究,人体观察,体内试验,体外实验。食品毒理学的目的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一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13.简述什么是生物膜及生物膜的主要功能包括哪些?同上。。。

14简述生物标志物及其分类。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即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可分为:

接触生物学标志

效应生物学标志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15简述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哪些?同上。。。

16,经典的急性毒性试验面临哪些挑战?1.消耗的动物量大

2.获得的信息有限

3.测得的LD50仅仅是一个近似值

4.在安全性评价中仅评价动物死亡和简单的症状观察是不够的,

更需要的是生理学、血液学及其它化验检查所提供的深入细致的毒性信息。

17某个特定的器官称为毒物的靶器官可能原因有哪些?①该器官的

血液供应;②存在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③器官的功能和在体内的解剖位置;④对特异性损伤的易感性;⑤对损伤的修复能力;⑥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

⑦代谢毒物的能力和活化/解毒系统平衡;

⑧毒物与特殊的生物大分子结合等。

18,化学物质产生毒性的可能途径有哪些?1,最直接的途径,即化学物质可以直接和机体的重要部位接触而发生毒性作用。2,较为复杂的途径,化学物质经过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等途径后与靶分子相互作用,从而导致毒性作用。3,最复杂的途径,化学物质首先在机体的靶部位分布,然后,终毒物与靶细胞的相互作用,引起细胞结构的损伤和功能的失调,当毒物所导致的生物紊乱超过了修复能力,就会发生毒性作用。

17经口染毒有哪几种具体方式?有何优缺点?

1,灌胃法,适合小型动物,快速,但对操作者技术熟练度要求高,易损伤淘汰动物。2,胶囊法,适合易挥发易水解的化学物质,也适用于大型实验动物。3,混入饲料法简便,形式上更贴近自然,但剂量准确性低,动物需单独喂养,不适用于挥发性有怪异味的受试物。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述食品毒理学的发展趋势?书上第6,7页自己总结。

2.试论述化学物质产生毒性的可能途径有哪些?同上。。。

3.论述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概念、目的。亚慢性毒性

(subchronic toxicity)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多日

(通常1~3个月)重复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

性效应。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是指人或实验动

物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低剂量的化学毒物所产

生的毒性效应。目的同上,,,,

4.试述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的损害作用。(1)脂质过氧化作用及

其损害: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 :指

主要由自由基引起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作用

对生物膜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2)蛋白质的氧化

损伤,凝集、交联、降解、断裂、3,DNA的氧化

损害机理:碱基损伤

5.试述化学毒物对机体损伤的主要机制。(一)化学物质对生物

膜的损害作用1.对膜通透性影响2.对膜流动性影响

3.对膜上蛋白质影响(二)化学物质对细胞钙稳态

的影响,Ca2+失调或紊乱,将完全破坏正常生命活

动所必需的由激素和生长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短暂

的Ca2+瞬变,危及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骨架结构,

最终激活不可逆的细胞成分的分解代谢过程。(三)

化学物质对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1)脂质过氧化

作用及其损害2)蛋白质的氧化损伤3)DNA的氧

化损害

6.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第6页到12页,自己总结。

7.通过毒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谈谈现代毒理学面临的挑战和

发展机遇。一)危险度评价已成为毒理学界最关注

的问题。。。。

老师画的部分重点——

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18世纪西班牙化学家和生理学家Bonaventura Orfila:现代毒理学的奠基人,在16世纪,瑞士著名医生Paracelsus (1493—1541) 提出有毒物的剂量反应。有划时代意义。Theophrastus出版了《理论植物学》《植物学史》食品毒理学的奠基人。

食品中外源化学物质根据其来源分为四大类:①天然毒物②衍生物:食物在贮放和加工烹调过程中产生的③污染物:外来④添加剂:外来现代技术在食品毒理学中的应用1,PCR技术2,基因引入技术3,基因芯片技术4,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5,基因差异分析技术6,荧光原位杂交技术7,流式细胞技术8,代谢组学的应用9,胚胎干细胞实验。

天然毒物(一)植物性有害物质(二)动物性有害物质

食品添加剂分为天然和化学合成两大类

被动转运(下山转运,特点:(1)顺浓度差转运(2)不耗能

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滤过又称水溶扩散,易化扩散又称载体转运

膜动转运。胞饮(胞饮、入胞)某些液态蛋白质或大分子物质,可通过生物膜的内陷形成小胞吞噬而进入细胞内。

胞吐又称胞裂外排或出胞。递质释放

经消化道是外源化学物最主要的吸收途径

毒物贮存库:靶器官以外的蓄积场所

血浆白蛋白结合型可以认为是暂时性贮存外源化学物质的一种保护机制。

生理屏障:血脑屏障是由血一脑、血一脑脊液及脑脊液一脑三种屏障组成。胎盘屏障胎盘将母亲与胎儿血液隔开,有些外源化学物质能进入胎儿循环,引起畸胎或对胎儿有毒性

肾脏是最主要的排泄器官(1)肾小球滤过(2)肾小管重吸收(3)肾小管分泌

生物转化Ⅰ相反应第一相(phase Ⅰ):氧化(oxidation)还原(reduction)水解(hydrolysis)和Ⅱ相反应:结合

生物转化的意义:水溶性增加、毒性降低。代谢解毒(metabolic detoxication):经生物转化大部分外源化学物的代谢产物,毒性降低,易于排出体外,此为解毒反应。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经生物转化其毒性被增强的现象。生成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剂、氧化还原剂。

剂量是影响毒性作用的关键因素。

毒性作用的分类:局部或全身作用,可逆或不可逆作用,过敏性反应,特异体质反应,速发或迟发性作用

脂质过氧化分为起始阶段发展阶段和终止阶段。

自由基对DNA的氧化损害机理:使DNA碱基和脱氧核糖发生化学变化,引起碱基改变破坏或脱落和DNA核酸链中的单链和双链断裂酶促防御系统: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 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

SOD是生物体内氧化代谢中极为重要的酶,抵御活性氧自由基氧化损伤的第一道防线,它的主要功能是清除过氧基。

(一)细胞运作对物质性质的需求--需特异的酶和必要的营养素(二)细胞运作对物质数量的需求--要求适度

细胞运作的时间限度1. 初级作用 2. 次级作用 3. 三级作用

经典毒性试验设计有寇氏和改进寇氏(平均致死剂量法)概率单位法,霍恩法。

蓄积作用实际上有二个含义:物质蓄积,功能蓄积

物质蓄积:食品毒物体内消除量小于进入量,导致该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储留量逐渐增加。

功能蓄积:有的食品毒物,虽经长期接触后(或对实验动物多次低剂量染毒),但在机体内测不出该化学物质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而又有慢性毒效应。

蓄积系数K值=LD50(n)/LD50(i),LD50(n)蓄积剂量之和LD50(i)预期效应剂量

20d实验法是我国对农药及食品安全性的毒理学评价中提出的方法。观察指标即选择和生理和生化指标 1.一般综合性观察指标:外观体征、行为活动、体重、食物利用率、中毒症状

2.生理生化指标:肝、肾、血、代谢产物。详情见书上135,136页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见书上156页

以上仅供参考

食品毒理学第1阶段测试题1b

一、单项选择题 1、毒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作用)及其机制。 A、内源化学物 B、外源化学物 C、内分泌物质 D、体内代谢物 2、()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A、剂量-反应关系 B、剂量-量反应关系 C、剂量-质反应关系 D、剂量-效应关系 3、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是通过()吸收。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皮肤 D、肌肉 4、除了()和乙酰化结合外,其它Ⅱ相反应显著增加毒物的水溶性,促进其排泄。 A、氨基化 B、葡糖醛酸结合 C、硫酸结合 D、甲基化 5、化学物的同分异构体之间的毒性不同,一般来说,() A、邻位>间位>对位 B、对位>邻位>间位 C、间位>对位>邻位 D、对位>间位>邻位 6、理论上,毒性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部位的()和持续时间。 A、溶解度 B、存在方式 C、浓度 D、作用方式 7、一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A、致突变毒性 B、生殖毒性 C、免疫毒性 D、亚慢性毒性 8、胺类化合物按其毒性大小一次为:() A、叔胺>伯胺>仲胺 B、仲胺>叔胺>伯胺 C、伯胺>仲胺>叔胺 D、仲胺>伯胺>叔胺 9、生物转化的Ⅰ相反应主要包括()、还原和水解反应。 A、氧化 B、加成 C、氢化 D、脱氢 10、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 A、生物转化 B、消除 C、生物转运 D、代谢 二、多项选择题 1、危险度也称为危险性或风险度,可分为()。 A、间接危险度 B、归因危险度 C、相对危险度 D、直接危险度 2、一般情况下,剂量-反应曲线包括的类型有()。 A、直线型 B、抛物线型 C、S型曲线 D、“全或无”反应 3、毒理学研究中常用来反映毒作用重点的观察指标可以分为()。 A、特异指标 B、形态学指标 C、组织学指标 D、死亡指标 4、肾脏对外源化学物的的排泄机理包括()。 A、肾小球滤过 B、肾小球简单扩散 C、肾小管主动转运 D、肾小管重吸收 5、安全限值即卫生标准,下列可用于描述安全限值的有()。 A、每日允许摄入量 B、最高容许浓度 C、阈限值 D、参考剂量

食品毒理学

山西师范大学 教案 课程名称:食品毒理学 课程类型:□理论课理论、实践课□实践课 学时: 1 学分: 授课教师:琚利利 授课班级:工程学院 0803 授课学期:2009 至 2010 学年第二学期 教材名称:食品毒理学 参考资料: 1. 刘宁,沈明浩主编。食品毒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王心如主编。毒理学基础。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010年 5月 11日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第8章/第2节食品毒物的致癌机制 教学时数:1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实践课 ※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食品毒物的致癌制剂 2.掌握阻断化学致癌过程的一些途径 3.理解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 二、能力目标 通过食品毒物致癌制剂理论的学习,对食品毒物的致癌过程建立正确的认识,从而达到合理膳食、预防癌症发生的要求。 ※教学重点: 根据食品毒物致癌机制明白食品毒物致癌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致癌作用的分子机制 ※教学方法和手段 1.讲授为主,多媒体、板书和实例相结合 2.通过总结方式得出提高阻断化学致癌过程的一些途径 ※教学设计 根据人们对癌症的重视,引人要学习的致癌机制,重点讲解食品毒物的致癌过程,并具体举例说明。 ※教材分析 通过对食品毒物致癌制剂理论的学习,得出阻断化学致癌过程的一些途径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及过程旁批

※教学引入: 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来癌症发病率挺高,并且治愈也是相当困 难的,我们现在就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了解食品毒物的致癌过程以得出阻断化学致癌过程的一些途径,使我们的生活不再被癌症所困扰。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在很多国家,癌症死亡率占死因顺位的第二位,甚至第一位,降低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是整个医学面临的重大挑战。癌症的病因很复杂,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因素(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物性因素)。 一、食品毒物的致癌过程 1.引发阶段 引发阶段为化学致癌作用的第一阶段。引发阶段是指化学物或其活性代谢物(亲电子剂)与DNA作用,导致体细胞突变成引发细胞的阶段。在引发过程中至少有三个细胞功能是重要的,即致癌物的代谢、DNA修复和细胞增殖。Miller等提出亲电子剂学说,认为大多数有机致癌物都是间接致癌物,又称前致癌物,或先形成近致癌物,再进一步活化成终致癌物。终致癌物是亲电子剂,含有亲电子中心,可与细胞大分子的亲核中心共价结合,进而导致癌症。本身就有反应活性,不需要代谢活化的致癌物或能自发形成亲电子剂的致癌物称为直接致癌物。 引发阶段通常是一相对迅速的过程,化学致癌物对靶细胞DNA 产生损伤作用,经一次或多次细胞分裂增殖固定下来,引发所确定的基因型和∕或表型是不可逆的,引发细胞在形态上与正常细胞很难区别。引发是不可逆的,但并非所有的引发细胞都将构成肿瘤,因其中大多数将经历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引发细胞不具有生长自主性,因此不是肿瘤细胞。引发剂本身有致癌性,大多数是致癌突变物。没有可检测的阈剂量,引发作用是不可逆的并且是累积性的。引发剂作用的靶主要是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引发阶段的个体变异、物种差异及亲器官特征是取决于细胞对致癌物的代谢、DNA修复及细胞增殖∕凋亡的平衡。具有引发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引发剂。 2.促长阶段 促长阶段为化学致癌作用的第二阶段。促长阶段是引发细胞增殖成为癌前病变或良性肿瘤的过程。具有促长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促长剂,促长剂通常影响引发细胞的增殖,导致局部增殖并引起良性局灶性病理损害如乳头瘤、结节或息肉。这些病损很多会消退,仅少数细胞发生进一步突变引成恶性肿瘤。该阶段有如下特点:①引发物作用之后,促癌物的作用是长期的、慢性的;②引发物单独作用一般不会引起肿瘤;③只有促癌物的慢性作用而没有引发物的作用也不会引起肿瘤④引发物与促癌物的作用先后次序十分重要,根据热点问题引入内容

食品毒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2、外源化学物: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3、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4、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5、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它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 6、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7、效应器官:机体与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引起毒性效应的器官。 8、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9、剂量: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它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最主要因素。 10、致死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 11、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并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是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根据现有认识水平,用最为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对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剂量。 13、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毒作用上限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 14、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学物的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食品毒理学试题第一、二章 第一章: A型题(1×30) 1.关于半数致死剂量叙述正确的是( C ) A.半数致死剂量是一个统计学数值,能够全面反映外源化学物的毒性特征 B.半数致死剂量只与毒物本身和实验动物有关 C.半数致死剂量越大,表示毒物毒性越弱 D.表示半数致死剂量时,必须注明染毒时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慢性毒性试验一般连续染毒为3个月 B.亚慢性毒性试验应连续染毒3周 C.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2周 D.急性毒性试验应选用初断乳的动物 3、发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毒物的( D ) A.剂量 B.作用时间 C.毒性 D.蓄积作用 4、下列哪一项效应属于量效应(B ) A. 尿中δ-ALA的含量 B. 中度铅中毒 C. 动物死亡 D. 持续性肌肉松弛 E. 正常细胞发生恶变 6、.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__B____。 A.LD100 B.LD50 C.LD01 D.LD0 7、急性毒作用带为___D____。 A.半数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C.最小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D.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8、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__D____。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

9、__A____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A.动物试验 B.化学分析 C.流行病学调查 D.微生物试验系统 10、.MLD指的是___C____。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小致死剂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11、.LOAEL指的是__B_____。也称最低毒作用量(LTD)、最小作用剂量(MED)、阈剂量(TD)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大耐受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12、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B.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大部分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C.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D.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高剂量 13、( D )是检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物试验。A、雌性生殖毒性试验B、急性毒性试验C、致突变试验D、致畸试验 14、毒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 B )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作用)及其机制。 A、内源化学物 B、外源化学物 C、内分泌物质 D、体内代谢物 15、( C )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A、剂量-反应关系 B、剂量-量反应关系 C、剂量-质反应关系 D、剂量-效应关系 16、理论上,毒性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部位的( C )和持续时间。 A、溶解度 B、存在方式 C、浓度 D、作用方式 17、一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急性毒性、( D )和慢性毒性。A、致突变毒性B、生殖毒性C、免疫毒性D、亚慢性毒性 18、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19、.毒物是 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0、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C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21、对毒作用带描述错误的是 C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 C. 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D 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22、对阈剂量描述错误的是 D A.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B.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为急性阈剂量 C.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毒物所得的阈剂量为慢性阈剂量

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四个阶段和内容

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四个阶段和 内容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保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四个阶段和内容发布日期:2013-04-03 浏览次数:1605 字号:[] 毒理试验的四个阶段和内容 1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 经口急性毒性:LD50,联合急性毒性,一次最大耐受量试 验。 2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30天喂养试验,传统致畸试验 2.1基因突变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 (Ames试验)为首选,其次考虑选用V79/HGPRT基因突变试验, 必要时可另选其它试验。 2.2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或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 验。 2.3TK基因突变试验。 2.4小鼠精子畸形分析或睾丸染色体畸变分析。 2.5其它备选遗传毒性试验:显性致死试验、果蝇伴性隐性 致死试验,非程序性DNA合成试验。 2.630天喂养试验。 2.7传统致畸试验。 3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90天喂养试验、繁殖试 验、代谢试验 4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包括致癌试验) 1、药物的毒性试验分为两类,其一特殊毒性试验,包含致癌、致残、致突变,号称三致试验;作此试验的单位必须是国家指定并认可的;一般单位即使做了也不被国家认可!通常一类创新药必须做的。无论一个药

物的药效如何好,只要含有三致试验的特殊毒性(动物若干代繁殖后,查看),该药物将不会允许上市的。 2、其二,一般毒性试验,通常用老鼠或兔子去做,主要是测定半数致死量;若某个药物的半数致死量是有效使用剂量的2倍以上,通常认为是临床使用安全的,若半数致死量比有效剂量略大一点,那就谁也不敢使用了,万一略微超一点量就会导致患者死亡!

保健食品-人体试食试验规程

功能学评价程序-人体试食试验规程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为验证保健食品各种保健作用和安全性而进行人体试食试验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2 评价的基本原则 2.1 对保健食品的要求 2.1.1 受试样品必须符合本程序2.1对受试样品的要求,并就其来源、组成、加工工艺和卫生条件等提供详细说明。 2.1.2 提供与试食试验同批次受试样品的卫生学检测报告,其检测结果应符合有关卫生标准的要求。 2.1.3 受试样品必须已经过动物实验证实,确定其具有需验证的某种特定的保健功能。对照物品可以用安慰剂,也可以用具有验证保健功能作用的阳性物。2.1.4 原则上人体试食试验应在动物功能学实验有效的前提下进行。 2.1.5 人体试食试验受试样品必需经过动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并确认为安全的食品。 2.2 试验前的准备 2.2.1 拟定计划方案及进度,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并经本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 2.2.2 根据试食试验设计要求、受试样品的性质、期限等,选择一定数量的受试者。试食试验报告中试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例数不少于50人,且试验的脱离率一般不得超过20%。 2.2.3 开始试用前要根据受试样品性质,估计试用后可能产生的反应,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2.3 对受试者的要求 2.3.1 选择受试者必须严格遵照自愿的原则,根据所需判定功能的要求进行选择。 2.3.2 确定受试对象后要进行谈话,使受试者充分了解试食试验的目的、内容、安排及有关事项,解答受试者提出的与试验有关的问题,消除可能产生的疑虑。 2.3.3 受试者必须有可靠的病史,以排除可能干扰试验目的的各种因素。 2.3.4 志愿受试者应填写参加试验的知情同意书,并接受知情同意书上确定的陈述“我已获得有关试食试验食物的功能及安全性等有关资料,并了解了试验目的、要求和安排,自愿参加试验,遵守试验的要求和纪律,积极主动配合,如实反映试验过程中的反应,逐日记录活动和生理的重要事件,接受规定的检查。”志愿受试者和主要研究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志愿者填写知情同意书后应经试食试验负责单位批准。 2.3.5 试食试验期限原则上不得少于30天(特殊情况除外),必要时可以适当延长。 2.4 对试验实施者的要求 2.4.1 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志愿受试者,以保障受试者的健康为前提。 2.4.2 进行人体试食试验的单位应是卫生部认定的保健食品功能学检验机构。如需进行与医院共同实施的人体试食试验,功能学检验机构必须选择三级甲等医院共同进行。 2.4.3 与主要研究者取得密切联系,指导受试者的日常活动,监督检查受试者遵守试验有关规定。 2.4.3 在志愿者身上采集各种生物样品应详细记录采集样品的种类、数量、次数、采集方法和采集日期。

《食品毒理学》课程实习论文

《食品毒理学》课程实习论文 氯化镁的急性毒性评价 学生:x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在所挑选合适试验的小鼠中,随机选取小鼠称重、标记,随机分组,依据LD 50 计算的设计原则将动物分成四个染毒组,给以不同剂量的灌胃染毒,观察实验动物中毒症状,观察中毒状态和所做的反应情况,最后统计中毒死亡数量以及可能的死亡原因,计算出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采用霍恩氏法 求出氯化镁的半数致死剂量(LD 50)和可信限,并根据LD 50 值将氯化镁进行急性毒 性评价。 关键词:霍恩氏法急性中毒小鼠氯化镁 1、前言: 氯化镁的性质和毒性 大多数毒性物质,无非就是凝血或者破坏神经元。氯化镁本身的毒性来自其本身凝血的作用,例如卤水点豆腐,就是使蛋白质凝固。假如一定剂量的氯化镁进入血液,血液凝固,人必死无疑。所以说氯化镁对于温血动物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杀伤力。最著名的案例就是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卤水就是氯化镁。氯化镁溶液要妥善保管,当做有一定危险的化工产品存放。常温下为白色结晶。易吸湿。100℃时失去2分子结晶水。在110℃开始失去部分盐酸而分解,强热转为氧氯化物,当急速加热时约118℃分解。1G 溶于0.6ml水、0.3ml沸水、2ml乙醇。其水溶液呈中性,pH约为<7。相对密度1.56。半数致死量(大鼠,经口)2800mg/kg。。 2、试验器材和试验方法 2.1材料的选取 实验动物:在老师所给的动物中选用健康成年小鼠,试验前要对动物饲养观察3-7天,以适应饲养环境,并淘汰不健康或体重不符合要求的动物; 2.2仪器与试剂 仪器:注射器,灌胃针,电子天平,吸管,吸球,容量瓶,烧杯,棉棒,试剂瓶,棉纱手套,剪刀,镊子,铅条等; 试剂:氯化镁溶液,蒸馏水,生理盐水小鼠食料; 2.3试验方法 2.3.1实验动物与分组 首选健康成年小鼠,同性别实验动物个体间体重相差不得超过平均体重的10%,试

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实验

?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毒理学评价与食品安全性 ?2010/1/3 16:55:37 ?食品添加剂对于改善食品色香味,对于食品原料乃至成品的保质保鲜,对于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对于食品加工工艺的改善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极为积极的作用。由于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已经成为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对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的评价是正确认识和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基础。 一.食品添加剂的基本概念 FAO/WHO在1962年所提出的食品添加剂的国际定义为:“国际食品标准计划中的食品添加剂,是指其本身通常不作为食品消费,也不作为通常食品的典型成分使用的物质,所以,不论有无营养价值,在食品的制造、加工、调制、处理、装填、包装、运输或保管的过程中,出于技术目的(包括调味、着色、赋香等)而有意识地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这些物质本身或其副产物直接或间接地成为食品的一部分,或给食品的性质以影响,或者可以充分造成预结果。它们不包括污染物质或者是为了维持或改善食品营养价值的物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同时规定,“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称为“营养强化剂”。因此,营养强化剂显然也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 在食品加工和原料处理过程中,为使之能够顺利进行,还有可能应用某些辅助物质。这些物质本身与食品无关,如助滤、澄清、润滑、脱膜、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和发酵用营养剂等,它们一般应在食品成品中除去而不应成为最终食品的成分,或仅有残留。对于这类物质特称之为食品加工助剂。 二.食品添加剂分类 根据GB12493-1990《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规定,按其主要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和其它共21类。 因食品用香料品种太多单独列出,见GB/T 14156-1993《食品用香料分类与编码》。 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按照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分类分为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胶姆糖基础剂、着色剂、护色剂、乳化剂、酶制剂、增味剂、面粉处理剂、被膜剂、水分保持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稳定和凝固剂、甜味剂、增稠剂、其他、香料共22类,并以附录

食品毒理学实验bk

食品毒理学实验指导 食品毒理学实验 (一)毒理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食品毒理学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掌握有关的毒理学实验技术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实验效率,特作如下要求: 1.课前预习实验指导,对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应有充分了解,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和理论根据,作到心中有数,避免实验中出现忙乱和差错。 2.进入实验室后,首先检查实验桌面上的仪器、器皿、药品等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及有无损坏。 3.实验时务必安静,不能喧哗,作到整齐整洁,有条有理。严格按照实验指导的步骤进行操作,准确计算用药量,注意爱护实验动物,节约实验材料和药品。 4.仔细阅读实验指导,根据实验指导进行小组分工,尽可能每人都有操作机会。 5.及时地、准确地将观察到的数据和反应如实记录。实验完毕,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6.实验后整理实验器材,作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工作。 实验室规则 1.实验室须保持安静、整齐和清洁。 2.实验完毕将实验台、桌、仪器、用具等擦洗干净。仪器、用具如有损坏,应报告老师,各组轮流打扫实验室。关好门窗,切断水源及电源。 3.节约实验用品,爱护器材及动物。 4.随时注意安全操作。 实验一、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常用实验动物的捉取方法 小鼠:用右手提起尾部,放在鼠笼盖上或其他粗糙面上,向后上方轻拉,此时小鼠前肢紧紧抓住粗糙表面,迅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小鼠颈部皮肤并以小指和手掌尺侧夹持其尾根部固定手中。 兔:捉拿时一手抓其颈背部皮肤,轻轻将兔提起,另手托其臀部。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毒理学中研究外源化学物的基础毒性主要是进行体内试验,常选用大白鼠和小白鼠、家兔。根据不同实验目的,可选用不同实验动物。例如,皮肤刺激实验,可选用家兔,因为家兔为皮肤刺激实验的敏感动物。 动物应注明来源及品系。除特殊要求外,动物年龄一般选用初成年者:大白鼠、小白鼠为出生后2~3个月左右,体重分别为180~240g和18~24g;家兔为2~2.5kg,猫为1.5~2kg;狗为出生后一年左右。实验中一般均应采用两种性别动物进行试验。所用动物进入实验室后,于实验开始前应观察一周以上,以删除不健康的动物,并使实验动物适应环境。 三、染毒途径和方式 1、经口染毒 ①灌胃灌胃体积依所用实验动物而定,小鼠一次灌胃体积在0.1~0.5ml/kg体重,大鼠在1.0ml/100g体重之内,家兔在5ml/kg体重。 ②喂饲喂饲方法染毒是将化学物溶于无害的溶液中拌入饲料或饮用水中,使动物自行

食品毒理学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和生物转运 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 ①外源化学物的固有毒性和接触量; ②外源化学物或其活性代谢物到达作用部位的效率。 一、外源化学物的体内动态过程 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排泄 Absorption → Distribution → Metabolism → Excretion 二、生物转运 1.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 脂质双分子层基架,分子数超过蛋白质分子数100倍以上。(稳定性和流动性) 蛋白质镶嵌或贯穿于脂质双分子层中,各种功能的物质基础。 糖类多为短糖链,与膜脂质或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脂或糖蛋白。有的可作为膜受体的识别部分,特异性地和激素或递质分子相结合;有的则作为抗原物质,表达某种免疫信息 液态/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不同生理功能的球形蛋白质。 3.意义 生物膜这种液态/流动镶嵌结构与外源性化学物转运密切相关。 膜的流动性 1. 使膜可以承受较大的张力和外形变化而不致破裂,即使发生较小的断裂,也可以自动融合修复; 2. 使细胞具有变形能力 生物膜与细胞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息息相关。 4.生物膜的功能 5.生物膜的生物转运方式 6.影响生物转运的因素 外源化学物本身的结构、分子量的大小、脂/水分配系数的大小、带电性、与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等。 影响简单扩散的主要因素 生物膜的浓度梯度、厚度、面积、 脂/水分配系数、解离度等。 脂/水分配系数 (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化学物在含有脂和水的体系中,在分配达到平衡时在脂相和水相的溶解度比值。 第二节吸收 吸收 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部位 消化道、呼吸道、皮肤; 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 染毒 首过效应 除口腔和直肠外,从胃和肠吸收到局部血管的物质都要汇入肝门静脉到达肝脏之后再进入体循环,未到体循环就被肝脏代谢和排泄的现象 首过效应 积极的保护作用(肝脏非靶器官)在吸收部位发生代谢后再进入体循环的现象都称为首过效应一、经消化道吸收 消化道 是水和食物中外源物的主要吸收部位,从口腔到直肠的各个部位都可吸收外源化学物,

食品毒理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B教学提纲

食品毒理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B

精品文档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食品毒理基础》期末考试试卷B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C 4.A 5.C 6.A 7.A 8. D 9.C 10. C 11.B 12.C 13.B 14.C 15.B 16.A 17.A 18.B 19.D 20.D 二、名词解释 靶器官:是指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协同作用: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 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处置的重要环节,是机体维持稳定的重要机制。 蓄积作用: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可经代谢转化以代谢产物或者以未经代谢转化的原形母体化学物排出体外,但是当化学物反复多次给予动物染毒,而且化学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的速度与排出机体的速度和总量时,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就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存在某些部位。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DNA序列发生的可遗传改变,可分为三个类型:碱基置换、移码和大段损伤。 致畸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作用于发育期的胚胎,引起胎儿出生时具有永久性的形态结构异常。 危险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二、简答题 1.食品毒理学科是一门怎样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 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学。其内容包括食品毒 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食品外源化学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食品外源化学物毒理学安 全性评价程序和危险度评价的概念和内容;食品中各主要外源化学在机体的代谢过程和对 机体毒性危害及其机理。 2.什么是毒物、毒性、毒作用、半数致死量和每日容许摄入量? 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外源化学物质;或 剂量虽微,但积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 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 力。 毒作用是指毒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在靶器官内达到一定浓度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 果,是毒物对动物机体所引起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效应。 半数致死量是指给受试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后引起实验动物死亡一半时所需要的 剂量。 每日容许摄入量是指每个人终生每天摄入某种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可测知的不 良影响的剂量。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最新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损害作用:指使机体的正常生长形态、生长发育过程收到严重影响,寿命缩短,功能容量或 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维持稳态能力下降,对某些其他环境因素不利的影响的易感性增高的作用。 非损害作用:指不引起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某种生理功能容量的降低,也不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的作用。 2.毒效应谱:毒效应的性质与强度的变化构成的谱图。 3.靶器官: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可以直接发挥毒性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4.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 化学物。 5.基因突变:一个或几个DNA碱基对的改变。 6.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 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7.阈剂量:即最小有作用剂量。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 触,是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8.毒作用:又称毒效应,是外源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9.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剂量上限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 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包括急性中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 10.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合物的总量。 11.变异:物种的个体和各代之间出现的种种不同程度的差异。 12.Ⅰ相反应:指机体内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13.Ⅱ相反应:又称为结合作用,是毒物原有的功能基因或由Ⅰ相反应引入的功能基因与内源性 辅因子反应。 14.突变:遗传物质的一种可遗传变异。 15.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能引起一个群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16.危险性:表示外源化学物质对人群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17.安全性:指化学毒物在特定条件下不引起机体出现损害效应的概率。 18.吸收:外源化学毒物经机体接触部位进入循环的过程。 19.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它是对外源化学物处置的重 要环节,是机体维持稳定的主要机制。 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 二、简答 1、机体对化学毒物的处置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机体对化学毒物的处置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 2、毒物是如何在体内贮存的? 答:进入血液的外源化学物在某些器官组织蓄积而浓度较高。如果外源化学物对这些器官组织未显示明显的毒作用,该器官组织称为贮存库。 具体贮存方式有:1)与血浆蛋白结合作为贮存库;2)肝和肾作为贮存库; 3)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4)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 3、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 答: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除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除和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其次,可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和唾液排出。 4、什么是生物转运?生物转化的意义是什么? 答:一方面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使其水溶性增加并加速其排泄,可以降低对机体损害,未经

食品毒理学第一章到第八章归纳总结

食品毒理学复习资料 15级食安(1)班 谷智聪 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危险度评价(risk assessment)和危险度管理(risk management)的科学。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 概念: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作用: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的毒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达到确保人类的健康目的。 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而不是有益作用(如营养作用、治疗作用等)。 毒物(Toxicants):是指较小剂量就可干扰和破坏生物体的动态平衡,甚至导致生物体死亡的化学物质。 毒性(toxicity)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可简述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毒物基本特征: 对机体不同水平的有害性,但具备有害性特征的并不是毒物,如单纯性粉尘;

?经过毒理学研究之后确定的; ?必须能够进入机体,与机体发生有害的相互作用。 联合毒作用 定义:一种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可以由于同时或先后接触另一种外源化学物使其所表型的联合毒性比任一单一的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增强或减弱,毒理学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称为联合毒作用(joint action)。 分类: ?相加作用(additional joint action):靶器官相同,1+1=2 ?独立作用(independent joint action):靶器官不同 ?协同作用(synergistic joint action) :1+1>2 ?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joint action):1+1<2 ?增强作用(potentiation joint action 阈值(threshold dose):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也称最小有作用剂量。 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体内各器官的毒作用并不一样,往往有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target organ)。 主要的毒性参数:1.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absolute lethal dose/concentration)LD100/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2.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inimal lethal dose/concentration)MLD, LD01/MLC, LC01: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3. 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maximal non-lethal dose/ concentration)LD0/LC0 :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食品毒理学总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 1. 有毒有害物质可分为几大类? ? 2. 食品中毒物的主要来源和途径。 P5 ? 3. 预防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P7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 ? 1. 毒力 ? 2. 剂量 ? 3. 毒作用 ? 4. 效应与反应 ? 5. 损害与非损害作用 ? 6. 剂量反应关系 ?7. S曲线三转换 ?8.LD50 ?9.LD0 ?10. NOEL ?11. ADI ?12. MRL ?13. RfD ?14. BMD ?15. 休药期 ?16. 急性毒作用带(Zac)和慢性毒作用带(Zch)的概念及意义?17. 反映毒性的最敏感指标是什么? 为什么? ?18. 造成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常见因素?19. 安全性 ?20. 安全性评价 ?21. 危险度评估 ?22. 可接受危险度 ?23. 风险管理 ?第三章毒物的体内过程 ? 1.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的概念。? 2.毒物及营养物质在体内运转方式的一般特点。 ? 3.毒物在消化道内吸收的影响因素。? 4.毒物在体内的分布特点。 ? 5.毒物经肾排泄的影响因素。 ? 6.肝微粒体氧化的主要类型和特点。?7.毒物在体内水解反应和结合反应的生理意义。 ?8.毒物在体内发生结合反应的类型和条件。 ?9.概述影响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因素。 ?第四章毒物代谢动力学 ? 1. 何谓一室模型?何谓二室模型?? 2. 何谓中央室?何谓周边室? ? 3. 何谓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的生理意义? ? 4. 无吸收一室模型血药浓度经时过程的基本公式? ? 5. T1/2、AUC、V、K、CLB、Tp、Cp的计算公式。 ? 6. 无吸收因素一级速率常数k和初始浓度C0的计算方法?7. 一级吸收一室模型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8. 残数法求算毒物动力学参数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9. 简述作图法确定房室模型。 ?10. 简述C-t曲线契合度检验的方法。 ?第五章化学物质的毒理机制 ? 1. 钙稳态失调与细胞损伤的关系。 ? 2. 简述自由基的产生和自由基的特点。 ? 3. 什么是活性氧系统? ? 4. 常见体内自由基清除物质都有那些? ? 5. 简述电负性基团与毒性的关系。 ? 6. 简述多环结构与毒性的关系。 ?7. 简述偶氮结构与毒性的关系 ?第六章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 1.简述急性毒性试验的常用试验方法(三种)。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判断: 1.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食品中的外源化学物。外源性化学物质都是有毒的. 2. 所有的物质包括食用蛋白都可能是毒物. 3. 体内试验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选/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 4. 归因危险度为0.1表示接触组发生的有害效应的危险度是非接触组的10倍. 5. 什么叫实质等同原则? 1.蛇毒不是药物,是毒物。 2.毒物按其毒性作用分为、、、、等五类。 3.吸收系数是和之比。 4.什么叫生物半减期? 5.毒物对不同的生物或组织器官具有选择性的原因? 6.毒性作用分为、、、、 、等六类。 7.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变慢是一种损害作用。 8.镉中毒会导致尿中β2-微球蛋白的出现,β2-微球蛋白是一种接触性标记。 9.什么叫毒效应谱? 10.生物学标志物包括、、。 11.质反应用于表示引起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 12.什么叫ADI和RfD? 1.外源化学物主要通过、、吸收。 2.什么叫首过效应? 3.有机酸(碱)主要在哪里被吸收?为什么? 4.胭脂红通过转运方式进入小肠小皮细胞。 5.气体进入肺泡后以转运方式进入血液。 6.影响气溶胶吸收的重要因素是和。 7.脂水分配系数低的外源化学物易经皮肤吸收。 8.什么叫贮存库?贮存库具有什么意义? 9.人体的贮存库主要有哪几种?

10.影响外源化学物分布的最关键因素是和。 11.胎盘屏障不能阻止脂溶性高的外源化学物质透过。 12.排泄有哪几种途径? 13.尿的pH一般低于血浆pH,这种pH的分配利于(酸/碱)排泄。 1.什么叫生物转化? 2.通过生物转化,外源化学毒物的毒性降低。 3.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中进行。 4.生物转化的对象是非营养物质. 5.I相反应包括、、. 6.经过代谢活化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可分为、、、。 7.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又称或。此酶系由、、三部分组成。 8.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功能包括、、三种,其主要功能是。 9.简述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催化机制。 10.写出P-450催化氧化的总反应式。 11.P-450催化哪几种类型的氧化反应? 12.微粒体含黄素单加氧酶与P-450催化反应的不同之处是。 13.简述FMO的催化机制。 14.通过乙醛脱氢酶作用,乙醛氧化成。 15.哺乳动物体内还原酶在中的活性较高,因为它是一个相对的环境。 16.还原作用包括哪几类,产物分别是什么? 17.在体内,能被水解的键包括、、三种。 18.II相反应中,哪些是解毒反应,哪些是代谢活化反应?各种反应的反应供体是什么?

食品毒理学总结

毒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主要研究对象:有毒有害物质(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食品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等)、新资源食品、保健食品、转基因食品和食品中天然成分。 主要任务:研究食品中化学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毒性作用,是评价食品的安全性、制定相关食品卫生标准的基础。 主要研究方法:动物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试验、流行病学研究、化学分析、风险评估和安全限量制定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 1、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2、毒性、毒性分级: 毒性: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3、毒性作用: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发生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的反应。 ?毒性作用分类:(1)变态反应、(2)特异体质反应 (3) 速发与迟发性 作用 (4) 局部与全身作用 (5) 可逆与不可逆作用 (6)功能、形态损伤作用 4、生物学标志,种类 生物学标志是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 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背 ?分为: 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毒物举例: 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 苯可抑制造血功能,导致贫血; 强酸、强碱可引起局部的皮肤粘膜的灼伤等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1、效应和反应的区别: 效应(effect)——涉及个体,量反应。可用一定计量单位表示其强度。 反应(response)——涉及群体,质反应。百分率或比值表示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征求意见稿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1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 15193.1—2003《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本标准与GB15193.1-2003相比,主要修改如下: ——修订“范围”中受试物的具体内容:“本标准适用于评价食品生产、加工、保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所涉及的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的化学、生物和物理因素的安全性,检验对象包括食品及其原料、食品添加剂、新资源食品、辐照食品、食品相关产品(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及食品污染物。”; ——在“术语”中增加“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用于食品的的洗涤剂和消毒剂”和“食品污染物”; ——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的四个阶段和内容”改为“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试验内容”,删去四个阶段的划分。急性毒性试验增加“限量法(Limit test)、上-下法(Up-down Procedure)”,遗传毒性试验删除“小鼠精子畸变试验”,增加“体外哺乳动物染色体畸变试验”并明确了试验组合,将“30天和90天喂养试验”改为“28天经口毒性试验”和“90天经口毒性试验”,将“繁殖试验”改为“生殖毒性试验”,增加“生殖发育毒性试验”,将“代谢试验”改为“毒物动力学试验”; ——在“对不同受试物选择毒性试验的原则”中:细化“新资源食品”、“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用于食品的的洗涤剂和消毒剂”的原则,修改兽药残留的参照方法; ——在“毒理学试验的目的”中:将“亚慢性毒性试验——90天喂养试验,繁殖试验”分成两条:“90天喂养试验”和“生殖毒性试验”; ——在“进行食品安全性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中:将“试验指标的统计学意义和生物学意义”和“生理作用与毒性作用”合并改为“试验指标的统计学意义、生物学意义和毒理学意义”;将“人的可能摄入量”改为“特殊人群和敏感人群”;“安全系数”改为“不确定系数”。 I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