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厦深高速铁路建设背景下交通枢纽门_省略_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_以汕头市为例_沈陆澄

厦深高速铁路建设背景下交通枢纽门_省略_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_以汕头市为例_沈陆澄

厦深高速铁路建设背景下交通枢纽门_省略_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_以汕头市为例_沈陆澄
厦深高速铁路建设背景下交通枢纽门_省略_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_以汕头市为例_沈陆澄

□ 沈陆澄

自18世纪以来,交通技术的不断革新带来了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交通运输方式在经历了水运时代、铁路时代、公路时代、高速公路时代的发展后,现已进入综合运输时代。21世纪以来,中国将高速铁路作为铁路建设的龙头,以前所未有的投资力度、发展速度超越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的高速铁路发展历程,带领世界步入一个全新的“高铁时代”。如何以高速铁路的建设为契机,加快交通综合运输发展,促进公路、铁路、港口和航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充分发挥高速交通网络构建和枢纽门户建设对空间结构的导向作用,对城市内部和区域城市群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整优化,是应对“高铁时代”各地面临的一项时代课题。本文以粤东沿海城市汕头市为例,研究厦

厦深高速铁路建设背景下交通枢纽门户建设对区域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以汕头市为例

[摘 要]厦深高速铁路从粤东沿海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的区域中心穿越并设置潮汕站,与在建的潮汕机场联合形成服务整个粤东地区的交通枢纽门户,将推动汕潮揭同城化进程和粤东一体化、网络化发展;高速铁路建设和汕头站的改造,促使各种交通设施和汕头机场整合形成新的城市对外交通门户,将推进高速铁路站点站前地区的功能提升和汕头城市中心区的布局调整;区域门户和城市门户在空间上分离,对汕头建设粤东中心城市和汕潮揭都市圈各城市的竞争合作关系必然产生重要影响。[关键词]高速铁路;区域门户;城市门户;空间结构;汕头

[文章编号]1006-0022(2011)07-0020-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Xiamen-Shenzhen High-Speed Railway Influence on the Region and the Cities: Shantou Example/Shen Lucheng

[Abstract] Xiamen-Shenzhen high speed rail runs through Shantou, Chaozhou, and Jieyang with a stop at Chaoshan station. It connects Chaoshan airport and will become the transport hub for east Guangdong region.It will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networking of the region. High speed rail and current Shantou station renovation will make future Shantou airport a new transport gate, and will promote surrounding area develop-ment and central city structure adjustment. The separation of regional and city gates will have great impact on Shantou’s futur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of east Guangdong region and the three cities.

[Key words] High-speed railway, Regional gate, City gate, Spatial structure, Shantou

深铁路和高速铁路枢纽建设对汕头市和汕潮揭都市圈空间结构所带来的影响。

1“门户节点”对粤东城镇空间演化

的影响

1.1交通门户引领城镇的形成和发展

广东省东部地区处于珠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之间,包括粤东沿海的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和粤东北山区的梅州市,总面积约为31 392 km 2,2009年末常住人口约为2 055万人(图1)。其中,地处潮汕平原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所辖地区是粤东城镇发展的核心区域,总面积约为10 614 km 2,2009年末常住人口约为1 347万人,地区生

产总值为2 332万元。历史上,粤东新市镇的兴起与港口建设的关系紧密,从宋代以前的古潮州港、宋代的凤岭港、清代的樟林港,再到近代的汕头港,随着河道发展和海陆变迁逐渐向东南迁移,并随之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新兴城镇。交通门户职能对中心城市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作用,最早是河运、海运中心,然后是商贸中心,最终发展成为粤东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在高速铁路建设之前,铁路交通并未对粤东城镇建设产生根本性的影响。1905年修筑的潮(州)汕(头)铁路是中国第一条华侨出资兴办的铁路,为避免其落入日本侵华军手中,该路于1939年被拆除。1995年建成的广(州)梅(州)汕(头)铁路干线与京九铁路在龙川县交汇,但龙川到汕头段为单线铁路且至今尚未电气化,线路等级低且不成系统,对沿线城市的带动力比较有限。由于铁路建设的长期滞后,公路建设尤其是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对粤东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更为明显,粤东城镇沿区域干线公路迅速成长蔓延,产生了以汕头为主中心,以潮州、揭阳为次中心的城镇密集区,形成了多极发展、点轴推进的

城镇扩展态势。受海运和公路交通的双重影响,粤东城镇群空间分布具有环江河出海口和沿区域干线公路密集布局的特点,初步形成了人口、城镇、经济高度聚集的汕潮揭都市圈(图2)。1.2高速铁路建设催生新的交通枢纽门户

厦深高速铁路连接厦门、汕头、深圳三个经济特区,规划里程约为550 km ,设计时速为250 km ,并预留约300 km/小时的提速空间,是上海至深圳快速客运通道的一部分,是中国铁路“四纵四横”快速客运通道中的“一纵”,预计在2012年6月建成通车。厦深铁路设计等级为国铁一级双线电气化铁路,从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中心穿越并在潮州市沙溪镇新建潮汕站,在汕头市谷饶镇新建潮阳站,规划还将对广梅汕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并建设厦深铁路联络线进入汕头站,彻底改变汕头地处东南沿海铁路网末端、铁路运输能力差的不利状况,成为交通运输方式升级换代的新引擎。

高速铁路枢纽地区将担负起与其他城市联系的门户作用。厦深铁路潮汕站是区域中心站,将与其距离不足

10 km 的在建的揭阳潮汕机场构成汕潮揭都市圈的“区域门户”。汕头站作为厦深铁路汕头市的始发站,临近军民两用的汕头外砂机场,基础设施配套十分成熟,改造提升价值甚高,是粤东中心城市汕头的“城市门户”。潮阳站作为新建的汕头西站,具有客、货运中间站的功能,可打造成区域性铁路客、货运输的交通枢纽。这些城市的铁路客运站将与机场、汽车客运站、城市轨道交通、道路快速公交等交通方式实现无缝衔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图3)。1.3高速铁路建设将深刻影响城镇群布局

速度的提高意味着空间距离的缩短,高速铁路的建设将会带来城市形态和区域城镇群空间布局的不断变化。厦深铁路和其他高等级铁路的建设将促进粤东与珠三角、海西和长三角的联系,密切汕潮揭都市圈与外围汕尾、梅州等市的合作,尤其是在都市圈内部,受地形、人文和“行政区经济”等因素的制约,汕潮揭都市圈的城镇空间呈现出自由生长和无序竞争、无序发展的态势,高速铁路选线和枢纽站选址将引发新一轮的竞争高潮和地区

图1 粤东城镇群区域位置图图2 

汕潮揭都市圈城镇现状图

图4 汕潮揭都市圈区域协作示意图

协作,对所在城市和区域的交通建设、土地开发、产业发展、功能提升等方面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汕头是国家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港口、粤东中心城市和海西南翼中心城市。作为连结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重要交通节点,以及闽粤赣经济协作区的重要出海口,汕头在全国交通布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随着区域交通建设网络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潮汕机场落户揭阳以及厦深铁路潮汕站选址在潮州,汕头有被区域交通边缘化的危险,揭阳、潮州有成长为区域交通中心的可能。在残酷的竞争现实面前,汕潮揭都市圈必须探求一条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通过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来扩大都市圈的共同发展腹地,促进内部一体化和同城化,最终实现城镇群的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

2“区域门户”建设对粤东区域空间布局的影响

2.1引导区域基础设施布局

从粤东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态势看,莲花山、凤凰山和大南山所围合的潮汕平原地区,包括汕头、

潮州、揭阳三市市区以及下辖的澄海、

潮安、揭东、普宁、潮阳、潮南等区

县,在1991年三市分拆之前一直都

在同一个行政区内共同发展,空间地

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程度很高。

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市区呈正三角

形布局,彼此空间距离均为30 km~

40 km,揭阳潮汕机场和厦深铁路潮

汕站等重大基础设施选址在区域地

理中心是三市利益平衡的结果,将形

成“高铁+机场”的区域交通枢纽,

距离三市市区各为20 km左右。揭阳

潮汕机场定位为国内中型机场,2011

年建成后将成为广东省第三大干线

机场,拥有完善的枢纽航线结构。机

场与高速铁路网中的重要中间站或

始发站组合的新交通模式,将是跨经

济区城际交通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影

响区域发展最重要的门户节点。

以潮汕“高铁+机场”的区域门

户为枢纽,加快推进广梅汕铁路电气

化改造及厦深联络线工程,以及阜

(阳)鹰(潭)汕(头)铁路和汕头港铁

路支线等疏港铁路的选线建设,与厦

深铁路共同形成区域快速干线铁路

网;建设连接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

的轨道交通环线和连接潮汕机场、高

速铁路站点的轨道交通横线,以及以

都市圈为核心向饶平、梅州、普宁、

汕尾等方向辐射的轨道交通线,形成

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的城际轨道交

通网络;以区域门户为中心建设汕梅、

揭惠、潮揭、潮莞等一批放射状的高

速公路,连接沈海、汕湛等跨区域高

速公路,并重点建设综合性客运换乘

枢纽,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

接,从而构建适应区域合作发展要求

并与重大功能区有效对接的综合性

交通网络(图3)。

2.2推进汕潮揭同城化进程

粤东的经济核心位于潮汕平原,

1991年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分治所

释放的竞争活力,客观上使汕头、潮

州、揭阳三市都取得长足的发展。但

潮汕平原三面环山一面靠海,人口众

多,空间资源狭小,自然、经济、人

文环境高度一体化,却被人为地划分

为三个辖区,形同小“三国”,三市之

间争资源、争项目,重复建设、恶性

竞争,博弈的结果是丧失共同发展的

机会。在新时期强大的区域竞争压力

下,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避免被边

图3 汕潮揭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图

缘化的唯一出路是区域整合。首要任务是通过对区域战略性资源,尤其是重大交通设施的空间布局进行整合与协调,着力强化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的同城效应,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合作机制,拓宽合作领域,促进三市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三市经济社会更加紧密融合,全面构建区域协调、产业融合、交通一体、设施共享、环境齐治的同城化发展格局。

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分治的行政界线犬牙交错,三市交接的桑浦山地带是区域地心,厦深铁路、潮汕机场和多条高速公路都在此选线、选址,是区域协调工作的焦点。为解决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各自为战、竞争过度的问题,有专家学者和公众提议在三市交界处各划出一定区域设立潮汕协作试验区。该地区是粤东民营经济发展最好的区域之一,也是粤东生态环境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其发展定位是区域交通枢纽、产业基地、物流园区和生态绿心。潮汕协作区对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推进区域合作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揭阳市以潮汕机场为核心构建空港经济区,潮州市以厦深铁路潮汕站站前地区为核心构建南中国小商品贸易中心,汕头市发挥粤东中心城市优势,突出商贸流通、科教研发和旅游度假等区域性服务功能,积极打造西部生态新城,由此可见,三市以高速铁路、空港和服务三个新城地区的“小三角”建设为试点,带动推进汕潮揭“大三角”同城化进程,三市整合为竞争力更强的核心都市圈,并以此参与到更大范围的各类区域竞争与合作中(图4)。

2.3促进网络状城镇群发展

厦深铁路的修建强化了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的合作,打通了都市圈与珠三角、海西、长三角的高速铁路联系通道。广梅汕铁路的电气化改造、阜鹰汕铁路和城际轨道等快速铁路的

规划建设也将极大加强粤东与粤北、

赣南、闽西和华南大陆之间的联系。因

此,应以高速铁路建设为切入点,加

快推进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

成内外衔接、便捷高效、城乡一体的

区域快速交通网,打造汕潮揭都市圈

“半小时经济圈”及涵盖汕尾、梅州的

大粤东“一小时经济圈”,并与珠三角

及厦泉漳地区构筑“两小时经济圈”,

促进人流、物流的高效流动,进而影

响区域产业规划和城镇群空间布局。

高速铁路与航空网络的建设拉

近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并极大地促

进了粤东一体化发展,区域空间结构

开始由单中心形态向多中心网络形

态转变。高速铁路的建设也使处于交

通门户位置的各级节点的城市功能

不断提升,它们不仅是城市对外窗口、

交通枢纽,同时还可成长为区域的新

型经济中心和产业新城。区域规划应

以各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交通门户

为增长极,依托交通运输主干线网,

全面强化城镇集聚与辐射能力,强化

区域间要素流动和功能分工,逐步形

成分工明确、组合有序、层次体系分

明的网络状城镇群发展格局(图5)。

3“城市门户”建设对汕头

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3.1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建设

厦深铁路的建设加快了汕潮揭都

市圈、粤东地区的整合进程,也对汕

头的城市空间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厦深铁路进汕头站联络线是厦深铁路

的组成部分,计划与厦深铁路同步建

成,汕头站将改造成高速铁路线上一

个重要的始发站。原汕头火车站作为

支线铁路的终点站客运功能比较薄

弱,但随着广梅汕铁路龙川至龙湖南

段电气化改造、龙湖南至汕头段增建

二线(含厦深联络线),以及阜鹰汕铁图5 

汕潮揭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图

路(含汕头港疏港铁路)作为国家南北干线大通道将在“十二五”启动建设,汕头站将提升为干线铁路的重要站点。同时,与揭阳潮汕机场的建设相配套,汕头在火车站前广场北侧同步建设城市候机楼,临近汕头站的汕头外砂机场可保留为汕潮揭都市圈的支线机场,并预留作为低空航线机场,加上已建成的汕头汽车客运中心站和规划设置的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换乘枢纽,将形成更便捷服务汕头市区的另一“高铁+机场”的交通枢纽门户。

新城市门户的构建促使各种大型交通设施有机集聚,必将引导高速公路、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等线形设施进行适应性调整。汕头站位于城市东区土地开发成熟地段,高速铁路功能的引入对现代公交系统,尤其是轨道交通提出了新的要求。2002版汕头城

市总体规划仅控制了两条主要服务市内的城市轻轨,随着厦深铁路等一批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城市轨道将与国家快速铁路网和城际轨道交通系统进行互联互通,从而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以汕头主城区为中心,向澄海(到饶平)、潮州、揭阳(到梅州)、潮阳(到普宁)、惠来(到汕尾)辐射的城市(城际)轨道交通网络。高速铁路汕头站及周围片区将是汕潮揭都市圈城际轨道环线上重要的枢纽站点,同时也是城际轨道和汕头城市轻轨的交汇点,可实现区域轨道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的零换乘,以及与公路、公交、航空和航运等交通枢纽的紧密衔接(图6)。3.2调整城市中心区布局

随着现代交通系统的转型与发展,

在地铁、轻轨与BRT 等现代公交系统的支撑下,新时代的综合性火车站将是城市活力中心形成的助推器,它不仅有利于提升城市的都市圈功能和经济辐射力,而且能够促进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发展。汕头11街区及其周边地区位于城市建成区的中心,是2002版汕头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中心区,目前城市开发用地已趋于饱和,需要向外寻求能承载传统中心功能外溢和吸纳现代服务功能的空间载体。汕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顺应城市东扩的发展趋势,考虑对现状的内港区珠池港进行整体功能置换,近期发展成为集商务、商业、文化和城市景观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城市中心区,并在东部沿海填海造地建设东海岸新城,高标准预留控制发展汕头城市中央商务区和粤东现代服务业发展核心。作为城市门户的高速铁路汕头站地区是面向区域的功能性节点,正好处在城市总体规划确认的现状保留、近期实施和远期控制三个城市中心区的中间位置,对于各个时期中心功能的组织都能起到引导、互补的作用,可发展成为城市的副中心区(图7)。

“高铁时代”的门户节点承载着城市和区域的双重职能。汕头城市门户与城市中心区位置相近、功能复合,可进一步强化粤东中心城市的区域服务功能,而潮汕空港—高铁站新城和汕头西部生态新城互动形成的区域门户处在汕潮揭都市圈的区域中心位置,也有发展成为引领和服务区域发展的首位节点的可能。为了防止汕潮揭同城化和粤东一体化进程中丧失主动性,汕头一方面应顺应东扩南拓的城市发展方向,选择粤东海岸线的中心地带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端产业,将其打造成为服务粤东乃至更大区域的中心区;另一方面应以西部生态新城为主体,参与潮汕协作区的建设,尽可能避免由于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在辖区外布局而被边缘化。粤东的

图6 汕头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示意图

图8 汕头高速铁路站点站前地区规划示意图

区域中心究竟是依托潮汕“高铁+机场”的区域门户培育起来,还是依托中心城市和次一级“高铁+机场”的城市门户发育成长,这个将有待在激烈的区域竞争合作过程中去检验。3.3提升高速铁路站点周边地区功能

原广梅汕铁路汕头站功能单调、客流量不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高速铁路的建设和汕头站的改造促进了城市功能在交通枢纽内部的复合,给火车站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将逐步实现从对外集散型场所和生产基地向新型经济中心转变,建成一个区域现代服务业聚集地段、一个可以保持24小时活力的城市功能区和一个汕头城市地标形象区,努力将火车站及其周边地区打造成汕头的“城市目的地”,改变低人气、低消费的现状,使人们更多地停留下来,实现从“城市门户”到“城市客厅”的转变。

以高速铁路站点为核心的复合型综合交通枢纽具有信息流、人流、物流、资金流快速流通的特征,这有利于具有区域联系需求的高端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布局。汕头站站前地区原为台商投资区和生活

图7 汕头门户节点与中心节点空间关系示意图配套区,受城市生活空间强势东扩的影响,原规划在城市边缘区的生产功能逐步退化,出现了工业生产、商业展销和生活居住混杂的局面,改造开发的前景不甚明朗。高速铁路站点的建设将引起更多的城市复合功能的开发,成为站前地区“退二进三”和城市连锁开发的催化媒介,规划将综合发展商务、商贸、酒店、展示、商业物流和生活服务配套等功能,结合“三旧”改造构建汕头站商圈,实现交通枢纽向经济枢纽的转化,成为汕头的城市副中心和区域商务中心(图8)。

4结语

厦深铁路在粤东沿海的选线和高速铁路潮汕站、揭阳潮汕机场的选址

打破了汕头、潮州和揭阳各自为战的格局,促使三市在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框架下去寻求更紧密的合作,推动城市由个体竞争转向区域协作。对粤东中心城市汕头来说,以“高铁+机场”为核心功能的区域门户和城市门户在空间上分离,在交通流量和产业布局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一定的市场竞争关系,这将对汕头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和主导参与区域协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汕头应发挥敢闯敢试、敢

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联合其他各市尝试建立城市联盟或共同体的协调机制,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消除影响合作的主要障碍,促进区域合作持续健康发展,以高速铁路建设为突破口构筑同城化的汕潮揭都市圈和空间功能一体化的粤东城镇群。

(蔡彬、石惠琼、吴立瀚参与了本课题的部分研究工作,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

[1]张国华,黄坤鹏,李凌岚,等.从“中心

节点”到“门户节点”——高速交通网络构建下的城镇空间结构发展趋势探析[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

[2]粤东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编制组.粤东城

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10—2020)[Z].2010.

[3]汕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汕头市城市

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和修改调研报告[Z].2010.

[4]胡小静.郑西高铁洛阳南站地区详细规划

一体化编制探析[J].规划师,2009,(8):58-65.[作者简介]

沈陆澄,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汕头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收稿日期]2011-05-1

6

第九章_城市公共空间

第九章城市公共空间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要素构成;城市公共空间除有功能要求外,其数量与城市性质、人口规模有密切关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多,包括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在本质上属于城市设计范畴,需要作城市设计,其目的是创造功能良好、城市空间有特色的环境。城市公共空间的重点是城市中心、干道、广场和公共绿地。 一城市中心区的概念Downtown:城市闹市区的俗称,通常指传统的商业中心(Uptown:城市的住宅区和非商业区) CRD:Central Retail District,以商业零售为主 二城市中心区的功能构成:商务职能;信息服务职能;生活服务职能;社会服务职能;专业市场;行政管理职能;居住职能 三城市中心与中心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古代城市:城市中心的职能变迁;近代城市:城市中心的快速发展与中心区的形成;现代城市:全球经济条件下中心区的发展 四中心区规划的相关理论: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与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1、伯吉斯(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了同心圆模式。伯吉斯主要是从居住人口的类型和居住区的类型来进行分析的,他认为是向心、专业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等五种力的作用使城市产生了地域分异。其间,城市各地带不断地侵入和转移,就形成了同心圆式的扩散过程。其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各区之间的交叉和城市交通的作用;二是未考虑作为城市主要活力的工业活动布局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2.霍伊特(H.Hoyt)的扇形模式1936年霍伊特对美国城市的房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城市住宅布局九种倾向的考察,认为城市土地利用呈扇形格局。霍伊特的模式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城市中心是CBD区;二是低级住宅区与批发、轻工业区交叉、混和;三是各等级住宅区是按区分布而非按距中心的距离分布。在其模式中,城市布局的职能区划已见雏形;而且,城市交通、特别是中心CBD的交通线以及对外交通线对城市布局有很大影响。但该模式似乎把城市工业放在很次要的地位,使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3.哈里斯与乌尔曼(D.Harris &L.Ulman)多核心模式。奎因在40年代提出,CBD是城市主要中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中心,各影响一定的地域范围。哈里斯和乌尔曼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类城市的地域结构,提出多核心模式。在多核心模式中,城市地价并非从中心到外围呈单纯递减趋势,而是出现几个峰值区:在早期落后的城市阶段,从中心到边缘,地价不断递减,而在多核心时代,除了CBD外,城市还有其他次中心,因此多核心模式更适合现代城市的特征4.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学说”是现代城市地理学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中心地学说是一种解释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式,该学说认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务中心,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的商品和服务。由于这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依其特性可以分成若干档次,因而城市可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档次划分成若干等级,各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基于均质平原和经济人的假设,克氏提出了三种代表性的空间结构模式:市场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3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的面积的3倍)、交通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4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4倍)、行政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7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7倍)。 五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结构形态:单核结构形态:中小城市;部分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多核结构形态:国际性大都市;历史古城 六城市中心区的职能发展方式:以商业中心为主的发展方式:哈罗新城市中心;商业职能与商务职能混合的发展方式:香港维多利亚湾;以CBD为主的发展方式:纽约曼哈顿岛;哈罗新城市中心;香港维多利亚湾;纽约曼哈顿岛 七城市商业中心规划: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等级类型;城市商业中心的构成与规模;城市商业中心的空间形态;城市商业中心的道路交通组织;城市商业中心的形体环境设计1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商业中心的区位的主要制约因素:商业中心区的位移;商业体系空间分布形态的变形(1)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单一商业中心→城市商业体系;集聚——扩散的生成机制,集聚是为了生存,扩散是为了发展,集聚形成商业中心,扩散导致商业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土地市场——政府的调控机制:城市中心土地升级使城市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汤放华1,陈立立2,曾志伟1,易纯 1(1.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 413100;2.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410081)【摘要】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三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与知识化、 生态文明趋势。在此三个趋势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必然要进行空间重构,其进行空间重构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区域一体的 “流动空间”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五个支撑网络;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等级空间结构的扁平网络化,实现要素流动的无阻隔。在上述三个趋势及措施的指引下,长株潭城市群将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已实现其作为中部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关键词】空间结构;演化趋势;空间重构;长株潭【中图分类号】TU982.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09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9JJ6060]“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项目资助。 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在给世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跨国公司推动了新国际地域劳动分工的形成,制造业的国际转移使得当今区域城镇空间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网络状的复杂联系,区域城镇发展的前途、层次与绝对的规模已非必然相关 [1][2] ,“城镇在网络中的地位比 空间区位、 工业综合程度等传统的特征来得更为重要”[3] 。“城市体系将不再是传统的行政区相连模式,而是构建在功能节点(中心城市)和发展轴上的商品流、 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4] ”区域城镇实体空间与影响空间越来越大的分离,世界城市、出口加工区、离岸银行中心等新战略地点的形成,对城镇来讲, 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区域内部一体化发展正逐步加强的同时,“核心-边缘”效应的范围已扩大到国家、 区域之间,在新的空间层次继续得到强化,并呈现迅速加大的趋势。 传统城镇体系的研究往往是将研究地域视作一 个相对闭合的自运行系统,着眼对于本系统内要素的均衡配置及良性运作的探讨,习惯于将城镇作为 点状的要素[ 5] ,仅仅注重城镇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对乡村、生态空间等地域的研究。 生态环境和人文物质环境的形成都需要漫长的历史积累,一旦破坏往往不可逆转。快速城市化必然带来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 不可避免的要将一部分既有人文物质、自然生态环境包入到城市空间之中,以往一味以牺牲人文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已被证明不可持续。因此在新时代下,人文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必须要纳入到区域发展的主线中。 1 空间演化趋势 1.1 区域一体化趋势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地域生产方 式和空间组织方式发生着激烈的变化, 日趋一体化发展的城市集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载体。各城市集团为增强区域竞争力,在内部以建立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为前提,打破行政壁垒, 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在外部以建立全球化的市场体系为目标,消除市场障碍,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和城市体系。随着城市集团的发展壮大,将呈现出“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组织形态:一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城市空间结构(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城市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团状、河流因素 B.团状、地形因素 C.带状、气候因素 D.带状、河流因素 2、最早发展成城市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的居民点沿河流延伸布局,呈带状分布。第2题,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早期城市的选址,图中①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答案:1.D 2.A 我国东部某城市积极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即通过控制城市蔓

延,提高土地集约混合利用,以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个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下图示意三种建筑布局类型。据此完成3~5题。 注: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例。建筑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例。 3.为发展紧凑型城市,该市应优选( ) A.甲类型B.乙类型 C.丙类型D.以上都是 4.紧凑型城市应该( ) A.不划分功能区B.鼓励无人汽车 C.增加立体绿化D.杜绝城市扩张 5.发展紧凑型城市会( ) A.降低公共空间 B.加强钟摆式交通 C.加剧大气污染 D.保护农业用地

解析:3.A 4.C 5.D 第3题,读图可知,甲类型城市人口密度大,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小,土地利用率高,属于发展紧凑型城市的优先选择。第4题,紧凑型城市人口集中,经济活动密集,应该增加立体绿化,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居住环境;紧凑型城市也应该划分功能区,杜绝城市扩张不符合实际;无人汽车与紧凑型城市关系不大。第5题,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率高,有利于保护农业用地;有利于增加公共空间。紧凑型城市可减少人们出行距离,减轻钟摆式交通现状;大气污染加剧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不是紧凑型城市必然会带来的结果。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夜间人口密度分布图,下表为甲区昼夜人口密度变化趋势表。读图表回答6~8题。 就业人口密度白天人口密度夜间人口密度1960年100 100 100 1998年137 129 60 6.该市夜间人口分布重心向外迁移是因为( )

城市空间分析

城市广场空间研究 1.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及问题 时至今日,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研究借鉴西方成果时出现的盲从倾向,使得个性认知的淡化成为国内广场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师从第一位的主动创造者沦为了被动模仿者,很多设计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另外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得多方矛盾得不到有效协调。 2.空间与人 事实上,广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应是为人所实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应当有“空间感”和“场所感”。 2.1 人性空间的认识 人与空间存在互动关系,因此在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这一需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宜人所用”,二是要“宜人所感”,“人性空间”的本质是“宜人”的。 2.2 城市广场与人 作为城市中最有活力、最有标志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场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广场要满足人们交往、流通、休憩、娱乐等多种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为这些活动提供理想的场所;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广场气氛、文化内涵的营造,给人以亲切、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以下通过不同角度对广场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2.2.1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广场的设计进行空间形态构成研究广场处于城市空间环境中,在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确定了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广场空间形态的构成。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广场的过程中,认真分析该地区的城市设计成果,研究广场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手段,空间位置、规模,围合程度,该空间与周边空间的联系,包括功能的、景观的,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等方面。从这些分析研究结果出发,重新审视原来的城市设计成果中广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汲取其合理的成份到广场设计中来,同时也应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进行修正完善,最终应该是广场设计与城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襄州一中赵璇【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着重分析城市形态及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对于学生而言,以此为切入点,深入了解所处城市的发展现状,为后面城市化及其问题的分析奠定基础。学生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备基本的感性认识,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随着课堂活动的开展,整理所见所闻,深刻认识所处的城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比较有利的。【学情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3.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4.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3.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4.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城市的三个重要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 2.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经济因素 难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美丽襄阳》宣传片。上课前看到的宣传片是我们美丽的家乡襄阳。被誉为“……”作为历史名城,在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生活。襄阳城和其他城市一样,有着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交通道路。那么今天这节课就和我们生活的地方有关,让我们去到城市看一看。 (板书)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大家在外出时,应该都做过16路公交车,那么在从襄阳东站去往人民广场的路上,我们在16路沿线两侧的都可以看到哪些重要的单位或者小区? (学生举例)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城市功能区: 功能区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 中心商务区(CBD)小 位于城市中心或次 中心 建筑物高大密集、经济活动频繁、 交通便捷、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 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 商业区小呈点状或条带状分 布于市中心、交通干 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处 对交通条件要求最高 住宅区最大,最 普遍 地价适中,环境洁净 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 且背向分布 工业区大向市区外缘扩展和 迁移,沿主要交通干 线分布 专业化程度高,积聚性强,形成 片状工业区,因减低成本和环境 要求而远离城市中心 图表补充: ①高级住宅区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区,一般靠近文化区;(如高坡地形、河流上 游、盛行风上风向、靠近文教区等) ②低级住宅区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 ③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以隔离污染、净化空气,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 ④有污染的工业区布局特点:交通便利、盛行风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上风向)、河流下游、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⑤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3.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原因: a历史因素:早期功能的延续(如北京的故宫,早期是中国政治中心区,现在则是文化旅游区) b社会因素: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的 分化,英国伦敦的唐人街,北京牛街回民小区,美国黑人区等) c行政因素:政府政策、城市规划 d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②交通通达度(穿过的道路越多,距交通干线越近,交通通达度越高,地租越高)。 因此,一般来说,市中心地租最高,沿交通线往外地租逐渐下降,在道路交汇处又有所上升,形成地租次高中心,随后往外又继续下降。如图,受经济因素影响下的城市功能分区:A为商业区,B为住宅区,C为工业区 4.城市等级:用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超大城市:400万以上;特大城市:100万-400万; 大城市:50万-100万;中等城市:20万-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一般情况下,城市的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服务功能越强(等级高、种类多),服务范围越大,城市数量越少,相互之间距离越远。但并不等于说,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大小或强弱成正比,因为有些小城市可能有自己的特色服务功能较强 第二节城市化 1.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表现: ①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标志);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本质)。 3.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1)城市化进程快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程不同 读图分析: 国家类型 所处 阶段 起步 目前 速度 发展 水平 与经济发展后果 发达国家后期早缓慢高相适应 人口逆城市化、再城 市化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和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及特征 作者简介:李曦(1975-),男,工程师,重庆钢铁集团设计院,重庆400000 李曦 摘要:通过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构成,探讨了建筑、街道、广场、绿地系统等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阐述了这些基本要素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以及体现出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组成元素,特征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城市公共空间意指城市内各建筑物之间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合,这种空间关系依照不同的规模和层次联系在一起。从早期都市狭窄的街道、集市的码头到后来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步行购物中心,以至今天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Open Space),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例如:古罗马集会广场;巴黎塞纳河两岸(Seine River);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上海外滩(见图1)。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Urban Public 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它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是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 与绿地等。 2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 2.1城市空间的边缘———建筑 建筑设计及其相关空间环境的形成,不但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其是否能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关注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环境特色。如重庆市渝中区的CBD商务圈,解放碑周边的建筑不论是立面、顶部、体量、色彩还是裙房高度都做了相应的协调,所以整体风格看起来很一致,与其公共空间所要体现的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第六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答案和解析)

2009~2013年高考真题备选题库 第六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考点一城市的区位与城市的等级体系 1.(2013广东文综,28分)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 261 m,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 材料二“2011年西宁市工业产值结构图”。 (1)“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 。 (2)西宁的城市形态呈条带状,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3)1996~2008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4)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气温日变化大的原因、影响城市形态的自然因素、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及可能带来的问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题,西宁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较高,夏季气候凉爽,气温日较差大。第(2)题,西宁位于湟水谷地,其城市形态主要受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第(3)题,读图可知,西宁市耕地所占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耕地所占比重下降的原因是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上升的原因是城市化及工业化的发展等。第(4)题,读图可知,西宁市工业结构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这种工业结

构可能带来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 答案:(1)海拔高,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较大 (2)地形河流 (3)耕地:比重下降。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上升。城市(镇)化及工业化的发展。 (4)特点: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能耗产业比重大。 问题:①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②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③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2.(2013四川文综,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1)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 (2)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 (3)分析A城成为该国服装生产中心的主要区位因素。 材料二2012年7月甲国决定修建沟通太平洋与加勒比海的水闸式运河。著名的巴拿马运河就是采用水闸来调整船只航行水位的。如下图所示,加通湖的湖水注入水闸,船由大西洋进入,依序经过1、2、3号水闸,上升至加通湖面,然后经过4、5、6号水闸,下降至太平洋洋面,完成航行。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一、知识要点 1.多面体的概念 一般地,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做多面体的面;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做多面体的棱;棱与棱的公共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 2、旋转体的概念 由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所形成的封闭几何体叫做旋转体,这条定直线叫做旋转体的轴. 温馨提示:同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平面内不同的轴旋转所形成的旋转体不同. 3、简单的旋转体——圆柱、圆锥、圆台、球 旋转体结构特征图形表示法 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 轴,其余三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 成的旋转体叫做圆柱,旋转轴叫 做圆柱的轴;垂直于轴的边旋转 而成的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平 行于轴的边旋转而成的曲面叫做 圆柱的侧面;无论旋转到什么位 置,不垂直于轴的边都叫做圆柱 侧面的母线 圆柱用表示它的轴的 字母表示,左图中圆 柱表示为圆柱OO′ 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 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 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锥 圆锥用表示它的轴的 字母表示,左图中圆 锥表示为圆锥SO 圆台用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 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叫做 圆台.与圆柱和圆锥一样,圆台 也有轴、底面、侧面、母线 圆台用表示轴的字母 表示,左图中圆台表 示为圆台OO′ 球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 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旋转 体叫做球 球常用表示球心的字 母表示,左图中的球 表示为球O. 温馨提示:(1)几何体都是由表面及其内部构成. (2)球的常用性质 用一个平面去截球,截面是圆面,而且球心和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球心到截面的距离d与球的半径R及截面的半径r有下面的关系:r=R2-d2,当d=0,截面过圆心,叫做大圆,其圆周上两点劣弧的长叫球面上两点间的距离. 4、简单组合体 (1)概念:由简单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几何体叫做简单组合体.常见的简单组合体大多是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成的. (2)基本形式: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拼接而成,另一种是由简单几何体截去或挖去一部分而成. 二、例题讲练 例1、根据下列关于空间几何体的描述,说出几何体的名称。 (1)由6个平行四边形围成的几何体; (2)由7个面围成,其中一个面是六边形,其余6个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3)由5个面围成的几何体,其中上、下两个面试相似三角形,其余三个面都是梯形,并且这些梯形的腰延长后交于一点。 【活学活用1】

064-城际交通模式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

城际交通模式与城市群空间结构关系的研究 岳阳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交通设施网络的搭建,城市群成为令人瞩目的城市空间组织类型,交通系统与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互动关系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然而笔者认为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缺乏两点基础性的工作,其一缺乏对空间尺度的前提性说明,其二缺乏对交通系统的分类探讨。本文首先对该领域的相关概念进行解析,随后提出城际交通对城市群形成和衍变的重要作用,再次通过对世界典型城市群案例的总结,分析不同交通模式的城际交通对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引导作用。笔者认为,城际交通走廊形成了城市群发展轴,二者同步生长;轨道方式主导的交通模式易形成高度密度的中心城市,公路方式主导的交通模式易形成较为扁平化的空间形态,为避免过密集或过疏散的城市出现,可以通过合理布局交通设施来引导有序的城市空间格局。 【关键词】城际交通;城市群;空间结构;交通模式 1.引言 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人类社会聚居的空间格局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出现了诸如“超级城市”、“大都市区”、“城市群”等对新兴城市类型进行描述的概念,在城市空间演变的过程中,人口、劳动力、产业、资本等城市要素在城市内、城际间不断流动和重组。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和专家掀起了对此类城市形态研究的热潮,并预测大都市区、大城市群将成为城镇化进程中发展方向,《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比例将超过75%,未来全球40个最大的大都市区以占据全球极少的面积,聚集18%的人口,参与全球66%的经济活动和大约85%的科技革新[1]。 1961年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基于对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片区的调查,提出了城市群连绵区(Megalopolis)的概念,并定义了世界六大城市群[I],与此同时提出“重叠的郊区空间形成城市群的发展轴线”的假设[2];此后,众多学者提出交通与城市群形成、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交通廊道推动了大城市群发展轴的形成,城市群的生长发育与交通廊道的形成同步并进” [3-7]这一观点得到认可。 笔者认为,目前对城市群的研究存在一些基础性的不足:1)由于国际上尚无对城市群明确的定义[8],很多研究缺乏对空间尺度前提性的说明,主要体现在将“都市区”和“城市群”的概念混为一谈;2)交通系统在城市群形成和衍变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逐渐明晰,但对交通系统的探讨仍较为笼统,事实上,不同类型的交通系统与城市群的互动关系体现出较大的差异。因此,深入分析不同交通模式与高度城镇化地区空间结构的关系是有意义的。 2.概念解析 2.1 都市区与城市群概念辨析 由于国际上一直没有对大城市区域这一领域的相关概念给出标准、统一的定义,外加国内学术界对国际研究的翻译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造成了概念理解和名称使用上发生分歧,造成混淆。特别地,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是最易造成混淆的三个概念。 1

北京市空间结构分析

北京市空间结构分析 这次的北京之行让我收获颇多,特别是城市规划展上的北京总体规划让我眼前一亮,不禁仔细阅读起来。提起北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一环二环直至六环,很明显,这种“单中心”“摊大饼”的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在最近的总体规划(2004——2020)中,北京做出了巨大的空间结构调整,启用“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模式,希望能疏解北京市中心的人口压力,通过调整部分职能和实施旧城的有机更新,积极引导人口向边缘集团和新城转移。 然而,在2011年的今天看来,这套总体规划并不成功。在上个月召开的“北京市人口与产业发展规律及规划对策问题研究”专家研讨会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透露就说,2013年北京市将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局给出的理由是:总体规划到2020年实现的两大最主要指标——人口总量和人均GDP已经突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提前十年突破了总体规划提出的2020年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总体规划提出的2020年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的目标,2009年已经达到。但是我想除了人口规模的突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也已经突破才造成今日的重新编制。 对于这样的事情,对于规划者来说实在值得深思,那么,首先来看看当前的北京总体规划中确定的的空间结构。

现在的“两轴两带多中心”模式,对北京市的空间布局做了大的调整,改变原来“单中心”均质发展的状况,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来解决中心城过度聚集带来的诸多问题。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旨在完善传统城市中轴线与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保障首都职能和文化职能的发挥。两带:指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疏导新北京产业发展方向;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生态带”,创建宜居城市的生态屏障。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习题:课练14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课练14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狂刷小题夯基础]——— 练基础小题 上海市某区原大菜市场建设于1991年,蔬菜年交易量约40万吨、肉类产品年交易量达100万吨以上,以批零同售、价格优惠著称。2013年3月1日,该大菜市场关闭,原商户大都分散到该大菜市场周边的7个标准化菜市场。如图为原大菜市场及周边地区简图,图中数据为各标准化菜市场与附近小区的距离(单位:米)。读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商业用地B.居住用地 C.工业用地D.绿化用地 2.原大菜市场关闭的原因最可能是() A.经营不善,亏损较严重 B.基础设施简陋,影响生活环境 C.市场饱和,竞争力下降 D.建设标准市场,增加市政收入 3.标准化菜市场分散经营最主要的好处是() A.更接近消费者B.降低运输成本 C.降低商品价格D.增加销售收入 如图为纽约市曼哈顿区昼夜人口密度差异图。据此完成4~5题。

4.造成该区昼夜人口密度差异的原因有() ①通勤交通发展②高层建筑出现③追求生活质量④互联网的兴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关于城市功能分区判断正确的是() A.甲为休憩区B.乙为住宅区 C.丙为商业区D.丁为工业区 法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欧盟国家中较为典型。历史上,法国长期高度中央集权,巴黎一直是其政治中心。法国的人口、生产、服务活动高度集聚于巴黎,大巴黎地区人口数量为第二大城市里昂的7倍以上。20世纪60年代,法国选择了若干边缘城市集聚区建立“平衡城市”,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以消除巴黎与其他地区之间发展的高度不平衡问题。读法国“平衡城市”影响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法国人口高度集聚于巴黎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资源C.交通D.政治 7.法国建立“平衡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边缘城市集聚区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区域空间结构:是国家“985工程”建设项目——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兰州大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在阐述了区域空间结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因素和整合的机理,并分别论述了区域集群空间结构、区域板块空间结构、“点-轴”空间结构、城市群空间结构等。由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都是区域经济运行系统的重要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产业结构也是一种空间结构形态),《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借鉴产业结构的研究进程,在对已有研究理论的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以揭示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为目标,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中所形成的结构的要素、特点、属性、模式和功能,根据笔者的理解,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实质性内容。 第二,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主要分析了解各种因素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和机理,它们的内在运行方式,还要明确这些因素是怎么相互作用又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包括若干因素的作用方式、途径、作用结果以及相互关系等。 第三,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主要是解释区域经济空间结

构整合的内涵,明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整合的必要性、难点、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揭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机理。 第四,以产业集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集群现象为对象,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要素、类型、演变模式和演变阶段,揭示了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 第五,以区域经济板块这种经济空间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全面地分析经济板块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整合,特别是对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中的经济板块的形成和整合进行了重点研究。 第六,以依托交通干线的带状城市联合体这种经济活动空间轴状聚集现象为对象,结合“点一轴”系统理论,深入地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以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带状城市联合体“点一轴”空间结构的要素、形成条件和功能。 第七,以城市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群聚现象为对象,从宏观的角度,运用一些实例深入地分析了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内涵、特点、模式、发展阶段和形成机制,揭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6章第16讲 城市的空间结构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课后达标检测 中图版

第16讲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一、选择题 (2018·南宁模拟)我国某特大城市住宅空间外移,市中心区的人口向外迁移,城郊区县人口密度增大,人口分布地区落差缩小,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分化明显,形成许多生活社区。下图为该特大城市住宅租赁价格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该特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 A.环境恶化,交通拥堵 B.市中心就业困难,收入低 C.市中心住宅区全部外迁 D.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调整 2.古北社区的区位特征是( ) 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 B.距市中心近,环境优美 C.依山傍水,交通便利 D.靠近高新工业区,付租能力强 解析:第1题,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该特大城市功能分区越来越明显,城市中心区的中心商务区地位越来越突出,为充分发挥中心商务区功能,必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进行旧城改造,住宅区、工业区外迁,导致人口外迁。第2题,从住宅租赁价格等值线数值来看,古北社区为高级住宅区,其区位特征应该为环境优美;由图可知,该社区位于市中心附近。 答案:1.D 2.B 读我国某铁路沿线城镇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铁路沿线城镇带形成的有利条件是( ) A.山麓地带水资源较丰富 B.降水少,太阳能资源丰富 C.气候温暖湿润 D.西气东输工程经过 4.关于该区域城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克拉玛依服务范围最大 B.石河子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最全 C.县城之间的距离最近 D.中等城市密度最大 解析:第3题,图示为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是制约人口和城镇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图中铁路沿线城镇带必然也分布于水资源丰富区。第4题,城镇等级越高,则服务范围越大,服务越全面,城镇间距离越远(区域内密度越小);城镇等级越低,则服务范围越小,城镇间距离越近。图示县城为等级最低的城镇,故县城之间的距离最近。 答案:3.A 4.C (2016·高考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5~6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下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5.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浙江省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省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征求意见稿 (简要本) 浙江省建设厅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四年十一月

前言 为了深入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发挥“八大优势”、推进“八大举措”的重大部署,根据2004年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强化城市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突出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集聚、辐射与带动作用。统筹城乡规划,完善规划体系,制订和实施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规划,组织编制温台沿海地区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的工作要求与计划,我们按照《城市规划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等有关规定,在全面落实环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同时,为进一步完善全省城市体系网络,组织力量编制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2004年3月、4月在省建设厅等领导带队组织下,规划研究编制小组专程赴、二市进行调研,与当地政府及建设、计划等有关部门领导进行座谈,实地踏勘了有关中心城市、典型中心镇及中心村建设现场。同时,走访听取了省计委、交通、水利、环保、铁路等省有关部门对温台地区发展的思路和设想。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规划初步报告。于2004年6月初在由省建设厅邀请省专家进行论证、研讨,并与相关的产业带规划进行协调。 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进一步与温台市县有关规划协调,修改、完善规划报告,于2004年8月完成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并于2004年9月由建设厅总规划师带队赴、征求市、地、县、区的意见。吸收有关意见后,现提供《温台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得到了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同时也得到了建设部领导和国、省知名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 规划课题组 2004年11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