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自然经济的垄断

自然经济的垄断

自然经济的垄断
自然经济的垄断

论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特征与法律规制

文章摘要:自然垄断是指由于市场的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垄断,经营这些部门如果进行竞争,则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或者市场秩序的混乱。法学上的自然垄断概念不仅涵摄了经济学上自然垄断的内容,还突出了现代竞争法的精髓。

关键字:自然垄断法律规制

一、自然垄断行业的含义与一般特征

自然垄断行业,原指规模经济明显,单独一个企业能够比多个企业更有效地提供某种产品全部产出的行业。目前,有经济学家用部分可加性重新诠释了自然垄断行业:如果单一企业生产所有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企业的成本方程就是部分可加的;如果在所有有关的产量上企业的成本都是部分可加的,某行业就是自然垄断行业。即使规模经济不存在,即使平均成本上升,只要单一企业供应整个市场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由单一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就仍然最小,该行业就仍然是自然垄断行业。电信、电力、邮政、铁路运输、自来水和煤气等,都是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

自然垄断行业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垄断性。自然垄断行业一般都是规模经济较明显的行业,即规模愈大,生产成本就愈低。譬如,煤气公司要输送煤气,就必须铺设管道,而铺设管道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但一旦铺设完毕,向管道泵注入更多的煤气则不需要更多的资金注入,以至于边际成本趋向于零。同时,自然垄断行业有大量的“沉淀成本”,即资金一旦投入就难以在短时期内收回,也难改为其他用途。如果多个企业之间进行竞争,势必导致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一般要求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性经营。第二,公益性。自然垄断行业主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业,它所提供的私人边际效用(M PB)小于其社会边际效用(MSB)。如电力产业所提供的效用,就不仅仅为电力消费者所享有,而且还对整个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不可选择性。由于自然垄断行业的经营者一般都是唯一的,因此对消费者来说,这些服务具有不可选择性。要么接受经营者确定的交易条件,要么就不与其发生交易关系。第四,部分业务具有可竞争性。并非自然垄断行业的所有业务都具有自然垄断I生,有些业务是可竞争的。如电力业包括电力设备供应、电力生产(发电)、高压输电、低压配电和电力供应等多种业务领域,这些业务中只有高压输电和低压配电属于自然垄断业务。而电力设备供应、电力生产和供应则属于竞争性业务。

二、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垄断特征分析

近年来,我国研究反垄断法的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应将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纳入反垄断法的除外适用范围。笔者以为,这种照搬西方国家经验的做法不妥。因为尽管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具有与西方国家的自然垄断行业相同的特征,但我国自然垄断行业与西方国家自然垄断行业的区别也是显著的。西方国家的自然垄断行业一般只存在国家垄断一种垄断形态,而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存在国家垄断、经济垄断、行政垄断等多种性质不同的垄断形态。现详述如下:

(一)自然垄断行业中的国家垄断。国家垄断。是指国家作为一个法人实体实施的垄断。国家垄断具有以下特征:(1)国家垄断是以国家名义实施的垄断,是一种国家行为;(2)国家垄断以保障国家安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或促进社会整体利益为目的;(3)国家垄断依凭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4)国家垄断是一种合法垄断,不受司法审查。

国家垄断具有政治性与经济性双重属性。从政治上说,国家垄断是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方式;从经济上说,国家垄断是克服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之“经济人”特性,对那些投资大、风险高、建设周期长、利润率低甚至亏本的行业无投资激励,即存在所谓的“市场失灵”,而这些行业又是社会进行再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这些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

自然垄断行业中有国家垄断存在,这在西方国家一直如此。在未对自然垄断行业放松管制以前,西方国家的大部分自然垄断行业是由国家垄断经营的。可以说,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只要有自然垄断行业存在,就有国家垄断存在。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包括自然垄断行业在内的所有行业都是由国家垄断经营的。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后,我国在绝大部分非自然垄断行业中引入了竞争机制,国家垄断格局逐步打破。对自然垄断行业如航空运输业、铁路运输、电信业、电力业的管制体制也进行了初步改革,但总体而言,这些行业仍实行国有国营,国家垄断居主导地位。

(二)自然垄断行业中的经济垄断。经济垄断和西方各国反垄断法所称的“垄断”概念基本相同。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运用经济力排斥、限制或妨碍竞争的行为。经济垄断的特点是:(1)经济垄断是一种私人垄断,垄断的主体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2)经济垄断是依凭经济力来实施的。所谓经济力,是指经济主体自身具有的市场支配地位或通过联合形成的市场支配地位,主要指经济主体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3)经济垄断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4)经济垄断是一种非法垄断,除法律规定可以豁免的外,经济垄断一般为各国反垄断法所禁止。

我国自然垄断行业中存在着大量滥用独占地位、限制竞争的行为。如煤气公司强制用户购买其指定的煤气灶具、热水器的行为。电力部门强制用户购买其指定的配电箱、电表的行为,自来水公司要求用户统一使用其指定的水表的行为及电信企业强制用户购买其指定的电话机的行为等等。这些行为既不是政府命令使然,也不属经营这些行业所固有的行为,应当属于经济垄断的范畴。

(三)自然垄断行业中的行政垄断。行政垄断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是一种非国家意志的行为。其主要特征有:(1)行政垄断是一种政府行为,只有凭借政府行政权力形成的垄断,才是行政垄断,没有政府行政权力介入的垄断就不能成为行政垄断,这是行政垄断与经济垄断的区别;(2)行政垄断是一种地方政府行为或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行为,而不是一种中央政府行为,这是行政垄断与国家垄断的区别;(3)行政垄断具有强制性,行政垄断是通过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规章或具体的行政命令来实施的;(4)行政垄断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包括地方政府行政机关和中央各行政管理部门。

[2]

我国自然垄断行业中的行政垄断比较突出,以电信业为例。近年来,电信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是比较严重的。有学者详细列举了原邮电部的反竞争行为:(1)对“中国联通”的市场进入实行限制。“中国联通”进入任何地区开展任何一项电信业务,都必须得到邮电部的批准,而同样的业务,邮电部所属的电信局不经申请就可以进入。甚至随意解释国务院文件,否定“中国联通”拥有经营一般长话和市话的特许权。(2)在互联互通上对“中国联通”接入市话进行限制。从1995年7月19日到1996年7月的整整一年时间内,“中国联通”的GSM移动电话没有一个能够与邮电网互联互通后投入运营。邮电部甚至不允许“中国联通”的130移动电话拨打119、110、120、122等特种服务。(3)在网间付费上对“中国联通”实行垄断定价。如“中国联通”的GSM移动电话接入邮电市话网时,“中国联通”要将收入的80%支付给对方,而相反方向的电话接入时邮电网只需支付收入的10%。(4)在号码、无线电频率等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对“中国联通”实行歧视。至1996年,邮电部没有批复“中国联通”任何一个城市的电话号码,也没有批复“中国联通”长途的网号或过网号。甚至将原来的行业标准改为企业标准,对“中国联通”实行封锁。[3]其他行业如铁路运输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垄断现象。

三、对我国自然垄断行业各种垄断的法律规制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垄断形态在自然垄断行业中都有所体现,既有合法的国家垄断,也有非法的经济垄断、行政垄断。从消费者对垄断行业的评价来看,自然垄断行业是消费者反映最强烈、意见最大的行业。显然,不加分析地将自然垄断行业整体纳入反垄断法适用除外范围的观点过于草率。笔者以为,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不应是一个免受反垄断法追究的行业,相反,它是一个反垄断法应予以重点规制的行业。当然,对不同的垄断形态,需要运用不同的法律规制方法。下面笔者就此提出一些初步意见。

(一)对国家垄断的法律规制。国家垄断是一种合法垄断,在各国反垄断法中属于适用除外范围。但合法的不一定是合理的。70年代以前,自然垄断行业由国家垄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因为那时人们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失灵问题。70年代以后,人们对国家垄断的不合理性逐步有所认识。这种认识基于两个方面的理由。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某些传统的自然垄断行业不再具有自然垄断特性。以电信业为例。20年前,电信业以铜材为主要原材料,所需投资大,为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和避免重复建设。由国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和统一管理十分必要。近年来,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光纤、通讯卫星、计算机等大容量传送途径的开发,电信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大为减少,长距离通信成本大幅下降。这些都在技术上、传送成本上减少了进入壁垒,使电信业不再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第二,经验表明,国家垄断导致了自然垄断行业内部×效率的产生;对外也容易产生服务质量低劣、价格居高不下等弊害。为了维护社会公益,国家对自然垄断行业采取价格管制与市场准入管制等手段。但实际成本加报酬的价格规制手段弱化了企业降低成本的激励;而市场进入管制又使企业缺乏竞争刺激。对提高效率、改善服务不感兴趣。两种管制手段的客观结果都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对不合理的国家垄断,必须破除。当然,破除国家垄断不能依靠反垄断法的力量,因为国家垄断是合法的。根据西方国家改革自然垄断行业管制体制改革的经验,打破国家垄断主要是通过立法(创制新法或修改现行法律)的方式来实现的,即以立法为先导,用法律手段为打破国家垄断确立基本框架,然后再依法进行改革。[4]这种先立法、后改革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当前,我国应秉着促进公平竞争、提高服务水平与经济效率、让利于消费

者的指导思想,建立与完善各自然垄断行业法。各行业法应明确规定国家垄断在自然垄断行业中的具体范围及对国家垄断业务的监督手段。为了确保立法能促进社会公共利益,自然垄断行业法(不管是创制新的法律,还是修改现行法律)不能再走部门立法的老路,而应由人大常委会组织包括政府部门、各行业的技术专家、法学家、律师、经济学家、各行业企业和消费者代表等在内的专门工作委员会立法。

(二)对自然垄断行业中经济垄断的法律规制。对经济垄断的法律规制,在西方国家是通过反垄断法来完成的。自然垄断行业在西方国家的反垄断法中通常是适用除外的对象。如日本《禁止私人垄断及确保公平交易法》第21条规定:“本法的规定不适于经营铁道事业、电气事业、瓦斯事业和其他在性质上当然成为垄断的事业者所进行的生产销售或有关供给的行为等该事业上固有的行为。”其他很多国家如美国、德国也在其反垄断法中对自然垄断行业作了适用除外规定。当然,对于自然垄断行业滥用权力的行为,反垄断法是不予豁免的。如《联邦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第103条规定:供应电力、煤气和水的公用工程企业,如果滥用反对限制竞争法的适用除外规定,卡特尔局可以要求成员企业停止已经发生的滥用,或要求成员修改合同或决议,或宣告合同或决议无效。

我国对自然垄断行业中经济垄断的规制,主要体现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反法》)中。然而,《反法》对自然垄断行业中经济垄断的规制还是有缺陷的。它仅仅对公用企业的强迫交易行为进行了规定,而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垄断行为不只此一种。除强迫交易外,还有歧视行为、掠夺性定价行为、内部交叉补贴行为等其他限制竞争行为。这些行为有的已经很明显,有的虽然目前还不明显,但随着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管制体制改革的深入及自然垄断行业竞争程度的加剧,这些限制竞争行为将日益显露。因此,必须创制新的法律或对《反法》进行修改。

(三)对自然垄断行业中行政垄断的法律规制。行政垄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垄断形式。如何用法律手段规制行政垄断,国外可资借鉴的经验较少。反行政垄断需要我们进行制度创新。从根源上说,行政垄断源于我国政企不分的政治经济体制,如果政府能完全从微观市场中自愿退出,那么行政垄断自然会消失。但在体制转型时期;即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行政垄断将不可避免地残留于现行体制中。因此,制订反行政垄断的法律十分必要。

就自然垄断行业而言,各垄断行业单行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对控制本行业中的行政垄将起一定作用,因为这些法律将明确界定政府的职责与权限。然而,自然垄断行业不同于非自然垄断行业。即使进行了体制改革,在某些业务中引入了竞争机制,政府与自然垄断行业仍将耦断丝连。因而,构建反行政垄断的法律对自然垄断行业来说,比非自然垄断行业更重要。

当前,我国有一些规制行政垄断的法律,如《反法》就对地区封锁、强制购买作了禁止性规定,并设置了相应的处罚措施。从理论层面考察,这些规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实践中,对行政垄断的规制很难真正发挥作用。譬如,根据《反法》第30条的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违反本法规定。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的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限制商品在地区之间正常流通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同级或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显然,这种约束是非常疲软的。因为这里的“上级机关”不是一个确定的机关,更不是一个司法机关或者行政执法机关,这些机关的工作人员就不可能对反垄断法和反垄断政策有深刻的了解,从而也就不可能将执行反垄断法视为自己的任务。另一

方面,在我国的各级政府机关,上下级关系往往是老朋友或者老熟人关系。因此,上级机关一般不会专门睁大眼睛,对下级机关限制竞争的行为进行认真地监督与检查。自《反法》颁布至今,虽然人人都知道,在我国当前的经济活动中。行政垄断是对市场损害最大和对消费者危害最甚的行为,然而却很少听到哪一个“上级机关”主动对其下级机关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违法行为进行了监督和检查,更少听到对直接责任人员做出处分决定。

要使自然垄断行业中的行政垄断能得到有效控制,必须进一步完善行政垄断控制制度。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应予考虑。第一,建立一个独立的反行政垄断机构,赋予其权威,明确其职责。我国反行政垄断难以收到实效的症结在于没有一个独立于行政机关的反行政垄断机构。“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反垄断法本身不能创造一个公正和自由的交易环境,而必须借助于一个有效的反垄断法执行机构。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和高效的执法机构。反对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就不过是一纸空文。”[5]因此,建立一个独立于政府行政机关,具有准司法权的反垄断法执行机构是反行政垄断能否有成效的关键。为了使反垄断法的执行机构能依法充分、严格地行使权力,必须赋予该机构相应的权力,包括调查权、审核批准权、行政处分权、行政强制措施权、行政裁决权、规章制定权等。第二,赋予行政垄断的受害人以起诉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并予以自救的权利。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没有规定行政垄断的受害者有提起诉讼(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的权利,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行政垄断得不到遏制的原因。虽然行政诉讼法规定,国家机关滥用行政权力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益的,受害者有权提起行政诉讼。但在实践中,行政垄断的受害者提起行政诉讼时,法院往往以行政垄断案件应由同级人民政府或上级人民政府处理为由而不予受理。因此,法律应明确规定,凡因行政垄断而受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或民事诉讼。此外,应为行政垄断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当前重点要规定行政垄断的民事赔偿责任。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题)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234.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基础是 A.产业革命B.固定资本更新 C.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D.资本积累 235.垄断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而且不断发展变化,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A.提高剩余价值B.增加利润 C.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D.扩大企业规模,增强竞争力236.垄断统治形成后,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 A.垄断消除了竞争B.垄断与竞争并存并使竞争更加剧烈 C.垄断削弱了竞争D。垄断消除了竞争的资本主义性质 237.金融资本是由 A.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B.工业垄断资本和商业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C.产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D.产业垄断资本和借贷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238.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实现统治的形式是 A. 混合联合公司B.“个人联合”C。跨国公司D.“参与制”240.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 A. 获得垄断地位B。获得垄断利润 C.获得垄断价格D.获得垄断统治 242.垄断利润是 A.垄断资本所获得的利润 B.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垄断资本获得的超额利润 D.垄断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 243.剩余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具体表现是垄断资本家 A.追求超额利润B.追求垄断利润 C.追求平均利润D.追求垄断地位 24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246.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是 A.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B.国际卡特尔 C.国际托拉斯D.国际康采恩 247.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 A.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B.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职 C.水平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 D.资本、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 多选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浅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摘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于20世纪初,它的产生取决于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例如世界大战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生产社会化程度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等。这一社会发展形态是资本主义在垄断阶段各种矛盾的集合体,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多重的,本文着重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趋势作一个简要分析。 关键字国家垄断垄断组织发展趋势历史地位 一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从工场手工业开始,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一般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逐渐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早期的垄断组织出现在19世纪60、70年代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才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渐成气候,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自此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组织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它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因:(l)由于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获胜的必然是设备精良、经营管理有方的大企业,它们发展为垄断组织,使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更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垄断组织资金雄厚,可以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从而取得新成果并运

用于生产中。(3)从主观的动机来看,建立垄断组织的目的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攫取高额利润。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调节生产”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恩格斯说:“国内同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产量,在他们中间加以分配,并且强调实行事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它们就趋向于更加集中的社会化”1,可见在恩格斯看来,各种形式的垄断组织都是为了“调节生产”而建立的一种经济联盟。这实质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部分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2,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4)建立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是把企业的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进行转换和重新整合,为更大范围的组织生产,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5)企业规模扩大,其经营风险也明显加大,迫使经营者更加注重信息,研究市场,改善企业管理,以获得更大经济效益。同时垄断并不排除竞争(特别是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竞争仍然是生产发展的一种强大推动力。由于存在诸多社会因素,因此垄断组织引起了某些停滞和腐朽的趋向,但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发展的速度并没有放慢,整个说来,发展比以前还要快得多。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及手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列宁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本质、内容和形式等问题,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35、442页。 2同上

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兼论IT革命的地位和作用 安岗 内容提要本文将科技革命放在世界经济史的长河中分析其影响世界经济的规律,在技术—经济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技术—经济—社会范式来解释这种影响的路径,并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演变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等方面详细探讨,最后还就IT革命的地位和作用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作者的看法,算作本文的结论部分。 关键词科技革命世界经济 IT革命 一、科技革命的概念及阶段划分 1.科技革命的概念。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科学革命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上的质的飞跃;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和方法的重大发明和突破,即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上质的飞跃。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在时间上往往是交错展开的,社会发展中产生技术突破的需要,人们便会利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进行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和实践活动有能极大的推进科学的发展。二者的互动关系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日益明显,为了研究上的便利,便将两个概念合起来称为科技革命。 按照欧洲中心论者的观点,真正意义上的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内生地发源、发生于西方世界。这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什么是科学和技术?古代中国有没有科学和技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算什么?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有没有贡献? 科学是建立在事实检验基础上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改造自然的手段和方法。按照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的观点,中国灿烂的文明中有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当然不乏具有革命性的科学和技术。中国在十六世纪以前已具有了较完备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沈括在1086年完成的《梦溪笔谈》有五分之三的篇幅记述了当时的科学成就,自然科学有数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冶金学、建筑学、生物学、农艺学、医药学等学科,人文科学有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可见科技知识之丰富。 依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的贡得·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用大量的史实说明十五至十八世纪,中国及印度的技术和科学思想传播到了西方,并构成了西方世界兴起的重要原因。这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世界经济史和科技革命的问题。 2.科技革命的阶段划分。考虑到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在时间上的不同步,科技革命阶段的划分便以技术革命是否发生为标准,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科学革命的成果仍要通过技术革命来体现。以16~18世纪西方世界的兴起为界,科技革命大体上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古代农业文明的科技革命和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科技革命。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扬弃,二者之间是继承和发扬的关系。根据李约瑟的研究,公元1世纪到18世纪,至少有26大项超前约十个世纪的技术发明由中国传到西方,而同时西方传到中国的技术发明只有4大项。这足以说明近代以来的科技革命是站在古代东方先进科技的肩膀上发展起来的。 古代科技革命由于本身零散的特点和缺乏资料,很难细分出阶段来。我国朱宁等学者在《变乱的文明》一书中提出,古代文明中有三个技术性标志:炼铁、造纸和印刷术。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古代科技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凝聚了古人的实践和智慧,并且构成了近代以来科技革命的重要基础。 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按传统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次科技革命,又称为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前后开始,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40 年代开始,以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二、科技革命影响世界经济的范式和规律 1.技术—经济范式(tech-economic paradigm)。范式(paradigm)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科学学专家托马斯·库恩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本意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演进方式。1982年技术创新经济学家G·多西将这个概念引入技术创新研究之中,提出了技术范式的概念。1983年,C·佩雷兹(C. Perez)在发表于《未来》杂志的论文《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结构变迁与新技术吸收》中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这一概念。1988年,技术创新经济学家弗里曼与佩雷斯在合作发表的《结构调整危机:经济周期与投资行为》又发展了这一概念,认为其重要特征是“具有在整个经济中的渗透效应,即它不仅导致产品、服务、系统和产业依据自己的权利产生新的范围;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的几乎每个其它领域,即它是一个‘亚模式’”。我国学者王春法(2001)将技术—经济范式定义为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主导技术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生产的范围、规模和水平。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以相互关联的各种技术所组成的一个或者几个主导技术群构成了不同时代经济增长的技术基础;其二,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方式、轨道和规模也随着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一国乃至世界技术—经济增长范式的更迭。技术—经济范式变迁的过程就是打破常规和建立新范式的过程,而技术创新是技术—经济范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技术—经济范式的结构图标如下:

中国八大行业垄断状况报告

中国八大行业垄断状况报告 石油天然气行业:垄断专权与不完全经营权并存 1998年4月,中国石化工业体制改革按照上下游结合的原则,分别组建两个特大型石油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天然气集团和石油化工集团,同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保持原有功能和地位不变。从此,中国油气行业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南北分治、海陆分割三足鼎立的局面。 虽然从国家的宏观管理上将石油产业划分为三家大型公司,但其下属的诸多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和石油加工企业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总体而言,产业上游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垄断程度较高,属于寡占型市场结构;下游的石油加工业竞争程度较高,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但因为长期以来部门封闭、区域分割的石油产业管理体制,加上企业并不享有充分的定价权,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实际上要比集中度指标所反映的程度更弱。同时由于政策法律制度、资金和技术上的壁垒,外部企业想要进入石油产业也极为困难。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分别于2000年3月、10月和2001年4月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为了引入战略投资者,确保上市成功,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均与国外公司签订了战略联盟协议。2007年11月,中石油又在A股市场上市。三大石油公司顺利上市以后,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一方面加快了公司业务的进一步重组和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强化核心业务;另一方面,加紧向其产业链薄弱环节和非主营区扩张。尤其是后者,真实体现了打破行业垄断,促进行业竞争的效果。 1998年的重组整合,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府打破油气行业垄断格局的首次尝试。但是,由于石油天然气行业始终是长期受政府传统管制的行业,所以一方面三大油气公司被赋予了一定领域的垄断专权,同时仍缺乏作为一个企业应有的经营自主权;另一方面,由于其垄断地位,三大企业在市场中有可能滥用垄断势力,致使当初重组初衷的实现举步维艰。

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区别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可见,世界市场这一概念是由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构成的。世界市场的外延指的是它的地理范围。世界市场的内涵指的是与交换过程有关的全部条件和交换的结果,包括商品、技术转让、货币、运输、保险等业务,其中商品是主体,其他业务是为商品和劳务交换服务的。 形成 雏形出现——新航路的开辟 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初步形成是由英国开始很快拓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等地。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不久,法国和美国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拓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大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本国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业原料也来自于世界各地。资产阶级竭尽在世界各地抢占原料产地是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贸易的发展成为形成世界市场的途径。同时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状况,是世界联系的更加紧密。此外,资产阶级还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进行武力战争,使亚非拉等地越来越多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经济组织方面,促使垄断组织出现,大企业时代来临,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跨国公司。工业部门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制造、化学工业石油工业等。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 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区别 科技革命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总称:分为 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或产业革命,时间是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使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几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时间是19世纪最后几十年,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至今,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极大地扩大了劳动对象,使劳动工具自动化、智能化,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得到了局部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是有区别的:的区别在于他们转变为生产力的手段不同,工业革命是经验----技术成果(工具革新)----生产力;而科技革命是科学知识----技术成果----生产力。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都是生产力上的重大发展,两者没有本质上区别,只是所依托的时代和所呈现的侧重感上的差别而已 工业革命有时又称产业革命(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区别1),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

垄断产生的原因、组织形式、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在以自由竞争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主义企业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会采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实行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大企业往往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不断排挤和吞并中小企业,使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劳动产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自己手中。同时,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突破了单个资本的局限,加速了资本集中的发展,从而也推动了生产集中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则意味着企业数目减少,1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都集中在几个或几十个大企业手中,它们之间比较容易达成协议,共同操纵部门的生产和销售,从而使垄断的产生具有可能;由于少数大企业的存在,使中小企业处于受支配地位,少数大企业之间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保证彼此都有利可图,也会谋求暂时的妥协,达成一定的协议,从而使垄断的产生具有必要性。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垄断,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般的、基本的规律。公元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已成为资本主义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 一般认为,垄断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也就是说,垄断者能在其市场上保持唯一卖者的地位,是因为其它企业不能进入市场并与之竞争。进入障碍的产生垄断的原因有三个: 资源垄断: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 政府创造垄断:政府给与一家企业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权利。 自然垄断:生产成本是一个生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 垄断组织主要形式 垄断组织是在资本主义生产集中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社会化和生产集中的发展程度的不同,资本主义大型企业之间互相勾结或联合的程度和具体目的也不一样,因而垄断组织便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是垄断组织的四种主要形式。卡特尔是最早出现的、也是最简单的垄断组织形式。它是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通过签订关于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等协定而建立的垄断组织。比较流行的卡特尔有三种:①划分销售市场的卡特尔;②规定统一价格的卡特尔;③规定生产规模的卡特尔。 辛迪加 辛迪加是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通过签订关于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而建立的垄断组织。参加辛迪加的企业,其商品销售、原料购买,都必须由总办事处统一办理。 托拉斯 托拉斯是由若干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产品有密切联系的大企业互相联合而组成的垄断组织。在托拉斯内,一切有关生产、销售和财务等等业务,均由托拉斯理事会统一处理,而原来的企业主则成为托拉斯的股东。 康采恩 康采恩是由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大企业联合组成的垄断组织。参加康采恩的既有单个的企业,又有其他的垄断组织如辛迪加、托拉斯;既有工业企业,又有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以及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其中最大的银行或企业则是这个

我国典型垄断行业高收入状况的分析

我国典型垄断行业高收入状况的分析 摘要: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已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尤其是部分典型垄断行业的高收入令社会公众非常反感,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关系到我国社会和谐与否的一个关键。为解决典型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问题,应破除行政垄断,创建行业公平竞争的机制;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政策;健全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加大对垄断暴利的整治力度。 关键词:行政垄断;垄断行业;典型垄断行业;收入差距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这样的一句话:“银行加证保,两电加一草,石油加石化,看门的也拿不少。”这句话表达了当前我国老百姓对垄断性行业高收入的不满。本文引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应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近年来典型垄断行业(主要指存在国家垄断的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与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以及与非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之间的差距状况,以证实本人如下的理论假设:典型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高于全国总体水平与非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垄断行业职工工资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全国职工工资的增长速度与非垄断行业职工工资的增长速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典型垄断行业高工资的引致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行业分类依据以及典型垄断行业的界定 本文研究的内容首先涉及到行业的分类,本文所研究所依据的行业分类主要是《中国统计年鉴》的分类标准。《中国统计年鉴(2007)》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将国民经济行业分为19大类: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但从这19大类行业中,我们难以将它们区分为垄断与非垄断行业。特别是制造业大类中,其包含30个细分行业,30个细分行业中,包含有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等典型的垄断性行业。为了更严格地区分垄断与非垄断行业,本文采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细分行业分类标准来研究相关问题。 《中国统计年鉴(2007)》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在将国民经济行业分19大类的基础上,将每大类进一步细分,总计分为97个细分行业,其中制造业大类包含30个细分行业。具体情况见表1。

第七章第三练习

第七章第三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消灭私有制 C.发展生产力 D.实现共产主义 2.我们党的最低纲领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共产主义 C.发展生产力 D.消灭私有制 3.首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表述的是: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4.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是: A.它们总体上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 B.它们具有相同的生产力水平 C.它们具有相同的经济体制 D.它们具有相同的政治体制 5.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大区别在于: A.它们是不同的社会形态 B.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 C.它们具有不同的指导思想 D.它们具有不同的管理方式 6.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实现是一个 A.依靠战争引起革命的过程 B.短期突进、短促突发的过程 C.需要以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中心来领导的过程 D.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7.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 A.电气时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B.蒸汽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原子能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信息时代、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8.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于 A.电气时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B.蒸汽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原子能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信息时代、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9.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问世 B.正义者同盟成立 C.《共产主义原理》问世 D.《资本论》问世 10.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 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历史上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没有反映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 D 2 A 3 C 4 A 5 B 6 D 7 B 8 A 9 A 10 B 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 B.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C.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B.社会主义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是: A.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 B.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上的 C.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D.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3.中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A.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B.是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自身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抉择 C.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经验总结 D.是中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A.现阶段我党的低级纲领 B.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通向共产主义的康庄大道

新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新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历史表明,科技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有利的手段,而且改变了各国实力对比,推动国际关系乃至人类历史 . 的变动和演化 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各国政府普遍重视高科技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全力投入这场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把发展高科技作为加速经济发展, 提高综合国力的先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1996年世界科告》中显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7个成员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研究和开发投资却占世界研究与开发的85%.此外,为解决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许多国家都增加了教育经费,采取措施加速人才的培养.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大大缩短,出现了科技与经济,贸易,投资协同发展的新趋势.据报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在二战后一般为7年,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 的产品更新周期只有3年左右,而在微型计算机领域仅相隔6个月就有新一代机型问世. 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加强.由于科学技术的门类不断细分,科学技术研究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多层次, 多渠道,多形式的国际技术合作不断发展.美,日,欧的科学家联合组织实施一系列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对解决资金不足和科技人才短缺起了重要作用. 新技术内容十分广泛,形成了多学科,跨领域的网络体系,涌现出一大批新技术群和新产业群.这些新兴技术已不是单个发展,而是某一科学或技术领域的整体

突破,并很快扩展渗透到其他科学技术部门,形成科技群体迅速崛起,呈现综合化和整体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成为新技术革命浪潮的中心. 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深刻地集团经济研究2007?12月上旬刊(总第250期) 改变着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面貌,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多方面重大ii 深 刻的影响. 第一,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 较高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已经主要不是依靠提高劳} 强度,而是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以及提: 高劳动者技能和改进劳动手段.科找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日益上升,在20世纪初这一比重为 20%左右,50—60 年代为40%, 50%,7一8O年代为60%,70%. 息高速公路建成并广泛应用后这一一 比重将达到90%.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1977—1984年,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年平均增长14%.1980--1989年, 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为 4.2%,其l中因技术进步而增长的部分占了 40.5%. 第二,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高新技术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导致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和扩大,使整个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并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改变,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第二产业的比重也大大缩小,第三产业的比重则大幅度上升.到7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已超过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的总和. 第三,新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了 经济国际化.新技术革命产生了庞大而复杂的产业技术群和种类繁多的新产品,各国在这场科技革命中各有自己的优势,投资于新技术,新领域带来的丰厚的利润回报是促进国际资本高速流动的巨大利益动力.新技术革命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 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该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溶为一体的垄断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家垄断作为垄断的一种形式,早在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初期就已经产生。它的最初形式是国营铁路、国有土地基金等,但当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整个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还很有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受战争形势所迫,几个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空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许多国家实行了生产和分配的国家调节。战争结束后,随着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就削弱了。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再次得到显著发展,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如美国出现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实行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参战国实行严厉的统制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再次出现高潮。二战结束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有所减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又一次进入低潮。 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猛烈发展阶段,而且具有新的特点。此时,不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增加,一般已达到40%左右,而且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已不再是作为一种短时期的“战时 状态”或“反危机措施”,而是发展成为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经常性需要,国家与垄断资本的结合,已经发展到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所有环节,包括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垄断资本主义具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显著特征。 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深刻根源是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私人垄断已难以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迫使国家不得不直接参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同进也迫使私人垄断资本运动依赖于国家政权,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起来,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具体说来,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转变有下列原因: (1)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私人垄断资本的积累已无法满足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必须由国家进行投资或者由国家给予私人资本以资助。

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的评价

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的评价 目录 1.徐熙泽《新自由主义的本质界定及其发展历程》《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3 2.吴涛《透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观察与思考》2006.11 3.李克勤、齐兰《马克思主义垄断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5期 4.李其庆《新自由主义本质辨析》《经济学家》2004.5 5.齐兰《垄断资本全球化问题理论探讨》《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8期 6.倪先敏《试析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与趋势》《求实》2004.3 7.罗文东《论经济全球化与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发展》《国际论坛》2006.3 8.伍静《知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新形式》《齐鲁学刊》2004年第3期 9.梅学霞、吴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由之路》《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2 10.韦定广《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全球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11.吴友军《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论资本主义的反市场本质》《理论探索》2006年第4期 12.顾海良《关于“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问题》《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6期 13.沈东华《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再认识》《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10月 14.罗文东《超垄断国家资本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一种理论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5.朱婷《“中纺公司”国家垄断资本企业的特征、作用及影响》《上海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 16.王陈军、慈悦《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学术交流》2001年9月第5期 17.刘宁扬、赵宗博《论当代资本主义的国际垄断》《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年第6期 18.【美】约翰·B.福斯特著云南师范大学马可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译《垄断资本的新发展:垄断金融资本》《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第3期 19.宁光杰《垄断仍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0年第19期 20.费利群《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论析》《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 21.刘青建《试析发展中国家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兼论殖民体系瓦解的经济根源》《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 22.叶卫平《世纪之交看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论断》《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6月23.庞仁芝《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4期 24.刘明松《浅析全球垄断资本的形成过程与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5期 25.刘力永《普兰查斯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功能》《哲学研究》2007年第2期26.【美】迈克尔·赫德森著查林林贤剑摘译《美国金融霸权与新自由主义》《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7期

垄断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垄断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由于各种因素,国家产生了垄断企业。垄断企业在控制产品价格、避免由竞争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方面产生一定作用。然而垄断对国家的经济是有一定危害的。由于垄断的特点与性质,垄断企业易造成由随意控制价格而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的现象,同时垄断企业的垄断地位限制民营企业的发展,且垄断由于缺乏积极性而易致使国家相关行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垄断企业的高收入易导致拉大国家收入差距、影响社会公平、损害政府威信等等一系列不利影响。。。总之,垄断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垄断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经济里,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企业是普遍存在于现实经济中的企业结构之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探究垄断企业对经济的影响,首先要明确垄断产生的原因。很多因素如生产发展的趋势,规模经济的要求,自然垄断性行业发展的要求,保护专利的需要,对进入的自然限制,对进入的法律限制等等,一定程度上都会导致垄断。从根本上讲,垄断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过渡的产物。主要原因主要可概括为三个: a.自然垄断:即由市场竞争导致的垄断。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成本使一个生 产者比大量生产者更有效率,这是最常见的垄断形式。 b.政府创造垄断:出于公共利益考虑或其他原因,政府给与一家企业排他性地 生产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权利。如石油、烟草、食盐等。 c.资源垄断:关键资源由一家企业拥有。如早期的美国铝业公司,就是由于垄 断了铝冶炼的原料——铝矾土,而享有独家垄断铝供应的地位。 某些行业,如石油、通信、铁路、航运、电网、煤炭、军工等等行业,由于技术、资金、政治、经济、安全、避免竞争等原因,垄断是必要的。这些行业纯粹靠市场竞争维系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所以产生了相关的垄断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垄断是必然的。 然而垄断对社会经济是有一定危害的。垄断容易带来随意提高产品价格、产品或服务质量下降、阻碍社会技术进步等等弊端。原则上,为了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竞争是必要的,而垄断企业缺乏竞争。由于缺少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加之缺乏有力的外部制约监督机制,垄断性行业经常会违背市场法则、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和选择权、并且缺乏积极性。 首先,垄断的最大弊端是是消费群体利益受损。没有竞争,缺少压力和进取之心的直接后果是影响消费者消费水平。目前受政府保护的垄断行业主要由国有企业组成,作为全民财产的国有企业本应把一般消费者福利放在首位,但实际上并非都如此。据资料,中石油每升五块钱的汽油甚至比美国加了资源税和燃油税的价格都高。垄断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其大部分与居民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价格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居民日常生活消费支出的大小。石油、电网、通信等行业高利润的背后,是通过价格机制达成的。由于企业垄断,没有其他企业与之竞争,于是其定价没有市场份额减少的后顾之忧,于是近年来相关产业价格不断升高。而垄断迫使消费者缺乏选择权,为了获得产品和服务,不得不被动接受垄断企业提供的高价格。从而导致消费者日常生活支出加大,进而影响其他部分的消费,特别是加重了低收入消费群体的生活负担。最终使平均消费倾向降低,影响国家经济水平。 再者,垄断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收入不平等、拉大收入差距重要成因之一。一方面,垄断企业的提供的价格加大了消费者的支出,另一方面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加大群体收入差距。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住房、工资外收入和职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5章练习参考答案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根源在于() C A.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B.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竞争的结果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 C 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 B.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C.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D.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3.垄断的形成是( ) A A.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B.生产输出的结果; C.金融资本统治的结果; D.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结果 4.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时期是( ) C A.18世纪末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5.垄断利润是( ) D A.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 B.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 C.垄断组织获得的一般利润; D.垄断组织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6.垄断价格形成的基础是() A A.垄断统治;B.垄断利润; C.自由竞争;D.资本主义私有制 7.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垄断利润的产生表明() C A.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了; B.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 C.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D.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8.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是( ) A A.垄断统治; B.资本输出; C.国际垄断同盟; D.占领殖民地 9.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 ) D A.避免两败俱伤; B.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C.相互之间竞争; D.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10.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 C A.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家; C.金融寡头; D.商业资本家 11.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垄断地位的资本是() B A.产业资本;B.金融资本;C.银行资本;D.商业资本 12.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 ) B A.规定垄断价格; 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C.掌握国家政权; D.避免两败俱伤 13.垄断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改变了( ) C A.内容变化; B.作用性质; C.作用形式; D.作用力度 14.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 A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15.金融寡头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现的 A.合作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16. 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材料时多采取() B

中国行业垄断的原因

中国行业垄断的原因: 1、目前的行业垄断结构是计划经济遗留的产物。我国的行业性垄断的形成严格讲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形成,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观念已对行业垄断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但历史的惯性使部分人,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至今仍摆脱不了传统观念在头脑中形成的固有模式,自觉不自觉地青睐行业垄断。 2、行业垄断结构是政企不分的典型产物。建国初期,我国几乎目前所有的垄断企业都是国家依靠其权利形成的,并依靠政府的直接投资发展壮大,因此政府由于和企业之间有一种天然的情结,会自觉不自觉地维护垄断行业的利益,通过维持和掌握国有垄断企业,保证其赢利,以直接取得利润。虽然目前部分行业管理部门与行业垄断企业已实现了分离,但政企不分的弊端并未彻底解决。 3、严格的进入管制使新的竞争者无法进入和成长。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某一行业实行严格的进入管制,甚至拒不开放一些行业领域,致使这些行业和领域无法形成新的竞争者,即使偶尔有新的竞争者进入,其间已有垄断地位的企业有较大的价格承受力,不会因后者的进入而失去垄断地位。 4、在一定行业维持行业垄断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有些行业由于特定的技术经济特点或资源稀缺性,有天然的垄断需要,适合垄断经营,只是要界定行业范围。 5、国家安危的考虑。行业垄断企业往往是特大型国有企业,其相当一部分产品和服务还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国家需要通过掌控他来控制国家经济命脉。世界各国也普遍采取此法。 中国行业垄断跟外国行业垄断的区别: 1、规模经济集中度不同。中国行业垄断是在规模经济集中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经济规模集中度是产业经济理论中关于市场结构分析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生产、销售同类商品的制造商、销售商依靠经济、技术、市场竞争实力,对市场份额的占有程度。在同类商品的市场结构和大中小企业中,少数大型制造商、销售商所拥有的市场占有率越高,表明资源配置向少数企业集中的程度越高,企业的经济规模也就越大。相比国外的贸易市场,中国目前的经济规模集中度不高。 2、需要的资本不同。外国行业垄断需要的是资本家的私人资本,而中国的行业垄断更多需要的是全民的社会资源。外国行业大多通过私人垄断资本的运作,干预市场经济的发生,本质上代表了垄断资本家的利益。而国内的行业运作的是国家垄断的资源,代表的是国有企业的利益。 3、竞争的对象不同。前者是国家与民争利,后者是国家帮大欺小。 4、资源的分配不同。前者是资源国家独占,后者是资源全民共享。 5、阶级的制度不同。中国的垄断行业基本上都是国有资本控制下的垄断,是不存在阶级剥削的。外国的是大资本主义阶级的垄断,可能存在剥削。

行业垄断及其对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行业垄断及其对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都有了普遍的提高。但是,就像一直超过警戒线的基尼系数显示的那样,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不公平的感觉也日趋强烈。这种现象在行业收入差距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这也日益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重视。本文将依次研究垄断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垄断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各自内部的收入差距。 力求分别找出对行业间以及行业内部收入差距影响最大的因素,并且探讨了垄断性行业高收入的合理性等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有关行业收入差距的几个经典理论。然后,对行业间收入差距和行业内部收入差距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 同时介绍了行业工资外收入和隐性收入。在接下来的实证研究中,本文利用 2010-2011年样本工业行业的数据估算出行业明瑟(Mincer)工资收入方程,进而 用费景汉-拉尼斯分解方法分析了选定的行业特征对行业收入差距的贡献度。 在此基础上,利用奥希卡-布林德(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对垄断性行业 与竞争性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进行了分析。最后,还利用菲尔兹(Fields)分解方法分析了垄断性行业与竞争性行业各自内部的收入差距。本文的研究结果表 明,2008年以后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有缩小的趋势,但是行业收入不平等的现状依 然十分严峻。与此同时,垄断性行业和竞争性行业内部的收入差距都是各自总收入差距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行业内部收入不平等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行业间收入差距贡献度较大的行业特征依次是行业垄断程度、行业人均利润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其中行业垄断程度的影响最大,贡献度高达60%。另外,行 业就业规模对行业收入差距没有显著影响,而提高外商直接投资比例有利于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对垄断性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影响最大的行业特征仍然是行业垄断因素,而行业职工受教育程度对此几乎没有解释力。因此,垄断性行业的高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合理的。 行业职工受教育程度对垄断性行业内部的收入差距几乎没有影响,而对竞争性行业内部的收入差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形成机制是不合理的。本文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有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政企分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改革垄断性行业职工收入机制,降低其溢价程度;深化税制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五章(试题与答案)

第五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 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3.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A.国际卡特尔 B .混合联合企业 C.跨国公司 D .国际康采恩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 ) 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B.金融寡头的统治 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 5.金融资本是由 ( )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6.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境治地位的资本是( ) A.工业资本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D.金融资本 7.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景根本的特征是( ) A.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B .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垄断在经济生括中占统治地位 D 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8.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9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A.国有垄断资本B.资产阶级国家 C.私人垄断资本D.资本输出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 A C 11.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 A.发展缓慢不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