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思考论文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思考论文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思考论文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思考论文

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摘要: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非常快速的,在计算机领域中的软件以及硬件的水平也是在不断的更新换代。这就是要求我们高职院校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不断的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来寻找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还是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还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在实际操作中的能力。本文就是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前言:

当今的科学发展中有一项重要的基石就是计算机还有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应用,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要是能够掌握了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已经是一种谋生的重要手段,更是当代社会中人们一定要具有的最基本素质。可是受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是很平衡,每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的水平也是有所不同的,这就会致使学生计算机的水平是参差不齐。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高职院校,不断的发展计算机专业,我们高职院校教师还要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掌握一些更多计算机应用知识,这就会更好的服务我们教育事业。

1.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当今的人类已经是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还有通信技术也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课程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本课程定位与性质 本课程是中级技工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一层次,本课程除了要 求学生通过结束课程考试外,还要求通过广东省高新技术办公软件中级考证。 (二)本课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初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办公软件文档的排版 和数据的处理能力。 3.为今后的后继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任务 1.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掌握 Windows7 的使用方法, 具有操作微机系统的初步能力。 2.了解计算机文字和表格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 3. 掌握 Word 2003 文字编辑软件、 Excel 2003 表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Word 和 Excel 综合应用。 (四)课程适用专业、年级、开课时间 1.本课程适:中级技工学校各专业一年级 2.开课时间:第一学年(两学期) (五)课程总学时学分要求 本课程总共105 学时(理论44 学习,实践61 学时)见附表--学时分配表

附: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 章次内容学时 讲授实践第一单元Windows 系统操作1055第二单元文字录入与编辑1046第三单元Word 格式设置与编排1046第四单元表格的制作与设置844第五单元Word 文档的版式1046第六单元Excel 工作簿操作1055第七单元Excel 数据管理1257第八单元Word 与 Excel 综合应用1055其他期中、期末、等级考试复习25817 合计105446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 理念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学习材料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 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 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性;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5、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论文范文2篇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论文范文2篇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论文范文一: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研究当前科技时代已经来临,信息技术应用遍布社会各个领域,计算机得到了广泛运用。因此,学好计算机技术是大势所趋,每个人都应该掌握这项基本技能。许多学生在初中时就开始接触这门课程,但是由于初中生要备战中考,学校往往不会为计算机课设置很多学时,往往只是一周一节,甚至两周一节。 一、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而临的问题 由于新信息时代的来临,职业学校在每个专业都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这是一门公共课,每个学生都要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教学面临的问题也不断突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刚入学,对职业学校学习以及生活方式难以适应,他们仍然沉浸在初中的学习模式中。中职学校教学进度快、信息量大,更自由、民主,而学生往往自觉性不高,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很难快速适应这种方式。其次,职业学校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他们有着不同的计算机基础,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他们接受知识课后作业时对因为学生的差异也难以做到统一。再次,公共课一般在大的多媒体教室进行,空间大,学生多,老师通过计算机加大屏幕投影,主要以讲授为主,师生之间没有多少互动,课堂积极性难以调动,学生注意力也很难得到集中,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最后,因为计算机课程有理论课也

有实际上机操练课,两个课时之间往往隔离很长时间,学生理论学习后难以及时进行实际操作,在下次上机操作时往往已经忘记了一些理论知识,而老师也没有太多时间再逐一进行辅导。此外,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很快,每个学生对计算机需求度及兴趣度也存在差异,教师难以做到统一教学。由此看来,当前的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有很多不足之处,学校应作出一些改革,在多方面进行整改,例如实施分组教学、添加资源设备、合理安排课时等等,以进一步促进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发展。 二、分组教学的意义所在 所谓的分组教学,就是改变当前大班整体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等进行不同分组,从而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教学,以适应他们的能力发展。每个小组的学生之间是互相合作关系,小组之间则是竞争关系。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小组教学相对于大班授课而言,更轻松,更利于老师掌握每位学生的情况,老师不再是主体,可以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发展,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密切,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其次,小组间的学生互相合作,为了小组的荣誉而奋斗,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团结性,提升他们互相合作的能力。好的榜样还能起到模范作用,带领其他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同时,还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再次,小组教学可以让每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促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创新思维,同时,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有利于提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探讨.doc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探讨 作者:陈宗升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23期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如何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现状,掌握实用的操作技能,引导学生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信息技术基础,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文章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从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项目导向教学、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寻求一种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积极性 [作者简介]陈宗升(1969- ),男,山东聊城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研究。(山东聊城2520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5-0130-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工具已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我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首要任务,因此,每个学校都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作为学生的公共必修课,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等的使用,以满足将来学习、工作的需要。 近几年,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学生来源于全国十几个省市,由于各地中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及中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外部环境条件相差悬殊等原因,致使这些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进行教学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进行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学中要不断探索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本文结合我院教学改革实际,就高职院校如何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谈一下看法。 一、通过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我院每学期都有近1600人参加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学生人数多,计算机水平差别也很大。为了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改变了原来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方式,采取了分层次教学。 1.科学合理地分班是搞好分层次教学的前提。在学生开课前,由学院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大纲统一组织考试,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成A,B,C三个层次,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

大一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2篇

大一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 2 篇 大一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从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从而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基础; 教学研究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来处理日常事务,因此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各项基本操作,运用各种办公软件成为对高校毕业生的一项基本要求。但是随着社会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不能综合运用各种办公软件,因此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探索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基础差异大大一新生入学时,高职院校会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进行摸底考试,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如对word、excel 、 powerpoint 等常用办公软件有的同学只会打字录入,而有的同学排版、美化、函数调用能熟练综合运用。一方面是高职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地区间中学教育理念,教育水平差异导致; 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有单招, 统招,对口等不同种类入学方式,基础相对薄弱,接受吸收新知识能

力也相对薄弱。如果教师还按传统教学模式统一授课,教学内容统一,那基础弱的学生会感觉吃力,基础好的学生会感觉无趣,没有新鲜感,同时高职院校一些学生上学主要就是为了拿毕业证,这样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1.2 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和专业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基础内容更新速度加快,而教材从编写到印刷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根据教材授课,到学生学到的知识落后于时代发展,缺乏时代性。此外,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但是在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所有学生的教学内容却是相同的,没有设置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忽略了各个专业的特 色,不利于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发展。 1.3 教学资源受限制计算机基础是公共基础课,大一新生都要上,但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专职教师少,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所以就有很多兼课兼职教师,有的教学目标理解不够透彻,教学经验也各不相同,因此对教师不方便统一管理。加之各院校公共基础课一般都是在大教室合班上课,学生多,注意力容易分散,师生互动有所欠缺,影响学习效果。学生上完理论后再去上机实践时,一名老师要同时指导近百名学生,有一定难度,无法保证上课质量。 1.4 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不合理,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是期末出几道操作题考试,非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考核是直接拿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来作为这门课程的考核成绩。这两种考核方式都缺乏实践过程的监督,只注重结果,忽略了学生平时的表现,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查,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从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48(讲课32,上机实习16) 学分:2.5 授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 教材(名称、主编或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大学计算机基础王保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 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指导迟丽华,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 主要参考资料: 大学计算机基础冯博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大学计算机基础李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程刘春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程基础范慧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是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必修课。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的主要应用技术概述(包括日常办公处理、多媒体、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础性、概念性知识及典型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信息安全和社会道德问题等。课程定位为计算机知识非零起点的大学新生,目的是从应用计算机的角度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层次上认识和应用计算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按照本大纲开课的各专业同一教材、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试。 2.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基础性、概念性的知识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进行讲解,并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典型软件工具的使用来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

(1)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以及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软硬件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方法。 (3)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压缩软件、系统维护等实用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其他常用微机操作系统的特点。 (4)了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基本组成和关键技术;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方法;基本掌握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 (5)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概念、术语;了解计算机网络协议、体系结构;了解Internet 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WWW浏览、收发E-mail、利用FTP下载文件等访问Internet资源的基本方法;掌握Windows网络功能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基本的网页设计方法和步骤。 (6)理解多媒体技术的相关概念和术语;了解动画的概念及动画制作过程。 (7)理解数据库的相关概念和术语;掌握利用Access建立数据库的基本使用方法。 (8)了解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防病毒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防火墙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4.本课程无需先修课程 三.教学内容 1.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 信息与数据 信息技术及其主要特征 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 计算机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数据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领域 了解信息与数据的关系和含义,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了解多媒体技术、数据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2.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 冯式计算机结构 计算机指令与程序 计算机硬件概念及主要硬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 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高职高专)教案资料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1.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院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高职高专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将计算机操作的能力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并作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有力工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网络及信息与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提高利用计算机进行综合信息的处理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及计算机在各专业中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置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和基本组成、熟悉文件的概念、计算机病毒的基本常识,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中文输入方法。 2.了解Windows XP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组成,熟练掌握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常用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了解Internet的基本概念,掌握IE的使用。熟悉电子邮件的用途,掌握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 3.了解Word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熟练地处理实际问题。 4.了解Excel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功能,熟练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熟练地处理实际问题。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熟练掌握有关软件的使用方法。 3.教学基本方法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要求整个教学过程都应该在计算机多媒体机房进行。采用某种播放软件,教师在一台计算机上演示讲解,学生在其他计算机上同步观看。教师演示讲解完一个问题后,学生马上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每章上机练习题要求在计算机机房完成。 二、教学设计 1.总体设计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讲授学时为30学时,上机实习28学时,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14学时。具体分配学时如下: 2.教学资源 主教材选用: 吉林大学出版社“十一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易著梁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一书。 参考教材选用: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黄国兴、周南岳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书。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大一计算机基础论文

大一计算机基础论文 范文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从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从而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来处理日常事务,因此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各项基本操作,运用各种办公软件成为对高校毕业生的一项基本要求。但是随着社会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不能综合运用各种办公软件,因此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探索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基础差异大 大一新生入学时,高职院校会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进行摸底考试,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如对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有的同学只会打字录入,而有的同学排版、美化、函数调用能熟练综合运用。一方面是高职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地区间中学教育理念,教育水平差异导致;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有单招,统招,对口等不同种类入学方式,基础相对薄弱,接受吸收新知识能力也相对薄弱。如果教师还按传统教学模式统一授课,教学内容统一,那基础弱的学生会感觉吃力,基础好的学生会感觉无趣,没有新鲜感,同时高职院校一些学生上学主要就是为了拿毕业证,这样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1.2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和专业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基础内容更新速度加快,而教材从编写到印刷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根据教材授课,到学生学到的知识落后于时代发展,缺乏时代性。此外,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但是在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所有学生的教学内容却是相同的,没有设置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忽略了各个专业的特色,不利于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发展。 1.3教学资源受限制 计算机基础是公共基础课,大一新生都要上,但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专职教师少,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所以就有很多兼课兼职教师,有的教学目标理解不够透彻,教学经验也各不相同,因此对教师不方便统一管理。加之各院校公共基础课一般都是在大教室合班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内容改革: 目前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包含了《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四门课程。对于大一新生,全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进入大一下学期,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分别开设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从而使计算机公共课程与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有机衔接。形成了有序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教学学时数改革:见机房课表和教学任务书 三、课程教学管理改革 ●2008年成立公共课部,对全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进行统筹管理;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推进课程组建设,成立了四个课程组; ●在学生意见反馈上,利用教学管理QQ群和院系联系人制度保障 信息的沟通和教学中问题的处理; 四、教学师资力量: ●要求全院教师、特别是副高以上的教师带一个班的计算机基础

课程。引导尽量多的优秀专职教师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程。 ●在校其他部门,挑选、聘用一批计算机专业的在职员工,作为 兼职的计算机基础教师。培养了一批稳定的师资队伍。 ●聘用在读研究生作为兼职教师,严格把关。坚持试讲制度, 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聘。 五、考核形式改革:采用无纸化考试 六、学生作业提交方式改革:教师在服务器建立班级账户,学生通 过局域网提交作业,教师随时可以查看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完成作业的时间;也方便学生在实验课内无法完成作业可以在其他时间补交。见实验档案文件夹。 七、课程建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四门课程中,《计算 机基础及应用》课程已经通过校级精品课程验收;《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建设依托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已经成功申报了校级精品课程,目前正在建设中;《程序设计基础》校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也已启动。 八、教材建设: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 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意见(2007年),组织有多年计算机基础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编写相关课程的教材;并紧跟社会需求,每三年对教材进行重新编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_笔记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第二章课程目标与课程结构 第三章国家课程标准 第四章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第五章新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 第八章校本课程开发 第九章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第十章教师专业发展 第十一章课程改革实践与反思 第十二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一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新中国以来八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 二、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 P5 三、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 P5 ?全球化 ?信息化 ?个性化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P7 ?课程目标上,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课程内容上,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 ?课程实施上,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课程管理上,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五、新课程的核心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P7 ?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以邓小平“···” 和江泽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目标 P8 思想品德,法律意识,三观,智力,技能,身心,四有新人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P8 ?改变课程功能 ?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 ?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善评价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课程结构的重建 P9 ?综合性:将综合实践活动设为必修课,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整合 ?均衡性:各科课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 ?选择性:增加选修科目 (四)国家课程标准 形式:教学大纲 这次课程改革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课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论文-计算机论文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论文-计算机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成为各个领域服务人员的必备技能。为更好地适应行业对就业人员的要求,高校的教育机制中也将计算机教学作为了一项教学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国家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要求,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了规定和规范。各个高校根据自身教学情况及生源情况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限制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本文将对现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1.教学目标 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并且能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竞争力。高校计算机课程是针对所有高校学生开展的,但由于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就业方向都有所不同,在符合整体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不同院校还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目标的补充和修改。

针对所制定的教学目标,高校还应当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效果的反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及时更新、调整。 2.教学对象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对象是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一范围十分广泛,因此也给教学内容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的专业、基础等多个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在相同的教学内容下,教学效果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设置上,必须在充分掌握和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制定。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高校的计算机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近年来,我国的高校计算机教师正在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参与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制定中。为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应当加强与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合理、恰当的指导。 3.教学内容 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改革,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实践教学等

大一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2篇

大一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2篇 大一计算机基础论文范文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从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考核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从而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来处理日常事务,因此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各项基本操作,运用各种办公软件成为对高校毕业生的一项基本要求。但是随着社会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不能综合运用各种办公软件,因此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探索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基础差异大 大一新生入学时,高职院校会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进行摸底考试,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如对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有的同学只会打字录入,而有的同学排版、美化、函数调用能熟练综合运用。一方面是高职学生来自

全国各地,地区间中学教育理念,教育水平差异导致;另一方面高职学生有单招,统招,对口等不同种类入学方式,基础相对薄弱,接受吸收新知识能力也相对薄弱。如果教师还按传统教学模式统一授课,教学内容统一,那基础弱的学生会感觉吃力,基础好的学生会感觉无趣,没有新鲜感,同时高职院校一些学生上学主要就是为了拿毕业证,这样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 1.2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和专业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基础内容更新速度加快,而教材从编写到印刷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根据教材授课,到学生学到的知识落后于时代发展,缺乏时代性。此外,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但是在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所有学生的教学内容却是相同的,没有设置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忽略了各个专业的特色,不利于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发展。 1.3教学资源受限制 计算机基础是公共基础课,大一新生都要上,但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专职教师少,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所以就有很多兼课兼职教师,有的教学目标理解不够透彻,教学经验也各不相同,因此对教师不方便统一管理。加之各院校公共基础课一般都是在大教室合班上课,学生多,注意力容易分散,师生互动有所欠缺,影响学习效果。学生上完理论后再去上机实践时,一名老师要同时指导近百名学生,有一定难度,无法保证上课质量。 1.4考核方式不合理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论文 浅析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个别技工院校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并就如何改进解决提高教学质量提出笔者观点。即遵循教学规律合理安排教学;结合专业重构教学内容和定制考核内容;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动态教学方式;采用分层次教学和分类考核方式,重视强化学生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的训练;改进考试方式和考核手段,通过建立“双轨合一、考证促学”激励机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提升毕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重构教学内容;动态教学;分层教学;分类考核;考证促学 引言 进入21 世纪,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所必备的一种现代通用智能工具,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其操作技能也已成为人们所必需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在社会各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技工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相应职业能力和高素质、胜任工作在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中高级应用技能型

人才。计算机能力是技工院校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搞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个别技工院校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不足,它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从技工院校的生源特点、教学特色及培养目标考虑,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很有必要,这关系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成效,关系到技工院校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实现。下面笔者就个别技工院校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解决的办法作一浅析。 1 按教学规律合理安排教学 各类技工院校都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任务重,但专门从事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师资一般都不足。有些学校的教学部门就片面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简单易学,并非专业性重要科目,于是就可能随便选定一些年轻教师担课,或者给专职教师分配超量的课时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尽管不难,但要求授课者应具备较全面的计算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并要求能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关联性,普通教师一般采取边学边教方式,由于不熟悉内容,也不熟练操作,授课起来很勉强,缺乏吸引力,这样会影响学生兴趣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教学学时:32(理论)+32(实践) 课程学分:3 先行课程: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类专业 参考教材: 1. 《大学计算机基础》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2月(主编:张洪明、陈环、刘玉菊、布瑞琴、朱有才) 2. 《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主编:周艳萍、施洋) 3.《大学计算机基础》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主编:张洪明) 4.《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年8月(主编:郭晔) 一、课程性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课程。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律,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技能密切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向学生系统介绍以操作系统、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包括计算机系统构成、操作系统、办公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与安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等内容的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全面提升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层次,体现文化和信息意识,突出计算机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和网络的基本概念,具备在网络环境下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和信息处理原理。 2.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般知识和操作技术。 3.熟练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和操作。 4.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简单的Html网页设计语言的使用,掌握 Dreamweaver 网页制作基本技术。 5.了解多媒体图像、音频、视频等基本原理,掌握Flash等软件的一般使用。 6.了解和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 (二)职业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获取三种能力。 (三)素质养成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和工作作风;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意识和职业道德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信息化处理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 获得云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一级C类考证)

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精选

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精选 1案例教学法的相关概念 1.1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1.2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理论中如何应用 2.1案例实施 2.2案例选取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以及目标去对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就能由教师引导后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在教师引导之前,教师应先提供良好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在这一环境中,通过发现、参与、合作互动后,学生能够自主的获取知识,也能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的见解认知能力就能得到高效的培养,情感价值观就能以适合学生的方式的形成.在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之中,所展示的案例并不是进行案例重复,而是对案例进行完整的典型叙述.一个合理的案例叙述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合理的案例叙述,会带引学生进入到情境之中,条理清晰的叙述效果是最好的.教师对案例的选择和编写是要按照教学目标从浅入深,这样才能使学生走进教师所创造的情境之中,教师设计案例之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是否在所设计的案例感兴趣,以及学生是否能在所设计的案例之中学习到内容,设计的案例最好是能够起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是次要的,理论知识只是一个概念,案例中学生掌握得到的内容就可以概括所讲述的理论知识,学生就能自行的记住所讲述的内容.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参加程度,教师就能够更好的将学生带领引进所营造的案例条件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乐趣. 3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和优点 3.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3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每一个案例都是从生活之中真切发生的,在社会中都是有迹可循的,有着紧密的关系的,学生所学的任何的计算机理论知识都要应 用到社会实践中,学生要掌握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 技能,这样就能够在实际经验中得到知识,得到启发的能力.学生得 到了启发,思维发散后,就能够思维更广地讨论实际问题.教师应当 营造这样的发散式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学生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之中,能够在各个方面都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能够与教师的联系紧密,从中了解到教师的思维倾向,更好的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 创新意识就增强了. 3.4所采用的案例具有针对性 相关的教学案例是在针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后进行摘取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反应了相同的事物的共同的特性,学 生能够在问题中举一反三,提出不同的观点,这就得益于教师在计 算机基础理论课程中的提出的案例的针对性,典型性. 4结语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1.1计算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性要求很强,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以往的黑板教学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采用在计算机实 验室教学的方式,效果较好,即学生边学边进行上机练习。这样的 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众多知识点的掌握,还可以 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提高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 1.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的知识解决实际计算机问题操作能力,如果课堂上仅讲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基本操作, 使理论教学起到引导教学的作用即可,剩下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

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

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着教学内容层次不分,教学模式单一,评价方法传统等问题。我们应该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能力标准,采用有效的数字话学习手段,因材施教,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方法 计算机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已经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数量的多少,质量如何,技术水平的高低以及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甚至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前途和国家的安危。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是我国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计算机教育普及和水平的提高对我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高校计算机教育是我国计算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国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作为新世纪的必备工具,在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等各个领域起重大作用。计算机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计算机技术也成为了当今社会上竞争的重要手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做课因材施教,改革教育方法等大量工作,使得大学计算机教育有了很的提升。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教学内容混杂。随着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个大学加大了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然而,在诸多计算机基础教学教改课题的研究中,很少有专门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这一群体本身的研究内容,也很少有针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与大学生自身专业的相关性问题以及大学计算机 基础课教师本身知识结构、专业背景和在高校的工作状况的研究。现在的计算机教育不分难以程度,所教授的课程知识混杂。大学计算机基础和大学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冗余度太大;计算机高级语言多杂,没有一个国标来作为参考标准。同时也没有中国各地均有计算机培训,很多的所教知识不系统,没有一个总体的模式。在很多的大学教育教学内容太浅或太深,活着乎浅乎深,没有递变的过程。学生教育也是混杂不堪,所有学生都是同一进度,同一评判标准,扼杀很多学生的思维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专业基础。 其次,教育模式单一。高等教育就是放幻灯片,看看视屏,简单的上级操作。师生讨论的时间基本没有,这个重要的环节被忽略。采取单一的老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模式。种种原因,课后实践不能更好的完成,课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大的突破,学生的很多学习受到了限制。教育模式急需改变。 最后是教学评价传统。教学评价只是期末考试,简单的课程考核。学生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 发表时间:2014-08-08T10:04:49.8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7月总第125期供稿作者:王晖 [导读] 我国高校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多由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或计算中心承担教学工作。 ◆王晖黑龙江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对于提高信息时代大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和奠基作用。必须组织强有力的稳定的师资队伍,以目标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应用和项目驱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和因材施教实施分级教学。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教学互动项目驱动 计算机技术自身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其它专业技术的融合渗透,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颁布,国家制定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这一切,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成为相继于政治、英语、体育课程之后的又一公共课程。尤其是大学生入学后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受到全校广大师生的关注。近年来,围绕“如何上好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这一问题,信息管理系坚持从我院、我系的实情出发,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适时地成立“计算机基础教学教研室”,稳定师资队伍 我国高校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多由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或计算中心承担教学工作。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负责组织全院计算机基础教育和专业教学的部门一直是信息技术应用系和实验实训中心,这使计算机基础教育紧紧依托具有计算机学科背景的信息技术应用系,对于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在2004年,我系又适时地成立了“计算机基础教研室”,这一组织措施使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师资基本稳定,既使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潜力。他们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能积极参与计算机学科中其它课程的教学,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由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较重,我们又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包括校内其他部门的聘用教师),并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统一管理。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的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二、从信息时代的要求出发,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和奠基作用。知识领域从计算机技术拓宽到更宽的信息技术领域,信息时代要求大学生具有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水涨船高”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以目标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社会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加速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计算机应用水平也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志。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一开始就向学生强调学习知识和取得证书的关系,取得教育部或工信部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是检验自己通过学习掌握知识的程度,是每个同学在公平、公正的考试平台上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是学习的目标之一。 在这个目标的驱动下,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时,把自己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与全国NIT考试、省教育厅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和专升本考试的考纲结合起来,要把考纲中要求的知识点融合、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与此同时,我们在我系的内部网FTP上公布了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考纲以及历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试题。实践证明,这种目标驱动的教学方法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以应用和项目驱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多上机、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堂讲授的知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严格按照1∶1的比例安排上机,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并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务必认真、负责地带好上机课。 我们注意到,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入学后的第一门课《计算机应用基础》开始对计算机产生兴趣的,因此我们加强了应用和实践这个环节,除了要求学生在上机时间完成作业外,还布置了大量的课外大型作业,另外还通过计算机协会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我院各系、部机关的网页制作,参与“教务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院医务室管理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通过亲自动手,同学们尝到了“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滋味,也提高了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计算机技术的内容如浩瀚的大海,学生的兴趣又各不相同,仅靠一、二门课程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为此我系向全校开设了多门选修课,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扩充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集知识性、实用性和实时性于一体的全校计算机的公共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由于这门课程的实时性,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须与时俱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已经历了从“粉笔+板书”、“计算机+大屏幕”到“网络化教学平台”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课内与课外密切结合,实施“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并引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材建设上,我们从选择他人教材、参编教材到自编教材,走出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几年来,我系有10多人次主编了《计算机应用技能模块化教程》、《计算机应用实训教程》教材,既锻炼了队伍又提高了教学水平。我系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已列入我院重点建设课程,至此,我们已做了大量的工作,课程建设已经学院验收。 六、加强实践环节,充分发挥开放实验室的多重教学功能 为加强计算机课程的实践环节和积极探索分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我们组建了一个小型开放实验室,较好地发挥了开放实验室的多重教学功能。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只是各人的表现形态不同,有的外露一点,有的深藏一点。开放实验室为他们创造了发挥潜能的广阔空间,也给了学生自由翱翔的机会,营造了“我能学习,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氛围。 结合我系每年的科研项目,我们有计划地吸收高年级同学参加项目的调研、可行性分析、程序设计、编码及调试工作,而开放实验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