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

(一)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

1、信息技术的定义

是研究信息如何产生、获取、表示、传输、变换、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内容

传感技术(sensing technology)的任务是延长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它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等技术。

通信技术(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任务是延长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

计算机技术(computer technology)则是延长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功能。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

缩微技术(microfilm technology)是延长人的记忆器官存贮信息的功能。国外的缩微技术发展很快,美国是缩微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二)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 )

1、信息素养的定义

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的能力--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

2、信息素养的内容

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通俗地讲,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这就是信息意识。信息时代处处蕴藏着各种信息,能否很好地利用现有信息资料,是人们信息意识强不强的重要体现。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信息知识——既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通过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应用它。它不仅体现着师范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

信息道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师范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

3、我国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针对国内教育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主要针对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热爱生活,有获取信息的意愿,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

(2)具有基本的科学和文化常识,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正确地加以评估。

(3)可灵活地支配信息,较好地掌握选择信息、拒绝信息的技能。

(4)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

(5)无论面对何种情境,能够充满自信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教育技术

(一)教育技术的名称演变

1. 视觉教育阶段(20世纪初—30年代:照相、幻灯、无声电影等新媒体相继应用于教学)

2. 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30—50年代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学中获得应用)

3. 视听传播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教育电视的使用由实验进入实用阶段,程序教学机风靡一时)

4. 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微型计算机问世,计算机教育应用进入新的阶段)

(二)教育技术的定义

1、AECT’94定义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学习过程: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它的主体是学习者。

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人力与非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料、设备、人员、场所等。在课堂教学中所利用的学习资源也称教学资源。

AECT’94定义的内涵:

(1)一个目标。目标是为了促进学习,强调学习的结果,阐明学习是目的,而教是促进学的一种手段。

(2)两大对象。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是两个对象。

(3)五个范畴(内容)。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是教育技术的五个基本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范围。

(4)两种性质。教育技术既是一个实践领域,又是一个理论领域

(三)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

教育技术名称来源于国外,而电化教育是我国特有的名词,至今仍被广泛的应用。

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①本质相似

②目的都是要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达到教学最优化

③都是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并采用新的理论、新的技术手段与形式去控制教育或教学的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是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

现代媒体技术:是在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是一种硬技术。

现代媒传技术:是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方法,是一种软技术。

教学设计技术:是优化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软技术。

(一)“经验之塔”的理论要点

(1)塔基的经验最具体,最直接,学习起来也最容易,越往上越抽象,塔的顶层经验最抽象。但并不意味获得任何经验都必须经过从底层到顶层的各个阶段,或下一层的经验比上一层的经验更有用。

(2)位于塔中部的是观察经验,易于培养学习者的观察能力。特别是位于塔中层的视听教学媒体,比用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经验,能不受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3)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学习间接经验应尽可能以直接经验作为充实的基础,但也不能过分强调直接经验,要引导学生向抽象思维发展,使其形成概念,认识和掌握规律。

(4)在学校教育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具体和生动形象,有利于学习者形成科学的抽象。

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是以教学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内容是研究如何依据教学活动的性质和规律,合理设计教学的过程和情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

20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现代教学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一)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及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二)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和评价理论

目标分类

布卢姆最早提出将学生学习行为作为教育目标并对教育目标加以分类研究,他将学生学习目标分为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而这几个领域又包含若干个层次,其中关于认知领域包括六个主要类别:⑴知识;⑵领会;⑶运用;⑷分析;⑸综合;⑹评价。每个主要类别都包括若干子类别

教学评价

掌握学习

布卢姆认为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受五个变量制约,即学习某课题的基础能力,教学的质量,理解能力,学习持续力以及学习时间。只要使学习者能明确教学目标,具备掌握该项学习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合理的时间,良好的主观意愿,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有效的反馈和矫正,则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好成绩。

影响与评价

(三)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①要掌握和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具体地讲就是指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法则的体系。

②要组织螺旋式课程③广泛使用发现法

布鲁纳发现法教学的一般步骤是:

(1)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观察具体事物;(2)树立假设。问题讨论、材料改组、经验联系、提出假设;

(3)上升到概念或原理;(4)转化为活的能力。

(四)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他认为教学论的研究必须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眼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综合地考察对象。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

(五)加涅的教学理论

1、关于教学目标

加涅把教学目标归纳为五种学习的结果,即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这五种学习结果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学校开设的各科课程都各有差异,各有侧重,但不论怎样都在这五结果和三领域之内。加涅要求学校每门学科都按五种学习结果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学习理论

目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习理论有:行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知(格式塔)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人本学习理论等。

传播理论

教学过程其实也就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传播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研究教学传播过程涉及的要素、教学传播的基本阶段及其教学传播的规律,因此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传播(Communication)泛指信息的交流活动,广义的信息交流存在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各种系统之中,通常所讲的传播是指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为了共享信息、相互影响而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的活动过程。

(一)教育传播的几种模式

1、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2、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

3、贝罗的SMCR 传播模式

系统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是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的总称,既是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思维科学发展综合的结果,又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是探讨一切科学领域的普遍性的科学方法。它为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从而把教育技术的研究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并把教育系统设计引入20世纪的研究热潮之中。系统理论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三.媒体的概念

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a”,意为“两者之间”。

媒体是指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也可以指实现信息从信息源到受信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媒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承载信息的载体,没有承载信息的物体只能称为材料;二是指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教学媒体的概念

教学媒体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传递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或中介,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与学习的资源环境的构成要素。

一般媒体发展为教学媒体应具备两个基本要素:

1)媒体用于存储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时,才可称为教学媒体。(2)媒体能用于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时,才能发展为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的分类

习惯上把媒体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类:

一是硬件,即用以传递教育信息的各种教学机器和设备,如:投影器、扩音机、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视频展台、电子计算机等

二是软件,指那些载有信息的物体。即各种教学片、带,如: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光盘、影碟、计算机课件等。

按媒体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分类:

视觉媒体

视觉媒体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视觉媒体又可以分为投影型和非投影型两大类例如:教科书、板书、板画、挂图、模型、标本属于非投影型视觉媒体,而幻灯、投影、视频展示台等则属于投影型视觉媒体。

听觉媒体

听觉媒体是指发出的信息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例如:口头语言、广播录音、语言实验室(按其教学功能可分为听音型(AP型)、听说型(AA型)、听说对比型(AAC型)、视听比较型(A VC型)、多媒体学习型(ML型)等)、激光唱机(CD)等。

视听综合媒体

视听综合媒体是指发出的信息同时作用于人的视听觉器官的媒体,它集视觉媒体和听觉媒体的功能于一身,通过有声的、活动的视觉图像,生动、直观、逼真地传递教育教学信息,易于激发学习者的注意力和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例如:配录音的幻灯、电视、电影等。

交互媒体

交互媒体是指能够在媒体与人之间构建起信息传递的双向通道,使双方能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媒体。常见的交互媒体有程序教学媒体和计算机媒体。

教学媒体的特性

不同的教学媒体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了解不同教学媒体的功能和特性,有助于我们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恰当地、科学地选择媒体,以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从而促进教学。

教学媒体的共同特性

固定性:教学媒体可以以各种方式将教学信息记录、存储并固定下来,以供需要时再现。

扩散性:教学媒体可将各种符号形态的教学信息传送到其他地方,并在扩大的范围内再现。

重复性:教学媒体可以重复使用,可复制,在不同的地点使用。

组合性:教学媒体可以组合在一起,多种功能共同发挥作用。

工具性:这是指教学媒体与人相比处于从属的地位,是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工具。

能动性:教学媒体使一种客观的物质实在,在特定的时空条件和信息内容的作用下,可以离开人的主观意识。

教学媒体的个别特性(功能特征)

呈现力:呈现力表明媒体呈现事物信息的能力。呈现力由以下诸要素决定:

空间特性:指事物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

时间特性:指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间、出现频率、快慢节奏等。

运动特性:指事物的运动形式、空间位移、形状变换等。

颜色特性:指事物的颜色及色调属性。

声音特性:指事物的声音与音效属性。

各类媒体,呈现事物的空间、时间、运动、颜色、声音等特征的能力是不同的。

重现力:是指媒体多次重复表现信息的功能

实时的广播与电视瞬间即逝,难以重现;录音、录像与电影媒体能够将信息反复重放;幻灯、投影也能按教学需要反复重放。

接触面:是指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送到接受者的空间范围

广播与电视能将信号传送到十分广阔的范围,有很强的传送能力;至于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等只能在有限的教室与教学场所进行传送。

可控性:可控性是指使用者对媒体操纵控制的难易程度

幻灯、投影、录像、录音、电子计算机都比较容易操纵,并适用于个别化教学;电影放映则必须接受专门训练,才能操作使用。至于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只能按电台和电视台播出的时间去收听、收视,使用者难以控制。

参与性:参与性是指利用媒体开展教学活动时,学习者参与活动的机会。它可分为行为参与和感情参与。

模型、录音、录像等媒体提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可能,使学生可以随时中断使用而进行提问、思考、讨论等其他学习活动,行为参与的机会较多;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等媒体有较强的感染力,刺激学生的情绪反映较为强烈,容易诱发学生在情感上参与。交互式的计算机媒体,使学习者能根据本人的需要去控制学习的内容,是一种行为上和情感上参与程度高的媒体

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

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对象依据媒体特性依据教学条件

Internet的服务功能

Internet 向用户提供的各种功能称为“Internet 的信息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方式是电子邮件(E-Mail)、文件传输(File Transfer)

和远程登录。为了帮助用户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方便地获取信息,人们又开发了一系列信息检索服务。而万维网(简称WWW)则综合了多种信息服务功能,为Internet 应用走向多媒体化和大众化铺平了道路。

第三节教学资源的检索、应用及管理

教学资源的检索

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具有资源的检索能力。因此,掌握资源检索的方法与技能对于现代学习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资源检索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工具书、文献索引、搜索引擎、大型数据库软件、数字化图书馆等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检索。

Internet 网上教学信息资源的检索

在Internet 上,我们最常用的资料检索工具就是搜索引擎。

所谓搜索引擎是一个对互联网信息资源进行搜索整理和分类,并储存在网络数据库中供用户查询的系统,包括信息搜集、信息分类、用户查询三部分。

目前流行的搜索引擎有两大类:分类目录式搜索引擎和关键词全文检索式搜索引擎

第五章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教学评价

教学系统设计的定义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通常也称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对其概念上的界定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分析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几个教学设计定义,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教学设计是系统计划或规划教学的过程

2、教学设计是创设和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

3、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

纵观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教学设计主要是应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结果,从而优化教学效果的系统“过程”或“程序”。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

(2)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基础是系统科学方法

(3)教学设计的依据是对学习需求(包括教学系统内部和外部的需求)的分析

(4)教学设计的任务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设计方案

(5)教学设计的内涵共有5个方面: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结果。它包括对象、目标、策略、评价四个要素。

(6)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优化教学效果

教学系统设计的层次

1、以教学系统为对象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

2、以教学过程为对象的层次——教学过程设计

3、以教学产品为对象的层次——教学产品设计

教学系统过程设计模式分类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是一套程序化的步骤,不同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包含的步骤不尽相同。但一般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都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

尽管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名目繁多,但从其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看,不外乎三大类:

1、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2、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简称“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第六章

多媒体课件简述

1、课件

广义的讲,凡是具备一定教学功能的教学软件都可称之为课件;狭义的讲,课件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包含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

2、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

1、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则

(1)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技术性原则(4)艺术性原则(5)可用性原则

2、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流程

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中,一般需经历需求分析、课件设计、课件制作、测试和评价、分布与应用这五个步骤。

3`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工具

在开发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开发工具,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PowerPoint 演示文稿制作工具(2)Authorware 多媒体制作工具(3)Flash 动画制作工具

(4)Dreamwerver 网页制作工具(5)FrontPage 网页制作工具

4。课件开发新思路——积件

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其组成包括积件库与积件组合平台。

从结构上看,积件主要由积件库和积件组合平台构成。

网络课程的含义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网络课程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则是指支持网络教学活动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

◇把教学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把教学内容与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整合

◇把教学活动与网络技术进行整合◇课程教学体系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整合

网络课程设计开发的原则

1、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分析

2、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3、内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

网络课程的评价

1、开放性原则

2、共享性原则

3、交互性原则

4、个性化原则

七现代远程教育概述

现代远程教育的含义

从广义上看,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远距离教育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物质实体相互分离,以学生为中心,运用传播媒介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传递和反馈教与学信息,以求获得最优教学效益。

从狭义上看,现代远程教育,就是指依赖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建立的,在具有双向交互功能的电子教学平台进行的,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远程个性化学习方式。

(一)远程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宏观目标:建设数字化教学环境,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具体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实现人才培养标准的根本性转变:从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知识创新型人才。

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研究

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 1.前言 本文采用文献法,对国内近几年有关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定义和内容进行了回顾,然后比较得出了评论,并总结得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在教育改革这一大的趋势下,国家开始重视教师综合素养的培养,特别是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然而笔者在检索相关信息时,发现2001 年至今这类文章只有28 篇而且都不是权威人士所写,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更少,而且对教育技术素养的定义和内容没有统一的界定,所以笔者通过文献法,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们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定义以及相关内容。 2.主题 2.1对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回顾 (一)顾富民的观点 教师教育技术素养,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情境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思想、方法和手段辅助教育、教学时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情意、美学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由理论素养、技能素养、情意素养和美学素养等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第一,理论素养是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认识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要求教师理清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脉络,从理性上认识各种常用媒体的功能和特点,以及使用的步骤、程式和运用的原则,如有关投影片制作的知识等。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 第二,技能素养是指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实践技能、教学实施技能。就技能素养而言,教师应了解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现代教育技术教材的制作以及在此基础上组成的教学设施,诸如电化教室、视听教室、语言实验室、微格教室、微机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有线(无线)广播系统以及投影、幻灯教材制作室、电视教材制作室、多媒体软件开发室、教学备课室等等的使用。实施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优越性得以体现的关键所在。教师应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掌握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掌握各种教学媒体的功能特性和使用技巧,学会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媒体进行选择与组合。掌握教学的原则、模式与组织形式,学会编写教学教案,实施教学,以期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最优化。

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是全方位、诸方面的综合素养,只有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方能成为跨世纪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信息技术教师。 一、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道德生活的重要行为准则。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对于一代新人的成长、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转变社会风气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1.热爱教育,甘作铺垫的奉献精神。 教师工作的动力来源于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目前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尚处在转型的过程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对于立志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来说,更要有甘作铺垫、乐于奉献的思想准备,能心甘情愿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事业. 2.严格要求,真诚关爱学生的师德情感。 尊重、热爱学生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是教育学生的先导,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能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有利于教师“言传身教”力量的发挥和“亲其师、信其道”目标的实现,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当然,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应是公正、

适度、合理、科学的,要遵循“热爱、尊重及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做到爱而有“格”、严而有“度”。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能对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学生道德的启蒙者、塑造者和引导者,首先要在道德意识上严格要求自己,在道德行为上做“人之楷模”,要遵守信息时代的伦理道德规范,并努力成为学生健康、安全、合法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典范. 4.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时代精神。 教育活动不是某一个教育工作者或某一个教育小团体所能完成的,也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集体的事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还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居安思危、苦练“内功”,追求卓越、勇于争先,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在竞争中要做到公平、公正,不弄虚作假,并具有一定的谦让美德。 二、渊博的知识结构 现代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

信息技术与教师素养

信息技术与教师素养 信息技术与教师素养 1。信息技术是用于信息获取、存储、处理和传输的手段和方法的系统 2,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包括手段和方法手段:各种信息媒体(电视、电脑、网络等)。)方法:信息媒体应用方法信息系统优化方法 3,信息技术表达形式:物化形式(现代)和智能形式(传统)4、信息技术的物化形式(通常称为信息技术的物化形式):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集成技术(网络多媒体) 5,信息技术的教育功能:优化教育优化教学和管理2.1当代教师必须具备的两个核心素质是 ①文化道德素质(学科和专业知识与技能、一般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与技能、教师职业道德)。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爱国守法、专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做教师(2)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伦理)信息技术素养的内涵: 信息技术意识:关心和关注信息技术;认识到它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想要学会使用 信息技术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法和发展历史;了解其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处理信息的能力;发送信息的能力;信息豁免 信息技术伦理:自觉遵守网络伦理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隐私;信守诺言;抵制不良信息3.1如何提高教师素质?(1)教师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打造精品课程 。第二,积极参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3.1.1,什么是集成?整合不是混合它是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整合不仅仅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还必须伴随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2,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是指将信息技术引入课程教学,并将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以促进学习。它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的要素,使其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式和主要的教学媒体。或者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要素;课堂教学、小组学习和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学习方法和学习对象。整合后,教学的功能是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发展信息的能力。3.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将 现代教育思想(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双主体教育观、创新教育观、情商教育观、四支柱教育观)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相结合: (1)消除旧教育的六大弊端(忘记学生、忘记能力培养、忽视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忽视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教学与谋生的分离、和灌输遗忘硬背的教学方法) (2)实现教学的三个重点转移和三个最佳组合(逐步从教学重点转移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语文课程教学必须实施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能生搬硬套大纲和教材目标,而应根据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设备情况和学生的水平来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更好地达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目的。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教育新动态 信息技术理念发展迅速,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借助资源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强调教学必须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强调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必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就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并使之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当今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不再只是一种手段,而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的制高点。创新地运用电教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目的是为了丰富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普遍运用于语文教学将成为新世纪语文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而且能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思维,营造美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教学课件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课件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图象,还能呈现音频、动画、视频等。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为个性化、自主化、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持续发展的构想得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语文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语文教师应多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考虑,根据需要把一部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也可以利用身边的所有信息资料,如录像、图片等进行整理传输到计算机上转化为数字信息。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掌握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方法,会使用视频展示台进行教学。同时,还应懂得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平台的用途,能设计课件脚本,具备一定的制作多媒体教材软件的能力,并积极开发符合新课程新教材要求的教育教学软件等。 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不能只为了追求形式,不能仅在“公开课”、“优质课”上使用,而是应该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文本需要合理选择、采用适合教学内容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佳的教

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当今时代,已跨入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化时代。作为一位教师,单凭过去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已经不适宜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的发展中展示了其魅力无限的前景,既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又使教育的时空得到了近乎无限的扩展。 一、培训内容 1、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信息,若不能拨冗见简,我们会感到无从下手。而当我们掌握了便捷得当的检索方法,选择了正确的检索工具之后,获取信息资源将会得心应手。另外,检索到的信息资源有时并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及整合之后,才能变成真正可用的信息。所以,我校教师还应具备对信息加工处理及整合的能力。比如,如果要对图形图像信息进行处理,通常可采用MATLABPhotoshop等软件来进行;如果要处理动画信息,通常可用Flash等软件来进行,等等。为此,计算机教师还应熟练掌握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 2、网络交流协作能力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频繁。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如何与人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是新时代新环境下产生的新课题。作为教师,应从两方面来提高网络交流与协作能力:一方面从教学的角度考虑,教师应学

会借助多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信息资源,基于可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在课堂教学、课外答疑辅导等多个层面与学生、同行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另一方面从融洽师生关系角度考虑,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网络教学的情感基础,为此,高校师生可以尝试采用新型的现代化的通信和交流方式,来弥补当今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普遍存在的缺乏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不足。如,我班就设了qq群,这样老师和家长就能很好的进行沟通交流了。 3、网络课程设计能力 进行网络课程设计,寓教于形象生动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主要应把握如下四点原则:第一,交互性原则。要有良好的交互性,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相应的评价,并能将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第二,界面直观友好原则。界面要美观,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操作要简单,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第三,个性化原则。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设计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个性和特色的空间。第四,创新能力培养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网络学习能力 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诞生对我们人类的生产、工作和学习等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互联网就好比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在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信息,只要你想得到的,就可以在互联网上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并用来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体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能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教育信息化与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研究

教育信息化与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研究 一、教育信息化环境的背景 1.教育信息化和信息素养的诠释 (一)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这个词在西方很少用到,是一个东方文化背景下的概念。关于教育信息化是什么,有多种解释,现在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义。 把信息化当作一个过程看待,大家是基本认同的。实际上,我们可以把信息化看作是人们追求或者推动一个系统中,信息利用资源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关于教育信息化的解释,专家们有不同的解释。分别有以下几种定义: (1) 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IT, 开发教育资源, 优化教育过程, 以培养和提高学 生的信息素养, 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南国农, 2002) (2) 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 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IT与信息资源, 培养适 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 以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李克东, 2004) 。 (3) 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IT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 其结 果必然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祝智庭, 2002) 。 (4) 以现代IT为基础的新的教育体系, 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 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与变化( 黎加厚, 2002) 。 (5) 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种基本要素并在教育中广泛使用IT的活动总称( 傅德荣, 2002) 。 (6) 在教育领域中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IT来促进教育改革与教育发展的过程( 黄 荣怀, 2002) 。 (7)“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现代IT, 深入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 促使IT与教育互 动整合的活动及其过程, 以促进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创新和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使教育符合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最终形成一个基于现代IT, 并且信息成为了教 育活动基本要素的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广东广播电视大学信息 网络中心乐军,2006) (二)信息素养: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 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 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2.信息化环境环境的特点 教学过程的智能化;信息显示的多样化;信息处理的数字化; 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信息存储的光盘化;信息资源的丰富化; 交互界面图形化。 3.信息化的有利条件(这个的范围应该是中小学吧,给标题定个范围好些)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描述李艺样本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 供讨论) 一、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六主题关系图 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关键词汇总表 主题1主题2主题3主题4主题5主题6 学科思维对象与管理: 对象、关系、 结构、环境 设计与制作: 载体、创意、 结构、形象 系统与工程: 抽象、建模、 复用、迭代、 折中 规则与安全: 规则、标准、 协议、安全 合作与协作: 共建、共享、 共赢、共存 伦理与道德: 伦理、道德、 价值、法规 问题解决文件管理、小 型数据管理、 大型数据管 理、大数据与 数据挖掘、信 息鉴别 科学计算可视 化、数据可视 化、信息可视 化、知识可视 化、信息艺术 化 结构化程序设 计、面向对象 程序设计、工 程设计与管 理、批处理 信息活动的组 织与调控、系 统安全维护、 通讯协议与数 据交换标准 表示与欣赏、 交流与协调、 质疑与反思、 竞争与合作 负责任的使用 技术、分析技 术发展价值、 分析技术事件 的伦理道德与 法制 具备计 算思维 对象与管理 设计与制作 系统与工程 规则与安全 (社会化 的)交流 (开放的)交流与协 作

三、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六主题分学段描述 1.对象与管理 信息技术中的对象与管理, 说的是基于数字化对象的管理思想 和方法。对象是构成信息系统的基本单位, 但对象并非孤立的存在物, 每个对象均有其特定的时空属性, 并由此形成了对象间的各 种强弱关系, 进而构成了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组合体。对象可能是数字化设备, 也可能是计算机文件, 还可能是文件中的构成元素。任何对象又总是处在某一特定的时空环境当中, 并可能随着时空 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因此, 有关对象的管理总离不开对象所 处的软硬件环境。 培养学生的对象与管理的观念和能力, 是学生理解信息世界, 畅游信息社会的基础。经过学习, 使学生具有对象视野和管理思维, 能够将信息世界中的存在物作为对象化的存在加以观察和管理, 具备理解和管理对象世界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 并从对象管理 中获益。 主要表现: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摘要】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依托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信息素养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素。我们教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主动适应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重视培训与自我培养,提高信息技术与教学应用整合的教师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信息素养;能力培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及应用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已成为现实;学校教育教学的模式、方法、环境、评价等也在发生改变。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下,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素养已成为合格教师的必备素质,成为评价教师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笔者认为,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下,对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素养 1.1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学会AECT04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信息的产生、选择、存储、传输、转换和分配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正是指用于上述一系列过程的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等方面。把这些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1.2对信息素养的认识: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指出:“要想成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应该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笔者认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应当具备如下能力:知道何时需要信息;知道解决特定的问题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知道如何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知道如何组织、分析处理、管理和评价信息;掌握运用信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技能。所以,在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发展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 2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指出“在传授人类积累的关于自身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所以,在广泛推广和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今天,虽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

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九大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九大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问题、设计和组织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利用网络媒介进行交流和分享等已成为当今教师常常采用,这对教师的素质、特别是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当具备九大信息素养。 一、信息获取能力 在网络尚未到来之前,教学信息主要是通过教学参考书、报刊、杂志等常规途径获取的。而在网络时代,除了常规途径,还可以大量地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网络信息具有数量庞大、超文本连接、格式多样、良莠并存等特点,因而从互联网获取教学信息对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是要具有信息检索能力。互联网为知识爆炸提供了最好的释放空间,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庞大得难以统计,并且每时、每刻都在高速增加,在如此庞大和快速变化的信息网里,尽管有简单、快捷的搜索工具,要精确地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也并不是一件易事,确定关键词、二次检索以及搜索式阅读等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 其次是要具有超文本阅读能力。网络信息的交互性连接一方面使得所需要寻找的相关信息大量呈现,为获取目标信息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源;另一方面却使得网络阅读比较困难,次要的或具有诱惑力的信息常令人偏离目标,造成网络迷失。所以网络阅读不仅要具有本文阅读中所要求的理解能力,还需要时时把握阅读目标、保持清醒的头脑。 再次是信息鉴别能力。报刊、杂志等传统媒质所发布的信息经过了严格的筛选,错误率小、可信度高。而互联网上的信息发布者多元并存,官方的、民间团体的和个人的等都可以随时将自己的信息发布出去,因而信息的质量是良莠并存,这对读者的鉴别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读者需要具有判断信息的善与恶、真与伪、优与劣的能力。 二、资源整合能力 从互联网上获取的教学资源,能否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应用,还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资源的筛选、组合和应用三个方面: 资源筛选能力。即能够从大量的资源中剔除无关资源,并进行价值判断,如资源的优劣、真假、善恶等,最后挑选出教学所需要的资源。 资源组合能力。即能够将他人的资源进行修改、加工、合并,构建一个为自身个性化教学所需要的新资源。一个资源整合能力强的教师能够在分析、鉴别他人资源的基础上,吸收优点,将其融入到自己资源构建框架和体系之中,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资源应用能力。即能够将资源作为创设教学情境、解决教学难点、搭建演练平台、检测教学效果等的教学手段、工具和环境的能力。整合资源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应用既是资源价值的实现途径,也是资源整合的航标。 三、网络工具应用能力 具备应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一些基本技能,能够应用一些基本的工具,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前提。这些工具主要有: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保华镇发箐中学李菊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面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改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被确定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为了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学科素养的涵义,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资料形成以下认识。 一、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最新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而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性等特性。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习者通过特定学科的学习应达成的反映该学科特质的重要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是指向学生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的重要途径。 二、信息技术学科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

信息化教学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化教学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学校:襄阳市樊城区太平店中心小学 姓名:刘宗礼 电话: 地址:襄阳市樊城区太平店中心小学 邮编:441131

信息化教学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摘要】:信息对教育而言,直接引起了教育的信息化,影响到了教育系统的各个方面。教师作为教育系统的一分子,也受到信息化这一大环境的冲击.目前我国教师队伍存在信息素养低下的问题,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是教育系统本身的需要.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在信息化时代,是全民素质提高的可靠保障和前提之一。因此,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关键词】:信息时代;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教师培训。【参考文献】 1、信息教育展望. 2、我国中小学电化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3、对上海高校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调查与思考. 4、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教师的信息素养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为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面临巨大挑战,信息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其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成为转换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信息素养正在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广大教师必须尽快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这一新形势,使之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这样一场教育的变革中去。 一、信息化教学和教师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较强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之中。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并用来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 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体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能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负责的行动能力。

如何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如何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正向现代教育技术方式转化,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本文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的要求出发,谈谈如何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how to better the quality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teachers lan zhenshi,wei rong (talent international college guangxi,qinzhou535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t,the traditional way of education forward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ay into a higher demand for teachers,it requires not only the teachers should have good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but also has a strong business qua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departure 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for teachers,talk about how to improve teachers’ quality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评价标准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评价标准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但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应当朝着一个怎样的目标来做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工作?如何评价教师是否具有信息素养?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使我们的工作很容易走进误区,导致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本文将以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为切入口,探讨上述问题,探讨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寻求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社会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也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一系列的相关研究课题自然应运而生。其中之一,便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如何尽快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广大教师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这一新形势,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这样一场教育的变革中去。很多地区和学校在探索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这是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体现,是可喜可贺的。 然而,在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着力研究一个问题时,是否应该对我们所研究对象的具体内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呢(尤其是我们的国家尚不富有)?也就是说,是否应该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应该如何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否应该知道我们要向着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或曰“预期结果”)努力登攀?笔者以为,答案应当是

肯定的。因为行为的盲目性必然导致令人大失所望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从而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 我们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这毫无疑问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信息和信息素养为何物?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公务员、电信人员、商务人员的信息素养有何异同?信息技术是否仅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是否就是信息素养的全部?我们如何判断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亦即评价教师信息素养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本文将对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关于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 什么是“信息”?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N·Wiener)曾指出,“信息是人和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交换内容的名称”。这个定义大体是正确的。但还应当承认,在没有人参与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信息的交换,例如动物之间、有关物种和太阳、气温之间等等。本文不打算对信息的界定作深入探讨。但从上述“大体正确”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信息”不是新东西,它是早已有之的客观存在,是和物质材料、能源并存的人类社会三大资源之一,只不过我们先前未有有意注意而已。自古以来我国战场上的击鼓鸣金、长城上烽火台的烟火升空乃至民间的巡逻打更,都是原始的信息传递活动,也是一种原始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据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传递和加工、处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描述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供讨论) 一、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六主题关系图 二、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关键词汇总表 主题1主题2主题3主题4主题5主题6 学科思维对象与管理: 对象、关系、 结构、环境 设计与制作: 载体、创意、 结构、形象 系统与工程: 抽象、建模、 复用、迭代、 折中 规则与安全: 规则、标准、 协议、安全 合作与协作: 共建、共享、 共赢、共存 伦理与道德: 伦理、道德、 价值、法规 问题解决文件管理、小 型数据管理、 大型数据管 理、大数据与 数据挖掘、信 息鉴别 科学计算可视 化、数据可视 化、信息可视 化、知识可视 化、信息艺术 化 结构化程序设 计、面向对象 程序设计、工 程设计与管 理、批处理 信息活动的组 织与调控、系 统安全维护、 通讯协议与数 据交换标准 表达与欣赏、 交流与协调、 质疑与反思、 竞争与合作 负责任的使用 技术、分析技 术发展价值、 分析技术事件 的伦理道德与 法制 具备计算 思维的人 对象与管理 设计与制作 系统与工程 规则与安全 (社会化的) 交流与协作 (开放的)交流与协作 伦理与道德

三、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六主题分学段描述 1.对象与管理 信息技术中的对象与管理,说的是基于数字化对象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对象是构成信息系统的基本单位,但对象并非孤立的存在物,每个对象均有其特定的时空属性,并由此形成了对象间的各种强弱关系,进而构成了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组合体。对象可能是数字化设备,也可能是计算机文件,还可能是文件中的构成元素。任何对象又总是处在某一特定的时空环境当中,并可能随着时空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有关对象的管理总离不开对象所处的软硬件环境。 培养学生的对象与管理的观念和能力,是学生理解信息世界,畅游信息社会的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对象视野和管理思维,能够将信息世界中的存在物作为对象化的存在加以观察和管理,具备理解和管理对象世界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并从对象管理中获益。 主要表现: (1)“双基”了解不同信息环境和不同抽象层级中的对象和对象模型;理解对象的时空属性,以及基于对象属性构成的相互关系;掌握基于属性与关系的信息获取(抽样与调查)和加工方法(统计与分析);理解不同对象的属性管理和运行管理的一般特征;熟悉对象的存储方式与查找策略;初步了解基于数据库的对象管理与操作的方法;理解基于大数据的知识发现的工作机制及其特征。 小学:了解不同操作系统和不同文件中的对象,以及对象的时空属性和相互关系;掌握信息获取和简单数据统计的基本方法;知道对象的常见存储方式与查找方法。 初中:了解不同操作系统和不同文件中的对象,以及对象的时空属性和相互关系;理解不同对象的属性管理和运行管理的一般特征;掌握基于属性与关系的信息获取(抽样与调查)和加工方法(统计与分析);熟悉对象的存储方式与查找策略。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评价标准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评价标准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但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应当朝着一个怎样的目标来做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工作?如何评价教师是否具有信息素养?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使我们的工作很容易走进误区,导致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本文将以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为切入口,探讨上述问题,探讨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寻求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社会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也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一系列的相关研究课题自然应运而生。其中之一,便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如何尽快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广大教师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这一新形势,更加主动地投入到这样一场教育的变革中去。很多地区和学校在探索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法。这是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体现,是可喜可贺的。 然而,在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着力研究一个问题时,是否应该对我们所研究对象的具体内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呢(尤其是我们的国家尚不富有)?也就是说,是否应该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应该如何做?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否应该知道我们要向着一个什么 样的目标(或曰“预期结果”)努力登攀?笔者以为,答案应当是

肯定的。因为行为的盲目性必然导致令人大失所望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从而造成极大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 我们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这毫无疑问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信息和信息素养为何物?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公务员、电信人员、商务人员的信息素养有何异同?信息技术是否仅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是否就是信息素养的全部?我们如何判断教师是否具 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亦即评价教师信息素养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本文将对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关于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 什么是“信息”?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N〃Wiener)曾指出,“信息是人和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交换内容的名称”。这个定义大体是正确的。但还应当承认,在没有人参与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信息的交换,例如动物之间、有关物种和太阳、气温之间等等。本文不打算对信息的界定作深入探讨。但从上述“大体正确”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信息”不是新东西,它是早已有之的客观存在,是和物质材料、能源并存的人类社会三大资源之一,只不过我们先前未有有意注意而已。自古以来我国战场上的击鼓鸣金、长城上烽火台的烟火升空乃至民间的巡逻打更,都是原始的信息传递活动,也是一种原始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据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传递和加工、处

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如何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当今时代,已跨入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化时代。作为一位教师,单凭过去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已经不适宜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的发展中展示了其魅力无限的前景,既打破了时间的限制,又使教育的时空得到了近乎无限 的扩展。 一、培训内容 1、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信息,若不能拨冗见简,我们会感到无从下手。而当 我们掌握了便捷得当的检索方法,选择了正确的检索工具之后,获取信息资源将会得心应手。另外,检索到的信息资源有时并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及整合之后,才能变成真正可用的信息。所以,我校教师还应具备对信息加工处理及整合的能力。比如,如果要对图形图像信息进行处理,通常可采用MATLABPhotoshop 等软件来进行;如果要处理动画信息,通常可用Flash等软件来进行,等等。为此,计算机教师还应熟练掌握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 2、网络交流协作能力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频繁。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如何与人进行良好的交流与沟通是新时代新环境下产生的新课题。作为教师,应从两方面来提高网络交流与协作能力:一方面从教学的角度考虑,教师应 学会借助多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现代教 育技术,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信息资源,基于可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在课堂教学、课外答疑辅导等多个层面与学生、同行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另

一方面从融洽师生关系角度考虑,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网络教学的情感基础,为此,高校师生可以尝试采用新型的现代化的通信和交流方式,来弥补当今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普遍存在的缺乏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不足。如,我班就设了qq群,这样老师和家长就能很好的进行沟通交流了。 3、网络课程设计能力 进行网络课程设计,寓教于形象生动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主要应把握如下四点原则:第一,交互性原则。要有良好的交互性,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相应的评价,并能将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第二,界面直观友好原则。界面要美观,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操作要简单,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第三,个性化原则。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设计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和展示个性和特色的空间。第四,创新能力培养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网络学习能力 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诞生对我们人类的生产、工作和学习等都具有划时 代的意义,互联网就好比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在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信息,只要你想得到的,就可以在互联网上 找到,可谓“一网打尽”。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网络信息时代,如果仅仅依靠阅 读书刊来获取知识信息,那么,我们获取的知识是相当有限的,而且这种方式是不快捷的、低效的。作为一位教师,应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网络学习的平台和途径有很多,例如,教师想设计一节课,有关机构网站上都设有不同类别的精品课程展示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认真学习别人是怎样进行课程建设、课程设计及组织课程教学的,这对培养和提升我们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