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2闪光融合频率

12闪光融合频率

12闪光融合频率
12闪光融合频率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闪光融合频率姓名:张雪琳

地点:绵阳师范学院一教203基础实验室学号:1406020105

时间:2015.10.28 班级:教科院2014级1班

一、前言

当某一间隙闪光的光源,其闪烁频率由低逐渐升高并达到一定的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是连续或稳定的光,这一现象称为闪光融合,此时的频率值就是临界闪光融合频率值(CFF)。

二、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亮点闪烁仪,测量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FF);

2、了解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FF)的个体差异。

三、仪器与材料

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403亮点闪烁仪

四、实验方法

1、将主机与附机EPT403连接好,打开电源,按<运行/待机>键。

2、主试根据屏幕内容显示设置:联机模式→学号→姓名→亮度(100%)→亮黑比(1:1)→背光(关)→模式(单色)→颜色(红)→观察(双眼)→执行轮廓数(4),向被试讲完指导语后,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

3、被试见绿色指示灯亮后,双眼靠近闪烁仪观察口,手指分别按住<+>,<->键,并根据闪烁情况作相应增减,原来闪烁的向不闪烁临界频率调节(按<+>键),原来不闪烁的向闪烁的临界频率调节(按<->键),每按一下改变0.1Hz,按键时间持续超过1秒,将快速增减,在闪烁于不闪烁附近反复调整,直到调节到最接近临界时为止,按<确定>键。每一轮共有4次测试,按ABBA顺序呈现刺激。当完成设定的轮数(共16次),黄色指示灯亮,实验结束。

4、主试打印数据或查看数据并记录。

五、结果

分别求出每个被试的临界融合频率

记录表

六、讨论

相同条件下,不同被试间CFF有何差别,试分析原因。

被试都在双眼看红色光,初试频率为80.0Hz时都有差异,因为每个人的感觉阈限都不一样,更不用说临界闪光融合频率(Hz),因为人肉眼对于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本来就很困难。

闪光强度与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 (1)

闪光强度与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 周小囧 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南京210046 摘要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的灯光颜色与强度对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否具有影响。研究者采用了极限法,即最小变化法来确定CFF值。通过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灯光颜色与强度对CFF 值有一定影响,但实验得到的数据结果与理论结果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由被试个体差异与其他一些因素引起的。 关键词 光强度光颜色极限法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 1前言 知觉是当前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的反映。因此,知觉的事物是复合刺激物,知觉一般是由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产生的。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一切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觉都是在空间和时间参照之内发生和进行的。视知觉给其提供了复杂的知觉模式。视知觉主要是空间知觉,它给我们提供了深度、距离、大小、形状、方向等丰富多彩的型式。 闪光融合临界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是指:刚刚能够引起闪光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它体现了人们辨别闪光能力的水平。早在18世纪,就有人发现了视觉图像。之后最早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的方法是通过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称之为转盘闪烁方法。但是由于光源来自外部,光源即使照射到黑的部分也会有光反射出来,因此,亮度控制较差,转速的频率测量有时也不太准确。 本次试验为教学实验,实验目的在于学习平均误差实验方法、学习使用JGW-B1心理学实验台测量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以及验证性地研究CFF与光相刺激强度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及光相颜色的影响。通过对人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定还可以了解人体的疲劳程度。 本实验的研究假设为:闪光刺激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不大,但闪光刺激强度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较显著,且随着闪光强度的增大,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值也随着增大。

人因工程亮点闪烁实验报告

人因工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亮点闪烁实验实验时间:2012年11月12日报告撰写人姓名:曹一然报告撰写人学号:101279002 实验小组成员:曹一然陈新

实验四亮点闪烁实验(闪光融合频率计) 一.【实验要求】 1.分别改变闪光强度、亮黑比、色调以及背景光的强度,测试不同参数变化下对闪光融合 临界频率的影响。 2.你认为被试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值与视力好坏有无关系?为什么? 二.【实验说明】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的灯光,电视,电影都被知觉为连续的,但事实上这些光线是连续的。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我们的眼睛时,就会产生一亮一暗的闪烁感觉,随着光刺激间歇频率逐渐加大,闪烁现象就会逐渐消失。由粗闪变成细闪,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或连续的光,这种现象称为闪光的融合。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光刺激的间歇频率称为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FF)。不同人的CFF的差异相当大,但一般在30—55赫左右。 关于闪光频率的实验研究,在心理学中曾有过不少成果。我们的眼睛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时间记录工具,它不是在一种闪光开始时,网膜反应立即开始,也不是当闪光停止后,反应就立即停止。事实上无论在刺激的开始和终止时都有网膜时滞。一般说来,在中等强度情况下,视觉刺激的后象所保留的时间约为0.1秒。这种时滞的存在对于我们知觉物体是一优点。如果我们的眼睛在时间上具有完全的分辨力,那么我们在交流电灯光下,任何物体都将显得闪烁了。而在长时间工作学习后,人们会觉得灯光开始闪了。那么,影响闪光融合的因素有什么呢?颜色作为人类环境的一个普遍特色,它对视觉有很大影响。颜色有三种特性,即色调,明度,饱和度。本次研究针对颜色的色调和明度两方面,探讨同一色调不同明度及同一明度不同色调对闪光融合的影响。闪光融合频率是用来测定精神疲劳的常用指标之一,其特点是测试方便,效果明显。一般来说,闪光融合频率值随着精神疲劳程度的加重而降低。过度疲劳会导致出现工作事故等问题,所以根据闪光融合频率,应及时调整工作量,充分休息。 三.【实验原理】 一个频率较低的闪光剌激会产生忽明忽暗的感觉,这叫光的闪烁。随着闪光的频率不断增加,闪烁感觉就逐渐消失,最后呈现出稳定的光感,这叫光的融合。感到光融合时闪光最低频率和感到光闪烁时闪光最高频率的平均数叫做融合临界频率,本实验测量的就是红、黄、

视觉闪光融合频率的测定

视觉闪光融合频率(FFF)的测定 实验目的:掌握视觉闪光融合频率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人眼在撤光后,尚残留瞬间感光称为后作用。后作用的持续时间与光刺 激的强度有关,刺激越强,后作用持续的时间也越长。用闪光刺激人眼时,若刺激频率较低,则产生一闪一闪的光感。当频率逐渐增高到一定限度后,则人眼产生连续光感,此现象称为融合现象。FFF可以表示从视网膜经过视神经以致视觉中枢的整个视觉系统的兴奋程度。有人认为,FFF实验可作为判断大脑功能的兴奋水平和频率状态的一个指标。如在正常情况下感到是闪光,而发生疲劳后则感到是连续光点,可看作是视觉系统的兴奋水平下降,即大脑功能水平降低。 实验器材:闪烁值测定仪 实验对象:人 实验步骤: 1、受试者坐在闪烁值测定仪的前面。测定仪的高度要与受试者的面部在同一水平面上,接触测定仪的窥视窗口,眼睛注视闪光屏。 2、检测者控制测定仪上的数字显示器调节旋钮,使闪光频率次数逐渐从慢到快,直至受试者感到断续的闪光变成连续光感时为止。 3、引起连续光感时的断续闪光的最小频率,即为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或称闪光融合阈),可以从测定仪上的数字显示器上读数,记录其频率(周/s)。测3次,取平均值。 试验结果: 注意事项: 评定疲劳状况时应结合其他情况,如训练以外的生活状况、伤病、睡眠状况等。闪烁值与运动员对光源亮度、颜色等的适应程度有关,因此,系统的测定应保持实验条件一致,最大限度避免误差。 在运动中的应用:疲劳时FFF常下降,每次训练课后或大负荷训练后恢复期测定FFF,与运动员的正常值(32-38Hz)进行比较建筑业的业务范围: (1)土木工程建筑业 (2)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业 (3)勘察设计业 1.1.4 建筑产品的分类 (1)按产品的对象划分 (2)按产品的生产过程划分

关于闪光融合频率影响因素的实验报告

关于闪光融合频率影响因素的实验报告 黄煌 (上海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上海,200438) 摘要: 本实验是对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采用JGW-B型心理实验台研究方法,和最小变化法。结果发现: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大小受到刺激程度由强到弱还是由弱到强的顺序影响,实验结果存在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并且受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关键词: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最小变化法刺激程度个体差异 1.引言 知觉是当前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的反映。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一切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觉都是在空间和时间参照之内发生和进行的。视知觉给其提供了复杂的知觉模式。视知觉主要是空间知觉,它给我们提供了深度、距离、大小、形状、方向等丰富多彩的型式。 而早在18世纪,就有了那个发现了视觉图像。之后最早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的方法是通过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称之为转盘闪烁方法。但是由于光源来自外部,光源即使照射到黑的部分也会有光反射出来,因此,亮度控制较差,转速的频率测量有时也不太准确。 本次实验以2名学生为被试,采用最小变化法(又称系列探查法和极限法)来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所用刺激按大小顺序呈现,每次呈现的刺激系列变化很小且间隔相等。每次刺激呈现后,要求被试做出报告,如察觉到有刺激出现,就报告“有”;如察觉不到,就报告“无”。刺激系列的顺序分为两种:一种以小到大的顺序呈现,这种刺激系列为渐增法,以“↑”表示;另一种以大到小的顺序呈现,这种刺激呈现系列称渐减法,以“↓”表示。 本实验采用被室内设计,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自变量:闪光融合频率仪所发放的不同频率的闪光刺激。因变量:被试的口头报告。控制变量:期望和习惯、练习和疲劳。为了控制这两类误差,一方面要在实验前训练被试,让被试确实掌握判断标准,并争取被试合作,以标准来进行判断“有”或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 张佳杰 (上海体育学院应用心理专业,上海 200438) 摘要:通过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定探寻影响临界频率值的因素有哪些。 关键词:闪光融合闪光刺激强度 1 引言 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我们就会产生一亮一暗的闪烁感觉,随着光刺激间歇频率逐渐加大,闪烁现象就会逐渐消失。由粗闪变成细闪,当闪烁频率增加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稳定或连续的光,这种现象称为闪光的融合。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光刺激的间歇频率称为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FF)。不同人的CFF 的差异相当大,但一般在30—55 赫左右。一种闪光开始时,人眼并不是立即开始接受光刺激;当闪光停止后,人眼也不是立即停止反应光刺激。事实上无论在刺激的开始和终止时都有网膜时滞。一般说来,在中等强度情况下,视觉刺激的后象所保留的时间约为0.1 秒。这种时滞的存在对于我们知觉物体是一优点。 关于闪光频率的实验研究,在心理学中曾有过不少成果。早在18 世纪,就有人发现了视觉图像。之后最早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的方法是通过

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称之为转盘闪烁方法。但是由于光源来自外部,光源即使照射到黑的部分也会有光反射出来,因此,亮度控制较差,转速的频率测量有时也不太准确。 2 实验方法 2.1 被试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10 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一共3 人,其中男生2人,女生1人。被试中无色盲,且视力均为正常或矫正后正常。 2.2 实验材料 JGW-B 型实验台光点闪烁仪单元,记录用纸。 2.3 实验步骤 准备工作:接通电源,打开光点闪烁仪电源开关;背景亮度选1/16,颜色选红,亮度选1,占空比选1:1;让被试熟悉用控制旋钮调节光点频率并熟悉“闪”与“不闪”现象。 正式实验: (1)渐增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闪烁,然后宣读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闪烁的亮点,请调节旋钮直到刚刚看不到亮点闪烁为止;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直至您确定不再闪烁为止,然后向主试报告”。主试记录此次频率值。

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

影响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 坏蛋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11150201班,山西,041004 ) 摘要:本实验是对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使用PsyTech-EP2009心理实验台进行实验,采用极限法来测量闪光融合临界频率。被试在光闪与不闪的情况下,调节旋钮,直到光变为闪与不闪的临界状态。通过实验分析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大小是否受到刺激程度(颜色)和性别的影响。 关键词:闪光融合绝对阈限光颜色 1 前言:关于闪光频率的实验研究,在心理学中曾有过不少成果。我们的眼 睛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时间记录工具,它不是在一种闪光开始时,网膜反应立即开始,也不是当闪光停止后,反应就立即停止。事实上无论在刺激的开始和终止时都有网膜时滞。一般说来,在中等强度情况下,视觉刺激的后象所保留的时间约为0.1秒。这种时滞的存在对于我们知觉物体是一优点。如果我们的眼睛在时间上具有完全的分辨力,那么我们在交流电灯光下,任何物体都将显得闪烁了。而在长时间工作学习后,人们会觉得灯光开始闪了。那么,影响闪光融合的因素有什么呢?颜色作为人类环境的一个普遍特色,它对视觉有很大影响。 我们知道刚刚能够引起闪光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或闪烁临界频率。测量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即是测量对光的视觉的绝对阈限。绝对阈限,指刚刚引起心理感受的物理刺激量。在心理学统计学原理上,绝对阈限被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值。费西纳提出了极限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误差法三种经典的阈限测量法。本实验采用的就是极限法让被试在光闪与不闪的情况下,调节旋钮,直到光变为闪与不闪的临界状态,记录下数据。用spss分析判断影响确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因素。 2研究方法 2.1被试 山西师范大学心理系1102班42名同学其中男6名女36名平均年龄20岁,被试无色盲无类似实验经验。 2.2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PsyTech-EP2009心理实验台亮点闪烁仪 2. 3 实验程序 2.3.1连接好仪器接通电源,打开光点闪烁仪开关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实验报告 (2013232119 13心理1班孙洁) 摘要:本实验为了探讨左右眼的闪光融合频率临界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使用JGW-B型心理实验台-光点闪烁仪单元来比较,随机抽取江苏理工学院2013级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的16个被试为对象,每个被试先进行右眼实验再进行左眼实验,实验得出左眼平均值明显低于右眼平均值,且在递增系列中,左眼的频率明显低于右眼的频率。 关键词:最小变化法递增递减系列闪光融合频率平均值 1.引言 当某一间歇闪亮的光源,其闪烁频率由低逐渐升高并达到一定数值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是连续或者稳定的光,这一现象称为闪光的融合,此时的频率值就是临界闪光融合频率值(CFF)。关于闪光融合频率,已经有很多相关的研究。闪光融合频率的测定,常常被应用于视觉功能、脑功能和疲劳状态等生理心理学指标的研究。有研究就指出,击剑运动员晨起安静状态下CFF值较高,运动后即刻CFF值明显高于运动前,根据CFF值变化趋势,击剑运动员赛前准备活动最好在上场前10-15分钟结束。另外有人就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对游泳运动员闪光融合频率及速度素质的影响做了研究,得出了循时点穴和健脑按摩能很好的调节运动员的大脑皮层和机体机能,提高大脑工作效率以致机体效率,从而提高速度素质的结论。关于闪光融合频率,还有研究发现,闪光临界融合频率的训练对提高视敏度有一定的作用,相信这真的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 基于对闪光临界融合频率如此丰富的研究结果,本次实验主要是想通过最小变化法来对闪光融合频率进行测定,进而学会运用最小变化法。最小变化法,也叫极限法、最小可觉差法、序列探索法,是测定阈限的直接方法,其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

亮点闪烁实验

亮点闪烁实验 摘要:实验研究红、黄、绿三种色光闪光融合频率与实验所用总时间的差异显著性。实验采用最小变化法来测定闪光融合频率,采用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通过亮点闪烁仪来记录46名被试的闪光融合频率与实验总时间。实验数据经过spss22进行分析,结果表示,(1)被试在绿光和黄光上所用的平均时间显著多于红光,同时绿光和黄光的CFF的平均值也高于红光。(2)黄光和绿光在时间上差异不显著,黄光与红光、红光与绿光在时间上差异显著;红、黄、绿三种色光的闪光融合频率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关键词:融合临界频率闪烁临界频率最小变化法 1.前言 在生活中,人们见到的灯光大多都被知觉为连续光,实际上是光的闪烁频率较快而被认为是连续光。有这样的定义:一个频率较低的闪光刺激会产生忽明忽暗的感觉,这就叫光的闪烁。随着闪光频率不断增加,闪烁感觉就逐渐消失,最后变成一个稳定的光,这叫闪光融合。感到光融合时的最低频率叫做融合临界频率,或者感到光闪烁时的最高频率即闪烁临界频率(简称CFF,单位是Hz)。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性别被试间CFF不存在显著差异;红光和黄光的CFF存在显著差异。 本实验就是要研究红光、绿光和黄光的CFF与实验所用时间的差异显著性。 2.研究方法 2.1被试 山西师范大学心理学14150201班全体同学,共46人,女生38人,男生8人,年龄范围:17-23岁,平均数:19.818,标准差:1.330。 2.2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单因素三水平被试内实验设计,自变量是灯的颜色(红/黄/绿),因变量是CFF和实验总时间。 2.3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

实验仪器是PsyTech-EP2009心理实验台、EPT403亮点闪烁仪(华东师大科教仪器厂生产)。 2.4实验程序 (1)将主机实验台与附机亮点闪烁仪连接好。 (2)主试说明实验流程,并分配好被试,将被试随机分为三组,一组采用红-黄-绿顺序,一组采用绿-红-黄顺序,一组采用黄-绿-红顺序。 (3)实验前被试阅读指导语,并调整参数设置,每种颜色的灯实验次数为16,间隔时间为1s , (4)被试正式实验前,双眼靠近观察口,稍微适应一段时间后,正式开始实验,被试双手分别按住仪器上的“+”“-”键,并根据闪烁情况作相应的增或者减,“+”即向不闪烁方向调节,“-”即向更为闪烁方向调节,当被试感觉灯的闪烁频率介于闪烁与不闪烁之间,即达到闪烁临界频率时,按“确定”键。采用渐增和渐减克服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每种色光达到预设次数16次时,一轮实验结束,被试稍作休息后,完成后续试验。 (5)查看数据,并进行记录。 (6)实验结束。 2.5结果 实验数据运用spss22进行分析,在两个维度分别剔除SD M 3 的数据,频率剔除两名被试(27和35号)的数据,时间剔除两名被试(13和35号)的数据。 表1:三种色光CFF 和实验总时间的平均数与标准差 灯 亮 调节 确定 灯亮

人因工程学实验报告

重庆理工大学学生实验报告实验项目:人因工程学综合试验 班级: 110040801 学号: 11004080104 姓名:陈秋池 成绩: 指导教师:肖燕 2013年 06 月 02 日

实验目录 实验一生理测量与工作作业实验 (3) 实验二心理与认知实验 (7) 实验三人因环境综合测量实验 (13)

实验一生理测量与工作作业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原理 1、学习人体生理测量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学习人在工作作业中的动作错误概率与训练的关系。 二、实验步骤 实验一、生理测量实验 1、身高、坐高测量 【实验仪器】: 本实验采用TZG型身高坐高计进行测量。 【实验步骤】: (1)将身高坐高计座板掀起,被试赤脚立正姿势站在脚踏板上,上肢自然下垂,足跟并拢,足尖分开成60°。足跟及两肩与标尺竿相接触,躯干自然挺直,头部正直,两眼平视前方,以保持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呈一水平。 (2)主试站在被试侧面,将滑尺沿标尺竿下移,轻压被试头部。主试两眼与滑尺呈水平时读数记录,完毕将滑尺上推至安全高度。 (3)将座板放平,被试坐在身高坐高计座板上,两肩胛间紧靠标尺杆,躯体自然挺直,头部正直,两眼平视前方,以保持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呈一水平。两腿并拢,大腿与地面平行,小腿尽可能与大腿呈直角,上肢自然下垂,双足踏在地面上。 (4)主试站在被试侧面,将滑尺沿标尺竿下移,轻压被试头部。主试两眼与滑尺呈水平时读数记录,完毕将滑尺上推至安全高度。 2、人体重测量 【实验仪器】: 本实验采用RGT—140型人体秤进行测量。 【实验步骤】: (1)先拨动主、副游驼至0刻度处。 (2)被试站在人体秤踏板上,向右拨动主游驼至20或40或60或80公斤刻度处,最大程度使计量杠杆尾部刚好在闸门中上翘,并与闸门上筐接触。 (3)向右拨动副游驼,直至计量杠杆尾部刚好在闸门中上、下均匀摆动至平衡。此时读数记录。 3、握力测量 【实验仪器】: 本实验采用CWL—1型握力计进行测量。 【实验步骤】: (1)拧动握距调整轮调整适当握距,握距大小要根据被试手大小来调整。 (2)持握柄的手松开,用另一只手的手指轻拨指针回零。 (3)手持握力计,掌心向内,表盘朝外,身体直立两脚自然分开,两臂自然下,用最大力握内外握柄,此时,指针所指的表盘刻度值即为握力值。 (4)被试左、右手各3次,取最大握力值记录。 4、皮肤电反应检测 【实验仪器】: 本实验采用EP602型皮肤电测试仪进行检测。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实验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闪烁仪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 2.分析研究不同颜色的光对CFF的影响。 3.掌握不同光强度或背景光对CFF的变化规律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光刺激持续作用于人眼时,会引起闪烁的感觉;随着持续频率的增加,会产生光的融合感觉.能引起连续融合感觉得的最小断续频率称为临界闪光融合频率(CFF)。人眼的融合频率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CFF反映了眼睛对光刺激在时间上的变化的分辨能力,CFF越高表明时间的视敏度越高。 2.视敏度是眼睛的一种基本功能,可作为视觉疲劳及精神疲劳的一种指标。不同状态的人,闪光融合频率的差异较大。闪光融合频率越高,表示大脑意识水准也越高。人体疲劳时,闪光融合频率降低。因此,测定人的闪光融合频率是测量人体疲劳的一种常用方法。 3.本次实验主要是想通过最小变化法来对闪光融合频率进行测定,进而学会运用最小变化法。最小变化法,也叫极限法、最小可觉差法,是测定阈限的直接方法,其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本实验测定了左眼和右眼的CFF值,并将之进行比较。 递增↑:被试开始观察时看到亮点在闪烁,通过增加闪烁频率,使刚刚看起来不闪烁时停止,并记录。 递减↓:被试开始观察时看不到亮点在闪烁,通过降低闪烁频率,使刚刚见到闪烁时立即停止,并记录。 三、实验装置和实验器材 实验仪器:BD-II-118型闪光融合台频率计 主要技术指标: 1、亮点闪烁频率:4.0---60.0 Hz,0.1Hz分档可调,三位数字显示,误差小于0.1Hz;

实验心理学几个重要实验要求

十五、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 目的: 学习使用光点闪烁仪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 器材: JGW-B型实验台光点闪烁仪单元,记录用纸。 步骤: 1.准备工作: 接通电源,打开光点闪烁仪电源开关;背景亮度选1/16,颜色选红,亮度选1,占空比选1:1;让被试熟悉用控制旋扭调节光点频率并熟悉“闪”与“不闪”现象。 2.正式实验: (1)渐增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闪烁,然后宣读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闪烁的亮点,请调节旋扭直到刚刚看不到亮点闪烁为止;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直至您确定不再闪烁为止,然后向主试报告”。主试记录此次频率值。 (2)渐减系列实验主试将亮点调至明显不闪烁,然后宣读指导语:“你现在看到的是一个不闪烁的亮点,请调节旋扭直到刚刚看到亮点闪烁为止;在闪与不闪附近可以反复调整,直至您确定闪烁为止,然后向主试报告”。主试记录此次频率值。 (3)每个被试先进行右眼实验,然后进行左眼实验。每只眼睛渐增系列、渐减系列各做16次,两个系列按ABBABAAB顺序进行。 (4)注意相邻顺序的相同系列的起始点应有明显变化。 (5)更换被试重复上面的实验。 结果: 1.分别求出左、右眼渐增、渐减系列的临界闪光融合频率。 2.计算左、右眼的临界闪光融合频率的平均值。 讨论: 分析本实验中的误差。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99—209

三十二、绝对感觉阈限的测定 目的: 测定手心触压觉两点阈,学习使用最小变化法。 器材: JGW—B心理实验台操作箱单元,两点阈测量计。 步骤: 主试事先拟好实验顺序。刺激的两点距离从0—10毫米,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起点应略有变化,并对被试保密。 被试、主试先练习实验5次,被试坐在心理实验台被试位置,将左手伸入操作箱套袖式测试口,手心向上平放在测试板面上,主试用两点阈测量计的两脚沿身体纵向(即手指方向)垂直地,轻轻地(皮肤变形要小,以被试能明确感觉到触觉刺激为准)同时落在被试地手心上,并且两脚对皮肤的压力相等,被试若明确感到是两点接触皮肤,就报告“两点”,否则就报告“一点”(练习结果不记录)。 正式实验,主试按事先拟好地刺激系列的顺序呈现刺激,若被试反应为“一点”则在记录表上记“一”,“两点”则记“+”。要求每一系列都得到被试“一点”和“两点”这样两种报告,即做渐增系列时,当被试第一次报告“两点”:做渐减系列时被试第一次报告“一点”之后,此系列方可停止,然后进行下一系列。 主试在刺激前约1.5秒发出“预备”口令,两点阈测量计接触皮肤时间保持2秒钟,每两次刺激之间的间隔时间不得少于5秒钟。 被试仅做两种报告,“两点”和“一点”,“一点”包含分不清是“两点”还是“一点”的情况,被试判断标准应前后一致,测试中实验结果不要告诉被试。 每两系列测完后,休息2分钟(可以做另一被试)。 结果: 计算个人手心触压觉两点的绝对感觉阈限,并求出本组两点阈的平均值。 讨论: 有人说我们测得的两点感觉阈限是差别阈限对吗?为什么? 参考文献: 赫葆源、张厚粲、陈舒永等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244—248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中的时间因素_毙考题

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之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4)、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分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时间较长,而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红色眼镜因为红光不能漂白杆体细胞的视色素,可加快暗适应过程。 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 闪光融合:刚刚能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费里波特定理是指亮度和闪光融合频率的对数呈线性关系。亮度中等时,闪光融合频率随闪光照射视野区域的扩大而增加。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前一个闪光的觉察。 三、听觉 1、听觉刺激 声波的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 人耳能接受的振动赫兹为16Hz~20000Hz,低于或高于又叫次声或超声波。振幅越大压力越大,测量声音的强度水平用声压水平SPL,单位为分贝dB 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力听觉的基本特性,即音调,音响,音色。 2、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朵由三部分组成: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中耳:包括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 声音经中耳的传音装置,声音大约提高了20~30倍,为生理性传导。还有空气传播和骨传播,

骨传播排除了体内各种噪声的影响。 内耳包括前庭器官和耳蜗。耳蜗是人的听觉器官,包括三部分,鼓阶、中阶和前庭阶,分隔鼓阶与中阶的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的毛细胞是听觉的感受器。 听觉系统的单个神经元编码声音的频率(音调),不同的神经元对不同的频率有大的感受性。 3、听觉的基本现象 (1)、音调 人耳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1000~4000Hz,音乐的音调一般在50~5000Hz,言语的音调一般在300~5000Hz之间。 人耳能觉察到的频率变化范围是0.3%,也就是人耳能分辨出1000~1003Hz两种音调的差别,即音调的差别阈限。 1000Hz以上的声音频率与音调的关系几乎是线性的,以下不是线性,音调的变化快于频率的变化。 音调不仅决定于频率的高低,还受声音的持续时间、强度和复合声音的影响。 (2)、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理论 频率理论:罗费尔提出的,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但有局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1000Hz以上的快速运动,与人耳能接受超过1000Hz以上的声音不符。 共鸣理论:赫尔姆霍茨提出的理论,主要根据是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长短,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也叫位置理论。

闪光融合频率在影响因素探究

闪光融合频率的影响因素探究 一,闪光融合频率的定义 闪光融合频率是视觉时间特性的重要参数,闪光融合频率的检测关系到了众多学科的发展,也为人眼分辨光的刺激提供了量化指标,闪光融合频率检测发展直接推动了医学、心理学、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学科的发展。回顾闪光融合频率的发现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人们把发光的物体绑在绳子的一边,在另一边进行观察,由于黑色的缘故,旋转速度提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观察到亮点练成一个圆圈,当时人们吧这种现象叫做视觉暂留,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受到光的刺激时,无论视觉效应产生是光刺激结束时视觉效应的消失都会产生一定的滞后性,而这个时间后来人们测量大概是0.05S-0.25S,这种视觉滞后的现象是人脑处理时间的需要,是一种人脑视觉系统在处理刺激过程中的一种滞后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闪光融合频率解释了光源刺激我们眼睛时的闪烁感,随着闪烁频率的增加,光的闪烁现象就会消失。由于频率的增加,重复的刺激会引起人感觉的滞后,人眼不再能够区分,这一现象被后来人们定义为闪光融合。融合现象是由于闪光的间隙时间比视后像的时间更短而产生的。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称为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 二、实验原理

1.光刺激持续作用于人眼时,会引起闪烁的感觉;随着持续频率的增加,会产生光的融合感觉.能引起连续融合感觉得的最小断续频率称为临界闪光融合频率(CFF)。人眼的融合频率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CFF反映了眼睛对光刺激在时间上的变化的分辨能力,CFF越高表明时间的视敏度越高。 2.视敏度是眼睛的一种基本功能,可作为视觉疲劳及精神疲劳的一种指标。不同状态的人,闪光融合频率的差异较大。闪光融合频率越高,表示大脑意识水准也越高。人体疲劳时,闪光融合频率降低。因此,测定人的闪光融合频率是测量人体疲劳的一种常用方法。 3.本次实验主要是想通过最小变化法来对闪光融合频率进行测定,进而学会运用最小变化法。最小变化法,也叫极限法、最小可觉差法,是测定阈限的直接方法,其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本实验测定了左眼和右眼的CFF值,并将之进行比较。 递增:被试开始观察时看到亮点在闪烁,通过增加闪烁频率,使刚刚看起来不闪烁时停止,并记录。 递减:被试开始观察时看不到亮点在闪烁,通过降低闪烁频率,使刚刚见到闪烁时立即停止,并记录。 三、实验装置和实验器材 1,实验仪器:BD-II-118型闪光融合台频率计

闪光强度与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1]

闪光强度与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 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的灯光颜色与强度对闪光临界融合频率是否具有影响。研究者采用了极限法,即最小变化法来确定CFF值。通过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灯光颜色与强度对CFF值有一定影响,但实验得到的数据结果与理论结果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由被试个体差异与其他一些因素引起的。 关键词:光强度光颜色极限法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 1前言 知觉是当前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在人脑中的综合的反映。因此,知觉的事物是复合刺激物,知觉一般是由多种分析器的联合活动产生的。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一切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觉都是在空间和时间参照之内发生和进行的。视知觉给其提供了复杂的知觉模式。视知觉主要是空间知觉,它给我们提供了深度、距离、大小、形状、方向等丰富多彩的型式。 闪光融合临界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是指:刚刚能够引起闪光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它体现了人们辨别闪光能力的水平。早在18世纪,就有人发现了视觉图像。之后最早测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CFF)的方法是通过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的,称之为转盘闪烁方法。但是由于光源来自外部,光源即使照射到黑的部分也会有光反射出来,因此,亮度控制较差,转速的频率测量有时也不太准确。 本次试验为教学实验,实验目的在于学习平均误差实验方法、学习使用JGW-B1心理学实验台测量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以及验证性地研究CFF与光相刺激强度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及光相颜色的影响。通过对人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定还可以了解人体的疲劳程度。 本实验的研究假设为:闪光刺激颜色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不大,但闪光刺激强度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较显著,且随着闪光强度的增大,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值也随着增大。2方法 2.1被试 3名大学生 2.2仪器设备与材料 JGW-B1心理学实验台的“亮点闪烁仪”单元、记录纸 2.3实验设计 研究采用3×3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为闪光刺激强度和颜色。其中颜色分为红、黄、绿三种水平,为被试间变量;闪光刺激强度分为强度为1、1/2、1/8三种水平,是被试内变量。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为因变量,即被试感闪光刺激介于闪与不闪之间的临界频率。 实验时,占空比控制在1:1,背景亮度控制在1/4。 本实验采取重复实验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 2.4实验操作程序与主要步骤 2.4.1 将37名被试随机分成3组,17名在红光条件下接受实验,7名在黄光条件下接受实验,13名在绿光条件下接受实验。所有被试都分别接受频率为1、1/2、1/8条件下的实验。研究采用3×3混合实验设计。对于自变量“频率”来说,实验设计是组内设计;对于自变量“颜色”来说,三组被试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属于组间设计。所以光相亮度是一重复测量的变量,有六个水平,因此有必要对亮度安排的顺序进行平衡。平衡的方法是采用拉丁方设计:

12闪光融合频率

闪光融合频率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闪光融合频率姓名:张雪琳 地点:绵阳师范学院一教203基础实验室学号:1406020105 时间:2015.10.28 班级:教科院2014级1班 一、前言 当某一间隙闪光的光源,其闪烁频率由低逐渐升高并达到一定的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是连续或稳定的光,这一现象称为闪光融合,此时的频率值就是临界闪光融合频率值(CFF)。 二、实验目的 1、学习使用亮点闪烁仪,测量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FF); 2、了解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FF)的个体差异。 三、仪器与材料 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403亮点闪烁仪 四、实验方法 1、将主机与附机EPT403连接好,打开电源,按<运行/待机>键。 2、主试根据屏幕内容显示设置:联机模式→学号→姓名→亮度(100%)→亮黑比(1:1)→背光(关)→模式(单色)→颜色(红)→观察(双眼)→执行轮廓数(4),向被试讲完指导语后,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实验开始。 3、被试见绿色指示灯亮后,双眼靠近闪烁仪观察口,手指分别按住<+>,<->键,并根据闪烁情况作相应增减,原来闪烁的向不闪烁临界频率调节(按<+>键),原来不闪烁的向闪烁的临界频率调节(按<->键),每按一下改变0.1Hz,按键时间持续超过1秒,将快速增减,在闪烁于不闪烁附近反复调整,直到调节到最接近临界时为止,按<确定>键。每一轮共有4次测试,按ABBA顺序呈现刺激。当完成设定的轮数(共16次),黄色指示灯亮,实验结束。 4、主试打印数据或查看数据并记录。 五、结果 分别求出每个被试的临界融合频率 记录表

六、讨论 相同条件下,不同被试间CFF有何差别,试分析原因。 被试都在双眼看红色光,初试频率为80.0Hz时都有差异,因为每个人的感觉阈限都不一样,更不用说临界闪光融合频率(Hz),因为人肉眼对于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本来就很困难。

人机工程学实验报告

人机工程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动作判断测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BD-Ⅱ-507型动作判断仪的使用方法; (2)通过动作判断仪测定操作者在操作期间对自身视觉注意力的分配和维持。 二、实验内容:转动手轮避开障碍点测定操作者视觉注意力的分配和维持 三、实验经过: (1)明确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调整仪器,设定参数(实验次数和时间); (2)开始实验,转动手轮以避开仪器面板上的障碍点; (3)实验结束后,记录实验仪器最终显示数据,作为个人的实验数据; (4)关闭实验仪器,进行数据分析。 四、实验数据: 表1 动作判断测试实验数据 五、实验分析: (1)实验数据处理见表1,计算可得操作者自身的失败概率是1.7次/min; (2)与其他组员的测试的结果(其中有0次/min,1次/min,3次/min,4次/min)进行比较,发现操作者在操作期间对自身视觉注意力的分配和维持处于中等的水平; (3)影响本次实验的因素包括操作者注意力集中程度、手指灵活程度、以及外界环境干扰等,所以操作者不同,其对自身视觉注意力进行分配和维持的能力就不同。 实验二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BD-Ⅱ-118型数字亮点闪烁仪(闪光融合频率仪)的使用方法; (2)通过该仪器可以测量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确定操作者辨别闪光能力的水平,还可以检验闪光的色调、强度、亮黑比以及背景光的强度发生变化时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测定操作者辨别闪光能力的水平 三、实验经过: (1)明确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调整仪器,设定光强、黑亮比以及颜色等; (2)开始实验,在特定的光色下旋转旋钮,调整闪光频率,到合适的时刻停止旋转,记录下此时的闪光阈和融合阈; (3)更换光强、黑亮比和光色,重复以上操作,记录相关实验数据; (4)实验结束后,关闭实验仪器,进行数据分析。 四、实验数据: 表2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实验数据

光的颜色和强度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

光相颜色和强度对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影响摘要:采用平均误差法,设计3×3混合实验设计研究光相颜色和强度对闪光融合临 界频率的影响,实验目的为验证性地研究CFF与光相刺激强度之间的函数关系,以 及光相颜色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随着光相强度的增加,闪光融合临界频率也相应 增加。 关键词:光相颜色光相强度CFF 平均误差法 1 前言 刚刚能够引起闪光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做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或闪烁临界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它体现了人们辨别闪光能力的水平。通过对人的闪光融合临界频率的测定还可以了解人体的疲劳程度。早在18世纪,有人发现了视觉图像。随之CFF最早是用制成扇形的圆盘绕光源前旋转来测定,称之为转盘闪烁方法(rotation disc flicker method)。即用一个有黑白扇形组成的圆盘就能测定CFF。让被试注视圆盘,逐渐增加圆盘的旋转速度,直到把闪烁着的圆盘刚刚看成均匀的灰色盘时,圆盘的旋转速度──周数/秒就是CFF,单位名称为赫。但是由于光源来自外部,光源即使照射到黑的部分也会有光反射出来,因此,亮度控制较差,转速的频率测量有时也不太准确。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CFF的测定有了更完善的仪器。因此在以往的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利用闪光融合频率仪对CFF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此在理论上加以阐述。 许多研究表明,人眼的CFF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闪烁光的亮度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中等亮度范围内,CFF 随亮度的提高可以从5赫增加到55赫。CFF和亮度的对数成线性关系,这就是费里-波特定律。当闪烁光的频率高于CFF时,人眼产生融合的感觉,这种感觉与整个周期都是均匀一致的稳定光所产生的感觉一样,这时只要闪烁光的平均亮度和稳定光的亮度相同,人眼就不能区分它们,这就是塔尔伯特-普拉托定律。当闪烁频度低于CFF(约10赫)时,发生明度增强效应,即这种闪烁光看来要比相同亮度的稳定光亮些,这时CFF也随闪光照射视野区域的扩大而增加。刺激光点的颜色不同,CFF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红光的CFF较高。此外,眼的适应、背景、闪烁光的波形、波长等以及一些非视觉方面的因素,如被试的年龄、练习、注意程度等都影响CFF。 一个人能看到的闪烁频率越高,他的视觉分辨能力就越强。闪烁临界频率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状态。因此,CFF可以作为研究药物影响、特殊环境、疲劳、应激等的手段。 本次教学实验的实验目的有三个:1、学习平均误差实验方法;2、学习使用JGW-B1心理学实验台测量闪光融合临界频率;3、验证性地研究CFF与光相刺激强度之间的函数关系,以及光相颜色的影响。 2 方法 2.1被试的选取 研究者选取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应用心理系的37名被试(被试均身体健康,视力正常,无色盲),其男女比例为8:29 。 2.2仪器与材料 JGW-B1心理学实验台的“亮点闪烁仪”单元、记录纸 2.3实验设计与步骤 2.3.1研究类型设计 实验采用3X3混合实验设计,颜色为组间变量,分为红、黄、绿,强度为组内变量,分

人因工程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生理测量与工作作业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原理 1、学习人体生理测量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学习人在工作作业中的动作错误概率与训练的关系。 二、实验步骤 实验一、生理测量实验 1、身高、坐高测量 【实验仪器】: 本实验采用TZG型身高坐高计进行测量。 【实验步骤】: (1)将身高坐高计座板掀起,被试赤脚立正姿势站在脚踏板上,上肢自然下垂,足跟并拢,足尖分开成60°。足跟及两肩与标尺竿相接触,躯干自然挺直,头部正直,两眼平视前方,以保持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呈一水平。 (2)主试站在被试侧面,将滑尺沿标尺竿下移,轻压被试头部。主试两眼与滑尺呈水平时读数记录,完毕将滑尺上推至安全高度。 (3)将座板放平,被试坐在身高坐高计座板上,两肩胛间紧靠标尺杆,躯体自然挺直,头部正直,两眼平视前方,以保持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呈一水平。两腿并拢,大腿与地面平行,小腿尽可能与大腿呈直角,上肢自然下垂,双足踏在地面上。 (4)主试站在被试侧面,将滑尺沿标尺竿下移,轻压被试头部。主试两眼与滑尺呈水平时读数记录,完毕将滑尺上推至安全高度。 2、人体重测量 【实验仪器】: 本实验采用RGT—140型人体秤进行测量。 【实验步骤】: (1)先拨动主、副游驼至0刻度处。 (2)被试站在人体秤踏板上,向右拨动主游驼至20或40或60或80公斤刻度处,最大程度使计量杠杆尾部刚好在闸门中上翘,并与闸门上筐接触。 (3)向右拨动副游驼,直至计量杠杆尾部刚好在闸门中上、下均匀摆动至平衡。此时读数记录。 3、握力测量 【实验仪器】: 本实验采用CWL—1型握力计进行测量。 【实验步骤】: (1)拧动握距调整轮调整适当握距,握距大小要根据被试手大小来调整。 (2)持握柄的手松开,用另一只手的手指轻拨指针回零。 (3)手持握力计,掌心向内,表盘朝外,身体直立两脚自然分开,两臂自然下,用最大力握内外握柄,此时,指针所指的表盘刻度值即为握力值。 (4)被试左、右手各3次,取最大握力值记录。 4、皮肤电反应检测

闪光融合实验报告

姓名陈元术学号222012306022013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 2012级课程实验心理学实验时间2013/5/30 同组人姓名关瀚文刘广川成绩 用最小变化法测闪光融合频率 陈元术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实验通过测定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 CFF),学习用最小 变异法测量绝对阈限。实验以小组3人自行记录和测验,其中一名学生为被试,通过呈现递增递 减序列让被试口头报告“闪”或“不闪”。实验为被试内设计,用ABBA顺序进行递增、递减各8 次实验,最后求出平均值来确定CFF值。实验明显可以看到用最小变化法可以很方便地测量闪光 融合频率,同时我们还发现对CFF的测定意义重大,值得进一步运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去 关键词闪光融合绝对阈限最小变化法频率误差分析 1引言 我们知道,通常较低频率的闪光会使我们产生忽明忽暗的感觉,这种光叫闪烁。当闪光的频率不断提高,达到一定频率时,我们肉眼感知到的闪烁就会消失,最后变成一个稳定的光,这种光叫融合。当人们感觉到光不再闪烁时的最小频率称为闪光融合频率(critical fusion frequency,简称CFF),是物理刺激与生理心理机能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刺激的时空因素以及机体状态的制约,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体现了人们辨别闪光能力的水平。一般达到30-55HZ时人眼便不再有闪烁感觉。事实上测定CFF即是测定视觉对光的感受性的绝对阈限。所谓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感觉到的、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一般用RL表示。1860年,费西纳(G.T.Fechner)在他编著的《心理物理学纲要》中系统总结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并创立了心理量和物理量关系的心理物理学,书中指出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有三种即用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来测定绝对阈限,本实验即采用最小变化法来测定视觉感受的绝对阈限,以此掌握如何采用最小变化法来测定感觉的绝对阈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