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七年级文言文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文言文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文言文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文言文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201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文言文巩固之答案卷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组号: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

《论语》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按时)(通“悦”,愉快)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生气,发怒)(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3)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我)(每天)(泛指多次)(自我检查,反省)(替)(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真诚,诚实)(老师传授知识)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通“又”)(独立做事情)(迷惑,疑惑)

(6)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能听得进不同意见)(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7)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有害)

(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忍受)

(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吃饭)(指冷水)(胳膊)

(11)于我如浮云(对,对于)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代词,……的人)(喜欢,爱好)(以……为乐趣)

(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方面,优点)(这里指学习)(改正)

(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河流)(流逝)(这,指河水)(舍弃)(15)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1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忠实,坚守)(仁德)

《短文两篇》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I、俄而(不久,一会儿)2、雪骤(紧,急)3、撒盐空中差可拟(大致、差不多)(相比)

4、公欣然(高兴的样子)

5、未若柳絮(不如,比不上)6.因风起(凭借)

7、期行(约定)8、期日中(正午时分)9、太丘舍去(离开)10、去后乃至(才)(到)

II、尊君在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

12、相委而去(丢下、舍弃)(离开)13、君与家君期日中(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4、下车引之(拉)15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虽有嘉肴》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虽有嘉肴(即使)(好、美)(用鱼、肉做的菜)

(2)弗食,不知其旨也(不)(吃)(甘美)(3)虽有至道(达到极点)

(4)不知其善.也(好,妙)(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知道)

(6)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7)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反省)

(8)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勉励)(9)教学相长.(增长)

(10)学学半(教)(11)其此之谓乎(大概,表示推测)(12)兑命(兑通“说”)

《河中石兽》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I)一寺临河干(靠近)(河边)(2)山门圮于河(倒塌)(3)二石兽并.沉焉(一起)(4)阅十余岁(经过,过了)(5)求石兽于水中(寻找)(6)竟不可得(终于,到底)(7)以为顺流下矣(认为)(8 )棹数小舟(划船)(9)曳铁钯(拖)

(10)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讲学,教书)

(II)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推究)(事物的道理、规律)

(12)是非木柿(这)(1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怎么)(被)(14)湮于沙上(埋没)(15)渐沉渐深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16)不亦颠乎(通“癫”,疯狂)

(17)众服为确论(认为)(18)盖石性坚重迎水处(因为)

(19)啮沙为坎穴(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坑洞)

(20)如是再啮(照这样)(21)再转不已.(不停止)(停止)

(22)遂反溯流逆上矣(于是)(逆流)(23)固颠(固然)(24)如其言(依照)

(25)然则天下之事(那么)(26)但知其一(只)(27)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28)凡河中失石(大凡、凡是)

《智子疑邻》

1、智子疑邻(聪明,这里的意思是“认为……聪明”)

2、天雨墙坏(下雨)(毁坏)

3、不筑,必将有盗(修补)

4、暮而果大亡其财(果然)(丢失)

5、而疑邻人之父(怀疑)

《塞翁失马》

I、有善术者(精通)(术数)2、马无敌亡而入胡(逃跑)3、人皆吊之(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4、此何遽不为福乎(怎么就,表示反问)(怎么)(就)

5、居数月(经过)

6、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带领)

7、家富良马(多)&堕而折其髀.(摔下来)(大腿)

9、丁壮者引弦而战(拉)10、此独以跛之故(此人,这个人)(因为)(瘸腿)(原因)

II、父子相保.(保全)

2013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文言文巩固之空白卷

《论语》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 )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3)吾日一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 )( )( ) ( )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 ( )

(6) 五十而知大命,八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 ( )( )( )

(7)温故而知新()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9)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 )( )

(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 )( )

(11)于我如浮云( )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 )( ) ( )

(1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 )( )

(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 ) ( )

(15)匹夫不可夺志也( )

(1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短文两篇》

一、解释词语

1、俄而( )

2、雪骤( )

3、撒盐空中差可拟() ( )

4、公欣然( )

5、未若柳絮( )6.因风起( )

7、期行( )8、期日中( )9、太丘舍去( ) 10、去后乃至( )( ) 11、尊君在不()( ) 12、相委而去( ) ( )

13、君与豕君期日中( )14、下车引之()15、兀方入门不顾( )

《虽有嘉肴》

(1)虽有嘉肴( )( ) ( )

(2)弗食,不知其旨也( )( )( )(3) 虽有至道( )

(4)不知其善也( ) (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 ) (6)教然后知困.()(7)然后能自反.也( ) ( )

(8)然后能自强.也()( ) (9)教学相长. ( )

(10)学学半( ) (11)其此之谓乎( )(12)兑命( )

《河中石兽》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一寺临河干( )( )(2) 山门圮于河( )(3) 二石兽并.沉焉( ) (4)阅十余岁( ) (5)求石兽于水中( )(6)竟不可得( )

(7)以为顺流下矣( )(8)棹数小舟( )(9) 曳铁钯()

(10)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11)尔辈不能究物理()( )( )

(12)是非木柿( :)(1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14)湮于沙上() (15)渐沉渐深耳.( )(16)不亦颠乎( )

(17)众服为确论( )(18)盖石性坚重迎水处( )

(19)啮沙为坎穴()( )

(20)如是再啮()(21)再转不已()( )

(22)遂反溯流逆上矣( )( )(23)固颠( )(24) 如其言( )

(25)然则天下之事( )(26)但知其一( )(27)可据理臆断欤( ) (28)凡河中失石( )

《智子疑邻》

1、智子疑邻( )

2、天雨墙坏()( )

3、不筑,必将有盗( )

4、暮而果人亡其贝/( ) ( )

5、而疑邻人之父( )

《塞翁失马》

1、有善术者( )( )

2、马无敌亡.而入胡(

)3

‘人皆吊之( )

4、此何遽不为福乎( )( )( )

5、居数月( )

6、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7、家富良马( )

8、堕而折其髀.( )( )

9、丁壮者引.弦而战( )

10、此独以跛之故( )( )( )()11、父子相保( )

浙江语文学考文言文选择题精练

学考文言文选择题精练 1.从常见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仰观宇宙之大 ③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④君安与项伯有故. A.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2.选出下面选项中加点的两个“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B.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青,取之于蓝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下列各句,没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现象的一句是 A.其曲中规 B.筋骨之强 C.登高而招 D.积善成德 5.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 C.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D.余嘉其能行古道 6.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古之学者 ..(许多人) ..(求学的人)必有师今之众人 B.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原因)圣人之所以 ..为圣(…的原因) C.小学 ..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无.贵无贱(无论) D.余嘉其能行古道( ..师之(接着,然后) ...古人从师的风尚)吾从而 7.选出对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说明不正确的一项 A.吾从而师之(省略) B.不拘于时(被动)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定后) 8.选出加点“之”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人非生而知之.者 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作《师说》以贻之. 9.选出加点“其”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其.皆出于此乎 B.其.出人也远矣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吾未见其.明也 10.选出加点“则”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1.选出加点“而”字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择师而.教之 B.犹且从师而.问焉 C.吾从而.师之 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1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而耻学于.师②其皆出于.此乎③于.其身也④师不必贤于.弟子⑤不拘于.时⑥学于.余 A.全相同 B.各不相同 C.只有①⑥相同 D.只有②③⑤相同 14.选出下列各组中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 A.①举酒属客②渺渺兮于怀 B.①举匏樽以相属②倚歌而和之

七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训练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因往晓之________ ②终日在天中行止________ 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 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 (2)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意思相反的成语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4)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 【答案】(1)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释”,解除、消除 (2)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3)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②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4)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②句意为: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行止:行动,活动; ③句意为: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奈何:为何,为什么; ④句意为: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舍:同“释”,解除、消除。 (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本文具有讽刺意义。可以寻找词典的解释。庸人自扰,其意思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从这则寓言中得出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庸人自扰”。意思相反的成语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3)①句中重点词有:坠:掉;句意为:即使坠落了,也不会有所伤害。 ②句中重点词有:舍:通“释”,释然。句意为:那个人释然后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释然了很高兴。

(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附答案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曾祖忱,晋徐州刺史。祖权,黄门郎。父不疑,桂阳太守。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览经籍,尤长隶书。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欣本工书,因此弥善。起家辅国参军,府解还家。隆安中,朝廷渐乱,欣优游私门,不复进仕。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时混族子灵运在坐,退告族兄瞻曰:“望蔡见羊欣,遂易衣改席。”欣由此益知名。 桓玄辅政,领平西将军,以欣为平西参军,仍转主簿,参预机要。欣欲自疏,时漏密事,玄觉其此意,愈重之,迁以为楚台殿中郎。谓曰:“尚书政事之本,殿中礼乐所出。卿昔处股肱,方此为轻也。”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义熙中,弟徽被遇于高祖,高祖谓咨议参军郑鲜之曰:“羊徽一时美器,世论犹在兄后,恨不识之。”即板欣补右将军刘籓司马,转长史,中军将军道怜谘议参军。出为新安太守。在郡四年,简惠著称。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太祖重之,以为新安太守,前后凡十三年,游玩山水,甚得适性。转在义兴,非其好也。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除中散大夫。 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兼善医术,撰《药方》十卷。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自非寻省近亲,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元嘉十九年,卒,时年七十三。子俊,早卒。 (节选自《宋书?羊欣传》)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欣本工.书,因此弥善工:善于,擅长 B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恨:怨恨 C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诣:到……去 D除.中散大夫除:任命,授职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①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①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②其.势不俱生 D.①论者称焉.②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能表现羊欣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①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 ②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③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 ④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 ⑤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 ⑥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 A.②③⑤ B. ①③⑥ C. ④⑤⑥ D. ①②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欣原本就擅长书法,在学习了王献之的字后,他的书法更有长进了。 B.隆安年间,由于朝政逐渐混乱,羊欣在家中悠闲度日,不再做官。

2018届高三学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练习版)

文言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练习版) 姓名学号 一、 (一): (1)能愿动词“”等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 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受副词“”等修饰的名词用作动词。 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②皆指目.陈胜() (3)“所”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4)名词用在代词“”等前面用作动词。 ①一狼洞.其中(打洞) ②驴不胜怒,蹄.之() ③女幸而偶.我() (5)连用,组成或主谓关系,则前名词或后一名词用作动词。 ①刑.人如恐不胜() ②籍.吏民、封府库() ③我师.道也() ④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⑤范增数目.项王() ⑥沛公军.霸上() (二): (1)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从(在、当)??????”

①孔雀东南 ..飞,五里一徘徊() ②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2)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像??????似的”。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③常以身翼.蔽沛公() ④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表示对人的态度。 ①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②吾得兄.事之() (4)表示工具或方法,译为“用(以、靠)??????”等 ①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二、 动词作名词 (1)从动词在句子的位置来判断,看它是否处于、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②汝安敢轻我射.() ③一屠.晚归() (2)从动词跟别的词结合的语法关系上判断,如用在“其”“之”后,则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三、 (一) (1)从形容词在句子的位置判断,看它是否处于、的位置上,

七年级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⑤,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⑥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①赵襄主: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国君。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后: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后。④调:协调。⑤诱道争远:把马拉到大道上去长途竞赛。诱,引导。⑥上:通“尚”,还。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B. 子之教我御(无实意) C. 三易马而三后(容易) D. 先则恐逮于臣(及,赶上) (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4)纵观两文,请你说说为什么吕蒙“非复吴下阿蒙”了?赵襄主落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从中你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C (2)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①“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②但是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协调呢?(4)吕蒙:知错就改,认真学习。赵襄主: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协调,注意力在前方。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王子期的身上。 启示:知错就改,勤奋学习才能改变自我;做任何事情,如果不专心致志,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 【解析】【分析】(1)C.“三易马而三后”中的“易”是“换”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意思。故答案为C。 (2)语句“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的意思是:但凡驾车特别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②阅金经(________)③有仙则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C.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对象的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答案】(1)大;读;出名、有名 (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A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名”是名词用如动词,“出名”的意思;“阅”是多义词,这里是“读,阅读”的意思。 (2)①句中的“斯(这)、惟(只)、德馨(品德高尚)”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云(说)、何(什么)、陋(简陋)”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前后并不矛盾,二者指代不同,“无丝竹之乱耳”的“丝竹”指的是世俗的乐曲,“调素琴”弹奏自己喜欢的音乐。据此,答案为A。 故答案为:⑴大;读;出名、有名 ⑵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 “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 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2)“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1)A (2)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解析】【分析】A解说有误,“清秋”意思是清冷的秋天,诗中并没有显示是初秋时节。BCD解说正确。 (2)抓住“万里”可以知道这句话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结合诗歌上片内容分析,作者登高望远,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因此“万里”形容大江非常的辽远,大地非常的广阔。 故答案为:⑴A; ⑵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⑵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结合平时掌握的修辞手法知识判断其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重登云台山 (清)陶澍① 又踏金牛顶②上行,海风飞舄③上蓬瀛。 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 为访仙人④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 长松迓⑤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

小学生升学考试必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目.pdf

小学生升学考试必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目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和是知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3、高山流水比喻 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 诲:惟:援:俱: “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我知道在“之”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惟弈秋之为听是指: 思援弓缴而射之是指;是虽与之俱学是指。 2、理解句子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回答问题 那你知道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去人近及日中孰为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Word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黔无驴,有好①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②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注】①好:喜欢。②慭慭:小心谨慎。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棹数小舟________ ③庞然大物也________ ④尽其肉,乃去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则天下之事慭慭然,莫相知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顺流下矣 D.当求之于上流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②驴不胜怒,蹄之。 (4)【甲】【乙】两文讲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1)经过,经历;划(船);巨大的样子;离开 (2)D (3)①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②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小升初文言文试题及答案0001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典型例题】 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是日,饮酒乐,天雨() (3)公将焉之() (4)岂可不一会期哉() 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答案: (1)①打猎②下雨③至V、往④约定的时间 (2)A (疑问代词哪里) (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 (4)守信 【模拟试题】 一.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 下列语句,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妇亦/ 起大呼 B. 又夹百千/ 求救声 C. 虽人/ 有百手,手/ 有百指

D. 不能/ 名其一处也 2. 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A. 虽人有百手虽:虽然 B. 不能指其一端指:手指 C. 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D. 几欲先走走:走开 3. 对划线语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正面描绘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B. 反映出口技表演者的内容非常恐怖,令人胆战心惊。 C.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写出了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情景。 D.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4.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听口技表演的人很多。 B. 表演者和观众面对面坐在一间屋里。 C. 表演者所用道具非常简单。 D. 表演者还没开始表演就抓住了听众。 二.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 下面各句加点词古今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A.居五日,扁鹊复见。 B.北山愚公……面山而居 C.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 将“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译为现代汉语 3. 把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4.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整个故事说明了的道理。三.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

2018届高三学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

文言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 姓名学号 一、名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1)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杀) 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泳) (2)受副词“遂、弗、不、皆、已”等修饰的名词用作动词。 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 ②皆指目.陈胜(看) (3)“所”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捕) (4)名词用在代词“之、尔、我、汝、其”等前面用作动词。 ①一狼洞.其中(打洞) ②驴不胜怒,蹄.之(踢) ③女幸而偶.我(嫁) (5)两个名词连用,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则前名词或后一名词用作动词。 ①刑.人如恐不胜(处罚) ②籍.吏民、封府库(登记) ③我师.道也(学习) ④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做王) ⑤范增数目.项王(看) ⑥沛公军.霸上(驻扎) (二)名词作状语: (1)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从(在、当)??????”

①孔雀东南 ..飞,五里一徘徊(向南) ②范雎至秦,秦王庭.迎(在宫殿) (2)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像??????似的”。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影子一样) ②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③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④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3)表示对人的态度。 ①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像对待老师一样) ②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4)表示工具或方法,译为“用(以、靠)??????”等 ①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用朱砂) 二、动词活用 动词作名词 (1)从动词在句子的位置来判断,看它是否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败军) ②汝安敢轻我射.(射技) ③一屠.晚归(屠夫) (2)从动词跟别的词结合的语法关系上判断,如用在“其”“之”后,则活用为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三、形容词活用 (一)形容词作名词 (1)从形容词在句子的位置判断,看它是否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上,具有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仔细阅读选文,用“/”为文中画线句断句(断2处)。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太夫人以荻画地________ ②教以书字________ ③或因而抄录________ ④抄录未毕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 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4)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 欧阳修聪明过人 B. 欧阳修刻苦攻读 C. 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 太夫人教子有方 【答案】(1)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2)用,拿;写;有时;完毕 (3)以至于白天忘记吃饭,晚上忘记睡觉,只是把读书当作了自己的事情。 (4)B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译为: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书”:写。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毕”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完毕”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昼”:白天。“寝”:睡觉。还有“唯读书是务”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4)“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可分析“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等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欧阳修刻苦攻读。所以选B。 故答案为:⑴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⑵用,拿;写;有时;完毕; ⑶以至于白天忘记吃饭,晚上忘记睡觉,只是把读书当作了自己的事情; ⑷B。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

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 《三国志》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③肃意尚轻蒙________ ④遂往诣蒙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两篇文章都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结尾,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鲁肃与吕蒙见面时的情形,《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哪部作品的描述比较详细?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 (2)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4)示例1:《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示例2:《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对吕蒙的评价,《资治通鉴》只有“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语言评价,《三国志》除了“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语言评价外,还有“越席就之,拊其背”等动作描写。 【解析】【分析】(1)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及:到了……的时候。更(gēng):重新。轻:轻视。

文言文试题及答案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计22分) 余靖传 朱熹 余靖,字安道,建州人。事仁宗,官至工部尚书。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贬知饶州。谏官御史缄.口避祸,无敢言者。公独上书曰:“陛下亲政以来,三逐言事矣。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书既上,落职监筠州酒税。尹洙、欧阳修相继抗疏论列,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号为“四贤”。 奉使契丹,入辞。书所奏事于笏,各用一字为目.。上顾见之,问其所书者何?靖以实对。上指其字一一问之,尽而后已。 庆历四年,元昊请和,将加封册。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止毋与之和。朝廷患之,久议未决。公独谓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所幸。一日使吾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扰我耳,是不可听。朝廷虽是公言,犹留夏册不遣.,而假公谏议大夫以报。公从十余骑驰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从容坐账中,辨析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朝廷遂发册臣元昊。西师既解严而北边亦无事。 使契丹,能为胡语,契丹爱之。及再往,虏情益亲。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还坐贬.官。 唐之番舶装船,旧皆取税。公奏罢之,以来达商。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及公北归,不载南海一物。 本名希古,韶州人。举进士,未预解荐,曲江主簿王仝(tóng)善遇之。时知韶州者举制科,仝亦举制科。知州怒,以为玩己。捃其罪无所得,惟得仝与希古接坐。仝坐“违敕”停任,希古杖臀二十。仝遂闲居虔州,不复仕进,希古更名靖,取他州解放及第。范公参政,引为谏官。秘书丞茹孝标丧服未除,入京私营身计。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孝标由是获罪,深恨靖。靖迁龙图阁直学士,王仝数书于靖求仕,靖不能应其求。孝标闻靖尝犯刑,诈匿应举,乃.自诣韶州,购求其案得之。时钱子飞为谏官,方攻范党。孝标以其事诏之,子飞即以闻,诏下虔州问王仝。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仝辞以贫不能出。靖置银百两于.茶篚中托人饷之,所托者怪其重,开视窃银而致茶于仝。仝大怒,及诏至,州官劝仝对,当日接坐者余希古今不知所在。仝不从对,称希古即靖是也。靖遂以将军分司。 (本文节选自《五朝名臣言行录》)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谏官御史缄.口避祸缄:闭口 B.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让:指派 C.各用一字为目.目:纲领 D.犹留夏册不遣.遣:派遣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乃.自诣韶州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靖置银百两于.茶篚中托人饷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余靖“敢于直言”的一组是()(3分) ①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②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 ③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④及公北归,不载南海一物 ⑤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⑥靖阴使人讽仝,令避去

2015学年高考最新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真题精选(附答案)

2015年高考最新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真题精选(附答案) 1.(安徽)阅读下面文字,完成⑴—⑷题 御史梁皙次先生传 [清]王世槙 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皙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尖名籍甚。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婉、刘体仁、董文骥、王世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辩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孤耽内典,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纶数卷而已。 先生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蠢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蠢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

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字辈皆为赋诗。去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董诗云:“燕台奚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贴,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温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岙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揉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 (选自钱仲联主编《广请碑传集》,有删节) ⑴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晏坐终日晏:平静。 B 子孙不肖而居厚实居:积储 C 不接当事当事:权要 D 必合古人矩度矩度:气度 答案:D(“矩度”应译为“规矩法度”) ⑵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皙次其别号也 B 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 吾其还也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C 予辈皆为赋诗 D 馈问亟至,一无所受 为武置酒设乐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练习题

初中语文试卷 鼎尚图文整理制作 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时期的家、家。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初(当初) 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知识高深的人) 辞(推托) C.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 过(到)D.见事(认清事物) 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 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4.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目的: 6.本文主要通过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 是;吕蒙是。 7.鲁肃的话表现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 了;文末“”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答: 9.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答: 10.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11.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

1.本文《木兰诗》选自宋代编的《》一书。这首诗是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 ()()燕.山()胡骑.()辔.头() .. 3.解释下列括号中字词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⑵万里赴戎机(赴:) ⑶出郭相扶将(郭:)⑷策勋十二转(策:) ⑸著我旧时裳(著:)⑹关山度若飞(度:)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通,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通,意思是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 8.“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 答: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 答: 10.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是写出了 。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

(一)《论语》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论语》的"论"字读______________,它是记录________ ___的书。(2分) 2.课文里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 3.《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5、第①句有通假字____ _通________,这一则用了___ _____、____ __两种修辞手法。 6、解释加点字: A、时____________ B、知___________ C、愠__________ D、识_________ E、厌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其不善者而改之。” 1、将选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1)(2) 2、解释下列词语。 愠: 何以: 识: 诲: 说: 厌: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罔:殆:

(完整版)小升初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典型例题】 约不可失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 虞人:掌管山泽的官。 罢:停止,取消。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2)是日,饮酒乐,天雨() (3)公将焉之() (4)岂可不一会期哉() 2. 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且焉置土石 B.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翻译下面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4. 这则小故事中,魏文侯表现出来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 (1)①打猎②下雨③到、往④约定的时间 (2)A(疑问代词哪里) (3)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 (4)守信 【模拟试题】 (一)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 下列语句,诵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妇亦/ 起大呼 B. 又夹百千/ 求救声 C. 虽人/ 有百手,手/ 有百指 D. 不能/ 名其一处也 2. 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A. 虽人有百手虽:虽然 B. 不能指其一端指:手指 C. 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 D. 几欲先走走:走开 3. 对划线语句,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正面描绘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B. 反映出口技表演者的内容非常恐怖,令人胆战心惊。 C.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写出了台上台下互相呼应的情景。 D. 写观众对口技表演的反应,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全国卷高考文言文练习题《晋书》刘弘

刘弘,字和季,沛国相人也。父靖,镇北将军。弘有干略政事之才,与武帝同居永安里,又同年,共研席。以旧恩起太子门大夫,累迁宁朔将军;假节,监幽州诸军事,甚有威惠,寇盗屏迹,为幽朔所称。太安中,张昌作乱,以弘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弘遣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进据襄阳。侃、初等累战破昌,前后斩首数万级。昌惧而逃,其众悉降,荆土平。时荆部守宰多阙,弘请补选,帝从之。弘乃叙功铨德,随才补授,甚为论者所称。 朝廷以前东平太守夏侯陟为襄阳太守。陟,弘之婿也。弘下教曰:“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乃表“陟姻亲,旧制不得相监”。诏听之。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弘尝夜起,闻城上持更者叹声甚苦,遂呼省之。兵年过六十,羸疾无襦。弘悯之,乃谪罚主者,遂给韦袍复帽,转以相付。益州刺史罗尚为李特所败,遣使告急,请粮。弘移书赡给,而州府纲纪以运道悬远,文武匮乏,欲以零陵一运米五千斛与尚。弘曰:“诸君未之思耳。天下一家,彼此无异,吾今给之,则无西顾之忧矣。”遂以零陵米三万斛给之。尚赖以自固。 陈敏寇扬州,引兵欲西上,弘以侃为前锋,委以讨敏之任。侃与敏同郡,又同岁举吏,或有间侃者,侃遣子及兄子为质,弘遣之曰:“贤叔征行,君祖母年高,便可归也。匹夫之交尚不负心,何况大丈夫乎!”陈敏竟不敢窥境。永兴三年,诏进号车骑将军。弘每有兴废,手书守相,丁宁款密,所以人皆感悦,争赴之,咸曰:“得刘公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弘卒于襄阳。士女嗟痛,若丧所亲矣。 (选自《晋书?刘弘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 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B. 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 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C. 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 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D. 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 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假节,即借以符节,皇帝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以威慑一方。 B. 同年,文中指在科举时代,同榜或同一年中试者,也可以指年龄相同或相同的年份。 C. 从事,古代官名,亦称“从事掾”,汉以后三公及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D. 纲纪,汉魏晋对公府、州、郡属吏中的高级人员的总称,也指社会秩序和国家法度。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弘才能卓越,为政恩威并用。监管幽州军事时,他用威严和恩德,使盗寇绝迹; 太安年间,他平定了张昌的叛乱。 B. 刘弘无私大度,拥有大局观念。益州遭受危难之时,他在人员匮乏的情况下,及 时调派粮草,使益州防守得以稳固。 C. 刘弘宽宏仁爱,体恤士兵疾苦。一名年老士兵没有棉衣,他脱下外衣,摘下帽子, 交给士兵,并责罚了士兵的上司。 D.刘弘待人诚恳,信任重用人才。他选人注重德行才干,被人称赞;有人诋毁陶侃, 陶侃送来人质,他将人质打发回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弘于是劝课农桑,宽刑省赋,岁用有年。 (2)陈敏寇扬州,引兵欲西上,弘以侃为前锋,委以讨敏之任。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