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复习资料全

中医基础理论

董领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a.生理上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 b.病理上

?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

?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在的病变,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 c.临床意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

? 2、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

? a.气候

? b.昼夜变化:

?白昼为阳,夜晚为阴,人体也是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隆盛,到了夜晚则阳气敛,便于人体休息,恢复精力。

?许多疾病的发病时间及引起死亡的时间也是有一定规律的。

? c.地域差异

?地域的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也有很大不同。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因此每个地区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正是由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对待疾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

?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比如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

?辨证论治: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证”与“症”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性质(如寒、热等),以及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症,患者因疾病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及症候(症候-是由若干症状综合构成的,可以说是症状的复合)例如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是一种外感表症的症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病与辩证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阴阳五行学说

?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阴阳学说:

?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畴。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相互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的特性

相关性:阴阳分析的对象是同一畴.层面,相关联的的事物或同一事物部的两个方面,否则无意义

普遍性

相对性:阴阳的可分性.相互转化,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或条件改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也会改变等方面。

规定性:事物阴阳的不可反称性;将人体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规定为阳,将具有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为阴。

?阴阳学说的基本容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

?阴阳互根互用: 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互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属阳的事物不是纯阳无阴(所含属阳的成分多而属阴的成分少),而是根据其所蕴涵属阴或属阳成分的比例大小而定的。

?阴阳互根

?阴阳互用

?阴阳消长平衡: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

?此长彼消:是以制约太过的长为主要过程

?此消彼长:是以制约不足的消为主要过程

?此长彼长:阳长阴亦长,阴长阳亦长(补气生血、补血养气、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此消彼消:阳消阴亦消,阴消阳亦消(气虚致血虚、津亏致气虚、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阴阳相互转化: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五脏阴阳属性的划分:心肺居上属阳: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居下属阴:肝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至阴,肾为阴中之阴。)生理功能(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阳,二者互相依存。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人的生命就会中止)及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失衡所致。这一过程可以用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阴阳格拒和阴阳亡失作以概括性的解释。)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分清阴阳,既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证型,又可

以用阴阳来分析四诊。如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声音洪亮者属阳,语声低微者属阴;脉诊脉象浮、数、洪大者属阳,沉、迟、细小者属阴等等。从证型来看,病位在表属阳,实证属阳,热证属阳;而病位在里属阴,虚证属阴,寒证属阴等。

?在决定治疗原则和临床用药时,中医学也是以阴阳学说作为指导的。如对于阳邪过盛所致的实热证,以热者寒之的原则用寒凉药物清热;对于阴盛所致的实寒证,则应以寒者热之的原则用温热药来祛寒。而对于阴虚所致的虚热证,要以滋阴药以补虚;对于阳虚引起的虚寒证,则要以温阳药以补阳。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就必须阴阳两补。?阴阳学说还可用来概括中药的性味—酸苦甘辛咸淡涩(酸、苦、咸、涩属阴,甘、辛、淡属阳,并用以指导临床使用。

在临床用药时,应当根据疾病的阴阳性质决定治疗原则,再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来决定用药。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

?“火曰炎上”

?“土爰稼穑”

?“金曰从革”

?“水曰润下”

五行的归类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进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按照五行学说,自然界及人体等可分类如下:

?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五行相生相克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以维持事物间协调平衡的正常状态。制,是五行的生与克之间的制约关系。化,即生化指事物的正常状态。

五行相乘相侮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

?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母子相犯(及):是五行之间正常的相生关系遭到破坏后所产生的异常变化。

母及于子:是指母的一方异常时波及到子的一方,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其顺序和方向于正常调节中相生关系一致

子及于母:反之则可。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中医在五脏配五行的基础上,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五行,以五脏为中心,与六腑相配合,联系五脏支配的五体、所主的五官,以及五华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结构系统。)人体的生理功能(从五脏的资生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

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说明机体病理变化(人体在病理情况下的改变,也是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说明的。由于脏腑分属五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学说的规律的。如木乘土;土侮木;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依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均有其五行归属,据此,可以综合判断患者的疾病)还可以判断疾病的传变趋势和推测疾病的预后归转。

?五行“相生”规律应用

?中医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提出子虚则补其母,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

1. 补母(子虚),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虚证,可以补其

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治疗肝虚证时,选取肾经合穴阴谷。此即虚则补其母,补母则子安。

2. 泻子(母实),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实证,可泻其所

属的子经或子穴。如肝实证可取心经荥穴少府,或本经荧穴行间治疗。此即实则泻其子,泻子则母安。

?根据补母泄子的治则,提出以下治法:

?

1.滋水涵木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导致的肝阴不足之证。

2.益火补土法,适用于心阳衰微而导致的脾阳不振之证。

3.金水相生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

致肺肾阴虚者。

4.培土生金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而致肺虚脾弱之证。

五行“相克”规律应用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提出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

?根据治则提出治法:

? 1.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 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

?3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4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

?藏象学说

?藏指藏于体的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以脏腑为基础(尤其是五脏)。脏腑是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

?藏象学说的基本容

?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其共同特点:化生和储藏精气—精、气、血、津液等一切精微物质。藏而不泄,满而不能实,多虚证。六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泄而不能藏,实而不能满,多实证—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其在功能上储藏精气而似脏,在形态上多中空有腔而似腑。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五脏(常用气、血、阴、阳解释)

?肝位于上腹部,横膈之下。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肝气疏通调畅全身气机的功能)和藏血(储藏血液、调节血流量、防止出血),肝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与胆本身直接相连,又互为表里,将军之官。

?

?心居于胸腔,横膈膜之上,有心包卫护于外。《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之为“君主之官”。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血脉(主血:生血和运血、主脉:心气调控脉道舒缩),二是主藏神(心脏主宰人脏腑组织的一切生理活动、人体的心理活动),并与舌、面等有联系。心与小肠互为表里。

?

?脾位于中焦,在横膈之下。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脾具有消化饮食物,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升(升清:脾气将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从中焦上输于心肺及头面五官,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为气血,营养全身;升举:脾气升托脏,是指维持相对恒定位置而不游移或下垂—脾升胃降)和统血(是指脾气具有控制血液在血脉流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脾和胃相为表里。两者均是主要的消化器官。人出生后其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为生痰之源,喜燥恶湿。

?肺居胸腔,在诸脏腑中,其位最高,故称“华盖”。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藏”,相傅之官。肺与大肠相为表里。其主要生理功能有:肺主气(主呼吸之气、主管气的生成、调节全身气机)、宣发肃降(肺气具有向上的升宣和外周布散的作用;具有向下、、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清洁的作用),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血脉而聚会于肺,经过肺的吸清呼浊,气体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至全身的功能)。肺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为储痰之器。

?肾位于腰部,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先天之官。肾在五行属水,肾与膀胱互为表里,生理功能主藏精(主管生长发育、主管生殖繁衍:天癸—促进和维持生殖机能的精微物质)、主水液(肾中阳气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平衡的功能、肾是水液代的重要环节)和主纳气(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以防止呼吸表浅,协助肺完成呼吸的功能)。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水火相济、心肾相交。肝肾同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