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教育学与教师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分三类:①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②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③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二)“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三乐也”(最早使用“教育”一词);《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庸》说“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长善救失原则的出处)(三)“教育”的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学习者学习实践的对象主体

2、受教育者:即学习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主要职责的人,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实践的主体和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是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统一。

三、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

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法国教育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生物起源论

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产生的社会现象。

3、心理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杨贤江。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四、学校教育的产生: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2500年左右的埃及

称“苏美尔学校”我国在夏朝就有了学校,称为痒序周朝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制度也日趋完善,那时的学校分为国学(大学、小学)和乡学(塾、痒、序、校)两类.

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A,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B,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累积,为学校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C,文化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五、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即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的非独立性、原始性、平等性、普及型。

2、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我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在商代,开始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职业。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在欧洲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

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合成“七艺”。在西方的僧侣教育,骑士教育,世俗教育等教育知识中,神学仍是主修课程.

古代教育的特点:①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②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④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⑤教育方法崇山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⑥形成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⑦形成个别施教的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3、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现代社会教育,其特点为:A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B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C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外在动力)和教育问题(内在动力),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如何培育人的学问。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教育学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 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中国古代的<论语>,<孟子>,朱熹的<四书集注>,韩愈的<师说>.其中<学记>是我国史上最好的一部教育专著,成书于战国末期.其二,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名著<论演说家的教育>被誉为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就.“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相观而善,长善救施,禁于未发’等是学记中千古传颂的教育格言.

2、学科独立和初步发展时期(17-19世纪) :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首次把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确立下来。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大体上确立了近代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轮廓,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1693年,英国哲学家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1762年,法国思想家卢梭《爱弥儿》。1803年《康德论教育》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61年斯宾塞《教育论》

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的时期:

⑴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了“新教育”思潮,在美国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

其共同特点是反对传统的以传递知识为教学中心的倾向,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实验教育纲要1914》和拉伊《实验教育学1908》

⑵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

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

⑶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克伯屈

⑷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⑸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和金蒂

⑹结构主义教育理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

⑺最近发展区理论: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

⑻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美国教育家布鲁姆

⑼一般发展理论:赞可夫

1806年,赫尔巴特发表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被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时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必考)教学过程的“四阶段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突出了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中心”,即“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通常被视为“传统教育”的代表。

三、教育学的学科特点: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2、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4、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和科学路径的多样性;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四、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拓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第三节教师与教育学

一、教育学的价值1、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地解释教育问题。3、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教育学作用:A通过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B通过获取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提高全面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C 促进教育工作者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D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E 优化教师的教育思维,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思想基础;F通过传播教育理论,改善全社会的教育舆论环境和教育观念,从而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二、教师与教育学的学习:(一)沉淀扎实的教育理论;(二)运用教育学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一)人的发展: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说,人的发展是指作为复杂的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A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自由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有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万物皆备于心”“人的心中自有浩然之气”、柏拉图“观念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

B 外烁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代表人物:中国古代的荀子、英国的洛克、美国的华生

C 多因素互相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几种主要的人的发展观:

1、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被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代表人物:遗传论创始人高尔登《遗传的天才》“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之受遗传的决定一样”。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我国古代思想家董仲舒“性三品”

2、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受外界影响的结果,确信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起着决定的作用,又称“养育论”。代表人物及其观点:洛克的“教育万能论”《教育漫话》“白板说”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3、二因素论:肯定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而且认为两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可相互替代。代表人物:施太伦、吴伟士。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二、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高度的组织性。3学校教育是一致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4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学校教育可以抓住学生教育的最佳时期

(二)辩证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2主观能动性通过活动表现出来

第三节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教育: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的特征。

二、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1在同一方面的发展上,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不平衡2同一个体在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一般是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耿后

四、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又应当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个别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要求教育者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系统掌握其成长发展的特点,主义对个别学生进行特殊培养,采取弹性教学制度等教学组织形式。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①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②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④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学校课程与内容⑤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在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同时,也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④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①.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通过选拨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③.教育通过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第四节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2人口数量制约教育的鬼某,速度和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二、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①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②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③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五节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①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是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明确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意义:明确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于我们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发展观的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品格。第二教育要对社会有批判性。第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指社会对所要早就得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即教育目的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二、教育目的的内容构成:1培养具体何种功能的社会成员2所培养的人的素质结构

三、教育目的的体系:有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育目标

四、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作用2选择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论:主要观点主张教育的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认为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是真善美的原型;应该主要根据人的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代表人物:洛克、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基本观点:1教育母的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而非社会的需要制订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二、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由社会的需要决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所追求的根本目的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孔德、斯宾塞基本观点: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3教育的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

三、其他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2形势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3教育无目的论

第三节我国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沿革及基本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表述的变更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①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③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④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⑤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①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②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③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自觉的一切才能。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意义:1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2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历史必然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德智体美劳

第四节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

一、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①教育自身的问题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②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知识发展速度的空前加快③对教育认识的深化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的内容及其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1全面发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依据,是素质教育的实践基础和方向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和进一步深化,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3素质教育选定的目标是向着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看齐的,具有超前性,它是未来社会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五章教师和学生

第一节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①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②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③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④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二、学生的社会性地位:第一,青少年儿童是权力的主体第二,青少年儿童享有合法权利 1生存的权利 2受教育的权利 3受尊重的权利 4安全的权利第三,学生有其自身的义务

三、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1生理成熟期提前2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用化3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5心理问题增多

第二节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一、教师职业产生与发展:1非职业化阶段 2职业化阶段 3专门化阶段 4专业化阶段

二、教师角色和老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1学习者和研究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5学生学习的榜样6学生的朋友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

三、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崇高的职业道德

(二)合格的教育专业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合理的专业知识:1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3丰富的教育理念知识

(四)精湛的专业能力

(五)强壮的身体素质

(六)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途径:1师范教育 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博乐的教师关注阶段⑴教学前关注阶段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⑶教学情景关注阶段⑷关注学生阶段

2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⑴职前教育阶段⑵引导阶段⑶能力建立阶段⑷热心成长阶段⑸生涯挫折阶段⑹稳定和停滞阶段⑺生涯低落阶段⑻生涯推出阶段

三、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策略:1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 2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3以日常教育为生活资源①日常教学反思②个人行动研究③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阅读教学名著深思体悟教育案例开发教学档案积累博客教学日记教育随笔教育叙事)④同伴交流和合作(聊天座谈听课参观网站论坛课题协作专家支持等)⑤跳出教育某发展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形成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那个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师生关系的构成:1社会关系,以实现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⑴代际关系⑵师生之间的政治关系⑶文化的授受关系⑷到的关系

2 工作关系或教育关系,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3心理关系,伴随着教育教学活动而产生

三、师生关系的模式: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教师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师生关系,教师的知识、能力、人格等也会影响师生关系 2 学生因素从法学的角度看,学生对自己义务的了解和履行情况影响师生关系;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心理发育状况也会影响师生关系 3 环境方面影响教师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

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以及社会尊师重道的环境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

(三)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这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

从教师方面看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从学生方面看1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2严格要求自觉,做到自律、自爱、自尊、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3主动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努力与教师保持良好关系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人物,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等

二、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趋势:影响因素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4民族文化发展趋势①重视学前教育,主义早期智力开发②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④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⑤接受终身教育,发展继续教育

第二节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西欧双轨制美国单轨制前苏联型学制(Y型学制)

二、我国学制的产生与发展:旧社会⑴壬寅学制⑵癸卯学制⑶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蔡元培)⑷壬戌学制老解放区的学制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三、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5实行终身教育

第三节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的界定: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二、义务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义务教育发端于德国,德国新教领袖马丁·路德,被誉为“国民教育之父”

三、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并于7月1日起施行,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新的阶段

第四节终生教育

一、终生教育概述

1终身教育的含义: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个阶段所受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体。从纵向上来说,终身教育部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是涵盖人的一生在内的:从横向来说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式教育。

2终身教育特性:1终身性2民主性(普及性)3形式多样性4连贯性5自主性6灵活性和实用性

3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1社会加速发展 2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 3人口的急剧增长 4闲暇时间增多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1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2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3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自我导向学习4无所不包的学习内容5终身教育的目标-完善的人和和谐的社会

三、终身教育思想的意义:1终身教育使教育成为有效的、公正的、人道的事业2引发和推动教育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3指导、加速教育实践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四、终身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别:1从教育过程,传统的教育仅把教育限制在青少年时期,而终身教育把教育贯穿于人的全部生活 2教学活动的组织上,传统教育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正规、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等隔绝开来而终身教育统筹安排各种教育活动,谋求各类教育之间的联系和统一3教育目的上,传统教育强调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而终身教育重视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促进自我表现发展4教育功能上,传统教育注重教育的筛选功能,而终身教育注重诗人的素质充分地得到发展5教育机构上,

传统教育主要限定在学校,而终身教育扩大到与人民实际生活相关的各种环境6施教人员上,传统教育职能有社会中的一部分来施教,而终身教育根据试卷和情况的不同,有社会整体来提供教育机会7教育内容上,传统交易集中于学习抽象知识,而终身教育内容涉及知识、情感、审美、职业、政治、身体等并注意冲整体上寻求他们之间的联系8教育方法上传统教育注重从外部施压,而终身教育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独立性

第七章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

第一节教育途径概述

一、教育途径的定义: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传授教育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行双向活动所经历的渠道的总称。主要形式:思想教育、课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社会实践等二、学校教育的途径是教学:1教学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组织形式进行人类经验的传授,使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秩序和节奏,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2教学将传授的内容科学的选择依据知识构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编成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3教学时在教师的引导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4教学能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节学校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⑴课外活动:指学校在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由学校或教育机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学生实施多样的教育活动

⑵课外活动的特点:1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2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3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4过程的实践性

⑶课外活动意义和作用:1加深和巩固课堂上学到的间接知识,并能获得新知识2丰富和活跃学生的精神生活3可以发展学生的体力审美和劳动能力4有利于及早发现人才促进人才的早期培养5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6训练学生的交往能力7训练学生善于利用闲暇时间8是培养良好公民的手段

二、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1思想政治活动2科学技术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 4体育活动 5社会公益活动

三、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人活动

四、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2坚持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3要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4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5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

第三节综合实践活动

一、综合实践活动界定: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活动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经验型课程2综合实践性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想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4综合实践性活动是一种三级管理的课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1综合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其开发

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⑴研究性学习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⑶劳动与技术教育⑷信息技术教育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多角度开发:1利用地方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内容2联系学生社会实际与现代化科技开发课程内容3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可发课程内容

第八章教育研究方法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基本含义

一、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1确立课题2查阅文献3研究设计4收集资料5分析资料6得出结论

二、教育研究的特点和类型:1教育研究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2教育研究的周期很长3教育研究的针对性、实践性很强4教育研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5教育研究遵从一定的道德规范

三、教育研究的意义: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推动教育改革发展3丰富教育科学理论4增强教师自身素质

我的摄影学习笔记

摄影笔记 1.首先我要提出的几种拍摄场景的问题 (1) 突出被摄主体,虚化背景,怎么拍? (2) 突出细致景物,色调艳丽,背景适中,怎么拍? (3) 夜景无支架,怎样表达无颤抖和夜色效果 (4) 夜景有支架,怎么拍 (5) 微距特写怎么拍 (6) 全景怎么拍,怎么连接? (7) 如何拍光束? 2.拍摄主体是什么? 从室外的风景照而言,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 (1)以人物以中心。绝大多数摄影属于此列。我们到风景点旅游或是到公园闲庭信步,拍照留影主要作为日后的美好回忆,可选择代表性的建筑、花丛、草地、湖水等等背景来衬托主体人物。人物在画面中应占据主要地位,成为视觉中心,若能进一步通过表情、动作等内容生动再现人物的内在气质,那必将使其值得永久珍藏! (2)以风景为中心,用人物作点缀。多用于表现特别的景致。如拍大佛像,以画面中占了很小比例的人来反衬佛像之大,以表现古代文明之伟大成就;再如杭州太子湾公园,春天草坪养护期间,圈起保护的大片大片嫩绿的草地连绵至远处墨绿的青山,再加上孩子们吹的泡泡随风飘逝,形成绝妙的人造自然景观,在构图中把绿色作为主体,人物点缀其生机,以展现那种人间天堂的美景。 阴阳脸与大黑脸“阴阳脸”是指人像面部受到90度侧光的照射,一半黑,一半白,这种方式的拍摄往往表现强烈的戏剧效果,若作为生活摄影就不太合适。大黑脸是指逆光人像曝光不足的后果。若拍摄人物背影或侧面,倒是可以达到剪影效果。而拍摄正面人像,最好是适当加以补光,比如用闪光灯或是反光板之类的工具加以弥补。初学者往往不注意光线在整体构图中的作用,或者总是习惯性地使用一成不变的某种光线,所以难以提高。先了解光线的基本知识,再动手实践,勇于突破,才能跨越自己。头上长树由于照片的平面造型特点,一不小心,很容易把远处的树枝、电线杆“嫁接”到主体人物上,仿佛从头上长出来一样,使原先可能很好的照片美中不足。其实只要在拍摄的时候,稍加留意变换角度就可以避免。 3.拍摄主体与景深 通俗的说,景深就是照片上图像前后的清晰范围。 景深大小的控制主要决定于三个因素:光圈大小,镜头焦距长短,拍摄距离远近。 光圈与景深的关系(主要)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背景越糊 镜头焦距与景深的关系(次要) 焦距越长,景深越小,背景越糊(所以要拍长焦) 拍摄距离与景深的关系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笔记(超强)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 习笔记(超强)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英国斯宾赛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简答:数学教育中应该进行德育吗? (1)教书育人 (2)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或称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手段)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电视影像、报刊、广播; 教育手段包括教育方法,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物质器具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教育的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教育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 (1)没有阶级性 (2)传递生产经验 (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 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特点有 (1)鲜明的阶级性

纪录片创作期末考试笔记总结.doc

4 辨析专题片和纪录片的异同:相同:1都是取材真实的现实生活,都以真实性、现实感作为创作生命(只内容和拍摄方法)2表现手法,纪实特质,都采用纪实主义拍摄手法 区别:1反应生活方式不同:纪录片以事信人,专题片以理服人 2表现手法不同:纪录片采用新闻镜头属于新闻范畴,专题片表现生活需要,多采用艺术镜头。 3时空处理不同:纪录片采用进行时来再现生活,专题片则可以灵活运用。 4镜头运用方式不同:纪录片采用头牌、隐性拍摄,专题片用艺术表现 5结构形态不同:纪录片一般以时间变化纵向结构,专题片采用空间变化横向结构 6思维方式不同:纪录片思维立足展现生活,专题片则是在展现生活的基础上表达思想 7纪录片的内涵: 1纪录片是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2纪录片是对客观世界进行记录的影视作品 3纪录片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视听形象纪实性。 8 纪录片的片种属性:(一)表现对象的非虚构性a纪录片艺术的影像本性:再现物象原貌,照相本性,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视听形象纪实性b纪录片艺术的永恒主题:人,以人为主表现对象c纪录片的照相本性与思辨性共存,通过主观意识反应客观现实。(二)内容领域的丰富性a纪录片的选题范围是非常广泛、丰富的,自然的、人与自然的,历史的、人与社会的,人与人的题材,这些都可以纳入纪录片创作者的视野。b我国目前的纪录片题材多集中于社会生活层面,对资源题材。科技题材历史题材等方面涉及较少。C扩宽题材的范围,一方面需要有资金、设备、人员、技术等条件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纪录片工作者随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唯有这样,纪录片的发展才会出现一片更广阔的前景。(三)艺术手法的多样性纪录片是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产物(四)语言元素的综合性字幕(说明画面、抒发导演情感,调节影片节奏甚至确定影片风格、激发观众好奇心调动气氛,转场)镜头语言(长镜头是纪实性电视纪录片增强真实感的重要美学手段)画面语言(叙事和表意)、音响语言(也叫同期声)、文学语言(指解说词)、音乐语言 9 纪录片的社会功能:(一)传播知识和舆论导向功能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载体,纪录片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反应生活,记录历史,传播知识和舆论引导、审美作用等,也存在社会功利性。(二)记录历史和解释历史的功能它最直接的功能就是记录,真实记录丰富多彩、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由于他真实,所以具有文献性。(三)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功能纪录片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起到了传播真实的信息,扩宽人们的视野,交流和宣泄人们情感、启迪人的智慧,引导人们去思索的作用。(四)给人以愉悦的功能优秀的纪录片是艺术创造,他真实,因而具有真实美,它万巨额人们熟悉但熟视无睹的情况,因而产生陌生的距离美。 10 纪录片的分类:(我国)(一)纪实型专题节目:指用自然朴实的方法,真实地报道、反应社会生活和人文现象的电视专题节目。(二)创意型节目:指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渗透创作者浓重的主体意识,具有较强的创作意识的电视纪实节目 11纪录片使用电影艺术的母体,在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中陆续分化出故事片、新闻片、动画片等不同片种。电视普及后,纪录片在电视上空前发展,出现了“电视纪录片”。 12外国纪录片的起源和发展 (一)卢米埃尔简单纪实的原始电影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被称为活动照片。代表着纪录电影的开端。坚持“影片是再现真实生活《工厂大门》《火车进站》 (二)弗拉哈迪(美国)和《北方的纳努克》 (1)纪录片之父是罗伯特.弗拉哈迪。纪录片创始人。《北方的纳努克》是第一步完整意义上的纪录片。(2)《北方的纳努克》是一部有人物、有故事、充满诗情画意的现实生活的纪录片,他是写实传统与技术主义的矛盾产物。弗拉哈迪的创作主题:赞扬现代文明入侵以前的自然美和人性美。弗拉哈迪的重要贡献:坚持非虚构的原则下,积极介入生活、真实性生活场景和作者主观感情的完美结合。利用搬演,某些东西与事实不符。

2019年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重点复习资料(重点版)

2019年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基础知识重点 复习资料 教育学 【1】教育: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的个体功能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育促进人的先天素质得到发展,使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功能,其主要表现有三点: 1教育促进人的先天因素得到发展,使心理生理素质得以呈现 2教育把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人类精神文明移植于个体之中 3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培养出合格的社会成员 【3】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认识自然的一部分要顺应自然地发展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4】教育具有哪些社会属性 1历史性2永恒性3相对独立性 【5】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2独立形态阶段3马克思主义教育阶段4现代教育理论发展阶段【6】20世纪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那些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中青年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教育资源分配机会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 4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资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包括教育设备,教育手段,工艺,程序、方法等的现代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7】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 【8】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摄影基础知识学习笔记之光与色光与色

摄影基础知识学习笔记之光与色:光与色 1.光源色:不同的光源有不同的颜色。如果用三棱镜将白光进行分解,就能分解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在不同色光的照明下,会产生不同的色彩效果。例如,同一个白色的物体,在白光的照明下,显示出的物体固有色即白色物体变成了绿色;在红光照明下,白色物体变成了红色…… 2.物体的固有色:物体本身的颜色只有在柔和的白光照明下,才能准确地显示出来。例如,白光照射到黄色物体上所色光的波长,所以,看上去是黄色;白光照射到红色物体上反射的光波长相当于红色光的波长,看上去呈红色…… 3.光的三原色:三原色光是指光谱中的红、绿、蓝三种色光,而不是绘画中的红、黄、蓝三种原色。红、绿、蓝三光,光的三原色以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可获得不同的复色光。 红、绿、蓝光的混合 4.光的三补色:两种色光相加,如果能获得白光,那么,这两种色光互为补光。如: 红光+青光=白光 绿光+品红光=白光 蓝光+黄光=白光 也可以说,从白光(由三原色光等量相加的光)中减去任何一种原色光,余下的色光即为被减去的色光的补光。如:白光-绿光=品红光(红光+蓝光) 白光-红光=青光(绿光+蓝光) 白光-蓝光=黄光(红光+绿光) 因此,品红、青色、黄色又称减色法中的三原色。彩色胶片、彩色印刷的染料和油墨就是以此为基础的。 5.色彩三要素:色别、明度和纯度是色彩的三要素,是色彩识别和分类的基本依据。 (1)色别:色别是指彩色给人们视觉上某种特定的感受,色别与光谱成分(波长)有关。一般把色彩分为红、橙、 色别。 (2)明度:色彩的明度,是指物体表面对色光的反射程度。反射的色光越多,物体表面的色彩越明亮,明度越高。决于照明光源的亮度和物体的固有色。例如,当照明光源发射出的光不是纯白光,而含有蓝色成分,照射到白色的物面呈现出一种蓝色调。在相同的照明下,不同的色别明度不同。假定白色的明度为100,黑色的明度为 0,各种色 白色 100黄色 78.9橙色 69.85绿色30.33红色 4.93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点归纳

温馨提醒: 以下是某些同学对书本上的部分重要知识点的归纳,大家可以看一看,希望对大家的复习巩固知识点会有些帮助。 20世纪以后教育呈现的一些新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的特点 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育是创造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教育的政治功能 为政治培养人才 通过舆论影响政治 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 文化功能: 选择 融合 传承 创新 素质教育 思想 政治 品德 心里 身体 科学知识 终身教育的特点 民主性 自主性 连贯性 形式多样性

新教师常见的三个错误 主修某一课程只能提供这么课程的全部容 教育只不过是知识的传递 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累积的过程 专家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专业知识上 问题解决的效率上 关于洞察力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疏导性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方法: 说服法 锻炼法 陶冶法 榜样法 奖惩法 动机的激发和培养 激发: 设置具体的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设置榜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原有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培养: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 作业的难度适中,控制动机水平 利用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 奖惩方法,妥善维护部动机 我国教育目标的基本精神 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 精神: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所在 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班级与班主任笔记整理

第一章班级 一、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本的行政组织。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因此,它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二、班级组织的发展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伊拉莫斯,借用古代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关于学生的制度论》中的“班级”一词,描述了伦敦保罗大教堂的学校情形:学生呈阶梯状围坐在圆形教室了学习。 最早从理论上设计班级组织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班级授课制的设想。学生按照年龄划分不同的班级,每个班级配置合适的教科书和专门的教学方法。 19世纪初,英国出现“导生制”,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性地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配备导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 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9世纪末,于1862年京师同文馆中采用。 (一)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缺点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重视预设内容的教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创造性不够。 3.强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解决方法:将群体教学和分层教学、个别指导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等。“小班化”教改实验正在一些地方实施。 三、班级管理 (一)概念: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二)班级管理的功能(作用)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风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三)班级管理目标——形成一个“班级共同体”

摄影吴师自通笔记整理课件资料

一、基础一 1、测光 画面反差不是很大,受光反差不大——评价测光 背光照片。光线反差极大,停电点燃一根蜡烛——局部测光、点测光 局部测光、点测光的精确度 中庸的测光方式——中央重点,主题和环境存在不大的反差 2、白平衡 固有色的还原 条件色的还原 自动白平衡 色温——光线的颜色,光线的颜色越冷越偏蓝,色温越高,光线的颜色越偏暖越低,色温越低。 阳光的色温——5200到5500 闪光灯——5500 阴影——7000 阴天——6300 阴天光线偏蓝 钨丝灯——3200 以5000多为界,高于5000多,就偏蓝,低于,就偏暖 3、自动对焦测距 连续对焦——运动的物体,跟拍。 三四岁的小孩,无法预知其动静 4、ISO——相对感光度感光度越低,较多的光线 天气晴朗的室外 100——400 阴天到傍晚 400——1600 黑暗的室内到夜间 1600——6400 只要光线允许,光线够强,使用最低的ISO,让更多的光线进来。 抖了糊了 闪光补偿控制相机的闪光灯 自动闪光灯系统。非常暗的室外,估计错误,多补光,使用闪光补偿,设置低一点的值。负补偿。 内置闪光灯有效距离 4米多一点

5、测光——调节光圈快门获得正确曝光 专业标尺显示游离的光标内置测光表。 使得游离的光标在正中间,一般情况下可以获得准备曝光。 尼康 LV 及时显示 lock 游离的光标受到大致的位置 6、入门级照相机 只有一个拨盘通过屏幕菜单控制 中端左边键有两项功能 二、基础四快门光圈与各种曝光模式 1、视觉的产生 眼球凸透镜瞳孔视网膜(传感器) 猫眼高感光度 2、曝光 光圈、快门、感光媒体的感光度 快门速度-曝光时间 糊了与快门的关系 准备的曝光——亮度无异 快门控制着进光时间曝光量画面的效果 快门速度高的时候,高速运动的瞬间被凝结了 快门速度低的时候,一个运动的过程被记录下来了 高速快门捕捉瞬间低速快门记录运动的轨迹 慢速快门相机相对静止三脚架动静结合 慢速快门拍摄水流 低速快门拍摄静止的物体比较抽象的效果 3、数值越小光圈开口越大 光圈与景深 景深——景物纵向上清晰的深度 小景深照片,前景清晰背景模糊——大光圈,虚实对比很强烈的照片合影小光圈大家都清晰焦点是群体 快门与光圈的成级变化 T:1/2 1/4 1/8 1/15 1/30 1/60 1/125 1/250…… F:1、1.4、2、2.8、4、5.6、8、11、16、22…… 1.4相比于1 进光量减少了一倍 A或Av 光圈优先光圈先决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中公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整理笔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4、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5、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3、心里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近现代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未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2、教育学的发展 萌芽阶段: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教学方法又称“产婆术”。1.苏格拉底讽刺;2.定义;3.助产术。 柏拉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她的代表作《理想国》中。“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学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培根:英国;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 2、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教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3、卢梭: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4、康德: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5、佩斯泰洛奇: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6、洛克:提出“白板说”。 7、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主要观点:

摄影入门讲座笔记摘要

摄影入门讲座笔记摘要 1.器材使用 a)站位: 两脚前后45度,支撑臂靠近身体,留出一只眼睛(建议左眼)观察整体动向(比如在拍摄足球运动中,右眼盯住长焦镜的图像,左眼观察传球的动向);善于使用现场的物体作为支撑架。 b)术语解释与应用 i.Iso,曝光度,iso越高,曝光率越高,适合高速运动和黑暗条件下的拍摄,同时噪 点也越多;相反,iso越低,图像颗粒越细腻,色彩越逼真,可以放大较高倍数而不失真。 ii.Aps-c:数码相机的焦距补正系数,cannon 1.6,nikkon1.5,olympus2 iii.景深:以对焦点位中心能够清晰成像的区域。景深与光圈大小成反比、与焦距成反比、与距离成正比 iv.半快门(快门按到一半会卡一下的那个状态):曝光的实际开始时间从半快门开始算起、半快门阶段保持曝光补偿、定焦等参数不变;把握抓拍与半快门的权衡,长按半快门可以增加抓拍的曝光时间,但是会牺牲对于曝光补偿和定焦的修正程度。 v.快门优先vs光圈优先;前者能够在短时间连续拍摄,适合拍运动中的物体;后者曝光时间较长,画面色彩好,适合拍较静止的物体 c)常见的问题与解决 i.画面虚:成因,跑焦、抖动。应对: 跑焦,在纯色背景下对焦,要对准有清晰线条和色彩分界线的地方(比如人的五官、色彩变化的边界),然后用半快门转移;延长曝光时间或者增加进光量;收缩光圈。 抖动,增加iso,用支架,增加进光量 ii.主体不突出:靠近主体,注意选择陪体(简洁、少量、得体) iii.画面过暗:增加曝光补偿(开阔地形闪光灯的效果会削弱) 2.场景摄影技巧 a)会议摄影: 需要拍摄全景照、发言照以及穿插的重要内容或典礼仪式 i.全景照的注意事项: 1)四平八稳,画面不要倾斜; 2)中心突出(摄影事件、出席人员); 3)主要内容要形成封闭图形(即尽量拍全会场正面,比如说百年纪念讲堂的 舞台边框); 4)宁可让主席台过度曝光也要排出条幅内容(需要手动正向修正曝光补偿); ii.发言照的注意事项: 1)跟开口音(或者发言人停顿的瞬间),否则容易出现奇怪的表情; 2)要在发言人抬头的时候拍; 3)发言人身高与讲台不协调的时候,或者纵向改变俯仰角,或者横向变化拍 摄角度(注意麦克风不要挡在脸前) iii.穿插活动: 1)快门优先,曝光时间过长容易拉出“鬼影”; 2)授奖仪式要注意抓拍向台下示意的瞬间,特别注意要选好角度,不要让证

《综合素质》重点笔记(打印)资料

《综合素质》重点笔 记(打印)

《综合素质》知识点 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 (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 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 (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 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观 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 (1)学生是完整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需要尊重 (4)学生都有潜力 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从身心健康发展,主体性发展,中学生社会文化发展三个方面 身心健康发展:生理心理健康的成长,生理心理健康得到社会的实现 主体性发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主体性发展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 社会文化发展:主要涉及到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新颖整理2018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教育学与教师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分三类: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二)“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三乐也”(最早使用“教育”一词);《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庸》说“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长善救失原则的出处) (三)“教育”的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学习者学习实践的对象主体 2、受教育者:即学习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主要职责的人,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实践的主体和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是教育容和教育形式的统一。 三、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 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法国教育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生物起源论 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产生的社会现象。 3、心理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贤江。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_全书笔记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中外教育名言 ①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②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解字》 ③教育是发展健全的个性——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4.教育是“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裴斯泰洛齐 5.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德国思想家康德 2:教育的概念 ①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②广义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 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③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 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3.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相互关系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 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起源的学说观点 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观点:教育起源归于本能.不足: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里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观点: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不足:否认了人是有意识的。 劳动起源论: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5.学校教育的产生 1.原始社会有学校教育的萌芽,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 2.我国经考证的最早学校在殷朝。未经考证夏朝就有学校成为“痒序”。周朝的乡学分为:塾痒序校 3.教育系统的产生,是制度化教育形成的前提 4.最早设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职业是——商代 5.欧洲封建社会教育容: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术)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6.学校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①社会劳动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 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②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容 ③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7奴隶社会教育的出现的条件表现: ①经济上,由于铁质工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②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③文化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8.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①教育的非独立性②教育的原始性③教育的平等性和普及型 9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学校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生产经验的传授 ②学校教育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是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③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佳能单反相机摄影技巧入门笔记

1. 阳光16法则 口诀:艳阳十六阴天八;多云十一日暮四;阴云压顶五点六;雨天落雪同日暮具体步骤 第一步:把快门设为感光度的数字,比如ISO 50就设快门为1/60 , ISO 100就设为1/125 左右,总之让快门速度尽可能接近感光度。 第二步:如果天气晴朗就把光圈设为f16,如果稍有一点阴就把光圈设为f11,如果天 阴就把光圈设为f8,如果天气非常阴沉就把光圈设为f5.6 2. 感光度(ISO)数值设定 ISO设置通常不能超过400,画质一般都不错。光线较好的情况下100就可以,在光线暗或者黄昏拍人,ISO设置200、300,但不能超过400,否则会导致画面粗糙.ISO800 已经是600D的极限值,切记! 3. 特写、微距拍摄技巧 在拍摄特写或者是微距时,诸如花草、虫鸟之类时,在不善于使用全手动档时可以将相机调节到Av档 光圈最好在f5.6或以下,焦距最好50以上,尽量在1m以内拍摄,使背景虚化。如果光线好的话,感光度ISO100;光线比较弱的情况下,ISO最好400以内。通常用侧逆光来拍摄。 拍摄昆虫,使用TV档并适当增加快门速度(1 /250)和ISO值;昆虫占画面比例比较大可适当降低曝光,反之亦然。 6.测光模式 评价测光,通常用于光线比较平均的时候如阴天 中央重点测光可用于光线复杂的情况 点测光也可用于光线复杂的情况,■明暗对比更强烈,对焦点对在哪里就曝哪里,可用于特写但不适用大型场景拍摄。这种测光模式大多应用于拍摄者希望将拍摄主体充分表现的情况下使用。 局部测光模式非常适合各种画面被拍摄主体在画面中心位置或环境光线反差不大的风景照片的拍摄时使用 8.户外照片人物镜头冲光和黑脸现象 避免冲光:调整镜头位置,利用正面光和侧面光进行拍摄避免逆光造成黑脸:闪光灯补光(强制闪光灯) 闪光灯使用技巧:闪光灯直接补光(注:闪光灯并非只能在夜晚使用,可阴天、晴天补 光);闪光灯反射补光(通过调整闪光灯位置,将光线打到主体人物脸部) 9. 安全快门速度的设定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战国末期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 ①“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②“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③“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提出“从做中学”的方法(五步探究教学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代表作《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6、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法。

7、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 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 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 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 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 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 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 庸》、《论语》、《盂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 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 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 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人接受环境

摄影基础笔记(3)

555201916020721龙恒旭 摄影课笔记 考勤互动+期中作业考核+期末考试(期末作业拍一组专题作品,并有封面的上交,还要设计排版,报名,日期,说明,底色,线条,标题) 照相机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性质与反射规律,以光子为载体,把被摄物·经尽头传递给感光物,最终可视。 旁袖相机直射,单反相机为折射。 小孔成像图片: 放大机的镜头前放底片,木板上放相纸,且放大机的镜头是用来控制光的聚焦程度的。 银是不太稳定的化学物质,它极其感光,且易氧化 阿尔哈赞研究的是黑盒子并记录了小孔成像的变化。

卡尔法诺首次使用凸透镜,从而取代了小孔。 波尔塔成功将理论运用在了黑盒子里 底片发黑或者发白是曝光没有控制好,欠曝(发黑,由于光圈过小或者快门过快)或者过曝(发白,光圈过大或者快门过慢)。既有剥光原因,也有显影原因。 镜间快门由一系列薄钢叶片组成,放置在镜头的单元之间。快门释放按钮触发一根弹簧使叶片在曝光期间开启,然后闭合。这种类型的快门又叫做叶片快门。 放大机波光时间不长会发黑,波光时间过长会发白。 焦影像会不会模糊?放大机需不需要调焦? 放大镜头的焦距长短应该与底片的尺寸配合,放大镜头焦距的长度应和底片对角线长度大致相同,即底片尺寸大时,要用长焦放大镜头,底片小时则应换用短焦放大镜头。 放大机的光是一直亮着的吗? 是 放大机的高低能影响照片的大小吗? 能 影响放大机曝光的因素有哪些? 光源强度,底片密度,放大倍率的大小,放大纸的感光速度,光圈的大小等 影响显影的因素有:显影时间、显影温度、搅动的影响、显影液

活度的影响。 相片反白原因:相片曝光过度,底片显影过度,相纸曝光不足,相纸显影不足,拍摄白色的物体。平面快门位于照相机里,正好在胶片的前面。由于它就在焦点平面,也就是胶片位置的前面,因此而得名。 比较起来焦平面快门具有如下两个优点:首先,因为焦平面快门是装在相机机身里,而不是装在镜头里,这样可互换的镜头往往并不是太昂贵。但对于叶片快门来说,快门就是镜头的一部分,因此包含叶片快门的镜头会比较昂贵。 其次,焦平面快门能够具有更快的曝光速度,为了了解其中的原因,有必要知道一点焦平面快门的工作原理,焦平面快门的运转有些像一对卷轴式的窗帘。首先,第一副帘拉起,快门打开并允许光线照射胶片。然后,当预定的曝光结束之后,第二副帘跟随第一副帘运动并阻挡住光线。这就是焦平面快门工作时幕帘越过胶片的速度具有上限的原因。 相机镜头无论结构多么复杂,实际上都可以被视为一片凸透镜,从基本的光学原理我们可以看到,凸透镜轴心以外无论什么方向来的光线,在通过凸透镜后,都会被折射,而交汇于一点,这些光线的交会点被称为焦点,通常将能够清晰成像位置上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叫做焦平面. 通常可选择裂像、微菱、磨砂三合一屏。裂变对焦 答:能够同时测距和对焦的取景器,在取景器窗内可以看到被摄

教资综合素质笔记整理

综合素质教资 5天:真题大题整理(上下午书(晚+上午作文(下午晚上+ 上午选择题文学常识外刷(下午晚上)7背(上下午)7文学常识(整理公务员历史文化艺术常识,两天,法律常识整理,其他来不及算了)。 加粗为常考点 一、单选(29 题,2 分/ 题) 1-5 题,考查第一章职业理念,常见设问老师的做法正确的是、不恰当的是。6-12 题考查第二 章教育法律法规,根据题干选择合乎法律的选项。13-16 题考查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涉及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常问老师行为正确的是。17-25 题考查第四章文化素养,常见某学说的提出者、诗词作者、历史地名、历史典故、艺术、正确的理解等。26-29 题考查第五章教师基 本能力,涉及word 、Excel、PowerPoint 的简单操作,逻辑关系是否一致、数学规律各设一道。下面的是常考的点,侧重应用,不背。 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1、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 2、素质教育观基本内涵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素质教育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社会实践X) 4、素质教育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统一);促进个性发展。 5、新课改的教学观/ 更新教育理念口诀:学习过人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关注过程、关注体验、评价多元化) 6、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X。(因为素质教育主渠道还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二、学生观——“以人为本” 1、我国现代教育观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材料题) 选择题注意理解:(根据每个学生的作业分析,布置、批改作业属于学生主体性,而非差异性;小时跑调,长大歌唱家属于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发展潜能;学生叛逆,打扰上课,老师暗中调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补救,属于学生是发展的人,而非独特的人。)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区别): (1)顺序性(揠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 (2)阶段性(根据不同年龄段特点教学,不“一刀切” )

教育学综合基础知识—德育笔记整理

第一章德育概述 第一节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 的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学校德育。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的活动。即教师有目的地 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 西方“小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国“大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法制品质和心理品质。1995年《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品德课程学习四领域: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中学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 二、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与保障。 2、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基础。公民社会的成熟度取决于政治公民的素 质。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是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 3、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第二节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不仅 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一、新时期我国德育目标的制定 1、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 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2、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习;初 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 只供学习与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