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影响生育意愿因素

影响生育意愿因素

影响生育意愿因素
影响生育意愿因素

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探讨

生育意愿是人们对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及看法,其中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人们的生育目的,二是对生育数量的看法,三是有关子女性别的看法。人类的生育意愿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与传统农业社会相关的“多子多孙多福”的观念;二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关的“注重自我发展”的生育观念。他们代表着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的剩余价值取向,生育意愿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变化倾向受到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就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具体的探讨与论述。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作为生育意愿较高层次的影响因素,既可以影响一个街道、一个村庄,也可以影响到一个较大范围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群体生育意愿状况,从而形成一种有区域特点的生育文化,并通过人们的生育观念特别是政府的生育政策而体现出来。

1. 国家人口政策。国家的人口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社会整体的生育水平,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一般来说,有没有人口政策限制,人们的生育意愿是不同的。如果没有政策限制人们认为理想子女数2 个孩子的比例最大。

2. 经济情况。经济状况是决定人们生育意愿的现实物质基础,生育意愿也可以很大程度地在生育率、生育水平上得到体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分布由东到西逐渐降低,生育率的分布却恰好相反。但风笑天等人在对近二十年来的有关生育意愿的实证调查的回顾中,发现有很多调查结果显示, 生育意愿并非完全随经济发展而同步变迁,而是在

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表现出相对滞后的特点。

3.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影响人们生育意愿的内在因素。我国千百年来积淀的传统宗教观念至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依靠儿子传宗接代的思想不仅在农村根深蒂固,就是在城市里也不乏市场。长久以来形成的“多子多福”、“养儿防老”,靠男性“传宗接代”、“祭祖送终”的传统生育文化影响深远,是中国偏好生育男孩的社会文化根源。这种传统观念中的男孩偏好强烈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观念。可以说,生一个男孩是中国农村人口生育文化的底线。很多社会学家认为:在农民的生育需求中,最为核心的是性别,其次才是数量和时间———早生是为了生男、多生也是为了生男。在这种生育观念下,如果有机会可以选择,多数希望生养男孩。

4. 生产方式。由于人们的生产方式正经历着一场技术革命,生产过程中需要人们支付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少,支付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这样在社会化的大生产中,一个家庭的子女多不意味着创造的财富就大,女子体力的劣势不意味着在生产中就处于劣势。这样就很大程度上使人们改变了“多子多福”和“男尊女卑”的观念。但由于资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许多农村地区,生产力依然比较落后,生产和生活主要还是靠体力劳动,很多重体力劳动需要男性承担,成年男性也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和支柱,在这些地方偏好生育男孩依然存在。所以,可以说生产方式是偏好生育男孩的经济基础之一。

5. 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绝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问题由家庭承担,并且多由儿子来承担,在农村家庭中尤其普

遍。如果一个家庭生了女孩,女孩出嫁后要到夫家生活,在生产力相对较低的农村,老人的生活就面临着现实困难。这种事实也促使人们的生育意愿更倾向于要男孩。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社会养老制度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人们长期以来“养儿防老”的观念,进而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尤其是男孩偏好的意愿。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农村社会养老制度还很脆弱的条件下,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城市发达的生产力和相对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村落后的生产力和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客观上强化了某些家庭的性别选择偏好。

6. 就业形势与就业水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人口数量的增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再加上女性相对男性本身的弱势,不规范的就业市场,使女性就业形势尤为严峻,从而影响到出生性别选择偏好。唐荣宁等得出妇女的就业层次、收入水平低,男性能给家庭和个人带来更多的物质报酬也强化了出生性别偏好。

二、家庭因素

家庭层次上对孩子的生育意愿是家庭各成员个人的生育意愿的综合,它一般取决于这个家庭的习俗与传统、人口规模、权力结构、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等。

1. 家庭习俗与传统。妇女在家庭中地位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男孩偏好。父权、父系和父居的家庭习俗常常可以促进男孩偏好

2. 是否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因自身有独生子女的孤单,养老的压力,若政策允许有倾向多生的可能。但李嘉岩通过对北京市独生子女生育意愿的统计结果和具体分析得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差

异没有显著性,但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父母的生育意愿有一定差别,特别是独生子女父母不想要孩子的百分比远远低于独生子女,而想要2

个及以上孩子的百分比又远高于独生子女。

3.父母观念。我国千百年来积淀的传统宗法观念至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依靠儿子传宗接代的思想不仅在农村根深蒂固,就是在城市里也不乏市场。受“家本位”观念的影响,没有男孩的妇女,往往被人们看不起,自己也会因为没有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而产生自卑感。

4.父母健康状况。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被调查者及其配偶的父母健在的如果较多,要承担的赡养义务也就越重,因此总体上不大偏向于要太多的孩子。此外,由于传宗接代观念的存在,自己的父母健在,使未育者的压力较大,因此,在进行是否要生孩子这一决策,人们及其配偶的父母健也在起作用。

5.抚养成本。进入新世纪以来,家庭在子女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直接货币支出大幅度增长,但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房价的不断攀升以及高额的婚嫁费用产生等,“啃老”一族在最近几年引起了广泛关注,孩子对家庭的效益不但没有提高还有所下降,多生育孩子意味着经济上的损失,孩子的经济成本已经成为人们婚育观念中的一

部分。

6.受教育程度。教育水平与生育率呈负相关关系是许多研究所得出来的结论。较高的教育程度会使妇女生育意愿较低,这是由于较高的教育水平,使女性对子女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产

生了更强的对子女教育质量的偏好。另外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在社会中处于较高的社会层次,他们生活的重心不再是家庭,而通常以个人发展为首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在个人发展与生育子女之间权衡利弊,作出决策。

7.年龄及初婚年龄。有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育龄妇女其生育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年龄越轻,对孩子的数量和性别的要求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加,生育子女的成本会越来越高。一方面由于生物学的原因,高龄女性生育危险性的增加,抚养子女的难度增加; 另一方面是经济学的原因,一般个人收入会随着年龄增加,时间成本增加,而抚养子女的时间支出较缺乏弹性。

三、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是生育意愿最低层次的影响因素,它既作为家庭和社区水平上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基础,同时又受制于家庭和社区因素。

1. 户口性质。城乡之间由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效果的不同,居民的生育意愿从整体上来看有较大差别。目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生育文化也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从全国来看,有两种生育文化并存的现象。但在农村,仍是传统的生育观念占主流,农村中居民的生育目的仍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早婚早育现象仍很普遍存在, 生育数量上虽比以前有所减少, 但仍有超生现象。至少生一个男孩,是许多农村居民的生育愿望。而城市居民生育孩子的目的不再是单一的养儿防老,是趋于多样化,追求的是精神享受,家庭生活的需要或社会责任。

2. 婚姻观。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和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会产生不同的婚姻观。传统社会基于封闭式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生产力和技术水平十分低下,劳动力数量和家族势力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资源,生育行为是两性结合的自然结果。随着信息时代与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婚姻观念和生育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婚姻上,人们更看重婚姻质量,看重双方的感情联系,结婚并不一定就要生养孩子,“丁克”一族的兴起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3.养老观。一般而言,当家庭养老方式占据主流时,子女多少与家庭养老的负担能力呈正相关,多子女家庭分担的养老负担相对低于少子女家庭,子女多还可降低因子女死亡或不孝而带来的养老风险,这时人们意愿生育子女数较多;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保险事业的发展,父母在老年时对子女的经济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对子女的要求主要在于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子女的成就是主要的,子女数的多少则成为次要因素,子女性别对家庭和父母来说也会变得无关紧要,生育目的的私人性也将有所淡化。因此养老观的变化会对现时代人们的生育意愿产生影响。

3.培养质量。进入现代社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极大提高,人口质量而不是数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男女的性别关系日趋平等,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与之相适应的后代的养育成本也提高。目前人们更加重视培养质量而不是生育数量,优生优育和理性的生育观念逐步形成。

4.与工作、休闲的冲突。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特点之一是以工作为中

心,同时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和提高自己知识水平; 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开始体现时代的特点,如进行各种金融投资,追求个性化甚至炫耀性的消费,认同认真工作和享受生活的价值观。养育孩子和工作、休闲之间难免会有冲突,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在养育孩子身上花费过量的财力和精力

5.健康状况。健康水平也是影响其生育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人健康水平如果很低,其生育子女一方面会给自身带来很高的风险; 另一方面,也会增加生育低质量子女的概率。此外,被调查者健康状况较差,使其抚养子女的成本相对提高,因此,健康水平必然会影响生育意愿。

综上,生育意愿受到个人、家庭与社会各个因素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