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香港经济结构与发展

香港经济结构与发展

香港经济结构与发展
香港经济结构与发展

经济结构与发展

香港特别行政区处于通往中国内地大门的有利位置, 又位于跨越亚洲与欧洲之间时差的国际时区。这两个因素巩固了香港作为全球贸易、金融、商业和通讯中心的地位。香港现时是世界第九大贸易实体; 以吞吐量计算, 香港的货柜港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以乘客量和国际货物处理量计算, 香港的机场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以对外银行交易量计算, 香港是世界第十大银行中心; 以成交额计算, 香港是世界第七大外汇交易市场;以资本市值计算,香港的股票市场是亚洲第二大市场。

香港是个高度国际化的城市, 具有便利营商的环境、法治体制、自由贸易制度、自由流通的资讯、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发展完备的金融网络、一流的运输及通讯基建网络、先进的支援服务, 以及高教育水平的工作人口和能干进取的企业家。此外,香港还有庞大的财政储备和外汇储备、可自由兑换而稳定的货币,以及低税率的简单税制。凭这些优点, 香港成为全球公认最自由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系之一。二零零二年, 美国传统基金会连续第八年把香港评为世界上最

自由的经济体系;美国卡托研究所和其他国家50 个独立研究所,亦把香港列为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系。驻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则把香港评选为亚洲第三个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系,全球则位列第十三。

过去20 年, 香港经济增长超过两倍。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有 5.0% 的实质增长。这不但大大高于全球经济的增长率, 也远远超过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经济体系的增长速度。同期,本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质本地生产总值增加一倍,平均每年的实质增长率为 3.6% 。二零零一年的水平达24,100美元,在亚洲位居前列位置,仅次于日本。(图1)

图 1

本地生产总值

(与一年前同期比较的实质变动率)

一九八一至二零零一年间, 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平

均每年实质增长 5.0%,相应的人均增长率为 3.6%。一

九九八年及二零零一年出现的跌幅, 主要反映了亚洲

金融风暴及全球经济下滑在这两年所带来的不良

影响。

过去20 年, 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均急速增长, 升幅分别约为八倍和四倍,这与香港经济日趋外向的情况吻合。二零零一年,有形贸易(包括转口、港产品出口及进口货物) 的总值达30,520 亿元,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242%, 这个比率明显大于一九八一年的153% 及一九九一年的232% 。若把服务输出及服务输入的价值也计算在内, 比率则更大, 二零零一年达282% , 而一九八一年及一九九一年的相应数字分别为187%及271%。

香港的外来直接投资总额是显示经济高度外向的另一指标。截至二零零零年年底的市值达35,510亿元, 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280%。本港是亚洲外来直接投资的第二最热门地方,仅次于内地。香港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同样庞大,相应数字达30,280亿元及239% ,远高于区内其余经济体系。

二零零一年,包括本地生产总值及对外要素收入流动净

值的本地居民生产总值,以价值计算达12,990 亿元,较相应的本地生产总值高 2.9% ,原因是对外要素收入出现持续不断的净流入。以总值计算, 二零零一年对外要素收入的流入及流出额仍然庞大,分别为3,740 亿元及3,380亿元, 占本地生产总值的30% 及27% ,这主要与本港的巨额外来投资和对外投资有关。

各类经济行业对本港的贡献

各类经济行业的相对重要性, 可从这些行业在本地生产

总值及总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率作出推断。由于香港天然资源匮乏和土地有限,第一级生产行业(包括渔农业、采矿和采

香港电影产业流变

香港电影产业流变 本文应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产业理论,对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进行多维度的诠释与分析,力求完整而深刻地描绘出香港电影产业的流变过程,并揭示出香 港电影的产业经验对内地电影产业发展的启示。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香港电影产业发展史进行历史分期。依照香港电影产业自身的发展特色及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本文将香港电影产业发展分为初创时期、成熟时期、第一次繁盛时期、转型时期、第二次繁盛时期和多元化时期六个时期。 以后各章分别依照四种产业理论,对不同时期的香港电影产业发展进行分析、论述,以四种不同的维度诠释出其流变过程。第一章以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产业链中三元素之间关系的变化,论述香港电影产业结构的流变。在香港电影产业发展的初创和成熟时期,其产业组织遵循着传统的SCP范式:在结构的规范下,其行为也是最为简单的市场行为,而最终的绩效则完全受结构和行为的决定。历经50年代中后期的剧变后,香港电影产业组织突破了SCP范式,对绩效的追求成为决定一切的因素,其行为特别是结构开始以绩效为出发点,包括制片业、发行业等在内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章以交易成本理论中的经济化和战略化的平衡问题,论述香港电影在效率和创新的互动中其产业模式的流变过程。香港电影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其模式的流变,即是效率与创新之间不断平衡、达到最佳配置的过程。在追求效率与创新的平衡中,香港电影产业模式经历了独立制片体制→大厂体制→卫星制→院线制营销模→多元化模式的流变过程。第三章以战略管理理论和项目管理理论,论述香港电影产业的竞争资源优势流变。 其中第一节以战略管理理论为主,分析香港电影中的产业资源流变轨迹。香港电影产业资源流变的过程,既为竞争资源和战略资源不断强化的过程。在这一流变过程中,香港电影产业逐渐打造出核心竞争力、获得了可持续性的战略优势。第二节以项目管理的有关理论,分析在香港电影产业发展史中的转折时期,如何 以战略性的项目实施来获得可持续性战略优势、促使电影经济的发展。 结语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节从结构、模式、资源、项目4个层面对香港电影产业流变规律进行总结,得出结论:香港电影产业流变总体上表现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河北省生产总值的影 响 专业:金融学学号:41016113 姓名:卢红吉 摘要: 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是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1978年至2011年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eviews软件,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GDP;可是续发展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认为经济的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总产出函数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以及技术变化的长期作用结果。而结构主义非均衡增长理论则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竞争均衡的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成立,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际中这种竞争均衡的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各个部门的生产技术、产品需求、要素供给等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其报酬率必然也就不相同,这样一来,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会使得总产出增加,因而产业结构变动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在不同部门间也是不完全均衡的,经济的增长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 世界各国把各种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并出售。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它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行业广泛。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家庭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各国划分不完全一致。我国的为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省亦是如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整个省的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 题目:产业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姓名: 学号: 专业: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授课教师: 完成时间: 2016年12月20日

摘要: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1、模型设定 通过对数据观察,根据搜集的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建立模型。其模型表达式为:

Y t=α+β1X1+β2X2+β3X3+μi (i=1,2,3) 其中:Y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X1、X2、X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长率,α表示在不变情况下,经济固有增长率。可近似认为,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加权和,而βi分别表示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权数;βi X i则表示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μi表示随机误差项。 通过上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会如何变化。从而进行经济预测,为产业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与参考。 2、数据说明 以下数据来自财新网,见表1 表1单位:%

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

【文献号】1-511 【原文出处】中国第三产业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312 【原刊页号】10~13 【分类号】F14 【分类名】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401 【标题】香港产业结构及转型的分析 【作者】郑凯捷 【作者简介】郑凯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题】香港经济 【正文】 香港经济的城邦特色和外向性特点导致了香港独特的经济发展路径和产业结构形态。伴随着香港经济几十年 来的起步、腾飞、繁荣与困境,它的产业结构形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存在一些问题。在CEPA的签署背景下, 香港更面临着新的机遇挑战。从香港产业形态的演进发展中,我们能得到许多经验启示,也可以做一些趋势的预 想。 一、香潜经济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形态 香港的三次产业是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法”(ISIC)的标准划分的,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渔业、林业、畜 牧业和采矿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公用事业(含电力、煤气和自来水)、建筑业、大多数含有加工性质的工业 。第三产业指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劳务部门,包括:(1)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2)运输、仓 库及通讯业;(3)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业;(4)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5)楼宇业权。 香港产业结构变动分为四个阶段:(1)50年代前经济恢复及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时期; (2)50-70年代本港工业 化时期;(3)70-80年代工业多无化及服务业增长时期;(4)80年代以后制造业北移、产业结构高度轻型化时期。在 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的阶段,香港本地制造业很微弱,单一发展模式的风险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促使香港从50 年代起积极发展本港制造业,在纺织、成衣、电子等劳工密集型工业方面取得飞速发展。誓港经济在1960-1969十 年间年增长率超过13%,1969年香港人均GDP达到858.9美元,达到中等收入水平。70年代香港经济继续高速增长, 平均增长率达9%,工业进入多元化时期,第三产业也快速发展。80年代后,香港各种经济指标已不断逼近发达工 业国家水平。此间,本地制造业由于成本上升、结构调整滞后等问题失去了原先的巨大优势,大量向中国内地转 移,第三产业成为香港的主导产业,香港经济呈现出“服务经济”的明显特色。 据上表可看出,早在1950年,看港第三产业就已高达79.7%,在50-70年代的工业化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

香港产业结构的历史变革与发展 □赵素芬 在20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中,亚洲 四小龙的崛起始终是一个迷一般的奇迹,尤其香港这个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土地面积仅有1092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经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成为今天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然而,香港的辉煌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历过波折与风险、冲击与失败、机遇与挑战。但终于由战后初期的转口商港跃居为新兴工业经济城市,最后又步入多元化经济。 一、以经营转口贸易为主的贸易转口港 1842年英国依仗船坚炮利强占香港以后,利用香港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推行了自由港的贸易政策。自由港政策的主旨是允许各国商品自由进出,免征关税并提出有利香港转口贸易的各种优惠政策。因此,在自由港各项政策的吸引下,世界各国的货物、资金、人才,逐步涌入香港,香港的转口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又带动了与转口贸易配套的航运、港口、仓储、银行、保险、邮电、通讯等行业,1931年,香港出口贸易总值达23.8亿港元。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大批的农民、市民逃往香港,大量的资金、技术、劳动力也流入香港,从而促进了香港各行业的发展,工业在香港也有了一定规模。直至日本投降后,英军重新接管香港,恢复了自由港政策,香港转口贸易再获重大发展。而此时,由于国内内战炮火又起,使得过去不少由香港逃向内地的商人返回香港,更有不少内 地资本家为逃避战乱,带厂、携资、连同技术涌入香港。这时欧美市场也逐步恢复,产品进出口贸易增加,香港的贸易转口额迅速扩大,1947年,香港出口货物总值达27.67亿美元,比战前最高年份1931年高出116%。 1949年,新中国成立,香港迅速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的中转站,英国政府看准香港的经济战略地位,及时采取了积极明智行动,率先承认新中国,推行制定了自由度更高的开放政策。规定,不仅商品可以免税自由进出,市区可以自由居住,资本自由流动,不受任何限制。此外,企业经营坚持信奉自由竞争,适者生存的原则,但在管理和税收方面一视同仁。在香港私人办企业,办理注册手续十分简便。总之,通过推行自由港的各项政策,使香港对内贸易额大幅上升,1949年增长66%,1950年增长74%,1951年比1947年增长三倍多,香港的转口贸易结构带动了战后香港经济恢复和发展。 二、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经济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在美国操纵下的联合国对中国实行“贸易禁运”,香港对内地的出口及内地对外出口突然停滞,实践证明,香港以转口贸易为主的产业结构是极其脆弱的结构。面对危机,在苦难中挣扎拼搏过的香港人,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出台经济策略,迅速转入以轻纺工业为龙头的工业化的产业结构。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对华禁运”是促使香港产业结构转变的直接原因,这是其一。其二,香港 自身的经济条件,促使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向工业化道路上迈进。如香港土地资源不足,农业发展没有后劲,金融业发展受到限制;但同时从国内上海等地迁入的有管理经验和技术基础的实业界为香港工业化的起飞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三,香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产业结构的转变,不失时机地占据了西方国家逐步放弃的轻纺、玩具、加工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重点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新兴工业部门的“空档”,抓住国际环境提供的千载难逢的良机,采取从纺织、印染业开始,逐步扩展到成衣、金属制品,塑料玩具,化工、电子行业。香港经济逐步走上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道路。 实践证明,香港在50年代至60年代的产业结构的变革,意义十分重要:其一,是制造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至60年代末,香港的制造业已占本地生产总值的30%,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发展;其二,是伴随着高速度的工业化带动了房地产、建筑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从1960~1969年,香港平均本地生产总值增幅高达13.6%,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其三,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制造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47.7%。其四,有效地弥补了贸易逆差,维持了收支平衡,香港产品出口占总体出口的比重增加至八成左右。香港逐步成为亚洲地区轻工业制造中心之一。 三、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经济到多元化经济 进入70年代以后,香港许多工业产品的出口金额及数量都居世界之首;相反,西方国家出现经济衰退迹象,市场需求萎缩,香港由此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结构产生了新的变化,出现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这是香港在新的挑战面 7 2 实践中课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讲稿)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说课稿 殷美玲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1.教材分析 2.说学情 3.说教学方法 4.说教学过程 5.板书设计 6.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在结构上,它上承《工业革命》,下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并与必修1的《鸦片战争》相连。在内容上,主要分析的是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侵华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由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近代的经济现象,体验中国的经济近代化,从而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根据课标以及本课特点,我对本课教学目标做了设定。 1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我要让学生理解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分析探究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辩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图文资料,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分析。之后设置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和辩论,让学生辩证的看待和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小组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展现了以学生为本教育的理念。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以及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事件的目的。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教学,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艰难,让学生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其中在知识与能力上的目标为基本达到,逐步深化过程与方法,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情感上,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自觉地去为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为了达到预定目标,我设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而难点呢,是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历史本质,学会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和评价洋务运动。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现在来说说学情。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升级包括几个方面: (1)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要经济结构上升到以重化学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2)由以原材料为重心的经济结构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的经济结构; (3)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此外,从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看,产业结构升级还包括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的升级。 中国 第二三产业比例逐年增大,第三产业增长最快,第一产业比例下降

现代制造业推动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模式——芝加哥自1837 年设市以来,芝加哥作为五大湖的中心、国家

铁路干线枢纽,处于盛产钢铁、牲畜和农产品的中西部,其 北美大陆的核心地理位置成就了城市长达一个多世纪的 繁荣。但是自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作为“锈带”之都,芝加哥也没能逃脱席卷整个中西部的经济危机。 为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从60 年代开始,芝加哥就研 究新一轮的城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问题,80 年代最 终确定并贯彻执行了“以制造业为依托、服务业为主导的 多元化经济”发展目标,顺利实现了由制造业基地向全球 化城市的转型。这一成功转型带来了明显的成效,2003 年 城市人口回升到290 万人,市区面积591 平方公里,成为 国际航空运输中心、国际(美洲)光缆通讯的中心,被称为美 国的制造之都、金贸之都、会展之都、文化教育和工业中 心,基本形成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中心的多元化 经济发展。2003 年芝加哥生产总值1100 亿美元,人均4.1 万美元。 在全球经济中处于战略位置的城市往往倾向于脱离 其所在的地区,在广泛的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但芝加哥 是个例外,它同地区经济的联系极其紧密。大芝加哥地区 的内地贸易要多于世界贸易,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有 赖于制造、仓储和交通业的发展。中西部的很多小型工业 城市仍然是机械、机床、汽车配件和其他产品的强有力的 出口方。芝加哥正是依靠综合、密集和多样化的中西部经 济,完成了其全球化城市的转型。 与美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芝加哥是一个非常巨大的 制造商。中西部的资本货物(如农用机械、重型卡车、建设 机械等)以及耐用消费品(汽车等)产业的就业和总产出仍 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中西部制造业的密集对芝加哥有直 接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芝加哥都市地区仍保留了制造 业,其产量和海外出口仍很可观;间接影响是芝加哥很多 商业服务来源于或关联于地区制造业甚至是农业。芝加哥 与中西部各州之间相互依存度高,这也是城市得以保持活 力的一个原因。中西部制造业产品贸易极度繁荣,促使高 度专业化的生产部门必须实行跨越各州的密切协作,这就 进一步推动了陆地交通的兴盛。而芝加哥是全美交通改革 速度和力度最大的城市,它作为中西部货物运输、配给的 枢纽地位一直就未曾动摇过。

产业经济学名词解释(精简)

产业经济学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垄断的发展,而垄断将破坏价格机制,扼杀竞争,使市场经济丧失活力,损害资源配置的效率。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对象,研究产业之间关系结构、产业内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经济学科。产业: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彼此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产业结构: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联系方式。 产业关联: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结构关系。 产业组织:同一产业内各企业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 产业布局:指生产力诸要素在区域空间上的组合而形成的各产业在区域范围内的分布。 主导产业:指对一个产业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引导作用的产业。 支柱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时期内能支持社会发展的产业。 幼稚产业:指工业后发国家的产业体系中,相对于工业先行国家成熟产业而言,处于幼小阶段的产业。 衰退产业:指某一产业由于技术进步或需求变化等因素致使市场需求减少,生产能力过剩且无增长潜力的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相适应的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之间协调能力和关联水平的提高。 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产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转变的过程。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集中成片,形成结构完整的有机体系。 前向关联:一产业通过提供供给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后向关联:一产业通过需求吸收与其他产业部门发生的关联。 投入产出法: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

结构转型与香港的产业政策

【文献号】1-513 【原文出处】国际经济评论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403/04 【原刊页号】33~37 【分类号】F14 【分类名】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 【复印期号】200404 【标题】结构转型与香港的产业政策 【作者】陈文鸿 【作者简介】陈文鸿香港理工大学教授 【摘要题】香港经济 【正文】 一、背景 香港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至90年代近2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个

全面的结构转型。转型的推动因素主 要为: 一是由于中国内地开放,在劳动力、土地和税收成本方面,香港与珠江三角洲近邻地区相差巨大,而香港的 法律、经济制度和服务业却可同时提供给近邻地区的外资企业,服务的范围覆盖超越香港,扩及整个珠江三角洲 地区。香港的制造业开始出走,在90年代中期,绝大部分已转移至珠江三角洲和内地其它地方。 二是由于转移内地的制造业所产生的巨大利润返回或滞留在香港(香港取得海外订单,内地生产),内地开 放初期的非法资金流入(包括走私和各种形式的资金外流),以及为了刺激97回归时的经济繁荣,由中央政府推 动的庞大资金投入(包括中资企业和内地政府机构在香港向本地及外国银行的举债),在缺乏工业或新科技产业 投资的机会下,总数投入了香港以内需为主的服务业(以房地产和股票买卖的金融业为代表),使之与转移往珠 江三角洲的制造业所需而扩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一起,推动香港的服务业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并在扩张的过程中带

来资产(特别是房地产)泡沫化,使得制造业与服务业此消彼涨,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但是,在1997年回归之后,出现了新的因素: (1)回归后,政治考虑改变,中央政府无须以资金投入来支撑香港在回归时的繁荣; (2)中国开放进一步扩大,香港的中介作用下跌,中国内地外流资金亦减少以香港为终点站; (3)经90年代两次调整后,中国法制趋于健全,内部供应改善,走私活动大幅减少(走私也不局限于广东与香 港之间,而扩散于全国其它边境地区); (4)香港转移往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业开始面对当地本土企业及广东以外其它沿海地区的本土和外资企业的竞争 ,利润收益率相对回落。 而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促使日本和欧洲在香港的信贷资金回撤,东南亚流入的资金亦全面收缩,加上 上述四个因素,香港经济体系内净资金流入大幅减少。金融危机对投资信心的破坏使社会资金从股市和房地产市 场流出,泡沫破裂,依附于投机和投资活动的内部消费服务行业需求突变。与此

高中历史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_教案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原因、表现。 ②识记洋务派代表;洋务运动的内容;理解洋务企业的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和影响。 ③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 ④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分析、讨论图文资料,情景再现;创设情境,阶级分析法;对比分析,情景、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列强的入侵一方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为中国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②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 ③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重点突破:通过史料的列举及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得出结论。 2、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难点突破:通过对洋务运动的描述推论出原因及影响。 3、确立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规律、 历史知识储备等综合因素确定的。 【教学方法】 鉴于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采用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教师最后进行引导和评析。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师生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的场景。 【教学过程】(45分钟)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男耕女织是中国自然经济的生动写照”及黄梅戏《天仙配》唱词。)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这张图片在书中的第40页也有。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与写照,它成为中国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正是这种经济模式的生动写照。自然经济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因而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但自然经济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将解体。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内容。 【板书】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影响分析

南京邮电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专业统计实务 学生姓名孙学涛 班级学号Z12160352 指导教师黄犚 指导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 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孙学涛 日期:年月日

摘要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结构问题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分配间的关系日趋明显。中国作为拥有者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的不健康正默默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依据目前中国人口结构的现状分析人口结构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会很有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的相关数据资料和有关参考文献,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搜集的数据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人口结构变化对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加以处理、归纳和分析。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环境 1.2选题的目的 1.3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1人口结构的概念 2.2人口结构变化的变量分析 2.2.1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分析 2.2.2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变化情况分析 2.3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3.1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数据分析 第三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3.1建立分析模型 3.2参数估计 3.3模型统计检验 3.3.1拟合优度检验 3.3.2 F检验 3.3.3本章小结 第四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研究结论 4.2政策建议

三大产业(二)

三大产业(二)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从以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和升级的过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所达到的高度也越高。产业结构高度化,就是产业结构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化过程,由技术含量低向技术含量高转化的过程,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化的过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的过程。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如表格中提到的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其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都远远高于其他产业。中国要想发展经济,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讲解我国第三产业的现状,要从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两个角度实行。讲成绩如下表格: 通过图表能够看出,中国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变化是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自1978年到1997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稳中波动,变化幅度不大。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基本上表现上升趋势,改革开放20年间,上升了近9个百分点。三大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也是变化的。我们在小范围做的调查与社会大环境的情况是协调一致的。这使我们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是好的,中国的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差别正在拉近。其次,指出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第一、二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本框题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第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在讲第一点意义之前,媒体显示:没有人是贫困的,除非他没有知识。拥有知识的人拥有一切。 通过大屏幕上的至理名言,使学生明白:知识对人的重要性,尤其在现代社会知识是人立足社会的重要因素。知识的转播离不开教育,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如同知识对个人的作用一样重要。 要求学生们以第三产业中的教育产业为例(能够引用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论证第一点意义。(注:之所以选择这个角度,即能够讲清第一点意义,又可使学生理解到知识的魅力与力量,更加努力地学习) 教师总结时,既能够举出瓦特、爱迪生等个人的发明创造对人类的贡献的例子,又能够举出韩国、日本等国家重视教育,通过教育推动国家现代化的例子。 在讲第二点意义之前,先拿出一道讨论题要求同学们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分析出第二点意义。讨论题是:我国在五十年代的时候,人们的经济生活贫困窘迫,但社会的犯罪率比较低。现在生活富裕了,但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以北京为例,犯罪率居高不下,据调查犯罪分子中刑事犯罪分子绝大部分都是无业人员。你认为犯罪与就业相关系吗?是一种什么关系?根据中国当前农业现有1.2亿剩余劳动力,城镇有大量下岗工人的国情,应该把这

产业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产业经济学》试题 专业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产业经济学是一种() A、微观经济理论 B、中观经济理论 C、宏观经济理论 D、古典经济理论 2、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 A、国民经济总量 B、企业 C、家庭 D、产业 3、有效竞争理论是由()提出 A、克拉克 B、马克思 C、贝恩 D、霍夫曼 4、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 A、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B、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 C、促进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D、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 5、产业组织是指() A、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 B、产业中同类企业的总和 C、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 D、市场主体间的市场活动的集合 6、广告的作用() A、有利 B、有弊 C、有利有弊 D、无利 7、掠夺性定价的特征有() A、定价一般长期性的 B、所有企业都可以采用此战略 C、价格一般定在低于平均利润之下 D、对市场结构产生有利的影响 8、以下哪种联系方式不属于按照产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联系分类的方式() A、前向联系 B、后向联系 C、环向联系 D、价格联系 9、从产业发展生命周期角度看,“夕阳”产业是指() A、处于成熟期阶段的产业 B、处于衰退期的产业 C、处于调整期的产业 D、市场容量渐趋饱和的产业 10、下列不属于SCP分析框架内容的是()

A、市场行为 B、市场绩效 C、市场结构 D、市场竞争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以下属于三次产业分类法中第一产业的有() A、农业 B、渔业 C、畜牧业 D、林 业 2、产业结构政策通常包括() A、幼小产业保护政策 B、主导产业选择政策 C、战略产业扶植政策 D、贸易保护政策 3、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包括() A、企业规模 B、进入壁垒 C、市场容量 D、产品差别化 4、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包括() A、供给结构的优化 B、需求结构的优化 C、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D、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5、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 A、完全竞争 B、完全垄断 C、寡头垄断 D、垄断竞争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产业的经济活动是某些经济活动或者部门经济活动。() 2、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符合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需求。() 3、煤炭产业部门和电力产业部门是一种单向联系方式。() 4、产业组织考察的是组织之间的关系。() 5、产品差别化是一种有效的非价格竞争手段。() 6、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 7、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产业转移只具有促进作用。() 8、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比完全垄断更有利于技术进步。() 9、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为了解决“马歇尔冲突”。()

产业经济学简答题答案

1. S-C-P三者间的关系?答:在短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内的关系是,市场结构从根 本上制约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直接决定了市场绩效。从长期考察,市场结构也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企业市场行为长期作用的结果,有时市场绩效的变化也会直接导致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 2. 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内容及政策主张?答:内容:市场内的企业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衡量可竞争市场的一个方法是看该市场的沉没成本:沉没成本越低,企业退岀就越容易,从而企业进入决策不会太小心谨慎,在位企业面临的进入压力越大,市场就越接近于可竞争。政策主张:潜在的竞争完全可以替代政府的规制。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重视市场结构,不如说是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竞争压力的存在关键是要尽可能降低沉没成本 3. 试述市场结构的度量指标?答:市场的集中度;产品的差异化;进入和退岀壁垒;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市场需求的增长率;短期成本结构。 4?试述主导产业的作用。?答:1)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获得新的生产函数2)形成持续高速增长的增长 率3)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 5.试述古典企业模型?主要从技术角度岀发,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一个产业最佳产岀水平和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问题,以及与此相应的企业最优生产规模和最佳生产范围的决定问题。 6?试述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短期与长期行业均衡及厂商最优规模分别是如何决定的。 答:所谓短期是指这样长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内的厂商的厂房设备的规模是固定不变的。他只有通过 调整可变要素的使用量来调整其产销。从整个行业来看,在短期内,不仅该行业现有厂商的厂房规模是固定不变的,而且该行业的厂商的数量也是固定不变的。原因是由于时间较短,现有厂商来不及调整其厂房设备等资产,而其他厂商也无法建造岀新的厂房设备从而进入到该行业中来。 长期:所谓的长期是指在这段时期内,厂商有足够的时间调整其厂房设备的规模,即厂商能够根据他的准 备提供的产量选择一个所需的总成本为最低的厂房设备规模;而且整个行业的厂商的数量也有足够的时间 发生变化,即只要现有厂商可获得超额利润,就会吸引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从而引起厂商数量的增加, 反之,不能赚得正常利润而蒙受亏损的厂商势必退岀该行业,从而引起该行业厂商数量的减少。 7?试分析企业的价格歧视策略?答:1厂商必须具有一定的市场力量。价格歧视通常发生在垄断市场或寡 头垄断市场2价格歧视要求厂商能根据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划分顾客。厂商可以从地域、年龄、收入、消费习惯等多方面来划分顾客3厂商必须能够阻止消费者通过转售套利8如何理解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答:高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状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产业结构合理化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1)三次产业之间以及各次产业内部的比例要相互适应。(2)各次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2单元第3节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__以珠三角地区为例教案鲁教版必修2.doc

第三节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以某产业转型地区为例,分析该类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1.结合图表资料,了解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分析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对区域经济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地理观念。(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一、从传统农业到加工制造业 1.传统农业:“桑基鱼塘”是当地生产经营特色,随着城镇化发展,逐渐变成了“杂基鱼塘”。 2.加工制造业 (1)区位优势:改革开放政策,沿海、毗邻港澳等地理优势。 (2)发展特点:就近承接港澳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加工贸易,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3)工业部门:玩具、制鞋等传统加工业大量涌现。 二、从加工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 1.转型升级的原因: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丧失,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2.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地理背景: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珠三角地区依托区位、人才、政策等优势。 (2)发展特点:通信设备、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当地主导产业。 三、第三产业的发展 1.第三产业的特点:以流通和服务为主要功能,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点。 2.发展战略:(1)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2)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错位发展。 [图表点拨] 教材第46页图2-3-4,该图展示出:,珠三角地区三大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从1990年至2015年的变化,其中第一产业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总体上升,第二产业一直占较大比重。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 学案》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涌人中国东南沿海。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产品。 2.表现 (1)洋纱取代土布,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与“织”分离。 (2)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与“耕”分离。 (3)中国的丝、茶日趋。 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促进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的局面。 (2)“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2.代表 (1) (2)地方:、李鸿章、、张之洞等。 3.活动 (1)创办军事工业 ①目的:以“”为旗号。 ②企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设立 的、崇厚经营的天津。 (2)创办民用企业求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北洋福建 ①目的:以“_”为旗号,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②企业: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的和,张之洞设立的和湖北织布局。 (3) 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_、南洋和_三支海军。 (4)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结局: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5.影响 (1)引进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2)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对外国的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4)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背景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受丰厚利润的刺激。 (3) 受_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产生 (1)时间:19世纪(2)地区:在沿海 (3)人物:官僚、地主和商人。 3.代表 (1)上海的发昌机械厂; (2)广东南海的; (3)天津的。 4.影响: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生产方式产生了。 重点突破 1..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化曲折发展的理解与认识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之后有了比较快的发展,1912—1919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此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工业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工业经济。 认识: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工业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它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其主要特点有:①民族工业的发展以轻工业为主,小工厂多,大工厂少,表明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②中国的民族工业虽然较前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仍然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③中国的民族工业是趁欧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中国压迫的空隙发展起来的,因而这种发展只能是暂时的、畸形的。有的工业产品服从于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反映·了它对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依赖性。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兴旺的景象,只是昙花一现。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为同一时期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条件。 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②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③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主要是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④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2. 洋务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比较 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经营的天津制造局。洋务运动后期(19世纪70年代以后),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立的轮船招商局,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洋务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是采用机器生产,都属于近代企业。但是军事工业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大权掌握在封建官僚手里,管理机构是封建衙门式的,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而不面向市场。而民用工业的经费既有清政府调拨,更多的是民间投资,经营方式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产品直接面向市场,正是民用工业的创办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