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家庭社会学重点学委整理版

家庭社会学重点学委整理版

家庭社会学重点学委整理版
家庭社会学重点学委整理版

家庭社会学重点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案例说明、举例分析、论述

1、家庭社会学

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借鉴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婚姻家庭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学习家庭社会学的意义

第一、从家庭与个人的关系来看,家庭是与个人关系最为密切、对个人影响最大的社会组织形式——家庭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家庭、更好的发展自己。

第二、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是社会的再生机制。——家庭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社会。

第三、现实的家庭状况迫切的要求家庭社会学的研究——家庭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认识和解决现实家庭问题。

第四、未来从事家庭社会工作或者与家庭相关的职业需要,包括婚姻咨询、家庭生活教育与培训、家庭生活服务、家庭救助等——家庭社会学的学习有助于工作。

3、家庭、家族、房、户

家庭:建立在姻缘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基础上的人类共同生活的初级

社会群体。侧重组成家庭的成员,指具有实际功能的确切的生活单位。

家族:有数个具有父系血缘关系的家庭所组成的扩大的家庭,长涉及较大的继嗣群、系谱关系、讲究辈分与同宗。

房:建立在系谱关系上的成员资格,是儿子家庭相对于父亲家庭的身份

户:从户口登记的意义上,指居住在同一单元房屋的人们

4、家庭的特点

家庭最普遍;家庭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家庭对人的影响最大最深;家庭关系最亲密;家庭对“两种生产”作用巨大;家庭对成员的要求比其他群体迫切;家庭在习惯、道德等方面对成员施加影响很大。

5、家庭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家庭是人类最早的社会关系之一。有两层含义:家庭是最早的社会关系;人从家庭走向社会

第二、家庭是基本的社会群体

第三、家庭式最普遍的社会制度。家庭制度是人类社会最本源的社会制度的一部分。从时间上看,它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制度之一。从空间上看,它是世界各国、各地区最普遍的一种制度。

6、亲属

因婚姻、血缘、法律拟制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其含义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亲属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有固定的身份和称谓

(2)亲属产生的三种情况:由婚姻而产生、由血缘关系而产生、由收养而产生

(3)亲属与家属、家庭成员的区别:家属是封建制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家是指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而同居的亲属团体,家属是家长的代称。家

庭成员是指同居一家共同生活并互有权利义务的亲属

7、新中国亲属的分类(血亲、姻亲、配偶)

配偶:由合法婚姻而产生的男女间的人身和财产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

自然血亲全血缘自然血亲(同胞的兄弟姐妹)

半血缘自然血亲(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血亲:因收养而形成的拟制血亲

拟制血亲继父母与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

配偶的血亲(公婆、夫(妻)之兄弟姐妹等)

姻亲血亲的配偶(女婿、兄弟姐妹之配偶)

配偶的血亲的配偶(妯娌、连襟)

8、婚姻家庭的社会职能

(1)人口再生产的职能:人类自身的繁衍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婚姻关系中

进行的。宏观上的社会人口再生产,在微观上是通过婚姻家庭主体的生育行为实现的。

(2)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家庭作为组织消费的基本单位,仍然是社会分配和个人消费的中介。它在养老育幼(抚养家庭中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员)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其他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

(3)教育职能:家庭是社会中的一个教育单位,家庭教育时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成员间特有的血缘的、感情的、经济的和共同生活的联系,使这种教育具有不同于学校教育等其他社会教育的特点。

9、婚姻家庭法

(一)婚姻家庭法的概念、调整对象与内容

1、婚姻家庭法的概念:

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我国的婚姻家庭法师规定婚姻家庭关系的发生和终止,以及婚姻家庭主体之间、其他近亲属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民法中的一项基本制度。

2、婚姻家庭法的调整对象:婚姻家庭关系

3、婚姻家庭法的内容:婚姻家庭关系主体间的人身及财产更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二)婚姻家庭法的历史发展

1、古代社会的婚姻家庭法:如唐律中的户婚律

2、附属于民法的近代婚姻法:大陆法系资本主义国家的、英美法系国家的(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婚姻法

1、形成独立法律部门的社会主义婚姻法

(1)建国前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和婚姻法

(2)建国后我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1950、5、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1980年婚姻法是1950年婚姻法的继续和发展

10、婚姻家庭法律原则(“五个实行”“六个禁止”)

婚姻家庭原则是指导婚姻家庭立法的基本思想,体现婚姻家庭立法必须遵守的准绳,它的性质决定了处理家庭纠纷等必须以它为根本的依据。

五个实行:婚姻自由原则;一夫一妻原则;男女平等原;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原则;计划生育原则。

六个禁止: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11、婚姻自由

婚姻自由是指公民有权依照法律规定、自主自愿的决定自己的婚姻问题,排除任何人的强制和干涉。婚姻自由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婚姻自由的行使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男女双方有依法缔结或解除婚姻关系而不受对方强迫或他人干涉的自由。

12、男女平等

指男女两性在婚姻家庭关系中,享有同等的权利、负责同等的义务。

在婚姻关系上权利义务平等,在家庭关系中地位平等。具体表现在:男女在结婚和离婚的权利义务平等;夫妻在人身和财产关系上的权利义务平等;父母双方扶养,教育、保护子女的权利义务平等;其他不同性别的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权利义务也是平等的。男女平等是以经济、政治上平等为基础的婚姻家庭生活方面的平等。

13、研究家庭史的方法

方法一: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亲属制度和民俗民风去推测历史上与这种制度相适应的家庭形式。

方法二:观察类人猿和猕猴群等人类近亲的“家庭”以研究人类家庭的各种初级形态

方法三:从古代童话、民歌、民谣、民间传说中研究人类家庭的各种早期形式

方法四:运用考古学资料研究家庭史

方法五:纯逻辑证明

14、家庭史研究的特点

一是从属于传统史学。家庭或家族的研究总是与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某个

重要的历史人物相关。家庭不是被当做历史过程中的一个经常性因素来对待,它是事件的一个背景。因而,对家庭史的研究也往往是零星的、分散的。

二是近代以来的家庭史研究深受人类学、社会学的影响,从研究资料、方法到观点无不打上它们的烙印。

三是关于家庭的历史演变也是套用了社会学的理论和模型。比如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社会盛行的家长制大家庭便逐渐转变为适应城市工业社会的小家庭。

15、摩尔根的贡献

1、第一次揭示了亲属制与家庭形态的内在联系,创立了从亲属制度追溯家庭形态的研究方法。

2、第一次将人类的亲属制度区分为“类别式”与“说明式”,认为这两种亲属制度的根本区别来源于家庭形态的重大区别。

3、第一次将人类的家庭区分为五种顺序相承的形态,为婚姻家庭的历史演变描绘了一张“略图”。

16、家庭演变的过程及各个历史阶段家庭的基本特征(血亲杂交、血婚制家庭、伙婚制家庭、个体婚家庭)

1、血亲杂交:部落内盛行毫无节制的性交关系,每一个女子属于每一个男子,同时每一个男子属于每一个女子。

2、血婚制家庭:按辈数划分婚姻集团和范围,同辈的人构成夫妻圈子,排

除了不同辈分之间的两性关系

3、伙婚制家庭:排除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性关系与兄弟姐妹之间的性关系。

4、偶婚制家庭: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子过不混定的婚姻生活。表现为:

(1)开始摆脱群婚状态,一个较固定的男子和一个较固定的女子共同生活。或虽有“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但有“主夫”或“主妻”之分。

(2)此时还不能和“一夫一妻”制相比,还不是独占同居,婚姻关系还不很稳定,男女双方可以随时离异。

5、个体婚家庭:(1)确定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关系(2)财产关系是家庭的本质与核心(3)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牢固(4)独占性同居(5)男子统治17、家庭社会学三个理论的基本情况(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家庭沟通理论)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也可译为家庭生命循环、家庭生活历程,是家庭按照一定的轨道形成、发展、分裂出新的家庭,直至母家庭消亡的过程。它展示的是家庭变迁的动态过程,因此又被称为家庭发展理论。

家庭系统理论:

(1)来源于一般的系统理论(系统理论的精髓在于:提倡研究整个系统中各部分的互动关系,而不是个别研究每部分的构造)

(2)家庭系统的构成要素:

其一、家庭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即夫妻系统,亲子系统,手中系统其二、由个人组成,即大人与孩子,男人与女人等。

(3)家庭系统的两种机制:

“改变机制”:当家庭内部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家庭外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家庭为适应变化必须加强系统的生存能力,就表现出其“改变机制”,以凝聚家庭,增长能力共同面对困难。

“平衡机制”:家庭会极力维持平衡,当某些事件发生打破家庭平衡状态时,家庭会自行调动各种资源和功能使家庭尽快恢复平衡。

(4)核心概念

A、系统是按照高低层级组成的,每一较高层次的系统都包含较低层次的系统,并提

供低层次系统生存的环境。

B、家庭规则。家庭是一个规则管理的系统,每个人都要学习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是被期待的。

C、家庭恒定作用。恒定作用表示不管外在环境如何改变,个体总是会维持一个稳定平衡的状态。

D、回馈:指过去行为的结果再次进入大系统,产生控制系统运作的一种情况。回馈可以分为正向和负向。前者是指那些增加改变的力量,后者指减少改变的力量,正向回馈力量越大,恒定作用越小,系统越趋于不稳定。

E、信息

F、副系统。指在一整体的系统中,具有执行特殊的功能和过程的部分。主要有五个方面:生活价值、关系组合、权力运作、生活规则及家庭气氛。家庭中最持久的副系统是夫妻、父子和手足之间。每个家庭成员同时属于几个副系统。

G、领域(界限):指将系统、次级系统或个人与外界环境分离的一道隐而不见的界限。与领域有关的最重要的概念是渗透性,据此可以把系统分为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家庭系统多数是开放系统。

家庭沟通理论

1、家庭角色:即与个人在家庭中的身份相关的被规定了的行为规范。一个人在家庭中因

与他人建立了不同的联系方式而形成了不同的角色。

2、性别角色:指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的角色的承担着所设定的态度及行为规范。也被认

为是有关男性或女性的适当行为、态度、活动的期待。

3、家庭沟通:一方面,如果沟通不当,家庭会出现冲突和危机。另一方面,适当的沟通

又有利于家庭成员化解家庭冲突和紧张,促进家庭成员角色的实施和家庭功能的正常运转。五种常见的沟通形态:讨好型、责备型、电脑型、打岔型、一致型18、家庭社会学的主要方法(社会调查的方法、比较方法、区位学方法、观察法、历史法、类比法)

比较方法在跨文化的家庭研究中尤为重要

区位学方法:强调空间,原始生物学的一个部分

19、婚姻、通婚圈、婚姻市场、婚姻挤压、婚姻梯度

1、婚姻:

狭义的婚姻概念:婚姻是指男女两性依照一定的风俗、伦理和法律的规范建立起来的夫妻关系。

广义的婚姻概念:既包括未婚、已婚有配偶、分居、离婚、丧偶等婚姻状态,也包括结婚(初婚与再婚)、离婚、丧偶等人口婚姻事件。

社会学视野下的婚姻: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2、通婚圈:也叫择偶范围,排斥在当地习俗中禁止通婚的人员,形成一个人大致可以通婚的社会范围。

3、婚姻市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择偶是男女双方在婚姻市场进行相互选择的交换行为。

婚姻市场是指婚龄期男性和女性择偶关系的总和,表现为一定时期和范围内人们对婚姻配偶的供给和需求关系。

4、婚姻挤压:

指由于婚姻市场上可供选择的男性和可供选择的女性比例失调而导致部分男性或女性不能按照传统的标准或期望来选择未来配偶的现象。

当婚姻市场上男性供给大于需求时,就会出现男性相对过剩和女性相对短缺,这种现象是男性婚姻挤压;反之是女性婚姻挤压。

5、婚姻梯度

婚姻梯度反映了人们的“偏好”。在大多数社会中,男女都倾向于与他们处于同一阶层和有相应文化背景的人结婚,即通常所说的同类婚

但在这种大体上的同类婚中,男人倾向于找在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略低于自己的女人。或者说,男性在自身阶层以外择偶时,常常是向下通婚,而女性则常是上向婚。

在择偶时,女性倾向于寻找社会地位相当或地位较高的男性,而男性则倾向于寻找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的趋势。这种婚姻模式带来的现象叫婚姻梯度。

20、爱情三角形理论

认为爱情包括三种成分:亲密、激情及承诺。

喜欢

亲密

浪漫的爱同伴式爱情

完美的爱

激情愚爱承诺

迷恋空爱

21、同类婚与异类婚

同类婚指婚姻的共同点或相似处。同类婚的理由:邻近、社会压力、舒适感觉、获取公平的交换。

异类婚指婚姻的不同点或相异处。

22、我国禁止结婚的条件

(1)禁止近亲结婚

(2)禁止有疾病者结婚。包括精神方面的疾病和身体方面的疾病

(3)禁止一方或双方有配偶者、女子再婚而未满再婚期者结婚等。

23、婚姻质量

(一)婚姻质量的含义

1、婚姻满意:指对配偶及婚姻关系的态度和看法,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意识和价值取向。因此,相同的婚姻调试过程会给不同的婚姻当事人带来不同的婚姻满意度。

2、婚姻稳定:指婚姻的特殊性。高质量的婚姻有利于婚姻的稳定和延续,但稳定并不意味着高质量。

3、婚姻质量:即夫妻的感情生活、物质生活、闲暇生活、性生活及其双方的凝聚力在某一时期的综合状况。

(二)婚姻质量的测量

采用主客观综合度量法,但不对婚姻质量技术一个单一的总括指标,而是借助因素分析确定反应婚姻质量的多元侧面或符合指标,并检验它们的测量信度。

24、婚姻制度

(一)婚姻制度的概念

社会规定的有关夫妇关系建立的一整套社会规范。任何社会都具有特定的婚姻制度

(二)婚姻制度的变迁

1、婚姻类型及制度

两性性关系制度经历了多种类型:史前社会的杂婚——旧和中石器时代的群婚——新石器时代的多偶婚——奴隶社会前夕以来以一夫一妻为主要形式的对偶婚。

2、中国的婚姻制度变革:封建制度下婚姻制度:见25

3、从《婚姻法》看婚姻制度的变迁

(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直接倡导自由恋爱婚姻,并把批判的主题指向封建婚姻。

(2)民国时期的法律:1929年《民法》规定禁止重婚,“只禁多妻,不禁内妾”;1930年《民法·亲属篇》主张婚姻自由

(3)新中国的婚姻法: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一次明令禁止重婚、纳妾、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一夫多妻制的习俗。1953年开始“贯彻婚姻法运动日”。

25、我国封建制度下婚姻制度的特点

1、父权制。包办婚姻,服从于家族利益。

2、“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父系继嗣。亲子关系优于夫妻关系

3、从夫居,从父姓

4、允许男性纳妾和离婚。女性没有离婚权,也不能改嫁,是一种男尊女卑的秩序。

5、亲属关系具有重要性。

26、家庭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家庭结构是家庭的构成,即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

以及由于家庭成员的不同配合和组织的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模式。

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即家庭规模大小,有多少成员组成。二是家庭模式要素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

27、中国家庭结构变迁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口要素变化及原因

(1)总趋势:家庭的人口规模在逐渐减少,以“大家庭”转变为“小家庭”。(2)原因:1、解放后家庭规模的快速下降,是由于户数的猛增

2、1960年代的家庭户规模上升:计划生育严格控制,新的家庭户成立困难;生育率上升

3、1970-1980年代中国家庭户规模持续下降:现代化导致生活方式和家庭观念的变化;生育率的迅速下降

4、90年代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迁移流动的大量增加和住房条件的明显改善。

(二)家庭模式要素变化

三代以上的家庭户所占比例减少,核心家庭成为主要的家庭结构。

28、家庭功能

家庭功能指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即家庭对于人类的功能和效能。

基本功能有: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教育和社会化功能、情感交往功能、休息与娱乐功能、宗教功能、政治功能。

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社会因素(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制度、社会规范、文化制度和价值观念)和家庭内部因素

29、奥格本的家庭功能减少论、帕森斯的家庭功能明确化论、森冈清美的家庭功能中心转移论

家庭功能减少论

认为过去的家庭具有经济地位的获得、教育、保护、宗教、娱乐和爱情的七个功能,但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得以实现,社会的专门化分工有所发展,除了爱情以外的其他功能都被企业、学校、政府等专门性功能集团所吸收,家庭已经丧失了这些功能,或者是家庭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已经相当退化。确实,在现代社会,即使从不属于某个家庭,生存所必需的东西也可以通过社会上的功能集团来获得满足。

家庭功能明确化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前家庭所发挥的很多功能,被社会性功能集团所吸收,家庭的功能确实是减少了,但那些只有家庭才可以发挥的家庭本来的功能更加明确了。家庭本来的功能包括了孩子的社会化和成人性格的稳定两个主要的功能。

家庭功能中心转移论

以日本家庭为研究重点,在探讨功能减少论和功能明确化论,新功能出现

论出现可能性的同时,提出了在社会发生变化的同时,家庭的功能中心发生了转移的观点。

通过对家庭各种各样的功能当中最基本的经济功能和爱情功能的深入研究,发现在战前的家庭中,经济功能是最重要的,而外露的爱情功能则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到了现在,已经变成以爱情功能为中心了。

30、我国家庭功能变迁的特点

1、生育功能逐步退化

2、生产功能从丧失到恢复

3、消费功能由平均到多元

4、赡养功能弱化

5、教育功能分化

6、政治和宗教功能被不断削弱

7、性生活功能的专一性逐渐被打破

31、家庭关系

(1)家庭关系的含义: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或联系

(2)家庭关系的分类:

1、分为横向关系(包括同辈之间的各种联系,如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姑嫂关系以及郎舅连襟关系)和纵向关系(包含代际之间的各种联系,如父母子

女之间,婆媳翁婿之间以及祖孙之间)

2、分为社会生物学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教育关系、美学关系。

32、家庭关系的特点

1、从发生依据来看,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表现为有婚姻血缘关系的人之间的关系。

2、关系的全面性

3、以代际关系为层次

4、是一种久远的、普遍的社会关系

5、最为密切,相互影响深刻

6、具有较高的规范化

33、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伦理

“三纲”主要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伦”主要指父子有亲、君子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三从”主要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主要指妇德、妇颜、妇容、妇功。基本都是取悦丈夫、服从丈夫的内容

传统伦理中还有“五教”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姑慈妇听、长

惠幼顺。

34、亲子关系的特点

亲密性、变化性、不对称性、强迫性、不可替代性、持久性

1、基于血缘和长期生活基础上

2、亲子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依据是孩子的年龄,即亲子关系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3、从心里意义和社会资源两方面来看,亲子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相互作用关系。

4、具有典型的强迫性。即这种关系一确定下来后,就不可变更

5、亲子任何一方都不能因为自己不满意而更改亲子关系,不能用他人来替代

6、亲子关系持续时间一般都比较长久。

35、婆媳冲突的原因分析

1、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家:婆媳之间的矛盾,用经济学来分析,根本问题是经济问题,即是对家庭管理权、经营权的争夺、

2、心理学分析

货币金融学复习要点(完整版)

货币金融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货币的产生: 社会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产生了商品和商品交换。 二、货币形式的发展 (一)实物货币 (二)金属货币 (三)信用货币 1.传统信用货币两种信用形式:一是银行债券二是纸币 2.现代信用货币 三、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职能 (二)流通手段职能 (三)贮藏手段职能 (四)支付手段职能在银行存钱属于支付手段职能 (五)世界货币职能 四、货币数量的界定 (一)狭义的货币量:现金加活期存款 (三)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划分: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划分的一般性标准应该是金融工具能否作为直接购买力。一般我们将广义货币口径 中除狭义货币以外的部分成为准货币或亚货币。 五、货币层次的划分 (一)基本公式 M1=C+Dd (M1表示第一层次,C表示现金,Dd表示活期存款,Ds表示储蓄存 款,Dt表示定期存款,Dn表示其他所有存款,L表示除存款以外的 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 (二)货币层次划分依据:货币层次划分的基本依据是流动性。 包含三重要求:1、不受损失 2、及时转化 3、现实购买力 六、货币制度 定义:货币制度是指一国由法律所确定的关于货币发行和流通的结构和组织 形式。 包含四个方面:币材和货币单位的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与偿付能力的 规定;银行券与纸币的发行准备与流通的规定;黄金准备 制度。 “角”“分”为辅币单位。 七、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制度以币材为代表。货币制度主要经历了金属货币本位制和信用货币本 位制两大阶段。

金属货币本位制银本位制 金银符合本位制(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 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货币制度 信用货币本位制 八、金银复合本位制 九、金本位制的特点:1.以黄金为主币材料,流通金铸币,无限法偿还,国家对 铸币有法定的样式和含金量规定。(最主要的) 第二章、信用和信用工具 一、信用的含义:信用是经济活动中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贷款行为。 二、信用形式 (信贷信用体系中,最典型的直接信用是证券信用,最典型的间接信用是 银行信用。) 商业信用---—商业信用的缺陷也是非常突出的。首先,它具有很大的局限 性,如规模上、期限上、方向上、资金形态上和范围上的局 限等。 银行信用------克服了其他信用形式的各种局限性,大规模的促进社会资金 全方位、多层次流动,因而毫无疑问是社会信用体系中最 重要最有效的信用形式。 消费信用-------包括三种形式:分期付款、信用卡、消费信贷 三、信用工具 含义:信用工具也叫金融工具,是具备法律效力的、代表所有权和债券并据以享受相应权益书面凭证,必须具有规范性、可接受性和一定的转让性。 分类:(四)长期信用工具和短期信用工具 基本要求:一、偿还性二、安全性三、流动性四、收益性 典型信用工具:(1)商业本票,又称商业期票,是债权人签发给债权人的 付款保证书,包括出票人和收票人。 (3)支票是用于同城资金结算的凭证,性质与商业期票相 同。

社会心理学重点整理章志光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现场实验:在现场背景中适当控制实验条件进行的实验,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现场研究:研究者亲临现场依据计划通过多种方法对有关的社会事件、群体活动及其中的心态进行观察与了解的方法。一般是非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旁观者观察;也可以进行参与观察,即研究者作为群体的成员参与活动。 优点: a.所获材料比较真实且有深度,有助于新事实的发现。 b.不排除甚至相当重视晤谈,但更集中注意力于人们的行为、群体情境及相互作用的活动上。克服了许多被研究者不善或不愿描述而歪曲实情的困难。 c.采用参与观察法时;研究者的本来身份不易被觉察,因而可以消除或减少被访谈者常有的人为紧张感或唐突感,从而保证了材料来源的多样性与真实性。 d.所得到的结果来自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日常活动,因而其成果或结论能直接运用于被考察的环境。如果考察的群体较典型,其结论甚至可以推广或应用于类似的群体或 环境。 缺点: a.要考察的有关现象往往要等待其自发出现,而不能靠研究者的意愿去引发,有时还会遇到意外的干扰不能完成考察任务,所以在时间与精力上往往花费较多。 b.导致社会现象发生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多种类的,考察者所把握的因素是否全面或是否为主要原因,常常有赖于其分析素养,更取决于相关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符号相互作用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符号在社会过程及在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带有社会学特色。 代表人物:米德、林顿、戈夫曼及海曼等人。 基本思想: 1.基本观点 心智、自我、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它们的形成、维持和发展,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关联,都凭借符号(特别是言语)及符号相互作用来实现。 米德把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gestures),如动作、形相、言辞等称作符号,并称人是惟一能使用语言符号及其意义系统的动物。 (1)人的心智活动是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 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 的外化过程。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 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 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 20 世纪70 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 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 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推拿重点总结

推拿重点总结 壹.各论疾病 一、颈椎病P190 定义: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影响颈椎的稳定性,产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这些变化直接刺激、压迫或通过影响血运使颈部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发生功能或结构上的损害,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1、分型: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2、目的(1)松解劳损、紧张甚至痉挛的颈肌,尤其是颈伸肌群,改善其力学特征 阻断疼痛-肌紧张-疼痛恶性循环链,促进软组织损伤性炎症消除 (2)调整颈椎节段异常移位或成角,降低椎间盘负荷,减缓颈椎退变过程 (3)扩大椎间孔、椎管、横突孔非连续骨性管道有效空间,改善颈椎管内外的高应力状态和神经根紧张力,减少或消除神经、血管机械性压迫和刺激,恢复颈椎动静力平衡。 3、治则:松解,调整 4、部位及取穴:部位以颈项部、枕后部、肩胛部、横突后结节和胸椎夹脊等处为主; 取穴以风池、颈夹脊、天鼎、肩井、天宗、阿是穴为主 5、手法:采用刺激性手法与颈椎调整手法并重,以刺激性手法为基础; 颈项部操作与循经手法刺激相结合,以颈项部操作为主的原则。 具体选用一指禅推法、?法、拔伸法、推法、拿法、按揉法和颈椎微调手法等 6、注意事项(): 1、颈椎病患者平时宜贯彻“仰头抬臂、协调平衡”的原则, 以锻炼颈部后伸肌群,平衡长期低头位而引起的颈部应力和稳定平衡失调。 2、注意纠正平时的不良习惯姿势,立足于预防。 3、注意用枕的合理性 4、注意肩颈部的保暖。 7、特殊体格检查 ①挤压试验:患者坐位,检查者双手交叠置患者头顶,并控制颈椎在不同的角度下(如使头后伸并向患侧倾斜)进行按压。如出现颈部疼痛或向上肢放射痛,即为阳性反应。挤压试验的机理在于使椎间孔缩小,加重对颈神经根的刺激,故出现疼痛或放射痛。 ②臂丛牵拉试验:患者坐位,头微屈。检查者立于患侧,一手置该侧头部,推头向对侧,同时另一手握该侧腕部作相对牵引,此时牵拉臂丛神经,若患肢出现窜痛麻木,则为阳性,提示臂丛神经受压,临床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二、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表现、推拿手法、治则、取穴部位、手法操作步骤P224 定义:指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该病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为临床特征。本病常发生在单侧肩部。

财大货币金融学重点以及大题

第一部分货币 ?货币形式的演变: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货币的职能(五个):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金汇兑本位制:不流通金币,但规定本币与一种可兑换黄金的外汇保持固定汇率,同时本国发行货币必须将等值黄金与外汇存于该外汇发行过作为准备的货币制度,又称虚本位制。 第二部分信用 ?信用工具(又称金融工具)的特征:偿还期、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 ?典型的信用工具:商业票据、债券、股票 ?金融衍生工具(四种):远期合约、期货、期权、互换 第三部分金融 ?金融市场: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单一银行制、分支银行制、持股公司制、连锁银行制 ?持股公司制:也称集团制银行,指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收购或控制一家或若干家独立的银行的股票 ?商业银行的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以及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指或有债权和或有债务的业务(即不列入资产负债表的业务,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资产或负债的经营活动,有一定风险) ?非银行金融机构有: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信托公司和租凭公司?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四个):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抗干扰性 ?操作目标的选择:主要有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基础货币等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一个操作指标,又叫“强力货币”、“高能货币”(基础货币是商业银行准备金和流通现金的总和,是央行的负债,央行可对其直接控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就是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的变动,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过程,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 费雪现金交易数量说:M*V=P*Y (P*Y代表名义总支出或总收入) 只考虑了货币的交易媒介的功能,货币量决定价格波动 传统货币 数量学说:剑桥学派余额数量说: P=K*R/M (P:购买力、R:财富商品K:货币占财富比重M:货币量) 认识到了货币的两个属性:交易媒介与财富储藏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好的)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杨路楚 考试题型 1.填空题(15%); 2.名词解释(15%,5个);3.判断题(10%); 4.简答题(25%,5个); 5.分析题(15%); 6.论述题(20%) 考试时间:1月14日18:30,地点:26-301 课程序号:思政(0410)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领域 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了解定义须注意的三点: (1)社会心理是指互有影响的心理现象 (2)社会心理的形成条件是社会生活状况 (3)社会心理是在“社会互动”下产生的 研究领域:(老师说社会学和心理学) 研究领域粗可分为三个领域:个体心理与行为、人与人的互动作用的领域、群体心理(资料)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 (一)社会心理学的准备时期(19世纪) 1、德国民族心理学 (1)拉扎劳斯、施坦泰尔1859年,《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 (2)冯特(1832-1921)《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体心理学 (1)塔尔德(1843-1904):暗示——模仿 (2)迪尔凯姆(1858-1917):集合表象 (3)勒朋:群集性兴奋的社会控制 (二)以学科名义登场(20世纪初—20年代) 1908年,英、美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专著 1、(英)麦独孤:用本能论解释人的行为。 2、(美)罗斯:从人际关系过程,比如模仿和暗示来解释社会对人和人类行为影响。(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20世纪20-30年代)

1、Allport与实验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证明了实验方法能够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重要的手段。除了个人心理没有群体心理。 2、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 将社会行为看成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社会互动。 (四)社会心理学近70年的发展 1、起步(1935年-1945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和“二战”,德国的种族主义。 2、发展时期(1946-1969年)“二战”后美国的迅速发展。人才的迁移。 3、危机时期(70年代后)女性问题,种族问题、解放运动等等。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特点 1、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2、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3、期望效应 4、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5、社会心理学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抽样,异质化(被试中要尽量包括各个层次的人) 2、实验者偏差(单盲和双盲)。(研究者的暗示、期望会影响被试)采用单盲、双盲。 3、被试偏差。揣摩实验者的研究意图,尽量表现的正确、出色,从而影响结果的有效性。 4、伦理问题(保护被试者身心安全,尊重被试者的隐私,保证研究对所有参与者都没有伤 害作用。) 第二章社会知觉 1.社会认知、自我知觉、自我概念、自尊的含义 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认识自己、他人与群体及如何解释推断社会行为与事件的。根据社会认知和知觉的对象,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对自我的知觉;二是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

总论: 一、伤寒学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1.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美尼尔氏综合症 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 2.明清伤寒学派 错简重订派:方有执(首先提出)喻昌(喻嘉言)(大力倡导) 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陈修园) 辩证论治派:柯琴,徐大椿(以方类证) 尤怡,钱潢(以法类证) 陈修园,包诚(分经审证) 二、医经学派:内经等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理论。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疡门开手第一方。 三、经方学派:重方药(秘方) 四、中西汇通派唐宗海(第一人) 五、河间学派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 (为攻邪学派、丹溪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形成的先导) 荆山浮屠:罗知悌 六、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 七、攻邪学派张从正“汗、吐、下” 八、丹溪学派养阴 九、温补学派 宋《局方》温燥 金朱丹溪寒凉降火———苦寒 明温补 清寒凉 十、温病学派温疫学派: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 温热学派:叶桂,吴瑭,薛雪,王士雄(温病四大家) 华佗145-208东汉末医家建安三神医(董奉,张仲景)“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1.麻沸散: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 2.五禽戏:运动养生(华佗对中医养生的最大贡献) 3.漆叶青黏散:黄精漆叶桑葚何首乌茅山术 《华佗神方》孙思邈著 整易麻药神方:川乌草乌胡茄子羊踯躅麻黄专为开取箭头时用,服之令人不痛。 外敷麻药神方:川乌尖草乌尖生南星生半夏胡椒蟾酥荜茇细辛专为施割症时,可治骨质增生“阳化气,阴成形”解麻药神方:人参生甘草陈皮半夏白薇菖蒲茯苓 神膏:乳香没药血竭儿茶三七冰片麝香 热加黄连,腐加轻粉,有水加龙骨,收口加珍珠、蟹黄,杖伤三七倍用。 孙思邈药王千金要方(把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注重养生、医德。 对《伤寒论》的研究采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一则麻黄,一则青龙” “以方类证”“三纲鼎立”之说 治疗经验 中风:1.伤风,太阳中风 2.关节不利,疼痛风寒湿痹乌头,天雄,附子 3.半身不遂,口僻,言语不利独活酒,牛膝酒 真中风风邪入中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心理学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5) 第四节冲突与合作 最基本的人际作用方式:冲突和合作。 人际冲突:指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 “竞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冲突——目标的互不相容。 人际冲突有两种主要的形式:“零-总和”冲突和“非零-总和”冲突。 “零-总和”冲突:指的是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这种形式的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 “非零-总和”冲突:这种冲突又称“混合动机情景”,指的是一方的收益不一定是对方损失。 决定使用威胁的因素:人格特性、挽回面子、冲突的强度、沟通。 如何运用协商减少冲突?答:(1)在协商中最有利的是最初立场,采取极端的立场比较好。在协商中较佳的策略是开始时就提出有很大差距或非常强硬的要求,这样能使他从对方那儿获得更大的让步。但是,最初的强硬立场未必总是有利。它有时会激起对方的愤怒,使对方也采取相应的强硬立场,从而使协商中止。(2)让步。协商的最佳策略是开头采取强硬立场,然后只做出小小的让步,对让步的研究表明,回报对方合作行为的最佳策略是作出小小的让步,无条件地合作或让步往往使对方得寸进尺,而使自己蒙受巨大损失。(3)逐渐回报策略。奥斯古德提出了一种协商的逐渐回报策略,这种协商策略由以下几步组成:①首先协商一方公开声明自己希望缓和紧张,并明确宣布自己为了减少紧张所采取的单方面的让步措施,并向对方发出呼吁。②逐步建立起“信任和真诚”的形象,作出让步的实际行动,这些行动是明确的,可作公开检验。(4)中间人调解。协商对解决人际冲突是重要的。 合作: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结盟,从而使自己争锝权利或处于有利地位的现象就是合作。 *合作的理论主要有两种:权力理论和协商理论。 *合作的权力理论:由卡普罗提出。这个理论涉及到了三个小组的合作问题。这三个小组之间的权力关系是:①权力均等;②一方的权力大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③一方的权力小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该理论还认为,如果一方的权力比其余任何一方的权力要大,但又小于它们的权力之和,则较弱的两方有可能合作。合作遵循着这一样一个原则: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权力。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重点

基本概念: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人类个体在与其所属的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活动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P4 2.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内容)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P63 3.社会认知:认知:人对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贮存与信息的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过程(即:知识的获得和使用过程).社会认知:“个体对社会性信息的获得、贮存与提取使用等心理加工全过程”。P115 4.第一印象:两给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 5.首因效应: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P123 6.晕轮效应:又称成见效应和光圈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P125 7.社会刻板印象:主要包括“性别”、“地域”和“种族”等。刻板印象是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金盛华)P141 8.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自我即以自身为对象,形成对自身的看法和观点的问题。)P163 9.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P17 10.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胡:是指人们试图让他人以自己期望的方式来看待自己。P130 11.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根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P152 12.基本归因误(偏)差:指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他人行为归结为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景因素的影响。P157 13.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其状态有:零接触、单、双向接触、表层接触、轻度卷入、中度卷入、深度卷入;其类型有:正

推拿手法学-考试重点整理

推拿手法学 第一章绪论 推拿手法学:是学习研究推拿手法的术式结构,动作原理,技能训练,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 《引书》于1984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汉墓,内容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导引养生学成就,其中也有颞颌关节脱位口内复位法的最早记载。 《五十二病方》于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手法医学的成就。 《黄帝内经》对推拿手法的贡献 1.确立了手法医学的正式学科名----按摩 2.阐述了推拿手法的作用机理:温经散寒,活血补血,舒筋通络 3.提出了推拿手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4.特殊手法的运用:按压腹主动脉法,按压颈动脉法 5.膏摩的运用:《灵枢-经筋》记载用”马膏”膏摩法治疗面神经麻痹 6.手法推拿与定穴的运用 7.按摩人员的选材与考核 第一部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 第一部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按摩经》 《金匮要略》书中首次提出了膏摩一词,并将其与针灸,导引法并列,用于预防保健。膏摩方:头风摩散 书中有手法抢救自缢死的首次记载 《肘后备急方》晋代葛洪,书中记载手指相对用力且协同操作的捏脊法和作用力向上的腹部抄举发,其中的拈脊骨皮法被后世冠以捏脊法之名而在小儿推拿领域得到了重用。 唐宋时期: 1.推拿医学教育和医疗体系的建立按摩科 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 2.《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该书所有的病症均无方药处方,却提出了详细的“补养宣导”之法,即对症导引疗法。唐代第一科:祝由 3.《千金方》唐代孙思邈 a. 倡导小儿按摩 b. 膏摩法在《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得到了又一次总结 c. 重视养生保健手法 d.丰富多彩的手法应用:提出治疗颞颌关节半脱位,在手法牵引复位后”当疾出指” e. 手法用于诊断与定穴 4.《外台秘要》王焘保存了一些宝贵的推拿手法资料 a. 脊柱手法的记载:脊柱按压法 b. 其它手法:治疗霍乱转筋的手拗脚趾法,治疗大小便不通的捋腹通便法,摩小腹下 死胎法,捉筋治噎法,治疗咽喉舌疾的下颌关节爪法 5. 《圣经总录》:“开达抑遏”四字概括了按摩的功用;将封裹膏摩与手法复位和用药并提, 作为正骨疗法的常规;中指熨目法,掌心熨目法治疗目昏暗和目暗 6. 《十产论》中助产手法,亦可保健按摩 明代: 1.明代按摩科变迁万全《幼科发挥》《育婴秘诀》有多处小儿推拿意外的记录 2.小儿推拿的兴起:

货币金融学知识点整理

货币金融学 一、货币、收入、财富关系:货币就是收入或财富,这句话是错的。 二、货币形态的演进: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包括银行券、纸币) 三、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并不需要实在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或想象中的货币就可以了)、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当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的转移时)、世界货币(可自由兑换、币值较稳定、又被乐于接受) 四、货币的本质: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五、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强弱作为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M0(现钞)、M1(狭义货币)、M2(广义货币)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 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六、本位币和辅币 本位币:亦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七、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 无限法偿:指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即法律规定不管是用本位币偿还债务或其他支付,也不管每次支付的本位币的数额大小,债权人和受款人都不得拒绝接受,否则视为违法。 有限法偿:即每次支付辅币的数量不能超过规定的额度,否则债权人或受款人有权拒收。但是,用辅币缴税、向政府兑换本位币的数额则不受此限。 八、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九、“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 劣币驱逐良币是发生在复本位制下的一种现象。金币和银币都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均可自由铸造,融化及自由输出入国境,二者的交换比例是以国家法律形式统一规定的,这种情形发展的结果是金币越来越少,而银币充斥市场,这种现象称为“劣币驱逐良币”,又叫“格雷欣法则”。 十、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基本特征的信贷行为) 商业信用(商品资本为对象)具体形式包括企业之间的商品赊销、分期付款、委托代理等 银行信用(以货币资本为对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贷等业务提供的信用。具有核心地位 消费信用是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目的是促进消费 十一、商业票据:汇票、本票、支票联系区别 联系:都可背书流通转让 区别:本票是债务人(出票人)向债权人(持票人)开出的保证按指定时间无条件付款的书面承诺。 汇票是债权人(出票人)向债务人(持票人)发出的支付命令书,命令他按指定日期支付一定款项给第三人或持票人。汇票需要承兑。 支票是银行的活期存款人向银行签发的,要求银行从期存款账户上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或指定人的书面凭证。 十二、利息率及计算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6*5’=30’) 1、平均模型P37:该模型认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以简单的方式处理所获得的有关他人的信息。平均模型是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采取的最为简单的模型。 2、累加模型P38:该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案累加的而非平均。 3、加权平均模型P38:该模型认为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 4、晕轮效应P38: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5、态度P87: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他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绪的反应。 6、平衡理论P96: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7、偏见P110: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8、自我展露P130: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信息。 9、社会支持P139:是指人们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关心和支持,社会

支持的来源不仅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也可能来自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其他人,甚至陌生人,而支持的形式既可能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物质上的。 10、囚徒困境P149:在合作的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人们会有不同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信任起了决定性作用。 11、社会影响P152: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这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12、团体P172: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的集合,团体的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13、归因P53: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这原因的过程。 二、简答题(6*5’=30’) 1.什么是假设?什么是理论?一个好的理论有什么特点?P17 答:(1)假设是开展一项研究之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想法。 (2)理论是对假设的不断验证。 (3)好理论的特点: a.一个好的理论能够统合现有的知识。 b.理论能解释已有的现象。 c.理论可以使我们对现象的发生具有预测性。 d.理论具有知道研究方向的作用 2.人们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P36 答: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得到的有关对

推拿学重点(部分

推拿治疗 1. 推拿: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在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下,在人体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运用各种手法和进行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2. 推拿学的三个特征:(1)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是推拿学的基本特征(2)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的紧密结合是推拿学的理论内涵(3)广泛的适应证和严格的禁忌证是推拿学的临床特点 3. 推拿手法:以术者的手或肢体其他部位,或者借用一定的器具以达到手功能的延伸,按特定的技巧和规范化的动作,以力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中医外治法范重阳。功法:是手法的前提 4. 推拿手法(温通、松解)的基本技术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1)持久:手法按要求作用一定的时间。 (2)有力:手法要有一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 (3)均匀: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 (4)柔和:手法要轻柔和缓,不宜用蛮力,暴力,做到力量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变换动作要自然。 (5)深透:手法产生的效果是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 5. 推拿手法(温通、松解)的基本技术要求:稳准巧快 6. 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补泻有度(生理)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器清灵,易趋康复(病理)

7.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冲,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8. 推拿发生意外的原因:(1)诊断不明确或误诊(2)对疾病的机制和手法作用的原理缺乏认识(3)手法操作不当或选用不当(4)未注意推拿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证9. 推拿的发展: (1)甲骨文时期-推拿源于人的自我保护的本能;按摩为殷人发明 (2)先秦时期-推拿是治疗和养生保健的主要手段;用于临床急救 (3)秦汉时期-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是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且比较全面、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巨著,书中确定“按摩”之名;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次提出“膏摩”,为药物外用与按摩手法结合的外治法;华佗是按摩治疗与自我按摩导引的倡导者,发明五禽戏 (4)两晋南北朝时期-推拿用于急症治疗。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最早的“捏脊”法(5)隋唐时期-推拿专业化。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提出治疗闭合性骨折的四大手法“揣摸、拔伸、撙捺、捺正” 6)宋金元时期-推拿理论不断丰富 (7)明代-小儿推拿学术体系形成。推拿成为医术十三科之一;“按摩”之名开 始有“推拿”之称;形成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我国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题文献《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小儿按摩经》(收录于杨继洲《针灸大成》)

货币金融学知识点详细

金融学 第一章货币制度 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从商品领域中被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着一定的生产关系。 货币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储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货币层次划分标准 按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来划分。流动性:某项金融资产的变现能力,包括变现的方便程度和变现所需要的成本 (1)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现金M0 (2)狭义货币M1,现金+活期存款 (3)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其他存款。 货币层次划分意义 (1)具有不同流动性的不同层次的货币是引起经济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越发达,货币与经济的联系就越密切。 (2)经济的繁荣与萧条是通过货币数量的变动表现出来的;货币数量的改变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通过将货币分成不同的层次,制定相应的指标;可以考察具有不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对经济的影响,有利于央行观察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本位货币 (1)具有无限法偿资格(辅币,有限的法偿资格) (2)是最后的支付手段 金本位制的特点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金准备制度的存在意义:(1)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2)作为调节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3)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 金本位制即以金币作为本位币。 特点: (1)单位货币规定为一定数量一定成色的黄金; (2)发行并流通于市场的是金币; (3)金币可自由铸造,自由融化; (4)币值中的其他货币可以自由的与金币平价兑换; (5)黄金与金币可以自由的输入输出; (6)金币具有无限的法偿能力。 我国的货币制度 (1)我国的法定货币名称是人民币,单位是“元”,辅币是“角”和“分”。 (2)人民币是唯一合法通货,禁止外币、金银流通,大陆只允许流通人民币。 (3)人民币坚持经济发行的原则。 (4)金准备制度(为了保证国际支付)。 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缺点: (1)纸币发行不受准备金限制及贵金属的约束,具有一定的伸缩弹性,使得货币发行的弹性很大,其成败依赖于人为因素。 (2)如果发行不适度,往往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和汇率不稳定等现象产生; (3)各个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和调节都极为重视,并且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 比较金本位制与纸币本位制 (1)纸币本位制:以国家发行的纸币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国家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也不允许纸币与金银进行兑换,纸币作为主币流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同时,国家也发行少量金属铸币作为辅币流通,但辅币价值与用以铸造它的金属商品价值无关,是一种信用货币。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3.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 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 征和边缘特征。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 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 响。 8.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 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 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 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 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Weiner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他 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两个维度相互独立。其归因理论最引人注目的归隐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与失败归因内部-外部或稳定-不稳定的原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和认知反应。把成功归因为内部会引起个体的自豪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会引起个体产生羞耻感。 15.基本归因错误: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制上,而忽视他们所 处情境的重要性。犯这种错误的原因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1.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是,所以更多的去从内部评价。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 16.侵犯行为:使之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对侵犯的界定要考虑三个方面1.强调 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有意图。2.从效果上看,侵犯行为可能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3.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情绪。 17.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2.降低挫折和学会抑制自己的侵犯行 为。3.替代性攻击和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18.暴力媒体对人们产生影响的原因: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 19.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20.助人行为:使之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21.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社会生物学、社会进化论、学习理论、社会交换论、移情 与利他主义。 22.影响利他行为与助人相违的因素:一、情境因素1,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景的不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给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态度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待、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待: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发展。 14、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发生矛盾,就会产生角色紧张。 15、角色冲突: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 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 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角色应该做什么、不 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17、角色中断:指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 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 18、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而使角色扮演 者无法成功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 色失调现象。 19、动机: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 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0、成就性动机:指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 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达 到某种理想地步的一种内驱力。 21、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 和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22、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具有的某种强烈的支 配和影响别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驱力。 23、侵犯:也指侵犯行为,攻击或攻击行为, 它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 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 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4、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 他人或群体有益的行为。 25 利他行为: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任何精 神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会有所 损失。 26、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察 觉、认识或对待。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27、自我觉知:是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 过程高度集中的自我注意状态。 28、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的判断,是自我 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9、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 人对自己的印象。 30、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 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过程。包括自 我评价、自我美化和自我表现。 自我美化:指个体用以避免自尊心受损或增 强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 自我表现: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 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的过程。 31、社会知觉: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他人, 自己以及群体进行认知的过程,是人对社会刺 激物的知觉。 32、印象形成:认知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 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 程。 33、首因效应: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 面所形成的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作用。 近因效应:最后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强烈的 影响。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知觉者对某人 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印象后,他就倾向于据此 推论该人其他方面也具有良好的特征。 慈悲效应: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 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投射效应:指在认知及对他人形成印象时, 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 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群体形成的一种概 括而固定的看法。 34、归因:人们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 推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态度的原因并加以判 断和解释。 35、社会态度: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态度 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 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反应倾向。 36、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非物质性的信息交 流,也包括物质的交换,还包括人与人之间通 过非物质的和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所建立起来 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 37、沟通过程: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信 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七个要素。 38、副语言:非语词的声音信号为。 39、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疏离与远 近距离,用肯定或否定的方式去评价别人的倾 向。 40、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 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 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41、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 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压破坏甚至消灭对方的 方式和过程。 42、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达到 共同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 的一种互动方式。 43、自我价值保护:保护自我价值不受威胁和 提高自我价值,是个人先定的优势心理倾向。 44、团体:由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在 同一规范和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 合。 45、领导者:从事领导行为的个体,领导行为 是通过领导者实现的。 46、从众: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 下,改变行为和观念与团体其他成员一致的倾 向。 服从:指个体在社会规范、团体压力、他人 要求下,不得不改变观点和行为的现象。 依从:因他人期望的压力而接受他人的请 求,行为符合别人的期望的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