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

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

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
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

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

<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by 南野藏马

前几日在书房,兴之所致,随手拎起了一本四书,翻到到第一面,念了两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便发现自己意兴阑珊,随手又把它扔到了书橱里,拿起本日本漫画,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后。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反省自己前日所为,不禁感到惭愧,一向标榜热爱传统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弃这些中国骄傲么?

时逢国庆,单位邀请我们新行员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我便想,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祖国多么秀美多么壮丽的河山,还是切实关注一下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呢?

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地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爱国是微小却又具体的。我们身在中国,有时却茫然不知自己国家有什么,是什么。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我们过于注意别人的东西?爱国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她

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

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

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诗”,是指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书”,是指历代文人体现他们思想观点的专著,包含了古代文人的人生观,体现了古人的人文精神。“礼”,是指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礼法制度、思想、以及教育体制。“易”,并不单纯的是指《易经》,还包括了农业、医学、天文、地理、数学。而“春秋”便是特指从《尚书》到《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的史学专著。中华传统文化涵盖范围之广,思想之博大精深,怎可以用现代那些伪民俗或是一个酸朽的孔乙己可以概括、代表的!

如果80年代和90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自《诗三百》到《汉乐府》再到《全唐诗》、《全宋词》,还没包括屈原、班固的楚辞、汉赋,更没提到魏晋的“蓬莱文章建安骨”,这浩瀚如海般的诗词国度,怎是一首《东风破》所能

表达的?现在我们是否只停留在小学课本里教的“离离原上草”或是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阶段,或是为了逗情人开心为她轻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浓情蜜意?

我们现在是否能从那些靡靡之音中感受到古人的潇洒不群、壮志豪情呢?是否知道古龙金庸小说里的“任侠之气”是指“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致,与君痛饮三百杯”。而“侠之大者”是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呢?大概只会沉迷在江湖恩怨、打打杀杀中了吧。

没有了“花间一壶酒”、“共剪西窗烛”的烂漫情怀,没有了“誓扫匈奴不顾身”、“醉里挑灯看剑”的壮烈胸襟。没有这些古韵的滋养,我们的80年代和90年代难道只能在欧美的HIP-HOP、日本动漫、韩式的多袋阔脚裤中显示自己的潇洒不羁么?没有了任侠的少年轻狂,没有了温文的少年情怀,我们的青春还完整吗?

还有多少人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来自孟子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天下的兴亡,不是匹夫之责,而是我的责任。有多少年轻人还会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大概只会装作很酷的说“我就是我,我喜欢,我可以。”他们只是整日埋首在《蜡笔小新》和《机器猫》中拒绝长大。

还有多少人知道何为“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忍勇”?看多了吴宗宪的《我猜》和

《周日八点档》,大概只会迷惘的说:哦,台北忠孝路的小吃很出名。多少人会觉得“香九龄,能温席”是一种孝心的表现,大概会觉得他好傻,干嘛用自己的身子暖席子呢,买台空调不就得了吗?还有谁会觉得“融七岁,能让梨”是一种中国式的谦逊礼让?孩子们自小接受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达尔文式教育,被沉沉的课内科外功课压得喘不过气。哪还会有人说,第一名我不要,给你吧!再不知何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了,更不用期望孩子们可以成为象曹子建、王摩诘那样的翩翩浊世佳公子了。孩子们现在学习琴棋书画的目的已大多为考试加分服务,哪还有“为君唱遍《红豆吟》”的情怀了。

君不见上元灯节赏花灯,君不见端午赛舟挂香符,君不见盂兰盆会驱鬼傩,君不见重阳登高插茱萸。我们开始相信基督,相信有圣诞老人。我不知道谁是阿福,也好久没放过爷爷纸糊的风筝了。传统的节日在我们看来除了意味着能看到无聊的文艺晚会,多几天去哪里都是人满为患的假期以外,剩下的只有苍白。传统,从我们指缝滑过,轻轻流失。

西元一九00年,梁启超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今日,梁先生所期望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造世界”的少年气质在我们身上依稀可见,却再嗅不到中华之气息。纯粹的行乐主义、盛气,在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持下显得那么的苍白和轻浮。我们应从何处寻觅正在遗失的传统文化。难道是在邻国日本的传统活动上发现:“咦,这个东西是从我们中国唐朝传过去的嘛!切~小日本~。”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反省,我们为何只有在别人那里欣赏到曾经的国粹。蓦然回顾,国已不国。

常思将来,不忘过去。以千载文化积淀来充实自己而让我们走的更远,在座诸君难道不会心思神往?

中国传统文化将流失

来源:新华社

好莱坞来了,留给我们最大的悬念就是: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题材会被美国人演绎成什么样子?他们将会“戏说”还是“正说”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其实,欲望也好,想象也好,说到底好莱坞是一个文化工厂,他们挖掘新题材的冲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利润的追求和攫取,是为了分食世界电影市场的大蛋糕,并不是在从事文化保护计划,他们是好莱坞,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将会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来打量和改造传统的民族题材,并按照他们娴熟的商业逻辑来进行运作,推向世界。首先,他们不会“正说”,其次他们也不会“戏说”——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想象,不符合他们的文化理解——但他们会“西说”,将一个东方的、中国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题材处理成一个西方的、美国的、好莱坞的和后现代的电影文本。这其中,最大的可能是,传统文化元素

的流失和故事逻辑的更改。

以此前运作的《花木兰》(见图)为例,动画片《花木兰》并不是一个充分尊重中国人印象中那个传统“替父从军”的民间传说的模式和版本,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符合西方人接受心理和习惯的艺术夸张和改编,片中花木兰成了一个典型言谈举止大胆率直、情感表露直白主动的西方女子,而全然没有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里女子的矜持和谨慎。这样的花木兰是典型的西化的花木兰,而非传说中的花木兰。是用自己的文化想象和演绎装进了这个名叫“花木兰”的瓶子里,然后大声吆喝着,出口到中国来大赚其钱。这将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孩子们对这一中国历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的认同和接受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而当好莱坞陆续对《杨家将》、《西游记》、《孙子兵法》等一系列中国经典完成“西说”时,中国的孩子心目中的文化版图将会是怎样的图景?

与好莱坞咄咄逼人的文化扩张相比,国内影视人还沉迷在“戏说”版的宫廷戏、模式化的“警匪剧”等的制作中,被票房和效益的重负挤压得喘不过气来,艺术想像力苍白无力,进取心和创造力也大大削弱。面对这些已经融入我们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资源,我们守着金山过穷日子,与国外艺术家们对中国传说题材的热衷的态度相比,着实令我们的艺术家们汗颜。

此外,与国外同类的艺术作品相比,国内的历史传说影视作品,大多流于机械和呆板,在思想深度和创意力度方面明显有缺失。如《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膑与庞涓之间的斗智并没有很浓的“兵法”味,倒是在其中穿插了不少香艳的爱

情故事,波澜壮阔、波谲云诡的智勇谋略淹没在浓厚现代味的情感纠葛中,令人失望。创作思维的落后和想像力的缺失,以及对待历史题材的创作态度,这些应该是好莱坞抢拍中国题材影视剧带给国内同行们的一个重要警示和启迪。

好莱坞挖掘的虽然是中国的历史题材,但着意的却是未来的市场和文化传播。明白了好莱坞的真相,我们才能把握现在,为自己赢得可能和希望。

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这是时代的现实图景,但是如何让延续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如何接续传统文化传承的这根千年文脉,增进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国民的文化认同,让中华民族向世界亮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旗帜,这将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缺失

在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对“传统文化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的影响”一题,50%的大学生认为“很重要”,有40%的同学认为“有作用”。对“世界华人对中国的认同”中,58.5%的同学选择了“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很多大学生都能认识得到,可以对于传统文化,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

对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京剧或者其他地方剧种”,居然有51.2%的“不感兴趣”,39.7%的人认为可以去看看,还有2.1%的人“非常讨厌”,只有8%的人表示喜欢。

对于古典的文学书籍,75.4%的大学生“偶尔翻阅”,16.4%的学生“敬而远之”,5.8%的同学表示“深恶痛绝”,只有0.4%的同学“爱不释手”。

虽然绝大部分同学对传统文化持认同态度,自身却对它知之甚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很低,认识也很肤浅,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与此同时,一份题为“还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到小学生的手中,结果更是让人担忧。

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节,12%的孩子喜欢过国庆节。

在对“最喜欢的一首歌”的选择上,37%的人选了英文歌曲,占的人数最多,只有20%的人选择大陆老歌,只有28%的人知道国歌的原名是什么。38%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座右铭”,31%的人没有座右铭。仅25%的人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只有39%的人会写毛笔字。

小学生的文化品位如此西洋化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享誉海外,使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热爱了解的知识。教师们要教育小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更多的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大学生们应该有意识的多看传统文化书籍,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营养。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不再缺失。

1、传统是由历史沿袭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它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但是,不少人错误地把传统在时间上等同于“过去”甚至“陈旧”,在形式上视作“静态”甚至“僵化”,割裂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逻辑联系。他们无法正确把握传统的历史承袭性,更难以找到它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割裂了传统内涵与当代风采的有机统一性。

传统是过去的现代,现代是将来的传统。德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雅斯贝斯指出:“在继承中,人拥有一点实际能力,那是不可摧毁的东西;在传统中,则拥有一点绝对的东西,那是不会遗失的”。传统并不是静止不动的死寂的历史沉积物,而是一道生命洋溢的、永远流动的、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就膨胀得愈大的洪流。

“君不见传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传统之河源远流长,亘古绵延,于九曲回环中浩然荡进,不断丰富其形式,充实其内容,拓展其领域,使每一时代的人们所创获的成果,都作为传统的神圣链子中的一环保存下来,并作为遗产传给下一代。

因此,传统的运演与时代俱进,每一时代的人们都必须促进历史意识与当代精神的融合,继承、创造和发展优秀的传统。

2、传统,是现代人的双刃剑。一方面,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而是滋养现代人精神的源头,是培育现代人格的养料,是走向未来的依托。另一方面,正如恩格斯所说:“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它无处不在地制约和阻碍着现代化的进程,使投身于创造新生活的人们无不感到这负荷的沉重。

因此,在传统的洪流中,总是不可避免地有泥沙和珠玉齐沉、糟粕和精华共存;它既包含着促进现代化的契机,又滋长着影响现代化建设的毒瘤。因此,既不能把传统当作神圣的偶像供奉起来,也不能把传统当作历史的垃圾,简单地予以抛弃。

遗憾的是,面对当代生活泥沙俱下的紊乱现象,不少人表现出茫然失措的价值尺

度,他们难以分清究竟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更难以分清精华中混杂的糟粕、糟粕中包裹的精华,找不到“白玉之瑕”,也淘不出“沙里之金”,真正做到取之有度,舍之有节,分寸适宜,恰如其份,而显得良莠不辩,囫囵吞枣,或人云亦云,盲目反叛。

3、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是文化发展演变所围绕的中心。文化的发展是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一定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艺术、风尚、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国土、同胞的热爱,对乡土的眷恋、对亵读民族感情行为的厌恶、仇视等,表现出自己的传统以及民族的自毫感、尊严感。

我们不应借口更新传统,借口继承西方社会的文化成果而否认、丧失传统的民族性。更新传统,必须强调民族的主体性。任何个人都不能回避民族的利益和命运,侈谈自我的观念更新。

只有充分发挥民族传统的独立性(肯定自己的独立存在)、自觉性(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主动性(积极改造环境的能动力量),社会文化才有勃发的活力和坚固的凝聚力。

因此,深入传统肥沃的底层,淘金般获得许许多多闪光的金沙,并熔铸成闪耀着时代光彩的金塔。

4、超越是对传统的一种否定和不满足,它追求并实现着向未来挺进的崭新层次和境界。“回复故道的事是没有的,一定有迁移;维持现状的事是没有的,一定有改变”。正是由于在继承中超越,在超越中继承,才形成了无法遏制的人类历

史长河,既不可能断裂,也不可能干涸。

但超越又是艰难的。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指出:“许多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的艰辛之后,才逐渐意识到国民的心灵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构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同样,当代人的骨髓和血液中也顽固地浸入了历史因袭的沉重,虽然身着髦得合时的现代服装却并没有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现代人。

超越不是超脱。超越是立足大地而又直插霄汉般昂然挺起,是继承传统又从传统中脱颖而出,是在继承中追求发展;超脱则是双脚悬空如浮云飘移,是抛弃传统建构虚幻的海市蜃楼,是在虚无中滑向毁灭。超越,这是客观的规律;超脱,则是幻想的花朵。

5、创造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是迷人的呼唤,前进的动力、精神不竭的支撑点。完整的人是为传统所创造并创造传统的人。人总是站在双重的历史意识中,一方面,他是过去文化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未来文化的创造者,他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濡染、镂刻,同时又主动地选择、吸收、激浊扬清,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赋于新的特征、意义和功能,使其得到发育、成长、拓展。

用伽达默尔的话来说就是:“传统并不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宗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

要在扬弃地继承先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更为复杂的社会实践中,不断以新的成果来充实其内容、丰富其内涵、增加其要素,甚至重组传统的功能结构,使之

成为具有崭新形态的、与我们的时代相适应并反映历史走向的新传统,从而把传世之宝与现代新观念聚合,并转化、升华为现实的巨大凝聚力和内驱力,使深厚的历史底蕴挥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6、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没有对传统的继承,个体就不会拥有创造的智慧,社会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基础,人类永远只能滞留在茹毛饮血的洪荒之中。因此,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兰德曼认为:“只有在文化包裹的气氛中,人才能呼吸”。所以,“个体必须吸取文化传统,必须登上他所出生时代的文化顶峰”。离开对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智慧、品质、作风的继承,是不可能健全发展的。

科学的求异精神是旧思想的“爆破手”,是新思想的“助燃气”,是新传统的“设计师”。但必须是在继承传统精髓基础上的标新立异,而不是一味盲目地贪新骛奇。

因为,新奇之物并非都有生命力,浅薄无聊的东西也常有新奇的面孔。但有些人甚至热衷于“反其道而行之”,把过去否定的传统一概肯定,把过去肯定的传统一概否定,今日倒过来,明日颠过去,结果未获现代化,已患现代病。

7、必须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既植根于浓厚的民族土壤上,又置身于宏大的世界背景;既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又具备气度恢弘、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也就是说,首先必须立足于五千年的中国传统,以鲜明的时代责任感,以深厚真

挚的民族情感和品质,为创造更合理的文化模型而对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古为今用”,这样,也才能获得洞悉现实和预见未来的透视力,否则,只能在“一无所有”之中“跟着感觉”做无根的、失去精神家园的漂泊者。

同时,应使这种深沉的民族历史感与开放的世界眼光相结合,在使中国走向世界,也使世界走向中国的交相辉映中,最大限度地吸收外来传统的营养成分以滋补自身。

要最大限度地汲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汲取现代社会的一切科学文明,“洋为中用”,即采外来文化之长,固民族文化之根。在继承中吸收,在开放中筛选,在批判中提高,不断摒弃保守、封闭、落后,高擎起民族传统的旗帜,绽放出一簇簇古今贯通、中西合壁的绚丽火花。

8、在历史的渐进时期,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按照传统的习惯方式来思维、生活、活动,并不觉传统有一种异己的压迫感。

但在历史剧烈变动的社会转变时期,人们就强烈地感到传统负荷的沉重,也强烈地渴望从无形的纠缠中解脱,因而,使得个人情感的偶发性、不稳定性加剧,极易被不可名状的下意识所驱使,为感情所冲动,导致破坏性思维的泛滥。这是我们这个过渡时代的突出心态。

因此,剔除情绪化的思想和情绪化的行为,具备科学的理性精神和建设性意识,这对于发展和创新传统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

9、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可贵的民族文化,而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旗帜鲜明地张扬着本民族的精神。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基本的民族精神,无疑是一个民族

生命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蓬勃生长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

因为独特,所以存在;因为独特,所以不可替代。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智慧和精神奇葩,是一束承载传统、映照现代并昭示未来的人类文明的鲜花。它既为本民族代代传承,并为其它民族所欣赏。欣赏是一种由衷的赞美,不是低下的恭维;欣赏是一种理性的深刻审视,不是一种观光式肤浅的浏览;欣赏更是一种洋溢着科学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批判性借鉴,而不是奉若神明般的顶礼膜拜。所以,对外来文化的欣赏或称之为“赏花”,体现着一个民族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和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自信的开放与坦然的抉择,也是一个民族永葆发展活力之必需。

但吸收外来民族文化是一个辩证扬弃和自觉内化的过程,是其它民族文化的绚烂火花与本民族璀璨文化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过程。因此,博采外来民族文化不能采取“插花”的方式,不能生吞活剥地折下一枝插进花瓶,并摆在文化的花架上供奉礼赞。如果这样,那枯萎的不仅是外来文化的精华,还有本民族的精神。外来的文化成果只有和固有的深层基础结合起来,才能重新开出鲜艳的花朵。还是象“栽花”一样对待外来文化吧,把外来文化的花枝深深地植入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才能使民族文化的家园鲜花竟放。

10、虽然新事物不全是有生命力的,但当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就热衷于求新猎奇时,那就叫“过激”;我们对新事物不感兴趣,也不研究、不分析的时候,那就叫“落伍”;当我们对新事物看不惯的时候,那就叫“失衡”;而当我们对有生命力的新事物冷嘲热讽甚至阻碍的时候,那就叫“顽固”。

过激”可以矫正,“落伍”可以赶上,“失衡”也可以求得平衡,“顽固”却是

一种必须排除的阻力。

11、虽然新的不一定有生命力,但追求新事物始终是人类进步的永恒动力。

12、传统是过去的时尚,时尚是将来的传统。

传统是流传的,时尚是流行的。

传统在流传中更新为时尚,时尚在流行中沉淀为传统。

13、开拓者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没有抄袭别人,更在于没有抄袭自己。

第二,传播已有文化成果与文化创新重构相统一规律。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说:“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和准则的顺适。”祖辈改造环境的文化创造,以符号或物化形式遗存下来,后辈则掌握前辈创造的文化成果,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通过层层积淀而不断积累,这种垂直式的文化传递积累,形成民族或区域的文化传统,对现存文化保持长期的影响力。除此之外,还有水平式的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系统通过接触交流,可以互相渗透、吸收和融合,引起文化变迁与重构。要使文化正常、健康地发展,既需要垂直式的文化传递积累,又需要水平式的文化交流融合。传播已有文化成果与文化创新重构相统一的编辑规律,正是文化正常、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传播已有文化成果,是文化传递积累的要求。其中有经过长期积淀、成为传统文化精华的部分,如历代整理出版的文化典籍;也有当代人新的文化创造,包括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文艺作品等。有些重大的文化创造会引

起文化变迁,即文化内容和结构的重大变化。文化变迁的原因除了本民族的重大文化创造外,还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以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也是编辑活动的一项基本任务。

这样,在文化传播中就会出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碰撞,需要发挥编辑活动的策划组织和选择优化功能,进行文化整合与重构,以实现文化的整体创新。在整合重构中,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被保留下来,并得到新的解读和意义,在现代文化中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特质。外来文化的精华部分也被民族文化所摄取,成为民族文化新的特质。这种文化体系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各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有的论者提出,创造性是编辑活动的规律。这种论点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创造性的规律适用于人类的许多活动,因此需要揭示编辑活动的创造性的特点。编辑活动的创造性不仅指具体文化产品的创造(准确地说,是再创造),尤其是指通过文化整合与重构所发挥的文化整体建构作用。编辑活动的产品,也不仅是具体的文化产品,还有由各种文化产品建构的出版文化体系,以及其中反映的理想信念、社会风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传播已有文化成果与文化创新重构相统一规律,反映编辑活动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传承积累和创新重构,都是文化发展的要求。没有文化的传承积累,文化就没有基础和灵魂;没有文化的创新重构,文化就没有活力和生命。而文化的发展又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它受经济、政治、科技诸因素的推动和制约。因此,这条编辑规律不仅反映编辑活动与文化的关系,也反映编辑活动与经济、政治、科技的关系。编辑活动不仅要适应文化发展的要求,还要适

应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的要求,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文明进步。

第三,保证文化产品质量与掌握最佳传播时机相统一规律。

在编辑活动中,产品质量与最佳传播时机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制约文化传播的效果。徐柏容提出的质量与社会效益同步规律,是就质量与传播效果的一致性说的。逸士提出的最佳运行规律,则在质量之外,增加了时效性和编辑周期的因素,认为在最短的编辑周期内,完成高质量的定稿品,并不失时机地向社会传播,才能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本文综合他们的意见,将文化产品质量、传播时机与传播效果作为编辑活动的基本目标,分析它们的对立统一关系。

传统文化作文之传统文化的丢失作文

传统文化的丢失作文 【篇一:传统文化的消失英语作文】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rapidly developing of the society ,culture have changed greatly.in the city, no one can escape from the fast pace.and as a resul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believed becoming lost. however ,wh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becoming lost?first, we eat the popularized fast food and enjoy the popularized fast food culture. since we get used to such fast things that many traditional things have been ignored.second, we have brought up many other cultures,those culture are more popular than our owe culture for the young people ,they interest in the other cultures because those cultures are new things and the youngs are curious about new things .and young people stand for the future culture. so many people believe tha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ill gradually be lost. to some traditional cultures that are on decline, we have taken active measures to conserve them. experts have come up with proper advice on protecting such cultures. many volunteers have dedicated themselves to studying them. first and foremost,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discern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fore, we are sure that our efforts will lead to a brilliant future. if a culture wants to gain an eternal life, it should change itself to cater to the people in its age. so does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s adhering to modern means appear rigorous. for example, we make cds for classic music so that it can not only meet modern needs but also spread further and more successfully in the modern world. the appear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changes, but the essence will never change and will be well accepted. 【篇二:话题作文“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写作指导及范 文】 话题作文“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写作指导及范文作文教学 2012-09-22 22:04

商业化下的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与商业 关键词:宗教文化商业人性平衡价值 ①在中国知网搜索“宗教文化与商业”,以“主题”为搜索目标搜索,得到的搜索结果为1000.4条,且浏览发现所有相关文献和论文的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对某一宗教文化内容的研究;二、只是把宗教文化当作一类能带来效益资源使用。没有关于怎样尊重这个文化的主体价值,最多会在规划使用宗教文化这一资源时在论文内会提醒注意保护。 在1992年中国开始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后,人们的生活面貌开始发生与以前有着巨大差别的变化,不只是是物质方面,整个社会的心里的东西也开始发生变化。对一实物的评判很难在当时就做出,在一个时间内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做出的评判一般都是有范围。 在后来我国有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在当时那个衣服为蓝色海洋,吃的是馒头咸菜的年代或许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一直单一的只是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以经济的思想去考虑,这个社会势必会出现问题。或许在当时显现的不明显,但是在当下确实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副作用。很多事物的本质本不是经济,由于在权利或是金钱的作用下强把其作为ATM机去使用,便会失去很多人性的单纯的东西。所以在今后宗教文化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去尊重文化,尊重信仰。文化不会像人一样的去告诉那些开发和规划者哪里做错了,她只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其实那些是旅游者对这些做法的反映,旅游者首先做为个人,他更想别开商业的味道,只是把这些旅行社或是其他当作服务的东西,帮着他去实现人性的释放。 宗教的文化功能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广义上讲,宗教本身就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教徒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丰富了传统历史文化宝库。

就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进行对话

李迎新——中国人民大学——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前段时间表姐结婚,我请假回家参加婚礼,婚礼举办得喜庆、热闹。但一件事情却让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记得小时候,每次哪家有红白事时,都会邀请村里或邻村的“乐鼓队”前来,但最近几年我发现,传统的由唢呐、箫、笙等组成的乐队被现代的架子鼓、音响等取代了。那些被我们小时候熟知的家伙什儿渐渐不见了踪影。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一点一点从我们身边悄悄消失,在我们为此而感到遗憾和惋惜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做才能流传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 我们应该看到,政府为此已经做了一些努力。比如成立非物质文化保护组织,通过行政力量挽救、保护传统文化。另外,我认为政府还应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给掌握传统艺术的民间艺人以资金鼓励。其次,我建议在中小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让我们的下一代学习,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再次,政府还应放宽政策,鼓励民间艺术走向市场,通过市场炒作扩大传统艺术的影响力。 媒体作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传统文化白虎山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首先,我认为应扩展文化宣传渠道,利用电视广播,平面媒体以及新兴网络媒体等多种手段进行科普式的宣传和推广,也可以组织相关比赛来增加受众。其次,政府出资和媒体合作,拍摄相关影片进行宣传,对于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遗产号召全社会有能力人士进行重点保护等等。 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全社会没一个人的责任,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什么都可以丢,但我们的传统文化一个也不能丢,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承担起一点责任,从身边做起,为传统文化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侯思成——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在挽救传统艺术上,政府与媒体在不同角度上各自具有关键性作用,只有两者形成的合力才能最有效地支持和挽救传统艺术。 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官方权威性,从政策角度给传统艺术提供支持。如相关机构为该艺术形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荣誉,让人们充分意识到其可贵与重要;此外,对传统艺人予以政策性支持。既然大学生创业都有相关优惠政策,已经被认可、证明了的传统艺术、艺人实在不应不闻不问,对相关从业人员颁发头衔(“如XX级艺术家”)并给予津贴补助,对相关行业给予税收、管理费上的削减都极大帮助传统艺术,并让更多的人有更大的理由去学习、继承、传播传统艺术;其三,政府文化产业部分应吸引企业赞助,适当进行评比类活动,在活动中让人们了解已近消亡的传统艺术,发掘其新的价值,并扩大企业自身知名度,一举多得、 从媒体来看,更是有巨大的机会与发展空间。在今日传媒力量巨大的背景下,一次成功的造势(抑或“炒作”)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媒体宣传的方式也很多。其一,寻找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的结合点,为什么传统文化日薄西山:因为它们所体现的价值观、文化内涵已不被主流大众所接受。京剧、白局被年轻一代认为“no fashion”,但又有多少媒体试图从根本扭转其特征而非一些痛心疾首的现状报道?同样是传统艺术,书法不但没有没落,反而日益流行。君不见李宁、耐克等体育品牌中的书法元素?许多新生代艺术家也进行了大胆

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

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认识 发展 摘要: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却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是造成这种现在的主要原因。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慢慢的流失,而我们的国民,却没有意识到,只是盛赞现代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七彩斑斓。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但由于传统文化的脆弱性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仍然特别令人担忧: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作坊及其他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大量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失去传承,更严重的是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 2005年底,沸沸扬扬的韩国将端午节申遗事件终于尘埃落定,韩国成功的 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这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一次耻辱,炎黄子孙永远的心痛! 2006年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所谓“韩医”,其实与中医是一脉相承的,病理理论和治疗方法基本类似。等等类似的事件多不胜数。礼失于野,而路人拾之,我们在这时才幡然醒悟,大声疾呼,可惜,悔之晚矣,在我们痛呼时,是否在想想,如何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目前我国在实行文化强国战略。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 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

高中坚守传统文化的作文【三篇】

高中坚守传统文化的作文【三篇】 【篇一】 中国城市化进程就如一列高速前进的火车,身为乘客的我们在车上还未能仔细观看沿途的风景我们便一啸而过。我们的文化亦是如此,那些传统优秀文化还未来得及被我们带上车,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去吸收新文化。 “爱莲堂”,“饮冰室”…… 我们将成为精神的流浪儿,无家可归。 或许这次的“端午节” 【篇二】 在人类发展的历,四条文明的长河从悠远的历史向我们奔腾而来,三道水痕渐渐淡没或干枯,只剩一汪江水还打着旋儿,涌向更远的未来。然而,我们作为这条河孕育出的子孙,是否还坚守着她名为“文化”的江水,是否还保持着我们作为“龙的传人”的骄傲? 每个人,都有义务,有能力传承我们的文化。民国政界名家吴国桢,于暮年在美国完成了《中国的文化》一书,虽然那时,他早已过了年少气盛的年龄,甚至身在异土,但他心在中华,还有着拯救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念,所以能够

着成这本简单易懂,却又不失科学性与深刻道理的名作。可见,无论年龄与地位,无论家世如何或者身在何方,只有你有一颗热爱文化的心,都能将文化传承甚至发展下去。 坚守传统文化也是意义重大的。不仅要从个体努力,也要从政府,从国家,保护这一文明的领土不再受任何玷污。韩国,是申遗大国之一。零五年,在端午节申遗中,我国落败;后来,他们提交了“风水”的申遗书;现在,他们又将 目光落在了“火炕”上。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披上了别国的外衣,成为他人的遗产。若再这样下去,我们的子孙回首, 只能看见一片冠着其他名称的历史。文化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代表它千年历史的结晶。若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人民也将无法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归属。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应抱着感激的心情,去坚守我们珍贵的传统文化! 【篇三】 “韩流”、“日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迅速在中国“日饭”、“韩范” 它们“时尚”“潮流青年”的标志?还是因为在某些其拥护者的眼中,传统文化太“俗套”, 已经“过时” 不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然而,坚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是一个民族不被全球化的洪流所淹没、不被文化入侵所同化的根本,也是一个人不忘根的底线。现今世界,信息通讯如此发达,人们很容易便可以对世界另一端的文化习俗了如指掌,因新鲜感而为之痴迷,甚至将其作为自己所追求的文化宗旨,而忘记自己本应代表的东西。不坚守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潮流的冲击下,便等同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文化属性和伟大的文化宝藏,便等同于沦为世界文化融合中一颗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棋子。试想,如果身为一个中国人却毫不了解自己的文化,说外语,着洋装,庆祝着洋节日,宣扬着他国精神,他谈何对得起自己全身流淌的炎黄血脉?不坚守,只会在文化冲击之成为一只毫无方向的没头苍蝇,到头来成为文化交流中可悲的牺牲品。只有坚守传统文化,我们才能不忘本,才能活出民族特色,让自己的文化瑰宝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10个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小故事

10个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小故事 壹 屠龙之技 战国·庄周《庄子》 从前,有个人叫朱泙漫,他一心想学到一种神奇的本领。 听说支离益会宰龙,心想这可是世上罕见的本领,于是他就去拜支离益做老师。 他学呀学,学了整整三年,把家产都折腾光了,才把宰龙的本领学到手。可是本领学到手又有什么用呢?天下根本没有龙,他那绝妙的本领到哪儿去施展呢? 点评:后来人们用“屠龙之技”这个成语,来比喻毫无实际用途的本领。人在世上,应当学习切实可用的知识,不要把时间荒废在虚无缥缈的事情上。

贰 凿井得一人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 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需要到河边打水。因此,家里必须有个人经常出去挑水。 家里打了一口井以后,他告诉别人说:“家里打了一口井,就等于多了一个人啊。” 有人听说了就传开了:“老丁家打井挖出一个人来。” 宋国人都在传扬这件事,后来连国君也听说了。 国君派人问这户人家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解释说:“我们的意思是,凿了井以后,家里省出人手,便多了一个劳动力,并不是打井的时候挖出了一个人。” 点评:要懂得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要以讹传讹,间接途径获得的信息可能会不可靠。

叁 猫头鹰搬家 西汉·刘向《说苑》 猫头鹰碰见了斑鸠。斑鸠问:“你到哪里去啊?”猫头鹰说:“我打算搬到东边去住。” 斑鸠又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西边的人们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想搬走。” 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叫声,搬走是可以的。不然的话,迁到东边,那里的人一样会不喜欢你的叫声啊。” 点评: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选择逃避的态度,而是要勇于改正。

肆 狂泉 南朝·沈约《宋书》 从前有一个国家,国中有一条河流,名叫“狂泉”,国人饮用狂泉里的水,都毫无例外的发狂。 只有国君饮的是井水,没有发狂。但由于国人全都疯了,反而觉得国君是个不正常的狂人。 大家商量,如何来治好国君的“狂病”,于是抓来了国君,给他针灸吃药,什么方法都用到了。 国君被折磨得受不了,便取狂泉的水来喝,结果国君和大家一样,也得了狂病。这样一来,该国再没有一个不一样的人了,全国人一个个都非常高兴。 点评:要警惕群体性的疯狂,在群体只流行一种荒诞的意识,只贯彻一种虚伪的做法的情况下,一个有健康头脑和正常行为的人,要想在众人颠倒黑白的环境下保持清醒,那是极其困难的。

文化遗产商业化弊大于利 一辩稿资料

文化遗产商业化弊大于利一辩稿

精品资料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当今社会生活中,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一个受人关注的议题。而商业化则为其中方式之一。商业化指以盈利为目的,将文化遗产与现代商品服务相结合的过程和结果。其初衷表现为趋利性,从而导致其为了逐利难能确定自我满足的平衡点。而我们所说的文化遗产则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和建筑群,以及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今天基于商业化对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影响这个标准,我方认为文化遗产商业化弊大于利。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其一:从文化遗产的自身特点来看,商业化会导致文化遗产的发展重心产生偏移。宽窄巷子的清代韵味被盆栽冰淇淋、土耳其烤肉串所取代;丽江古城的民族特产、宋元特色被各具情调的酒吧以及千篇一律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占领。商业化出于其逐利性,将文化遗产打造成了休闲旅游产业链,文化特点被灯红酒绿所掩盖,精神内涵也淹没在喧嚷嬉闹之下,本来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最终只能被迫趋同相似。 其二:从文化遗产实体来看,商业化的肆意干涉会损害其外观,挤占文化工艺的生存空间,造成不可逆转的结果。黄山西海景区海拔2100米处,建有21个宾馆和招待所,近万张床位,为了供水就地拦截山上溪流泉水,修筑水库,改变了黄山的生态环境,甚至造成了一些黄山松的死亡。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商业化后,大机械工厂生产出的简单样式得到热卖,而传统的纺染织绣技艺却因成本较高而不得不淡出市场。无论是生态的人为损坏还是传统工艺被挤占发展空间,商业化打着保护的大旗,实则让文化遗产被迫的卑躬屈膝,看似是修缮改进,其实是让文化遗产像利益低头,变成一副迎合受众的模样,这样对于文化遗产本质的损害是无法挽回的。 其三:从文化遗产的呈现来看,企业会将商业噱头包装成文化精神内涵,导致大众关注点产生偏差。欧阳修钟爱的会峰阁在电视剧琅琊榜播出后,为博人眼球而毅然改名琅琊榜。商家将电视剧中的虚构故事包装为此处的传统精神内涵,抹杀了会峰阁原本的文化价值。如此,在商业化的宣传之下,浮夸的广告语被当作精神内涵,拍照留念被当作领悟文化。这样的引导偏差会导致文化遗产的原有价值被掩盖甚至被扭曲,一切的宣传推广只能让文化传承变了味道。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文化遗产商业化弊大于利。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docx

最新整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稿 各位同学们好: 我是十一年级的Summer,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是世界四大古国之一。五千年的悠悠历史筑成当今中国。其中,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与它的悠久历史相对应,中国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而如今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保留与摒弃已在国内成为一个深度讨论的话题。 文化的定义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现在所面临的状况又是什么?文化在字典中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其另一解释是: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以及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以上解释则已充分概括了中国三大文化:儒家文化、建筑遗迹和歌词诗赋。由于这些文化的存在,中国现共有31项文化遗产,居世界第三位。而如今那些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宝贵遗产,所面临的现状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着断子绝孙的,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看似活生生地存在,却几乎是在渐渐消失,中国的传统文化所遭遇的异变,继“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已在很大的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而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的扫荡。对于一个文化是否存活着,我们就要看它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但其近年来的遭遇使它的文化地位岌岌可危。首先,其传承儒家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已基本上消

失了。而儒家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也日益消退,几近消亡。且其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而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中已是岌岌可危。由此可见: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的悲凉文化含义。 根据上述的情况,你所能感受和体会的是什么?如果曾经拥有的一件美好的东西,因为你的失误瞬间瓦解,难道你想说的仅仅只是一句:对不起?!并掺杂着内疚?为何很多的时候。人们总是因为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难道不能在失去前好好把握住机会抓住它呢?中国传统文化如今暂没有频临毁灭,因此,我们如今所能做的是挽留住它,让更多的人去xx它。不要在人们再次需要它的时候,才发现它已经离我们而去了。 黄河之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并同时孕育着新的文化长河,作为龙的传人,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变化,对于每个人来说,应该要适应一种新文化的出现。一个文化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必定是好学的,因为只有好学,吸取别人的优秀文化,融洽自身文化,才能使其发扬光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摒弃自己的传统文化,相反我们要更加xx传统文化,毕竟它是我们生长的来源,经过五千年历史沧桑所保留下的精华。是外来者所不能完全替代的。 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脊梁!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没有自己的文化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虽然谈不上我们要拯救我们的传统文化,但传承和发扬是不容忽视的!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 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二)

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

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by 南野藏马 前几日在书房,兴之所致,随手拎起了一本四书,翻到到第一面,念了两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便发现自己意兴阑珊,随手又把它扔到了书橱里,拿起本日本漫画,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后。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反省自己前日所为,不禁感到惭愧,一向标榜热爱传统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弃这些中国骄傲么 时逢国庆,单位邀请我们新行员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我便想,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祖国多么秀美多么壮丽的河山,还是切实关注一下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呢 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地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爱国是微小却又具体的。我们身在中国,有时却茫然不知自己国家有什么,是什么。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我们过于注意别人的东西爱国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 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 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诗”,是指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

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

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 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 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 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 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 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 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 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 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 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 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 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 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 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

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2020高考作文预测范文:高科技不是拯救传统文化的法宝

2020高考作文预测范文:高科技不是拯救传统文化的法宝 听闻一群设计师费尽心思设计的《鲁迅群侠传》下线了。不瞒你说,我的内心是有些窃喜的,不禁为有识之士拍掌叫好。真心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加大审查力度,严防肆意乱改经典的事件再次发生。 作为手游设计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有人说:"当今社会谁不想追名逐利,成就一番事业,在繁华的城市里取得一席之地呢?又有谁不想在当今社会,靠博人眼球出尽风头呢?"但是,我想说的是,人要进取之心,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否则,最终都会失去本心,白白浪费生命。无独有偶,《王者荣耀》荆轲的角色被肆意设计为女性,这简直是篡改我们的经典作品,践踏我们的传统文化。众所周知,手游的深度热爱者里边,未成年人所占比例很大,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但是,他们的心智很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较早接触到文化垃圾,最终,可能毁掉他们的一生。经典作品中传统文化被所谓高科技的幌子没有底线的篡改,只会暴露个人做人底线的缺失。 有人说,高科技如同魔法棒,它可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VR版《清明上河图》惊艳世人的目光之时,谁曾想过有一天可以用VR来观看《清明上河图》?上海世博会中声光电影演绎的多媒体影片《永恒的新天地》,不也是高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生动实例吗?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AI机器人不只拥有强大的工作能力,也变得非常"有文化",会拉小提琴的、会写诗歌的,不胜枚举。 可是,我想要说的是,高科技的的确确在新时代魅力无限,人工智能正在成为社会覆盖面很广的一个词汇,但是,传统文化是有温度的和有生命的,没有生命的所谓高科技的作品,恰恰反映了当下国人传统文化缺失的一种焦虑和呼唤。《朗读者》《中国成语大会》的的确确借助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在国人中流行了一段时间,但是,这样的节目很短时间内,就能改变国人轻视经典的现状?当这样的节目像一阵风刮过国人的心头之后,留给国人更多的是:高科技真的可以拯救传统文化吗? 在经济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快速流失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起来,提高文化产链,才能使国家的经济发展有更广泛的空间。中国的伟大复兴,单靠经济、国防实力的增强,是无法完成的,如果文化软实力提不上来,一切都成了空头支票。要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就要切切实实从心底树立文化自信,扎扎实实地研究我们的传统文化,政府部门应该将其提高到一个文化战略的高度上,我们每个人也都要牢记我们的文化之根,而不仅仅是借助高科技这个噱头和幌子来哗众取宠! 2020高考作文素材:识破贴上“高科技”的伪产品 2020高考作文预测范文:古文化遇上新时尚 2020高考作文预测范文:用时尚气息唤醒文化记忆

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

<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by 南野藏马 前几日在书房,兴之所致,随手拎起了一本四书,翻到到第一面,念了两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便发现自己意兴阑珊,随手又把它扔到了书橱里,拿起本日本漫画,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后。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反省自己前日所为,不禁感到惭愧,一向标榜热爱传统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弃这些中国骄傲么? 时逢国庆,单位邀请我们新行员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我便想,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祖国多么秀美多么壮丽的河山,还是切实关注一下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呢? 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地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爱国是微小却又具体的。我们身在中国,有时却茫然不知自己国家有什么,是什么。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我们过于注意别人的东西?爱国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 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 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诗”,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标准

一般而言,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产业并使其成功商业化应当有以下四个步骤:1)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下受众的吸引点2)建立合作机制和氛围,利用各种传播媒体的支持利用最先进时尚的技术3)使民俗艺术创意和全球化语境中最先进的技术联系4)建立完善的民俗艺术产业机制。但从我们的市场调研和其他的资料,事实中可以分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不可一概而论。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道路都有其独特性,成功的案例也不是可以随便套用的。因此在下文中我们将非物质文化进行了分类,并逐一分析。 根据国家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民俗,传统音乐,曲艺,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这11类。我们又按照其不同的特点将它们归了五个小类。 1.非遗民间文学 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既有白蛇转传说、梁祝传说这类我们耳熟能详的传说,也有其他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品。针对这些民间文学的最传统的,也是最有效的商业化运作方式是以它们为基础拍摄电视剧、电影等影视作品。像上面说的白蛇传、梁祝等民间文学就是很成功的例子。除了这些已开发的作品之外,还有很多非遗民间文学适合改编为剧本,如青海的拉仁布与吉门索所描述的凄美爱情,新疆的江格尔书写的英雄史诗,都是很好的题材。挖掘这些有潜力的民间文学,将它们加以改编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并搬上荧幕,不仅可以使这些精彩的民间文学被大众所知晓,又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还能带来经济效益,可谓是一石三鸟。 2.民俗 民俗,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民间的习俗。民俗所包含的项目有各种传统节日、具有民族特色的祭奠以及各类典礼、服饰和特殊习俗。在这些传统节日和各种典礼中,除去春节、清明等五个中央级别的民俗是全国人民共同欢度的节日外,其他都是具有强烈的地方民族特色,适宜由当地的政府以及相关组织对它们进行包装与宣传,作为当地旅游资源。这样既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又可以保留这些珍贵的民族、地区特色。服饰也可以作为当地的旅游特色,作为土产出售。民俗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就是那些特殊习俗,日常生活中已找不到它们的踪影,作为旅游资源又略显枯燥,想将其完全的商业化似乎有些困难,由政府或个人出资为其设立半商业的展馆更为可行。 3.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曲艺,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这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有1)大都需要团体表演,需要的继承人较多。2)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学习3)受众群较小4)基本都面临断代和失传的危机的特点。因此我们将它们归为一类来分析其商业化的可行性。随着社会的变化,年轻人的价值取向转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能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它们的传承发展也就遇到

传统文化渗透案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教育教学 案例征集评选封面 案例标题: 案例类型:学科渗透案例 所属学科:语文 所在组别:高中组 作者姓名:张娣 工作单位:长丰县第一中学 联系电话: 探寻《优美得汉字》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案例背景]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得责任。为深入挖掘与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时代价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中,我力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有效地融入到语文课堂,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与积累得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与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从而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与坚持正确得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得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因此,在语文必修第一模块得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这一新理念,下面就其中一篇来说说我得做法与思考。 [案例内容] (一)课前准备 《优美得汉字》就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一模块“梳理探究”部分得一个专题。汉字就是世界上最古老

得、最具特色、最有魅力文字之一。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得重要标志,汉字书写了灿烂得中华文明,承载了华夏文化得悠久历史。即使在今天这个信息化得时代,汉字依然以她独特而智慧得方式,踏着青春得步伐,展现着她生命得活力。充分利用好这一专题,有利于学生探究中国古老得汉字文化,理解汉字得美,激发学生对汉字及中华文化得珍视与热爱,进而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达到这一目标得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得设计与组织方式。如果仅仅满足于课本浮光掠影得知识介绍,学生不仅因为过于单调枯燥而影响了学习得主动性,而且可能收获甚微,根本无法激发学生对汉字美得感受以及对中华文化得热爱。鉴于此,我采取了以下办法:课前布置四个自主探究小组分别收集有关汉字起源、形体演变、汉字构成及汉字文化等方面得文字介绍与图片,然后把资料制作成可以展示得模式(如幻灯片等)。课堂上,每个小组可以用3分钟左右得时间展示自己得研究成果,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得能力。 (二)课堂再现 1、创设情境,开启探求之旅 我就是利用活动“两幅图片猜汉字”来到导入新课得:一幅利用电脑制作得“傅园慧”得艺术签名,一幅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片(汉字“世”得变形)。前者让学生感受到汉字得外形美以及汉字在现代信息化时代字形演变得神奇;后者更就

文化遗产商业化弊大于利 一辩稿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当今社会生活中,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了一个受人关注的议题。而商业化则为其中方式之一。商业化指以盈利为目的,将文化遗产与现代商品服务相结合的过程和结果。其初衷表现为趋利性,从而导致其为了逐利难能确定自我满足的平衡点。而我们所说的文化遗产则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和建筑群,以及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今天基于商业化对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影响这个标准,我方认为文化遗产商业化弊大于利。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其一:从文化遗产的自身特点来看,商业化会导致文化遗产的发展重心产生偏移。宽窄巷子的清代韵味被盆栽冰淇淋、土耳其烤肉串所取代;丽江古城的民族特产、宋元特色被各具情调的酒吧以及千篇一律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占领。商业化出于其逐利性,将文化遗产打造成了休闲旅游产业链,文化特点被灯红酒绿所掩盖,精神内涵也淹没在喧嚷嬉闹之下,本来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最终只能被迫趋同相似。 其二:从文化遗产实体来看,商业化的肆意干涉会损害其外观,挤占文化工艺的生存空间,造成不可逆转的结果。黄山西海景区海拔2100米处,建有21个宾馆和招待所,近万张床位,为了供水就地拦截山上溪流泉水,修筑水库,改变了黄山的生态环境,甚至造成了一些黄山松的死亡。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商业化后,大机械工厂生产出的简单样式得到热卖,而传统的纺染织绣技艺却因成本较高而不得不淡出市场。无论是生态的人为损坏还是传统工艺被挤占发展空间,商业化打着保护的大旗,实则让文化遗产被迫的卑躬屈膝,看似是修缮改进,其实是让文化遗产像利益低头,变成一副迎合受众的模样,这样对于文化遗产本质的损害是无法挽回的。 其三:从文化遗产的呈现来看,企业会将商业噱头包装成文化精神内涵,导致大众关注点产生偏差。欧阳修钟爱的会峰阁在电视剧琅琊榜播出后,为博人眼球而毅然改名琅琊榜。商家将电视剧中的虚构故事包装为此处的传统精神内涵,抹杀了会峰阁原本的文化价值。如此,在商业化的宣传之下,浮夸的广告语被当作精神内涵,拍照留念被当作领悟文化。这样的引导偏差会导致文化遗产的原有价值被掩盖甚至被扭曲,一切的宣传推广只能让文化传承变了味道。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文化遗产商业化弊大于利。

案例7-1 中国传统文化清单上我们遗失了什么

案例7-1 中国传统文化清单上我们遗失了什么 [案例文本] 1900年2月10日,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巨作《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依稀地看见。可是,代价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身上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新少年中国》,而不仅仅是《少年全球化》? 【忠孝仁义信礼智勇】 何为忠孝仁义?何为信礼智勇?现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见到它们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轶序不再回来,也切断了我们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各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但我们嫁接了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再。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 【四书五经】 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群“拜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绝望。1912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的时候,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后,已经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孩子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 【任侠之气】 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是荆轲、是聂政、是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伍子胥的渔女。不过,今天他们都在风中消散。再不见独行万里为曾允朋友一诺的男人,再也没有了“拼将一生休,尽君今日欢”的女子。高晓松在他《青春无悔》的文案里这样幽幽地写道。 从小就被教导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何来的狂狷豪迈之气?何来风流洒脱的风骨?从来没有过年少轻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读再多的金庸古龙也不管用。 【匹夫有责】 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风气负责……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们既没有为别人奉献的义务,也没有权利向别人索取,只能为自己负责。《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为镜花水月,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时期更像是一句空谈。于是,我们坚持不长大,看日本漫画,听Twins,玩PUPA或Hello Kitty,穿满身口袋的阔脚裤,口号是“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失守。而年方10岁的那一拨孩子,耳濡目染的是这一代人放任自流、无限延长的青春期,他们怎么会知道责任感是何物呢?

浅谈商业化对文化保护的作用和促进措施

浅谈商业化对文化保护的作用和促进措施 摘要:旅游景区开发不当极容易引起商业化过度,对游客的文化审美造成影响,同时破坏景区自身的文化。商业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然而商业化本身并是中性的,对文化的作用因其程度而表现不。适度的适度的商业化有助于景区向良性发展,同时有利于景区的文化保护。本文着重介绍商业化对文化保护的积极影响,并提出了一些促进措施。关键词:商业化;文化保护;景区一、景区商业化概述1、理论简述当前旅游的商业化研究偏重于对目的地的商业环境的描述,尚未有明确定义。【1】许多学者认为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包括“过度商业化”或“过分商业化”。【1】多数学者认为旅游活动会导致过度商业化(尤其是古城镇旅游),并深入研究了商业化的消极影响。马晓京(2002年)认为,民族文化如果受到破坏性、掠夺性的过度开发,会导致一些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退化和丧失。【2】目前对商业化的积极影响的认同度较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商业活动。商业化现象本身无好坏之分,但由于经济技术条件的不同,商业化对各景区带来的影响也不同。2、表现形式过度商业化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主要有:人造景观景区无视游客的需求,大兴土木,建造一些收费的商业设施,是商业化的重要表现。例如:浙西大峡谷修建索道、开发漂流项目,有些导游极力鼓动游客乘坐缆车或自费皮筏艇漂流等,使游客产生很强的反感情绪。门票上涨店铺林立一些景区在开发时缺乏规划,发展旅游后,社区居民便在景区内开店或在景区门口兜售旅游纪念品。周庄内商业氛围让很多游客产生不满。3、综合评述旅游、文化保护和商业化密不可分,商业化对旅游有着促进作用,旅游为商业提供了活动载体;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旅游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文化丰富商业的内容,商业化对文化保护产生正反两反面的影响。二、景区商业化对文化保护的消极影响1、文化品味沦丧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原本真实、独特的文化为商业气息所笼罩和掩盖,向拜金、庸俗化发展。长此以往,高品位的文化最终沦丧。2、虚假文化兴起通过编造虚假的故事、传说提升景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迎合旅游者,却适得其反,导致虚假文化出现。3、文化同质严重旅游商品开发混乱无序使得无序经营竞争激烈,产品雷同。文化表演重复同质,差异性不强,表演粗糙,艺术感不强,创意度不高,回头游客少。4、文化景观破坏学科前沿讲座论文由于人造景观的大肆修建,景区出现景观的现代化【3】问题。例如:景区中的现代建筑破坏了景区原来的建筑风格,直接影响到文化景观的和谐。三、景区商业化对文化保护的积极影响1、唤醒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商业化可以强化历史意识,让文化传统得到恢复与保护,并使一些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商业化开发能够促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掘、保护。民族文化的精华得到提炼、弘扬和发展。在这过程中,旅游地许多传统文化或传统习俗将得以恢复。游客对旅游的文化需求使得当地人认识到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的经济价值,并自发的保护。若没有旅游对传统文化及时的关注和积极的挖掘,皖南地区的三雕艺术极可能被当地居民出售,而在旅游商业开发后,居民认识到了家中各种各样的“无价之宝”,因此大量的珍贵艺术品、皖南文化传统得以保留。2、提供景区的文化保护资金适度的商业化,能够获取更多的资金继续用于文化保护工作,有利于珍贵文化遗产与民俗传统的保存和发展。注重景区文化的商业开发,可以增加景区的文化氛围,提高景区知名度,显著提高景区的文化及旅游价值;景区商业开发,可以为景区的修复与发展提供资金;对于一些民族民俗旅游地,能够增加保护传统文化的资金投入,从而鼓励更多的人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云南丽江县的纳西古乐为例,现今去丽江的旅游者都会选择位于丽江古城的大研古乐会。这是个融丽江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于一身的演绎吧。游客可以感受一下宣科先生主持修复的纳西古乐。尽管晚会的门票售价高达120元,但仍不影响观看音乐会的游客量,说明古老的传统的本土文化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的巨大吸引力。商业化不仅没有使纳西古月被冷落和消失,反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同时,巨大的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