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探寻光的路线教学设计及反思

探寻光的路线教学设计及反思

探寻光的路线教学设计及反思
探寻光的路线教学设计及反思

《探寻光的路线》教学设计

时间:2016.9.30

班级:六(3)

执教:万家兴

一.教材分析

《探寻光的路线》是《让生活充满阳光》单元的第二部分,即在学生学过第一课后,继续学习有关光的知识。本节课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出设想,通过实验探究去发现和掌握光的传播路线,并能用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光”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是对“光”进行的更深一步的研究。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光,但是学生对光的了解还只停留在表面。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做一个很好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究。二.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源;

2.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利用光的传播规律揭示为什么会有影子。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进行分析、推理;形成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重点:通过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难点:通过实验及借助其它手段理解光的传播路线。

四.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教学课件、小孔成像实验演示器。

学生分组实验:蜡烛、火柴、两块塑料板(其中黑板上面有一个小孔)、支架、集气瓶;4开白纸一张、彩笔。

五.教学安排

一、实验引入(5分钟)

二、自主实验(10分钟)

三、交流汇报(10分钟)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五、教学总结(5分钟)

教学过程

无论是匡衡的“凿壁偷光”、朱自清小屋里“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还是巴金噩梦惊醒后那人间不灭的“几点灯光”、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光,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欣喜、无奈、希望、梦想。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寻光的世界吧!

一.实验引入

出示材料,让学生对现象提出猜想。

1.揭示光源的概念。首先出示蜡烛,问学生点燃后会怎样?学生回答会发光,教师板书:光源。

2.把白板放到蜡烛旁边会有什么现象?

生:被照亮了。

(演示,果真被照亮了)

3.师:如果我把那个带孔的黑板放到中间,这个白板上还是原来的样子吗?

生:不是。

师: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生:会出现一个小亮点。

师:认为是一个小亮点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你们亲自动手验证一下。

设计意图:根据实物讲解概念,使学生对概念更深刻;让学生去猜测既能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开展实验研究的积极性。

二.自主实验

学生使用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

1.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看到与自己预测不同的现象,从而引起学生对这一现象的思考。

2.通过典型实验现象,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层理解与把握。

三.交流汇报

1.猜一猜,说一说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蜡烛的火焰是怎样到达白板的?(提示一下:我们可以把蜡烛的烛焰看作是由许许多多的点组成的。)

2.画一画

师: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张白纸,把刚才的实验画一画。

(学生活动,提示不要画的太小,把光的路线也画下来)

3.小结

设计意图:该环节通过“猜一猜”:让学生对自己看到的现象原因进行猜想,促使学生去对现象进行思考;“说一说”:交流自己对现象产生的原因;“画一画”:是学生对实验的又一次分析,也学生思维的显现,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光的传播路线。四.拓展延伸

1.生活中的实例

ppt出示图片:舞台灯光、晨曦、皮影戏等。

2.观看手影视频,做手影游戏

设计意图:感受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欢乐,利用光我们可以做很多有益的事情。五.总结(根据学到的知识回答):

1.为什么会有影子呢?

2.能不能让影子消失呢?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四方面:

一.构建认知冲突的导入环节

建构主义认为,在学习新知识和面对新问题时,个体往往可以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依据他们原有的认知能力对新问题给以解释或提出预期的假设。由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不足,这往往会导致学生的预期与客观的事实不相符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选择事例或现象,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去对事例或现象进行解释,使他们原有的认识与当前面临的现实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

在本课导入时,我采用“小孔成像”实验引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实验现象的猜测。绝大多数学生会认为会成一个正立的蜡烛的像,这就跟实验现象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学生动手实验时,发现是一个倒立的像,这时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急切想明白这其中的原因,从而引起对现象的深入思考。

二.培养实验操作的细节习惯

实验中,要让学生养成好的实验习惯。如器材要按一定的顺序摆放,擦干器材和桌上的积水,毛巾擦布要铺整好、椅子要摆放好等等的一些小细节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里的良好习惯。让他们知道这些不显眼的小事情都是一个人行为习惯怎样的重要体现。

在本次试验中我特意给每个小组配备了一个集气瓶,有同学不清楚做什么用,我在演示实验时就对它的用途进行了展示——放燃烧后的火柴梗。开始实验时我又做了提示。这个细节对于本次实验中有重要的意义:实验中要使用火柴,如何处理使用后的火柴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于是我想到了把火柴梗放到集气瓶里面,这样不用担心火柴是否被完全熄灭带来的安全隐患,也让学生提高了安全意识。

这次实验中还用到了蜡烛。使用蜡烛时会遇到一个头疼的问题:经常会流到桌面上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特意准备了一个玻璃片(或者集气瓶上用的毛玻璃片)。使用蜡烛时把蜡烛放到玻璃片上面,这样就不会担心蜡烛会弄脏桌面了。

三.凸显学生思维的表达方式

用画图的方式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将内容化难为易,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化繁为简。

在表达与交流环节,我安排了把“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画。表面上,只是让学生将实验进行分步观察,画在纸上,其实这一设计给学生争取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其包涵了观察、分析、综合、表达、内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手的过程,更是一个动脑的过程。老师依据学生的画图记录,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充分组织学生参与讨论,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属性。

通过“画一画”把学生的思维一层层的暴露了出来,过程一丝丝的展现了出来。

四.融入审美教育的情景体验

“真是思想最终目的;善是行为的最终目的;美则是感受的最终目的。”以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价值取向的小学科学教育,同时还涵盖了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等领域。无数事实证明,科学技术的发展,个体科学智能的卓越,带给自然、社会、人类的并不全是积极作用。因此,在科学教育中,我们要积极地让学生体验——科学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和谐之美。

本课的第四个环节是让学生欣赏生活中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首先选择了舞台灯光、森林晨曦、皮影戏等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陶醉于其中。其次,观看手影视频。手影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学生们都被手影表演者的精彩技艺深深打动,纷纷跃跃欲试,想上前来自己试试。我顺势利导,把幻灯片的背景换成了白色,不少孩子纷纷上台表演,把课堂气氛又一次推向了高潮。

通过这次“光”的旅行,每位学生都获得了在知识、技能与情感等诸方面的体验,并把这种体验延续在自己的生活中,这种经历是学生发展的必由之路。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这次我们参加全县特岗物理教师优质课的比赛,本次参赛的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光的折射》的教学内容,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可以说,这节课的设计参考了很多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也渗透了我们新课程标准下提倡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理念。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好奇、好动和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段很有趣的视频海市蜃楼和硬币重新(同时适当地加入文字和声音),在学生刚进入兴趣的时候接着就展示了一组真是而又罕见的的图片三日同辉,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创设一个疑问情景,这时再启发学生: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天的教学光的折射,紧接着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筷子变弯让学生得出当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会偏折经过这样巧妙、合理的设置情景,又用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的把学生引向要探究的知识,以实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创新能力 一.课堂亮点 1:本节课以的海市蜃楼短片开篇,引起学生集中注意,顺势引入折射现象,然后以教学中先进的仪器激光演示仪中加水偏折后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三线两角的关系,在探究中得出结论,最后进入探究生活之旅,最后以美丽的海市蜃楼和和语言故事青蛙坐井观天收篇。整个流程处处衔接很自然有乐趣,给学生以亲近,充满趣味的感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2:本节课安排了学生实验,用激光摄入玻璃时让学生自己观察什么是光的折射,由于条件的时间的关系,学生自主探究折射规律改为老师自己用激光演示仪让学生观察总结光的折射规律和光路可逆,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训练学生科学实践的能力和精神,培养学生乐于实践, 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意识和习惯。 3讲练结合,各个击破,例题的选择恰到好处,本节两个重要知识点,折射现象和折射规律都 有配有例题,很好的巩固了知识点 4:概括精当,方便同学们理解记忆:书本和许多多资料上对光的折射规律总结得繁琐,不方便学生记忆,我在上课时,大胆改革,把规律概括成20个字,三线共面,法线居中,空气角大,垂直不变,光路可逆,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很快就记住了 5:重点难点都很好的进行了突破,时间把握比较准,有主次之分。 二:不足之处:我本人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进行探究两角的大小关系和光路可逆时不够精炼,由于是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中角度大就行了,我在这地方进行了角度的准确读数并且三次,显得有点啰嗦又耽搁了一两分钟的时 间。

公开课《司马光》教学设计

20 司马光 上安中心小学王虹丹 教学目标: 1、复习“司、假”等13个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语 1、投影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指名读、齐读) 2、摘桃子游戏——认读生字、口头说词。 二、朗读、理解课文 1、齐读课文,回顾: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画,请你说说:这是一口怎样的

水缸? (缸很大,比小孩还要高,缸里装满了水)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什么心情呢? 5、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2)指名读,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学生练读。个别同学展示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说话训练: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 (5)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是谁救出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呢? 6、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齐读。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 (遇事不慌,很沉着)试着用这样的语气读读这段。 (2)试着做司马光当时的动作。评议:谁表演得好?为什么? (3)为什么司马光要用这么大的力气?(因为这样才能很快地把缸砸破,救出小朋友) (4)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5)对比讨论:司马光的做法与一个小朋友跑去叫大人,哪个办法好?好在哪? (司马光的办法最好,因为缸大,水深,水对缸中小朋友威胁最大,

《司马光》教学设计与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与反思 基本信息课题语文s版第一册《司马光》第二课时作者及工作单位常德市桃源县陬市小学周进教材分析这篇文章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趣味性,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要让学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曲折,反映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对此类课文有浓厚的兴趣。仔细读文以后,对于课文揭示出来的道理,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来,但要注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还要添加一些课外拓展练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怎样救出小朋友的,说说自己的办法。过程与方法:以读代讲,读懂课文,想一想,说一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司马光的聪明,鼓励学生多读书,做一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教学难点:感受司马光遇到危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激情导入,温故知新朗读感悟创设情境,拓展延伸实践活动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整体了解了课文,那课文里说的是什么呢?1、轻声读课

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2、出示第5自然段。3、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想象,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会有什么危险?4、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其他小朋友惊慌的表现,练习说话,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句话。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当时惊慌的场景。 6、引读第5自然段,让学生抓住“举起,使劲砸”等词边读边想,还可以加上动作读一读。你能模仿一下司马光的动作吗? 7、齐读第6自然段。1、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大人纷纷夸奖司马光,人们会怎么称赞他?2、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做?3、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读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再自主选择喜欢的词语填在空花朵上。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1、同桌互相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2、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3、想象说话: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危险的情景。 4、看图观察其他小朋友惊慌地表现,练习说话,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 5、有感情地朗读,表演读。夸夸司马光复习巩固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知道遇到危急情况时应该如何去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会复述故事。养成自主积累词语的习惯。板书设计司马光小朋友哭喊跑(慌)掉进水缸司马光砸缸(镇定,聪明)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1.、自我评价2、生生相互评价3、老师评价评价方案:1、是否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是否能够当堂背诵。3、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并理解课文内容。4、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情境表演,说话练习。5、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

大班音乐教案及反思

大班音乐教案及反思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大班音乐教案及反思分别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音乐教案及反思设计思路: 《欢乐颂》是一首名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写的。孩子们对唱歌很感兴趣;唱歌本身就能抒发幼儿的情感,但他们缺乏一种唱歌的激情;《欢乐颂》正好能让幼儿在唱歌中体验欢快的情绪。因此我选择此课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活动目的: 1.能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2.学习二声部合唱,学唱歌曲。 3.能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歌唱。 活动重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和谐地进行二声部合唱。 活动准备: 节奏图谱、磁带 活动过程: 一、感受音乐: 1、小朋友喜欢唱歌吗?唱歌时我们能感受到高兴、快乐。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曲子,感觉怎么样?(快乐的、悲伤的)

2、我来表演,你来猜一猜,歌中会唱什么? 3、我来唱,但不出声,看着老师的动作和嘴,猜一猜歌中会唱什么? 二、学歌词 1、这首歌到底唱了什么呢?听一听录音机里的小朋友市怎么唱的?(根据幼儿说的出示相应的图片) 2、歌中还唱了什么?听一听老师是怎么唱的? 三、学唱歌 1、教师大声唱,幼儿小声唱。 2、幼儿一起唱。 3、这首歌曲的名字叫《欢乐颂》,什么是欢乐呢?找一找歌中表现欢乐的地方。小朋友应该怎么唱? 4、我们加上动作边唱边表演。 四、学唱衬词 1、这首歌你会用“啦”来唱吗?(教师师范) 2、师幼一起用“啦”唱欢乐颂。 五、二声部合唱 1、教师唱歌词,幼儿唱衬词(互换) 2、幼儿分组合唱二声部 活动延伸: 我们出去把这首好听的歌曲唱给别的小朋友听吧。 活动反思: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司马光》一文系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单元主题“美好品质”,课文通过讲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的品质。学习这篇文章有两个方法切入,一是朗读与理解并行这是一篇古文,短小精悍,总共33个字,但是因为语言形式与白话文不同。因此,教师应在朗读中结合注释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从读正确、读通顺、读出停顿到读出感情的目标。二是文字与画面共舞。文章虽短,但画面感十足,根据课后“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一要求,教师要抓住文中系列动词,聚焦每个画面,让学生看清、听清,把短小精悍的古文还原成一个生动具体的白话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认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读和理解上可能有些无从下手,但生活中是过一些积累的,比如国学诵读中接触过这样的句子,如“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也不会太陌生。教师可以采用图文对照、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背诵课文。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司马光的故事,培养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的品质。

通过课文与拓展,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进入课文。 通过与古人“对话”,猜名字游戏,拉近学生与历史和文言文的距离,同时再了解文章中的“光”是司马光,因此进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知晓大意。 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来初步感受故事,简单总结课文内容:司马光砸瓮救人。上节课,老师已经送给大家停顿符号,现在你能自己读一读课文吗?三、精读课文,学而有方。 进入课文,出示:群儿戏于庭。学生说说它的意思,同时师生共同总结出“看注释”、“看插图”、“组词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紧接着现学现用,开展同桌合作。借用以上方法,同桌两个人一人一个小短句,说说它的意思。 出示:我会合作:1、和同桌一人一个小短句,说说它的意思。 2、汇报要求:先读句子,再说理解,同桌补充。 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生汇报与补充后,老师进行点评,强调动词“登”、“爬”、“没”。再看图中的瓮和孩子的大小,引导学生读出情况的危急。 “刚刚气氛还很欢快,可现在小孩掉入水中,面对这种紧急情况,课文里的孩子是怎么做的呢?”引出下一句。 课件出示:众皆弃去 学生简单解释后,老师先抛出问题:这些孩子跑了,难道他们是见死不救吗?来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再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来把这个紧急的场面重现一下,同时练习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借用:孩子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让我身临其境,真想赶快去营救落水的孩子。不过司马光已经想到了办法。他是怎么做的?这样来引出司马光的做法。 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生读)(板书:光持击)

音乐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音乐歌曲《幸福拍手歌》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幸福拍手歌》; 2、能较准确地演唱连续的附点节奏,内心节奏感得到强化。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附点节奏 教学难点 感受音乐作品欢快的情绪,用歌声及恰当的肢体语言表现这种情绪教具准备 手风琴、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复习歌曲 二、谈话导入: 幸福是什么意思?在生活中,有什么事情让我们感到幸福当你感到幸福的时候,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 二、学习歌曲:

1、初听音乐,让我们来听一首歌,听完告诉老师,这首歌里是怎样表达幸福的?”(听听歌中有哪些肢体动作(拍拍手、跺跺脚、打打肩 膀、握握手)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唱一首日本儿童歌曲《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这首歌曲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幸福拍手歌》。(板书课题) 3、复听 要求:(可跟着歌曲的节拍随意做做动作,但是嘴巴不能发出声音)问:这首歌的节奏怎样? 4、出示节奏谱,解释并学习X × 5、老师读第一段歌词,学生仔细看歌词。 6、老师:“同学们能不能按照节奏读歌词呢?”要求:学生试一试。 哪些句子读的不好,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7、学生跟录音范唱轻声唱一唱。要求:积极唱好X X (前重后轻, 前长后短) 8、老师弹伴奏,学生跟唱全曲。 要求:(1)学生听好前奏,听老师喊拍起唱。 2)解释弱起,开始的这一拍要唱的弱一点。重音在小节线的后面。 3)这一遍歌唱中不做动作。 9、完整演唱歌曲

四、编歌词 1. 同“学们,你们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达自己幸福的情感与心情 呢?”让我们当一回小小作词家!(一段) 2.自由结组,引导同学们发现还可以用哪种行动表现幸福的心情。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同学相互配合,表演或回答:跺脚、跳舞、拍腿、拍肩、揪耳朵.................... ) 3.分组请同学们到前面来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4.教师举例如何创编歌词,带领同学们试唱一遍。 5.请个别同学到前边来表演。(让学生偷偷地告诉老师用什么动作表 现幸福,然后大声唱出来,带领大家一起唱) 6.学生互评,共同进步。 7.全体同学共同创作一首四段歌曲《幸福拍手歌》,一起唱一唱,并 五、小结 快乐的四十分钟又要过去了,最后老师想在歌声中结束我们的音乐 课好吗?记得,要配合我哦: 假如幸福的话你就点点头。

《司马光》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26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司马光》人教部编版 24《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一、教材特点 1.从思想内容上看 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这是一则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孩子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1)全文共两句话。第一句介绍了司马光砸缸这件事发生的原因;第二句介绍了众人的反应和司马光的做法,利用对比,体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2)题目简洁深刻。以故事主人公司马光为题目,目的明确,直指故事人物,简洁明了。 2.从语言表达上看 本课在表达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全文共两句话,共三十个字,内容非常简短,一则广为流传的小故事。 (2)内容简洁,多处运用贴切动词。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水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迸”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的状态。

(3)借助与现代汉语意思基本一致的词语方便理解。如“戏”是“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同之处,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二、教材位置 1.人文专题位置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语文要素为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司马光》一课作为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重点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应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更不应追求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学时应避免拔高要求。 2.训练重点位置 (1)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作为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朗读上存在难度,因此在课上需要老师进行范读和领读,注意字的读音和停顿。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生活经验,领会课文大意。文言文中的难理解的生字,可以借助注释进行解释,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因此在授课时,可以结合课文及注释,依托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并结合课本插图,进行故事语言的组织和叙述。 (3)生字识字量较少,灵活识记。本课生字共五个,分别是“司、跌、皆、弃、持”。在这五个字中,“司”是半包围结构,在本课中以复姓“司马”的形式出现,可以结合一年级下册的《姓氏歌》进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24 司马光(教案+反思)

24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重点)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师: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谁来说说你的收获?(学生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 2.师:同学们都很用心,知道了不少关于司马光的故事。今天,我们又会知道一个关于司马光的什么故事呢?(板书课题:司马光) 3.这篇文章与我们之前学习的课文一样吗?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呢?跟着老师一起来学学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节奏 1.听教师读课文,并试着用铅笔在有停顿的地方画上“/”。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圈出本课生字,教师相机正音。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5.教师明确停顿之处,并领读课文,学生跟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学生根据停顿齐读课文。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2.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理解文意,对于仍然不能理解的字词做好标记。 3.小组内讨论难理解的字词。 4.师点拨(根据学情,不用逐一解释): 群儿:一群孩子。戏:游戏。一儿:一个小孩。登:爬上。弃:抛弃,放弃。去:离开。持:握,拿,搬起。击: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砸。破之:使之破,就是把缸打破了。水迸:水一下子涌出来了。得活:得以存活。 5.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文章内容,并简要概括。(引导学生讲得通顺,流畅,表情大方) 四、指导书写 1.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指导书写课后会写字,重点指导“庭、登、众”。 3.学生自由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2.深入课文,感悟司马光的人物形象。背诵课文。(难点)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 2.指名说课文大意,并概括主要内容。(司马光砸缸) 二、深入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边读边想,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初中物理_光的折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探究光的折射定律 一、实验器材:玻璃砖一块、大头钉四枚、硬纸板一片、铅笔、橡皮、刻度尺、量角器 二、实验步骤: 1、把玻璃砖平行放在硬纸板上,画出边界 2、在玻璃砖的一侧任意A、B两点固定两枚大头钉并用直线AB连接交界面与B点(与玻璃砖界面不垂直) 3、在玻璃砖的另一侧C点固定第三枚大头钉,同时遮挡住第一、第二枚钉子并连接BC 4、在玻璃砖C点同侧的D固定第四枚大头钉,同时遮挡住第一、第 二、第三枚钉子并连接CD 5、用量角器分别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并记录下来 6、逐渐增大AB的倾斜程度,重复步骤2345. 7、将AB两点改为与界面垂直,观察AB、与CD的关系 8从AB一侧逆着观察CD侧,说明现象

三、实验数据记录 四、实验结论:光的折射规律 1、、分居两侧 2、、、在同一平面内; 3、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折射光线向法线, 折射角入射角; 4、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当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 5、光线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折射光线法线, 折射角入射角; 6、当光线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方向。 7、光发生折射时,光路是。 《光的折射》学情分析 一、八年级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都尚未完全形成,但是学习精力充沛,感性认识丰富,求知欲望强烈,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最佳时期。 二、教学措施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创、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3、创设条件让学生探究他们自己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情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尝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2、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性格内向的学生,为他们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预习、课堂展示来实现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光的折射》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光的折射的基本知识点,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够解决相应的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优质教案

第八单元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写人的。包括三篇精读文章、一篇略读文章、一个口语交际、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司马光》讲述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赞扬了他的机智与勇敢。《掌声》写了一次掌声改变了一位残疾姑娘的生活态度的故事,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很重要。《灰雀》描写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故事。《手术台就是阵地》讲述了白求恩大夫在炮火中坚持给伤员做手术的事迹,赞扬了白求恩大夫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版块。 课题内容简说 司马光 本文通过写司马光砸缸救落入缸中的孩子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掌声 课文通过写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因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而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 灰雀 课文通过讲述列宁在公园里找灰雀时与一个男孩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对男孩的关爱和尊重,以及男 孩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手术台就 是阵地 本文写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大夫不顾个人安危,把手术台当作阵地,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抢救伤员的事,表现了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 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赞扬了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的国 际主义精神。 1.认识41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司马光》。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3.学会默读,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救人英雄司马光和白求恩,了解掌声的意义,看看“剃头大师”的趣事。 4.学习写人叙事的方法。学习表现一个人品质的技巧。 1.掌握本单元的字词。 2.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3.学习文章中表情、动作、心理、语言的人物写作技巧。 4.学习文章中的人物的优点:如司马光的机智勇敢。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24.《司马光》……………………………………………………… 1~2课时 25.《掌声》………………………………………………………… 2~3课时 26.《灰雀》………………………………………………………… 2~3课时 27*.《手术台就是阵地》…………………………………………… 1~2课时 习作·语文园地……………………………………………………… 4~5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可以按照“课文讲读——收集名人故事——口语交际——习作”的顺序进行。本组课文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发挥其整体优势,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而收集名人故事。在阅读教学中,使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24.司马光 课题司马光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孩子掉进一口装满水的大缸里,其他孩子都吓跑了,司马光用石头砸破大缸,救了那个孩子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朗读课文,读通、读懂句子,并借助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司马光的沉着,机智,遇事肯动脑筋的品质。 学前 1.查找司马光的资料了解司马光,预习课文,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

22《司马光》的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正确认读生字词,学会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2、情感与态度:学习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过程与方法: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通过比较阅读和拓展练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想象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师: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一起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猜猜他是谁?(生:司马光)提醒注意司是平舌音,读准确。分别请生叫一叫他的名字,齐读课题。司是司机的司,在这与马组成了复兴,简单简述复兴的概念。随文识记生字“司”,用熟字减部件的方法来记忆,编儿歌帮助记忆: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到一小竖。师范写,生描红。 2、师:司马光到底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被写道书本里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呢,请小朋友轻轻打开书本,听老师读课文(配乐)读完后要求学生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二、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过渡:今天,老师特地向蓝猫借了时光穿梭机想带小朋友们一起回到九百多年前,去看看小时候的司马光,想去吗?(生:想)不过得先通过蓝猫的认读词语大闯关的考验,能向蓝猫证明你们的聪明才智吗?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出示生字词小组学习。 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可以采用小组汇报读词,男生女生读词,小组赛读等形式认读词语。 检查用每排词语汇报说话的情况。 三、精读课文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古时候故事发生的那一天,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可正他们玩得高兴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情发生了,是什么呢? 1、PPT出示第二自然段,请一名学生读。 2、如果你是这个掉进大水缸的孩子,你会有什么表现呢?(生表演) 3、这个小朋友是为什么会掉进水缸里呢?(生自由回答,引导是因为自己 的疏忽,一不小心) 4、理解“一不小心”这一词语的意思,并用“一不小心”词语进行说话练 习。 5、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这个小朋友的一不小心。 过渡:小朋友爬假山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掉进去为什么不自己爬出来呢?(生答略)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新课程标准注重“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本着这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落脚于实验探究,力争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创新,以实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力求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牢牢把握“兴趣”这个学习的原始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以震撼视听的电影短片开篇,引起学生集中注意,顺势引入折射现象,然后以简单而奇特方法演示光的折射路径,以分组实验带学生零距离感受光的折射,在感受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进入探究之旅,最后以美丽的海市蜃楼和神奇的传说收篇。整个流程处处有乐趣,彻底甩掉了传统物理课堂生硬枯燥的面孔,给学生以亲近,充满趣味的感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二、力求落实学生科学地自主探究 诚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所说:“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项问题,由于是自己获得的,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的属他所有”。教师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以

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验活动和自主探究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训练学生科学实践的能力和精神,培养学生乐于实践,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意识和习惯。 三、力求以教学创新实现减负增效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一个国家需要创新,一项事业需要创新,一节课也需要创新,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光的折射中光路的可逆性理解难,探究更难,教学设计中采用两点定线法,简化设计难度,又充分利用学生玩乐中已有的激光枪瞄准的经验,方便实验操作,很好的攻克了这一难点。对于光的折射规律的归纳,如果老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结论就会纷乱细杂,淹没主题,如果引导过度,又会限制学生思维,甚至会自觉不自觉暗示结论,失去探究的意义。实践证明,本课用类比法引导,恰倒好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光的折射学习分析 【任务分析】 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之后,本节课学习光的折射,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为学习凸透镜的知识打基础,所以本节既是光的传播三种情况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理解凸透镜知识的铺垫。教材中用大量的图片呈现了折射现象,留有充裕的探究时间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领略物理的美妙,体会成功的快乐,体现了学生自主性探究的新课程标准。我充分领会这一教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8个生字和9个词语的音。认识“司、假、慌、喊、举、砸、破、救”8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4.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支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勇敢聪明的孩子。 教学难点 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11 司马光 2.简单介绍(课件播放介绍资料):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我国此宋时期的历史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二、故事:司马光砸缸 1.课件播放,从动画中你看出了什么? 学生能从动画中看出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课件中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的孩子有的吓哭了,有的喊着,有的找大人。 2.观后想想下面的问题? ①: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②:是谁救的掉进水缸的孩子,他是怎样救的? 三、识字,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画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要多读几遍。2.课件播放识字部分,要求学生读准生字及会认字的音。 (1)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和会认的字。 (2)同桌小伙伴互读、线纠正。 (3)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4)做猜字游戏(卡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字音。 3.再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

4.学生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读的字音是否准确。 四、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电脑出示插图;让学生根据图中人物的穿载来理解:“古时候”这个词语。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从他的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提问:①他指的是谁?(他指的是司马光)②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③教师鼓励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④借助图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3.指导朗读 ①教师范读第二段,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什么了?(教师在读时注意突出“大”和“满”字) 生:我听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缸,抽里装满了水。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指名读这段;读后同学评议。评议时同学们先可以说说他哪儿读得好!然后说说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最后他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④由于本段的第二句是个长句,不容易读的教师再范读,让学生注意看清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⑤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⑥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⑦指名读,集体纠正。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听他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提问: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们联系上下文说一说。3.理解:“一不小心”的意思。(就是没留神掉进大水缸里。) 4.应该怎么读呢!同学们自己练习朗读这段。 5.指名读,大家评议。 6.必要的时候教师范读指导。 7.提问: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没留神掉进了大水缸里。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呢!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十分紧急,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如果不急时救上来就会有生命危险。 8.过渡语,就在这紧急时刻,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五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己轻声读这段,读后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表示小朋友动作的词语。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江宁区横溪中学王吉中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在初中物理光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所以本节应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规律,让学生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体会探究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应用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 二、实践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杯中盛满水,把铅笔斜插到杯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铅笔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 (二)有关折射的几个专用名词 (三)光的折射规律 (四)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 1、水中叉鱼 2、.池水变浅 三、知识小结 四、布置作业 三、收获与体会 本节课,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光的折射现象,并在与小组成员交流协作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并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1、以光的折射规律为主线,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等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探究出光的折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3、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 4、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四、存在的问题 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2、在进行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没有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总结,而是直接给出结论,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利用两枝激光笔同时进行演示实验得出。 3、本节课是以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规律为主线展开教学的,教学中还应加强光的折射的作图教学和练习,培养学生规范作图的能力。 4、时间的控制不是很好,最后的课堂反馈没及时完成。

三年级音乐 我是个小音乐家-教学设计、反思及评价

《我是小音乐家》 【年级】:三年级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我是小音乐家》,欣赏《那不勒斯舞曲》。【教材分析】: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歌词简练、富有童趣的美国儿童歌曲,生动地表达了孩子们一个美好的愿望和共同的心声“我是小音乐家”。歌曲为2/4拍,一段体结构,弱起节拍贯穿全曲。【教学方法】:教法:情景导入法、示范法、聆听法等。 学法:听唱法、模唱法、体验法等。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我是小音乐家》,并从中体会做小音乐家的乐趣。 2、让学生简单了解弱起小节和歌词中唱到的伦敦、柏林、巴黎以及吉他、提琴、和法国号的相关知识。 3、通过当一名小音乐家,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听、唱、演等形式感受歌曲的情绪,体会做小音乐家的乐趣。 【教学难点】:用有弹性的声音,欢乐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 【教具准备】:电子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请同学们听,老师在钢琴上弹奏的旋律像我们生活中的什 么情景 教师在钢琴上分别弹奏出上刮音,下刮音。(下刮音表示滑梯、下楼······上刮音表示上楼梯、爬山·······)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将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2、师:音乐中上行和下行的旋律能使我们自然地与生活中的情景 联系起来,那么在下面一段音乐中,听一听旋律能不能带领我们越过山峰,再上台阶。 播放音乐片段,指导学生用肢体表现出旋律起伏的变化。(出示课件)(教学意图:初步感受音乐中旋律起伏的特点,为歌曲的学习做铺垫。) 二、学唱歌曲 1、师:音乐中的旋律能带领我们越过山坡,能爬上楼梯,今天我们学习的歌曲也有着非常明显起伏的旋律特点,这首歌曲的名字叫做《我是小音乐家》。 第一遍教师范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情绪快乐、活泼。) 2、第二遍听歌曲。师:小音乐家在哪些城市,演奏了哪几种乐器(伦敦、柏林、巴黎)(吉他、小提琴和圆号)(出示课件)师分别介绍并出示三种乐器。 吉他:音色独特迷人,表现力极强,是世界第三大乐器。 小提琴:音色优美、明亮,有乐器皇后的美称。

司马光(优秀教案设计)

一、设境激趣,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司马光》(齐读课题),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故事(播放录像)。请小朋友边看边想,讲了司马光的什么故事? 二、读读演演,激活情感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示多媒体)瞧,谁来了?(司马光)司马光是什么时候的人呀?(示:古时候)指导读好轻声。你从图上哪里看出司马光是古时候的人?对呀,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示: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指名读。 2、看,(示多媒体)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他们在什么地方玩呀?是呀,小朋友们玩得真起劲呀!哪个小朋友能把这句话读好?(出示: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指名读。 3、(示多媒体)花园里有些什么? (再出示: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自由读,想想这口水缸怎么样?水多不多?怎么知道的?(点击“大”“装满”,指导读好)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就在小朋友相互嬉戏的快乐时刻,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呀?(示多媒体)和文: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自由读。 (1)小朋友是怎么掉进去的?(点击:爬上一不小心)什么叫“一不小心”?平时你有没有一不小心把事情搞砸的情况?谁来读好这词?指名读。 (2)水缸这么大,水又满满的,小朋友掉进去会有什么后果呢? (3)这时的情况真是十分危急,这句话该怎样读?指名读,齐读。 2、这时,小朋友们怎样了?(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1)“慌了”(点击:慌)就是怎么了?指导读词。 (2)引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有的()还有的()。 (3)(示多媒体)谁来学着喊一喊?怎么喊?喊些什么? (4)表演读这句话。 (5)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说话。 ①出示句式: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②还有在什么时候做了一些不一样的事呢?说话交流。 3、齐读第二自然段。 4、小组讨论:这些小朋友的做法能解决问题吗?得出结论:哭一点也没用,喊比哭好,但周围没有人在的话也没用,跑去找大人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有人来也怕晚了,总之,都不是可行之法。此时,司马光不喊不叫不慌,在想什么呢?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由地想象,充分地感悟,富有创意地表达,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从哪儿看出司马光没有慌?(示: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指名读。(点击:使劲)是什么意思?(示多媒体)从哪里看出司马光很使劲?(点击:大石头) (1)谁愿意上来学学司马光砸缸的样子?学生提建议怎样把砸这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2)愿意做的站起来做一做。 2、司马光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3、此时,(示多媒体)及文: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师生接读。小孩得救了,大家高兴吗?指导读出高兴、轻松的语气。 4、男女生比赛读第三自然段。 三、想象说话,拓展思维 1、小朋友,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还会想出什么办法救这个小朋友? 让学生讨论这些办法是否可行,得出结论: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司马光的办法是最好最有效的。

部编《24 司马光》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公开课)

《24 司马光》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孩子掉进一口装满水的大缸里,其他孩子都吓跑了,司马光用石头砸破大缸,救了那个孩子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朗读课文,读通、读懂句子,并借助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司马光的沉着,机智,遇事肯动脑筋的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②掌握重点字义,理解课文的意思。③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 把握好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点拨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文言文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有传统的民族美德,有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瑰宝。古代的很多东西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学习一点浅显的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简单的文言文《司马光》,看看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 2.简介司马光。 “司马”是个复姓,“光”是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3.学法指导。 同学们,学习古文也要有一定的方法,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种学习古文的一般方法,那就是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解,试着读懂每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试着把课文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哪?(指名读、自由读) 4.教师板书易错字,生齐读易错字。 5.再自由读课文。 6.齐读课文。 7.同学们,要想读好古文,还需要注意节奏,要语速适中,停顿恰当。先听老师范读一遍,特别要注意节奏。(配乐范读) 8.好,请同学们自己按照这个要求,试着读一读。 9.谁愿意来读一读?(生评价) 10.谁愿意和他比一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