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2018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全一套精品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2018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全一套精品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2018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全一套精品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2018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全一套精品学案(含答案)

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采用问题提示的方法,引导我们对中国文化经典及其学习方法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共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一、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等等。为使承载这些文化的典籍有一个系统的梳理,我国从隋唐以来,通常采用“四部分类法”,到清朝乾隆时按照“经、史、子、集”编成《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共收书44类、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约10亿字。具体呈现如下表:

二、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

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不仅数量多,产生的时间跨度也长,从先秦到晚清,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重大变化,决定了中国文化经典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与思想风貌。具体表现如下表:

三、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有什么意义?

中国文化经典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巨大作用,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产生过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文化经典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四、怎样学习本书?

(一)《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线索和单元结构

我们在通过本书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时,要理解该书采用了撮其纲要的手法,即从卷帙浩繁的典籍中,选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化经典”作为我们研读的对象。在单元的分列上,兼顾两条线索:一条是历史发展的线索,从第二单元以儒道发端,到第十单元的近代文化转型结束,大致构成一个有始有终的时间序列,反映中国文化由古到今的发展脉络;另一条线索则是从经典的性

质着眼,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单元主题和文本特点具体如下表:

(二)《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学习方法

1.贴近原著,与经典对话

经典阅读的关键在于读原著文本,了解古人原意。书店里众多的白话翻译以及心得之类的书籍,可以作为理解经典、深入探究经典的思想内涵的辅助读本,但它们往往只是一家之言,并不能代表经典本身。所以,阅读经典,必须坚持立足于原著,静下心来,一字一句、一章一节、一篇一篇,认认真真地读。比如读《老子》中的“上善若水”,首先要搞清楚,这其中的“上”通“尚”,是“尊崇”“崇尚”的意思。于是“上善若水”,顾名思义,君王的爱尚喜好应该有似于流水。我国古代有水为万物之本的思想。道家崇尚“道法自然”,而水性最为顺乎自然,遇方则方,遇圆则圆,处下而不争,利物而不言,所以老子在此便是以水喻道,教君王崇尚而爱好之。在这样一番立足于原著的探究之后,我们便真正领会了“上善若水”四个字背后所蕴含的老子的智慧、道家的思想。

2.精选版本、注释及工具书

阅读经典,选择最佳版本很重要。一般来说,选择近现代名家的校对本、注释本比较适宜。另外,还应充分利用前人高质量的注释、评点及相关工具书。前者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春秋左传注》,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周易今注今译》,金开诚的《屈原集校注》等。如果想再进一步,可阅读古注,如宋朱熹的《四书集注》、魏王弼的《老

子注》、晋郭象的《庄子注》等。常用工具书,如商务印书馆的《辞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文解字》等。另外,还可参阅《古文鉴赏辞典》《诸子百家鉴赏辞典》等鉴赏类的书籍。

3.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读古代经典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章阅读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在阅读文化经典的过程中,知人论世无疑也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1《论语》十则

孔子的洒脱

周国平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颇为淡泊,对于伦理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

“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了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染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

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

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相传曾学礼于

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50岁时曾任鲁

国的司寇(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并当过三个月的代理宰相。罢官后,曾周

游列国,游说诸侯而未能再仕。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易》等古

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编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创私人讲学之风,相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的有72人。自汉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孔子也被后人尊为“圣人”。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2.背景资料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各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此时为了变革社会现实,挽救统治者灭亡的命运,孔子建立了宽宏博大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就是“仁”(爱人),而“仁”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孔子从“仁”的主张出发,政治上要求实行德政,重视教化;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为了把德政变为现实,孔子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道德修养和政治有机结合起来。在孔子看来,言行中的道德是最尖锐、最重要的问题了。因此,在整部《论语》中,几乎每一篇都有关于修养身心、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论述。这些论述,尽管有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对于今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有极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3.文化常识

(1)语录体

古代文体的一种。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2)儒家

儒家是指中国学术思想中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儒家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重视伦理道德和自我修身养性。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战国时儒家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流。儒家为适应各个时期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总是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分支学说。五四运动前后,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儒家日渐丧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独尊地位。儒家学说统治中国学术思想两千余年,在漫长的历史中为维护民族统一、稳定社会秩序起到积极作用,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有着巨大贡献。

自主学习

1.易误读字

踰矩(yújǔ) 诲.(huì) 曲肱.(ɡōnɡ) 戚.

戚(qī) 2.通假宇

可谓好学也已.

(“已”,通“矣”) 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有”,通“又”) 是知.

也(“知”,通“智”,聪明,明智) 3.一词多义

敏?????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捷,勤快)回虽不敏.(聪敏,聪明)敏.

行而不敢怠(努力,奋勉) 归?????天下归.仁焉(赞许、称许)臣请完璧归.

赵(归还)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返回)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妇女被休回娘家)后五年,吾妻来归.(女子出嫁)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归附,归属)

得?????戒之在得.(贪欲)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具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此言得.

之(合适,对)此余之所得.也(得到,收获)吾得.

兄事之(必须,一定) 知?????五十而知.天命(知道)其无知.,悲不几时(知觉)绝宾客之知.(交情)君何以知.

燕王(了解) 为?????知之为.

知之(是,就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为了,因为)南郭处士为.王吹竽(给,替)为.

仁由己(达到,做到)何辞为.(助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身死人手,为.

天下笑(表被动) 且?????不义而富且.贵(连词,并且)北山愚公,年且.

九十(副词,将近,几乎)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副词,暂且,姑且)臣死且.

不避(副词,尚且,还)穷且.益坚(副词,却)且.

庸人尚羞之(连词,即使) 4.古今异义

(1)敝之而无憾..

古义:不觉得可惜

今义:没有遗憾

(2)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古义:一旦,表假设

今义:一天

(3)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古义:等到

今义:连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表示后者和前者有从属关系

5.词类活用

请事.

斯语矣(名词作动词,实践) 饭.

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不义.

而富且贵(名词作动词,合乎义) 老者安.

之(使动用法,使……安逸) 就有道而正.

焉(形容词作动词,修正) 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知之为知之

(2)倒装句

敏于事而慎于言(介词结构后置)

7.熟语集释

血气方刚:精力正旺盛。血气,精力。

从心所欲:即“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8.名句集锦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文本研读

子 曰:“君子 食 无求饱,居无 求安,敏于事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劳

而①慎于言, 就有道 而② 正 焉,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修正自己的德行,

可 谓好学也已。”这样可以说是喜欢学习了。”???无:副词,不,不要。安:安逸,舒适。敏:敏捷,勤快。①而:

连词,表并列。②而:连词,表顺承,可不译。就:靠近。有道:有道德的人。正:修正(自己的

道德行为)。已:通“矣”,

?

??句末语气助词。(以上“学而”篇) 子 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 而 立, 四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按照礼的要求来处事,四 十 而 不 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 耳十岁能遇事不疑惑,五十岁能知天命,六十岁便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

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踰矩。”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也不会越出规矩。”???有:连词,用于整数

与零数之间,相当于“又”。立:自立的意思。孔子说:“立于礼。”“自立”就是自己能够自觉地按照周礼的要求来处事。不惑:遇事不疑惑。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人生的责任和义务等多重含义。耳顺:一听人言语,便能辨别真假是

?

??非,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逆。一说,能听进不同的意见。从:遵从。踰:越过。矩:规矩。 子曰:“由! 诲女 知之 乎?知之 为孔子说:“子路呀!我教诲你的你知道了吗?知道的就

知 之, 不知 为 不知, 是 知 也。”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由:孔子学生

子路的名。女:同“汝”,你。乎:表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吗。是:代词,这,不同于现在的判断动词“是”。知:同“智”,聪明,

?

??明智。也:句末表判断。(以上“为政”篇) 颜渊、 季路 侍。 子曰: “盍 各言 尔颜渊和子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人说说自己的

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 与朋友 共,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共同享用,

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 无 伐 善, 无 施 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

劳。” 子路曰:“愿 闻 子 之 志!” 子曰: 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

“老者 安之, 朋友 信之, 少 者 怀 之。”老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得到关怀、养护。”???颜渊:孔子的弟子颜回,

?

??

字子渊。盍:何不。敝:破,坏。憾:恨,抱怨。伐:夸耀,炫耀。施:表白。子:古代对人的尊称,这里指老师孔子。安、信:都是使动用法。(以上“公冶长”

篇)

子曰: “知之者 不 如好之者, 好 之者 不 如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

乐之者。”为乐的人。”????

??之:一般认为指学问。者:……的人。 子曰:“知者 乐水,仁者 乐山;知者 动,仁者 静;知者乐,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活跃,仁者安静;智者快乐,

仁者 寿。”仁者长寿。”????

??乐:喜爱。动:活跃。(以上“雍也”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 在其中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起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

矣。 不 义而 富 且 贵, 于 我 如 浮云。”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浮云一样。”

????

??饭:动词,吃。疏食:粗粮。饮:(yìn )喝。肱(ɡōnɡ):由肩膀到胳膊肘这一块,泛指胳膊。 子曰:“君子 坦荡荡, 小人长 戚 戚。”孔子说:“君子心胸开朗而宽广,小人经常局促忧愁。”

????

??坦:开朗,直率。荡荡:宽广,宽阔。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以上“述而”篇) 颜渊问 仁。 子曰:“克 己 复颜渊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复到

礼 为 仁。 一日 克己复礼, 天下 归 仁 焉。周礼上,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

为 仁 由 己, 而由人乎哉?”实行仁德全在于自己,还能靠别人吗?”???克:克制,约束。一日:有一天,表示假设。归:称许,

???赞许。……哉:多用于表反问语气。颜渊曰:“请问 其 目。” 子曰:“非 礼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纲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 勿视, 非 礼 勿听, 非 礼 勿言, 非礼 勿 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

动。”颜渊曰:“回虽 不 敏,请事斯语矣!”

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资质迟钝,让我照这些话去做吧!”

????

??其:代词,代实现仁的措施。目:纲目,具体要点。敏:聪敏,聪明。事:从事,实行。斯:代词,这些。(以上“颜渊”篇) 孔子曰:“君子有三 戒:少之时, 血气未定,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戒除: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

戒之在 色; 及 其壮也, 血气方刚,戒之要戒除的是迷恋女色;等到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要戒除的

在斗; 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 在 得。”是好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了,要戒除的是贪得无厌。”

????

??及:等到。其:代词,他。得:泛指对财货、名誉、地位、美色等的贪欲。(以上“季氏”篇) 【主旨归纳】节选的《〈论语〉十则》,通过孔子与弟子的谈话,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礼”)等问题作了形象而生动的说明。

要点解析

1.孔子倡导的“仁”与“礼”

“仁”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也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可见,“仁”的内涵丰富,包容性极强。所谓“礼”,指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主要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内容。儒家的理想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同“仁”是分不开的。颜渊问孔子求仁的途径,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强调“礼”的约束对于培养“仁”德品格的重要性。

2.孔子口中的“学”

孔子很重视后天的学习,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仁守礼。他的“学”侧重道德修养方面。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段话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和要求。不求安饱,志在于学,这是对待学习的态度;多做少说,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好学。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更是将“道德”的要求放在“文”的前面,强调道德修养做好了,有余力才去学习文化、文章。

3.《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相对,有时指的是地位的高低,更多的时候则指道德修为的高下。在这个层面上,“君子”比“圣人”低一个层次,却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杆。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品性做过很多论述,归纳起来,包括讲求仁义、恪守礼法、克制非分欲望、处事不偏不倚、喜欢学习等方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表现君子超脱物质贫穷,追求精神富足的浑朴境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则表明君子在富贵与义发生矛盾时的坚定选择,即宁愿贫贱也要坚守“道义”。

文本探究

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

思路提示:在三人“言志”的语言中,显出了他们不同的个性。子路抢先回答,急躁而不谦让,神情、个性跃然纸上;颜渊则表现出温文、舒缓的儒雅风度,内容上显示其极其重视德行修养,语势上显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孔子态度庄重,语调舒缓,完全是长者风范。“言志”的三句话简明、精确、含蓄而内蕴丰富,极具启发性。

2,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向?

思路提示: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仁”,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准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男女老少,每个人平等相处,安分守己,这是孔子所主张的最高的理想境界。

3.孔子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思路提示:孔子的这句话是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来说明智者与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的。“知者乐水”,是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这同智者捷于应对、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质相类似,能够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鸣。同样,“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屹立不动、宽厚育物的静的特征同仁者宽厚爱人、沉着稳健的品质有相通之处,能给仁者带来精神上的喜悦。

4.如何看待孔子对于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

思路提示:这是孔子和儒家提倡的安贫乐道的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封建统治者利用它要求被剥削的人民安于贫困,以巩固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发展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重视和坚守民族气节、革命气概的优良传统。没有“于我如浮云”的精神,就做不到富贵不淫;没有“不改其类”的精神,也就做不到贫贱不移。前一方面的影响是消极的,后一方面对我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积极作用。

1.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赏读:迁怒:转移怒气。贰:再,重。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

2.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赏读: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

绝不能推让。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赏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赏读:躬自:自己。“厚”后省略了一个“责”字。责:责备,要求。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限。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赏读: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给。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赏读:思齐:想着要追上,看齐。内自省:自己在内心里省察、检查。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赏读: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这相反。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赏读:坦荡荡: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戚戚:忧惧不安的样子。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道,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赏读: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

10.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赏读: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

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赏读: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赏读:凋,凋零,零落。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和品格,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考验人。

13.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赏读: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度获得的。这也是我们求知、做人应具备的品格和态度。

1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冶长》

赏读:杇(wū):涂饰墙壁用的工具,这里指涂饰、粉刷。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垒起的墙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养他。人的智力因素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孔子有个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大觉,孔子说,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可责备的。因为他学习态度太差,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赏读:罔(wǎnɡ):迷惑而无所得。殆(dài):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1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赏读:果:坚决。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坚决。一诺千金,敢作敢为,受人尊重;出尔反尔,优柔寡断,遭人鄙弃。

17.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赏读: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想要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学习上也要循序渐进,不打好基础,就想攻克尖端科学,快出成果,也是办不到的。

18.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赏读: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这句话说明了对真理的渴望。“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对自由、对真理地执着追求,可以使人舍弃生命。

2《老子》五章

低下头,你才能看见我

老子哲学中,我觉得根源性的那句话应该是:“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美德在低处,流水向低处,要把一个人的生命落到实处,实处也即低处。

老子告诉我们,“素”是生命的原色。绚烂来自“素”,最终还是要回到“素”。“素”和“朴”一起,成为人生这首大诗的诗眼,一双亮晶晶的眼睛。这双眼睛蒙了尘,人生就会黯淡无光。“素”是无杂色,“朴”是无机心。一个人的内心,既无杂色,也无机心,他就是一个“朴素”的人,反过来也对,一个“素朴”的人。所谓“天道”,就在“素朴”二字中得到体现。

地位高的人,心可以放得很低,他也是一个“素朴”的人。心放得很低,生命的境界就得到扩展,他的那颗心,就会成为老子所说的“谿”或者“谷”。“虚怀若谷”,就是这个意思。心像谷一样空无,一样宽绰,就能容得下东西。人的心要是成为一个“谷”,他就有了包容。有了包容,他就不会认为只有自己过的生活才叫生活,别人的都是瞎扯。他就不会盛气凌人,也不会虚张声势。他会活得本分,也活得踏实,活得像一个正常的人。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1)老子(约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相传

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

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文化

名人。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吏,晚年辞官隐居。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受益颇多。

老子第一个提出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老子是一位杰出的辩证法大师,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观察到万事万物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提出了许多富有辩证法思想的命题。

在社会历史观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老子的哲学思想可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他的思想和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2)《道德经》的主要内容

①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②《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展示了他的辩证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目的地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③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课本中所选的《〈老子〉五章》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是其思想的内核和精华。

(3)《道德经》的影响

①《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学派成为与儒家学派并列的思想流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大支柱之一。

②《道德经》短短五千余字,其思想博大精深,对我国各个历史阶段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③近代以来,《道德经》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的重视,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当今世界,更是掀起“老子热”“大道热”以应对21世纪的新挑战。19世纪德国哲学家称赞“《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道德经》已经成为美国研究中国的必修课,美国学者感叹道:“老子的智能是人类的智能。”

2.背景资料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变革过渡的时期。而老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正是阶级矛盾突出尖锐,贵族集团内部争斗激烈,诸侯间攻战不休,社会动荡不已的年代。老子前半生遭遇坎坷,后来又失去了小小的官职,从统治阶级下层人物沦为庶民。这种经历和命运,不仅是老子后半生长期隐居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形成老子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原因。

老子提倡以“无为”之道治国,要求统治者无事、无欲、好静,顺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为,让百姓复归“朴”“静”,像婴孩一般无知无欲。与此相联系,老子反对战争。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还反对提倡“仁义”和“礼”,在他看来,“仁义”并不是人的天性中本来具有的东西,而“礼”则完全是外在的虚文,足以助人作伪。和“无为”思想相适应,在个人立身处世上、老子也强调柔弱、谦下、自足、不争,认为唯有这样才能全身远害。

3.文化常识

(1)道家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崇尚自然,其思想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争斗。

道家之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称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与儒墨之说形成明显对立。其后,道家思想与名家、法家相结合,成为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独尊儒术,黄老渐衰。魏晋间玄学盛行,王弼等人以老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道融合,佛学传入中国后,学者用老庄诠释佛典,又有释道合流之势。宋明理学家力倡儒家道统,佛老并斥,但对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道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无为

“无为”,是道家最基本的思想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了。”显然“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无为的本质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数千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自主学习

1.易误读字

观其徼.(jiào)见.素抱朴(xiàn)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专题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 中蕴含的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而且也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物质文化生产既是精神世界的源头,又是精神文明的参与者,由此形成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特性的文化现象。直到封建社会中期,在古代物质文化的几乎所有方面,中国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川菜、汾酒、长城、故宫等物质文化就是最为显著的代表。这些物质文化也被称为文物,它们受到了重点的保护,这体现出我们国家对于保护和发扬我国古代物质文化是相当重视的。而对于我们这些新世纪的年轻人来说,熟悉古代物质文化将会对一个人的历史文化素养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也对于传承华夏悠久璀璨的历史文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文物特征 华夏文明起于商周,商周文明也被称为青铜器文明。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一说为“司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已发现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二、文物价值 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后母戊鼎(也称“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2018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前试题和答案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我国发明的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时间是() A. 战国 B. 唐代 C. 北宋 D. 明代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2题在清代南方学术普遍兴盛的局面下,徽州一带尚经术,其中影响最大的典范人物是() A. 戴震 B. 魏源 C. 顾炎武 D. 俞樾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3题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 A. 日坛 B. 月坛 C. 天坛 D. 地坛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4题《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A. 吴道子 B. 米芾 C. 赵孟 D. 张择端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1分 第5题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是() A. 张衡 B. 沈括 C. 葛洪 D. 王桢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1分 第6题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农耕业萌芽是在() A. 河姆渡文化时期 B. 屈家岭文化时期 C. 仰韶文化时期 D. 龙山文化时期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7题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利他观念和公益精神的形成是在() A. 原始公有制时期 B. 家族宗亲制时期 C. 中央集权制时期 D. 奴隶制时期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8题东晋以后,佛教涅学的代表人物是() A. 道安 B. 慧远 C. 道生 D. 僧肇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9题我国火药的发明最迟是在()。 A. 唐代 B. 北宋 C. 南宋 D. 元代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1分 第10题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是() A. 道家学说 B. 魏晋玄学 C. 宋明理学 D. 阴阳五行说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1题在我国治理自然环境方面最早做出不懈努力的人是() A. 唐尧 B. 虞舜 C. 夏禹 D. 商汤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1分 第12题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在中原地区完全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后来人们称这个地区的文化为() A. 敦煌文化 B. 张掖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5课时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教案 教材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主题:知书识礼 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曹坤丽黄店镇打车李小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墨子及《墨子》的思想。 (2)掌握文中的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墨子散文从不同方面层层推进进行说理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用事例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理解墨子“尚贤事能”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尚贤事能”的思想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3、把握墨氏议论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归纳、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准备:让学生准备写反思日记所需的笔记本。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墨子》选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1、注释: (1)列德:以德行安排位置。 (2)农与工肆之人:指指农夫、工匠和商人。 (3)断予之令:给予其决断的权利。 2、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所以古时圣王为政,任德尊贤,即使是从事农业或手工、经商的人,有能力的就选拔他,给他高爵,给他厚禄,给他任务,给他权力。即是说,如果爵位不高,民众对他就不会敬重;俸禄不厚,民众对他就不信任;如果权力不大,民众对他就不畏惧。拿这三种东西给贤人,并不是对贤人予以赏赐,而是要把事情办成。所以在这时,根据德行任官,根据官职授权,根据功劳定赏。衡量各人功劳而分予禄位,所以做官的不会永远富贵,而民众不会永远贫贱。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举公义,避私怨,说的即这个意思。。 三、温馨点击。 介绍《尚贤》及《墨子》。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尚贤上》选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研究结题报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研究》结题报告 卧铺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1.子课题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研究 2.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中国的文化经典,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流传久远,具有开朗涵宏的气象、优雅高尚的情怀,博大精深、意存高远,蕴涵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是人文理想的荟萃,是民族智慧的源头,是构成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民族自信心、民族文化素质的源泉之一。如:诚实守信、三省吾身、勤劳俭朴、温良恭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修身之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崇高志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等等。它博造文化、推动历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个人乃成人之本,于民族乃民族之魂,于国家乃立国之基。 可是,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在中国尤其是近代,长期未受到公正的待遇。中国文化精髓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中国文化有断层的危险。现在的中职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了不少,但文化底蕴却很差,如果说到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那就更差了。他们不知何为传统文化,也不愿意去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不明了传统文化和今日社会生活的关系,不明了今日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学阶段是人格形成、人格建设的重要阶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阶段。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对于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修养的加强,对于开启学生智慧、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目的:1.开发和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03(75.2分)

1. 《尚书》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成语箕风毕雨 即来源于此。 2. 称“皇帝” 由秦 朝开始,直至 辛亥革命 才结束。 3. 金陵是南京 的古名,扬州的古名叫 广陵 。 4. 古代室内的四角有专名,西南角叫奥 ,西北角叫 屋漏 ,东北角叫 宦 ,东南角叫窔 ,其中以 奥 为最尊。 5. 清人张之洞撰写的《书目答问 》是指导初学者的目录学著作。 6. 三桓即孟 桓、 叔孙 桓和 季 桓。 7. 六部 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 8. 历代的古籍目录著作,大体有三种类别:史志目录 、 官修目录 、 私家目录 。 9.

黄钟宫确定下来后,按三分损益的方法,可以产生五音,加上变宫和变徵,就是七音。五音指的是 宫 、 商 、 角 、 徵 、羽。 10. 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中的“浊酒”指的是浇愁 的酒。 11. 堂的正面没有墙,堂前有两个阶梯,称东阶和西阶。古人在室外尊左,因此西阶是宾客走的。 ?√ ?× 12. 墓志也是一种碑刻。汉朝时就有墓志。古人在坟里埋上一块石头,或长或方,上面记载着死者的事迹,其性质与碑刻一样。 ?√ ?× 13. 秦汉时期有“九卿”之说,“九卿”是对中央各部门长官的一种尊敬的称号。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是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 ?√ ?× 14. 帞头后代音转称为幞头。后来幞头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再往后取消了前边的结,后面的两“脚”用金属丝扎起,衬以木片,称为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后面的“脚”向上在脑后相交,称为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幞头通常用青黑色的纱制成,所以也叫乌纱,后代俗称乌纱帽。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绪论 一、传统的价值 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文明。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任何文明、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文明圈”;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 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的涵义 广义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毛泽东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 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古代的和仿古的。 思考题 1、传统文化的涵义。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一、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伦理道德的含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中西文化的对比:“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举例: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 二、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表现 哲学:“天命有德”“天命无常,唯德是辅” 史学:“寓褒贬、别善恶” 文学:“文以载道” 教育:“教之道,德为先”“首孝悌,次见闻” 政治: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将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 三、中外学者的论述 欧洲学者的评论。黑格尔等。 近代中国学者的评论。“国人尚德,西人尚力”“国人崇义,西人重利” 思考题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项目的作业设计: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开题报告 郑东新区永平路小学四年级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总目标”里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明确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尽管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经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早已自发形成了校本特色,甚至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的

8073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模拟题

8073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模拟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根据古代的历法,每月最后一日叫做“”,最初一日叫做“”。 2.唐代诗人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西陆指,诗中借指。 3.六世纪初隋炀帝下令开凿的是从和两条运河。 4.秦朝的行政区划分为和两级。 5.清朝实际任宰相之职的在康熙时期是“”,雍正以后是“”。 6.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亦通称。 7.魏晋以后,汉代原先的察举制发展为。 8.由朝廷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选用士人始于。 9.中国古代男子二十岁行礼,女子十五岁行礼,是作为成年的标志。 10.在唐太宗时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当时称作“”。 11.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簪在古代的作用是。 12.我国的图书目录工作和目录学研究的奠基之作是和。 13.金星晨见于东方为,昏见于西方为。 14.古人用干支纪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成六十个单位,称为。 15.黄钟宫确定下来后,按三分损益的方法,可以产生五音,加上变宫和变徵,就是七音。五音指的是。 16.贾谊《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文中山东指以东的地区。《汉书·儒林传》:伏生得《尚书》二十九篇,“以教于齐鲁之间,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文中山东指地方。 17.汉武帝后,宰相的职权转到尚书台,其长官叫。 18.清人孙诒让所作86卷内容丰赡,是研究《周礼》最好的本子。 19.道教的经典文献叫。 20.成语“连衽成帷”、“举袂成幕”中的衽是,袂是。 21.到了才逐渐出现了精美的文人画,其影响延续至今。 22.最早的书,要算以竹木作为书写材料的。 23.清人张之洞撰写的《》是指导初学者的目录学著作。 二、单选题(每择2分,共10分) 1.泉州、无锡和松江的古名分别叫()。 A温陵梁溪广陵B梁溪云间金陵 C温陵梁溪云间D温陵云间梁溪 2.传统的观点认为礼分“五礼”,即()。 A吉礼凶礼军礼冠礼嘉礼 B吉礼凶礼军礼笄礼嘉礼 C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D吉礼凶礼军礼仪礼嘉礼 3.六部是隋唐以后主要的政务部门,其确切名称是()。 A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B吏部户部礼部法部政部工部 C政部官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学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医部 4.秦汉九卿的重要特点是()。 A区分君主家事与国事,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不相混杂。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北戴河第三中学张春 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课题总结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研究课题总结 江源镇学校孙明霞课题研究的春风沐浴着正在飞跃的校园,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科研兴教”的敦促下,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这片沃土中齐心协力,奋战在教学第一线。辛勤地耕耘,也编织着我们的美好理想。回首在课题组这学期的工作,一曲曲奔跑般的旋律不禁从心底溢出…… 一、充分发挥课题组的优势,集思广益,众志成城。 我们的课题组,其中有功力深厚的教导主任,有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有年轻有为的生力军。在研究中,较好地发挥着我们的人文环境优势,较好地发挥着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一学期以来,我们课题组集思广益,共同制订实验研究计划。实实在在地开展有助师生发展、成长的课题研究活动;积极参与各级组织的研讨活动,并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我校图文并茂的展板,最具特色的学生作品和精彩纷层的经典诵读汇报表演,让来宾们大饱眼福。交流研讨期间,各地代表纷纷踊跃发言,研讨气氛浓郁。代表们表示收获甚丰,从我校“师生齐学经典”中,他们找寻到了一条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道路。我校“学经典,用经典”的浓郁学习氛围深深地感染着全省的教师代表们。会后,省教厅的杨建国先生表示本次活动办地相当成功,意义深远,为推动全省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感谢上级为我校创造了这么多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在自己家就能参与上级的培训。通过这一系列教学研讨活动,锤炼了教师的新课程教育技能,同时也锻炼、培养了我们的学生。 二、以教研促进课题研究,以研究课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实验效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重视集体研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老师们群策群力,智慧的火花在充溢。本学期,课题组老师以经典诗文的研读作为研究之重点来开展研究,老师们的经典诗文研读指导各有千秋,巧妙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把诵读、合作、探究作为研究的主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上了一节文言文研究课——《伯牙绝弦》,课堂上巧妙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把诵读、合作、探究作为研究的主流,我以诗歌单元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走进李白”,“走进杜甫”,师生互动,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向学生传授有关古词的的知识,带着学生走进了古诗探究之旅,领略古诗的魅力萍专门上了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接着让学生根据诗中景物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描绘画中的内容。这样,学生就轻轻松松学懂了这首诗。我们就是这样,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潜移默化,让中华传统文化播种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三、以开展综合性学习为研究特色,强调经典诵读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本学期,我们继续把经典诗文的诵读与生活实践,与学校德育紧密结合,让经典诵读滋润孩子们的完美人格。各年级实验班按计划,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02(68.7分)

古代驾车以四马 马为常。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之职,分属于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所以三省的长官并称宰相 。 3. 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的翼轸分别指 天上的方位 和 轸两星宿的分 。 4. 《诗经》:“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其中衣指裤子 ,裳指 上衣 。 5.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 6. 春秋初年齐桓公 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 7. 监官和谏官,古代并称台谏 ,也通称 言官 。 8. 北魏、北齐设置的昭玄寺 ,以大统、统为长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掌管佛教的专门机构。 9. 古人以牛 、 羊 、 猪 为三牲。

古人用干支纪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成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 11. 今天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是秦始皇修筑的。 ?√ ?× 12. 殷代称一旬以内的未来日为“翌”,一旬以外的未来日为“来”。 ?√ ?× 13. 郭沫若先生取名的缘由大概是因为沫、若是两条河流的名称。沫水就是今天的大渡河,若水就是今天的雅砻江以及与雅砻江合流后的一段金沙江。郭老是四川乐山人,就在沫水之滨,离若水也不远。 ?√ ?× 14. 魏晋以后,历代宗室和功臣的封爵大多以王、公、侯、伯、子、男为号。 ?√ ?×

苏轼《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是井宿中的星组。 ?√ ?× 16. 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中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参宿。商,心宿。参在西,商在东,不能同时出现在天空。所以拿“参与商”来比喻“人生不相见”。 ?√ ?× 17.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后代据此称内讧为萧墙之祸。萧墙,就是围墙。 ?√ ?× 18. 周代贵族有姓氏,而一般平民没有姓氏。在贵族中,女子称氏,男子称姓,这是因为氏是用来“别婚姻”的,而姓是用来“明贵贱”的,两者作用不同。 ?√ ?× 19.

全国2018年4月自学考试00321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321)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豳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中国文化属于(D) A.地域文化 B.民族村文化 C.华夏文化 D.国别文化 2.在中医“四诊”技术中,最主要的是(D) A.望 B.闻 C.问 D.切 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段文字出自(B) A.《礼记·中庸》 B.《论语·雍也》 C.《说苑·指武》 D.《周礼》 4.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是(B) A.文化的趋同与特色 B.文化的差异与特色 C.文化的地域特色 D. 文化的民族特色 5.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 A.满族文化 B. 朝鲜族文化 C.汉族文化 D.蒙古族文化 6.秦汉时款,为防止匈奴进犯,边关要塞广种的树木是(D) A.杨树 B.柳树 C.松树 D.榆树

7.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的时期是(D) A.明朝前期 B.明朝后期 C.清朝前期 D.清朝后期 8.宋代首都东京汴梁指的是(A) A.开封 B.扬州 C.西安 D.洛阳 9.相对于世界通行的西方公历,中国还在使用传统的(D) A.回历 B.藏历 C.阳历 D.阴阳合历 10.传统中国最典型的家族制度是(B) A.五服 B. 九族 C.三代 D.六亲 Ll. 在人文范围内的服饰标志中,汉族服饰中的龙凤图案属于(C) A.职业标志 B.政治标志 C.信仰标志 D.礼仪标志 12.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家族体系的重心是(A) A.血缘关系 B.姻缘关系 C.阶级关系 D.性别关系 13.我国使用货币始于(A)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元明时期 i4.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公开选拔人才的诏令出自(D) A.秦始皇 B.周文王 C.商纣王 D.汉高祖 15。道教的主要经典为(B) A.《易经》 B.《道德经》 C.《法华经》 D.《涅絮经》 16.夏朝的文化崇尚(C) A.文 B.武 C.忠 D.义 17.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根基是(B) A.诸子文学 B.屈原文学 C.汉乐府诗歌 D.《诗经》 18.从夏朝初期直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A) A. 族群的代兴 B.家庭的代兴 C.诸侯国的代兴 D.部落的代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研究开题报告(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卧铺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开发和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 2.促进教师增强课程意识,实现角色转变,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转变为课程研制者,建设一支不断发展的、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3.充分利用当地的商周盐业遗址进行《盐业文化》和《中华经典诵读本》开展研究,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健康成长,形成学校一定的办学特色。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修养内涵。本课题的研究就是通过在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家庭与社会和谐发展,达到学生健康成长。这样可以弘扬和培养新时期少年儿童的民族精神,更可以促进小学教育中学生道德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进新时期少年儿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们确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研究》的子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校内外,应对学生进行那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盐业文化》教育,如何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盐业文化》教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经过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和探讨,我们认为,我校应该结合当地商周盐业遗址的发掘,怎样对学生进行《盐业文化》教育,课题组认为应首先以开发盐业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为主题,编写出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我们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校本教材,然后结合《中华经典诵读本》的实验研究,开设中华经典诵读兴趣班、组织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达到对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目的。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课题的研究思路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元代剧作家_________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2.明代剧作家________创作的传奇《宝剑记》写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具中的《夜奔》一场至今仍在曲场经常上演。 3.《大雅堂乐府》是明代_______创作的杂剧,剧中写四个古代的风流遗事,表现了文人的雅兴和情调。 4.明代作家_______的剧作很注意对诙谐的追求,他的《博笑记》就是一部演“可喜、可怪之事”,“俱可绝倒”的作品。 5.孟称舜的《_______》描写了崔护和叶茶儿的爱情故事,体现了他关于婉丽风格的理论。6.延寿马和王十朋分别是南戏《_______》和《_______》中的人物。 7.明代剧作家_______《邯郸记》和《南柯记》都是借梦表现现实的黑暗的作品。 8.明代剧作家_______的“渔阳三弄”,借张建封、杨慎、杜默三人的遭遇,表现了对个性和自我的追求。 9.明代剧作家王衡的杂剧《_______》写唐代大诗人王维科举考试的经历,表现了对 科举制度的批判和反思。 二、简答 1.简述《梧桐雨》一剧的艺术成就。 2.简述梁辰鱼《烷纱记》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价值。 3.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有什么样的基本特点? 4.《儒林外史》中的真儒形象有什么特点和局限? 5.举例谈谈《西游记》充满谐趣的艺术风格。 三、论述题(1,2题必选一题回答,3,4题必选一题回答,若二题都答,则只给前者判分。每题20分.共40分) 1.试析《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 2.以剧本为例,分析关汉卿杂剧的文人色彩。 3.《水浒传》在思想上取得的独特成就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举例分析《红楼梦》人物描写的特色。 答案: 一、填空 1.纪君祥 2.李开先 3.汪道昆 4.沈璟 5.桃源三访 6.宦门子弟错立身荆钗记 7.汤显祖

最新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全国 2018 年 10 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 A. 文化产品 B. 文化内涵 C.文化现象 D. 文化事象 2.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 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 ( ) A. 羌 B. 吐蕃 C.鲜卑 D. 回纥 3.“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 A. 中原文化 B. 齐鲁文化 C.巴蜀文化 D. 屈原文学 4.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 A. 大地域上自然环境优越 B. 大地域上社会环境优越 C.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 D. 大地域上人口构成较松散 5.红山文化的神庙和祭祀遗址,实际上维系着附近相当大地区人群的( ) A. 社会生活 B. 精神生活 C.物质生活 D. 家庭生活 6.夏作为我国第一代王朝,历时近() A. 七百年 B. 六百五十年 C.六百年 D. 五百年 7.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 A. 政治观念 B. 经济观念 C.国家观念 D. 文化观念 8.我国市商贸易有一定的发展,并已开始使用货币是在() A. 夏朝时期 B. 商周时期 1

C.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9. 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 ) A. 一次同余式组解法 B. 二次同余式组解法 C.三次同余式组解法 D. 高次同余式组解法 10.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药学百科全书是() A. 《神农本草经》 B. 《伤寒杂病论》 C.《素问》 D. 《本草纲目》 11. 我国造纸术传到中东阿拉伯国家是在() A. 公元 2 世纪 B. 公元 6 世纪 C.公元 8 世纪 D. 公元 12 世纪 12. 在宗法制度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 ) A. 宗族 B. 家庭 C.什伍里甲 D. 个人 13. 科举制建立与全面推行的时代是() A. 明代 B. 宋代 C.汉代 D. 隋唐 14.《诗·小雅·北山》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主要 表现的一项制度是 ( ) A. 分封制 B. 什伍里甲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 九品中正制 15. 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A. 《周易》 B. 《管子》 C.《商君书》 D. 《韩非子》 16. 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 A. 荀子 B. 程颐 C.王阳明 D. 王夫之 17.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这说明,他认为教育 应 ( ) A. 止于至善 B. 学思结合 C.教学相长 D. 德育和智育并重 2

中华文化的勃兴学案教案

中华文化的勃兴学案教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初一历史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 六年级班组姓名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 2、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学习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学习难点】:文字的演变,古代历法。医学成就。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48-52完成以下问题 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_______.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朝开始 .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________,也称___________. 4.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_______ 5.战国时期.人们用_________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 6______朝就有日食的记载,商朝甲骨文有许多的记载. 朝,就有历法 .今天的农历,又叫 _______.商朝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12个月.______时期, 测出一年24节气. 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的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9. 屈原生活在_______末期的_____国.代表作_______.世界和平理事会把他定为______________.

10.春秋战国盛行的______________,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湖北随州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其中以整套________最为珍贵. 1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这句诗是谁的作品生活在何时何国 (2). 它的代表作是什么 (3.)这句诗反映作者怎样的情怀 家长签字组长签字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总结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及儒家学说的现实意义 1.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①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 ②荀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主张“性恶论”。 (3)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大力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还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标准。 (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5)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三教合一,我国儒学发展进入一个 辉煌的时期。 (6)宋代: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 为新兴的儒学。 ①二程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 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二程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②朱熹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 (7)明朝:王阳明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号称“心 学”。王阳明宣扬“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王阳明还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8)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 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 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 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儒家、法家、道家政治思想及其关系 (1)思想特点 ①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 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法家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动荡年代,实现全国大一统法家 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③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 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 (2)关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①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 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好的效果。 ②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 发展生产。 ③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 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2020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 A.化学B.文学 C.化解D.改易 2.宫廷文化属于() A.上层文化B.底层文化 C.市民文化D.中层文化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从春秋至西汉时期,便进入了() A.第一个温暖期B.第二个温暖期 C.第三个温暖期D.第四个温暖期 4.古代的云贵高原作为民族杂居地区,曾被称作() A.“南夷”B.“南蛮” C.“西南蛮”D.“西南夷” 5.南北朝时期,北方处在游牧人群向农业居民转化的时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 A.农业及牧业经济B.农业及狩猎经济 C.牧业及狩猎经济D.农业经济 6.《尧典》载于() A.《春秋经》B.《竹书纪年》 C.《古石经》D.《尚书》 7.老子认为,取法“自然”,就需要() A.“治身”B.“治人” C.“治心”D.“治学” 8.名家公孙龙及惠施的理论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即() A.“人’’与“物”的关系问题B.“虚”与“实”的关系问题 1

C.“名”与“实”的关系问题D.“主”与“客”的关系问题 9.现存第一部完整地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名称的历史文献是() A.《淮南子》B.《开元占经》 C.《四时纂要》D.《四民月令》 10.传说车的发明者是() A.高车部B.黄帝 C.鲁班D.伏羲 11.我国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 A.预测天气B.研究天体运行 C.研究太阳D.用天象的变化预卜人间的祸福 12.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学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 A.唐B.宋 C.元D.明 13.秦汉时期,郡县制全面取代() A.井田制B.宗法制 C.分封制D.昭穆制 14.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君王的首要职责是() A.树立权威B.军事征伐 C.休养生息D.沟通天神 15.春秋时期,最早推行什伍制的列国是() A.齐国B.鲁国 C.晋国D.秦国 16.《礼记·曲礼》说:“天子死曰崩,诸候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古代丧葬礼仪的()A.规范性B.调和性 C.等级性D.延续性 17.哲学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属于() A.物质文化B.生产生活文化 C.制度文化D.精神文化 18.《老子·五十八章》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是() A.整体思维B.类比思维 C.辩证思维D.抽象思维 2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练习(一)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起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对一个人的姓十分重视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 系。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名字之后。中国人的祖先崇拜()A.推动了宗教的产生 B.强化了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C.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 D.调和了贵族在爵位继承上的矛盾 2.谢维扬在《周代家庭形态》中说:“(宗法制度)就是国家承认血缘团体的领袖对其成员有代替法律来实 施的管理和处置权,承认这种血缘团体是国家行政及司法的基本单位。”他认为,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国家管理B.提高族长权力 C.均衡权力分配D.维护贵族特权 3.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 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 受牵连。对以上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古代社会重男轻女B.三纲五常束缚女性 C.妇女家庭地位低下D.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4.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骊山下。周避犬戎难,东徙(迁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封 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岐、丰是周族祖先发源之地,周平王将之赐给秦襄公。以上史实说明当时 () A.随从作战是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B.商鞅变法后秦国迅速成为诸侯霸主 C.周天子无力自保须依赖诸侯国保护D.秦襄公劳苦功高理应受封富饶之地 5.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这说明商代() A.宗法分封制已完善B.存在贵族爵位等级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6.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 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中央集权制 7.《左传》载:“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尚书·大传》又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 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上述材料说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