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摘要:

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一系列佳作。老舍文学丰富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他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市,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三)独特的语言艺术;(四)北京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

关键词:

老舍艺术风格京味特征北京市民市民风情

生活场景人生世相文化特征市民风俗北京口语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离婚》、《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长篇佳作,以及《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短篇杰作,逼真而生动地展现了在古城文化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市民文化,构筑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世界,描绘了一幅现代北京市民的“清明上河图”。老舍文学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京味’是由与城市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赵园语)“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这不仅只是北京的风景气候,它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又是

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稔熟。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

1、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描写中,他描写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这些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市民风俗画卷。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等都是以北京时间的城市生活为人物活动的场所与背景。“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北平”。①北京已经进入作者的血液和心灵,成为作者身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统计,在老舍的伤作品中出现过240多具真实的,北京地名,其中大多集中在北京的西北角,(老舍的出生地就在其中)②老舍小说出现的北海中山公园是着名的浏览胜地,而经常出现的如小羊圈胡同,护国寺,德胜门等地,都是中下层市民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在《骆驼祥子》中,对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引言,到虎妞等等办婚礼的民俗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物有的地方色彩,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息间的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情况,又与祥子这个特定具体的身份相一致,表现出作者对故乡了如指掌的熟谙和驾轻就熟的描写技巧。

2、对人生世相的描绘构成了一幅世民风俗画卷。《离婚》中的主人公张大哥,就集中了北平市民社会的凡庸空气。他的生活主旨就是反对别人离婚,为此他整天忙碌。在《老张的哲学》中,以北京为背

景,展示了小市民的生活侧面。作品的主人公,居住在北京郊区的老张(张明德)信奉的是“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市侩哲学,他一身而兼三任(商、学、兵)一人而有三种信仰(佛、耶、回),但主宰他的则只有一个钱。小说中的老张为了自己抓钱,不惜采取种种卑鄙手段,通过半封建殖民地宗法社会中这个恶棍命运的描写,展现了20年代在黑暗势力的摧残逼迫下,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在《赵子曰》中通过赵子曰及他的同学欧阳天风等他们空虚无聊的生活的透视,剖析了这样群“新人物”的“旧”与“俗”。

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

北京是数代封建王朝的帝都,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人雅士,成为文化的中心。19世纪以来,北京成了新旧两种文化激烈撞击的地方。是古老地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冲突的主要场所。在老舍的笔下,在老北京这个市民社会中,无论是豪门贵族,还是市井平民,都讲究礼节,重视老祖宗定的规矩。《四世同堂》的祁老人虽出身贫民,却自幼在北京长大,也染上了满州贵族人遗下的许多规矩。“凡事都要讲礼节”“别管天下怎么乱,北京人绝不能忘礼节”这种文化甚至影响到北京的新一代知识分子,祁瑞宣正是老北京文化在新思潮冲击下形成的一具矛盾性格。北京文化形成了他温柔和善的性格和静穆雍容的外表,遇任何事都缺乏青年应有的冲动和兴奋。《二马》中的老马先生是一个旅居英国伦敦华侨,从古老的北京来到工商业发达的西方,为的继承兄弟遗留古玩店生意,但他恪守着古老民族尊卑长幼和重经商的古训,处处鄙薄经商,崇尚作官,觉得作官是他“唯一光耀祖宗的事”他对于商业一窃不通,也从不关心,好请客送礼,时常这送礼而煞费苦心,讲究礼节。甚至连英国将军要兵中国,他也彬彬有礼的说“欢迎英国兵”。他把封建制度的多妻制,作为炫耀的资本,身为鳏夫,却夸口说自己有五六个妻妾。他生活的信条是敷衍了

事。得过且过,虽然不过五十来岁,却故意带出颓废的样子。老马是作者勾勒出一个世俗,中庸,懒惰,马虎的人物形象。其中对祁老人的性格的刻画更有独到之处。在老舍的笔下北京市民的懒散,谦和,温顺,懦弱等方面被表现惟妙惟肖。

三、老舍的京味特征还表现在他独特的语言艺术上

老舍一生都至力于他的语言艺术的锻造,追求一种俗白,清浅,简明有力的语言风格。这与他所描绘的市民社会正相适合。老舍在“努力去找现在的活字”,“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③。老舍采用经他加工提练了的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北京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准确传神地刻画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文字“极平易,澄清如无波的湖水”,又“添上些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④据计算机统计《驼骆祥子》作近11万字只用了2400多个汉字,出现频率最高的都是常用字。他善于有选择地使用北京土语,增加语言的地方风味,比如写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地为人家作丧事时“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曹先生家的女佣称赞祥子是“老实巴交”,《牛天赐传》中的“闹油”都是取自北平人的唇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教养,老舍的作品叙述语言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既不夹杂文言词,也不采用欧化言文法,长短句的精心配置与灵活调度,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在老舍手里、俗白、清浅的北京口语显示了魅力和光彩。

四、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还表现在这种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

老舍构筑了丰富生动的市民世界,使人物生活在独特古城的氛围和环境中,因此他描写景物,描写市民风俗习惯,不仅真切生动,而且使这些景物和风俗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联系如《牛天赐传》中天赐办三天足以说明北京人爱面子讲究的积习。

牛老太太带领着老刘妈,四虎子和牛老者,她摆开了阵式。牛老者不反动,可是没想到事情会这么复纵杂。他以为办三天不过是请上几家亲友,叫厨子作上几桌鱼肉多吃意非睡觉不可的菜而已。太太告诉他的事,他简直莫名其妙。事多去了,拿叫厨了这一项说就够写一本的。几件小烧,几个饭菜,几件冷晕,几道点心,几个大件,哎哟,太太好像是要开饭馆子。菜定好,登时就是怎样凭桌椅,而桌椅上还要铺垫呢,而铺垫也有种种呢。牛老者作了一辈子生意了,没有一项生意象办三天这么复杂的。他脑子仿佛要肿起来了,真嗡嗡的响。

来送礼的亲友中,有些苦亲友,牛老太并没有邀约,而他们自动的赶前来。无论怎样为难,他们今天也穿得怪干净,多少也带来些礼物,她没法不欣赏他们的努力——非这样不足要强的人。王二妈的袍子,闻也闻得出,是刚由当铺里取出来的,当然别的物件及时入了当铺。李三嫂的耳环是银白铜的,张六姑的大袄是借来年,长着一寸多,牛老太的眼睛把这些看得非常的清楚。

北京人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也讲究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牛老者的朋友大多是商人,送来的多是镜框和对联。镜框中的彩画十张有九张是“苏堤春晓”柳树零点绿,是不从艺术上看,颜色的浓厚倒颇有可取;苏堤上立着打洋的大姑娘,比柳树高着一头,据牛老者看这很有画意。框子可是不同,有的是斑竹的,有的是黑木头的,有的是漆金的,太太把漆金的定为头等,叫四虎子结挂在堂屋的正对面,其余的分悬左右。对联都像是一具人写的,文子也差不多,最多的是“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从这些绅商送来的礼物中,让人窥见北京市民在讲礼节背后的虚伪和敷衍,在这个古老的都市中,任何事物经过长期的熏陶,也会腐烂变质。“北平太像牛奶而且有点发酸。张大哥,老马祁老余等都是

被牛奶泡过的人《四世同堂》中作为小说中心的祁家,实质上是中国封建礼教堡垒的象征,祁老者引为自豪的”四世同堂“正是传统家庭伦理的理想结构。老舍抓住了维系这个堡垒的内在文化纽结,把他置于小羊圈胡同的具体环境和广阔深邃民族抗战的历史文化背景上加以表现,对体现了民族文化精髓的北平文化进行了沉痛的反思。作者选择的小羊圈胡同就成了北京近代思想文化变迁的缩影。即使在冠晓菏、大赤包这类人生上,作者也没有放弃从文化的角度对他们加以关照,他称冠晓菏“是北平文化里的一个虫,可是他并没有钻到文化的深处去,他的文化只有一张纸那么薄”。他饥刺大赤包“不懂什么叫文化,正像鱼不知道水是什么化合的一样。但是,鱼若是会浮水,它便也会戏弄文化”。祁老太爷是北京西北小羊圈胡同的一个由四代人组成的家庭的老人,他是一位善良而又蒙昧,朴实中夹杂着闭塞的老市民,他在这个家庭中享有家庭、伦理、家风、礼仪上的崇高地位,是这个宗法制家庭的维护者。他谨奉“知足保和”根据自己几十年生活积累的人生经验,总以为在这个不起眼的小羊圈胡同中,只要备足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再用破缺装满石头顶住大门,就可以使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平安无事。战争对他来说不过是一个年代久远的事,仿佛仅仅是一件家庭邻里发生的纠纷,与自己无关,正如他的孙媳妇韵梅说的那样,“反正咱姓祁的没有得罪东洋人,他们一定不能欺侮到咱们头上来!”他所关心的只是准备足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用石头顶住大门,就可以消灾避祸,祁老人作为一个小生意人,养成了谦卑,和气、诚朴、善良的品性,他回避一切纠纷与政治,生活在自己的狭小天地里,世事的风去变幻与他无涉,自己是个平民百姓,却又忘不了在心里把人分成尊卑贵贱,忠诚地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眼看着要成为亡国奴,却还想着自己的生日。象祁老者这样的老市民还有老马先生《二马》,牛老者《牛天赐传》

张大哥《离婚》,及那些旧式家庭的妇女们,如张大嫂《离婚》,牛太太《牛天赐传》,韵梅《四世同堂》等。这些人物生活在古旧的皇城,保持着古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道德观念,封建宗法的人伦关系,他们是时代的落伍者,古老的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他们因循守旧,怯懦苟且的处世态度,生活的目的仅仅在于小心翼翼地保住自己已有的,乐天知命,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他们虽然是城市里的市民却是深受传统因素影响的乡土中国的子民。而他们正是这个老北京城的“灵魂”,从这里可以看出,老舍小说的市民世界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批判意识。

参考文献:

①老舍:《想北平》,华侨出版社。

②舒已:《谈老舍着作与北京城》气象出版社。

③老舍:《言语与风格》华侨出版社。

④黄俊杰:《利用微型电子计算机对〈骆驼与祥子〉进行自动处理》,《老舍研究纵览》

⑤老舍:《老舍作品经典》,华侨出版社。

⑥吴宏聪,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第233页。

⑦刘增杰,李国平,杨萌芽:《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第65页。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与他相比。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及其儿子天佑,《离婚》中的张大哥,还有一些毫无专长、专靠“吃铁杆儿庄稼”的八旗子弟,基本都是属于这一阶层。他们有的是小商人,有的是小职员,家境小康,吃穿不愁。他们生活在中国古老的城市里,也保持着最古老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封建性的人伦关系。因而,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中庸,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

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

老舍作品的文化意蕴及“京味”特征 一、从风俗文化角度切入“改造国民性”主题: 1、老舍与鲁迅在这一主题上的差异。 在中国文坛上,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坚持改造国民性主题的文学大家之一。不过与鲁迅不同的是,他更多的是从风俗文化的角度切入这一启蒙主题的,二者交相辉映,互相补充。 如果说鲁迅是站在历史理性的高度,从中西文化传统的根本差异出发,侧重于对中国封建文化内核的深入开掘,那么老舍则是从大量逼真细腻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出发,对文化的具体形态予以了生动细致的剖析;如果说鲁迅以特有的历史深邃感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关注着中西文化的骨骼和血脉,那么老舍则是凭借自己丰富细腻的感受和语言表现才能,条分缕析着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毛细血管”;鲁迅以寥寥数笔传神地画出国民的病态灵魂,老舍则具体地描绘出他所熟悉的一个个“老中国的儿女们”的本真生态和心态。 2、老舍对开掘这一主题的独特意义。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她的民族性格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正是那些几千年沉淀下来、又时时更新变化的风民风俗,构成了这个民族具有直观和丰富的精神面貌。而老舍的人生体验尤其是他的底层经历和独特的创作个性,都决定了他在表现民风民俗有着特殊的优势。 二、老舍作品中的“京味”特征:作为现代“京味”小说的主要奠基人,老舍小说中反思国民性的启蒙主题,是与他对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分不开的。 1、老舍在他的一系列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一派独具北京地域特色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老舍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北京有着特殊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他常常陶醉于北京文化特有的雍容华贵、含蓄精致之中,甚至为之流连忘返、赞不绝口;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己身边国民的麻木、愚昧有着痛切的感触和特殊的敏感,是北京市民文化坚定不移的批判者。 在老舍笔下,塑造得最为成功、思想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人物形象,就是那些老派的北京市民。他们成年累月地居住在“皇城根儿”下,天然传承着“政治与文化中心”的心理优越感,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因循守旧、萎缩麻木的精神面貌。如小说《离婚》中的张大哥就始终相信,“除了北平人都是乡下佬”。另外,缺乏时间观念也是乡土社会的典型特征。如《二马》中的老马,到了英国伦敦那样的现代社会,几乎成了那里的“第一个闲人”。此外,老舍还塑造了一类热衷于追新逐异、以模仿西方文明末流为时尚的年轻“新派”北京市民,对他们的浅薄、不学无术充满讽刺和厌恶。 2、对于北京“官样”文化传统的表现。 在漫长的都市化过程中,北京形成的是迥异于上海、广州等东南沿海城市的“官样”文化特征。这首先表现在人们对“官”的极度崇拜和狂热追求,它更多地体现中中国特色的封建主义文化特征。比如《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等人,为了混个一官半职不惜充当汉奸,而他们的长辈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官位面前,几乎所有的是非良善原则全都消失了。 这种“官样”文化特征还表现在对于烦琐的封建礼仪的陶醉,甚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正义观念和民族气节。《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马上就要当亡国奴了,可他念念不忘的还是自己的生日;《离婚》中的张大哥,养成了一套知足任命、墨守成规的处世方式和行为模式,在琐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 作者:李志瑾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刊名: 时代文学 英文刊名:SHIDAI WENXUE 年,卷(期):2011(7) 参考文献(6条) 1.赵园北京:城与人 2002 2.王一川京味文化第三代--泛媒介场中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 2006 3.老舍三年写作自述 1990 4.石光试论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期刊论文]-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5.盛蕾老舍作品的京味成因分析 2008 6.张爱辉;高琴老舍小说艺术的美学特征--"幽默"与"京味儿"[期刊论文]-前沿 2006(1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李烨从老舍的"京味儿文学"看北京话[期刊论文]-才智2011(4) 2.蔡虹论"京味"与老舍的文学创作[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2) 3.陈军.Chen Jun老舍戏剧对北京人艺的影响[期刊论文]-文艺研究2006(11) 4.陈友康.CHEN You-kang诗以民族最美的语言表现真理——论老舍的诗歌理论[期刊论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6) 5.王本朝.Wang Benchao论老舍文学创作的民粹思想倾向[期刊论文]-民族文学研究2006(4) 6.关纪新.GUAN Ji-xin老舍与北京[期刊论文]-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4) 7.傅晓燕.Fu Xiaoyan在时代规范与艺术诉求之间——论老舍与曹禺抗战时期的创作转型[期刊论文]-民族文学研究2011(3) 8.王源"京味"老舍[期刊论文]-东岳论丛2002,23(4) 9.解文静"京味"文化与老舍创作[期刊论文]-当代小说(下半月)2011(3) 10.张桂兴.ZHANG Guixing老舍研究中的学术不端现象批评——以蒋泥的"写老舍"为例[期刊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1)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823686797.html,/Periodical_shidwx201107072.aspx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大二下,现代文学(一))

语言的大师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摘要: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特色,决定了他的文学风格。独特的语言艺术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其娴熟的语言技法有着独特的构成和形成方式。运用语言要素和语用角度等诸多手法,使文章语言拥有多种特色:幽默风趣、俗白精致、富含的潜台词,浓郁的“京味”,等等。让人不禁感叹语言大师的深厚功底。 关键词:老舍、语言大师、语言特色、“京味”、幽默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他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地幼年和少年时代。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这种阅历有利于他日后创作的平民化与“京味”风格的形成。1 研究和回顾20 世纪的文学创作与语言发展, 老舍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可靠而且充满生命激情的语言范式。无论从其口语艺术、遣词造句特色, 还是从意韵俱全的描写, 多姿多彩的修辞, 或者从其作品所展现的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心理, 都足以让后来者欣喜惊叹。其实, 老舍的文学语言也经历了一个由实录到提炼, 由铺张到凝重的艺术化过程。1922 年, 老舍的短篇小说《小铃儿》发表, 便可以看出其试验的影子; 到1925 年《老张的哲学》, 老舍的语言风格就初见端倪了。此后的一大批中短篇小说面世, 到六十年代《正红旗下》,老舍文学语言已炉火纯青。这个过程体现了老舍对白话文的探索过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如果一个作家的语言不好,也许他写的事情很重要,但是因为语言不好,没有风格,大家不喜欢看;或者当时大家看他的东西,而不久 便被忘掉。不能为文学事业积累财富。传之久远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好的思想内容,一方面也因为它有好的风格和语言”。老舍先生被称为语言大师,很大程度上与他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是分不开的。除了一般文学语言所具有的特点,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还具有他自己独特的特点。2 一、幽默风趣 张清常先生曾认为老舍作品的语言是“提炼过的, 艺术性的, 有丰富表现力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 2《论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范成祥,东京文学,2009年第6期,第32页。 1

老舍:京味以外范文

老舍:京味以外范文 老舍并不仅仅是民族性的作家,他的创作受到外国文学和作家 的影响,其作品也在国外被大量翻译,受到当地读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关注。 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素以刻画新、老北京著称,京味 十足。然而,老舍并不仅仅是民族性的作家,他的创作受到外国文学和作家,尤其是英国文学的影响,另外他的作品也在国外得到认可,并被大量翻译,受到喜爱,曾形成过热潮。 可以说,老舍是伦敦造就的作家。1923年老舍在南开中学任教时,曾写过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但老舍并不认为这是他文学创 作的起点“除了在学校里练习作文作诗,直到我发表《老张的哲学》以前,我没写过什么预备去发表的东西,也没那份儿愿望。不错,我在南开中学教书的时候曾在校刊上发表过一篇小说;可是那不过是为 充个数儿,连“国文教员当然会写一气”的骄傲也没有。”[1]1924 年夏天,老舍由燕京大学英籍教授艾温士推荐,从上海登轮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讲师。在伦敦,他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是教书,业余和假期跑图书馆。当时为学英文,他开始阅读小说,但还未动过创作小说的念头。在异乡呆久了,新鲜劲儿过了,感到寂寞,怀念家乡,看到小说中那些场景的描写,深有感触,便想把自己记忆或脑海里的图画也写下来,于是拿起了笔。关于这一点赵毅衡曾有论述“都知道老舍是在伦敦居住五年,接触英国文学,才成为作家的。很少有人了解是异国生活的孤独寂寞,才把这个中国年轻人逼上了写作道路。

老舍在《我的创作经验》中提到:‘27岁我到英国去。假若我始终在国内,我不会成为小说家——虽然是第一百二十等的小说家。到了英国,我就拼命地念小说,拿它做学习英文的课本。念了一些,我的手痒痒了。离开家乡自然想家,也自然想起过去几年的生活经验。为什么不写呢?’”[2]。 有了写作的念头后,就要找一些“画稿子”,那么为什么不师法中国的文学呢?其中一个原因是老舍受到五四文学革命的洗礼,他认为,自古以来的中国文学,只能按照孔孟的道理说话,按照贾陆韩苏的技巧行,因循守旧“今古一致,思想与技巧大致相似,即使文体有些变化,也不过是平湖上微微的一些波纹已”[3]另外就是,新近读的作品更能成为直接的源泉“新读过的自然有更大的势力,我决定不取中国小说的形式,可是对外国小说我也知道的并不多,想选择也无从选择起。好吧,随便写吧……况且呢,我刚读了Nicholas Nickleby(《尼可拉斯?尼克尔贝》)和Pickwick Papers(《匹克威克外传》)等杂乱无章的作品,更足以使我大胆放野;写就好,管它什么。”[1]他于1925年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国内的《小说月报》上发表,始载署名舒庆春,续载《小说月报》第17卷8号改署老舍。 1929年,老舍离开英国。但他并未立刻回国,而是去了新加坡。一是因为钱只够到新加坡,二是想看看康拉德笔下的南洋。康拉德是老舍十分推崇的作家“《二马》是我在国外的末一部作品;从‘作’的方面说,已经有了些经验;从‘读’的方面说,我不但读得多了,而且认识了英国当代作家的著作。心理分析与描写工细是当代文艺的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摘要: 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一系列佳作。老舍文学丰富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他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市,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三)独特的语言艺术;(四)北京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关键词: 老舍艺术风格京味特征北京市民市民风情 生活场景人生世相文化特征市民风俗北京口语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离婚》、《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长篇佳作,以及《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短篇杰作,逼真而生动地展现了在古城文化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市民文化,构筑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世界,描绘了一幅现代北京市民的“清明上河图”。老舍文学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京味’是由与城市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赵园语)“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

言,这不仅只是北京的风景气候,它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稔熟。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 1、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描写中,他描写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这些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市民风俗画卷。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等都是以北京时间的城市生活为人物活动的场所与背景。“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北平”。①北京已经进入作者的血液和心灵,成为作者身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统计,在老舍的伤作品中出现过240多具真实的,北京地名,其中大多集中在北京的西北角,(老舍的出生地就在其中)②老舍小说出现的北海中山公园是著名的浏览胜地,而经常出现的如小羊圈胡同,护国寺,德胜门等地,都是中下层市民聚居和活动的场所。在《骆驼祥子》中,对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引言,到虎妞等等办婚礼的民俗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物有的地方色彩,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息间的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

论老舍小说中的北京味道

现代文学名家评介 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论老舍小说中的北京味道姓名:屈子豪 学号:2013010759 学科专业:能源化学工程13-1班 指导教师:张金环

论老舍小说中的北京味道 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不仅影响着乡土人情,更与人的文化息息相关。作家的作品中往往与地域文化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老舍的作品与北京文化紧密衔接着。无论是小说、戏剧,还是散文,都普遍地浸透着北京独有的文化特质。老舍堪称是京味文化在现代文学中的代言人。对北京文化习俗的出色描写, 是老舍作品中独具艺术魅力的部分, 能够充分展现旧时代北京特有 的风土民情、突出作品的民族风格、刻画出许多栩栩如生的北京人的人物形象。老舍笔下, 老北京风俗、胡同、茶馆、四合院,以及往日的节令习俗一一绘声绘色地再现出来。这些北京风俗的描绘彰显出了老舍对北京的热爱与熟稔。本篇文章中,从老舍作品中对北京味不同方面的描写来展开探讨。 关键词:北京文化、乡土人情、老舍作品 一、老舍与北京 老舍可谓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他从事创作的四十一年里大部分时光都在北京,即便是不在北京的时候,无论在伦敦、济南、青岛、重庆,还是何处他仍然在写北京。北京是他成长的地方, 是他创作的源泉。老舍曾经说过:“在抗战前, 我已写过八部长篇和几十个短篇, 虽然我在天津、济南、青岛和南洋都住过相当的时期,可是这一百几十万字中十之八九是描写北平。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买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地

描写他。”这些话语充分表达了老舍对于北京文化熟记于心,他对北 京文化的念念不忘。正是老舍对于北京文化有着深刻的见解,所以才能在文章中以文字抒发出那浓浓的北京味。而这北京味,也是老舍作品吸引了众多人的原因之一。北京文化在老舍的笔下得到深远的传播,而老舍也因对北京文化特殊的厚爱而深受北京人的喜爱和他人的追捧。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中明显透露出北京地方文化的一些特色,反映出他对北京风土人情、建筑、人物掌故、北京话等各方面都非常熟悉,他把这些地方文化与文学艺术巧妙结合,形成了老舍式北京文学。下面,让我们从老舍作品中对北京文化不同部分的描写来展开探讨:二、作品中北京的特色建筑文化 老舍熟悉北京,对北京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的作品里,有着许多对北京的风土人情、胡同、茶馆、四合院的描写, 处处流露出乡土之情。在北京,它不仅有秀美的山光水色与富丽堂皇的宫殿,而且有着独特的城市建筑与风格。 首先来说,北京的街道就独具特色。在诸多大街之外,还有许多被称为“胡同”小巷狭道。这些巷子狭窄细长,颇有特色。往往去一个地方,走的最多的不是这大道,而是错综交缠的“胡同”。老舍出 生在北京,并且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在北京度过的,非常了解北京的布局风格、建筑特点和街道小巷。如此,他把个人实际生活中的体验通过艺术化手段带进了他的作品中: “老舍用其在北京的生活经验来描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作者:肖敏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另外,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一,“京味”小说与老舍 说起京味小说就离不开老舍的作品。老舍对“北京人”和“北京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把握,是“京味”的灵魂所在。老舍的小说正是从独具内涵底蕴的“北京人”和“北京文化”中使京味小说获得了超越一般市井民俗小说的强大文化魅力,而这文化魅力给京味带来的则是一种深沉凝重的历史感。本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在北京文坛上的出现和他那自《老张的哲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的大量作品,老舍由此而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山鼻祖。 老舍集中了前代作家们在北京地域文学建设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京都色彩鲜明的题材特征,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腔京韵浓郁的文学语言,以及文人情致与市民趣味有机结合的审美品味等。而这一切的总根又是深植于北京这块热土之中的。作为作家的老舍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这“北京情结”正是京味的生命之源。 二,何为“京味”小说以及成因 (一)何为“京味”儿 “京味”儿,现代学者认为通常指一种风格现象,是由人与城市之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京味”尤其是人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京味儿”文学内容上一般是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事态。“京味儿”浓郁的小说以老舍和当代作家王朔最有代表性。 (二)“京味”小说成因 北京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保守性的北方大都市。封闭、落后的经济状况与三朝皇都的特殊地位,使文化中固有的保守、愚昧从一种深入骨髓的奴性得到加强。在满清统治的近三百年间,汉文化中原本属于贵族文化的享乐主义被发展到极致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 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 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正因为北京的自然景观都像积水潭这般丽,富有朝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以及作品中独特的幽默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以及作品中独特的幽默 [摘要]老舍作品追求幽默,创造性的运用北京市民浅白的口语,因而其小说雅俗共赏。作为北京人的老舍,自然对北京口语熟悉有感情,加之留意加工,提炼精粹,于俗白中求精工,真正烧出白话的香味,也就是响脆晓畅,俗不伤雅的京味儿。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京味儿,不仅是指其小说提供了极为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从而具有民俗学价值,而且表现为小说的整体氛围以及作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刻揭示与生动描绘。老舍作品鲜明强烈的京味儿在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融合中获得精湛自然的完美表达,这不是一般的运用方言土语的那种浅表层次的追求所能达到的,它最终来源于北京人老舍对北京深刻的理解和情愫。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是牵动他全部复杂情感的。这里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高雅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与赞叹,以及对这种美在现代中国正日渐丧失的感伤与惆怅,同时也对北京人因这一“文化过熟”造成的柔弱无用而扼腕再三。老舍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与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幽默艺术,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因此,对老舍小说作品中独特的幽默表现方式作一些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老舍并继承他留下的珍贵遗产。 老舍小说采用了独特的“自然”和“智慧”两种幽默表现方式。前者是指作者将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矛盾可笑之处,不假任何修辞方法地如实写下来。后者是指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想象,调

动各种艺术手段,以取得幽默的效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技巧就没有幽默,幽默是智慧的闪现。 [关键词]老舍京味小说幽默北京风俗北京文化 老舍1988年生于北京,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使小说熟悉挣扎在底层社会的城市贫民。老舍从小就喜爱市井巷内的传统艺术,这些都是他后来写作平民生活的创作基础。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京话属于北京官话,流传于北京城区。有人把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子”。“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是人们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京味小说”以老舍最具有代表性。我们将描写北京地域文化生活的文学作品,称为“京味文学”。老舍用京味的语言风格写尽北京市民的文化生活。 一、京味的构成因素 京味的构成因素是由乡土味,传统味,市井味三股因素互相融会的。这主要是指北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及独特的乡土气息。其中乡土味主要指地域特色,例如北京胡同,四合院,大杂院,古城楼,包括马路边的戏班子等。传统味是指其历史文化遗留的传统。北京市文明古国的故都,是名族历史的印记所体现出的,如礼节,幽默感,文化素养。然而落后的方面也表现出了北京人思想的保守和传统的封闭性。市井是泛指下层市民,属于小城市中的小商贩,职员,匠人,搬运工等。他们生活环境简陋条件艰苦。这群劳动人民一面保持着朴素勤劳的美德,又受传统规范的禁锢。这三种形式从不同的程度表现出来的所谓“京味”特征主要描写的属于这一阶层。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 ——浅谈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 【内容摘要】“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它不仅是北京的风景气候,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老舍与京味小说有密切的关系,老舍小说中的“京味”源于土生土长得古都市民的北京情结,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了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独特京味特征。 【关键词】京味;平民色彩;独特的语言艺术;文化底蕴

多年来,京味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因为是生活的淳朴,纯真的体现。京味小说作为一种富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文学现象,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根基。“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及所注入的文化趣味。老舍出生于清末“多事之秋”的戊戌年底,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平民市民阶层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题材都是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幽默艺术着力描绘北京的民俗风情,体现了北京人的特殊文化心态。精心寻找北京市民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气质,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刻画北京市民的生存状况,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的独特的京味特征。 一.浓厚的平民色彩,展现各个市民阶层的京味文化。 (一)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京味”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舍。同时,老舍也把握住了“京味”文化精髓。浓厚平民色彩的“京味”是老舍作品中的极其鲜明的特色。“京味”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包括了老舍对北京独特感情色彩的表露,也包括了老舍对北京地方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以及展示中由浅入深所呈现的文化趣味。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由于中国的近现代都市,大部分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上形成的具有较浓厚的封建主义性质的传统文化。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与商品的大量倾销和西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急剧侵入,在两种文化的冲突、对抗与渗透中,现代都市社会特别是沿海地方经济结构与文化观念都发生了变异、带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所以中国市民阶层中的小业主、小商贩等,以及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等,也与无产阶级有区别。加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农村为中心的,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形式,市民阶层也就很少感受到轰轰烈烈、蓬勃向上的革命气氛,较少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均造成了市民性格中的落后、保守、软弱、妥协等弱点。这些弱点,在老舍所塑造的市民人物形象身上都有所体现,并且在小说中也对此作了一定的揭示、批判和嘲讽,老舍对他们的审美不是从抽象的认识和理论的观念出发,而是来自于对市民阶层生活的实际体验。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仅《四世同堂》一部作品,就包括了教员、校长、商家、车夫、棚匠、司机、江湖医生、唱戏的、说相声的、打鼓儿的、窝脖儿的、剃头的、看坟的、巡警、流氓、妓女、汉奸、特务等四五十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民王国。同时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一方面受礼教、家风、古训的束缚,爱面子、讲礼节、谦恭随和、古道热肠,另一方面是受混乱时世的影响而中庸守旧、安贫乐命、点头哈腰、圆滑混世。可以说,在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庸人俗气;既集中了我们民族数千年来的各种特质,又活生生的凸现着我们民族的时代个性。 (二)最有名的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从小说开头老舍对北京城里洋车夫分几派,各派车夫在体力、活儿路、作派、气质、精神上都有哪些异同的详尽的介绍,我们就能知道老舍对这一阶层的人们是了如指掌的。小说主人公祥子本来是想凭力气来养活自己,他的理想也和他的人一样相当朴实,只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他凭着“一天省一毛钱,三年就能买上一辆新车”的韧劲终于买了一辆新车。可是,在那个不公平

小议老舍的“京味小说”

201311081933 文学院陈丹丹 小议老舍小说的“京味儿” 摘要 老舍之于北京,正如沈从文之于湘西,张爱玲之于上海。一个人写尽一座城,“京味儿”一词是非老舍莫属的标签。老舍的“京味儿”来自真实的生活经验、细腻的文化体味、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故乡情怀、高度的艺术提炼,那是一种历史的、整体的——扎根于北京建筑、吃食、方言、人物与市井生活面貌的专属于北京城的传统文化韵味。无论是从艺术成就还是作品数量上来看,“京味儿”都可以称之为老舍小说创作的灵魂。 关键词:京味儿、外化物象、小市民、市井生活、地理还原 一、老舍小说“京味儿”概要 “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吃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1这是老舍在《三年写作自述》中的自白。舒乙说老舍是一个“满人、旗人、穷人”,这个“满人、旗人、穷人”一生六十七年,有四十二年在北京度过,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老舍小说中深入骨髓的“京味儿”正是他的人生与北京城大半辈子纠葛的外化。老舍的小说创作中处处有北京的人与物,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每一处风景,又都与他对北京的怀念、反思与酝酿融为一体。可以说,老舍小说的京味儿是北京人老舍对老北京的艺术性还原。 在老舍从事写作的四十一年里,大部分时间他其实并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十七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但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重庆,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2 1老舍.三年写作自述[A].老舍全集:第1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刘勇.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老舍的京味文学

老舍的京味文学 杜艳红 2010414862 新闻学 摘要: 老舍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特殊的幽默艺术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一部出色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从来就不仅是一种“语言”那么简单,任何的文字都是为了更深的思想内涵服务的。由此可见一种语言文字身上所承载的分量,语言的重要作用就可见一斑了。语言往往为文章增色添彩,老舍先生多写北京城中的人事,“京味儿”语言在此便发挥了极大作用。 关键词: 老舍京味作品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人生活中掀起的“京味文化热”的背景下,“京味小说”以其朴拙大雅的风貌登上北京文坛,引起了京城内外、乃至海内外人土的关注和厚爱。京味小说”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独特审美内涵与审美外观的文学品类,并非始于今日,那些“旧京小说”,如林语堂《京华烟云》不能说没有一点北京味,然而,真正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京味小说”却是在老舍手中创立的。 具体说到“京味儿”,我认为应该是以北京普遍的传统市民以及他们日常生活为背景,且将北京特有的历史、环境、文物、民俗、风情、世态、习惯、语言融合成一个整体。但是从其它表现北京的作品中,虽然也有许多地道北京方言的运用,也有提笼架鸟,却不能被

称为“北京味儿”。老舍一生的67年中,有42年在北京度过,其它时间“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重庆,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老舍正是靠着这得天独厚的主客观条件,匠心独运地开创了“京味小说”这一文学品类,并不断地从其题材范围、人物形象、语言韵味、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文化意识与美学意蕴等多方面深入开掘,精心淘沥,使得这独具北京风味的艺术佳酿品味更正、更浓、更醇,从而日臻完美,获得了独具特有的美学风格和跨代传世、超越国界的艺术生命。 老舍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北京味儿",语言十分幽默,又擅于运用俗白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北京地方语言写作,敏于描绘北京的风光、习俗及人物个性,敢于以喜剧风格来演示悲剧故事,成为了把"乡土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心理用文学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老舍先生笔下的民俗风情不仅是“京味儿”的大的文化背景,也构成了细腻传神、色彩斑斓的老北京传统习俗风味的工笔画。如在《茶馆》中提到的旗人装束的打扮。再有就是“礼”,老北京人不仅礼多,而且做事要脸面,所谓“外场人不做老娘们事”。松二爷、常四爷一出场就是让茶、请安。第二幕时常四爷卖了菜,松二爷衣着寒酸吃不上饭,一见面仍然是请安。这种形象、礼节、打扮除了那个时代的北京在没有第二个地方可以找到,只有北京独一“味儿”。 下面从语言,风俗环境,精神性格来探讨老舍笔下的京味文学。(一)北京话的运用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

孙若钿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 从小读了许多课文,也看了许多文章,见惯了平铺直叙的陈述,看多了文辞繁缛的描写,一直很喜欢中学课本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觉得在一众中规中矩的课文中显得很特别。等到看完此文的全集《城南旧事》后,我发现这种特别缘于林海音笔下展现的老北京风情,这让此书有了一股别样的“精气神”。 此后看了老舍的作品,无疑更让人眼前一亮。老舍作品中也有这么一种精气神,使得他笔下的寻常琐事、市井风情如信手拈来,却又不似市井嘈杂的声音,高亢絮叨让人听而生厌。老舍的作品,是处处透着一股爽利的气息的,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北京腔,明明喜欢处处带个儿化音却一点也不拖泥带水,让人听着格外舒服。其比之《城南旧事》,则更多了作为旁观者对文中各种人物现象的调侃与客观思索,和更接近市井的民俗气息。 他的作品是这样的:即便你不知道作者是谁,但略略一看文章就能知道这是一个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人写的。他的作品充满了北京气息,按他的故事脉络氛围我们几乎可以勾勒出一个我们不曾见过的老北京。 那么这种“精气神”,便就是“京味”无疑。关于“京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世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分别体现在他叙述的语言文字、描绘的环境以及展现的文化风情上。 一、语言文化上洋溢出的京味 其实说北京话的人很多,写文章的人也很多。但是把京腔融入文字记叙成长篇,老舍先生是第一个。老舍被称为语言艺术大师,他语言中的北京调调几乎每个作品都有且十分突出,却不会显得很刻意使读者感觉审美疲劳,也并不故作高深对某些事情讳莫如深。这关乎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语言是先入为主的直观印象。一篇文章的语言文笔首先决定了整篇文章的风格基调以及它对读者的吸引力。我对老舍作品的喜爱,很大原因就是在于他的语言,几乎是原汁原味的京腔,干净利索,有股韵味,还十分幽默。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位代表作家张恨水在反映抗战生活的长篇小说《巴山夜雨》中,有个“许先生”始终未露面,主人公李南泉的介绍:“人家是小说家,又是剧作家,文艺界第一流红人......许先生那分流利的国语,再加上几分幽默感,不用说他用小说的笔法去布局,就单凭对话,也会是好戏。” 老舍本姓舒,“舒”与“许”谐音,结合这两位作家的时代背景,许先生指的是谁我们自然不得而知。张恨水先生在“京味”小说的创作上也是一位巨匠,二人可能是最会写“京味小说的作家了。他们的作品具有最原汁原味的北京味。然而却是各有各的北京味。 我们从老舍先生的生平说起。老舍出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直至出国前都在北京过活。老舍这样实打实的北京人,一口京片子最是纯正无比。而这口所谓的“京片子”,在老舍的作品中表现到了极致。张恨水先生可能因为从南方而来,语言方面可能较老舍不正;他写的可能是北京的梨园,北京的歌舞场,北京的世家,文字带着点绮丽,颇有上海“十里洋场”的气息。 而我们会觉得,老舍的语言很通俗,亲切得好像天桥上的说书人,叙述浅白但是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用词也特别有代表性。作为读者就好像围观说书的人群,只差喝句彩再往说书人的扇子扔几个铜板便可让他继续说下去。轻松得很。

老舍论文:老舍对京味小说的杰出贡献

老舍论文:老舍对京味小说的杰出贡献摘要:本文从老舍的作品与他生活和赖以取得创作素材的那个环境的关系作深入分析,阐明了老舍作品与北京市民社会、北京市民文化的密切关系,进而总结了老舍对京味小说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老舍;京味小说;贡献 任何作家的作品都与他生活和赖以取得创作素材的那个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老舍作品与北京市民社会、北京市民文化都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没有北京的养育,就不会有文学家老舍。离开了北京这块热土、这块文学沃土,京味小说是不可能获得数百年的涵养滋育而荣发成长为老舍作品这株枝繁叶茂的大树的。 一、开创了京味小说 本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在北京文坛上的出现和他那自《老张的哲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的大量作品,老舍由此而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山鼻祖。 老舍集中了前代作家们在北京地域文学建设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京都色彩鲜明的题材特征,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腔京韵浓郁的文学语言,以及文人情致与市民趣味有机结合的审美品味等。而这一切的总根又是深植于北京这块热土之中的。作为作家的老舍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

结”。这“北京情结”正是京味的生命之源。 老舍的作品却绝大多数取材于北京的平民社会。其主体是城市小生产者,包括小业主、小房产主、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及教员、职员、学生等市民知识分子。此外,还有大量以个体劳动者为主体的城市贫民,如车夫、轿夫、杠夫、店伙、小贩、工匠、佣人、艺人、苦力等。除此之外,由于老舍的旗人出身,他的作品对沦为下层市民的前清旗人遗老遗少也有着特别的关注。从老舍笔下流淌出来的是一部北京平民社会的风俗史,《清明上河图》式的京城市井生活百相图。长篇如《老张的哲学》、《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以及《老字号》、《断魂枪》、《柳家大院》等众多中短篇,都是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作。 老舍的“北京情结”其意义绝不仅只在于它的纯地域 方面,它深沉厚重的文化内蕴是使老舍对它迷恋得如痴如醉的本源所在。纵览北京地域文学的历史,是老舍第一个从文化的视角对北京社会作出了全面的审视,明确地提出了“北京文化”、“北京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绝妙的艺术概括与把握。与前代作家的作品相比,老舍小说的文化含量大大增加,这就使京味小说成为了地道的文化小说。 老舍对“北京人”和“北京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出神 入化的艺术把握,是“京味”的灵魂所在。老舍的小说正是从独具内涵底蕴的“北京人”和“北京文化”中使京味小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分析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分析 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1102010146 张玲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家宛如烂漫云汉,群星璀璨,交相辉映。老舍便是其中最灿烂、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1925年,老舍开始正式进行创作,那时他正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在伦敦的五年里,他写了《赵子曰》、《二马》和《老张的哲学》三篇长篇小说,都是写一般市民的生活。写这些市民的遭遇、梦想、挣扎和相互的倾轧;1930年老舍回到了国内,他先后在济南大学和山东大学从事文学教育工作,但仍然利用寒暑假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牛天赐转》、《大明湖》、《骆驼祥子》、《猫城记》;短篇小说《黑白里》、《微神》等;他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幽默、质朴简练的语言风格。老舍个性色彩鲜明的语言,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同时也使老舍的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典范意义的白话作品。老舍的作品对于研究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本研究将结合老舍先生各个时代的作品,参考前人研究的成果对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加以分析并探究其成因。 二、文献综述 引言 老舍的语言风格体现在:北京韵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语言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小说从北京为背景,例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等。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儿。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儿,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描写北京的人,北京的事,为老舍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俗明白。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