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物质变化与我们

物质变化与我们

物质变化与我们
物质变化与我们

8、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教学过程】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

出来。

2、综合填表: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变化类型及特点科学概念水结冰、水蒸发易拉罐压

扁弯折铁丝混合沙子和豆

子火柴、蜡烛的燃烧加热白

糖米饭、淀粉和碘酒小苏打和白醋铁生锈硫酸铜溶液和铁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常见的物质其反应规律

常见的物质及其反应规律 徐良水 异彩纷呈的化学变化常使我们感到化学是多么的神奇!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的,而世界上的物质又何止千万,面对如此众多的物质,如此复杂的化学反应,要学好它岂不是“天方夜谭”?不!只要你掌握了常见的物质及其反应规律,应用起来就可以挥洒自如了。 一、中考透视 1. 常见的物质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简单有机物是初中化学涉及的物质,其中,主要学习了21种物质: (1)4种单质(O2、H2、C、Fe)。 (2)4种氧化物(CO2、CO、H2O、CaO)。 ——重点是这8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H2、C、CO的可燃性、还原性)。 (3)3种酸(HCl、H2SO4、HNO3)——重点是盐酸、硫酸的性质(物理性质和5种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尤其是浓硫酸的特性、稀释及实验中的事故处理。 (4)2种碱[NaOH、Ca(OH)2]——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物理性质和4种化学性质)、用途、腐蚀性及俗名。 (5)6种盐(NaCl、Na2CO3、CaCO3、CuSO4、NH4Cl、NH4HCO3)——重点是氯化钠、碳酸钠、碳酸钙的性质、存在、用途及俗名。 (6)2种有机化合物(CH4、C2H5OH)——重点是有机物的特性和可燃性。 2. 各类物质间的反应规律 (1)各类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图。

一般来说,可以将常见的物质分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五大类,但对于书写化学方程式来说,将物质分为七类更好:金属、非金属、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酸、碱、盐。一般把它叫做“八圈图”(如上图)。(请自行填上各连线的生成物) 物质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必须牢牢掌握! (2)发掘“八圈图”的内涵。 ①表示物质间的纵横衍变关系,如从金属或非金属如何衍变成盐; ②表示15个基本反应规律(9条连线和6个箭头); ③表示物质的性质(除了跟指示剂反应这一性质在图中无法表示外,图中酸没有打箭头的4根线表示的是酸的性质,其余类推!); ④表示物质(特别是盐)的制法——15个反应中至少有10个与盐有关,俗称“十大成盐”规律! (3)使用“八圈图”的注意事项。 ①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图并非无所不含,有以下一些规律未能体现:H2、C、CO还原CuO或Fe2O3;CuSO4转化为胆矾晶体;碳酸(氢)盐的分解;酸式盐与正盐的转换规律等。 ②复分解反应规律的条件限制——可溶的反应物,能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③置换反应规律的条件限制——溶或熔,金属活动顺序强换弱。 判断金属与酸反应时:金属必须排在H前面;酸不可用硝酸、浓硫酸。 判断金属与盐反应时:必须同时满足“排在前面的金属;可溶性盐”。 Fe)。 铁单质与酸或盐溶液反应始终生成亚铁盐( 2 纵观近几年来的中考试卷,其命题范围均未超出以上的知识范围,预计2006年的中考也将在此基础上“大做文章”并渗透“研究性学习”内容。 [解题技巧]熟练掌握“两表一图”(即酸碱盐溶解性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各类物质相互关系图)。 二、中考精讲 例1. 从盐酸、硫酸、石灰水、烧碱、氢氧化钡、纯碱、硝酸钠、氯化钡(均为溶液)8种物质中选出4种,使得下图中各线条相连的物质均能反应生成难溶物。将选出物质的化学式按要求填写在下图相应的方框中,并写出(2)、(3)的化学方程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转化的规律(教案)

第2节 物质转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以及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2、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 【教学重点】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引入新课】 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在化学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有些是不同种类的物质。那么哪些种类的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的反应遵循怎样的规律呢? 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演示1:硫的可燃性 ①观察外观;②硫在空气中燃烧;③硫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比较②③产生的现象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说明原因。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演示2:对比实验 ①向蒸馏水和滴有石蕊的蒸馏水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有何不同? ②静置3分钟,观察有没有变化? ③分别加热两种液体,搅拌3分钟,观察有无变化 小结: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练习: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P →P 2O 5→H 3PO 4

二、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练习:分别写出铁、铜、镁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 Fe+O 2――Cu+O 2 ――Mg+O 2 ―― 小结: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演示3:铁粉和硫磺的实验 用磁铁接近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观察有何现象? 将混合物在试管中进行加热,观察有何变化? 再用磁铁吸引反应所得的生成物,观察有何现象? *学生讨论,反应前后的变化的实质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演示4:生石灰与水的反应 ①将生石灰投入加有水的蒸发皿中,观察有何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金属氧化物+水→碱(可溶性碱) 练习: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Ca→CaO→Ca(OH) 2 第2课时 提问:在自然界里仅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大部分金属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知道是为什么吗? ――大部分的金属都较活泼,在空气和土壤中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 讲授:由于人类所需的金属主要是游离态的,所以需要通过冶炼,将化合物转变

必修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 班别座号姓名评分_____ ___ 相对原子质量:Na 23 Al 27 Fe 56 Cu 64 H 1 O 16 C 12 S 16 Cl 3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 小题,1-9题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10-13题每题有1-2个答案,每小题4分,共43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 B.Na2O C.NaClO D.FeSO4 2.根据广州中心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我省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3.能用H++OH-=H2O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B.Ba(OH)2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A.Cl2→Cl-B.Zn→ Zn2+C.H2→H2O D.CuO→CuCl2 5.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A.冷水B.沸水C.NaOH溶液D.NaCl溶液 6.某溶液中只含有Na+、Al3+、Cl-、SO42-四种离子,已知前三种离子的个数比为3∶2∶1,则溶液中Al3+和SO42-的离子个数比为 A.1∶2 B.1∶4 C.3∶4 D.3∶2 7.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K+、MnO4-、Na+、Cl-B.K+、Na+、NO3-、CO32- C.Na+、H+、NO3-、SO42-D.Fe3+、Na+、Cl-、SO42- 8.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③可能是置换反应;④不能有分子参加。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③C.①②D.③④ 9.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2HCl=CaCl2+CO2↑+ H2O B.CaO+H2O=Ca(OH)2 C.2H2O22H2O+O2↑D.CaCO3CaO+CO2↑ 1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Cu2++Fe=Fe2++Cu B.稀H2SO4与铁粉反应:2Fe+6H+=2Fe3++3H2↑ 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H2SO4反应:Ba2++SO42-=BaSO4↓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32-+2H+=H2O+CO2↑ 11.从海水中提取溴有如下反应:5NaBr+NaBrO3+3H2SO4=3Br2+Na2SO4+3H2O,与该反应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第二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1) 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 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重难点概括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应该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是发生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如CO2、SO2、SO3、NH3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本身为非电解质)。【注意】 (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2)(纯净的)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电解质包括:酸碱盐、大多金属氧化物、水; 非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氨。 (3)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NaCl晶体}, 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石墨、金属单质、混合物}。 (4)熔融状态下,一般的盐和强碱能导电,酸不能导电{分子构成}。 (5)液氨、液态HCl、HCl、酒精是纯净物,氨水、盐酸是混合物。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可拆:强酸、强碱、可溶盐; 不可拆:弱酸、弱碱、不溶盐、单质、气体、氧化物。

(2)HCO 3-不可拆、HSO 4-要拆开。 3、H + + OH -= H 2O 虽然能表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但只能表示强酸和强碱反应生 成可溶性盐的酸碱中和反应。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得失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原子个数不守恒。 (2)弱酸、弱碱、难溶盐、气体、氧化物没写成化学式。 (3)反应不符合客观事实。 5、离子共存 (1)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有颜色离子:Cu 2+(蓝色)、Fe 3+(棕黄色)、Fe 2+(浅绿色)、MnO 4-(紫 色),但有颜色离子可大量存在于澄清透明溶液中。 (2)强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OH -、CO 32-、HCO 3-。 (3)强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H +、NH 4+、Al 3+、Fe 3+、Mg 2+。 (4)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6、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特征:化合价发生变化。 (3)本质:电子发生转移。 (4)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5)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6)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 (7)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注意点:氧化剂与还原剂都是指反应物。 (2)单、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C+2CuO △2Cu+CO 2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第二章物质变化及其规律

第二章
物质变化及其规律
能的转化
第一节
一、物质三态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固态
液态
气态
二、溶解过程及其能的转化 1.溶解的过程 溶解是一个复杂的 离子)的 过程。 通常物质溶解于水经历两个过程: 一是溶质分子 (或 过程;另一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 过程,这个过程是 过程。
过程,这个过程为
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称为 2.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溶解过程必然伴随着能量变化。这是因为物质溶解时的两个过程都有能量变化。扩散 过程由于要克服溶质微粒之间的作用力而需要 离子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或水合分子而会 显然,物质溶解过程中总的热效应取决于 ①当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如 热量;而水合过程由于溶质分子或 热量。 。 、
等溶解于水;②当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就会降低,如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 时,
等溶解于水;③当两个过程放出的热量与吸收的热量 、 等溶解于水。
溶液温度基本不变,如
利用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可以制成热敷袋或冰袋。化学中也可以根据溶解过程中的 热效应差异来鉴别物质。 3.溶解平衡:溶解和结晶是同时进行的相反的两个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当溶质的溶解速 率和结晶速率 时,固体溶质的质量 平衡。 的状态,称为溶解和结晶平衡,简称
溶解平衡。溶解平衡是一种 4.溶解和结晶的关系
(1)物质溶解和结晶是同时进行的两个相反过程,通常用“ 固体溶质
溶解 结晶
”号表示:
溶液中的溶质

占主导地位时,过程就表现为固体的溶解;当
占主导地位时,过程就表现 状态。
为固体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当两过程处于“势均力敌”状态,也就是处于 溶解和结晶的关系可列表如下: 速率关系 溶解速率 结晶速率 看到现象 溶质不断溶解 溶液状态 不饱和溶液
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 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 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3)(OH Fe 溶胶、3)(OH Al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第二章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周浦中学备课组)

第二部分 物质变化及其规律 第一节 能的转化
一、物质三态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固态
液态
气态
二、溶解过程及其能的转化
1.溶解的过程
溶解是一个复杂的
过程。通常物质溶解于水经历两个过程:一是溶质分子(或
离子)的
过程,这个过程为
过程;另一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
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称为
过程,这个过程是
过程。
2.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溶解过程必然伴随着能量变化。这是因为物质溶解时的两个过程都有能量变化。扩散
过程由于要克服溶质微粒之间的作用力而需要
热量;而水合过程由于溶质分子或
离子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或水合分子而会
热量。
显然,物质溶解过程中总的热效应取决于

①当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如

等溶解于水;②当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
就会降低,如
等溶解于水;③当两个过程放出的热量与吸收的热量
时,
溶液温度基本不变,如 、
等溶解于水。
利用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可以制成热敷袋或冰袋。化学中也可以根据溶解过程中的
热效应差异来鉴别物质。
3.溶解平衡:溶解和结晶是同时进行的相反的两个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当溶质的溶解速
率和结晶速率
时,固体溶质的质量
的状态,称为溶解和结晶平衡,简称
溶解平衡。溶解平衡是一种
平衡。
4.溶解和结晶的关系
(1)物质溶解和结晶是同时进行的两个相反过程,通常用“ ”号表示:
溶解
固体溶质
溶液中的溶质
结晶
当 占主导地位时,过程就表现为固体的溶解;当 占主导地位时,过程就表现
为固体溶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当两过程处于“势均力敌”状态,也就是处于
状态。
溶解和结晶的关系可列表如下:
速率关系
看到现象
溶液状态
溶解速率 结晶速率
溶质不断溶解
不饱和溶液
溶解速率 结晶速率
溶解速率 结晶速率
另外,可借助溶解度来理解两者的关系:①当一定条件下,每 100g 水中所溶解溶质的
质量
此时的溶解度,就表现为溶解;②若
此时的溶解度,则表现为结晶;若两
者相等,则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三、化学反应过程中能的转化
1.化学反应中能的形式及其转化
化学变化不仅有物质变化,还伴随有 变化。这是化学反应的两大基本特征。
化学变化中的能的形式有:



等。其中


互转化是化学变化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
2.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做
。化学中把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

,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

(2)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若反应物化学能的总和
生成物化学能的总和,则该反应就

;若反应物化学能的总和 生成物化学能的总和,则该反应就是

(3)绝大多数化合反应是 反应,绝大多数分解反应是 反应。燃料的燃烧反应、
1

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选择)讲义

2015—2016学年高三1模分类汇编 物质的变化及其规律(选择) 一、能的转化 (2016虹口一模)9.下图分别表示红磷、白磷燃烧时的能量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白磷比红磷稳定 B .白磷燃烧产物比红磷燃烧产物稳定 C .1mol 白磷转变为红磷放出2244.7kJ 的热量 D .红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4P(s)+5O 2(g)→P 4O 10(s)+2954 kJ (2016静安一模)11. 根据右表的键能(kJ/mol )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H 2(g)→2H (g)-436kJ B. H(g)+F(g)→HF (g)+565kJ C. HF 的热稳定性大于H 2S D .H 2S 的沸点比H 2Se 的沸点高 (2016长宁一模)11.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S(s)+O 2(g)→ SO 2(g) +297.23 kJ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 mol SO 2 (g)的能量总和大于1 mo S(s)和1 mol O 2(g)的能量总和 B . 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可增加单位质量的硫燃烧放出的热量 C .S(g) + O 2(g) → SO 2(g)+ Q 1 kJ ;Q 1的值大于297.23 D .足量的硫粉与标况下1升氧气反应生成1升二氧化硫气体时放出297.23 kJ 热量 (2016普陀一模)21、对于图像①→④的辨析正确的是 共价键 键能 H -H 436 H -F 565 H -S 339 H -Se 314

A .图①表示反应A(g)+B(g)→C(g)+D(g)是吸热反应,吸收能量(E 2-E 1)kJ B .图②为氢氧燃料电池示意图,正、负极通入的气体体积之比为2:1 C .图③是物质a 、b 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用重结晶法从a 、b 混合物中提纯a D .图④可表示压强对反应2A(g)+B(g) 3C(g)+D(s)的影响,且乙的压强大 (2016崇明一模)14、SF 6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 -F 键,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制备原理如下: S(s) + 3F 2(g) → SF 6(g) + Q ,已知:1mol S(s)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吸收能量280kJ ,断裂1mol F-F 、S-F 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160kJ 、330kJ 。则反应热效应Q 的值为(单位:kJ ) A .1780 B .1220 C .1220- D .1780- (2016松江一模)18. 右图是CO 2生产甲醇的能量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E 2_E 1是该反应的热效应 B .E 3_E 1是该反应的热效应 C .该反应放热,在常温常压下就能进行 D .实现变废为宝,且有效控制温室效应 (2016闸北一模)12. 下列关于右图所示转化关系(X 代表卤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Q 3 >0 B .Q 1=Q 2 + Q 3 C .按Cl 、Br 、I 的顺序,Q 2依次增大 D .Q 1越大,HX 越稳定 (2016黄浦一模)14.反应A(g)+B(g)C(g)+D(g)过程中的能 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B .加入催化剂后,反应加快,ΔE 减小 C .反应物的总键能小于生成物的总键能 D .反应达到平衡时,升高温度,A 的转化率增大

2019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1)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目录 一、高考要求和命题趋向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复习思路 一、考纲要求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第二节离子反应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3、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2、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3、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高考纵览

高考命题探究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内容探究:物质的分类主要判断各选项的正误,考查角度是对概念的辨析;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会结合与社会热点相关的物质、材料、工业流程等进行考查;分散系的相关知识主要侧重胶体性 质与应用的考查。形式探究:(1)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常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2)分 散系的知识考查频率不高,难度不大,一般出现在选择题的个别选项中。 第二节离子反应内容探究: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是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的判断、离子是否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判断两种题型考查。综合分析每年的高考题,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主要涉及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拆分问题、是否遵循守恒问题、是否注意用量等三个方面知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主要出现在第Ⅱ卷中,根据题目要求填空;离子在溶液中是否能大量共存的判断主要涉及是否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是否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是否能发生水解反应、是否能发生络合反应等四个方面的知识;离子检验与推断与离子共存有密切联系,往往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综合性较强。形式探究:(1)离子共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是高考的热点。(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根据信息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是必考点。(3)离子的推断与检验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可能以实验题形式出现,甚 至有实验设计。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内容探究:本节考查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辨析,二是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及应用,三是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四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定量计算。形式探究:通过分析近几年各省的高考题,在理综的考试中一般很少以完整的题目单独出现,往往与其他知识点融合,分散到不同题目中进行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的考查多在选择题的某一选项中出现。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和得失电子守恒思想为基础的“新情境下方程式”的书写是高考的热点,在填空题中多有出现,考查了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命题的方向和重点。高考常将离子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融合在一起考查,即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往往用到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这 类题能很好的考查学生全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常见的物质及其反应规律

徐良水 异彩纷呈的化学变化常使我们感到化学是多么的神奇!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的,而世界上的物质又何止千万,面对如此众多的物质,如此复杂的化学反应,要学好它岂不是“天方夜谭”?不!只要你掌握了常见的物质及其反应规律,应用起来就可以挥洒自如了。 一、中考透视 1.常见的物质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简单有机物是初中化学涉及的物质,其中,主要学习了21种物质: (1)4 种单质(。2、H2、C、Fe)。 (2)4 种氧化物(C02、CO、H2O、CaO)。 ――重点是这8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H2、C、CO的可燃性、还原性)。 (3)3种酸(HCI、H2SO4、HNO3)――重点是盐酸、硫酸的性质(物理性质和5种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尤其是浓硫酸的特性、稀释及实验中的事故处理。 (4)2种碱]NaOH、Ca (OH )2:一一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物理性质和4种化学性质)、用途、腐蚀性及俗名。 (5)6 种盐(NaCI、Na2CO3、CaCO3、CUSO4、NH4CI、NH4HCO3)——重点是氯化钠、碳酸钠、碳酸钙的性质、存在、用途及俗名。 (6)2种有机化合物(CH4、C2H5OH)――重点是有机物的特性和可燃性。 2.各类物质间的反应规律 (1)各类物质间的相互关系图。 一般来说,可以将常见的物质分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五大类,但对于书写化学方程式来说,将物质分为七类更好:金属、非金属、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酸、碱、盐。 一般把它叫做“八圈图”(如上图)。(请自行填上各连线的生成物) 物质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必须牢牢掌握! (2)发掘“八圈图”的内涵。 ①表示物质间的纵横衍变关系,如从金属或非金属如何衍变成盐; ②表示15个基本反应规律(9条连线和6个箭头); ③表示物质的性质(除了跟指示剂反应这一性质在图中无法表示外,图中酸没有打箭头 的4根线表示的是酸的性质,其余类推!); ④表示物质(特别是盐)的制法一一15个反应中至少有10个与盐有关,俗称“十大成 盐”规律! (3)使用“八圈图”的注意事项。 ①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图并非无所不含,有以下一些规律未能体现:H2、C、CO还原 CuO或Fe2O3;CUSO4转化为胆矶晶体;碳酸(氢)盐的分解;酸式盐与正盐的转换规律等。 ②复分解反应规律的条件限制一一可溶的反应物,能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③置换反应规律的条件限制一一溶或熔,金属活动顺序强换弱。 判断金属与酸反应时:金属必须排在H前面;酸不可用硝酸、浓硫酸。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物质变化与我们教学设计

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1.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2.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物质变化和我们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水 【教学过程】 导入 师:老师这有一张我们学校的照片,你可以从照片上看到一些什么呢?可以用哪两个字概括? 生:教学楼、树……? 生:物质(板书:物质)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师:回忆一下,我们这个单元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质,而且所有的物质都在变化,现在你能很自信的告诉我物质的变化主要分哪几种吗? 生: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师: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生:看它们是否生成新物质 生: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主要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还有产生沉淀

师:那这个单元我们具体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你可以把这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吗? 生:如水结冰…… 2.师:老师给出一张表格,你能将它补完全吗? 生;能 出示表格:(作业本第一题) 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变化类型及特点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 (帮助学生从整个单元去把握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物质变化报告会———我们生活中的物质变化 1.师:同学们都知道物质在变化,科学家们也在研究它们,为什么要研究他们吗?生:因为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关。 师:你能列举一些吗? 生:一次性的杯子握在我手中形状变了,发生了物理变化(边讲边表演)…… 师:恩,说的很好,我相信同学们都已经收集好资料了,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开个物质变化报告会吧! 小组内交流,然后由汇报员汇报(从生活中列举物质变化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2.思考:生活中的物质变化对与我们来说都是有用的吗?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材料与练习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⑴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 + B = AB) B.分解反应(AB = A + B) C.置换反应(A + BC = AC + B) D.复分解反应(AB + CD = AD + CB)。 ⑵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⑶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⑴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 氧化物(SO 2、SO 3 、CO 2 )、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⑵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⑶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 4 2-、Ag+和Cl-、Ca2+和 CO 3 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32-O,HCO 3 -,SO 3 2-, OH-和NH 4 +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 3 COO-,OH- 和HCO 3 -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 4 -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⑷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

2020年走进化学世界: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学生版)

第01讲 走进化学世界 【单元知识网络】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 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水溶性)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可燃性、还原性、 氧化性、稳定性、活泼性) 化学变化:蜡烛燃烧; 区别: 化学性质:蜡烛能(可、易、是…的)燃烧。 对蜡烛燃烧的探究(P12—13) 对人体呼出气体和吸入空气的探究(P14—16) ①使用药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 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取用药品应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若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按最小量,即液体1~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③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 掉、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粉末状:(药匙或纸槽)(一斜二放三直立) 块状:(镊子或药匙)(一横二放三慢竖) 大量:倾倒法(倾倒时瓶盖要倒放,标签向手心) 少量:用胶头滴管(注意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 定量:量筒+胶头滴管(注意量筒的使用方法: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俯视:读数偏大,实际数偏小 仰视:读数偏小,实际数偏大 酒精灯的使用主要事项 能直接加热:试管、燃烧匙、蒸发皿 加热仪器 垫石棉网: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量筒、集气瓶、滴管等 液体:管外干燥;先预热;试管内液体不超过1/3; 试管口向上倾斜45度,试管口不对人; 固体: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5、仪器的洗涤(干净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 成股流下) 6.仪器连接:右插进左,先湿润,再慢慢转动插进。 变化 物质的变 化与性质 性质 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化学实验 1、药品取用的规则 2、固体药品的取用 3、液体药品的取用 4、给物质的加热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物质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物理、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物理变化: 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1①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外形和状态变化了。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1②如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铁变磁铁、通电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氯气等都是物理变化。 1③汽油挥发 1④蜡烛熔化 1⑤木头加工课桌, 1⑥铁铸成锅, 1⑦黄金打造成金箔 1⑧灯泡发光的属于物理变化 1⑨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嘴还没有从管内吸气时,管内外液面是相平的。这时,管内外液面上的气体压强相等;在嘴从管内吸气时,管内气体减少,管内液面上的压强也减少,这时管子内液面上的气体压强小于管外作用的液面上的大气压。所以,我们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喝汽水时,首先要将管子插入汽水里,当嘴吸气里,管内便有一部分气体被吸进嘴里,便造成了管内剩余气体体积变大,压强变小,且小于管外的大气压,因而在管外大气压的作用下,汽水便沿管子上升,被吸进嘴里。 1⑩月亮跟着人一起前进 化学变化: 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从微观上可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没有变化,仅仅是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化学变化常伴有光、热、气体、沉淀产生或颜色气味改变等表现现象发生,可以参照这些现象来判断有无化学反应发生。但要注意跟物理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也常伴有发光(电灯)、放热(摩擦)、放出气体(启开汽水瓶盖)、颜色变化(氧气变成液氧)等现象发生,只是没有新物质生成,这是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种类不同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4种基本类型。也可以从其他角度给化学反应分类,如分成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等等。 2①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单质2②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等等,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其他物质,所以是化学变化。...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 一、课程标准(复制本学科本课课程标准要求): 1.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3. 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二、目标分解 1. 根据本学期学时长和化学必修内容特点,我们对教学内容分做调整:本学期完成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最后一章(正好是必修一三四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内容,基本学期完成必修阶段的主体部分。 2. 根据学生目前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为初高中衔接顺利过渡,将教材教学顺序作适当调整:先学第二章,然后学第一章的物质的量,而第一章实验内容分散到第三和第四章学习,这样既很好地进行初高中衔接过渡,又能温故知新,开启新内容的学习,降低了初高中转换的台阶,让学生迅速适应高中化学学习。 3. 用两节课完成初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及反应的归纳梳理,并进一步从分类角度深入认识物质类别与性质关系,从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温故的同时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特点和方法,然后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三、问题设计 1. 列举初中所学化学物质,并对其进行分类,从分类角度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构建初中化学知识体系,再应用于解决新问题。 2. 对混合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是什么,胶体的特征有哪些? 3.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书写电离方程式? 4. 离子反应的条件是什么?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 四、评估方式(主要呈现课堂例题和课后精选习题、以及其他) 第一和二课时 【例题1】用线将物质与其所属类别连起来。 NaNO3钠盐 Na2SO4钾盐 K2SO4硫酸盐 KNO3硝酸盐 【例题2】观察下列反应方程式,分析氧化物还可以按照什么标准分类 (1)CO2 +2NaOH = Na2CO3 + H2O (2)SiO2 +2NaOH = Na2SiO3 + H2O (3)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4)CuO + H2SO4 = CuSO4 + H2O (5)Al2O3+3H2SO4 = Al2(SO4)3+3H2O (6)Al2O3+2NaOH = 2NaAlO2+H2O 【例题3】试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下列几组物质进行分类。 (1)H2SO4、HNO3、HCl、H2CO3 (2)Fe2O3、CO2、CO、CuO (3)Cu(OH)2、Ba(OH)2、NaOH (4)Na2CO3、BaCO3、NaHSO4、NaHCO3

第二部分 物质变化及其规律

第二部分
物质变化及其规律
能的转化
第一节
一、物质三态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固态 液态
气态
二、溶解过程及其能的转化 1.溶解的过程 溶解是一个复杂的 过程。 通常物质溶解于水经历两个过程: 一是溶质分子 (或离子) 的 过 程,这个过程为 过程;另一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 称为 过程,这个过程是 过程。 2.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溶解过程必然伴随着能量变化。这是因为物质溶解时的两个过程都有能量变化。扩散过程由于要克服溶 质微粒之间的作用力而需要 热量;而水合过程由于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或水合分 子而会 热量。显然,物质溶解过程中总的热效应取决于 。 ①当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如 、 等溶解于水; ②当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降低,如 等溶解于水; ③当两个过程放出的热量与吸收的热量 时,溶液温度基本不变,如 、 等溶解于水。利用 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可以制成热敷袋或冰袋。化学中也可以根据溶解过程中的热效应差异来鉴别物质。 3. 溶解平衡: 溶解和结晶是同时进行的相反的两个过程。 在一定条件下, 当溶质的溶解速率和结晶速率 时, 固体溶质的质量 的状态,称为溶解和结晶平衡,简称溶解平衡。溶解平衡是一种 平衡。 4.溶解和结晶的关系 (1)物质溶解和结晶是同时进行的两个相反过程,通常用― ‖号表示: 固体溶质
溶解 结晶
溶液中的溶质
溶解和结晶的关系可列表如下: 速率关系 看到现象 溶液状态 溶解速率 结晶速率 溶质不断溶解 不饱和溶液 溶解速率 结晶速率 溶解速率 结晶速率 另外,可借助溶解度来理解两者的关系:①当一定条件下,每 100g 水中所溶解溶质的质量 此时的 溶解度,就表现为溶解;②若 此时的溶解度,则表现为结晶;若两者相等,则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三、化学反应过程中能的转化 1.化学反应中能的形式及其转化 化学变化不仅有物质变化,还伴随有 变化。这是化学反应的两大基本特征。化学变化中的能的形式 有: 、 、 、 等。其中 与 相互转化是化学变化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 2.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做 。化学中把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 ,把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 。 (2)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若反应物化学能的总和 生成物化学能的总和,则该反应就是 ;若反 应物化学能的总和 生成物化学能的总和,则该反应就是 。 (3) 绝大多数化合反应是 反应, 绝大多数分解反应是 反应。燃料的燃烧反应、中和反应是 反 应,而盐类水解反应(及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 反应。 (4)从右图所示的某气体反应的能量变化分析,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①这是一个放热反应 ②该反应肯定不需加热 ③生成物的总能量低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能量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