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

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主要开展了城市市场空间研究,城市形态研究,城市边缘区研究,

郊区化研究,城市群研究和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研究这几方面研究工作。7.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1)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自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持续发展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顾朝林首先从研究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国外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城市持续发展研究方向:①城市持续发展的综合研究;②大都市持续发展研究;③中小城市持续发展研究;④小城镇持续发展研究。目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侧重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城市持续发展的满意度分析。

(2)生态城市研究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生态—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和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建设生态城市是寻求城市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3)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城市生态规划方法是一种以现代生态学为基础和依据的规划思维方法。

二、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

1.定量方法与模型模拟国外地理学界研究实践表明,正是数量方法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城市地理学在数十年形成为有自己理论和方法的一门新学科。在中心地理论的研究中,城市地理学者建立了大量的模型来对城市分布、城市形态等作模拟分析。90年代以来,数量方法、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城市职能划分、土地定级、城镇等级结构分析、城市系统演化规律分析、城市空间形态的计量分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城市地理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践应用能力。

2.遥感技术应用近年来,遥感技术在城市地理研究中开始得到逐步推广。采用遥感技术获得的遥感图象是一种综合的地理信息源,它包括各种地理要素,,同时又是一种空间信息,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析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的数据。3.GIS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是一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综合信息技术,属于技术地理学的畴,它为资源与环境的管理和规划以及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革命性的工具。GIS技术必须和RS、GPS 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各自最大的技术潜力。

三、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中国城市和城市地理学发展看其发展趋势可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化研究,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城市地理学的理论意义,而且丰富了城市规划容,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2)城市现代化研究城市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化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和生态等的现代化,它是指城市的多功能与系统协调运行,从而使城市整体的发展和竞争达到并保持所处时代的先进水平。

(3)城市管治研究发展一个既公平、公开,又具世界竞争力的管治和协调系统,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管治是将经济、社会、生态等可持续发展综合包融在的地域整体管治概念。

(4)数字城市研究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因特网为核心的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信息化成为研究的特点。未来的信息社会,城市形态、人们的行为方式等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注重三维表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数字

城市将成为城市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现象市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就我国而言,当前正处在新旧体制转型时期,快速城市化建设向我国城市地理学提出了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五、目前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热点与学术前沿

1.城市化与乡村城市化机制与体制创新研究,城市化与乡村城市化研究历来都是城市地理学的重点,容涉及全国及区域城市化的特征、地域类型、发展机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乡镇企业与乡村城市化的关系、小城镇与乡村城市化的关系等方面。90年代后半期以来,开始对城市化研究进行理性思考与理论总结,并对城市化研究中的难点,即城市化机制进行深入探讨。90年代末,我国政府对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问题有了更为积极的认识,实施城市化战略被确定为我国“十五”时期的一大重要任务,但城市和区域发展中存在的诸如人口城乡转移渠道不畅、城市经济结构趋同、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衔接和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缺乏联合行动、统一规划缺乏实施和监督机制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化的推进,这就要求从制度创新的角度、从因地制宜的角度研究城市化问题。因此,对城镇规划、人口管理、经济组织、土地流转、资金筹集等经济社会体制创新和对小城镇发展的地域模式的研究形成新的研究热点。

2.城市体系与城市群(都市区、都市连绵区)的研究。城市体系的传统研究领域主要是“三结构一网络”,即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和联系网络。“三结构一网络”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近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不同区域、不同地域类型的因地制宜的应用研究、二是用新的方法技术对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三是对联系城市的航空、信息等网络系统结构的研究。

90年代后半期以来,城镇体系研究在“三结构一网络”基础上,向更深层次研究推进,即对城市群、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等城市体系的特殊形态进行理论与实践(规划)两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经济、人口集聚与扩散的机制与调控研究”成果(2000),代表着国研究的前沿;在应用研究方面,周一星主持的“---曲阜都市区发展战略规划”(2001)、“都市圈规划”(2000)代表着国研究的前沿。对城镇密集地区(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连绵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是今后城镇体系研究的前沿领域。

3.大城市空间扩展与社会空间、感应空间的研究。大城市部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包括CBD、边缘区、城市空间扩展、城市市场空间、城市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5个方面。其中,最新成果主要集中于城市空间扩展研究领域,包括土地利用空间扩展动态研究和大城市郊区化研究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土地利用空间扩展动态研究从土地利用角度对扩展规模、特征、动力和模式进行探讨;大城市郊区化研究主要对中国大城市郊区化的表现形式、动力机制和现象结果进行中西方、不同城市的比较研究。周一星的“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对策研究”(2000)代表了这方面的前沿。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研究是我国城市地理研究的薄弱环节,研究成果相当有限,代表性成果有王兴中的“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研究”(2000)和柴彦威的“中

日城市结构比较研究”。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国外开展较多,并且对城镇规划和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应用价值,是我国城市地理学应开拓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4.信息化与城市发展研究。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是城市地理学的一个新领域,研究面还较窄,成果数量还很少,代表性成果是阎小培的“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1999)。基于信息化迅猛发展,信息网络对中国传统的城市等级体系、经济活动区位决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信息化对城市与城镇体系的影响、信息网络与城市体系的互动关系,信息网络与大城市地域结构的互动关系是城市地理今后应开拓的新的研究领域。

5.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增长点”,相比之下城市地理学对这方面研究较少,仅有一些理论综述、评价指标和土地利用的文章。随着地理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化和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践问题的日益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也会逐步深化。城市人居环境既包括人工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今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将侧重城市人工环境的研究。研究城市人居环境的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组及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发展模式。

六、重要研究成果与贡献

1.1 中国设市预测与规划及其调整的综合研究

设市是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为扭转长期以来中国设市工作中存在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民政部根据国务院的指示,从1989 年委托地理资源所城市地理科研工作者与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共同承担《中国设市预测与规划》的编制任务。在序威和文司长的共同主持下,先是开展了“省设市预测

与规划”的试点工作,完成了“中国设市预测与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以此为基础编制全国和分省区设市预测与规划,通过课题组历时6 年(1989-1995 年)的艰苦努力,最终编制完成《中国设市预测与规划》报告和各省区报告(除北京、天津、上海、、、外)。规划报告分析了中国设市的历史过程和综合性城镇与特殊类型城镇的设市条件,提出了全国设市总量预测与规划方案、设市的空间布局规划方案和省区设市时序规划方案。该研究报告的公开版本于1997 年由知识出版社公开出版。研究报告作为一项开创性研究工作,阐明了中国设市发展必须与全国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自然状况相适应,设市超前或滞后均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实现了政策性、战略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探索出了一套切合中国国情的设市预测与规划理论及方法,获得了1996 年度民政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三等奖。通过规划的实施,使中国从1990 年以来的设市状况得到明显改观,由1980 年代过热的倾向逐步迈向稳步发展,同时也推动中国设市工作进入科学发展轨道进入新世纪以来,为适应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和对城镇化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中国设市预测与规划》的调整修改随之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从2007 年开始,民政部继续委托地理资源所承担《中国设市预测与规划》的修改任务,在序威指导下,由田负责完成了《中国设市预测与规划》的调整修编工作,新规划将继续推进中国设市工作健康发展。

1.2 中国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中国城镇体系规划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领域依据中国国情发展起来的重要规划类型,它既是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容之一,也是协调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中间环节。早在1987-1988 年就参与完成了建设部委托的“省域城镇化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中的两个专题城市经济吸

引围划分理论与方法研究(田负责)和省域城镇化预测研究(马清裕负责);1989 年又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叶舜赞、马清裕负责),分析了城市化与城市体系发展变化的条件、因素、特点及规律,为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与方法。1991 年由顾朝林负责完成的“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研究,在广泛吸取和充分运用国外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程和基础,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城市的起源,中国城镇体系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现代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地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和网络系统结构,中国城镇体系进一步的发展条件、中国

城镇化水平及城镇人口增长、地域开发等对中国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城镇体系发展的前景特征作出了科学的展望。研究成果《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于1992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为当时国第一部从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历史学以及国土规划学多角度,全面系统论述和研究中国城镇体系形成、发展、现状和未来的专著。1995 年,顾朝林等在对城镇体系研究及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工业化时代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全球化背景下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完全市场条件下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中国城镇体系组织结构模式,建立了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布模型,划分了城市经济影响围和城市经济区,提出了中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流程,进而提出了到2020 年中国城市体系的基本框架。1997 年,顾朝林组织编写了国第一本中国城市地理著作,进一步系统全面地阐述中国城市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国城镇化与城市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和职能组合结构,分析了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分、中国城市经济区组织、中国城市影响区、

中国大都市密集区和中国国际化都市等区域城市体系与城市影响围,探讨了中国城市部空间结构、中国城市经济结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极化与社会空间分异、中国城市边缘区、中国城市形态等容,并对中国城市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1.3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研究

以中国城市化过程的研究为主线,先后在2 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 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 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和多项横向合作与国际合作项目支持下,结合地理资源所雄厚的资源环境研究基础,完成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城市化进程与资源环境保障基础及程度方面的重要成果,得到了相关决策部门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 系统模拟并揭示了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动态机理及规律。在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资源约束下干旱区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效应”(方创琳主持)项目支持下,采用RS 和GIS技术,通过几何推导和实证研究,揭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机理与规律性,表现为一个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叠加而成的双指数耦合曲线。这种双指数耦合曲线在时间尺度上呈现出低水平协调、拮抗、磨合和高水平协调的阶段性规律和熵变规律,进而建立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度模型。采用阈值模型计算了河西走廊未来30 年能够达到的总人口和城市化水平阈值。研究成果获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了专著《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2) 深入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与资源环境保障基础及程度。在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资源环境基础”(雷主持)和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资源约束下干旱区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效应”(方创琳主持)两个项目共同资助下,

针对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剥夺问题和保障问题,揭示了现代城市化发育与资源环境基础的在协调机理,进而揭示了城市用水保障程度与用地保障程度的变化机理与规律,得知过去25 年(1980-2005 年)全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需新增城市用水17 亿m3,需新增城市建设用地1000 km2;未来15 年(2006-2020)中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需新增城市用水32 亿m3,需新增城市建设用地3500 km2,生态超载将增加5.68%,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将下降0.0064。说明未来中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所消耗的水资源量、所占用的建设用地、所付出的生态环境代价会更大,城市化进程中的用水用地保障形势和生态环境形势更为严峻[28-33]。为此提出了基于资源环境保障的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成果包括《中国城市化进程及资源环境保障报告》和《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资源环境基础》,相关成果被美国华盛顿邮报和国科技日报、科学时报等采用,并获得领导人批示。

(3) 系统开展了中国半城市化地区形成的动力机制和时空演化过程及策略的研究。在两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半城市化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空间重组》(盛和负责)、《中国半城市化地区的空间演变类型与动力机制》(盛和负责)[34-37]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城市化过程及资源环境效应与对策研究》(成升魁负责)”及国际合作项目共同支持下,系统开展了中国半城市化地区科学问题的研究。阐述了中国半城市化现象的主要特征,提出了界定半城市化地区的指标体系,探讨了半城市化地区形成的动力机制和演化的空过程。通过、、、北京郊区案例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半城市化地区人口和经济空间重组、社会空间隔裂现象、产业集群、土地利用与半城市化地区的空间重组的关系,以及中国半城市化地区发展策略。该研究成果拓展了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为加快中国城

镇化进程另辟新径提供了科学依据。

1.4 中国城市群与典型都市密集区及城市经济区的综合研究

顺应城镇化发展方针的转变和城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先后结合全国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全国经济区划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宏观区域规划的编制,在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以及数项地方政府委托项目支持下,先后开展了城镇密集区、城市经济区、都市密集区、大都市区、城市边缘区、城市群地区等不同类型城市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为推动城市区域的集聚与扩散,为推动中国城市群的健康发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决策依据。具体体现在以下4大方面。(1) 系统揭示了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机制与规律。(2)提出了中国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完成了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3)完成了城市圈总体规划并被纳入两型社会建设配套改革试验区。(4)提出了中国城市经济区划和城市边缘区的界定方法与区划方案

1.5 全国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

(1) 适应沿海地区改革开发大局,开展了沿海港口城市发展的研究与规划。

(2) 顺应资源型城市转型,开展了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的研究与规划。

(3)立足城市发展战略需求和自身优势,编制完成了一大批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

(4)落实科学发展观,依照《城乡规划法》编制完成了部分城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

(5) 应之所急,主动参与完成了、汶川和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1.6 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城镇产业布局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1) 揭示了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的时空模式。

(2) 围绕小城镇产业布局关键技术,开发出了小城镇产业布局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3) 以城市公共交通为切入点,探索了城市空间结构的评价分析方法。

1.7 紧跟国外学术前沿和热点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城市问题的研究

在完成及地方各类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需求任务的同时,地理资源所城市地理科研工作者紧跟国外学术前沿和热点领域,系统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城市问题的研究。针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中出现的偏差和盲目城镇化问题,开展了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道路和模式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以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为核心容,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健康发展新格局,走符合中国实际的健康城镇化道路的建议。针对全国各地借各类“新区”建设规划之名,实行大规模圈地、(向上) “要地”和“造城”问题,提出了要正确处理好“新区”建设与“保增长、调结构”的关系,严防部分领导越位圈地造城,脱离实际竞建级试验区、以功能区划为指导,以新的思路编制区域规划,避免将规划功能夸大等建议。针对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衍生区域剥夺行为,分析了区域剥夺行为的表现形式、诱发原因和消减路径。同时,还开展城市人口监测问题、流动人口问题、城市化资源环境保障问题、城市社会犯罪与社会灾害问题,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问题、都市农业问题、宜居城市问题、城市住房问题、城市交通问题、节能减排目标下的低碳城市建设问题,环境友好型城市、国际化城市、世界城市、创新型城市等一系列城市热点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七、与国际合作的情况

“中国半城市化地区研究”国际合作项目正式启动

在参与世界银行“中国城市化政策研究”课题(2000-2001年)基础上,我所(中

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城乡发展研究室和区域发展研究室与美国Stanford 大学亚太研究中心联合,成功申请了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中国半城市化地区研究”,同时该合作研究项目得到世界银行的认可和支持。“中国半城市化地区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国际比较分析和案例实证研究,来认识中国半城市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就业、环境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动态过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半城市化发展对我国城市化总体进程和都市区空间结构演化的意义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了合作课题的顺利开展,2001年12月3日在我所举行了“中国半城市化地区研究”课题研讨会。除中美双方课题组成员外,来自计委、建设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重要决策部门和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我所有关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副所长成升魁研究员主持,副所长毅研究员致词并介绍我所情况。世界银行城市和发展部研究项目官员Tom Tzearley先生和世界银行北京办事处城市和环境部官员Matts Andersso先生分别简要介绍了世界银行在亚洲和中国开展的有关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业务情况,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项目官员Sarah Cook女士介绍了福特基金会资助“中国半城市化地区研究”项目的意义和目的,美方课题组组长Douglas Webster 博士介绍了半城市化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半城市化地区研究”课题背景、课题设计和课题进展情况。最后,与会人员就中国城市化战略和中国半城市化课题研究进行了热烈讨论,外方专家和官员对这次项目研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外方课题组成员一行8人于2001年12月5-10日在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在市科技局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课题组的调研工作进展非常顺利。市副市长接见了课题组成员并交流了意见。市领导和专家对应用“半城市化”概念研究的城市化进程、确定市的未来发展模式的理论和实践

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课题组还应邀就“高科技战略“进行了咨询和交流。课题组成员对各级政府官员的开放意识和创新观念以及的快速变化和发展活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坚定了完成“中国半城市化地区研究”项目的信心和决心。2007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建设及地理信息测绘(上海)展览会

“数字城市”是一个由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多种高技术支持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城市地球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城市网络系统,数字城市应用服务系统。它不仅能在计算机上真实和精确地显示城市、建立虚拟城市、再现城市各种资源分布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起到重大的作用。院士专家认为“数字城市”可以极大地改变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运作管理方式,增长人们认知、爱护与改造自身生活的城市的能力,对人们工作、生活以及信息交流方式将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数字城市”可以促进城市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流和整合,减少城市资源浪费和功能重叠,不仅为政府机构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现代化的手段,更能极大地提高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休闲提供一个使用数字化支持平台。

上海已提出“2007--2010年数字城市”工程计划,一旦标准确立,并有具体政策支持,上海独创的“点源”城市网格技术,就可能令城市“数字化”,轻点鼠标,路况、绿地分布、甚至违法贴都能一目了然。据上海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建中介绍,市委市府已提出的“数字城市”计划将利用“数字城市”理论,以卫星探测为基础,整合3S(地理信息系

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等关键技术,将目前多个部门使用的网络融合后,可深入开发城市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的统一平台。“十一五”期间预计投资额将达50亿元人民币,必将带动更多的数字化产品的研制、生产并投入使用,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推动我国数字产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

的广泛应用,促进本行业的贸易发展,“2007中国国际数字城市建设及地理信息测绘(上海)展览会”定于2007年9月25日–27日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本节考纲透视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考点精讲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 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韵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

发展经济学-新系统-作业题及答案-2012.8

发展经济学-新系统-作业题及答案-2012.8

发展经济学-在线作业_A 一单项选择题 1. 两缺口模式理论认为,如果投资___b____储蓄,则出现储蓄缺口。 (5.0 分) a 等于: b 大于; c 不等于; d 小于; 2. 两缺口模式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积极弥补储蓄缺口: b (5.0 分) a 减少出口或扩大进口; b 引进外资。 c 减少投资或扩大储蓄; d 扩大出口或减少进口。 3. 发展中国家大量引入外资的理论依据: b (5.0 分) a 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 b 两缺口模型; c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d 大推进理论; 4.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劳动生产率低下,除此以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下述问题: a (5.0 分) a 生活水平低;

b 需求不充足,产品过剩; c 国家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d 文化落后 5. 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__c____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总需求水平并增加国内就业量。 (5.0 分) a 3。 b 0; c 1; d 2; 6. 如下哪些论点是两缺口模型的结论: a (5.0 分) a 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外资解决国内的储蓄缺口; b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外汇缺口和GNP缺口; c 外汇缺口的存在一定会产生储蓄缺口; d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产生了发展中国家的外汇缺口。 7.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a (5.0 分) a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b 一个阶段的发展能够自动生产一个阶段的发展; c 经济增长能够自我维持; d 在发展过程中尽量提高经济增长率; 8. 在经济核算理论中,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国民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长率之差被称为: c (5.0 分) a 劳动剩余; b 储蓄缺口;

发展经济学试题

发展经济学一、单项选择题 1.几种不同形式的平衡增长理论共同强调的是( b ) A.经济增长率是第一位的 B.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的增长 C.不采取国家干预 D.通过引致投资最大化项目带动其它项目 2.尽管新的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产量,但在现实中往往能看到许多传统农民拒绝接受和采用这种包含着新的技术变化的许多生产要素。这是因为( d ) A.传统农民是保守的 B.传统农民懒惰 C.传统农民不愿进行过多的劳动 D.农民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差 3.以下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a ) A.金融比率 B.流动性金融资产 C.国民生产总值 D.净金融资产 4.发展中国家税收中的征收成本较低的税是( a ) A.进口关税 B.所得税 C.土地税 D.农业税 5.以下关于政府政策失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扭曲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指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反应环境和资源使用的真实成本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C.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 D.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加强的现象 6.( d )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A.资本决定论 B.技术决定论 C.人力资本决定论 D.制度决定论 7.20世纪50年代,舒尔茨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d ) A.资本存量的增加 B.土地的增加 C.劳动力数量增加 D.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 8.发展中国家就业增长严重落后于工业增长的原因是( a ) A.现代产业部门容纳就业的数量有限 B.工业增长速度太慢 C.发展中国家对就业问题不够重视 D.发展中国家就业人口增长过快 9.学生为了就学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承担的各种费用及机会成本称为( b ) A.教育的社会成本 B.教育的个人成本 C.教育的直接成本 D.教育的间接成本10.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中特有的市场不完全性、刚性、短缺、过剩、低供给 弹性等固有经济特点,这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现实与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 ( c ) A.内在联系的表现 B.基本相同之处 C.重要区别 D.毫不相干的论述 11.新古典主义回潮理论建立在两种理论基础之上,这两种理论基础是( b ) A.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新增长理论 B.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C.新增长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D.公共选择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 12.功能分配也叫要素分配,它最注重的是在总体国民收入中( c ) A.各个个人从各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B.各个个人从某个要素中获得收入是多少 C.每种要素获得的收入所占的百分比 D.各个个人从某个要素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 13.如果发展中国家政府采纳现代微观经济学家庭理论分析所得出的政策建 议,就可能( c ) A.提高生育的质量 B.实现人口优化 C.降低生育率 D.减少死亡率 14.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 b ) A.战后多边贸易的迅速发展 B.战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C.战后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 D.布雷顿森林会议体系崩溃 15.实施“次级进口替代”战略的基础是( d ) A.先进的科学技术 B.更多的劳动力 C.发达的金融市场 D.更多的自然资源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 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6.为了发展经济,发展中国家在人口问题上应采取的政策是( ABCDE ) A.开展计划生育运动 B.降低人口数量 C.提高人口质量 D.改善社会经济条件 E.提高妇女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7.吉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一个广泛应用的指标,但 其缺陷是( AC ) A.两个国家的吉尼系数即便是相同,但其代表的涵义可能不同 B.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总体比较有时误差较大 C.对低收入组状况的巨大改善反映不够敏感 D.不能准确反映高收入组状况的变化 E.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18.国际依附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发达( ABCD ) A.主要是它受自身各种制度僵化的困扰 B.是因为它处于对世界富裕经济国家的依附关系的包围之中 C.是它受到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D.是由于贫富高度不平等的国际资本主义制度历史演进的结果 E.主要是这些国家愚味落后和饥饿灾荒造成的 19.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是( ABCDE ) A.人均公共教育费用很低 B.入学人数增长迅猛 C.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 D.教育内容不合理,教育与实际严重 脱节 E.教育体制扩大了不平等 20.用于进行教育成本——收益分析和决策的主要指标是( BC ) A.期望收益 B.净现值 C.内部收益率 D.预计成本 E.净现金流 21.托达罗人口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有( ABC ) A.发展中国家必须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就业机会的不平等 B.发展中国家应当更加重视农业的开发 C.发展中国家必须理顺扭曲的要素价格 D.发展中国家应该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E.要从根本上消灭城乡差距 22.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意义有( ABCDE ) A.提出对经济持续增长有决定意义的是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B.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 C.解释了技术进步与投资相互促进的机制 D.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促进技术进步具有很大的意义 E.在国际分工中,各国通过对知识和人力资本施加影响来取得和强化比较优 势 23.为加强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各个国家可采取的经济手段有( ABCD ) A.税收手段 B.建立和实行收费制度 C.财政金融手段 D.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E.行政管制手段 24.发展中国家所得税不重要的主要原因是( ABCDE ) A.纳税收入的界限难以确定 B.公民纳税意识较弱

主要研究方向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主要研究方向 1、“导悟式”和谐互助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校在学习洋思中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市“导悟式”模块式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导悟式”和谐互助英语教学模式。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色彩,都有自己的符号。“导悟式”和谐互助英语教学模式,是翠绿的,积极、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它的色彩,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交互对话活动是它的符号,其核心个性是让课堂教学走向对话与合作,以学论教,先学精教,执著坚守“三不教”(学生已会的不教,学生自学能会的不教,学生间能教会的不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灵动原则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师本、生本、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互对话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真正提高英语素养,塑造高雅完善人格。 “导悟式”和谐互助英语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是一种尝试,它坚守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本,旨在营造民主、宽松、和谐、互助的气氛,凭借多边交互对话,让课堂流动生变,充满生命活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归属欲,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相互促进的关系,能改变每个学生的生存状态,唤醒每个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高效互动中激发起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

2、《初中英语愉快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是我申报的十二五课题,把研究愉快教学是我今后的研究方向。愉快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没有师生间的爱,就没有愉快教育。教师爱学生所形成的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它所产生的良好效应,是实施愉快教学的基础。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初中学生天真活泼、爱唱好模仿的特点,不失时机地利用青少年智力发展的最佳期,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快乐因素,把快乐引进课堂,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让老师乐教、会教、善教。 二、今后发展方向 以研究为切入点,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构建教学和谐、师生和谐、师师和谐、生生和谐、自我和谐、天人和谐的和谐课堂、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倾听他们的心声,建立师生之间和谐的绿色通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与学的和谐轻松氛围的形成,只有感到轻松,才能做到轻松。从而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愉快教学真谛。

心理学研究内容

心理学研究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状态:总是由注意状态伴随。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性格=气质+环境。 一、心理学主要流派 1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强调研究无意识现象(通过联想和释梦手段)。2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研究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S-R)3认知心理学派:S—O—R(刺激—内部机体变量—个体行为)4人本注意心理学派:发起人马斯洛,后影响最大的罗杰斯;强调心理学研究任务是了解人,以人为本。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教师的威信:职业威信、人格威信。 学习概念:人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1、学习内容上特点:A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B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C学科内容上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方式上特点:A自学方式占重要地位。B学习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C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猫试验。1学习即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2学习律(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 巴莆洛夫条件反射说:狗实验。条件反射几个规律现象:A强化B消退C自然恢复D泛化E分化F高级条件反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1强调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3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反馈原则)。4提倡发现学习(他的发现法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发现法包括用自己的头脑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和别人已经发现的知识)。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指有意义的接受理论):1学习方式的分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他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2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因为教师有意义地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效率高。3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4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内、外部条件)5教学原则6“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建构注意理论 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一种结实、假设,它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观: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题作用。学习观:1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2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过程。3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发展经济学_在线作业

发展经济学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7-11-08 22:12:13 一、单选题 1. (5分)在经济核算理论中,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国民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长率之差被称为: A. 就业不足; B. 余值增长率; C. 劳动剩余; D. 储蓄缺口;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2. (5分)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______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总需求水平并增加国内就业量。 A. 0; B. 1; C. 3。 D. 2;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3. (5分)两缺口模式理论认为,如果投资_______储蓄,则出现储蓄缺口。 A. 小于; B. 大于; C. 不等于; D. 等于: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4. (5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 A.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B. 经济增长是由经济发展促成的; C. 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人均产量的增加; D. 只要经济增长了,也就意味着经济发展了;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5. (5分)阳光、空气、水分等属于:

A. 生态资源; B. 生物资源; C. 不可再生资源; D. 矿产资源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6. (5分)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受到的冲击比较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 A. 中国的外债非常少; B. 中国在金融自由化上采取了审慎的政策,将自由化的程度限制在 与金融部门发展相适应的水平下; C. 中国经济的规模足以抵御危机的冲击。 D. 中国意识到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提前采取了防范措施;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发展经济学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7. (5分)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棉花生产,这种现象被赫尔希曼称为: A. 前向联系; B. 后向联系;

心理学的历史与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历史与研究对象 在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曾说: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就是说,心理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因为心理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历史。 一、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萌芽 几乎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很关心自身的心理现象并且试图给予解释。最早的解释,把心理说成是灵魂的活动。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由灵魂和学科二词构成,即关于灵魂的学问。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探索自然界支配力的驱使,原始思维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但人们又无法理解自身的结构和机能,单凭直观的感受和梦境的影响,于是出现了万物有灵论的观点,认为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灵魂的活动。人出生时,灵魂在身体里,控制人体的活动;人在睡觉时,灵魂暂时走出人体;人在觉醒时,灵魂回到人体;人死时,灵魂则永远离开人体。这种万物有灵论的观点是人类心理学思想的萌芽形式。 (二)心理学思想的产生 美国心理学史家加德纳·墨菲(G.Murphy)曾说过:世界第一个心理学故乡在中国。这是一个颇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因为两千年前,在我国思想家遗留下来的著作中,就有不少关于心理学的思想。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壅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以及“因材施教”等诸多观点,已蕴涵现代心理学中的兴趣、记忆和个性差异等问题。战国时期的荀况(公元前313—前238)关于“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荀子·天论》)的学说阐明了先有身体而后有心理、心理依附于身体的身心观。 关于心理与脑的关系我国古代也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认为脑是神经中枢,它聚集着人的精神。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1768—1831)根据大脑的临床研究和尸体的解剖,明确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后人称之为“脑髓说”。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的《论灵魂》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关于心理现象的专著。自那时起,直至19世纪中叶,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许多学者论及心理学问题,其中不乏有真知灼见,但心理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隶属于哲学范畴而无独立地位,是哲学家与思想家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研究的领域。 仅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算起,对心理的研究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心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只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现象的探讨都是在哲学的范畴中进行的。心理学脱离哲学而独立是16世纪以后的事。1590年德国麻堡大学

发展经济学在线作业

发展经济学-在线作业_A 最终成绩:85.0 一单项选择题 1. 两缺口模式理论认为,如果投资_______储蓄,则出现储蓄缺口。 小于; 不等于; 大于; 等于: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大于; 知识点: 2. 两缺口模式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积极弥补储蓄缺口: 引进外资。 减少投资或扩大储蓄; 减少出口或扩大进口; 扩大出口或减少进口。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引进外资。 知识点: 3. 发展中国家大量引入外资的理论依据: 两缺口模型; 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大推进理论;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两缺口模型; 知识点: 4.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劳动生产率低下,除此以外,发 展中国家还存在下述问题: 国家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生活水平低; 需求不充足,产品过剩; 文化落后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生活水平低; 知识点: 5. 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______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总需求水平并增加国内就业量。 2; 1; 3。 0;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1; 知识点: 6. 如下哪些论点是两缺口模型的结论: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外汇缺口和GNP缺口; 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外资解决国内的储蓄缺口;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产生了发展中国家的外汇缺口。

外汇缺口的存在一定会产生储蓄缺口;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外资解决国内的储蓄缺口; 知识点: 7.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 一个阶段的发展能够自动生产一个阶段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尽量提高经济增长率;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 经济增长能够自我维持;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知识点: 8. 在经济核算理论中,国民收入增长率大于国民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长率之差被称为: 储蓄缺口; 劳动剩余; 余值增长率; 就业不足; 本题分值: 5.0 用户得分: 5.0 用户解答:余值增长率; 知识点: 9. 凯恩斯经济学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条件出发,把萧条时期的劳动力失业和资本闲置归因于: 市场机制不完善; 储蓄不足;

西南大学《发展经济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发展经济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1:[论述题] 简答题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的基本内容. 3、佩鲁发展极理论的主要内容. 4、怎样认识新经济增长理论对认识经济增长源泉和决定因素的贡献? 5、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有哪些? 6、国家财政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经济增长是指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 即社会财富的增长; 经济发展则是指随着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的优化、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维持、技术的进步和体制的变革, 即社会经济状况的多方面改善。显然, 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仅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尽管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而经济发展又以经济增长为基础,没有经济增长, 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问题,首先或者核心是一个经济增长问题。 通常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表明的是产出的增长和生产的速度,意味着一个国家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经济发展则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不仅强调产出的增长和生产的速度,而且更为强调随着产出增长和生产加速而出现的生产、就业、消费等结构上的变化和体系、分配上的变革。 2、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的基本内容?

刘易斯在他的著名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建立了一个二元经济的"古典”模型。刘易斯认为,在二元经济体系中,并存在两大经济部门。一个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的仅够维持生计的部门,包括农业、小型商业和某些服务业;另一个是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代部门,包括制造业、采矿业和种植园。由于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甚至是负数,因此,现代部门的工资水平要高于生计部门,他假定,资本主义现代部门以现行工资率增雇工人时,愿意就业的人多于需求的数量,生计部门由于劳动力转移而减少的数量为新增加的劳动力所填补。因此,在传统的维持生计的部门中。在生计工资条件下劳动的供给超过了对它的需求,因而劳动供给是无限的。这种供给无限的劳动力大部分来自农业中的隐蔽失业者、小商小贩和妇女参加劳动。现代部门为了吸引仅够维持生计的部门中的劳动力。其工资水平一般要比后者高30%。? 刘易斯认为,在他的劳动无限供给的发展模型中,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利用资本主义的剩余,即通过利润的再投资来增加新的资本和吸收更多的非资本主部门的劳动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如此反复进行,不但资本主义现代部门不断扩大,而且利润、储蓄和资本积累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加,直到多余劳动力吸收完毕,其实工资相应上涨时为止。在刘易斯的经济发展模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过程的持续,通过两种在时空上并存的形式而最终实现的。一种型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即社会劳动力从传统的自给农业部门流向现代资本主义工业部门;另一种形式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地域转移,因为传统的、自给性的农业部门主要分布在农村,而先进的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主要在城市。因此,农村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过程,从地域上讲,就是农村劳动及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3、 简述佩鲁发展极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基础学科。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分为: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人要维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命,就必须有一定的外部条件来满足它。当这样的条件缺乏时,就会反映到人的头脑里,让人产生对所缺物质或的需求,这就是人的需要。当人们意识到这种需要的时候,这种需要就转化成了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即人心理活动的动机。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情绪、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意志是人的虽未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表现了心理对兴味的支配。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气质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它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这些心理现象,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人的认识、情绪和情感及意志活动这三类心理现象 称为心理过程,它们都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 阶段。需要和动机反映了他心理活动的动力,能力说明了他对某种活动的适宜性,气质 和性格表现了他的人格特性,这三者属于心理特性。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一、是脑的机能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思维萌芽三个阶段。只有到了人类,才有了思维。人类有了语言,能进行抽象思维,能透过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我们把人的心理叫做思维、意识、精神。有了思维的能力,才使人的心理发展到了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大脑又是神经系统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会的产物,是能动的反映。心理是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物质产品,因为心理是一种主观映像,心理师在人的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像,这种映像从外部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结合的产物。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叫边缘学科。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这句话正确的概括了心理学的历史事实。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世硕主张人性有善有恶。告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罗马医生盖伦提出了气质这个概念,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19世纪以前,心理学意志隶属于哲学的范畴。直到19世纪的中叶,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中引进了实验方法,才使心理学称为一门实证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明确提出心理学要研究经验,这就把心理学从研究灵魂的哲学心理学中摆脱出来。他在全面总结哲学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物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实验心理学的体系,又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实验室,相继创办了《哲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杂志,出版了大量著作。为纪念冯特对心理学的贡献,人们把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二、学派纷争较有影响的学派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

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1.比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它可以是投入的生产要素增加所致,也可以是投入要素的效率提高。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增长以外,还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结构,文化法律结构的根本变化。 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增长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物质条件,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持续、健康、和谐的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增长构成了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经济发展包涵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一定包涵经济发展,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伴随的是不断涌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导致“无发展的增长”出现,经济发展要比经济增长有着更广的外延。 2.什么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什么?发展经济学的基本任务和特点如何? 含义: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学科,或者说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经济不发达状态向经济发达状态演化的条件和规律的学科,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科学依据。 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条件、路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换过程、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和发展因素各种内在关系;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发展战略等。 研究方法:(1)发展经济学主要考察系统不均衡的形态、形成原因及变化趋势和原理,是动态角度(2)侧重结构分析(3)侧重于制度分析方法(4)较多的应用经验、比较和模型分析方法(5)重视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 任务:研究分析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有关的发展政策,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成本最小、时间最短、最节约稀缺资源地完成从经济不发达到经济发达的过渡,即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特点:(1)更注重长期的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2)更注重国际经济的比较研究(3)更注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一般规律和具体国家的特殊性。 3发展中国家有那些基本特征?为什么说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1)生活水平低下(2)生产率水平低下(3)人口增长率高和赡养负担沉重(4)失业率高(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突出(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的本质特征(8)对国际经济的依赖、受支配和脆弱的地位 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人均GDP在世界上的名次较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城市化水平仍然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同时,社会领域的发展也比较滞后,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4.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推进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这“两个全面”、“两个加快”,体现了发展、改革、转变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首先,发展必须转变。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较大,粗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时候。转方式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转变必须改革。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制约转方式的最大障碍,转方式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现在转方式、促发展,还要靠改革开放。第三,改革未有穷期。我们已进入转方式的关键期、发展的转型期和改革的深水区。在这个阶段上,改革的诉求与期待增多,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但改革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很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六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城市政府管理 本研究方向综合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学科体系,以公共组织的整合力与回应力为目的,以公共利益为核心,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理论与实证结合,研究城市政府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和规律。具体包括城市行政体制改革为主的政府治理结构创新、政府职能转变与领导战略、政府组织管理模式比较、行政机制改革等。 2、公共政策 本研究方向是政策科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系统分析及运筹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形成的领域。主要研究公共政策系统和运行过程的一般规律、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技术与方法、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型、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等。 3、组织行为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本研究方向以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技术和研究方法为基础,着重对公共部门(政府)和其他非营利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公务员培训、绩效考核以及胜任力等人事行政管理的评估指标与对策,同时针对公共管理团队与组织建设展开实证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理论参考。 4、社会保障 本研究方向运用社会保障及相关理论,在中国二元结构背景下,紧密联系社会实践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城乡经济发展、生产、分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探索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方式和运作规律,研究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多元化社会保障制度,为我国建立一元化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提出过渡时期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 5、非营利组织管理 本研究方向针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后被剥离出来的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开展研究。主要运用公共科技、教育和文化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研究高等教育制度与政策、现代大学发展与管理、教育与经济、科技管理与创新管理、科技发展战略、科学学与科学计量、非政府组织与和谐文化建设、非政府组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女性非政府组织团体的发展等。

管理经济学在线作业

1. 完全垄断厂商和行业的收益曲线为(B) A. 一条平行于纵轴的垂直线 B. 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C. 为正 D. 为0 满分:2 分 2. 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几何意义是(B) A. 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B. 等产量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C. 边际产量之比 D. 总产量之比 满分:2 分 3. 在生产理论中,长期内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可以表述为(A) A. 两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等于要素的价格之比 B. 总产量最大 C. 边际产量为零 D. 边际成本为零 满分:2 分 4. 完全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为(B) A. 一条平行于纵轴的垂直线 B. 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C. 为正 D. 为0 满分:2 分 5. 机会成本告诉我们(A)。 A. 选择的代价,我们应该进行最优而不是次优选择:所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B. 选择考虑边际成本 C. 选择考虑会计成本 D. 选择考虑边际收益 满分:2 分 6. 管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A) A. 微观经济学 B. 宏观经济学 C. 计量经济学 D. 发展经济学 满分:2 分 7. 完全垄断厂商提高价格的唯一途径是(A. A、削减产量与销售量 B. 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C. 改变消费者偏好 D. 改变市场结构和市场需求 满分:2 分 8. 垄断竞争厂商提高价格的唯一途径是(A) A. 产品差别化

B. 改变其它厂商的行为 C. 改变消费者行为 D. 改变市场结构 满分:2 分 9. 管理经济学关于市场结构分类的标准是(A )。 A. 竞争的程度,如厂商的数目、定价权、产品差别和进出行业的难易 B. 地理位置 C. 产品的自然属性 D. 以上都不正确 满分:2 分 10. 等成本线平行向内移动表明(B) A. 产量提高了 B. 成本减少了 C. 生产要素价格提高了 D. 都不正确 满分:2 分 11. 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 A. 企业和企业决策 B. 家庭 C. 政府 D. 经济主体 满分:2 分 12. 需求理论的理论基础是(B) A. 均衡价格论 B. 消费者行为理论 C. 基数效用论 D. 需要层次论 满分:2 分 13. 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对某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C) A. 市场的供求双方 B. 市场中的竞争结果 C. 商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 D. 个人欲望 满分:2 分 14. 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 A. 常数的导数为0 B. 常数的导数为负 C. 常数的导数为正 D. 常数的导数是没有规律的 满分:2 分 15. 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边际收益曲线为(B) A. 一条平行于纵轴的垂直线 B. 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C. 为1

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

【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 技术变迁路径:理论与现实 ——基于乡镇企业发展路径的实证分析 杨新铭*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300071) 内容摘要:发达国家衍生、发展的是资本密集型技术,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特征相吻合,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的结构特征与发达国家存在根本的差异,但所使用的技术却与发达国家存在趋同,与其劳动力要素丰富的禀赋特征相悖,诱导式技术变迁理论对此缺乏足够的解释力。考虑到发展中国家资本缺乏的现实与来自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冲击,发展中国家选择资本密集型技术就成为其技术变迁过程中的必然,而关键是在经济起飞后如何向与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结构特征相一致的劳动密集型技术的回归。 关键词:技术变迁要素禀赋转折瓶颈 *杨新铭,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感谢陈宗胜教授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给与的指导。

THE PAS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ORY AND DEMONSTRATION Xinming Yang (Nankai University) 【Abstract】What the developed country derived is capital-intensive technology, and it inosculates with the endowment structure.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endowment structure is different from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they are convergent in technology they used,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s theory lacks enough explanation to this. Consider the reality of capital lack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impact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choosing capital-intensive

南开20秋学期《管理经济学》在线作业答案

20秋学期(1709、1803、1809、1903、1909、2003、2009 )《管理经济学》在线作业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等产量曲线的含义()。 A.指产量相等线 B.指两种投入要素不同组合生产相等产量的要素组合点轨迹 C.投入要素相等线 D.无差异曲线 答案:B 2.供给量指()。 A.一定时期内在其它条件不变下生产者针对某一特定价格愿意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 B.供给量 C.供给价格 D.供给弹性 答案:A 3.需求收入弹性的含义()。 A.消费者收入发生变化 B.消费者收入变化所带来的需求量的变化 C.需求量变化率 D.价格变化 答案:B 4.相对于私人物品,公共物品的特点是()。 A.质量太差 B.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C.不能满足顾客需求 D.价格变化太快 答案:B 5.长期成本是() A.一系列最低成本点的轨迹 B.短期平均成本最低点的轨迹 C.短期成本的简单相加 D.短期边际成本最低点的轨迹 答案:A 6.差别价格中,不同子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所以()。 A.对于富有弹性的子市场定低价,缺乏弹性的子市场定高价 B.对于富有弹性的市场定高价 C.对于缺乏弹性的市场定低价 D.价格不变是最优的 答案:A

7.管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计量经济学 D.发展经济学 答案:A 8.等产量线上任何一点处L和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大小取决于它们的() A.边际效用之比 B.消费数量之比 C.边际产量之比 D.总产量之比 答案:C 9.需求理论的理论基础是() A.均衡价格论 B.消费者行为理论 C.基数效用论 D.需要层次论 答案:B 10.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均衡决策规则是()。 A.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 B.边际收入等于价格 C.边际收入等于可变成本 D.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答案:A 11.最优成本加成定价法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是() A.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B.呈正方向变化的关系 C.二者无关 D.以上都不正确 答案:A 12.从()角度可以把博弈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 A.行为主体是否存在合作 B.博弈双方的信息是否充分 C.博弈双方的行动是否有先后 D.时间长短 答案:B 13.下列()因素是造成垄断竞争市场具有垄断和竞争因素并存的决定性原因。

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选题

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经济论文的切入点要小,分析最好能透彻,从基本原理的阐述到现实各方面因素的分析,最后最好有自己的精到的见解,要一语中的的那种。 1.经济学论文选题应注意前沿性。 2.经济学论文选题要切实结合中国的实际问题。虽然国外经济理论发展比较完善,但如果直接拿来用于分析中国的经济问题,问题很可能无法得到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市场状况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只有结合中国市场经济的特殊状况才能找出研究经济问题的有关变量,从而进行问题的进一步分析。 3.经济学论文的选题要有一定的创新空间。国内外有研究经济问题的学者不计其数,就一个经济问题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正因为同一问题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所以为创新提供了可能。创新需要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具体经济学科相交叉。比如做有关金融学的论文,可以将经济学的定量分析与金融学前沿相交叉进行问题的研究。各种经济理论、经济分析方法与经济问题相交叉也为形成广阔的创新空间提供了可能。 经济学专业论文选题 前言:这里把经济学论文大致分为十大类,每个大类包含若干小类,每一小类下面的提示有些可以作为一类论文题,有些也可以作为具体的论文题目,其中的例题是例举了别人写过的论文的题目,并给出他们的论文摘要,大家可以借鉴一下。当然,这些论文的分类只能是大致的,因为它们之间有时候是互相联系的,比如:产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国际资本、国际金融问题都是有联系的,鼓励大家在参考这些题目的同时,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一、产业经济 1.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问题研究 提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可持续发展 例题1:中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 摘要:近10多年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文章分析了中国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指出目前制约沿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阐述了建设布局与区域分布特征,提出沿海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途径及对策建议,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例题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