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学生版填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学生版填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学生版填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学生版填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区,夏季,;松嫩平原在区,大陆性,降水,温暖季节,生长期,水热条件的组合长江。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为主,耕地多为,较为,人均耕地面积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遥感(RS)----- 信息

1 概念:人们在上,利用一定的,对地表物体进行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

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

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 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

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

优点---

4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定位

GPS导航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 信息

1 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

入、管理、分析、表达

2 简要程序

3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4 应用:用到地图、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提供空间信息、监测预测

城市管理

4、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发生在地区及一些区的现象,由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影响

(1)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

⑵次生盐渍化:

①原理:由于人为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过高,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

②主要分布:华北平原、松辽平原和西北地区。

③成因

●自然原因

1、地势,排水,导致地下水位

2、气候,导致蒸发旺盛,盐分积累在土表

●人为原因

(漫灌)

④解决措施:

1、合理灌溉,如:、等,有灌有排,控制地下水位

2、种植植物

3、灌水洗盐

(3)石质荒漠化:

亚热带湿润地区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加上长期以来人为的影响,森林植被反复受到破坏,严重,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

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西北地区范围:

地形区范围:以西,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北部)、(大部);

气候区划范围:位于区年降水量在以下的区;

2.西北地区自然特征:

b.气候特征: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⑴干旱成因:,原理,阻隔难以深入

①基本条件——

②物质条件——

③动力条件——且

④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本区属

气候,气温降水,多雨年荒漠化,少雨年荒漠化进程。

4.人为原因——根本原因,加剧荒漠化进程

人口激增、人口素质不高,导致——①②③

5、防治措施:

例题:.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9分)

(1)图中①沙漠的名称是:,此地区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人为原因是:。

图中①地区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下列推测成立的是()A.人口增长迅速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E.水资源污染严重

(2)图中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是:;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

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

(3) 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为主的景观特色。

(4)西北地区自东向西由逐步过渡为和,体现了陆地自然带

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降水自东向西而形成。

(5)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

(6)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人为因素)主要有:。(7)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原因是:

(8)虽然经过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上看,特别是和,荒漠化仍在蔓延。

(9)从左图中看出,新疆面积较大,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主要自然原因是

。山西面积较小,但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10)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我国荒漠化主要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11)右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试分析该地区棉花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12) 右图所示地区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主要区位因素是。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1、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和地区。

原始森林得以保存的原因:它们或因、,或因、,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但在大陆相逢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和。

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促进全球、调节全球③世界宝库。

4、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内。

5、雨林被毁的原因:根本原因是:。

直接原因是:

;;;。

6、雨林的保护

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放在第一位。

具体措施:

1、鼓励方式,如:、等。

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

3、加强教育,提高公民意识。

4、建立,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5、森林与相结合

6、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陕西省为例

1、两类能源:可再生能源:

非可再生能源: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丰富;广;

齐全;优良;多为煤田;浅;适于和开采。

②广阔:我国能源大,能源消费。

③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3、能源基地建设:

①扩大

②提高能力:三条外运铁路主干线(线、线、线)

③加强煤炭的:建设电站;发展。此举对本省的有利影响是:①缓解②减轻③提高。

4、三条产业链:

5、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业为主的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结构,工业逐步超过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

6、环境的保护与治理①②:一方面,对原有的

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和,降低比重。

(山西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在:以为主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黄河——长江文明印度河——恒河文明

2、田纳西河概况:位于美国部,是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属于级支流;发源于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

入俄亥俄河。

3、不同地段的保护:山地:河流的,重点是保护好

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和的保护。

4、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地形,蕴藏着丰富的

资源;交通不便,河流作用十分突出。②气候:带地区,降水多。

③水系:支流,水量,大部分,并通过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国大部分地区;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④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5、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和流域的

6、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①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②19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

会问题:;;。

③20世纪30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7、流域的综合开发: TVA将河流的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

、、、、、

8、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和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工业的发展。

例题:流域的自然背景决

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

开发方向。读田那西河流域示

意图和诺克斯维尔市的气候资

料,回答问题:

(1)A处是田纳西河的

,此处地形为,其生态

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和

(2)B处地形是_ ,

这里是人类活动的地区。

(3)C代表田纳西河,这是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

部分,在利用过程中要注意和

(4)在A、B、C三处中,应特别注意保护好植被

态的是,应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的是。

(5)从图中多大坝和船闸,可推知流域内多地

形,资源丰富。

(6)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它发源于

山脉的西侧,该河流的大致流向为大致流向为。

(7)田纳西河水主要靠补给,依据右图诺克斯维尔市的气候资料分析田纳西河水量随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

(8)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9)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的(农业带),从农业发展角度看,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有什么不利影响:

(10)田纳西河流域发展水运有那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11)田纳西河流域19世纪人口激增,进行掠夺式开发,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1933年,美国开始对田纳河流域进行综合开发与治理,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

开发的核心,先后在田纳西河的干、支流上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结合田纳西河流的自然特征,分析修建大坝有何作用:

(12)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简述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13)读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

整治和开发图(右图)。指出对田纳

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1)气候条件:大部分位于、的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和水分基本可满足作物需要,但不利条件是容易受到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广泛分布,土层,有机质,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我国重要的,农牧兴工、共促农牧②交通:交通发达,方便,发展农业。③开发时间,人口密度,有利于农业和农业的发展。

2、主要地形:三山脉(、、)、三平原

(、、)。

3、农业布局特点:

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地区。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和。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及部分

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4、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

①②

6、农业发展方向:

●平原区:发展适应需要的、品种,

提高产品;加快发展,促

进,延长;建设。

●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农业和业。

●山区农业:实现由生产向

的转变。

例题:读“我国甲、乙两大农业生产基地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甲基地主要粮食作物

是、,乙基地主要的

经济作物是、等。

(2)与乙基地相比,图中甲基地

发展农业生产的区位优势有:

(3)简述东北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条件是:

(3)简述甲基地A、B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4)甲、乙两大商品粮基地发展潜力较大的是乙,商品粮基地,判断理由是: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区位因素: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 : 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 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②国家的 政策: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③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 ,毗邻 ,靠近 ;发挥 、 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 ,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 。 ④全国最大的 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

第一阶段: 年, 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

① 面临困境

——原因:与长三角相比, (重工业和 业不发达)、 和 都处于劣势,而且由于 阻隔, 狭小。

——对策: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 料工业和 业。

② 相对落后

对策:构建以 、 、 为核心的 。

③ 日趋严重

对策:加强 建设、 的管理、 的治理。

4

五、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西气东输概况: 以 为基础,以 作为天然气的目标市场,

建设从 的

轮南至上海的输气管

道。 依次经

珠三角模式:温州模式: 东北模式:

过、、、、、、、、等9省市;

经过的地形区有:、、、、、、等;经过我国地势的第和第级阶梯。

我国的四大气区:新疆(盆地、盆地),青海(盆地)、川渝(盆地)和陕甘宁的。

2、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3、天然气分布总体特征:。四大气区:

。油气发展战略:

4、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把优势化为优势,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建设,强力拉动,增加,提高,促进

(2)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缓解,优化;推进天然气化工等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3 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4 环境效益:①西部沿线推广,优化结构,减少对的破坏,缓解过度

带来的环境压力;②西部地区输送来的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1、产业转移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①劳动力因素:具有、且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②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③市场因素: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就会开辟市场,企业为了避开壁垒,就会直接到市场广阔的地区。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①促进区域调整:发达国家可以将国内的集中到新的,为

调整创造了条件。对于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缩短,加快。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合作。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既改变了区域的,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国家的就业机会减少,但有利于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

50年代60~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后期

图1: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地区)的变化

工业工业工业

图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工业结构的调整

图3:根据典型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图4: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

可以把产业分为(A)、(B)、(C)、(D)四个发展阶段。

例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读“微笑曲线”图,在工业生产和产品

销售各环节中,加工制造环节利润最低,跨国

公司总部最优先掌握的环节是和

(2)广东省大致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珠江

三角洲处于工业化阶段;珠三角产业主

要向、方向转移。

⑴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原产地转移到

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早期我国台湾

电子企业生产工厂大量西移至广东东莞等地,

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合作过程中,曾形成了“”

的加工贸易模式。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填空形式)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 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质基质 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 1.体液 血 浆 = (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 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用图示画出)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 无机盐(Na+, Cl-),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 : 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等 : 尿素 尿酸 乳酸等 : O2,CO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 ,细胞外液是 ,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 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 ,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 ,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 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 ;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 ,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 ;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 为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 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 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 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 , , , 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能引起组织水肿形成因素有哪些? 补充: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修3提纲(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 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填空

历史必修三复习要点(文化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由的过渡) 具体原因:1)经济:的瓦解 2)政治:的瓦解 3)阶级:的上升 4)教育:的兴起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政治思想——1)“仁“() 2)“为政以德”(含思想); 3)“克己复礼”(体现了历史的)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有利于实现) 教育成果:孔子整理了“六经“() 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记载在 孟子 政治思想——“”(核心) 民本思想——“” 伦理观——“”(主张用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评价: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 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唯物主义) 伦理观——“”(强调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政治主张——(吸收了法家思想) 道家: 老子 哲学思想——“”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名句:) 政治主张——“”、“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庄子 哲学思想——“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法家:韩非: 改革观—— 法治观——、 集权观——建立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墨家: 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 “非攻”(体现小生产者愿望)、 “尚贤”——(体现愿望)、 “节俭”—— 评价:①代表了的利益。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 (2)奠定了的基础;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秦朝重用法家思想: 原因:秦曾用法家实现了富国强兵,统一后的思想对秦始皇产生重要影响,为了统一国家,加强中央集权,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儒家在秦的命运: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结果,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汉初采用“黄老之说”: 背景:秦末以来战火频繁,导致 含义:“黄”——黄帝学说(治身);“老”——老子学说(治国) 措施:实行政策。 结果:国力恢复、生活安定,但隐藏着危机( ),“无为”思想已不符合形势。 3、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改造:他把诸子百家中和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主张:1)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出“和“的主张。 (是一种文化专制)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提出和 学说。(带有迷信色彩,有利于限制君权) 3)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了 和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4、汉武帝对儒学的推崇措施: 1)起用儒学家。 2)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3)兴办和教育系统。 结果:1)为儒家所垄断。 2)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的,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概念: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最重要)→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特点和优点: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而且节省人力、财力。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学生版附答案)

必修三知识点填空 第1 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 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 、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___________ 中,多细胞生物的体细胞直接生活在 _______________中。 2、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________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_______组成。 3(1)由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等。 (2)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 _________________。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_______成正比。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和___。 8、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性,pH 为_________。血浆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 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9、______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 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1、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 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 谢_________。 13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 ,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 。反射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4、神经元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突起分为_______和______。 1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________,方向是_____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向是_____向的;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____向的。 16、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 。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 17、神经纤维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_部位;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____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部位。 18、突触是由前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与后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 __________相接触而形成。突触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1)由于________________只存在于___________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____________ 释放,然后作用于____________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_____向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

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 一遥感(RS)-----获取信息 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 优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 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①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 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附含答案解析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2、多细胞生物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转换 1、概念:血浆()细胞 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共同构成(),其中含量较多的是(),占到()。营养物质通过()等系统,氧气通过()等系统进入机体细胞;代谢废物(CO2、尿素等)主要通过()等系统排出体外。(P8图) 2、体内大多数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红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说明生命系统起源于原始海洋。血浆成分:含量最多的是()、其次是(),此外还有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相比,主要差异为:()。 4、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 (1)渗透压:指溶液中()对()的吸引力,取决与溶液浓度,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浓度越低渗透压越小。血浆渗透压主要与()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取决于()。37℃时,血浆渗透压为(),与0.9%的NaCl等渗。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因为()而破裂,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会因为()而死亡。 (2)PH:血浆PH为(),与()、()等离子有关 (3)温度:()左右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的作用,使各个()、()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叫做稳态。内环境稳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例如: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就会出现(),最终会引起死亡。 2、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课程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完整版)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 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 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为什么) 4、工商业时期:稠密的水网再次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粮仓地位、棉花生产地位均让位于其他地区。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文

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填空含答案整理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填空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___________中,多细胞生物的体细胞直接生活在 _______________中。 2、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________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_______组成。3(1)由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2)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_。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_______成正比。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和___。 8、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性,pH为_________。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9、______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1、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_______。 1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反射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4、神经元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突起分为_______和______。 1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________,方向是_____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向是_____向的;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____向的。 16、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 17、神经纤维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_部位;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____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部位。 18、突触是由前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与后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 __________相接触而形成。突触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由于________________只存在于___________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____________释放,然后作用于____________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_____向的。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填空(学生版附答案)

必修三知识点填空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___________中,多细胞生物的体细胞直接生活在 _______________中。 2、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________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_______组成。 3(1)由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2)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_。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_______成正比。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和___。 8、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性,pH为_________。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9、______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11、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_______。 1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反射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4、神经元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突起分为_______和______。 1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________,方向是_____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向是_____向的;在反射弧上的传递是____向的。 16、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 17、神经纤维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_部位;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____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部位。 18、突触是由前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与后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 __________相接触而形成。突触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由于________________只存在于___________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____________释放,然后作用于____________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_____向的。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

必修三 1.区域的含义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开发早期,由于稠密的水系和黏重的土壤,长江中下游农业发展落后。农业社会,由于人们利用自然的能力提高,人口增多,可满足精耕细作,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的主要的粮食产地。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均耕地减少,满足不了大规模的现代农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的农业地位逐渐让位给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棉花的产量也比不上新疆南部。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西北地区概况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三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⑴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⑵特征: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 ⑴地理环境的差异: ①地理位置差异: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①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 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⑴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⑵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⑶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导航等。 2.遥感(RS) ⑴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⑵应用: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清单填空

第三部分稳态及环境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1、体液 血浆 =(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用箭头图示画出)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 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和个方面。 2、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及、

的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3、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能保持稳定及血浆中的等离子有关。 4、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度左右。 三、内环境是细胞及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细胞可以直接及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同时又不断排出。 2、内环境及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等各个系统的参及,同时,和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外界的变化和体内活动的进行,都会使内环境的和不断发生变化。 2、体温: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但在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 3、内环境的稳态: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叫做稳态。

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意义 1、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维持稳态的基础是。 (1)直接相关的系统:、、、。 (2)参及调节的系统:、、。 2、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最初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系统的调节。 (2)经典解释:内环境的稳态是在和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现代观点:目前普遍认为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的必要条件。 (1)正常的和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2)正常的和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13卷子)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2、多细胞生物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转换 1、概念:血浆血浆组织液细胞 三者之间流通图 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共同构成,其中含量较多的是,占到营养物质通过,系统,氧气通过,等系统进入机体细胞;代谢废物(CO2、尿素等)主要通过,等系统排出体外。 2、体内大多数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红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说明生命系统起源于原始海洋。血浆成分:含量最多的是、其次是,此外还有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相比,主要差异为: 4、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对水的吸引力,取决与溶液浓度,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浓度越低渗透压越小。血浆渗透压主要与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取决于。37℃时,血浆渗透压为770kPa,与0.9%的NaCl等渗。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因为而破裂,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会因为而死亡。 (2)PH:血浆PH为,与等离子有关 (3)温度:℃左右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的作用,使各个、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叫做稳态。内环境稳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例如: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就会出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 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 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2)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