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浙科版高中生物实验汇总说课讲解

最新浙科版高中生物实验汇总说课讲解

最新浙科版高中生物实验汇总说课讲解
最新浙科版高中生物实验汇总说课讲解

浙科版高中生物实验汇总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共19个)

【活动】

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P10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P14

3.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细胞体积的关系P23

4.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P25

5.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P28

6.观察叶绿体P39

7.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P55

8.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P66

9.光和色素的提取与分离P87

10.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P94

11.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P106

12.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P111

13.收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P117

【演示】

14.酶的催化效率P62

15.乙醇发酵实验P78

【建议活动】

16.检测细胞中的DNA和RNA P16

17.探究洋葱表皮细胞细胞液的浓度范围P56

18.探究酶的专一性P64

19.收集有关癌症防治的资料P114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共16个)

【活动】

1)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P13

2)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研究P28

3)分析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P41

4)资料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P49

5)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P56

6)探究DNA的复制过程P61

7)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P74

8)模拟自然选择P97

9)通过数学计算讨论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变化P100

10)遗传病的概念辨析P117

11)制作“假想的家族”家系图P120

12)遗传咨询的讨论P125

13)利用互联网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过程P132

14)讨论谁有权利知道基因检测的结果P133

【建议活动】

15)模拟两对相对性状测交的实验P18

16)分析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曲线的意义P122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共10个)

【活动】

1.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P5

2.接受刺激,发生反应P25

3.甲状腺素促进蝌蚪变态P37

4.模拟尿糖的检测P40

5.调查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P60

6.模拟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P68

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P71

8.设计并制作生态瓶P117

9.调查社区、村镇或学校附近一个淡水区域的水质P130

【建议活动】

10.人体内血糖浓度与胰岛素P41

浙科版高中生物实验方案(部分)

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必修一,10页,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一)实验目的

1.使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2.制作徒手切片并进行染色。

3.练习使用高倍镜。

(二)实验原理

1.对于生物组织和细胞中的某些有机化合物,可以使用指示剂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

行检查。

2.脂质中的油脂是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在种子中含量较高。

3.苏丹III染液可以使细胞中的油脂呈橙黄色。

4.主要的生物组织材料必须制成薄片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

(三)实验材料

用水浸泡过的花生种子、蚕豆种子、菜豆种子,苏丹III染液,50%乙醇溶液,水,双面刀片,毛笔,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吸水纸。

(四)实验步骤

1.制片:

将子叶切成1~2mm宽的薄片;将切好的薄片置于培养皿的水中,挑选最薄的切

片,用毛笔将它放在载玻片中央。

2.染色:

用滴管将苏丹III染液滴在切片上,静置2~3min,使切片染色;

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染液,再在切片上滴加1~2滴50%乙醇溶液,洗去多余染料。

3.制片:

用吸水纸吸取乙醇,再在切片上滴加1~2滴清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4.观察

用低倍镜找到已染色的材料,移动装片使切片最薄的部分位于显微镜视野中心。

调整镜头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口。观察被染为橙黄色的脂肪。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观察到脂肪细胞中有被苏丹III染液染成橙黄色的颗粒。

2.说明种子的子叶中含有油脂。

(六)习题回答

1.解释观察到细胞间的油滴?

可能是由于切片时,细胞膜有破损,用乙醇溶液未完全洗去而造成的。

2.把显微镜从低倍镜换至高倍镜时,为什么视野会变暗?

因为视野相对变小了,光强度下降。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和糖类

必修一,14页,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一)实验目的

1.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

1.碘-碘化钾溶液与淀粉显蓝色。

2.带白纸在碱性条件下与双缩脲试剂B(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离子形成紫色化合物。

3.本尼迪特试剂在热水浴中与还原糖生成砖红色沉淀。

4.本尼迪特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和用法比较

(三)实验材料

供老师用的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葡萄糖溶液,供学生用的梨和白萝卜匀浆,水,双缩脲试剂A,双缩脲试剂B,本尼迪特试剂,碘-碘化钾溶液,试管若干只,10ml的量筒,研钵,漏斗,滤汁,热水浴箱。

(四)实验步骤

1.观察老师使用指示剂分别检测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葡萄糖溶液的显色结果。

2.将需要匀浆的生物组织材料剪碎,置于研钵中,加少量清水研磨。将研磨液过滤

或静置使其中的固形物沉淀。

3.预测试验结果并进行检测(均取2ml样本)

1)淀粉:加入5滴碘-碘化钾溶液;

2)蛋白质:先加入2ml双缩脲A试剂,再加入5滴双缩脲B试剂;

3)还原糖:加入2ml本尼迪特试剂,振荡试管以混合均匀,将试管置于80~100

摄氏度热水浴箱中加热2~3min。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预期结果与实验结果

2.结论

马铃薯块茎中含有淀粉;白梨果实中含有还原糖;蛋清中含有蛋白质。

(六)习题回答

1.哪种食物可以作为人体蛋白质的来源?

鸡蛋可以作为人体蛋白质的来源。

2.生物材料的原有颜色是否会影响实验结果?解决思路是什么?

可能会。尽量选用无色生物材料,或先将生物原有颜色除去。

三、检测细胞中的DNA和RNA

必修一,16页,第一章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一)实验目的

1.尝试检测细胞中的DNA和RNA。

2.制作涂片并进行染色。

3.练习使用显微镜的高倍物镜。

(二)实验原理

1.生物的组织材料必须制成薄片才能用于显微镜下的观察。

2.DNA和RNA在细胞内的分布部位不同。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

分布于细胞质中。

3.甲基绿可是细胞中的DNA着色,即使细胞核呈蓝绿色。派洛宁可使细胞中的RNA

着色,即使细胞质呈红色。

(三)实验材料

新鲜动物(蛙)肝脏,1mol/L的盐酸,甲基绿-派洛宁染液,水,恒温水浴,100ml 的烧杯,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

1.涂片

取新鲜的动物肝脏切开,将其断面在一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涂抹数下,晾干。

2.水浴

将盛有60ml、1mol/L的盐酸溶液的小烧杯,置于30℃的恒温水浴中。将晾干的载玻片倾斜着浸没于30℃的盐酸溶液中水解10min(温度始终在29℃

~31℃)。

3.漂洗

用镊子取出涂血的载玻片,用滴管向稍微倾斜的载玻片上加水,让水从一端缓慢流过血膜,这样反复冲洗2~3次。

4.染色

用吸水纸洗去血膜周围的水分,再将载玻片放入盛有60ml的甲基绿-派洛宁染液的烧杯中,在30摄氏度水浴条件下染色10min。

5.观察

先用低倍物镜选择载玻片上色泽稍浅的区域观察细胞结构,然后用高倍物镜观察细胞内DNA和RNA的分布。在显微镜下,含RNA的区域被染成红色,而

含DNA的区域被染成蓝绿色或淡绿色。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现象:细胞质部分被染为红色;细胞核部分被染为蓝绿色。

2.结论: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

(六)习题回答

1.本实验为什么选用肝脏的血液作为实验材料?

因为肝脏细胞再生能力很强,其细胞核大,DNA丰富,提取DNA效率相对更高。

四、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必修一,23页,第二章第一节《细胞概述》(一)实验目的

1.收集、分析实验数据,认识细胞体积的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2.体会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二)实验原理

1.细胞体积大,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就相对减小,利于通过其表面与外界进行物质

交换、信息传递,利于各项生命活动的完成。

2.可以通过宏观模型的方法来模拟探究细胞体积的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3.利用琼脂块中所含的酚酞与扩散进入的氢氧化钠反应呈红色的现象,反映出细胞

体积的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三)实验材料

边长为3cm、3cm、6cm的含酚酞的琼脂块,0.1%的氢氧化钠溶液,纸巾,塑料勺,250ml的烧杯。

(四)实验步骤

1.计算下表中的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2.用塑料刀将琼脂块切成3块边长分别为3cm,2cm,1cm的正方体。

3.将三块切好的琼脂块放在烧杯内,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将琼脂块淹没。用塑料勺

不时地翻动琼脂块。

4.10min后,用塑料勺将琼脂块从氢氧化钠溶液中取出来,放在纸巾上,用纸巾吸

干琼脂块表面的氢氧化钠溶液。

5.带琼脂块表面没有液体后,用塑料刀把琼脂块切成两半。仔细观察琼脂块切面的

颜色变化。用纸尺测量每个琼脂块上氢氧化钠的深度,测量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现象:边长越小,氢氧化钠溶液扩散速率越快。

2.结论:比表面积越大,物质扩散速率越大,利于物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发生

信息交流。

推出:细胞的体积越小,其表面积与体积的比相对变大,越有利于外界物质的扩

散进入,即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六)实验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模型法

(七)实验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只改变琼脂块边长)

(八)自变量与因变量

1.自变量:比表面积;

2.因变量: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时,物质扩散速率。

(九)习题回答

1.如何判断氢氧化钠是否扩散进了琼脂块?

可用酚酞作指示剂,显示的粉色的扩散速率,即代表氢氧化钠的扩散速率。

2.模型法探究的益处?

模型法借助于与原型相似的物质模型或抽象反映原型本质的思想模型,间接地研究客体原形的性质和规律。

五、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必修一,28页,第二章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一)实验目的

观察种子种胚的染色特点,认识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

(二)实验原理

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不允许红墨水分子通过;死细胞的细胞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红墨水分子可以通过。

(三)实验材料

玉米籽粒,红墨水,镊子,刀片,培养皿,烧杯,酒精灯。

(四)实验步骤

1.玉米籽粒20~25摄氏度水中浸泡36h。

2.取4粒已泡涨的籽粒,其中2粒沸水煮5min后,冷却,作为对照的实验材料。

3.取煮过和未煮过的玉米籽粒,用刀片沿胚的中线纵向切开。用稀释20倍的红墨

水染色2min。水洗数次至冲洗液无色。

4.观察胚的颜色。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未煮过的玉米籽粒的胚未被染色,煮过的玉米籽粒的胚被染色。

2.高温煮沸后,玉米籽粒的胚失去活性,其细胞的细胞膜丧失选择透过性,墨水进

入细胞,使之染色。未煮过的细胞,细胞膜仍具有选择透过性,墨水无法进入。(六)应用的实验原则

单因子变量原则(变量为是否煮过),对照性原则(空白对照)。

六、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

必修一,55页,第三章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技能。

2.观察、描述植物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3.检验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否经渗透作用失水和吸水。

(二)实验原理

1.成熟植物细胞的特点:有明显的大液泡。

2.渗透的原理: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

3.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呈紫色,内表皮无色。外表皮呈紫色的原因是液泡内含

有花青素。所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可以方便地被观察到。(三)实验材料

紫色洋葱,水,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刀片,镊子,滴管,载玻片,

盖玻片,吸水纸,培养皿,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

1.制作洋葱表皮的临时装片。

2.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液泡和原生质体。

·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重复几次后,观察细胞

的变化。

·画图记录

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

观察到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从盖玻片的一侧滴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

水纸吸水,重复几次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复原。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现象及分析:

当细胞处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时,细胞液浓度低与蔗糖溶液的浓度,细胞吸水,液泡体积减小。此时细胞膜以内的部分伸缩性较大,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所以细胞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当细胞液的浓度高于细胞外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液泡体积增大,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2.结论: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或吸水。

(六)应用的实验原则

对照性原则。自身前后对照。

(七)习题回答

1.外界溶液浓度如何影响洋葱表皮细胞水分的得失?

溶液浓度高于洋葱表皮细胞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出现质壁分离现象;溶液液浓度低于环境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七、探究酶的专一性

必修一,64页,第三章第三节《酶》

(一)实验目的

比较唾液淀粉酶和蔗糖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或少数几种相似底物的反应,这就是酶的专一性。(三)实验材料

稀释200倍的新鲜唾液,质量分数为2%的蔗糖溶液,溶于质量分数为0.3%氯化钠溶液中的淀粉溶液(其中淀粉含量为1%),本尼迪特试剂,蔗糖酶溶液,试管,试管架。

(四)实验步骤

按照实验记录表格加料,按从上到下顺序实验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现象(如上表)

2.结论:

唾液淀粉酶只能水解淀粉,不能水解蔗糖;蔗糖酶只能水解蔗糖,不能水解淀粉。

酶具有单一性。

(六)实验自变量、因变量

1.自变量:酶的种类、底物的种类。

2.因变量:是否水解。

(七)应用的实验原则

1.单因子变量原则:(3,4),(5,6),(3,5),(4,6)对比得出结论时,分别保证只有一个不同

量。

2.对照性原则

·空白对照:试管1,2,证明淀粉和蔗糖溶液不与本尼迪特试剂发生反应。

·相互对照:试管组合(3,4),(5,6),(3,5),(4,6)分别相互对照。

(八)习题回答

1.为什么试管3,4,5,6要在37度温水浴中保温?

保证酶促水解反应的进行,使底物被催化水解为还原糖。

2.如果5号试管内呈现轻度阳性反应,如何解释?如何设计实验检验?

这是由于蔗糖酶溶液本身含有少量还原性杂质的缘故。

再取l支试管,加入蔗糖酶1毫升和蒸馏水3毫升,混匀,加入本尼迪特试剂2毫升,摇匀,在沸水浴中煮2~3分钟,检测是否仍出现轻度阳性反应。

八、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必修一,66页,第三章第三节《酶》

(一)实验目的

通过试验了解pH对酶活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新鲜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浓度很高。

2.实验原理:过氧化氢酶能使过氧化氢快速地分解成氧气和水,通过比较不同pH

条件下同样时间内收集到的氧气体积的大小,可确定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三)实验材料

托盘,鲜肝匀浆(过氧化氢酶溶液),3%过氧化氢,缓冲液(pH分别为5.0,

6.0,

7.0,

8.0),滤纸片,托盘,25ml量筒,记号笔,反应小室,吸管,镊子,试

管架。

(一)实验步骤

1.将托盘中的水加至快满为止。

2.测量pH5.0缓冲液下过氧化氢在酶催化下产生的气体量。

1)制取含过氧化氢的滤纸片

将大小相同的8片滤纸片放在培养皿里的新鲜匀浆中,浸泡1min,然后用镊子

夹起滤纸片,靠在培养皿壁上,使多余的匀浆流尽。

2)准备反应小室中的酶和pH缓冲液

将2片有酶的滤纸片小心放入反应小室的一侧内壁上,使滤纸片粘在内壁上。注意滤纸片不要碰到反应小室的瓶口。

让贴有滤纸片的反应小室侧壁在上面,小心加入pH为5.0的缓冲液2ml,然后加入2ml 3%过氧化氢溶液,切勿使上述混合液接触贴在内壁上的滤纸,将

小室塞紧。

3)将反应小室与收集气体的装置相连

将25ml量筒横放于盘中使之灌满水。若有气泡,将其轻轻倾斜,小心赶出气泡。将量筒倒立,使筒口一直处于水中。

小心将反应小室平放在盘中的水里,将量筒移至反应小室口上伸出的玻璃管上方。实验过程中要保证量筒的位置不动。

4)进行反应,收集气体并记录结果。

将反应小室小心旋转180度,使过氧化氢溶液接触滤纸片。同时开始计时,分别在0.5min和1min时,读取量筒中水平面的刻度并做好记录。

3.测量在pH6.0,pH7.0缓冲液,pH8.0缓冲液下过氧化氢在酶催化下产生的气体量。

反复冲洗小室后,再用相应缓冲液冲洗一遍,测量在pH6.0,pH7.0缓冲液,pH8.0缓冲液下过氧化氢在酶催化下产生的气体量,记录结果。

(二)实验现象与结论

1.

2.结论:在本实验所研究的pH范围内,pH6.0为最适pH。

(三)实验自变量、因变量

1.自变量:pH值

2.因变量: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气体量。

(四)应用的实验原则

1.科学原则。充分保证在开始反映前,酶与底物不接触,保证了收集到得气体体积

量的准确。

2.单因子变量原则。实验中仅有pH值一个自变量。

3.对照原则。相互对照。

(五)习题回答

1.误差分析

1)反应小室中的酶量不同。(吸附在滤纸上的酶的数量不同)

2)摇晃反应小室时用力不一致。

3)读数时水面晃动,视线未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4)pH值梯度相差较大,所得最适pH不准确。

2.如果想得出不同的pH与酶活性的关系变化曲线,如何设计实验?

应减小pH梯度间隔。多测几组数据后绘制曲线。

3.设计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方案。

九、乙醇发酵演示实验

必修一,78页,第三章第四节《细胞呼吸》(一)演示步骤

1.取葡萄糖溶液与广口瓶中,置于35度水浴中预热。

2.取干酵母3g,用30度水化开后,立即倒入预热过的广口瓶中,充分振荡,使葡

萄糖与酵母混匀,混合液应占广口瓶容积的1/3左右。

3.迅速向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用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塞住广口瓶,让

玻璃导管的另一端伸入到盛有氢氧化钙溶液的试管中,广口瓶置于30度水浴中。(二)实验现象与结论

1.广口瓶内产生大量气泡,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

打开广口瓶塞后,闻道浓烈酒香。

2.结论: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厌氧呼吸,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

(三)习题回答

1.为什么要加入葡萄糖溶液并置于35℃水浴中加热?

葡萄糖可作为呼吸底物;提供环境温度,利于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

2.为什么在广口瓶的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

隔绝空气,使酵母菌进行厌氧呼吸。

十、光合色素的分离与提取

必修一,87页,第三章第五节《光合作用》(一)实验目的

1.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的方法。

2.分离叶绿体的4种色素,观察色素的颜色。

(二)实验原理

1.提取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中,所以可以用乙醇(或丙酮)

来提取这些色素。

2.分离原理:层析液是由20份石油醚,2份丙酮,1份苯混合而成的,是脂溶性很

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很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这样,几分钟以后,叶绿体的色素就在扩散过程中分散开来。

3.药品使用作用

1)二氧化硅:有利于充分研磨叶片;

2)碳酸钙:细胞破坏后,细胞液溢出,其内的有机酸对叶绿体中的色素具有一定

的破坏作用。加入少许碳酸钙可以防止色素被破坏。

4.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

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三)实验材料

新鲜的绿叶(如菠菜叶片),干燥的定性滤纸,95%的乙醇,层析液,二氧化硅,碳酸钙,研钵,小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试管、胶塞,药匙,量筒,天平。

(四)实验步骤

1.提取叶绿体色素

1)将5g绿叶剪碎,放入研钵,加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再加入5 ml乙醇,

迅速而充分地研磨成匀浆。

2)把小漏斗基部垫一层尼龙布,将滤液匀浆用小漏斗过滤,得到浓绿色的提取液。

将滤液收集到小试管中。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

2.制备滤纸条

用一张预先干燥过的定性滤纸剪成长10 cm,宽1cm的纸条,剪去两角,在距滤纸条一端1cm处用铅笔划一条细的横线。

3.点样

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画的横线均匀地画出一条细而直的滤液细线。待干燥后再重复3~4次(可以使更多的色素沉积在细线位置。色深、细而齐的滤液细线可保证色素均匀地沿滤纸扩散,使不同色素带清晰、整齐)。

4.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1)备好盛有少许层析液的烧杯或大试管。

2)将滤纸纸条尖端朝下,插入层析液内(色素线一定要高于层析液),随后盖好盖

(或塞)。

3)层析液虽滤纸上升。伴随着层析液的上升,色素向上扩散,并逐渐分离。

4)滤纸条干燥后,观察滤纸条上的色素带。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按扩散速度从快到慢的顺序,在滤纸条上分离形成的色素带颜色依次是橙黄色、

黄色、蓝绿、黄绿。(由上到下)

2.结论:叶绿体中含有四种色素,它们分别是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

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

(六)习题回答

1.本实验的关键是什么?

光合色素都是脂溶性的,因此用丙酮这种有机溶剂作为提取液。丙酮易挥发且有一定毒性,因此提取过程要减少挥发、速度要快;

利用二氧化硅硬度极大的特点,其粉末可增加研磨时磨擦力,加快研磨的速度。叶绿素容易被酸破坏,需要保护,因此加入碳酸钙,中和溶液中的酸。

这些都是成功的关键。

十一、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必修一,106页,第四章第一节《细胞的增殖》(一)实验目的

1.识别处于不同时期的动植物细胞。

2.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熟练掌握高倍镜的使用,掌握生物绘图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有丝分裂理论知识(略)。

(三)实验材料

光学显微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永久装片,马蛔虫受精卵有丝分裂永久装片。(四)实验步骤

1.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

2.观察马蛔虫受精卵的有丝分裂。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1.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不能连续观察一个细胞的分裂过程):

1)伸长区:长方形纵向排列,无分裂细胞。

2)分生区:正方形紧密排列,又分裂细胞。

3)根冠:细胞排列不规则,基本无分裂细胞。

2.马蛔虫受精卵略

(六)习题回答

1.染色体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分裂前期染色质变粗变短、螺旋化,形成染色体;在末期染色体伸展,重新成染色质状态。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是:动物细胞的细胞质有中心体。分裂

后期,中心体分别分布于细胞两极,通过纺锤丝牵引染色体向两极运动。

十二、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

必修一,110页,第四章第一节《细胞的增殖》(一)实验目的

1.识别处于不同时期的植物细胞。

2.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练习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的技术。

4.熟练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分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四步。

1)解离就是用解离液处理植物根尖,使根尖细胞彼此容易分离开。(盐酸使植物细

胞之间的果胶质层松散。)

2)漂洗的目的在于使细胞内的解离液充分扩散出来,以免影响对细胞的染色。

3)染色选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主要目的是把细胞中的染色体/

染色质染成深色。

4)制片的目的是通过按压使细胞彼此分散开不互相重叠,便于观察。

(三)实验材料

光学显微镜,洋葱,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质量浓度为0.01g/ml的龙胆紫溶液

(或醋酸洋红溶液),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2个。

(四)实验步骤

1.洋葱根尖的培养

洋葱根培养至1~5cm时便可以使用。此时根尖生长健壮,细胞分裂旺盛。

根尖分生区的长度一般为1.5~2mm,肉眼观察,此区域颜色较浅。

2.制作临时装片

1)解离

切取根尖2~3mm,放入解离液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之后用镊子轻轻夹一下根尖,感觉根尖变得酥软。

2)漂洗

将解离后的根尖清水漂洗约10min。

3)染色

用镊子取出漂洗后的洋葱根尖,放在载玻片上,用镊子轻轻压扁后,滴一滴0.01g/ml的龙胆紫溶液,染色1~2min。

4)制片

冲洗掉根尖多余的染料后,加一滴清水,然后盖上盖玻片。

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用拇指轻压载玻片,以分散细胞为目的。若分散效果不好,就再覆盖上滤纸,用橡皮或笔端轻轻敲击载玻片几下。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视野中能观察到分生区处于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

(六)习题回答

1.制作的临时装片和永久装片有何不同?可能原因是什么?

临时装片是在做实验的时候当场制作,或近期制作,为了目前或最近要做的实验准备的。永久装片一般是在厂家里面制作的,装片上会有一些密封物质把载玻片和盖玻片封起来,一般是长期反复使用,用做样板。

2.要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必须观察活细胞的动态变化过程。这种

说法争取吗?为什么?

不正确。观察的根尖含有很多细胞,各个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的不同时刻,可以通过观察不同细胞来识别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同时解离后,细胞失活,显微镜下是无法观察或细胞的动态变化过程的。

完整版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整理归纳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1. 生物以细胞为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如果要进行生命活动, 前提条件是保证细 胞的完整性。病毒无细胞结构,但也要在细胞内才能表现出生命活性。 2. C 、H 、O N 在生物体内含量达 96.3%,其中C 是生物体核心元素, 0是活细胞中含 量最多的元素。 3. 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蛋白质是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4. 无机盐对维持血浆正常浓度、 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兴奋性非常重要。 哺乳动物血液 中CaT 含量过低会导致抽搐。Mg + 是叶绿素的必需成分。卩£+ 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a.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 b.动物细胞储能物质是糖元;植物细胞则是淀粉 c.直接能源物质:ATP e.最终能源物质:光能 7. 植物细胞特有糖类:果糖、纤维素、麦芽糖、淀粉 动物细胞特有糖类:乳糖、糖元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的糖类:核糖、脱氧核糖、葡萄糖 8. 磷脂是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9.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 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 和一个羧基,并且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碳原子上 。R 基的不同决定了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10. 两个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形成二肽,形成肽键,见下图: H I H^—(f —COOH

11. 氨基:-NH2;羧基:-COOH 肽键:-CO-NH- 12. 不同的蛋白质差别在于组成它们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13. 假设有m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n条链,则: ①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条数=m-n ; ②至少有n个氨基,n个羧基游离; ③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平均分子量x总数-18 x(m-n) 14.核酸分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单体为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DNA的单 体)以及核糖核苷酸(RNA勺单体)。 第二章:细胞概述 1. 胡克第一次看到了细胞,但他看到的只是死细胞的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 2. 生物体的增大,不是由于细胞体积的增大,而是由于细胞细胞数目的增多。细胞为 什么那么小的原因在于:a.细胞核能够控制的范围有限; b.细胞体积越小,则表 面积与体积之比就相对较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3. 根据细胞核有无核膜包被,可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原核细胞主要是细菌,如 蓝细菌(蓝藻)、放线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等。真核细胞包括植物、动物和真菌(霉菌、食用 菌、酵母菌)等。 4. 质膜在结构上具有流动性,在功能上具有选择透性。 5. 质膜最基本的结构是脂双层,也称为单位膜,主要是磷脂分子。质膜中还有膜蛋白, 也具有流动性。细胞识别、免疫等功能主要由糖蛋白完成。 6. 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细胞壁是全透性的,物质可以随意进出细胞壁。 7. 叶绿体:双层膜,含少量DNA。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只存在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 细胞中,如洋葱根细胞中一般没有叶绿体。 &线粒体:需氧呼吸主要场所;含少量DNA。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 9.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无膜,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来源于核仁。 10. 中心体:无膜,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11. 液泡:单层膜。含有色素,使植物的花和果实有颜色。液泡中的细胞液含有无机盐类、糖类、氨基酸

(完整版)高中生物选修一知识点大全书本知识浙科版,推荐文档

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知识点归纳 实验1 大肠杆菌的培养和分离? 1.微生物是指结构简单、形体微小的单细胞、多细胞或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 物,包括病毒、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某些真菌。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有细胞壁(肽聚糖)、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型的细胞核,只有一环状DMA 分子 (拟核)。以分裂(二分裂)的方式繁殖,分裂速度很快。用革兰氏染色法将细菌分 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液染色后,再脱色处理,细菌仍保留染色液的颜色)和 革兰氏阴性菌两大类,区别在细胞壁的成分不同。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胞 壁薄,有荚膜)、兼性厌氧的肠道杆菌。 2.细菌的分离方法有两种:划线分离法和涂布分离法。是消除污染杂菌的通 用方法,也是用于筛选高表达量菌株的最简便方法之一。划线分离就是用接种环 蘸菌液后在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平板上划线,在划线的过程中菌液逐渐减少,细 菌也逐渐减少,。划线最后,可使细菌间的距离加大。将接种后的固体培养基培 养10~20小时后,一个细菌细胞就会繁殖成许多细菌细胞,形成菌落,不会重叠。 在斜面上划线,则每个斜面的菌群就是有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用于基因工程的 大肠杆菌的工程菌,可以用划线分离法获得产物表达能力高的菌株。由于工程菌 的质粒中通常有抗性基因(如抗氨苄青霉素基因),如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氨 苄青霉素,由于非工程菌的其他杂菌都没有抗性基因,所以在划线后只有存在抗 性基因的工程菌能生存下来。 涂布分离时,需要先将培养的菌液稀释,通常稀释10-5~10-7倍之间,然后取 0.1mL 不同稀释度的稀释菌液放在培养皿的固体培养基上,用玻璃刮刀涂布在 培养基平面上进行培养,在适当的稀释度下,可产生相互分开的菌落,每个培养 基里有20个以内的单菌落为最合适。 优点:划线分离法,方法简单;涂布分离法,单菌落更易分开,但操作复杂 。 在培养微生物时,必须进行无菌操作。其首要条件是各种器皿必须是无菌的,各 种培养基也必须是无菌的,转移培养基、倒平板、接种、平板划线、平板稀释涂 布等操作中的每一步都要做到无菌(防止杂菌污染)。进行恒温培养时,要将培养 皿倒置,是因为培养基中的水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蒸发,倒放培养皿会使水蒸气 凝结成水滴后,落入培养基的表面并且扩散,菌落中的细菌也会随水扩散,菌落相 互影响,很难再分成单菌落,达不到分离的目的。 4.细菌扩大培养要用LB 液体培养基(通用培养基、常用于做生理学研究和 发酵工业),划线分离要用LB 固体培养基(常用于微生物分离、鉴定、计数和菌 种保存)。我们在利用微生物时,常常要求所利用的微生物不被其他微生物污染。 因此,在培养微生物时必须进行无菌操作 无菌操作的首要条件是各种器皿必须是无菌的,如各种大小的培养皿、试管、 三角瓶、取样器的头(或称“枪头”、“tip”)、移液管、三角刮刀、接种环、 镊子等等。这些用具通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前各种用品均需用牛皮纸或报纸包 好。培养皿可几个包在一起;试管加棉花塞或塑料盖后也是几个包在一起;三角 瓶可用封口膜(市售产品,既通气又不使菌进入)或6层纱布封口,再用牛皮纸或 报纸封口;移液管上端用镊子放入少量棉花,再用牛皮纸包上(现在多不用移液管 而用取样器);取样器的“枪头”放在可灭菌的专用塑料盒中,也可放在上口用牛 皮纸包好的烧杯中……在121℃(1kg/cm 2压力)下灭菌15min 。值得注意的是,实 验中所需的棉花不能用脱脂棉,因脱脂棉易吸水,吸水后容易引起污染。灭菌后,建议收藏下载本文,以便随时学习!我去人也就有人!为UR扼腕入站内信不存在向你偶同意调剖沙

高中生物选修3(浙科版)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基因工程 一、工具酶的发现和基因工程的诞生 1、基因工程的概念: (1)广义的遗传工程:泛指把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核、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等)移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去,并使这种遗传物质所带的遗传信息在受体细胞中表达。(2)基因工程: 就是把一种生物的基因转入另一种生物体中,使其产生我们需要的基因产物,或者让它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基因工程的核心是构建重组DNA分子。由于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做DNA重组技术。 (3)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 DNA是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DNA双螺旋结构的确立、遗传信息传递方式的认定。 2、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①来源: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②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能切割(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例如:某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识别的序列是GAATTC,能在G和A之间切割DNA,如下图所示。 黏性末端 黏性末端 ③结果:能将DNA分子切割成许多不同的片段。 备注:不同DNA分子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形成的黏性末端都相同;同一个DNA分子用不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一般不相同。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①作用:将具有末端碱基互补的2个DNA片段连接在一起(缝合磷酸二酯键)形成的D NA分子称为重组DNA分子。 因此,DNA连接酶具有缝合DNA片段的作用,可以将外源基因和载体DNA连接在一起。 (3)“分子运输车”——载体——质粒

高中生物新课标浙科版课堂探究(实验9腐乳的制作)

课堂探究 核心解读HEXINJIEDU 1.吃腐乳时,你会发现腐乳外面有一层致密的“皮”,好像豆腐长毛了,这是怎么回事?这层“皮”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对人有害吗?它有什么作用呢? 这层“皮”是毛霉的白色菌丝(严格地说是直立菌丝)。 “皮”是前期发酵时在豆腐表面上生长的菌丝(匍匐菌丝),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形。“皮”对人体无害。 2.豆腐与腐乳的营养成分谁高呢? 豆腐及腐乳的营养成分比较 (1)豆腐由大豆直接加工而成,其成分与大豆成分相同。 ①富含蛋白质,其含量高达36%~40%,可有效补充食物中的蛋白质。 ②含脂肪约8%,同时还含有硫胺素、尼克酸、维生素A以及钙、磷、铁等矿质元素,对人体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2)腐乳是豆腐在毛霉的发酵下形成的。由于毛霉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所以其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 3.任何豆腐都能做腐乳吗? 腐乳是毛霉将豆腐发酵而成的。而毛霉为异养需氧型真菌,若含水量过高,则影响毛霉的有氧呼吸,若含水量过少,则不利于毛霉的生长,毛霉的代谢也离不开水。所以用含水量为70%左右的豆腐适于作腐乳,而含水量过高的豆腐制腐乳,还不易成形。 4.制作腐乳时,为什么要撒盐?为什么要加酒? 盐能防止杂菌污染,避免豆腐腐败。加酒的目的之一是抑制微生物生长。如果过少,达不到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目的,导致豆腐腐败;若过多,不但杀死了微生物,而且会因酒精浓度过高抑制了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腐乳的成熟,同时还会因酒精含量过高而影响腐乳的口味。 5.制作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腐乳品质? 影响腐乳品质的主要因素有:①菌种和杂菌。菌种是生产发酵制品的关键,如果菌种退化则表现出生化功能的变化,如水解速率、代谢产物等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品质。如果有杂菌污染,则直接影响产品的色、香、味,会有发霉味和口味不纯等现象。②温度。温度影响菌丝的生长和代谢,如温度低,则菌丝生长缓慢,不能进入豆腐块的深层;温度高,菌丝易老化和死亡,也影响品质。温度还影响生化反应的速度。③发酵时间:酿造腐乳的主要生产工序是将豆腐进行前期发酵和后期发酵。前期发酵所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毛霉在豆腐上的生长。前期发酵的作用,一是使豆腐表面有一层菌膜包住,形成腐乳的“体”;二是毛霉分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实验课是生物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自体验、领悟相关科学方法,培养动手水平及探究精神。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理解,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水平,引导学生就实验分析的方法实行初步探索。 一、取材分析 准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准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准确。例如,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不准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 二、药品与试剂分析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准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1、关于量的问题。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离时,向烧杯中例入层析液时,其量的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距烧杯底),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对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2、关天浓度问题。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高于30%),会使细胞因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复习提纲共9页

第2节自由组合定律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YYRR 1/16 YYRr 2/16 Y_R_)YyRR 2/16 9/16 黄圆 YyRr 4/16 )yyrr 1/16 1/16 绿皱 YYrr 1/16 Y_rr)YYRr 2/16 3/16 黄皱 yyRR 1/16 yyR_)yyRr 2/16 3/16 绿圆 2.常见组合问题 (1)配子类型问题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1cc)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2种表现型Bb×bb后代2种表现型Cc×Cc后代2种表现型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 实质 ..是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 4.人工去雄步骤 (1)母本的花粉未成熟前就去掉(2)套袋,防止外来花粉(3)等母本雌蕊成熟后接受父本的花粉(4)套袋 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动物细胞为例) 1、精子的形成过程:场所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 中Ⅰ: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最新精选浙科版高中生物选修1 生物技术概述实验6 α-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课后练习第七十三

最新精选浙科版高中生物选修1 生物技术概述实验6 α-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课后练习第七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在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称取适量的干酵母溶解在氯化钙溶液中活化1小时 B、制备好海藻酸钠后,需立即将其与酵母细胞混合以防凝固 C、以恒定的速度把混合液注射到氯化钙溶液中 D、将海藻酸钠凝胶珠用无菌水冲洗,目的是洗去CaCl2和杂菌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固定化酶的应用中,要控制好pH、温度和溶氧量 B、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包裹的,利用了固定化酶技术 C、CaCl2溶液的浓度过低,将导致凝胶珠中固定的酵母细胞数量较少 D、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发酵,糖类不仅作为反应底物还可提供能量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酶制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需依次经过提纯、沉淀、过滤等过程 B、经过固定化的酶才能称为酶制剂 C、酶制剂活性的维持需要提供营养物质 D、酶制剂中的酶最终来源于活细胞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关于酶和细胞的固定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酶分子很小,宜采用包埋法固定 B、酶分子很小,宜采用化学结合法或物理吸附法固定 C、细胞个大,难被吸附或结合 D、细胞宜采用包埋法固定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科研人员研究了氯化钙溶液浓度对固定化啤酒酵母发酵性能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氯化钙溶液的主要功能是为酵母细胞的生长增殖提供营养 B、氯化钙溶液浓度在2.0mol?L^-1左右时,凝胶珠硬度最大 C、研究表明,酵母固定化的适宜氯化钙溶液浓度为2.4 mol?L^-1左右 D、凝胶珠硬度过大时,发酵产生的酒精反而减少的原因是固定化阻止了酵母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如图1表示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有关操作,图2是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进行酒精发酵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课后知能检测-浙科版高中生物选修3

课后知能检测10 一、选择题 1.生态农业比一般农业( ) A.投入多,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B.投入少,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C.投入一样,产出相当,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D.投入和产出都较少,污染相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解析】在生态农业中,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因此投入少,污染少,同时产出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答案】B 2.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 。关于该农 业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维持,人的作用非常关键B.该生态系统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C.该生态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D.该生态系统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解析】该生态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答案】C 3.世博会伦敦馆又名“零碳馆”。它除了利用太阳能、风能之外,还将剩饭菜中的生物质能用于发电。另外,水源也是位于房顶的花盆接收并过滤的雨水,供生活用水。“零碳馆”的设计与哪种生态工程更相似( ) A.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B.节水和废水处理与应用的生态工程 C.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工程D.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组合利用的生态工程 解析】“零碳馆”强调零排放,因此应属于能源方面的生态工程。 答案】D 4.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 网) “加环”,下图就是一种“加环”示 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C.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的原理 D.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 【解析】A 项提高了副产品的经济价值,减少了环境污染;B项使残渣中的能量流向 生物,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减少了环境污染;C 项用蛆蛹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其中的能量不能直接被植物利用,且能量也不能循环再生,有机肥中的有机物在田里会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而被植物利用,这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D项这种农田生态系统,离不开人的管理, 人的作用占主导。 【答案】C 5.某生物小组考查一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在稻田分蘖期间,农民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烤田” ) ;稻谷收获之后,有不少农民在田 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农民拔草、治虫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 B.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 C.搁田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 D.焚烧稻秆可促进物质循环,实现能量高效利用 【解析】焚烧稻秆虽然可以促进物质循环,但是浪费了大量能量,从而使能量的利用效率大大降低。拔草、治虫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搁田时排出的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等无机盐,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但土壤暴露在空气中,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呼吸,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答案】D 6.下列叙述违背生态工程中生态学原理的是( ) A.充分考虑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B.尽可能减少种间竞争所产生的损耗 C.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D.以单一种群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解析】设计生态工程的目的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能力,防治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 一、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 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在开课之前教师应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定选择的实验、每个实验要用到的相关仪器、实验材料、药品,哪些需要提前购买或准备、需要多少课时、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完成、具体的方法步骤、学生之间何时交流、怎么评价实验效果等。为确保计划的可行性,这些难度较高的实验,教师最好提前进行预实验把握时间。 二、深入研究教材 各个课题中,课题背景阐明了生物技术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基础知识介绍了基本方法与原理,研究思路提示学生从哪个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实验设计提供了试验流程示意图和参考资料,操作提示则从操作层面给出了指导性建议。由于这部分内容为新加内容,教师在进行每个课题的研究时,有必要自己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甚至进行预实验。然后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明确知识背景,理清研究思路,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探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掌握生物技术,形成实践能力。 三、观看视频、录像,用“讲授—演示”法进行教学 “讲授—演示”给了我们很好的策略,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录像、动画,甚至可以亲自在课堂上做实验演示给同学们看。这样学生也有收获,配合讲授,学生就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框架。 四、建立实验活动小组 本模块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自学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然后搜集和整理资料,写出报告,进行口头交流,相互讨论。为落实好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三维目标,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将全班同学按照三人或五人一组进行分组。这样既在活动中实现智慧共享,提供创新精神的土壤,在遇到挫折时相互激励,还能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适当利用学生社区、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从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社区和家庭的课程资源。比如到制作果酱的车间去参观,豆瓣酱的制作也可以在家里完成。有些疑难问题可以在网络中查找答案,可以寻求有经验的人的帮助。在具体的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加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 六、设计好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不仅能了解课题活动效果,还能发现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心理上的变化。在这种难度较大、历时较长、自由度较高的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设计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容是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主要介绍了口腔的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过程。在探究竟中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的过程。通过这两个实验的探究,学生可以掌握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消化——淀粉转化为麦芽糖。并对口腔中的物理消化过程有一定认识。其后总结出了两种消化的方式,其中化学消化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因此,在介绍时应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课件等。最后总结了健康的饮食方式以及牙齿的保健知识。 引入:教师课前准备好馒头,课上分给学生每人两小块,进行咀嚼馒头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不同的食用馒头的方式产生的结果不同引起认知冲突,设置疑问,引起学生兴趣。 新课组织:首先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完成“探究竟”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唾液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的作用。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结合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不同消化方式的概念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2.说出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3.说出消化的类别和过程。 过程与方法 1.提高预防龋齿,保护自身健康的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分析推理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实事的科学态度。同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1.探究实验的设计。2.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消化方式。 难点:不同的消化方式及原理。 四、教学媒体 小烧杯、试管、稀碘液、滴管、含淀粉物质(如淀粉、馒头等)、温度计、酒精灯、大小相等的馒头块等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导学案: (一). 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唾液中的什么成分让馒头的主要成分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3、如何鉴别淀粉? 4、麦芽糖与碘液变化么? (二)、 1、探究的实验问题是什么? 2、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 4、预期结果是什么? (三)、 1、如何模拟牙齿和舌头的作用。? 2、预期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3、结论是什么? 七、教学过程设计

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目录(推荐文档)

(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目录 必修一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第一节分子和离子第二节无机物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概述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第三节细胞质 第四节细胞核第五节原核细胞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第一节细胞与能量 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第三节酶第四节细胞呼吸第五节光合作用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四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第一节细胞的增殖第二节细胞的分化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必修二 第一章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分离定律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综合学习与测试第二章染色体与遗传 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第二节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三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传递第四节遗传信息的表达—RNA和蛋白质的合成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四章生物的变异 第一节生物变异的来源 第二节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 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五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第二节进化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第三节探索生物进化的历史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六章遗传与人类健康 第一节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第二节遗传咨询与优生 综合学习与测试 第三节基因治疗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第四节遗传病与人类未来 必修三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植物激素第二节环境信号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内环境与稳态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节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第一节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第三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第四章种群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方式第三节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第五章群落 第一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第三节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第四节群落的主要类型第五节群落演替 第六章生态系统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第三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第七章人类与环境 第一节生物圈第二节全球人口动态第三节人类对全球环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复习提纲概要

生物必修一第一、二、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第二节无机物 1、无机化合物有水和无机盐;有机化合有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水;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干重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3、细胞或生物体的含水量越高代谢越旺盛。 4、水的生理功能:①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②良好的溶剂;③调节体温;④参与生化反应过程 5、无机盐在细胞中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①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包括维持血浆正常浓度、酸碱平衡、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如血液中缺钙会发生抽搐现象 ②构成细胞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组成成分,Fe2+是血红蛋白主要成分,Ca2+是动物和人体骨骼及牙齿中的重要成分。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1、糖类 C、H、O 三种元素组成,结构单元是单糖,是主要能源物质。 (2)种类: A按照能否水解分成: 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糖元 B 存在位置: ①只存在于动物中的糖类:糖原、乳糖、半乳糖 ②只存在于植物中的糖类:蔗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 ③动植物都有的糖类:葡萄糖、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 C.还原糖有三个(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其他都是非还原糖 D.水解产物 蔗糖水解为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水解为两分子葡萄糖; 淀粉可以先水解为麦芽糖,再水解为葡萄糖; 糖原水解为葡萄糖 2、脂质 C、H、O构成,磷脂还含有N、P。 (2)分类 ①油脂(CHO):储能、维持体温

②磷脂(CHONP):构成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植物蜡: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 ④胆固醇:是人体所必需的,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3、蛋白质 1)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1)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 种,因为有20种R基 C、H、O、N等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S等元素 3)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4)氨基酸分子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形成方式:脱水缩合, 形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表示为—CO—NH—。 脱水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①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时,脱掉n-1分子水,形成n-1个肽链,至少有-COOH 和-NH 各1个 2 ②若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则脱掉n-m分子水,形成n-m个肽链,至少有-COOH 各m个 和-NH 2 ③若每个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则②中形成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表示为100n-18(n-m)。 4)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 CHON(S)等元素氨基酸多肽蛋白质 5)蛋白质种类多样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蛋白质空间结构不同 6)蛋白质及相应作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细胞和生物体的结构物质,如:肌球蛋白、肌动蛋白等。 ②具有重要的催化功能,如:绝大多数的酶。 ③具有运输功能,如:血红蛋白。 ④具有调节功能,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⑤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①鉴定所用的试剂及相应的颜色反应 可溶性的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本尼迪特试剂→生成红黄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染成橙黄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②实验选材:

(浙江专版)高中生物第四章实验七植物的组织培养教学案浙科版选修1

(浙江专版)高中生物第四章实验七植物的组织培养教学案浙科版 选修 1 一、植物组织培养 1.概念:取一部分植物组织,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在培养基上,给予一定的温度和光照,使之产生愈伤组织,或进而生根发芽,培养为成熟植株的技术。 2.理论基础: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培养基 (1)发芽培养基:细胞分裂素浓度大于生长素浓度的培养基。 (2)生根培养基:生长素浓度大于细胞分裂素浓度的培养基。 4.培养过程 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生芽丛状苗―→生根幼苗――→ 植株 二、菊花的组织培养 1.材料 MS 培养基、发芽培养基、生根培养基、萘乙酸(NAA)、苄基腺嘌呤(BA)、菊花幼苗。 2.操作流程 1.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有:植物材料、营养物质、植物激素 及pH 、温度、光照等。 3.植物组织培养的一般过程为: 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脱分化愈伤组织――→发芽培养基丛状苗――→生根培养基 生根――→ 植株 4.发芽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相对较多而生长素相对较少;生根培 养基中生长素较多而细胞分裂素较少。

1.不同植物、不同组织的生根和生芽是否都要使用相同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浓度? 提示:不相同。 2.本实验用人工合成的激素,而不用植物中存在的天然激素,为什么? 提示:天然激素都有相应的使之分解的酶,所以使用时间短,而人工合成的,没有分解酶,作用时间长,效果显著。 3.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产生污染的途径有哪些? 提示:①外植体带菌;②培养基及接种器具灭菌不彻底;③接种操作时带入;④环境不清洁。 核心要点一| 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几个问题及分析1.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原因:生物体的每一个体细胞都是由受精卵经有丝分裂而来的,含有本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 (3)植物细胞表达全能性的条件:①离体状态;②一定的营养物质;③植物激素;④其他适宜的外界条件(温度、pH、氧气、光照、无菌等)。 2.激素用量比例产生的影响 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比值结果

关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探析

关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探析 发表时间:2016-01-11T11:26:25.82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11月总第175期供稿作者:刘攀[导读] 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053000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首先要了解仪器的原理以及药品的特性,如果不了解使用起来就会带有盲目性,就不可能形成使用能力。 河北省衡水市第十三中学053000 摘要: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高中学生来说,生物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常见的仪器、器具、药品的使用能力,还有对实验程序的理解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处理能力等。本文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仪器实验程序实验现象一、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让学生明确仪器的原理和药品的特性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首先要了解仪器的原理以及药品的特性,如果不了解使用起来就会带有盲目性,就不可能形成使用能力。例如,学生对低倍镜和高倍镜的选择上,经常不能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和观察目的进行合理的选择,学生常常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和对低倍镜、高倍镜特点的无知,总是一上来就用高倍镜,认为高倍镜总比低倍镜观察清楚。这种盲目性,是由于学生不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不了解高倍镜放大倍数大,分辨率高,但所看到的实际面积小,即视野小而且倍数越高,看到材料的厚度就越薄,高倍镜适宜观察局部和细节。低倍镜所看到的面积大,适宜观察材料的整体结构,以及寻找观察目标.只要学生了解了这些基本原理,才能正确选用低、高倍镜。由低倍镜换高倍镜时,如果图像不太清晰,只需调节细准焦螺旋,就可以看清图像了。至此学生才能正确使用高倍镜。 在明确学生实验中药品的使用能力方面: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应让学生了解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是与染色体结合的碱性染料,碱性染料是指有色离子是阳离子的染料,而不是染液的pH呈碱性。这样就引出了一个问题,醋酸起什么作用?应让学生了解2%醋酸是染料的溶剂,在染色时增加了细胞的通透性,而不引起细胞膨胀,利于染液的离子进入细胞而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着色。在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时,要让学生了解自来水中有许多阳离子,可以将已交换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交换下来,使蓝色的根变浅。 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程序 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过程中,大致为:培养→95%酒精和15%HCI解离→漂洗→染色→压片,要让学生了解根尖放在95%酒精和15%HCI溶液中是为了溶解细胞间的果胶质,使根尖细胞间变得松散,便于压片,否则根尖细胞很难压散,不利在镜下观察。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制备滤纸条时,应让学生了解将滤纸剪成长10厘米是因为胡萝卜素在纸条上扩散的距离约为9厘米左右;宽1厘米是利于划出齐而均匀的滤液细线,去两角为了使层析液在纸条上扩散速度均衡,后两者都是为了扩散出四条平行的色带,在距去两角的一端1厘米处用铅笔画一横线,目的是为划滤液细线提供参照线并且防止层析时在盛有3毫升层析液的烧杯(100毫升)中,滤液细线被层析液没及。划滤细线时还应让学生知道干燥后重复划2~3次,是为了增加色素的分子数,以便在纸条上走出四条明显的色素带来。如果在不干燥的情况下连续划线,色素会随滤液中的液体(如丙酮)在纸条上的扩散而扩散,划出的滤液细线较宽,其结果是相邻的两条色带会发生部分重叠。因此,在实验中,应根据学生程度和涉及原理的难易不同,由教师讲清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既知道实验应怎么做,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三、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实验现象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如果不重视对实验中的失败查找原因等现象,这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中,在显微镜的某个视野中,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多数为间期的细胞。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要让学生了解液泡的体积大小、颜色变化如何。在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四种色素彼此分离的原理是什么,这一原理单靠高中教科书中的知识还不够,应让学生了解滤纸是一种吸附剂,层析液是一种展开剂,四种色素的化学结构和性质不同,它们在滤纸上的吸附能力不同,在层析液中(展开剂)的溶解度不同,因此,四种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胡萝卜素溶解度大而吸附力小,扩散速度快,叶绿素b溶解度小而吸附力大,扩散速度则慢。 在实验中,因某种原因,个别学生的实验结果不明显或失败,老师应指导学生查找原因。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有的学生很快就观察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但有的学生虽然在步骤方法上都按要求进行了,但没有发现质壁分离现象,教师应启发学生寻找原因:取下的表皮是否是死亡的角质层细胞?是否由于未用蔗糖溶液浸泡材料?是否蔗糖溶液被原清水稀释而造成浓度不够?是否视野太亮,反差度小而未能看清等等。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倡导下,教师也开始注重生物实验的教学。生物在高中是一种实验性和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对于生物的学习来说,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学习形态的变更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参考文献 [1]傅秀荣浅析中学生物科学知识的建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 [2]白林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改进和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究[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 [3]陈蓉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教师·

总高中生物浙科版教学设计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第一节分子和离子(选学) 第二节无机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正确地举例说出生物体内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 生理作用。 2.正确说出水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逐渐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水的生理作用的学习,学生能体会“水是生命之源”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水及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生理作用。 2.教学难点: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生理作用。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4课时含活动) 第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糖类分类依据的学习,学生能正确例举出糖类的不同种类及其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及作用。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4.说出核酸的种类和功能。 能力目标: 1.通过“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两个实验,学生能够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概述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阅读细胞学说发现简史,准确说出细胞学说的观点。 2.举例说出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种类。 3.比较典型原核和真核细胞图片,准确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能力目标: 1.通过运用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的模型,学生能够尝试建立模型解决实 际问题。 情感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在推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的作用,正 确认识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2.通过对细胞学说的学习,学生能够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继承、 修正、开拓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学说的内容;细胞大小、形态、种类的比较 难点: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的模型 第2课时:活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第二节细胞膜与细胞壁(2课时含活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分析玉米籽染色实验结果,解释细胞膜有选择透性。 2.通过建构流动镶嵌模型,学生能准确概述质膜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种类和特点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种类和特点 王祥钢 (青岛九中,山东青岛 266071) 摘要:高中生物实验系统可分为三大类:以实验操作为主的生物实验、以实验观察为主的生物实验、以结论总结为主的生物实验。每一类生物实验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实验准备、实验课的进行以及教师的实验教学等不同方面也都有自己应当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操作;实验观察;数据处理 中图分类号: 高中生物新教材增加了较多的实验教学内容,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学生亲自动手亲眼观察,可以对知识有更直接更深刻的理解。 在多年的实验教学工作中,我发现生物学实验通常都由三大要素组成,即: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结论总结。在不同的实验中这三大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其重要性是不同的,由此生物实验可以分成三大类。 一、以实验操作为主的生物实验 这类实验中动手操作的比重较大,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等实验”。 由于突出训练动手能力,这类实验往往用到的实验用仪器和药品比较多,如使用仪器12种,药品7种,使用仪器16种,药品6种,并且对实验材料要求较高,要使用鲜活的材料,如新鲜菠菜和新鲜鸡血等。这对于实验准备工作要求就比较高,仪器要干净,药品浓度要准确,材料要新鲜合乎标准。这对实验教师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分化,动手能力极强,悟性极高的学生和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都有,更多的学生是处于中间水平。这类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实验操作中存在些许偏差就可能导致结果失真,实验失败。以往的经验说明,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操作,能取得好的实验效果的实验小组站的比重很小,多数学生会实验失败,这不仅达不到实验教学的预期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甚至造成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玩闹的现象,对此教师应当引起注意。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通过实验在能力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我认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以实验操作为主的生物实验时宜采用边讲边做的方法。即,老师在讲台上准备一套与每组学生相同的实验用品,在系统地讲授了实验过程和原理之后,老师和学生们同步做实验,并且作到老师讲解一步,学生们跟着作一步,要求学生们不能提前也不能落后。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和细节有较多的控制,从而使学生操作的错误和疏漏减少到最低,并且可以方便地控制整个课堂,使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井然有序,从而事较多地实验小组成功完成实验。 这类实验如果操作正确,最终的结果观察往往比较简单,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最终色素带容易分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DNA 丝状物较多,颜色反应现象明显就标志着实验的成功。 二、以实验观察为主的生物实验 这类实验中实验观察的比重很大,往往要用到显微镜,特别是高倍显微镜。如:“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的有丝分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观察细胞质的流动”等实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