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三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变换分析法

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层次分析不能分化类似下列的歧义句:

(1)嘎子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

层次分析法虽然很有用,但是也有局限。那就是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可以抽象为:

(2)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

以上分析的语感对不对?怎样从形式上来加以验证?怎样有效地来分化这种歧义句式。语言学界找到的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新的方法就是变换分析法。

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事物的特性将会在内外两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从内部来看,一个事物的特定,一定会在其构成成分上,或构成成分的配置上,或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上,或在其他某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从外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跟其他事物的联系接触上表现或反映出来。所以对于诸如“我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这样的歧义句,当我们无法从内部找到化解的方法时,那我们就应该从外部去寻找出路。

下列句子的词类序列相同,但所表示的意思却正好相对于a、 b两种类型的句子:

(3)a. 嘎子在树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嘎子在车顶上发现了藏在树林里的敌人。

嘎子在河里发现了敌人的车队。

b. 嘎子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把手枪。

嘎子在枪栓上发现了一个记号。

嘎子在煎锅里发现了一块烧饼。

(3)a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

(4)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

而(3)b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

(5)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

例(3)a的词类序列(设为[A]式)可以变换为(4)词类序列(设为[C]式),即

(6)[A]式→[C]式

例(3)b的词类序列(设为[B]式)可以变换为(5)词类序列(设为[D]式),即

(7)[B]式→[D]式

注意:[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

(8)[A]式→[C]式

[A]式→*[D]式

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

(9)[B]式→[D]式

[B]式→*[C]式

实际上,(2)的词类序列表示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仔细观察下列句子:(10)a. 兰兰在屋顶上数星星。

b. 明明在钢笔上刻记号。

c. 冬冬在盘子里抓花生。

d. 芳芳在词典里查生词。

e. 园园在院子里倒垃圾。

f. 艳艳在商店里买文具。

g. 壮壮在操场上踢足球。

h. 佳佳在汽车上喷油漆。

i. 灵灵在池塘里钓鲫鱼。

j. 倩倩在小河里洗衣服。

再看一组例子:

(11)我送一件衣服给她。

(12)我买一件衣服给她。

(13)我做一件衣服给她。

这三个结构层次一样,但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并不同,试用变换分析法加以分化。

它们的词类序列都是:代词+动词+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

从结构层次上来看,都是第一层主谓关系,第二层为连动关系。

但从语法意义来看,“我送了一件衣服给她”是包含了两个行为,但只有一个过程。而“我投了一件衣服给她”和“我做了一件衣服给她”则包含了两个行为以及两个过程。

3.2 什么是“变换”?

美国描写语言学后期代表人物海里斯(Z. S. Harris):变换(transformation)即“结构不同而等价的序列之间的替换”(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1952);“两个有着相同的个别同现集合的形类相同的不同结构之间的形式联系。”(《语言结构中同现和变换的分析方法》,1957);“两个有着相同词类的n个词的句式,如果其中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X跟另一个n元组集合的句式中某一个能让人满足的句子Y,在排列词序的可接受性上相同,那么对该n元组集合来说,这两个句式互为变换。”(Transformational Theory《变换理论》,1965)

3.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其客观依据是句法格式的相关性。各个句法格式,表面看似乎各不相同,实际上彼此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14)a. 小王送给女朋友一束鲜花。

b. 小王送了一束鲜花给女朋友。

c. 小王把一束鲜花送给了女朋友。

d. 那束鲜花被小王送给女朋友了。

e. 那束鲜花小王送给女朋友了。

(14)各例词类序列、内部层次构造、句法结构关系以及所表示的语法意义都不同,它们是不同的句法格式。但是句中所包含的各个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却相同,这使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存在着结构上的相关性。造成这种相关性的原因有二:

第一、语言表达要求细致,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同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格式来表达,从而造成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义句式。

第二、语言表达要求尽可能经济,这又常常在一定的上下文里省略一些词语,这就造成原本属于不同句式、内部语义关系也不相同的两个句子在表面上成了形式相同的歧义句。例如:

(15)a. 肉吃了 b. 鸡吃了 c.牛吃了

梨吃了鱼吃了猪吃了

饭吃了虾吃了马吃了

3.4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变换分析的着眼点不在所分析研究的句法结构的内部,而在所分析研究的句法格式的外部。具体说来,变换分析是通过考察所研究分析的有歧义的句法格式跟与之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句法格式之间的不同联系来达到分化原歧义句法格式的目的的一种手段。

变换是句式的变换,可以理解为存在于两种结构不同的句式之间的依存关系。按照这个精神,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得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第一、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换矩阵。变换矩阵由三部分组成:

(一)左边是所要研究分析的句法格式(称为“原式”)及其一个个具体实例。

(二)右边是与原句式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另外的句法格式(称为“变换式”)及其一个个具体的实例。

(三)原式及其实例和变换式及其实例之间用一般箭头“→”表示变换关系成立,用加斜杠的箭头“-/→”表示变换关系不成立。例如:

(16)a. 台上摆着鲜花→ 鲜花摆在台上

-/→ 台上正摆着鲜花

门上帖着对联→ 对联贴在门上

-/→ 门上正帖着对联

黑板上写着字→ 字写在黑板上

-/→ 黑板上正写着字

床上躺着病人→ 病人躺在床上

-/→ 床上正躺着病人

前三排坐着来宾→ 来宾坐在前三排

-/→ 前三排正坐着来宾

b. 台上演着梆子戏-/→ 梆子戏演在台上

→ 台上正演着梆子戏

门外敲着锣鼓-/→ 锣鼓敲在门外

→ 门外正敲着锣鼓

外面下着大雨-/→ 大雨下在外面

→ 外面正下着大雨

教室里上着课-/→ 课上在教室里

→ 教室里正上着课

大厅里跳着舞-/→ 舞跳在大厅里

→ 大厅里正跳着舞

第二、在变换矩阵中,左边作为原式的一个个实例,其形式(即词类序列)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须一致。

第三、在变换矩阵中,右边作为变换矩阵的一个个实例,其形式(即词类序列)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须一致。

第四、在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必须保持一致。

第五、在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二者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别一致。

3.5 变换分析的作用

第一、可以更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咬死了猎人的狗”)

第二、有助于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

“还”和“更”的用法差别:

(17)哈尔滨比这里还冷哈尔滨比这里更冷

老张比老李还有钱老张比老李更有钱

冬冬比壮壮跑得还快冬冬比壮壮跑得更快

(18)那孔儿比针眼还小 *那孔儿比针眼更小

他呀,比狐狸还狡猾 *他呀,比狐狸更狡猾

他们跑得比兔子还快 *他们跑得比兔子更快

使用程度副词“还”的比字句,除了表示比较外,还能表示比拟,这是使用程度副词“更”的比字句所不具备的。

“不”和“没”的区别:

(19)这只菠萝不大 *这只菠萝不拳头大

我家离他家不远 *我家离他家不几里远

这块砖头不重 *这块转头不两斤重

(20)*这只菠萝没大这只菠萝没拳头大

*我家离他家没远我家离他家没几里远

*这块砖头没重这快砖头没两斤重

“不”后的性质形容词不能受离散性名词(有界名词)修饰,而“没”后的性质形容词却可以受离散性名词修饰。

3.6 变换分析的局限

变换分析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用来解释造成歧义句式的原因。

“N1+在+NPL+V+N2”歧义格式解析

0 引言

0.1 吕必松(1988)举过留学生造句练习中的一个病句:“我把饺子吃在五道口食堂”。[1]该“句”可以认为是由原式“我在五道口食堂吃饺子”变换来的“把字句”。可以看出,原式很通顺。我们把原式抽象为“N1+在+NPL+V+N2”。这是表示活动或事件发生过程中相关事物所处场所的常用表达格式。1该格式的特殊性在于,“在+NPL”表示的处所可以有四种情形:(一)说明N1的处所,如“冬冬在屋顶上数星星”;(二)说明N2的处所,如“冬冬在手背上写字”;(三)表明N1、N2同时所处的环境,如“冬冬在教室里擦黑板”;(四)在表明N2处所的同时,是否也说明N1的处所,依语境而定,如“冬冬在汽车上喷油漆”。

0.2 “在+NPL”有的可以挪至补位,如“冬冬在手背上写字”可以说成“冬冬写字在手背上”。但“在+NPL”有时是不能挪至补语位置的,如“冬冬在屋顶上数星星”不能说成“冬冬数星星在屋顶上”。有时“在+NPL”表面上可以挪至谓语动词后做补语,但这样挪动位置后,句子的意思与原句迥然有别,如把“冬冬在脸盆里洗手绢”说成“冬冬洗手绢在脸盆里”,意思便发生了变化。

0.3朱德熙(1980)[2]、(1981)[3],施关淦(1980)[4],邵敬敏(1982)[5],齐沪扬(1994)[6]、(1998)[7],俞咏梅(1999)[8]等对该格式中V的语义特征和“在+NPL”的语义关系做过富于启示性的研究。本文的目的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在+NPL”的语义指向为视点,力求分化出该格式的歧义类例,并扼要分析其内部成分的语义关系。

1 “在+NPL”专指N1

“在+NPL”专指N1,表示N1从事“V+N2”这一活动时所在的“定点”位置。因为“在+NPL”在语义上跟N2无涉,所以不能被移至句尾,也不能同时通过“把”字将N2置于V前。例如:

(1)兰兰在屋顶上看月亮。

1 表示状态的“N+在+NPL+V”格式,如“邮票在信封上贴着”、“一群儿童在湖边走着”,其中的“在+NPL”明确指向N,而且当后置做补语时,其语义关系基本不变。因此该格式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兰兰看月亮在屋顶上。

*兰兰把月亮看在屋顶上。

(2)康司令员在司令部指挥实弹演习。

*康司令员指挥实弹演习在司令部。

*康司令员把实弹演习指挥在司令部。

变换式不能成立的原因显然跟“在+NPL”的语义指向有关。原式的“在+NPL”前指N1,而变换式的“在+NPL”则就近指向了N2。[9]然而,虽然“屋顶”和“司令部”都具有[+容人][+容物]的语义特征,但经验证明(1)和(2)的原式及其变换式中的N2客观上与“在+NPL”并不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换言之,客观上不可能有“月亮在屋顶上”“实弹演习在司令部”的情形。

有一种基于隐喻造成的句子,如“她在心里骂我”“领导在电话里批评我”,表达的意思是N1的观念、想法等存在于“在+NPL”,“在+NPL”并非表示N2的所在。这种情形可以跟上述情况等同看待,即是说,这类句子没有“她骂我在心里”“她把我骂在心里”的变换式。“在+NPL”定点指向N1时,它跟V的关系比较松散,可以自由地出现在各类动词前而不受其意义的制约。[8]§1原式中“在+NPL”的语义关系可以简单表述为:“在+NPL”{定点指向N1}。简化为:“在+NPL”{定点N1}。

2 “在+NPL”专指N2

“在+NPL”专指N2,有三种情形值得注意。

2.1 “在+NPL”可以直接移至句尾做补语,“在+NPL”后移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把”字将N2置于V前。原式和变换式中“在+NPL”的语义关系保持不变。例如:

(3)兰兰在钢笔上刻记号。

→兰兰刻记号在钢笔上。

→兰兰把记号刻在钢笔上。

(4)明明在帽檐上别校徽。

→明明别校徽在帽檐上。

→明明把校徽别在帽檐上。

综合§1的讨论,(3)和(4)原式能变换为变换式,且“在+NPL”的语义

关系保持不变的原因是原式同时满足了两个条件:一是NPL的[-容人][+容物]的语义特征表明,客观上存在N2 跟“在+NPL”语义上的选择关系,这是变换的基础;[10]二是V具有的[+使附着]2的语义特征能够致使N2附着于“在+NPL”表示的处所,这是原式和变换式的“在+NPL”能够保持相同语义关系的条件,即都是N2在V的作用下最后的落脚点,或称为“终点”。

但是,原式和变换式在语义上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原式中“在+NPL”置于V前,强调的是事件的动作阶段,凸现的是动态。因此,“在+NPL”也可以说成“往+NPL”,如“芳芳在汤锅里加食盐”可以说成“芳芳往汤锅里加食盐”。变换式的“在+NPL”置于句尾充当补语,强调的是事件的结束阶段,凸现的是动作的结果。因此,“在+NPL”有时也可以说成“到+NPL”,如“芳芳加食盐到汤锅里”、“芳芳把食盐加到汤锅里”。上述情况反映了“在+NPL”及其表示的客观世界一定程度的时间顺序像似关系。[11]俞咏梅(1999)[7]认为状位“在+NPL”和补位“在+NPL”具有表达动词时态(aspect)的作用。虽然它们都表示N2的位移终点,但是前者并不是已然的,而是说话者一种预期的动作方向;而后者则是已然的。因此,“在黑板上写字”是先有预期终点“黑板”,然后才有动作“写”;“把字写在黑板上”是先有“写”的动作,然后有“字”在“黑板上”的结果。如果忽略这一差别,§2.1原式和变换式的语义关系可以简单表示为:V[+使附着];“在+NPL”{终点N2}。

2.2 “在+NPL”形式上可以移至句尾做补语,或者同时通过把字将N2移至V前。不过,变换式不再跟原式保持同义关系。严格说来,原式与变换式之间不再是真正的变换关系。[12]例如:

(5)兰兰在冰柜里取饮料。

≠兰兰取饮料在冰柜里。

≠兰兰把饮料取在冰柜里。

(6)明明在碟子里抓花生米。

≠明明抓花生米在碟子里。

2 动词的[+使附着]特征只是一种概括性的类,如果进一步细分,还可以有“制作”、“存放”、“处置”以及“附着”等小类,但这并不影响本文的结论。另参考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载《朱德熙文集》(第2卷)第289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

≠明明把花生米抓在碟子里。

如上文所述,“在+NPL”移至句尾做补语,如果要保持语义关系基本不变,原式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显然,(5)和(6)的原式符合第一个条件,即NPL 所具有的[-容人][+容物]特征说明客观上存在N2 跟“在+NPL”语义上的联系。但是,与(3)、(4)相比,(5)和(6)的V并不具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不能够致使N2附着于“在+NPL”表示的处所。相反,(5)和(6)的V表示的是通过该动作致使N2离开NPL表示的处所,可以表示为V[+使去离]。如果说原式隐含着N2由于V的影响将要发生位移的话,NPL则是N2行将发生位移的“起点”。因此,(5)和(6)原式的“在+NPL”有时也可以说成“从+NPL”,如“芳芳在衣袋里掏钥匙”可以说成“芳芳从衣袋里掏钥匙”。根据§2.1的分析,(5)和(6)的变换式将“在+NPL”置于句尾,强调的是动作的已然结果,表示的是N2发生位移后的终点位置。因此,变换式的“在+NPL”有时也可以说成“到(进)+NPL”,如“兰兰捞肉丸进汤锅里”、“兰兰把肉丸捞到汤锅里”。以上分析说明,“在+NPL”在(5)和(6)的原式中表示的是N2的“起点”,而在变换式中却表示的是N2的“终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原式和变换式是非同义变换。§2.2原式的语义关系可以简单表示为:V[+使去离]、“在+NPL”{起点N2};其变换式的语义关系可以简单表示为:V[+使去离]、“在+NPL”{终点N2}。

2.3 “在+NPL”不能移至句尾做补语。例如:

(7)明明在词典里查生词。

*明明查生词在词典里。

*明明把生词查在词典里。

(8)芳芳在兰兰头上数白发。

*芳芳数白发在兰兰头上。

*芳芳把白发数在兰兰头上。

(7)和(8)的NPL具有[-容人][+容物]特征,因此原式的“在+NPL”也是指向N2的。显然,造成“在+NPL”不能后移的原因仍然在于V的语义特征。跟§2.1和§2.2对照,§2.3的V既不具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也不具有[+使去离]的语义特征,可以描写为V[-使附着] [-使去离]。由于V的[-使附

着] [-使去离]的语义特征不能致使N2发生位移,因此“在+NPL”在该结构中表示的是N2的定点位置。3§2.3原式的语义关系可以简单表述为:V[-使附着] [-使去离]、“在+NPL”{定点N2}。

3 “在+NPL”兼指N1和N2

“在+NPL”兼指N1和N2,也存在跟§2类似的三种情形。

3.1 “在+NPL”可以直接移至句尾做补语,“在+NPL”后移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把”字将N2置于V前,但是“在+NPL”的语义关系在变换前后有细微的差别。例如:

(9)兰兰在教室里放书包。

?兰兰放书包在教室里。

?兰兰把书包放在教室里。

(10)明明在院子里倒垃圾。

?明明倒垃圾在院子里。

?明明把垃圾倒在院子里。

跟§2.1对照,§3.1与之相同的是,V[+使附着]的语义特征表明“在+NPL”终点指向N2。但是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也是明显的,即§3.1原式的“在+NPL”在指向N2的同时,还跟N1发生语义关系,表明N1的“定点”位置,这是NPL[+容人][+容物]特征所决定的。而变换式的“在+NPL”则更强调N2经过V的作用后所在的处所,跟N1的语义关系已大大减弱。例如(9)的原式可以分解为:兰兰在教室里+兰兰放书包+书包在教室里;而变换式则一般被理解为:兰兰放书包+书包在教室里。§3.1原式的语义关系可以表示为:V[+使附着]、“在+NPL”{定点N1}{终点N2};其变换式的语义关系可以表示为:V[+使附着]、“在+NPL”{终点N2}。后者跟§2.1的变换式相一致。4

3 某些[-使附着] [-使去离]特征的动词也可以有“N1+V+N2+在+NPL”格式,如“明明洗衣服在脸盆里”“芳芳挖土豆在菜篮里”等。这种情况实际上隐含了“放置”([+使附着])的行为。上面两个句子

一般理解为“明明洗好衣服放在脸盆里”“芳芳挖出土豆放在菜篮里”。这跟补位“在+NPL”通常表示N2的终点位置有关。这种情形相当于§2.2的变换式。

4 类似“兰兰在教室里写字”中的“在教室里”并不是“字”实际附着的处所,因此,一般情况下没有“兰兰写字在教室里”的说法。但“兰兰在教室里写了几幅字”可以说成“兰兰写了几幅字在教室里”,这是因为“幅”是表示布帛、呢绒等的量词,隐含了“字”的真正附着的处所是布帛、呢绒等书写材料,而这些材料是可以置放于“教室里”的。

3.2“在+NPL”形式上可以移至句尾做补语,或者同时通过把字将N2移至V前,但变换式跟原式相比,语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原式和变换式之间不是真正的变换关系。例如:

(11)明明在河东食堂买饺子。

≠明明买饺子在河东食堂。

≠明明把饺子买在河东食堂。

(12)兰兰在房间里扫垃圾。

≠兰兰扫垃圾在房间里。

≠兰兰把垃圾扫在房间里。

§3.2跟§2.2的相同之处在于,原式中V[+使去离]的语义特征表明“在+NPL”起点指向N2,而变换式的“在+NPL”表示的是N2经过V的作用后的终点位置,这使得变换式跟原式并不保持同义。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是,§3.2原式的“在+NPL”中NPL的[+容人][+容物]在指向N2的同时,还跟N1发生语义关系,表示N1的定点位置。例如(11)原式可以分解为:明明在河东食堂+饺子在河东食堂+明明买饺子;而变换式则一般应理解为:明明买饺子+饺子给河东食堂。§3.2原式的语义关系可以表示为:V[+使去离]、“在+NPL”{定点N1}{起点N2};其变换式的语义关系可以表示为:V[+使去离]、“在+NPL”{终点N2}。后者跟§2.2的变换式相一致。5

3.3 “在+NPL”兼指N1和N2,但不能移至句尾做补语。例如:

(13)芳芳在操场上打篮球。

*芳芳打篮球在操场上。

*芳芳把篮球打在操场上。

(14)兰兰在房顶上浇花。

*兰兰浇花在房顶上。

*兰兰把花浇在房顶上。

§3.3跟§2.3的相同处在于,原式中V[-使附着] [-使去离]的语义特征

5 “兰兰在教室里擦黑板”中的“擦”也有[+使去离]的语义特征,但“黑板”不是“擦”的直接对象,其直接对象应是黑板上的字或其他附着物;“在教室里”也不是“黑板”通过V的作用后的终点位置。因此,实际言语中不存在“兰兰擦黑板在教室里”或“兰兰把黑板擦在教室里”的说法。

表明“在+NPL”定点指向N2,状位“在+NPL”不能移至补位。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是,§3.3原式的“在+NPL”在指向N2的同时,还跟N1发生语义关系,理由同§3.1和§3.2。§3.3原式的语义关系可以表示为:V[-使附着] [-使去离]、“在+NPL”{定点N1}{定点N2}。可简化为:V[-使附着] [-使去离]、“在+NPL”{定点N1N2}。

4 场景约束“在+NPL”专指N2或兼指N1和N2

原式的“在+NPL”是专指N2,还是兼指N1和N2,有时对语用场景有很大的依赖性。状位“在+NPL”能否移至补位,也有三种情况。

4.1 “在+NPL”移至补位后跟原式是否保持同义关系,依场景而定。例如:

(15)明明在汽车上喷油漆。

?明明喷油漆在汽车上。

?明明把油漆喷在汽车上。

(16)芳芳在地板上写字。

?芳芳写字在地板上。

?芳芳把字写在地板上。

在一定的语用场景下,原式的“在+NPL”可以专指N2,如“明明站在汽车附近往车体喷油漆”、“芳芳坐在地板边往地板上写字”;还可以兼指N1和N2,如“明明站在汽车上往车体喷油漆”、“芳芳坐在地板上往地板上写字”。6(15)(16)变换式中的“在+NPL”跟前者基本保持同义关系。

虽然(15)和(16)的“在+NPL”跟N1可以有语义上的选择关系,但它们可以比较自由地移至句末做补语。这主要归结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原式的“在+NPL”跟N1的选择关系并非必然,如上文所析,往汽车上喷油漆不必一定要站到汽车上去;二是V具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这使得“在+NPL”跟N2之间存在着较强的选择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在+NPL”跟N2的选择关系要强于N1。可以这样认为:“在+NPL”的兼指实际上是弱指N1而强指N2。也因为如此,“在+NPL”才比较容易后置做补语。不过,补位“在+NPL”跟

6 “在+NPL”仍有可能专指N1,如“明明站在汽车上往附近的墙上喷油漆”、“芳芳坐在地板上往练习本上写字”。但是由于N2的终点位置“墙上”“练习本”在原式中不出现,人们对原式进行解码时并不以此为优选策略。这种纯场景决定“在+NPL”语义关系的情形,本文不拟深入讨论。

N2的语义关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而跟N1则几乎失去了语义上的联系。§4.1原式的语义关系可以表示为:V[+使附着]、“在+NPL”{弱定点N1}{强终点N2};其变换式的语义关系可以表示为:V[+使附着]、“在+NPL”{终点N2}。后者跟§2.1和§3.1的变换式相一致。

4.2 “在+NPL”置于补位后,跟原式不存在同义关系。例如:

(17)兰兰在树上摘花。

≠兰栏摘花在树上。

≠兰兰把花摘在树上。

(18)明明在池塘里钓鱼。

≠明明钓鱼在池塘里。

≠明明把鱼钓在池塘里。

与§4.1类似,§4.2原式的“在+NPL”一般指向N2,但它是否也兼指N1,就要依据具体的场景才能明确。以(17)为例,“在树上”一般指向“花”(花长在树上),而不必一定指向主语“兰兰”(如果树小而矮,兰兰在地上也可能摘到树上的花;如果树大而高,兰兰则须爬到树上才能摘到花)。跟§2.2类似,由于V具有[+使去离]的语义特征,因此“在+NPL”从状位移至补位后,原来表示N2的起点,结果成了N2的终点。此外,§4.2原式的“在+NPL”跟N2的较强的选择关系(花一般长在树上,鱼一般养在池塘里)和跟N1的可选择关系(摘花不一定非要爬到树上,钓鱼不一定非要下到池塘里)表明它跟N1、N2的兼指关系有强弱之分,可以表示为:V[+使去离]、“在+NPL”{弱定点N1}{强起点N2};而变换式的语义关系可以表示为:V[+使去离]、“在+NPL”{终点N2}。后者跟§2.2和§3.2的变换式相一致。

4.3 “在+NPL”不能移至补位。例如:

(19)芳芳在树上浇花。

*芳芳浇花在树上。

*芳芳把花浇在树上。

(20)冬冬在汽车上数螺钉。

*冬冬数螺钉在汽车上。

*冬冬把螺钉数在汽车上。

(19)(20)的“在+NPL”不能移至补位,这也跟V的语义特征有关。跟上文§2.3和§3.3讨论的情形类似,§4.3原式中V的[-使附着] [-使去离]的语义特征不能致使N2发生位移,“在+NPL”表示的是N2的定点位置。跟§2.3和§3.3有所不同的是,§4.3原式的“在+NPL”除了定点指向N2外,它跟N1的定点位置关系不是必然的。§4.3原式的的语义关系可以表示为:V[-使附着] [-使去离]、“在+NPL”{弱定点N1}{强定点N2}。

5 小结

5.1 “N1+在+NPL+V+N2”的歧义类例可以归纳如下表:

如表所示,“在+NPL”可以专指N1、可以专指N2、也可以兼指N1和N2、还可以在场景约束下专指N2或兼指N1和N2,相应地,该格式可以粗略地分为四个歧义类例。进一步看,当“在+NPL”指向N1时,表示的是N1的定点位置,它们之间的语义关系不受V的影响;当“在+NPL”指向N2时,可以表示N2的起点、终点和定点,这主要决定于V不同的语义特征。因此,“N1+在+NPL+V +N2”可以进一步分化为十个歧义类例。当“在+NPL”指向N2,并且V具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时,“在+NPL”可以移至补位而语义关系基本不变,即都表示N2的终点;若V具有[+使去离]的语义特征,“在+NPL”移至补位则改变了原式的意思,即原式中表示N2的起点,变换式中表示N2的终点;若V具有[-使附着][-使去离]的语义特征,“在+NPL”一般不能移至补位。由于状位“在+NPL”移至补位只跟N2和V相关,因此,“在+NPL”移至补位后,原式可能兼指N1的情形,则变成了专指N2。

石毓智(2002)认为,“表面上看来,一些介词短语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前后,但是不同的语序所表达的语义特征很不一样。……谓语动词前的只能诠释为行为动作发生的场所,之后的则只能理解为行为动作达到的终结点”。[13]这种认

识大体上是正确的。从上文的分析来看,谓语动词前的“在+NPL”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后要受到某些条件的制约,而且变换前后的“在+NPL”的语义关系也不一定保持一致。这跟“在+NPL”的语义指向,以及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甚至语用场景等都有关系。

5.2 由于“在+NPL”的语义指向跟V的语义特征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少数情况下可能因V的多义性导致更复杂的歧义。例如“旺旺在草地上放风筝”中的“放”可以理解为“放置”,也可以理解为“放飞”。如果是前者,整个结构相当于表中例8的情形;如果是后者,整个结构相当于表中例1的情形。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的不同,动词V的语义特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所以有持续与非持续、动态与静态、自主与非自主等等区别,但跟本文相关的主要是“使附着”和“使去离”特征的对立。还需说明的是,为了行文简洁,本文的“附着”动词也只是概括性的[3](p.289)。换言之,“附着”动词还可以有“制作”动词,如“写、画、编”等;“存放”动词,如“存、装、填”等;“处置”动词,如“摆、喷、抹”以及真正表“附着”义的“戴、别、贴”等小类划分,但这些细类基本不影响本文的讨论。

5.3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病句“我把饺子吃在五道口食堂”之所以错误,原因是它的原式“我在五道口食堂吃饺子”属于表中例7的情形,虽然“在五道口食堂”兼指“我”和“饺子”,但“吃”这一行为相对于相关成分“五道口食堂”既不具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也不具有[+使去离]的语义特征,故原式的“在五道口食堂”不能被移至补位。如果缩小讨论范围,制约“把+N+V+在/到+NPL”格式中V和NPL同现的条件主要是V的语义特征,当V具有[+使附着]或[+使去离]特征时,该格式成立。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4), 4-19.

[2]朱德熙.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A].朱德熙文集(第2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3]朱德熙.在黑板上写字及相关句式[A].朱德熙文集(第2卷)[C].北京:商务

印书馆, 1999.

[4]施关淦.关于“在+NP+V+N”句式的分化问题[J].中国语文,1980,(6), 452-461.

[5]邵敬敏.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分化和变换的若干问题[A].汉语语法的

立体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6]齐沪扬.“N+在+处所+V”句式语义特征分析[J].汉语学习,1994,(6), 21-28.

[7]齐沪扬.动作“在”字句的语义、句法、语用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 1998, (2), 61-67.

[8]俞咏梅.论“在+处所”的语义功能和语序制约原则[J].中国语文, 1999,(1), 21-29.

[9]税昌锡.论语义指向的内涵[J].语言科学,2003,(6), 20-32.

[10]邵敬敏.论汉语语法的语义双向选择性原则[A].中国语言学报(八)[C].北

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11]戴浩一.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黄河译.国外语言学,1988,(1),10-20.

[12]朱德熙.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J].中国语文,1986,(2), 137-149.

[13]石毓智.现代汉语句子组织信息的原则[J].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C].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5C要素分析法

5C要素分析法 这种方法主要分析以下五个方面信用要素: (1)借款人品德(Character)。要求借款人必须诚实可信,善于经营。通常要根据过去记录结合现状调查来进行分析,包括企业经营者的年龄、文化、技术结构、遵纪守法情况,开拓进取及领导能力,有无获得荣誉奖励或纪律处分,团结协作精神及组织管理能力。 (2)经营能力(Capacity)。要分析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及获利情况,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手段是否先进,产品生产销售是否正常,在市场上有无竞争力,经营规模和经营实力是否逐年增长,财务状况是否稳健。 (3)资本(Capital)。企业资本往往是衡量企业财力和贷款金额大小的决定因素,企业资本雄厚,说明企业具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抗风险能力。因此,信用分析必须调查了解企业资本规模和负债比率,反映企业资产或资本对于负债的保障程度。 (4)资产抵押(Collateral)。资产可以用作贷款担保和抵押品,有时申请贷款也可由其他企业担保。有了担保抵押,信贷资产就有了安全保障。信用分析必须分析担保抵押手续是

否齐备。抵押品的估值和出售有无问题,担保人的信誉是否可靠。 (5)经济环境(Condition)。经济环境对企业发展前途具有一定影响,也是影响企业信用的一项重要的外部因素。信用分析必须对企业的经济环境,包括企业发展前景、行业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变化等进行分析,预测其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 这种方法主要分析以下五个方面信用要素: (1)借款人品德(Character)。要求借款人必须诚实可信,善于经营。通常要根据过去记录结合现状调查来进行分析,包括企业经营者的年龄、文化、技术结构、遵纪守法情况,开拓进取及领导能力,有无获得荣誉奖励或纪律处分,团结协作精神及组织管理能力。 (2)经营能力(Capacity)。要分析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及获利情况,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手段是否先进,产品生产销售是否正常,在市场上有无竞争力,经营规模和经营实力是否逐年增长,财务状况是否稳健。 (3)资本(Capital)。企业资本往往是衡量企业财力和贷款金额大小的决定因素,企业资本雄厚,说明企业具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抗风险能力。因此,信用分析必须调查了解企业

复杂网络的链接分析及预测研究

复杂网络的链接分析及预测研究 现实世界中,有许多科技、商业、经济和生物的数据可用复杂网络来表示,例如电力网格、电话交互网、社交网络、万维网以及科学家的合著关系和引用网络;在生物学领域,有流行病学网络、细胞与新陈代谢网络和食物网络;在人际关系中,公司内部的E-mail信息交互、新闻组、聊天室、朋友联系都是网络数据的例子。现在,链接预测问题在社会学、人类学、信息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当前,对网络数据进行链接预测的方法主要有基于相似度的、基于似然分析的和基于概率模型的方法等。本文对当前网络链接预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当前预测算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有效的算法。 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直接优化AUC的链接预测算法。快速扩展的互联网形成了具有高维、稀疏和冗余特性的复杂网络。 因此需要有效的链接预测技术来提高链接预测的精度。考虑到AUC指标是衡量链接预测结果质量的主要标准,提出了直接优化AUC的链接预测算法。 在该算法中,将链接预测问题看成是二值分类问题,将AUC最大化作为优化的目标,使用hinge函数作为损失函数,使用随机次梯度下降算法迭代权重向量。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与其他算法的结果相比,不但在AUC指标上有较大的提高,在其他指标上也超过其他算法,可以实现更高质量的预测。 (2)提出了针对节点带有属性的网络的链接预测算法。在很多领域,比如社会学、人类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中,网络节点所代表的实体往往具有自己的属性。 这些属性的取值为链接预测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如何应用这些信息进行

链接预测的问题已经吸引了相当多的关注。 本文提出了利用模块度测度反映网络社区结构信息链接预测算法。基于同一个社区中的节点对之间的链接的可能性比在不同的社区中大这一事实,提出了模块度贡献的概念。 基于模块度贡献的概念,将网络的节点映射到一个低维的欧氏空间。在这个低维空间中,在同一个社区内的节点的将处于相邻的位置。 计算节点在低维空间中位置的余弦相似性,作为链接预测的相似性度量。本文也扩展该方法,将其应用到节点带有属性的网络的链接预测中。 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获得理想的预测结果。(3)提出了针对多关系网络的链接预测算法。 许多现实世界中的网络包含多种类型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对这样的多关系网络进行链接预测成为网络分析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所提出的多关系网络的链接预测方法中,考虑了不同类型之间关系的相似性和影响力。本文提出了一种置信度传递的方法来计算每个节点的置信度,并构建每种类型链接之间的置信度向量。 使用置信度向量之间的相似性来衡量不同类型关系之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非负矩阵分解的多关系网络链接预测算法。 我们还从理论上证明了所提出的方法的收敛性和正确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与其他类似的算法相比,可以降低维度,减少存储空间,取得高质量的预测结果。 (4)提出了对单个节点进行链接预测的基于抽样的算法。在许多现实应用中,需要对用户感兴趣节点的相似性进行预测,而不需要预测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间的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变换分析法 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层次分析不能分化类似下列的歧义句: (1)嘎子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 层次分析法虽然很有用,但是也有局限。那就是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 可以抽象为: (2)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 以上分析的语感对不对?怎样从形式上来加以验证?怎样有效地来分化这种歧义句式。语言学界找到的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新的方法就是变换分析法。 这是因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事物的特性将会在内外两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从内部来看,一个事物的特定,一定会在其构成成分上,或构成成分的配置上,或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上,或在其他某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从外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跟其他事物的联系接触上表现或反映出来。所以对于诸如“我在屋顶上发现了敌人”这样的歧义句,当我们无法从内部找到化解的方法时,那我们就应该从外部去寻找出路。 下列句子的词类序列相同,但所表示的意思却正好相对于a、b两种类型的句子: (3)a. 嘎子在树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嘎子在车顶上发现了藏在树林里的敌人。 嘎子在河里发现了敌人的车队。 b. 嘎子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把手枪。 嘎子在枪栓上发现了一个记号。 嘎子在煎锅里发现了一块烧饼。

(3)a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 (4)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 而(3)b可以跟下列词类序列发生联系: (5)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 例(3)a的词类序列(设为[A]式)可以变换为(4)词类序列(设为[C]式),即 (6)[A]式→[C]式 例(3)b的词类序列(设为[B]式)可以变换为(5)词类序列(设为[D]式),即 (7)[B]式→[D]式 注意:[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 (8)[A]式→[C]式 [A]式→*[D]式 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 (9)[B]式→[D]式 [B]式→*[C]式 实际上,(2)的词类序列表示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仔细观察下列句子:(10)a. 兰兰在屋顶上数星星。 b. 明明在钢笔上刻记号。 c. 冬冬在盘子里抓花生。 d. 芳芳在词典里查生词。 e. 园园在院子里倒垃圾。 f. 艳艳在商店里买文具。 g. 壮壮在操场上踢足球。 h. 佳佳在汽车上喷油漆。 i. 灵灵在池塘里钓鲫鱼。 j. 倩倩在小河里洗衣服。 再看一组例子: (11)我送一件衣服给她。

04第四讲 语义特征分析法

第四讲语义特征分析法 4.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 先看第三讲举过的例子: (1)a. 台上摆着鲜花→ 鲜花摆在台上 -/→台上正摆着鲜花 门上帖着对联→ 对联贴在门上 -/→ 门上正帖着对联 黑板上写着字→字写在黑板上 -/→ 黑板上正写着字 床上躺着病人→ 病人躺在床上? -/→床上正躺着病人 前三排坐着来宾→ 来宾坐在前三排? -/→ 前三排正坐着来宾 b.台上演着梆子戏-/→ 梆子戏演在台上→ 台上正演着梆 子戏 门外敲着锣鼓-/→ 锣鼓敲在门外→ 门外正敲着锣鼓 外面下着大雨-/→ 大雨下在外面 →外面正下着大雨 教室里上着课-/→ 课上在教室里 →教室里正上着课 大厅里跳着舞-/→ 舞跳在大厅里 → 大厅里正跳着舞

(1)a和(1)b左列可以分别抽象为: (2)[A]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表示存在,表静态] [B]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表示存在,表动态] 问题:格式相同——词类序列相同,内部结构层次相同,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相同,为何产生歧义?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歧义的产生跟句式中的动词有关。(1)a的动词虽然具体意思各不相同,但是都具有共同的“使附着”的语义内涵。请大家查查词典,看词典里的释义。 如果把出现在[A]式中的动词记为“动词a”,那么“动词a”所具有的语义特征可以标示为: (3)动词a:[+使附着] 相应地,[B]式中的动词可以记为“动词b”,“动词b”布局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所以“动词b”的语义特征可以标示为: (4)动词b:[-使附着] 上文(2)的歧义格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可以分化为: (5)[A]式:名词[处所]+动词a+着+名词语 [B]式:名词[处所]+动词b+着+名词语 上文采用的分析手段就是语义特征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发就是通过分析句法格式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动词在该句法格式内所呈现的互有差异的不同小类的词的不同语义特征,来达到说明造成该同形、歧义格式的原因的。这是语义特征分析法的精神所在。 4.2 “语义特征”的定义 4.2.1词汇语义特征和语法语义特征 音位学(phonology) “区别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的理论诱发了语言学“义素”(seme)和“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等重要概念的形成。然而,“义素”和“语义特征”的所指并非完全等同。义素是词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义单位即义位的构成要素,是从义位中分解出来的最小的语义成分(seman tic component);语义特征是一组语义相关的词内部相同或相异的语义要素,是通过对一组在语义上有关联的词语进行对比,从相关义位中分解出来的内部相同或相异的最小的语义成分。 “义素分析”着重同一个词语的同一个义项内部语义要素的分解。“语义特

5M因素法(鱼骨图)分析案例

运用5M因素法(鱼骨图)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案例 背景:某民营房地产集团公司下属商贸分公司,在自有房产基础上经营有超市5家, 经营业种以生鲜食品、传统食品、日用日化为主,总营业面积10000平方米;百货一家, 主要经营业种为服装针织、皮具、皮鞋、化妆品,小吃,营业面积4500平方米;正在筹备 中的购物中心18000平方米。 问题1 :经过统计商贸公司2001年9月一2002年3月的销售,总体毛利率为不到8%,注意:此毛利率是在公司无低毛利的家电以及百货毛利率近20%的基础上产生的总体毛利 率,相对于市场状况以及竞争对手来讲,此毛利率偏低,从中反映了占销售比重近80%的超市经营毛利不正常。 问题2 :经过进一步的市场调查,针对超市每个业种安排如下数量的市调(按销售数量排名),得出以下数据比较: 注:甲连锁店为一国营零售企业,在本地有34家连锁店,拥有诸多食品、日化产品的代理批发权; 乙连锁店为一民营连锁零售企业,现有18家分店,拥有部分食品、日化产品的批发代理权; 丙为一家200平方米左右的便利店; 将市调数据经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价格问题----[b]我司进价比竞争对手售价高[/h]的情况如下(先忽略在正常供价基础上零售价格异常状况): 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公司紧急召开了采购人员的专项会议,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一周) 针对以上问题各采购主任做出解释并及时与供应商进行谈判,希望能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一周过去了,供价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高出比例依然居高不下。总结各采购主任的解释,主要如下: 1、甲、乙对手拥有诸多敏感商品的控制权,近水楼台先得月,人家有权利及有实力去进行降价; 2、公司政策对于供应商的通道利润要求过高,厂商在无奈情况下,只有提高供价,保持其基本利润,如果要求供应商降价,只有舍弃部分通道利润才可行; 3、公司要求的经营方式过于呆板,竞争对手部分商品是从批发市场上进行铲货来冲击市场,而公司没有此先例,都是以正常方式进行经营; 4、公司的付款方式问题:由于现金进货与押款进货的供价有区别,但是公司最低的付款要求为7 天付款,因此在价格上没有办法降低; 5、竞争对手的恶意竞争行为:牺牲利润,亏本赚吆喝; 6、人手不够,杂事多,没有办法集中时间与精力与供应商谈判。 针对以上解释,公司明确回复:如果在有把握的情况下,以上由于公司自身原因造成的供价高的问题,可以放宽尺度与供应商进行交涉。 但是,一周时间过去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改善。 真的就是以上问题造成的吗?是主要的原因呢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没有过多的责怪各采购主任,在随后的中层干部例会上,我将此问题谈了出来,然后让大家了解了什么是鱼骨图分析法(5M 因素分析法),希望通过大家的理解来讨论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主要问题主要出现在哪些环节,哪些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哪些是虽然是先天的因素,但是可以通过努力去改进的环节,哪些是虽然由于条件的限制暂时不能改进但是可以通过改进其他问题予以弥补的问题。 5M 因素包括人、机、料、法、环5 个方面,“人”指的是造成问题产生人为的因素有哪些;“机”通俗一点就象战斗的武器,通指软、硬件条件对于事件的影响;“料”就如武器所用的子弹,指基础的准备以及物料;“法” 与事件相关的方式与方法问题是否正确有效;“环” 指的是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5 个方面就象鱼的“主刺”一样,每个主刺上还有很多的小刺,这些小刺就是与主刺相关的问题,来构成了一条难以下咽的鱼骨头,如果不拔掉,一不小心就会卡住喉咙,让人痛苦不堪。

网络链接分析的基本术语及其规范化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LIBRARYANDINFORMATl0NSERVICE 是文献本身,所以自引分析所考察的客体一般都是文献作者、学科领域、科技期刊等,自引实际上引用的是“同一作者,学科/期刊的不同文献”。而“自链”则没有这个限制,一个网络节点完全可以实现“真正的”自链。自链的动机也比文献自引复杂的多,它最主要的作用是将特定网络信息资源内部各独立元素组织成具有层次和逻辑关系的整体,例如,网站内的导航指针(NavigationalPointer)对于一个网站来说就是这样一种典型的自链。一般认为,自链在探索和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内部结构及分布规律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但目前有关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还很少。 需要注意的是,“自链”是一个基于节点层次的概念,它只在确定节点层次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如图2N示,网页P1、P2、P3都在网站S上,链接L1由Pl指向P2,链接L2由P2指向P3,链接L3是则由P3指向自身。在网站层次上看,L1、L2、L3都是S的自链。而在网页层次上看,Ll、L2都不是自链,只有P3有一个自链L3。与“Selflink”相似的一个英文术语是“Self-Sitation”,这一术语是RonaldRousseautS}在1997年提出的,使用范围也相当广泛。但笔者认为它与“Sitation”一 图2自链示意 样,不适合作为标准术语,而选用“Selflink”作为对应“自链”的标准英文术语最为合适。 与“白链”密切相关的两个常用术语是“内链(InternalLink)”和“外链(ExternalLink)”。所谓“内链”,就是“来自内部的链接”,而“外链”就是“来自外部的链接”。他们同样是基于节点层次的概念。在图2中,L1是P2的外链,L2是P3的外链,L3则是P3的内链,L1、L2、L3都是s的内链。 依据以上定义,可以得到几个结论:①对于一个节点来说,它的自链既是入链又是出链;对于一个自链来说,它所在的节点既是链宿又是链源。②内链和外链都是站在“链宿节点”的视角来定义的,。内”和“外”两个语素描述的实际上是“链源节点”的位置。也就是说,无论“内链”还是“外链”都属于。入链(Inlink)”。③内链都是自链,而外链都不是自链。有的学者据此认为,内链是自链的同义词,而外链是自链的反义词,但从①、②可以看出,这是错误的观点。有些学者将“ExternalLink”看作是“Outlink”的同义词,还有的学者认为。Inlink”是。IntemalLink”的缩写,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V01.5l,No.9,September,2007 3.2.3链入(Linked)、链出(Linking)和同链入(Colinked)、同链出(Colinking)前面讨论的都是指称不同链接状态的静态名词术语,在网络链接分析中,‘还用到很多指称不同“链接行为”的“动词”术语。其中最基本的概念就是“链入”和“链出”。顾名思义,所谓“链人”,就是“有链接指向某个节点”;与“链入”相反的概念是“链出”,即“有链接从某个节点出发”。国外有些学者直接使用。Inlink”、“Outlink”、“Selflink”作为指称链接行为的动词,并利用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来区分链接的方向阿。笔者认为,这种用法语义模糊,不适合作为标准术语,比如,“Inlinked”一词就十分令人费解。而且,汉语动词没有英语那样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需要加副词才能表达被动的意义,直译起来很困难,如译为“被内链”就显得不伦不类。因此,使用“链入”和“链出”作为指称链接行为的标准术语,对应的英文术语则使用“Linked”和。Linking”最为合适。 “同链入(Colinked)”和“同链出(Colinking)”。这两个概念来自于引文分析中的“同被引(Cocitation)”和“耦合(Coupling)”。“同链入”的含义是指两个链宿节点具有一个或多个来自相同链源节点的入链。“同链出”则是指两个链源节点具有指向一个或多个相同链源节点的出链。如图3所示,链接Ll、L2、”、L4分别从链源节点s1、s2指向链宿节点D1、D2、D3。其中,Sl和s2都有指向D2的出链,因此具有“同链出”的关系。Dl和D2都有来自S1的入链,因此具有“同链入”的关系。D2和D3都有来自S2的入链,也具有“同链入”的关系。节点之间的“同链入”和。同链出”关系可统称为“同链(Co-Link)”关系,都是指两个没有直接联系的网络节点依靠其它节点建立起来的关系,都能不同程度地反映节点之间的链接规律和结构形式。由此产生的“同链入分析”和。同链出分析”以及有关的聚类分析可应用于识别相关站点群落、网络信息检索,探讨网络知识结构、预测科学发展趋势等广泛的研究领域,是网络链接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外的学者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链源节点sl链源节点S2 图3同链入与同链出示意 与“同链入”和“同链出”有密切关系的英文术语有“Co-Sitation”,“Co—Outlink”,“Co—Inlink”等。笔者认为,选用“Colinked”和“Colinking”作为对应“同链入”和“同链出”的标准英文术语最为合适。 3.3网络链接的测度指标 在网络链接分析的基本步骤中,链接统计是一个关键环节。链接统计的结果往往通过各种各样的测度指标(Measure 万方数据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Approach),又称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包括连环替代法、差额分析法、指标分解法、定基替代法。因素分析法是现代统计学中一种重要而实用的方法,它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个分支。使用这种方法能够使研究者把一组反映事物性质、状态、特点等的变量简化为少数几个能够反映出事物内在联系的、固有的、决定事物本质特征的因素。 因素分析法的最大功用,就是运用数学方法对可观测的事物在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外部特征和联系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从而得出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其次,使用因素分析法可以使复杂的研究课题大为简化,并保持其基本的信息量。 2应用编辑 是通过分析期货商品的供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来解释和预测期货价格变化趋势的方法。期货交易是以现货交易为基础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商品供求状况及影响其供求的众多因素对现货市场商品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也必然会对期货价格重要影响。所以,通过分析商品供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可以帮助期货交易者预测和把握商品期货价格变化的基本趋势。在现实市场中,期货价格不仅受商品供求状况的影响,而且还受其他许多非供求因素的影响。这些非供求因素包括:金融货币因素,政治因素、政策因素、投机因素、心理预期等。因此,期货价格走势基本因素分析需要综合地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商品供求状况对商品期货价格具有重要的影响。基本因素分析法主要分析的就是供求关系。商品供求状况的变化与价格的变动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商品价格与供给成反比,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供给减少,价格上升。商品价格与需求成正比,需求增加,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供给和需求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商品价格变化,一方面,商品价格的变化受供给和需求变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商品价格的变化又反过来对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价格上升,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下降,供给减少,需求增加。这种供求与价格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使商品供求分析更加复杂化,即不仅要考虑供求变动对价格的影响,还要考虑价格变化对供求的反作用。 连环替代法 它是将分析指标分解为各个可以计量的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顺次用各因素的比较值(通常即实际值)替代基准值(通常为标准值或计划值),据以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例如,设某一分析指标M是由相互联系的A、B、C三个因素相乘得到,报告期(实际)指标和基期(计划)指标为: 报告期(实际)指标M1=A1 * B1 * C1 基期(计划)指标 M0=A0 * B0 * C0 在测定各因素变动指标对指标R影响程度时可按顺序进行: 基期(计划)指标M0=A0 * B0 * C0 (1)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要指根据价值工程对象选择应考虑的各种因素,凭借分析人员的知识和经验集体研究确定选择对象。该方法简单易行,要求价值工程人员对产品熟悉,经验丰富,在研究对象彼此相差较大或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比较适用,缺点是无定量分析、主观影响大。 [1] 因素分析法是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分析现象总变动中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包括连环替代法、差额分析法、指标分解法等。因素分析法是现代统计学中一种重要而实用的方法,它是多元统计分析的一个分支。使用这种方法能够使研究者把一组反映事物性质、状态、特点等的变量简化为少数几个能够反映出事物内在联系的、固有的、决定事物本质特征的因素。 方法功用 因素分析法的最大功用,就是运用数学方法对可观测的事物在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外部特征和联系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从而得出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其次,使用因素分析法可以使复杂的研究课题大为简化,并保持其基本的信息量。应用范围 因素 通过分析期货商品的供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来解释和预测期货

价格变化趋势的方法。期货交易是以现货交易为基础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商品供求状况及影响其供求的众多因素对现货市场商品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也必然会对期货价格重要影响。所以,通过分析商品供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可以帮助期货交易者预测和把握商品期货价格变化的基本趋势。在现实市场中,期货价格不仅受商品供求状况的影响,而且还受其他许多非供求因素的影响。这些非供求因素包括:金融货币因素,政治因素、政策因素、投机因素、心理预期等。因此,期货价格走势基本因素分析需要综合地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2] 经济 商品供求状况对商品期货价格具有重要的影响。基本因素分析法主要分析的就是供求关系。商品供求状况的变化与价格的变动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商品价格与供给成反比,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供给减少,价格上升。商品价格与需求成正比,需求增加,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下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供给和需求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影响商品价格变化,一方面,商品价格的变化受供给和需求变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商品价格的变化又反过来对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价格上升,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下降,供给减少,需求增加。这种供求与价格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使商品供求分析更加复杂化,即不仅要考虑供求变动对价格的影响,还要考虑价格变化对供求的反作用。 运用程序

9种常见数据分析方法

9种常见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分析是从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的过程,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和归类,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数据分类方法和数据处理模式,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数据分析员必备的9种数据分析思维模式: 1. 分类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据分析方式,数据根据其特点,可将数据对象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和类型,再进一步分析,能够进一步挖掘事物的本质。 2. 回归 回归是一种运用广泛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通过规定因变量和自变量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建立回归模型,并根据实测数据来求解模型的各参数,然后评价回归模型是否能够很好的拟合实测数据,如果能够很好的拟合,则可以根据自变量作进一步预测。 3. 聚类 聚类是根据数据的内在性质将数据分成一些聚合类,每一聚合类中的元素尽可能具有相同的特性,不同聚合类之间的特性差别尽可能大的一种分类方式,其与分类分析不同,所划分的类是未知的,因此,聚类分析也称为无指导或无监督的学习。 数据聚类是对于静态数据分析的一门技术,在许多领域受到广泛应用,包括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模式识别,图像分析以及生物信息。 4. 相似匹配 相似匹配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计算两个数据的相似程度,相似程度通常会

用一个是百分比来衡量。相似匹配算法被用在很多不同的计算场景,如数据清洗、用户输入纠错、推荐统计、剽窃检测系统、自动评分系统、网页搜索和DNA序列匹配等领域。 5. 频繁项集 频繁项集是指事例中频繁出现的项的集合,如啤酒和尿不湿,Apriori算法是一种挖掘关联规则的频繁项集算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候选集生成和情节的向下封闭检测两个阶段来挖掘频繁项集,目前已被广泛的应用在商业、网络安全等领域。 6. 统计描述 统计描述是根据数据的特点,用一定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数据所反馈的信息,是对数据分析的基础处理工作,主要方法包括: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的计算、资料分布形态的图形表现等。 7. 链接预测 链接预测是一种预测数据之间本应存有的关系的一种方法,链接预测可分为基于节点属性的预测和基于网络结构的预测,基于节点之间属性的链接预测包括分析节点资审的属性和节点之间属性的关系等信息,利用节点信息知识集和节点相似度等方法得到节点之间隐藏的关系。与基于节点属性的链接预测相比,网络结构数据更容易获得。复杂网络领域一个主要的观点表明,网络中的个体的特质没有个体间的关系重要。因此基于网络结构的链接预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8. 数据压缩 数据压缩是指在不丢失有用信息的前提下,缩减数据量以减少存储空间,提高其传输、存储和处理效率,或按照一定的算法对数据进行重新组织,减少数据

第四讲 变换理论与句式变换分析

第四讲变换理论与句式变换分析

第四讲变换理论与句式变换分析 一、结构层次分析的局限和句式变换分析法的产生 上一讲讨论的“层次分析”是分析与研究结构时候所不可缺少的。层次分析理论也有局限,即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例如: 反对的是他。 无法通过层次分析的切分或定性来分化。 层次分析的这种局限促使变换分析的运用。下面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下面的句子中两个例子格式相同,此类序列也都相同(其中“名词L”代表处所的名词性成分,“名词语”代表名词性词语)。比较: a 戏台上摆着鲜花。(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 b 戏台上演着京戏。(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 如果对这两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切分”和“定性”都相同,第一层主谓关系,第二层动宾关系。 但是明显能感到a与b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是不同的。 a句表示“存在,静态”,“动词+着”在意思上大致相当于“有”。b句表示“活动,动态”,“动词+着”在意思上表示行为动作正在进行。如果把a句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假定为A义,为“A式”;b为B义,为“B式”。现代汉语句子里有既符合A义又符合B义的歧义句。例如:山上架着炮。 下面就用变换分析来分化上述同形的“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的句式。调查、分析发现,“A式”可以跟“名词语+动词+在+名词L”

句式(称为“C式”)相联系,即“A式”可以变为“C式”。 “A式”→“C式”: 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名词语+动词+在+名词L a1 台上坐着主席团→ a2 主席团坐在台上 b1 门口站着人→ b2 人站在门口 c1 前三排坐着来宾→ c2 来宾坐在前三排 d1 床上躺着病人→ d2 病人躺在床上 e1 门上贴着对联→ e2 对联贴在门上 f1 黑板上写着字→ f2 字写在黑板上 g1 墙上挂着画→ g2 画挂在墙上 h1 树上钉着广告牌→ h2 广告牌钉在树上 ……………… 再看“B式”。发现,“B式”可以跟“名词L+正在+动词+名词语”(假设为“D式”)发生联系,而且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保持不变,即“B式”可以变换为“D式”。例如: “B式”→“D式”名词L+动词+着+名词语→名词L+正在+动词+名词语 a1 台上演着京戏→ a2 台上正在演京戏 b1 门外敲着锣鼓→ b2 门外正在敲锣鼓 c1 外面下着大雨→ c2 外面正在下大雨 d1 大厅里跳着舞→ d2 大厅里正在跳舞

(整理)自行车零部件连结方式分析.

精品文档 机电基础与材料加工工艺 (自行车零部件连结方式小结) 前言 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是通常二轮的小型陆上车俩。一般以人骑上脚踩踏板驱动。英文bicycle或bike的bi意指二而cycle意指轮。在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通常称为“自行车”或“脚踏车”,在香港、澳门则通常称为“单车”。 很多国家和地区认为自行车是车辆,常常要求适当配备甚至是要向政府相关部门登记领取车牌后始得上路。有些地方要求夜间行车时自行车要使用车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交通法规将自行车列为一种非机动车。在香港,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辆”,无须领有牌照,但在路上行驶时,须遵守和机动车辆一样的交通规则。 自行车是一中种面对生活的态度,也中种纯真梦想的执着。自行车在我国是很普及的代步和运载工具。一辆好的自行车首先要有好的车架、好的零件组成,然后还要有良好的组装技术。将这三个因素科学地加以组合后,才能算是一辆好的自行车。由于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异,使用自行车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些国家的骑行者以旅游、锻炼身体以及少年儿童体育运动为主要目的,一般使用多速车、越野车和山地车;有些国家的自行车主要作为交通工具,多使用轻便车和多速车。总的来说,自行车是朝着美、轻、牢、新、廉方向发展。美是造型美观、色彩鲜艳、华丽而不俗;轻是自重轻、骑行轻;牢是强度高;新是款式新、品种多;廉是成本低、竞争力强。 有目的的了解学习有关的自行车各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一方面,在使用上能我们更清楚自行车本身的构造,以便更好的、更安全方便的使用自行车,也能更好的对他进行维护和保养。在一方面,对于一个从事学习工业设计的人来说,更多的了解一些机械构造,内部原理等知识,可以使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是我们的美好的外观造型构思与事物本身的构造形成一个完美的结合。

链接分析算法之:HITS算法

链接分析算法之:HITS算法 HITS(HITS(Hyperlink - Induced Topic Search) )算法是由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 的Jon Kleinberg 博士于1997 年首先提出的,为IBM 公司阿尔马登研究中心( IBM Almaden Research Center) 的名为“CLEVER”的研究项目中的一部分。 HITS算法是链接分析中非常基础且重要的算法,目前已被Teoma 搜索引擎(https://www.sodocs.net/doc/843405086.html,)作为链接分析算法在实际中使用。 Hub页面(枢纽页面)和Authority页面(权威页面)是HITS算法最基本的两个定义。 所谓“Authority”页面,是指与某个领域或者某个话题相关的高质量网页,比如搜索引擎领域,Google和百度首页即该领域的高质量网页,比如视频领域,优酷和土豆首页即该领域的高质量网页。 所谓“Hub”页面,指的是包含了很多指向高质量“Authority”页面链接的网页,比如hao123首页可以认为是一个典型的高质量“Hub”网页。 图1给出了一个“Hub”页面实例,这个网页是斯坦福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组维护的页面,这个网页收集了与统计自然语言处理相关的高

质量资源,包括一些著名的开源软件包及语料库等,并通过链接的方式指向这些资源页面。这个页面可以认为是“自然语言处理”这个领域的“Hub”页面,相应的,被这个页面指向的资源页面,大部分是高质量的“Authority”页面。 图1 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Hub页面 HITS算法的目的即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海量网页中找到与用户查询主题相关的高质量“Authority”页面和“Hub”页面,尤其是“Authority”页面,因为这些页面代表了能够满足用户查询的高质量内容,搜索引擎以此作为搜索结果返回给用户。 基本假设1:一个好的“Authority”页面会被很多好的“Hub”页面指向;

岗位分析之工作要素分析法(内含评价表)

岗位分析之工作要素分析法(内含评价表)

岗位分析之工作要素分析法 美国人事管理事务处的 E.S.普里默夫(E.S.Primoff)遵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提出的“在没有对最简单的东西熟悉之前不可能了解其复杂现象”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以工作要素为基础的工作分析方法。 工作要素法(Job Element Method,简称JEM)是一种从工作本身出发,研究组成该工作的各种要素并对成功完成该工作所必须具有的人员特征进行分析的工作分析系统。 JEM是一种典型的开放式的人员导向性工作分析系统,一般由专家级别的岗位任职者或者由任职者的上级组成主题专家小组对工作有显著影响作用的个性化要素进行筛选、确定、描述,界定其含义并进行评估。JEM的主要研究目的是确定对成功完成特定领域工作有显著作用的行为以及此行为的特征。JEM试图识别成功任职者所展现的行为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工作要素,一旦被识别出来,这些要素将被应用在招聘与甄选的测试中。JEM研究的对象不是某一个岗位而是具有某一相似特征的工作。 JEM涉及的要素非常广泛,但只有对完成

岗位工作有重要影响作用和价值的要素才能被列为需要分析的要素,这些要素不应包含任何与具体工作相关的任何信息。JEM常见的要素有以下几个。 (1)知识。例如: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层次和水平;产品知识;外语水平;财务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以及知识面的宽窄等。 (2)技术。例如:计算机操作技术;汽车驾驶与维修技术;特种车辆驾驶技术;医疗设备操作与使用技术等。 (3)能力。例如:数学运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组织与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适应能力; 判断能力;目标控制能力;社交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观察力;理解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 (4)工作习惯。例如: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工作计划性;超负荷工作意愿;敬业精神以及团队协作性等。 (5)个性特征。例如:自信;自律;独立;内向与外向;敏感;坚持以及直率等。 由于JEM涉及的要素具有广泛性,在选择要素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链接分析

第2章网络链接分析理论 网络链接分析(Link Analysis),也称链接分析,或称链接分析法、超链分析,当前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从字面上看,可广义理解为以Web中页面间的超链接为研究对象的分析活动。而从网络信息计量学的角度,可将其定义如下:链接分析是以链接解析软件、统计分析软件等为工具,用统计学、拓扑学、情报学的方法对链接数量、类型、链接集中与离散规律、共链现象等进行分析,以用于Web中的信息挖掘及质量评价的一种方法[1]。 链接分析先于网络信息计量学诞生。早在1996年,Larson就依照引文分析中共被引分析(Co-citation Analysis)做了共链分析(Co-link Analysis)。但在网络信息计量学诞生后,链接分析便被纳入了其研究范围。至今,链接分析已成为网络信息计量学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链接分析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链接理论、链接分析的研究视角、链接分析与引文分析之间的关系、链接分类与统计理论、链接分析指标。 2.1 网络链接概述 2.1.1 链接感性认识 Wood等人将Web的结构绘制成图2-1所示的可视化图。图中,白色的大球表示网站主页,小球代表网站的二级及二级以下页面;绿线代表链接,将不同的网站、网页连结在一起形成网络。该图有助于读者对链接形成感性认识。 图2-1 Web抽象结构图[2] 2.1.2 链接与超文本 1965年,Ted Nelson提出了术语―超文本(Hypertext)‖。1978年,他在《Dream Machines》

中提到了―链接‖,并指出―链接‖将带来文件的连通性。1981年,使用术语―超文本‖描述了这一想法:创建一个全球化的大文档,文档的各个部分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中,通过激活其中的―链接‖,例如研究论文里的参考文献,就可以跳转到所引用的论文[3]。 超文本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超文本更是一种用户界面范式,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当前,超文本普遍以电子文档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可以链结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档的链接,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链接所指向的位置。 2.1.3 链接术语 链接,超链接(Link, hyperlink):两者都指网络链接。在没必要区分入链与出链时,通常会用到这两个词,偶尔,在上下文语境清晰的时候,也会用这些词指代入链或出链,这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 入链(Inlink):指向某页面的链接。一般而言,这个链接应该来自某个特定集合以外的页面,例如,一个网站的入链就是其他网站里任何页面指向该网站里任何页面的链接。类似的,一个网页的入链就是其他网页指向该网页的链接。―入链‖与―反向链接‖同义;―接受入链‖与―被链接‖同义。图2-2中,B有一个来自A的入链,A与B之间,A是链接来源,B是链接目标。 出链(Outlink):从某页面指出的链接,即该页面的导出链接。一般而言,这个链接应该指向某个特定集合以外的页面,例如,一个网站的出链就是该网站里任何页面指向其他网站里任何页面的链接,类似的,一个网页的出链就是该网页指向其他页面的链接。图2-2中,B 有一个指向C的出链,B是链接来源,C是链接目标。 自链(Selflink):从某页面指向该页面自身的链接,可能是同一页面的不同部分。一般而言,这个链接应该指向某个特定集合内部的页面,例如,一个网站的自链就是该网站内任何页面指向该网站内其他页面的链接。―网站自链‖与―站内链接‖同义,有时也与―内部链接‖同义。图2-2中,B有一个自链。 互链(Interlink, reciprocal link):通常指两个不同网站之间的链接,也指站间链接。这个词通常以-ing的形式出现,例如―interlinking(网站互链)‖表示网站之间的链接。图2-2中,E 与F互链。 共入链(Co-linked):如果两个页面都含有来自第三个页面的入链,则这两个页面共入链。图2-2中,C与D共入链。 共出链(Co-linking):如果两个页面都含有指向第三个页面的出链,则这两个页面共出链。有时也可描述为耦合或文献计量中的耦合。图2-2中,B与E共出链。 共链(Co-link):共入链与共出链统称为共链。

链接分析与引文分析的比较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链接分析与引文分析的比较 作者:邱均平, 李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72 刊名: 中国图书馆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年,卷(期):2008,34(1) 被引用次数:28次 参考文献(13条) 1.段宇锋网络链接分析与网站评价研究 2005 2.党亚茹引文网络系统的结构模型化 1996(04) 3.陈定权自动主题搜索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 2003 4.Eugene Garfield Can citation indexing be automated.1965 2006 5.Terrence A Brooks Evidence of Complex Citer Motivations 1986(01) 6.Baird Do citations matter 1994(01) 7.Hak Joon Kim Motivations for hyperlinking in scholarly electronic articles:A qualitative study 2000(10) 8.袁毅核心网站评选的理论与方法 2005 9.彭爱东专利引文分析在企业竞争情报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4(3) 10.Kousha,K;Thelwall,M Motivations for URL Citations to Open Acces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rticles 2006(03) 11.罗式胜文献计量学概论 1994 12.Monika R.Henzinger Hyperlink analysis for the web 2001(01) 13.邱均平文献计量学 1988 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 1.邱均平.李江.任全娥.李晔君.Qiu Junping.Li Jiang.Ren Quan'e.Li Yejun链接分析假设前提的缺陷及修正方案[期刊论文]-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1) 2.邱均平.矫翠翠.QIU Jun-ping.JIAO Cui-cui网络链接分析论文的计量研究[期刊论文]-情报科学2008,26(8) 3.李江.孙建军.Li Jiang.Sun Jianjun链接分析对引文分析的启示:从PageRank到Paperank[期刊论文]-情报学报2009,28(4) 4.何玮.罗晓梅.程瑾.He Wei.Luo Xiaomei.Cheng Jin引文分析的新工具——引文关系图探析[期刊论文]-现代情报2009,29(6) 5.邱均平.李江.QIU Jun-ping.LI Jiang当前链接分析工具的缺陷及其解决方案[期刊论文]-情报科学2007,25(5) 6.苏芳荔.Su Fangli文献引文分析、网络链接分析和网络引文分析的比较[期刊论文]-情报探索2010(1) 7.邱均平.李江.Qiu Junping.Li Jiang链接分析工具——博客链接索引(BSI)的功能与应用[期刊论文]-图书情报工作2007,51(9) 引证文献(28条) 1.杨思洛,韩瑞珍引文分析研究的分布、热点及前沿[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1(04) 2.张光前,刘欣,冯永琴基于阅读价值的科技文献排序方法研究[期刊论文]-情报学报 2009(06) 3.黄成,翁淳光,夏晓红,肖庭超国外医学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期刊论文]-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2(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