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伤仲永总复习

伤仲永总复习

伤仲永总复习
伤仲永总复习

《伤仲永》总复习

1、文学常识:《伤仲永》选自《》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他是朝的,,。字,号。

2、《伤仲永》的“伤”的意思是。本文采用和两种表达方式,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道理。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1)从方仲永个人来看;

(2)从道理上来说。(请用课文原话回答。)

4.按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少年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青年已变得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5、原句回答。造成方仲永“泯然众人”的个人原因是:

6、最后一段的议论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2分)

7、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到“”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到“”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到“”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8、先按要求摘句填空,然后答题。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⑴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D、与日俱增

⑵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邑人奇之

D、不使学

9、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10、朗读下面的文言短句,选出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

⑴传一乡秀才观之答:()

A 、传/一乡秀才/观之

B 、传一/乡秀才/观之

C 、传一/乡秀/才观之

D 、传/一乡秀/才观之

⑵余闻之也久 答:()

A 、余/闻之/也久

B 、余闻/之也久

C 、余闻/之也/久

D 、余闻之也/久

11、比较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并自.为其名 贤.于材人远矣

还自.扬州 如此其贤.也

A 、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也相同。

B 、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也不同。

C 、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不同。

D 、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相同。

12、下面对“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B 、明道年间,我从父亲那里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C 、明道年间,我随死了的父亲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D 、明道年间,我从死了的父亲那里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13、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4、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闻:1、余闻之也久()2、不能称前时之闻()

其:1、其诗以养父母()2、稍稍宾客其父()

然:1、父利其然也()2、泯然众人矣()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15、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或.

)以钱币乞之()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稍稍..)宾客其父()

5、泯然(众人..)矣()

16、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7、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18、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 .“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19.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20.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引号内填原文)

21.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22.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①从个人情况看:

②从道理上讲:

23.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答:

24.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①籍贯②姓名

③身世④家世

25.“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

26.“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

答:

27.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

答:

28、解题。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之情。

2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 .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0、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 .父/利其然也

D .余闻之也/久

3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②即书.

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④明道中,从先人..

还家()

3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

3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

3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

34.“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36.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作法又是怎样的

37.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8.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

39.填空。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40.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41.《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42.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43.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2分)

44、方仲永自幼天资过人的具体表现有两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又发生_________________和“又七年,泯然众人矣。”的变化,变得“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4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想对他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①第一段着重描写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作用本文给我们怎样的教育和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成语和典故必须不相同。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仲永复习答案

1、2、3、4、略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6、后天的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7、⑴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⑵十二三矣泯然众人矣⑶父利其然不使学

8、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⑴C⑵D

9、B

10、⑴A⑵D

11、D12、A

13、“扳”通“攀”,牵,引

14、自:名词,自己介词,从闻:动词,听说名词,名声

其:代词,这代词,他的然: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客人

15、1、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2、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3、古义:文采或道理。今

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4、古义:渐渐。今义:稍微。5、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16、略

17、(ABCDF)(E)18、D

19、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20、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

2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章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

22、①从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②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23、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24、略25、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转叙述为议论,将我对这件是的态度与结论写了出来。

26、表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27、后者更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28、哀伤,痛惜哀伤,惋惜

29、C 30、B31、略32、“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3、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4、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35.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不学而能书,三异在不学而能诗,四异在方仲永决不是偶而能写首把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6.仲永的父亲“不使学”是因为“利其然”也,其作法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7.其父“不使学”,方仲永“受之人者不至”

38.方仲永虽幼年时天资过人,终因其父“不能学”而最终“泯然众人”。39.时间三受于人者不至

40.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 一2分)

41、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后者叙议结合,以事说理。(该小题1分,言之有理即可。)

42、受于人者不至;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2分。每空1分)43.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

44、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45、方父是一个目光短浅,唯利是图的人? 我最想对他说:“略”。(合情又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46、①一个人的天资再好,如果不重视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是很难获得成功的。

②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伟编三绝》、《闻鸡起舞》《凿壁借光》等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江泌伴月读书》、《苏秦刺骨》。《范仲淹划齑而食》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