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答案和解析)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答案和解析)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答案和解析)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答案和解析)

2009~2013年高考真题备选题库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考点一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1.(2013广东文综,4分)右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搬运作用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

解析:选B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及其主要成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图中岩层弯曲变形,是一个大型褶皱,其成因主要是地壳运动。

(2013江苏,4分)下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下图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读图回答2~3 题。

2.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A.冰川沉积B.流水沉积

C.风力沉积D.风化残积

解析:选B本题考查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外力作用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图可知,含金刚石的堆积物主要沿河分布,且分布在易沉积的河流凸岸;再根据右下角堆积物的棱角并不分明可知,其成因属于流水沉积。

3.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金刚石矿的成因,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金刚石矿是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可能在②地的岩浆岩中找到。

(2013江苏,4分)下图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下图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

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读图回答4~5题。

4.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A.大湖萎缩而成B.古河道残遗而成

C.人工挖掘而成D.风力侵蚀而成

解析:选B本题考查湖泊的成因,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流经敦煌的现代河流原先经过月牙泉,后来河流改道,月牙形洼地聚水成湖。

5.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

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

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

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解析:选D本题考查影响湖泊水量变化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该地区地处内陆,降水稀少,泉水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地下水。人类过度活动使地下水的补给量不断减少,导致泉水日趋干涸。

(2013福建文综,8分)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6~7题。

6.该沙丘位于()

A.冲积扇B.洪积平原

C.三角洲D.河漫滩

解析:选D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等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冲积扇一般位于河流出山口处,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不可能分布在河流中游;洪积平原是指干旱地区山前地带由一系列洪积扇不断扩大伸展组合而成的平原,与图示信息不符;三角洲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洪水发生时被淹没,

日本自然环境

课题:10.4日本—东亚的群岛国家(自然环境) 目标: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2.运用地图分析日本的地形和多火山地震的原因重点:运用地图分析日本的地形 难点: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 1.学法指导: 阅读课文第77页-79页的内容,总结归纳知识点,并完成学案“自主测评”的相关题目。 2.自主测评: (1)位置、范围 海陆位置:位于亚洲的、东临,西南隔海峡与韩国相望。 领土组成:日本领土 由、、和四大岛及其附近岛屿组成。 (2)地形、港口 地形特点:日本境内多,国土的3/4为,平原,最大的平原是。日本的最高峰是,是一座活火山。 主要港口:日本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有和。 (3)日本有“地震之邦”的称号,试从板块运动学说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 (4)气候类型(结合P6图8.9) 日本主要气候属气侯和气候,气候特征明显。太平洋沿岸夏秋季节常见的灾害性天气 是。 3.大胆质疑 1

二.互助学习 1.读图10.42,学会从地图上了解日本的领土组成,联系学过的气候知识,说出日本的气候类型。 2.读图10.44,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三.达标检测 1.就海陆位置而言,日本位于太平洋的() A.西北部 B.东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 2.日本是一个岛国,其领土由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组成,四个大岛中面积最大的是() A.北海道 B.本州 C.四国 D.九州 3.有关日本疆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B.与其他国家有漫长的陆上国界 C.日本位于亚洲东部 D.日本位置对造船业、海上运输十分有利 4.从“日本地形图”上看,日本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A.山地和丘陵 B.平原和高原 C.盆地和山地 D.丘陵和平原 5.从“亚洲气候类型图”上看,日本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 A.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四.拓展延伸 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中粗黑线代表板块边界,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板块名称。 A_________,B_________ C_________,D_________。 (2)日本处在______与______两个板块的交界地带, 多______和______。 2

高二物理选修3-3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高二物理选修3-3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知识要点】 1.熔化热: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即熔化)要吸收热量,而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即凝固)要释放热量。晶体物质吸收热量而熔解,但其温度不变,直至全部晶体都变成液体时为止。晶体熔解时对应的温度,称为熔点。 (2)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作这种晶体的熔化热。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如果用λ表示某晶体的熔化热,m表示物质的质量,Q表示熔化时所需要吸收的热量,则 Q=λm熔化热λ的单位是J/kg。 2.汽化热: (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即汽化)要吸收热量,而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即液化)要释放热量。 (2)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液态转变为气态时所吸收的热量,也等于同种物质的单位质量在相同条件下由气态转变为液态所释放的热量。不同的液体汽化热不同。同种液体在不同的温度时其汽化热亦不同。当温度升高时其汽化热减小。这是由于温度升高,液态与气态间的差别逐渐减少的缘故。例如,1摩尔的水,在50℃汽化,汽化热为42780J,而在100℃汽化,汽化热为40680J。在国际单位制中,汽化热的单位是J/kg。 【典型例题】 例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将主要用于() A.增加分子的动能 B.增加分子的势能 C.既增加分子的动能,也增加分子的势能 D.既不增加分子的动能,也不增加分子的势能 例2.某人在做测定水的汽化热实验时,得到的数据如下:铜制量热器小筒的质量M1=200g,通入水蒸气前筒内水的质量M2=350g,温度t1=14℃;通入t2=100℃的水蒸气后水的温度为 t3=36℃,水的质量变为M3=364g,他测得的水的汽化热L是多少?[铜的比热C铜=3.9×102J /(Kg.K)]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提纲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或 矿产: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如 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液态如 固态如,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常见的有等。 非金属矿常见的有 等,其中,以矿物和矿物最为重要。(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组成。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 喷出岩,如、、。分类: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而形成。 如、、、。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石灰岩→、砂岩→、页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地质循环 概念:是指和其下的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产生的热能。 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与之相伴的是以及的持续转化。(二)岩石的转化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作用和作用,岩浆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成为新的岩浆。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 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岩石圈由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运动或静止)当中, (2)板块相向运动,就会(碰撞或张裂)形成 。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碰撞或张裂)形成。 (3)我国成为世界多火山地震国家的原因: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运动、作用。 岩层上凸的称为、岩层下凹的称为。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作用。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作用。 原因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2):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运动,、作用。 上升一侧往往形成,如我国的、、。 下降一侧往往形成,如我国的、。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 (3)现实指导意义:储油、储水;下方建隧道,原因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流水的侵蚀地貌:、,黄土高原的地貌。 流水的堆积地貌:河口附近,河流中下游(凹、凸)岸形成平 原,山口。 风力的侵蚀地貌:、。 风力的堆积地貌:、的形成。 四、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垂直分层依据: 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原因是。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原因是。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高层大气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先是降低,一定高度后又上升很快。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性。平流层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吸收红外线; 反射性。 散射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2018届高考地理专题检测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专题检测(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据此完成第1~2题。 1.“金刚宝石”最可能属于( ) A.玄武岩 B.石英岩 C.花岗岩 D.石灰岩 2.“金刚宝石”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风力搬运 C.流水沉积 D.冰川侵蚀 (2017·浙江绍兴模拟)读南极洲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的断裂带( ) A.距其近岩层老 B.附近多海沟地貌 C.分割了岩石圈 D.附近多褶皱山脉 4.有关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其性质为寒流 B.使南极洲增温增湿 C.使海洋污染范围缩小 D.受极地东风带影响 (2017·浙江台州适应性考试)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完成第5~6题。 5.东雅砻江河谷处的地质构造是( ) A.谷地 B.背斜 C.向斜 D.地堑 6.该地区主要地质作用的先后过程是( ) A.挤压弯曲外力侵蚀断裂位移 B.断裂位移挤压弯曲外力侵蚀 C.外力侵蚀挤压弯曲断裂位移 D.挤压弯曲断裂位移外力侵蚀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下图是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是( )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B.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 C.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 8.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下图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 ) (2017·浙江温州中学模拟)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第9~10题。 9.下列月份中,R河干流流量最小的是( ) A.2月 B.4月 C.7月 D.12月 10.R河未能塑造出宽阔的河口三角洲。其原因最可能是( ) ①海潮顶托作用强②上中游地区森林水土保持作用强③河口地壳的上升④河口泥沙被沿岸洋流向西北搬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中阴影部分甲表示沙尘的扩散,虚线乙表示某洋流。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关于乙洋流流向和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南至北暖流 B.由北至南暖流

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完整版

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对 经济的影响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 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为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陆地面积约万平方公里,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7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因此被称为“千岛之国”。 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海洋性特征,所处位置受到季风及洋流交汇的影响,因此也降雨充沛。 地形:多山,山地成脊状,把国土面积分为成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因为日本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剧烈,国内多火山,所以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其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 水文:以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集中且降水量多,流量少,冬季则小。 二、自然资源 日本自然资源匮乏,除煤炭,天然气,硫磺等极少量矿产资源外,其他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都要进口,但是日本森林和渔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占日本陆地面积的69%,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自给率仅为20%左右,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北海道和日本海是世界着名的大渔场,渔业资源丰富。 三、自然地理环境对日本工农业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但由于日本山地多,平原面积小,不利于发展农业,所以采用了围海造路,建造梯田等方式来扩大耕地面积,频繁地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2.对工业的影响:最突出的特点是临海性,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和濑户内海地区,尤其是“三湾一海”地区,即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少,山地多,资源极度匮乏,但是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日本的工业原料必须从国外进口,为了缩短距离,节约成本,形成了日本的工业多数沿海分布的局面,也使日本的运输方式是海运,其着名港口有神户,横滨,千叶,名古屋,大阪,北九州。 四、地理环境对进出口结构的影响 日本的经济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它把自己置身于国际贸易大环境下,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这导致了日本必须开放国内市场。 日本是农产品进口大国,从原料到食品均有较大需求,主要进口粮食,肉类,乳制品,水果及蔬菜,动植物油,糖,茶叶,松香,茸毛等。除此之外还有原油,天然气,服装,半导体等电子零件,医药品等等。同时日本也是出口大国,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金属及制品是主要的出口产品。所以正是因为日本资源的匮乏,促使日本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据日本内阁府统计,日本的经济活动和就业中心正在开始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推移,到2004年为止,第三产业占日本总GDP的80%。 五、地理环境对日本对外贸易地区结构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本国资源和土地匮乏,必须加强对外的贸易联系,积极开展对外的贸易交流,以满足自身的需要。美国,中国,韩国是日本前三大贸易伙伴,出口额分别为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日本进口排名靠前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进口额分别为亿美元,亿美元和亿美元。 六、结语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运动与构造地貌 难点: 板块运动形成的地形判别。 【教学过程方法】 1.教学方法 (1)实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用对比法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以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实际景观的兴趣和思考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流程图】: 板书设计 一、不断变化的地球表面形态共同作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人类活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六大板块名称、特点 陆陆山脉、高原 3、板块运动消亡边界 海沟、岛弧、 陆洋海岸山脉 裂谷海洋 生长边界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引入下一节课内容)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 布置课后作业 思考:地壳运动如何使地壳发生变形、变位? 探究性练习: 板块练习1:读图思考: 1.赤道穿过了个板块? 2.完全由大洋地壳组成的是__ 板块? 3.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板块? 板块练习2:读图思考: 4、板块之间有哪两种相对运动形式?形成了哪两种板块 边界? 板块练习3:请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下列地形的形成: 1.东非大裂谷: 2.大西洋: 3.喜马拉雅山脉: 4.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岛弧链:

日本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日本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摘要: 日本的地理环境, 自然面貌对铸造日本民族性格有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日本的地理环境特点并讨论了日本的地理环境特点对日本人的思想性格的影响 。尊重自然, 尊重现实的特点, 形成了日本人对现实容忍的思维方式, 他们能面对各样的思想采取融和的立场,对社会规则采取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态度。岛国狭小的地理位置又使得日本人在语言行为上更小心谨慎,注重细节和礼节,同时这种四面环海的包围状态构成了日本独特的家本位的思想及集团感。而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有限在一定程度也限制了日本的发展,使得日本人在思想性格上形成了既自卑又自强的心态。这一切都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日本地理环境日本人的思想性格 日本作为“东方的西方”,日本民族是个极有特点的民族。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人类学者本尼狄克特指出:“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物这与日本的地理环境 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就日本的地理环境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加以论述。 自然环境的多变与日本人的宽容忍耐,谨慎的性格 (语言,行为,遵规守纪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日本列岛四面环海, 境内青山层峦叠翠, 众多的湖、溪、河、川点缀其中, 岛上的动植物种类繁多, 四季景观美不胜收, 但是列岛的气象变化多端, 台风季节, 狂风暴雨无情袭击列岛; 寒冬季节, 日本是世界上降雪最大最多的地区之一, 富士山顶的皑皑白雪终年不化。加上火山、海啸、地震亦频仍发生……埃德温。赖肖尔说: “台风已使日本人习惯忍受自然灾害, 并能泰然处之。这种听天由命的思想甚至可以称之`’‘为台风心理状态, 但是, 其他自然灾害也助长了这种宿命论观点。因为大部分日本山脉是由火山形成的, 而且至今仍有许多活火山, 故有时还有火山爆发之灾。……由于江户( 东京旧名) 周期性地发生强烈地震, 人们普遍认为, 每隔六十年就要有一次大地震。总之, 日本人有一种承认自然可怕威力的宿命论思想, 但与此同时, 也锻炼出了在这种灾难以后重新开始奋发图强的巨大能力。” 1 生长在这样环境的日本人感觉灵敏, 性格即“宽容”又“忍 它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卧薪尝胆!包括这种勤奋,它不也是对艰苦的一种忍耐么?!日本人的忍,他是有某种目的为前提的忍!他们可以为了某个目标忍耐很久,做很多准备工作,然后当时机来临的时候,达到最终目的。日本大街上,很安静,电车里很安静!其实日本人不喜欢那么张扬,他们不说不代表他们不想~~他们其实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不会跟所有人都说出来~~也不会很张扬的表现出来~他们可能不会告诉你他们想去埃及旅行,他们只会在坐电车的时候开始算旅行的话要多少钱,然后下车的时候去车站那份找兼职的报纸,之后打工赚够去旅行的钱,等旅行回来之后告诉你他们去了埃及~日本人很沉默,特别是工作的时候,他们会先安静的想好,然后才有条例的去做~~他们不爱面子,只看实质!总是说日本经济大萧条~~也并非如此,只不过萧条的时候他们跟全世界说他们萧条的很惨!等他们经济恢复的时候,他们开始沉默了~~进入冥想状态,一声不出~~他们觉得,现在恢复了,我们在努力努力可能经济会更好!就业率更高,社会保障会更完善,不用跟世界说我们现在好了,忍一忍,忍一忍~~

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科学第5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华师大版复习特训.docx

2019-2020年初中八年级上册科学第5章人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华师大版复习 特训 如图是血管内血压和血液流速以及各类血管总面积的曲线图,根据图表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血压 大动豚小动詠锻动豚毛细血管小静u静叮 A、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有利于物质交换 B、毛细血管血压最低有利于气体扩散 C、连接左心室血管的血压大于连接右心房血管的血压 D、毛细血管的面积最大有利于物质交换【答案】: B 【解析】: 【解答】人体内的血管有动脉血管、静脉血管、毛细血管三种类型.其中毛细血管的有三个:管壁最蒲,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最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r面积大有利于物质交换正是这些特点决主了毛细血管的结构是适于人体内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如:B . 【術】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刼血管三种? 血管类型功能分布管昨点管昨点血流速 度 动脉 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 部分去的血管砂匕、脏中的血液输 送到全身各处 大多分布在身体较 深的部位 较厚、弹叶较小快 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 间的血管 进彳预质対奂雄多,分布广非甫薄,只有一层上皮 细胞构成 很中,只允许红细胞呈 单ffiSQ 静脉将血各部沁回到心脏的血管圮血秋全送回心脏有的分布较冰” 有 的分布较浅 瞬,弹性小 sy; 慢 据此解答. 亠第2题【单选题】 【单选题】

下列人体内的管道与其所属系统搭配不正确的是() A、血管■■循环系统 B、气管--呼吸系统 C、输卵管■■生殖系统 D、咽鼓管??消化系统【答案】: D 【解析】: 【解答】解: 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主要功能是运送氧气和养料,运走二?化嗨代谢废物,A正确; A、 B、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f是呼吸的通道,月币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B正 确; C、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官、阴道等,卵巢能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養,C正确; D、咽鼓管又称欧氏管,在鼓室前壁的偏上部有一很重要的暗通道.它的一端由前壁进入鼓室,另一端则进入鼻咽部,是沟通鼓室与鼻咽 部的通道f所以被称为咽鼓管,不属于消化系统,D错误? 购:D [分析]人体有丿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形态、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它们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垢此答题. 亠第3题【单选题】 尿的形成是在肾脏内的() A、肾小体 B、肾小管 C、肾单位 D、肾盂【答案】: 【解析】: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法指导(一)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法指导(一) 一、本章的地位 本章内容是第一章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的延伸。声声不息的自然界是靠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转换和地球内部的能量的转换以及不同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来维持的。本章就把视角定在观察研究在各个圈层之间物质如何循环和能量如何转换的。本章通过分析大气圈的运动、水圈的运动和岩石圈的运动来研究这一能量的转换和物质循环过程。本章第一节论述了地球上大气的热量来源和传递过程,以及全球大气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天气气候的形成机理,这些都是形成地理现象差异的重要因素。第二节从运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出发,说明地球上水的循环引起能量和物质的迁移,以及海洋中洋流的形成;第三节介绍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说明由此形成了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三种运动都各自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中进行,大气运动是自然界能量交换的基础;水的运动是自然地理环境中联系能量平衡与物质平衡的主要桥梁;岩石圈中的地壳运动是通过地壳演化过程,使地球表层岩石圈的物质得到更新,能量得到转换和分配。 二、本章知识结构 整章知识结构见附图1。 三、课标要求及对应的知识点和重难点知识

四、要点解析 1.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在大气和地面之间的转化过程可以用以下流程图来表示: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三种方式,吸收、反射和散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无选择性,而吸收和散射作用因辐射波长不同而有选择性。吸收作用的选择性表现最明显的是,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辐射,而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能力最差。散射作用表现最明显的为: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散射作用最强,故而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只有反射作用对辐射波长没有选择性。总的来说,通过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三种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可见光的短波部分(蓝、紫色光),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这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而增温具有重要意义。 (3)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过程 太阳辐射到达地表以后,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包括地面反射),只有约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也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 2.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运动而构成的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这里要理解较冷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低,密度大,空气下沉;较热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高,密度小,空气上升。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不等的状况,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实例,认识海陆风、山谷风及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生产生活中可以利用大气运动的规律,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如,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以及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这样形成的热力环流分别为: 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升高,空气由大陆流入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海洋上空因有空气流入形成下沉气流,近海面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入大陆,形成海风。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上低,空气冷却收缩,地面气压比海面高,使下层空气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2015年高中物理 9.4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3

第四节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熔化热、汽化热等概念。 2、掌握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初中所学的吸放热知识的回顾,理解熔化热、汽化热等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的学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熔化热、汽化热等概念 教学难点: 物态变化时的能量交换 教学方法: 阅读归纳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知道,物质的三种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转变的过程中会发生能量的交换。在初中就学过,“蒸发吸热”,“液化放热”,“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大家考虑过,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能量交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熔化热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4页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 (2)为什么在熔化的过程中会吸热? (3)什么是熔化热?为什么不同晶体的熔化热不同? (4)非晶体有没有确定的熔化热?为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熔化指的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而凝固指的是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态物质的分子受到周围其他分子的强大作用,被束缚在一定的位置,只能在这一位置附近振动。对固体加热,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一部分分子的能量足以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从而可以在其他分子之间移动,于是固体开始熔化。 (3)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做这种晶体的熔化热。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结构,要破坏不同物质的结构,所需的能量也就不同。因此不同晶体的熔化热也不相同。 (4)非晶体液化过程中温度会不断改变,而不同温度下物质由固态变变为液态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所以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热。 说明:一定质量的物质,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5页表9.4-1,了解几种常见物质的熔化热。 2、汽化热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5页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 (2)液体汽化时为什么会吸热? (3)什么是汽化热?汽化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汽化指的是物质从液态变成汽态的过程,液化指的是物质从汽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液体汽化时,液体分子离开液体表面成为气体分子,要克服其他液体分子的吸引而做功,因此要吸热。 (3)某种液体汽化成同温度的气体时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为这种物质在这个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复习提纲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习提纲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矿物、矿产、岩石之间的关系;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典型代表及相互转化】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2.2地球表面形态【板块构造学说;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宏观地形;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如何判断这些地质构造以及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 边界类型地区交界处板块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红海印度洋-非洲 大西洋亚欧、非洲-美洲冰岛(属大西洋海岭)亚欧-美洲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非洲-亚欧 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太平洋-亚欧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 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 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 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zkfx]2017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日本的自然环境(多火山、地震的岛国)课后作业

日本的自然环境(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一、基础知识训练 1、日本的传统民居,多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建筑,主要原因是() A. 日本多地震 B. 传统文化影响 C. 建筑成本低 D. 该建筑冬暖夏凉 2、日本多火山地震的主要原因() A. 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 B. 处于太平洋板块内部 C. 处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 处于亚欧板块内部 3、组成日本的四大本岛从北相南依次是() A. 九州、北海道、四国、本州 B. 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 C. 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 D. 四国、九州、北海道、本州 4、有关日本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日本是太平洋东部的群岛国家 B. 日本境内多平原,平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四分之三 C. 气候冬暖夏凉,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D. 日本的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5、下列关于日本的气候描述有误的是() A. 全年降水丰沛 B. 季风气候显著 C. 海洋性气候为主 D. 雨热同期 6.小明去日本旅游回来,下面是他对日本之行的描述,哪些说法可信() ①赏樱花 ②游富士山,泡温泉

③享受美味生鱼片 ④热带雨林探险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7、日本的四大岛中,纬度最高、与琉球群岛相距最近的分别是:() A. 本州岛、四国岛 B. 北海道岛、九州岛 C. 九州岛、四国岛 D. 本州岛、北海道岛 8、按地理方位来分,日本属于() A. 西亚 B. 东亚 C. 东南亚 D. 北亚 9、日本是群岛国,其中最大的岛是() A. 北海道岛 B. 本州岛 C. 四国岛 D. 九州岛 二、综合探究 10.读日本地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以下海洋或岛屿的名称:

日本的地理——位置及气候

日本的地理——位置及气候 1 关于日本地理位置的描述错误的是()。 A、位于亚洲大陆东侧 B、南北成弓状 C、大约3600km D、四个大岛 正确答案:C 2 东京的位置是()。 A、东经138度,北纬36度 B、东经140度,北纬36度 C、东经138度,北纬38度 D、东经140度,北纬38度 正确答案:B 3 东京距离纽约的距离约为()。 A、8910公里 B、9550公里 C、8740公里 D、10850公里 正确答案:D 4 日本从北到南岛屿依次为: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正确答案:× 5 日本国土面积大约是中国的1/25。() 正确答案:√ 6 日本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正确答案:√ 日本的地理——四季及地形 1 日本神山“富士山”的海拔约为()。 A、3589米 B、3685米 C、3776米 D、4352米 正确答案:C

2 《雪国》的作者是()。 A、村上春树 B、夏目漱石 C、渡边淳一 D、川端康成 正确答案:D 3 日本森林覆盖面积约为()。 A、0.6 B、0.66 C、0.7 D、0.72 正确答案:B 4 日本入夏不久会出现梅雨期,且持续时间较长。()正确答案:√ 5 日本是世界上红叶最美的国家。() 正确答案:× 6 东京年降水量约为1400mm.() 正确答案:√ 7 日本地形复杂,河流短急,海岸线曲折。() 正确答案:√ 日本的地理——地形及人口 1 日本人口大约多少?() A、1亿 B、1.26亿 C、1.56亿 D、1.97亿 正确答案:B 2 世界人口排名第三的国家是()。 A、印尼 B、印度 C、美国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中图版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练习题 一、选择题 (原创题)城市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人类对地表影响最强烈的地方,致使人地关系表现多 样。据此回答1~3题。 1.如果下图是“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在③处进行植树造林,对于城市空气起到的作() A.增温和增湿 B.净化和增温 C.净化和增湿 D.减湿和减温 2.中心城区的年降水量一般高于郊区,主要是由于中心城区() A.绿化面积不断扩大 B.建筑密集,上升气流强 C.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D.大气中固体尘埃含量低 3.水汽压高低可以反映水汽含量的多少。下图是“某城市近地面水汽压等值线图”,哪种原因可导致等值线 数值自外向内减小() A.城市绿地面积比郊区大 B.城市地面蒸发能力弱 C.城市地面可供蒸发的水分少 D.气旋过境 (原创题)读图,回答4~5题。

4.形成甲、乙两地气候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面状况 D.洋流 5.在图2所示的几种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范围中与图1甲地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近几十年来,有不少地区的近地面大气热量收支平衡遭到破坏。下图反映了某区域以A地为中心,半径约15千米范围内,近10年气温距平增高情况(单位:°C,同期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增高约0.2°C)。回答6~7题。 6.导致图中气温距平增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降水量的变化 B.工业生产的发展 C.农业生产的发展 D.全球气候的变化 7.上题所述地区的盛行风最可能是() A.西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原创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干预或创造能力越来越强。例如2008年8月8日~24日北京第29届夏季奥运会期间,中央气象台就成功实施了人工消云减雨措施,为保证奥运会的正常进行创造了良好的天气条件。如果下图表示“海陆间大循环模式图”,据此回答8~9题。 8.目前,人类水循环各环节中干预最强烈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北京奥运会期间实施的人工消云减雨措施是针对哪一环节的干预()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第3节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讲义-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讲义练习

第3节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1.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做这种晶体的熔化热。 2.某种液体汽化成同温度的气体时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做这种物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汽化热。 一、汽化 1.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2.汽化的两种方式比较 二、熔化热与汽化热 1.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2.熔化热 (1)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做这种晶体的熔化热。 (2)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3)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结构,要破坏不同物质的结构,所需的能量也就不同,因此不同

晶体的熔化热也不相同。 (4)非晶体在不同温度下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因此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热。 3.汽化热 (1)某种液体汽化成同温度的气体时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做这种物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汽化热。 (2)一定质量的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汽化时吸收的热量与液化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1.自主思考——判一判 (1)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而且是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发生。(×) (2)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固。(√) (3)晶体熔化时向外界放出热量,其温度不断降低。(×) 2.合作探究——议一议 (1)为什么盛在敞口容器中的水,经过一段时间后就没有了;而盛在密闭容器中的水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仍然跑不掉? 提示:这是因为盛在敞口容器中的水蒸发掉了,而盛在密闭容器中的水蒸发后能形成一种动态平衡,水蒸气的密度不再变化,液体水也不再减少。 (2)为什么高海拔地区煮东西煮不熟? 提示:液体沸腾时需要达到的温度叫沸点。沸点与大气压有关,大气压越大,沸点越高。而在高海拔地区大气压强小,沸点低,故煮东西煮不熟。 1.晶体的熔化过程 (1)能量特点 固体分子间的强大作用使固体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对固体加热,在其开始熔化之前,获得的能量主要转化为分子的动能,使物体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一部分分子的能量足以克服其他分子的束缚,从而可以在其他分子间移动,固体开始熔化。 (2)温度特点 晶体熔化过程中,当温度达到熔点时,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破坏空间点阵,增加分子势能,而分子平均动能却保持不变,所以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空间点阵,吸收的热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地理总复习阶段检测三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阶段检测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A .变质岩 B.沉积岩 运动和能量交换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 (2017 ?浙江仿真模拟)日出前天空就已经亮了,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A. 散射作用 C.吸收作用 答案 A 多佛白崖(The White Cliffs of Dover )位于英国英吉利海峡比奇角,是一片长达 5公里 2 .组成多佛白崖的石灰岩属于 ( )B.反射作用 D.折射作用 的白色悬崖,由细粒石灰石组成,悬崖的最高点达 110米。某年3月因极端严寒天气突然发 生大面积坍塌,重约数千吨、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的巨块岩体掉进海中 (如下图所示)。据 此完成2?4题。

C岩浆岩 3.多佛白崖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4.多佛白崖突然坍塌的原因最可能是 A.地震 B.大风天气,风浪破坏 C.雨水进入裂隙,结冰冻胀 D.气候干燥,崖壁干缩开裂 答案2.B 3.D 4.C D.生物岩 A.生物沉积流水侵蚀 B.泥沙沉积风力侵蚀 C.泥沙沉积冰川侵蚀 D.生物沉积海浪侵蚀

(2017 ?浙江教学质量检测)读图回答5?7题。 5.如果该图表示近地面“城-郊”热力环流的气流情况,则 ①甲是城市②乙是城市③甲处气温高④乙处气温高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6 .如果该图表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 甲、乙位于近地面且甲处纬度较乙处高,则甲乙之间的风向是() A.东南风B .西北风C .西南风D . 东北风 7 .如果该图表示北赤道暖流,则() A.该洋流可能越过赤道 B.该洋流在北印度洋海域不存在 C.甲处可能受来自北方的寒流影响 D.乙处可能受来自北方的寒流影响 答案5.A 6.B 7.D (2017 ?浙江模拟)下图为“ 2016年12月12日8时我国海平面气压形势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8?9题。 8.图示时刻() A.呼和浩特降水概率大于上海 B.太原气压高于呼和浩特 C.乌兰巴托风速小于上海 D.乌兰巴托风向与呼和浩特相反 9.未来两天内最可能出现雨雪天气的是() A.乌兰巴托B .呼和浩特C .上海D .太原 答案8.A 9.D

岩石圈的物质交换

“岩石圈的物质交换”教案编写 课题名称岩石圈的物质交换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岩石圈与其他圈层物质交换的过程 2.能说明其他地理环境要素对岩石圈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尝试概括岩石圈的物质交换,体会归纳、总结、 概括、提炼及运用书面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地球各地理要素的理解,形成一种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科学求知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岩石圈物质交换的过程 难点其他地理环境要素对岩石圈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解、提问教学 课时安排半节课 主要环节教师(讲解、提问等)活动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时间:2分钟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前一阶段学习的内 容。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岩石圈。(学生答问) xx同 学回答的很好。 岩石圈也就是地壳,是指分布在地球硬表面附近, 主要由沉积岩、岩浆岩及变质岩组成的圈层,平均厚 度30-35千米。 回忆、思考

主要环节教师(讲解、提问等)活动学生活动 二、新课展示复习岩石圈的能量转化时间:3分钟 那么,有同学知道岩石圈的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吗?P28 岩石圈表层吸收的热量主要通过与大气和土壤的 热交换被消耗,也消耗于蒸发和冰川、积雪、冻土的 消融。还有一部分进入有机生物化学过程而脱离循环。 但是,参与垂直交换的热量只占到达地表的辐射能量 的1%。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岩石圈的物质交换。物质交 换与能量转化一样,是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 的主要形式。 回忆、思考 岩石圈物质交换的过程时间:7分钟(板书)岩石圈的物质交换 我们知道,岩石圈存在着已知的所有元素。其中 以氧、硅、铝、铁、钙钠、钾、镁8种元素为主。但 是岩石圈只有一部分---即由硅酸盐和硅铝酸盐为主 构成的沉积岩石圈参与地理环境的组成。 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岩石圈与其他圈层物质交 换的过程。 (板书)一、岩石圈与其他圈层物质交换的过程 1.其他圈层的物质进入岩石圈 (1)大气的主要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氮和水蒸气 思考、总结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3教案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2篇)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目标导航 1.知道熔化和熔化热、汽化和汽化热的概念。 2.会用熔化热和汽化热处理有关问题。 3.体会能的转化与守恒在物态变化中的应用。 诱思导学 1.熔化热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而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熔化热: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Q)与其质量(m)之比叫做这种晶体的熔化热。 用λ表示晶体的熔化热,则λ=Q/m ,在国际单位中熔化热的单位是焦尔/千克(J/Kg)。 友情提示: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增大分子势能,破坏晶体结构,变为液态。所以熔化热与晶体的质量无关,只取决于晶体的种类。 ②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③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变化,所以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热。 2.汽化热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而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2)汽化热:某种液体汽化成同温度的气体时所需要的能量(Q)与其质量(m)之比叫这种物质在这一温度下的汽化热。用L表示汽化热,则L=Q/m ,在国际单位制中汽化热的单位是焦尔/千克(J/Kg)。 友情提示: ①液体的汽化热与液体的物质种类、液体的温度、外界压强均有关。 ②一定质量的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汽化时吸收的热量与液化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典例探究 例1 如果已知铜制量热器小筒的质量是150克,里面装着100克16℃的水,放入9克0℃的冰,冰完全熔化后水的温度是9℃,利用这些数据求冰的熔化热是多少?[铜的比热C铜=3.9×102J/(Kg.K)]

解析:9克0℃的冰熔化为0℃的水,再升高到9℃,总共吸收的热量 Q吸=m冰λ+m冰c水(9℃-0℃) 量热器中的水和量热器小筒从16℃降到9℃放出的热量 Q放=m水c水(16℃-9℃)+m筒c铜(16℃-9℃) 因为Q吸=Q放,所以 m冰λ+m冰c水(9℃-0℃)=(m水c水+m 筒c铜)(16℃-9℃) 统一单位后,把数值代入上式,可得 λ= 3.3×105焦/千克 答案:3.3×105焦/千克 友情提示:冰的熔化热很大,1千克0℃的冰熔化成0℃的水吸收的热量,相当于把1千克0℃的水升高到80℃需要的热量。冰的这一特点对自然界有重要的意义,它使得初冬时,一个寒冷的夜晚不会把江河湖泊全部封冻起来,气温也不会骤然下降;初春时,一个阳光灿烂的晴天不会使冰雪全部熔化,造成江河泛滥,气温也不会骤然升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冰熔化热大的特点来冷藏食品、冰镇饮料等。 例2 某人在做测定水的汽化热实验时,得到的数据如下:铜制量热器小筒的 质量M 1=200g,通入水蒸气前筒内水的质量M 2 =350g,温度t 1 =14℃;通入t 2 =100℃ 的水蒸气后水的温度为t 3=36℃,水的质量变为M 3 =364g,他测得的水的汽化热L是 多少?[铜的比热C铜=3.9×102J/(Kg.K)] 解析:加入的水蒸气的质量为M 4= M 3 - M 2 =364-350=14g,水蒸气液化为水又降 温后放出的热量为 Q 1= M 4 L+ M 4 c水(t 2 - t 3 ) 量热器中的水和量热器小筒升温所吸收的热量为 Q 2= M 1 C铜(t 3 - t 1 )+ M 2 c水(t 3 - t 1 ) 根据能量守恒Q 1= Q 2 即M 4 L+ M 4 c水(t 2 - t 3 )= M 1 C铜(t 3 - t 1 )+ M 2 c水(t 3 - t 1 ) 统一单位后,把数值代入上式,可得 L= 2.2×106焦/千克. 因为在相同的热学状态下,汽化热等于凝结热, 所以此时水的汽化热为L= 2.2×106焦/千克. 答案:2.2×106焦/千克 友情提示:注意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列出能量守恒的方程,准确求解即可。课后问题与练习点击 1.解析:晶体熔化时从外界吸收的热量用来破坏晶体的分子结构,增加分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