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金属盐-有机溶剂-水体系电导率研究

金属盐-有机溶剂-水体系电导率研究

金属盐-有机溶剂-水体系电导率研究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1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电导率测量技术研究概况 (3)

1.2.1 溶液电导率 (3)

1.2.2 溶液中离子与分子间的互相作用 (4)

1.2.3 电导率测量技术及原理 (6)

1.2.4 国内外研究概况 (7)

1.3 活度系数测量技术及研究进展 (8)

1.3.1 离子选择性电极原理 (8)

1.3.2 活度系数测量原理 (9)

1.3.3 Pitzer经验方程 (10)

1.3.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1)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1.4.1 研究体系的选择 (13)

1.4.2 研究方法 (14)

1.4.3 研究任务 (14)

2 电导率测量实验系统 (16)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16)

2.1.1 实验仪器 (16)

2.1.2 实验试剂 (16)

2.2 电导率测量系统的设计 (17)

2.3 电导率测量实验方法及步骤 (17)

2.3.1 电极常数测定 (17)

2.3.2 电导率测量 (18)

2.4 电导率测量系统可靠性验证 (18)

2.5 电导率误差与不确定度分析评定 (19)

2.5.1 电导率误差分析 (19)

2.5.2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19)

2.5.3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20)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5.4 扩展标准不确定度 (20)

3 二元溶液电导率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3.1 电解质-水溶液体系电导率分析 (21)

3.1.1 电解质溶液电导率随浓度变化关系 (21)

3.1.2 电解质溶液电导率随温度变化关系 (23)

3.1.3 同族离子对电解质溶液电导率的影响 (24)

3.2 电解质-有机溶剂溶液体系电导率分析 (25)

3.2.1 电解质溶液电导率随浓度变化关系 (25)

3.2.2 电解质溶液电导率随温度变化关系 (32)

3.2.3 同族离子对电解质溶液电导率的影响 (36)

3.2.4 溶剂种类对电解质溶液电导率的影响 (37)

4 多元溶液电导率实验结果与分析 (40)

4.1 单金属盐双溶剂溶液体系电导率实验结果与分析 (40)

4.1.1 电解质溶液电导率随浓度与温度的变化关系 (40)

4.1.2 溶剂中水的比例对电解质溶液电导率的影响 43

4.2 双金属盐双溶剂体系电导率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4.3 电导率数据关联 (47)

5 活度系数测量系统可靠性验证 (51)

5.1 实验仪器及试剂 (51)

5.1.1 实验仪器 (51)

5.1.2 实验试剂 (51)

5.2 活度系数测量系统的设计 (52)

5.3 实验方法及步骤 (52)

5.4 电极响应斜率及其测定 (53)

5.5 测量方法及实验数据可靠性验证 (53)

结 论 (55)

参 考 文 献 (5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63)

致 谢 (64)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65)

................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1.1 引言

能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国土安全的战略性物资。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这极大推动了全球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随之而来的是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消耗量的急剧增加,全世界在能源使用过程中均长期存在着效率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成为一直以来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近些年来,原油与原煤价格节节攀升,能源成本持续上升,因此,不论是从保护环境角度考虑还是从节约成本角度考虑,节能都至关重要。为缓解能源压力,在节约能源与发展新型发电技术的前提下还必须使有限的能源发挥出最大的价值。余热资源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其总量约占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热量的17%~67%,其中可回收率达60%[1,2],且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节能潜力巨大,因此研究开发利用余热资源成为极具实际应用意义的节能手段,而如何最大程度的利用这一资源也成为摆在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利用余热的方式多种多样,余热锅炉与换热器等热交换技术适用于高温烟气的回收利用,多用于本系统设备或工艺流程,难以供外界用户使用,热回收效率较高,但热量回收后排放的中低品位烟气仍有很大的利用空间[1]。制热、制冷等方法对余热品位要求不高,但受季节和需求量变化的影响,可能造成供大于求的现象,造成热量浪费[3]。如果将热量转换成电能,则即可以满足工厂日常生活工作用电,也可以为仪表、机器等电子设备供电,即产生的电能可以不受场合、用途的限制。

目前,已提出的切实可用的利用余热发电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热电转换路径为“热能-机械能-电能”的有机朗肯循环发电技术[4,5]。该发电方式具有热回收效率的优点,可利用300℃以下的低品位余热,但其初投资成本较高,结构复杂,运行维护成本高,且噪音大,存在热源温度较高时循环工质不稳定等诸多技术问题而难以推广应用。

(2)余热锅炉结合蒸汽透平技术组成的低温汽轮机发电系统[6]。该发电方式适用于中高品位余热资源的回收利用,余热温度低,但功率较小,且对低压饱和蒸汽的利用率不高。

相关主题